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教师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5:13:28

考试教师总结

考试教师总结范文篇1

一、应试教育仍然是创新教育的绊脚石。

应试教育的评价把考试分数看得很重,忽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学生考分的好坏成了优劣的惟一条件。“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应试教育评价观,势必造成师生共同追求分数的教学运行态势,从而使学生步入题海,加重负担,疲于奔命,学生语文能力和特长发展受到压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火花没有产生的余地。

二、片面追求标准答案,扼杀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痛斥当时考试的弊端:“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把有用的无用的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考试使我如比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的任何思考都感到伤心。”这也适用于以重复为重心、以统一答案为标准的“中国式”考试。如某道题“将‘思想一致,共同努力’的意思用一个成语表达出来。”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凡是“同心协力”者皆对,皆得分,有学生答“齐心协力”判错,扣分。教育部长陈至立曾尖锐地批评这种考试是一种八股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在这种考试模式下,多少宝贵的创新思维被无情的朱笔所挞伐。

三、测试评价重记忆、轻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口头语言在传递信息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口头语言的训练和考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长期以来,在教育思想上对听说、朗读等重要性缺少足够的认识,再加上口试操作方面的因素,语文考试重视了书面语言的读写,却忽略了口头语言的“听说”“朗读”等考查。即使书面考试中偶然考到朗读,也是拿出一句话让学生判断重音或停顿落在哪里,至于大纲上的“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无论如何也考查不出来的。由于不考口语能力,教师和学生也就忽视了口语的教学和训练,阻碍了学生这个创新主体的持续、全面发展。

四、没有把非智力因素纳入考查评估的范围。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80%取决于对智力因素的作用,只有20%归结智力因素的作用。目前语文教学评价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一般只注重评价与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有关的内容,往往忽视与之相关的一些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和评价,如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等。这些因素虽不是语文学习本身的内容,却与语文学习活动及其效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评价,更能发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考试教师总结范文篇2

在传统初中政治考试中主要采用的是闭卷考试,学生在考试之前就必须要对考试范围内的政治知识死记硬背,牢牢记在脑中,然后在考试时将所记住的内容写出来,这也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只有少数的学生能符合考试成绩,大多数学生都会为考试成绩而苦恼,学校也只看重分数,根本不会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不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通常都会采用“题海战术”和加班的方式来教授学生,过早地使学生内心承担过大的压力,导致学生对政治课程产生厌倦。我国教育部门为了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做出了重大改革,将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也就是学生在参加初中政治考试时可以携带相关政治资料进入考场,在考试时可以翻阅政治资料,根据课本中的知识和观点来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要点学习政治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判断能力,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突破旧课程的“包围”走进新课程

在传统应试教育中很多初中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都十分厌倦,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目前考试制度的约束。传统应试教育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牢记程度,如果学生对于政治知识记不牢,那就无法达到学校的考核标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对初中政治课程产生厌倦。二是传统初中政治课本上的内容过于枯燥。在初中政治课堂上教师主要是根据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授课,教学方式单一,而且课本上的内容基本都是一些概念和原理知识,学生处于初中阶段不能正常理解,只能依靠死记硬背,如果学生长此以往就会对初中政治教学失去兴趣,偏离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新课改以后,国家教育部门专门针对原有政治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了删减和优化,将概念性知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表述,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也转变了初中政治教学的教学方式。首先,活动内容丰富。新教材中的“活动”主要包括三类:课内活动、课外活动和活动课。初中课外活动共8节;课内活动共26类391次;“活动课”的设置是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活动课是活动教学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标志,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进入学科课程还是第一次,是我国课程史和教材史上的重大创新。其次,活动形式多样。初中政治教材中的活动课,设置了大量新颖生动的教学活动,尤以初一教材最为典型。为了对初中政治教学完成彻底改革,跟随时展的潮流,我国教育部门结合社会发展常识对初中政治内容进行了修订,主要是对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些较远的概念理论进行了删减,同时将当前社会宣扬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思想作为重点,将西部大开发这些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添加到课本中。在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考核标准也转变为开卷考试,在试卷中减少了理论知识的比例,主要是简答题和分析说明题,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通过查阅课本上的资料来解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样就可以带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针对三个“突破”引发的几点思考

1.素质教育的障碍

由于国家教育部门新课改的实施,许多学校都开始实行素质教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校领导者并没有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只是做足了表面功夫,这也就导致许多学校政治教学的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部门没有制定明确地教学管理评价模式,各个学校都私自实施新课改,没有一个章程,造成了新课改的混乱,也为素质教育造成了障碍。

2.开卷考试的弊端

评阅中考试卷必须选拔政教专业的、多年上毕业班的、经验丰富的、责任心强的政治教师参加阅卷。可见,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开卷考试不是素质教育的终结,而是素质教育的开端。

3.新课程的缺陷

考试教师总结范文篇3

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这篇文章中不难看出,魏书生同志把应试能力的培养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有严格的训练体系(分为出题、答题、评卷、补考、总结五个环节),而且一一落到实处。文中写道:“15年来,每个学期我都只用30节课讲完整册教材,有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自学。每学期语文课上出各类试题的时间常常比我讲课的时间还多。”如果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检查自己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情况,自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但这种训练对于学生获取新知识,提高读、写、听说的能力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如果将大量的本应让学生增长新知识、新技能的教学时间耗费在出题、做题上,实在是舍本逐末。而魏书生同志单是用于学生出题的时间就几乎占了全学期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以每周5课时计算)。如文中提到:“期末试题出一份要一个星期,这个星期每天的语文课就不讲课,也不布置其它任务,一上课,每个人就都在那里埋头忙着出试题。”如果加上答题、评卷、补考、总结所用去的时间,称之为以考代学决不为过。诚然,这种做法会给学生应付统考乃至中考、高考带来好处,且不说他们在出题、答题、评卷等过程中复习到了将要在决定命运的考卷上见面的语文知识,如果某个学生在出题时押对一道大考试题,其考卷上的分数就会立即上升,押对的愈多,上升的幅度便愈大。也许是尝到了这个甜头,魏书生同志在每次市、校统考之后,都要学生“找出自己的试题和统考试题相比较,看每位同学出的试题和统考试题的共同点共有多少处”,并且“按照统考试卷的分数计算押题的分数”,对得分最高的同学还要予以奖励。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做究竟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何方?据魏书生同志介绍,有个学生出的试卷“居然有59分和统考试题一模一样”。可以想见,该生在这次统考中的成绩定然名列前茅,但通过押题换来的高分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吗?如果该生下一次未能押到试题或押中甚少,情况又会怎样呢?因此,魏书生同志所着力培养的应试能力,并非学生真正需要并能受益终身的语文能力,而只能是对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的误导。

笔者丝毫不想否认,适当的应试训练是必要的。通过训练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熟悉各种不同的题型,掌握答题的技巧,学会合理地分配时间等,无疑对提高正式考试的成绩有所帮助,但这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这种训练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如果学生真正具备了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那么,他就不会被考试所吓倒,更不须为应付考试而耗费大量的精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只要教者每学期循序而认真地教,学者每学期循序而认真地学,高考的事尽可以彼此都不放在心上,临到考期,应届学生跑去考就是了。如果毕业班要特别繁忙紧张,另外钻研一套复习资料,这就好像平时的教学是不怎么管用的了。”(《答曾仲珊》)叶老的这番话的确发人深思。语文教学如能达到叶老所说的境界,应试训练是完全可以取消的。再看看语文教学大纲,在其规定的48项能力训练中,没有一项属于应试能力的训练。可见,“应试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语文教学(也包括其他学科的教学)自身所承担的任务,而是服从应试教育需要的无奈之举。

魏书生同志尽管将老师出题考学生变成了学生出题考学生,但这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把学生禁锢在“题海”之中而已,其训练效果必须也只能通过分数来检验。正因为如此,魏书生同志在展示其教学改革的成就时,除了列举考试佳绩,似乎再没有其他的佐证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应该是多方面的)。显而易见,他的这种“改革”并未减轻分数给学生带来的沉重压力,他在不知不觉中也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怪圈。

