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教学模式革新

时间:2022-08-15 09:42:09

经济法学教学模式革新

经济法是为解决市场失灵与公共失灵而出现的,这就要求经济法学教学内容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相衔接。传统的教学内容严格照搬教材,殊不知教材的修订出版常常滞后于法律法规的修改与更新,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的法律运行出现断裂,既不适应当下司法考试的需要,也不符合法律执业的要求,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是一种阻碍。因此,在经济法学的教学中既要沿袭教材又要超越教材,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传统的经济法学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忽视法条的疏导和案例的分析讲解,因此有必要及时更新经济法学教学内容以便积极灵活地回应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便于专业教育与执业能力教育相衔接,便于课堂教学与职业资格获取相衔接。

一、国内高校经济法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陈旧绝大多数高校的经济法学一直采用灌输式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与考查,忽视学生创新能力与批判精神的培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侧重于法律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训练,这种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地成为了知识的“接收器”,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严重影响了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且,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流较少,不利于教学互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与改进。忽略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形成与培养随着法学专业的逐年扩招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到来,法学本科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受到了各所高校的重视,但是各高校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心放到了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社区法律服务和校外实习等课外培养上,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形成与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外倾斜和课堂教学中的轻视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严重脱节,既不利于专业课教学的深化,也不利于课外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法学专业逐年扩招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终端就业市场上人才遴选标准的高要求,虽然各所高校均不同程度认识到了学生法律执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性,但是现有的培养模式或多或少忽略了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得非常必要。

二、经济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要点

经济法学较之于传统的民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学是一门晚近出现的学科,在理论上缺乏完备的体系,在内容构架上至今仍然存在争议。结合经济法自身的特点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新要求是经济法学教学中必须面临的挑战。经济法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理论讲授和法条灌输变得生动活泼,使教学内容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学原理和具体的法律规定,并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与学生课外实践有效结合,最终达成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的。经济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应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适时更新、拓展教学内容经济法学教学内容更新的目的在于贴近市场发展现状和法律法规修改制定的现状,结合司法考试,在教材原有体系下全面整合更新经济法学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与司法考试和专业实践有效的衔接起来。为了到达这一目的,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尝试以下三种方法:1、法律修改前沿引导;2、新法律法规学习;3、司法考试相关知识点的讲解。通过新的法律法规的介绍让学生全面了解市场运行的新动向,例如通过对《反垄断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反垄断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反垄断在我国的特殊性,反垄断法在我国制订的社会背景。通过对《邮政法》修改的相关介绍,引导学生查阅课外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普遍服务义务等概念。结合三鹿奶粉事件及时介绍食品安全法的制订,并引导学生结合经济法基本理论分析三鹿奶粉事件的制度成因。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弥补了教材的滞后性并因其对现实生活的经济法阐释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20世纪以来,许多社会科学的发展已呈现出各学科互相融合、贯通和互动性明显增强的趋势。因此,要夯实经济法的基石,就必须拓广研究思路,善于运用与经济法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和伦理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知识解读经济法的存在、发展、功能和价值。①经济法学涵盖了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拍卖法、招投标法、反垄断法、金融法、房地产法等内容,体现出了非常强的学科交叉性。在经济法学中讲解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等内容时引入经济学知识的介绍,一方面有助于为教学内容的讲解铺垫必要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法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是直接教学生,而是扮演促进角色,促进学生学习。②生动的教学互动模式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教与学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和组织,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主体。在经济法学的实践环节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融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于一体,有助于促进学生自学,弥补了教学时数的限制,拓宽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资料整合能力、法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完善当前人才培养的机制,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经济法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市场经济热点问题讨论、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介绍、课堂案例讨论等方式来实现。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新闻热点事件来导入经济法学教学内容,因为,把专业知识与事件联系起来,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扩充学生知识点、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经济法学知识的实用性,增强学生通过专业知识解读社会现象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仅仅是程序的引导者,只有在学生的某些观点不适当的时候进行纠偏,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重视法律实务教学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有限的课时中来安排大量的实务环节显然是本末倒置的,然而,实务环节的教学也不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有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最终都将用于法律实务。鉴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较好地将实务环节融入理论知识的教学中,经济法学课堂教学应尽量与学生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相融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各自为政的状态,将教学融入实践,将实践延伸到课堂。学生模拟法庭活动、社区法律服务等课外实践能力拓展应成为专业课教学的自然延伸,而模拟法庭和社区法律服务的开展则直接为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新的素材。因此在经济法学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将专业知识的讲解融入到活生生的现实案例中,在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中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理论知识讲解典型案例,在理论知识和相关法条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在专业课教学时数中安排2~4个学时让学生组织模拟法庭活动也是一种较好的实务教学。此外,积极与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建立良好的友好协作关系,邀请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来课堂上进行专题实务讲座也是一种有效的实务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