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5:47:14

金融企业论文

金融企业论文范文篇1

1.物流金融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运营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企业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要求的产品向银行抵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向公司提供融资、结算等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2.物流金融的作用

物流金融其实就是物流的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本身就包括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资金流和信息流,因此,可以认为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务发展的内在的、客观的需要,同时,物流金融也是物流企业提供物流增值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融资企业。物流金融业务利用动产质押突破了传统固定资产抵押模式,缓解了贷款企业急需的流动资金;物流金融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有效降低企业50%的融资成本,加快了资金周转率;贷款企业利用银行的资金与物流企业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缩短了销售周期、降低产品库存,加快了产品周转,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银行。物流金融业务为银行完善结算支付工具,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银行在发展该业务的同时,也开发了新的客户群体,培育了潜在的优质客户;银行通过承兑汇票业务不仅可以快速吸收存款,还通过银承贴现获得了一定的利润;银行通过和物流公司的合作,极大地降低了资金风险,据有关银行统计物流金融的坏账率低于0.2%,大大低于银行现有业务的坏账率。

生产企业。生产商参与物流金融业务,可以提高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运营成本;解决了下游经销商的周转资金,生产企业可以稳定并拓展销售网络,有效扩大了产能。

物流企业。物流业与金融业结合,创造了一个跨行业、相互交叉发展的新业务空间,为同质化经营向差异化经营的转变提供了可能;物流企业通过融资物流业务,在获得物流业务的报酬之外还可以得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报酬,这种报酬通常是与融资金额或与货物价值相挂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盈利水平;利用融资物流业务,物流企业可以快速切入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从核心企业向其上游和下游拓展,延伸服务链条。

二、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金融已经成为世界各大物流企业新的利润来源。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马士基、快递物流公司UPS等都在大力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这些跨国公司依托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金融实力,结合自己对物流过程中货物实际监控,在为发货方和货主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如开具信用证、仓单质押、票据担保、结算融资等,这样不仅吸引了更多客户,而且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还创造了可观的利润。以UPS为例,为了推进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于2001年5月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UPS金融部门。在UPS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中,UPS在收货的同时直接给出口商提供预付货款,货物即是抵押,这样,小型出口商们得到及时的现金流;UPS再通过UPS银行实现与进口商的结算,而货物在UPS手中,也不必担心进口商赖账的风险。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借用UPS的资金流,货物发出之后立刻就能变现,如果把这笔现金再拿去做其他的流动用途,便能增加资金的周转率。

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国内大型物流仓储企业因为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和较大规模、良好行业信誉和充足资本储备,在物流金融业务拓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优势。2005年以来,国内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携手开展物流金融的新业务。中国诚通集团在全国各主要城市拥有近100家大型仓库,占地面积1500多万平方米,库房面积200万平方米,货场面积370万平方米,拥有铁路专用线120多条,存储能力为1000万吨,年吞吐能力为4000万吨,拥有国内最大的仓储企业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该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广发银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500多家客户累计提供质押监管融资近200亿元,抵押产品涉及黑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建材、食品、家电、汽车、纸张、煤炭、化工等诸多种类。①2005年12月22日,该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银企合作协议》,开展监管货物、仓单质押、动产质押、指定付款买方信贷(保兑仓)等物流金融业务。中远物流从2006年开始探索物流金融业务,已先后与国内14家银行签订了框架协议,目前开发项目累计达到300多个。业务模式在仓单质押、保兑仓基础上,中远物流还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了海陆仓操作模式,即银行为进口商开立信用证向国外的生产商购买货物,进口商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其余部分以进口货物的货权提供质押担保的货押业务。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于2006年7月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了《物流金融战略框架协议》,在该协议中双方约定在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理、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研发新产品,联结双方的服务平台,延伸客户服务范围,为客户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务。

三、企业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1.代收货款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将货物送至收货方后,货方收取货款,并在一定时间内将货款返还发货方。第三方物流企业收取现款后,由于时空、技术条件等限制,一般需要滞后一段时间向供方返款,随着不断的收款付款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的时间后就会积淀下相当规模的资金,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也大大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代收货款模式常见于BtoC业务,并且在邮政物流系统和很多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中广泛开展。

2.垫付货款

垫付货款模式是发货人委托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垫付扣除物流费用的部分或者全部货款,第三物流供应商向提货人交货,根据发货人的委托同时向提货人收取发货人的应收账款,最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发货人结清存款。这样既可以消除发货人资金积压的困扰,又可以让双方放心。在垫付货款模式中,除了发货人与提货人签订的《购销合同》之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还应该与发货人签订《物流服务合同》,在该合同中发货人应无条件承担回购义务。

3.仓单质押

仓单质押分为典型仓单质押模式和综合仓单质押模式。

典型仓单质押模式是仓单质押的基本模式,融资方把货物存储在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库后,凭仓库开具的货物仓储凭证即仓单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金融机构根据货物的价值向客户提供一定比例的融资。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融资方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质押贷款合同以及三方签订的仓单质押业务合作协议书,根据质押物寄存地点的不同,对融资企业提供两种类型的服务:一是对寄存在本企业仓储中心的质物提供仓储管理和监管服务;二是对融资方寄存在经过金融机构确认的本企业之外的其他社会仓库中的质押物提供监管服务,必要时才提供仓储管理服务。综合业务型仓单质押模式。金融机构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便捷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这种运作模式把大部分的业务操作集中到第三方物流企业身上,金融机构只要负责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统一授信,其他的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

仓单质押业务通过仓储企业作为第三方担保人,有效地规避了金融风险,既可以解决货主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困难,同时保证银行高利贷安全,又能拓展仓库服务功能,增加货源,提高效益。

4.保兑仓业务

保兑仓业务是仓单质押的延伸。在保兑仓业务模式中,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经销商根据与制造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缴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一般不少于经销商计划向制造商此次提货的价款,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货款,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根据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给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通过保兑仓,大大缓解了交易双方的现金压力,提高了资金周转,真正实现了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和银行的多赢。

