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8-02 17:31:15

科技管理制度

科技管理制度范文篇1

第一条为有计划地发展我省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事业,加强对文物保护科技项目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家科研计划课题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中共**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委[20**]11号)及《**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文物保护科技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文物保护科技项目是指考古发掘出土文物、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复制,文物的分析、检测、鉴定技术,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陈列展览、考古调查与发掘技术。

第三条为体现社会参与的原则,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文物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公平竞争,文物保护科技项目主要采取招标方式选定项目承担单位,招标分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部分项目可由专家委员会指定具备科研能力的单位或科研基地承担。

第四条文物保护科技项目以**省文物保护科技的重点和难点课题为研究内容,面向全国文物、博物馆单位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招标。项目的招标投标评标工作遵循公平、公开、公正、择优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文物保护科技项目的管理实行**省文物局、项目组织管理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分级管理的方式,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相结合。

第六条**省文物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全省文物保护事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二)制定全省文物保护科技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三)审定文物保护科技招标项目及其经费预算;

(四)组织项目招标、评标工作,确定项目中标人,拨付项目专项补助经费;

(五)督促、检查科技项目的实施过程,组织项目中期检查,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中有关重大问题;

(六)登记项目产生的科研成果,按规定管理课题成果的知识产权;

**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委员会,具体承担文物保护科技项目的确定、评标、督查和验收等工作。

第七条**省文物保护科研基地为项目组织管理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一)承担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落实项目约定的支持条件;

(三)组织项目的实施,监督检查项目执行情况,上报项目年度执行情况;

(四)协调并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五)审核项目验收的有关资料,提出项目验收申请,并组织项目验收;

第八条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中标人,其主要职责是:

(一)严格执行《文物保护科技项目立项合同书》规定的任务,提供立项合同书中承诺的有关支持条件,完成项目预定的目标;

(二)及时报告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三)按要求编报项目年度执行情况和有关信息报表,提交项目验收的全部文件资料,并进行档案归档。

第三章项目管理

第九条文物保护科技项目由专家委员会确定,也可由各文物、博物馆单位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申报可行性研究报告,经专家委员会审定为文物保护科技项目。

第十条文物保护科技项目采用公开招标的,由**省文物局招标公告,招标公告应在规定报刊、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介。采用邀请投标的,应当向3个(含)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

第十一条凡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均可参与投标。投标人为法人的,应指定明确的项目责任人。

第十二条项目责任人应具有副高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此项条件的,须有两名同专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书面推荐。

第十三条项目责任人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进行实质性的研究工作,可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打破行业界限择优聘用项目组成员。

第十四条科技项目的开标、评标、中标程序严格按照《国家科研计划课题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执行。招标人、投标人、招标机构、评标委员会成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定标后,招标人与中标人签署《**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立项合同书》,并将中标结果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科技项目实行年度检查制度和执行情况报告制度。项目责任人须在项目规定期限过半时,向**省文物保护科研基地提交项目研究中期报告。

第十七条**省文物保护科研基地承担科技项目验收的具体事务,并按以下程序操作:

(一)项目承担单位在合同期满后的1个月内,向**省文物保护科研基地提交项目验收的书面申请和相关课题材料;

(二)**省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在接到项目验收申请后的20日内,审核相关材料,提出书面意见,向**省文物局申请项目验收;

(三)**省文物保护科研基地聘请专家委员会的有关专家组成项目验收专家组。专家组验收采取公开评议和记名投票方式进行。**省文物局对验收专家组提交的结项评审意见进行核准。

第十八条科技项目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和“不通过验收”。

凡科技项目的任务未按合同要求完成,或提交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完整、不真实,或研究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或经费使用存在问题,均为“不通过验收”。

第十九条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文物局将停止项目执行,并予以通报:

(一)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低劣,研究技术严重滞后;

(二)剽窃他人成果;

(三)未经**省文物局同意,擅自变更项目责任人、研究路线;

(四)逾期不提交延期申请,或延期到期后仍不能完成;

(五)初次验收未能通过,经修改后半年内重新验收,仍未能通过;

(六)合同规定的配套自筹资金或其他条件不能落实;

(七)违反财务制度。

被停止项目执行的项目责任人三年内不得申请文物保护科技项目。

第四章经费管理

第二十条根据**省财政厅、**省文化厅和**省文物局确定的文物保护科技项目专项经费额度,每年招标实施若干个文物保护科技项目,实行分项目经费投入。

第二十一条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专项经费采取分期拨付的方式,总额包干,超支不补。经费的拨付按照项目完成期限分期进行,立项当年拨付50%,项目中期报告评估合格后拨付30%,项目通过结项验收后拨付20%。

第二十二条科技项目专项经费使用范围具体包括:项目研究所需的设备购置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资料印刷费、租赁费、差旅费、小型会议费、咨询费、管理费、鉴定验收费,以及与项目研究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

第二十三条项目责任人有权在项目承担单位科研及财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按合同书确定的经费支出内容支配使用项目经费。

第二十四条项目通过验收后,项目责任人应会同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清理历年收支账目,如实编制经费决算表。

第二十五条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研究的项目,超范围使用或挪用科技项目经费的,以及项目按有关规定停止执行的,可停止拨款,并追回已拨经费的剩余部分。

科技管理制度范文篇2

关键词:民营科技型企业 科技管理 主要问题 有效措施

科技兴国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科技才能切实提高社会生产力,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民营科技型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许多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企业生存无法规避行业之间的竞争,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加强科技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如何高效地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是民营科技企业当下必须面临的问题。

一、科技管理的概念及主要意义

(一)科技管理的概念。科技管理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企业进行管理,主要是借助科技项目的形式对科研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科技管理工作具有鲜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运用科学数据或者先进的设备来实现预定的目标。科技管理具有严谨的计划性和协调性,一旦出现问题也会有相应的弥补措施,确保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简单来说,科技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很系统的程序,只是将它与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二)科技管理的主要意义。科技管理人员会根据各企业的生产资料形式,量身定做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行政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物料管理制度等等,企业按照这套成熟规范的制度去贯彻执行,会极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进而大幅提高生产力,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也要结合天时地利,根据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做出适应性调整,这才叫做科学的管理,一成不变的死板管理制度终将会被淘汰,灵活的管理机制更适应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通过科学的管理工作可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提高企业的行业知名度,最终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生产总值。

