台湾动物保护立法对大陆的启示

时间:2022-02-19 10:23:48

台湾动物保护立法对大陆的启示

“保护动物权利,珍爱动物生命”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圣雄甘地曾经说过:“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就看这个国家的人民对待动物的态度。”[1]处理好人与动物的关系对建设生态文明法治国家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逐步健全,完善动物保护立法势在必行。借鉴台湾地区的动物保护立法经验,加强大陆地区动物保护立法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

1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的现状与特点

1.1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现状。我国台湾地区以保护动物生命权益为目的,有关动物保护最早颁布的法律为1949年《狩猎法》,1989年颁布《野生动物保育法》。为了更好地保护动物和尊重动物的生命,台湾地区于1998颁布了《动物保护法》,作为动物保护的基本法,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动物权利,保障动物福利[2]。”《动物保护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修改以适应社会不同阶段的需要,在2015年第九次修改中,增设了公立收容所“零安乐死”制度,并规定了严格的饲主责任及违反罚则,在2017年4月进行了第十次修正,对虐待杀害动物者加重刑责。为了保障《动物保护法》和《野生动物保育法》的有效实施,台湾地区配套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准则及办法,例如《野生动物保育法实施细则》(1990年)、《宠物登记管理办法》(1999年)、《动物保护法施行细则》(2000年)、《动物运送管理办法》(2005年)、《检举违反动物保护法案件奖励办法》(2015年)等。从动物保护立法的历程来看,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每个历史阶段对动物保护法的修改都能立足当地社会基本情况,与民众接受度相适应,以保护动物权益为立法目的,合理设置保护对象与划分种类,公众参与制度较为完善,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强。基于此,台湾地区形成了以《动物保护法》为中心的较为全面系统的动物保护法律体系。1.2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的特点。1.2.1立法目的较为具体明确。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立法目的是尊重动物生命及保护动物福利,《动物保护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其立法目的为“尊重动物生命及保护动物”。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注重动物福利,把动物的范围具体到野生动物、家养宠物、实验动物、经济动物等,立法目的比较具体明确,其保护的范围相对全面,并使动物保护法易于执行,使动物保护事业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对与动物相关的事项规定比较具体,对动物的饲养、售卖、繁殖、运输、利用、宰杀等方面都有较明确细致的规定,力图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法律体系实现对动物的保护。动物保护法对动物饲养过程中的环境、食物、饮水、光照、温度和清洁都有所规定,对骚扰动物影响动物生存和伤害虐待动物的行为有具体的惩罚措施,从大方向和细节方面保护动物,宏观和微观双管齐下,动物保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1.2.2立法保护范围较广泛。台湾地区立法保护范围广泛,对保护对象进行详细分类,针对不同种类的动物分别制定不同的保护准则,不但对野生动物进行立法保护,对其他的非野生动物进行了管理和保护,包括经济动物、实验动物、宠物动物和其他动物等,同时对流浪动物和弃养动物进行了规定。对于流浪动物,台湾地区定期对流浪猫狗以人道的方式进行捕捉,并送至收容所,对有健康问题的流浪动物进行护理与治疗,并对流浪动物的生活环境,救助站的管理模式等有关内容也进行详细规定。禁止遗弃家养动物,禁止对流浪动物进行虐待,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保护动物,维护动物的生存权益。1.2.3规范动物饲养者行为。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对动物饲养者与管理者有较全面的法律规定,在动物饲养方面可以保障动物的相关权益,并对动物进行及时有效的法律保护。例如,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对于宠物饲养者的年龄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也约束了动物弃养行为,为动物饲养设置了资格准入条件,为动物饲养条件提供了一般性规定,如日照、温度、清洁等生活条件,并且禁止民众食用猫肉狗肉等。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从管理者、饲养者、与动物行业有关的人员进行把关,从源头控制规范饲养,把管理细致到动物保护的各个方面,避免动物权益在饲养过程中遭到侵害,而不是在遭受到侵害之后采取补救措施。1.2.4执法监督程序较完善。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在加强和完善立法的同时,建立了完整有效的执法监督体系,对于执法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采取政府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广泛的监督及时到位有利于法律的执行。在台湾地区,民众可以检举邻居虐待犬只、检举宠物业从业人员无照营业、检举宰杀或贩卖狗肉、检举公立收容所管理不当、检举宠物买卖纠纷等[3],实践证明健全的执法监督体系和公众参与制度对台湾地区动物保护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