5.物流保理

物流保理模式是保理市场迅速发展的产物,客户在其产品置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之下的同时,就能凭提单获得物流企业预付的货款,货物运输和保理业务的办理同时进行。

ZHONG可指物流企业联合金融机构为其他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从保理业务的服务内容来说,物流保理业务与银行保理业务无本质不同,但是其经营的主体由银行变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物流和金融流的联系更为紧密。

与金融机构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对客户的供应链管理中,对于买卖双方的经营状况和资信程度都有相当深人的了解,在进行信用评估时不仅手续更为简捷方便,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机构保理业务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买卖双方的合谋性欺骗,一旦金融机构在信用评估时出现失误,就很可能财货两空,而在物流保理业务中,由于货物尚在物流企业控制之下,可以降低这一风险。

即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因无法追讨货款而将货物滞留,由于对该货物市场有相当的了解,与该行业内部的供应商和销售商具有广泛的联系,在货物变现时能够享受到诸多的便利,使货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值。

参考文献:

[1]唐少麟,乔婷婷,发展物流金融强化供应链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讨之一[J],物流技术,2006,(2)。

[2]林惠丹,第三方物流[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5)》,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2006。

[4]马克·格林布莱特(美),施瑞丹·蒂特曼(美),金融市场与公司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林勋亮,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思考[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6)。

[6]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

[7]傅新平,潘朝晖,我国发展物流主导产业的必要性与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1)。

[8]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9]戴湘荣,一种新型增值服务模式———仓单质押[J],物流技术,2004,(11)。

[10]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金融供应链与融通仓服务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3)。

[11]谢鹏,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探讨[J],福建金融,2007,(2)。

[12]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新浪财经。

[13]孟超,田志军,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物流金融[J],理论界,2006,(9)

金融企业论文范文篇2

1、需求下降

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逐月增加,11月份我国出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中国外贸单月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我国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约3%。其中,向欧、美、日三个市场的出口明显回落。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这三个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滑坡,需求急剧减少。在国际市场萎缩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受到极大影响。

2、经营模式

从出口统计数据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一般低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金融危机下,高新技术型企业受影响较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影响较大。例如,在出口商品中,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同期,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只有4.1%。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生产链上的各个企业都陆续受其影响,而接到最后一棒的,往往是处于最底层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

3、坏账损失

金融危机会导致流动性资金普遍紧张,金融机构为了保证生存必然采取信贷紧缩的措施,这对实体经济的打击巨大。事实上,美国金融机构在资金上的收紧措施,已经直接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在资金流动上困难,最终使很多美国企业直接宣布倒闭,把负担甩给了下游的制造企业。例如,一家美国发电机生产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2008年3月向美国破产法庭提出破产申请,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1055万美元的出口账款无法收回,从而将企业推向绝境。国际信用环境的恶化,对中国出口企业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

4、企业内部

除去外部金融环境的影响,企业自身的各种问题使得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遭遇更多困境,如缺乏行业自律,企业间恶性竞争;生产环节缺少监控,产品质量差;缺少研发、技术、设备的投入;缺乏诚信、不注重企业自身的形象等。这些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产品出口。

二、国内出口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如前所述,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在实体经济,根本原因在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我国的出口出现困难,进而引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为了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内出口企业应及时果断地提出灵活审慎的应对策略,制定出相应的短期及长期目标。

1、出口市场多元化

面对美欧市场衰退,出口企业应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从目前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最为明显,对欧盟日本次之,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影响不大。我们应有意识开拓新兴市场,通过新兴市场的增长来弥补发达市场的下降,借助市场多元化减小金融危机的影响。

2、防范财务风险

由于国际金融形势前景不明,海外买家的资信状况在发生着变化,即使过去履约纪录良好的老客户,也不能保证他们现在的信用评级没有下降。所以,企业应建立一套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准确地判断风险,并及时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做好事前风险防范准备,以减少风险的发生或减轻损失。企业可以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对买家进行征信调查;采用谨慎的结算方式;积极利用信用避险工具,最大程度上规避信用风险。

3、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纯制造业环节的边际利润会变得越来越小。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为我们引进外资、引入先进技术,解决中国暂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它只是一个过程,不能将其视作经济发展的战略或是终点。国家应鼓励企业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结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外向型服务贸易。

4、进行品牌建设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并不是所有实体经济都受到损失,仍有部分企业显现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逆市上扬。在出口企业中,就在很多“代工”的企业受创时,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的企业却还挺立潮头,品牌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砝码。企业应以这次金融危机为契机,正确认识并促进自主品牌的建设,增加产品研发的投入,以更大更好的创新促增长。

5、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①注重成本与产品质量。要在生产线上下功夫,关注成本,同时对生产质量严格把关。金融危机并不代表没有了市场,而有限的市场必然会谨慎的挑选质量过硬的产品。

②注重企业服务与形象。要有更高、更快、更有效的服务面对变化,贴近消费者。以服务为渠道,努力提升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陈亚雯;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出口企业的影响与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08期

[2]陈红泉;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与对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邵庆祥;论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01期

金融企业论文范文篇3

19世纪以来,由于欧洲及北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各国对金融服务的跨国需求开始大大增加。国际性的融资、保险、外汇交易活动规模在欧洲的一些大城市如巴黎、柏林及美国一些城市日趋扩大,尤其集中于占地2.6平方公里的伦敦城,由此形成最早与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企业集群一伦敦。