二、当前民营科技型企业科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过对江浙等沿海城市的近百家民营中小型企业调研发现,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明确科技管理的重要性,根据自身需求制定了科技管理制度,但是绝大部分企业的科技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根本没有制定科技管理制度,当企业发展真正需求的时候,才会去根据需求制定管理计划,往往都是亡羊补牢的做法,给企业造成一定的资产损失。缺乏系统化的科学管理制度千疮百孔,缺少科学支撑的管理制度也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这是当前民营科技型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二)科技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调查结果显示,有近80%的企业没有将制定的科技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很多管理制度成为了摆设,企业在实际运营中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甚至不乏有的企业存在跟风的现象,将其他企业的管理制度照搬过来。以上这些现象的最终结果往往差强人意,违背了引入科学管理工作的目的,不但不会提高企业生产效益,混乱的管理制度反而对企业发展起到相反作用,对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三)科技管理投资力度匮乏。许多民营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引入科技管理工作,初衷是想提高行业竞争力,让企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但是在现实的经营生产中,企业管理者会发现,看似无形的科技管理工作实际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一些有远见的大企业来说,不会在意眼前的一时得失,但是对于民营的中小企业来说,前期的投入将会是一项很大负担,并且科技管理工作不会在短时间内达到明显的效果,很多企业管理者就对科技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耐心和信心,削减必要的资金投入,这必将影响科技管理工作的后期开展。(四)科技管理缺乏创新意识研究结果表明,很多企业在创建初期就制定了科技管理制度,并且按照预定的制度在贯彻落实,企业的运营模式趋于稳定,科技管理工作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让企业管理者尝到了甜头。信息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很多未知的知识领域逐渐被应用,技术是实现进步的捷径,科技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但是受到固有思想的束缚,很多企业管理者对新鲜事物望而却步,缺乏科技管理的创新意识,逐渐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三、加强民营科技型企业科技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健全和完善科学管理制度。民营科技型企业本身就是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经营模式,主要资产就是以科技人员研发的新型科学技术产物,本身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都比较高,应用科技设备的能力又比较强,在这种科技企业开发科技管理工作应该比较顺利。广东的某民营微电子厂,主要为某品牌智能手机制作电子主板,企业管理者采用了科技管理,厂区的一切都采用无人智能管理模式,工作人员随身佩戴带有传感器的电子遥感设备,严格按照制定的科技管理制度完成工作,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工作量即可,管理者随时查看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并根据最近的工作质量制定工作奖惩方案。(二)塑造科技管理氛围,提高管理意识。广东某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发现,只有部分人对科技管理工作感兴趣,很多工作人员觉得只要服从管理即可,参与科技管理工作的兴趣点很低,厂区缺乏科技管理的氛围,于是该管理者独出心裁的召开了一次全体大会,决定定期举行科技管理工作评比比赛,以不同部门为小组,考核大家对科技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小组为单位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提出的改进建议、为企业贡献值作为加分项,在经过一个季度的考核后,根据小组最终分数作为评判依据,对获胜小组成员进行褒奖,激励大家参与到科技管理的氛围中。(三)突出科技管理重点,加大投资力度。民营企业不要故步自封,在科技管理工作中要勇于实践,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加大投资力度,采购符合企业的科技管理设备,引进先进科技管理人才,不要拘于眼前的投资,要为企业的发展考虑。深圳某企业管理者是一位海归人士,他回国创办了自己的科技公司,主要经营通信卫星器材的加工制造,手下员工近200余人,大部分都是来自全国的各大航天院校,学历本科及以上的员工超过85%,是一个年轻化的科技团队。该企业一直秉承科技管理,企业管理者一直学习西方管理模式,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规范建设科技管理工作,使企业在每提升一个台阶后,都会很快的进入平稳期,业内不少人都夸赞这位管理者的远见着实。(四)加强科技培训交流,培养创新意识。虽然近年来国内信息技术的发展很迅速,但是相比于西方的技术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走出国门成为了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捷径。青岛某民营企业的管理者,非常重视人才投资力度,每年都会外派一批先进工作者去美国或者英法等国培训交流,主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管理模式,回国后将这种管理模式应用到自身的企业发展中来。培养员工创新意识,支持年轻人大刀阔斧的改革,结合自身的企业发展进行创新,大胆采纳具有见解性的意见,同时不畏惧失败,鼓励年轻人树立自信心。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加强科技培训交流可以极大增强民营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助推企业经济的高速发展。

四、结论

民营科技型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一直大力倡导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号召相关部门进行政策服务和贷款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管理工作,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在科技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企业管理者借助完善政策、营造氛围、加大投资、加强培训等方式,加强企业的科技管理水平,增加民营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宋存胜.加快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J].《华东科技管理》,1994年第03期.

[2]韩庆林.危机管理是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致胜法宝[J].《企业研究》,2006年第10期.

[3]安兆峰;张蕊.加强国有科技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2018年02期.

[4]徐勤;屠永伟.陈方正.努力完善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机制[J].《领导科学》,2006年08期.

[5]刘琰.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科技管理制度范文篇3

公共科技与公共科技管理一般认为是由国内学者提出的。检索国外文献,我们发现只有类似的公共科学、公共研究、公共研发、公众科学等概念。其中公共科学、公共研究和公共研发基本上都是指大学、国家实验室或政府提供支持的研究机构等所进行的科学探索,产生的知识、科技论文及研究成果[1]。国外公共科学等概念的内涵相对狭小而具体,局限于公共科技研究单位的行为及其产出等问题,并未涉及政府行为及科技政策等层面[2]。国内学者通常将公共科技以及公共科技管理内涵定义为满足社会公共科技需要、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生产和消费由市场机制无法提供的科技产品(或称为公共科技产品)的政府科技管理行为[3]。这一研究视角突出了“国家目标论”,注重的是政府对公共科技资源配置的干预,而对公共科技政策、公共科技成果的转化等方面关注较少。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他们的定义具有四个方面的共同之处:①理论基础,以公共选择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为其理论基础,认为纠正市场失灵、谋求科技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满足社会对公共科技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便成为公共科技管理存在的前提;②暗含假设,假设政策制定者是完全理性的,对市场行为与科技机会有更好的理解,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焦点在于如何更好地设计政策来实现预定的科技政策效果以及在个人追求私人福利最大化的情境中寻求社会福利最大化;③关注焦点,关注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侧重于政府对公共科技资源配置的干预,而对科技资源的创生未曾涉及;④分析方法,采用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却不能反映出公共科技管理作为一种制度所具有的适应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等制度变迁的特征,也无法反映出公共科技管理自身会随着管理对象———公共科技的发展而演化变迁,这会影响到公共科技管理内涵的进一步拓展,从而减弱了公共科技管理对国家战略目标和经济体系选择的适应性。本文基于演化范式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制度观,对公共科技管理的内涵进行界定,认为公共科技管理应是一种选择机制。它通过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增强各创新主体间的交互式学习及知识积累与扩散,促进经济体内创新性企业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选择,其目的在于使适应国家战略的创新行为得以保留、遗传,并在经济体内进行扩散,最终实现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因此,在公共科技管理基础上形成的公共科技管理制度,也不再是运用科技制度设计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过程,而是致力于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自主创新潜能的创新制度,即立足于自主研发和内源式学习,探索新的技术轨道,并达到技术前沿的创新制度。

2新古典框架下的公共科技管理制度

2.1公共科技的市场失灵与政府行为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纯粹市场的条件下,科技活动所需的资源不可能得到最优配置,会出现市场失灵。按照阿罗的观点,发明的不可分割性(Indivisibilities)、收益非独占性(Non-appropriabil-ities)和不确定性(Uncertainties)是市场失灵的主要根源[4]。按照这种分析,在科技资源配置及其产出(知识技术)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存在着一些私人不愿投资的知识技术,这些就可以称为公共科技。按照该种产品是否作为公共产品生产的基本标准来判断,即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及是否存在市场失灵。公共科技属于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公共科技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特征会导致公共科技成为短缺“商品”,短缺意味着公共科技供给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出现总量性短缺和结构性短缺,此时就需要政府对科技活动予以有限、有效的干预。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政府对科技资源配置及其产出的干预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制度,体现为公共科技管理,本质上是纠正市场失灵,谋求科技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满足社会对公共科技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其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公共部门科技活动的范围和组织、结果和效率,并在这一管理过程中,通过制定科技战略、颁布科技政策、实施科技计划,创造与组织科技环境、条件和公共科技资源配置实现公共科技供给的目标,进而带动和整合市场中的科技资源,提高全社会中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维持和提升一国的科技生产与创新能力。因而,公共科技管理制度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部门,运用科技制度设计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政府承担着公共科技资源配置的规划者,并从外部为技术创新提供条件。总而言之,市场失灵成为新古典经济学进行公共科技管理分析的逻辑基础,通常称为市场失灵的管理范式。同时,市场失灵也为判断政府应何时干预科学技术提供了一个相当清晰的分析工具,公共科技管理的作用就在于弥补市场失灵。

