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5-29 15:28:57

经济学市场

经济学市场范文篇1

一、稳定、不稳定或周期

“稳定”或“不稳定”显然应该是该书研究的主题。本书开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不稳定性”。尽管作者没有给“不稳定”一个明确的界定,综合作者分析的整体思路,不稳定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广泛、持续、系统、深刻的衰退。作者也经常以萧条概括不稳定。这样来理解,作者将不稳定界定为衰退,这实际上是一种周期理论。但是,作者在前言中说,“我知道没有任何其他同时代的文献对为什么市场有导致危机的固有倾向这一课题进行过具体论述。”(迈克尔·佩罗曼,2003:前言)危机或周期问题本来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事实上,从古典学派的西斯蒙第、马尔萨斯,到马克思、凯恩斯以至现代经济学,经济周期问题不仅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而且日益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尤其是在现代经济学中,在一定意义上,宏观经济理论就是经济周期理论。但是,作者似乎不同意他的关于市场不稳定的理论是周期理论。作者对市场不稳定性的研究,似乎是想要说明资本主义市场自发竞争作用之下,如果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其结果将是自我毁灭。作者关注的是市场自发竞争的灾难性后果而不是经济的循环。

二、稳定的经济学:周期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即使市场的不稳定性是必然的,主流经济学也无法面对。一方面,主流经济学将市场看成是分析的前提,是一个外生变量,市场的存在和正常运转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在主流经济学的世界里,没有市场的形成和演变。市场是天生的,它已经存在,仍将存在。另一方面,市场通过价格信号配置资源,价格只有在波动中才能显示其存在并发挥其职能。虽然价格的波动可能引起供求从而市场的波动。但是,主流经济学相信,正是在波动中,市场会自动恢复平衡。竞争使人们对市场信号高度敏感,从而使市场调节能顺利实现。“经济学家给自己定的任务太简单,太没有价值了,就像是在暴风雨的季节,他们仅仅可以告诉我们,当风暴完全过去以后,海洋会再次平静下来。”(迈克尔·佩罗曼,2003:19)主流经济学对市场的信赖建立在其对人的理性的信任上。信息是充分的,人的计算能力是无限的,从而市场是完全,任何对均衡的偏离都会迅速恢复。什么都说到了,什么都没说。主流经济学的使命就在于论证市场的完善性及市场对均衡的偶然偏离如何恢复,所以,不稳定性不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的世界。

当经济周期不可避免冲击着现实经济运行,当衰退不仅在冲击着资本家的信念而且在冲击着资本家的钱袋,主流经济学不得不正视周期的存在。但是,经济学还有一个托词:周期是一种自然现象。杰文斯的“太阳黑子周期”说已经成为一个笑料,但主流经济学的各种周期理论大多是这种笑料的翻版。杰文斯的真实意图是,既然周期是一种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现象,人类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应该放弃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而将精力转移到供给和需求的研究上去。当大危机带来的冲击使人们无法承受这种自然的冲击时,主流经济学仍然相信,通过适当的干预,市场均衡仍然可以恢复,风暴过后仍会是风平浪静。“经济学家们一如既往地用一些定理和逸事教育他们的学生——无论在何时,无论是使命事件使经济失去平衡,系统都会自动地返回均衡状态。”(迈克尔·佩罗曼,2003:20)

所以我说,主流经济学是稳定的。以市场的完全为前提来证明市场的稳定,什么都不需要证明。“经济学家渴望经济学成为科学。要实现这一目标,经济学家坚持理论建立在模型基础上,而模型不能挑战市场能自发良性运转这一信念。于是,模型成立的唯一条件就是证明不存在商业周期。”(迈克尔·佩罗曼,2003:43)主流经济学的世界是稳定的。对均衡的偏离是偶然的,市场自然会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三、不稳定的市场:市场是否值得依赖?

