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控制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6:43

机械控制论文

机械控制论文范文篇1

自从掀起工业革命开始,全世界各国都开始加重对工业发展的重视,各个国家的工业技术都在不断的飞速发展着,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的进行着各项技术改革,机械制造业不论是在质量技术还是制造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的技术方式,通过创新和引进新的技术手段,使机械制造在原有的技术水平基础上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起了机械制造的产品质量,对机械制造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机械设备的引进和使用,在进行产品的制造过程中,生产人员应当将重点放在机械产品的质量上,对机械产品产生影响的因素要进行研究和探讨,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管理。机械制造提高了生产效率,从根本上促进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机械产品创收的效益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在不断的提高着经济效益。不论是技术人员还是操作人员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机械制造的质量情况加以严格的控制。

2机械制造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点因素

在机械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因为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在众多的不良的影响因素中,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的的因素有以下几点。2.1加工中产生的误差。在运用机械生产加工产品的时候,都会使用到夹具、机床、刀具、车床等等不同的加工工具以及相应的机械设备,那么在对产品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加工出来的部件与实际需要产生一定的误差,也就是说在加工的精确度上一定要掌握好,除此原因之外在加工的工艺系统方面还存在不同情况的原始误差,所以,产品在进行机械加工的过程中产生一定范围的误差情况是避免不掉的,但是这个不论是精确度方面还是原始的误差系统中,只要产生误差的数值在产品图纸设计规定的范围之内,没有过大或者过小的情况,那么制造出的产品就是合格额,其因这样的误差产生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对产品质量不会造成严重影响。2.2加工中尺寸的精确度。通过机械设备进行机械制造,加工出的产品不论是成品还是零部件都必须要保证加工出的物品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加工时尺寸的精确度是最为重要的标准要求。加工出的产品的精度值体现着一个产品质量的高低以及机械制造的技术水平高低,但是如果过于注重机械制造的精准度,就会使产品加工的成本费用增加,降低生产效率,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得不到提高。那么对于产品加工中的尺寸精度要如何掌握?通常产品的设计人员都是根据产品的既定要求对机械设备在保证整体性能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调整。设计人员根据实际的生产加工情况和工艺要求,设计产品零部件需要达到的尺寸精度和允许的误差范围。工艺人员则根据生产条件通过合理的生产工艺,保证零件尺寸精度达到产品图纸设计的要求。2.3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人员因素。虽然产品是通过机械来制造,但是也不能缺少相应的技术人员的操作,同样的机械设备,同等的操作技术,由于操作人员的不同,个人对机械的操作情况和技术水平以及工作人员对待质量的个人思想意识问题,都对机械制造的质量指着直接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技术操作人员的选用和配置上,一定要加强培训和教育宣传,做好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2.4生产材料的选用和生产环境的影响。机械制造过程中对于原材料质量在选购是一定要做到足够的重视,原材料的质量不合格直接决定了生产物品的质量不合格,做好原材料、毛坯、再加工等等辅助材料的控制,保证各个工序的规范操作和质量。产品的零部件在通过机械进行加工的过程中,温度的高低、摩擦产生的热量、切割时候产生的温度等等,都很有可能会导致产品变形,产生较大的误差和精确度不准确,所以在进行加工制造的过程中为了使各种热量不影响到质量,一定要做好相应的温度处理,做好对工作程序中影响质量问题的控制。

3机械制造质量的控制策略

3.1使用加工精度测算法。机械制造的精度影响到整个产品的制造生产过程和质量,如何把握加工的精度,通常相关的工作人员都是采用以下方法来测算:①尺寸精度,针对产品零部件设计的尺寸大小,达到设计规定的尺寸;②产品外形上的精确度;③位置精度。这三种测算的方法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都要同时的使用到,才能完全的保证生产出的产品符合标准,达到要求,不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尺寸的大小上以及零部件要设置的位置,任何一项达不到要求都是不能完成一件产品的全部生产,也不会成为合格产品。运用机械制造零部件把握住基本的精准度是最基本工作,才能更避免不合格产品的产生,生产过程中也要提高制造的质量。3.2做好制造环境的控制。加工制造一件产品必须对各个环节做好严格的质量控制,哪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对于影响到产品质量的相关因素,一定要及时的做出解决措施。制造企业要提供良好机械制造环境,改善生产车间的工作条件,让机械制造也向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不断的提高制造质量。3.3做好产品各项工序的检查。机械制造没一件成品都需要很多的不同的工序加工才能完成,产品质量的提高也需要这些相关的工作环节的技术水平的提高,要不断的规范和完善各项加工工序的操作技术和环境条件,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各个环节、各个工序的每一步骤的管控和检查审核,使得加工过程和加工要求达到一致。

4结论

综上所述,在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中,做好对质量的控制是企业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本保障。一个机械加工制造企业要想持续的发展下去,加工出的产品必须具备优质、高效的质量。保证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就必须具有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有效解决影响因素的办法,保证机械制造产品的整体质量,为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乔新宇 单位:中海实业公司燕郊基地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刘从虎.不确定环境下复杂机械产品再制造装配过程在线质量控制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

机械控制论文范文篇2

工程机械成本的控制分为很多小项’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分开来说可以分为设备消耗、折旧费用、租赁费用、分摊费用、运输费用等等,这些费用对工程项目的施工的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相关的部门应该仔细的进行预算、核算、分析与评价等控制。如果这些工作没有做好,将会增加施工的成本,进而可能会导致施工质量的降低,甚至阻碍施工的进行等等。机械化工程施工中的主体部分是工程机械设备,只有做好工程机械的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或者提前完成,发挥机械的使用效率、提髙施工质量和经济效果。不仅如此,这样还能对机械施工水平有所提高,使得建筑机械化实现快速平稳发展。工程机械具有较大的随动性,作业地点不唯一、服务对象不唯一、工作时间不确定等等因素都增加了工程机械管理的复杂性,所以说工程施工机械成本管理是必要的。

2工程施工机械成本控制中存在的缺陷

工程机械在使用中,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普遍较低,而且使用的费用也较髙。做好工程施工机械成本控制的主要环节是在施工机械的使用和管理方面要做好。下面是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中的主要缺陷:

2.1机械设备购置的控制缺乏

施工企业在购进设备时,对市场的行情了解得不是很充分,在购进预算时,没有考虑施工项目的需要,因为这些方面分析的不够,所以导致投资的盲目性。在市场调研和招标手续方面容易有所忽视,导致在施工设备在购进时的成本严重的偏离预期的预算;在选用施工设备时,没有考虑到自身实际施工需求,尽可能选取大型或者较为精密的工程机械,使得工程机械的利用率降低,在设备的折扣费用和维修养护费用方面也有所损失;有的施工设备在购买时较为盲目性,选用的较为专业性的机械,导致在施工时,如果进行了现场的设计改进,经常会出现了机械设备轮空的现象,部分机械完全派不上用场,浪费了机械资源。

2.2落后的机械设备管理理念

许多施工企业只关注些许大型的一次性的设备费用支出,经常性的忽略H常中的持续性的、较为小型的支出,与当代的市场经济条件存在明显的冲突。如果做不好工程机械设备成本的控制,经常会导致使用的成本超过工程机械的购置成本,所以要做好工程施工中的机械成本控制。同时,部分施工企业缺少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这样的话会降低设备的使用率、增加生茶消耗、设备的故障率和维修的成本也大大地增加,整体上拖慢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2.3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设备在不断地更新’操作人员也应该进行更换和培训,在使用时,不能正确的进行操作,会加快机械设备的损坏,增加了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造作不当是一种情况,还有更加严重的现象,比如无证上岗和故意的人为破坏等等。在设备出现损坏时,不对出现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对责任人进行追究也是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之一,所以应该做好机械设备的激励和约束手段。

