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9:19:48

金融大学论文

金融大学论文范文篇1

【大学生金融危机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经济危机

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

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大势所趋,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是必然趋势。据亚洲开发银行16日的年度报告《2008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9.5%。主要原如下,

①由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出口增长减速远超出预期;

②通货膨胀率升高的趋势将使政府采取更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企业倒闭潮出现,工业利润增长大幅放缓;

③信贷紧缩下房地产市场降温,可能出现比2008年更为严重的危机;

④宏观调控下,房地产、钢材、水泥、铝合金和汽车产业投资增速回落;

⑤每年1000万个新就业岗位完成很困难。农民工回农村种地回潮,农村隐性失业大量增加;

⑥由于明年油价和电价可能会进一步上调带来PPI继续上升的传导因素,2008年中国全年CPI涨幅预测值从先前的5.5%上调至7%。2009年预测值从2008年4月的5%上调到5.5%;

⑦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下降,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等于“画饼充饥”。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大、股市的负财富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等原因使居民的消费欲望受到抑制。

二、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目前,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央行的货币政策“左右为难”。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是必然的,但在连续10年的高速增长下的“急刹车”会是一大批企业倒闭和就业的困难,影响社会稳定和谐。但放松货币政策又使已经比较严重的PPI和CPI更加泛滥成灾。15日宣布的“两率”下调市场并不领情就是证明。同样,人民币对美元是继续升值或是贬值也是“两难”选择。

三、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益增长出现困难。

主要原因:

①在经济下滑状态下,银行的业务拓展空间变窄;

②在居民收入不稳定性加大和货币紧缩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与贷款增量减少的矛盾突出,加上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

③经济下滑带来的行业、企业破产倒闭,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很大(比如房地产贷款下面专门分析);

④资产泡沫破裂后,银行的抵押物大量缩水,贷款的抵押率超过“警戒线”,第二还款来源丧失。如房地产抵押、土地抵押、股票质押的贷款最为明显;

⑤持有美国次级债或对美国破产公司的贷款造成的损失。如中国银行集团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工商银行对雷曼公司贷款5000万美元;招商银行对雷曼贷款8000万美元;

⑥中国商业银行在2008年在海外的收购及投资因危机加重,过去的“抄底”行为变成了现在的“垫背”结果。按照高盛的预测,2009年香港H股中资银行的获利大约下降4%-8%;规模较小的股份制A股银行获利下降幅度更达到8%-13%。

四、各国央行任何救市行为都会“失灵”。

就在最近两天,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各显神通,为金融体系注入超过3000亿美元的流动性。美联储过去两天连续通过回购协议向市场注资1200亿美元,这是“911”以来最大规模的注资行动。在美国之后,欧元区、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瑞士等多个央行也连续采取注资措施。在亚洲,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先后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是贷款利率,印尼则宣布下调隔夜回购利率。

但各国央行的努力没有马上收到成效,道指、标普500指数、纳指、欧洲股市、伦敦股市全线下跌沪深A股金融股抛压沉重,沪指的十年成本线也岌岌可危。在投资者的信心跌到“冰点”之后,任何的救市措施都会在沉重的抛压之下,变成“昙花一现”的“绿色风景”。但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天的印花税单边征收就是较好的救市行为。在投资者信心丧失后,最好是彻底取消印花税。

五、房地产行业真正的“冬天”来临,寄希望于政府救房市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趋势中,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真正“冬天”和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将在2008年末与2009上半年开始显现。未来房产业的成交量持续下滑、购房者信心减弱和持币观望、空房率持续增加与毛利率下降,将导致开发商遭遇现金流的困扰,银行业中的房地产不良贷款风险将大为提高。

金融大学论文范文篇2

1.1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对新增劳动力需求不足

从2008年开始,我国GDP增速逐步放缓,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仅为7.4%,远远低于“十一五”期间11.2%的平均增长速度,也低于2012年、2013年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但从2008年开始,高校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到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了727万,比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又增加了27万,再创历史新高。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即经济产出越高,失业率越低,这可以用奥肯定律来说明,即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失业律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GDP的变动来预测失业率的变动情况,而GDP增速的放缓必然使得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从总量上减少了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

1.2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使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所谓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的变动而造成劳动力供求失衡所导致的就业矛盾。简单说来就是劳动力市场上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它表现为劳动力的素质、技能与岗位要求之间的不匹配。而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相应地带动了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剧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原先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的外延型增长,转变为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的内涵型增长,在这过程中更加强调科技和技术进步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对劳动者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技术含量增大,劳动复杂程度提高,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在服务业中,都需要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社会增加对大学生,尤其是对中职、中专、高职、高专类学生技能的要求,但是由于高等教育滞后的特点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使其培养的人才不能够胜任岗位需求进而造成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1.3企业规避风险行为,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严重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国内许多企业尚未完全摆脱经济危机所造成的沉重打击,而经济危机的发生也使得企业的经营行为更加谨慎。在其经营过程中,企业会不断计算现有工作人员工作时间与新增人员替代选择之间的收益成本关系,不会轻易招聘新员工。同时,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交流过程中可能会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在这过程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同时出现,大学生就业面临诚信危机,大大增加大学生就业的交易成本,这些都将使企业无法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高薪酬、高福利的工作岗位。即使是以实习的形式,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有调查显示,超过70%的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其中63%的企业认为实习生不方便管理;81%的企业不会为实习生提供任何补贴,只有34.9%的民营企业愿意推行实习。而大学生受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不愿意屈就于一般行业,在求职过程中,期望值普遍偏高,存在求稳、求富的心理,向往大城市、大企业、高薪水、高福利的工作岗位,两者之间的不匹配,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严重。

2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措施研究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不仅要有量的增加,还要有质的提高,这就需要国家、高校、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2.1国家应采取可行性措施,促进大学生有效就业

从宏观上,国家应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加快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对就业有较大促进作用的第三产业,同时加强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之间的关联,加深各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效率,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宽松环境,从总量上保证大学毕业生就业。从微观上,国家要培育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完善全国人才信息网,健全就业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出台更多促进就业的政策。例如,制定鼓励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税收减免政策,通过利益调节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时,大力扶植和完善教育市场中介组织,共同为大学生职前培训、职务发展服务。

