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实践性教学研究

时间:2022-06-29 09:33:34

经济法学实践性教学研究

[摘要]法学高等教育目标、经济法学科的特点及经济社会法治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在经济法学教学中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必要性。然而,当前的经济法实践性教学模式存在着与社会经济现实脱节、流于形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等弊端。因此,高等院校应从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制度化构建,学生本位地位的保障,实践性教学手段的创新性拓展等方面对经济法学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进行创新和完善。

[关键词]法学高等教育;经济法学;实践性教学;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学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经济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需要,革新经济法学教学模式,在经济法学教学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济法学科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实践性教学以注重教学实效、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在于经验”[1],霍姆斯的名言为实践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教学理论不同于传统经验主义教学理论,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法学原理和法律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理论知识的各种技巧、方法和能力,学会分析和查证事实。在经济法学科教学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经济法学科特点、法学学生培养目标、经济社会对法治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一)经济法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经济法相对于其他部门法而言具有特殊性,经济法的教学更需要注重实践性教学。首先,经济法是我国七大法律部门之一,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其教学内容既有基础理论,又包含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食品安全保障、广告监管等市场规制领域,还有财政税收、国家预算、货币政策、产业计划等宏观调控领域,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其次,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法学与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知识的相互融合。经济法律关系的范围涵盖广告、财政、税收、金融、物价、市场准入、产业政策等范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最后,经济法的教学内容变动性较强。因此,在经济法学教学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经济法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对解决经济法学科教学所面临的难题、创新经济法学科教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二)法学人才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之必然要求。法学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实践服务,培养既有法律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律职业人才。美国卡耐基教学改进基金会2007年提出“法学院理应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法律实践知识和职业身份进行综合”,引起全美法学院的重视并对法学教学进行了重新部署[2]。我国经济法的教学应以培养既具备经济法学知识又能应对经济现实问题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将法学理论知识与法学实践经验相结合。由于经济法内容丰富、范围广、课时少,形成了现行的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经济法学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不利于实现法学高等教育的目标,也不利于综合型经济法学人才的培养。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引入势在必行。(三)经济法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法治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对经济法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经济法学的毕业生满足经济法治社会的需要,有效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经济纠纷,更好地服务社会,是经济法学教育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当前经济法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法学院校“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热议。最近各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已连续多年入榜“就业红牌专业”,同时司法实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对经济法毕业生亦颇有微词。主要原因在于法学毕业生数量庞大,缺少高精尖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和应用型的专业经济法律人才。经济法学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经济社会中占据优势,就必须在经济法学教育中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高校在经济法学教学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刻不容缓。

二、经济法学实践性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设有法学专业,开设了经济法课程。一些高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法治建设的需要,引入了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经济法学理论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律运用相脱节。我国法学教学沿用大陆法系的教学模式,注重分析法律概念、基本原则及相应的法律原理[3],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经济法的教学多停留在理论讲授的层面,学生对理论的运用及法律实务的具体操作缺乏专项指导,如学生学习了金融法学,却不了解基金、信托、证券等金融产品的操作与运行。同时,市场经济多变、经济法律法规变化相对频繁,时常会出现财税金融、竞争政策等经济法学理论、知识体系与社会经济热点不同步、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现象。因此,在经济法的教学中如果只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经济法学理论与市场经济下经济法律运用相脱节的状况发生。(二)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经济法的教学内容多、更新快。虽然法学实践性教学方式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对传统理论教学的过分推崇,使得教学时间安排、教学管理不合理,多样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在经济法教学中不能广泛开展,造成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经济法实践性教学环节没有实施制度化推进。在经济法学教学中,实践性教学内容及实践性教学计划的设置主要是靠教师推进,没有形成一种普适性的制度流程,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其二,很多实践性教学方式如模拟法庭审判、问诊式教学,没有像民法、刑法、程序法学科那样有效开展。其三,在案例教学法方面,选取的案例观点陈旧、知识老化、时效性不强,不能反映市场经济及经济法治发展的最新动态。(三)现有实践性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经济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既有法律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当前,经济法学领域中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并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究其原因,一是实践性教学中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没有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经济法学教学内容与市场经济活动相脱节,很多市场经济中遇到的经济法问题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很好回应。法学教育实践表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而获得经济法律应用能力、解决现实案件的有效方式是“当事人模式”。因此,既要在经济法学教学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又要对现有的经济法实践性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以学生为主导。

