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设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4:43:17

课型设计论文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篇1

职评对于老师们来说似乎披着一层面纱,各种猜测,各种疑问萦绕在老师们心中,职评前后一个月都不能静下心来。其实,正如职评科负责人说的,现在证件几乎都没有问题,主要会上课,上好课,都能过。

一、英语教师的基本功

1、口语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要训练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口语。因此在平时要多听录音多模仿,上课一定要用全英教学,相关的语法术语必须熟练。如果平时上课不用英语教学,到时候搞突袭,讲起课来肯定是磕磕巴巴,错误连篇,这样就降低了你的等级。

2、板书

听课过程中发现几位老师板书漂亮整齐,但大部分老师英文书写不太好,影响了整体效果。字无百日功,只要我们天天坚持临帖练习,肯定会有一手流畅漂亮的粉笔字的,这一项应该不是问题。

二、课堂环节设计

虽然是短短十分钟的微型课,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从导课到授新,每一个活动设计,到检测,最后作业。得分高低,这一环节尤其重要。

1、英语课的课型特点

英语学科有几类课型,讲的最多的是听说课和阅读课,因此活动设计要符合课型特点。比如听说课流程,导入后引入新知训练—听力训练—设计活动巩固练习—归纳总结—检测,每一项活动设计体现学生活动什么,如何活动,新颖的设计会给课堂添彩;阅读课课型设计必须体现阅读课特点,scanreading—carefulreading—keypoints—check,快速阅读问题的设置,和精读问题的设计,读中如何设计活动,读后活动的设置都用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针对文中重难点的处理。

三、趣味性

英语学科学生缺乏的是兴趣,尤其是七年级学生,有了兴趣,肯定学好。因此在教学中应设计各种各样的趣味活动,比如歌曲、游戏、卡片、拼图、故事、竞赛等,活动的设计要恰当训练所学内容,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学生看课堂虽看不到学生反应,但能设想课堂场景,精彩的教学活动设计恰到好处,讲课得分肯定很高。

四,多读书

这体现在答辩环节。答辩所提问题是与你所讲课程相关的,或是授课内容的扩展。可以是教学理论知识,课堂重难点的把握,设计那些活动任务来完成教学,也可能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比如,有一个七年级老师讲述学习颜色一课,答辩问到了每一种颜色的感情色彩是什么,她说的没有一个是正确的,说明课外知识贫乏,影响成绩。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多读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样答辩起来才能够游刃有余。

对于高校英语老师核心论文的发表上要注意的问题以下这些事项:

关于稿件的字数约束。论文的字数请求意味着能少就不要多,规定多少字数范围就控制这个范围之内,毕竟论文不是散文,期刊的版面约束决定了多出的字数只能被删减。字数少,即便版面占不满,也不影响发表。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范生;毕业论文

模式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规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教育部提出要把专业特点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可见,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英语专业作为本科专业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几乎遍及全国所有本科高校。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可通过学生毕业论文“管中窥豹”。实践表明,以毕业论文一种形式实施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形式单一、要求脱离实际、学生被动参与、教师态度消极、论文质量低下、抄袭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如何根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把好最后毕业关,探索多样化毕业论文模式改革已成为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与困境

目前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困境:首先,毕业论文的价值取向偏离应用型。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在逐渐转型,但其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仍走传统学术研究道路,毕业论文的价值取向偏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教育、外事、经贸、旅游、科技、文化等部门担任教师、翻译或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公关、文秘等工作的英语人才。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大多又围绕英美文学、语言学等传统方向,与培养目标中涉及的相关专业或职业领域相去甚远。一篇毕业论文能否考察学生已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值得商榷。其次,毕业论文的形式单一。传统本科毕业论文,以学术论文为唯一形式。单一的形式既不利于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写作应符合学术规范,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实践报告、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也强调,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由此可见,在转型背景下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固守“学术论文”唯一模式是没有出路的。再次,毕业论文的模式改革滞后。由于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尚未完全转型,“老二本”的办学理念依然存在,毕业论文以侧重训练学生学术研究能力为导向,致使毕业论文模式改革裹足不前,进程滞后。对部分院校来说,如何结合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改革传统的毕业论文模式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尚未提上议事日程。最后,毕业论文的质量低下。国内诸多学者撰文表示,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下滑,形势严峻,不容忽视。常俊跃(2015)、祖大庆(2015)、郭玺平(2016)等分别从毕业论文的选题、语言表达、格式规范、理论深度与创新等多方面指出,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笼统、宽泛、雷同,用词与句法错误严重,写作格式混乱,论述缺乏深度与创新等突出问题,同时也指出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毕业论文抄袭拼凑现象严重,指导教师指导不够到位,毕业论文管理不善等。

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多年来,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指导英语专业教学与建设的权威组织,理应与时俱进,分类指导,不断修订完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简称《大纲》),但近20年来,该《大纲》却未得到及时修订,对新建本科院校或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的指导功能发挥不足。《大纲》依然规定:“毕业论文一般应用英语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大纲》并未提及英语专业学生可采用其他形式替代毕业论文。早在2009年,四川大学就出台了《关于坚持“高质量、多样化”原则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补充意见》,文件指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毕业论文(设计)可以多样化。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据此出台《本科高质量多样化毕业论文管理办法(试行)》,将毕业论文分为学术型、创新型、翻译型、课题型四种形式,学生只要在四年本科学习阶段满足了规定条件中任一要求,即可免写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四川大学关于毕业论文改革的做法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育界和学术界展开了对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的热烈探讨。截止目前,笔者以“毕业论文改革”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共显示556条结果,又以“英语毕业论文改革”为关键词搜索,显示35条结果,其中探讨“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形式或模式改革”的论文仅有6篇。学者们认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近年来质量下滑,抄袭现象严重,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不能达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有必要进行改革。他们均主张英语专业实行多元化、多样化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模式。郭庆(2013)认为,将传统的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毕业作品制作),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贾红军(2013)认为毕业论文改革需“建立新的本科生毕业评价机制,新机制可采用论文、调研报告、文献的翻译与评析、作品制作等多样化的论文形式”。常俊跃(2015)提出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设想并论证了其潜在的优势。郭玺平(2016)提出了“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已有研究表明,针对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的研究虽有涉及,但大多停留在“设想”或“思路”层面,尚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与指导性不足。

三、英语专业师范生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的背景、意义和原则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作为本校办学历史较长,办学经验丰富,师资队伍雄厚,实践教学条件过硬的专业,具有进行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的良好基础。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从“老二本”向应用技术类大学转型中,要求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前“综合演练”的实践环节,应当以多样化、接地气的形式考核学生与未来职业有关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基于此,英语专业(师范方向)毕业论文从单一的毕业论文模式改革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双重模式并存,对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探索与创新意义。在英语师范生毕业论文模式改革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改革是要完善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而不是取消,是要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而不是降低。学生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或完成质量不达标仍然不能毕业。第二,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英语专业师范生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改革需要先试点,再推广。试点的目的是积累经验,观察效果,循序渐进。待模式成熟后,再继续在下一届学生中实施。第三,充分尊重学科规律,体现专业特点。英语专业(师范方向)主要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衡量毕业生水平和检验教学成果的方法不仅仅是看学生的研究能力,还要看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毕业论文模式改革,除考查学生的初步教学研究能力外,还应增加其他实践性环节。第四,提倡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多元化。毕业论文(设计)本应包括“毕业设计”,仅将学术论文等同于毕业设计是不科学的。为了全面客观衡量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英语专业师范生可在毕业教学设计和学术论文两种形式中进行选择。

四、英语专业师范生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的设计与实施

1.英语专业(师范方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英语师范生是未来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师岗位能力与基本素养是毕业论文改革应体现的核心。因此,其毕业论文模式改革主要是从传统的学术论文改革为以毕业教学设计为主的方式。依据应用型英语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中小学英语教师岗位能力需求,加强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达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共存的目的。2.英语专业(师范方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的设计模式。根据英语师范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充分利用第七学期的教育实习,将毕业设计定位为“听课与调研+教学设计+说课展示+模拟授课+现场答辩”五位一体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英语师范生实习期间,通过听课、培养课堂观察、教学反思能力;基于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开展专题调研,培养初步教学研究能力;在全面掌握中小学英语教学情况后,以现行中小学英语教材为基础,选择适当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撰写教案并制作课件,则可考察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能力、英语语言表达与现代教育技术操作能力;根据教学设计内容,开展说课演练,训练学生教育教学理论运用、教学反思与教材分析能力;在前三个环节基础上进行模拟授课,考察学生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英语口语表达及教师职业能力;最后一个环节为现场答辩,考察英语学科素养、教学反思与教学应变能力。通过毕业设计五个方面的训练,帮助英语师范生真正成为中小学“教得好、用得上”的英语教师。3.英语师范生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的准备。首先,慎重选择参与改革的对象。学生方面,我们可在英语师范生中遴选5%—10%的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改革,遴选对象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或根据校内试讲表现,遴选表现良好的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改革。指导教师方面,配备“双导师”,选派熟悉中小学英语教学且具有一定指导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校内导师,同时聘请一线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担任校外导师。其次,科学制定毕业设计各环节质量标准。为达到毕业设计训练英语师范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毕业论文改革工作小组、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校外专家,共同研究制定毕业设计各环节评价质量标准。4.英语师范生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主要包括:1、第七学期到指定中小学听课不少于20课时,学习教学设计,并做好听课记录,由主讲教师签字;2、聚焦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某一现实问题,深入调研,撰写一份规范、完整的教育调研报告;3、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现行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完成不少于3个单元的教案和配套课件;4、根据教学设计内容,提交2课时说课稿和课件,由考核小组确定其中1课时进行说课展示;5、考核小组抽取2课时进行模拟授课;6、考核小组根据师范生说课展示,模拟授课,现场提问,学生进行答辩。5.英语师范生毕业设计的考核要求。毕业设计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考核,由英语专业教师与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共同实施,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五个环节中,听课与调研由校内教师考核;教学设计、课件由校外教师考核;模拟授课、说课展示、现场答辩由校内外教师共同考核。五、英语专业师范生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的效果与反思经过三届英语师范生的改革实践,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五位一体”毕业设计模式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肯定。参与改革的英语师范生均表示,在校内外双导师长达一个多学期的指导下,个人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对今后从师任教充满了信心。作为英语专业教师,我们应看到,毕业论文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要主动参与,提前做好学生基础阶段的教学改革,为最后的毕业论文改革奠定良好基础。从学校层面来说,需要加大对毕业论文改革的宣传力度,让广大教师、学生了解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教务处应及时出台对毕业论文改革激励的相关措施,适当提高工作量,激励校内教师,同时加强校外教师的指导补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总之,毕业论文在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打破了传统学术论文单一存在的局面,有效缓解了当前毕业论文的诸多弊病,对于学生将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接未来教师岗位,树立教学反思意识,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增强英语教师学科素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常俊跃,刘之攀.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现实思考[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8):54-58.

[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2004]14号,2004-04-08.

[3]教育部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教发[2015]7号,2015-10-21.

