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20:49:21

课型范文篇1

所谓四课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各部分的固有顺序,把教材分为几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都依次经历阅读、讨论、解惑、探索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构成一种课型,简称“四课型”,下面我将四课型的操作要点阐述如下:

一、阅读课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一般是每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邓稼先》一文时,首先放几张关于人造卫星升空时的片子--(自制的课件),然后教师对照片子有声有色地向学生讲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经过,再引导学生回想2003年10月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机成功发射”的场面阅读本文,从而激发学生对邓稼先的了解和崇敬,使阅读在美好的气氛中起步。

第二,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路标和向导。

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言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1、联系实际提问题。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那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过来想想提问题。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出“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3、前后对照提问题。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联系各科提问题。如《气候的威力》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南极的冰川,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数学、理化提出问题。

当然,提问题的方法很多,这是普遍常用的四种方法而已。

二、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理解展开讨论。针对学生在讲解《藤野先生》一文时,展示了关于敬佩教师的几幅画面(自制的课件):有名人敬师的,有少先队员敬师的;有解放军战士敬师的……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鲁迅敬师的原因。

其次,提出明确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对学生要求勇于发表自己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

第三,指导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做出结论。

第四、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直接参讨论,但应做到“引而不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起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全班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作画龙点睛的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认识。如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时,先出示四幅图画--(自制的课件)即课前预习中的四幅画,让同学们找出正确答案,再学习课文,然后对课文进行讨论,要求:找出文中的一个观点谈看法,必须用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找出文中的观点“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举了居里夫人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有的同学举了伽利略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还有的同学举哥白尼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围绕“读书有害还是有益”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读好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增长知识,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有的同学则认为:“读书能使人走向歧途,因为不好的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两中不同的意见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这时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和诱发:读好书,如沐春风;读坏书,如饮鸩酒。这种课堂讨论活动既有学生之间的交锋,又有师生之间的争论,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能力。

三、解惑课

讨论课上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意见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把希望寄托于老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为此,我设置了解惑课,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易明,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第一、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上,所谓“三点”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时,首先放投影有关安塞腰鼓的图片(教师自制的),再让学生思考:平时你见过安塞腰鼓吗?你打过它吗?打鼓的都是些什么人?打鼓的那个场面你见过吗?如果没见过,想见吗?等等,这样便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本文。

第三、教师的讲解要从形象入手,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语文课上的内容和有关问题,都是属于理性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应使学生以形象为入门的向导,步步深入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道理。在学习《土地的誓言》一文时,学生提出“土地怎么会发出誓言?它为什么发誓言?如果不会,那又是谁发出的誓言?他发出了什么誓言?”于是出示图片并讲清本文的要点:原来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时写的一篇散文,抒发了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为东北的土地所发出的誓言,在讲清本文要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使学生澄清了模糊的认识,同时也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四、探索课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为达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学生做完几道教师规定的练习题,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前进的能力。于是我就在解惑课后设置了探索课。做法如下:

第一、专题探索。每学习一课,都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放几幅有关的图片(自制的课件)--如果你遇到一个孩子在一个危险的山崖上进退两难时,你如何让他下来?学习课文后再组织学生围绕“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会怎么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怎样处理?从中受到哪些启发?”进行专题探索。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既谈出了自己的做法,又写出了受到的启发,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使学生对困难的处理有了正确的方法,同时也懂得了生活的哲理。

第二、自拟复习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拟定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和自测题目。不搞束缚学生思想的所谓答案格式,而是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总结出分析各种问题的思路。

课型范文篇2

1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建设的核心理念

1.1质量内涵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到了快速发展车道,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学府,要承担起培育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重担和责任,顺应时展需求,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金课建设与规划的过程中,要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思路,在办学理念上应符合“教育、应用、创新”三个基本质量内涵。其中,教育性是金课混合式课程设计的前提,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强,但实践能力较弱。应用性是金课混合式课程设计的主攻方向。创新性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新技术、新学术问题、新工具和方法不断涌现出来,应紧跟时展的基本要求,不断更新思路和方法,优化教学工具等。

1.2目标价值内涵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金课建设的基本目标及价值内容上,主要包含了“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行合一性”等。其中,在“主体参与的有效性”上,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以教师为中心,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相对较低,且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导致学生应有的基础学习地位缺失。在金课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更要关注教师自身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评价标准内涵

教学过程需要评价,评价是基础也是核心,是教学反思的重点。在评价金课建设的过程中,评价的核心应是学生而非教师自身。目前,部分高校过于重视评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课程教学质量指标设计。因此,设立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应以学生为主,要将评价的主体落实到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上。

2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建设思路

2.1做好金课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金课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应以成果导向为规划核心,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从专业、人才培养等特点出发,围绕基本的学习成果目标,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知识内容、能力和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此外,学校要与二级学院密切配合和交流,协调金课课程的内容分布比例、教学课程改革的科目数量等。可搭建软硬件结合的平台支撑式混合教学模式:第一,充分利用现有的慕课堂、学习通等在线开放平台、移动端软件系统,减少日常维护软硬件设备的时间成本。第二,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完善和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思路,促进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升。第三,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学生的在线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要以智慧化课程教学为基本的教学内容进行呈现,促进金课课程的交互发展。制订高标准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课程的技术标准路线,依据开放课程的基本特点制订教学模式,以适应课程内容建设标准,分类实施和构建混合式课程教学体系。

2.2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明确强化培训、教学重构及持续改进的教学思路,不断提升混合式金课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师混合式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的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应借助线上教学的优势,定期开展金课课程教学培训活动,以学分的形式进行考核,从立德树人、职业素养及教学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加强对教师从教学设计到平台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培训,引导教师掌握混合式金课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培训方式从校内校外培训相结合逐渐过渡到以校内培训为主。依据相关课程学科、专业的教学特点,重构课程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程建设与实践应用过程中,以教研小组为单位,开展集体性的研讨备课活动,同时重构主要知识点和内容,选取与自身教学资源具有重要关联的相关内容,优化线下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促进项目化教学的有效开展。在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同专业在信息化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关于如何融合线上线下优势资源,打造贯彻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混合式金课,并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及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还需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肩负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与使命。面对与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之间的竞争,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找准定位,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3完善课程管理机制