3工程施工机械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

3.1完善机械成本控制模式

在人员上对机械成本控制模式进行分工,从顶层的项目经理到下层的各种机械成本控制人员,建立完善的控制模式来对工程机械成本进行控制。实行行业分开制,对各部门呈交的报表进行统计、核算、分析和评价,做够进行上报。

3.2费用明细化

一个工程施工项目配置普遍繁多,配置方式也不少,无论是挑拨、新购、租赁和分包等等,都应该进行详细的了解,各种设备的各种参数在进行了整理之后可以通过电子表格的方式汇总到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建立一个动态的总台帐,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之后应该建立施工机械成本的明细账目,能够详细的对施工机械成本核算的对象范围、开支月计、开支累计等等项目,详细明了的完成单机成本的统计,在施工机械成本上能够准确的进行分析。最后应该做好施工机械成本费用的总计工作,对各机械成本控制部门进行综合,详细对各部门的职能进行分类,材料费用由物资部门提供;人工费由人事部提供;运输费由计价管理部门提供、折旧费由财务部门提供等等,各部门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完美的配合共同做好机械成本控制工作。在机械操作人员的费用统计方面,由于人员的流动性较强,所以应该注意机械操作人员的增减和更换,各部分人员的费用也要搞清楚。

3.3正确选配机械,发挥机械最大效能

一般来说,在工程建筑产品的总成本中,机械的使用费用大约占据了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之间,在选配机械时不能盲目的选择,应该对工程施工的工程量、施工的方法和进度要求进行考察研究分析,之后再进行选购,注意各机械之间的配合,通过彼此之间的适应来发挥每台机械的最大效能。有的机械被设计到相邻的工程项目上作业,这就要求该机械需要具有多次使用的功能,减少对工程机械的拆卸、搬运和安装,使得机械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髙。针对不同的工作量也需要选择不同的机械设备,在大型或者工作量集中的地方,应该选用大型专用型机械设备;在小型或者工作量相对分散的地方,应该选择小型的、较为灵活的机械设备。利用现代化的控制方法,寻求最优的供求关系。

3.4合理组织机械施工,提高利用率

在施工时,应该做到施工的机械组织,认真计划机械的施工,做好机械的及时调度工作。对机械设备进行编制,确定个设备之间的供需计划,通过对各机械设备的平衡,实现机械设备的共同遵守执行。在选配机械时,部分选购人员会尽量多的选购机械设备,过早的就购进机械设备,导致机械不能很好的有计划的使用。在机械施工组织中,对机械施工组织要保证有效性,在保证了原材料、水电等供应的前提下,合理的安排施工的顺序,注意机械设备的维修养护工作,对有零部件损坏的机械设备不能让其进行施工作业,保证正常机械的充分合理利用。

3.5合理选择机械设备更新方案,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分析

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机械设备的更新,对机械设备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进行分析和应用,对损坏到一定程度的零部件要用新的或者功能相似的产品进行替代。机械设备的更新对工程建筑施工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但是带来的是经济问题,所以说这是个重要问题,值得慎重决策。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新材料、新技术、新施工方法等事物+断的出现在建筑施工中,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建筑企业自身的经济状况和施工业务进行分析,对设备更新的进度、时间等方面进行探讨,做出正确的更新方案。

3.6机械设备检查,降低维修成本

机械设备的检查主要包括设备运转情况、技术状况、工作精度等形式进行检查,为下面进行的维修保养工作打好基础,及时的査明隐患并进行清除,能够提高修理质量和缩短维修的周期,还能一定程度上节约维修的成本。

3.7机械设备维护保养、提高机械设备的经济效益

机械设备都是有众多的零部件组合而成的,但是在零部件之间的连接部分极其容易发生一些不正常反映,比如松动、磨损等状态,如果不及时的进行处理,会导致不可预想的危害,所应该对设备进行及时的检査和处理,对机械设备进行清洁润滑等工作,提髙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保证机械设备在使用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机械施工的经济效益。

3.8机械设备改造,提高生产效率

机械设备的改造是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革新,通过机械设备的改造,能够很好的在机械设备的性能、精度及生产效率进行改善和提髙。机械设备的改造需要较高的技术性,所以非常精细复杂,在考虑改造的必要性、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的合理性之后正确的进行改造。

4结语

机械控制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PLC自动化技术;农业机械;电气控制

农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与不可取代的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面积逐渐减少,农业经营的成本提高,但是利润有所下降,这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而言是不利的。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是主要手段。在农业机械电气控制的自动化发展中,PLC技术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是农业机械现代化的标志。PLC技术在各个领域有所应用。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电气控制高效性的实现,当然这一技术的应用范围有待于进一步增加,与电气控制的磨合需要强化。

1PLC技术简析

PLC技术是一种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最初应用于工业设计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它以可编程存储器为基础,进行内部存储执行命令,完成数字计算、计时等功能输出,现代农业机械的PLC技术可以完成自动化的播种、收割过程。PLC主要应用于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中,通过模拟信号输出完成任务,在农业系统设计中,PLC技术与工业机械设计保持一致,以便于功能的实现[1]。但与工业机械不同,PLC的选取要遵循农业机械使用原则。在性能选择上,需要满足设备的运行,保证电气控制的合理性与高效性。在这一基础上,成本通常低于工业产品,其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复杂度均低于工业产品。因此在PLC选择时,要充分考虑成本因素,综合考虑程序中涉及浮点数的计算与输入频率相对较高等问题。

2PLC技术在农业机械电气控制中的应用现状

2.1技术的重视程度不高。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受到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开发速度缓慢。相关技术人员对于农村缺乏概念,对于农业发展的认识更是浅薄,导致在技术上的重视程度不高,研发后续能力不足,造成技术的滞后性。另外,技术和设备在农村地区推广时,受到观念的制约,也受到操作技术的制约,使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推广缓慢。而在设计上,PLC技术与农业电气控制的结合具有一定难度,这使得相关开发技术的成果不理想[2]。2.2农业机械电气自动化的研究与投入严重不足。PLC技术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成本和技术研究人员。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手工操作和基于其他技术的农业设备均可以完成工作,这使得PLC的设计与产出之间的问题出现,是否设计基于PLC技术的农业电气设备成为一种思考。在这一背景下,对电气自动化的投入明显不足,尤其是对PLC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资金和人才均存在缺失。不利于设备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极大的制约了农业机械自动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3技术研究不符合实际需求。基于PLC技术的农业机械设备研究需要满足我国农业需求,而在相关技术上,虽然PLC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技术,但是如何实现其高效化与合理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我国大片农村土地种植中,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问题依然存在。其主要原因与PLC技术的应用不符合实际有关。农业机械电气自动化效率过高或过低均具有一定的劣势,对于我国分布不均的农业土地,需要设计具有针对性特征的设备。在技术上,需要着眼于实际,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但是目前的技术研究过于强调技术先进性,其推进进程缓慢,技术的应用无法与农业耕地需求相吻合。为此相关部门应增加投入,并且培养专业设计和研究人员,对PLC技术和农业机械设备的需求进行分析,使二者之间完美结合,提高农业机械电气控制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3]。

3PLC技术在农业机械电气控制中的应用

3.1应用于农业拖拉机。拖拉机是最早应用于农业生产的设备之一,在农村耕地种植中具有重要作用。PLC技术的应用是近年来提出的概念,其应用使拖拉机电气设备结构发生一定变化,并且在性能上得到极大的提高,目前可应用的拖拉机装置为在电子油压式三点联结装置。3.2应用于施肥播种机和水稻直播机。PLC技术应用于播种机中,使机械设备可以自定行驶速度,并且检测种子数量,使播种更加合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应用于水稻直播机则只要为单片机技术和检测技术的结合,但是在目前农村中的推广不理想,对于种子数量的计算不符合耕地需求。另外,由于农产品产品与环境、种子、土地等多种因素有关,仅仅考虑植株间距和种子数量不足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其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4结束语

PLC技术是农业机械电气控制的核心技术,其应用范围广泛,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我国对于PLC技术的研究已经足够深入,但是在PLC技术与农业机械相结合上,其问题较为明显,是否符合实际需求是其主要考虑的问题。为此需要相关部门和研究人员对PLC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实现我国农业机械电气自动化控制为目标,充分研究当地农业发展需求,使PLC的设计和应用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刘伟明.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技术体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3(13).

