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及发展

时间:2022-11-23 09:35:48

新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及发展

【摘要】文化类电视节目是民族文化的记忆,是以文化教育为宗旨,以传播知识为目标,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阵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年《百家讲坛》的火爆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掀起了大众重新解读四大名著、探索中华文明的热潮。如今《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见字如面》等文化类电视节目,凭借自身的实力更是吸引了大批的粉丝和观众。基于此,我们要创新和发展文化类电视节目,让文化类电视节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加繁荣。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发展

一、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的历程

中国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0年开始播放《观察与思考》,在1983年有了《话说长江》。当时的中国迎来了新的社会思潮。《观察与思考》和《话说长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观察与思考》是一档评论性的电视新闻节目,而《话说长江》则是电视纪录片,都有着文化教育意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素质、拓展了知识面。20世纪90年代,电视已经全面进入了亿万家庭,电视节目迎来了第一轮的创新和发展,1998年以科普节目为定位的《走进科学》受到了人们的欢迎,2000年《开心辞典》用知识竞答的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类节目将知识和文化“游戏化”,不但有很强的文化教育功能,而且有强大的娱乐性。2001年《百家讲坛》正式开播,此后长红了十多年,引起了大众史学热,易中天、于丹、阎崇年等成了人们心中的学术明星,很多人像追影星、歌星一样,对他们崇拜和热爱,这也对国学经典节目的发展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有力地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进入2010年,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获取和欣赏文化娱乐节目的渠道更加宽泛,虽然这个时候电视上也产生了大批的国学经典节目,但是这些节目再不能像《百家讲坛》那样得到全民的追捧。直到2014年《最强大脑》第一季的开播和2015年《传承者》第一季的开播,文化类节目才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而且文化类节目不断创新和发展,多了更多综艺色彩。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的开播再一次挑动了国人的神经,2017年《朗读者》的开播,又引起了全民阅读的浪潮,也将文化类节目推向了新的发展高潮。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创办一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电视节目和栏目。在政策的支持下,大批文化类节目应运而生,比如2018年开播的《经典永流传》《诗意中国》、2019年开播的《神奇的汉字》《遇见地坛》等,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和较高的收视率。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文化类节目中的同质化现象,节目主题都是诗词诗歌、阅读朗诵、国宝故宫等,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和传播陷入了瓶颈,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促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和发展。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及发展探讨