[5]祖大庆,戴可微.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形式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2):102-104.

[6]郭玺平.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模式探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6(2):109-111.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篇3

一、要准确定位探究活动课的两个环节

探究活动课,顾名思义,重在“探究”,实在“活动”。探究是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探究,在充分搜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提炼,才能使“活动”深入有内涵。“探究”要凸显老师指导,明确主题,围绕目标,发挥集体合作的力量。活动是探究的体现和落脚点,通过活动,才能展示探究的主题和成果。一堂探究活动课需要较长准备时间,对老师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查阅资料,社会走访,设计展景,撰写小论文等活动需要利用课外时间。既要个人独立探讨,还要小组分工合作;既要文字总结,还要资料视频课件;既要撰写小论文,还要设计活动。此类课型重在抓住“探究”“活动”两个环节,要力求探究有广度深度,活动有主题重点,还要注意课堂形式灵活,活动主题鲜明。

二、要明确活动的主题、任务、目的

探究活动课都有后缀标题,如“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历史展览”“历史小论文”等,这些标题就是我们探究活动的目标和落脚点。要指导学生围绕主题和目标进行探究活动。在探究目标上要追求小而实,防止大而空。老师可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将探究目标分散细化,使学生搜集占有资料有针对性。如我在《“黑暗”的西欧中世纪》教学活动中,设计了五个探究问题:1.中世纪是指欧洲历史上哪一时期?为什么说西欧中世纪是“黑暗”的?2.西欧主要封建国家是怎样形成的?3.概括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和中国封建社会有何不同?4.形成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政治特点的原因是什么?5.如何认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和王权的受限?这五个问题统揽了本课内容。在学生探究形成西欧中世纪政治特点的成因时,又让学生分四个小组从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政教冲突、城市的兴起、封建等级代表制等不同方面分析原因。学生联系教材提供的背景资料,查阅搜集更多的史料素材,还和中国封建社会联系比较,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完成了活动任务。

三、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探究活动课,有的是为新授内容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要求学生撰写总结报告或小论文,如必修一;有的是分析探究历史发展变迁的背景原因,理解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要求学生举办历史专题展览,如必修二;还有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传统与当代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撰写历史小论文的能力,如必修三。内容决定形式,活动的任务、目的、成果要求不同,探究活动的形式也就有差别。探究活动课老师不能越俎代庖,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要重视学生自主设计,合作探究,可以形式多样,灵活进行。如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一课,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自主选题,在选题的基础上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然后汇总、梳理,探究所选“项目”古今发展的联系与变革,确定论点论据,最后撰写历史小论文。如果时间充分,还可召开一小型报告会,由学生成立评审委员会进行论文评比。从活动实践看,学生有很大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自主选题多样化,搜集的资料形式多样,有文字资料、图像资料、视频资料,甚至实物资料,还自己制作了报告课件,他们的努力和能力往往出乎老师的意料。

四、要注意对活动的指导

一是要注意历史的科学性、真实性、思想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一些资料不加考证就拿来运用。老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认真鉴别搜集的资料,去伪存真,做到论从史出。二是要注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如必修三活动课,老师指导学生选题既要注意选题的价值即现实意义,又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和熟悉程度。既便于学生结合本地实际调查搜集资料,又要让学生有发挥创见的余地。三是要注意活动方法的指导。如搜集资料的方法,撰写历史论文的方法、梳理归纳的方法、甄别历史的方法、举办展览会的方法,等等。有些活动课相对较单一,有些活动课需要多种方法的结合。这些都需要老师合理有效的指导,避免学生目的不明,方法不当,只重活动,探究不足。四是要注意将探究活动引导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来。要避免只为单纯完成一次活动,要让学生探究有所得,活动有创新,形成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五、要重视活动的总结和延伸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生态学;学术论文阅读;研究性实验

1引言

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是以协调人和自然关系为使命的综合的、交叉的学科[1],有6个二级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与景观设计,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风景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技术科学[2],三大基础理论:空间与形态营造,景观生态,风景园林美学[2]。生态是现代风景园林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景观生态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3],为了应对与空间相关的用地及生态问题,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的景观生态规划自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出现[4]。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培养具备生态意识和生态素养专业人才的责任[3]。通过景观生态学课程学习,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增加其生态知识储备、使其深入理解生命体之间及它们与所属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作为生态规划应用的理论,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类实践需要。西华大学于2012年开设了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参考建筑类院校的专业设置,景观生态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第6学期开课,有2个学分32学时,课程教学模式是“理论+实验”的结构。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景观生态学教学现状和问题进行总结,从启发学生研究兴趣的角度出发,提出结合学术论文阅读的“理论+研究性实验”的改革策略和途径,并通过教学组织应用进行实践,为改善风景园林本科的景观生态学教育培养体系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景观生态学课程在非生态类专业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2.1教学模式适宜性

各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以“理论+实践”的二元结构为主,部分高校在此结构基础上,结合专业背景、地域等自身特点,建立了如“理论+案例+概念设计”[3]“理论+实验+实习”[5]“理论讲授+案例剖析+实践与探究性学习”[6,7]“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8]“教学+实践+实验”[9]等三元结构。虽然已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研究,但各校之间的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发展不均。从理论方面,有的建立了与风景园林学科相关理论结合的特色教学体系,如结合植物学、树木学、花卉学的理论优势进行的景观生态发展总结和思考、结合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风景园林生态伦理教育[10]、结合绿色基础设施[11]和景观都市主义[12]理论的教学课程。有的建立了与各类保护、规划等应用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如基于雨洪管理与集雨型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的教学[13,14],基于整合观的生态技术教学研究[15]。从实践方面,即使有实践教学版块,有的缺少与地域特征结合的应用案例[16],有的地方院校受经费与办学条件限制,缺少野外实习基地、实验机房等,实践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17,18]。

2.2课程协同性

首先,作为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学生主干课程之一[9]的景观生态学课程,与本专业的其他理论类课程如园林工程、景观植物应用等的衔接较弱[19],学生难以将各门理论课融会贯通。其次,对本专业的设计类课程协同性较低,以知识点、概念、理论为主的课程讲授,使学生难以辨析景观生态学是理论成果,还是可以作为基础原理方法指导所有范围类型的规划设计。与设计类专业课衔接时,景观生态学课程中的专业名词,如“植物群落结构、景观生态格局”等,与不同尺度、类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应用的衔接不足,学生难以将课程内容应用到专业规划设计中。2.3教材适宜性风景园林专业应用的景观生态学教材有:《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规划原理》《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等。建筑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尚无适合专业自身特色的生态学课程教材[20],多数直接采用其他学科背景学者编著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理论性较强,但与风景园林专业结合的实践性较差[20],教学内容体系与其他专业区别不大[21]。同时,基于教材的理论教学偏向知识与原理阐述,落后于学科快速发展[5]。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与案例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常用教材的修编跟不上研究发展速度,对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的更新不足[16]。

3结合学术论文阅读的“研究性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变革

各类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发展迅速、数量众多,以“景观生态学”为主题词搜索CNKI的期刊数据库,有12271篇文献(搜索日期为2021年12月28日),年度变化如图1所示。与教材相比,学术论文更具有时效性,并反映出不同地域研究的热点、重点,可以看到学科的发展形势、最新进展。因此,本文以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核心课《景观生态学》为例,尝试在对2018级风景园林班级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实验”的教学结构,变革为“理论+研究性实验”。在按教材内容进行基础知识、概念讲授的同时,引入学术论文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从辨析学术论文类别、精读学术论文、论文写作3个步骤,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热点入手,通过文献结构梳理、内容解读,到写作输出的方式,不仅对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进行主动学习、理解,还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

3.1辨析学术论文类别

对数量众多的景观生态研究学术论文进行分类辨析,可以提高论文阅读效率。首先,建立论文分类层级结构,如图2所示;其次,利用主题词搜索,将检索到的学术论文进行辨析、归纳到相应的分类中。此步骤的学生实验结果:从论文分类层次上,都通过认真思考,建立了至少三级分类层次,且在第三级分类时,根据检索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辨析总结,如“生物多样性的理论完善”。从研究内容上,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主选择了研究方向,利用主题词检索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比如对城市湿地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论文进行对应层次分类归纳。从各类型文献的辨析上,大部分学生对实证性论文分类较为清晰,对数理实证层次继续细分了如模拟、遥感、统计等数理方法的第三层次,对案例实证层次以观察、访谈研究方法细分了第三层次,通过实证类文献的辨析,对景观生态学的现代研究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是对理论性论文和综述性论文容易混淆,尤其是对理论性论文的细分层次表现出了很强的个体差异,原因是本科阶段的学生对理论研究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理论对比的类型辨析较易,但对理论构建、理论完善类型的理解还需要得到更多的指导、练习。综述性的论文数量少于理论性和实证类,但依然存在辨析难度,学生需要认真通读全文后,才能辨析出综述论文的重点是突出总结还是展望前景之类的差异。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工整理、课堂汇报、相互提问、教师讲评,再次修改,对论文分类层次不断清晰,有针对性地通过阅读文献了解景观生态学各研究方向的进展成果。初次的“研究性实验”尝试,调动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也为未来想要继续深入进行科研工作的同学启发了兴趣。

3.2精读学术论文

该步骤的要求是:在明晰研究性论文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某一类型中的一篇英文论文,按文章结构进行精读解析。从论文类型选择上,实证性论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及时反映了各研究方向最新应用成果,体现了研究热点,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实证性论文进行精读,如关注外来植物对农用地生境影响的实地调查案例、工业化进程对生态影响的模型研究等。说明实证性研究论文对本科阶段的学生更有吸引力,可以此引发学生的关注与兴趣,对教材讲授的概念、名词等内容,建立了实际案例的空间联想。从论文结构分析上,各组同学通过精读,明晰了实证性论文的标题主要包含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关键词有较强的对应关系。摘要的字数差异较大,但结构上,都介绍了研究背景、对象、方法、结果、结论、意义。熟悉了正文的组织结构,主要由引言、方法、结果、结论四大部分组成,辨析了结果来自于实验、模拟等研究方法的直接结果,结论是可以通过对比等分析后表达出作者的观点。通过精读解析,对第三步骤的写作实验有了结构性的指导与启发。

3.3论文写作

通过研究性论文写作,思考与输出课程理论学习的内容。每位学生根据自己选题兴趣,可以结合理论总结自己的风景园林设计课作业,以实现景观生态学课程与设计类课程的联动衔接;可以解析其他的研究案例或设计方案;对比本课程与其他专业理论类课程的关系;综述某一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此步骤实验对本科阶段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分为两个步骤开展,首先是写作标题、摘要、关键词、目录,接着,通过讨论、汇报、讲评、修改之后,在至少建立两级目录结构后,开始全文的写作。从学生的实践结果看,写作类型清晰的有两类,一是综述类,二是实证类。实证类主要是将设计课的作业作为案例,结合了景观结构分析等课程理论知识,进行了理论与设计内容结合的写作。综述类论文写作难度较大,选择此类型写作的学生,表现出了对本课程理论想要深入理解学习的主动性,如“景观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近40年某期刊文献分析”等。总结此步骤实验成果,学生刚开始尝试研究性论文的写作,会有题目范围过大、写作深度不够、停留在数据、资料分析直接结果层面、关于研究内容观点的深入总结较少等问题。但也通过此步骤锻炼了学生主动思考、运用所学课程知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的能力,使学生对景观生态学研究性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与实践,对课程理论教学给予了研究性补充。