“应试能力”的提出及其主宰教学的现象是不足为怪的。从客观上来说,是因为考分仍是当前评价学生成绩好坏和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而从主观上看,乃是因为教师没有勇气冲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即便像魏书生同志这样蜚声海内外的语文教育家,也无法抗拒这种强大的压力。同时还应该看到,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的应试训练得以蔓延,也是追求“短期效应”的不良倾向在教学领域中的反映。不可否认,一些教师为培养应试能力所付出的心血,确在某些学生的考分上得到了回报,但是这种作法是以牺牲学生应具备的读、写、听、说能力为代价的,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必然造成“高分低能”(对厌学者来说则是低分低能)的恶果。这无疑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惩罚。

考试教师总结范文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转型;重新定位

虽然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基本上己成熟,但是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对于高职生的英语教育也变得不再清晰和单一,对此就需要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加强对于综合培养型、知识传授型等教学的重新定位,使得教学效果更加的理想,继而制定完善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定位,对此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高职英语应试教育型教学定位

英语应试教育是最为传统的教学定位,教学活动展开主要为了学生在考试中获取更高的分数,并以学生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标准,对此高职院校都会非常重视学生全国高职院校英语A、B级的等级考试,同时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拿到毕业证必须要有的证件证明。基于这种教学定位,也使得学生认为其与或是未来就业相挂钩,对此学生对于英语A、B级的考试热情持续。对此可见这种直接、周期短的教学定位,也成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由于高职学生学习水平差异较大,为了降低此种差异,一般教师会采取分层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专门的学习计划,继而提升班级整体学习水平,对此就要将应试教育教学定位放在分级教学重点上。同时一般A、B英语考试水平相对处于中等生的难度等级上,对此大部分的差等生经过英语教学都是能够通过等级考试的。

二、高职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型教学定位

《基本要求》的提出,强调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由以往的应试教育转为综合能力培养型教育,并采取个性化教学以及自主学习的方式,保证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英语内容。但是这种教学定位的实践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不能很好的落实量化评价,其次在教学课时方面分配严重的不均匀,教师并不能很好的兼顾以上教学环节,对此教师们更加注重学生听说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英语课程一周为四节左右,一节课上教师要完成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很实际。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不理想,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考虑到全面开花,不仅耽误时间且教学效率低,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在围绕这一教学定位进行教学时,首先注意的就是因材施教,结合不同学校水平的学生展开教学计划,体现出个性化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先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后培养学生的读写译能力,最后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职英语传授知识型教学定位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学理论的不断深入,对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可以积极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学习到更多、更全、更实用的英语知识,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其内涵,将以学习英语知识对高职英语教学进行定位,可以保证学生在获取更多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完善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延展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的兴趣。围绕该教学定位展开英语教学,就要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同时,更要了解文章的文化知识背景;其次尊重学生、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语言规律,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学生、英语课堂教学都要重新进行定位,继而促进班级学习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高职英语应用能力型教学定位

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最能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以及实现教学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对此教师就要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提升学生学习服务质量,做到英语教学、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说该定位是在培养专业领域内学生应用能力。首先学生要扎实的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能够理解性的掌握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从而更好的满足对口专业单位人才招聘的要求。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继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继而实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理念。另外教师也要注重教学的度,根据实际的情况像专业英语要求等展开高职英语教学。综上所述此教学目标定位,应该为学生扎实基础知识的掌握,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在侧重学生专业技术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岗位英语应用能力。

五、高职英语网络多媒体自主学习型教学定位

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英语自主学习系统、考试系统,都保证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此可见人机互动更能凸显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一教学环节,要求教师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的有效统一。多媒体技术、高职英语课程的整合,包括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的集中,在实际上大多数的教师都不能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且在各个环节都不能灵活的应用计算机,使得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对此教师就要积极的转换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的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更好的保证学生多媒体自主学习。

六、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转型定位问题分析,发现只有根据学生的差异,展开因材施教,为学生制定专业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借助多媒体技术等,养成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好的应对应试教育以及综合培养型教学定位的教学要求。

作者:李明君 刘艾琳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考试教师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自考专修班;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的不断发展,独立学院成为近十年来国家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成果,它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根据教育部第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自考专修班是指独立学院充分利用母体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依托母体大学各学科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学实验设施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的雄厚优势,有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的运作机制,引进新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努力形成更强的教育能力和品牌优势,举办的全日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这种助学班的全日制学生也被称为全日制自考生、自考专修班、自考大专(本科)班等。学生全日制在校学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考试课程,参加统一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按照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完成学业、经思想品德鉴定后,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毕业证书。它是独立学院多样化办学的高等教育形式之一,不仅适应了不同学生的要求和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也适应了独立学院发展不同特色的要求。然而,因独立学院自考专修班的创办时间短、发展速度快,同时又受教育滞后性和隐蔽性等因素的影响,其弊端也伴随着发展日益暴露出来。“重考轻学”的现象,过分依赖于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独立学院举办自考专修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自考专修班的现状

(一)应试教育倾向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直以来,自学考试制度中的考核功能不够完善,一般侧重于理论考试和笔试,实践操作相对较少。为保证教育形式公正性,都是采用面面俱到的题库,学生在考试中只求通过,不求创新。重书本知识的考查,轻运用能力的考核;重传统文化的继承,轻创新思维的考核,是自学考试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够重视,阻碍了他们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发展。就考试的内容和方式而言,不能对学生的德育水平、实践动手能力进行有效的考核。这种应试教育的负面作用带来了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问题,是不利于人才全面素质培养的。

1.教师为考而教。独立学院自考专修班的教师基本上是本学院的专业教师,他们既承担了统招学生的专业课程,又承担了自考专修班的专业课程;一方面教学任务繁重,另一方面面对的是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生对象;再加上大部分年轻教师都是刚毕业就走上讲台的,课堂经验相对缺乏;即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颇有研究,但在课堂上用对待本三学生的同一套教学模式来教自考专修班的学生,课堂容量大、时间紧,学生接受不了、消化不了,打击了一大部分自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为了考试目的,课堂上教学生怎样答题、教学中圈重点、划范围,教学过程残缺不全,存在着助考不助学的现象,只能深陷教材当中,可谓“唯教材之命是从”。这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期望大相径庭。因此,即使通过各种严格的考试,自学考试学生的知识水平、业务水平也只能停留在狭窄的专业理论领域,严重影响人才素质的培养。

2.学生为考而学。独立学院自考专修班的学生刚进大学时,也曾兴奋、新鲜、好奇、和信心十足。经过一段学习时间后,感觉到独立学院在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对待自考专修班的学生不如本三学生重视;还有目前社会上对自考生也存在很大偏见。这些现象给自考专修班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心理压力、自卑心理和很强的功利性,导致学习模式单一化、固定化,限制了自考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这种现象似乎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双边的应试活动,自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单一的学习模式决定了受教育者不能发挥自己的个性,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精神和意识,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自学考试教育受到教育发展规律的制约。

1.自考生源逐年减少。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发展,高校的持续扩招,高中毕业生参加自学考试教育的逐年下滑,中等学校毕业生源也明显减少。据统计,本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报考人次从2000年的135万下降到2005年的50万,年均下降18.2%。虽然本省从2005年开始采取了各种鼓励措施,2006年开始全省报考人数呈现稳步回升态势,但从全省自学考试的统计分析报告可以看到,这几年除福州、厦门考生人数略有小幅增长外,其余地区自考人数一直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在减少。而且根据我国人口年龄预测,2010年开始18—22岁人员将由1.2亿逐年下降至2020年的0.68亿低点后再回升。这种趋势使得自考生源越来越少。