2.2高校应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大学生

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就高职院校的发展来说,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增强其不可替代性。在培养模式上应注重通过实践操作加强学生技能的锻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课的开展,建立校企合作,由专业教师带领到一线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到学校为学生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同时,学校应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教育,让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和实践,为就业作好准备。

2.3大学生应进行自身的调整,实现充分就业

作为就业链中的主体,大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就业观念对其就业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对自身正确的认识和反思,以及对就业形势的分析,将有助于促进其就业。首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学有所长,时刻注意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使自己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同时注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如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不要将择业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大企业的高薪、高福利的工作岗位,而较少考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一些具有较强人才吸纳能力的工作单位。要转变就业思路,从基层工作做起,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再寻求更好的发展,以此来实现就业。最后,要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深刻剖析自己所具有的优点与缺点,不过分地高估或低估自己。同时,认清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此认清个人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会有差距,改变妄自优越感或不切实际的幻想,选择先就业后择业。

3结语

金融大学论文范文篇3

1.1金融危机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受到冲击,为了控制成本,裁员、减薪是企业最常用、最优先考虑的方法,不少企业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使得本来就形势严峻的大学生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更是雪上加霜。据预计2008年底有10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2009年将有592万大学生毕业,再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合计有上千万的大学生要就业。研究生扩招这一政策虽然可以暂时缓减一点压力,但它只是将现在的就业压力转移到将来几年而已,没有从跟本上解决就业压力,将来还可能会出现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

1.2金融危机不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关系国家人力资源规划,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更多地是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归因于金融危机,这是片面的看法。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已经凸现,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一度比较突出,但此后形势有所缓和。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而金融危机只是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我们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的同时,还应该冷静地思考、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站在更高的平台上,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寻求可持续性的治本之策。

1.3大学生就业难的理性分析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近年来面临的社会整体就业状况的一部分,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①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方面,就业体制导致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虽然政府每年针对大学生就业都出台专门的政策和文件,但仍存在着有些地区和部门执行不力的现象,如行业限制、区域限制等。在大学生求职和择业时,走后门、拉关系等现象仍然存在,直接危害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体制,导致部分毕业生失去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市场缺陷导致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就业。就业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信息化程度低,不能能使双方相互了解对方信息,毕业和用人单位双方相互选择时成本加大。②高校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高校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就业人数;高校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供求结构失衡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构性矛盾更突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缺位,大学就业服务工作比较薄弱,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工作职责简单、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等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不高。③企业用工制度、用人观念不合理。一些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不能保障,起薪较低,升幅不大。有的企业还存在着严重的就业歧视问题,如身高歧视、性别歧视、健康歧视和户籍歧视等。还有错误的用人观念,片面追求高学历,中专生可以做的宁要专科生,专科生可以做的宁要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做的要觅研究生。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不少用人单位不招应届毕业生,只招有几年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造成应届毕业生就业难。人力资源市场不完善,中介服务不到位、不规范、不健全,加重了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④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大学生自身尚存在一定差距,知识面过窄、实践能力差,依赖性强,创造力弱,综合素质有下降的趋势。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就业观念,把目光集中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大公司,片面地追求优越的生活条件、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社会福利。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1.4正确看待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①理性、冷静地面对现实。本次危机从2008年7、8月份开始,将持续三年,这是比较乐观的估计,因此由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所造成的困难将是长期的,我们要在思想上有这个准备。金融危机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自己打垮自己。当外在的客观困难被任意放大之后,人们就容易陷入一种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客观原因的思维定势,从而不愿去查找自身的原因。②关注金融危机下企业的发展方向。在金融危机中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尤其是民营企业。但是我们更应看到金融危机加快了中小企业优胜劣汰、产业升级的步伐,他们由原来粗放型、资源型企业开始向技术性、环保型和节约型转变。要完成这些技术升级,企业对技术型、研究型人才的需求也将大大提升。因此,大学生必须瞄准产业转移的方向,向产业承接地寻找工作机会。③抓紧提高自身的基础能力。金融危机下经济前景不明朗,很多企业放慢了发展的步伐,大学生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时段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能力。

2解决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建议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是个别部门和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创新观念、改进工作来逐步解决,下面是本人经过研究提出的系列建议。

2.1政府方面①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地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②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党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多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组织实施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③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对高校各类人才培养规模进行调控,指导高校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这方面从党中央更换教育部长已看到教育的春天。

2.2高校方面①以市场为导向,改革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高校的专业设置应紧跟市场需求,掌握市场动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根据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大学生的课程,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不断完善就业服务。②完善高校就业服务指导。加强信息传导功能,健全就业信息网络。利用学校资源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市场,采取多种招聘方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就业信息和服务。

2.3学生方面①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丢掉“精英”意识,实事求是的确定就业期望值。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动态就业观。鼓励学生将就业地区由发达地区转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聪明才智和建功立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支点,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的工作需要奠定基础。②及时做好职业准备,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除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外,应有意识有目的的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补充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加强与人处事勾通能力,加强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为就业作好准备。另外要及早的规划好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明确努力方向。③加强创业意识,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挖掘、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发挥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益。充分发挥大学生敢闯敢干,自主意识强的创业潜能,鼓励支持有创业愿望和一定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兴办投资少、见效快、劳动密集、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小企业,不仅实现自己就业,而且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就业。争取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和依托高校的优势,到高新技术产业创业。

3结束语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面对这项工作,要充分分析形势,找准工作切入点,科学设计开展工作,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充分的论证和具体的制度为基础,实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金融危机作为一种经济周期性现象的必然存在,我们将客观理性地采取积极措施来面对危机和挑战,同时也相信在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实现积极就业和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董丁戈,李彦秋,关晓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9(1):6~15.

[2]朱国仁.新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现代大学教育.2003(4):31~64.

[3]龙艳.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5):42.