4结论

总结此次《景观生态学》课程“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以下方面值得反思:在辨析学术论文类别这个步骤时,可以结合理论教学进度,对第一层分类结构的三大类别分别开展教学实验,有利于学生缩小范围,聚焦检索与该章节相关的研究性论文。如在讲授景观结构、景观生态过程章节时,可根据章节内容,开展针对性的实证性论文分类辨析总结,在讲授景观动态变化、景观生态分类章节时,开展针对性的理论性论文分类辨析。在精读学术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步骤时,可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点,选择与写作的论文类型一致的范文进行精读,从结构到内容都可以学习参考。同时,鼓励学生基于教材知识点,缩小写作题目范围,并给予更长的写作时间和多次讨论、指导。这次教学改革实践,是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带着“好奇、疑问”主动搜集资料、在讨论交流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的认识;以提高主动学习能力。通过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阅读、思考当下社会热点,解读各类运用生态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学术研究成果,启发学生形成以解决实践问题为目标的研究性思维,为未来的同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27(5):4~8.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篇5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保障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通知》从高校本科教学四个环节作出严格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通知》要求“高校要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厉查处高等学校学位、行为的通知》要求,修订完善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管理制度,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要严格实行论文和抽检制度,建立健全盲审制度,严肃处理抄袭、伪造、篡改、、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确保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质量”。面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现状,有学者争论是否应该取消本科毕业论文(饶家辉和张乃生,2014),但是,在贯彻新时代大学教育“以本为本”理念之下,切实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没有退路可言的。各高校纷纷开展管理制度建设来严控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能够起到严守毕业论文质量底线的目的(侯晓华,2011),也有学者认为完善导师制度,改进指导方法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有效路径(崔嵘等,2013;孔翠英,2018)。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开展毕业论文之前,普遍有“三不知”:不知论文是什么样子的、不知什么是科学研究方法、不知应该怎么选题。本科生的“论文零基础”是造成其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反思本科生培养方案不难发现,针对本科生论文写作和科研方法训练的课程缺位或重视不足,是导致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关键原因。因此,专门针对毕业论文的相关课程建设,是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必经之路。笔者承担了财政税收类专业本科生《财税计量分析》课程的教学,从2017年起对课程进行改革,将课程目标重新定位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经过5个学期的持续探索,改革颇有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前期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专业选题储备三方面的缺失。本文以《财税计量分析》为例,从课程建设的视角讨论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首先,本文梳理了财税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偏低的表现,剖析其多层次原因,这为《财税计量分析》课程建设提供了现实背景和重要靶点。然后,本文将详细报告本课程建设情况。最后,以笔者所在学院的财税专业本科毕业生为样本,对《财税计量分析》课程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展望。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现状分析

笔者汇总了我院财税专业2015届至20共计744篇本科毕业论文,重点分析了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和写作水平。我们选择了某985大学财税专业的10篇优秀毕业论文作为满分参照,邀请5位专任教师对从744篇论文中随机抽取的100篇论文从选题、研究方法和写作水平三个角度重新打分。结果显示,从年份时间序列上看,论文质量逐年有上升趋势,但总体质量仍偏低,60%的论文严格来说达不到及格线。论文质量低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选题过“大”。以2015届毕业论文为例,大量充斥着诸如“某财政税收问题研究”、“完善我国某税制研究”等题目。部分本科毕业论文的主题堪比博士论文选题,事实上,作为本科生没有足够的能力驾驭如此宏大的题目。第二,研究方法陈旧。财税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经济学研究范式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从国内外主流期刊来看,实证研究是当前主流研究范式,其中使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开展的实证研究占比最高。然而,我们的样本中,选择实证研究范式的论文数量极少。2015-2019年间,实证研究论文篇数/总篇数分别为6/175、6/168、6/162、15/115、33/124。第三,写作水平低。我们主要观察了论文结构、格式和绪论部分的文字表达逻辑性,发现各方面都十分欠缺。••论文质量低下的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激励制度是其中之一。我院从2017年开始实行论文制度,2018年和2019年的论文质量有显著的提升。但论文总体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还是学生的研究能力不足。我们将观察视角聚焦于此,通过QQ群的投票功能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回访,结合笔者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在毕业论文之前,大多数学生对于论文是十分陌生的。首先,学生普遍不知道论文是什么,在毕业设计之前从来没有阅读过期刊论文,毕业论文选题很多来自搜索知网得到的一些博士论文或硕士论文题目;其次,没有掌握任何一种研究方法,对于如何实现一项研究知之甚少,迫于无奈使用“东拼西凑”方法来完成论文;再次,没有系统的论文写作训练经历。培养方案中针对毕业论文的课程缺位或重视不够是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能力严重不足的直接原因。

三、课程建设情况报告

(一)课程基本情况。《财税计量分析》的课程性质为专业选修课,开课时间为大三上学期,学生人数20-35,课时52(课堂36+上机16),先修课程为财政学、税收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课程以切实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为目标,训练学生使用微观计量模型对财税领域选题进行实证研究的基本能力。课程内容包含四个部分:第一,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回顾与实证研究思维方式培养(4课时);第二,论文解读(24课时);第三,Stata软件基本操作训练(16课时);第四,研究设计和论文写作指导(8课时)。通过完整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实证研究思维方式和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进行研究设计、阅读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论文、掌握Stata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够做到自主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应用主流研究方法,写出框架完整、逻辑通顺、形式规范的毕业论文。(二)教学方法。针对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多种教学方法,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第一,课堂讲授法。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回顾和实证研究思维、研究设计和论文写作指导均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模式。使用自制讲义,推荐参考书目为《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陈强著)。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建立起实证研究思维,了解选题的方法、论文创新的来源。通过拆解数篇典型的实证研究论文,使学生熟悉论文框架结构,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第二,翻转课堂。论文解读是通向论文写作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最有效的方法。这部分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上台解读论文。首先,教师要求每个学生课前预先浏览《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四种期刊①近3年发表的所有财税领域论文,根据兴趣从中选出5篇并写出推荐理由。然后,教师讲授解读文献的方法和要点,选择24名学生分别解读指定的1篇论文。每堂课解读1篇文献,约25分钟,教师围绕选题、方法、研究设计和写作三方面进行点评,时间约10分钟,引导学生互动问答约10分钟。未上台解读文献的学生,也由教师指定1篇论文,提交一份2500字以上的书面文献解读报告。第三,实践教学法。Stata软件基本操作训练采用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首先,由教师讲授Stata软件的基本操作、微观计量分析的完整过程和常用命令。然后,以教师本人的科研项目为案例,演示一篇论文的数据获取、数据清理、描述统计、回归分析以及结果报告的全过程。最后,教师将学生分为6组,选取具有数据可获得性的6篇发表在顶级中文期刊的论文,将论文所使用的数据或数据来源提供给学生,要求每个小组将论文中的数据分析过程复刻出来。学生利用上机课和课外时间完成作业,分组在课堂上汇报成果,分享遇到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四、课程建设成效与展望

(一)课程建设成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打造“金课”的首要任务。《财税计量分析》课程建设本身践行了教育部关于打造“金课”的高要求,即“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高函[2018]8号)。《财税计量分析》的课程内容多元化,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和思维方式,并且要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大量文献,学习软件操作技能,课程的难度和深度是显而易见的。《财税计量分析》的教学质量和成效集中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实现度,即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基本能力上面。第一,学生掌握了论文选题的方法,能够提出兼具研究意义和可行性的毕业论文选题。正如前文所述,2018年之前的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中,采用实证研究范式的比例是极低的②。2018届之前还没有开设《财税计量分析》课程。部分20学生选修了改革后的《财税计量分析》,全部选择了实证研究范式的题目。我院2020届财税专业毕业生的开题报告显示,62%的选题为实证研究范式,并且全部使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和Stata软件。选题类型的显著变化表明,《财税计量分析》课程明显提升了学生独立开展实证研究的自信心。另外,选题过“大”的现象得到了缓解。实证研究是围绕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展开的,学生的选题来源从过去的硕博论文扩展到高水平期刊论文、最新会议论文以及当前的社会热点,选题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第二,学生可以自主动手实现完整的实证研究。受限于部分论文指导教师在实证研究能力上的缺失,学生在得不到充分指导的情况下,不敢选择实证研究类的题目。而选修过《财税计量分析》课程的学生,具备了自主选题能力、Stata软件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足以支撑他们完整地开展实证研究。第三,论文写作水平有了质的提升。相对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论文的写作基本框架是固定的。课程所详细解读的“引言”、“文献综述”、“实证研究设计”、“回归结果分析”等每个章节的“规定动作”,不仅有章可循,而且其逻辑完全符合人类对事物和规律的认知习惯。因为论文中大部分的段落是“必须写”,也就不存在论文写作“无话可说”了。事实上,实证研究论文的写作更注重逻辑严谨性和形式规范性,学生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充分的训练。此外,初次的结果也大为改观。对20毕业生的在线调查发现,实证研究类选题的初次重复率全部低于30%,而非实证类的研究初次重复率普遍高于60%,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生无法驾驭规范研究方法来研究财税领域的问题。(二)课程建设展望———打造“金课”。《财税计量分析》课程建设以切实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为目标,针对学生科研与论文写作能力训练设计课程内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满足“金课”所要求的课程教学质量。但是,由于本课程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与“金课”所要求的“挑战、难度、深度与质量”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适度提高课程的挑战度和难度。一方面,目前要求学生浏览4本期刊,筛选5篇文献,最后解读1篇文献。除了解读文献可控,学生在其他环节并没有完全严格执行老师的要求。在以后的课程中,可以指导和要求学生根据所解读的一篇论文的主题,收集10篇以上与这个主题相似的其他论文并写出文献梳理报告,在解读论文的过程中做出报告。另一方面,目前用Stata“复制论文”时所选的文献都是使用的最简单的横截面数据,并且给学生提供了Stata版本的数据,缺少数据归集与整理的过程。事实上,这部分工作是一项实证研究的开端,也是使学生熟悉数据的重要环节。以后在选择样板论文时,可提供面板数据集,或者指导学生从数据库中自行下载整理所需数据集,全周期全方位地训练实证研究基本能力。其次,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未来可探索并实施研讨式教学法。在课程中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项实证研究,学期末段,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报告工作论文。这种形式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另外,还可以邀请专家进课堂讲解自己的工作论文,与学生面对面讨论研究选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项最新的研究是如何选题、设计和实施的,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Z].教高函[2018]8号.

[2]饶家辉,张乃生.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4,8(3):100-104.

[3]侯晓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监控[J].教育学术月刊,2011,(7):64-65,68.

