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思想道德的状况与路径透析

时间:2022-12-27 01:11:16

新时期思想道德的状况与路径透析

本文作者:刘瑜工作单位:新乡学院社会科学部

道德实践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始终强调言行统一,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这让学生在实践中能体会、感悟生活,得到书本上没有的经验,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更多和学生接触的机会,在实践中相互沟通、了解,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又使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得到了宝贵经验,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应该认识到高校的道德实践教育工作总体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教育模式日显落后;道德实践本身建设的不成熟;缺乏统一的道德实践规划设计;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实践教育方案等。这些亟待完善的道德实践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良状况,让人堪忧。(一)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水平和自身道德认知相分离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得以进入大学深造。大学生这一逐渐扩大的群体也越来越被社会关注。特别是在落后偏远的农村,能考上大学更是他们得以津津乐道的喜事。但现实中在大学生里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不得不让社会去重新审视这个群体。不可否认,大学生经过多年教育,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水平,但是传统的素质教育将学生束缚在学校和书本中,脱离了社会这个大环境,使得一些学生的行为与人们的潜意识认知观偏离较大。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低下与其自身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相分离的结果。因此,改革并完善不成熟的道德教育体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如何使道德实践和道德教育均衡发展是今后道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二)道德实践教育内容单调陈旧,部分流于形式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民主教育和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教学实践也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而在我国目前尚无某种权威性的教学理念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在我国,大多数教师仍属于经验型教学者,教学模式在其自身总结的教学经验中展开。不可否认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教学工作有着有益的一面。但在模式形成后,很多教师就按部就班,很少再改变,而时代的发展使这种教学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道德实践教育仍一味地套用以前形成的经验模式,知识结构和时效性已不适应时展的需要,一些道德实践活动说得多做得少,过分强调活动的宣传效果;一些道德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脱节,流于形式;一些道德实践活动更是说一套做一套,出现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忽视了道德实践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深化道德实践教育的深度,完善现今道德实践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加快道德实践教育的改革步伐,从而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化,促使个人修养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三)目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过分倚重课堂教学,忽视了道德实践的均衡发展德育本身就包含了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且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道德认知才能通过道德情感内化并形成自身的道德意志。理论若不应用于实践就会成为空洞的学说而流于形式。目前高校道德教育仍停留在一味的课堂灌输上面,更多的是教师“一张嘴”的单一教学方式,疏于道德实践,使其强化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成为了空谈。同时,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重复现象较严重,与大学以前的学习内容相差不多,不能进行更加深入和拓展性地研究,造成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强化大学生道德实践的途径

(一)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用创新打破陈规人们的思想一旦受到某种思想的禁锢和束缚就很难突破陈规,正如我国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统治和影响,虽然经过改革开放,先进的知识和制度的洗礼,但人们的思想中至今仍残留有封建遗迹,教育亦是如此。传统的教育方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影响着几代人的思维和价值观,在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这种思维模式仍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和决策,使人们难以真正地突破旧思想和旧制度的束缚。思想的升华需要在接触新事物、新思想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会实现质的飞跃,不可急于一时。高校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工作一直是在以往的经验中展开,社会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入,使课本知识虽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能跟上时代的变化,但其注重理论学习的旧思想却始终未曾发生大的变化。因此,道德教育工作要敢于突破旧体制的束缚,善于发现新思维新思想,及时予以宣传引导,树立典型,挖掘大学生的现实思想情感,紧跟时代步伐,调动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内容,敢于创新,建构一个双向互动的课堂,使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主导者,而教师仅仅给予相应的辅助和指导,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真实意义。(二)多渠道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道德实践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举办各种有意义的文化活动,活动是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有机载体,寓德于教,促进大学生的知行转化。组织丰富多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发掘新特点、新思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走向科学化、制度化、普及化。做好引导和动员,积极主动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水平高、上档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积极引导他们学习社会中涌现的先进事物和模范人物,切实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高校道德实践目标的实现。大力支持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团体,发展群团性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开拓知识面、挖掘潜能、发挥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三)高校要积极搭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桥梁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大学生最终要回归社会大环境中。单纯地接受教育仅仅是成长阶段,不可能永远停留于这一时期。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为以后的生活、工作服务。高校作为与社会大环境紧密相连的小社会,其教育的成熟与完善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发展。高校在给大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给大学生提供更多进入社会实践的机会,建构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使其提前感知社会化的人文环境和各种关系。在重大事件例如舟曲泥石流、西南旱灾、汶川地震抢险中,要引导学生感知社会,倾听声音,和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呼吸,使其融入整个社会感知之中,现实的自我感知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和启发。丰富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需要各方面积极参与筹划和实施,多渠道、多方位地让学生参与进来,学校要积极与社会尤其是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政府、社会、企业多方位为大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资源和条件,保障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顺利开展。通过道德实践促进其内心情感和意志的升华,深化理论修养并使其逐渐表现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四)加强大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随着在校生人数的激增,现有的师资已不能满足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的需要。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教育的影响力,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使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弥补德育教育师资的不足。一旦那些有威信、品学兼优的人成为学生干部后,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带动整个集体的积极性,加上主管教师给予他们充分信任,创造相应工作条件,满足合理构思,并发挥其各自特长,使其成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导者,那他们将会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扩展道德实践活动的影响面。构建规范系统的大学生干部体系,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让少数人带动多数人,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感悟,使学生在轻松的道德实践氛围中体验真知,造就文明和谐的校园。(五)建立道德实践评估体系,载入大学生档案大学生是道德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实践活动的主导者,如何满足其学习要求并使其积极参与并达到活动的最大实效,是决定道德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再好的道德实践方法如果没有学生这个道德实践主体的参与就会成为空谈。因此,建立大学生道德实践评估体系,将评估结果记录在案并载入档案,是调动大学生道德实践积极性的良好举措。建立一套合乎实际的道德实践评估标准,如实记录道德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行为表现,并将典型事例通过各种传播媒质广泛传颂,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道德实践的益处和重要性,并在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道德实践活动,完善自身道德不足,形成人人守德、人人“践行”的良好氛围。

培养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要注意的问题

(一)传承与发展针对当前我国高校道德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现状,如何强化道德实践从而完善大学生道德实践体制,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要问题,也是一项长期性的摸索工作。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积淀下来许多优秀传统文明:独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新时期的道德实践教育更应该把这些民族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在改革开放后,更多的文明知识和先进技术传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时展要求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各方面优秀的道德建设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模式。(二)扬善与惩恶无规矩不成方圆,道德建设亦是如此,构筑道德实践教育体系需要有相应的动力支撑,对那些较为突出的有德行为加以褒奖广泛宣传,会使人们争相效仿。如新加坡国民在购买政府提供的廉租房时,若选择和父母同住,或是住在距父母家一公里以内的地方,都会得到1万新元作为奖励,足见新加坡人对孝道这一美德的看重和鼓励。建立奖惩制度,激励有德行为,是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主动性的有力举措,而且要对消极、丑恶、腐败的行为进行谴责和抵制,严厉惩治“缺德”行为,而不应过于顾及学生形象而置之不管,“杀一儆百”有时更能激励大学生的有德行为。客观认识高校道德实践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总结成功的道德实践经验,摒弃空洞虚设的规定,去粗取精,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道德实践经验,多方联系,多方合作,多渠道搭建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平台,积极构想,创新思路,带动大学生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道德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同时,减化过分倚重道德教育的思想障碍,认识到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达到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的均衡发展,引导大学生真正实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