三、经济法学科实践性教学体系创新性构建的指导思想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基于市场经济对综合型经济法学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以构建和创新经济法学科实践教学体系为目的,以实践性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水平经济法人才、完善经济法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重点,以全方位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了法学教学体系[4]。因此,应当正确看待实践性教学方式。(一)确保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及合理性。首先,教学管理部门应当结合经济法学科特点,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对经济法的实践性教学作出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在遵循经济法学科特性的基础上,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师教学能力的监督考核等建立起完备的制度。依托体系化、科学性、合理化的制度来指导、规范经济法实践性教学。其次,教师应当根据实践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紧密结合经济法治最新发展动态,对实践性教学作出合理安排。与其他法学部门相比较,经济法学科特点突出。一是综合性强,不仅需要民法、行政法、刑法等法学部门的知识为基础,还应当相应地结合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二是经济法学基础理论流派众多、存在分歧;三是经济法中的“法律”除了包含通常意义的法律法规之外,还应当包括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因此,在制定经济法的实践性教学计划和具体实施时,应保证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二)确保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契合性和适应性。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目的之一是确保经济法学教学内容与时展相同步。经济法学以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为研究对象,涉及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维护、垄断规制、财税预算、金融监管等大量的实践性极强的法律制度领域。由于经济法学涉及的领域广、范围大,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快、变化多,导致经济法变动性较强。所以经济法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应当与时俱进,不但要关注经济关系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新问题,还要关注经济法律的变化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确保经济法实践性教学与市场经济活动紧密结合,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经济法学科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既要体现现实性,反映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况,又要具有前瞻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为未来的发展保留改革空间,否则经济法的教学很可能与社会经济现实相脱节,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三)确保学生在实践性教学中的本位性。学生以学习为业,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经济法的教学中,教学管理机构实践性教学计划的设置,教师的课程安排都应当以学生为主导,以提高学生经济法律知识水平,增强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为目的。经济法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改变教师本位,学生只是被动的附和者的现状。教师应当转换角色定位,扮演好教学中引路人的角色,积极与学生互动,做到教学相长。因此,经济法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确保学生的本位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重视对学生经济法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应对经济现实问题的灵活性。