从20世纪开始,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国际贸易与投资在世界许多地方进一步渗透。1945年以前,地区性国际金融集聚区已达数十个,二次大战结束后充当过国际金融企业集群(包括地区性的)的城市有: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卢森堡、苏黎世、东京、香港、新加坡、悉尼、巴林、巴哈马、开曼群岛、巴拿马等等,其中相当大部分是70年代后开始建立或重新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之前,只有少数国家如美国、瑞士,对外开放其金融市场,欧洲许多国家金融对外开放度并不大。虽然欧洲一些金融城如伦敦正在慢慢复苏其国际金融运作,但总体上跨国融资活动规模增加有限,国际金融集聚趋势此时处于缓慢发展阶段。70年代以后,随着许多发达国家开放资本账户和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跨国投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在这一时期,除了原有自然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企业集聚区,如伦敦、纽约、巴黎、苏黎世、法兰克福等开始迅速扩张外,在政府推动下又新建了一批区域性金融集聚区,如新加坡、巴林、巴哈马、开曼群岛等;同时在较为自发的状态下,东京、香港等金融集聚区也开始崛起。到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采用企业间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从最初的少数几家银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兴起再到今天各种不同种类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和业务外包,集群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大量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集聚在一起联合提供金融服务,共同利用信息、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金融人才的培养也随之集聚,这导致一批地区性和全球性金融企业集群的出现。在国际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企业高度集聚格局。如伦敦已拥有18%的全球银行借贷额、33%的全球外汇交易额、60%以上的全球股票成交额,以及决定世界黄金价格的黄金市场和世界第二大金融期货市场。目前三大国际金融企业集群集聚了全球外汇交易量的60%、国际银行贷款的40%、国际债券发行的30%。新加坡已有各类金融机构600余家,其中银行114家、投资银行53家、保险公司132家、保险中介公司60余家、基金管理公司95家、证券公司61家、期货公司32家、财务顾问53家,逐步明确了其亚洲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香港地区借助于其得天独厚的历史因素和区位优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国际银行中心、亚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世界主要的黄金交易市场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目前拥有金融机构210余家,其中70余家为全球100家最大型银行,其资产总量已达到7137816百万港元。伴随着金融企业地域集中步伐的不断加快,各国的金融企业集聚格局日益明朗。随着金融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金融产品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和趋势。首先,金融产品形式上出现了多元化。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和人们投资意识的提高,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正在被创造,比如资本期货市场、资产证券化等工具。这些产品的出现既是市场需求的结果,又是各金融机构不断合作的结果。其次,金融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性。一方面,客户需要实现快速、方便的资金转移、资金更大程度上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产品和货币资金直接联系,而交易的频繁性要求一笔资金在不同时间以不同的金融产品存在,这客观上对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提出了要求。第三,金融产品供给者获取“租金”的利益驱动。区域金融企业在自身利润最大化和内外竞争压力的推动下,有动机通过同一种金融产品构成不同的业务。实现金融服务的跨线提供,进而获得更多的额外收益。金融产品复合性特征的强化,得益于金融商品市场化的急剧扩张以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对金融企业提供产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域金融企业集群从根本上说是复合性金融产品需求强化的根本要求。

金融集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区域金融企业集群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它一方面以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后盾;另一方面通过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的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正是由于不同金融企业的空间集聚和发展壮大。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发展差距。进而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全球经济“马赛克”现象。正如Birkin-shaw所说,如果看看美国的硅谷和伦敦的金融业集群,就会发现这样的集群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大量高质量的外资。这两个集群都是各自行业的领头羊,集群的发展通过外部企业的加入增强了领导能力和升级能力,形成一种自我增强机制,提升了集群的竞争能力,进而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金融企业论文范文篇4

19世纪以来,由于欧洲及北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各国对金融服务的跨国需求开始大大增加。国际性的融资、保险、外汇交易活动规模在欧洲的一些大城市如巴黎、柏林及美国一些城市日趋扩大,尤其集中于占地2.6平方公里的伦敦城,由此形成最早与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企业集群一伦敦。

从20世纪开始,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国际贸易与投资在世界许多地方进一步渗透。1945年以前,地区性国际金融集聚区已达数十个,二次大战结束后充当过国际金融企业集群(包括地区性的)的城市有: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卢森堡、苏黎世、东京、香港、新加坡、悉尼、巴林、巴哈马、开曼群岛、巴拿马等等,其中相当大部分是70年代后开始建立或重新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之前,只有少数国家如美国、瑞士,对外开放其金融市场,欧洲许多国家金融对外开放度并不大。虽然欧洲一些金融城如伦敦正在慢慢复苏其国际金融运作,但总体上跨国融资活动规模增加有限,国际金融集聚趋势此时处于缓慢发展阶段。70年代以后,随着许多发达国家开放资本账户和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跨国投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在这一时期,除了原有自然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企业集聚区,如伦敦、纽约、巴黎、苏黎世、法兰克福等开始迅速扩张外,在政府推动下又新建了一批区域性金融集聚区,如新加坡、巴林、巴哈马、开曼群岛等;同时在较为自发的状态下,东京、香港等金融集聚区也开始崛起。到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采用企业间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从最初的少数几家银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兴起再到今天各种不同种类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和业务外包,集群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大量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集聚在一起联合提供金融服务,共同利用信息、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金融人才的培养也随之集聚,这导致一批地区性和全球性金融企业集群的出现。在国际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企业高度集聚格局。如伦敦已拥有18%的全球银行借贷额、33%的全球外汇交易额、60%以上的全球股票成交额,以及决定世界黄金价格的黄金市场和世界第二大金融期货市场。目前三大国际金融企业集群集聚了全球外汇交易量的60%、国际银行贷款的40%、国际债券发行的30%。新加坡已有各类金融机构600余家,其中银行114家、投资银行53家、保险公司132家、保险中介公司60余家、基金管理公司95家、证券公司61家、期货公司32家、财务顾问53家,逐步明确了其亚洲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香港地区借助于其得天独厚的历史因素和区位优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国际银行中心、亚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世界主要的黄金交易市场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目前拥有金融机构210余家,其中70余家为全球100家最大型银行,其资产总量已达到7137816百万港元。伴随着金融企业地域集中步伐的不断加快,各国的金融企业集聚格局日益明朗。随着金融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金融产品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和趋势。首先,金融产品形式上出现了多元化。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和人们投资意识的提高,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正在被创造,比如资本期货市场、资产证券化等工具。这些产品的出现既是市场需求的结果,又是各金融机构不断合作的结果。其次,金融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性。一方面,客户需要实现快速、方便的资金转移、资金更大程度上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产品和货币资金直接联系,而交易的频繁性要求一笔资金在不同时间以不同的金融产品存在,这客观上对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提出了要求。第三,金融产品供给者获取“租金”的利益驱动。区域金融企业在自身利润最大化和内外竞争压力的推动下,有动机通过同一种金融产品构成不同的业务。实现金融服务的跨线提供,进而获得更多的额外收益。金融产品复合性特征的强化,得益于金融商品市场化的急剧扩张以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对金融企业提供产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域金融企业集群从根本上说是复合性金融产品需求强化的根本要求。

