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责任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时间:2022-12-25 11:14:23

经济法责任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摘要:根据经济法责任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重点探讨了当前我国经济法责任制度中存在的缺陷。针对经济法责任形式尚未独立、经营主体的责任无法追究、诉讼主体目前有所缺失、缺少独立的司法与执法部门等问题,分别从立法、司法以及执法三个维度,提出了经济法责任制度的完善策略。旨在能够为有效解决经济法责任方面的问题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繁荣发展。

关键词:经济法责任制度;责任形式;经营主体;诉讼

主体经济法责任制度是经济法体系中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经济法责任制度的构建,通常也带有显著的社会性特征,其主要是以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一种法律,确保社会的公正与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目标。经济法是国家机关协调和管理经济发展秩序的法律,其基本价值目标关键在于防止市场与政府的失灵,而引发的各种无序情况。因此,进一步分析经济法责任制度的缺陷,探索完善有效的路径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法责任制度界定和特点

(一)经济法责任界定。从法律义务角度上分析,经济法责任通常指的是经济行为主体所履行的法律义务,和法律权利是彼此对应的,或是说其属于一种事后责任,就是违反法律规定者因触犯经济法律的规定应承担的事后责任,追究他们的经济法律责任的重要前提便是出现了他人法定权利遭受到严重侵犯或是不按照法律规定积极履行法律义务的客观事实。而从法律后果的角度上分析,经济法责任主要指的是经济行为主体违反了经济法的有关规定而应负担的具体责任和义务。从法律体制维度上分析,在经济法当中应重点将法律责任当成法律主体自身承担的权利义务的具体形式,注重义务的应当性以及违背义务应受到的谴责性特点,并且和触犯法律行为以及法律惩罚紧密联系在一起。(二)经济法责任特点。经济法责任的主要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经济法责任的重要前提便是应具有经济义务的客观存在事实,并且还要具有义务主体的特殊存在。在民事法律中,无论是哪一个具有生命的社会公民都将有可能变成民事法律责任承担的主体,可在经济法律当中,经济法责任的主体限制在其所规定的范围内。与此同时,经济法责任的主要承担主体若是负担相应的职责或是具有某些义务的国家机关,那么这些国家机关势必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其二,经济法责任事实上并不是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危害结果后才会产生,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济法的违反法律的行为后果存在较长时间的潜伏期,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才能够真正显露出来,针对这种特殊性,某段时间内是不会出现严重危害后果的,可这样的经济违法行为对日后社会的经济发展秩序将会带来无法控制的不良后果。﹝1﹞

二、当前经济法责任制度的主要缺陷

(一)经济法责任形式尚未独立。从法律理论领域的建议上看,有许多专家对经济法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律抱有不确定态度,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因素。其一,经济法范畴中法律本质的双元性以及调整对象的混合性因素。其二,实际上经济法是不具有独立责任负担途径的,综合责任论的提倡者就由此提出,经济法责任主要是由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以及民事责任共同组成的,法律和法律间能够彼此援引,进而构成良性互动,这样对整个法律系统的有效完善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法律调节作用的充分发挥。﹝2﹞从这一角度上看,经济法责任是对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及民事责任的整合。从基础理论层面上看,无论哪种法律学科若其变成一门相对独立的法律就需要拥有单独的法律责任形式,但从当前我国现实情况上看,法律学领域并未完全认可与支持经济法责任形式的单独性,立法人员也并未完全接受。从本质上讲,经济法发展历程较短,各个方面的法律探究还不够深入,还有众多理论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维度上进行探索。经济法的不断优化和健全也可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客观的讲,当代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秩序,需要经济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正向调节作用,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二)经营主体的责任无法追究。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法属于一种社会公共法律,势必会在国家、社会、经济机构以及个人间发生利益冲突的情况。在我国经济管理部门,通常是党中央及国务院从属的经济职能部门,从现实工作方面上看,这些有关部门与机构不仅要履行经济管理的职能和责任,同时他们也是经济法所管束的客体,这就决定了这些部门与机构不仅是执行人员,也是裁定人员,既是管理主体,又是被管理和监督的对象。抛开这些管理与监督部门,其他受管理的经济机构和个人的经济法责任相对来说更容易追究,可由上述这些有关部门加以追究,但调整把控主体的经济法责任却无法有效追究。﹝3﹞经济法的重要职能就是保障社会的公共利益,因此从这一层面上看,我国应构建国家赔偿体制,用以严格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并对国家权力滥用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有效赔偿。(三)诉讼主体目前有所缺失。在现实当中,经济法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结果通常由社会负责,这时所侵犯的对象是社会的公共利益。在民事诉讼方面,诉讼双方有着平等的地位,而在行政诉讼中,诉讼双方是政府与公民,他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即民告官,因此在这些不同的诉讼中,诉讼主体比较明确。在经济法中,诉讼主体出现了广泛性特点,存在主体缺少的情况,相关专家便针对这样的现象提出了经济公益诉讼,其指的是由专门代表社会集体利益的群体提出诉讼,这样的诉讼形式也充分符合目前社会的实际发展形势。经济法有许多规定都是从社会的公共利益角度出发,切实满足了社会核心的基本需求,只要社会公共利益群体提出诉讼,这样的诉讼方式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完善,对经济法调整作用的最大化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四)缺少独立的司法与执法部门。经济法的诞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该部法律所代表的是社会公共利益,而不只是特殊群体的利益,但社会公共利益相对于国家利益来说,有着明显的区别。由于在社会经济体系下,国家、市场以及个人之间的利益都是完全不同的,并且国家机关是由不同个体构成,每个个体都有着自身追求的利益。因此,也可以说,国家机关根本无法代表公共利益。[4]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定程度的倾向性,也就是说,作为经济法的重要职能部门,国家机关的价值观念和经济法以社会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并不一致。