2.面临着其他教育形式的激烈竞争。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部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促使民办高校像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它们规模庞大且在校学生数多,基本上纳入全国统招,能够独立颁发国家认可的学历文凭。同时网络远程教育的启动,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广播电视大学推出的开放化教育等也对自学考试教育产生剧烈的竞争。

(三)自学考试教育受到社会发展客观因素的制约。

1.国际因素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引来发达国家的各种教育机构纷纷打入中国的教育市场,使自学考试教育遭受一定的冲击。一方面,境外教育机构通常采用合作合资等形式进行办学,直接与我国教育机构包括自学考试教育机构进行竞争。另一方面,境外考试认证机构也采用各种形式举办国际教育机构和跨国公司普遍认可的学业证书、职业或技术证书考试,使自学考试教育的学历和非学历证书考试承受一定的压力。

2.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的制约。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教育行业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渠道,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学考试教育能否顺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时代需要,及时完善自己的运行体制,特别是强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推动服务体系和助学体系的网络化建设等,这都成为自学考试教育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中应该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3.教育方针政策的变化。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全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七大将优先发展教育、建立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列为改善民生的议事日程。这就要求自学考试举办者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审时度势,使自学考试在新的发展形势中准确定位,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真正将自学考试定位在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之中,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劲的人力资源优势,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自身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当前由于独立学院的专业教师较为缺乏,且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导致人员投入精力不足,缺乏足够的主动性。独立学院本身又侧重于全日制本科的教育,很难把自考专修班工作也当成一份真正的事业来做,在助学管理方面缺乏规范,表现为:一是监督和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存在着助考不助学的情况。二是片面强调课程学习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自考生的国家意识、社会道德、集体观念薄弱。三是助学师资(如有自考教学经验的教师)缺乏、硬件设施(如住宿条件)不足、管理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阻碍了独立学院创办自考专修班的助学功能。

二、改变独立学院自考专修班现状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让素质教育成为自学考试教育的主旋律。

1.转变观念。长久以来,自学考试被片面地理解为是一种单纯的国家考试制度,忽视了其教育的本质,形成了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单一教学模式。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明确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因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仅是一种考试制度,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其考试过程与学习过程同等重要,必须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陈至立同志在全国考委五届二次会议上就指出:“自学考试不能仅仅重视考试,还应该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对考生学习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助学教育网络。”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已经意识到转变观念的重要性,正在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加强素质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学考试的定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从补偿教育、补充教育转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实现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的发展格局,并且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及应用型人才。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独立学院自考专修班应该树立自考全面育人的思想,注重社会效益,在提高自考生文化素质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学院自身优势和有利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锻炼自考生意志和品格,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强化自考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自考专修班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要关注人一生发展的需要,使德智体美劳等获得全面发展。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过分追求考试通过率的应试局面,培养学习型和终身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公务员之家:

(二)更加开放办学,加强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相互沟通和衔接。

1.更加开放办学。独立学院在前三年招收全日制自考生时,可以说是爆满,招收时还有录取分数线的界定,到了去年按照录取分数线的界定招收全日制自考生,已经无法完成招生计划,只能放开要求,报了名就可以读。面临着全日制自考生源的逐渐减少问题,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自身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以良好的教学资源和优质的教学管理服务,更加开放办学,不仅招收应届的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还应招收一些社会在职人员、企业员工等,开展业余和全日制形式相结合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学考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考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开办“双证制”自考专业和创新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关系,为企业、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学习型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稳定自考生源。

2.加强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相互沟通和衔接。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和民办高职院校不仅参加自学考试的助学活动,还把这项助学活动看作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从机关领导到基层一线教师都高度重视,使学校教育功能尽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育人作用。加强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相互沟通和衔接,一是既能巩固独立学院的高等教育核心和主导地位,还能积极鼓励支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参加自学考试本科层次的学习;二是制定相关政策,与成人高等教育、行业资格证书教育、远程教育及广播电视教育进行有效沟通;三是重点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不同层次相同课程的关系。如对成绩和学分的互认、相同课程的顶替、免考等。

(三)加快改革步伐,使自考教育与时俱进发展。

1.加快改革步伐,创新自考教育模式,实现与国际教育接轨。随着国际教育机构和职业、技能认证培训机构的纷纷涌入,探索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规律,加快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工作刻不容缓。独立学院无论是统招的全日制本科教育还是全日制自学考试教育都应该提倡“双证”制度或多证制度,即一本毕业证书和多本的技能证书相结合,为将来的就业工作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以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职业型和学习型的素质人才。所以,拥有一万多名学生的独立学院应该申请建立自己的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促使自考教育与时俱进发展。

2.提供信息化、科学化、社会化的学习服务体系。独立学院要使自学考试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注重改革传统的考试工作方式,加快考试工作科学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步伐;同时关注学习过程,建立和完善社会化学习服务体系。一是推广标准化考场建设的网络报名、网络阅卷、考场指纹比对系统的经验,加快考务考籍管理信息化进程。二是积极探索高水平题库建设、管理的途径,为采用计算机化考试创造条件。三是要建设互联网助学体系。制订网络助学的规范和标准,作为课件开发和网络建设的依据;在全国考办统一协调和规划下,各省级考办分工协作开发助学课件;建立网络助学平台,为自学应考者和其他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学习服务。例如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是经教育部全国自考办和省自考办批准,成为福建省唯一一所开展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网络注册学习过程性考核”项目单位。参加该项学习的考生除了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外,还可以通过“过程性考核”获得过程性考核成绩,并将此成绩按照25%的比例与国家统一考试的成绩进行加权合并,形成该考生的最终考试成绩。从而调动考生的平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自学考试的最终成绩。四是要完善咨询服务体系。根据应考者的需求,除了编制出关于自学考试的基本情况的详尽资料,还应通过各助学组织和网站、学习基地向学习者提供规范的咨询服务;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加强对咨询服务的指导、监督和检查,把咨询工作情况作为各级自学考试机构考核的重要内容。

3.多元评价,探索自学考试人才培养崭新模式。其一,推进专业和课程的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职业型、技能型、应用型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加大实践课程和选考课程,适应新的自学考试人才培养要求和社会需求。其二,改变单纯关注考试结果的现状,努力实现关注学习过程与关注考试结果并重的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与设计,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其三,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的认定标准更趋合理性和科学性,探索从单一的总结性考试向多元化评价的课程学业综合评价发展的崭新模式。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行过程考核和统一考试相结合的学业综合评价办法,改变单一评价手段的局限性。其四,筹建学习服务中心,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支持和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成才率。本院所在的母体学校——集美大学,已在今年建立学习服务中心,作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组成部分,省自考办在开展网络注册学习过程考核的同时,组织力量积极探索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并制定出《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管理条例(试行)》。

(四)探索管理新模式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独立学院全日制自考专修班作为传统高等教育形式的补充,正在以终身教育的形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宽进严出”,即学生不受学历、年龄、就学时间等的限制,原则上讲每个公民都有接受这种高等教育的权力;只要学习了相关课程,通过考试并且成绩及格,就能获得国家承认的有关学历或学力证书。因此,针对高等自学考试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观念,探索自学考试教育管理新模式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助学工作的关键。

1.完善院系两级管理制度。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针对参加高等自学考试教育的学生是以高考落榜生和中专毕业生为主体的考生群体,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办学要求,办学单位不仅要做好“助考”工作,还要做好“助学”工作,完善院系两级管理制度,加强院、系两级的业务指导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协调。辅导员作为助学机构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将助学机构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传达并落实到每个学生;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学习上的困难、生活问题和各种建议等都可以通过辅导员反馈到助学机构;成立自考学生会、团支部、班委会、兴趣小组等一套学生自制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自我管理体系,把助学班学生日常管理统一纳入校思政管理系统。各系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负责,全院由学工部(学生处)负责;助学班学生与普通生要一视同仁,遵守学校所有规章制度,参加所有学校和院系组织的各项社会活动和校园活动。纳入普通生管理系统,不仅规范了管理,而且能使助学班学生真正融入学校大家庭,淡化他们的自卑心理,激励他们的参与竞争意识,并从中得到锻炼,显示出自身的价值与能力,从而提高成才率。