[4]张翠萍.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难点及对策分析.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金融大学论文范文篇4

1.1金融危机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受到冲击,为了控制成本,裁员、减薪是企业最常用、最优先考虑的方法,不少企业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使得本来就形势严峻的大学生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更是雪上加霜。据预计2008年底有10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2009年将有592万大学生毕业,再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合计有上千万的大学生要就业。研究生扩招这一政策虽然可以暂时缓减一点压力,但它只是将现在的就业压力转移到将来几年而已,没有从跟本上解决就业压力,将来还可能会出现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

1.2金融危机不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关系国家人力资源规划,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更多地是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归因于金融危机,这是片面的看法。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已经凸现,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一度比较突出,但此后形势有所缓和。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而金融危机只是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我们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的同时,还应该冷静地思考、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站在更高的平台上,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寻求可持续性的治本之策。

1.3大学生就业难的理性分析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近年来面临的社会整体就业状况的一部分,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①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方面,就业体制导致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虽然政府每年针对大学生就业都出台专门的政策和文件,但仍存在着有些地区和部门执行不力的现象,如行业限制、区域限制等。在大学生求职和择业时,走后门、拉关系等现象仍然存在,直接危害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体制,导致部分毕业生失去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市场缺陷导致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就业。就业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信息化程度低,不能能使双方相互了解对方信息,毕业和用人单位双方相互选择时成本加大。②高校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高校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就业人数;高校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供求结构失衡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构性矛盾更突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缺位,大学就业服务工作比较薄弱,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工作职责简单、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等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不高。③企业用工制度、用人观念不合理。一些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不能保障,起薪较低,升幅不大。有的企业还存在着严重的就业歧视问题,如身高歧视、性别歧视、健康歧视和户籍歧视等。还有错误的用人观念,片面追求高学历,中专生可以做的宁要专科生,专科生可以做的宁要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做的要觅研究生。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不少用人单位不招应届毕业生,只招有几年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造成应届毕业生就业难。人力资源市场不完善,中介服务不到位、不规范、不健全,加重了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④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大学生自身尚存在一定差距,知识面过窄、实践能力差,依赖性强,创造力弱,综合素质有下降的趋势。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就业观念,把目光集中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大公司,片面地追求优越的生活条件、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社会福利。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1.4正确看待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①理性、冷静地面对现实。本次危机从2008年7、8月份开始,将持续三年,这是比较乐观的估计,因此由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所造成的困难将是长期的,我们要在思想上有这个准备。金融危机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自己打垮自己。当外在的客观困难被任意放大之后,人们就容易陷入一种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客观原因的思维定势,从而不愿去查找自身的原因。②关注金融危机下企业的发展方向。在金融危机中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尤其是民营企业。但是我们更应看到金融危机加快了中小企业优胜劣汰、产业升级的步伐,他们由原来粗放型、资源型企业开始向技术性、环保型和节约型转变。要完成这些技术升级,企业对技术型、研究型人才的需求也将大大提升。因此,大学生必须瞄准产业转移的方向,向产业承接地寻找工作机会。③抓紧提高自身的基础能力。金融危机下经济前景不明朗,很多企业放慢了发展的步伐,大学生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时段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能力。

2解决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建议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是个别部门和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创新观念、改进工作来逐步解决,下面是本人经过研究提出的系列建议。

2.1政府方面①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地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②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党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多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组织实施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③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对高校各类人才培养规模进行调控,指导高校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这方面从党中央更换教育部长已看到教育的春天。

2.2高校方面①以市场为导向,改革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高校的专业设置应紧跟市场需求,掌握市场动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根据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大学生的课程,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不断完善就业服务。②完善高校就业服务指导。加强信息传导功能,健全就业信息网络。利用学校资源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市场,采取多种招聘方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就业信息和服务。

2.3学生方面①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丢掉“精英”意识,实事求是的确定就业期望值。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动态就业观。鼓励学生将就业地区由发达地区转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聪明才智和建功立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支点,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的工作需要奠定基础。②及时做好职业准备,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除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外,应有意识有目的的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补充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加强与人处事勾通能力,加强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为就业作好准备。另外要及早的规划好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明确努力方向。③加强创业意识,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挖掘、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发挥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益。充分发挥大学生敢闯敢干,自主意识强的创业潜能,鼓励支持有创业愿望和一定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兴办投资少、见效快、劳动密集、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小企业,不仅实现自己就业,而且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就业。争取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和依托高校的优势,到高新技术产业创业。

3结束语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面对这项工作,要充分分析形势,找准工作切入点,科学设计开展工作,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充分的论证和具体的制度为基础,实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金融危机作为一种经济周期性现象的必然存在,我们将客观理性地采取积极措施来面对危机和挑战,同时也相信在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实现积极就业和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董丁戈,李彦秋,关晓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9(1):6~15.

[2]朱国仁.新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现代大学教育.2003(4):31~64.

[3]龙艳.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5):42.

[4]张翠萍.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难点及对策分析.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金融大学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取向;政策认知;就业服务

1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挑战

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始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剧烈的外部冲击。金融危机通过以下三重路径对我国就业形势构成严峻挑战:

外需缩减效应。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经济增长衰退,失业上升,居民家庭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和储蓄增加等现象,发达国家的进口收入需求效应随之显现,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推迟或取消,影响此类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同时,在外部订单减少和人民币升值效应影响下,不少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或国内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条断裂的危险和亏损、倒闭的威胁,不得不削减生产或关门倒闭,从而造成了就业问题。

投资流失效应。我国是全球吸收FDI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的下降,也降低了投资盈利预期,导致外商投资拉动就业的效应明显减弱。出口滑落带来出口企业和制造业的开工不足,诱发投资进一步下降,加大了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负面影响。

间接减损效应。由于外需出口缩减和直接投资下降,为货物贸易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也遭受影响,比如外贸服务部门、国际金融和国际结算等部门。同时,国外游客数量减少和跨国公司节约旅行开支,都对服务业贸易和本地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对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出口下降还通过乘数效应放大了对投资、消费和总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消费者对经济缺乏信心,而导致国内需求进一步下降,从而形成投资与消费的循环低迷。

与此同时,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将在2008年559万的基础上增加50万人左右