市场的稳定性假设建立在价格机制自发作用之上。主流经济学告诉我们,价格可以灵敏反映供求,从而使资源的自动配置符合效率的原则。听到有人对均衡点的赞叹:“那是天堂!”对主流经济学来说,市场可以解决它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外部性、交易费用、效率与公平的冲突,那是遥远的不在经济学视野里的事情。既然市场是完全的,价格是灵敏的,调整是及时的,那么,均衡是无处不在的,人间处处是天堂。可是,佩罗曼告诉我们一个地狱的故事。19世纪初,旅鸽在新英格兰大量存在。19世纪中叶,旅鸽的市场价值被发现,大规模捕杀开始。“在1869年,40天里每天有3车鸽子从密歇根的哈特福德运往市场,总共约有11880000只鸽子。”(迈克尔·佩罗曼,2003:76)旅鸽的数量在减少,这时市场并没有如经济学家预期那样出来调节。——按照主流经济学,资源稀缺性的提高导致价格的上升,从而可以对资源起到保护作用。可悲的还在于旅鸽本能——“听到枪声后,这种受惊的鸟类会聚集到一起,这使它们更容易成为猎人的目标。”(迈克尔·佩罗曼,2003:76)最终,旅鸽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了。“市场的力量和本能的悲惨结合终结了它的生命。”(迈克尔·佩罗曼,2003:77)如果我说经济学应该为旅鸽的消失负责任,可能是有些牵强。人的贪欲不是经济学赋予的。但是,经济学的功利主义在不遗余力为自利正名的同时,掠夺了人类非经济价值的存在空间。当经济学成为一门显学,当经济学的价值观成为主流,当人类行为的目标被规定(我说是一种规定,是因为当一种意识形态取得主流的地位,实际上就确定了其霸权)为自利最大化,一切灾难就开始了。当夏娃受那条蛇的引诱偷吃了智慧果,人类就走上一条恶的不归路。起码,旅鸽的故事告诉我们,市场是不值得依赖的。“价格根本不能反映稀缺性。价格在我们接近悬崖的边缘时可能无法给予我们任何信号。”(迈克尔·佩罗曼,2003:78)

市场的不值得以来还在于它不能保证它所声称的稳定。市场的稳定是建立在经济人完全理性的基础上的,但实际上,一个完全理性的世界只存在于经济学的黑板上。按照凯恩斯的理解,人们的投资决策中,动物精神会取得支配地位。况且,即使价格真实且灵活,也只反映作出正确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的一小部分,决策是在广泛的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的。由于个人决策的相互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都会加强其他人的错误观念。因此,细微的错误可能会酿成巨大的波动甚至灾难。熊彼特相信,市场力量天生就会破坏均衡,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创造性破坏持续不断的风”——是制造不稳定的基本力量。在他看来,竞争过程很容易失去控制。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不受限制的竞争可能会破坏社会最基础的东西。所以,汽车装上刹车比不装刹车跑得更快。在波拉尼看来,劳动、土地、货币不是作为商品生产出来。他们看起来像商品,只是因为我们习惯于这么做。金融投机可以毫不限制地改变这些虚假商品的价格。

竞争是价格从而市场机制作用内在动力。正是竞争的作用推动着价格、供求的变动,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模式的进化。竞争力量的自我加速会使经济陷入萧条,并带来毁灭。传统生物学认为进化是渐进的。间断均衡理论认为,进化可能在长时期内停滞不前,某些灾难性事件的出现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在后较短时间里,发生大范围的进化。渐进主义的潜在思想遍及大部分经济理论造成了一个虚伪的自我满足感。如果今天没有发生什么麻烦事,那么明天也不可能发生。间断均衡的隐喻引入一个现实主义的元素,它提醒我们经济的基础比它表面上看起来要脆弱得多。

那么,崩溃为什么没有发生?从上一次大危机以来,市场已经“稳定”了半个多世纪。作者认为,市场的不稳定倾向没有充分展示是因为其他因素制约了市场。如工资的粘性使价格不会迅速变动。此外,一些有效的制度安排如适当规章及社会保障制度也正如向齿轮里放沙子一样起着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可悲的是,随着自由主义的抬头,这些有效的刹车装置正在被撤除。四、经济学:稳定还是不稳定?

