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电影文化取值思考

时间:2022-02-23 03:47:00

改编电影文化取值思考

关键词文化取值艺术继承艺术嬗变

摘要同为大众欣赏艺术,文学和由之改编的电影关系极为复杂。由于各自面对的政治倾向、大众情趣、时代需求差异,电影改编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取值。在多维角度下对比分析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其原著小说《问与答》,可以探究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中艺术继承和嬗变的潜在规律。

一、电影的文学艺术的继承

自电影诞生以来,有关电影与文学两者关系的探讨和比较从未间断。在知识传播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这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相互冲击和影响自然也愈演愈烈。建立在各类艺术的共性基础之上文学,其包罗万象的本质,在同类艺术中独占鳌头。在对不同种类艺术之间的关系的比较中,人们总能在其它艺术的身上找到文学的影子。文学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纷繁复杂的关系、各具形态的性格、曲折离奇的情节、精巧奇妙的结构,一直以来都被电影创作所借鉴和吸收和继承。这点在根据原著小说《问与答》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尤其突出。

小说采用了一个知识竞猜的形式,用12道问答题带出了主人公的12段人生经历,而这些人生经历又反映了印度当下社会各个层面的现状和问题。这样的结构堪称奇妙,作者很节省笔墨,但同时又构筑了作品坚固的结构。在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结构是一样的,主人公每回答一道题目,都会回忆起一个故事,电影采取闪回手法,出现伴随着死亡、离别、伤害等最黑暗的时刻的不同电影镜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是凭借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备受好评的剧情效果,一举斩下本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在内的八项大奖,影响了整个影剧界。在观看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大量影迷再回头阅读其原著小说《问与答》,审视比较两种艺术,从电影对人类视觉感受的激发中获得启示,重新寻找原著的魅力,更好地从电影的艺术技法中理解了文学作品。

二、电影改编后主题的嬗变

电影在尊重原著精神实质和风格特色基础上,充满编者的创造性与主动性,这其中为了展示不同的主题,原著往往被利用的可能只是一堆素材,一个故事梗概。

在谈到关于印度国内从政府到民间对于电影原著展现印度底层社会的写实风格而是否是“丑化”印度的争议时,影片原著作者、印度驻南非外交官维卡斯·斯瓦鲁普日前在香港接受《国际先驱导报》专访时表示,“我没有‘为设定而设定’地刻意将角色塑造为贫民窟民众,只是想展现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现代的印度,展现在最困难的生存条件下挑战自我的精神。”

对于电影与小说的差异,作者这样说,最大区别在于,书中强调的是自己创造命运,影片中强调的则是命中宿定。虽然在小说和电影中主人公同是遭受苦难,同样为了幸福与爱艰难前行,在这一点上,电影和小说殊途同归。但在电影中,主人是一个单纯的男孩,他渴望纯爱、试图远离暴力,在谈到它与女友的爱情与归属时,他说那是天定的,是一种对命运保守的认命和佛教的宿命论的崇拜。但在小说中,他在忍无可忍之时,也曾误伤过人,并开枪打死过强盗,体现了他挑战命运的精神。在小说的结尾。男主人占卜运气的双面正面的硬币抛向大海,并信心十足地说,他不要吉祥硬币,因为他坚信自己的好运。暗示与命运抗衡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这是对待生活和命运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三、电影折射的文化取值嬗变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由一个英国导演拍摄一个完全印度的电影。虽然在文化表现上极为自然,即使由中国影迷看来,也是如此感同身受,毫无隔阂,但细心之人仍然感受到原著与电影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价值。

虽然印度秉承西方民主价值观、大力发展科技,软件行业发展迅速,却照旧是宗教文化统治下的农业社会。并且,今天的印度不仅仍然盛行全球大多数国家推翻和废弃的种族等级制度,还存在着基建严重不足、民族矛盾和传统观念束缚等障碍;从来很少有文学作品像原著能将现代印度社会的二重性逼真地刻画出来。作为一个有过很多在西方世界生活的经验的外交官,作者的创作笔触更西方化,带有很多强烈而直接的情绪,展示了作者的强烈责任感。而不像大部分印度文学作品往往回避冲突,倾向于描写一些幻想的东西。作者声称要代表他的国家不仅要让印度人自身正视这些问题,也要让印度正受到世界关注。

对比原著,电影中的问题和真实出现过的案例中的问题相差太多。电影里的电影明星欣然给满身大粪的主角签名非常时代化,可是书里面的相关部分却是他对小男孩下手。另外书里的主角也不是像电影里那样装扮的像个羔羊,最后一题是他拿枪逼主持人说出答案的。这当然不是电影为了配合情节简单化处理。电影比原著似乎美化了印度,把观众的吸引力转移到印度文化中西方人好奇的方面,这样增加电影的内容的新颖性。比如,电影结束之后有段和电影无关的歌舞表演,展示印度东方古老文化传承的巨大魅力。

还有,电影的改名也是如此。电影英文标题《SumdogMillionaire》中slumdog一词来自slum(贫民窟)和underdog(底层人),曾在印度国内被指有不尊重贫民阶层之嫌。电影标题从《问答》改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不仅是为了对比鲜明、更加抢眼,更强调了一夜暴富的西方社会的投机文化。西方文学与电影中以富翁为内容的作品为数不少,典型的有《基督山伯爵》,还有马克·吐温写《百万英镑》等。

四、结语

现在社会,电影与文学分别成为了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代表性的视觉文化艺术形态。作为一个结合体,他们之间是不可能分割的。为了更好地传承传文化、解构经典,充分展示文学艺术魅力,搭建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的桥梁,了解文学电影的改编中的艺术继承和嬗变规律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