2.2公共科技管理中的新公共管理趋势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起源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在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政府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它包括美国的企业化政府改革运动、法国的革新公共行政计划、澳大利亚的财政管理改进计划等。虽然各国政府改革的具体起因、战略、策略以及改革的范围、规模、力度有所不同,但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市场化,即政府功能定位的市场化取向、政府服务输出的市场化取向、政府内部改革的放松规制取向和政府间制度设计的分权化取向。新公共管理关注由公共部门所直接提供的服务效率,强化了公共核心部门的战略能力,以指导政府的变革,并允许政府自动地、有弹性地、以最低成本对外部变化和各种利益需求做出反应。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公共选择理论、主流经济学理论(包括交易成本理论、委托理论等)和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其核心理念是市场竞争原理及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强调自下而上的互动,其主要形式是公共企业及其他性质的公共部门的市场化,并使政府趋于企业家型政府。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入,它也涉及一些公共科技管理部门的市场化问题。因而有必要将公共科技管理所涉及的部门进行简单界定,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讨论公共科技管理中的新公共管理趋势问题。公共科技管理既涉及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还涉及准公共部门,即公立高等院校、政府投资兴办的科学研究机构、研发实验室、一些接近于事业单位性质的科技中介机构等。这类机构主要由政府投资,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提供,其基本功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产品,活动具有传承国家意志、战略目标和政策导向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在政府的科技意愿与市场的科技意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出现,便对公共科技部门形成了一种市场化的冲击。正是在此背景下,在欧美国家,作为准公共部门的公共科技机构,如公共实验室、科研院所、公共科技企业等,均经历了一次市场化过程。这种趋势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相较于私人企业的研发而言,政府支出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一特征美国表现最为明显,美国一直存在两种主要的激励创新制度———完全的知识产权(IPRs)和公共支持———用于激励知识的产生。这两种不同的激励创新制度事实上体现了对知识的两种不同理解:一是个体和公司都希望对知识进行投资是因为在知识投资中可以获得可预期的实质性可内部化的利益。这些可内部化的利益创造了市场对知识的需求,并且使得产生知识的过程通过专利权的保护可以向外出售从而使创新者获得利益;二是存在另一类型的知识,其利益是不能完全内化的,表现为利益的广泛、不确定以及耗时很长,以至于没有个体或是企业愿意对这种知识的产生进行投资。从历史发展来看,这两种激励制度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演化。以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Bush)在1945年提出的旨在强调政府应该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科研教育的《科学,无尽的前沿》的报告为标志,催生了40年代末美国新科学政策的建立,并确立了系统的和持续的对科学和技术研究的公共支持制度。得益于这份报告,在1950年,美国建立了国家科学基金(NSF),主要致力于对基础研究的资助。美国对科学和技术研究的支持逐渐延伸到建立新的机构(如美国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并且对国家战略利益的研究加以支持,如健康和能源。但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始时期,有一个清晰的趋势表明美国减少了公共对科学和技术研究的支持,并更多地依赖和重视IPRs对知识产生的激励(见图1)。与此同时,美国的公共支出/私人支出在20世纪60年代后经历持续下滑,这与新公共管理运动相一致,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机制来促进创新,政府的原有作用逐渐被市场取代(见图2)。因此,伴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展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支持研发方面确实有明显的减退,其公共科技管理的“钟摆”由以公共支持为基础的激励摆向了以市场为基础的知识产权激励[5]。

3公共科技管理的演化范式

在新古典的均衡框架中,由于以均衡为前提性理论设定,已经在逻辑上排除了打开技术黑箱的可能性,这就是说均衡框架中并不含有待解的关于技术本身的变量[6]。可以说,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公共科技管理分析中,技术始终处于一种黑箱状态,被假定具有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即由科学研究开始,经过应用研究与开发、生产和销售环节而进入市场的线性过程,从而致使技术创新过程很少进入公共科技管理关注的视野。市场失灵的概念与线性创新模型的结合产生了公共科技管理的“供给偏好”,即强调为科技发展提供人、财、物等市场供给不足的资源,或通过管制、税收等手段防止市场供给过度。因此,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甚至只有科学政策,而很少有技术或创新政策。伴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危机,基于市场失灵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公共科技管理也逐渐受到诸多批评,这些批评直指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一是它只关注于市场本身,而忽略了市场运行背后的制度环境,因为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市场失灵的表现是不同的;二是在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仅仅单方依靠市场力量,一个国家的产业技术很可能会被锁定在特定的发展路径上,从而导致诸如国家安全等问题;三是当技术创新的外部性普遍存在时,它便难以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主张;四是当前对于公共科技管理的研究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对于欠发达国家其适应性有待商榷。市场失灵分析随着创新逐渐取代价格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其局限性越发显著。为了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各国政府对科技和创新活动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态度。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要下,催生了公共科技管理制度的新范式,即一种以演化经济学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公共科技管理制度。演化经济学关注于经济系统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坚持从演化的、动态的视角来理解和分析经济系统的运行。它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非线性的由多种内容组成的系统或构型,考察了技术变迁的动态过程,并认为技术创新和技术变迁是众多经济现象背后的根本力量。正是基于此,演化框架将技术创新纳入到公共科技管理分析之中。首先,演化经济学将视角转向系统失灵,认为公共科技管理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实现公共科技资源的最优配置,而是如何促进创新。由于技术创新被视为一个在多种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中基于创新系统的过程[7],这意味着创新的成功不仅依赖于特定的行动主体,更依赖于创新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市场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当创新系统所需主体缺失,以及各主体之间不能实现有效配合时,便出现了所谓的系统失灵[8]。

依据系统失灵的观点,演化经济学认为公共科技管理应该强调政府、社会和企业间的互动,政府不再担任被动的“消防员”角色,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促进创新中,在与其他主体互动中形成“多元治理”的公共科技管理理念。创新过程中知识与技术生产的双重属性———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属性,意味着其效率是内部化效率(市场效率)与外部化效率(社会效率)的结合,是一种二元效率。新古典范式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强调来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但问题是它忽略了由于知识外溢所带来的创新主体间知识累积效应的增加,进而无法对知识外溢所导致的知识创新做出解释。演化范式为解决由于创新过程固有的内部效率与外溢效率造成的“囚徒困境”问题给出了新的调和。①演化范式以异质性假设为前提,认为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知识积累与不同的学习结构,并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从而拥有不同的创新模式。正是由于企业间存在的异质性和多样性为进行知识外溢以及企业间进行合作提供了前提。②它认为企业不仅可以利用内部知识,还可以从网络中的其他主体获得知识,正是这种知识的互补使得企业的创新机会边界得以扩展。③演化视角下的企业竞争是以创新行为所引起的决定性成本和质量优势的异质性竞争。异质性竞争的展开有赖于企业意会性知识的累积,当自有知识不足以支持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时,企业便展开了学习与合作,通过与市场中其企业进行生产性合作,实现知识互补,增加意会性知识的累积,从而实现竞争能力的提升[9]。企业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围绕同质产品进行竞争,而是转变成为实现双赢而展开的横向合作。因此,演化范式主张公共科技管理制度建设要在有助于创新收益内部化的制度安排与促进创新扩散与传播的制度安排之间找到平衡点。演化经济学认为制度是内生于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的,时空特定性体现了历史累积和脉络背景的重要性[10]。

