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建设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7:27

廉政建设论文

廉政建设论文范文篇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会计委派制这一新生事物,顺应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小到大,不断发展,以强劲的生命力,不仅推动了会计改革,而且在加强宏观、微观经济管理方面也越来越显露出重要作用。同时也正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我省的会计委派制的改革,从90年代初开始,至今可以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1996年以前,是自发式的个别尝试阶段。我省的一些县(市)如巴中市、郎中县、苍溪县等,对县属国有企业进行了直接委派会计负责人为主的会计委派制,中江县还结合厂长经理承包制,推行了会计人员年薪制等办法。这对当时在县以下的多数中小企业实行承包制后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同时,对"一包就灵"提出了质疑。虽然是个别地方和局部的试点,但引起的反响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1998年,这期间主要是总结、认识、引导试点阶段。在这一时期,我省会计委派制在各地的一些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中小企业等各类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等,逐步推开,形式各异。其间,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各级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即财政部门主动地参与了这项改革。全省各级财政部门逐步把会计委派制工作列入了会计管理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且充分发挥政府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对各地的会计委派制试点进行总结,在充分肯定这一改革的同时,及时地提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对进一步深化会计委派制改革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比如省财政厅专门就全省会计委派制试点作为财政科研课题,专门组织力量进行调研,最后形成了《四川省会计委派制改革调查报告》,对全省的会计委派制情况、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今后工作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这一《报告》得到了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省政府主办的《四川政报》上公开发表,省财政厅也将《报告》下发各地,并要求各地认真总结试点情况,因地制宜、稳妥推进。这对全省会计委派制无疑起到了引导和推进作用。这期间,各级党政和纪检监察部门也高度重视和关注这一工作,把推行会计委派制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全省的会计委派制改革,进展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第三阶段为1999年以后,进入了有组织的总结、完善,全面推广阶段。从1999年到现在,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省的会计委派工作在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最后又回到实践的过程,对会计委派制改革基本上形成了共识,而且不断地从实际出发,总结完善,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努力。特别是中纪委三、四次会议和国务院的有关指示发出后,更为会计委派制的进一步推行指明了方向。目前,会计委派制已经列入了包括省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省21个市、州,有12个市政府和近90个县政府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还有如遂宁、宜宾、乐山、南充、达州等市政府还制定了有关委派制的办法。各级政府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都亲自负责领导会计委派制工作,各级财政部门也责无旁贷地和纪委监察部门积极配合,把会计委派制作为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狠抓落实:一是抓了全省的会计委派调研,做到心中有数。省纪委、监察厅联合召开了座谈会,派专人调研,了解全省的工作进程和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交流各地情况,找典型代表介绍工作经验,互通情报,取长补短。省财政厅还于1999年专发会计委派工作简报六期至各地和省级各部门,专门收集了全省各地会计委派制办法,编辑成《四川省会计委派制度专辑》(一)、(二)印发各地,对帮助和指导这一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三是有倾向性地推荐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起到了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如省财政厅制定了《四川省省级国有大中型企业财务总监制试行办法》下发各地,引起了各级的重视。又如对长宁县、北川县行政事业单位"零户统管"(会计集中核算)制和简阳市的乡镇"统一集中核算"制等大加推崇,促进了有条件的县、乡实行这些办法;是作为工作任务进行全省安排布置,要求各地予以贯彻落实。2000年1月,省监察厅、省财政厅下发《关于继续试行会计委派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要求,各级财政纪检监察部门根据中央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把目前适合我省实际的几种会计委派制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积极稳妥地推行。这几种形式和要求是:1、在县及县以上党政机关和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管理,统一核算制。2、所有的乡、镇财政所实行综合财政预算会计集中核算,今年要求达到60%的推广面。3、暂不具备条件的县级党政机关实行重点会计委派制。4、国有企业、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以及骨干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5、企业集团内部实行会计集中委派制等。

由于我省会计委派制试点基本上呈现以两头促中间的情形,即基层起步早,纪委督促严,在一段时间省、市本级动作不太大,效果不明显,但进入1999年以后,省、市两级都开始行动,特别是市一级行动迅速,措施有力,这样,会计委派改革在全省已基本形成了热潮。据初步统计,全省有18个市、地、州,90多个县(区、市)近800个乡(镇),20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会计委派制度。

二、会计委派制的几种形式

我省会计委派制试点,形式多种多样,试点对象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委派的人员有会计机构负责人,也有全部会计人员,委派的主体有企业主管部门、政府部门,也有企业本身等。但经过多年实践,认识到会计委派制作为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要不断适应经济改革深化的要求,绝不能一蹴而就,要不为地总结和完善。比如县以下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实行了改、转、租、卖、让等以后,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如再治袭国有企业一套管理,无论在法理上,在具体管理办法上显然已不适宜。原来如溪、阆中、中江县等直接向企业委派会计人员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也有的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委派的会计负责人形同虚设。所以,会计委派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因此,我省会计委派制的形式也经历了不断取舍,优胜劣汰的过程,最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于加强监管,规范经济行为,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建设的,切合实际的会计委派制形式主义会被人们所接受所推崇。经过几年来的磨合,现在适合我省经济管理实际,并取得一定共识,正在积极推广和试点的几种会计委派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财务总监制。财务总监的委派对象为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总监人选通过考试、面试、结合考核,经组织部门批准,从市级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中选派或向社会公开招聘。财政部门负责聘用委派以及日常工作。

财务总监的职责是代表政府监督企业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情况,向政府机关提交有关企业财务报告,如重大问题专题报告。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财务总监的任职与行政级别不挂钩,工资收入比照所在企业经营班子副职执行,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对财务总监工作业绩的考核由财政部门牵头,组织部、经贸委等部门共同负责。考核结论记入本人档案,作为派驻、罢免和奖励和重要依据。

为配合财务总监的试点,将国有企业财务负责人由原同级财政部门备案制改为审批制。国有企、事业单位财务负责人的任免,由所在单位呈报,财政部门审核,组织部门审批。财务总监制主要在我省乐山、达州等市试行。

(二)财务监督特派员制度。财务监督特派员派驻单位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督特派员由市级机关副县级以上干部担任,财务监督特派员办事处设在财政局或经委,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办事处内设若干办事组,每个办事组负责2至4个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财务监督特派员任期三年,可以连任,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规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

财务监督特派员对政府负责,代表政府行使监督权力。主要职责是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监督企业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列席经宫管理等有关会议,但不干预企业经营活动,评价企业主要领导成员的业绩,并对其奖惩、任免提出建议。

财务监督特派员的稽查报告,由财务监督特派员办事外送企业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审核后报市政府。市政府根据报告,结合企业领导人的考核情况,实施奖惩、任免。如重大问题,可向政府专题报告。财务监督特派员主要在我省自贡、遂宁等市试点。

(三)会计集中核算。会计集中核算对象目前主要是县、乡(镇)两级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单位预算体制、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三个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各单位账户,统一由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会计中心)开设账户,会计核算,管理会计人员。单位设置出纳岗位,负责本单位的具体财务收支。同时建立综合财政预算制度,收支审批制度,审核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会计集中核算办法已在全省60%以上的乡、镇和部分县、市实行。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总结各地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从省级机关的实际出发,结合部门预算改革,决定于2001年在省级党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一级预算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到各系统所属二级单位。目前,省财政厅已代省政府拟了《四川省省级机关试行会计集中核算支付办法的实施方案》,并正在征求意见。

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设立四川省省级机关会计核算支付中心,在保证单位现有预算编制程序、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三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预算内、外银行账户。省财政厅建立国库单一支付体系。取消单位会计核算岗位,保留除会计核算、记账以外的会计职能,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委托记账、分户核算。会计集中核算支付的资金为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预算外资金和其他收入等四部分。

(四)企业内部会计委派人员。企业集团公司按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对所属各级子公司委派会计人员。委派工作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会计人员在本单位或集团公司内部选聘。委派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及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规定,办理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向集团公司负责,奖惩考核由集团公司实施。

企业内部会计委派办法主要在我省五液、电信、邮政、石油、川化等大型集团公司实行。

三、会计委派初见成效

我省各地地会计委派制度改革试点,尚处在总结推广阶段,有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并不断完善和提高。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全省会计委派试点进展总体是好的,对建立健全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了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试行会计委制度,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工资评定权等从各单位中分离出来,使会计人员相对独立,有利于保证会计人员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和基本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保证了会计资料、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有利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收付、集中核算后,把"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到了实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基金、税收等收入可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各单位私设"小金库"情况等到有效控制。单位实行预算内外综合财政计划,使单位预算更加刚性化,支出管理更加严密,有效地提高了资金营运效益。特别是乡镇一级辨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农村费改税,减少农民负担,规范基层政府管理行为,促进基层政权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消极腐败现象有所减少和遏制。试行会计委派制度,使财务监督权与生产经营管理权相对分离或相互制衡,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规范了会计行为,把财务会计监督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使会计监督能贯穿于财务会计活动全过程,对于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消极腐败现象,制止铺张浪费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稳定了会计队伍,提出了会计人员的素质。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后,会计人员的委派、考核和管理由政府会计管理部门或主管部门实施,单位领导不得随意更换会计人员,相对稳定了会计队伍。会计人员通过竞争择优上岗,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上岗后严格考核、评定优次,以此确定会计人员续聘或解聘,引入了竞争机制,给会计人员增加了压力和危机感,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需要。

四、值得探讨的几个的问题

推行会计委派制试点是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强化会计监督的一种有益尝试,虽然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其积极作用,但也不是"一派就灵"的灵丹妙药,目前在理论上也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财务总监、稽查特派员与会计委派制的关系会计人员"委派制"属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范畴。体制是一个上层建筑范畴,体现为行政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委派的客体是会计人员,委派的主体是财政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对于财务总监,并不陌生,国外早已有之。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也早已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试行,目前全国各地的实行范围更为普遍。但将财务总监作为会计人员"委派制"来认识却有不妥。财务总监属于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监督约束范畴,派生于资本的权力,而非行政之权力。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公司的财务总监往往由董事会任命。1994年深圳市三家委派财务总监的公司都是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的国有资产营动机构,是基层国有全资、控股和参资企业的投资主体(即所有者财务主体,)其向国有全资、控股企业派出财务总监是为了保护大股东的根本利益,加强对经营者的财务监控。但委派财务总监只能由大股东说了算,小股东对此无能为力,这是资本权力使然。国有资本如果只是参资角色,则无权委派财务总监。否则,其他小股东纷纷效仿,委派代表自身利益的财务总监,岂不乱了套?从深圳市和我国其他地区国有资产产权部门委派财务总监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来看,财务总监不属于会计人员。但不少人仍将财务总监误认为是会计人员,误将财务总监理解为行政权力派生物,这与我国国有资本的产权主体不明晰有关(不少地方财务总监由政府部门派出,而非由国有资本产权部门派出)。由于财务总监是由产权部门派出的,又常住企业,代表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日常监督,所以监督的威力较大,相应缓解了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有利于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稽查特派员是中央为加强对大型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而派出的。地方有的也仿效,对所属大中型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其工作性质与财务总监基本相同,财务总监也好,稽查特派员也好,都不参与企业的账务处理,不能认为他们是会计人员,其派出源于资本的权力,属于财务机制范畴,而非管理体制范畴。

(二)会计委派制与会计本质问题

会计的本质是什么?会计不是被动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情况。会计既有核算职能,又有监督、预测等控制职能。上述两上基本职能,都有助于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和财务决策。持"管理活动论"的学者更加强调会计的管理职能,主张"算为管用",会计要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如果不区别情况地向企业委派会计使会计人员游离于管理活动之外,变成"为算而算"的工具。委派制将利益各方矛盾的焦点转移到委派的会计人员身上,会计人员工作的压力加大。委派的会计人员通常三年一换岗(有的仅为一年),对被委派的单位情况不太熟悉,普遍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无意得罪人,也没有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被委派单位对委派的会计人员有抵触情绪和防备心理,视会计人员为"客人",不让其进入决策层。这就意味着会计人员失去了实践主体,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果,既不利于加强企业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不利于会计已有职能的发挥,又不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会计科学的良性发展。

(三)会计委派制与国际会计惯例问题

所谓会计人的国际惯例是指国际上在会计工作方面的一些通行做法。就会计人员的管理来看,大多数国家企业会计人员由企业自己招聘、使用和管理,鲜有例外。只是法国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比较特殊,其会计人员分为两大系统,公共会计人员和企业会计人员,前者由财政部实施条条管理,就职于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法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形成是由其法律、文化、历史等因素决定的,法国的特殊做法也不是一般规律。而且,法国是欧盟的成员国,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否会受到欧盟的影响而改变还很难说。另外,法国的国有企业生存受企业效益和国家财政的影响,经常受到"私有化"的威胁,以后在国有企业中是否仍然推行公共会计人员制度尚不得而知。除法国之外,西方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企业,但并未采用委派制的做法,说明非委派制对于国有企业也是适用的。企业会计人员应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办法,由企业自己管理。至于在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以及有政府授权收费或罚没职能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试点。

五、建议与打算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会计委派制改革只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的一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谨慎从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确定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要给会计人员的身份一个明确的说法,不宜模棱两可,从而给会计人员的职能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明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外部人"身份,但企业会计人员还是以"内部人"身份出现更为合适。

2、间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对会计工作的间接管理和调控指导作用。

3、适应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应体现出现代企业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的要求,并通过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为提高各单位经济效益而出谋划策的积极性。

4、普遍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考虑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从会计发展的高度衡量改革成效。

5、法制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与现行和将来可能颁布的法律相抵触。按照上述原则,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会计人员回归企业,强化外部监督,实现国家间接管理。我省的会计委派制度改革将区别情况,因地制宜,试点求精不求多,在积极、稳妥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会计委派制改革试点工作。

(一)加强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二)与依法建账结合进行。我省实行的建账监管办法是依法建账的重要措施。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委派制试点单位首先要抓好依法建账,实行建账监管,避免多套账、造假账的现象发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要与稽查特派员制度、总会计师制度和其他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结合起来,避免委派人员的职责重叠。

(四)积极稳妥、切合实际地推行会计委派制改革。由于会计委派制改革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既对社会各行各业,又面对千千万万会计工作者。要充分调查研究,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或部门,有选择地进行试点。

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试行财务总监制或稽查特派员制度。

在国有小型企业可以从解决会计人员任职资格入手,按照《会计法》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规定,严格会计上岗资格,保证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在各级党政机关和有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包括乡镇一级)实行与国库集中收付制相结合的会计集中核算制。