据推算,如果2009年我国实现8%的经济增长,将创造900万个工作机会,但仅仅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有610万人。学者武毅英在对经济增长、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之后,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首要因素为经济因素,其次才是高校近年来的大幅扩招。基于理论和现实可以推测,金融危机下就业机会的缩减与大学毕业生的激增,加上金融危机本身的不可预见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进入异常严峻时期。

2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认知

2.1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持续时间的判断:在对某高校的问卷调查中,问卷主要通过询问“您认为,当前这场金融危机还将持续多长时间”来调查大学生对金融危机的判断。调查结果表明,62.83%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在“一年到三年”内结束,11.05%的被试者认为“一年之内”结束,还有22.19%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持续“三年到五年”,仅有3.93%的大学生选择“五年以上”。

2.2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就业影响的判断:在问到“您认为,金融危机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如何”时,如图表2所示,56.26%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大”,19.91%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很大”,19.09%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一般”,3.47%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小”,另有1.28%的大学生认为“没什么影响”。

2.3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信心:在回答“金融危机下,您对自己顺利就业的信心如何”时,如图表3所示,大学生群体的分化比较明显:48.03%的大学生表示“信心较小”,40.05%的大学生则选择“信心较大”,另有6.69%选择“没有信心”,4.95%则表示“信心很大”。

2.4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2007届大学生在毕业时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说明就业现实需要部分学生承受一定的待业期。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3月份收集的,当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度较高,如今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又随着毕业生增多,预计将有更多的毕业生延长待业期,这将增大这部分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对其所能接受的择业时长有一定影响。

在被问到“您毕业之后,愿意最长花多少时间来找工作”时,55.6%的大学生能接受的最长找工作时间在“六个月之内”,有35.87%的大学生愿意花费“6个月到一年”来找工作。总体来看,约90%的大学生难以接受毕业后一年内不能找到工作的状况,这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普遍比较迫切。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全国2007届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预期月薪平均水平分别是1677元和1316元。事实上,由于高校扩招以来的日益剧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就业薪酬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9月,中华英才网公布了全国应届毕业生2005-2007年现金收入市场平均水平,2006年比2005年同比下降4.5%,2007年又比2006年同比下降7.1%。三年间,应届毕业生的年收入缩水了3159元,已经降到了比较低的水平,所以金融危机的来临并没有导致学生预期月薪的大幅降低,1000元是90%以上大学生能接受的月薪底线。

2.5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仅为1.2%,而目前将自主创业作为毕业后首选打算的大学生比例达到3.41%,表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有逐渐倾向于自主创业的趋势,但自主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6.94%的大学生“还没有明确打算”,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缺乏自身的职业规划,对毕业后的打算比较茫然。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2007届大学生在毕业时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说明就业现实需要部分学生承受一定的待业期。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2月份收集的,当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度较高。综合职业搜寻理论和此调查数据,可以推测,随着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将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成为失业搜寻者,即进入待业期。本次调查针对这一现实情况设计了关于待业期择业取向和政策需求的问题。

3金融危机背景下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对策

3.1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配套政策:从1998年开始,我国确立了新时期“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这一就业政策充分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也明确了政府负有促进就业的公共责任。事实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还受到经济金融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文化政策等若干不同政策分系统的影响。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到中小企业工作有着较强的意愿,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数据显示,全国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这与国家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有直接关系。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小企业生存越发艰难,只有通过金融、财税、管理服务等多重途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才能最大程度使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功能。可见,促进就业政策效果如何不仅局限于就业政策中的条款规定,而且需要就业政策系统与其他政策系统的相互协调。政府作为就业政策和服务的主导提供者,其重要功能在于构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整体性制度环境,设计实施有效的激励结构,只有这样,政府出台的直接促进就业政策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3.2分层分类对大学时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择业取向、政策需求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学历层次、家庭收入、专业、性别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就意味着有效的就业政策应基于细分大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应有针对性地考虑不同学历层次、家庭收入、专业、性别的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覆盖到更多的大学生。本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大学生、家庭收入和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大学生有较强的意愿到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乡村基层就业,因此政府应制定详细的鼓励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工作的政策,为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提供基层就业岗位,引导以高职高专和本科学生为主的大学生群体到中西部、乡村基层就业,并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和福利保障。此外,政府和高校对于文史专业大学生的隐性就业情况应予以重点关注,从劳动合同、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规范和保护。

3.3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加强合作:金融危机下半数以上大学生对于顺利就业的信心不足,也有半数以上大学生仅能接受6个月以内的待业期,这从两方面说明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心态急切。这就要求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加强合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共同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和缓解压力的服务工作。大学生待业期间的就业服务是薄弱环节,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我们建议,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将就业服务延至大学生待业期,特别要注重通过各种组织化手段,建立长效机制来解决待业期间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和心理压力,缓解大学生在待业期的心理焦虑,并从危机管理的角度,疏导可能由此导致的行为失范和群体事件,防止金融危机通过就业问题传导成为社会危机。

3.4运用政策手段,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然而,由于户籍关系、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教育环境、性别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大学毕业生面临不同的境遇,在上述因素中占有利地位的成为就业中的强势群体,反之则是弱势群体。本次调查表明,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文史专业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就业观念更务实,就业期望更低,成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而随着就业形势的紧张,求职成本也越来越高,择业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就业弱势群体的大学生所拥有的就业机会、资源也会更少,这将加大这一群体的就业压力。因此,国家应当完善立法,加大纠正和惩治用人单位就业歧视的力度,政府部门应制定保护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在就业中不受歧视的具体政策,切实体现公平正义。针对弱势群体大学生有更高的意愿到乡村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情况,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予以鼓励和引导,并对大学生的收益差进行制度化的合理补偿。公务员之家

3.5促进高校教学内容和就业需求接轨: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来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而目前高校教育的内容体系、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广泛存在,这就要求高校推进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得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视野、心态各方面能充分适应以企业为主的用人单位的需要。高校提供的就业服务应当以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见习经验为主,积极搭建大学生与社会各界进行交流沟通、获得丰富就业信息的服务平台,使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与现实相适应的能力、视野和心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1]李培林,陈光金.力挽狂澜:中国社会发展迎接新挑战——2008~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发展预测总报告[A].