因此,欠发达国家在进行制度模仿时并不能“全盘西化”,必须认识到自身的时空特定性,要在原有制度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本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传统。公共科技管理也是如此。西方发达国家凭借新公共管理运动缩小了国家的活动范围,让位于市场,从而提升了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这其中有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拥有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及早期累积的公共支持对科学和研究的投资。同样以美国为例,美国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投入的大部分来源于公共资金而不是私人激励。尤其是从积累效应来看,只是最近私人支持的科学与研发超过了公共支持(见图3)。并且公共支持并未从基础科学研究和研发的资助中退出,相反基础科学研究和研发的公共支持一直延续到今天,甚至在引导私人在基础科学研究与研发中的支出(见图4、图5)。由图3、图4和图5可知,美国之所以能够承受得起,从公共激励到私人激励的结构转化的原因在于美国拥有公共基金支持科学技术研发的历史传统,并且美国科研机构和大学首先是在习惯了和企业进行紧密合作的前提下才逐渐转向依靠产权交易的方式来转化科研成果的,这就为允许私人部门利用产权保护激励创新打下了基础。然而,如果没有这种历时很长的公共支持来作为向私人激励转化的根基,那么制度变迁可能会被误导甚至是无效率的,更糟糕的是会给实施国带来巨大痛苦[5]。对于像中国这样的欠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健全、微观经济主体有待发展以及缺少在科学技术研发上积累的现状而言,作为特殊要素市场的科技市场和作为特殊资源的科技资源,都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政府的中心角色。政府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在本国企业不具有自生创新能力时,政府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组织功能。演化理论认为在该时期政府至少具有以下作用:将政府的直接科技投入作为一种战略投资,支持公共科学研发部门,包括研发费用、研发成果应用费用和科技服务费用等,以此来增强企业创新所需的知识基础,同时引导企业在基础研究与开发中的支出;政府在提供基础设施、制定标准和提供法律系统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1];政府对引进新技术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补助,对新发明进行专利保护以鼓励发明和创新,促进产学研发展,增加彼此间的交互式学习;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之前,必须充当“熊彼特式”的企业家角色。二是在本国企业已具有自生创新能力,并且市场机制健全时,政府的引导和干预作用应该相对减少,此时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维持国家创新体系并创造对新知识的需求[12]。总之,按照演化经济学理论,政府借助公共科技管理制度保护新知识的生产,促进自主创新,而不仅仅是纠正市场失灵。为此,演化经济学可以提供的非常重要的见解是: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公共科技管理时面临的是一个终端开放的世界,在其中存在着根本的不确定性,此时的问题不是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求解最优问题,而是为了培育学习能力、系统地整合增长的知识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演化的科技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是创新过程,核心的科技政策问题变成了增加实验行为的概率,政府在追踪和鼓励创新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结论

科技管理制度范文篇4

关键词:体制创新;信息化建设;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的合理实施可以对社会科技活动起到高效的控制、调节作用,而创新其管理体制也有利把握科技工程的总体方向,在经济进步、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体现。因此,提高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工作,构建信息化的开放式科技管理模式,可以很大程度改善科技管理创新发展的状况。

一、科技管理的实质

1、科技资源配置受经济全球化和知识革新的影响,国家、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已经逐渐从资本、经济等方向朝着科技实力竞争发展,因此科研项目的发展和创新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已经不仅仅是影响着科技工作的整体,更是涉及到了国际层级的角度。管理就是利用合理的手段有计划的组织、调控、领导其相关部门和行业进行工作,合理优化资源的配置,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其资源优势,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将经济效益扩大到最大。

2、科学技术源泉我国的经济制度也是促进科技管理体制不断创新进步的源泉,在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从未停止过对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和信心化建设,将科研项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综合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利用科学管理方式对科技管理进行合理应用,实现资源的有化整合,达到与预期一致的管理目标。

3、科学技术政策科技管理体制得以合理运行的关键就在于可以贯彻落实科技政策,并发挥其科研项目的潜力,并能够适应与日俱增的经济变化,实现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摆正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方向,而科技管理创新工作也随着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发展具备现实意义的模式;并作为保证科技工作有条不紊运行的关键存在着。因此,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也成为了如今热议的话题之一。

4、科技创新体制的变革如何制定符合我国经济制度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就要掌握如今的社会形势,并结合科技体制改革的这些年中发生的变化,将其转化成不竭的动力;使之成为强有力的生产力,并且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成为科技创新的有利保障。制定与我国经济制度协调一致的科技创新体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要保证既不受到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影响,又要确保科技创新制度要符合其社会发展。

二、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现状

科技管理体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改革,直至今天,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并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基于社会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从法律体系和科技管理体制上,一直被某种制度所局限;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也存在着定位不合理的情况;而当前科技管理制度的现状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不能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很明确,但是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很多资源并没有得到完善的利用和配置;因而无法做到与市场经济体制协调一致。资源供不应求,或存在资源稀缺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2、决策机制与发展需要不一致科技创新制度的实施与制定就是要以社会发展作为前提条件的。而决策力度与发展步调不一致就会导致其发展跟不上节奏。调控能力缺乏实效性,整体体制过于官僚化,从国家角度考虑,其中也是有很多不利因素存在的。这与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机构有一定关系;国家和政府不能予以引导性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都是致使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3、适应变革的基础薄弱科技创新中的各级创新主体不能适应变革的速度,在中间环节面临着严重的创新能力不够问题,科研团队研制的运行机制不能满足其科研活动的多样性。失去人性化、灵活化的发展前景,人才创新力不能被激发,无法适应科技创新的浪潮,久而久之就会跟不上步伐,很多机制变得僵硬,最终淡出发展的舞台。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与当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社会旧制度和新制度之间的冲击导致的。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得出要想实现对科技创新的研究和发展,就要扎实稳定的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并制定能够解决的策略,寻求一条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管理道路,保证我国科技发展的始终以健康、稳定的状态存在着。

三、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方向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以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科技自身发展为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我国国情的罐体体制,对科研活动予以级别管理,将商业运行模式作为推动其活动的主要方向。科技管理体制的创先,按照其核心内容来说,就是设定了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对政府和企业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整合创新资源,保证创新价值的灵活性,建立层级分明,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创新体系,在制定并确立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保证政府和市场之间职能界定,通过法律法规保证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开展,利用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作为科技发展的方向,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技术活动的正常运行,明确国家在重大科技平台和公公技术领域的供给作用,保证国家宏观科技管理制度的实施,并对机构体系职责加以明确。

四、当前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很多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法律框架,科研项目的发展也随着科研组织的不断壮大而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力量,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并加以定位,但是在大部分的科技研究组织中依然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也都制约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当前的科技管理体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之处:

1、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市场体系的客观要求对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要从客观要求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客观需求,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机制予以严格的标准;充分调动社会的竞争力和市场积极性,加快资源合理配置速度。

2、宏观决策机制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科技创先中的宏观调控手段与科技创新的发展不能相适应,在宏观决策体制不能与实际发展情况步调相一致,加强对宏观调控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科技管理体制中官僚化过于严重。科学技术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诸如高层科技决策评估和监督层面上相关部门无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科研项目就无法顺利展开。

3、科研体制受传统制度影响严重科研项目的创新主体对于制度变革的适应性需要向更高层级发展,企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对科研活动的适应性过低,管理体系过于僵硬,无法激发科研人员的思维,也不能与创新发展规律相适应。通过对现有科技管理体制的分析,上述不足之处的成因还是由于旧制度及制度变迁所导致的,只有不断对科技管理中随时可能出现新情况及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才能有效解决为我国科技体制创新与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五、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趋势

促进科技体系重建、科技与经济结合、提高科技自身发展水平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建立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我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使科研活动实现分层次管理,通过商业运作模式对科技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是未来改革的趋势。不断创新现有科技管理体制,在新的科技管理体制中实现科技宏观管理的调节作用,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明确政府与市场之间各自职能的所属范围,通过各种经济手段的合理利用对社会资源配置及科技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引导,建立符合国家实际的宏观科技管理制度。逐步使科研机构体系向规范化方向发展,针对各类科技项目及其承担单位建立适宜的监督评估制度。发挥各级科协或科学共同体等社会资源的作用,促进科技不断进步,在科技投入方面将企业家的捐助资金作为一个有力补充,积极引导非营利科研机构及民营科技企业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六、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信息化建设

我国科技管理体系的工作模式源于传统工业化时代,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也是逐渐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实现信息化管理必将带动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将会促进科技管理发生重要改革,进而使有关部门的科技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科技管理体制信息化不仅对于全面高效地管理科研信息,而且为决策者提供重要辅助决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能对科技工作者的动态详细了解,对于促进科技竞争力的提升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管理信息化不仅可以使目前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还可以解放科技人员生产力,促进行政能力的整体提升。提高科技竞争力,推动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源泉是要具有信息化的战略思维,成为科技管理体制创新过程中的一个有效手段。