[2]袁钊和.中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与前景[J].中国农机化,2015(3).

机械控制论文范文篇4

(一)机械制造企业缺乏内部控制的意识

目前,机械制造企业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即使有的企业对内部控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还成立了很多与内部控制有关的机构,同时也在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但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在思想上对内部控制形成高度的重视,内部控制没有渗透到机械制造企业的所有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中去,这就使得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管理不能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企业制定的制度都只是一种形式,内部控制建设让位于业务发展。除此此外,在机械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之中,有很多的企业的管理结构并不十分完善,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也都偏低,这些都给机械制造企业在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上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也就是说侧重有形资产的管理控制,忽视对人员素质、信息等无形资源的控制。

(二)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者不重视控制风险,不能落实风险应对的措施

一般的机械制造企业并没有把控制风险放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没有把对风险的控制看做一项基本的职能工作来看待,这就使得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很低,企业不能很好的预防风险,也没有备用的风险保险方案,一旦企业风险发生,整个企业轻者承担经济损失,重者可能面临业务的全面瘫痪。所以说,企业这种对风险意识不重视的心态是必须要改正的,不能把有效的规避风险和进行风险控制放在企业扩大了经营业绩以后,风险是随时够可能发生的,对于风险的防范必须贯穿于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

(三)机械制造企业在内部的信息沟通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

机械制造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一般都是指管理企业中的财务信息,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这就使得企业中的各部门之间沟通经常出现问题,有的部门甚至互相敌对,跟别说沟通了,这就降低了各个部门工作效率,有时候甚至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四)机械制造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不合理

首先,机械制造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不合理,岗位责任不明确,一旦企业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找不到针对这件事情的责任人,企业员工互相推脱责任;各个部门之间经常因为责任问题出现各种冲突,企业的管理者屡屡充当部门冲突时的的裁判员和调节者。其次,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相互的监督制约,企业组织机构的协调机能得不到发挥,只是靠某个有特殊地位的人或权威来协调,其协调的力度再大,也很难每件事都管理到位。再次,机械制造企业各岗位人员配备不足,一些互不相容的岗位让一个人来做,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企业监管部门也根本无从查起。

(五)机械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审计和监督的职能性不强

企业进行内部的审计和监督主要是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能够合理、合法的进行,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与监督也有利于对内控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从另一个方面讲,这种监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企业内部控制中出现一些不合规的现象。但是,目前很多的企业并没有让审计与监督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虽然对于审计与监督的职能设定了专门的人员,但是这些人员在执行内部控制的审计和监督职能时,只是在做表面功夫,他们在思想里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些审计和监督人员受企业管理者的直接领导,因此他们不敢监管企业管理层,这就让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根本就发挥不出其自身作用。

二、不断的完善机械制造企业中对于内部控制的管理

(一)优化机械制造企业的内控环境

企业想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管理,很好的保证企业能够顺利的执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就必须要不断的优化内部控制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给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基础性的环境。第一步,机械制造企业要从优化企业管理文化入手,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宣传,让企业里的每个员工都有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达到全民参与的程度,这样才能推动内部控制管理的全方位的实施和有效的完成。第二步,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对职工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专业的合格人才。第三步,机械制造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效以及经营效率。第四步,企业要全面整合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按照内部控制的流程标准来设置管理制度系统。

(二)机械制造企业要建立健全风险的预警体系

机械制造企业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对企业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企业的大多数风险是暴露在业务流程中的,通过业务流程梳理与改造可以解决,这时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则落实到内部控制上。正确的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然后分析风险发生的具体原因,做出正确的风险报告,企业通过风险报告制订并执行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把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内控制度,梳理企业中比较重要的业务流程,明确各个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然后根据这些控制点来制定内控措施。

(三)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体系

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让机械制造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及时的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外界的环境变化情况,能够有效的避免企业因为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不对称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它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快速实施也是十分有利的,同时它还能够提高企业的控制效率。想要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内部信息沟通体系,企业必须要全方位的构建沟通渠道,不仅是上级和下级进行沟通,还要有相同级别的人员之间的沟通,还要有最高级领导与最底层员工的沟通,各个部门与外界供应商和销售商的沟通。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及时的掌握企业的各个方面的最新信息,才能快速的针对具体问题,做出有效的解决发案。

(四)优化机械制造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

机械制造企业在设置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企业中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直接责任到人,企业制度都规定好了的处理方案,有责任的部门就算想推脱责任也都无话可说,这样也不会造成各个部门之间的冲突。与此同时,机械制造企业还要加强对各个部门之间的监督机制的建设,让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互相督促,不能仅仅依靠某个有特殊地位的人或权威来协调。企业在设置岗位时,要注意那些互不相容的岗位必须由不同的人负责,不能为了节省开支,精简人员,把那些互不相容的岗位由同一个人负责,这不但造成了企业的组织结构不科学,也很有可能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五)强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

机械控制论文范文篇5

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企业盈利是企业生存的条件,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根据当前企业发展现状,提高效益最主要的方法是控制成本,包括设计成本、采购成本、制造成本、销售成本等。多少年来,企业一直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较合适的办法。开展工序生产成本控制,是总结以往成本控制的经验和教训,变换思路,求实创新,采取的一种全新的生产成本控制方法,是一项较深层次的成本管理内容。

工序成本控制与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有所不同,主要的区别是,传统控制指标的量化及下达方式是自上而下,即从厂部到车间、班组,但要下到个人就比较困难。因为指标的理论性、专业性较强,与操作者及相关的行为活动联系不紧密,致使控制工作落不到实处。而工序成本控制首先考虑的是操作者的行为活动与成本运动的关系,通过自下而上的运动程序达到控制整个产品成本的目的。其次工序成本控制实现了从事后被动记录成本发生向事前主动控制的转变,从而引发了一场成本管理上的变革。

工序成本控制目前在机械行业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因为:

1、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国家也是百般呵护企业。那段时期,资本的积累和投入都由国家管理,企业考虑的只是千方百计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企业发展、职工收入都是由国家统一考虑。进入市场经济后,许多经济活动都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各类资源的配置都是以市场为主体,政府干预在逐渐减弱,特别是加入WT0后,在WTO全部协议中,就有90%以上的协议是约束政府的,即今后企业靠政府的扶植来发展、生存已经很艰难难。企业只有靠自己,要生存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企业资本积累源于盈利能力,发展靠的是效益最大化的支持。从企业角度看,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要提高效益就必须降低费用支出,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现在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地探索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大家都非常清楚,谁能控制好成本,谁就掌握了企业发展的主动权,因此,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控制成本。

2、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竞争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价格上。从行业角度分析,同类产品各企业设计模式不同,工艺方法各异,都会反映出各自的成本不一样,也就产生了各企业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异,同样价格的产品有的企业盈利,有的企业就不一定能盈利。这就要找出差异存在的原因,问题主要还是在成本水平上,所以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控制产品成本。

3、员工收入提高的需要

企业订单增加了,工人的任务量加大了,如果职工的个人收入与工作量的增加不成比例时,将会直接影响工人的工作热情。工人的干劲调动不起来,订单完不成,企业又如何发展。增加职工个人收入与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一样重要,企业的各界领导必须把这一指标作为任期的主要任务来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全党工作重点,企业在这方面更应有所作为。

