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谈电影创作新方式

时间:2022-09-05 05:13:14

建党伟业谈电影创作新方式

一、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和含义

主旋律原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是指在诸多演唱或者演奏的声部中,有一个声部或者是一种乐器的演奏,是处于突出地位的,它所演唱或演奏的旋律,是音乐作品的主导旋律,其他声部对它起到一个丰富、烘托、补充的作用。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第四次文化代表大会上深刻总结了艺术和政治的关系,党的领导和艺术家的责任的关系等,认为这种反思和总结后的内容,应当成为我们电影创作的“主旋律”。1987年,中央成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在这个小组的领导下,一大批反映革命和生产建设的影片被搬上了银幕,人们也将这种类型的电影约定俗成地认为是主旋律电影。20世纪90年代,同志先后多次对中国的电影拍摄提出过明确的要求,他先后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后又提出“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在此后几个大型的电影会议中,这些精神被逐渐地细化和贯彻。至此,主旋律电影指导创作体系已经完备地建立起来了。

关于主旋律电影的定义,尚没有权威部门专门,但是我们可以从其历史发展和艺术特征上进行分析和总结。所谓主旋律电影,在形式上,区别于一般的商业类电影;在内容上,反映当代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代表着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在题材上,既可以是古典历史题材,也可以是革命战争题材,还可以是伟人传记题材、时展题材。如果符合上述几个特征,就基本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了。

二、当代主旋律电影中存在的问题

自主旋律电影诞生以来,在反映伟大历史、表现精神情怀、体现民族精神、倡导时代新风等方面一直都在不断进步着。但是与中国电影市场的如火如荼比起来,主旋律电影却总是给人格格不入的感觉,这其中的原因,包含历史、现实、观众和电影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叙事策略的僵化

主旋律电影所具有的艺术特征,注定了它在题材和内容上的选择是和国家的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约定俗成的观念让创作者和欣赏者都会下意识地认为,主旋律电影就是为政治服务的,致使主旋律电影在叙事策略上逐渐地僵化起来,成为一种固定的套路。大多数的主旋律电影,尤其是表现某一个人的主旋律电影,故事总是以这个人物处于一个困难重重的困境中开始的,他要面临着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时要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面临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时候还要牺牲自己的亲情和友情。正是在这样一个困难环境中,主人公表现出了他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以一个完美的大结局收场。《孔繁森》中,作为一个山东的援藏干部,孔繁森在西藏一呆就是八年,感到十分愧对家人,想尽办法去弥补,但是当家庭的事情和工作的事情发生冲突时,他又总是毫不犹豫地舍小家而顾大家。特别是一面是藏族同胞遭受了雪灾,急待救援,一面又是自己的妻子身患重病,危在旦夕。孔繁森仍然选择了将工作摆在第一位,直到最后遭遇车祸去世。还有很多主旋律影片,几乎都是一个情节的模子,总是正义的一方在开始的时候力量很弱,但是却始终不曾放弃,在不断地努力下,最终获得了胜利。这种单一的情节设置,在影片的一开始就知道了故事的结尾,跟电影本身的艺术规律是背道而驰的,自然也不会引起观众的兴趣。更重要的在于,影片没有刻画出一个鲜活的、真实的,能够让观众们信服的艺术形象,电影中的主人公只是作为了一个叙事符号的再一次出现而已,这种千人一面的情节设置也在客观上影响了主旋律电影的传播。

(二)表现手法的苍白

主旋律电影无疑是包含着厚重的思想性因素的,它在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主旋律电影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要始终坚持的创作理念。但是,我们表现这种思想和精神因素的手法过于单调和苍白,若没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就没有丰满的人物形象,影片精神性因素的表达就会大打折扣。如影片《生死牛玉儒》中,观众一开始就知道牛玉儒已经得了绝症,但是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以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要知道生老病死本就是人之常情,用生病来作为赞美一个市委书记的表现手法,无疑是十分俗套的,照这个逻辑延伸下去,是不是倡导我们所有的领导同志都要带病工作呢?这不是影片要表达的初衷,但是却把我们引进了这样一个误区。

(三)对立关系的定位不当

当前主旋律电影的一个通病就在于,对于对立关系的定位不当,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始终都处于一个对立的位置。公私永远都是不能兼顾的,永远都是只能通过牺牲小我才能完成大我。很多影片中,只有主人公一个人是正义的坚持者,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维护者,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国家和小家,大我和小我,本身就是一体的,为什么我们的主人公非要牺牲一方才能获得另一方?其中真的没有兼顾的办法吗?影片《任长霞》中,有一个情节是家人一直都想照一张全家福,但是因为任长霞的工作忙,一直没有照成,直到任长霞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成为她的一个遗愿。在当今照相设备和照相技术都高度发达的今天,照张相片和工作之间真的有那么对立吗?成为到死都不能完成的心愿?这种对对立关系的不恰当定位和脱离世俗生活的人物刻画,只会让观众越来越反感。