2大陆地区动物保护法的现状及不足

2.1大陆地区动物保护法的现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文明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人们一直在保护自然中生存与发展。我国古代哲学蕴含着善待动物的思想,其中以儒家、道家、佛教为典型,将对待动物的态度纳入道德的范畴规范行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生态建设和法治建设进程也不断加快,有关动物保护立法的工作不断加强和完善。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地区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有《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畜牧法》《动物防疫法》《渔业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动物园动物管理技术规程》等。2009年《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出台,2010年《反虐待动物法(专家建议稿)》在详细调研和广泛征求民众意见的基础上,对动物福利保护提出了更切合国情的建议,2012年8月《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的历程,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第三次修正,新法体现了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的新亮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就,同时也反映了法制化进程的新发展。但是,对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来看,动物保护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2.2大陆地区动物保护法的不足。2.2.1立法目的不够明确。大陆地区在动物保护立法中,立法目的不够明确,除了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立法,有关非野生动物保护立法则零散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如大陆地区对家养动物的规定则体现在《物权法》中,以主人所有的物的形式保护。总体上看,大陆动物保护立法目的从保护动物的利益角度出发,强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在立法的历史过程中过于追求人类对动物的利用而忽视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法》于2018年修正后逐渐改变了合理利用野生动物的观念,但是从全面保护动物生命权益的角度来看,大陆地区有关动物保护的立法目的还有待明确,只有明确立法的目的才能使法律法规更有针对性,动物保护的立法效果在实践中才能取得成效。2.2.2动物保护范围需要拓宽。目前,大陆地区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但是专门针对野生动物以外的其他动物法律保护依然有些空白,如宠物动物、实验动物、经济动物、流浪动物等都不受该法律的保护,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不够充分,这使得目前由动物引起的越来越多社会问题出现时,没有适当的法律解决途径。由于动物保护的范围相对狭窄,致使动物的买卖、运输、保健、医疗、福利都无法妥善保障,容易出现由于人类单方面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虐杀动物、虐待动物的事件发生,进而导致其他社会矛盾。但根据大陆地区目前的情况来看,为非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的条件还有待完善,大陆地区的动物保护立法工作任重而道远。2.2.3公众参与内在驱动力不够。大陆地区关于动物保护的立法公众参与度不够,目前动物保护相关立法主要是在国家层面,通过国家手段保护动物,而民间动物保护组织在动物保护方面的内在驱动力作用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这不利于动物保护立法的科学性,也不利于动物保护工作的实施与推动。动物保护事业不仅关系着动物的切身利益,也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积极征求公众的意见,广泛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进来,使得公众在动物保护事业中充分行使他们的参与权与监督权,在立法方面增加公众参与度,完善动物保护立法的公众参与制度是时代的需要。2.2.4动物保护专门机构较少且罚责较轻。大陆地区目前设立的动物专门保护机构数量较少,对于家养动物和流浪动物以及经济动物的救助保护机构多半是由民众自发组织建立的,由政府牵头建立的动物保护站或流浪动物收容所比较少。这不利于动物保护事业的开展,也不利于城市环境卫生的保护。近些年来,流浪动物造成的安全隐患与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增多,在捕杀流浪动物时也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对违反动物保护法律的行为惩罚力度相对较轻,刑罚较轻则不利于动物保护的实行。野生动物走私,野生动物买卖,食用保护动物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加大对违反动物保护法行为的惩罚力度,适当增加刑事责任,对动物加大刑法保护势在必行。

3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对大陆地区动物保护法的启示

3.1明确动物保护立法目的。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的目的倾向于保护动物生命和动物福利,尊重动物生存的权利,而不是为了人类开发利用动物资源而保护,以保护动物权益为出发点,立法目的更为简单纯粹,因此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的效果良好且影响较大。大陆地区的动物保护立法应该超越对注重动物的管理利用以实现人类利益的需要,将动物保护相关法律规定的目的简单化,明确在保护动物权利和维护动物福利上,满足动物对其生存环境的外部需求,这样能够促进大陆地区动物保护发展的维度,推动大陆地区动物保护的立法进程。3.2扩大动物的保护范围增强保护力度。大陆地区目前与动物有关的法律数量有限,明确规定了有关动物保护内容的法律主要集中在《野生动物保护法》。要对不同类型的动物进行专门立法,针对不同类型动物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保护,才能使动物保护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才能把动物保护法落到实处。比如加强家养动物、宠物方面的保护,注重实验动物和经济动物的福利,以及对流浪动物进行救助等方面确立具体的法律保护条款。除了扩大动物保护的范围,还要加强动物保护的力度。要全面规范动物的饲养繁殖,对动物的医疗、运输、利用方面也要加以规范,要对饲养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与动物直接相关的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只有采取多方面、多维度的保护体系,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动物。3.3健全公众参与制度。从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的诞生与发展可以看出,台湾广大群众和动物保护组织在救助保护动物,促进立法与监督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动物保护组织作为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第三方力量,为公众参与动物保护提供了渠道和载体,在保护动物、维护动物的权利、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4]。动物保护烦琐复杂,动物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动物在人类社会注定处于弱势,它们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不能像人类一样求助、申诉,它们的福利需要民间组织和群众的努力实现,广大群众和动物保护组织都是动物保护的中坚力量。因此,结合大陆地区的实际情况,更有效地发挥民间动物保护组织的作用,支持鼓励群众参与动物保护,呼吁群众加入动物保护的事业,完善公众参与动物保护的法律制度,形成促进动物保护事业良好发展的社会氛围。3.4设立保护动物专门机构并加大惩罚力度。台湾地区有特定的政府机构对动物保护事业进行管理,专门负责动物保护工作,有利于动物保护法的实施,这是“从法条走向实践”的关键因素。设立政府专门机构,不仅大大提高了动物保护的效率,也通过政府的威慑力使得危害动物生命和权益的行为大为减少。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对触犯动物保护违法行为的惩罚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并且有详细的量刑。大陆地区要制定严格明确的惩罚制度,对于那些凌虐、遗弃动物或者屡教不改的违法者,增加刑事责任,并且对违法者的相关处罚要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可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对于义务性或禁止性的条款,要明确规定出法律责任的幅度,对动物保护违法行为有一定的震慑作用,才能减少对动物的虐杀与侵害,充分保证动物的权益与生命。

近几年来,随着大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和法制建设的步伐加快,完善动物保护立法的呼声不断增强,民众保护动物的意识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升。2019年,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两会上多次提出动物保护的立法建议,建议将家犬列为“伴侣动物”进行立法保护等理念。随着大陆地区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必将使动物保护立法工作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而日渐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守宏.保护动物权利促进社会文明[EB/OL].(2014-10-23)[2018-10-20].

[2]陈润雯,黄信瑜.台湾地区动物保护立法评述及启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6):75-79.

[3]孙宁宁,黄信瑜.中国台湾地区动物保护规定对大陆地区的启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2):132-135.

[4]乔永平.实践中成长的中国动物保护组织[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2):17-19.

作者:王宏巍 高为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