要细化规章制度、明确激励措施、实现多方协同管理。在混合式金课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细化从教学大纲、教学进程到教学档案等环节的管理,按照具体规定,覆盖全学科,构建反馈式课程教学评价管理体系。同时,要明确激励式的混合课程教学理念,为推进混合式金课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以“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为主要切入点,从金课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混合式课堂教学实践内容,运用新技术、新思路、新方法,解析本科高校课程。以学生为中心,融合多种核心技术,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金课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对学生在知识、专业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合理安排和设置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进度,制订灵活的评价和管理模式,科学设置考核标准。协调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要求,整体把控开展教学改革的课程比例和门类数量,提升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建设策略

3.1明确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依据“系统规划、平台建设、标准制订及分类实施”的具体原则,以成果导向及其规划为核心,推进成果导向的建设理念,在金课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专业的特征和优势。第一,充分运用目前的在线开放管理平台,加大慕课、学习通软件等各类平台、移动端软件的使用,优化各类教务平台系统。第二,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思维,加强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在学生之间的广泛传播,明确教学目标,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第三,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体验,提升在线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大智慧教室建设力度,通过智慧教室优化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得学生获取教学资源更加便利化,获得更加深入的学习体验。

3.2完善课程管理体系,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首先,依据在线课程开放性的基本特征,优化课程线上视频、教学资料及课间提问等相关环节,加强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讨论、测试等方面技术标准、技术规划的制订。其次,完善课程教学管理体系,设置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视频资源等相关内容,布置在线作业,编制在线题库,并按照要求优化课程教学管理档案。再次,实施分类化的混合式课程教学体系,全面覆盖课程的重难点知识,加强课程教学内容引进与自建相结合,根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实施课程分类管理,优化公共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最后,在课程学习资源的布局中,要遵循“引建结合”的方式,实现其自身的建设方法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相融合,结合专业与学科自身特点之间的相互联系,重点打造学科特色,转变教学思路,为课程重构和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3.3加强教师技能培训,教学重构与持续改进并举

加强教师在混合式金课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的培养与控制,学校主管部门应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教育教学规划,重构教学管理体系,从道德素养、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出发,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为在岗教师的阶段考核培训奠定坚实基础。提高金课建设标准,促进国内优质课程的叠加和融合,建设混合式金课教育教学管理机制,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实行分类构建。由于公需课程的受众面较广,因此可结合线上线下课程,实现课程重难点知识的分类分析,以线上资源的引入为主,加强对学生学习资源的考察、学习效果的评估测验等。及时获取前沿动态,持续改进课程,集中精力建设优质课程,不仅要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还应该考虑该门课程的后期更新工作,需要根据新的形势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要求进行突破和创新,真正体现金课建设的创新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进行持续改进,引入专业领域的前沿理念和技术知识,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高阶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悟到课程知识内容的前沿性,通过项目化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充满挑战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阶思维。

4结语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课程建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建设标准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金课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保证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课程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勇,李秀娟.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的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20,36(12):88-91.

[2]刘正涛,王蔷馨,许淋萍.应用型本科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与实施探讨[J].江苏高教,2020,(11):80-83.

[3]余惠兰.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9,(10):21-25.

[4]吕亚丽,张普洋,王杰,等.地方院校“计算机导论”一流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5):62-64.

[5]刘丽华,王巧玲,艾红,等.过程控制课程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14):111-115.

课型范文篇3

一、1+x主题阅读课

这个课型要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请学生精读课内的精品课文,特别是对文中的亮点,让学生反复品读,咀嚼品味,深入领会文章的意蕴。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由((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五篇文章构成,老师们在教学这一单元时结合知识能力点,重点学习《背影》《老王》,其余整合推进。教师们经过对“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先期阅读,确定《背影》一课可以结合丛书中苏童的《父亲》、贾平凹的《父亲的半瓶酒》、舒乙的《父子情》、余杰的《父亲的自行车》、黄大能的《父亲赠我的座右铭》等。文章,来深度解读。当然,这一课型不单指1+x,也可是x+1,或是x+1+Y、1+x+Y等,教师们应注意:每个单元选取1~2篇重点文章精读,实现“1”的引领作用;教师要大胆取合,不要面面俱到,在研读教材的精彩段落上下功夫,同时加大对“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阅读,丰富学生对“x”的感受和认识,达成对文本的交互解读;增大课容量,凸显语文教学重点,不可舍本逐末,避重就轻,忽略了对文本的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x”是为了深入解读“1”;“x”文章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学生存在差异,读多少,读哪些,是可以弹性安排的,要给学生留下自由选择阅读的时间和空问。

二、主题阅读展示课

主题阅读展示课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展示自己阅读成果的机会,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交流自己在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时的所思所感,因此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课型,教师在平时上课时采用较多,设计这种课型一般遵循以下流程:(一)组织引导阶段。教师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组织和引导,帮助学生根据教师预先设计的学习提纲开展阅读。阅读文章的同时做好圈点勾画和批注,让学生明确在展示课中的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方式,以激发学生展示的积极性。(二)交流、展示阶段。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注意点拨、激励、评价。各组分别按准备情况展示对文章的认识,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展示时各组间同学要注意展示问题的联系,通过各组问的合作补充完善。可以是文本的展示,结合重点语句的品读、赏析进行展示,对文章整体的赏析进行展示;可以是情感的展示,学生说感悟、体验,引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材料补充认识,形成与文本的深入交流等。(三)提升阶段。本环节可以根据阅读内容训练语言知识技法;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及自身感悟设计活动,使语文生活化;也可以是文章写作方法的归纳、整理、学习、实践。比如,张丽老师执教的主题阅读展示课《美丽人生》,有效地整合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下)《古韵今风》中“我心深处”和“人生行囊”两个板块中的文章,以“美丽人生”为主题,引领学生将自主阅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通过阅读展示,使学生深入思考在人生道路上一个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三、主题写作指导课