经济学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性来自其成熟性。自新古典的主流地位确立以来,新古典的范式成为一个标准,形式化统一了主流经济学内部的纷争。从市场完全性出发论证市场的稳定性及有效性,主流经济学形成了一个四平八稳的完全胜任自圆其说的严密结构。

但是,经济学的科学追求可能意味着其生命力的衰落。大概没有一门学科像经济学这样刻意追求自己的“科学”身份。这与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功利主义有关。功利主义、形式化、科学化具有相同的内涵。功利主义的结果可能是自我否定。如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对生命意义的怀疑。当经济学最终放弃人文关怀,经济学就完成了对自身的彻底否定。借用作者的间断均衡隐喻,经济学表面上的稳定可能孕育着毁灭自身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迈克尔·佩罗曼.经济学的终结[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经济学市场范文篇2

关键词:经济学;市场调研;黔东南州

1前言

大多数院校的经济学专业侧重于理论研究,从经济学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来看,开设的大量课程都是纯理论性的,这就导致学生空有理论,而无法对接企业实际需求,很多学生甚至连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向都不清楚,以致于在毕业求职时非常被动。了解企业或行业发展动向,需要具备较强的市场调研能力,本文以凯里学院经济学专业为例,就如何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展开分析,试图找到一条有效路径,提升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

2经济学专业学生调研能力培养现状

凯里学院是黔东南州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承担着向黔东南州输送专业人才、服务黔东南州地方经济的重任。近年来,黔东南州重点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以油茶产业为支柱的特色林下经济产业,从江县、锦屏县、黎平县、天柱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省内省外优质企业到黔东南州大规模发展油茶种植和深加工产业,目前已有贵州乔盛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风彩油茶科技有限公司、贵州黔香园油脂有限公司等省内油茶龙头企业落户黔东南州。这些企业都注册了自己的山茶油品牌,目前均面临品牌建设、渠道设计与市场拓展的难题,急需了解市场、掌握市场需求的经济学人才加盟,助力企业发展。凯里学院经济学专业前些年侧重于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与本地企业对接极少,绝大部分本地学生都没听说过这些油茶企业,更别提了解这些油茶企业旗下的品牌及其市场运作情况。由于缺乏对这些企业的了解,导致经济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会忽略这些企业,或者在向这些企业求职时,由于不清楚企业的用人需求,导致无法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错失大好的就业机会。

3经济学专业学生调研能力培养策略

3.1鼓励学生主动对接企业实习,了解企业品牌建设及市场运营情况。凯里学院经济学专业从大一到大三每年有3个月左右的寒暑假时间,每学年课程期间开设有实践周。凯里学院校方应鼓励经济学专业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课余时间主动对接企业,深入企业跟班实习,快速了解企业旗下品牌,熟悉企业主营业务,掌握企业当前的市场运营情况。从今年开始,凯里学院加大产教融合力度,主动对接企业,和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聘请企业导师到校给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或者直接派遣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学习。为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更加具体的产学研合作,例如,贵州黔香园油脂有限公司针对产品开发外包装设计或短视频新媒体传播,已联合凯里学院举办品牌设计与品牌传播大赛,并利用学生的自媒体开展网络宣传,市场效果较好。凯里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抓住这些难得的实战机会,实打实地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和策划能力,并投放市场进行市场检验,为日后进入企业迅速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2深入零售渠道终端开展调研,掌握市场需求情况与竞争情况。总体而言,黔东南州的农业产业企业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产品销售。以黔东南州的支柱性产品———山茶油为例,目前存在“产品的目标客户群体是谁”、“企业如何通过精准渠道接近这些目标客户群体”、“企业存在哪些竞争对手”、“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企业产品的独特销售力应该如何设计”、“通过什么样的营销策略能打动目标客户群体购买产品”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深入零售渠道终端,直接接触目标客户群体,开展零售渠道终端调研,摸清市场需求和掌握竞争对手动向。山茶油是一种高端的食用油,由于油茶树通常需要3~5年才能挂果榨油,因而山茶油的市场售价远远高于菜籽油、大豆油和花生油等食用油。山茶油的目标客户群体是具有经济实力,并且对山茶油功能价值具有认知的人群[2]。贵阳市是贵州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大力发展大数据信息产业,经济增速快,加上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贵阳凭借资源禀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很多来自东北和西北的游客由于喜欢贵阳的生态和气候,在贵阳买房定居,全国的网红餐饮店也均在贵阳开有分店,说明贵阳具备很强的消费能力。凯里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贵阳的消费潜力,针对中高端人群的山茶油零售渠道终端开展深入调研。例如:以生鲜产品作为特色的盒马生鲜超市,聚焦中高端年轻消费人群,在贵阳每个区都开有分店。凯里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以此为调研对象展开调查,比如观察和记录超市内有没有黔东南的几家山茶油品牌;超市货架上现有哪些山茶油品牌,分别来自哪些地区;观察和记录这些山茶油的商标、产地、容量、外包装设计、价格、生产日期等要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店员进行交谈,了解店内山茶油品牌的销售情况。也可以观察超市内消费者的动向,一般18:00~20:00这个时间段是盒马生鲜超市的来客高峰期,可以在山茶油货架处观察消费者驻足挑选的品牌,统计这个时间段内各个山茶油品牌的销量。同时还必须针对到盒马生鲜购买橄榄油、紫苏油、亚麻籽油等高端食用油的消费者进行访谈调研,因为这些高端食用油均是山茶油的竞争对手。贵阳作为旅游城市,城区内还开有多家贵州省农特产专卖店,主打礼品市场。凯里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也应深入这些农特产专卖店开展调研,观察和记录这些农特产专卖店里有没有黔东南州的山茶油品牌;有哪些山茶油品牌、来自哪些地区,采取什么形式的外包装设计,容量、价格、生产日期等要素,如果条件成熟,可以通过调研营业员获取相应数据,如哪些山茶油品牌销售情况较好,主要销售的客户人群,客户的反馈是由于包装吸引力还是品牌形成销售力;同样也可以对到店挑选山茶油或其他竞争高端食用油的顾客进行访谈调研,收集相应的数据。