三、从《建党伟业》看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新模式

(一)创新精准的主题切入

关于反映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影片可谓不在少数,所以对于这一题材主旋律影片的拍摄,很容易就落入了俗套。拿影片的开始部分来说,这部分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之后,各派之间权益争斗,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自封为中华帝国的皇帝,后来在全国的讨伐中黯然死去。这一部分中,并没有十分庞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来表现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和悲剧下场。其中有其和冯国璋、段祺瑞、蔡锷等北洋军阀的对话,用人物忐忑的行为来刻画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可谓以小见大的典范。在表现等青年一代的革命理想时,更多的是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交谈中来表现的,期间没有铁骨铮铮的誓言,也没有豪气云天的气概,但是却始终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写在这些年轻人的脸上,以此来表现他们的革命精神。这种主题的切入角度和以往的主旋律影片是完全不同的,影片将主要人物的思想和精神还原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我们和这个人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给人以真实和可信的感觉。例如袁世凯紧握金鱼,和在雪地中漫步,蔡锷和小凤仙在火车站的离别,都是将精神化因素付诸于生活化的表现,以此来推动整个影片的主体发展。

(二)创新的叙事结构

面对如此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很难通过几个片段的截取来代表和展现这段历史的全部过程,而且影片中人物众多,无法用大量的戏剧冲突来表现某一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想要一一予以展现,就要选择一种合理的叙事结构,使其既能表现出影片的主旨思想,又尽可能多地刻画人物形象。在该片中,采用了一种串联加并联的叙事结构,即按照历史的发展时间,对事件进行逐一的展示,在此期间,根据历史的真实事件,适当地加入一些重要的事件,这符合历史发展的顺序,也符合观众对于影片的欣赏需要。大多数观众都有着主旋律电影的观看经验,对于传统的叙事结构都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欣赏习惯,但是该片却打破了过去这种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传统模式,看似是平铺直叙,但是却始终起伏不断,更何况期间还有很多重大事件的加入,给人以惊喜之感。这种在叙事结构上的大胆尝试,将残酷的革命斗争变成了一段对于历史的追忆,将这一段历史表现得生动而又不失厚重。

(三)人性化的人物表现

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影片继承了《建国大业》中的优良传统,在表现人物的观念时,突破了以往单纯的对立两面,而是引入了第三种力量,民主爱国人士对于历史的审视和选择,在对立的双方面前,第三方力量互有倾斜,让我们以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和人性化的方式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在人物刻画上,导演要求演员要努力接近人物生活的常态,这也是影片的最大特色。在演员选择上,就有了年纪的区别。周润发、赵本山、冯巩等60岁左右的老年演员分别扮演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等人;张嘉译、冯远征等中年演员分别扮演、陈独秀等人;刘烨、陈坤、潘粤明等青年演员分别扮演、、蔡和森等人,现实演员和人物形象在年龄上的符合,无疑使人物的刻画更为生动。同时影片也着重刻画人物的生活性表现,如和陈独秀的吃火锅、烤白薯,和的看烟花,周佛海的腹泻等,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将其置于生活中予以表现,拉近了人物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四)全新的宣传模式

以往主旋律影片的拍摄,都是由国家投资,依靠政府、机关、学校等单位组织包场观看,很多时候并不能收回影片的成本。从《建国大业》开始,创新了原有的这种模式,《建党伟业》以向建党90周年献礼的姿态,聚齐了大量的明星,无报酬地参加演出,使电影形成了一个集中的话题,早在电影没有放映之前,就取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同时,举办盛大的首映礼和多场次的试片会,彻底颠覆了以往主旋律影片的宣传模式。而一批商家也看到了影片本身的巨大商机,纷纷要求加入贴片广告,为影片赢得了大量的资金来源。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电影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发展,主旋律电影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我们的主旋律电影也确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却始终没有动摇过拍摄主旋律电影的决心和信心,主旋律电影在曲折和反复中蹒跚前行,朝着最接近大众和最能实现其功能的创作模式一点点地靠近。《建党伟业》无疑是这条前进道路上的里程碑。这样的改革和创新任重道远,唯有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的主旋律电影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