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电影分析

时间:2022-02-26 04:02:28

《海上钢琴师》电影分析

【摘要】电影《海上钢琴师》是朱塞佩•托纳多雷导演的剧情长片,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音乐天才的一生。这部影片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内涵主题也相对隐晦,其文本解读的多义性使影片自1998年上映以来不断地被阐释。本文通过格雷马斯关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文本分析方法对《海上钢琴师》进行分析,以新视角获得这部影片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结构主义;格雷马斯

电影《海上钢琴师》是朱塞佩•托纳多雷导演的剧情长片,改编自亚利桑德罗•巴里克文学剧本《1900:独白》,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音乐天才的一生。相比起托纳多雷时光三部曲里的其他两部作品——《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部影片更具浪漫主义色彩,影片的内涵主题也相对隐晦,其文本解读的多义性使影片自1998年上映以来不断地被阐释,对其解读的焦点大部分集中于影片的叙事结构、音乐与1900命运这三个方面。本文通过格雷马斯关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文本分析方法对《海上钢琴师》进行分析,找出隐藏在叙事文本之下的核心的二元对立要素——理想与现实,梳理出整部影片的人物关系与叙事过程,从而获得这部影片深层意义。

一、结构主义叙事学简介

结构主义是脱胎于语言学的一种研究方法,随着列维•施特劳斯、巴尔特、阿尔都塞等学者使用结构主义方法在人类学、文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等方面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结构主义在20世纪50-60年代的法国思想界取代存在主义成为风靡一时的思潮。格雷马斯,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格雷马斯在叙事学方面的研究基本承接了普罗普针对俄罗斯民间故事的研究。普罗普从数量众多的俄罗斯民间故事的文本中总结出文本中的七种行动范畴:坏人,神助、捐助者,帮手,公主,派遣者,英雄,假英雄;六个叙事单元:准备,纠纷,转移,对抗,归来,接受;以及三十一种叙事功能。格雷马斯在普罗普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和提炼,得到了一个相对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叙事结构模型。格雷马斯将普罗普总结的六个叙事单元和三十一种叙事功能,概括为四个叙事/意义单元:契约、考验、移置、交流,将七种行动范畴按照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原则概括为三组二元对立的角色功能。(见图一)格雷马斯认为叙事文本是由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构成的,看似纷繁复杂,迥然不同的故事内容的背后实际上是由一个深层结构所决定的,这个深层结构具有稳定性,“它是叙事的原初表达形式,在组合化的过程中生成表层结构,进而表现出格式各样的文本。”[1]格雷马斯在其建立的角色功能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演出了“语义方阵”,从而把握隐藏在各类叙事文本表层结构下的深层意义。这个语义方阵由一组最核心的二元对立项(A/反A)以及由此演化出的另一组二元对立项(非A/非反A)组成,这样就又得到了六对组合。(见图二)将这一方法应用到电影文本的分析中,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影片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以及错综复杂的情节提供了一个简明有效的结构模型,从而获得对影片深层意义的把握。而对于艺术作品的解读从来都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本文希望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角度为电影《海上钢琴师》提供一种新的解读视角。

二、《海上钢琴师》角色功能分析

这部电影以主人公的朋友——麦克斯的口吻讲述了音乐天才1900浪漫的一生,他的一生从未离开过“弗吉尼亚号”邮轮,但他的生命却从未因为方寸的限制而了无生趣,他活成了每个人心中最向往的样子,但他终究没能翻越时代的浪潮,于是将他自己的生命与“弗吉尼亚号”一起淹没在无尽的大海中。根据格雷马斯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观点,一个叙事文本的复杂程度不在于人物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角色功能的丰富。我们将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代入格雷马斯建立的角色功能模型,就可以快速把握影片叙事的核心情节以及各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功能作用(见图三)。1900是一个没有“成功”欲望的人,人们追求的一切他都不在意,他最想和唯一想要的是“在船上生活”。帮助1900实现这一愿望的就是养父丹尼,丹尼曾在1900小时候对他说:“你最好永远也不要到陆地上去,陆地上有鲨鱼,它们会一口吃了你。”而阻碍他实现愿望的角色则有很多——麦克斯、女孩帕多万、女孩的父亲、黑人钢琴家等诱惑他下船的人,都属于“对手”这一行动范畴。“在船上生活”是1900心中唯一的欲望,因此发送者是1900自己,而最终这个愿望也因为1900不愿下船和船的炸毁最终破灭,因此客体的接受者就是破灭与死亡。