廉政建设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机制改革;廉政建设;机制创新

从中共十八大六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从严治党的全新要求,要求党政机关与企业事单位,借助于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阶段等多种监督形式,逐渐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风尚。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腐败问题依然存在,为了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在廉政建设的过程中,要对企业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将其作为防腐工作的突破口,从机制创新层面入手,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腐败问题,对相关领导人以及管理者的约束,形成结构合理、程序恰当、监督完善的党风廉政体系。基于这种认知,文章从多个层面出发,对国有企业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客观分析,吸收过往廉政建设与机制优化工作的有益经验,切实推动国有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发挥其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一、国有企业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对国有企业廉政建设重要性的明确,提升了国有企业领导人与管理者的思想认知,为后续廉政体系建设与机制创新活动的开展有着指导作用。廉政建设工作在国有企业中的开展,对于提升国有经济的稳固程度与发展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严守反腐针线,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才能够杜绝腐败行为对于国有经济造成的损失,促进国有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廉政建设与企业活力与民心向背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从过往情况来看,只有将廉政建设落实到实处,才能够提升国有企业自身的凝聚力与社会感召力,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具体来看,腐败行为在国有企业中的出现,不仅仅会导致国有企业社会信誉的下降,压缩了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动摇了内部员工对于国有企业的信心,在内部形成一个极为不良的企业氛围,导致凝聚力的丧失,降低了企业管理效能。基于这种认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的防腐工作,采取多项监督手段,对硬腐败、软腐败、小腐败与大腐败进行打击,构建起大覆盖、无禁区、零容忍的腐败监督与惩处体系,规范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者以及基层职工的行为,真正意义上,提升国有企业运行的廉洁性与纯洁性。

二、国有企业廉政建设面临的风险

国有企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物质诱惑,承担着巨大的腐败风险,基于这种特殊性,在廉政建设与机制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对现阶段面临的腐败风险进行评估,以期为后续防腐机制构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向性的引导。(一)外部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使得国有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近些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对市场经济秩序进行规范,对市场环境进行净化,为各大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受到市场经济固有缺陷的冲击,行业潜规则、暗箱操作等腐败行为以不同的形式进入到国有企业负责人、管理者与普通职工之中,在这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国有企业各主要组成人员极易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导致腐败行为的出现。(二)内部管控体系不健全。国有企业内部制约机制不健全,制度体系存在漏洞与监督缺失,这种现实情况的出现,直接导致腐败现状的滋生与腐败行为的出现,从具体情况来看,国有企业内部制约体系不完善,部分国有企业存在着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的情况。对国有企业运行过程中防腐关键节点的控制方面存在着漏洞,为腐败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增加了腐败行为发生的机率。一部分国有企业即便制定了廉政机制,形成了系统化的防腐体系,但是存在着执行力不足的情况,国有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操作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增加了腐败行为的发生机率。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国有企业在廉政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分析外部因素的基础上,明确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国有企业运行机制进行明确,构建起科学高效的廉政机制,有效发挥防腐机制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的防腐能力,杜绝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出现来腐败行为,保持国有企业的廉洁度与纯洁度。(三)思想转变。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党员干部与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廉政建设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导致相关国企工作人员难以从思想层面认识到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增加了腐败行为的发生机率。具体来看,部分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收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反腐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简单的认为只要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不贪污就不会出现腐败问题,认为自己只需要履行生产责任。一小部分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对于发现的腐败问题,采取漠视的态度,不提醒、不抓、不管,更有甚者,其在享乐主义与奢靡主义的影响下,以权谋私,参与到贪污腐败活动之中,造成国有企业的腐败。

三、国有企业廉政建设中机制创新的途径

国有企业廉政建设活动的开展,需要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有效应对国有企业运行过程中面临的腐败风险,从多个维度出发,积极开展机制廉洁机制建设活动,保证了国有企业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一)国有企业权力运行机制的创新。在国有企业廉政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国有企业权力机关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优化,对权力进行配置优化,对整个权力运行流程进行优化,提升国有企业管理、经营效能,实现权力的有效监督。具体来看,国有企业要在党的指导下,努力提升自身的防腐败意识,采取切实的举措,逐步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的监督体系,扎牢权力的牢笼。同时在国有企业权力运行机制构建的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实现权、责的统一,健全与完善决策机制与办事知识,落实追责制度,将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进行分离,构建起合理化的内部分工机制,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所引发的权力腐败。同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与监督作用,用党的思想武装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使其行为与思想符合国家既定方针、路线与政策相适应,使得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的行为贴合廉政建设工作的客观要求,确保机制创新落实于实处,推动国有企业廉政建设活动的有序开展。(二)权力监督机制的创新。在进行权力监督机制设计与创新的过程中,要从组织监督与民主监督两个维度出发,将监督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这一角度出发,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完善廉政谈话、廉政信息员、监督责任,将监督工作落实到国有企业运行的各个层面,对民主监督的渠道进行扩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大落实力度,将监督机制实践于国有企业各个方面。具体来看,在监督机制创新的过程中,要建立、完善重大问题决策机制,对滥用权力、失职渎职行为进行杜绝,从决策体系,形成权力的有效地监督与防控。在民主监督方面,要严格执行民主评议与厂务公开制度,管理者要将人事任免、资金使用以及财务状况定期进行公示,并自觉接受职工代表大会的评议与监督。创新考核制度,对国有企业管理者进行任期与离职责任审查,并将审查结果作为管理者调任以及任免的依据。(三)廉政建设宣传机制的创新。为了提升国有企业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廉政意识,国有企业要逐步构建起廉政建设宣传机制,着力进行机制创新,通过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提升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对于防腐廉政建设重要性的认知,去除自身在思想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够约束自身的行为,同时对其他人员在腐败行为进行及时的检举,实现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监督。同时要发挥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党员要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既发挥榜样作用,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行为,杜绝腐败行为的滋生,同时要进行宣传活动,引导其他职员的行为。

四、结语

国有企业廉政建设与机制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的纯洁性与活性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文章在分析国有企业廉政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明确目前国有企业廉政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从多个角度出发,持续深入的开展机制创新活动,推动国有企业廉政向着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景铭.优化党风廉政建设机制,为国企改革保价护航[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6(4):89-91.

[2]李冉.强化财务资金监管推动国企廉政建设[J].环球市场,2016(26):12-12.

[3]陈星池.国企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的优化[J].廉政文化研究,2017,8(2):74-80.

[4]宋彪.新常态下国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策略[J].社会科学:文摘版,2016(8):315-315.

廉政建设论文范文篇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会计委派制这一新生事物,顺应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小到大,不断发展,以强劲的生命力,不仅推动了会计改革,而且在加强宏观、微观经济管理方面也越来越显露出重要作用。同时也正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我省的会计委派制的改革,从90年代初开始,至今可以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1996年以前,是自发式的个别尝试阶段。我省的一些县(市)如巴中市、郎中县、苍溪县等,对县属国有企业进行了直接委派会计负责人为主的会计委派制,中江县还结合厂长经理承包制,推行了会计人员年薪制等办法。这对当时在县以下的多数中小企业实行承包制后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同时,对"一包就灵"提出了质疑。虽然是个别地方和局部的试点,但引起的反响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1998年,这期间主要是总结、认识、引导试点阶段。在这一时期,我省会计委派制在各地的一些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中小企业等各类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等,逐步推开,形式各异。其间,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各级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即财政部门主动地参与了这项改革。全省各级财政部门逐步把会计委派制工作列入了会计管理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且充分发挥政府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对各地的会计委派制试点进行总结,在充分肯定这一改革的同时,及时地提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对进一步深化会计委派制改革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比如省财政厅专门就全省会计委派制试点作为财政科研课题,专门组织力量进行调研,最后形成了《四川省会计委派制改革调查报告》,对全省的会计委派制情况、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今后工作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这一《报告》得到了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省政府主办的《四川政报》上公开发表,省财政厅也将《报告》下发各地,并要求各地认真总结试点情况,因地制宜、稳妥推进。这对全省会计委派制无疑起到了引导和推进作用。这期间,各级党政和纪检监察部门也高度重视和关注这一工作,把推行会计委派制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全省的会计委派制改革,进展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第三阶段为1999年以后,进入了有组织的总结、完善,全面推广阶段。从1999年到现在,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省的会计委派工作在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最后又回到实践的过程,对会计委派制改革基本上形成了共识,而且不断地从实际出发,总结完善,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努力。特别是中纪委三、四次会议和国务院的有关指示发出后,更为会计委派制的进一步推行指明了方向。目前,会计委派制已经列入了包括省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省21个市、州,有12个市政府和近90个县政府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还有如遂宁、宜宾、乐山、南充、达州等市政府还制定了有关委派制的办法。各级政府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都亲自负责领导会计委派制工作,各级财政部门也责无旁贷地和纪委监察部门积极配合,把会计委派制作为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狠抓落实:一是抓了全省的会计委派调研,做到心中有数。省纪委、监察厅联合召开了座谈会,派专人调研,了解全省的工作进程和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交流各地情况,找典型代表介绍工作经验,互通情报,取长补短。省财政厅还于1999年专发会计委派工作简报六期至各地和省级各部门,专门收集了全省各地会计委派制办法,编辑成《四川省会计委派制度专辑》(一)、(二)印发各地,对帮助和指导这一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三是有倾向性地推荐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起到了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如省财政厅制定了《四川省省级国有大中型企业财务总监制试行办法》下发各地,引起了各级的重视。又如对长宁县、北川县行政事业单位"零户统管"(会计集中核算)制和简阳市的乡镇"统一集中核算"制等大加推崇,促进了有条件的县、乡实行这些办法;是作为工作任务进行全省安排布置,要求各地予以贯彻落实。2000年1月,省监察厅、省财政厅下发《关于继续试行会计委派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要求,各级财政纪检监察部门根据中央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把目前适合我省实际的几种会计委派制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积极稳妥地推行。这几种形式和要求是:1、在县及县以上党政机关和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管理,统一核算制。2、所有的乡、镇财政所实行综合财政预算会计集中核算,今年要求达到60%的推广面。3、暂不具备条件的县级党政机关实行重点会计委派制。4、国有企业、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以及骨干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5、企业集团内部实行会计集中委派制等。

由于我省会计委派制试点基本上呈现以两头促中间的情形,即基层起步早,纪委督促严,在一段时间省、市本级动作不太大,效果不明显,但进入1999年以后,省、市两级都开始行动,特别是市一级行动迅速,措施有力,这样,会计委派改革在全省已基本形成了热潮。据初步统计,全省有18个市、地、州,90多个县(区、市)近800个乡(镇),20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会计委派制度。

二、会计委派制的几种形式

我省会计委派制试点,形式多种多样,试点对象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委派的人员有会计机构负责人,也有全部会计人员,委派的主体有企业主管部门、政府部门,也有企业本身等。但经过多年实践,认识到会计委派制作为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要不断适应经济改革深化的要求,绝不能一蹴而就,要不为地总结和完善。比如县以下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实行了改、转、租、卖、让等以后,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如再治袭国有企业一套管理,无论在法理上,在具体管理办法上显然已不适宜。原来如溪、阆中、中江县等直接向企业委派会计人员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也有的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委派的会计负责人形同虚设。所以,会计委派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因此,我省会计委派制的形式也经历了不断取舍,优胜劣汰的过程,最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于加强监管,规范经济行为,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建设的,切合实际的会计委派制形式主义会被人们所接受所推崇。经过几年来的磨合,现在适合我省经济管理实际,并取得一定共识,正在积极推广和试点的几种会计委派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财务总监制。财务总监的委派对象为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总监人选通过考试、面试、结合考核,经组织部门批准,从市级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中选派或向社会公开招聘。财政部门负责聘用委派以及日常工作。

财务总监的职责是代表政府监督企业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情况,向政府机关提交有关企业财务报告,如重大问题专题报告。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财务总监的任职与行政级别不挂钩,工资收入比照所在企业经营班子副职执行,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对财务总监工作业绩的考核由财政部门牵头,组织部、经贸委等部门共同负责。考核结论记入本人档案,作为派驻、罢免和奖励和重要依据。

为配合财务总监的试点,将国有企业财务负责人由原同级财政部门备案制改为审批制。国有企、事业单位财务负责人的任免,由所在单位呈报,财政部门审核,组织部门审批。财务总监制主要在我省乐山、达州等市试行。

(二)财务监督特派员制度。财务监督特派员派驻单位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督特派员由市级机关副县级以上干部担任,财务监督特派员办事处设在财政局或经委,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办事处内设若干办事组,每个办事组负责2至4个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财务监督特派员任期三年,可以连任,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规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

财务监督特派员对政府负责,代表政府行使监督权力。主要职责是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监督企业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列席经宫管理等有关会议,但不干预企业经营活动,评价企业主要领导成员的业绩,并对其奖惩、任免提出建议。

财务监督特派员的稽查报告,由财务监督特派员办事外送企业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审核后报市政府。市政府根据报告,结合企业领导人的考核情况,实施奖惩、任免。如重大问题,可向政府专题报告。财务监督特派员主要在我省自贡、遂宁等市试点。

(三)会计集中核算。会计集中核算对象目前主要是县、乡(镇)两级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单位预算体制、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三个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各单位账户,统一由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会计中心)开设账户,会计核算,管理会计人员。单位设置出纳岗位,负责本单位的具体财务收支。同时建立综合财政预算制度,收支审批制度,审核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会计集中核算办法已在全省60%以上的乡、镇和部分县、市实行。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总结各地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从省级机关的实际出发,结合部门预算改革,决定于2001年在省级党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一级预算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到各系统所属二级单位。目前,省财政厅已代省政府拟了《四川省省级机关试行会计集中核算支付办法的实施方案》,并正在征求意见。

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设立四川省省级机关会计核算支付中心,在保证单位现有预算编制程序、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三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预算内、外银行账户。省财政厅建立国库单一支付体系。取消单位会计核算岗位,保留除会计核算、记账以外的会计职能,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委托记账、分户核算。会计集中核算支付的资金为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预算外资金和其他收入等四部分。

(四)企业内部会计委派人员。企业集团公司按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对所属各级子公司委派会计人员。委派工作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会计人员在本单位或集团公司内部选聘。委派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及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规定,办理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向集团公司负责,奖惩考核由集团公司实施。

企业内部会计委派办法主要在我省五液、电信、邮政、石油、川化等大型集团公司实行。

三、会计委派初见成效

我省各地地会计委派制度改革试点,尚处在总结推广阶段,有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并不断完善和提高。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全省会计委派试点进展总体是好的,对建立健全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了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试行会计委制度,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工资评定权等从各单位中分离出来,使会计人员相对独立,有利于保证会计人员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和基本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保证了会计资料、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有利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收付、集中核算后,把"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到了实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基金、税收等收入可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各单位私设"小金库"情况等到有效控制。单位实行预算内外综合财政计划,使单位预算更加刚性化,支出管理更加严密,有效地提高了资金营运效益。特别是乡镇一级辨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农村费改税,减少农民负担,规范基层政府管理行为,促进基层政权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消极腐败现象有所减少和遏制。试行会计委派制度,使财务监督权与生产经营管理权相对分离或相互制衡,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规范了会计行为,把财务会计监督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使会计监督能贯穿于财务会计活动全过程,对于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消极腐败现象,制止铺张浪费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稳定了会计队伍,提出了会计人员的素质。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后,会计人员的委派、考核和管理由政府会计管理部门或主管部门实施,单位领导不得随意更换会计人员,相对稳定了会计队伍。会计人员通过竞争择优上岗,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上岗后严格考核、评定优次,以此确定会计人员续聘或解聘,引入了竞争机制,给会计人员增加了压力和危机感,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需要。