3.3开设相应的数据分析和包装设计课程,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和软件画图的实际能力。凯里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从企业和市场终端获取大量的数据后,要学会进行数据分析。为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凯里学院应开设相应的统计软件操作课程,例如SPSS操作课程。首先按人口统计变量进行数据录入,将依据国际成熟量表设计的问卷各题项答案整理后,按照因子进行分类录入,再依据统计软件自带的相关和回归程序进行数据分析,验证依据逻辑和理论推理的假设模型是否成立,即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产品销量的因素。经过统计分析显示,影响产品销量的主要因素为价格。因为黔东南州大部分土地属于坡地,无法使用农机进行规模化除草和摘果,全部需要借助人工才能完成,导致山茶油的生产成本偏高。那么,就要给消费者一个高价买黔东南山茶油品牌的理由,必须从包装或品牌内涵上下功夫。还应开设相应的画图软件操作课程,例如Coreldraw操作课程,培养学生画图能力,能够根据目标客户群体的喜好和审美,对产品外包装进行创意设计,并搭配相应的色彩。经济学专业不是仅仅局限于宏观的理论研究,要接地气,更多的体现实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的特点,培养企业能立马用得上的人才。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互联网流量入口逐渐集中在短视频端,例如抖音和快手,如何利用短视频开展品牌传播也极具技术要求。为了能根据调研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设计,也要培养学生短视频的拍摄和制作能力。信息碎片化时代,持续撰写精彩感人的故事文案,并通过技术性的拍摄方式和后期编排,能让目标消费群体眼前一亮,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和记忆点,这就需要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深度挖掘目标消费群体的痛点,并针对目标消费群体的痛点,结合企业产品设计精彩的故事,并拍摄成短视频持续投放,才能打动消费者形成品牌传播的影响力。

4结语

开展市场调研对大学生的锻炼是全方位的,不仅锻炼了大学生的交际和沟通能力,打破了很多经济学专业学生闷头读书、不与人交流的沉闷性格,还培养了大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调研的过程中,如何有技巧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在传统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需要亲身体会和感悟,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和画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心智,能尽快对接市场。到目前为止,黔东南州还有两个县没有脱贫:榕江县和从江县,而这两个县正在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山茶油的市场销量决定了当地老百姓的收入,直接影响当地老百姓是否脱贫和乡村振兴能否实现[3]。凯里学院经济学专业应紧紧抓住贵州省重点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契机,紧密对接黔东南州产业企业,将企业的“无调研,无数据;无数据,无结论”思想贯穿到实践教学中,加大力度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同时不忘自身的社会责任,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紧紧围绕全省发展大局,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经济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雪.经济学专业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8):109~110.