[4]崔嵘,陈薇,刘为群.如何走出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困境———国外本科生论文指导方式及其启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122-123.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微课(Microlecture)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是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目标明确,结构紧凑,突出关键知识点,满足现代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呈现趣味化的视频教学内容[1]。国内最早提出和实践微课的是广东省的胡铁生,他在2013年对微课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将某个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成适合支持移动学习或自主学习的在线网络视频,并将其作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微课一般5~8分钟,符合人们学习规律,可供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1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可行性

微课(Microlecture)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是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突出关键知识点,满足现代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呈现趣味化的视频教学内容。国内最早提出和实践微课的是广东省的胡铁生,他在2013年对微课进行了重新定义[1],认为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将某个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成适合支持移动学习或自主学习的在线网络视频,并将其作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位高中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最开始两位教师利用录屏软件将课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件制作成视频,帮助缺课的学生课下学习,慢慢的这种教学方式被未缺课的学生接受。由此,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课上教学”,转变为课下预习—课上加深—课后巩固,国内外掀起翻转课堂的浪潮。翻转课堂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改变传统的教师占主导的角色定位,体现的是“先学后练”[2]。目前将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在一起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微课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资源,将二者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学生来说,改变学生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和惰性,培养思维逻辑能力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对信息技术也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在疫情下,各门课程的微课都是必不可少的,将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为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2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

根据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特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情况,现将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过程进行一定的设计研究。

2.1课前学习

传统的微课多是概念性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新的微课形式应打破传统的模式,课前教师将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进行疑难点的讲述。结合热门话题,加入一些讨论、练习并制作微课,与学生进行交流,提前设计教学计划。在制作微课时设计“关卡学习”,避免出现微课只放不看的现象[3]。

2.2课上讨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矛盾心理,既有接触新鲜事物的畏难的情绪,又有在大家面前表现的欲望,渴望得到同学们和老师的认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课前学习及反馈情况,提出一些知识延伸性的问题,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查阅文献、整合资料的能力。关于成果交流形式,可采用比赛、辩论、报告、演讲等形式,丰富课上教学内容。通过计分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不参与的学生,采取末位淘汰制,并计入本人期末成绩。

2.3课后巩固

微课最大的作用是可以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很多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反复观看微课回放,同样可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课后针对本课程内容的特点,制定专属学结表,因为是计分制,计入期末成绩,既让学生有竞争感,又有危机感。下面是针对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详见表1)。表1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示意图

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以高等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应用文写作》为例开展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首先,按照章节内容梳理知识点。《应用文写作》课程共五章,知识点比较固定,有条理性。关于概念性的知识比较少,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写作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在知识点方面更多侧重于举例说明,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说与写。结合学生特点,利用网络技术,将微课程与智能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根据章节内容完成微课建设。《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涉及到绪论、党政机关公文、事务文书、信息传播文书、毕业论文等内容。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基础不同,将各章内容大致按照讲授型、举例型、任务型等方式进行微课设计。在制作方法上主要采用板书型、PPT型、动画型等方法,并将微课视频传至学校教学平台,供学生们学习。例如,事务文书中的一个文种求职信,在微课设计上除了设计基本知识点外,还要添加学生在实际面试时的注意事项、方法等,可以加入动画和视频等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设计课上教学内容。为了教师对课上教学内容有更好的设计,课前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学习情况。本课程的学习更侧重于说与写的练习,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课上内容的设计是重中之重,着重锻炼学生的总结和探究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现力,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例如毕业论文文种的设计,首先每组派代表总结毕业论文文种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一一解答。其次,梳理完知识点,教师针对学生反馈情况,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教师向专业教师借鉴往届学生论文内容,布置学生讨论相关毕业论文题目和论文大纲写作的规律和规范性。最后,每组总结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成果交流,提高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在课后,学生可根据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将问题和观点反馈至平台,真正做到课前、课中、课后无缝衔接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4]。最后,对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评价。对《应用文写作》课程学习的学生分成两队,一队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队是开展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随机抽取400名学生,并安排六名教师对所在班级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结果分析,开展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明显好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从最开始的逆反心理逐渐接受此种教学模式,师生们对课上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后的互动交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支持。

4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

4.1对微课制作技术的支持

传统的微课技术比较简单,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目前,要求微课的制作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同时,微课的设计要合理,例如,图像与解读的文本若距离过远或继时出现,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而且解说的内容与屏幕文本应有不同,以免产生冗余效应导致学习效果下降。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每个班级可以派代表成立一个制作团队负责微课的制作,支持学校微课制作的工作强度。

4.2对教师专业能力的突破

“制作技术与教学设计”是制作好微课的两大基石,只有将教学设计与制作技巧深度融合起来,才能让微课真正成为吸引学生的法宝,,才能切实提高微课的效能。首先是微课的内容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引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这些直接影响之后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在课前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这无疑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最后,课后学生能否认真总结反馈,能否很好的进行收尾,这是非常重要且不容易组织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设计本课程内容的评价体系表来提高学生们的紧迫感,进而做到有序的学习。

5结语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并不是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教学元素。对于教师而言,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打破教师的惰性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新的方式、新的技术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微课的翻转课堂为网课提供一定的便利,为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开辟一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36-41.

[2]迈耶.多媒体学习[M].牛勇,邱香译.北京:商务图书馆,2006:105-171.

[3]张艳萍.微课教学要以“微”见长[J].教育与管理,2019,(26):21-23.

[4]周南.基于“android”地方高校微课平台的设计思路与资源建设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0,4(08):162-163.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通信工程;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

0引言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涉海高等院校,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适应辽宁省及全国沿海省市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满足我国和全省经济建设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开办的这十二年时间里,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专业建设规范,注重教学质量。随着本专业师资力量的逐步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对专业定位的认识逐步统一,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清晰明确。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我校建设“蓝色大学”理念,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蓝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坚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依照“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用蓝色课程元素来承载水的精神与海的文化,延伸至涉海涉水教学内容要素。(1)浅蓝(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公共选修课(军事理论、健康与安全教育、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环节(军训)。通识课程虽然不一定与通信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里的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双百工程”,从公共选修课着手,打造了蓝色海洋类、人文与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100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蓝色海洋类公共选修课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海洋知识背景。(2)蔚蓝(学科基础课)包括复变函数、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基础课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专业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撑,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能力,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3)湛蓝(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电子线路仿真、电子线路CAD、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DSP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随机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技术、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数据结构C、扩频通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通过对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比较,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两个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程控交换技术、船舶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专业依托海洋信息技术,在船舶通信、船舶导航、海洋渔业3S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对部分课程进行压缩和调整,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又能与现实接轨的课程,如扩频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选修课。(4)深蓝(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线路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线路CAD上机、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上机、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通信专业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将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多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保证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所有的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展开,把实践环节分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五个模块,模块之间衔接紧密、层层推进,为学生从入门到提高再到创新夯实基础。

3.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主要依托辽宁省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加强基础课、主干课实验;实验内容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形成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立体化实验结构;对含有实验的课程,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2013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实验环节,以缓解实验设备和空间的紧张情况,有效扩展实验空间和时间,节省资金。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着眼点是把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以单门课或课程群为主选择题目,它是毕业设计的初级阶段。课程设计教学中压缩验证性课题,增加能够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性的课题。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创造条件。

3.3实习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工程意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且通过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2个(人民解放军4810厂,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有18个(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运作与通信公司合作。到企业参观实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船舶通信及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3.4毕业论文(设计)

以学院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和收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①精心设计备选题目,组织开题报告。学生选题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并精心组织好开题报告,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②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以保证毕业论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③建立毕业论文答辩规范和质量标准,在毕业论文答辩期间开展“毕业论文检查周”活动,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④学校出台了《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检测暂行办法》,针对毕业的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有效地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3.5科技创新以各类兴趣小组和科技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低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或者科技社团,以增加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竞赛,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下,参加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涉海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复合性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同时,主动适应国家和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新需求,抓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松,郭显久,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1-52.

[2]刘冬,石焕玉,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9):72-73.

[3]江海,田春艳.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0(3):159-160.

[4]焦冬莉,李晋生,等.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9):128-130.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毕业设计;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肩负为我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业学习、实践教学、企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环节都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中毕业实习及论文写作是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专业学习的一次总结和检验,也是提升理论研究的一个尝试[2]。通过毕业实习和论文的完成过程,可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环节分析

(一)毕业实习岗位对口性不强

旅游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进入门槛低、学历层次不高、工作流动性大、岗位工作强度高,行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脆弱性,大多数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原则,但行业有淡旺季差异,旅游淡季对实习单位的确定有很大的困难,旅游景区或旅行社等企业用人需求量不大,实习单位很难落实,酒店相对旅行社用人需求量较大,因此,旅游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人数比例较高,由于实习岗位不对口,专业技能无法得到提升和锻炼,实习效果欠缺,对就业的推动作用受到一定影响。

(二)毕业实习缺乏针对性指导

毕业实习是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地提升专业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旅游专业面向的岗位主要在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服务型行业,由于旅游专业的特性,以实践技能为主,属于服务性行业,主要还是以师徒制学习为主,因此学生在企业有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学校有专业指导教师[3]。就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工作看,企业指导量及指导效果都不理想,指导形式单一,指导内容不够专业,由于旅游专业顶岗实习的非确定性,学生在工作中得到的有效指导非常有限,缺少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指导。

(三)毕业设计重理论轻实践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行业应用型人才,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是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展开,以理论研究为主的毕业论文对职业教育的作用不明显,无法满足高等职业院校育人的目标。职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研究能力相对较弱,学术论文的写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用不突出,由于写作质量不高,学术研究能力不足,毕业设计在整个过程中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职业教育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毕业环节的体现较为欠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创新与尝试。

(四)缺少专业化的思政教育

“三全育人”理念在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毕业环节作为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除了完成必要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的总结提升外,如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职场心态、抗压能力、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同样是人才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强调人际沟通能力,旅游作为文化产业,成长教育、人文教育、思政教育等应成为毕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目前,绝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思政教育的开展都以课程为载体,在专业学习中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而在毕业实习环节,面对即将进入的社会,毕业生缺少面向行业的思政教育。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指导方案

(一)明确毕业设计目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毕业设计环节应减少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所选内容应基于毕业实习岗位的实际,有针对性,有实践性,能够符合旅游行业发展、企业需求、能够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育人目标和育人理念,设计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及行业有关,能够让学生在实习环节,通过观察、调研、思考、体验等,将实习成果作为研究内容,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选题突出企业实践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应结合行业发展和实际岗位需求,选题避免假大空,要与自身的工作实践相关,结合专业学习、实践体验、企业经营、行业动态等,可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以企业调研、营销策划、产品设计、岗位分析、创新创意等方式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能够从工作实际出发,真实地了解旅游行业发展的现状,总结行业发展的规律,新的经营理念,前沿的行业资讯,发现存在问题,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实现职业教育产、学、研、用的融通发展。