四、值得探讨的几个的问题

推行会计委派制试点是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强化会计监督的一种有益尝试,虽然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其积极作用,但也不是"一派就灵"的灵丹妙药,目前在理论上也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财务总监、稽查特派员与会计委派制的关系会计人员"委派制"属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范畴。体制是一个上层建筑范畴,体现为行政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委派的客体是会计人员,委派的主体是财政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对于财务总监,并不陌生,国外早已有之。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也早已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试行,目前全国各地的实行范围更为普遍。但将财务总监作为会计人员"委派制"来认识却有不妥。财务总监属于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监督约束范畴,派生于资本的权力,而非行政之权力。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公司的财务总监往往由董事会任命。1994年深圳市三家委派财务总监的公司都是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的国有资产营动机构,是基层国有全资、控股和参资企业的投资主体(即所有者财务主体,)其向国有全资、控股企业派出财务总监是为了保护大股东的根本利益,加强对经营者的财务监控。但委派财务总监只能由大股东说了算,小股东对此无能为力,这是资本权力使然。国有资本如果只是参资角色,则无权委派财务总监。否则,其他小股东纷纷效仿,委派代表自身利益的财务总监,岂不乱了套?从深圳市和我国其他地区国有资产产权部门委派财务总监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来看,财务总监不属于会计人员。但不少人仍将财务总监误认为是会计人员,误将财务总监理解为行政权力派生物,这与我国国有资本的产权主体不明晰有关(不少地方财务总监由政府部门派出,而非由国有资本产权部门派出)。由于财务总监是由产权部门派出的,又常住企业,代表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日常监督,所以监督的威力较大,相应缓解了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有利于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稽查特派员是中央为加强对大型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而派出的。地方有的也仿效,对所属大中型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其工作性质与财务总监基本相同,财务总监也好,稽查特派员也好,都不参与企业的账务处理,不能认为他们是会计人员,其派出源于资本的权力,属于财务机制范畴,而非管理体制范畴。

(二)会计委派制与会计本质问题

会计的本质是什么?会计不是被动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情况。会计既有核算职能,又有监督、预测等控制职能。上述两上基本职能,都有助于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和财务决策。持"管理活动论"的学者更加强调会计的管理职能,主张"算为管用",会计要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如果不区别情况地向企业委派会计使会计人员游离于管理活动之外,变成"为算而算"的工具。委派制将利益各方矛盾的焦点转移到委派的会计人员身上,会计人员工作的压力加大。委派的会计人员通常三年一换岗(有的仅为一年),对被委派的单位情况不太熟悉,普遍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无意得罪人,也没有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被委派单位对委派的会计人员有抵触情绪和防备心理,视会计人员为"客人",不让其进入决策层。这就意味着会计人员失去了实践主体,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果,既不利于加强企业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不利于会计已有职能的发挥,又不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会计科学的良性发展。

(三)会计委派制与国际会计惯例问题

所谓会计人的国际惯例是指国际上在会计工作方面的一些通行做法。就会计人员的管理来看,大多数国家企业会计人员由企业自己招聘、使用和管理,鲜有例外。只是法国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比较特殊,其会计人员分为两大系统,公共会计人员和企业会计人员,前者由财政部实施条条管理,就职于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法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形成是由其法律、文化、历史等因素决定的,法国的特殊做法也不是一般规律。而且,法国是欧盟的成员国,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否会受到欧盟的影响而改变还很难说。另外,法国的国有企业生存受企业效益和国家财政的影响,经常受到"私有化"的威胁,以后在国有企业中是否仍然推行公共会计人员制度尚不得而知。除法国之外,西方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企业,但并未采用委派制的做法,说明非委派制对于国有企业也是适用的。企业会计人员应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办法,由企业自己管理。至于在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以及有政府授权收费或罚没职能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试点。

五、建议与打算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会计委派制改革只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的一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谨慎从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确定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要给会计人员的身份一个明确的说法,不宜模棱两可,从而给会计人员的职能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明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外部人"身份,但企业会计人员还是以"内部人"身份出现更为合适。

2、间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对会计工作的间接管理和调控指导作用。

3、适应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应体现出现代企业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的要求,并通过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为提高各单位经济效益而出谋划策的积极性。

4、普遍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考虑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从会计发展的高度衡量改革成效。

5、法制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与现行和将来可能颁布的法律相抵触。按照上述原则,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会计人员回归企业,强化外部监督,实现国家间接管理。我省的会计委派制度改革将区别情况,因地制宜,试点求精不求多,在积极、稳妥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会计委派制改革试点工作。

(一)加强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二)与依法建账结合进行。我省实行的建账监管办法是依法建账的重要措施。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委派制试点单位首先要抓好依法建账,实行建账监管,避免多套账、造假账的现象发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要与稽查特派员制度、总会计师制度和其他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结合起来,避免委派人员的职责重叠。

(四)积极稳妥、切合实际地推行会计委派制改革。由于会计委派制改革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既对社会各行各业,又面对千千万万会计工作者。要充分调查研究,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或部门,有选择地进行试点。

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试行财务总监制或稽查特派员制度。

廉政建设论文范文篇4

改革开放给党风廉政建设带来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各种考验,提高了拒腐防变能力。但是,必须看到,在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法制不够完善,存在许多政策漏洞,为腐败现象的滋长和蔓延创造了条件。因此,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党和政府机关内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党内不正之风及腐败现象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它的危害性极大,影响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败坏党的形象,造成人民群众的不满、失望等,而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被坏人利用,就会走向极端,引起社会动乱,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此,邓小平十分关注,他告诫全党必须高度重视腐败的严重危害性。早在1979年11月,他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就指出:“有的人为了自己的方便,可以做出各种违反规章制度的事情。这使我们脱离群众,脱离干部,把风气搞坏了。”1(P217)1982年4月他又指出:“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1(P402)“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1(P40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风廉政建设的形势显得更加严峻和紧迫。1986年1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2(P154)因此,邓小平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中,要一手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要一手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惩治腐败。邓小平特别强调搞好党风建设的重要性,他对陈云同志提出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论断表示赞同,认为只有搞好党风才能转变社会风气,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从而促进整个社会风气好转。

二、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

党内出现不正之风,产生腐败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我国曾是一个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国家,专制主义、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随时可能影响到党内。干部特殊化、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正是这些思想的反映。同时,一些意志薄弱、受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影响的人极力推崇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则为这些人提供了机会。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精神文明建设未给予高度重视,忽视党的建设,致使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导致理想淡薄、信仰动摇,出现以权谋私、官僚主义、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因此,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出现,既有客观的条件,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希望用搞政治运动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腐败现象,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是不可能的,必须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才能使反腐败斗争健康进行,真正地抓出成效。1982年4月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打击经济犯罪,我们说不搞运动,但是我们一定要说,这是一个长期的经常的斗争。我看,至少是伴随到实现四个现代化那一天。”1(P403)1986年6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邓小平再一次强调:“开放、搞活,必然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不对付它,就会走到邪路上去。所以,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开放、搞活政策的正确执行。”2(P164)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讲话中重申:“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2(P379)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党风廉政建设既要立足现实,抓紧抓好,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又要着眼长远,常抓不懈,这样才能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健康稳步发展。

三、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从领导干部抓起

邓小平认为,端正党风,搞好廉政建设首先应该从领导干部做起。他指出:“高级干部能不能以身作则,影响是很大的。现在,不正之风很突出,要先从领导干部纠正起。群众的眼睛都在盯着他们,他们改了,下面就好办。”1(P125)他要求广大干部认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带头廉洁自律。他说:“我们的同志、同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化身,他们的感人事迹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发生了多么巨大和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到我们这一代,而且影响到子孙后代。我们的干部,特别是老干部,要以同志、同志为榜样,用实际行动搞好传帮带。”1(P125)他认为:如果党的领导干部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党纪国法,违的原则,闹派性,搞特殊化,走后门,铺张浪费,损公利私,不与群众同甘苦,不实行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不服从组织决定,不接受群众监督,甚至对批评自己的人实行打击报复,怎么能指望他们改造社会风气呢!这些充分说明了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只要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在广大党员中发挥表率作用,树立良好的形象,那么广大党员和群众就会心悦诚服地学习这种好榜样,从而在全党形成良好的党风。相反,领导干部带头以权谋私,行贿受贿,普通党员和群众必然会效仿,结果造成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所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必须有极高的警觉性和自觉性。

四、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从具体事件抓起,要抓典型

邓小平强调党风廉政建设要从具体事件抓起,让广大群众看得见,取信于民,同时起到警世作用。他说:“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2(P152)1989年5月,他在同两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要求:“要扎扎实实做几件事情,体现出我们是真正反对腐败,不是假的。”2(P297)抓具体事件,首先要抓高级干部及其子女的案件,抓典型。邓小平毫不含糊地指出:“越是高级干部子弟,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因为这些人影响大,犯罪危害大。抓住典型,处理了,效果也大,表明我们下决心克服一切阻力抓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2(P152)他认为:“腐败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就是我们往往下不了手。这就会丧失人心,使人们以为我们在包庇腐败。这个关我们必须过,要兑现。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一定要取信于民。腐败、贪污、受贿,抓个一二十件,有的是省里的,有的是全国范围的。要雷厉风行地抓,要公布于众,要按照法律办事。该受惩罚的,不管是谁,一律受惩罚。”2(P297)根据邓小平的要求,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搞好党风廉政建设,通过抓典型大案要案,处理了一大批违法乱纪的党员和领导干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贯彻邓小平和同志的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坚决查处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违法乱纪的案件。2006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对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的问题立案检查,免去和中止其担任的领导职务。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坚强决心与鲜明态度,任何触犯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将受到严肃的追究和严厉惩处。

五、加强思想教育,完善各种制度,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前提和关键

同一种环境,同一个单位,一些人经得起考验,而有的人却贪污腐化,原因是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的思想问题、世界观问题,腐败就是剥削阶级思想腐蚀的结果。因此,在党政干部中开展积极的思想教育,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是防止腐败、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前提。1989年邓小平坦诚指出:改革开放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而且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所以,他要求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全体党员和干部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还特别强调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他说:“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2(P306)通过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免疫力”,提高防止腐败、保持廉洁的自觉性。

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既要抓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完善各种制度,比较起来,制度更带有根本性。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P333)。如何建立严格有效的制度?邓小平强调要通过改革,逐步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新体制和新制度,以此规范、约束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防止权力滥用。邓小平提出要改革现行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用人制度,建立和健全一套包括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交流、回避等在内的干部制度等等。

在制度建设中,邓小平特别强调应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早在20世纪50年代,邓小平就多次谈到对领导权力监督的重要性,1962年在七千人大会的讲话中又强调:对于我们党的各级领导人(包括党委会的所有成员),应该监督。1980年9月,他又提出,要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从而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置于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之下,防止权力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滋长不正之风。邓小平认为监督有三种形式:一是党内监督。它包括党的纪检机关的纪律监督,以及各级党组织的上下监督和组织内部的相互监督。二是群众监督。邓小平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1(P332)实行群众监督,使党能够经常听到群众的意见,发现问题,同时,也会使那些搞不正之风的人慑于群众威力而收敛。三是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监督。邓小平认为:党外人士能够对于我们党提供一种单靠党员所不容易提供的监督,能够发现我们工作中的一些我们所没有发现的错误和缺点,能够对于我们工作作出有益的帮助。

六、搞好党风廉政建设要靠法制

法制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邓小平指出:反腐倡廉问题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1986年在谈到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的问题时,他再次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2(P154)他说我们国家由于法制不健全,结果什么违法乱纪和腐败现象等等都出来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又一次提出,搞廉政建设“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2(P379)。邓小平认为法制建设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立法要完备,就是要建立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二是执法要严格,决不能心慈手软,姑息养奸。邓小平指出:“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管谁犯了法,都要由公安机关依法侦查,司法机关依法办理,任何人都不许干扰法律的实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1(P332)邓小平认为,只有坚决地做到这些,才能彻底解决搞特权和违法乱纪的问题。对于执法机关本身,邓小平要求它们要廉洁,认为对它们不廉洁的问题不能姑息迁就,不能以钱代罚、以钱代刑,这样才能有效地惩治腐败。

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内容丰富,难于概括穷尽,认真学习他的这些思想,对于搞好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廉政建设论文范文篇5

反腐倡廉论文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论文

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建立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论文提要

首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重要性认识

第一部分: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和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渊源及现状

(1)我国廉政建设制度和反腐倡廉制度的渊源

(2)我国廉政建设制度和反腐倡廉制度的历程

(3)我国廉政建设制度和反腐倡廉制度的现状

第二部分: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应注意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各个环节

(2)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应注意从源头上抓起

(3)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注重加强保护老百姓和群众的利益

(4)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注重提高干部队伍廉洁自律意识

(5)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求注重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第三部分:制度建设应从预防腐败的角度去创新

(1)制度建设要符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要在查办违法违纪案件上有所创新

(3)制度建设应与教育相结合,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4)制度建设应注重提高国家工作人员依制度办事的意识

(5)制度建设中应注重建立新的具有强大约束力和不可人为控制的事前监督和事后惩罚机制

(6)制度建设要符合市场经济制度发展的要求

全文共计7620字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是我国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是我党在新时期将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建立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重要保证,它是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代离不开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深入开展也离不开制度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是党和国家新时期对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创新,是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规律认识的深化。把制度建设作为构建惩防体系的核心和根本途径,预示着制度反腐必将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战略性选择。因而,有必要在此谈谈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建立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一、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和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渊源及现状

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和反腐倡廉制度虽然是近年来中国反腐斗争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措施,但它的思想却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就建立了巡视制度,明朝朱元璋为惩治官场腐败,曾亲自主持修订《大明律》、制《大诰》,以加大对贪官污吏依法惩治的力度。制度反腐更是国外发达国家治理腐败的一条重要经验,英国早在1889年就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反腐败法》,2003年又公布了新的《反腐败法》草案,有效防范和控制了腐败蔓延,北欧国家之所以取得国际社会公认的廉政建设成就,原因也在于各国普遍拥有一套全民参与、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完善有效的廉政法律制度,《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签署,则进一步推进了制度反腐的国际化进程。