七、结语

科技管理创新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对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要见面礼综上,科技管理创新要符合我国国情,建立诸如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科研机构治理结构等符合科技体制所需的基本法律框架。在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上,信息化对于科技管理创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对于建立开放式的科技管理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赵文敬 单位:黑龙江省计算中心

科技管理制度范文篇5

一、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制度建设是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障。因此,科研管理部门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加强制度建设,适时推进科研管理体系创新,确保科技创新的后劲。制度建设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制度全面和规范性问题,这是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是制度的创新问题,能否对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发挥激励作用。制度不仅应具有约束功能,亦应具备激励功能。根据新的科研发展形势,必须以新的视角调整科研政策,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各类管理办法和措施,通过制度的完善及实施来规范科研管理。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但是管理制度的完善也需要考虑到工作中的实际情况,需要科学的方法去进行改进。在进行管理制度的完善时,需要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和配合,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考虑到工作环境,而且可以使管理制度更加具有执行力。在此之前,应当对现有的科研工作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这样才可以使新的管理制度更加符合科研需求,对科技管理效率的提升才更具实际意义。

二、强化业务能力,提升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科技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业务培训,这不仅有助于科技管理人员更好地熟悉自己的业务工作,而且更加能够使其明确自己的工作目的,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在为科技管理人员提供业务学习机会的同时,还应该帮助他们了解新政策、新思想以及新的服务理念,这对服务科研工作人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提高科技管理效率,而且对科研工作质量也有显著促进,对科研工作人员更有非常大的好处。

三、建立服务型科研管理考核机制,鼓励科技管理者创新管理模式

建立以服务型科研管理目标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是保障服务型科研管理模式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服务评价考核机制,使职能部门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服务方式置于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之下,促进管理工作高效开展。通过对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考核,可以确定职能部门或人员的工作行为是否突出服务性特征和成效,肯定积极行为,否定消极行为,激励行政职能部门和人员不断改进自身行为,明确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重心,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要把考核评估体系制度化、规范化,摆脱过去考核评估方式封闭性、随意性和无序性的弊端,形成服务型科研管理评估考核的长效机制。激励是提升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即便是科技服务工作、科技项目研究等,适当的工作激励可以有效提升科技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科研工作人员在进行科技项目研究时,对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科技管理人员的创新就显得极为重要,主要是科技管理人员在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方式的创新。在管理观念上创新,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对科技项目以及管理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也要敢于打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对管理观念进行创新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在管理方式上也要有一定的创新,主要是要求科技管理人员能够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让管理更加高效与便捷,提高管理的效率。在鼓励科研管理者创新管理模式的同时,制度不但要服务于科研本身,也需服务于科研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有相配套的激励制度,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通过管理过程能够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成果。具体激励措施可以通过两个方面:1.职位的提升。这是最为常用的办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激励制度,而且应该保持激励制度的公开化、透明化,避免一些扰乱制度行为的出现。这可以实现激励制度的最重要的目的,可以将此激励方式公开,将被激励人员的名单以及原因进行公示,从而达到进一步激励其他人的目的。2.奖金激励。这也是最为直接的激励,也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方式,但同样也需要将激励的制度进行公开化,避免虚报的情况发生,也可以保证所有人的应得权益不受侵害。

四、结束语

科技管理制度范文篇6

关键词:医药企业;科技管理;问题及对策

1科技管理的含义

科技管理是指运用调查、决策、规划、计划、组织、调节和监督等功能,有效地管理和分配有限资源,以达到科技目标总体最优[1]。企业科技管理强调应用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制定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优化科技管理流程,在企业中创造创新氛围,激发员工创新灵感,鼓励部门协同合作,实现科技创新成果最优化,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新产品,推动技术和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科技管理的重要性

2.1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党中央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重大战略部署的时代背景下,在“国产替代”和“供给侧出清”等外部机遇和压力下,医药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并获得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小步试错,快速迭代”为手段,通过科技管理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形成“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局,继而推进科技成果工业化,丰富产品管线;同时良好的科技管理也能帮助企业扩大产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最终达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目的。2.2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迈克尔•波特在其所著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五力模型”,模型假设企业的竞争力受到5种力量的制约,分别为: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这5种力量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并组合成3种常见的企业战略管理,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大量的商业实践表明,医药企业无论采取哪种企业战略管理或突破“五力”的制约,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科技管理的支持。

3医药企业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

医药企业的科技管理,常会因企业所处细分领域,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资源禀赋、战略管理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在实际运营中,医药企业的科技管理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共性问题。3.1内控制度不完善。当前,许多中小型医药企业的科技管理工作没有制定明确的制度,也未设置专门的科技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导致科技管理工作缺乏稳定可靠的运行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难以形成有效、可复制的科技管理模式。其次,科技管理制度的缺失,也容易产生重复立项、多头管理、资源整合效率低下、信息共享困难、经费利用率低、项目验收评估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建立健全医药企业科技管理制度,其出发点和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充分释放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整合优化企业内外资源,提升科技管理效率,这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2人才建设发展滞后。专业技术人才是医药企业的核心,其产出成果容易量化,而科研工作背后的“策划人”和“协调人”——科技管理人员,其统筹管理、组织推进、效率提升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却是无法量化的,因此常被误解为类似职能部门等不产生实际效益的部门,因此在企业中不容易受到重视。实际中,科技管理岗位对于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非常高,科技管理人员需要组织多部门进行系统的协同工作,涉及公司发展战略,研发规划和实施,研究开发过程的管理推进,财务上的预算和支出等。此外,科技管理人员还需要熟悉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并进行资源整合[2]。但实际工作中,企业往往不够重视企业科技管理,没有专门引进或培养科技管理人员,从而导致人才的匮乏,而科技管理效率的低下,又成为许多问题的导火索,影响企业的高质量发展。3.3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医药项目的研发往往具有投入大、环节多、周期长、风险高的特征,因此存在大量科技成果研发失败率高或难以工业化的现象。很多医药项目在理论阶段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应用价值,但在研发阶段总是遇到各种难以克服的问题而失败;即使是在实验室阶段或临床阶段已证明能产生效益的科研成果,在工业化生产时,需要面临资金投入、人员配备、工艺的可行性、生产成本、市场容量等诸多问题。因此,往往只有少数科技成果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研发投入大但实际转化率低成为制约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医药企业科技管理中遇到的普遍问题。3.4信息化程度低。除了大型外资企业或上市公司外,大多数中小医药企业在信息化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未配置信息化系统;二是信息化管理机制陈旧;三是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四是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实际上,为了确保药品全生命周期各个方面的质量能实现可追溯跟踪的、可验证的严密监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的药学研究、临床试验、生产、销售、运输和使用都制定了包括《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医药行业良好分销规范》(GDP)和《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GUP)等一系列严格且缜密的质量管理规范,甚至对医药工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也要求符合《优秀自动化制造规范》(GAMP)和计算机系统验证(CSV)要求[3]。企业想要达到上述国家及行业规范的要求,如果没有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单靠人工检查或验证是难以实现的。