(三)优化毕业设计指导

毕业设计指导应采取“双导师”制度,即校内任课教师与企业实践导师的双重指导。校内教师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理论构思及研究方法等指导,重点是提升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旅游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总结,指导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4]。企业导师则重点结合工作实际,负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双提升。在教师指导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指导方案,从指导内容、指导方式、指导频率、指导效果等方面,建立全过程深入指导体系,保障实习环节的指导效果。指导过程要留有记录,能够对学生毕业实习的全过程成长有较为清楚的记录和分析,作为学生就业指导的参考文件。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毕业实习环节及毕业论文是专业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毕业环节的考核评价应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和手段,既能公平公正地进行客观评价,也要满足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考核体系的建设可以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三方面改革。评价内容:职业教育的考核应以岗位能力为考核重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重,考核内容以能力和技能为主,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人际沟通、专业技能、工作成果、企业反馈等方面作为评价内容,重视学生实习中的学习过程、参与度、合作意识、人文及道德修养等非专业能力的考核。评价主体:职业教育的评价主体不应只依赖任课教师的评价,尤其是毕业实习阶段,要增加评价的参与者,力求评价结果的客观、科学、合理。首先,建立学生自我评价机制,根据自身实习效果及学习状态建立自我评价制度;其次,建立小组合作的互评机制,将同单位实习或相同行业的实习同学组成实习学习小组,交流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果,分享经验和实习感受,小组进行互评;再次,教师评价,教师根据指导学生的实习情况及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实习评价;最后,企业导师评价,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工作效果、客户反映等,公平客观地给予评价。评价方式:职业教育的考核方式可以根据专业和学科的特点,企业岗位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常规的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外,旅游产品项目开发、实验设计、项目创作也可作为考核方式。

三高职旅游专业就业教育实践创新设计及效果分析

(一)就业教育活动设计目的

学生毕业阶段,要完成教学计划中的毕业实习和毕业答辩任务,经过一整学期的实习,学生接下来面临的就是进入到工作岗位,转变为从业者,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是在毕业论文及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而学生毕业后的从业心理转变及未来职业发展的指导方面则较为缺失,目前各院校开展的教育更多的是体现在就业指导方面,结合本专业的就业教育,也应成为毕业环节的重要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从业、执业,为未来的发展做好指引[5]。

(二)旅游专业就业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1活动对象搞好就业教育,不仅对毕业班的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指导作用,对在校的其他年级学生也能有一定的示范教育意义,因此毕业就业指导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班全体同学、院校主管相关领导、全体任课教师、企业指导教师,新生代表等相关人员。2活动地点结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性及代入感,体现旅游专业的专业特色,毕业教育活动地点选择在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开展,分别是故宫和颐和园,两处景点不仅是北京地区旅游的代表性景点,也是学生未来工作岗位中接触较多的地点,能体现出旅游专业的专业性。3活动内容为了提升活动的丰富程度,增强教育意义,活动分为“专业最后一课”“毕业寄语赠言”“学生职业发展档案的建立”和“人生第一课”四个环节。第一,专业最后一课:活动过程主要由专业课教师根据景点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要,在故宫为学生讲解专业学习的最后一课,授课内容教师可根据自身的研究领域自拟,通过授课环节,不仅是对相关主要知识的一次回顾,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讲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中,为学生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起到一定的教育目的。第二,毕业寄语赠言:通过参观颐和园益寿堂,感悟共产党人进京“赶考精神”,深入地体验即将面临的就业,活动过程中,院校领导及企业导师分别给予学生寄语和赠言,专业教师结合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学生评价和毕业赠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为就业及未来职业生涯给予指引。第三,学生职业发展档案的建立: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尊重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学生职业成长档案的建立,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变化,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教师给学生进行一定的评价及指导,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进行职业选择。主要包括的部分:个人基本情况介绍、个人气质测评、性格测评、职业兴趣和能力测评、职业价值观测评等,以上作为基础资料,是为了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教师根据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从知识掌握程度、性格特点、优势劣势、专业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第四,人生第一课:专业教师及企业指导教师根据行业的特点及未来岗位需求,以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为主线,为学生讲授人生第一课,内容包含:处事哲学与终身学习、生活艺术与幸福人生、美满婚姻与和睦家庭、自我发展与家国担当等。课程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专业特点、行业特点,以个人未来成长为核心内容,给学生讲解毕业就业的一些指导和建议,为学生未来的人生指引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良好的就业及成长教育目的。4毕业手册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毕业,将就业指导及成长教育可持续化,将毕业教育内容可视化,结合旅游专业特点,在活动中印发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手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项。第一,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锦囊:求职心态;职业生涯“锦囊”;遇到加班怎么办?如何应对加班?社保是什么?有用吗?跳槽需要考虑什么?跳槽的时机?与领导、同事的相处之道;工作中易出现的困难、问题及心态调整。第二,导游服务规范与标准操作流程:迎接服务流程;参观游览服务流程;餐饮与购物导游服务流程。第三,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旅游证件遗失的处理;钱物丢失的处理;旅游者走失的预防与处理;火灾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第四,附录:北京导游带团常用电话;导游带团物品清单。

(三)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教育活动效果分析

就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毕业和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对毕业学生而言,学生通过活动参与,更好地完成了专业的学习总结,也为未来的从业和成长有了一次较为深入的心理感悟。其次,对于大一新生,通过观摩参与整个毕业教育活动,学生可以对专业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再次,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通过专业教师的精心策划,活动内容丰富,手册使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最后,思政教育在整个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就业从业心态、党史学习教育、职业素养提升等方面通过活动的开展都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6]。

四结语

旅游学科与旅游行业本身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强,职业教育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高职旅游教育中毕业环节的改革创新要突出学生的实践及就业能力,就业教育环节的创新开展可以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中的研究内容可以为同类型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中利.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0,(11):23.

[2]马林.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探索—以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为例[J].旅游学刊,2019,(12):19.

[3]丁春文.校企合作框架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构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

[4]刘任熊,杨财根.引进第三方评价: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综合探讨,2018,(25):45.

[5]张丽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五实”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对具有较高水平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依据[1-4]。“五实”教育是根据我校“重点服务城市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兴产业”定位要求,为培养适合基层和工程一线需要人才而构建的育人模式,即:“带着真实问题学,对着真实技术练,按着真实岗位训,拿着真实项目做,照着真实情境育”的育人模式。

2基于“五实”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设计“基础夯实、综合提高、应用创新”三个层次的多个实践项目,由浅入深,递进式编排项目体系,扩展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基于“五实”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对于基础层次的实践内容,主要以学科基础课实验、认知性实习、思政教育实践等为载体,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综合提高层次的实践内容,要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在创新层次的实践课程中,以学生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X证书培训、教师科研项目、第二课堂、学生双创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从而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各项实践能力。

3基于“五实”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3.1带着真实问题学

带着真实问题学,就是通过入学教育、认识实习等,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将来做什么,为适应岗位需要应具备哪些知识,使学生带着真实问题主动学。具体实施:交通运输专业在每届新生的第一学期进行入学教育,使其在大学伊始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就业岗位、就业方向、就业能力等信息,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与发展方向。认识实习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一门集中实践环节。学生进入到相关企业通过校外指导教师的讲解,即可深入了解与本专业培养方向相关的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工作要求。使学生们在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前,就已了解其今后的就业岗位所要面临的、解决的实际问题,带着真实的问题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3.2对着真实技术练

对着真实技术练,就是通过了解专业相关的职业需要哪些技能,使学生从每一个实验做起,就针对真实职业技术进行练习。具体实施:汽车运用实训,是我专业的一门独立实验课程,共设置9个实验项目,主要的项目有:发动机检测诊断、变速器检测诊断、转向系统检测、制动系统检测、发动机油、三滤的选用与更换等,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后,能够掌握汽车养护、检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技术、操作规则;能够掌握汽车主要总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并运用实验设备对汽车主要总成部件进行检测、分析实验结果;能够在团队协作下完成汽车的养护、检测的基本操作。

3.3按着真实岗位训

按着真实岗位训,就是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在真实岗位上实习实训。具体实施:专业方向实训,是我专业一门3周的集中实践环节,方向一的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汽车售前、售后相关岗位的实操,在了解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汽车售前、售后相关岗位的技术技巧,为今后的实习就业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方向二的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的相关岗位进行货物入库出库实际业务的实操,并根据单据地址找出最优路径进行货物配送。学生在工作过程时,能够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了企业的实际生产效率。又如,专业实践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专业致力于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了多家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为学生对口实习、高质量就业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我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应用能力等方面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在学生专业实践后,有约30%的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实现提前就业。实习中,学生从事的岗位方向主要有汽车服务、运输管理、运输路径规划等。

3.4拿着真实项目做

拿着真实项目做,就是要求毕业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真题真做。具体实施:交通运输专业扎实推进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将毕业设计(论文)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把企业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源,把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技术瓶颈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并在专业实践开始的同时启动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努力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源自实践提供帮助。在2020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聘请了行业、企业资深专家与校内指导教师进行联合指导,充分保证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度,达到校企合作育人的目的。2019届、2020届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来源于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的比例占100%。其中2019届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来源于企业实际课题的占43.2%,2020届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来源于企业实际课题的占45.9%,且20届优秀毕业设计课题为企业实际课题,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后,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

3.5照着真实情境育

照着真实情境育,就是让学生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过程,培育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的意识,团结协作、担当有为的热情,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具体实施:交通运输专业注重社会实践,根据学校思政课社会实践周要求,教育学生其作为必修课纳入培养计划的重要性。将辽宁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春季社会实践周”、“秋季学期社会实践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训实践主要工程来抓,并纳入教师参与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量。同时,根据学校实施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规定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公益”可以获得1个社会实践学分。我专业也将社会实践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我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到“挑战杯”、工程训练大赛、数学建模、机械制图大赛等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并取得优异的成绩。获批省级、校级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发表多篇科技论文。

4结语

通过基于“五实”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全面提高我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使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品德、气质与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孙伟,赵萍,王关平,张雪坤.基于“三层次、五模块”的农业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陇东学院学报,2018,29(5):97-102.

[2]谭平.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价值工程,2017,36(5):177-179.

