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高校德育工作的运用

时间:2022-05-02 10:00:23

大数据在高校德育工作的运用

摘要:大数据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据爆炸性增长的今天,大数据应用的领域越发广泛。高校德育应主动适应时代特征的变化,推陈出新,利用大数据的庞大数据库和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关联、挖掘,对高校德育工作对象的言行举止作较为准确的预测和把握,挖掘数据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巨大价值,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迎合时代需求,增强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开创高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德育

互联技术发展迅速,“互联网+”这一新事物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新事物积极作用产生的同时,必然会与传统认知产生冲突。如何认清形势,化解冲突,充分利用新事物服务人类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好新生事物服务于立德树人的伟大教育事业,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关于大数据本身的探究

(一)大数据的概念

关于大数据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未给出统一定义。维克托•迈尔和肯尼思•库克耶作为大数据领域的权威学者,在他们的著作《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给大数据作如下界定:“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1]“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2]徐子沛在《大数据》一书中指出:“大数据(BigDate)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大容量数据,一般以‘以太节’为单位。大数据之大,并不仅仅在于容量之大,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制式’、‘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现’”。[3]综合以上,大数据就是指对巨大的全部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而能够获得巨大的价值,从而能够指导实践、服务实践。

(二)大数据的特征

与传统数据技术相比,大数据的主要特征有四个,体现在总量巨大(volume),形式多样(variety),生成、运算快速(velocity),价值巨大(value),因此学者常用四个“V”指称大数据的特点。[4]总量巨大的特性中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数据数量的庞大特性,根据IDC的数据,2006年全球信息产生量大约是历史图书信息总量的3000倍,专家也曾指出2020年的年度数据将增加43倍。[5]第二,数据完整性高。完整的数据结构是保障庞大数据自身存在意义的重要因素,因为庞大数据具有较为完整的特性,才使其为人类生活提供全方位数据化的服务提供了可能性。形式多样主要是源于数据产生根源众多,数据的表现形式类型多样,各数据间的关联性也很强。目前存在的数据可以将其归入到三大类别中: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运算快速是庞大数据能为人类所用的前提条件,也是巨大数据价值得以体现的必经途径。通过快速的运算,在第一时间将数据各归其位,甚至同步反映现实生活世界,增强了数据本身的动态准确性。在快速的运算中,也能完成大数据的价值“提纯”工作,解决大数据价值密度低的缺陷。这些都是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的本质区别。价值巨大,是大数据本身存在的重要意义所在。大数据存在的价值是建立在其总量巨大、形式多样、生成运算速度快这三个特征的基础之上的。大数据潜在的巨大价值有待于人类去深挖和利用。大数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上。一方面,对大数据的掌握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来源。另一方面,大数据已经撼动了世界的方方面面,从商业科技到政府、医疗、教育、经济、人文以及社会的其它各个领域。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成了有价值的资产、重要的经济投入和新型商业模式的基石。谁利用好了大数据,谁就抓住了制胜点。但是对于数据的价值并不存在占有,而应当是利用,并且这种利用是具有反复性的。这种可反复利用性也是数据价值的特征之一。在不久的将来,当今世界上许多单纯依靠人类判断力的领域将会被计算机系统所改变甚至取代。

二、大数据与高校德育

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指出: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与阶级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德育则是为培养合格社会建设者奠定基础的。高校德育只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环境的变迁,与时俱进,方能完成其任务和使命。大数据时代是一种全新的社会运转模式,其标识词有“共享、预测、价值”,从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当下社会所追寻的主流趋势。对于大数据的研究已成为时代研究的重要领域,这是一个人人都在谈论大数据的时代,而又是一个并非人人都能说清楚大数据的时代。事实上,大数据并非什么不可触摸的新奇事物,早在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就已经深谙其道。“草船借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得益于孔明对气象的准确观察和预测,巧妙地借了东风,促成了孙刘联盟。其关键还在于孔明运用了基于一种对风、云、温度、湿度、光照和所处节气等大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类似的案例不在少数,这些彰显的是数据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巨大价值。而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将是颠覆性的。在社会各角落逐步彰显的数据的巨大价值,使得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克里斯•安德森曾说过:“数据爆炸使得科学的研究方法都落伍了。”[6]社会的整个运行规则和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类在数据的收集、存储、利用等方面的能力提升的同时,对于数据的依赖也越发的明显。在崭新的环境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本身也在由内而外悄然地自我革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在教育中最常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学生各项信息的采集、统计和分析。在数据化的今天,教育更多地偏重于利用数据把握规律,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更多地运用的是定性、直觉与经验判断。这种经验式的思维、说服式的讲授和相对单一的评价在信息化的浪潮中遭受的挑战最为明显。在极具挑战性的新型环境中,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自内而外地开始革新,利用大数据带来的便利性,把握新环境给自身未来发展提供的潜在机遇,迎接新环境给旧模式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构建适应大数据时代所要求的高校德育模式、德育工作思维和德育工作评价体系。