三、经济法责任制度的完善策略

(一)立法完善。实体经济法律规定中的众多颁布都是经济诉讼出现的重要逻辑基础,而经济诉讼的构建同时也是经济法责任可以得到有效落实的前提。从经济法的实际落实和经济法责任的实行上看,立法是其关键起点,缺少健全的立法,就无法保障经济法的顺利运行。经济法是促进经济稳定运行的法律体制规范,因此,许多经济法律的立法都应全面遵循法律保留的基本原则,这应从立法的合理途径上进行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够确立经济法各种责任,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法当中司法以及执法的实效性。经济法责任主要肩负的是财产方面的责任,在我国经济法责任制度中是始终遵从的是行政责任为首、民事责任为中、刑事责任最后的基本原则。经济法是稳定经济发展秩序的一种法律,对此,其首先承担的是规范市场失衡,协调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使命。其次,还要避免政府失灵,严格监管政府的权利行使,保障政府合理高效的干预经济,不能产生任何不良影响。经济法是社会核心价值目标与其重要的调整方式,因而经济法具有显著的公法性特征,它的调整方式更多的是体现在强制性与体制性。但在我国经济法律制定过程中,经济法责任制度都运用的是财产性责任,也就是所谓的民事赔偿责任,这在凸显经济法社会性以及调整性等方面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充分发挥出经济法的法律功效。对此,可积极拓展经济法责任形式,例如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从不同的角度来实现经济法的合理调整。我国应健全经济法责任制度,从行政和刑事责任两方面拓展经济法责任形式,同时还要探索出和其他法律责任有着明显区别的经济法责任形式,也就是其社会责任,保障经济法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此外,还要加强经济法的普及工作,提高社会大众的经济法意识。(二)司法完善。1.构建公益诉讼体制。(1)提起主体。罗马法律在当时政治权利部门还尚未完善和周密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政府工作人员来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是不行的,因此,应授权社会有关机构甚至广大群众可直接提出诉讼的权利,以此来弥补以往单纯依靠政府来进行公益诉讼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明确提出公益诉讼的主体自身的广泛性特征,具体包含国家部门、社会组织、私法人以及非法人机构与个人,能够以国家或自己的名义提出诉讼。(2)提起形式。其一,集团诉讼。集团诉讼属于一种审判体制,主要是对当事人人数较多并且短时间内无法明确的案件实施审理的形式。集团诉讼体制打破了以往的诉讼结构,真正实现了把诉讼当中特定的诉讼主体拓展到社会大众,比如日本与台湾地区选择当事人共同诉讼体制、美国的集团诉讼体制以及德国的集体诉讼体制等,都从过去注重个人利益,提高到重视社会整体利益,更加符合经济法律中社会核心的价值取向,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公平、有序的社会发展。其二,代为诉讼。可在当前已有的民事诉讼前提下,建立相对民事诉讼独立并且具有公诉与私诉特征的社会保障诉讼体制,同时还要构建相对应的个数诉讼法律。2.健全经济法司法体制。(1)起诉保障金。在公益诉讼过程中,原告通常属于弱势群体,为了避免因原告没有充足的保障金额而无法有效提出诉讼或是无奈退出经济诉讼,导致经济诉讼出现形式化问题以及司法资源浪费问题。对此,法院可创建崭新的保障金体制,以便能够满足经济诉讼的实际需求。(2)预审体制。经济违法行为一般具有显著的专业性和繁杂性特点,对此,法院在审理经济诉讼前,应审核原告的的起诉,以保障其起诉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可诉性,防止过度浪费司法资源,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可同时召集被告与原告,让他们进行开庭前的辩论,以此来做出更客观公正的判断。(3)管辖。若是将经济诉讼案件融入到民事审判当中,会在大多数情况下由地方法院管理。但公益诉讼由于自身的社会性特点,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应将其划分在重大、复杂的案件中,并由中级法院管理。﹝5﹞此外,经济案件一般专业性较强,中级法院的审判官自身素养会更加符合经济诉讼的基本需求。(4)诉讼权利的处理。虽然经济诉讼相对于其他诉讼形式有着本质上不同,但为了确保广大公民的自身权益,也应赋予当事人自身对诉讼的最终决策权。但若是由国家机关提出经济公益诉讼,那么原告将无法自由处理其诉讼权益。并且其经济案件的证据齐全、事实明确,应不准许其撤诉。(三)执法完善。1.确保经济法责任制度执法部门的独立性。