4企业科技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4.1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建设,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结合医药行业特征,企业细分领域地位,企业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以产品立项、小试、中试放大到工业化生产的全过程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科技管理制度。一是编制药品研发管线发展路线图,明确未来研发方向。二是制定《科研项目立项和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科研项目进度和阶段管理规范》等,以加强科研项目的各个阶段的管理。三是持续开展以生产工艺技术为突破口的精细化管理,从完善工艺规范、标准操作程序(SOP)入手,规范科研管理,不断强化工艺管理。四是制定与岗位职责相关的科技管理制度、流程、工作标准,量化考核指标。考核内容应根据科技管理部门所设置岗位及其工作的具体内容,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注重量化、效果化,使考核标准的导向定位能起到激励和指导的作用。4.2突破人才瓶颈,组建科技管理人才队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大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在组建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工作中,一是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高层次人才政策,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引进通晓科技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高层次人才的国际视野和实战经验,通过“师带徒”等方式,进一步为企业培养集“技术+法律+财务+外语+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形成“招之即来、来之能战”人才池和一套内生性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健全和优化企业现有科技管理人才队伍。与各大高校和研发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输送储备人才到高校进一步深造,通过在职学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大企业科技人才培训力度,扩大员工眼界,提升技能水平。三是细化科技管理人才激励举措。工资奖金向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倾斜,强化技术与管理参与分配的力度,通过人员岗位晋升、创新奖励等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于关键岗位的人员,可采用员工持股、技术入股和期权奖励等手段,形成技术创新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4]。4.3创新项目管理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传统的科技管理的运作基础是基于“PDCA”循环。即将项目管理划分为4个阶段,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调整(Adjust),“PDCA”循环要求按照科研目标做出计划、执行计划、检查实施效果,根据目标偏离程度进行调整,然后再进入下一循环。而根据新的项目管理研究结果,企业可采用项目全过程(六阶段)闭环管理的项目管理模式,即分成需求征集(Acquire)-科技计划(Plan)-立项建档(Do)-研发及管理监督(Check)-成果应用(Applicaition)-后评价(Adjust)六阶段[5]。其工作方式为:向各个部门征集科研需求并汇总筛选,组织专家论证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形成下一年度科研计划。根据科研计划,立项建档,组织人员进入小试阶段。组织人员定期检查研发进度,对目标进行纠偏或调整。通过中试放大,将实验成果应用于小规模生产中,并实时记录运行结果。及时组织科技成果验收,协助研发人员进行成果总结和成果保护工作。汇总整理项目的评价报告,形成后评价结论,以指导下一阶段相关科技工作。实践证明,项目全过程(六阶段)闭环管理机制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下的科技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4.4建设企业管理云系统,实现科技管理信息化。科技管理信息化,是企业数据化转型的关键所在[6]。以国家和行业规范要求为基础,建设企业管理云系统,设置诸如ERP、CRM、数据档案管理等系统:一是有助于公司科技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加强各业务条线与项目组之间的协同合作;二是有助于实现数据的内部共享,推动数据来源可追溯性,加快技术工艺积累和成果转化;三是能够完善科研数据统计,提供人员配备、进度分析、经费使用等数据报表,释放数据的价值,为公司治理提供快速有效的依据。因此,科技管理信息化能极大提升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管理效率,有利于提高企业资源使用效率和利用度,进一步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同时,由于云系统只在企业内部运行(内网),推动了办公的无纸化和自动化,且具有较好的保密性和网络安全性,能够尽量避免数据的外泄和人为因素干扰,保护企业科技成果。

5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医药企业科技管理工作中既存在诸多共性的问题也存在独有的特征,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提出针对性的策略。而未来10年,在“双循环”“国产替代”、带量采购、MAH制度和“供给侧出清”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具有强大研发实力和科技管理能力的医药企业才能突出重围,迎来黄金发展的时代。届时,在外部竞争压力倒逼和头部标杆企业的对标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强化医药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促使其反思不足,总结教训,及时改进,为国家、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彭海玲,王保森,莫仁杰.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企业科技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15):38-40.

[2]周霞,景保峰.科技管理人员胜任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478-480.

[3]许小星,于姗姗.我国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9(9):123-125.

[4]孙守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测度分析[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1):58-61.

[5]邵璐.工程公司科技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石油化工设计,2018(2):7,86-89.

科技管理制度范文篇7

关键词:检验检测机构;科技管理;标准化;改进

科技是强国的基础,是质量基础能力提升的关键,科技创新促进质量发展和保障质量安全。对于检验检测技术机构而言,做好相关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项目,对于推进技术机构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科技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做好科技项目管理工作,对于提高项目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经强调,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强标准化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他指出: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标准可以助推创新发展,标准一定引领时代的进步。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坚持标准引领,建设制造强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国家产业迈向中高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标准化工作已经从单纯的工业化生产,延伸到了社会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如今经济的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们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机遇与挑战中,我们面临最多的挑战就是标准化问题,包括行政管理、科技活动、商业活动等各方面都需要与国际接轨。从科技管理工作来讲,标准化是提升我们科技水平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我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1检验检测机构科技管理标准化现状

当前,国际上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推动国际质量基础设施技术变革,西方国家纷纷投入巨资进行质量基础设施的科学研究。为推进我国质量技术基础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2015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部署及相关重点专项启动实施的建议方案》的总体部署。面向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的科学研究也越来越多,通过多年的有效布局,各级检验检测机构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项目的研发,检验检测机构的科技工作也获得了明显的进步,有些大型机构通过制订管理制度、改革科技机制、开发管理工作信息化等措施,有效的促进了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机构改革的大力实施,检验检测机构科技工作的主体、内容和形式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原有的工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和要求,科技管理水平和能力开始呈现弱化的苗头,与相关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各单位管理不统一、科技创新力弱、科技人员主动性不强、管理工作不规范等,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如何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科技管理、有效保障质量安全,探索建立一套适应当前变化、切合实际的科技管理模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科技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针对检验检测机构科技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构建切合实际的科技管理标准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基础保障,成立职责清楚、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由机构负责人成立标准制订小组,确定专兼职人员,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分工,用标准化意识指导各项工作开展,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统筹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工作。(2)梳理和制定相关标准,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标准体系。以行业主管部门制订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为指导性文件,结合检验检测机构科技工作的实际需要,构建满足需求、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框架,编制相关的制度、标准台账。对机构科技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确定标准化对象。发挥标准化对检验检测科技工作内部创新管理、提升项目质量水平的作用。制订覆盖科技工作全过程、全要素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包括项目储备、项目申报、项目立项、项目实施管理、项目验收、成果管理、监督管理、绩效考核、人员激励、档案管理等管理制度或工作标准。比如建立《科技人员科研诚信制度》,明确建设信用合格、一般失信、严重失信三个级别的评价体系,对列入失信清单的人员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定、年底评优等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科技部门负责对相关责任主体的信用评级按年度进行更新管理,失信惩戒期满后信用可自动恢复。还有制定《科技项目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根据项目产生的成果如论文、专利、标准等分批次支出相应绩效,在年度绩效考核中专门设立“科技计划奖”,进一步提高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再有制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者离岗创业,并在一定时间内为其保留原有身份和职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绩可作为职称评定和岗位管理的依据。通过对各项标准、制度的制订和完善,明确工作对象、职责分工、工作程序、操作流程等内容和要求,涵盖了科技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层面,机构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标准体系。

3科技管理标准制度的实施

(1)高度重视科技管理标准化工作,成立由机构负责人担任组长的科技管理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确定专兼职人员,用标准化意识指导各项工作开展,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统筹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2)对制订的制度标准开展培训,首先做好标准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全员科技管理过程中的标准化意识,再对全员进行科技管理标准制度的培训,使相关人员学习并掌握标准制度的要求,增强执行标准的纪律性和自觉性。(3)做好标准制度的实施工作,对申报项目、在研项目、准备结题项目和验收完成的项目按照制订的制度、标准进行管理,对各领域、各环节的标准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的制度标准得到有效的实施。(4)对实施的标准进行评价。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对标准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评价,提升科技管理的标准化水平。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工作检查和评估,客观反映实施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完善。