[2]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金融大学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贫困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一、当前金融危机对就业情况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大量企业招聘需求疲软,证券、银行、保险、期货、房地产等行业招聘岗位数相比往年大幅缩水。阿迪达斯中华区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面向毕业生的招聘是一种长线投资,公司不会减少类似宣讲会的场次,但金融危机确实会对招聘计划有影响,2009年公司会减少招聘的人数。苏宁电器有关负责人则表示,苏宁目前已经不是成长期,所以招聘重点已经不是数量而在于保证质量。往年公司会在北京和外省市开多场宣讲会但2009年只保留北京的一场宣讲。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欧阳晖表示,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看,和去年同期相比,2009年大学生就业比率有所下降。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应届毕业生数量又创新高,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对于有经验、有资历的职场前辈也许不构成太大的威胁,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人脉,使得他们另谋出路的难度相对不高,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难了。

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更难

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就业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就业期望很高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了。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校的扩招,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就在社会积极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建言献策之时,贫困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困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的《中国贫困女大学生调研报告》指出,社会用工方面存在性别歧视,贫困女大学生毕业后去找工作,很多用人单位将其拒之门外。调查表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者“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调查中发现,在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求职、应聘中,超过半数的招聘单位提出“只要男性”的要求,甚至一些国家政府部门、银行、高校、医院、报社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提出“只要男生”,使具备同样应聘条件的女生失去竞争机会。

有些单位考虑到女.陛的生理特点,认为雇用女大学生会增加其社会成本,不利于其提高效益。受“男强女弱”观念的影响,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存在着“竞争意识、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低于男生”的偏见,认为女大学生的工作意识、工作能力、社会接触面等方面都与男生有一定的差距。女大学生工作几年后,又要面临结婚、生育、抚养子女等现实问题,在该岗位上带来了断层的可能性。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女性在这些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还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生产成本,影响效益,这是单位所不能接受的。这种认识的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尤其是存在经济困难的女大学生更是容易受其影响。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大学生群体对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乐观。根据该项调查,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家庭出身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大因素。对于贫困女大学生而言,家庭贫困和身为女性的双重压力使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与其他学生相比,她们更渴望早日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以改变自身境遇,为社会贡献一份光与热。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造就了贫困女大学生这样一个边缘化的就业群体,她们的就业价值取向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三、贫困女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选择多条就业路径

找工作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以想象面对现实出现的情况。如今的经济危机形势对找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工作比以往更难找,尤其对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贫困女大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应该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工作预期,不要高估或者低估自身的竞争力,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使其能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树立较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期望值。由于贫困大学生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会由于背负着家庭的殷切期望,而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比较高的就业期望层次,这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定。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初次就业会挑选一些经济状况比较优裕的单位,且其预期的薪金期望值都超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造成就业失败。公务员之家:

第二,建立健全贫困女大学生的毕业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其就业质量和水平。特别是面对贫困女大学生对就业竞争存在的恐惧和自卑心理、虚荣心、就业成本难以负担等问题,应健全心理辅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完善就业帮扶机制。整合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力量,建立专门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系统,强化她们的竞争意识,帮助其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就业压力。

金融大学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

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从2006级数百篇金融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数十篇,经过认真的阅读及思考,发现虽然论文质量相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形势也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要精练不可含糊其辞,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以上要求。这是由于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间往往很短,平均是3~6个月,研究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详细的阅读、分析和筛选资料。论文的创新性是要展现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论文要么是材料堆砌,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大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由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很多论文中都仅仅是“某人认为……”的格式,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再就是论文中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了,不管其正确与否。这部分能力的缺失是研究生教育致命的问题,解决不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前途令人担忧。

(二)不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可读性差

有些研究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中存在多处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没有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有的论文内容摘要写得像引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形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输入之后要有输出,论文是输出思想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生若是不了解写作规范,就会影响输出的效果,而使研究成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三)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在抽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80%以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20%左右的学生通篇论文都是数学模型鲜有文字表述,95%以上使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对数十位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数学模型”非常重要,是衡量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仅仅有20%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及解释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论文中没有使用数学模型,而仅仅是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那么不仅论文的成绩会很低,答辩的时候也会很不讨好,甚至有的想继续深造的金融学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本科学数学就好了”。这些情况表明,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已经在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中蔓延,学生们知道投资组合、公司财务等一些课程可以旷课,但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一定不能缺课,瘸了这条腿论文写不出来,甚至毕业都成问题,这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工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件好事,因此论文从表面看来,水平很高,高深的模型,复杂的推衍,有些连导师及答辩老师都看不懂,但细究起来,很多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甚至是毫无价值。一些是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没有任何推进,一些是根本和中国国情完全不配合的模型,最终的结论也与现实背道而驰,一些甚至是和研究的问题不太相关的模型,生拉硬拽地用在论文中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重新树立学生的研究理念,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数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其作用又是什么。

三、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金融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正是研究生教育弊病的反馈和缩影。因此,总结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一)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其实不然,究其关键是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都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是想提高身价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有的学生是在金融研究方面感兴趣,想在未来从事金融学术研究工作。对于这两类学生,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的方法。像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分为两类,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M.A.、M.S.等)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M.B.A.、M.E.等),其教育效果良好,可值得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借鉴。这样不仅能使那些期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及准备,又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研究人员的精英教育,而具有职业及专业培养的大众意义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元化但要重点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趋势,但并不是泛泛而学,要注意重点突出。一定要设置工具类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博弈论等,这就好比挖土需要工具,用手挖掘效率极差,但工具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理论的深化学习就更为重要。一些高校金融学院将资本论及金融学史等课程砍掉,是极不明智的,从史学中能了解各种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脉络,从经典的资本论文献中汲取的是深度的精华和营养,这些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取代的,新思想的创造及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们的思想将变得空洞无物。

(三)引入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全方位介绍研究生论文写作目标、规范;鼓励思考,增加集体讨论时间,通过小论文及演讲方式传递思想。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于研究生会有一定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在课后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有所讲、有所悟,但教学效果比“满堂灌”的传统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科研动态和方向的敏锐度,提高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思考、能判断、能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和专业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继成,陈艳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9).