立足课堂,大量阅读一定会实现厚积薄发,主题写作课型与表现手法鉴赏课型有许多共同点,就是“读透一类文章,把握一种手法,会写一种文体”。主题写作指导课强调每节课主要训练一个技法,打破作文训练把所有的写作技巧“一揽子全兜”的现象,一个技法一个技法地训练。实现由简单到复杂,由相对独立到全面综合,由追求一点点的完美过渡到追求全面的完美。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点及面的过程。学生每一次写作都是在感受大量美文或片段基础上进行的,有真实的体验,有深刻的感悟,每一次写作都会有收获和提升。

四、语言特色品味课

语文课要细读文本,品出文字背后的味道。只有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意蕴,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只有引领学生领悟语言的精妙,才能使他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品读文章的能力。我们把语言特色的品味分成词语运用的品味、语句内涵的品味、语言特色的品味和语言技巧的品味等。

五、阅读指导课

学生面对大量文章,是一目十行、粗略浏览,还是字斟句酌、细细揣摩?我们认为,学生应立足课堂,做到精读与泛读结合,进行高效阅读。如何确保学生的阅读效果呢?在课堂上,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够运用一些阅读的方法,把握某一体裁的文章基本的阅读规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进而促进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海量阅读。阅读指导课,既能引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帮助学生挖掘文本的丰富内涵;又能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搭上阅读的快车道,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型范文篇4

[关键词]企业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课型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的一种行动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一定的职业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案例,作出判断或决策,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在参加广州市教育科学院开展的中职有效教学特色课型研究中,构建了中职企业财务会计案例教学课型,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使企业财务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质量。

1案例教学课型及特点

课型就是课的类型或者模型,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课型是运用案例教学法设计并组织教学的课堂模型。中职企业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是教学中围绕仿真案例,教学过程以“例”到“理”,从实践中获取理论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生成知识。案例教学课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型,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课型,具有以下特点:1.1突出主体参与。案例教学课型是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型。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学生需要充分运用理论知识,以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方式,最终得出案例的决策。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协作能力。例如,在学习商品销售收入的时候,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发票,让学生根据搜集的发票形成小组案例,组间交互完成案例中的账户处理。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前案例选编,课中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2重视情境创设。案例作为教学媒介,均具有一定的职业情境。案例的选编注重真实性,以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验逼真的实例情境,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相关的教学内容。通过直观具体的情境,缩短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的差距,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例如,在讲授货币资金的清查时,教师引入某企业月末清查的情景。学生通过完成案例中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的清查,体验货币资金清查的过程,通过实践掌握理论知识。1.3提倡多元互动。案例教学课型是讲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开放互动式课型。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要先独立地查阅案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个体的自主探究。其次,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在反复交流中形成集体思维的碰撞,互相补充得出相对统一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合作探究。教师作为引导者,与学生的互动则是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要随时关注全体学生,进行适时引导。例如,在学习坏账损失和坏账准备的时候,学生围绕着案例,小组讨论每年末的应收账款减值处理,通过课堂展示小组讨论成果的同时,教师引导生成知识。1.4强调技能训练。案例教学课型重视体现企业财务工作的流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技能训练。教学案例原则上选取企业实例,也可以是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编写的仿真例子。教学案例的内容一定要有客观依据,讲究实用性和典型性。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通过运用理论知识获得实践能力的。剖析案例不仅有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梳理过程,而且还有学生把理论知识上升为实践能力的过程。在学习应付职工薪酬时,教师从学校人事部门获得工资模板,按小微制造企业的规模和部门设置制作工资表,编写月末工资账务处理案例。学生通过完成月末工资账务处理,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分析

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达到企业会计岗位的上岗标准。本课程服务于会计岗位的工作要求,开设在会计基础课程之后,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法不能满足课程的教学需要。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生成理论知识,达成课程目标。中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比较差,对理论知识有抵触心理,愿意动手实践,对设置情境的仿真实操有较高的兴趣,喜欢从直观感受学习知识。然而,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法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过分重视理论的讲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容易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一学年会计基础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会计核算能力。案例教学创设职业情景,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完成案例中的账务处理,直观感受真实会计核算的流程,提高理论和实践能力。因此,企业财务会计课程适合案例教学,学生适合案例教学。

3案例教学课型的构建

中职企业财务会计案例教学课型结构是:选编案例—讨论案例—课堂展示—学习评价。3.1选编案例。会计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准备工作,二是学生的准备工作。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深入企业搜集实际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整理、设计教学案例,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案例是教学内容的延伸,是理论与实际的衔接媒体,教师在选编案例时要注重实用性与针对性。课前准备工作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编排案例,紧扣教材的知识点,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设计问题,拟好教学提纲,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一起搜集企业实例,参与到案例的准备工作中。在学习委托加工物资时,可以选择真善美牛仔服饰有限公司委托加工牛仔裤的案例。善美牛仔服饰有限公司对材料和委托加工物资采用实际成本核算。2018年3月2日,委托丰盈牛仔厂加工一批牛仔裤,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为80000元;同时,以银行存款支付相关运费10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为110元;3月10日,以银行存款支付加工费200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为3400元;3月12日,收回代加工的牛仔裤,以银行存款支付运费10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为110元;同时,该批代加工牛仔裤验收合格入库。3.2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完成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的。在案例教学中,讨论一般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最终形成一个组内统一的案例决策。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与引导。教师要主动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时刻掌握班级的讨论情况,在必要时进行适当引导,使课堂有序进行。在学习委托加工物资时,学生就委托加工物资业务核算的三个流程进行讨论。学生思考并列示拨付物资及支付运费、支付加工费及相关增值税和收回物资支付运费及入库等流程中所涉及的账户,结合账户的性质与变化情况进行讨论,小组长及时记录小组讨论过程中的观点。最后,形成小组公认的账务处理结果并梳理思维导图。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自主总结,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学习效果明显。3.3课堂展示。成果展示是由各小组或部分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展示并讲解组内统一的案例决策。通过成果展示,促进小组与小组间的交流。成果展示的时候要注重分享决策的思路与遇到的问题,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他组的小组长对展示小组的表现进行评分,教师作为总评委,随机提问相关问题并对展示小组的表现进行及时点评。成果展示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及时点评能够提高学生的专注度,活跃课堂气氛。在学习委托加工物资时,教师邀请了1个小组展示账务核算结果,又邀请了另外1个小组展示思维导图。在学生展示物资入库的分录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委托加工物资成本的组成。在学生展示思维导图时,学生很细心地拓展了课本小知识中消费税的处理。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引导学生写出物资收回后直接用于销售和物资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这两种情况的分录。在学生展示时,教师认真记录学生的观点和展示表现,及时对学生的展示表现进行反馈。3.4学习评价。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与决策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中,学生要归纳案例中涉及的会计理论知识,阐明案例分析的重难点,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收获,认真进行自我反思。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可以提高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学习评价就是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者结合,对学生学习成果、学习态度、协作能力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双重评价,是平时成绩的计算依据。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体现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教师对进步的地方加以肯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课型实践的反思