我党的反腐败斗争经历了运动反腐、权力反腐和制度反腐的过程。而制度反腐思想是在反腐倡廉的实践中逐步确立,并不断强化的,同志早就提出,在党内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制度,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廉政建设还是要靠法制的战略思想,同志多次强调,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同志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途径。党和国家领导人这些制度反腐思想在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十五大提出反腐败“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党的十五大以来,党和国家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建立党的纪检和行政监察两个法规体系,陆续出台了一批反腐倡廉实践急需的规范性文件,为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逐步迈入了“有法可依”轨道,进一步拓宽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制度反腐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中纪委三次全会对在2010年前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工作制度体系作出部署,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客观上存在诱发腐败的多方面因素,从目前我国社会腐败现象来看,权力是腐败的轴心,体制机制的缺陷、制度管理的漏洞是腐败的主要根源,因此,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充分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中的根本性、基础性作用,对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我党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发生率,努力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我市也和全国全省一样,这几年加大制度反腐工作力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适应新形势下反腐倡廉要求的法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还不健全,制度反腐还缺少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这些现象都严重制约着制度反腐工作的开展,如果不及时加强探索和研究,势必影响整个反腐倡廉的大局。

二、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必须总体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既立足解决眼前反腐败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又要从长计议,有利于反腐败惩防体系的长远建设和发展。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又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必须解放思想,立足创新,着眼改革,积极探索制度反腐的有效途径,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应注意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各个环节当中,在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等各方面都建立起长效的制度反腐机制。制度建设不能出现反腐败真空地带,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的今天,形形色色的腐败行为不断出现,腐败人员往往是抓住制度建设的空白点,钻空子,找缺口,挖空心事找制度上的漏洞去进行腐败行为,只有在制度和体制上进一步健全,针对腐败滋生蔓延的制度原因,对症下药,设计出切合实际,可以操作的制度框架全面地覆盖到反腐的各个方面,使腐败现象无滋生蔓延的条件和土壤,使腐败分子无空子可钻。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涉及“权、钱、人”的关键部门和重点领域,结合实际制定重点防范的制度和措施,集中力量解决社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强化涉及重大政府投资、公共财政支出、主要财政收入等部门的反腐制度创新,在工商税务、金融证券、土地批租、政府采购、水利城建、规划管理等重点领域,建立重大项目、重大活动、重大决策制度保廉体系。积极推行项目代建制、造价管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工程担保制和廉政准入制,进一步落实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等四项制度,改革监督管理体制,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强和改正对政府投资活动的监督管理。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类行业作为反腐制度供给的重点,在教育、卫生、交通、电力等部门加大反腐败制度供给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对执纪执法、组织人事部门也要用制度去规范,确保廉洁从政。

2.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应注意从源头上抓起,制度建设应突出合理、公平、公开和公平竞争的特点,如制定的“收支两条线”为基础的财政管理体制,就应该突出合理的收费以及合符国情的公开的财政管理的特点,防止乱收费、乱支出。在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的干部任用制度时,就应该突出公平、公开的用人特点,在经营性土地使用等指标拍卖挂牌办证制度时,就应突出公平竞争的特点,这就是反腐败抓源头,从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具体制度,这些制度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具体的可操作性,因而能更好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到实处。遵循阳光防腐、利益导向、源头治腐的总体思路,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反腐路径创新。按照公共政策、权力运行“公开透明”的要求,推进阳光政务建设,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运作,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建立重大事项票决制、公示制,实行公共部门财政支出公开透明制度和审计结果社会公告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谨防腐败滋生蔓延。从提高腐败成本角度,探索建立廉政退休金制度和腐败经济制裁制度,建立公务员不良记录披露制度,加大腐败的打击力度,增加腐败被查处的概率,促使公职人员消除腐败动机。从减少腐败机会着手,积极推动和促进政府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和规范中介组织,运用市场手段优化社会公共资源配置,避免部分掌握公共资源的部门和人员权力寻租现象;推行机关福利收入统一制度,积极推进公车改革,探索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努力消除职务消费的腐败黑洞。

3.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注重加强保护老百姓和群众的利益。要切实从制度上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公款吃喝、吃拿卡要、看病贵、行路难、办证难,解决纠纷难等问题。看起来小,但他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形象。要解决好它们并不容易,应该把这些事情通过仔细研究,在制度建立时,把这些细琐顽固、缺乏刚性的又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规范化、法制化,从制度上可以看出哪些事情可为,哪些事情不可为,哪些行为要受到奖励,哪些行为要受到惩罚,从制度上来解决老百姓的具体问题。从而达到预防腐败的产生。如最近出台的《交通法》就是一部很好的法规,它规定了交通方面各项行为规范,包括交警的执法行为和驾驶员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交通执法人员的行为,起到了预防腐败现象的作用。要深化政务公开工作,公开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重点信息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特别是对公众关注度较高、公益性强和公共权力大的部门要实行重点公开,让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建立法规制度建设和重大决策社会讨论、群众论证、民主听证制度,完善民主决策、民主评议制度,充分保障群众的发言权、决策权和评议权。要完善信访投诉制度,切实加强投诉中心和举报中心建设,加快举报立法,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和对举报人的保护制度,切实保障群众的监督权,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

4、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注重提高干部队伍廉洁自律意识。贪婪是万恶之渊。贪婪加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戒贪婪、守清廉,提高干部队伍廉洁自律意识是防止腐败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最近几年,中央查处的党内高级干部中的腐败分子,都是在“贪婪”二字上栽跟头。河北省李真等贪官,都是在廉洁自律意识不强开始,思想防线放松,逐步走向犯罪的深渊。因此,每一位干部都必须牢把思想防线,特别是掌握着国家权力的干部,特别要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要建立廉政警示教育制度,用反面典型案件及身边血的教训经常进行警示教育。要建立定期学习制度、集中教育制度、廉政谈话制度和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

5.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求注重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对重点环节和人财物等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努力探索和创新有效的监督机制。注重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切实把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制约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逐步建立重大事项报告、重大财务申报及年度廉政述廉等制度,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权利运行的监督。注重探索建立领导者对工作分级管理的监督机制,继续加强纪检监察部门对各项工作的监督,加大对外出办事活动的监督,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探索加强对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监督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注重加强对干部任用、财务支出、装备物资采购的监督制度的建立。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财务支出情况、重大装备物资采购事项、重大工程项目监督制度的建立。

三、制度建设应从预防腐败的角度去创新

1、制度建设要符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制度建设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要通过学习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深理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增强认识和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紧迫性。要通过正确处理反腐倡廉与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关系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己任,又要把维护干部合法权益作为职责;既要坚决惩治腐败,又要善于有效预防腐败;既要促进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又要实现自律机制与他律机制的有机统一。要通过加大监督检查来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加强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的监督检查,纠正相互攀比、奢侈挥霍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行为。

2、要在查办违法违纪案件上有所创新

加强监管,不能“走过场”,必须切实做到有纪有法必依、执纪执法必严、违纪违法必究。一但发现违法违纪问题,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纪检监察部门应认真做好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办工作。进一步加强建立信访举报工作机制,对于群众举报信件,经加大查办工作力度,实行信访督办案件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大违法查办责任追究工作,建立健全由人到案、由案到人的查案工作机制,严肃查处违法办事行为。对发现干部中有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乱纪案件;在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案件;在办事中损害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的案件;知法犯法违规审判的案件;要组织力量,严肃地予以查处,决不姑息迁就。要逐步建立事后的跟踪随访制度,重点调查案违法违纪现象

3、制度建设应与教育相结合,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制度建设要在不断完善原有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干部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加大各项制度的宣传,使国家干部熟悉各项制度,把已经制订的制度落实到位,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梳理,找到制度缺陷,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应注重进一步提高执政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国家工作人员认识到权利是人民给的,行使权利只能为人民服务。推进教育工作制度化,健全思想教育机制。坚持教育面向全党全社会,积极推进党风廉政教育制度化,推进制度反腐的基础性工作。坚持党委(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领导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和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坚持反腐倡廉专题教育制度,各级党组织每年要集中一段时间组织开展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专题教育与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坚持完善网络教育制度,加强廉政文化制度建设,充分运用影视、电教、戏曲、文学等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努力提高党风廉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实行分层施教制度,建立对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家属子女等特殊群体的廉政教育制度,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提醒教育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的防范功能。坚持和完善党风廉政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把党风廉政教育纳入党校和各类干部培训计划进行统一部署,形成反腐倡廉教育强大合力。制度与教育监督在反腐败中既要各有侧重,又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教育是基础,侧重于教化,同时教育为制度的制订、执行奠定思想基础;制度是保证,侧重于权力行使的规范,同时制度为教育、监督的规范有效提供保障;教育是基础,监督是关键,侧重于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同时为制度的执行和人的素质的提高提供硬性约束。制度反腐作为新形势下反腐败的基本手段和主要途径,必须纳入整个惩防体系,与教育监督等其它手段相互结合、综合运用,以达到反腐的最佳效果。要通过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教育监督的全过程,努力形成教育监督的长效机制。要通过教育,深刻认识制度反腐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制度反腐意识,使制度反腐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努力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制度反腐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要通过对制度的执行状况的严格监督,狠抓落实,切实维护制度的尊严和权威,从而全面推进制度反腐工作。

4、制度建设应注重提高国家工作人员依制度办事的意识

要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办事制度,加大违法办事的惩治力度,对出现的违法违纪案件严格依照制度处理,做到奖惩严明,并加大宣传力度,对违法办事人员在福利待遇,干部考核提拔使用上加以限制,使违法办事的“成本”大大加强和提高,从而提高和规范国家工作人员的依制度办事意识。推进监督工作规范化,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坚持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为重点,以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为关键环节,努力构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同级监督相互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监督体系。在突出抓好党内监督的同时,拓宽监督渠道,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督、派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规定的十项监督制度,制定各项监督配套措施,增强制度的刚性和可操作性,把党内监督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新阶段。

5、制度建设中应注重建立新的具有强大约束力和不可人为控制的事前监督和事后惩罚机制

尽快建立起行政办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及高科技手段来加强办事的监督,把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从而使问题公开化、明朗化,使违反制度者公开暴光,无藏身之地,使问题在未产生不良后果之前及时解决,同时推进惩处工作法制化,强化法纪约束机制。坚持依纪、依法、依规惩治腐败,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制定完善办案制度,促进办案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强化制度的规范功能和惩戒作用,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适时地将一些惩治性的规范上升到法规和规章层面,切实提高制度权威,弥补惩处工作中的纪律疏漏,增强对党员干部的纪律约束力,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依法惩处力度。建立辞职制、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等组织处理制度,强化干部问责制,加大对违规干部和不称职干部的组织处理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进一步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环境。要逐步建立廉政预情网络,在检察、审计、信访、新闻媒体等单位设立廉政预情联系站,在县(市)区、镇乡(街道)、企业和村级组织有选择地建立廉政预情直报点,组建党风监督员、特邀监察员、行风监督员为主的廉政预情观察员队伍,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与反腐倡廉有关的信息资料。深入分析收集的信息,动态研究腐败行为的类型、形式、手法和发生的环节,及时预测一段时间内党风民情动向,为制度防范提供决策依据。建立预情反馈制度,发现单位在制度和管理上存在漏洞的,及时下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等责令纠正,防患于未然。以预警机制的全面构建,提高制度反腐的科学性和主动性。。

廉政建设论文范文篇6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实践已经证明,廉政建设必须德法兼济,只有靠道德防范于未然,靠法律惩治于已然,实行预防与惩治双管齐下的措施,才是廉政建设的有力保障。

德法兼济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制定职业道德法律。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职业道德具有特殊性,不同的职业其道德内容是不同的,如医生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救死扶伤,而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教书育人。职业道德与个人道德也是有区别的,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应体现职业道德,在工作时间以外应具备个人道德。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以法律为后盾方能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目前我们国家虽已制定了《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法律,但是公职人员职业道德法律建设还没有全面展开。许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公职人员服务的领域已经制定了全面的廉政道德法律。如美国在1993年制定了《美国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菲律宾在1989年制定了《公共官员与雇员品行和道德标准法》,以立法的形式规范公职人员的从政道德,并以法制的力量保证其有效实施。我们国家如能及早地制定出这样的从政道德法,就可以明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的基本原则,规定对公职人员从政道德教育和监督的措施,确认管理廉政事务的机构及其职责权限,具体规定对违反从政道德法行为的处罚尺度及程序。

有了这样的职业道德法律,公职人员就有了外在的、具体的“良心”规制,在其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努力做一个“好官”,并在公职人员之间形成良好的政治文明的风气。

第二,倡导职业道德品质建设。行政职业道德法律与公职人员的个人道德应在公职人员自身达到协调统一。为了避免“好人”未必是“好官”,或“好官”未必是“好人”的现象出现,我们应加强统一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的有机结合,使两者达到内在的和谐一致,这就是职业道德品质建设。这个建设的过程不仅仅是要从外部的宣传、教育来起作用,更重要的是由公务员本身的道德修养来决定,最主要的就是守法观念的培育。遵守法律、履行法律规范必须先在内心中树立起对法的崇敬,源自公职人员心灵深处对法律的至上权威以及法律所内涵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价值要素的深切认同和自觉服从,能内在地驱动公职人员的积极守法行为,严格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自觉、自愿遵守行政道德法律的规定,既做“好人”,又做“好官”。

廉政建设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加强监管;会计;廉政建设

Abstract:Inordertoadvancethefinancialreform,strengthensthemanagement,inrecentyears,ourprovinceeachregionwasthesamewiththenation,carriedonmultiformaccountanttodelegatethesystempilotreformandtopassthroughoneafteranothersummarizes,theguidanceandthepromotionunceasingly,accountantdelegatesthesystemreformtohavethegoodtendencywhichwasontherise.