三、大数据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契机

新生事物在其本质上具有潜在的强大生命力,会给世界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使一些事物焕发新的生机。在高校德育工作上,大数据带来的巨大的机遇也相当明显。

(一)大数据强大的预测功能和数据共享特性带来的契机

维克托•迈尔曾在其著作《大数据时代》中说到“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其预测的基础就是具有庞大的数据库,这也是其区别于传统小数据时代的本质特征,所以又被称为“全数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归纳已然接近于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具有较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而任何事物若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未来发展的大趋势,预见性眼光独特,必然可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大数据强大的预测功能,才能使得工作成效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数据的采集、分析、存储等方面受到客观条件的诸多制约,在高校德育工作中,需要把握大学生整体的思想状况、心理趋势基本采用的是抽样采集分析的调研方式。这也是“小数据”时代的典型特征。抽样调研的方式在一些规律严格的事项中或许成效显著,但一旦运用到教育,特别是涉及到思想的领域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教育有基本规律可遵循,但教育的对象是千差万别、各具特征的个体,而且这些个体都处在思想不稳定时期,任何一种细微的因素都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对于难以量化衡量的思想而言更是如此。抽样调查设计者的初衷,接受调查者领会到的内涵及其是否真心愿意接受调研都会对调研的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有些抽样调查的结果无法保证反映真实的状况。这也是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工作缺乏高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数据到来的今天,通过校园大数据平台,能够几乎接近事实原体地反映大学生思想、生活状态的全貌,在此基础上再对掌握的庞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所得出的结论具有深刻的实际运用意义。校园大数据的采集实现难度并不大,校园一卡通的恰当运用便是最为简易的途径之一。所谓校园一卡通系统就是:使全校所有师生员工每人持一张校园卡,这张校园卡取代以前的各种证件(包括学生证、工作证、借书证、医疗证、出入证等)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师生员工在学校各处出入、办事、活动和消费均只凭这张校园卡便可,并与银行卡实现自助圈存,最终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同时带动学校各单位、各部门信息化、规范化管理的进程。此种管理模式代替了传统的消费管理模式,为学校的管理带来了高效、便捷与安全。在学校里,这张卡片所包含的信息比身份证还要海量,它囊括了相应个体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学习的、生活的等等。无论是消费的时间、地点、金额、项目,还是学生在图书馆借阅的图书信息,甚至出入学生公寓和校园的详尽信息都能有实时的记载,通过对这张卡片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基本可以对该个体的本质情况有客观的了解,并能有效地辅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举例来说,对学生校园内的消费各要素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将统计分析结果与该生的家庭情况、生源地、年级等个体因素相关联,进行第二次分析,确定其间的关联性,建立相关档案。如此这般便能为高校顺利有效地开展资助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等状况,进而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进行有效管理,保障其正常完成学业以及顺利成长和发展。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校园信息化提供信息采集的基础工程之一,具有学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部分功能。校园一卡通的普遍推广是各大校园在化繁为简的征途中迈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1世纪后,校园开始步入数字化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基于大数据。数字智慧校园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数据整合和应用集成。在这样的模式下,校园各部门间能实现无缝对接,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学校的运行办事效率。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这一系列优势功能的发挥都建立在大数据庞大的数据共享的基础之上。鉴于各部门间实现实时完整的数据共享,避免了多次重复的数据采集和提交,从而使得整体的办事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校园的整体统筹性和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和考量成为可能,并可以此为依据制定学校培养学生的长远规划

(二)大数据强大的关联统计功能带来的契机

海量的数据是大数据与生俱来的特征,各种数据间的相互碰撞关联带来了人类从未预料的结果。小数据时代对采集到的数据的使用基本是一数一用,一般是采取历史描述法进行定性。大数据环境下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智能设备监控记载并上传到云端数据库,数据量的极大丰富成就了对数据进行进一步挖掘的意义。通过利用数据的深度挖掘技术对人类行为数据库数据的处理,我们可以寻找到那些原本无法捉摸的思想规律,并依此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行为、言语、思想趋势等。这一特性如今已经应用到了各大搜索引擎中,特别是应用到一些线上购物网站的搜索引擎中。当打开相关购物网页、登录个人帐户,“你可能喜欢”栏目便会出现在消费者的面前,在这一栏目中所列商品基本上都符合该消费者的爱好。大家都在感慨网络的奇妙,而随着大数据研究的逐步深入,这层神秘的面纱慢慢揭开了。之所以如此精确地列出消费者所感兴趣的商品,就是基于对消费者平时在网站留下的每一个蛛丝马迹的统计分析。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其著作《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曾经列举过一个案例:大数据在流行疫情的预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些案例都充分佐证了大数据强大的关联、统计、预测功能对人类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相对于传统小数据时代的办事方式,大数据带来的高效率性、高精准性、便捷性都是如此的诱人。长期从事思想教育引导的工作者们更是欣喜万分,因为大数据的这些独有的功能和特性将原先显得很神秘的人类思想变得逐步可预测,这在思想教育史上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三)合理运用大数据所需注意的问题