金融集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区域金融企业集群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它一方面以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后盾;另一方面通过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的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正是由于不同金融企业的空间集聚和发展壮大。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发展差距。进而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全球经济“马赛克”现象。正如Birkin-shaw所说,如果看看美国的硅谷和伦敦的金融业集群,就会发现这样的集群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大量高质量的外资。这两个集群都是各自行业的领头羊,集群的发展通过外部企业的加入增强了领导能力和升级能力,形成一种自我增强机制,提升了集群的竞争能力,进而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金融企业论文范文篇5

众所周知,血液是维持一个人生命的根本,如果人的血液有了血栓就会发生病变,严重的会导致人的瘫痪甚至死亡。同理,金融企业和人是一样的,资金就是一个金融企业的血液,如果出现资金流断档,也会瘫痪甚至死亡。由此可见,金融企业的发展与财务危机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旦危机管理失效将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对金融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行分析,根据其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通过监测与预防等手段,实现对财务危机的控制与防范。所以本论文的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金融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原因

目前各金融企业普遍出现财务危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由经营风险造成的,其二,由财务管理失误造成的。

(一)在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方面

金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财务危机主要表现在:第一,金融企业经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此基础上,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随之出现,进而也极易造成金融企业的财务危机;同时,金融企业的组织管理也存在问题,其中金融产品的质量,组织管理的计划,新技术的开发等因素,均直接影响着金融企业的有效与安全管理,一旦组织管理风险出现,则会诱发金融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市场营销的盲目性。当前,金融企业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其规模在不断扩大,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营销战略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由于金融企业通过营销,增加了市场的份额,同时市场营销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要以金融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营销策略,但部分金融企业未能重视财务管理,过于关注市场营销,导致市场营销的效果欠佳,财务管理的状况较差,进而造成了金融企业的财务危机。第三,多元化的经营。目前,金融企业的发展逐渐迈向了成熟期,为了实现对经营风险的规避,纷纷实现了经营的多元化,但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未能正确理解理解实物资产投资,同时也忽视了金融资产投资的特点,在此情况下,金融企业的投资缺乏可靠的资金支持,进而极易引发财务危机。第四,核心业务的萎缩。在金融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因素便是企业的核心业务经营,但众多金融企未关注自身的核心业务,而是利用兼并手段积极拓展市场,此形势下,金融企业的财务危机将不断增多。

(二)在财务管理失误方面

首先,贷款管理的不合理。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环境下,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金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获得发展,增加市场的份额,采取了发放贷款的措施,虽然降低了其资金周转的速度,但在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的不合理,出现了众多的坏账,死账,呆账等,直接影响着金融企业的经营业绩,使其财务危机极易出现。其次,财务杠杆的过度使用。财务危机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不能偿还到期的债务,因此,金融企业的财务危机与财务杠杆的利用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债务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双重的作用,即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也可能造成财务危机,主要是由于当资产利润率小于利率时,举债的负面影响则会出现,金融企业的盈利力将有所降低。最后,财务预警系统的欠缺。该系统的基础是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能够对金融企业发展中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的控制、分析与决策等。它是金融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但是部分金融企业的财务报表存在问题,缺乏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不能对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此时财务预警机制则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不能预防财务危机的产生。

三、控制与防范金融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

财务危机对金融企业有着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为了实现金融企业的正常、有序经营,控制和防范企业的财务危机,需要对金融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管,同时,要结合金融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危机监理机制。下面提出了几点防范财务危机的建议和对策。

(一)树立危机意识。在金融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危机意识,在金融企业内部,展开危机教育管理活动,其中企的管理人员与决策人员要高度重视财务危机,在金融企业内部逐渐形成良好的防范财务危机的氛围,并且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严肃的对待,使危机意识逐渐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之中。

(二)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的关键内容,它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关系着金融企业理财活动的质量与效益,因此,金融企业的财务活动要保证其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决策的科学性、高效性与合理性,可以运用定量分析,决策模型等,也可以对各种决策进行可行性方案的分析与论证,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各种财务决策的技术与方法,使财务方案保持在最优状态,进而才能够保障企业财务决策决策的质量。

(三)增强对外信息的反应力。金融企业要及时掌握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和修改以及利率市场化等的外部情况,要不断加大对外部情况的监控力度,进而为金融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服务,在此基础上,金融企业才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等进行及时与有效的调整。

金融企业论文范文篇6

在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爆发金融危机,每个国家的设计企业都要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设计企业的经管者,更要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不消极、不退缩、不气馁、不灰心,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到金融危机对企业的严重冲击。从中发现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此外,管理者还要敏锐的关注市场动态以及流行趋势,及时掌握金融危机中市场上的最新信息,根据市场上的信息动态,及时对企业的设计产品、设计理念以及管理方法进行改进调整,使企业能够按照正常、健康的市场经济运作发展。