从企业生产的角度讲,增加收入的资金来源有两个:一是增加产品收入,提高产品价格,但在长期买方市场条件下,提高价格不符合市场规律,只能是不断地改进产品结构,开发新一代产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满足用户;二是降低产品成本,这是企业能做也是应该做的工作,降低成本首先要正确地引导职工自觉主动地控制成本,要使每个职工都能认识到,做好成本控制是增加个人收入的最有效途径。

二、工序成本控制的整体思路

1、在总结过去工作上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机械行业的部分企业内就开始了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十多年来在成本的管理上虽然没有大的突破,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较深刻的感受是,过去的目标成本管理工作过多地注重指标的控制手段和方法,而未能将责任落到实处,致使目标成本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理论上。分析总结过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过去开展的成本控制,重点做了管事方面的工作,强调的是指标如何下达,而忽视了责任者的责任落实。针对这样情况,找出一种在既管事的同时又注重规范人的行为活动的成本控制方法。整体工作思路是总结过去工作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归纳出一种从工序过程中人的行为活动开始就控制成本的管理方法,方法中吸收了过去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融入了一些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理论思想,增强了方法的操作性,较适合当前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

2、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工序成本控制方法,笔者所在行业的兄弟厂家都处在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没有成型的方法和理论介绍,完全是一种新方法的探索。管理上观念的创新,能激发各级管理人员的创造欲望,推动事物不断发展。在成本控制上,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从强调对事对指标转向主要对人的行为的管理,改变过去的传统管理方法。传统管理方法在一定历史时期有较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产生了很多不适应,不创新不改革,就不能适应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管理创新就是企业内部生产关系的改革,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工序成本从管理的角度看也是企业内部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出发点是如果我是操作者应该怎样控制成本的换位思考方法,在实际操作上更注重它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这些创新意识在成本管理中的融合,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者的管理热情,从而更有利于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工序成本控制

产品加工过程中要经过很多工序,每道工序发生费用的累加构成了产品生产成本,首先要研究分析工序成本的发生过程。构成工序成本的要素主要有:设备开动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包括消耗动力,自身磨损后的补偿价值,承担的维护费,操作人员的工费以及设备开动所需要的时间。分析各项费用和设备的自然状况,决定了各项费用的发生量,这些费用是相对固定的。而设备开动的时间是变量,控制时间则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从单道工序开始到多道工序以致扩展到整个产品的加工流程。

制定一个成本业务控制流程,以控制生产加工过程中成本费用。成本控制业务流程的设计思想,是将生产过程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使各项经营活动都能发挥出最大的管理效能。

开展对企业生产状况的调查,了解当前的运行情况,分析事物生产运动过程,信息传递方向路线,资金流动形式,找出最佳的结合方式。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找出一个较适合的控制方法。

经过笔者对生产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的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出一套成本控制工作的业务流程。一般的加工企业,体现着资金运动的实物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有五种形态:(1)自制锻件毛坯,主要是中小零部件;(2)外购铸锻件毛坯,主要是专业重机厂生产的大型部套件;(3)型材毛坯,主要是各种槽钢、角钢,棒型材等;(4)调质件,主要是一些机械加工件;(5)在制半成品,主要是一些单道工序完成部套加工的零部件。

(一)责任成本的计算

责任成本的概念:指某一责任中心或责任者的可控成本,特点是责任者有能力控制其形成,以致影响和调整其数额。

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区别: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成本概念,产品成本是以产品为对象归集的产品生产耗费,归集的原则是谁受益谁承担。责任成本是以责任中心为对象归集的生产或经营管理费用,归集的原则是谁负责谁承担,全部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总和与全部产品的生产成本总和是相等的。

企业责任成本的核算体系分为二级组织体系:厂级和车间级。厂级由厂计划部门负责,主要职责是制定各单位责任成本指标,评价考核完成情况,归集整理产品成本,建立产品部套责任成本明细账。车间级由车间控制组负责,主要职责是计算部套及工序零件的责任成本,对照标准责任成本检查评价操作者完成的实际责任成本,建立基础资料账目,向上级报送相应的报表。

(二)责任成本的计算方法

按计算责任成本发生的时间不同,可分标准责任成本和实际责任成本。标准责任成本是按照行业或部门规定的标准参数而计算出的责任成本;实际责任成本是指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真实的统计结果,计算公式有所区别,标准工序责任成本和实际责任成本的计算公式:

标准工序责任成本(元)=工序定额工时(小时)×工艺规定所需设备的标准小时费用(元/小时)

实际工序责任成本(元)=工序实动工时(小时)×满足工艺标准要求的设备的标准小时费用(元/小时)

标准责任成本是操作者认知工件工序成本的标准,只有知道了工序应该发生多少成本为正常值后,才能有目标地去控制它的发生,标准只对被考核者产生作用,是控制、考核、评价、奖惩的依据。

实际工序责任成本是操作者完成一系列工序活动后的客观实际反映,是真实的产品成本,一台产品的生产成本就是由若干道工序成本构成,是描述产品成本发生过程的真实指标。他的过程体现出可以控制的特性,利用这一特性是进行产品成本控制的关键。

四、设备小时费用率计算

工序成本控制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衡量每道工序发生的费用,必须要建立明确的计算标准。按一般情况分析,构成工序加工成本内容的主要元素有两项:一是工序发生的劳动量,即完成工序加工内容所需劳动时间;二是工序完成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如辅助材料、能源动力、折旧费用等。劳动量是通过工艺定额工时体现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主要是由设备的小时费用率来反映,工艺定额的制定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在这里不做详细介绍,主要分析一下设备小时费用率的内容。

设备小时费用率构成分析,主要有四方面内容:

1、设备运转做功时所消耗的电能;

2、设备使用中随时间推移产生磨损需由产品补偿价值;

3、操作人员的工资费用;

4、应承担的一般消耗,主要是制造费用分摊内容。

设备小时费用率实际上就是该设备上述四项费用的计算之和,要实现上述的计算就要明确几项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对设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类。因为各种设备结构复杂程度、操作难易程度、技术含量等有较大差异,体现出所消耗的价值也不一样,所以按照一定指标体系把设备划分为三类以确定不同的费用系数,划分类别的指标主要依据有,设备原值、型号规格、操作方式、机械电器复杂程度等。分类取费的方法比较符合实际运行。二是合理确立工人工资,不同类别的设备对操作者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工人工资按生产工人平均工资以设备的不同类别加以区分。三是制订设备折旧额的转移方法,设备折旧分二类,一类是在正常折旧年限的折旧。另一类是超期服役设备的折旧。两种分类的折旧额有较大区别,通过对设备的分类和不同的费用标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实际运行中的有形资产价值转移情况。四是制造费用中一些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一责任体的分摊费用,分摊的标准仍然以不同类别分摊不同的额度的费用。

设备小时费用率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它不能固定在某一时点上,所以在制订小时费用率时,就规定要定期和不定期地予以修正,以保证其能适应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理论的要求。

五、在实施工序成本控制中应注意的几项工作

工序成本控制体现的是广泛性和全员性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发动群众,能否实现全员参与是成功的关键,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组织好业务培训。开展好培训工作,做好层层培训,使这项工作成为人人皆知的一种普及活动,同时要组建好专职队伍,明确岗位职责。

2、处理好两个层面的利益关系。通过工序成本控制,企业整体效益得到提高,职工的个人收益也应增加,如果职工在这个活动中没有得到任何报酬,这项工作就很难开展好。因此,必须有一套激励办法,以保证工作能顺利实施,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