[2]吴雪.黔东南州油茶产业发展的SWOT与PEST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20,49(3):154~158.

经济学市场范文篇3

[关键词]计划市场价格机制政府改革方式

Abstract:TheplanningeconomicsystemhaspromotedtheChina''''sdevelopmentsincethefoundingofthePRC,butthishighlycentralizedeconomicsystemhasitsshortcomings,too.Nearly30years''''practice,wehavebeenknowingitveryclearlythattheplanningeconomyhashinderedoureconomincgrowthandsocialdevelopment.Afterthedeeprethinkingandhardexploration,wehavechosenthewayofdevelopingmarketeconomy.Thisreformingprocessisstepbystep.Atpresent,thebottle-neckoftherefomisstillthedefectofourpoliticalandlegalsystems.So,wemustcarryouttheoverallrefom.Firstly,wemustdefinethefunctionsofgovernmentclarly.Secondly,weshouldletthestateenterprisesbetherealmarketsubjectwithouttheprotectionofgovernment.Thirdly,wemustmakehardworktoperfectthemarketsystemsandbuildthetrustsystems.

Keywords:planning,marketing,pricemechanism,government,wayofrefom

一、计划、市场和价格机制

1、集权与计划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初步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基本上排斥市场机制的体制。这种体制实际上是我党自成立以来连续几十年征战的高度集权的军事机制的惯性作用在和平时期的必然选择和继续,也是当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环境的产物。这种经济体制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的洗礼,逐渐得到强化,到80年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客观地讲,这种体制曾经发挥和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成效。这种体制在各个层级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国家按照计划分配各种资源,将其集中到国家认定应优先发展的重点部门;在经济发展动力上,国家主要通过各级行政机构对各部门和企业的经济活动施加影响或直接下达指令,忽视物质利益的协调与刺激作用,实行“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依靠行政力量贯彻经济发展战略;在经济信息上,实行计划指令的纵向传递,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的轨道,企业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甚至一些民营企业初期也要戴上“红帽子”。国有和集体企业只是政府的行政附属物,企业基本上没有预算,即便有,其约束也是软性的。企业既没有独立的利益目标,也没有自主权,更不承担经济后果,只是被动地执行指令,完成产值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都是计划控制。企业主要根据非价格信号了解各种资源和产品相对稀缺程度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调节方式。由于企业不承担投资决策的责任,却可以从中获益,因此,企业和企业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会通过低估预算成本、向上级施加压力或疏通各种关系争取投资资源,这使投资需求大大超过可供分配的投资资源,引起“投资热”和“引资热”。投资计划、投资品供应紧张和短缺是企业扩张冲动和投资饥渴的重要动力,从而进一步造成投资的周期性波动。伴随着不断加剧的资源和消费品的短缺,强制替代、排队、等待、配额和票证就成为当年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

实践证明,这种超越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高度集权的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社会经济的进步、知识的退化、人性的异化,等等。

2、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产生效率的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是交换的场所和纽带,而市场机制则是在市场交易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关系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在所谓的计划经济模式中,资源配置奉行的是等级规则,即首先建立一个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然后界定行为人在等级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进而界定与该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谁的行政级别高,谁的资源配置权力就大。在市场条件下,资源配置则遵循产权规则和信用规则,即资源配置的权力与行为人拥有的资产量、信用度成正比。为此,就需要通过对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来确立排他性产权,这不仅使交易者能在市场上开展公平的现货交易,而且可以与其他交易者缔结具有法律保障的契约关系,形成多样化的交换方式和财产转让方式。所以,排他性产权的确立和建立在严密法律体系基础上的信用机制的形成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充分必要条件。

(2)分散的决策。居民个人、家庭和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根据对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独立地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并承担相应的经济后果。为此,微观主体的预算约束必须是刚性的,即他们必须量入为出。在市场经济中,各种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由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即劳动所有者获得工资收入,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息收入,土地(房产)所有者获得租金收入,知识、技能和信息拥有者获得其相应收入等。