keyword:Strengthensthesupervision;Accountant;Cultivationofcleangovernment

一、会计委派制开展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会计委派制这一新生事物,顺应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小到大,不断发展,以强劲的生命力,不仅推动了会计改革,而且在加强宏观、微观经济管理方面也越来越显露出重要作用。同时也正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我省的会计委派制的改革,从90年代初开始,至今可以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1996年以前,是自发式的个别尝试阶段。我省的一些县(市)如巴中市、郎中县、苍溪县等,对县属国有企业进行了直接委派会计负责人为主的会计委派制,中江县还结合厂长经理承包制,推行了会计人员年薪制等办法。这对当时在县以下的多数中小企业实行承包制后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同时,对"一包就灵"提出了质疑。虽然是个别地方和局部的试点,但引起的反响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1998年,这期间主要是总结、认识、引导试点阶段。在这一时期,我省会计委派制在各地的一些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中小企业等各类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等,逐步推开,形式各异。其间,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各级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即财政部门主动地参与了这项改革。全省各级财政部门逐步把会计委派制工作列入了会计管理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且充分发挥政府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对各地的会计委派制试点进行总结,在充分肯定这一改革的同时,及时地提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对进一步深化会计委派制改革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比如省财政厅专门就全省会计委派制试点作为财政科研课题,专门组织力量进行调研,最后形成了《四川省会计委派制改革调查报告》,对全省的会计委派制情况、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今后工作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这一《报告》得到了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省政府主办的《四川政报》上公开发表,省财政厅也将《报告》下发各地,并要求各地认真总结试点情况,因地制宜、稳妥推进。这对全省会计委派制无疑起到了引导和推进作用。这期间,各级党政和纪检监察部门也高度重视和关注这一工作,把推行会计委派制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全省的会计委派制改革,进展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第三阶段为1999年以后,进入了有组织的总结、完善,全面推广阶段。从1999年到现在,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省的会计委派工作在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最后又回到实践的过程,对会计委派制改革基本上形成了共识,而且不断地从实际出发,总结完善,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努力。特别是中纪委三、四次会议和国务院的有关指示发出后,更为会计委派制的进一步推行指明了方向。目前,会计委派制已经列入了包括省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省21个市、州,有12个市政府和近90个县政府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还有如遂宁、宜宾、乐山、南充、达州等市政府还制定了有关委派制的办法。各级政府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都亲自负责领导会计委派制工作,各级财政部门也责无旁贷地和纪委监察部门积极配合,把会计委派制作为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狠抓落实:一是抓了全省的会计委派调研,做到心中有数。省纪委、监察厅联合召开了座谈会,派专人调研,了解全省的工作进程和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交流各地情况,找典型代表介绍工作经验,互通情报,取长补短。省财政厅还于1999年专发会计委派工作简报六期至各地和省级各部门,专门收集了全省各地会计委派制办法,编辑成《四川省会计委派制度专辑》(一)、(二)印发各地,对帮助和指导这一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三是有倾向性地推荐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起到了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如省财政厅制定了《四川省省级国有大中型企业财务总监制试行办法》下发各地,引起了各级的重视。又如对长宁县、北川县行政事业单位"零户统管"(会计集中核算)制和简阳市的乡镇"统一集中核算"制等大加推崇,促进了有条件的县、乡实行这些办法;是作为工作任务进行全省安排布置,要求各地予以贯彻落实。2000年1月,省监察厅、省财政厅下发《关于继续试行会计委派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要求,各级财政纪检监察部门根据中央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把目前适合我省实际的几种会计委派制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积极稳妥地推行。这几种形式和要求是:1、在县及县以上党政机关和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管理,统一核算制。2、所有的乡、镇财政所实行综合财政预算会计集中核算,今年要求达到60%的推广面。3、暂不具备条件的县级党政机关实行重点会计委派制。4、国有企业、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以及骨干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5、企业集团内部实行会计集中委派制等。

由于我省会计委派制试点基本上呈现以两头促中间的情形,即基层起步早,纪委督促严,在一段时间省、市本级动作不太大,效果不明显,但进入1999年以后,省、市两级都开始行动,特别是市一级行动迅速,措施有力,这样,会计委派改革在全省已基本形成了热潮。据初步统计,全省有18个市、地、州,90多个县(区、市)近800个乡(镇),20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会计委派制度。

二、会计委派制的几种形式

我省会计委派制试点,形式多种多样,试点对象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委派的人员有会计机构负责人,也有全部会计人员,委派的主体有企业主管部门、政府部门,也有企业本身等。但经过多年实践,认识到会计委派制作为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要不断适应经济改革深化的要求,绝不能一蹴而就,要不为地总结和完善。比如县以下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实行了改、转、租、卖、让等以后,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如再治袭国有企业一套管理,无论在法理上,在具体管理办法上显然已不适宜。原来如溪、阆中、中江县等直接向企业委派会计人员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也有的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委派的会计负责人形同虚设。所以,会计委派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因此,我省会计委派制的形式也经历了不断取舍,优胜劣汰的过程,最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于加强监管,规范经济行为,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建设的,切合实际的会计委派制形式主义会被人们所接受所推崇。经过几年来的磨合,现在适合我省经济管理实际,并取得一定共识,正在积极推广和试点的几种会计委派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财务总监制。财务总监的委派对象为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总监人选通过考试、面试、结合考核,经组织部门批准,从市级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中选派或向社会公开招聘。财政部门负责聘用委派以及日常工作。

财务总监的职责是代表政府监督企业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情况,向政府机关提交有关企业财务报告,如重大问题专题报告。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财务总监的任职与行政级别不挂钩,工资收入比照所在企业经营班子副职执行,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对财务总监工作业绩的考核由财政部门牵头,组织部、经贸委等部门共同负责。考核结论记入本人档案,作为派驻、罢免和奖励和重要依据。

为配合财务总监的试点,将国有企业财务负责人由原同级财政部门备案制改为审批制。国有企、事业单位财务负责人的任免,由所在单位呈报,财政部门审核,组织部门审批。财务总监制主要在我省乐山、达州等市试行。

(二)财务监督特派员制度。财务监督特派员派驻单位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督特派员由市级机关副县级以上干部担任,财务监督特派员办事处设在财政局或经委,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办事处内设若干办事组,每个办事组负责2至4个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财务监督特派员任期三年,可以连任,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规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

财务监督特派员对政府负责,代表政府行使监督权力。主要职责是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监督企业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列席经宫管理等有关会议,但不干预企业经营活动,评价企业主要领导成员的业绩,并对其奖惩、任免提出建议。

财务监督特派员的稽查报告,由财务监督特派员办事外送企业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审核后报市政府。市政府根据报告,结合企业领导人的考核情况,实施奖惩、任免。如重大问题,可向政府专题报告。财务监督特派员主要在我省自贡、遂宁等市试点。

(三)会计集中核算。会计集中核算对象目前主要是县、乡(镇)两级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单位预算体制、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三个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各单位账户,统一由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会计中心)开设账户,会计核算,管理会计人员。单位设置出纳岗位,负责本单位的具体财务收支。同时建立综合财政预算制度,收支审批制度,审核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会计集中核算办法已在全省60%以上的乡、镇和部分县、市实行。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总结各地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从省级机关的实际出发,结合部门预算改革,决定于2001年在省级党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一级预算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到各系统所属二级单位。目前,省财政厅已代省政府拟了《四川省省级机关试行会计集中核算支付办法的实施方案》,并正在征求意见。

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设立四川省省级机关会计核算支付中心,在保证单位现有预算编制程序、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三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预算内、外银行账户。省财政厅建立国库单一支付体系。取消单位会计核算岗位,保留除会计核算、记账以外的会计职能,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委托记账、分户核算。会计集中核算支付的资金为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预算外资金和其他收入等四部分。

(四)企业内部会计委派人员。企业集团公司按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对所属各级子公司委派会计人员。委派工作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会计人员在本单位或集团公司内部选聘。委派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及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规定,办理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向集团公司负责,奖惩考核由集团公司实施。

企业内部会计委派办法主要在我省五液、电信、邮政、石油、川化等大型集团公司实行。

三、会计委派初见成效

我省各地地会计委派制度改革试点,尚处在总结推广阶段,有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并不断完善和提高。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全省会计委派试点进展总体是好的,对建立健全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了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试行会计委制度,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工资评定权等从各单位中分离出来,使会计人员相对独立,有利于保证会计人员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和基本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保证了会计资料、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有利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收付、集中核算后,把"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到了实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基金、税收等收入可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各单位私设"小金库"情况等到有效控制。单位实行预算内外综合财政计划,使单位预算更加刚性化,支出管理更加严密,有效地提高了资金营运效益。特别是乡镇一级辨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农村费改税,减少农民负担,规范基层政府管理行为,促进基层政权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消极腐败现象有所减少和遏制。试行会计委派制度,使财务监督权与生产经营管理权相对分离或相互制衡,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规范了会计行为,把财务会计监督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使会计监督能贯穿于财务会计活动全过程,对于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消极腐败现象,制止铺张浪费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稳定了会计队伍,提出了会计人员的素质。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后,会计人员的委派、考核和管理由政府会计管理部门或主管部门实施,单位领导不得随意更换会计人员,相对稳定了会计队伍。会计人员通过竞争择优上岗,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上岗后严格考核、评定优次,以此确定会计人员续聘或解聘,引入了竞争机制,给会计人员增加了压力和危机感,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需要。

四、值得探讨的几个的问题

推行会计委派制试点是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强化会计监督的一种有益尝试,虽然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其积极作用,但也不是"一派就灵"的灵丹妙药,目前在理论上也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财务总监、稽查特派员与会计委派制的关系会计人员"委派制"属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范畴。体制是一个上层建筑范畴,体现为行政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委派的客体是会计人员,委派的主体是财政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对于财务总监,并不陌生,国外早已有之。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也早已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试行,目前全国各地的实行范围更为普遍。但将财务总监作为会计人员"委派制"来认识却有不妥。财务总监属于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监督约束范畴,派生于资本的权力,而非行政之权力。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公司的财务总监往往由董事会任命。1994年深圳市三家委派财务总监的公司都是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的国有资产营动机构,是基层国有全资、控股和参资企业的投资主体(即所有者财务主体,)其向国有全资、控股企业派出财务总监是为了保护大股东的根本利益,加强对经营者的财务监控。但委派财务总监只能由大股东说了算,小股东对此无能为力,这是资本权力使然。国有资本如果只是参资角色,则无权委派财务总监。否则,其他小股东纷纷效仿,委派代表自身利益的财务总监,岂不乱了套?从深圳市和我国其他地区国有资产产权部门委派财务总监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来看,财务总监不属于会计人员。但不少人仍将财务总监误认为是会计人员,误将财务总监理解为行政权力派生物,这与我国国有资本的产权主体不明晰有关(不少地方财务总监由政府部门派出,而非由国有资本产权部门派出)。由于财务总监是由产权部门派出的,又常住企业,代表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日常监督,所以监督的威力较大,相应缓解了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有利于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稽查特派员是中央为加强对大型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而派出的。地方有的也仿效,对所属大中型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其工作性质与财务总监基本相同,财务总监也好,稽查特派员也好,都不参与企业的账务处理,不能认为他们是会计人员,其派出源于资本的权力,属于财务机制范畴,而非管理体制范畴。

(二)会计委派制与会计本质问题

会计的本质是什么?会计不是被动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情况。会计既有核算职能,又有监督、预测等控制职能。上述两上基本职能,都有助于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和财务决策。持"管理活动论"的学者更加强调会计的管理职能,主张"算为管用",会计要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如果不区别情况地向企业委派会计使会计人员游离于管理活动之外,变成"为算而算"的工具。委派制将利益各方矛盾的焦点转移到委派的会计人员身上,会计人员工作的压力加大。委派的会计人员通常三年一换岗(有的仅为一年),对被委派的单位情况不太熟悉,普遍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无意得罪人,也没有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被委派单位对委派的会计人员有抵触情绪和防备心理,视会计人员为"客人",不让其进入决策层。这就意味着会计人员失去了实践主体,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果,既不利于加强企业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不利于会计已有职能的发挥,又不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会计科学的良性发展。

(三)会计委派制与国际会计惯例问题

所谓会计人的国际惯例是指国际上在会计工作方面的一些通行做法。就会计人员的管理来看,大多数国家企业会计人员由企业自己招聘、使用和管理,鲜有例外。只是法国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比较特殊,其会计人员分为两大系统,公共会计人员和企业会计人员,前者由财政部实施条条管理,就职于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法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形成是由其法律、文化、历史等因素决定的,法国的特殊做法也不是一般规律。而且,法国是欧盟的成员国,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否会受到欧盟的影响而改变还很难说。另外,法国的国有企业生存受企业效益和国家财政的影响,经常受到"私有化"的威胁,以后在国有企业中是否仍然推行公共会计人员制度尚不得而知。除法国之外,西方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企业,但并未采用委派制的做法,说明非委派制对于国有企业也是适用的。企业会计人员应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办法,由企业自己管理。至于在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以及有政府授权收费或罚没职能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试点。

五、建议与打算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会计委派制改革只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的一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谨慎从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确定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要给会计人员的身份一个明确的说法,不宜模棱两可,从而给会计人员的职能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明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外部人"身份,但企业会计人员还是以"内部人"身份出现更为合适。

2、间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对会计工作的间接管理和调控指导作用。

3、适应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应体现出现代企业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的要求,并通过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为提高各单位经济效益而出谋划策的积极性。

4、普遍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考虑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从会计发展的高度衡量改革成效。

5、法制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与现行和将来可能颁布的法律相抵触。按照上述原则,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会计人员回归企业,强化外部监督,实现国家间接管理。我省的会计委派制度改革将区别情况,因地制宜,试点求精不求多,在积极、稳妥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会计委派制改革试点工作。

(一)加强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二)与依法建账结合进行。我省实行的建账监管办法是依法建账的重要措施。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委派制试点单位首先要抓好依法建账,实行建账监管,避免多套账、造假账的现象发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要与稽查特派员制度、总会计师制度和其他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结合起来,避免委派人员的职责重叠。

(四)积极稳妥、切合实际地推行会计委派制改革。由于会计委派制改革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既对社会各行各业,又面对千千万万会计工作者。要充分调查研究,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或部门,有选择地进行试点。

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试行财务总监制或稽查特派员制度。

廉政建设论文范文篇8

一、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必须注重思想教育,在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上下工夫

在党召开的十七大中,明确指出,要想把反腐倡廉继续下去,深入人心,就得加强对人的思想教育,这样才能让他们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他们才会主动地拒绝腐败行为。中纪委在召开十七届七次全会时表明,不仅要注重建设党风廉政,把本职工作做好,而且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纳入考虑范围,以人们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古至今,一切和人有关的问题都和管理离不开关系,要想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就得注重对人的思想教育问题,旨在培养出一群党的觉悟高、政治素质高的工作人员,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的一个举措。无论社会处在变革还是改造状态,积极的社会意识能够对人起到教育、鼓舞、动力的作用,因此,我们党应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党风、党的精神,我们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思想教育,这样的思想才能经受住历史、时间的考验。那么,我们如何加强思想教育成为一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增加教育的次数,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经常向我们的党员干部宣传我们党的精神,向他们灌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化共产主义思想,宣传党的党章、党纲、党的路线、方针等,宣扬八荣八耻,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是非价值观念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其次,要进行预防性教育,一些腐败行为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能够及时预测出相关人员在某个时段的某个任务中可能犯下的错误,提早教育,及时敲响警钟,不放马后炮,要能够在事前、事中、事后都及时的进行监督教育,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再其次,注重典型案例教育,要把那些活生生地发生在人们身边的违法违纪例子列举给他们听,以此为案例,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这样能让他们感觉到贴近性,更加实际,也更能够对他们起到警示作用;最后,个别教育,由于个别干部太过计较个人得失,做事不够果断,犹犹豫豫,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事情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一个改变,因此,一旦观察出什么猫腻,就得把它这种腐败思想扼杀在摇篮里,这样就能打消他这种侥幸心理,起到很好的警示教育效果。

二、领导干部要起到表率作用,带动党员干部廉政建设

正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要带动、示范、指导他们下面的员工,所以,只要领导干部自己能够以身作则,落实“一岗双责”,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常抓不懈,其下面的党员才会模仿他,注重加强自身的党风廉政建设。党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表率,而党的领导干部又对党的党员起到了表率的作用,因此,党的领导干部的作风、廉政建设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党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所以,要想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就得从党的领导干部抓起,这样才能搞好廉政,端正党风。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正如古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纵观历史上那些伟人,无不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其光辉形象至今还存在人们的心中。相关实践证明,如果领导干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那么广大人们群众也会跟着效仿,反之,则会败坏党风,社会风气不正。因此,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洁身自爱,为人民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胸怀大志,时刻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严格要求自己,取信于民,做一个被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的好领导,名垂青史。

