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德育分析论文

时间:2022-01-14 09:51:00

语文课堂中德育分析论文

德育教育同样要面向学生全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展探索学习活动,多读好书,摘记名人事迹,正确全面评价人物,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不知不觉中受到名人的感染,化为强大的道德精神力量,终身受益。如《木兰诗》中的花木兰,《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儿先生,《春望》中的杜甫,《过零丁洋》中的文天祥可归类为爱国主义精神;《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勇气》中的法国女人为国际主义精神;《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梅岭三章》中的表现了革命献身精神;《月亮上的足迹》《哥白尼》《邓稼先》等则体现了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精神。

新编教材中,有许多名言警句,犹如鲜花绽放在书本的每一个角落,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做学习的有心人,摘录整理成册,每天记一句两句,日积月累,会受益终身。这些名言警句,涵盖了德育教育思想的许多方面,有的本就是一些名人一生的总结写照,有的早成了学生自己热爱的座佑铭,人生追求目标或道德规范。这些远胜过一些老师班会课上的强化说教。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

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与做人的道理,开展读书竞赛和专题作文训练,在作文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作文的文学性发展勿庸置疑,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道德品质素养的体现也很重要。作文与做人密不可分,“吾手写吾心”,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心态、与时俱进的思想,对他们的一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读报,看电影、电视,网上阅读作文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辩论中思考人生,识别“社会现象”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追求崇高人格,塑造健康自我,设计美好未来。

在讲八年级语文课文《周处》这篇文章时,我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的:故事说的是古代有一个威猛无比的人,靠着自己的一身武力,在乡里横行霸道。但他又一心想为民除害,他问乡亲们村里有没有祸害,乡亲们说山上有只猛虎常吃人,于是他上山砍死了猛虎;回来又问还有没有祸害,乡亲们说海里有蛟龙,他苦战三天三夜终于战胜了蛟龙。回来后,村里人设宴款待他。他又问,还有没有祸害,村里人说,有!他问在哪儿?乡亲们说:那最后的祸害就是你。他不明白为什么,决定要离开这个村子。可是就在他站起来的一刹那,他又跌倒了,因为酒里早就放了毒……我告诉同学们说这个故事就是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周处》演变而来的,那么我们学完课文后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走入了课文。

当自主探究完成课文学习后,我问同学们两个故事有什么不同,同学们抢先举手说:故事的结果不同,古代英雄在除害后被村民毒死,而周处在为村民除害后却通过自省改过自新。我又问: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呢?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说:前一个故事中,村里人没有给英雄改过的机会,而课文里,乡亲们给了周处改过的机会。我鼓励道:说的很好。那么你们通过两个故事的对比有什么启发吗?同学们小声议论后纷纷举起了手。张林说:通过对比学习后,我觉得一个人难免要犯错,但犯错并不可怕,只要勇于面对,主动改错就是一个好人。王微说:光有改错的勇气还不够,还要付之于行动,这样才会让人信任。杨鹃说:还要我们周围的人给他改错的机会,不能对犯错的同学一棒子打死……听到同学们如此全面的分析总结,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说:是啊,同学们总结的这几点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看来从周处的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啊,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要牢记这些道理啊。反思:语文学科是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相连的一门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渗透着不同的思想内涵,要将这些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传递给学生,起到一种浅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那作为老师,在备课时就要别居匠心。我是分三步来完成这一目标的。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在每上一篇课文时,我总是要思前想后,为导入新课煞费苦心,其目的就是为了能有一个自然引领课文、灵活机动地驾驭课堂的导入方式,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这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正如我上这篇课文时,精心选择了与周处相内似的故事,就为后面的思想教育拉开了一个好的序幕。

二、找准契机,巧妙过渡。有了好的序幕,那么在课文的学习中,就要找准一个契机,将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巧妙地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而不必牵强附会,生拉硬拽地将不相关的事情搬到课堂上来,对学生进行一番陈腐的说教,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我一课的契机就是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故事的不同之处,并加以分析,自己从中得出结论。

三、教育学生,水到渠成。有了前面两个很有承接性的步骤做基础,那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就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当学生从两个故事的对比分析中得出结论后,不难看出学生心里已经明白了什么,老师再无须多言。我想每堂课的德育渗透都应该有这样的契机和过渡,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多去思索和发现,那么德育之花就会在我们的每节课上美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