二、时时刻刻树立危机感,增强忧患意识。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欧洲的设计强国德国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二战后,德国的政治、经济濒临崩溃,广大人民的生活连温饱都没有,面对这样严酷的现实,德国民众毫不气馁,人人都树立了危机感,更增强了忧患意识。然而,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德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强国。正是德国民众的这种忧患牺牲精神,才换来了德国经济的高度繁荣。其实,我国的设计企业也应如此,时时刻刻树立危机感,增强忧患意识。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必须以社会市场为导向,加强市场竞争意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要从自身思想上树立危机忧患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严峻形势,应该从企业的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正确发现自身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及时加以纠正,此外,管理者要经常告诫下级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要有强烈的竞争忧患意识,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未来设计企业的发展永远属于具有竞争意识,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人。只有管理者与全体职员共同树立忧患意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会克服企业内部的一切困难与挫折,企业的发展才会更有希望,更有活力。

三、提高设计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设计产品的更新换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增长方式正由昔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低附加值”向“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转变。青岛的海尔集团在这一方面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海尔集团从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短短十几年,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其根本原因就是海尔集团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了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其实,我国的设计企业也应从海尔的发展中汲取丰富的经验。比如提高设计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使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低附加值”向“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转变。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抛弃一切落后的思想理念和墨守陈规的设计产品,加快设计产品的更新换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产品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原有的理念和产品已经跟不上社会形式和人们的需要了,因此,设计企业必须要对原有的老一套东西进行改良。只有这样,我们的设计产品才会更受社会消费者的欢迎。

四、学习借鉴国外优秀设计企业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

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我国的设计企业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设计企业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亚洲的日本在这方面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向外国学习的国家,日本学习借鉴国外的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然后再通过实践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因此,日本在二战后的几十年中,经济迅速发展,并且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优秀的设计人才,正是这些优秀的设计人才,为以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我国的设计企业也应多学习日本的这种先进的思维理念,比如,经常派企业中的一些优秀的设计人员去欧美、日本等一些设计相对发达的国家学习考察,通过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来发展和挽救在金融危机下的自己的设计企业。谈到这里,我想起了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正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有志之士,面对当时清王朝的危机四伏,积极向外国学习先进技术,才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也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

五、与众多设计企业和综合性高校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加强集体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双赢”的效果。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有人强调“和谐高于一切”,有人提倡“竞争才能生存”,而社会实践证明,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运作中,竞争与协作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国的设计企业之间更要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协作发展,增强集体团队合作精神。比如说,A公司拥有优秀的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但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相反,B公司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而缺乏一些优秀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因此,A、B两家公司,可以互相增进友谊,互相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双赢”的效果。只有这样,企业与企业之间共同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与缺陷,才能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共同生存与长远发展。此外,设计企业还要与周边的一些综合性高校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必须要注重这一点。比如,经常去高校考察研究,经常给高校的大学生做一些演讲报告,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金融危机下,社会竞争的激烈以及就业工作的严峻。此外,还要在高校中选拔一批优秀的设计学生去公司企业参加实践。这样,既给一批大学生解决了就业困难问题,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又给自己的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实现了“双赢”的效果。

六、加强诚信观念,用诚信来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样也是诚信经济。面对当今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我国的设计企业更要注重这一点——加强诚信观念,用诚信来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我经常从电视或报纸杂志上获悉,国内有些设计企业存在着营销方面的缺陷问题,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等诚信问题,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因此,这些设计企业失去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设计企业的经管者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提高营销人员的诚信意识。其次,加强企业的诚信营销管理,实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人。谁出了问题,谁负责任。必要时对玩忽职守、不负责任的企业人员进行严厉处罚。此外,还要加强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努力提高企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修养,让他们真正从思想上树立好诚信的价值观。只有企业的每一位职员,真正从思想上树立好诚信的观念,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才能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和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只要我们的设计企业团结一致、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乐观面对,时时刻刻树立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努力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学习借鉴国外优秀设计成果以及加强集体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好企业的诚信形象......只有这样,我相信,我国的设计企业一定会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一切挫折,摆脱危机,走出困境。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金融危机中,立于不败之

金融企业论文范文篇7

【摘要】眼下金融危机海啸席卷全球,国内部分地区的企业出现了规模化亏损、破产、倒闭的现象。尤其是中小型制造类企业,由于市场需求的减弱,经济全局不景气,导致退单增多、销售渠道紧缩。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传统产业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小,如何顺利度过金融危机“寒冬”,或者能够在此间“大浪淘金”,成为摆在众多企业案头的一道难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企业;渡过难关

1前言

我以为今年下半年美国“突然”爆发的金融风暴,其实由来已久(06年春季美房市售价止涨转跌即已现先兆),其本质就是远远超出银行承受能力的信贷投资和消费的失败导致大规模的金融资金链的断裂。两年前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终于升级为金融风暴,甚至有说法称之为金融海啸,华尔街金融风暴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步伐已然放慢,美国此次的金融风暴只会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金融风暴引起美国股指暴跌。郭田勇说:“我们讲输入型通货膨胀,其实经济衰退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输入性,因为美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它对各个国家的商品、投资等方面的需求量都会非常大,所以美国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全球或者许多主要国家的经济出现下滑或者经济出现衰退。”

金融危机对所有的企业都是一个坎儿。面临困难的时候,很多企业都想到要提升工作效率,采用更为精准、先进的营销手段,互联网和搜索引擎就让这一目标成为可见的现实。从另外一个积极的角度来看,它让中国的企业被迫改变粗放型经营方式,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和发展,对中国的产业链也是一次升级“良机”。如何使中国企业度过难关,笔者借此浅谈分析。

2互联网改变现状

网络改变了生活,是由于它让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可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把他们的企业,甚至个人的信息放在网上,如果在网上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外界就便捷地了解了这家企业。新华社在播发的新闻中透露,百度已经在全国启动为50万家客户免费建设网站、优化网站内容的服务,帮助他们利用互联网更好地与市场衔接。

企业的产品可以借助互联网卖出去,这是电子商务近几年发展带给很多企业的启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一意义无疑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百度为50万家企业优化网站,帮助他们更好的利用互联网,这50万家中小企业对于稳定中国经济市场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现在还未可知,但是如果更多的企业能加入这一行列,那么无疑将产生积极影响。互联网和搜索引擎让企业更为容易的突破地域、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将自己的产品推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从互联网搜索上寻找商机,在金融危机中也成为企业拓展商务的有效途径。

