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师德建设心理探究

时间:2022-05-27 10:00:28

幼儿教师师德建设心理探究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关心幼儿。然而,随着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入,对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角色定位、专业文化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幼儿教师物质收入少,地位和待遇不高,工作繁琐。这不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导致心理失衡,而且使不少人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感,再加上社会风气中一些不健康、不合理现象的侵蚀使得不少人急功近利、价值观念扭曲,心理受到不良影响。2008年9月,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余姚市2023名教师(包括幼儿园)进行的检测结果为:52.1%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3.24%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6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5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2]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人际交往障碍;个性固执敏感,容易多疑偏激;生活目标不切实际,容易浮躁沮丧,等等。幼儿教师虐童事件不只反映了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或者教师本人素质不够,更反映了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由此可见,加强幼儿教师的师德建设,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已势在必行。

二、心理健康在幼儿教师师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心理健康是一个合格幼儿教师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成长、职业成熟的基本条件,也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幼儿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对孩子心灵的培育,让孩子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这就对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幼儿处于心理成长的初级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又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心理状态会通过教师的言行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无意中受到影响,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能力,决定着教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成败,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所以,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决定着学生心理素质的水平。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促进作用,而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则会对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里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面,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抑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薄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3]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日常教育活动更为重要,是师德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2.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内在基础

心理健康状况与师德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教师的心理健康,对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心理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形成良好道德修养的内在基础,而良好的道德修养也是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一个教师如若心理长期处于不健康状态,其就很难体现出应有的师德修养。因为心理失调会导致行为失控,甚至导致某些败德行为的产生。美国著名的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发展依赖于个人的认知能力,个体的意识倾向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展,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4]事实也证明,有些教师的师德缺失究其根源就是由其心理不够健康引起的。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幼儿的心理、行为。一名教师如果喜怒无常,思想偏激,不仅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中去,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而且经常迁怒于学生,对学生生硬粗暴、恶语相加、身体惩罚,给幼儿的心灵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只有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形成和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没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不可能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三、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有关。幼儿教师职业崇高,但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不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改进需要国家和社会制定合理的政策,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维护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改善他们的福利待遇。社会及幼儿家长也应理解和支持幼儿教师的工作,肯定他们的价值和贡献,提高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认可度,使幼儿教师成为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进而提高幼儿教师对自我职业的认可度,从根源上减少并杜绝他们的消极心理,消除职业倦怠感,增强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的乐业、敬业精神,促进幼儿教师的师德建设。

2.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幼儿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关心幼儿教师的精神需求,尊重、信任每一位教师,确立他们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了调动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和任务,幼儿园应尽量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为幼儿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机会。幼儿园可通过开展各类健康丰富的主体活动,来完善教师的心智和修养,充分发展不同教师的潜能,逐步增强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和自信心,有效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3.重视幼儿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要注重幼儿教师在校期间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幼师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坚持教育为主,注重预防。幼师院校要通过开设心理教育系列课程、开展专题性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能力、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个性品质的养成。幼儿教师要重视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作为一个具有自觉性、能动性的人,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幼儿教师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心理保健工作,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接纳自我,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自己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幼儿教师还要主动地增强心理免疫力,培养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身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挑战和工作要求。(本文来自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李红艳工作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