[2]赵婷婷,代寒灵.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3]王玉德.也谈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原则——兼论研究生论文和本科生论文的区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金融大学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

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从2006级数百篇金融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数十篇,经过认真的阅读及思考,发现虽然论文质量相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形势也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要精练不可含糊其辞,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以上要求。这是由于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间往往很短,平均是3~6个月,研究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详细的阅读、分析和筛选资料。论文的创新性是要展现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论文要么是材料堆砌,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大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由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很多论文中都仅仅是“某人认为……”的格式,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再就是论文中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了,不管其正确与否。这部分能力的缺失是研究生教育致命的问题,解决不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前途令人担忧。

(二)不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可读性差

有些研究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中存在多处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没有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有的论文内容摘要写得像引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形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输入之后要有输出,论文是输出思想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生若是不了解写作规范,就会影响输出的效果,而使研究成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三)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在抽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80%以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20%左右的学生通篇论文都是数学模型鲜有文字表述,95%以上使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对数十位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数学模型”非常重要,是衡量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仅仅有20%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及解释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论文中没有使用数学模型,而仅仅是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那么不仅论文的成绩会很低,答辩的时候也会很不讨好,甚至有的想继续深造的金融学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本科学数学就好了”。这些情况表明,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已经在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中蔓延,学生们知道投资组合、公司财务等一些课程可以旷课,但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一定不能缺课,瘸了这条腿论文写不出来,甚至毕业都成问题,这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工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件好事,因此论文从表面看来,水平很高,高深的模型,复杂的推衍,有些连导师及答辩老师都看不懂,但细究起来,很多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甚至是毫无价值。一些是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没有任何推进,一些是根本和中国国情完全不配合的模型,最终的结论也与现实背道而驰,一些甚至是和研究的问题不太相关的模型,生拉硬拽地用在论文中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重新树立学生的研究理念,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数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其作用又是什么。

三、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金融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正是研究生教育弊病的反馈和缩影。因此,总结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一)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其实不然,究其关键是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都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是想提高身价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有的学生是在金融研究方面感兴趣,想在未来从事金融学术研究工作。对于这两类学生,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的方法。像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分为两类,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M.A.、M.S.等)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M.B.A.、M.E.等),其教育效果良好,可值得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借鉴。这样不仅能使那些期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及准备,又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研究人员的精英教育,而具有职业及专业培养的大众意义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元化但要重点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趋势,但并不是泛泛而学,要注意重点突出。一定要设置工具类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博弈论等,这就好比挖土需要工具,用手挖掘效率极差,但工具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理论的深化学习就更为重要。一些高校金融学院将资本论及金融学史等课程砍掉,是极不明智的,从史学中能了解各种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脉络,从经典的资本论文献中汲取的是深度的精华和营养,这些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取代的,新思想的创造及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们的思想将变得空洞无物。

(三)引入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全方位介绍研究生论文写作目标、规范;鼓励思考,增加集体讨论时间,通过小论文及演讲方式传递思想。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于研究生会有一定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在课后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有所讲、有所悟,但教学效果比“满堂灌”的传统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科研动态和方向的敏锐度,提高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思考、能判断、能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和专业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继成,陈艳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9).

[2]赵婷婷,代寒灵.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3]王玉德.也谈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原则——兼论研究生论文和本科生论文的区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金融大学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

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从2006级数百篇金融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数十篇,经过认真的阅读及思考,发现虽然论文质量相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形势也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要精练不可含糊其辞,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以上要求。这是由于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间往往很短,平均是3~6个月,研究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详细的阅读、分析和筛选资料。论文的创新性是要展现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论文要么是材料堆砌,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大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由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很多论文中都仅仅是“某人认为……”的格式,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再就是论文中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了,不管其正确与否。这部分能力的缺失是研究生教育致命的问题,解决不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前途令人担忧。

(二)不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可读性差

有些研究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中存在多处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没有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有的论文内容摘要写得像引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形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输入之后要有输出,论文是输出思想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生若是不了解写作规范,就会影响输出的效果,而使研究成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三)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在抽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80%以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20%左右的学生通篇论文都是数学模型鲜有文字表述,95%以上使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对数十位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数学模型”非常重要,是衡量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仅仅有20%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及解释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论文中没有使用数学模型,而仅仅是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那么不仅论文的成绩会很低,答辩的时候也会很不讨好,甚至有的想继续深造的金融学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本科学数学就好了”。这些情况表明,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已经在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中蔓延,学生们知道投资组合、公司财务等一些课程可以旷课,但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一定不能缺课,瘸了这条腿论文写不出来,甚至毕业都成问题,这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工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件好事,因此论文从表面看来,水平很高,高深的模型,复杂的推衍,有些连导师及答辩老师都看不懂,但细究起来,很多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甚至是毫无价值。一些是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没有任何推进,一些是根本和中国国情完全不配合的模型,最终的结论也与现实背道而驰,一些甚至是和研究的问题不太相关的模型,生拉硬拽地用在论文中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重新树立学生的研究理念,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数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其作用又是什么。

三、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金融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正是研究生教育弊病的反馈和缩影。因此,总结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公务员之家

(一)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其实不然,究其关键是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都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是想提高身价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有的学生是在金融研究方面感兴趣,想在未来从事金融学术研究工作。对于这两类学生,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的方法。像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分为两类,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M.A.、M.S.等)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M.B.A.、M.E.等),其教育效果良好,可值得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借鉴。这样不仅能使那些期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及准备,又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研究人员的精英教育,而具有职业及专业培养的大众意义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元化但要重点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趋势,但并不是泛泛而学,要注意重点突出。一定要设置工具类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博弈论等,这就好比挖土需要工具,用手挖掘效率极差,但工具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理论的深化学习就更为重要。一些高校金融学院将资本论及金融学史等课程砍掉,是极不明智的,从史学中能了解各种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脉络,从经典的资本论文献中汲取的是深度的精华和营养,这些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取代的,新思想的创造及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们的思想将变得空洞无物。

(三)引入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全方位介绍研究生论文写作目标、规范;鼓励思考,增加集体讨论时间,通过小论文及演讲方式传递思想。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于研究生会有一定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在课后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有所讲、有所悟,但教学效果比“满堂灌”的传统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科研动态和方向的敏锐度,提高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思考、能判断、能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和专业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继成,陈艳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9).