3分析自己的产品地位和细分市场

严峻的市场同样也传递了另一个令人欣慰的信息,那就是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表现出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他们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仍然保持了上扬的发展态势。从消费的角度来讲,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并在去年首超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根据去年的国家统计公报,过去5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分别是9.1%、13.3%、12.9%、13.7%和16.8%,从今年前8个月的数据来看,中国的消费仍将处于快速增长当中。确定目前情况下的盈利和持平模式,产品组合,确定目标。

3.1制定细分市场销售策略,重点围绕两个字“抢”“找”。

企业的营销部门发挥营销团队和经销渠道的力量,首先落实一个“抢”字。利用一切可能的促销手段,在细分市场里的工作做足。巡展、寻访要体现一个“找”字。活动和感知再加上实惠是有效的手段。守在店里,不如走走。做竞争对手的渠道工作。社区展示活动等,就看你的细分和你的策划了。基于规模制定品牌战略大量中小企业决策者认为,自己的企业规模不够大,不需要做品牌。这当然是错误的。因为企业规模的大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3.2虚实结合,开辟新型营销渠道。

现在就是发挥自己的时候,做竞争对手的渠道工作。基于规模制定品牌战略大量中小企业决策者认为,自己的企业规模不够大,不需要做品牌。这当然是错误的。因为企业规模的大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对于一般的乡村来说,销售额在1000万元的企业就是大企业了,但是相对于整个世界来说,1000万元的企业只能算是一个小企业。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需要结合具体的地理环境及行业环境等来评判。一言概之,就是做品牌必须根据企业的综合实力,切不可不顾实际地采取拔苗助长似的品牌策略。

3.3加大概念营销的突破。

不可小视家庭学生成员的决定性,推出适合学生的概念配置:色彩、E时代、路途学习机(可在路途象听收音一样的储存播放系统)等。简单的调整一下营销队伍,短暂提升销售激情,特别是利用试工的名义招部分新人,充实到前段销售队伍中去,做经销商的驻点促销员等。

4转变观念,践行“一分钱做品牌”

金融企业论文范文篇8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这是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作出的明确而科学的界定,同时也为各商业银行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提供了比较一致的标准。从该定义中,我们应该把握三个重点:1.内部控制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的集合或者说是体系,仅仅满足于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以为各项制度建立或完善了,内部控制就确立或完善了的观念是错误的。不重视制度的执行与执行的方法,内控体系就是不完整的;2.内部控制应当涵盖业务的全过程,从事前、事中直到事后,防止因为在制度中没有规定而忽视对某些行为的控制与监督,这些行为有可能导致风险的失控。3.内部控制是连续动态过程与机制,至少包含这样两方面的意思:内部控制时时刻刻都必须执行,任何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控制的失效或无效;内部控制是动态变化的,它应当随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变化的要求,相应地做出调整,不能墨守陈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由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即包括管理监督与控制文化、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职责划分、信息与交流、监管活动和错误纠正。结合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可以通俗、简洁地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因素概括为五个,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管理。如果将内部控制视为一个“系统”,则更能真切地反映内部控制是有特定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整体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明确的目标,有特定功能的系统本质;同时,强调内部控制的系统性还在于防止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内部控制的各构成要素,将内部控制的各构成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内部控制的整体功能。

从组成内部控制系统各要素的关系看,(1)内部控制环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是影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各种内部因素,表现为银行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以及经营风格、从决策层到作业层的每个层次都有明确职责分工的组织结构、独立于银行的决策层和管理层的监事会和审计稽核机关的机构、监管当局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及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与支持程度的外部影响等方面;(2)风险识别与评估旨在发现和计量商业银行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为控制活动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内部控制最重要的目的也是在此。所以,商业银行在构建内部控制机制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并将其纳入到有效的内部控制之中,保证有充分的程序和资源来进行风险评估。同时,还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条件做出反应,包括对内部控制制度加以可能的修改,及时涵盖任何新的或以前未进行控制的风险。(3)控制活动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是具体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这些活动包括审批、授权、核实、会计控制、资产保全及其职责分工等。控制活动通常包括三个因素:制定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执行这些规章制度程序;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按照报告程序的规定及时反馈,并督促其采取纠正措施。(4)信息与交流为各个要素的沟通,引导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确保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商业银行内部信息系统包括反映经营管理状况、遵循相关法规制度的情况、财务报表资料的情况,也包括反映外部环境、提供决策支持的各种信息等。这些信息应当及时可靠并具有连续性,此外,有效的交流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5)监督管理是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业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管理监督以及内部审计稽核部门或外部监管机构的再监督、再评价与纠正偏差活动的总称,处于内部控制系统的最顶层。一般在下列方面提供监督服务:评估管理制度的效率和效果,评估资产风险,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查验经济交易的合规性与合法性。

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感到强化控制的重要性,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先后出台了许多内部管理措施和文件。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未得到很好的控制而引发的违法犯罪事件屡见不鲜,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估其数。而与此同时,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践在国际上已经取得很大的发展。1992年,美国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框架建议的十三项原则;2004年,coso在1992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的相关要求,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的研究报告。这一国际化趋势引起了中国金融界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广泛关注,开始在银行业加大内部控制的推行力度,其中影响比较大的规范性文件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办法》等,这些文件吸收了内部控制的国际先进理论成果,也充分考虑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现实状况。