[3]张欣韵.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7(1):84-87.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篇10

一、毕业设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选题不合理,随意性大

通过对近几年的毕业课题进行简要统计,总结出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毕业设计题目几乎不变。这一点在其他学校也较为突出,例如:计算机相关专业中课题名为“XXX管理系统”的出现频率较高,只是简单的改一下名字,图书、教学、学生等,实质上是相同的,题目难度偏小,对学生能力素质的锻炼和提高作用不大。二是课题很随意,把学生单纯作为“免费劳动力”来使用。让学生下载、收集资料等,主要工作是科研项目中的一些琐事。应该让学生真正了解科研项目本身,尽量少的干“跑腿”的工作。

(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够深刻

通过大学四年的系统专业学习,学生应给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基本动手实践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已经成为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识。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调查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学生已经有了就业方向,感觉所做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岗位关系不大。二是部分学生忙于考研或者参加其他实践活动,心思不在毕业实践上。三是有的学生因为快要毕业了,学习上不求上进了,以致自觉性不高,在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惰性滋长严重。这部分学生撰写的论文东拼西凑,实质性内容不多。为了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毕业设计的必要性,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例如:组织学生外出实地参观见学,请校外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走进大学课堂讲课,校企联合开设实践课程等等。

(三)缺乏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容易使学生感到失望、无助和灰心,挫伤其积极性而失去研究兴趣,不愿认真深入研究,起不到做毕业设计的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过去几年的毕业设计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学生与教师的主动交流和沟通很少,没有严格的机制来进行约束,经常是学生有问题,但不主动去和指导教师交流,部分学生会找同学请教、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或者找其他教师帮助解决,部分学生则停滞不前,等到指导教师检查时才说有问题进行不下去了。另外,也存在个别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毕业设计题目下达以后,几乎不闻不问,没有履行检查督促的职责,以至于临近毕业答辩时,还存在毕业设计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的现象发生。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一)配套完善的软硬件环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具有性能良好、数量充足的相关仪器设备,是保证学生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重要物质条件。学校现有教学型和科研型两种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主要保障本科阶段的课程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相对简单,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多,但是要满足所有毕业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还存在较大差距。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毕业设计条件,将部分较为优秀的学生毕业课题设置在科研型实验室,利用科研型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为他们搭建良好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让他们提前进入科研实验环境和状态,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与时俱进,科学选题

目前,我们学校的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模式主要是:本专业方向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人数给出一定数量的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只能在给定的题目中进行选择。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较高,缺点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和特长,可能导致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近几年,我们探索尝试了另一种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当前学科专业发展中产生的新技术、拓展出来的新领域、解决某一类典型问题的新方法等为思路,自主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和研究方向。经过和指导教师讨论,最终确定一个较为合适的题目展开毕业设计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对于一个课题是否可以作为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课题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工科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贴技术发展前沿。教师要在把握大的方向上下功夫,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思路和必要的引导。带领学生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参观学习,增长见识,必要时可以开展校企合作,让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第二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为毕业后的工作生涯奠定坚实基础。另外,还需要在课题的任务书中明确标注所用到的理论知识、技术和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等,供学生参考,为后期的毕业设计指导建立良好的基础。第二,选题与创新的结合。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大学进十年的本科毕业设计题目的重复率大约在30%左右,甚至有部分教师就那么几个题目,好几年都不变,完全忽视创新性的要求。要做到毕业设计选题的创新性,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紧跟学科专业和技术发展的前沿,拓宽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具有创新性和有价值的题目。第三,课题的难度是否适合本科毕业设计。在这个问题上容易出现多极分化现象,个别老师给出的题目难度太大,本科学生根本无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比如把硕士、博士的研究课题直接拿来当本科毕业设计;或者是几乎没有难度,纯粹变成“体力活”,比如某一门课程的素材收集与制作、或者已经做了很多年的老课题还让学生去做等等。这个度的把握需要老师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来确定,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素质为目的来综合考虑。

(三)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目的及意义认识不够,态度不端正,没有把主要经历用于毕业设计。个别教师忙于自己的科研或教学,仅给学生指定一些参考资料让其自学,在学生身上投入时间相对较少,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学院、系、教研室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适时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毕业设计,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一般在毕业设计的初期、中期和末期分别开展针对毕业设计的各类讲座,说明毕业设计的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位、补考、分流、体能考核等各项任务与毕业设计的关系,加强学术道德的修养,增强创新意识。另外,对指导教师(尤其年轻教师)也要提出一些要求,如制定详细的设计任务书、指导方法、考核方式、教师职责等方面的内容,使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自身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地位和作用,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同时也引起教师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视。

(四)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

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发展,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为了避免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之间出现鸿沟,可以安排教师与学生提前接触,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一般从第七学期较为合适。教师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根据学生的特长制定合适的选题,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产生兴趣,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求知。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与沟通,定期进行毕业设计检查和分析。制定毕业设计时间表,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任务,形成周汇报制度,对一些惰性比较强的学生起到督促作用,也有利于其能力培养。

三、结束语

本科毕业设计可以说是大学本科阶段教学中的收官之作,其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如何完美的做好这个收官之作,达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创新型的人才的目的,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解决。例如: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机制、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如何做等等。

作者:胡双演 徐辉 方林波 宋小杉 王蓓 袁静 单位: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第二篇:合训指挥类本科毕业设计研究

一、提高合训指挥类本科毕业设计含“战”量的培养目标

科技进步使得技术、信息系统与作战行动结合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学员军事与科技素养兼备,战术与技术结合提升第一任职能力,让学员到部队岗位后,能够快速适应并组织训练、演习和作战。提高毕业设计含“战”量,就是要加深学员对现代战争规律的内在理解和把握,从技术与军事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分析作战行动和军事训练。这要求毕业设计进一步面向部队建设问题解决的转变,提出紧贴实战的培养目标。一是让学员通过作战规划与推演,掌握武器装备的战技术性能,从战术与技术结合的角度,研究其在体系对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提高学员合理运用武器装备进行作战的能力。二是让学员研究对手、研究打仗、研究如何充分发展装备体系的作战效能,加深对现代战争内在规律和制胜机理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员对现代及未来战争的逻辑思维能力、新型作战力量分析与运用能力、设计未来战争与作战理论研究创新能力。三是让学员熟悉部队常用的战术战法、作战样式、联合作战组织和指挥流程,加深学员对基于信息系统组织联合作战的认识与理解,提高组织联合作战训练、演习演练的能力。

二、提高合训指挥类本科毕业设计含“战”量的教学组织方法

毕业设计一般包括选题、资料检索与学习理解、立题与研究、实验与分析、论文撰写、成果展示与答辩等环节。如何提高毕业设计含“战”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围绕实战确定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选题是第一步,指导教员团队需要选取紧贴实战背景的毕业设计课题。课题组结合近年来科研与部队演习保障任务,以空军近年来东南沿海方向三个系列,共10多次实兵演习的作战方案为基础,总结归纳学员对抗演习案例,设置毕业设计选题。选题应该注意几个方面:一是以实战、体系、对抗为指导,选取紧贴实战的课题方向。二是要有明确的作战想定为牵引,从而以具体的想定来统筹整个团队对抗式毕业设计。三是合理划分子课题,各子课题相互支撑,同时又都是对抗演练的有机组成部分,选取各子课题的学员与其在团队对抗中扮演的角色紧密相关。

(二)围绕实战按团队对抗模式进行毕业设计分组

仿照实际作战组织准备与实施,在作战想定背景下,按团队对抗模式进行毕业设计分组,划分为红方、蓝方、导调方等等。在第一轮试点中,红方为演习任务中的进攻方,共设置八个席位,包括航空兵、巡航导弹、弹道导弹等;蓝方为演习任务中的防御方,共设置八个席位,包括航空兵、地空导弹、雷达等;导调设置四个席位,包括推演席、导调席、裁决席等。每个小组明确自己的任务,并按照学员兴趣、能力和小组成员组成需要,选拔学员,组成各方团队。每个团队中的每名成员,都需明确自己的任务和扮演的角色,明确自己子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任务,并积极参与团队对抗演练。

(三)围绕实战构建毕业设计环境与实验条件

围绕实战的毕业设计需要构建实战化的毕业设计环境与实验条件。首先,需要为学员建设实战化氛围的实验室,利用场景布置、装备展示、系统演示、作战想定描绘等方式,营造实战、对抗的气氛。课题组建设了专门的毕业设计环境和实验条件,仿照某空军指挥所样式开设布局,配备了在实际指挥所中使用的某系列信息系统。其次,构建研究、分析、推演、仿真、评估实战的实验条件,利用各类信息系统,比如指控系统、辅助决策系统、作战模拟系统等,采用仿真或半实物仿真方式,由单装到体系,由单方到对抗,逐步建立实验条件。

(四)围绕实战开展教学与培训

团队对抗演练式毕业设计更加需要全面的教学、指导与培训,对抗演练所需用到的许多知识,学员在之前的课程学习中没有涉及,需要教员在毕业设计前期开展针对性的补充强化授课。授课既有理论技术方面的,更需要联合作战、武器装备运用等军事方面的。因此,需要有懂技术、精战术的联合指导团队,需要有部队领导专家来校上课并指导模拟对抗演练。课题组聘请空军指挥所、航空兵、地空导弹、雷达等部队指挥员开展16次讲座,与学员面对面交流指导,将实战的经历与经验传授给学员。学员的培训模式,也可以多采用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的创新模式,有条件时,多组织学员赴部队学习和代职锻炼,实际接触相关系统、装备在部队的使用,在作战演习中的运用及效能发挥。第二期的试点,将组织学员赴东南沿海某部队参与演习保障等工作。

(五)围绕实战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重要的成果形式,是全面系统的工作总结。论文撰写须围绕实战、对抗演练、体系作战、高技术武器装备运用等关键因素,既介绍和说明团队在对抗演练中的工作和成效,又突出自己的工作,包括对演练想定的理解、对团队工作和个人任务的理解、战术战法及技术研究的创新点、开展的实质性研究以及收获体会等。在我校教务处的组织下,课题组参与制定了新的《军事指挥类基于作战想定的团队对抗演练式毕业设计撰写规范》。毕设论文需对演练中使用的各类型武器装备进行介绍和效能分析,说明对抗演练过程;需通过多次对抗,积累相关数据,运用概率统计等方法,分析相关武器装备对本子课题武器装备效能的影响,分析不同子课题间武器装备的协同关系;需研究分析子课题涉及的主要理论模型和算法,从技术角度阐述改进作战组织、指挥控制、武器装备等的方法并进行验证分析。

(六)围绕实战开展对抗演练与成果展示

除了毕业设计论文,对抗演练也是毕业设计重要的成果展示形式,团队对抗、模拟演练、作战组织与实施、战果评判与总结检讨,对抗演练的过程围绕实战展开。需要紧贴实战与部队作战训练实际设置背景,进行基于作战想定的对抗。课题组组织学员,在部队指挥员的指导下,对照东南沿海某实兵演习,反复的模拟演练与对抗,并与部队演习的结果比较,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多次尝试使得模拟仿真结果与实兵演练结果不断趋近,让学员在此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全面地了解实战,掌握战争胜负的影响机理,通过对对手的研究,增强战争的紧迫感与危机感。

(七)以战斗力标准组织毕业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要摆脱技术研究、学术发展的向导,旗帜鲜明地树立战斗力标准向导,以是否研究了打仗的实际问题,是否解决了部队建设与联合作战演习演练的问题,是否取得了战术战法成果为导向和评定标准。丰富成绩评定的过程式指标,邀请部队专家指导考核,课题组结合部队指挥员来校,开展过程式考核评价,对学员在模拟对抗演习中的表现进行打分,围绕实战的战斗力生成模式,考核是否有助于提高战斗力,是否真正提高了自身服务实战的能力素质。

三、团队对抗演练式毕业设计改革试点的实践

课题组开展了基于某信息系统的红蓝对抗模拟演练毕业设计改革试点,聘请空军指挥所、航空兵、地空导弹、雷达等部队指挥员来校讲学并指导。以空军近年来东南沿海方向多个系列、多次实兵演习的案例为基础,总结归纳学员对抗演习案例,开展模拟对抗演练,部队专家全程参与指导。演练成果向校院和部队领导专家做了多次演示汇报,获得了包括空军指挥学院、空军多个指挥机构指挥员的高度好评。毕业设计分为学员选拔、授课、实验与训练、模拟对抗演习与考核四个阶段实施:

1.学员选拔。需要学员具备较宽的军事与技术知识面,对军事知识有较全面的掌握,了解作战部队,了解作战飞机、精确制导武器等。具备一定的建模与优化理论基础,具备从战术角度剖析技术问题的能力。按照分类培养原则,采用分类定岗培养与个人申请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学员。学员选拔完成后,进行毕业设计动员,详细阐述了对毕业设计的整体安排思路和学习方法等,使学员们明确毕业设计的任务、方法和内容。按照作战组织准备的需要,划分红、蓝、导调各方小组,明确每名小组成员的职责,建立团队对抗式的作战演练组织架构。

2.授课。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向学员讲授作战相关的基本概念、流程和方法;聘请部队的专家向学员讲解作战中运用的主要武器装备及其战技术性能、典型的作战案例、想定,部队实际的作战组织关系、流程等。讲授各类兵力、武器装备的作战运用,作战及对抗演习的规则,导调的规则,裁决评估的主要指标和方法。讲解剖析技术问题、战技术指标需求的基本方法,引导学员开展战法创新研究的基本思路等等。

3.实验与训练。通过某信息系统使用与剖析、针对性训练与实验,让学员掌握系统使用。在实验与训练过程中,团队中的教员与学员小组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有效及时地为学员答疑解惑,面对面地指导学员进行系统使用、实验与剖析。分为子系统针对性训练、针对典型作战想定的实验与训练、模拟对抗演练、系统的剖析与完善等几个阶段。指导学员剖析所配置兵力兵器的战技术问题;研究系统已制定的作战规则、对抗演习规则,剖析其合理性;指导学员进行创新探索,例如:装备性能及使用模式改进、新的战术战法设计与验证等。在此阶段,可邀请部队专家进行中期指导。安排来自部队的在职研究生与本科毕业设计学员进行座谈,介绍部队的训练和演习情况,针对学员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讲解。

4.模拟对抗演习与考核。基于典型作战想定,红蓝双方“背靠背”利用系统制定作战方案、计划;接着将拟制的作战计划在推演评估系统中进行模拟演习,系统为红蓝双方提供模拟的战场态势信息,各席位根据态势变化进行实时规划;模拟演习完成后,采用系统指标评估和专家评估结合的方式给出评价结果。成绩考核综合考虑三部分:(1)平时成绩,课堂学习、资料查找、系统使用与实验、针对性训练等的表现。(2)模拟对抗演习的结果,依据系统评估与专家评估结合方式给出的胜负、计划拟制优劣的评价结果。(3)毕业设计论文。依据想定、拟制的作战计划、模拟对抗演习结果,进一步剖析战术、技术问题,研究分析对策,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聘请部分部队的领导、专家参与考核评定。

四、团队对抗演练式毕业设计的发展建议

经过第一期的改革试点,课题组与20名学员一道摸索实践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试点推广奠定了基础。仍存在许多需要建设完善的方面,下面结合实践总结与思考,对进一步搞好毕设改革工作提几点建议:

(一)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与学员教学培训的机制

为了建设一支精技术、懂战术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需要选派教员赴指挥院校、军兵种部队学习培训,另一方面是从相关部队选调优秀指挥员来校任教,建立面向实战搞教学的教职员评价机制与奖励政策。在学员教学培训上,给参训学员发放参加相关系统培训及模拟演习的结业证书,建立学员选拔、成绩考核、部队实习、对口毕业分配等机制。

(二)围绕实战的科研成果打造毕业设计的实验条件

聚合学校紧贴实战的相关科研成果,打通系统与系统间的互联、系统与装备间的互通接口,并逐步配套装备模拟训练器材,真正构建支持联合作战条件下的作战组织准备与指挥控制的实验环境,并且通过系统试用、数据积累、战术战法沉淀等使得科研成果得到反馈完善,真正促进科研与教学互为支撑、取得双赢。

(三)多专业学员混编组队、强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团队协作编组

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作战,必然是多个学科专业交叉的,即使是在旅团级的指挥所内,也可能包括合同战术、指挥控制、情报侦察、火力运用、电子对抗、通信、无人机等多个专业,来自合训类与技术类多个专业的大四学员混编组队,有利于知识结构互补,在作战背景下开展团队协作,增强信息化作战筹划组织的能力。如何围绕实战开展教育培训,强化军队院校教育每个环节的含“战”量,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不断改革探索,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毕业设计的含“战”量,是这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试点验证了基于某信息系统的红蓝对抗模拟演练毕业设计是一种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刘鸿福 张万鹏 任敏 陈璟 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第三篇:音乐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研究

一、本科音乐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设计的基本方向

要想充分发挥毕业论文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多种考核形式同时进行才能适应艺术类学科专业的特点。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还有在校学生都人为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价值,是不能取消的,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在提高他们综合知识、提升能力方面的作用是持肯定态度的。要从写作论文的这个过程中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适应以后工作的需要,增强论文写作的现实意义,必须对考核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如何在毕业论文设计中体现它形式的多元化呢?以下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音乐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以学生毕业音乐会的形式进行高等艺术院校可以根据音乐学科的学科专业性,对于声乐、钢琴、器乐突出的学生,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专业指导老师推荐到各教研室审核,组织教师对申请音乐会的学生进行专业考核。通过审核小组的审核考试后,学生可以以毕业音乐会的形式来替代学术论文的写作。音乐会结束后以书面的形式提交音乐会的心得体会,参与论文答辩。第二,音乐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高等师范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向中小学阶段的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因此,课程的设计中都围绕学生能参与教学实践,对于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一个时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的形式,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来替代论文写作。教师对学生说课的指导就是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此外,对于继续深造考研的同学,可以以传统论文的形式进行毕业论设计。

二、本科音乐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设计的技术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根据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不能客观的反映音乐类学生四年的学习成果这一现象,对音乐类毕业论文形式的多元化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设计说课式的毕业论文

高师音乐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可以采用说课的形式,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较为新型的教研形式,是执教者面对教育同行或领导等教研人员具体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一种形式。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人员,那么能够完整地进行一堂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是一个高师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能力。此外,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录用一般会在面试环节用这种方式考察学生的教学能力,因此,我院为了适应这一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的需要,特将高师音乐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形式改革为中小学音乐教学说课。具体操作程序如下:第一步:确定说课的学生说课的指导教师是我院担任音乐教学论课程的老师,一般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有实际的了解。说课的学生是有意向进行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音乐学专业学生,他们在三年级已经进行了音乐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课堂上进行了模仿教学和说课的实践,对这一形式已经有所了解。第二步:确定说课的选题说课论文的选题一般限制在当前我国所使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的范围内,由说课的学生和指导老师商量决定,一般指导老师不会在这方面做太多的限定。第三步:确定说课的框架说课的方式从具体结构上包括以下几点:说课的框架一般包括如下几点:说教材、说教学对象、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思想、说教学过程等。其中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是重点。第四步:抓好说课论文设计的环节说课论文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环节:编写说课教案、制作说课课件、进行说课答辩。第五步:说课论文设计的评定说课论文设计的评定也主要围绕教案、课件制作、现场说课的环节来进行。其中教案的编写主要看对教学的课程是否正确的分析、是否了解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设置是否正确、教学重难点是否清楚、教学过程是否科学等等;课件制作主要看课件制作的技术、课件内容的逻辑性、层次感、课件是否有利于说课等方面;现场说课主要是看说课的逻辑性、清晰度、现场答辩能力、板书设计能力等。当然,我院的说课毕业论文的设计还处于探索的阶段,还有许多地方不够完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

(二)设计音乐会式毕业论文

我们提出,高师音乐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可以采用毕业音乐会的形式。我院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狠抓教学质量的首位,紧密结合学生的弹奏或者演唱,以舞台表演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论文。杜绝了论文抄袭现象的产生。更是利用音乐学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考核形式,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即能在专业上有所提高,更能在理论知识上加以深入学习。毕业音乐会的筹备过程是相当繁琐的,我院根据学校的基本条件,师资力量,学生情况以下操作流程:第一步:音乐会的审核由学院组织教师成为专门的审核小组对申报参加毕业音乐会的学生进行专业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毕业音乐会的筹备。审核小组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大三下学期末,选择3-5名专业教师进行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评定。未能通过审核的学生不能以音乐会的形式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第二步:确定音乐会曲目紧密结合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确定音乐会曲目。毕业音乐会的指导教师由钢琴、声乐、器乐教师担任。针对学生弹奏能力或演唱水平的高低进行合理的音乐会曲目的选定。毕业音乐会的选曲要难度适中,不能过于简单。要体现学生真实的演奏或演唱能力。也不能过于高难度,如果盲目扒高学生的演奏或演唱的难度,音乐会的完成质量就不高。对于音乐会达不到标准的学生,是不予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和老师可以在双方充分的交流后,确定音乐会演奏和演唱曲目。第三步:毕业音乐会的指导毕业音乐会的准备在通过审核后开始准备。专业教师对音乐会曲目的指导过程就是论文的指导过程。指导的方式为一对一的小课。可以在教室进行指导,也可以在音乐厅进行指导。专业教师要从学生的舞台演奏和演唱的能力上精心指导。学生正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弹奏者准确的弹出作品的音符节奏、强弱变化、音乐表现力。演唱者准确演唱作品的音准和节奏、强弱变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第四步:毕业音乐会的具体内容音乐会可以采用“一人一台”的方式,也可以“多人一台”,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音乐会节目单的设计、音乐会现场主持稿、舞台灯光设计、演出服装设计。第五步:毕业音乐会的评定毕业音乐会的评定由3-5名专业教师组成评定小组,制定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音乐会的现场评定。学生按规定完成毕业音乐会的内容后,评定教师根据学生现场的舞台表演效果和对作品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评定的内容包括:作品的难度、作品涉及的范围广度,以及完成作品的音乐基本要素音准、节奏、强弱变化、音乐表现力。最后,毕业论文形式的多元化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能力当中,很好的解决了毕业论文写作抄袭现象严重的问题,同时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上也应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摒弃那些过于陈旧的论文题目。扩大论文研究范围的广度,例如在毕业音乐会作品的选择上,教师应考虑多个时期的作品,多个风格的作品,尽可能多的舞台表现形式,都是有利于学生完成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三、结语

多元化的本科毕业设计只是提高音乐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一种形式,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但是形式上的多样性,并不能带来实际质量的提升,仍然需要各方面的制度的完善。总体而言,就是正视毕业论文在本科学习中的地位和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检验和总结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功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加上艺术类院校自身的特殊性,形势单一的毕业论文,大大限制了学生专业才能和实践能力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所以,本文通过多元化的毕业设计为导向,旨在提升音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对于展示学生实践能力的功用,改变以往的毕业论文对学生而言较为空虚,不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状况。对传统的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实现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模式,对于毕业论文本身意义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隽 唐智松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第四篇: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