2.重视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据调查研究表明,全日制自考生主要存在三种学习心态:一是学习愿望强烈,希望通过自学考试助学班多学知识的。二是自卑心理重的。三是无心学习却又逼于无奈的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他们本来对学习就没有什么兴趣,只是由于父母希望孩子能在学校多历练几年,或者明知自己的孩子学习不用功,学习成绩较差.不可能拿到自考文凭,只要学校带好他们的孩子,以免在社会上学坏,惹事生非。这一类学生,往往是学习敲衍了事,上课不专心,课后东荡西逛.吃喝玩乐。面对这些复杂的心理,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人生的价值,知识的重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端正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要帮助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在学习上、生活上、纪律上对他们要与全日制普通大学生一视同仁:不要歧视,而要鼓励;让他们尽量参与校内外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尽量发挥他们的特长,发展个性,认识自身价值,树立自信自强。三要大力开展助学活动,活跃学习氛围。例如,请著名专家教授做前沿科学的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组织一些学习方法的讨论、交流,或邀请高年级的全日制普通生和高年级的助学班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帮助他们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四要狠抓纪律,严格管理。要明确规定:对助学班学生,在晨读或早锻炼、寝室卫生、校园文明建设、课堂考勤、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与全日制普通生统一要求、统一管理,有助于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严谨的学风。对违反校规校纪者要及时批评教育,严重者甚至处理清退。反之,对学习、工作等各方面有突出表现的,要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做到奖惩有据、奖惩分明。五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选聘比较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比较了解助学班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动态,与自考生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容易沟通的辅导员,做好自考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管理工作。用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告诉助学班学生一个事实: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所作为。六要重视家校联系的作用。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齐抓共管。辅导员应该经常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反馈其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日常表现等,让学生家长参与教育和监督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往往会收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3.针对自考生特点制定教学计划。由于学生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文化基础有很大的差别。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需要先补充大量的预备知识,然后才能进入计划内的教学。为提高统考合格率,可实施“一增一补”的办法,即课前增加一部分课时,补充一部分先导知识。这样做表面上提高了办学成本,但实际上,在高等院校办的自考班中,绝大多数任课教师都是本校本院的兼职教师,多支付的一部分课时费为本单位兼职教师增加了收入,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统考的合格率,同时,较高的合格率又会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报考本校。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大家随时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各种信息,高合格率就是最好的招生宣传,这样就会使助学单位进入良性循环。

4.狠抓教学质量,提高通过率。1)聘好教师。助学班的任课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不辞辛劳、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治学严谨;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教学艺术和较好的教学方法,了解自学考试的特点,深刻理解领会自考课程大纲的精神,认真指导学生的自学和作业。在教学上教师能从实际出发,花更多的精力,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助学单位可用统考的合格率和平均成绩的排名次序作为考核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指标,不能胜任自考教学工作的教师就不要聘用。2)抓好课堂出勤率。有的全日制自考生认为自己花钱来读书,读不读,能否考及格是自己的事,容易产生随意缺课的现象。所以一定要严格考勤纪律,对旷缺课者,要及时批评教育,对情节严重者要给予严肃处理或直接勒令退学,用纪律来保证学生的到课率。3)管好作业。对期望通过自学考试的自考学生来说,作业尤为重要。所以特别要重视作业的管理,教师不仅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认真挑选习题,布置作业,而且还应该认真检查和批改作业,对作业迟交不交的学生要催交,要批评教育。4)做好督查。认真进行教学督查,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各助学班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进一步规范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

总之,办好自考专修班,应转变观念、开放办学、规范管理、狠抓学风,在提高自考通过率的同时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中山.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管理.中国成人教育,2000年第2期.

[2]汪俊武.素质教育应是我国自学考试教育的主旋律.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0年.

[3]刘刚黄大刚.高等自学考试助学机构管理模式的探讨.继续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4]马强于健.21世纪自学考试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5]朱春阳赵冬.机会与威胁:自学考试教育现实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

考试教师总结范文篇6

从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看,却不可否认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试对这些误区作些考察与分析,以期使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注意,对今后的作文教学也许能有所帮助。

误区之一:把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把作文教学当作软

任务。

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本中规定要教的课文作为硬任务,也就是说,对那些课文,必须要认真去教完教好的,因为它与考试有极重要的关系。倘若没有教完教好那些课文,一旦在考试时考到那些课文中的内容,就会令考生一筹莫展,难以对付,拿不到好分数了。而把教作文当作软任务,也就是说,多教几次作文,少教几次作文都无妨。持这种想法和做法的教师,他们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考试时,作文不管出什么题目,写什么文体,每个学生总可以写一点的,因而也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的。它不像教课文,做客观题,对不上“参考答案”就会“颗粒无收”了。二是由于目前统改统考作文阅卷(如初中毕业考、初中升学考、高中会考、高考等),还没有可用客观性较强的办法,因而在阅卷中随意性尚较大,同一水平的两篇作文在不同阅卷者的手中或同一阅卷者在不同时候、不同情绪的情况下打出来的分数往往有差距,有时甚至会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平时花大力气练习写作文,似乎觉得并不划得来。这样,把作文教学有意无意地看成了软任务了,这样来认识作文教学,这无疑是作文教学的悲哀。

误区之二:教课文往往有计划性,教作文却无计划性。

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或各自学校所规定的教学常规,每位语文教师在新学期开学之初,都会对自己的语文教学(包括对课文的教学及作文的教学、测试及练习、复习、第二课堂教学等)认真地制订出一个都较合理的教学计划。但无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教课文往往是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教作文却不按计划进行了。有的甚至对作文教学根本没作预先的全盘考虑,随意性很大,无计划性可言。有的即使有计划,这计划也往往是局部性的,临时性的。这种“事前无计划,当事随意行,事后无收获”的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误区之三:重视写作方法的教学,轻视生活的体验和语言的

积累。

当前中学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写作方法的教学。在难得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等方面进行指导。在讲到如何开头的方法时,又分出所谓的“悬念式”“开门见山式”“回忆式”等等方法。结尾的方法又分为“总结式”“展望式”“号召式”“水到渠成式”等等。这样,让不少学生逐渐产生一种共同的印象:写作文首先要把写作方法学好,把写作技巧提高,这样就能写出好作文来。于是,许多学生到书店里专拣“作文技法”之类的书买,以为买到了这类书,就得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看了这类书,就能写出优秀作文来了。

其实,这类问题,早在鲁迅先生在世时,就存在了。鲁迅先生对这类问题有过一个明确的态度,谈过一个很好的意见。他在《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中说过:“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他还在一封信中说:“如果内容的充实,不与技巧并进,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诚然,就写作来说,技巧应该说是重要的,但技巧不应该是为技巧而技巧,它的上达,必须以内容的充实为前提。没有充实的内容,光在技巧、文章作法上动脑筋,也是于写出好文章无补的。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写出好文章来,应该要十分重视生活的体验、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语言的积累。这才是写出好作文之根本,才是把作文真正指导在点子上。

误区之四:比较注重写作文的篇数,却忽视了对作文的认

真讲评。

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似乎都明白多写、勤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他们每10天或者每星期让学生交一篇作文。另外,还要写日记、周记、学习名言警句的心得体会、每天的观察所得、一些重要的节假日里的见闻……但却忽视了对作文的讲评。以为既是实行了“广种”,就必能获得“薄收”。这是“题海战术思想”在写作上的反映。要知道,没有对学生的作文作认真的事前布置,事后讲评,不讲清写得好的作文怎样的好,为什么会好,写得差的作文,有怎样的欠缺,其原因又是什么……那么,对学生中的大多数来说,不管你怎样大面积去“广种”,也都是难保其一定能“薄收”的,恐怕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仍然是比较慢的。经验表明,多写对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写作能力有帮助,但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不少学生来说,其写作水平的提高还有待于适当少写几次多增加几次讲评。