四、经济法学科实践性教学方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案件分析能力为重心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运用法律推理的思路、方法和能力。该教学方法源于英美法系判决先例的传统。在英美等判例法国家以法官所做的判决先例为主要法源,通过对案例的整理和归纳得出法律理论。英美的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角色———变教学客体为教学主体[5]。我国经济法学教学应将案例教学法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讨论,进而总结法律原理。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法学教学所引用的案例不应仅限于司法判例,还应包括行政机关的经济调节行为。同时,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应考虑经济法律规范的变化情况及社会热点中的新问题。讲解经典案例时,如果相关经济法律规定有所变化或所选经济热点问题不能从现有经济法理论中找到依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经济法、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对案例的变化或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提升学生分析案情、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经济法的教学中应当强化案例教学法,紧密结合经济法的特殊性,注重选择既蕴含重要经济法律原理,又涉及法律法规准确适用的典型经济法案例,寓理论知识于案例讨论之中。避免因理论知识讲解过多,导致缺乏实践性教学及与经济现实不符等现象的发生。(二)创建问诊式教学方式。当前各个法学院系设置的法律诊所式课程就是问诊式的教学方式之一。它起源于美国,借鉴了美国医学院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机会的经验,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实践中学会诊断和治疗[6]。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实用性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日本自2004年起建立了完备的诊所式法律教学体系,主要分为法律诊所、外派实习、模拟训练(类似于模拟法庭)等3种类型,在全国法律类院校使用,取得良好效果。2002年,经中国法学会同意,由福特基金会支持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1所高校开设诊所法律课堂的法律院校成立了“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目前我国大多数法学院系都在尝试这种教学模式。经济法的教学中,典型案件会诊活动非常必要。课堂上的知识往往具有一般性,相对抽象,而现实中的经济法律现象极其复杂,出现了具体案件同时涉及多个法律制度或规则的情形,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归纳和分析能力。例如,近来反垄断执法机构对垄断案件的处罚活动非常频繁,涉及领域相当广泛。针对此种现象,学生就可以对反垄断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体研究会诊,寻找解决方案,说明可选择的最优方案及其理由。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相关的实务部门人员参与讨论,以便学生了解法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问诊式教学方式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带领下组织一个经济法律诊所,直面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涉及经济法律的问题,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学生在提供帮助的过程中,可以对当事人、政府部门、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学生可以对法律帮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教师可以针对具体案件进行必要的辅导,以培养学生在具体案件中的法律思维能力。(三)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模拟法庭教学始于14世纪英国的4大著名律师学院(林肯学院、格雷学院、内殿学院和中殿学院)[7],是最早传入我国的法学实践性教学模式之一。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完成的技能训练,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模拟法律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实践技能训练。对于不同部门法的教学,开展模拟法庭教学的方式也应不同。在经济法学教学中使用模拟法庭的教学方式,应当符合经济法的特性。例如,如扩大“法庭”的范围,对于涉及反垄断、食品安全等市场监管内容的,更多的是行政机关的调查和处罚,应当将这类案件考虑在内。此外,经济案件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在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中,包含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等案件形式。因此,模拟法庭的教学既要注重程序适当、角色定位准确,又要保障学生法律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向提高。在经济法学教学中,通过模拟法庭审判活动,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案件进行深度剖析并对关键问题进行辩论,在亲身参与中体验经济法律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四)开展社会调研的教学方式。了解社会的最好方式就是融入社会。学习经济法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深入社会经济生活思考法律问题。美国耶鲁大学的社区法律服务和日本法学院校外派实习的教学方式,都属于广义的社会调研。对于学生来说,深入社会经济生活中,对社会中的经济法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是切实、直观、有效获取相关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手段。在经济法的学习中,通过开展由教师组织、以学生为主导的社会调研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经济法律现象和经济法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调研能力,对学生更好地从事法律职业有重要的帮助。社会调研应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教师选好既有理论支撑又有现实需求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甄选调研领域中的关键性问题,制成调查问卷。组织学生分小组对所设计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调研,合作完成调研报告。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关键性问题的调研结果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就调研问题得出结论。社会调研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法律知识,还能使学生认识到现有经济法律制度的不足,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国家法治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五)开拓教学手段和方法。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有法律实践能力的法律从业人员,通常包括3种途径:一是法律专业知识的传授,二是法律技能的培训,三是法律思维的培养。经济法学科的教师应将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蕴含在法律知识的传授中,通过教学经验的总结,选择最佳的方式实现教学目的。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经济法律问题是没有穷尽的,要求经济法学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由此,教师应当根据实践性教学需要,对经济法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更新。教学手段上,突破“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影音设备,通过观摩经济法实际案件审理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在假期积极到经济管理机关、律师事务所、法院等部门实习,增强实践能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学习并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巧。由此可见,高等院校法学院系在对经济法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时,应当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及现实应用性。通过制度化建设,对经济法实践性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对市场经济法治的热点问题及时作出回应,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实现高等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治.我国法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创新[J].法学教育研究,2012(1):84-99+361.

[2]冯玉军.论国外法学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借鉴[J].中国大学教育,2013(6):92-96.

[3]孙凌云.关于经济法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3(8):14-16.

[4]张丽娜.法学实践性教学的定性、定位与定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6):95-97.

[5]杨勇,王以雷.刍议清末民初山西大学堂法科英美法教学[J].九江学院学报,2008(4):109-111.

[6]张秀芹.论我国法学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3(22):220-221+237.

[7]吕铁贞.模拟法庭实验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5):53-57.

作者:王玉辉 单位: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