1.明确节目定位,积极打造节目IP文化类电视节目要明确节目定位,通过重点打造IP节目不断增强产品的识别性和知名度,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视文化类节目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打造具有代表性的优质品牌节目。通过新媒体客户端、官方微博、视频网站、微信公众号,将节目IP推送到更多观众身边。文化类节目IP的形成,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尤其是更多的年轻人。90后和00后都是在互联网环境下长大的,他们热衷于参与互动,通过他们之间的人际传播,会使受众始终保持对节目的关注度。节目IP的树立和打造,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例如比较受欢迎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就有着鲜明的特色,《国家宝藏》在视觉创意方面上积极寻求突破,打造了节目的形象标识,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辨识度和影响力。《国家宝藏》实质上就是展现传统文化,基于此,对“国家宝藏”四个字的设计选择了传统的汉字样式,节目选用蓝色为基础色调,以暖色调的背景为国家文物做衬托,传递一种温情。明确节目定位,就要突出新奇、独特、个性和差异,电视文化类节目制作者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能一味照搬照抄,不能《朗读者》火了,就都上阅读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火了,就都在节目上背诵唐诗宋词,这样不利于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和进步。文化类电视节目要想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粉丝,更好地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就需要不断创新和求变,凸显独特魅力,提高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比如2018年11月开播的大型文化类节目《上新了,故宫》就是创新求变的节目,这个节目聚焦故宫博物院,让观众零距离感受故宫博物院,从而更好地创新和传承故宫文化。该节目摈弃了最常用的演播厅拍摄的模式,带领观众走进故宫,走进浩渺的历史,由于语境的变化,实现了节目话语和故宫文化的深入交流和碰撞。2.提升受众的情感体验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制作方需要树立用户思维和用户意识,要以用户需求为节目制作的根本方向。当前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大数据能够清晰分析出受众的需求,受众的需求变得不再模糊,而是随时可见。大量的新媒体平台为电视文化类节目提供强力支持,文化类节目要适应时展潮流,着眼于用户关注的话题,根据受众需求制作出相应的内容,提升受众的情感体验。例如,通过微博社交平台和微信社交平台,和观众直接就话题进行互动和沟通,了解、掌握观众对节目的看法。深圳卫视在2018年推出了一档节目叫《诗意中国》,这个节目是大型原创文博推理秀节目,节目以文化为内核,将综艺当成外壳,以推理形式表现出来,真正开创了文化类节目的新局面。节目运用新颖的表现手法将主题内容和主题画面聚焦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上。观众在每一期节目中都能看到不同的文化形式,如宴饮文化、礼仪文化、花艺文化、节庆文化等,这些都生动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国传统的生活美学。节目播出后一个月,就引起强大反响,在微博上“诗意中国”相关话题的阅读量突破了1.5亿。文化类节目要注重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提升受众的文化情感体验,更好地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观众和粉丝,才能在互联网时代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步。3.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长期以来,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一直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和低收视率的窘境。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使文化类节目能够有效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电视台要在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大胆进行创新,让文化类电视节目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粉丝。比如河北卫视的中国诗词类节目《中华好诗词》和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几季以来,都受到了人们的喜欢和追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两个节目都在无时无刻地在进行自我的突破和创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在突破中前进。每一季节目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都是有所不同的,不会给人重复感和同质感,每一季都给观众全新的感觉,《中华好诗词》不但有常规季和大学季,而且还有特别季,也就是“诗词王中王”的特别季。另外他们在节目中大胆引入了古人的行酒令中的“飞花令”,挑战嘉宾的诗词积累量和诗词使用度,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追捧。总的来说,《中华好诗词》和《中国诗词大会》不但传承了优秀的文化,而且促进了电视节目的创新和发展,发挥了应有的效果。《中国诗词大会》出题总体思路是就是带领全民重温那些我们学过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实际上是我们从上小学到大学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的,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红楼梦》里的诗词到伟大领袖革命时的诗词,几乎每道题都是我们熟悉的,但是出题方式是不同的,而且是趣味性比较浓的,主题都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包括基本的诗句、诗词的韵律、作者的生平、文中的典故和社会的背景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文化类节目的专业性和竞技性;诗歌类别丰富,诗词主题鲜明,不但保证了节目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又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文化类电视节目要进行“文化+”模式探索电视台要重新定义文化类节目,积极探索和创新“文化+”模式,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度挖掘,进行价值引领。文化类节目实际上肩负着两种使命,第一是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二是肩负着陶怡观众心灵的使命。文化类电视节目要深度分析大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元素,用知识和文化增强电视节目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文化类节目要体现文化性、专业性和知识性,采用多元化元素,让文化类节目在互联网时代获得更多的观众和粉丝。比如近年来比较火的《朗读者》就是其中鲜明的例子,《朗读者》成功将“情感”融入到节目中,融入到自身文化中,节目形式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节目站在一个普通者的角度,通过普通者的情感表达来讲述一个个真实的人生故事,从而引起了大众的情感共鸣。人们在一段段朗读中,感受到了情感的力量,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人们更加热爱读书,也更加热爱朗诵,这也是文化类电视节目应具有的效果。其他节目无法复制《朗读者》的成功,也无法复制《朗读者》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是每一个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目标,文化类电视节目要积极探索新的模式和形式,不断更新节目内容,吸引更多受众。

三、结语

文化类电视节目肩负着重大使命,需要进行创新发展,基于此,要明确节目定位,积极打造节目IP,提升受众的情感体验,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进行“文化+”模式探索,让文化类电视节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许晓辉,李蕊.从《中国诗词大会》谈电视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当代电视,2016(07):78-79.

[2]潘怿晗.原创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文化表达”及其空间拓展探析[J].当代文坛,2015(04):142-145.

[3]刘荃.互联网条件下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扩散研究——以《经典咏流传》为例[J].中国电视,2019(01):50-55.

[4]董卿.《朗读者》的“时令”——在《朗读者》第二季研讨会暨同名书籍多语种海外版启动仪式上的发言[J].电视研究,2018(12):8-9.

[5]韩芳.创新传承地方文化——《盐城风》栏目创作体会[J].西部广播电视,2020(01):174-175.

[6]苏伦高娃.让少数民族地方文化类栏目耳目一新——以中国通辽网“科尔沁文化”为例[J].中国报业,2019(05):64-65.

[7]蔡艳艳,刘春玲.“创新+深度”让地方历史文化类节目耳目一新——以晋江电视台《老闽南》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7(21):87-88.

[8]占琦.新媒体时代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探究——以陕西卫视《丝路上有你》栏目为例[J].东南传播,2017(04):101-102.

作者:赵梓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