误区之五:过多过滥的征文竞赛,影响了作文的正常教学。

对任何事物来说,我相信都有一个“度”。达不到这个“度”或超过了这个“度”,往往会出现“病态”,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对作文教学来说,也是这样。不搞几次征文比赛,对作文教学也许会缺乏推动力。适当搞几次作文竞赛能增强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的吸引力,同时,能使中学生在“实践”中练就本领,提高写作水平。但是,现在从各地的情况来看,往往搞得过了头。现在有多种全国级的作文竞赛(有的还包括海内外),还有大区级的(如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等),有各种省级的作文比赛,还有各系统的更有市县级的作文比赛,再下就是校级的作文比赛。除此以外,还有多种报刊杂志举办的作文比赛,许多“学会”举办的写作比赛,甚至很多的电视台、广播电台也都举办各有主题的征文活动。“作文比赛”何其多!多了,不免滥;滥了,免不了低劣。尤其是它会带来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某种冲击。许多学校,许多语文教师,为了按上级要求参加作文比赛,参加征文活动,往往只得让正常的作文教学让路,临时决定去参与比赛。有时虽有一些优秀作文出自学生们之手,但对正常的作文教学的冲击后果也不可低估。有人把这种现象戏称为:“平时不养兵,战时乱用兵。”平心而论,此说并非过头。

误区之六:应试作文教学顽症难治。

“言为心声”,照理说,作文写的应是心声,也就是说,写作文应该写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写那些感人的东西。但是,现在的考试模式,却较少甚至根本不可能让同学们去写真情实感。不管你有没有某种真情实感,一律要以这试卷上规定的题目和要求,迅速认真地下笔了。这样,同学们只得根据作文要求,硬着头皮来凑来虚构。被认为凑得好的,就得高分或较高的分,凑得差的,就得低分。这样,应试教学、应试作文就应运而生,而且越来越被重视。报刊杂志上还发表大量的关于应试作文的文章,出版社还出版许多关于应试作文的书籍。一些有名气的教师还经常被邀到各地去介绍指导写应试作文的经验。这样,应试作文的教学几乎成了学校作文教学的攻坚任务了。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拼命从写应试作文的方法上进行大力指导,因而大量的无病呻吟、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作文都从考生的笔下生产出来了。应试作文教学已成顽症。

由于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着不少误区,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少高中毕业的学生,有许多甚至已成为名牌大学的学生了,写出的文章还是错别字连篇,真令人不敢相信写作者的学历与身份。

产生当前作文教学中的误区,其原因是复杂的。

首先是与教育思想有关。

应试教育,顾名思义,是应付考试的教育。为了应付考试,学校教育一切围着考试转,只要考试能得高分,就拼命去抓去做;暂时与考试的分数关系不大的,就少做甚至不做。写作教学也当然是如此,只要能让学生会应付考试,得到较高的分数就行,别的一些对写作来说要较长远才能发挥作用的事往往不去做。如果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正确处理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存在着各级升学考试,并用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条件之一的情况下,应试教育不可能被完全取消),那么,中学的作文教学就决不会是目前的这种状况了。教师们会从要求学生加强生活体验,多去学校外走走、看看,多去接触社会,积累生活,积累感受,注重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从根本上来提高写作的能力等方面去多花力气了。

其次与社会上人们的评价有关。

社会上的人们,对一所学校的评价,几乎全看一所学校的升学率。升学率高,就是一所好学校,升学率低,就是一所质量差的学校。评价一位语文教师,主要看他教出来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否高,而不问其写出来的文章,平时的写作能力是否强是否好。人们对用上述标准衡量出来的“好学校”赞不绝口,并趋之若鹜地把孩子往这些学校送,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样,高价读“择校生”的问题也就出来了。试想,在这样的社会压力袭来的情况下,一个语文教师在教作文时,他会没有顾虑,没有考虑的吗?

再次,与家庭及一些班主任有关。

作文教学的误区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与家庭及一些班主任有一定关系,这一点,初听起来,似乎觉得不成道理。但从不少家庭及一些班主任的情况来看,这道理还是可以成立的。

现在的家庭,多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甚切。把孩子送到学校,父母双眼盯着的就是孩子的分数。至于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情况,一般他们不怎么关心,或者说等到有了问题才去注意。因此,不少家庭为了孩子的成绩,往往把孩子管得很死。每天除了到学校学习外,回到家不让他们做家务,不准他们看电影电视,也不准阅读课本以外的书报杂志,在节假日也不准他们去外面走走、看看。这样做的结果是,同学们虽然集中精力把课本中的内容熟悉了,甚至把大部分的书本知识也都掌握了,但论知识面基本上属于该年龄层中的孤陋寡闻者。他们不知农民怎么种田,不知米怎么被生产出来,不知怎么上菜场买菜,怎么烧菜,也不知怎么待人接物,怎么去与人交往,去增长见识,增长才干。而一些班主任,为了自己班中的学生能在考试的时候考出好成绩,也往往把学生管得较死,常规定许多不准:不准看与课本无关的书报,不准晚上看任何栏目的电视……总之,从家庭到学校的班主任,把孩子把学生都紧紧地捆在教科书这一较窄的范围里。这样的结果,真正让不少学生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了。这样的人,别的能力如何不必说它了,光从写作能力上看,也是可想而知的了。难怪不少学生遇到写作文,皱着眉,咬着笔,搜肠刮肚,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即使写不出的时候也硬写,也只能写些从家里到学校,从学校到家里的无病呻吟之作。

第四,与现在的考查方法有关。

考试教师总结范文篇7

学绩测验与成就测验,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考试,是学生发展评价的主要方式。我国中小学考试一直饱受社会诟病和学界痛恶。相当多的学绩测验“测验目标不明确、测验内容不统一、测验标准不一致、测验结果不精确”,一定程度上是恶化师生身心健康,降低学生的内在学习热情,削弱其创造力和自信心的重要因素。因此,从方法论和科学性的角度关注我国的中小学学绩测验,显得极为迫切。

CNKI中以“教育评价”为题检索的文献达1972篇,以“基础教育评价”为题检索的文献共30篇,而以“学绩测验”为题检索的仅有3篇,且无一篇涉及基础教育。这说明,目前在基础教育评价研究中,对学绩测验研究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为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绩测验的基本情况,我们编制了《中小学学绩测验问卷》(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以号称“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的南通市为样本点,随机调查了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各100名。最后回收有效问卷272份,回收率为91%。

二、基础教育学绩测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采用封闭式问题,着眼于学绩测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要求,分别就“系统学习过的工具性课程”、“掌握教育测量基本原理情况”和“使用双向细目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系统学过心理与教育统计和心理测量学这两门工具性课程的,小学教师几乎没有,而中学教师也是少的可怜。绝大部分老师没有系统学过心理统计和测量,这对于编制科学合理的学绩测验是一个巨大的缺陷。此外,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对于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知之甚少。双向细目表是一个将所要考查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成基本的考核单元,并确定每一考核单元在整个测验中的占分比而构成的二维表,它是编制合格学绩测验的必要工具,能帮助学绩测量的编制者决定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题目,以及各类型题目应占的比例。调查显示,在编制试卷时小学教师从未使用过的比例高达92.3%,初中教师也达到88.46%。没有使用双向细目表编制的学绩测验,很难说可以做到科学、合理和准确。相反,这样的测验必然会导致测验目标不明确、测验的结果不精确等后果。

教师问卷的第六、九、十一、十二、十三题是属于开放式问题,分别是“您认为学绩测验的目的是什么?”“请问双向细目表有什么用处?”“请问试卷分析有哪些质量指标?”“您认为中小学举行的学绩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何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水平的评估或测量,您有何建议?”对各题的回答进行整理,择要分析如下:

(1)对学绩测验目标的认识。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之间在这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小学教师侧重于认为学绩测验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而初中教师则侧重于强调学绩测验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查与教学效果的改进。高中教师对学籍测验功能的认识则较为全面,强调考试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教师教学改进提供反馈。不难发现,初中教师直接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自己教学成果的指标,这是对学绩测验的目标的扭曲和误读(当然,这种认识又与管理评价直接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教学效果的测量指标有关)。如此一来,应试教育就不可避免。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与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是学绩测验的两大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然而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对学绩测验目标的片面理解与误读,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尤其突出。

(2)对双向细目表的了解与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在回答双向细目表的含义的时候,很多小学和初中老师直言“不清楚”,而其他老师则极少进行正面回答,只有个别高中老师能够说明双向细目表的功能是“为命题提供依据,检验考试的内容效度”。这说明我们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于双向细目表这一心理与教育测量学基本概念与工具并不是真正了解,更没有掌握和使用。这种情况不可避免会导致学绩测验的盲目与低效。

(3)试卷分析的质量指标。试卷分析的目的是考查试卷编制的质量,包括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四项指标。但是,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教师,绝大多数都将“平均分”、“及格率”及“优生率”三项在管理评价中常常采用的不合理的统计指标,作为试卷质量分析的指标。这充分说明,中小学教师在编制和施测学绩测验的时候,并没有自觉控制和掌握试卷的质量。另外,受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的影响,教师错误采用“平均分”、“及格率”及“优生率”作为自己编制和实施学绩测验的质量指标,无疑是管理评价错误地发挥了其教学导向功能的结果。因此,管理评价体系必须在事实面前进行深刻反省。可以说,正是由于管理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不科学,成为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罪魁祸首。

(二)家长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从“考试对孩子是否有帮助”、“对孩子成绩的态度”、“是否会比较孩子的成绩”、以及“对现行考试制度的态度”四个方面进行封闭式调查。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家长(90.4%)认为考试对他们孩子学习有用,只有9.6%的家长认为考试对孩子学习没有帮助,这足以证明考试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只有5.4%的家长不看重孩子的成绩,而大部分的家长还是比较看重他们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发现,家长之间会互相比较自己孩子的成绩,从而希望孩子考高分,能给自己的面子增光添彩;家长们对现行考试制度的态度,大部分(68.1%)集中在第二个选项,即认为这种考试制度应该肯定,但还需加以改进,因此,将近80%的家长还是认同考试制度的。

我们同样采用开放式问题考查家长对学绩测验目的的认识。总结发现,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考试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或者“了解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检测教师的教学成果”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少数家长将考试视为一种激励手段,认为要“让孩子在考试中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使学生积极向上”。从中可以看出,部分家长对考试的观点明显受到现行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是应试教育观念的折射。在肯定考试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对学绩测验的意见和建议,择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陈列如下:(1)考试的目的要明确,不能盲目;(2)现行考试体系需要改革;(3)不能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4)学绩测验只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考查,并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素质,尤其是能力水平;(5)正确对待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不要责备和忽视;(6)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要只考试。我们认为,家长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反映了家长对考试和应试教育的真实态度,而对封闭式问题的回答则是被动选择。这充分反映出目前家长对学校考试的一种矛盾心态。

(三)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考试焦虑在中小学生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中小学生考前焦虑达79%远远高于初高中学生考前焦虑比例,初高中考前焦虑情况依次递减,但是总体上,中小学学生考前焦虑情况还是占大多数的,这些数据足够引起我们广大的家长和教师的注意,学生普遍存在的考试焦虑或“考试综合症”等现象,不是对考试功能的一种否定,而是启发我们应该对考试结果为何造成普遍的心理焦虑进行拷问。如何解释考试分数,如何对分数进行比较,是需要严格遵循统计和测量原理的。严格说来,对以诊断性和掌握性学绩测验分数的解释,应该以掌握标准为参照,而不应以常模标准为参照,直接以学生的考试分数进行横向比较是没有意义的。而事实上,正是这种不恰当的分数解释和比较,才是造成学生普遍的考试焦虑的直接因素。

反映学生对考试作用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各中小学大部分数据集中在B、C两个选项,说明在学生的眼中考试不能够全面反映他们的能力,只能片面或者大概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甚至有6.25%的高中生认为考试对了解学习情况没有帮助。高中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趋向于成熟,他们在思考问题时独立意识增强,开始倾向于从其他方面来考察和评价自己。

表3反映了中小学学生对考试价值的理解。89.5%的小学生认为考试对他们有帮助,高中生也有72.7%的比例认为考试对他们有帮助,而初中生中有62.1%的人认为考试对他们没多大帮助。可见,初中阶段对考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震荡期。这说明我国初中阶段的学绩测验更应进行反思和调整,同时应该加强学生对考试评价的认知引导及适应性帮助。

量表的最后两道题目是开放式问题,分别是“说说你对考试的感受”和“当你考得不好时,你觉得自己怎么样?”通过对回答的整理,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考试持否定或消极的态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负性情绪体验,如“紧张”、“害怕”、“厌恶”、“焦虑”;

(2)反对频繁考试。如“考试尽量少,因为老师都是拿成绩来衡量我们”、“不喜欢太多考试”;

(3)害怕父母和老师批评责骂。如“考得不好很难过,怕家长责怪”、“很害怕父母的责骂,还有老师的批评”;

(4)消极意向。如“无所谓”、“痛恨”、“会觉得自己再也考不好了,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会不再急了”;

(5)消极归因。如“能力不强”、“自己没努力”、“后悔,沮丧,自己是笨蛋,责怪自己考不好”、“觉得自己很没用”。

可以发现,学生对考试的消极态度,包括消极认知、负性体验、消极意向、消极归因四个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成分。将学生对考试态度的质性分析结果与前面的封闭式反应的量化分析结果加以对照,不难看出两者互为印证,具有一致性。必须指出:从以上结果的分析中,我们并不能得出学绩测验导致学生消极态度这样的结论。但是很明显,频繁低效的学绩测验,正是通过父母和老师的非专业性的和外行式的分数解释和比较,人为降低了部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自尊心和抱负水平,严重的会导致学生后续学习生涯的持续失败,甚至整个人格系统的自我扭曲与贬低。由此可见,父母和老师如何对待考试,尤其是如何解释考试分数,是学绩测验作用于学生的中介变量,是学绩测验能否正常发挥教育功能的关键因素。

考试教师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新课改;压力缓解;自我减压

从2004年秋季开始,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已一轮,问及对新课程改革有什么感受,相当一部分参与新课程实施的教师都有同样的一个感受:压力太大。我们说,人就要有一定的压力,才能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也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如果压力太大,就有可能危害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职业厌恶感。教师压力太大,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让他们轻松自如地去实施新课程,新课程改革才能顺利实施。

一、新课改实施中的压力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变换的压力

也许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几千年所形成的教师具有绝对的思想权威、知识权威,教师是思想道德的说教者,是知识的传授者。然而,新课程改革,却把这个传统的教师角色改变了。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师生关系也不再是过去的“师徒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的传统权威、法定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然而要实施这个历史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对那些“师道尊严”极浓的教师来说,一下子转变自己的角色,是很难做到的。传统的角色没有完全放弃,新的角色还没有重新构建,但又不得不转变,这无形中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自身素质的压力

多少年形成的学科体系,摸索的教学规律,积累的教学经验等等,在新课改实施中,大都显得无能为力。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总是被紧锢在学校这一块禁地上,难以越城池一步。而新课改却要求广大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要有广博的知识,不仅要有自己学科的扎实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要有边缘学科的知识,不仅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阅历,还要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的阅历,不仅要掌握运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要掌握和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等等。可是,要做到这些容易吗?自身素质一时难以提高,但又不得不参加新课改,这种精神和心理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每一个中小学教师。