[2]赵婷婷,代寒灵.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3]王玉德.也谈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原则——兼论研究生论文和本科生论文的区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金融大学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融资约束;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发展历程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融资约束问题近年来一直困扰着大量民营中小型企业。党的报告指出,未来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挥投资优势,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融资约束问题的产生主要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得公司内部与外部的融资成本存在着显著差异,而且外部资金的成本总是高于内部资金的成本[1]。这使得公司管理层不得不削减现金的支出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本文以“融资约束”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发现,2000—2018年间有关于融资约束的研究成果共有1504篇,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检索发现,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有1227篇,这说明融资约束问题受到学者高度关注。目前公开发表的有关“融资约束”主题的综述类研究论文有《厂商投资行为的融资约束理论研究综述及启示》[2]、《会计信息质量、市场化进程与融资约束的相关性研究综述》[3]、《融资约束与技术投资的相关性:一个综述》[4]、《国内外融资约束研究综述与展望》[5],四篇论文都采用了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梳理了近年来国内融资约束研究的成果及历程,丰富了融资约束研究的理论成果,各具特色。受研究技术和方法的限制,融资约束问题研究脉络并不清晰,鉴于此,本文运用可视化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中2000—2018年以融资约束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辨析国内融资约束问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梳理“融资约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大数据平台的出现和云计算的应用使得各种信息获取方式更加便利,与数据分析相关软件的开发使用,顺应了时代的变化而使得实证化研究变成现实。本文运用的研究软件是CiteSpace,该软件是由陈超美教授团队研究开发,是一种基于文献数据分析原理,在文献数据中识别与可视化图谱分析的一种Java应用程序。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选定的原始有效数据进行运算分析,依次得出融资约束高频关键词可视化知识图谱、主要关键词聚类图谱、高影响力作者可视化图谱、主流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图谱。(二)数据来源。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搜索与融资约束主题相关的论文,运用高级检索方式,检索条件设定关键词为“融资约束”,检索时间段为不限,可查阅到1546篇相关文献。为了保证数据的权威性,提升研究分析精度,本文对检索数据进行了筛选(研究年限起始年份为2000年,结束年份为2018年),将来源类别设定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献(CSSCI),剔除会议论文后最终选取1504篇文献作为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分析的原始有效数据。

三、融资约束研究主题可视化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分析。本研究通过对融资约束高频关键词分析,将研究数据导入可视化图谱软件中,发现关键词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融资约束、金融发展、投资效率、现金持有、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货币政策、产权性质、投资不足、过度投资、过度投资。关键词中心性由高到低分别为融资约束、内部资本市场、中小企业、现金持有、公司治理。这五个关键词不仅具有较高的频次而且具有较高的中心性。为了更好地呈现融资约束研究热点之间的关系,下面借助融资约束关键词聚类共现图谱清晰展现。借助CiteSpace软件将数据导入经过转换之后,具体参数设置如下:时间设定为2000—2018年;时间区间为1年;结点类型为关键词;链接强度的算法为“Cosine”,范围是“WithinSlices”;选择标准参数为50;裁剪类型为“PruningSlicedNetworks”。数据导入后得到关键词可视化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通过融资约束关键词可视化知识图谱研究发现:研究的热点主要围绕融资约束、金融发展、投资效率、现金持有、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货币政策等主题。其他关键词虽然出现较少但紧密围绕在主要关键词周围。融资约束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中心性较大,和周围关键词连接线较为紧密,如过度投资、内部资本市场、投资效率、中小企业等,且具有一定的延伸性。融资约束、内部资本市场、中小企业、现金持有和公司治理具有较高的中心性,与其他相关研究热点链接紧密。整个知识图谱框架联系紧密呈现开放式研究结构。(二)融资约束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将关联度高的关键词和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聚合为某一类的研究主题。因此,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辨析和区别各类研究主题。本研究将样本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参数设置,在图1的基础上,根据聚类算法进行关键词自动聚类,共生成六个聚类,本研究将对这六个聚类进行分析整理,最后统计出各个聚类出现次数较多的关键词(见表1)。由表1可知,融资约束的主要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由中小企业、全球价值链、投资不足、现金持有、营运资本管理、货币政策、金融机构六个聚类组成。聚类#0最大的聚类,主要涉及中小企业方面的内容,包括利率市场化、银企关系、创新和社会资本等。众所周知,产业链位于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中小企业在信贷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道德风险问题,这就使得财务公司在授信中,不得不采取更为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所以又间接地导致了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郭丽虹等[6]认为,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的规模大小、企业是否公开上市、是否隶属于企业集团旗下。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在推进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缓解民众就业压力、改良经济结构体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以及保证中小企业稳步的成长具有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意义。聚类#1主要涉及全球价值链方面的内容,包括研发投入、民营企业、出口和全要素生产率等。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速,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模式日趋成熟,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都根据各自优势参与到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并从其中获利。吕越等[7]认为缓解融资约束问题的有效方式就是嵌入全球价值链,随着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度的提高,融资约束问题的影响将会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态势。中小企业考虑价值链获得的融资约束缓解效应最为突出。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寻求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或将成为解决问题的新角度。聚类#2主要涉及投资不足方面的内容,包括投资效率、过度投资、内部资本市场和企业价值等。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都会损害企业价值。张悦玫等[8]认为阻碍企业过度投资并且加剧企业投资不足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融资约束,融资约束这一因素加强了企业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投资过度的阻碍作用,这两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协同的作用。但相关论文针对投资不足问题开展的研究分析却很少。我国正处在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投资不足现象对融资约束问题的影响将会是学界和金融界一直关注的问题。聚类#3主要涉及现金持有的问题,包括产权性质、政治关联、资本结构、经济周期和企业绩效等内容。查阅现有文献发现,高融资约束企业的现金持有通过资本投资实现的竞争效应更强。王彦超[9]认为存在融资约束问题的企业都会持有更多的现金,企业缺乏来自外部市场的监督就是因为内部市场的过度发达,当一个企业持有超额的现金时,是最容易导致企业过度投资问题的发生。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活动过程中,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定合适自身的治理条款,从源头上提高现金使用率,增加企业产品竞争优势,这样能大大弥补融资约束问题给企业带来的不好的影响。聚类#4主要涉及营运资本管理方面的内容,包括成本、企业投资、研发投资、商业信用和现金流等。营运资本管理是指对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通常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营运资本管理是企业进行日常管理关注的重要工作内容。查阅现有的文献,公司因为面临融资约束问题、缓解现金流的压力,会采取降低存货的措施,缩短信用周期。袁卫秋[10]认为营运资本管理方面一旦出现一些问题,轻则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亏损,重则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因此,营运资本管理对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和企业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聚类#5主要涉及货币政策实施方面的内容,包括金融发展、企业创新、研发投资、现金流和金融危机等。全怡等[11]认为紧缩的货币政策将会抑制企业发放现金股利,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加深了“紧缩型”货币政策对现金股利发放的抑制;出于企业再融资的考虑,半强制分红政策的实施反而使得上市公司给股东发放了更多的现金股利。最后得出货币政策影响融资约束问题的三个途径:利率传导、资产负债表传导和银行信贷传导。由此可知,货币政策的类型和融资约束的程度密切相关。聚类#6主要涉及金融机构相关内容,包括信息不对称、投资、企业、企业管理、供应链金融和中小企业融资等。在相关金融机构提供融资之前,金融机构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的信息,因此企业总是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这就引出了信息不对称概念。张园园等[12]认为持股金融机构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和投资不足问题,抑制企业过度投资问题,降低企业非效率的资本相关配置,进行高效率的投资,在所有样本中持股银行的企业投资效率显著降低。由此研究表明集团如果向公司提供担保,则可以缓解公司融资约束压力。(三)高影响力作者分析。从论文高产量作者方面对融资约束主题研究的高影响力作者可视化图谱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大体掌握融资约束研究领域的高影响力作者、篇数及主要研究的作者和机构。发文量能够反映作者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影响力。束主题文献的高产量作者。这些作者2000—2018年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性融资约束论文篇数均在五篇以上,属于融资约束研究主题论文的高产作者。为了更为详细地研究融资约束主题的高影响力作者分布情况,本文在CiteSpace软件界面中,将样本数据输入软件中,结点类型选择作者(Author),得出更为直观的融资约束研究主题高影响力作者可视化知识图谱。从表2和图2中可以看出,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翟淑萍和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的顾群位于高产作者名单的并列首位。检索融资约束相关研究性论文发文量各11篇,科研成果丰厚;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杨兴全,发文量是9篇;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于博发文量为8篇;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刘星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陈明利发文量均为6篇;黄贤环和张文君发文量均为5篇,他们分别来自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和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表2共列出八位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作者,其中有四位均来自财经类院校,另外四位来自其他院校。(四)核心研究机构分析通过CiteSpace生成的机构可视化图谱可以了解不同机构对融资约束主题的研究分布情况。在CiteSpace软件中将节点类型设置为机构(Institution),经过数据分析后得出融资约束领域研究的活跃机构。由图3可以看出,融资约束研究领域的主流研究机构有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和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等(此处列举了活跃次数在18以上的机构)。从机构的分布情况来看,高校是融资约束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排名首位。