(3)自由和平等竞争。市场经济作为合同经济,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机会均等、公平交易准则的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包括消费选择自由、开张与停业自由、就业选择自由和交易自由等。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可以强迫他们做他们并不愿意做的事,他们进行竞争所凭借的是各自的经济实力和比较利益。

(4)价格协调。在分散化决策条件下,是什么因素使分散决策免于陷入混乱呢?用什么来协调形形色色有不同能力与欲望的人的行动呢?怎样才能保证需要做到的实际上也能实现了呢?是价格机制。价格在组织经济活动方面起三个作用:第一,传递信息;第二,提供一种刺激,促使人们采用最节省成本的生产方法,把可得到的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目的;第三,决定谁可以得到多少产品——即收入的分配。这三个作用是密切关联的[1]。在市场上,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性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它能自动协调微观决策,从而确保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3、“看不见的手”和经济道德

尽管市场把行为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看成是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动力,并主张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构建激励机制,但市场经济并不是一个为了追逐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的舞台。市场经济鼓励人们合法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惩罚损人利己的行为,并努力形成一个通过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机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明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1776)。他论证道,尽管在市场上每个参与者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是自利的,但只要竞争是充分的,那么在竞争中就会形成一种自然秩序,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使得竞争的后果是社会利益最大化。[2]。

当然,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自动达到利他的结果是有条件的,即经济人是完全理性的,他在决策时所需要的信息是可以无代价获得的且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对称的,未来是具有确定性的,不存在外部性等。这样,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任何经济人都不可能用虚假的或空洞的,也就是非真实的威胁或承诺来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理想的市场条件是很难被满足的,原因在于经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对称的,市场是不确定的,部分行为人的私人成本并不等于社会成本。当市场不完全时,经济人追求自利的动机就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是经济活动的动力和市场效率的源泉,另一方面又会诱发损人利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最优选择将不可能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失信行为的存在实际上意味着失灵的市场无法使得经济人的自利行为自动导致利他的结果。

亚当·斯密在二百多年前已经发现了道德风险与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之间的关系。因此他强调市场经济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并出版了《道德情操论》(1759)。斯密认为,爱人如爱己是最伟大的道德观,并主张设身处地在别人的情景中看待我们的所作所为。他所倡导的经济道德观与我国古人所推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市场经济排除那种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地侵犯他人的权利甚至生命的“自私”行为,鼓励和保护那种不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而且时刻准备为了改善个人利益而与他人利益做某种妥协的行为。只有当市场竞争具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基础,我们才可能真正进入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权的市场经济[3]。

二、实践与认识

1、艰难的反思: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

我们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过去把计划经济看成是公有制的产物,把市场经济看成是私有制的产物,从而认为计划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市场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弊端促使人们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进行反思,然而,这种反思在当时的政治高压和强大的集权面前,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和到位,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3):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客观上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不仅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而且在生产领域也发挥作用,因此,应把市场机制引入计划经济。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二阶段(1984-1987):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在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1984年底开始有市场取向的改革,如减少指令性计划比例,扩大市场调节范围,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价格双轨制等。邓小平先生根据改革的实践阐述了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看法。他在会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讲道:“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4]。

第三阶段(1987-1992):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发展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

第四阶段(1992-):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92年邓小平先生在南巡时谈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从根本上否定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翻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的一页。党的十六大进一步确认: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无论是西方主流经济学还是传统的教条的政治经济学,它们都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西方经济学认为,交换本质上是产权的交易,没有私有产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没有市场,就不可能形成均衡价格,从而企业就不可能有合理的经济计算[5]。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商品货币关系,所以社会主义经济就不可能利用市场机制合理地配置资源。传统政治经济学也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社会利益的高度一致性使得社会的计划中心直接对社会劳动和其他资源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直接分配,商品货币关系就自动消亡了,市场经济也就自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事实上,我国贫穷落后薄弱的经济基础和传统的专制与集权的政治社会关系,根本不具备经典作家所预测的商品货币关系消亡的前提性条件,在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以及每个企业和家庭都具有独立的利益目标的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就具有客观必然性,市场机制是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及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同理,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的。然而,即使在所谓的完全市场经济国家,这种完美无缺的市场结构也是不存在的。市场失灵现象将不可避免。这时,仅依靠市场的自发作用就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而需要依靠政府来刺激总需求,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由此可见,不管是社会主义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经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都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经济手段。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应该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体制条件。