三、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和强化监督机制,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到反腐倡廉的工作

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可以根据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实际情况,摸清“晒出”岗位权力,制定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建设机制,而且,针对那些重要岗位,施行已被证实有效的权力行使流程“公开-监督”制度,对重要岗位应当由多人共同承担或者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压缩权力寻租空间,防止权力被乱用、滥用。其次,要更全面、多层次的监督,利用法律、行政、宣传舆论来有效监督,以减少领导干部发生腐败行为的概率。最后,要任用贤人,对那些有主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一心一意为人民考虑的能人要委以重任,并且让他们担负起监督领导干部的责任,另外,可以对他们施行一定的奖惩机制,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违法腐败行为,要“零容忍”严惩不贷,只有身体力行了,所定的制度才能起到其最初的目的,也能给人一定的警示作用。总之,普通党员也好,党的领导干部也罢,都应当自觉遵守党的纲领,领导干部更应当以身作则,亲身实践,为人民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坚持原则,为党风廉政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虽然在新时期,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贫困地区也正在逐渐走出穷苦,开始奔向小康之路,但是,我们“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党的精神没有变,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不败之地的精神财富。纵观历史,对党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三代领导人都从来没有忽视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改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命运,加强注重党风廉政建设,通过民主来整治一切腐败行为,但是,他采取的这种方式缺少对该问题源头进行深刻的探讨和思考,并没有考虑到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达到其预定的目标;邓小平则抓住了问题的源头,提出通过法律制度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这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的举措,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绩效;则是吸取了前面两位伟人思想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一定的突破,形成了在新时期的比较新颖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

作者:李黎明工作单位:广西沿海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篇

一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好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把党的十八大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理念和新要求与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倡廉工作紧密结合,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为指导思想,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是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中央、兵团、师党委和团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努力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紧贴团场规划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对口援建项目政策落实情况、团场产业结构调整和多元增收等“三重一大”制度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是要继续加大查办违纪案件工作力度,严肃查办发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违纪违法案件、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加强对国家项目资金、对口援建资金、强农惠农资金等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治理中小学校教育乱收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损害职工群众利益的问题。

四是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整体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着力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把廉政教育、法纪教育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教育贯穿于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各个环节,认真落实《廉政准则》。正确处理治标和治本、惩治和预防的关系,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新路子。

五是要充分发挥廉政文化渗透作用,形成“大宣教”格局新局面。认真抓好“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月”和“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在团广播电视站开设党风廉政建设专题节目,广泛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团网站增设“三重一大”栏目,加大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和网络评论工作,占领舆情网络高地,努力开创网络宣传工作新局面。

六是要深入开展绩效考核工作,转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规范窗口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稳步推进团场机关绩效考核,增强责任落实的效果,强化岗位职责落实。凡是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必须尽职尽责地做好;凡是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的事,必须千方百计地做好。努力建设一支廉洁高效的党员干部队伍,有力促进全团的改革、稳定和发展。

七是要进一步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素质。一是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政治坚强、素质一流。二是带头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做一个党性坚定的纪检监察干部。三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维护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把中央关于加强反腐倡廉的各项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四是以“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情、体察民意,满腔热忱地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着力解决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职工群众做实事、做好事。

作者:史朝红工作单位:八师一四三团

第三篇

一、正视《规定》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十多年来,各级党组织在执行、落实《规定》中,探索和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从一些地方和单位来看,当前影响《规定》落实的思想和行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借口责任不清,企图金蝉脱壳

有的地方和部门以“党委集体决定,责任难以划分”,或“领导班子成员人人有责”为口实,对出现的严重问题采取梭边边、溜肩膀的态度,让你板子打不到具体责任人身上,只好不了了之。

(二)息事宁人的“好人主义”

有的领导干部对违风廉政建设责任的现象,态度暧昧,旗帜不鲜明,更谈不上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了。他们不是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而是以感情代替原则,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道走。

(三)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

有的领导干部借口“维护本地、本部门的利益”,对一些严重违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行为加以庇护,甚至剥夺党章和党内其他法规赋予纪委的权力。当上级过问时,他们“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竭尽说情开脱之能事,保护了这样的“干部”,却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四)将功抵过,以功折罪

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阻挠对严重违纪违法者的查处,一个重要原因,是说这个人一贯表现好,这次是偶犯,或者他对本地经济作出了贡献,似乎昨日的功劳可以抵消今日的错误或罪行。

以上种种,虽然表现各异,程度不同,但都是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反腐倡廉建设的一种挑战,是对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的一种误导,是对干部的一种腐蚀,也是对党纪国法的一种蔑视。如任其蔓延,不仅影响中央《规定》的落实,而且还将影响整个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影响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深化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大意义的认识

面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要继续深化对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大意义的认识。

(一)必须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实行责任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理论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就告诉我们,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把反腐倡廉工作提升为反腐倡廉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构成党的建设整体。党的十八大把“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列入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的重要指示,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的重要决策,对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说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必须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大现实意义的认识

十多年来,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正在深入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一些腐败现象诸如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贪赃枉法、买官卖官、失职渎职、弄虚作假、挥霍浪费、拉票贿选、腐化堕落、纵容亲属、欺压百姓、拉帮结伙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近些年来。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问题尤为突出,甚至还在滋生蔓延,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实行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仍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措施。

(三)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必将有力地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沿着法制轨道健康发展

建立和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正是党中央从制度上明确规定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责任,其中包括贯彻执行党风廉政法规制度的责任。因此,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新时期党风廉政法规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对于其他法规制度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为其正常的运行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对策

(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关键

习在杭州检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时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领导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保证,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关键,各部门进一步认真履行职责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基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管总的、牵头的制度,是推动反腐倡廉工作不断深入的‘龙头’,起着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的重要作用,必须坚持不懈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首先要起好表率作用,从自身做起,带头执行责任制。其次,要对本地区、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全面负责。第三,要尽职尽责抓好责任制这个“龙头”工作,以实际成效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与工作。

(二)完善配套制度,严格责任追究,是落实中央《规定》的根本保证

责任制能否真正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这样一套切实有效、可操作的具体制度和配套措施作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把握以下几点基本原则:一要责任落实到人。从党委到基层支部,从党委书记到一般干部,都要明确规定责任,做到谁主管谁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不留死角。二要任务明确。主要应包括贯彻党风廉政各项规定;自身遵守纪律、廉洁自律;管好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研究、部署、检查工作;组织党风廉政教育;领导支持、帮助查办案件等。这样,责任内容一旦确定,在党风廉政方面就会做到事事有人管。三要提出保证措施。如,层层建立责任制、定期开展检查、执行报告制度、拓展监督渠道、切实加强整改等。特别是把党风廉政建设和执行责任制作为单位创优争先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保证党风廉政责任制的有效性。

(三)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是落实中央《规定》的重要手段

检查考核应注意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分解考核任务;二是组织精干考核组,集中时间和人员进行考核;三是考核的方式以听汇报、查资料和走访座谈、民意测评等多种形式结合进行。要运用好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作为“双文明”管理中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兑现奖惩的主要依据,作为班子创优活动考评的重要依据,作为重要的政绩材料记入党班领导干部党风廉政档案,作为评定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重要参考。

(四)严肃追究责任,是落实中央《规定》的核心

肃追究责任,是保证中央《规定》全面落实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要把追究责任、进行处理的条款具体化,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党组织和责任者,明确追究该组织领导者的责任,从违反责任制的内容、行为方式和造成后果上,制定具体条款,凡是违反者都要追究责任。责任追究,当然要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准确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如果说我们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有什么教训的话,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的地方和部门治党治政不严,纪律松驰,执纪不严,心慈手软,总是搞“下不为例”。事实证明,如果纪律在一个严重违纪者身上失去效力,就为一批严重违纪者打开了方便之门。如果我们不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岂不成了一纸空文,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在落实责任制中,要以追究责任为核心,对违反《规定》的必须严肃处理。守土有责,失责必究!

作者:何炳文工作单位: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第四篇

一、群众路线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之正向价值

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贺国强在学习贯彻《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要求,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2]对群众路线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地位作出明确要求,更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党风廉政建设成效的根本评价标准。

(一)群众路线是党反腐倡廉的重要法宝

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同志一贯倡导的工作方针,也是反腐倡廉思想的突出体现。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反对腐败推行廉洁政治的主体力量。赢得群众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夺取政权的重要法宝,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党内一系列“三反”、“五反”、“四清”等清除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整党整风等群众政治运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通过发动广大群众包括派及社会各界人士大张旗鼓地进行反腐败,充分发挥了群众检举揭发的积极作用,形成了有力的社会舆论压力和群众威力,使腐败分子无所遁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遏制腐败就必须充分依靠群众力量。

(二)群众路线是遏制腐败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必然会极大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成果,特别是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的成效越大,对腐败分子惩处越严厉、到位,人民群众参与反腐的积极性就越高。近年来,随着群众监督举报渠道的更加畅通,随着党的反腐力度的加大,群众关注、参与监督、积极举报等情况得到激发,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了良好的氛围。“微笑局长”、“能源局长”、“表叔”、“房叔”、“房姐”、“房嫂”、“房媳”等相当多的违法违纪案件的主要线索,都是由广大群众检举提供的,应当充分肯定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也有不少群众对政治失去了敏感,对腐败现象给党和国家造成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见多不怪、冷漠麻木,产生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有的对消极腐败现象丧失信心,抱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观情绪,不愿“惹事生非”。加之个别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个人主义思想膨胀,腐化堕落不敢接受群众监督等,客观上直接弱化了群众参与、依靠群众的功效。

(三)群众路线对遏制腐败起着重要作用

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仅靠个别职能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全民齐抓共管的氛围,才能取得成效、取得成功。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3]。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主要发挥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三大作用:一是“线索源”的作用。因为人民群众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岗位、各个领域,人数多、分布广,无论是违法违纪行为,还是权钱交易伎俩,都逃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党的各级领导不易发现、纪检机关也不易掌握的情况,通过人民群众的“火眼金睛”、通过人民群众的举报信息和证据,更易将违法违纪分子绳之以法、打回原形。二是“力量源”的作用。“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4]368,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无比的,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党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只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爱护和参与下,才能更加有效。三是“智慧源”的作用。党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善于集中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5]。走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无穷的聪明才智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攻不破的“险阻”。

二、党风廉政建设在坚持群众路线中存在的反向阻挠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以及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我们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中落实群众路线存在反向阻挠,影响了工作效果,主要表现在:

(一)群众主体偏差

一是不少群众认识片面,监督意识不强、不愿监督。表现为:认为坚持群众路线、落实群众对干部的监督权是做样子、走过场,自己的意见对领导干部起不了什么作用,因而不愿行使自己的权利,不向组织上传递真实意愿。二是群众缺乏监督条件和能力。由于党务、政务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或者信息过于简化,或过于专业化、复杂化,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公务活动、社交往来和家庭状况等知之甚少,缺乏实施有效监督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技术手段和能力水平,往往无从着手、无能为力。广大群众作为监督的主体在权力、资源、信息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群众主体的偏差,制约了“群众路线”的有效推行。

(二)执法主体偏差

一是反腐部门或领导干部对群众信任不够,对群众参与反腐倡廉的认可程度不高,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主体地位受到不同程度的漠视,群众参与大多处于非组织性的自发状态,其参与形式也仅仅限于发发牢骚、写写举报信。二是反腐部门或领导干部在反腐败斗争的过程中,容易偏重上级指示,轻视群众意愿,而让群众意识难以体现。三是反腐部门或领导在调查审理案件时,调查取证、确定案件性质、形成处分决定一般都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这样做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其最大的弊端就是漠视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挫伤了群众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削弱反腐败主体的力量。反腐倡廉执行主体的偏差,削弱了“群众路线”的推行效果。

(三)制度客体偏差

一是缺乏坚持“群众路线”的相关制度规范。群众参与和公开办事的相关程序缺乏刚性,或者制度的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力,出了问题无人负责、无法处理,导致群众监督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二是坚持“群众路线”的规定过于原则笼统。重制定、轻落实,一般要求多、实施细则少,缺乏完整、可控的程序,操作性差。三是坚持“群众路线”缺乏其他形式的有力保障,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群众虽然有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权利,但群众的意见往往没有与干部任免、奖惩挂钩,从而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四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保护机制不健全。信访、举报、控申人遭受打击报复的现象时有发生。制度的不健全,极大地影响了“群众路线”的顺利推行。

三、坚持群众路线于党风廉政建设之取向旨归

以群众路线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价值取向,将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根本策略与目标旨归。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现实的党情、国情、世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真正做到依靠群众、为了群众。

(一)要树立群众观念

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不仅仅是工作方法问题,更是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树立群众观念,关键就在于党风廉政建设中真正“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和角度看待问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广大领导干部要时刻做到身体力行,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具体到反腐倡廉工作中,要相信人民群众,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积极作用。

(二)要坚定群众立场

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必须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着力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切实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中央惠民政策,落实保障机制;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坚定群众立场,是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基础。

(三)要重视群众关切

要坚决反对腐败、严厉惩治腐败分子,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反腐倡廉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4]342我们党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维护人民、党和国家利益,加大预防腐败工作的力度,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进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始终保持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始终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发生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处、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着力查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维护群众利益。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作者:黄泽文工作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第五篇

一、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现实考量的必然选择

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是提升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的重要基石和关节点。针对基层党组织不断蔓延的不正之风,一针见血地指出:“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1]毋庸置疑,基层党组织中不断蔓延的不正之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撕裂”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员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2]36890多年来,我们党能够凝聚并激发亿万人民群众参与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智慧和激情,能够始终站在时代“潮头”,能够披荆斩棘,走过万水千山,创造出令世界“艳羡”的“中国奇迹”的一个重要秘诀和一个规律性的共识就是始终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无小事。党风廉政建设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沉浮;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力支持,党的事业必将一事无成,这既是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诫我们的一条“铁律”,也绝非危言耸听。基于对基层党组织悄然凸显和不断蔓延的不正之风的现实考量,深入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既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所作出的一项务实的战略性选择,也是基于当前中国社会现实考量的必然选择。

二、基层党组织不正之风生成机理的分析

基层党组织不正之风的生成绝非“一日之寒”。笔者着重从以下三个层面来透视当前基层党组织不正之风的生成机理:

1.权力观的扭曲。公共权力来源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是公民权利的一种特殊的转化形式,它不属于任何集团、阶层和个人,它属于全体人民共享。公共权力本质上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略显遗憾的是,在“官本位”意识和“饱暖思淫欲”等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一些政府部门和党员干部却没有从思想信念上认清甚至故意忽视公共权力的本质属性,没能做到权为民所用和利为民所谋,没能做到全心全意为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因此,一些党的干部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以公共利益之名谋取个人利益,使“国家的目的变成了他的私人目的,变成了追逐高位、谋求发迹”[3],从而扭曲了公共权力的本质属性。于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的实践过程中,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让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危害极大的基层党组织的不正之风也开始凸显并呈不断蔓延之势。