案例教学课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多元互动,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了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教师要精心选编案例,重视自身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关系。4.1精心选编会计案例。会计案例贯穿于案例教学过程,其质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选编会计案例时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以案促教。设计案例时,教师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教学案例的选编应针对教学目的,结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二是启发性原则。设计案例的问题时应注意层次,照顾各个阶段的学生,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三是典型性原则。教师应尽量选择本地区有代表性的企业实例,对学生能起举一反三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案例学习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2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具备较好地课堂掌控能力,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讨论和展示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点评。4.3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会计理论教学是会计案例教学的坚实基础,而案例教学又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为了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教师可以课前下发学习PPT和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郑军,张振,周运兰,等.会计教学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课型范文篇5

1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开展任务型教学的必要性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只有进一步加强阅读手段与技巧,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增强阅读兴趣。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引人任务型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任务型教学能让学生的学习具有目的性,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积极性,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得到满足感并以此积累丰富的经验;在阅读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学生可不断通过自省的形式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激发学习的动力、不断完善自我。

由于任务型教学的分工精确,因此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利于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并将这种责任心转化为进步的动力。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英语阅读课将涉及到很多人际交往的问题,学生通过这些阅读加强了判断、思考及决策的机会,对培养自身情感、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并能通过阅读课中的角色扮演,提高英语交际能力。通过在英语阅读课中开展任务型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其语言能力的要求。

另外,任务型教学模式并不是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唯一教学形式,也并不意味着其他教学方式均被淘汰,而是应该选取符合高中学生认知能力、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方式,任务型教学是英语阅读课的一种改革创新手段,但是任务型阅读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据课程不同、学生能力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为了克服“大班额”带来的弊端,教师可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因材施教,既节约时间,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2高中英语阅读课任务型教学的策略

2.1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阅读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学习行为决定了学习效果。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拥有知识的权威性;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机械的教与学单向传播方式,缺乏学生对学习情况的反馈过程,师生之间也很少开展情感交流,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压抑情感,难以真正掌握知识,缺乏课堂的参与意识,自然缺少学习兴趣。

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态度,充分认识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担任主角的重要性,而教师更多的在阅读中引导与纠正,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而应具备组织者、计划者、提供学习资源、规范语法与言语行为、活动的发起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重在学生阅读技能与策略的开拓,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信息,让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达成师生之间的互动互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任务型教学模式应该在平等、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中进行,以此激发学生对阅读课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有所了解,尤其是一些需要深人探究的问题,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的方式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任务型学习,尤其加强学生主动探究与自主阅读的应用,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效率最高的方式开展阅读学习。另外,任务型学习还强调学生审美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交际英语的应用,并在完成任务后体验到成就感,通过互相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2.3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阅读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阅读任务的主题与内容应符合学生兴趣,并具有一定挑战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任务应灵活多样,并依据学生能力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阅读课堂中任务的设计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加强对阅读任务难易程度的把握。阅读任务的设计应趋向多元化,如简单的输入材料可以适当提高活动的复杂度,若难度较高的翰人材料可将任务设计为由易到难,以阶梯式层层推进任务,对能力要求较高的任务,可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以此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并完成阅读任务。

2.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阅读任务是开展任务型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注重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要想通过任务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师应确立创新性的教学目标,注重在课堂上多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开拓思路、敢于质疑、积极思考,以呈现出多样化的思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满足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任务。

课型范文篇6

听与读,虽然同是获得信息的途径,但获得信息的方式却不相同。读是目睹有形的文字,可以反复吟诵,过目再三;而听就不行,无形的声音,稍纵即逝。如果不集中精力,思维敏捷,就难以捕捉到信息。同样,说与写,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表达,但采取的传递媒介不同;说用声音,写用文字。而写可以反复思考,斟酌修改,说就不允许思维的怠慢。看来,读的能力不能代替听的能力,写的能力不能代替说的能力,只有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增设了一二种新课型--听“小喇叭”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小喇叭”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多样,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容易使儿童接受理解。我们认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小喇叭”引进课堂,通过听节目,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记忆、表达和想象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教学形式。于是,从1983年春开始,我们分别在中低年级的三个班级中开设了听“小喇叭”这一新课型。

“小喇叭”课每周安排两节课。一年级第一学期每书课20分钟,第二学期以及二、三年级每节课均为35分钟。紧密结合各年级双基训练的重点和要求,采取分段训练,突出重点的方法分别在中低年级的三个班级中进行探索和实验。

一年级第一学期每节课只听“小喇叭”节目20分钟的广播。要求学生认真听节目,达到熟悉、理解、掌握节目内容的程度,然后结合教学拼音、识字,对照广播里的标准读音,纠正错误的发音和方法。

第二学期,课时改为35分钟,听后有15分钟的说话练习。听后即说,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复述节目内容。教师根据内容,酌情设计问题。例如,依照课文第三册基础训练一、二最后一题的要求提问:“你们听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好不好?你能说一遍吗?说说看。”小学生兴趣很高、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年级学生第一学期上“小喇叭”课,进一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学生听完节目后,要求既能正确地回答问题,又能完整地说出所听内容。每次上课侧重一个重点进行训练。

第二学期,既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同时培养读、写的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指导方法:(l)、听完节目后让学生记下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精彩的场面,让写得好的同学谈体会。(2)、学生边听边记关键词语、结合第4册基础训练3第四题,把断断续续记的词语补充成篇。(3)、边听边把故事想象成一幅幅图画,以基础训练中看图写话为例子,用“想图写文追记法”写下所听的故事内容。