三、《海上钢琴师》语义方阵分析

通过对叙事文本的核心情节以及各人物关系等表层结构的把握,通过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叙事文本中一个最为核心的二元对立项:理想与现实。由此可以建立起这部电影的语义方阵。(见图四)这个方阵为我们展示的就是隐藏在表层文本之下的二元对立的深层结构,可以看出这部影片叙述的核心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这一点贯穿于影片中的所有人物和情节之中。首先是人物命运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1900简单快乐,无欲无求,只要能够在船上与音乐相伴一生就是他的理想生活,但即使他放弃了下船的机会,放弃了唾手可得的爱情,最终现实还是将这艘游轮炸毁;麦克斯是一个有才华的小号手,他期盼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但最后却因为温饱问题不得不卖掉自己心爱的小号。同时1900的身上还有许多的不合常理,来路不明的身世、横空出现的音乐天赋、违反物理常理的演奏……这些都在告诉我们,1900这个代表着“理想”的人物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其次是影片中两种对立的世界之间的冲突,一个是1900与“弗吉尼亚号”象征的海上世界,一个是麦克斯与“游客们”代表的陆地世界。如果你选择了“理想”,你就要放弃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快乐,1900选择了“弗吉尼亚号”,他就要承受孤独,他会跑到通讯室给陌生人打电话闲聊、独自在船舱内看海、一个人深夜弹琴,这些都鲜明地刻画出他的孤独感,他还不得不放弃他的爱情,因为那个女孩生活在“陆地”这个与他对立的世界里;如果你选择了“现实”,你就不得不被世俗社会的生存规则所摆弄,麦克斯选择了“陆地”,因此他为了在这个世界生活去追逐金钱与名誉,而在他将音乐当成获取金钱的商品时,他的音乐就已经被别人的需求所左右了,他自己也就失去了音乐的纯粹和精神的自由。这部影片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谁都没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即使1900愿意为了“理想”忍受孤独、放弃爱情,现实仍将他抛入海底;即使麦克斯愿意为了“理想”忍受束缚、放弃自由,现实却让他连生存都成问题。在影片开头,小号手麦克斯在诉说1900的故事之前说了一句话:“如果你走上陆地,你就再也听不到那样的音乐”,这句话也一语双关地表达了这部影片的内核——理想与现实永远相隔两地,始终无法两全。

四、结语

影片通过对“1900”与“麦克斯”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命运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理想”与“现实”这两个矛盾体。每一个人都会在人生道路上面临这样的选择——“想做的”和“该做的”,许多人都是想要选择“理想”却被现实绊住了脚步,选择了“现实”却又对诗和远方念念不忘。当代人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况之下,而这部电影给出的答案是极其残酷的——无论你选择哪一个最终都会走向失败。从电影首次上映的1998年到如今在中国重新上映的2019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我们,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来说,只要在现实生活中这两者的矛盾一直存在,就会不断地涌现各式各样的文本来讲述它们,这也是结构主义批评的价值所在,它能够帮助我们从各式各样的叙事文本中找出其核心的内涵,从而引发对社会、生活以及人本身的思考。“理想与现实”这两个词看上去似乎像是老生常谈,但不得不承认它是一直萦绕在我们身边的一个问题。当今社会年轻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佛系青年”“低欲望人群”,他们选择的是一种得过且过、一切随缘的生活方式,在笔者看来,他们大多数是一群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被现实击垮的人,当他们选择“佛系”的时候,这其中包含着对自己的放弃,对社会的嘲讽。《海上钢琴师》向我们展现的是“理想”终究会走向破灭,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似乎对此也是深有感悟,但是人类是需要“理想”的存在的,我们需要相信的力量来推着我们向前行走,推着社会向前行走,我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我们才会恪守自己的行为不伤害他人,相信风雨过后会迎来阳光,在苦难来临时拼搏坚持,相信未来的世界会美好幸福,因此现在的我们会努力生活,这就是“理想”存在的价值。虽然现在我们依旧生活在“理想”和“现实”的两难之地,但希望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在未来的某一天,理想终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宋建威,吴慧.<盗梦空间>的结构主义阐释[J].电影文学,2011,(3):126-127.

[2]钱翰,黄秀端.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的旅行[J].文艺理论研究,2014,34(2):190-199.

[3]张艳丽.一个20世纪的寓言——<海上钢琴师>的文化解读[J].电影新作,(4):175-178,182.

[4]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广仓.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谭雪纯 单位: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