在我国经济执法通常是由行政机构负责,并不像西方国家经济执法部门那样,有着显著的独立性。因而在经济执法方面,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行政机构的直接干预。而对于经济执法部门的法院来说,其独立性也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有时会受到行政机构的干预和影响。若是缺少一个完全独立的经济执法部门,就会严重影响经济法责任制度的落实和实现。对此,应重视并成立相对独立的经济执法部门,以便能够更好的满足经济法自身独立性以及逐步增多的经济类案件的实际需求。2.经济司法以及经济执法部门应合理明确的进行分工。我国经济司法与经济执法部门的权利均是由法院来行使,因为经济类案件存在较强的专业性和繁杂性特征,因此,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人民法院来负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纠纷案件的整体工作效率和便捷性。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由工商部门来执行,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应明确区分经济司法、行政执法以及经济执法,并建立与其相符的部门,制定科学完善的体系。3.制定健全的经济执法程序。缺少完善的程序,就无法保障法律的有效落实,程序在法律执行方面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在民事执法、行政以及刑事执法过程中,都拥有一套健全且与其相匹配的程序。由于行政权限缺少有利的节制和把控,因此导致了权利随意使用的不良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制定经济执法程序当中,应严格规范与管理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合理、快捷的使用经济执法权限。4.增强经济执法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经济法有着法律性以及社会性特征,因此,其既需要执法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同时也规定他们应具有优秀的经济学素质。社会经济学属于一门较为复杂的系统化学科,在落实相关法律条例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社会集体利益的根本需求,运用灵活的执法方式,尽可能将危害指数降到最低,以此来更好的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建设。5.强化经济执法的监管。法律监管是确保法律落实的有效途径,构建经济执法监管制度,是法律在实行过程中的根本需求。并且经济法主要是以社会集体利益为核心的法律,代表的是整个社会而不是个人自身的利益。因此,执法的实效性也具备社会性特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关键缺少的是监管的主体,只能依靠指定代表社会集体利益的部门,或是让国家去行使该项权利。

四、结语

经济法责任制度包括了传统法律责任的科学内涵,经济法当中所含有的社会关系,既有公法关系,同时也有公私混合的关系。因此,这决定了其是多元化责任形式的集合体,但经济法责任不仅仅是对传统法律责任的整合,而是赋予了其更多崭新的内涵。经济法具有调整目标广泛、调整方法多元以及法律主体多样性等特点,对其责任制度的探究,为建立经济法基础理论体制、确保经济法的有效实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说明了经济法的独立性。经济法主要是为了严格规范日渐复杂的社会经济秩序,以保障社会集体利益为根本价值目标的法律。对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来说,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但依旧存在许多缺陷,还需要相关人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畅.经济法责任制度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8):97-98.

[2]林诗原.浅谈经济法责任制度的建构[J].法制与社会,2013(27):102-103.

[3]刘霖,许子生.经济法责任制度的建构分析[J].企业导报,2014(21):130-131.

[4]焦海涛.经济法责任制度再释:一个常识主义立场[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6(3):45-58.

[5]黄平安.基于经济法责任制度的建构研讨[J].法制与社会,2016(36):31-32.

作者:沈永敏 单位:福建省江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