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时间:2022-11-16 03:10:17

广播电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要: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格局中发挥着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载体。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加强内容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感染力;以基层为关键,以青年为重点,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牵引力。

关键词: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意识形态工作置于“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新高度,意味着广电系统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提出新要求,把握新时代满足新期待,锤炼新作风展现新作为,“增强政治担当,强化阵地意识、把关意识,建好建强阵地,守好守住阵地”。①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发挥广电独特的传播优势,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提供的主要方式,也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充当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和教育广大民众的重要媒介。新时代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关键地位,把握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为阵地,改进和创新党对意识形态领导的方式和方法。

一、充分认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进程中的关键地位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以重点工程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内容生产为落脚点增强舆论引导能力,以薄弱环节为突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程,国家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7%,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1%。②“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对新形势下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以“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为契机,通过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覆盖面广、接收便捷、渗透力强等特点,构成了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体格局中,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起到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凭借现代化大众传媒发达的传播功能,对整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文化引领与文化塑造的功能,是沟通其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领域的重要桥梁。在我国独特的社会制度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不仅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进行广泛社会动员的基本工具,也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亦是开展新闻舆论工作的科学路径。一方面,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搭建起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桥梁,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供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到文化生活之中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通过广播电视的宣传逐步走向大众,同时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生活中的实际文化需求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逐步深入。广播电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乃至全社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为指导,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发挥广电特色和优势,使广播电视成为马克思主义优质传播、精准传播的有力工具。

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互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向前推进的重要保证。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自20世纪50年代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实践产生以来,我国便以广播电影电视为媒介,对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那些没有阅读能力或不具备阅读条件的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加强政权建设,使马克思主义深入群众。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广泛社会动员的重要阵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实践为党在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而真正意义上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近20年的发展,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文化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呈现出“官热民冷,学界热行业冷”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并不理想。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日益艰巨繁重。马克思主义要在纷繁复杂的多样化信息中脱颖而出,获得大众的接受、认可和拥护,必须占据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作为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应有所担当,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当下,中国广电事业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保证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使广播电视产品和服务不断趋向大众化的要求,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大众的有效引领作用,巩固和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载体。广播电视覆盖面广、接收便捷、渗透力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主要的传播载体。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相比,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兼具传播工具和内容服务的双重功能。③一方面,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过程,也是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途径。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公益性、便利性、可及性,以及直接面向广大群众等优势,提高广播电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能力,增强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广播电视是以新闻资讯、生产生活信息、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基本节目为基本内容的,可以说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内容服务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科学的方式传播正确的理论,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方式和实现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大众所认识、接受、掌握和运用,更重要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关心大众,解决大众实际生活中的难题和需求。仅以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为例,多年来,广电部门依托“村村响”“户户通”“无线数字化覆盖”等惠民工程建设,不断缩小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城乡差距,体现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巩固和拓展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当前应在继续完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促进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渠道和方式多样化,进一步延伸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范围。

三、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思路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利用。④作为覆盖广、传输快、影响大的传播载体,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生活的重要交汇点。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在于亲近大众、感染大众,引导大众,以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是马克思主义落根于生活世界的重要实践支点。在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不仅要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保障好广大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基本文化权益,还意味着要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创作广播电视作品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成为广播电视的第一主角,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正如列宁提出,要“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创造新事物”。⑤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素材养分,从鲜活丰富的基层实践中把握时展的精神脉络,制作出更多“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优质原创节目。还要善于通过文艺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好中国文化,如2018年摘得“白玉兰奖”的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融合了纪录片、真人秀、综艺等形式,不仅邀请众明星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吸引了诸多年轻观众,也从博物馆志愿者、文博工作者、大学教师等普通人的视角讲述历史悠久的国宝与我们当下生活相关联的“今生故事”,让观众通过丰富多元的视听手段和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回望历史、传承文化、增强民族底气和文化自信。2.加强内容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感染力。内容生产与供给是决定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满意度最为关键的因素。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大众化离不开大众传媒的传播介质作用,更离不开广播电视自身的内容呈现。因此,要提高广播电视的方向引导力和内容生产能力,推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广播电视作品,增进群众情感共鸣,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感染力。一项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现状的调查显示,“无论对于频道还是节目,公众评价较高的指标大都关乎节目的意义和价值。”⑥近年来以《湄公河行动》等为代表的诸多主旋律作品无一不以优质的内容和精良的制作来感动观众、弘扬正气,收获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此外,要探索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购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创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益性电视产品制作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选择。3.以基层为关键,以青年为重点,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牵引力。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把握好“基层”与“青年”这两个重要发力点,以带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更大范围的精准传播。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又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要补齐基层文化短板,在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摸清基层群众的具体“文化渴望”,对接群众有效需求,注重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针对性、有效性。“青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又一着力点。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青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者和践行者,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争取的重点群体。指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⑦要根据青年接受信息的特点和偏好选择更具吸引力的传播方式,加大对精品原创节目的奖励与推介,如人民网与地方电视台联手制作的《马克思靠谱》《社会主义“有点潮”》等理论视频节目以对话问答的形式和通俗生动的方式受到青年群体的热烈追捧,并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传播的热潮。此外,要特别加强对互联网视听新媒体的内容监管和价值引导,增强运用新媒体向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时效性和互动性。

作者:王莹 单位: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