马克思关于矛盾的理论告诉我们: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因此,在大数据成为主流的今天,高校德育工作在各方面也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适应客观变革的要求。1.高校德育教育与大数据融合的难点。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建立在“因果关系”基础之上,是从“是什么”出发追寻“为什么”,因果关系对数据分析的结论相当重要。但大数据更重视“是什么”,而忽视“为什么”,不再追求数据的高度准确性,转而追求庞大数据的相互关联而产生的意想不到的价值。大数据环境下的“容错率”远高于目前我们传统教育数据统计的容错率,这是当下传统教育所不太能接受的,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两者间的观念存在分歧。另外,教育工作者自身综合素质不能满足要求,难以实现完全的融合。大数据模式下的德育工作要求工作者集数据挖掘、定量分析、软件开发能力、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力于一体。[7]其中,数据挖掘能力是大数据环境下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备了这项基本技能才能通过大数据集成作出有效的预测分析。但是,目前在一线工作的大多数德育工作者虽在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比较专业,但大数据所需的其他能力缺失严重。而专注于数据分析的分析家们却又不懂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教育的主体上出现了目前未能完全融接的问题。除此之外,技术融合的难度也客观存在。目前,在德育方面运用大数据尚未形成统一的语义网络。机器语言与人类语言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人类现实生活中已被赋予特定含义的信息,在机器处理和集成大数据的时候便失去了意义。因为大多数关联子数据库的语义格式不兼容,导致大部分数据分析仍然需要人工,这也是难以实现以大数据库为基础的“集成问题解决方案”的症结所在。2.大数据环境下的伦理道德问题。“共享”是大数据的标识词之一,也是大数据处处彰显的特征之一。大数据技术要求实现数据的自由、开放和共享,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已进入了数据共享的时代,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时刻被第三方“监视”着。但在个人隐私被众人关注的环境中,这显然有些格格不入。回顾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这些年,我们的生活已然离不开互联网的存在。可是,互联网在带给生活极大便利的同时,其弊端也逐步暴露出来。人们日常利用互联网的内容在不知情的状态下都被收集和窥视着。这显然已构成了对个人隐私的一种侵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隐私主要是指,“个人信息中不想让人知道的那些内容,如某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信息、经济信用信息、个人感情生活信息,等等。这种隐私是不让人知道的,是拥有隐私权的。这种权利不能分配、不能买卖、不能让与、不能公开。”[8]诸如我们的年龄、健康状况、出身、家庭成员信息等,只要我们不愿公开的都可看作是个人隐私。但是随着信息化的迅速蔓延,被视为个人隐私的保护显得遥不可及,难度重重。特别是美国斯诺登“棱镜门”事件、苹果手机预留“后门”事件的暴露,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每个人时刻都被成为数据的源端,仿佛现如今的每个人都扮演着传统小数据时代明星的角色。在这无时无刻的第三者监控中,所有的人似乎都在毫无遮掩地裸奔,尽管在主观上对此厌恶至极。在传统纸质传媒时代,信息的采集一般由人工完成,正常情况下被采集的对象也会被告知,对于一些被视为个人隐私的信息会采取模糊和隐匿的手法。数据的使用则基本上是一数一用,不会将收集的数据整合在一起,重新随机关联,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杜绝了已隐匿的信息被重新暴露于众的潜在风险。传统社会中,人们希望光彩荣耀的事情能流芳百世,而对悲伤或不堪的过往则希望选择通过时间的流逝逐渐磨灭。在这样的时代,过目不忘被视为能者的标志,而遗忘则是社会普通成员的常态。然而,当人们置身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时候,发现这些都发生了大逆转。信息的采集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每天浏览网站的信息、聊天的内容、电话、短信等,甚至出入哪些场所都会悄悄地被记载存档。另外,在被采集的数据使用上,大数据采取的是将数据交叉、重组、关联,进行永久存储,反复使用,不再遵循纸媒时代的一数一用的原则,如此便使得传统的模糊化、匿名化这两种保护隐私的方式基本失效。[9]同时,鉴于存储技术的越发高端,大数据时代记忆成了新常态,信息一旦被上传到网络,则如白纸染了墨迹般即刻被永久保存。在传统小数据时代,人们对光宗耀祖的事情被永久记忆、避免遗忘抱有极大的期许,而对于那些不太光彩或痛苦不堪的事情希望越快被遗忘越好。而在大数据环境之下,先进的技术无疑满足了人们希望能永久存储的愿望,只是这种永久存储同时也包含了不堪回首的往事。那些曾经无论是有意无意的痛苦回忆在现时代可能会时不时地被人提起,成为永不磨灭的伤疤。某种程度上对当事人重新做人的勇气有一定的打击作用。而对于这些相关信息的管理,当事人应当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拥有何种权利都无定论。