3、定额工时的全面整顿。工序成本控制工作是以产品定额工时为基础,工时定额的准确与否,关系到成本发生的真实性和操作者收益的合理性。在整顿工时过程中,保证职工的收益不受影响,并随着工时调整的日趋科学合理,职工的收益应逐步有所提高,也使产品定额工时的管理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过程。

4、要建立一套工序成本控制的信息系统。从责任部门内部到企业管理层,要有一套科学的信息传递流程。工序成本控制是一种全新的办法,没有资料积累,无经验借鉴,必须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包括各种责任成本的运行结果。通过分析整理,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制订科学合理的责任指标体系。

机械控制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机械设备;施工过程;成本控制

科学合理的机械成本控制,是提高施工企业效益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化工程施工越来越多,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机械设备成本管控,可以有效提高施工效益。

1机械化施工中的机械设备和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1.1机械设备的重要性

机械设备在施工中的运行状况,对施工的质量、品质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对施工机械进行科学的成本管控,不仅能提高施工中的工作效率和施工效益,而且能有效减少原材料消耗,将工作人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因此,加强施工中机械设备使用和管理方面的科学控制,不仅能有效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还能保证施工的效率和施工效益,加快推进建筑施工的工业化进程。由于机械使用不仅流动性大,频次高,连续作业时间长,并且受现场施工环境、技术操作水平、工种交叉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对其科学的使用管理较为复杂。有的施工中会用到多种不同的机械设备,要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来选择所需的机械设备的组合方式,尽量考虑到经济和高效。

1.2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成本控制是在施工过程中科学制定成本计划,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对施工全程进行成本管控,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处置,确保在计划的工期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建设,并做到最大限度的节约高效。也就是说,成本控制必须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证,成本控制也就失去了意义。近年来,随着先进机械设备在施工中的广泛应用,不仅缓解了急剧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带来的压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施工效率,加快了工期,投资成本降低,使企业的施工效益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因此,在当前的工程施工中科学地选用和合理地使用机械设备,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施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法宝”。

2施工过程成本控制坚持的原则

2.1坚持成本最低化

施工过程中是通过成本控制管理来降低施工成本,从而提升经济效益的。但是坚持成本最低化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保证质量。要创新成本管控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最大可能地通过各种手段,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建设成本的最低化,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成本而忽略了质量和其它因素。

2.2坚持全面管理化

施工过程中,要结合项目和周围环境特点,合理选择机械设备,并注重施工全程的成本管控,对生产成本和质量成本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要在保证安全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加快进度控制。施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施工方案,按照设计要求和技术规范,科学使用机械设备,科学管理施工过程,确保工程保质保量保期圆满完成,做到最大限度地控制项目成本。

2.3坚持成本责任化

为了使施工全程的成本控制更加科学,要加强全面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责任细化具体化,建立成本管控责任制,把责任压实,把压力传递到每一名施工和管理人员。要把实施计划的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每一位人头,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成本管控责任落实体系。同时,要加强施工全程的动态化监控,及时发现施工处的隐患或问题,及时纠正偏差,处理解决问题隐患,防止埋下质量和安全隐患。

3加强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

3.1加强材料成本控制

材料成本能占到整个项目投资的60%-70%,采购过程中要货比三家,确保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低的价格。施工中要加强质量管控,防止出现反工而增加材料和人工二次投入。要加强市场调研,科学预测施工速度和材料价格,做到未雨绸缪,实现对建筑材料的最优的成本控制。

3.2科学控制机械使用费

工程机械费用主要来自设备租用费和使用过程的费用。要加强设备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防止因技术不过关而降低机械使用效率或因其安全事故。要加强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确保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确保施工机械随时能用;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工期进度,合理选择机械设备和进场的时间,降低设备租赁费;同时,要科学安排操作步骤,合理搭配工种,防止因机械设备相互干扰影响使用效率。

3.3加强施工全程成本控制管理

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各部门、各工种、各环节的成本控制,结合不同的施工段、施工工种、机械的使用、场地的限制等诸多因素,对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进行合理的安排使用,科学分工,统筹协作,确保施工效率的最大化。同时,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将成本管控、质量管控、进度控制等共同作为考核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共同促进机械施工中质量、成本和工期得到最优的管控,为项目的顺利施工和完美竣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语

合理选择和合理使用施工机械设备,并做好成本控制,才能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和高效进行,提高施工效率,提升施工单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者:肖晖 单位: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电务城通公司

参考文献:

[1]冯永彦.建筑工程施工机械安全管理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4):277.

[2]孙煜峰.路桥工程机械设备的选用与经济化管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1):115.

[3]王润丽,马佳泰.施工进度控制与管理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6(10):107,109.

[4]蒙晓斌.工程机械维修保养成本的控制意义及论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7):217,221.

机械控制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控制论的认识论是一种建构主义的认识论,本文结合控制论早期和197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从知识、认知形式、层次、目的这些最基本的认识论和控制论概念着手,挖掘出控制论在认识论上的意义。控制论的知识就是模型,认知不是被动反映而是能动建构,认知建构的多层次以及它对目的的新的解释都丰富和发展了哲学认识论。

控制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给哲学研究提供了很丰富的素材。在认识论研究中,控制论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借鉴。控制论从上个世纪中期创立以来不断发展,在认识论研究中也给我们越来越多的启示。控制论奠基人维纳在他的黑箱理论中已经提到模型在认识和科学发现中的作用,黑箱理论实际上就是早期控制论的认识论。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控制论有了一次新的发展,西方出现了几个新的控制论学派。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对主体认识过程有了更精细的分析,主体认知的能动性更受重视。本文将从知识观、认知过程分析、认知本质分析等几个方面展示控制论的认识论意义。

一、“知识-模型”说

控制论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知识即模型。一个系统有知识就是该系统建构了被感知的外部环境的模型。因为现实世界很复杂,要想认识和控制它,人们必须对它抽象,建立关于它的模型,一系列的模型就构成了对世界的知识。

这种观点最早出现在早期黑箱理论中。维纳和另一个控制论奠基者艾什比的著作中都有这方面的论述。艾什比《控制论导论》第六章讨论的就是黑箱问题。黑箱理论中的“黑箱”就是认知客体,所谓黑即不为人了解或认识。认识黑箱就是建构它的模型,在不影响黑箱原有结构的情况下,向黑箱输入物质、能量或信息,从而得到相应的输出。根据输入和输出的对比能得到黑箱的若干可能结构,建立关于黑箱的模型。随着输入输出的增多,黑箱的理性模型也逐渐完善,从相对简单的、高度抽象的模型发展为比较复杂的、更加具体化的模型[1]。

知识即模型这个观点在1970年代以来的控制论专家中得到更进一步地贯彻,他们对控制过程的动态分析以模型为基础。控制论研究对象包括两个系统,控制者系统和被控制系统,或者建模系统和被建模系统,前者在认识论意义上即认知主体,后者也被称为环境、外界、世界等等。它们之间会有相互作用,大量信息从环境流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采取的行动作用于环境,构成一个反馈环。控制过程中的认识大致是这样的:系统观察或感知那些对它的最优状态发生影响的外界变量,感知过程就是系统对外界建立模型的过程,感知生成了对外部状况的内部表现。这种新的控制论的模型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第一、模型是用来预测世界的工具。主体控制外界的过程中模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模型不是对环境静态的、机械的反映,而是动态的建构。由于模型要比它反映的环境简单,这样它的运行要比它反映的环境领先一步,因而主体即控制者系统能做出预见。系统可以在干扰还没有对它造成破坏之前,提前做出补偿行动。