1立题和选题

好的课题是获得好的结果的基础,我专业的毕业设计首先由指导教师立题,撰写立题论证书,然后专业负责人召集全体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讨论立题的内容是否符合专业培养方向,难度是否适中等。指导教师在立题时应遵循如下原则:(1)立题首先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获得比较全面的综合与实践训练。(2)应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联系科研生产、实验室建设或社会实际,促进学研产的结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际工程设计和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3)立题的难度和深度要适当,在保证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既能使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工作量饱满,又要因材施教,能使少数优秀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达到综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目的。(4)立题的内容要明确,既要有一定的新颖性、先进性,尽可能涉及当前的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还尽可能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就业相关联。(5)任务要求要具体,让学生明确毕业设计的任务、目的和具体步骤,以引起学生对该题目的兴趣,明确方向,知道从何处入手开展工作。毕业设计立题的来源要体现多样性原则,以满足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2开题与开题答辩

2.1加强本科生文献检索能力培养

立题和选题结束后,就开始进入设计或实验阶段。目前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个非常具体的题目和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和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做实验就行了,缺乏自主科研的能力,甚至没有这个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本科教育过程中必须引起注意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毕业设计开始后,首先要进行文献检索。文献检索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

2.2撰写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

在查阅了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后,对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了解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的具体步骤,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论证后,最后确定实验方案。然后撰写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PPT,对本专业的学生分组进行开题答辩。在开题答辩会上,由5~7名教师组织的开题答辩小组针对学生的陈述,从题目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工作量是否饱满,题目是否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讨论,严格把关。如果达不到要求,则要进行二次开题答辩。

3加强中期检查,严格过程管理

开题完成后,进入设计和实验阶段。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按照毕业设计有关要求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实验工作进行严格管理。学生要按照毕业设计手册的要求将实验和设计情况填写到周报告中,老师要在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答疑,定期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实验工作情况,掌握设计和实验的进度,既要对学生的设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及时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实验和设计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对每个学生的实验和设计工作、实验操作能力等做到“了如指掌”,同时也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提供较全面的依据。指导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认真负责、耐心热情的工作态度和科学严谨的指导方法。要定期到实验室进行指导、答疑、交流,对毕业设计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基础扎实、主动性强、自学能力强、独立能力强、善于思考的学生,在指导中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鼓励他们深入钻研、积极创新,通过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撰写论文和专利等,从而增强学生创新的自豪感。近几年本专业根据本科毕业的科研论文二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毕业设计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加强过程管理是保证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的关键,学校和学院定期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手册进行抽查,检查毕业设计过程中完成的进度和质量,对学生、教师按时、高质完成毕业设计起着很强的促进作用。通过严格的检查,对进度滞后的学生约定时间再行单独检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毕业设计工作中的拖后现象。在毕业设计进行到第10~12周的时候,分别由学校和学院组织由多名教学督导参加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中期检查评估专家组,对毕业设计进行中期检查。首先各院系进行自评和自查,抽查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手册及进行中期答辩,检查毕业设计工作的准备及进展情况。然后由学校的评估专家组抽取20%~30%的学生参加学校的中期答辩,并结合院系的自查自评情况,开展毕业设计评估工作,分析评估结果,提出整改措施,并反馈到相关院(系)。专家们通过实地检查,获取了第一手有价值的数据资料,为学校定量、定性评价毕业设计工作提供了依据,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改进成绩评定办法,严把毕业答辩关

4.1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毕业设计工作的一大内容,它是毕业设计的具体工作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形式进行总结、分析论证和说明。指导教师要重视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首先要检查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提纲,对论文的结构、内容、格式、规范用语等提出具体的要求,指导学生如何归纳问题、阐述问题、分析问题,如何撰写科技论文,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4.2改进成绩评定办法,严把毕业答辩关

毕业设计答辩、评分是毕业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毕业设计答辩阶段,专业教研室按照教务处和学院有关文件要求,严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关。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须由指导教师和评阅人评阅,得到认可,给出书面意见后方能参加答辩。同时还要抽查部分毕业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避免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的抄袭现象。在答辩过程中,每位学生的答辩时间控制为30分钟左右,论文自述15分钟,回答基础知识问题3个,然后回答答辩委员会老师针对毕业设计和论文提出的问题,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为学生的毕业答辩评定成绩,然后加权平均。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采用累加式,即指导教师给出的成绩占30%,论文评阅老师成绩占30%,毕业答辩成绩占40%,使答辩成绩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和公开。

5结语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坚持立题与科研实践及生产实际相结合,严格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和过程管理,改进成绩评定办法,严把毕业答辩关。通过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不仅有利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对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兴娟 董红星 张春红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第五篇:中日本科毕业设计环节异同之思考

一、绪言

(一)欠缺创新性、方式教条的传统毕设模式的问题

国外本科生均为自己思考、初步拟题,再经指导教师审定或商讨最终确定毕设题目;而国内学生并非如此,教师命题、制定详细的实验及分析测试步骤、方案、下达任务书,学生按要求完成,是目前遵循要求的毕业设计模式。于是任务书就成了造成学生按吩咐干事不积极主动开动脑筋懒惰思想滋生的温床,从而导致缺少独立性、创新性思考的锻炼,使毕业设计过程始终难以摆脱以老师指导为中心的模式。

(二)毕设内容、质量难以把握、规范

从以往毕设情况来看,题目不适,或一题多人,或试验欠缺甚至无试验结果只抄袭以往的数据或文献的现象时常产生。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毕业设计拨发的人均费用极少,使试验、分析测试难以进行,而且若指导教师多做试验就会产生费用亏损的情况更是常见不鲜,这方面的问题还有待改善;另一方面是学生多而专业教师少,指导教师超量指导(少则7人,多的可达13人)也不乏见,加之教师们又有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造成没有时间和精力给予学生及时指导和检查,导致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受到局限。

(三)毕设质量监督体系存在缺陷

如何评价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毕业设计环节改革的关键和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的质量监督是一个多方位的质量管理,目前存在调动学生主动研究学习的措施不力,理论与实际脱节,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存在内容薄弱,管理方面虽检查形式存在却较难触及实际内容而效果欠佳,评审标准方面更存在仅能注重形式结构而较难把握内容深度的缺陷。

二、毕业设计方式的对比与探析

(一)以师生同拟定设计题目入手,培养独立研究思路

这是锻炼学生独立性的一个措施,而且也避免了学生不理解或不懂为什么要那样做的弊端,拉近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内容的拟定———如需要做哪些实验、分析测试,借助哪些研究手段,最终达到什么研究目标,解决什么样的科学问题等的思考和锻炼,使这一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其次,还要加强过程指导,每周要求学生汇报进度并进行检查和实施下一步的指导,增强和监督学生参与的主动、积极性,强化师生交流。此外,选题要专业性强,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的,对于有能力的学生也要起到锻炼独立开拓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避免选题目过大或学生难于驾驭的课题。

(二)从强化实验技能着手,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要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实验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让大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进入课题组,亲自参加、操作实验,一方面能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了解、经历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锻炼中不仅提高了专业及综合能力,某种程度也可帮助该课题的科研工作;为此,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企业创新改革与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协作机制,使毕业设计课题不仅让学生得到了从事科研工作的综合锻炼、利于今后取得更大的创新,也体现了当前工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进而为大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通过计算机编辑文件、绘图软件及多媒体讲稿的制作,锻炼学生多方位能力,也是毕业设计要达到的一个训练目标。

三、质量监督体系改革的思考与探析

国外导师高度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学生自觉学习的觉悟使他们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导师管理制上;而国内部分导师和为数不少学生达不到不用监督的觉悟。鉴于国内外毕业设计方式和管理模式不同,健全毕业设计质量监督体系,制定相应、完善的管理规范非常重要。如对设计题目适宜性和科学性、实验结果可靠性及真实性的审查等;在考察毕业设计真实性方面,除强化教师和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完善、调改毕业设计审查手段外,还需借助某些专业软件的配合来完成检复率的工作。因此需要成立专门的毕业设计督导小组,监督毕业设计的真实性和工作量,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结束语

通过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拟定、实验环节、实施过程、管理体制等方面中日教学存在的差异对比,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今后毕业设计面临的改革进行了探析论述了本科毕业设计实施方式与质量监督体系改革的构思,阐明了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章制度,调整教学计划、注重教师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规范毕业设计大纲、调改毕业设计审查手段、完善监督、管理对策、确保实践教学设施是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更为重要的是从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要进行这项改革,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许多棘手问题,但是实施改革势在必行,它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服务于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根本保证,也是教育科技兴国,国盛、民强的奠基石。

作者:刘树英 张鑫 哈斯呼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有色金属共性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第六篇:本科生毕业设计研究

一、选题

论文题目的确定对于学生能否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至关重要。题目定得过深,学生凭借现有的知识可能很难完成;题目定得过浅,又可能达不到要求,因此做好选题指导是导师的重要责任。虽然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学习了几乎同样的课程,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各不相同,指导教师在指导论文选题时要因材施教。此外,导师在指导选题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课题本身的前瞻性,留给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空间,尽量避免重复性大的课题。正因为选题重要,导师必须仔细斟酌,慎重决策,避免由于题目的缘故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这一环节不能顺利通过的情况发生。

二、查阅文献

任何研究创新都要基于全面了解相关领域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而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就是查阅文献。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可以了解本专业现有的研究基础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学科问题,并掌握热点问题的最新进展和成果。随着电子资源在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普及,通过大量阅读追踪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已经变得十分容易,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主动查阅。下面就本科生如何利用这些电子资源来阅读文献给出一些建议。首先,做毕业设计时学生必须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好奇和怀疑一向都是从事研究应该具备的内在力。阅读对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时既要深入学习领会,又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或问题,任何问题或疑问都来源于读者的深入思考。阅读的过程可以循序渐进,先读国内的,再读国外的;先读熟悉的,再读不熟悉的。对于那些重要但是自己又不熟悉的文献要反复阅读,必要时可以放置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再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回头再看会有不一样的体会。由于现在的电子资源非常丰富,要把所有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文献系统读完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任务。因此,查阅文献时,养成阅读论文摘要的习惯很重要,通过摘要可了解文献的核心内容。

三、试验分析和数据处理

当学生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进行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由于已经对别人的研究方法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实验中如何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或改进别人的研究方法都是一种创新。试验获取的数据是整个毕业设计的立论基础,因此数据的处理和质量分析对于最后的论文结论至关重要。在获取相关试验数据后,一定要确保试验的可重复性,反复核对校正试验结果,以确保最后结论的准确性,切忌把偶然事件当成一般结论发表。数据处理既可以是不同时间段的试验数据分析,也可以是与别人研究成果的比较,找出异同点加以重点分析。无论是做试验本身,还是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都是很辛苦很枯燥的工作。当试验遇到困难时,及时发现试验存在的问题并调整试验方法或数据处理手段更加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其实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和锻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种情况下,导师更应该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手段。这对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解决工作中所碰到的困难是有帮助的。

四、论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