(三)时间上的压力

在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感到太忙,时间太紧。忙什么呢?调查显示,一忙备课:过去教材多少年不变,轻车熟路,而现在新课程面目皆非,你得花大量的时间来熟悉教材;过去课堂教学是“一刀切”,课堂教学省事多了。新课改要求进行“差异教学”,你得在课前花大量的心血去想办法,找方法,定措施;二忙探讨新课改教学的最佳模式、最佳方法、最佳手段、最佳途径等,新课改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可借鉴、可模仿的,完全得靠自己去探讨、摸索,这不要花大量的时间吗?三忙“充电”,真正的实施新课改,取得新课改的最佳成就,仅仅靠自己原有知识是不行的,你要有除自己学科知识以外的知识,熟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了解最新的现代信息等等,一个中小学教师一天工作何止8小时,就连寒暑假各种进修、培训、研讨等也早已排得满满的,哪有时间休息?超负荷的工作量已搞得不少的中小学教师心力交瘁。

(四)教学质量上的压力

“应试教育”凭分数一锤定音,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分数,也摸索了不少的经验,而新课改一改过去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应试教育”的分数可以立竿见影,而新课改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他们的潜力也许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发挥出来,用两、三年,三、五年时间就取得成效是不是太不现实了。可是现行的教学评价仍然是“应试教育”时代的评价体系,“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体系没有彻底改变,新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完全建立,我们去实施新课改,万一考试成绩不理想,缓聘、下岗、失业的危险都可能降临,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就在这样的压力下而实施新课改的。

新课程改革理应给广大教师带来轻松愉快的工作空间,可实际上却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无形而重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压力的缓解

如何缓解或减轻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压力,这是我们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营造新课改宽松、舒适的环境

新课改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仅仅靠中小学教师单枪匹马是不行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积极和谐、宽松民主的公共支持氛围中工作,才不至于感到有压力。

1.政府、社会、家长要关心新课改,支持新课改。以一张试卷评定教师,以升学率评定学校,这是政府、社会和家长共同默认的标准,教师在这样的标准下参与新课改,无疑压力是非常大的。而要让教师轻松地参与新课改,政府、社会和家长必须彻底改变这种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标准,要从根本上充分认识新课改的意义,宣传媒体要多宣传新课改成功经验、丰硕成果,让政府、社会和家长从根本上理解和支持新课改。

2.不断完善新课改方案。科学完善的课程改革应该让教师感到轻松、愉快,而不应该给教师带来许多压力。现行新课改方案虽然经过许多轮的试验,而又被许多事实所证明,但是毕竟区域、对象、环境、条件等都存在着许多差异,我们不能说它就是完美的,它还有许多东西需要研究,尤其是如何实施,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成功的模式,它如何同考试接轨,短期如何评价等等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讨。新课程的设计者、决策者、组织者要广泛地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对象,寻求成功的实施范例,以帮助和指导教师,从而减轻教师的压力。

3.要正确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传统的教师评价只重视教学效果的优劣,为应付这种评价,教师不得不去搞“应试教育”。而新课改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只重视考试成绩,那势必还是在引导教师去搞“应试教育”。因此要想使新课改顺利进行,必须建立一整套全面的评价体系,尤其不能以一张试卷定奖惩,一张试卷定教师。教育行政部和学校在制定具体评价标准时,要承认教师个体的差异,象评价学生那样,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教师,大到一学年、一学期的评价,小到一节课、一个活动的评价,都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为教师营造轻松、和谐的环境气氛的重要举措,是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的必要条件,应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4.改革考试制度,建立科学的考试体系。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大概考试这一评价形式至少在目前情况下是不会取消的,但是仅仅把考试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是不合理的。新课程从内容的编排到方法的设计,都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的新理念,为实施这个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师不得不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实现新课程的“五个转变”。如果现行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不顺应新课改,你让教师怎么办?考试是教育教学重要的评价形式,但未必就是唯一的形式,我们应该去寻求更多更合理的评价形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样我们才能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提供有利条件,也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广大教师的压力。

(二)教师自身减轻压力

减轻参与新课改的压力,不仅仅是靠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作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要在参与新课改的同时,想尽办法去修正自己的观念、认识和态度,调整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方式,以缓解或减轻自己的精神和心理压力。

1.内强素质。从缓解或减轻压力方面来说,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心理素质高,能从容面对种种压力,即使在外在压力下,也能轻松面对。但是教师也是人,不可能每个人的心理素质都是很高的,都能从容面对新课改带来的种种压力。而要缓解自己的压力,强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是缓解压力的最好办法。教师要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调整自己的认知偏差,修正自己的陈旧观念,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参与新课改。

2.加强学习。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产生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知识贫乏。虽然我们的绝大部分教师掌握了自己所任学科的知识,甚至专业知识相当丰厚,如果仍然按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要求,也许他们的专业知识够用的了。但是新课改要求很高,它不仅要求教师掌握自己所任学科的知识,还要求他们掌握与自己所任学科密切有关的知识,否则就不能胜任新课改。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就能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在新课改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

3.增强信心。信心是动力,是源泉,也是力量,有了坚定的信心,才能敢于面对新课改。新课改是一项全新的系统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没有坚定的信心,就会在困难面前打败仗。广大教师要树立自己的信心,要相信自己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学,也一定能够实施好新课程,也能够取得“应试教育”所不能最得的成绩。要增强自我效能,敢于接受挑战,这是缓解压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4.学会调节。教师要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学会一些自我调节、自我放松的技巧,如压力大时,打打球、跑跑步、唱唱歌、跳跳舞、打打拳、钓钓鱼等等,调节自己,放松自己。要真正做到没有压力的时候,轻松自如,有压力的时候也轻松自如,这才是理想的心理状态。

考试教师总结范文篇9

学绩测验与成就测验,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考试,是学生发展评价的主要方式。我国中小学考试一直饱受社会诟病和学界痛恶。相当多的学绩测验“测验目标不明确、测验内容不统一、测验标准不一致、测验结果不精确”,一定程度上是恶化师生身心健康,降低学生的内在学习热情,削弱其创造力和自信心的重要因素。因此,从方法论和科学性的角度关注我国的中小学学绩测验,显得极为迫切。

CNKI中以“教育评价”为题检索的文献达1972篇,以“基础教育评价”为题检索的文献共30篇,而以“学绩测验”为题检索的仅有3篇,且无一篇涉及基础教育。这说明,目前在基础教育评价研究中,对学绩测验研究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为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绩测验的基本情况,我们编制了《中小学学绩测验问卷》(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以号称“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的南通市为样本点,随机调查了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各100名。最后回收有效问卷272份,回收率为91%。

二、基础教育学绩测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采用封闭式问题,着眼于学绩测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要求,分别就“系统学习过的工具性课程”、“掌握教育测量基本原理情况”和“使用双向细目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系统学过心理与教育统计和心理测量学这两门工具性课程的,小学教师几乎没有,而中学教师也是少的可怜。绝大部分老师没有系统学过心理统计和测量,这对于编制科学合理的学绩测验是一个巨大的缺陷。此外,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对于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知之甚少。双向细目表是一个将所要考查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成基本的考核单元,并确定每一考核单元在整个测验中的占分比而构成的二维表,它是编制合格学绩测验的必要工具,能帮助学绩测量的编制者决定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题目,以及各类型题目应占的比例。调查显示,在编制试卷时小学教师从未使用过的比例高达92.3%,初中教师也达到88.46%。没有使用双向细目表编制的学绩测验,很难说可以做到科学、合理和准确。相反,这样的测验必然会导致测验目标不明确、测验的结果不精确等后果。

教师问卷的第六、九、十一、十二、十三题是属于开放式问题,分别是“您认为学绩测验的目的是什么?”“请问双向细目表有什么用处?”“请问试卷分析有哪些质量指标?”“您认为中小学举行的学绩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何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水平的评估或测量,您有何建议?”对各题的回答进行整理,择要分析如下:

(1)对学绩测验目标的认识。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之间在这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小学教师侧重于认为学绩测验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而初中教师则侧重于强调学绩测验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查与教学效果的改进。高中教师对学籍测验功能的认识则较为全面,强调考试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教师教学改进提供反馈。不难发现,初中教师直接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自己教学成果的指标,这是对学绩测验的目标的扭曲和误读(当然,这种认识又与管理评价直接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教学效果的测量指标有关)。如此一来,应试教育就不可避免。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与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是学绩测验的两大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然而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对学绩测验目标的片面理解与误读,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尤其突出。

(2)对双向细目表的了解与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在回答双向细目表的含义的时候,很多小学和初中老师直言“不清楚”,而其他老师则极少进行正面回答,只有个别高中老师能够说明双向细目表的功能是“为命题提供依据,检验考试的内容效度”。这说明我们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于双向细目表这一心理与教育测量学基本概念与工具并不是真正了解,更没有掌握和使用。这种情况不可避免会导致学绩测验的盲目与低效。

(3)试卷分析的质量指标。试卷分析的目的是考查试卷编制的质量,包括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四项指标。但是,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教师,绝大多数都将“平均分”、“及格率”及“优生率”三项在管理评价中常常采用的不合理的统计指标,作为试卷质量分析的指标。这充分说明,中小学教师在编制和施测学绩测验的时候,并没有自觉控制和掌握试卷的质量。另外,受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的影响,教师错误采用“平均分”、“及格率”及“优生率”作为自己编制和实施学绩测验的质量指标,无疑是管理评价错误地发挥了其教学导向功能的结果。因此,管理评价体系必须在事实面前进行深刻反省。可以说,正是由于管理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不科学,成为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罪魁祸首。

(二)家长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从“考试对孩子是否有帮助”、“对孩子成绩的态度”、“是否会比较孩子的成绩”、以及“对现行考试制度的态度”四个方面进行封闭式调查。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家长(90.4%)认为考试对他们孩子学习有用,只有9.6%的家长认为考试对孩子学习没有帮助,这足以证明考试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只有5.4%的家长不看重孩子的成绩,而大部分的家长还是比较看重他们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发现,家长之间会互相比较自己孩子的成绩,从而希望孩子考高分,能给自己的面子增光添彩;家长们对现行考试制度的态度,大部分(68.1%)集中在第二个选项,即认为这种考试制度应该肯定,但还需加以改进,因此,将近80%的家长还是认同考试制度的。

我们同样采用开放式问题考查家长对学绩测验目的的认识。总结发现,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考试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或者“了解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检测教师的教学成果”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少数家长将考试视为一种激励手段,认为要“让孩子在考试中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使学生积极向上”。从中可以看出,部分家长对考试的观点明显受到现行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是应试教育观念的折射。在肯定考试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对学绩测验的意见和建议,择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陈列如下:(1)考试的目的要明确,不能盲目;(2)现行考试体系需要改革;(3)不能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4)学绩测验只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考查,并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素质,尤其是能力水平;(5)正确对待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不要责备和忽视;(6)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要只考试。我们认为,家长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反映了家长对考试和应试教育的真实态度,而对封闭式问题的回答则是被动选择。这充分反映出目前家长对学校考试的一种矛盾心态。

(三)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考试焦虑在中小学生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中小学生考前焦虑达79%远远高于初高中学生考前焦虑比例,初高中考前焦虑情况依次递减,但是总体上,中小学学生考前焦虑情况还是占大多数的,这些数据足够引起我们广大的家长和教师的注意,学生普遍存在的考试焦虑或“考试综合症”等现象,不是对考试功能的一种否定,而是启发我们应该对考试结果为何造成普遍的心理焦虑进行拷问。如何解释考试分数,如何对分数进行比较,是需要严格遵循统计和测量原理的。严格说来,对以诊断性和掌握性学绩测验分数的解释,应该以掌握标准为参照,而不应以常模标准为参照,直接以学生的考试分数进行横向比较是没有意义的。而事实上,正是这种不恰当的分数解释和比较,才是造成学生普遍的考试焦虑的直接因素。

反映学生对考试作用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各中小学大部分数据集中在B、C两个选项,说明在学生的眼中考试不能够全面反映他们的能力,只能片面或者大概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甚至有6.25%的高中生认为考试对了解学习情况没有帮助。高中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趋向于成熟,他们在思考问题时独立意识增强,开始倾向于从其他方面来考察和评价自己。

表3反映了中小学学生对考试价值的理解。89.5%的小学生认为考试对他们有帮助,高中生也有72.7%的比例认为考试对他们有帮助,而初中生中有62.1%的人认为考试对他们没多大帮助。可见,初中阶段对考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震荡期。这说明我国初中阶段的学绩测验更应进行反思和调整,同时应该加强学生对考试评价的认知引导及适应性帮助。

量表的最后两道题目是开放式问题,分别是“说说你对考试的感受”和“当你考得不好时,你觉得自己怎么样?”通过对回答的整理,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考试持否定或消极的态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负性情绪体验,如“紧张”、“害怕”、“厌恶”、“焦虑”;

(2)反对频繁考试。如“考试尽量少,因为老师都是拿成绩来衡量我们”、“不喜欢太多考试”;

(3)害怕父母和老师批评责骂。如“考得不好很难过,怕家长责怪”、“很害怕父母的责骂,还有老师的批评”;

(4)消极意向。如“无所谓”、“痛恨”、“会觉得自己再也考不好了,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会不再急了”;

(5)消极归因。如“能力不强”、“自己没努力”、“后悔,沮丧,自己是笨蛋,责怪自己考不好”、“觉得自己很没用”。

可以发现,学生对考试的消极态度,包括消极认知、负性体验、消极意向、消极归因四个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成分。将学生对考试态度的质性分析结果与前面的封闭式反应的量化分析结果加以对照,不难看出两者互为印证,具有一致性。必须指出:从以上结果的分析中,我们并不能得出学绩测验导致学生消极态度这样的结论。但是很明显,频繁低效的学绩测验,正是通过父母和老师的非专业性的和外行式的分数解释和比较,人为降低了部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自尊心和抱负水平,严重的会导致学生后续学习生涯的持续失败,甚至整个人格系统的自我扭曲与贬低。由此可见,父母和老师如何对待考试,尤其是如何解释考试分数,是学绩测验作用于学生的中介变量,是学绩测验能否正常发挥教育功能的关键因素。

考试教师总结范文篇10

在这个月月初的时候,我就开始停课了,让同学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复习备考。先是找来前几年的期中考试的试卷,一边讲解这些题一边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并且强调重点内容以及易混淆的知识点;试卷处理完之后就是让学生们记忆试卷的题型和笔记上的重要知识点,说白了就是背题。在背题的过程中,我也按照他们以往的方式就是考学生们背,同时强调易错的地方;在最后一节复习课的时候,我又对这半学期所学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总结。我觉得自己做的还不错,而且我对当年老师说的“我都替你们着急呀”深有同感呀。

考试结束后就开始批卷啦,以前觉得批卷子真是份美差,可当我一连把几本卷子批完后,我是脖子也疼,胳膊也疼,脸累通红,我估计“职业病”就是这么“练成”的吧!看着卷纸上一个个错号,一片片空白,我是既生气又生气呀!看着学生们把“冬季”写成“东季”、我们生活的大洲是欧洲北美洲,让我哭笑不得……

看着自己教的四个班级的成绩,我对自己前两个月的教学进行了小小的总结,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日后改进和提升:

首先,我觉得自己对教材、重难点和考点的把握还不到位。有一些我在课堂上强调的东西并没有考,而考到的知识点我又知识简单的介绍;我对许多内容扩展的不够深,不够精,比如其他的班级有达48、49分的,而我教的班级并没有接近满分的,应该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所以,在以后的的教学中要不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准确掌握重难点和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