第二、同样的外界环境,模型可以有很多,不存在实在的“绝对真实”的模型。建立模型是从世界到模型之间的一种对应,对应好像是世界中的客体和它们在模型中的表现之间客观一致。实际并非如此,否则的话主体能动性就没有了任何地位。认识论上的机械反映论把真实的知识视为不依赖观察者和外部实在的完美反映。但控制论的认识论本质上跟它是不同的,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它不承认认识的目的是发现外部的客观世界。2.系统对外界的认识是有目的的认识,它只是感知对自己目标的潜在干扰的前兆。它的主体性很明显,不关心也无法获知客观存在于外在世界的东西。

二、“认知-建构”说

如果知识是模型,那么认知过程就是一个建立模型的过程。控制论的认识论本质上是一种建构主义的认识论。根据建构主义认识论,认识并非是主体对客体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镜面式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活动,这就是说,所有的知识都是主体建构出来,在这一点上它是与机械反映论的认识论直接相对立的。它的另一特点就是在建构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此处它仍区别于机械反映论。建构主义认识论反对心灵白板说。主体能够对知识建构逻辑上要求主体在认识之前有一套“建构的工具”,心灵因而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具有某种构成。

康德认识论差不多是最早的建构主义认识论。在康德那里,这样的一套“建构工具”就是他所谓的“我们固有的知识能力”。他认为这是先天的东西,认识过程就是主体把先天形式加诸感性材料的过程。控制论认识论中也不难发现这样的建构工具。在1970年代美国控制论专家鲍威斯的感知控制论里我们很容易能找到这种建构工具,它就是控制系统的基准信号。基准信号和下面要提到的感知信号、偏差信号一样都是神经信号,是在神经细胞中传输的电脉冲,但是它占着支配地位。基准信号相当于控制系统行动的目的。

感知控制论研究对象是人体这个控制系统。控制的基本进程是这样的:人通过传感器得到外界信息,此即感知过程。感知是有选择的,由基准信号来指导,主体只是对它的环境的某些特定方面进行反应。传感器模拟变量的状态产生了感知信号,在系统内部感知信号与基准信号相比较,比较结果输出为偏差信号;偏差信号使得系统产生行动即输出,实现控制。感知信号如果没有相应的基准信号指导,就是盲目的、杂乱的,不会得到理解,也不会有相应的行动。真正的控制过程不会有那样的情况,它必需有基准信号,基准信号规定感知信号的种类、大小,进而决定了控制过程。控制过程就是基准信号对感知的约束过程。正常运作的控制系统里感知信号和基准信号一致,所以我们说控制系统通过基准信号建构了它的外部世界模型,它对外部世界的控制实际上是对模型的控制。

感知信号与基准信号一致可以是感知信号向基准信号靠拢,我们还可以设想基准信号趋向于感知信号。后一种情况即基准信号的变动由上一层的控制系统来决定。高层的基准信号总要比低层的基准信号稳定,最高层的基准信号就不是个体所能变更的了,它来自于基因,是亿万年就生物进化的结果。鲍威斯的神经系统各个认知的模型就是康德的“范畴”,它是康德意义上的先天形式。

三、控制论认识论中的目的

认识是主体对环境的有目的建构。控制论对目的的全新解释改变了之前学者对目的的不公正的态度,同时也丰富了建构主义认识论。

近代科学具有机械论的特征,把目的看作是非科学的东西,从而把它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尤其是活力论所说的目的性把合理的目的论声誉败坏之后,正统的科学家很少涉足目的论领域。活力论者断言,生命过程中的明显的目的性现象是无法用物理或化学的方式加以说明的,因而只能归因于神秘的活力、灵魂、生命力之类的东西。在生物学史上最有名的活力论者是杜里舒(HansDriesch),他的最重要论据是海胆胚胎的早期发育实验。这个实验表明个体发育具有明显的目标取向和等结果性。无论用一个完整的卵,或半个卵还是两个卵合并的卵作原料,最终结果相等:都是一个完整的海胆个体。于是杜里舒断言,这个生命过程的目的性只能归因于超自然的活力。

这样占主导地位的近代科学家在反对神秘的超自然的活力论时,连同一切合理形式的目的论也统统一起抛弃掉了。弗兰克(L.Frank)等人在1948年的一次控制论会议上对此作了很好的说明:“目的性行为和目的论的概念长期以来与神秘的、自我完善的、自动寻觅的能力或终极原因联系在一起,通常具有超人或超自然的起源。进展到事实的研究,科学思想不得不拒绝关于目的的那些信条和目的论的那些概念,而赞成一种严格机械决定的自然观。”[2]

现代系统科学的兴起,从科学的角度给予目的概念以新的解释,把“目的”带到科学的殿堂。贝塔朗菲把目的性问题看作一般系统论的最基本问题之一来加以讨论。他所谓的等终极性(果决性)就是目的性。贝塔朗菲认为,作为绝大多数无生命系统的基本对立标志的目的性,首先就是与系统的开放性相联系的,开放系统才有异因同果或等终极性。“对开放系统行为的研究导致自然哲学上具有深远意义的结果:在生命事件中尤为明显的目标追求性的等终极形式,是从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有机体的特性中必然地合乎规律地得出的,而人们曾把目标追求看作只有活力论才能得到解释的生命本质。”[3]

维纳等人对目的性行为的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人的随意活动中的一个极端重要的因素就是控制工程师们所谓的反馈作用。就是说,从结构上看,技术系统与生物系统都具有反馈回路,表现在功能上则是它们都具有自动调节与控制的功能。说得更具体一些,由于负反馈使得一个控制过程得以趋近其目标值(目的),因此,“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可以看作需要负反馈的行为。”[4]这就是说,行为、目的以及控制都是以系统的反馈为基础的。他们还写道:“目的性行为成了受负反馈控制的行为的同义语,它由于充分限制了内涵而得到了精确的含义。按照这个作为限制的定义,目的论与决定论不是对立的。”[5]

所以我们可以说控制系统的认知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因为它们无一例外的都是反馈行为。鲍威斯的认知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控制论认知系统,我们可以明显地从中看到这个反馈环的存在。控制论认知系统是一个闭合的环路,其中描述的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系统的输出端与输入端存在反馈,系统的输出能够影响输入,使得系统的基准信号能够和输入信号一致,系统的目的得以实现。

四、结语

控制论在认识论上给予主体极大的自主空间,并从反馈的角度给目的性以解释。这使认知主体能动性有了一个更牢靠的科学基础。控制论的建构主义认识论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野,即使我们不能从中完全把握复杂世界,它仍不失为理解复杂世界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庞元正,李建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经典文献选编》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294页

[2]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林康义、魏宏森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版,第14页

[3]庞元正,李建华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经典文献选编》,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机械控制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介绍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研究了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未来发展前景和一些重要技术热点。

近些年来,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在民用工业和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因此,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当今机械工业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

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由动力、机构、执行器、计算机和传感器五个部分组成,相互构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柔性自动化系统。其中计算机软硬件和传感器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成要素。与传统的机械产品比较,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1.1体积小,重量轻,适应性强,操作更方便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操作人员摆脱了以往必须按规定操作程序或节后频繁紧张地进行单调重复操作的工作方式,可以灵活方便地按需控制和改变生产操作程序,任何一台光机电一体化装置的动作,可由预设的程序一步一步控制实现,甚至实现操作全自动化和智能化。

1.2功能增加,精度大幅提高

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以激光、电脑等现代技术集成开发的自动化、智能化机构设备、仪器仪表和元器件。电子技术的采用使得包馈控制水平提高,运算速度加快,通过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按预设动作,其自行诊断、校正、补偿功能可减少误差,达到靠单纯机械方式所不能实现的工作精度。同时,由于机械传动部件减少,机械磨损及配合间隙等引起的误差也大大减小。