四、大数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大数据与高校德育工作之间应当是手段与目标,服务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厘清两者的关系,把握分寸,合理有度地利用大数据。大数据时代是当今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具体环境,在此环境中,德育工作者要利用大数据这一手段将德育工作推进到与时代相适应的新阶段。在数据大爆炸的环境中,所处其中的人们不是不知道数据的重要性,相反更多的时候表现出了一种“数据独裁”和“唯数据论”的倾向。在当下日常生活中,以数据为评判标准的现象比比皆是。大数据的出现代表了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它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数据终究只能一定程度反应某些方面的问题,它并不能代表一切,具有片面性。同时,浩瀚的数据信息亦是良莠不齐,这种特性给有效的利用带来了一些障碍。因此,综合当下具体情形,要达到让数据能为我所用的目标,必须厘清数据和高校德育工作的关系,认清大数据只是为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目标提供便捷和帮助的媒介,其充当的是手段的角色。同时,鉴于数据数量的庞大和良莠的差异,数据的使用者必然面临筛选的难题。应对此难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数据的延伸信息的重要性

维克托•迈尔和肯尼思•库克耶在其著作中认为大数据时代人们应当放弃对因果关系的追寻,转而关注相关关系。对于该论点,他列举了“尔玛超市-蛋挞销售-飓风”之间的关系。该事件本质上属于一种现象为商业营销提供的思维方式,其间的内部联系亦是比较复杂,但是我们不妨可以在大方向上给予赞同。但是商业活动现象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本质的区别。教育的本质目标是通过对教育客体进行知识的传授、环境的影响,敦促受教者进一步将所学知识和训诫内化,并将其反映在日后自己的行为之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观念、习惯等,与机械式的逻辑推理、数据推断有本质的不同。面对这样复杂的教育对象,教育工作者必须既要把握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又要把握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工作者务必注重数据的延伸信息的重要性,注意观察和收集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习惯和特性,分析相互之间的关联,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思想观念这一内在驱动力。把准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根源,才能标本兼治。

(二)严把数据筛查关

现代化社会中,网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但是,其双刃剑的特性也尤为明显。利用好它,可以一改昔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乏味、单一等让人想爱不能爱的传统印象。但若利用不当,也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可预估的不良后果。网络是一个大染缸,最终染出的是否我们所需要的优良品,那就要取决于大染缸中的染料是否符合我们的要求,即数据是否充满正能量。由此可窥见,网络数据筛查工作的重大意义。目前,网络科技已发展到了一定高度,相关的监管措施也已开始运作,但是整体情况来看,网络科技发展的速度要远远快于相配套的监管体制。相对而言,监管漏洞还是层出不穷。因此,要净化网络这块重要阵地,就必须严抓数据筛查源头,剔除不良信息,加大正能量信息的准入,认真做好正源、清源的工作。只有这样方能提供一片较为纯净的网络空间。

(三)加强学生自我筛查信息能力的培养

这项措施应当是重中之重。对于信息的准入我们可以严格把关,但是不可能做到绝对。而且信息性质的正负之分也仅源于划分标准和所立角度的差异,因此,如何取舍信息根源在于个人。大学生虽已成年,但是在面对纷繁芜杂的各种信息和各式诱惑时,往往难以抉择。特别是当下西化情绪愈演愈烈,现实生活和思想领域到处充斥着物欲。因此,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强化学生科学理解和认识数据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分辨解读信息的能力,利用数据服务生活,又能不为数据所占有,把控好生活的自主性。大数据时代是人类前所未有的,信息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诺伯特•维纳曾经提出“人有人的用处,技术永远是服务人的工具”[10]。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环境,这样的观点总是能立足的,在大数据时代也同样适用。

作者:陈伟 李信 单位:1.三江学院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和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4.

[2]寻找通往未来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3-02-01.

[3]徐子沛,大数据[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

[4]姜飞,黄廓.把握大数据时代契机,推动我国网络社会更加科学化[J].中国广播,2013(5):56-58.

[5]李志刚,大数据--大价值、大机遇、大变革[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6]葛成恩.决胜大数据[EB/OL].(2013-07-26)[2014-05-06]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3-07/26/c_125066639.htm.2013-07-26.

[7]胡纵宇,黄丽亚.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65.

[8]李庆臻,苏富忠,安维复.现代科技伦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96.

[9]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6.

[10]诺伯特•维纳.人有人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