三年级第一学期“说”的训练,要培养学生有创造性地说。在听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想象,如听了科技知识、新闻节目后,便让学生谈自己的联想。

我们重点结合第五册基础训练了第六题进行训练。

第二学期,听的过程中教师要布置“说”的任务:或理解段落说出段落大意,或概括故事主要内容。一开始,学生难以说出来,我们就反复播放节目,“让学生集中精力,边听边思考。然后,让学生结合第六册基础训练中的写作要求,有顺序、有条理地写出所听内容。经过几年实验,我们收到了以下的效果:

(一)开阔了视野,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发展了智力。

(三)培养了能力。通过对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对比考查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达到高一年级的水平。

课型范文篇7

“结构一功能”原理告诉我们:结构决定功能,较好的结构表现出的功能也较好,因此,我们根据学法指导原则设计学法训练序列(能力结构),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编拟《导练教程》(学法结构),根据“以学论教”思想和学习迁移规律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导练结构),以期显示预期的学法训练目标。下面就三个结构谈谈如何进行阅读学法训练。

一、设立学法训练点──能力结构序列化

学法训练有三个原则:[1]确定性。即在一定的年级,结合一定的教材,在一定的课时上训练确定的某一种学法,培养某一项学习能力,以减少随意性。[2]程序性。即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训练规律,按一定程序去达到训练目标。[3]系统性。即某一门类方法系统(母系统),由许多相关的完整的学法训练点组成,这些学法训练点又可自成系统(子系统)。体现了这三个原则,整个学法结构才能形成科学的序列。

阅读学法是语文学法中的一个子系统。我们根据学法训练原则,大纲对各学年的阅读要求及学生所欠缺的阅读方法几方面综合考虑,编制了一个《阅读学法训练要点表》,这个表从三年六个学期考虑,抓住阅读基本技能和阅读一般能力的培养,全面规划了14个学法训练点,形成阅读学法系统,这个系统的训练序列是:

一根主线贯串:阅读学法训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会读、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能力。这根主线就是:词法──句法──段法──章法,最后达到对阅读方法系统的全面掌握,这根主线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自身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有其可靠的依据。

两根副线并进:阅读基本技法(指运用工具书和自学文章的方法、步骤等技法)和阅读一般方法(指阅读理解文章的规律性方法)。

阅读基本技法:阅读步骤(三上:初读、细读、精读)──阅读重点(三上:记事类、写人类、状物类)──阅读理解(四上:析题联文、扣词解文、理段析文)──阅读分析(四下:问题类型、解题思路)──独立阅读(五上:快速自读、多法自读)。

阅读一般方法:理解词句(三上:理解句子、概括句意、句段联系)──自然段分析(三下:句间关系、段内层次,概括段意)──逻辑段分析(四上:分段方法、分段标志、概括段意)──把握中心(四下:点明中心、表达中心、归纳中心)──领会含义(五上:含蓄句子、句子含义、文章感情)──文章分析(五下:分析细节、分析人物、分析写法)。

十根明线相扣。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规律启示我们,相类似或相联系的学法训练宜归并,集中实践一个阶段,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遗忘“损耗”,提高学习效益。为此,我们让每个学期的两根副线自成系统,能力训线点环环相扣,比如“阅读步骤”系列中,设立了“初读课文──细读课文──精读课文”三个连续能力训练点。在“把握中心”系列中,设立了“点明中心──表述中心──归纳中心──深究中心”四个连续的能力训练点,以便进行不间断的,阶梯式的训练,尽快让学生初步掌握某项学法。

四根暗线穿插,学生掌握学法是一个由生疏到熟练,由浅显到深刻的动态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有的系列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智发展水平分别在几个学年度安插训练点,跨越年级、学期反复由易到难进行某项学法训练,这个序列不易觉察。比如“自读一篇文章(三上)──自读一类文章(三下)──快速自读文章(五上)──自读一册文章(五下)”,又比如“概括句意(三上)──概括节意(三下)──概括段意(四上)──概括文意(四下)”埋下这几根暗线,有利于学生反复实践,不断强化,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二、编拟《导练教程》──学法结构操作化

阅读操作指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系列实践行为和动作,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操作,即用眼、用耳、动口、动手这种外在的,可见的一组学习活动:一种是内部操作,即动脑这种内在的,不可见的系列思维活动。学生通过两种方式的操作“自求得之”。为此,我们对实施导练的课文编拟了《导练教程》,为学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阅读操作规程,为教师提供了能力训练操作化教程。《导练教程》有如下特点:

(一)学法内容具体实用

根据单元学法训练点以及实施训练的课文特点,我们精心编制学法,在《导练课程》中标以“学法提示”。学法提示”不单是授于学生阅读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性阅读的方法程序,学会了它,对今后阅读此类课文具有持久、稳定的指导功能。“学法提示”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导向。提出本单元阅读学法训练任务,明确所要掌握的某一学法。比如在“析题联文”学法训练单元中,要求学会“从课题入手理解文章内容”的学法。

二导法。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提示阅读某一规律性知识方法,但这些知识不是新授的或硬灌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已有实践积累基础上的集中归纳,揭示点拨。如“抓前后联系”学法训练方法提示:文章前后内容照应主要有三种方式:[1]反复式;[2]接续式;[3]因果式。

三导路。设计阅读程序,指点阅读操作所必须的技能技巧,或启发学生思考的路子,通过对学生思维流程的调控,实现阅读过程的操作。比如“扣词解文”能力训练,提示了三个阅读步骤:1.抓关键词,揭示思路;2.抓关键词,理解文章;3.抓关键词,理解中心。

(二)操作方式多样

在《导练教程》中,我们还设计了“导学题”和“导练题”(操作对象),通过操作实践掌握学法内容(认识对象)。“导学题”就课文内容导读,导思、导练,它不完全是讲读课文中的思考题,与领悟“阅读提示”中的学法无关的内容不设计操作题。“导练题”从已学课文或课外读物中筛选并要求学生依法自练,通过举一反三地运用学法,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形成。这两类操作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操作性阅读方式:

1、读议式操作。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设计讨论题,让学生带问题阅读,读后学生互议或师生共议,对课文进行探求性讨论,通过交流,掌握学法。比如“概括句意”能力训练,《南京长江大桥》一课的导学题:[1]轻声读课文第一段,在具体描述大桥的句子前标上序号;[2]同桌讨论每个标出的句子大意,用一个短语概括;[3]全班讨论选择最佳答案;[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段。这样熟读、精思、广议,从中得法。

2、批注式操作。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指点学生用一定的符号或文字进行批划,圈上重点,标明疑问、批上优劣,注明含义,训练读书动笔的习惯。比如“细节描写”能力训练,《鹌鹑》一课的导学题:[1]用“─”划出关于母子鹌鹑细节描写的句子,并用“·”标明重点词语;[2]简要注明这些词句写得好在哪里;[3]在有疑问处用“?”标记。

3、填画式操作。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编拟相关填空题或绘制图表,画简笔画,让学生填添补。比如《解答问题》能力训练以《草船借箭》为例实施训练的导学题:按下面表格项目思考课后题2.填表后再作答。

(附图{图})

4、评改式操作。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针对学生平日突出的共性问题选取(或编拟)典型病例,让学生自改互评。如“归纳段意”能力训练导练题,把学生编写的摘录原句、抓次舍主、点出中心,表述[*#0101]嗦的段意列出来供修改,从中领悟归纳段意的方法、要求。

5.演练式操作。感情色彩浓郁或故事性强的课文,可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让学生进入角色,自编自演,在自我感受,自我抒发,自我创造的意境中领悟学法。比如“分析语言”的能力训练《小英雄雨来》第四部分,可让学生即兴表演后再回答问题。

6.视听式操作。对于文情并茂的文章,可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借助幻灯和录音,创设情境,在充分感受形象、体验情感中领悟学法,比如在“文章感情”的能力训练《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中,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领悟到文章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7.说写式操作。根据提示的学法内容和课文读写结合点,因势利导地训练写片断,先读后写,以说助写,以写辅读。比如“借鉴写法”能力训练《小站》一课的导学题:[1]作者写小站的优美环境,目的是表现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2]仿照课文运用“借物写人”方法写一个片断(如:书橱、杂货铺、病房等)。

这里需要提及一点,以上操作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被教师或多或少地采用,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法训练途径还没有被教师有意识地去设计、去运用,因此要增强教师的学法训练中的学生参于意识,操作意识和学习效益意识,优化学法训练。

三、实施课堂导练──导练结构程序化

教师要自觉地发挥迁移规律的作用,设法优化学法训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导练教程》教给了学生可供迁移的规律性知识和阅读同类文章的方法,提供了迁移性训练内容,为了保证《导练教程》在课堂上的实施和能力训练目标的逐步实现,我们将训练指导思想具体化为一定的导练程序:“导练五环节”、“导练三步五法”以改变过去单一松散随意的教学程式,使整个单元训练过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灵活调控性。

就一个单元教学来说,导练结构为“尝试──领悟──运用──反馈──强化”。五个环节环环相扣,逐步迁移。[1]尝试、即对一类课文以“导学题”让学生作尝试性练习。[2]领悟。即回顾尝试过程,逐一归纳抽象出一项一项条理化的一般学习方法,领悟“提示”中的学法内容。[3]运用。即运用初步领悟到的学法学以致用,去完成“导练题”。教师从扶到放,学生技能掌握由模糊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以上三个环节完成了由“学”到“悟”,由“悟”到“用”的第一次迁移。[4]反馈。即独立完成二类或三类课文的“导学题”,通过自我检测,找出问题症结,以便针对性进行学法指导,再次领悟学法。[5]强化。再次通过“导练题”做巩固性训练,沟通新旧知识,强化学法意识,比较自如地实现“在自学中学会,在学会中会学”的第二次迁移。

就一篇课文教学来说,要处理好学法训练和原来课文讲读的关系。做到既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又突出某项能力训练,可采用三种课堂导练方式:

揉合式。如果学法训练与课文讲读内容密切相关,可以将两者揉合,贯串于整个课堂教学,使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比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在进行“掌握写人文章要点”的学法导练的同时又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学生学会了抓住具体事件,抓住“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五要素理解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

穿插式。如果学法导练与课文某一步骤的教学内容相关,可穿插尝试“导学题”和归纳领悟“学法提示”两个环节,最后再依法完成“导练题”。如《在炮兵阵地上》一课,我们在给课文练习分段的同时进行“分段依据”的学法指导,分两步实施本课的《导练教程》内容,使学生学会划分段落的方法。

集中式。如果学法导练与课文某一步骤的教学内容相关,就可集中一段时间实施本课的《导练教程》内容,使导练的环节前后衔接。导练内容步步深化。如“归纳中心”和“借鉴写法”等学法训练都可在讲读教学结束之后进行。

课型范文篇8

关键词:幼师专业;创新型文书课;教学研究与实践

当前幼儿专业学生已经习惯了跟着老师一笔一笔的学习作画,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强烈的知识依赖感,如果离开老师就不知道从何下笔,美术课成为了锻炼学生临摹技巧的课程。所以这样培育出来的幼师大部分还处于程序化教学阶段。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和幼儿都认为过于枯燥乏味,教师除了要传授一定的知识技巧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要求幼师专业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具有一定创新性,只有幼儿教师首先具有创新性思维,才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利用创新课程优化教学模式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永远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能促进文明的进化,而学前教育是人们首先接触到的正规教育,可以为幼儿日后的学习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在幼儿教育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够使学生日后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走得更远。对于幼儿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来说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原因非常多,幼儿教育的对象年龄偏小,对于美术这种颜色较为鲜艳图像较为卡通的学科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但是幼儿美术教学并不是要求幼儿能够学着教师一笔一画的作画,而是要求能够考虑到幼儿的心理因素从而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影响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构成,首先是幼儿对于生活的认知。美术的形象来源于幼儿对于外界的接触和观察。所以在进行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幼儿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和空间,尽可能多的为幼儿准备物品和教学用具,幼儿能够根据自我需求展开个性化的探索,这样才能够培养幼儿的艺术创作灵感。所以在幼师专业绘画教学中也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培养学生使用绘画将做情感展现出来,美术是一种能够表现作者情感的主要手段。在幼儿教学中,幼儿进行创作时能够从个人的生活信息经验来酝酿情感,从而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要求幼儿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不要针对幼儿的画作好坏进行评价,应当首先理解幼儿的情感表达。对幼儿进行美术意象方面的教学,幼儿的想象力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而得来的,由于幼儿对于世界的认知并不像成人这么完善,所以幼儿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他们能够以生命的形式对待一切没有生命的事物,从而在幼儿的绘画作品中容易出现一些拟人化有活力的事务,所以幼师应当从幼儿的想象力出发,通过美术教学对幼儿的想象力进行充分的开发。