1.3部分硬件实现软件化,智能化程度提高

传统机械设备一般不具有自维修或自诊断功能。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电子装置能按照人的意图进行自动控制、自动检测、信息采集及处理、调节、修正、补偿、自诊断、自动保护直至自动记录、显示、打印工作结果。通过改变程序,指令等软件内容而无需改动硬件部分就可变换产品的功能,使机械控制功能内容的确定和变化趋势向"软件化"和"智能化"。

1.4产品可靠性得到提高,使用寿命增长

传统的机械装置的运动部分,一般都伴随着磨损及运动部件配合间隙所引起的动作误差,导致可动摩擦、撞击、振动等加重,严格影响装置寿命、稳定性和可靠性。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装置的可动部件减少,磨损也大为减少,像集成化接近开关甚至无可动部件、无机械磨损。因此,装置的寿命提高,故障率降低,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5融合了多种学科新技术,衍生出许多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新产品

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开发涉及到许多学科和专业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声学、机械工程学、电力电子学、电工学、系统工程学、光学、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等。例如人们很熟悉的静电复印机、彩色印像机等,就是一种由机、电、光、磁、化学等多种学科和技术复合创新的新型产品。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光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与机械技术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衍生出许多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新一代技术装备。

1.6产品系统性增强,各部分系统间协调性要求提高

光机电一体化是一门学科的边缘科学技术,多种技术的综合及多个部分的组合,使得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产品更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其各个组成部分在综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中相互配合有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各种技术扬长避短,提高系统协调性。

2.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研究现状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科技领域急起直追,我国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已取得明显的成效,数控产品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经济型灵敏数控装置发展很快,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实用产品,不但适用国内市场的需要,部分产品还随主机配套出口。国内的机械产品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C)和微电子技术控制设备也越来越多,覆盖面也日益扩大,从纺织机械、轴承加工设备、机床、注塑机到橡胶轮胎成型机、重型机械、轻工业机械都是如此,我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光机电设备,在质量上也有重大突破,为今后的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发展趋势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成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并逐渐成为一种产业,而这些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技术热点主要包括:

(1)激光技术

1)高单色性,利用激光高单色性作精密测量时,可极大地提高测量精度和量程。

2)高方向性,因具有很远距离传输光能和传输控制指令的能力,从而可以进行远距离激光通信、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导航以及遥控。

3)高亮度性,利用激光的高亮度特性,中等亮度激光束在焦点附近可产生几千到几万度的高温,可使照射点物体熔化或汽化,对各种各样材料和产品进行特种加工。

4)相干性,由于激光速频率单一、相位方向相同。适用于激光通信、全息照相、激光印刷以及光学计算机的研制,而在实际运用中也会通过一些激光技术改变激光辐射的特性,应用范围更广。

(2)传感检测技术

1)激光准直,能够测量平直度、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也可以做三维空间的基准测量。

2)激光测距,其探测距离远,测距精度高,抗干扰性强,体积小,重量轻,但受天然影响大。

3)光纤探测器,在目标很小,间隔受限或危险的环境中,最常选用的是光纤探测器。

其他还有激光打孔、刻槽=标记、光化学沉积等加工技术。

(3)激光快速成型技术

激光快速成型是利用计算机将复杂的三维物体转化为二维层,将热塑性塑料粉末或胶粘衬底片材纸张烧结,由点、线构造零件的面(层),然后逐层成型。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可使新产品及早投放市场,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生产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产品的竞争能力。

(4)光能驱动技术

利用光致变形材料可制作光致动器和光机器人。现已研制成功一种光致动器,其工作原理是将光照在形状记忆合金上,反复地通、断使材料伸缩,再利用感温磁性体的温度特性,将材料末端吸附在衬底上。利用材料本身的伸缩和端部的吸附特性,加上光的通断便能实现所要求的动作。实验验证,该致动器能可在顶面步行。这种状态目标处于初级阶段,如果能发现具有优异光作用特性的动态物质,则可使光能驱动技术广泛应用。

3.结语

技术上的改革和与之相配套的技术支持是创新技术的基础。开发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有不同的层次和灵活的自由度。在机械技术中恰当地引入电子技术,产品的面貌和行业的面貌就可以迅速发生巨大变化。产品一旦实现光机电一体化,便具有很高的功能水平和附加价值,将给开发生产者和用户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志,朱文坚.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制造工程,2001(12)

[2]梁进秋.微光机电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光机电信息,2000(8)

[3]宋云夺编译.光机电一体化业的未来.光机电信息,2003(12)

机械控制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介绍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研究了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未来发展前景和一些重要技术热点。

近些年来,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在民用工业和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因此,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当今机械工业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

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由动力、机构、执行器、计算机和传感器五个部分组成,相互构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柔性自动化系统。其中计算机软硬件和传感器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成要素。与传统的机械产品比较,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1.1体积小,重量轻,适应性强,操作更方便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操作人员摆脱了以往必须按规定操作程序或节后频繁紧张地进行单调重复操作的工作方式,可以灵活方便地按需控制和改变生产操作程序,任何一台光机电一体化装置的动作,可由预设的程序一步一步控制实现,甚至实现操作全自动化和智能化。

1.2功能增加,精度大幅提高

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以激光、电脑等现代技术集成开发的自动化、智能化机构设备、仪器仪表和元器件。电子技术的采用使得包馈控制水平提高,运算速度加快,通过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按预设动作,其自行诊断、校正、补偿功能可减少误差,达到靠单纯机械方式所不能实现的工作精度。同时,由于机械传动部件减少,机械磨损及配合间隙等引起的误差也大大减小。

1.3部分硬件实现软件化,智能化程度提高

传统机械设备一般不具有自维修或自诊断功能。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电子装置能按照人的意图进行自动控制、自动检测、信息采集及处理、调节、修正、补偿、自诊断、自动保护直至自动记录、显示、打印工作结果。通过改变程序,指令等软件内容而无需改动硬件部分就可变换产品的功能,使机械控制功能内容的确定和变化趋势向"软件化"和"智能化"。

1.4产品可靠性得到提高,使用寿命增长

传统的机械装置的运动部分,一般都伴随着磨损及运动部件配合间隙所引起的动作误差,导致可动摩擦、撞击、振动等加重,严格影响装置寿命、稳定性和可靠性。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装置的可动部件减少,磨损也大为减少,像集成化接近开关甚至无可动部件、无机械磨损。因此,装置的寿命提高,故障率降低,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5融合了多种学科新技术,衍生出许多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新产品

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开发涉及到许多学科和专业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声学、机械工程学、电力电子学、电工学、系统工程学、光学、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等。例如人们很熟悉的静电复印机、彩色印像机等,就是一种由机、电、光、磁、化学等多种学科和技术复合创新的新型产品。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光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与机械技术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衍生出许多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新一代技术装备。

1.6产品系统性增强,各部分系统间协调性要求提高

光机电一体化是一门学科的边缘科学技术,多种技术的综合及多个部分的组合,使得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产品更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其各个组成部分在综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中相互配合有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各种技术扬长避短,提高系统协调性。

2.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研究现状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科技领域急起直追,我国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已取得明显的成效,数控产品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经济型灵敏数控装置发展很快,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实用产品,不但适用国内市场的需要,部分产品还随主机配套出口。国内的机械产品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C)和微电子技术控制设备也越来越多,覆盖面也日益扩大,从纺织机械、轴承加工设备、机床、注塑机到橡胶轮胎成型机、重型机械、轻工业机械都是如此,我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光机电设备,在质量上也有重大突破,为今后的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发展趋势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成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并逐渐成为一种产业,而这些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技术热点主要包括:

(1)激光技术

1)高单色性,利用激光高单色性作精密测量时,可极大地提高测量精度和量程。

2)高方向性,因具有很远距离传输光能和传输控制指令的能力,从而可以进行远距离激光通信、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导航以及遥控。