四、融资约束研究历史演进分析

(一)融资约束历史演进分析。本研究收集自2000—2018年19年间1504篇融资约束相关论文。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统计融资约束研究数量的分布情况,绘制成折线图。从图4可以直观地看出,在2005年之前融资约束主题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2002年的论文数量是0。从2006年融资约束相关论文研究数量开始稳步上升,2010年后文献数量发生重大变化,2011—2018年,每年的论文数量呈急剧上升态势,融资约束相关主题成为研究热点。(二)融资约束研究热点迁移及突现词分析。在研究过程中为了能够进一步展示融资约束研究趋势,在时间维度上展现关键词的演进过程,本文将利用时区视图进行研究分析。同时还针对融资约束文献进行突现词的筛选和分析,突现词在CiteSpace中的功能是通过它辨别研究前沿变动。本文将2000—2018年期间1504篇论文导入CiteSpace软件中,节点类型选为关键词,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利用时区(Timezone)视图得出融资约束关键词时区图(见图5)。由图5所示,第一阶段主要是2000—2005年,对融资约束的研究处于萌芽阶段,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研究主题也相对比较单一。2003年出现了“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融资”两个突现词,突现度值相对较高,分别为5.6702、3.6668。这一时期的学者对融资约束的分析研究更多关注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探讨,探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融资供给,解决融资难的政策建议主要从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构建内部资本市场等方面出发[13]。实证研究方面主要研究不确定性、现金流量、公司投资行为及股权结构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14-16],具体的案例研究较少。第二阶段是2006—2010年,融资约束研究成果数量稳步增加,实证研究成果数量比例明显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研究典型特征是借鉴西方金字塔结构理论、公司治理理论、效率投资理论,结合中国本土工业企业[17-18]、民营企业[19]、国有企业[20-21]样本研究企业存在的融资约束与冲突,揭示不同性质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异常的原因。高被引文献中出现了现金持有、过度投资、审计意见、财政管理、资本市场、民营企业等关键词,突现词有“金融发展”“成本”“过度投资”“信息不对称”,说明融资约束的研究方向较之前研究前沿有了较大变化。第三阶段是2011—2018年,融资约束研究成果数量迅猛增加。实证研究对象本土化特色鲜明,逐渐聚焦到企业研发[22]、盈余管理[23]、出口行为[24]、经济周期[25]、政治关联[26]、普惠金融[27]等方面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企业异质性、行业异质性、生命周期异质性等得到充分的考虑,研究设计趋于完善。在此阶段,“现金持有量”“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产权性质”“技术创新”等为突现度较高关键词,突现度值均在3以上,“内部资本市场”突现度值最高为5.745。这些突现词体现出这一时期的融资约束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和现金流对融资约束的影响,说明这一阶段学者们已经开始从市场全局多角度去考察融资约束问题,进而得出更加符合中国资本市场国情的能够促进各类型企业与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

五、推进融资约束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