4科技管理标准化的应用

针对“冶金与装备制造业开放实验室”科技项目,机构制定《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和服务模式,按照集约化、社会化、市场化整合大型科学仪器在相关服务平台上开放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提高了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使机构的服务能力获得极大的提升。减少了企业实验室资源的重复建设,避免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实验室在相关行业的影响力,吸引和服务更多的相关企业,促进了双方发展共赢。针对“省中心检测能力提升”项目,制定《科技项目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在年度绩效考核中专门设立“科技计划奖”,进一步提高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为地方重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针对科技档案管理混乱的难题,制定《科技档案管理标准》,从标准化、现代化管理的角度人手,完善档案室内部必要的管理设备,采购符合标准的档案装具,确保科技档案的安全。保证档案内的记录资料完整、准确、完备,档案管理规范,相关交接手续齐全,档案排放有序,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标准化。5科技管理标准化的持续改进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科技管理工作相关制度标准的实施效果,找出不足,持续改进,领导小组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工作检查和评估。结合管理目标以及实施使用反馈情况,客观反映实施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完善。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在各行各业逐步加速,很好的实现了相应业务的高效科学管理和信息共享。信息化建设在科技管理工作中也是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机构根据科技工作对信息化建设的规定和要求,对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作了改进,在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中增加了“科技管理”模块,从项目类别进行分类,从项目储备、申报、立项、执行、内部验收、验收、成果、存档等环节增加功能,特别是对存档功能进行建设完善,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构建能满足各类科技电子档案收集、保存、记录和利用的安全科学的管理系统。

5结语

综上所述,没有统一科学的标准化管理,科技活动就会出现竞争力弱、无序发展等现象,会造成重复建设、多次投入,科技产品得不到很好的推广,相关项目之间不能很好的融合兼容,科技资源得不到共享,检验检测机构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推进科技管理标准化工作,一方面可以使检验检测机构科研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使科技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机构的科技发展创造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促进质量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秋.浅谈公安科技工作标准化管理[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3(1):54-56.

[2]王伯兴.基层央行科技工作集中化和标准化探讨[J].西部金融,2014(1):94-96.

[3]康静.如何实现高校科技档案工作标准化与现代化管理[J].黑龙江档案,2016(5):86.

[4]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标准化建设提升信息科技管理水平[J].金融电子化,2013(7):68-69.

科技管理制度范文篇8

虽然目前全面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十年,但国内部分地区的科研院所仍保留了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行政命令干预管理工作的情况频发,使得工作人员的科技服务理念落后,无法激发创新热情,提升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对科技服务理念进行强化改革。

1.1强化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服务理念的一种体现,在科技服务和管理中也十分重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服务时必须将党的纲领和宗旨牢记于心,加强科研院所内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真实案件为例,阐述相关法律法规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从而使工作人员明确科技服务的核心宗旨,避免因为个人利益而罔顾集体得失,并通过奖惩制度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保证他们在自己工作岗位上能够尽职尽责。

1.2强化业务学习

科研院所工作人员在提供科技服务时,不仅要全面了解科技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对国家政策了然于胸,这就要求个人业务能力必须不断更新和提升。因此,为了强化科技服务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采用定期培训、日常学习等多种手段结合的方式,在日常工作当中要求工作人员每天必须观看新闻联播、阅读时政报刊,了解当前国家的各类科技政策。还可以在科研院所内部建立图书馆,定期开展读书活动,采取工作人员自愿阅读的方式,提高他们对科技知识的掌握度,从而保证其在提供科技服务时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并确保相关工作的质量[1]

1.3强化创新意识

科技服务工作是辅助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求服务人员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出更有价值的新想法和做法。这就使得科研院所工作人员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并结合当前国内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等对服务理念进行创新。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对高新技术的掌握情况,包括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并敢于将其应用在服务工作当中。另外,在服务理念创新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创新的目标,使创新后的服务工作能够向同一个方向发展,从而提升科技服务工作的效率。

2提升科技管理效率

2.1完善管理制度

提升科技管理效率首先就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应结合当前科技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由管理部门主导、各科技服务部门参与,从而科学地完善管理制度。科研院所内管理部门负责拟定新管理制度的框架,然后将其以文件的方式下发到各执行服务部门,并在文件中附加调查问卷,由基层服务人员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可使管理制度更加符合基层科技服务工作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2]。

2.2完善激励制度

工作激励对于各项科技服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提升服务人员工作热情的重要保障。省级科研院所在工作中应通过内部政策支持的方式,帮助管理部门完善管理队伍的建设,并为其提供更加透明化的工作环境,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激励制度。一是职位晋升,这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激励制度之一,应将管理人员的晋升途径、方法、标准等以公示的形式张贴在科研院所管理部门内,所有管理人员在晋升时均遵照该规定执行,杜绝发生与执行文件不一致的问题,做到晋升激励制度透明化。二是奖金激励,这是最直接的方式,可根据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和数量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同样将奖励划分标准以告示的方式张贴在管理部门内,保证激励制度的完全透明化,也避免部分管理人员虚报绩效的问题,保证管理部门人员在统一制度下执行激励制度[3]。

2.3提升实践能力

科研院所的管理工作主要面对的人群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因此对管理人员个人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升。但目前部分科研院所内管理人员工作时以经验管理为主,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在对科技项目了解程度上有时还不如科技服务人员。因此,必须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在管理人员入职后必须强化后续培训工作,采用定期“充电”的方式,寻找更多机会培训管理人员,并为新入职者提供更多的实践管理机会,使得管理创新能够进一步符合实践工作的需求。同时,对于管理者已有的部分管理经验,也需要将其不断地与实践工作相磨合,从而发现管理经验中存在的不足情况,不断完善实践管理工作,在实践中提升和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量[4]。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需要制定“一岗多责”的工作方式,在不增加工作负担的情况下使管理人员有机会参与各项科技服务工作,从而提升其实践能力。

3结束语

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必须从职业道德、个人业务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强化科技服务理念的改革,并进一步在管理制度、激励制度以及实践能力方面提升科技管理效率,保证科研院所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作者:谢丹丹 单位:江西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黄昭平.强化科技服务理念提升科技管理效率[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3):221.

[2]冯兆滨,涂玉琴,乐美旺,等.强化科技服务理念提升科技管理效率[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4):59-62.

科技管理制度范文篇9

关键词:科技管理;创新性;策略分析

科技管理创新是以科技活动的特点为根本出发点,根据对科技活动规律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的认识,通过对科技管理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使之更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科技管理的创新工作是我国很长一个时期内的发展任务和目标。实现科技管理的创新,首先要构想并提出一种经济发展思路;其次,针对构想进行方案设计,实现国家、社会和组织的高效运转或者提出一种新型管理方法,进行科技管理新方法的研究和实施,最终实现对科技管理的创新。

一、科技管理的创新作用

科技管理创新是我国在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技管理理念,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当前我国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市场的变化,管理者必须积极转化自身的发展方式与管理模式,实现创新性发展。科技管理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面,加强对科技管理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以下将从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地位以及科技管理创新的双重特性两方面对科技管理的创新作用进行具体阐述。

(一)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地位

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地位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科技管理创新的目标是实现组织内部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资金运转速度的加快和内部生产效率的提高,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科技管理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实现企业科技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为企业寻找自身管理的有效方法提供了依据,可以加快企业发展的速度;第三,科技管理创新过程中对科技管理阶层制度的创新,可以加快管理者管理理念的转变,促进企业科技管理体制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第四,在市场方面进行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扩大。由此可见,科技管理创新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各企业要加快自身科技管理创新的步伐。

(二)科技管理创新的双重特性

科技管理创新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主要是指在进行人才选拔和资源配置过程中,解决人、物、财的问题,属于生产力的内容。而体制的确定、分配方式以及社会生产活动中各种关系的调节属于生产关系,这体现了科技创新管理的社会属性。由于科技管理创新具有双重特性,因此在进行管理创新过程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在科技管理工作中,旧的生产关系即科技管理方式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则必然要创新科技管理方式,使之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科技管理的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催化剂,科技发展促进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问题