3)高亮度性,利用激光的高亮度特性,中等亮度激光束在焦点附近可产生几千到几万度的高温,可使照射点物体熔化或汽化,对各种各样材料和产品进行特种加工。

4)相干性,由于激光速频率单一、相位方向相同。适用于激光通信、全息照相、激光印刷以及光学计算机的研制,而在实际运用中也会通过一些激光技术改变激光辐射的特性,应用范围更广。

(2)传感检测技术

1)激光准直,能够测量平直度、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也可以做三维空间的基准测量。

2)激光测距,其探测距离远,测距精度高,抗干扰性强,体积小,重量轻,但受天然影响大。

3)光纤探测器,在目标很小,间隔受限或危险的环境中,最常选用的是光纤探测器。

其他还有激光打孔、刻槽=标记、光化学沉积等加工技术。

(3)激光快速成型技术

激光快速成型是利用计算机将复杂的三维物体转化为二维层,将热塑性塑料粉末或胶粘衬底片材纸张烧结,由点、线构造零件的面(层),然后逐层成型。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可使新产品及早投放市场,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生产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产品的竞争能力。

(4)光能驱动技术

利用光致变形材料可制作光致动器和光机器人。现已研制成功一种光致动器,其工作原理是将光照在形状记忆合金上,反复地通、断使材料伸缩,再利用感温磁性体的温度特性,将材料末端吸附在衬底上。利用材料本身的伸缩和端部的吸附特性,加上光的通断便能实现所要求的动作。实验验证,该致动器能可在顶面步行。这种状态目标处于初级阶段,如果能发现具有优异光作用特性的动态物质,则可使光能驱动技术广泛应用。

3.结语

技术上的改革和与之相配套的技术支持是创新技术的基础。开发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有不同的层次和灵活的自由度。在机械技术中恰当地引入电子技术,产品的面貌和行业的面貌就可以迅速发生巨大变化。产品一旦实现光机电一体化,便具有很高的功能水平和附加价值,将给开发生产者和用户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志,朱文坚.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制造工程,2001(12)

[2]梁进秋.微光机电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光机电信息,2000(8)

[3]宋云夺编译.光机电一体化业的未来.光机电信息,2003(12)

机械控制论文范文篇10

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由动力、机构、执行器、计算机和传感器五个部分组成,相互构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柔性自动化系统。其中计算机软硬件和传感器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成要素。与传统的机械产品比较,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1.1体积小,重量轻,适应性强,操作更方便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操作人员摆脱了以往必须按规定操作程序或节后频繁紧张地进行单调重复操作的工作方式,可以灵活方便地按需控制和改变生产操作程序,任何一台光机电一体化装置的动作,可由预设的程序一步一步控制实现,甚至实现操作全自动化和智能化。

1.2功能增加,精度大幅提高

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以激光、电脑等现代技术集成开发的自动化、智能化机构设备、仪器仪表和元器件。电子技术的采用使得包馈控制水平提高,运算速度加快,通过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按预设动作,其自行诊断、校正、补偿功能可减少误差,达到靠单纯机械方式所不能实现的工作精度。同时,由于机械传动部件减少,机械磨损及配合间隙等引起的误差也大大减小。

1.3部分硬件实现软件化,智能化程度提高

传统机械设备一般不具有自维修或自诊断功能。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电子装置能按照人的意图进行自动控制、自动检测、信息采集及处理、调节、修正、补偿、自诊断、自动保护直至自动记录、显示、打印工作结果。通过改变程序,指令等软件内容而无需改动硬件部分就可变换产品的功能,使机械控制功能内容的确定和变化趋势向"软件化"和"智能化"。

1.4产品可靠性得到提高,使用寿命增长

传统的机械装置的运动部分,一般都伴随着磨损及运动部件配合间隙所引起的动作误差,导致可动摩擦、撞击、振动等加重,严格影响装置寿命、稳定性和可靠性。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装置的可动部件减少,磨损也大为减少,像集成化接近开关甚至无可动部件、无机械磨损。因此,装置的寿命提高,故障率降低,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5融合了多种学科新技术,衍生出许多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新产品

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开发涉及到许多学科和专业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声学、机械工程学、电力电子学、电工学、系统工程学、光学、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等。例如人们很熟悉的静电复印机、彩色印像机等,就是一种由机、电、光、磁、化学等多种学科和技术复合创新的新型产品。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光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与机械技术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衍生出许多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新一代技术装备。

1.6产品系统性增强,各部分系统间协调性要求提高

光机电一体化是一门学科的边缘科学技术,多种技术的综合及多个部分的组合,使得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产品更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其各个组成部分在综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中相互配合有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各种技术扬长避短,提高系统协调性。

2.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研究现状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科技领域急起直追,我国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已取得明显的成效,数控产品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经济型灵敏数控装置发展很快,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实用产品,不但适用国内市场的需要,部分产品还随主机配套出口。国内的机械产品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C)和微电子技术控制设备也越来越多,覆盖面也日益扩大,从纺织机械、轴承加工设备、机床、注塑机到橡胶轮胎成型机、重型机械、轻工业机械都是如此,我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光机电设备,在质量上也有重大突破,为今后的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发展趋势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成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并逐渐成为一种产业,而这些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

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技术热点主要包括:

(1)激光技术

1)高单色性,利用激光高单色性作精密测量时,可极大地提高测量精度和量程。

2)高方向性,因具有很远距离传输光能和传输控制指令的能力,从而可以进行远距离激光通信、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导航以及遥控。

3)高亮度性,利用激光的高亮度特性,中等亮度激光束在焦点附近可产生几千到几万度的高温,可使照射点物体熔化或汽化,对各种各样材料和产品进行特种加工。

4)相干性,由于激光速频率单一、相位方向相同。适用于激光通信、全息照相、激光印刷以及光学计算机的研制,而在实际运用中也会通过一些激光技术改变激光辐射的特性,应用范围更广。

(2)传感检测技术

1)激光准直,能够测量平直度、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也可以做三维空间的基准测量。

2)激光测距,其探测距离远,测距精度高,抗干扰性强,体积小,重量轻,但受天然影响大。

3)光纤探测器,在目标很小,间隔受限或危险的环境中,最常选用的是光纤探测器。

其他还有激光打孔、刻槽=标记、光化学沉积等加工技术。

(3)激光快速成型技术

激光快速成型是利用计算机将复杂的三维物体转化为二维层,将热塑性塑料粉末或胶粘衬底片材纸张烧结,由点、线构造零件的面(层),然后逐层成型。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可使新产品及早投放市场,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生产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产品的竞争能力。

(4)光能驱动技术

利用光致变形材料可制作光致动器和光机器人。现已研制成功一种光致动器,其工作原理是将光照在形状记忆合金上,反复地通、断使材料伸缩,再利用感温磁性体的温度特性,将材料末端吸附在衬底上。利用材料本身的伸缩和端部的吸附特性,加上光的通断便能实现所要求的动作。实验验证,该致动器能可在顶面步行。这种状态目标处于初级阶段,如果能发现具有优异光作用特性的动态物质,则可使光能驱动技术广泛应用。

3.结语

技术上的改革和与之相配套的技术支持是创新技术的基础。开发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有不同的层次和灵活的自由度。在机械技术中恰当地引入电子技术,产品的面貌和行业的面貌就可以迅速发生巨大变化。产品一旦实现光机电一体化,便具有很高的功能水平和附加价值,将给开发生产者和用户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志,朱文坚.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制造工程,2001(12)

[2]梁进秋.微光机电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光机电信息,2000(8)

[3]宋云夺编译.光机电一体化业的未来.光机电信息,2003(12)

[4]左铁钏、施定源、陈铠.激光加工技术的优势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激光杂志,1999(4)

[5]王家淳.激光焊接技术的发展与展望.激光技术,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