2.执政思维的滞后。政府本质上就是一种为广大社会公众和公共利益而服务的组织,它的主要职能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需要,维护与实现社会正义,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而提供科学完备的服务。这既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共识,也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但囿于目前我国改革滞后或迟缓的行政管理体制,“一把手”、“一言堂”等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依然大量存在于一些基层党组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恰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情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2]328-329如此,权为民所用的服务理念只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党的干部挂在嘴边上的“空头支票”和用于炫耀的政治资本。而深入他们骨髓的则还是早已被时代淘汰的传统落后的执政思维模式。在“管制型”政府、“全能型”政府等传统思维的惯性影响下,服务理念淡薄的一些党的干部大大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一现代政府本应当秉承的基本价值理念,“一切为了政绩、一切为了面子、一切为了升迁”成为了他们工作的目标和动力,做了很多不该做且忽视基本民生的“应景式”政绩工程。而这也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在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干部中间大行其道的重要根源。

3.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异化。在社会财富极度匮乏和禁欲主义盛行的计划经济时代,依凭于行政权力“超强”的社会动员功能,整个社会推崇大公无私、无私奉献、公而忘私、先公后私的奉献主义精神。秉持禁欲主义观念的中国民众对富裕生活的渴求是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和“欲说还休”的矛盾心态,这使得原本正常的富裕物质生活的方式被“附着”上了一层浓浓的“原罪”色彩。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节奏的提速,世俗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禁欲主义的闸门被冲垮,对合理利益追求的正当性得到社会承认,中国民众对富裕物质生活极度渴求的欲望一下子彻底地、淋漓尽致地释放了出来。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既有体制、制度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暂时性的客观因素和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有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政治觉悟与敏感度差、官德素养低下的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严重“异化”,过度崇拜权力和金钱,严重脱离了群众路线,背离了共产党人的基本党性,背离了社会主义国家党员干部基本的道德准则,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毋庸置疑,基层党组织悄然凸显和不断蔓延的不正之风,是多种绞缠的因素相互综合作用的一个结果。以上对基层党组织不正之风的生成机理三个层面的分析,也仅仅是出于行文的需要或叙述的方便而作的一种学理上的分析与阐述。事实上,基层党组织不正之风的生成机理除前文所述之外,还包括社会转型、社会利益主体与价值观的多元化、烦琐的行政审批制度、相对滞后的行政管理体制、监督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征程中,需要我们审慎地、多维度地研判动态变化的社会境况,以期为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更富创建性和启迪性的实践标尺与指南。

三、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思考

基层党组织的不正之风是多种因素相互综合作用的一个结果。因此,必须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从多重维度入手来探寻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对策。发现问题只是起点,关键是要切实解决问题。因此,要有效防范与整治当前基层党组织的不正之风。

1.真正立足实际,俯身为民。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4],“少来一些政治空谈。少发一些书生的议论,多深入社会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创造新事物”[5]137。经典作家的这些精辟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因此,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应必须立足实际、俯身为民,以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宽广的胸襟,自上而下、率先垂范,敢于和勇于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利器,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与落实党中央的号召,“开门”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批评与监督。“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力戒奢靡之风,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6]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真正“嵌入”到自我的精神世界并把其作为日常工作的根本行为准则,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才能把实现中国梦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因此,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加强作风建设,带头示范、先行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恳谈会、现场会等形式,认真全面倾听并梳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向广大人民群众作出契合实际的“重细节、高标准、严要求、赢民心、可感知、可操作、便操作、便监督”的公开承诺,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2.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持久不懈地对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制度化、常规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与教育,以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是从根本上整治“四风”的关键因素。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积极主动、持久不懈地认真学习与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旨归。真正“以党章为镜,对缺点和错误多往深处、细处照,使之纤毫毕现,以找出差距、修身正己。当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以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当清洗掉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冲洗掉附着的‘不良微生物’,以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7]。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应站在对人民、对历史、对社会负责的战略高度和时代前沿,严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制度的建设。制定与完善科学、务实、有效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制度与考核规范,以保证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像学生一样认真、主动地学习与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做到学有所用,把利为民所谋的价值追求作为一种潜在的“自觉”意识。基层党组织可以建立统一的、规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讨与交流的中心平台,把理论学习体系与各级组织内部的工作流程结合起来并使之一体化和常态化。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制度化、规范化和“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探讨与互动交流中,切实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武装起自己。

3.秉承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既是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石,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基本共识。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必须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就成为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必须从思想上“正本清源”,认清权力的主人,认清权力的属性,认清自我的角色,认的性质与宗旨,认清实现中国梦的源泉所在,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的、落后的、不合时宜的“管制型”、“全能型”的思维模式,树立现代的、先进的、契合时展要求的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甘当公仆、清正廉洁、勤政高效,以真正实现和确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意识,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和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人生观,深入群众、贴近群众、问政群众、问计群众、体察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由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8]。因此,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切实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严重背离党的性质与宗旨的不正之风,才有可能与我们“渐行渐远”。

4.把权力关进“笼子”,摒除公权滥用。公权滥用和公共服务意识的缺失,是导致基层党组织不正之风凸显与蔓延的重要根源。我们必须时刻铭记:“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9]因此,要摒除公权滥用,就必须把权力关进“笼子”,以权力制约权力,把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刚性的法制化轨道上来。为此,要进一步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大力推进法治化进程。促进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法治化、制度化与规范化,确保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制的框架范围内,维护法律的权威性;遵循程序化、公开化与科学化原则来制定关涉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公共政策,坚决规避严重违背党的群众路线和党的宗旨与性质的“一言堂”和“三拍”现象等不正之风;进一步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要按照法律办事,该受罚的,不管是谁,一律受惩罚。进一步激发社会监督功能。列宁指出:“要有多种多样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形式和方法,以便消除苏维埃政权的一切可能发生的弊病,反复地不倦地铲除官僚主义的莠草。”[5]506-507因此,除了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等这些内部监督的功能外,还必须进一步激发和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公民社会、社会公众和现代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行为“置入”阳光之下。实践证明,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才能在制度层面上有效地防范和整治基层党组织不正之风的凸显和蔓延。总之,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时代工程,而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予以解决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努力探寻并不断完善动态化、多元化的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路径,才能切实改进党的工作作风,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才能取信于民、凝聚改革共识,才能激发促进改革发展的正能量,才能向人民交出一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合格答卷,才能书写出荡气回肠和无愧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光荣与梦想。

作者:宋喆1,2史献芝3工作单位:1.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南京师范大学3.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第六篇

一、党风廉政建设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坚定不移地开展党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地反腐倡廉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探索在不搞政治运动的条件下端正党风、反对腐蚀的新途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确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案件、纠正不正之风的三项工作格局,筑起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动反腐败从侧重遏制转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轨道。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有效预防腐败更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确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颁布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实施纲要,提出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标志着我国反腐倡廉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将诚挚腐败作为党的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党风廉政建设的经验

1、廉政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又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反腐败斗争取得较明显的成效的原因,可以说这是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是分不开的。没有经济的发展,反腐倡廉就失去了物质基础,也会失去群众的拥护。30多年来,我们一直再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以便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抛弃了过去以积极斗争为纲、政治挂帅的做法,把反腐工作纳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这是总结以往反腐败斗争正反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出的一条成功经验。[1]同志也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1)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要我们还处于这个阶段,只要我们的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动摇。反腐斗争虽然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的重要工作,但它仍然必须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能以反腐败来打乱我们增个经济建设的部署。另一方面,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全党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事关全局,在党和国家全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就决定了我们一定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反腐倡廉建设

同志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因素。我们党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2)“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要不断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也要不断进步。这是我们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推进一切事业发展的根本方法。”(3)同志以上论断,是对我党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党的思想路线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对全党全国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纪检监察机关能否在思想上、行动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关系到我们能否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关系到能否深入有效地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我们一定要自觉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在工作中大胆开拓创新。在思想理论和认识上、在反腐败的体制、机制、制度上、在工作思路和任务目标上、在对策、措施和工作方式方法上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从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看,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就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反腐倡廉建设,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反腐倡廉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反腐倡廉理论和反腐倡廉思想,坚决落实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必须坚持党在长期反腐倡廉实践中形成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方针和成功经验,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注重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必须坚持从一切从实际出发,适应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做到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工作观念和工作方法、人员素质和工作作风的于是俱进。

3、加大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制约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经验教训反复诠释这样一个哲理,腐败的核心是权力滥用,而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因而。强调“要从标本兼治,更多地注重治标,转向标本兼治,更多的地以治本为主的工作思路上来,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要加强预防性、预测性的工作,及时发现、研究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规范在前,预防在前。“”对领导干部的管理要从事后查处为主转向事前监督为主,将监督的关口前移。”(4)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这个源头,就是健全法制,要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和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加强人民群众、各派和无党派人士对我们的监督,建立健全党内和党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监督制度。特别要在执法部门和直接掌握人、财、物的岗位,建立有效防范以权谋私和行业不正之风的约束机制,以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从制度上扩大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健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同意管理,完善巡视制度。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法犯罪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绝不姑息。[3]

4、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依靠人民群众

领导权问题和依靠力量问题,是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康发展并取得胜利的根本问题。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这是同志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腐败现象尽管有许多是发生在党内,但腐败分子毕竟是少数,我们党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廉洁奉公的。他们仍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们的执政党,任何怀疑、削弱、否定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的观点与做法,都是根本错误和十分有害的。“党能够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也一定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依靠人民的支持克服腐败现象。”⑤“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因此,在反腐败斗争中,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够确立正确的反腐败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领导体制,做出符合实际的反腐败斗争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才能够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反对腐败,保证反腐败斗争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平稳健康地向前发展。可以说,我们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所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是党的正确领导的结果。在中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解决腐败问题。[4]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曾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反腐败的一条根本路线。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给群众带来的损害最大,也为群众所深恶痛绝,群众有着很高的反腐败的积极性,可以说他们既是腐败的最大受害者又是反腐败的生力军。另外,腐败分子总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他们的一举一动很难逃脱人民群众的眼睛。因此,反腐败依靠人民群众是十分必要的。总之,坚持党的领导和依靠人民群众,是我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两个基本法宝,离开这两条,反腐败斗争将一事无成,甚至有可能走向反面。

5、深入进行反腐倡廉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

党风廉政建设需要教育,思想教育是防止腐败的基础性工作,而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教育工作曾一度被忽视,我们一部分党员和干部防腐内在防线崩溃了,这不能不说是现阶段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就要结合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以坚定理想教育、树立正确权力观和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反腐倡廉教育广泛开展学习廉政勤政先进典型和警示教育活动,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认真解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治理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跑官要官,放任纵容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领导干部职权和职务影响谋取非法利益,借婚丧嫁娶等事宜收钱敛财,参与等问题,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严禁领导干部谋取预期不正当利益,以交易形式收受财物,借委托他人理财的名义获取不正当利益等行为,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5]同时,反腐败斗争从党内抓起,特别是从领导干部抓起,同志也强调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要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起。党员领导干部首先是高中级领导干部,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并且带头同腐败现象做斗争。严格执行党纪国法、严惩贪污腐败分子,这是我们党的一贯态度和做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加大了对党政领导机关、司法机关、经营管理部门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这是我党反腐败斗争的一条成功经验。典型案件和涉及高层领导干部的要案有很大的影响力,以此作为反腐败的突破口,可以起到惩一儆百的震慑作用。这不仅对那些犯有错误和罪行的人敲响了警钟,促使他们迷途知返,投案自首。同时,这样做也教育了广大党员干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鼓舞和增强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和信心。[6]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艰巨任务,将伴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过程。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认真总结和吸取我党改革开放时期反腐败的经验教训,采取得力措施,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就一定可以有效遏制消极腐败现象,把它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我们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作者:罗芳芳工作单位:成都工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第七篇

一、分层包保,强化责任,夯实尽职履责工作基础

按照“下管一级、分层包保、统筹协调、强化责任、严格追究”的工作原则,实行领导干部分层包保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工作机制,明确领导干部包保范围,形成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作表率、分层抓落实、责任共承担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包保责任主体。市委书记、市长分别对全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全市政府系统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负总责,包保负责市委和市政府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市委常委、市政府党员副市长根据工作分工,对其分管部门(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负总责,包保负责分管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保其上一年带队检查的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问题整改不落实不脱钩,确保各责任主体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职责时做到全程督导、全面负责、全力以赴。二是明确包保责任内容。根据每年的反腐倡廉工作任务,制定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岗位职责,将重点任务合理分解,明确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应负的责任以及包保责任单位。包保责任单位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要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促使每名领导班子成员都知其任、明其职、出其力、尽其责。三是改进包保责任方式。为有效促进包保责任制的落实,改进包保责任方式,促进“三个转变”,即由听汇报到督促问题整改的转变,由单一负责到整体联动的转变,由查处问题到预防问题的转变。市委、市政府领导到联系县市区和市直部门检查工作时,必须听取反腐倡廉工作汇报,必须检查反腐倡廉建设任务落实情况,必须督办主要问题的整改落实,督促包保责任单位落实责任。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召开相关单位联席会议,密切关注反腐倡廉各项任务进展情况,对工作中发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向分管市领导提出建议,有效促进和推动全市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发展。

二、创新方式,强化监管,汇聚齐抓共管工作合力

引入企业过程管理方式方法,发动社会各界对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实行全程监督、全程检查、全程考核,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一是坚持网格化监督,突出全面性。将全市所有党政机关按照行政区划,划分为八个区域,建立市委、市政府领导党风廉政建设联系点,定期对责任区域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同时,对口联系单位不定期到联系点进行党风廉政建设督促检查,并采取公布联系方式、召开座谈会、个别座谈、受理举报等方式开展巡查工作,并及时向市委提交工作报告,有力增强了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一岗双责”的意识,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二是坚持过程监督,突出经常性。建立“两卡两书”提示督办机制,对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方面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督促整改。对党政主要负责人,每季度以“提示卡”的形式,提醒其牢记和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职责;对承担反腐倡廉工作任务的责任单位,每月以“督办卡”的形式,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对全市反腐倡廉工作情况和重大问题,以“建议书”的形式,及时向市委报告;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或存在严重问题的单位,以“整改通知书”的形式,责令限期整改。今年以来,共下发“两卡两书”15份,督促整改有关问题15个。三是坚持第三方评价,突出广泛性。大胆探索创新方式方法,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引导社会群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依托市长热线、荆州人民广播电台行风热线等品牌栏目,进行反腐倡廉满意度民意调查、受理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违纪违规问题举报;依托问卷调查,广泛征求“两代表一委员”对党员领导干部落实责任制的意见;依托荆州市个人实绩考核系统,督促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围绕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在网上作承诺、亮问题、晒业绩,接受群众考核评分,不断拓展广大群众参与监督、参与评议的形式,提高社会评价的公信度。