当前我国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新环境下,要想实现科技管理创新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刻把握科技管理创新中的几个重要问题。针对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问题进行自身实际分析,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科技管理创新方法或者体制。经过国内外大量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科技管理创新要以自身实际为出发点,重视管理工作中人的作用。以下针对这两个方面详细说明解决好两者对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一)以实际为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我国也强调任何决策的制定都要根据我国的实际,这就启示我们在科技管理创新过程中不要脱离我国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不符合实际的创新。科技体制的改革要与科技管理相结合,这个结合过程就必须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实际这个结合点。只有正确认识实际状况,从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实现我国科技管理创新。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根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世界发展的新方向的准确判断,制定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开放大连、上海、天津、烟台、青岛等沿海城市以及设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闽南三角洲沿海经济开发区等一系列政策,大大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进行科技管理创新工作要切实从自身实际出发,形成适合自身的管理方式,以提高科技创新质量。

(二)管理工作中人的作用

管理活动的人是主要参与者,也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在管理活动中要注重发挥管理工作人员的作用。科技管理中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科技管理创新工作能否高质量完成主要在于管理者能否有效发挥自身职能;科技管理创新制度的建设和实施需要管理者的积极参与。一方面管理者自身职能的有效发挥对于科技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科技管理者要实现自身职能必须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管理者通过对科技发展以及管理现状,结合科技创新管理的成功事例进行具体分析,进行科技管理创新方案的提出和制定以及实施,并针对管理创新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对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调整。这一系列管理活动的实现都离不开人的作用,由此可见,管理者在科技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科技创新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管理工作中人的作用。

三、科技管理创新的策略

为了适应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实现我国科技活动从长期以来模仿式的科技管理模式向创新式的科技管理模式的转变,本文将针对科技管理创新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科技管理创新策略的探讨,即管理者角度的创新途径、国家社会的创新方法。

(一)管理者角度的创新途径

科技管理活动要实现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管理者自身的管理能力的创新。科技管理者要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世界上众多知名企业都鼓励管理者进行创新,不要因为畏惧失败就止步不前,这既阻碍了自身能力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科技管理的发展。

1.加强管理者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技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管理者只有提高自身对科技管理的认识、拓宽知识面、了解当今的先进科学技术,才能完成对科技管理理念的创新。针对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方法,从问题根源中寻找解决方法,强化自身创新意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技管理效率的提高。

2.管理者要加强相关科技管理知识和理论的学习

科技管理者要想实现管理的创新必须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储备,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关注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认真学习最新的科学管理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3.管理者要明确自身定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科技管理者是为企业或者组织服务,更是为了实现科技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科技管理者要明确自身定位,严格禁止以权谋私问题的发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二)国家社会的创新方法

科技管理的创新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作用。国家政策的支持是使得科技管理创新能够有效开展的催化剂,国家在科技管理方面的资金支持大多都是针对一些重点领域,国家打破行业和部门的界限,设置部级研究中心或者重点实验室,针对科技管理创新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以提高我国科技管理创新的整体水平。同时社会良好的科技管理创新氛围可以极大程度上加快科技管理创新水平的提高。

四、结束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出现以及各项科学技术的融合发展,正在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这就对我国的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管理工作者要从我国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国家和社会要对科技管理的创新工作给予相应的支持,不断促进我国科技管理的创新实现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作者:胡小雪 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气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徐苏涛,曹和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管理的一般原理——思路、基础、内容、特点与方法[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07):87-88.

[2]林友华,李华峰,张宪法,等.农业科技管理在服务我国现代农业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管理,2012(05):28-30.

[3]孙斐,黄卉.演化范式下中国自主创新导向型公共科技管理制度框架思路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08):25-32.

[4]李刚.对科技管理创新问题的探讨[J].管理科学,2010(10):290-291.

[5]王川,赵俊晔,张峭.擦混更新驱动我国科技发展的作用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3(08):121-122.

[6]胡萍.关于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的若干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4):108-111.

[7]周利贤,刘芸.关于科技管理的创新思考[J].管理创新与应用,2015(03):290-291.

[8]蔡蔚,孙景明,浅析大型综合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科技信息,2015(25):5-8.

科技管理制度范文篇10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学问,技术是改造世界的学问,科学技术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我所用,为人类所用的知识。我们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而来的方法和技能的总和,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筑施工科学与技术建筑施工科学技术就是指在建筑施工领域的科学和技术,主要包括建筑科学和建筑技术两个方面。建筑科学是主要研究建筑“是什么”其表现形式是建筑的知识体系;而建筑技术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科技人员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并借助现代建筑物质手段以达到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他侧重于研究“如何办”,其表现形式是解决生产问题的手段和办法。事实上,建筑科学技术对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正在逐年增加,建筑科学技术已经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影响着建筑业本身,它需要企业的科技工作者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将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一方面,在建筑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管理和组织工作,通过一系列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中的工艺流程安排,将科技成果逐步的应用到施工的生产过程中;另一方面,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新的难题,这些难题又常常会涉及到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需要建筑知识的进一步研究和创新,形成理论,再应用到施工生产过程中,推动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

2科技管理的影响因素

科技管理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科技发展的先进程度、科技管理制度、科技的组织工作和科技管理者,这四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科技管理首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科技发展的先进程度,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实用的技术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科技管理第二个影响因素是企业的科技管理制度。同样的科技在不同的施工企业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运用的好,有的运用的差,这之间的差别就是管理制度的不同。科技管理的第三个影响因素是科技的组织工作。主要表现为施工企业的管理机构如何有效的开展管理活动。科技管理的第四个影响因素是科技管理者,人是企业科技管理中起最终决定因素的。上面的三个影响因素最终都要靠人来完成,所以具有高素质的科技工作队伍是建筑企业制胜的关键性因素。建筑科技管理的内容从管理工作的展开分析,主要有建立科技政策管理、科技管理体系、科技经费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技成果管理、新技术推广应用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这是企业的具体科技工作。

2.1科技政策管理

分两个方面,一是贯彻执行国家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政策。企业的科技管理必须服从国家的科技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企业根据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科技管理政策并执行。

2.2建立科技管理体系

建立科技管理体系就是建立科技管理的组织机构,要明确组织机构及人员的职责,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制度。管理组织机构是建立在企业科技管理领导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情况,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纵向是从企业总部到子公司或分公司,再到项目部。横向是从管理职能部门到科技管理岗位或人员设置。

2.3科技经费管理

科技工作的开展主要靠经费的支持。经费的管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管理活动所需筹措的资金,另外一方面是对现有资金的合理使用。前者的方式主要有政府或上级拨款、企业自筹和社会筹募等。衡量一个企业科技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比例。后者是对现有资金的计划管理,它以必要性、合理性为原则,确保科技支出的合理有效。

2.4科技人才管理

科技管理离不开人才,最宝贵的也是人才。随着现代建筑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特点,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运用最新的建筑科技知识和成果,将这些知识和成果转化为技能,并应用到建筑实际,这些都需要依靠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管理包括人才的招募、培训、岗位实践、绩效考核、薪酬等方面,核心内容是要有计划的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最大的发挥科技人才的效用。

2.5科技成果管理

建筑企业科技成果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科技人员及相关人员通过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成果,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成果。成果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策划、研发、推广应用,策划是指企业应围绕可能产生成果的环节,探索可能创新成果的途径,研发是指利用技术部门组织力量,解决在创新过程中的科技问题,推广应用是指企业把创新成果在企业的内外部进行的广泛的有效的运用。

2.6新技术推广应用管理

新技术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企业内部新技术,一个是企业外部新技术。内部新技术指企业在自身研发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技术或工艺;外部新技术指例如建设部号召推广的新技术或业内其他企业发明的新技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将企业内外部新技术通过内部的工作,使企业的科技人员理解、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推广新技术的手段主要有学习交流、研究研讨、科普讲座等形式,让科技人员掌握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运用新技术,这就需要企业配备必要的人员、专项资金、设施,并最终通过项目的应用来检验推广的成果。

2.7知识产权管理

知识产权管理是指企业在科技研究开发过程中形成并拥有自主排他性成果。产权的主体是企业或个人。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有产权登记、产权保护、开发利用等。随着产权意识的增强,建筑施工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产权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应设立专门机构或安排专职人员进行产权管理,以便于更好的管理企业的科技成果。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