尽管在相关法规的要求和指引下,我国商业银行在建立健全资金经营、信贷管理、财务核算、稽核监督等内部控制上逐渐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制度设计和实施操作等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内控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风险的需要,主要表现为:(1)内部控制的组织形式还不合理。从外部组织形式讲,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明、分支机构设置不经济等问题比较严重;就内部组织机构而言,机构设置重叠、部门和岗位职责不清、相互之间信息互动不畅等现象也比较突出。(2)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例如,有的商业银行还没有按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以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有的商业银行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重合,导致内部控制机制的丧失;有的股东大会及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3)内控制度不健全,不适应现代业务发展的需要。(4)内部控制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有的商业银行作为对内部控制进行再控制的审计稽核部门直接接受行长的领导,工作不够超脱,独立性或权威性不够,经常监督大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查错防漏、纠正违规、强化管理、控制风险的作用。(5)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不够。

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正确估价潜伏在业务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其中,最主要的是:(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的改造或完善,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相互控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内部控制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解决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明、制衡机制失效等问题。(2)建立经济、高效的分支机构网络,解决内部控制机构重叠、控制效力低下、控制成本高等问题。(3)建立和完善董事会结构,确保董事会履行其受托职责。(4)强化监事会的建设,提高监事会对银行经营管理的监督作用。核心应是:提高监事会成员的资格要求,应力求选择那些具有正义感、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的人担任监事;要确保监事会参与银行经营管理决策的全过程,以便实施过程监督,并知晓经营管理情况,为更好地实施监督提供信息基础。(5)改革内部审计稽核组织体制,按照独立性原则,将对行长负责的审计稽核体制改为隶属于董事会,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6)以资产质量、经营效益和风险状况为核心,从新调整对各分支机构业务经营活动的授权授信权限和资源配置,撇弃以往的按规模大小或按人头的多少分配资源的做法,以此塑造内部控制的激励机制。(7)提高内部控制的效力和效率,加强以电脑为基(根)点、网络为渠道的信息流通系统建设,增强内部控制信息的采集、交流,以此提高内部控制的效力和效率。

花旗银行总裁沃尔特.维斯顿这样说:“事实上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简单来说,这就是银行业。”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直击问题要害。风险无处不在的市场经济中,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发展,银行因为经营风险而精彩和繁荣。毫无疑问,未来银行业的竞争将集中在风险管理能力上展开,内部风险控制能力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元素。

参考文献:

[1]赵其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2]吴玉峰,董芷苓.银行管理会计工作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司.商业银行审计指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4]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献汇编(中文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金融企业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形势下,建筑企业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全新战略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竞争的考验。建筑企业要增强信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综合实力;要在危机中找先机,把握发展主动权;要敢向管理要效益,强化管理挖内潜;要加大市场开拓多元化之路,形成建筑业的整体合力;要加大资金回收和融资力度,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要坚持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人才战略。建筑企业采取以上有效积极的应对策略,化解不利因素,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顺应市场,谋求发展。

在金融危机阴霾的笼罩下,世界经济加速下滑,对我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以投资性拉动为主的建筑业发展也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社会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开发商、投资商投资能力明显下降,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有的在建工程甚至已经停工停产,市场萎缩,使本来就已经僧多粥少的建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进而使工程压价中标的现象继续加剧,主要建筑材料价格频繁上下波动,项目成本可控性变差;二是由于在建项目资金的支付、理赔遭遇瓶颈,施工企业的资金链愈发脆弱,存在着断链的风险,企业的财务资金风险必然加剧。这些给建筑企业发展带来更多困难,让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紧急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调控措施,国家将宏观调控任务由“双防”调整为“一保一控”,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研究部署扩大内需、促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随后交通部5万亿投资规划出炉,铁道部国务院已批复的铁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已达到2万亿元,这些举措的推行展开,必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好转,给建筑企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鉴于国内经济形势多变,宏观经济调控的形势下,建筑业受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和冲击最为直接,建筑企业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全新战略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竞争的考验。建筑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对经济形势多变的敏锐性和长远发展的前瞻性,深入分析国内产业政策走向,敏锐把握国家新的产业调整与发展趋势,提前布局有投资增长潜力的区域和行业领域。要继续加快企业战略性调整,从战略层面分散经营风险,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化解不利因素,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顺应市场,谋求发展。

一、增强信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综合实力

信心就是黄金,特别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信心尤为重要。建筑企业要在培育工程总承包能力上下工夫,走科研、设计、投资、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的路子,搭建一个更高层次的竞争平台,摆脱在一般房建项目单纯施工的低层次竞争局面。围绕行业发展方向,实施建筑、房地产及特色专业、海外业务、项目投资等多板块多元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并向关联度比较紧密的行业渗透,紧跟政策投资走向,抓住当前国家拉动内需建设的机遇,围绕国家投资重点,培育新型市场,探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集中力量承接大项目,进入科技含量高的高端市场。

二、在危机中找先机,把握发展主动权

首先,抓订单,慎选企业市场。要保证有订单、保证有现金流、保证生存,这是至关重要的,哪怕是订单收益低一点也要做,所以必须加大力度抓订单。这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重点抓政府订单、国有企业大订单和无风险订单;二是原则上不做贷资、垫资的项目,宁愿效益少一点、也要抓资金好一点、风险小一点的订单。

其次,抓结算,抓清欠,加强账款催收,努力增加企业的现金流。清欠的前提条件是抓好工程结算,建筑企业要明确每个项目的结算负责人,哪个时期完成什么内容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企业要对清欠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如果错过时间,那么对方企业就可能倒闭了,当资产一转移,钱就回收不过来了。

再次,强化风险控制,防范风险。风险的产生会加剧危机的程度,越是在危机出现时,企业越要强化风险的控制,既要注意管理不当造成的风险,又要控制导入式风险。一是提高投资业务的科学决策水平,切实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二是防范回款的风险。即我们都履约,对方没有偿付能力、法人随时可能消失的风险。施工单位应逐一排查,做好财务和法律方面的风险评价,及早应对。三是规避履约的风险。现在的市场行情不是很好,施工企业要在履约的同时规避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风险,即使不履约,也必须以对方的不履约换取己方的有利条件。如对双方会谈的内容形成纪要,完善有关手续,组织相关保证履约案例的学习等规避风险。