三、注重考核,严格奖惩,完善追责问责工作机制

大力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认真研究责任追究、责任考核、奖惩机制存在的问题,构建切实管用的保障机制。一是健全量化考核制度。坚持每年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队,检查考核县市区、市直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落实情况。突出考核内容的个性化,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分解为7大项目、19项指标。创新考核方式,实行百分制的评分标准,被检查单位按分数进行排名,评定档次,实现考核结果由定性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转变。创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十个一”检查考核办法,即:一听(听取被考核单位主要领导汇报),一会(召开述职述廉大会),一评(大会进行民主测评),一谈(个别和集体座谈),一查(抽查下属单位),一访(个别走访),一看(查看有关资料),一公布(公布检查组联系方式),一书(提出整改意见形成书面材料反馈给被检查单位),一通报(将检查情况向全市通报),进一步提高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工作实效。二是建立双查双审双究制度。建立违纪违规案件查办双查双审双究机制,切实解决责任追究方面存在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在查处有关违纪违法案件的过程中,既对违纪违法的当事人进行调查处理,又要依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规定,对负有领导责任的责任人一并进行调查,一并进行审理,一并进行责任追究。没有实行双查双审双究的案件,一律不得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2013年以来,重点围绕公车私用、违规公务接待、滥发津补贴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案件进行了责任追究,对负有领导责任的5名县级干部实施责任追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人,进一步提高责任追究的震慑力和影响力。三是兑现奖励惩处制度。将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职务调整、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探索奖励激励办法,对年度责任制考核的先进单位给予精神奖励。两年来,从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征迁安置和信访维稳等工作一线提拔重用了一批干部。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凡是在年度检查考核中排名靠后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一律进行约谈,当年不得提拔重用;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必须进行职务调整;凡是领导班子成员受到责任追究和纪律处分的单位,当年在各类评先等活动评比中,均实行“一票否决”。2012年,对3个单位实行了“一票否决”,取消其评先资格。

作者:黄汉桥工作单位:中共荆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第八篇

一、夯实“干部清正”这个基础,打造廉政文化特色品牌

我们切实把服务深化改革、保障深化改革、促进深化改革作为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强化反腐倡廉教育,狠抓干部作风转变,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品牌创建工作。一是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廉洁从政教育。在局机关开展“增强廉政意识、正确行使权力”教育,在全局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廉政谈话、谈心”活动,抓好早提醒,早教育,早纠正“三早”教育活动,在公、检、法战线开展“明确职责、依法行使职权”教育,在重大项目和工程参与人员中开展“做勤廉干部、建廉洁工程”教育,切实为林区建设、发展、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二是完善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制定局场两级教育计划,定期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廉洁奉公和从政道德教育、示范和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职工认清廉政风险,增强防控意识。

二、抓住“制度约束”这个关键,推进惩防体系长效建设

我们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以强化监督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努力为林区建设和发展提供纪律保障。一是建立用人、制权、管钱体系和机制。建立和完善重要干部交流制度,促进党员干部增强执行制度的意识。建立和完善适度分权的制衡机制,推行权力运行和业务流程清单制度,实行岗位定措施、部门定流程、单位定制度,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加强对天保二期工程资金和企业经营性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资金体外循环进行专项治理,使党风廉政建设延伸到经济领域,真正为改革发展助力。二是建立和完善以预防、监控、问责、管理为主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亚布力林业局工作规则》、《亚布力林业局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规范行权公开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等一批制度,健全了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工作体系。三是围绕实施“四廉机制”,构筑“四道防线”的总体要求,强化内部管控与社会监督。对行政审批权、资源配置权、行政执法权、干部任用权、项目管理权等权力相对集中的部门、单位和重点岗位实施风险预警,强化监督检查的强制力,完善和畅通监督举报渠道,严格执行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等党内监督制度,为保护党员干部从政安全建立一道“防火墙”。

三、把握“政治清明”这个核心,营建廉洁政治生态环境

廉政建设论文范文篇9

摘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进一步完善创新体制和机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力度,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从而实现践行治水新思路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在改革发展、防洪防凌、调水调沙、标准化堤防建设、水管体制改革、经济发展、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方面的稳步发展。黄河基层单位作为黄河系统战斗主力军,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实践,如何实现治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达到事业发展、黄河安全、队伍稳定和职工生活改善,是摆在治黄工作中的主要任务,应当切实抓紧抓好。

关键词:黄河基层单位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创新机制

1、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创新机制

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创新机制,必须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坚持不懈地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就要把制度建设与管理创新贯穿于反腐倡廉的各个环节,建立完善的规范机制,切实从源头上堵住产生腐败的漏洞。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际成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到干部的考核评价中去。要抓好监督,加大查办力度。严格落实优化发展环境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把关,完善服务窗口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巡查制度,强化工作纪律,狠抓责任审计,以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为重点,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惩处腐败分子,深入扎实开展好反腐败斗争,为推动治黄事业更好更快发展而共同努力。

1.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要牢固树立创新理念,坚持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克服官僚主义和脱离群众等问题。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治黄事业和经济发展。努力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使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更加务实,制度更加健全。自觉地执行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以人为本,加强自身建设学习制度不放松。认真接受党内、党外群众的监督。并对全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坚持进行定期研究,做到有制度、有监督、有检查、有落实。一是要通过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二是要通过艰苦奋斗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勤俭的生活态度,要提倡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三是要通过党纪政纪国法教育,大案要案警示教育,加强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同时结合一些发生在党员干部身边的事和案例,通过以案说法,让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促进治黄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性。

1.2坚持标本兼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客观上存在着诱发腐败的多方面因素,制度上也有不少漏洞,为了促进治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科技治河、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念的形成,必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标本兼治,逐步加大反腐败治本的力度,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一课,以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中学习和自学活动,促进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认识到建立惩治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意义,把握了建立惩治预防腐败体系的战略部署。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制度,逐步建立起与治黄事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相互配套的防范和惩治体系,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

2、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的机制创新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的机制创新,不能局限于形式,而要结合治黄事业和实际工作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好具体目标,制定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制度更加符合实际,行得通、做得到。用科学发展指导工作实践,把科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切实按照客观规律去谋发展,就会不断提高干事创业能力;不断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因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能仅仅局限于惩处腐败行为,而应把发现并改革那些可能诱发腐败现象的体制、制度性因素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创新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在治黄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就要对可能诱发的腐败机会做出研究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相应的反腐败配套制度和措施,做到防范于未然。同时,还要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治黄事业的发展进程的加快,在旧的腐败形式不断消失的同时,新的腐败问题有可能产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将贯穿于整个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同时要及时追踪新的腐败现象苗头,根据实际效果调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措施和反腐败措施,从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的有效性。确保治黄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制度化、科学化,用科学发展观和完善的机制保证党的先进性。

3、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措施促进科学发展

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是党的“十七大”对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真诚倾听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预防、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确保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黄河基层单位的贯彻落实。

3.1构建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

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促进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着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党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利益观,自觉做遵守纪律、为人民服务的模范,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积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使领导干部模范遵守党纪国法,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能力,以优良的党风促进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3.2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黄河基层单位要根据行业特点,切实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政和艰苦奋斗教育,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反腐倡廉工作的监督,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全面推进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开展。要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的基础上,抓住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拒腐防变教育这个根本,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既要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又要做到常监督、勤检查,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使广大党员干部都能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树立廉洁从政意识。

3.3加强对权力的有效制约

黄河基层单位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结合本部门的工作特点和工作实际,认真抓好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严格禁止党员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切实有效地加强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加强对领导班子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对大额资金使用、重大事项决策、工程招投标等事项的监督和制约,保证不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等方面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把握操守、心系群众,多干实事、多干好事,努力做到亲民、为民、务实、清廉,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献计出力。

3.4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廉政建设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依法行政廉政建设以人为本行政公开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不同程序的腐败问题,因此,反腐败已成为各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法律问题。本文探讨了依法行政与廉政建设的关系,提出要“依法行政、以人为本,树立新廉政观”,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从而赢得反腐败斗争的最终胜利。

一、限制权力,依法行政

治理腐败,首先是治理权力腐败;以法治国,首先是以法治吏。依法行政与反腐败工作有内在紧密的联系,为此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力,行政权的取得和行使必须遵循法律,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目的和精神。只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从根本入手,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行政机关的腐败。

1.严格限制行政权力,做到有法可依

行政权相较于立法权和司法权而言,是最强大的权力,与公民和社会联系最紧密。由于行政权本身具有自我扩张性和侵略性,这就决定了行政权容易被滥用,权力寻租不可避免,行政机关成为腐败行为的多发领域。与国外行政权力相比,我国行政权,特别是对公民法人的人身财产权发生重大影响的行政处罚权、许可权等,在权力范围、幅度及强制力方面都较大,这种处罚权极易导致行政机关及公务人员滥用职权,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土壤。而在国外,由于法院是唯一享有剥夺公民人身财产权利的国家机关,而且必须经过一定程序才能实施这项权力,这就从客观上减少上行政机关及公务人员滥用权力、腐化堕落的机会。因此,适当削减行政机关行使的处罚权(包括拘留,劳动教养),对于遏止行政机关利用制裁权搞腐败有重要意义。首先,必须修改《行政处罚法》及制定有关法律,明确行政处罚权的范围,幅度及种类。其次,要制定《行政收费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强制法》等一系列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防止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向没有法律规制的领域转移,全面堵住制度的漏洞。再次,要完善《行政诉讼法》,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到司法审查的范围,这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也是WTO规则的要求,它将使得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在实施的过程中被及时撤销,从而有效地缩小腐败行为产生的社会影响范围。

2.积极推行公开行政,确保依法行政

腐败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法律很少规定行政机关公开其文件、权力内容的义务,逐渐形成了“内部行政”“秘密行政”的习惯,这在客观上为行政机关公务人员贪赃枉法,幕后交易提供了“天然屏障”。美国大法官布兰代斯说过,“宣传正是纠正社会和工业弊端的良好方法。据说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电光是最好的警察。”为了消除腐败,增加行政工作透明度,保证行政机关时刻处于普通百姓的舆论监督之下,近几十年来,很多国家制定了行政公开制度,对于预防、抑制腐败,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目前对行政公开制度也给予了高度重视,行政公开制度已经有一定基础,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和问题:

第一,缺乏对于行政公开理论的深入研究,将行政公开与村务公开、政务公开等相关制度混淆使用。

第二,行政公开具有浓厚的政策性,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其实施受制于当地领导的认识、权威和创造力。

第三,行政公开的主体范围、内容范围狭窄,行政公开的方式单一、手段落后,不利于提高行政公开的效率。同时对于不予公开的救济手段规定不足,缺乏、对不予公开的法律救济途径。

为在全国推行行政公开制度并使之更加深入,有必要制定和颁布行政公开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行政公开的主体、机构设置、程序、救济途径等相关问题作出规定。在立法安排上,应该先制定《财产申报法》、《政府采购法》、《信息公开法》等特别法,然后在这些法律的基础之上,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将我国的行政公开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行政部门公开其所有涉及公民、法人权益的内部工作制度及程序;

第二层次是行政立法机关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法规、规章及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第三个层次实行具体执法管理程序、许可程序、处罚程序三公开;

第四个层次是公开行政机关领导者的必要个人资料(隐私除外),如合法收入,亲属职位联系,受赠礼物处理,生活条件等等。二、以人为本,更新观念

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此,我们也必须与时俱进、树立新的廉政观:“以人为本”,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以廉政法制化建设为中心”,通过完善廉政立法和监督体制来根治腐败,明确反腐败不仅是政府的事业,更是人民共同的事业,激励人民大众积极参与防治腐败。

1.以人为本,培养公众维权和监督意识

早在1945年主席回答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如何跳出历代王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规律时就说过,“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同志在关于“三个代表”的讲话中强调,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国际反贪污组织主席马武索指出:“我们深信,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没有一个政府能够有效解决贪污”。新加坡反腐败的成功经验在于:公众参与防治腐败的信心显著增强,是新加坡反腐败见效的转折点。这就是说,不管是多党政治制度还是一党执政的政治制度,必须依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作为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必须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在反腐败制度建设中也不例外。

如今,我国的法律逐步健全,为反腐败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作为受益者的老百姓,由于法治观念谈薄,却将其搁置一旁。人民群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淡薄。《行政诉讼法》已经施行了十多年,但是“民告官”的案件却寥寥无几,许多老百姓对腐败现象采取漠视或者容忍的态度,民间甚至提出了“肥猪理论”(大意为:贪官肥了,胃口小了;新官来了,贪得多了),客观上造成腐败现象更加严重。整个社会没有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有法不依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现在很难通过法律来预防和制裁腐败行为,贪官污吏面对法律有恃无恐,老百姓也不拿法律作武器保护自己。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法律都是由行政机关来执行的,如果行政机关不依法办事,它的违法行为又不能通过司法程序纠正,那么整个社会就不会有正义,腐败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只有行政机关做到依法行政,树立起“权由民授、官由民选、政为民谋、权受民督”行政理念,人民群众学会用法维权,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才能提高,腐败现象才会减少。

2.更新观念,完善廉政立法和监督体制

惩治腐败,建设廉政,是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教育的、行政的、法律的多种手段,才能取得成效。而在这诸多的手段中,法律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廉政法制化建设,树立法律权威。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制定了许多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补充规定、《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一百多个法律、法律性文件以及政策性文件之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就总体而言,廉政法律体系仍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廉政法》、《反贪污贿赂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经济活动实名法》、《党内监督条例》、《党纪处分条例》等,加强对公职人员行为、财产状况、行政行为的法律监控。除了重视制定有关事后惩戒性的法规外,更要加强事前预防性法规的制定,逐步建立起一套严密的、严格的廉政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要建立具有相对独立性、高度权威性的监督机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监督,“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改变我国现行的导致监督客体领导监督主体、监督主体依附于监督客体的双重领导体制,可以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具有我国特色的做法,把现有的纪检、监察、审计合并到反贪局中,直接隶属中央领导,赋予新的监督机构以纪检监察权、侦查权、审计权、拘留权和刑事起诉权。不受地方政府管辖,其经费及物资设备由特定的专门渠道拨足,干部的任免及福利待遇由上一级机关负责,从而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独立性强的监督机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发挥综合监督效能。

腐败有其历史的根源,现实的土壤,反腐败的目标不是一时一刻就可以完成的。从理念上求改变是最基本的,向行政中寻实施是最必须的。依法行政,使法律成为行政的实质指导,行政依法,使行政在法律的范围内实施,。对不断扩大的行政职权和行政领域加以约束和规范,防止腐败的发生,以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从事后防范提前到事前威慑,在法律和行政之间寻一个制衡点是反腐败的题中之意。

参考文献:

[1]大法官布兰斯言论集.行政法,群众出版社,1986.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于2005年10月24日在“政府政务公开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