2幼师专业美术教育的措施方法与内容

幼师专业想要提高美术的教学效率,首先应当让学生喜欢上美术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课堂变为学生真正想要上的,需要上的课堂。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如果使用传统教学的模式将教学目标定得过高,不利于学生学习。但是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将教学目标定得较低,应当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利用各种美术教学资源,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展开丰富有趣的美术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从教学中得到创新美术的思想。首先的美术教学中应当首先确定对幼师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不能够只要求学生能够获得绘画技巧为目标应当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都融合到教学目标中。首先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基础的绘画训练,第二,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绘画技巧来完成实际操作,能够使用绘画的方式装饰教室环境,或者利用废旧材料来制作玩具或摆件。第三,要求学生能够具有合格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如何审美世界经典绘画作品,从而培养学生如何能够正确的欣赏幼儿作品。要是幼师专业学生摆正对美术教育的认知,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将绘画技巧传授给幼儿,也能够通过绘画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使幼儿陶冶自我情操提高整体艺术素养。在幼师专业的美术教学中,应当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当前幼师美术教学效率不佳,学生认为只要能够好好画画那就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绘画知识,从而学生对于美术教学没有学习兴趣,也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首先应当充分认知,课堂只是一个教学环境,要让学生在这个教学环境内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才能才是最好的教学,所以教师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法,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我意象来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文字性的绘画意象,让学生能够通过文字性的描述来进行绘画,最后让学生能够在全班进行自我绘画分享和评奖。使学生在不断的锻炼中提高自我绘画能力,同时由于教师没有刻板的对学生进行一笔一画的教学,所以学生也能够在美术锻炼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教学乐于教学的心理态度,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幼师专业学生往往更加喜欢通过手机或者电脑上网聊天或者玩游戏,学生这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较为单调,所以学生的性格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样的性格对于以后的幼教工作是不利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创立好良好的美术环境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能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达到向他人学习弥补缺点的教学目标。同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认真对待工作,耐心对待幼儿,促进幼儿良好的成长。

3结束语

当前幼师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学生的绘画能力,却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未来的工作中幼儿教育与美术教学的联系非常紧密,对幼儿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幼师专业教学中应当对幼师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通过创新型教学提高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路斌.幼师专业创新型美术课的研究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吕小虎.如何做创新型职业学校美术课教师[J].文教资料,2009(22):117-119.

课型范文篇9

关键词:生物课堂;核心素养;思维流量;形态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生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在学生的发展,若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你听我讲”的模式,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极低,并且课堂效率难以得到保障。其中高效课堂就是在教学中,能够将目标聚焦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中,还原学生知识背景,尤其是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作为主体,但是,这些要素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提炼和创新,将其中的要素进行组合。文章下述内容从生物课堂模型的创建出发,科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课堂形成具有一定思维流量的课堂。[1]文章下述内容从初中生物课程,形成思维流量课堂的角度出发,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措施,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课型

1.1聚焦学生个性化发展,创设情景教学

如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这一课程学习中,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人体的器官来引入课程内容,比如人有什么器官,眼睛的作用、鼻子的作用等,学生对于这些器官非常了解,那么学生就会积极的回答这些器官的作用,通过人体器官,来引入植物的器官。其实,除了动物有器官之外,植物也具有各种各样的器官,来帮助他们生存,同学们,你们认为植物有哪些器官,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充满了新奇与探索的精神,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准备的植物,来帮助学基础学科生进行了解和探索。[2]学生通过类似的探讨,能够认识到不同植物器官的作用不同,并且不同器官的各个组织含量也具有不同,进而帮助学生直观、客观的了解植物的构造,这样的学习效果要远远高于教师单纯的讲解来的清晰,印象更为深刻,学生的热情也更加的饱满,以此达到生物教学的目的。

1.2利用对比分析,扩大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的各种器官之后,要让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了解植物结构的异同,这就会帮助学生认识到动物体内的器官要比植物体内的器官复杂多样,承担的责任也就更加的重大。通过植物器官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动物器官,教师可以进行问题的提问通过类比,提升学生思维活动量,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3巧妙还原背景,强化学生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完善课堂教学方式。在植物结构学习课程中,学生们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各类各样的植物,并且对比对象可以为兔子之类的小动物,以辣椒苗为主研究对象,对植物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和对比,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的神奇,更加热爱大自然,强化生物生活的背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进而实现对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花的结构”课型

2.1创设情景,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重点

首先,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在开课之前准备好百合花、菊花、玉米花、月季花等。在认识花的结构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认真观察这些花的结构,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尤其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的创新,主动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由于学生自身接受知识的能力具有差距,所以在教学中若一视同仁,那么就会导致一些接受程度较差的学生难以跟上生物课程,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通过生物实验,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观察到生物实验中的现象,学会观察各种植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迅速的对课本的内容进行掌握,了解课本学习内容,认识花的结构之间存在共性与差异性。[4]最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观察到的内容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帮助学生实现可视化的思维结构图。