三、敢向管理要效益,强化管理挖内潜

建筑企业要全力推进管理的精细化,树立成本领先的管理理念,构建严密高效的成本管理体系;采取有力措施,全方位推进成本精细化管理;要以施工现场管理为龙头,规范安全质量行为,狠抓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一是优化材料采购管理流程,降低采购成本。对于施工企业,可以采用供应链的方式进行采购。企业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与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减少供应与需求之间的中间环节,通过向市场要“库存”。同时,施工单位要注意优化业务流程和施工工艺,降低材料损耗。材料费用开支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60%多,是成本要素控制的重点。正确分析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抓住影响工程成本的重要过程,实施监控,是实现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二是确定成本目标,明确目标责任制,多渠道降低成本。一方面,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要注重过程的控制;另一方面,把成本控制工作做的扎实、细致,落到实处,就必须细分管理单元,将施工项目成本总目标分解为若干细小的成本单元,落实到项目管理的各部门和全体人员,不出现管理的死角。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成本考核。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保障措施,也是提高员工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企业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使每个人都能施展自己的能力。

四、加大市场开拓多元化之路,形成建筑业的整体合力

进一步加强企业间的沟通联系,实施强强联合战略,创新企业间合作、互补、共赢的机制,在项目上进行战略联盟,并积极主动与涉外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努力吸收国际先进项目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凭借企业自身的业绩、管理能力和品牌效应拓展市场,积极培育市场资源、建设、经营新型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等领域项目。尽快建立完善区域化市场开拓、管理模式,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立足科学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企业发展模式,大力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积极向机场、水利水电、污水处理、环保等相关领域土建市场的开拓。做好在建项目,在建项目中应履行合同、创建名牌、打造企业品牌,利用在建项目结识朋友,开拓市场,锻炼队伍。形成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集成配套的核心技术优势,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在经营工作中巩固强项、突出专业,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专、精、特、新等技术和管理特色打下基础。

五、加大资金回收和融资力度,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建筑企业要积极寻求银企合作,解决企业资金问题;开展企业合作,使资金得到有效运用;企业要挖掘内外资源潜力,通过优势企业上市等办法,以资本市场化来带动企业对社会各类资源的整合能力。同时,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挖掘潜力,降低经营成本,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工程承接环节和合同签订环节,将风险化解为零。尤其要增加国际市场的风险防范能力,关注国际时局,实施多区域开发,分散风险。

六、坚持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人才战略

金融企业论文范文篇10

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的控制和分配上也有着严重的浪费现象,以及负债结构的问题上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利息损失、各种非必要性的成本支出费用过高。许多企业对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在市场的发展情况较为乐观的时,这些问题也随之被掩盖了,但随着经济发展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经济危机的爆发,这种问题的种种弊端也都开始显现出来,过高的生产成本缩小了企业谈判的议价空间,进而市场份额也会因此而减少,市场占有率也会因此而降低,从而导致企业的竞争力减弱,而且在市场需求疲软的状态下,很难赢取主动权进行促销等种种由于成本过高的而引起的连锁反应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国的企业不加大力度控制财务成本费用,在面临金融危机时会大大消弱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投资风险较大,在危机面前投资较为盲目,中小型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加之控制投资风险的经验和人才较为缺乏,因此与大型企业相比之下中小型企业的的投资风险较大。这表现为部分中小型企业的由于对资产结构配置的不注意,较为注重短期资金安排,加之在进行融资时较为困难。部分投资项目建设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弱。与此同时,我国多数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体制都不是非常的健全,采取的管理模式多为集权管理模式,有管理者为主导,内部缺乏牵制;管理人员不具备非常高的素质,没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对于市场的需求不能准确的把握,在进行投资时不能进行科学的投资论证和分析,财务预测、预算、决策分析进行的都比较盲目,难以对投资方向进行把握,缺乏科学性的投资决策,这些问题都加剧了其投资风险,一些企业在进行巨额投资之后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企业的包袱更加重了。

二、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进行加强的对策

金融危机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危机考验,企业如果经营稍有不善就会有亏损,甚至破产。目前,也正是中小企业最为危险的时期,如果只是消极对待,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企业的主动权就非常容易丧失。然而如何对财务管理进行加强,是自身的发展与生存得到确保,是各企业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现金流的管理进行强化,企业中经营业务运转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现金流。现金流的充足是实现利润实现可持续性、高质量及其在遇到危机时的抗击能力。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尽量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尽量使现金流保持稳定性,现金流出与流出能够呈现平衡的关系。在市场需求出现疲软的情况下,在进行促进产品销售的同时,还要解决消耗与浪费的问题。收账政策要制定的科学合理并加以实施,加快资金回笼的速度,将资金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强,对资金链的运转进行严格控制,经营周期尽量缩短,在经营方式的选择上可以尽量选择一些虽然利润率相对较低,但风险性、竞争性都相对较小的经营方式,使周转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将预算管理全面推行,将成本进行严格控制,中小企业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成本的预算进行全面的管理,对成本费用产生影响的要素要逐一分析,进行科学的预算。

同时,财务部门还要对销售、生产、采购、现金流量和盈利进行全面的追踪,对公司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进行控制、监督。明确管理各个成本的责任,使成本费用进行控制并将其落实到实处。从而使公司的成本得到降低,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能够有更多的主动权,从而使其抗风险的能力得到提高。将对内投资作为投资的主体,将投资风范进行加强根据中小企业中存在的一些关于投资决策方面的缺陷,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应该将资金多向企业内部进行投资,在面向市场时,进行科学的分析,讲风险努力降到最低。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企业对市场的需求对产品进行适时的调整,对资源进行适度的调整,把一些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的业务去除,将一些不属于核心的经营业务进行剥离,多研发、生产一些性价比较高、市场需求较大的及个性化的产品,从而保证其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建立一个合理的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将投资的内部控制进一步建立健全,还要积极引进和吸纳高素质型人才,科学、客观的进行投资,尽量使投资失误的现象得到避免,将抗击风险的能力进行提高。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