2.2还原生物背景,加深学生的印象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清晰掌握风媒花、虫媒花,何为单性花,何为双性花等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概念,教师可以借助周边的环境,通过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5]例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进植物园观察玉米花,通过观察,学生对玉米花的形状有了基本的了解,玉米花粉较小,并且颜色呈现出暗黄色,一旦风吹起,就很容易将其吹走,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够理解原来这就是风媒花,此类花的特点就是需要以风为媒介,通过风进行花粉的传播,当这些花粉被风吹到胡须状的雌蕊的柱头上,就会说明玉米花属于单性花。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观察荷兰豆的花,这种花的颜色非常的鲜艳,和蝴蝶兰的颜色、形状非常的相似,并且在这些花中,不时能够看到几只蜜蜂在花朵上辛勤的劳作,这也就说明荷兰豆的花属于虫媒花,也就是当蜜蜂等虫子停留在花蕊上,花粉就会粘在虫子的身上,并且还能够发现荷兰豆的花既有雌蕊又有雄蕊,进而就会明白何为双性花。学生在植物园中,能够快速的了解各类花的形状,通过自身的观察和类比,让学生能够明白科学思维是在科学研究和观察中形成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能够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3课堂模型构建在其他课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的具体分析,能够了解到,初中阶段的实验课程较多,若学生在实验中没有找到乐趣,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迅速的下降,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不能够敷衍了事,要认真准备生物实验的内容,设定教学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实验活动,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教师也应该通过不同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在学生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学生若在问题提出的同时,教师就积极的解答出来,这样就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的印象也不会深刻,教师要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通过自身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生物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思维流量,构建良好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点燃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

参考文献

[1]王锋军.试论初中特色生物课堂的构建[J].科学与财富,2019,(32):160-160.

[2]庞彬.小组合作背景下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17):151-152.

[3]张耀方.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互动课堂构建策略[J].情感读本,2019,(12):21-21.

[4]林珊奕.浅谈如何构建初中生物智慧课堂[J].读天下(综合),2019,(33):1-1.

课型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比较研究;体育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对大学体育学习的评价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由于它只注重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已达到的水平,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和锻炼过程中身体素质、技能及情感因素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因而不能较好的、全面的体现体育的本质功能,即健身和教育功能。这种学习评价功能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全面、动态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过程性评价多元方法是很有价值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系,美术与设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政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04、f)5级乒乓球选项班的女生。

2.2研究方法

2.2.1实验法:随机分组,将04级乒乓球选项班的60名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人,随机将一组指定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对实验组学生学习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即在上乒乓球课时,结合所授教学内容(如.反手推挡、正手攻球、搓球等专项技术和身体素质的锻炼等),采用8~10课时进行一次测验或观察分析,再将结果与评价反馈给学生,让她们及时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在一学年的时间里共进行了8次评价。对照组的学生学习评价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即在每学期体育课结束时进行的评价,一学年共2次。在学年结束时两组进行lOOm、立定跳远、反手推挡、反手搓球或正手攻球技术的测试,纪录其测试数据。

2.2.2问卷调查法:对测试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20份,收回388份,有效问卷363份,回收率92.38%,有效率93.56%。

2.2.3访问调查法:在试验研究即将结束时,召开试验组20位学生讨论会,了解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哪一种评价更能促进个体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2.4数理统计法:将测试所得到的数据用Microsoft—Ex—ce197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3.1采用过程-性评价方法较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入,对学生学习休育的评价也应与之相适应。如果延续过去的评价方法将很难真正反映学生学习的进度情况,不利于学生积极的向上发展。因此,改革终结性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有利于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更好地评价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理解与应用以及评价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应用和运动参与程度,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的最终成绩。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可改变过去仅由教师个人进行外部评价的局限性,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真正客观的判断学生的学习成绩。

3.2过程性评价内容、标准、方法与形式。大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进行判断与等级评定。这种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体能项目;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方法、体育技战术的运用能力;与不同水平相当的运动技能水平及运动情况;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在评价标准上应采用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相结合进行,在方法上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采用等级评定制,建立学生学习健康档案,记录学生在体能与运动技能方面的发展、学习态度、行为的变化等情况,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依据。最终学习成绩评价可采取学生自我评定、同学相互评定、教师评定相结合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动态发展中得到客观的、真实的反映。

3.3过程性评价更有利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通过统计学的t检验,采用过程性评价的实验组在一学年学习结束时除1OOm外,其余项目的测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由此我们认为,采用过程性评价的学生其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成绩要比采用终结性评价的学生提高更快。因为评价次数的增加,获得反馈的机会也就增多,为再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理论指导,有利于学生取得较大进步。

3.4过程性评价更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与实验组学生交谈获知,大多数学生认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比,前者的实施由于增加了反馈、评价次数及鼓励诱导,因而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自觉参与团结协作的气氛更浓了。这些变化与我们平常所观察到的情况是相吻合的。

3.5学生乐于接受过程性的评价。接受问卷调查的363名学生中,在“你喜欢的评价方式一栏”中,有91.3%的学生选择了多次性评价,3.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在“培养学生个人情感、发展人际关系”方面,有78.36%的学生认为过程性评价“有帮助”,8.6%的学生“不知道”;在“评价手段”上有12.6%的学生选择“教师评”,有81.2%的学生选择“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而选择“学生互评”的只有6.2%。因此,从学生的整体来看,他们更愿意接受照自身状况设定的过程性评价,对学期结束时的一次性评价不予肯定。在评价手段上,学生较注重“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这说明学生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学生对评价的客观性和实际性的要求,认为过程性评价比较终结性评价更有利、更合理。

3.6过程性评价的特点

3.6.1过程性评价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全面性。高校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发展水平已不同于中学生,个性发展尤为突出,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已趋于稳定,如果只用单一的素质及技能数值评价体系来评定学生的体能状况,这无疑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全面的,它忽略了体育的另一功能,即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如学生情感、锻炼态度、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过程性评价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能及时提供反馈,这样就可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强化学习动因,发展个人情感,控制和调节其学习过程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学到锻炼方法,提高锻炼的质量。

3.6.2过程性因人而异,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公平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对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上存在着差异,如果采用终结性评价,既不能达到激励原本身体素质好,技能有优势的学生冲击更高目标的目的,又抑制了基础条件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导致个人情感发生变化,出现“远离”体育的现象,而过程性评价却能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使原来处于不同基础的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从而达到愉悦身心和提高的目的。公务员之家:

四、结论与建议

(1)过程性评价使反馈作用更加突出,它为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案提供依据,也更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2)过程性评价增加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的含量,有助于学生个体情感、交际合作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应采用过程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