2、市场经济:完全的还是完善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否则就不成为市场经济。例如,产权关系明晰,企业具有刚性预算,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由、平等的市场竞争秩序;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并具有充分的弹性;市场的开放性;政府主要维护经济秩序、做裁判等。从规则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实质性的差异。我们完全可以吸收和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市场的运作以及管理经验和知识,来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

当然,我国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这必然要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各种所有制经济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首先,按照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收益权是所有权的最终体现的理论,以公有制为主体要求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而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即资本得利息,劳动得工资,土地得地租。其次,按劳分配原则需要通过市场交易关系才能实现。这是因为劳动者和企业的个别劳动不能直接转化为社会劳动,只有通过商品交换,个别劳动才能转换为社会劳动。企业的劳动只有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要求,其创造的价值才能被社会承认。

近期以来,我们的领导人和主流媒体经常谈论的一个概念是“完全市场经济”,我们也一直渴望别人承认我国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然而世界上只有新西兰等极少数国家承认。那么,什么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呢?按WTO的定义,它必需满足几个基本条件,即:普遍存在的独立法人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供求决定商品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机制配置资源,公平竞争,公平交易,买方市场等。为什么有些人不能承认我们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呢?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很大程度上世界对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不甚理解,人们总是习惯把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划上等号,因而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成计划市场经济;二是中国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型而来,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发展模式、市场规律等既具有自身的特点,也有某些先天的缺陷,如随双轨制与生俱来的贪污腐败、金融市场不规范、政府管的太宽、货币还不能自由兑换、市场竞争不尽公平等。这里至少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第一,从策略上,我们必须消除世界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误解,在国际上争得我国应有的公平待遇;第二,从理论上讲,只有完善竞争的市场才称得上完全市场经济。从这种意义上说,世界上这样的经济体和国家甚少,而我国目前的差距甚大。因此,为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我们必须从整体改革着手,付出更多的努力。

3、改革:激进与渐进

整体改革从实践上看,传统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可以选择的方式有二,一种是激进式改革,另一种是渐进式改革。苏联与东欧选择了激进式改革,其特点是:一是在政治利益结构的重新构造上选择自由化策略,即通过引入多党制来推行民主化进程;二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即通过立法的形式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三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控制货币、放开价格的策略,即对国有企业实施休克疗法,把国有企业完全推向市场,企业能否生存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西方经济学认为,激进式改革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最佳选择,但在改革的实践中,这种改革方式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自由化后总产出下降导致国民经济陷入衰退,私有化后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在一些地方出现黑社会问题等。不过,近来俄罗斯和部分东欧国家出现的经济稳定增长、社会政治秩序的改善等,确实值得我们关注。

我国的改革是在权力中心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的推进,这种改革既不是对原来体制的修补,也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是要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传统体制,建立市场经济,实现中国经济及社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种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权力中心的自我改革,即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改革的推动者与组织者是由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党政系统构成的,权力中心根据下级传递上来的改革需求形成改革方案,然后通过各级党政系统贯彻实施;二是增量式改革,即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如新人新规矩,新事新办法等;三是试点式改革,即先在试点单位形成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其他单位推广试点经验。

我国持续20多年的经济增长、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以及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等都表明渐进式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城乡差距的扩大、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群体性上访、恶性事件等,似乎是渐进式改革的高昂成本。

改革,还有没有第三条路可供选择?也未可知。但是目前就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的优劣和成效做出判断和评价似乎还有些为时过早。我这里之所以倾向于渐进式改革,更多的基于人民大众追求平稳、不愿意经受大起大落的折磨而已。当然,从巩固执政地位、保护既得利益者的角度看,权力中心选择渐进式改革也是历史的必然。此外,我国传统文化和国情的影响,似乎也只能选择渐进式改革。

三、探索与发展

1、国企定位: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不断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放权让利的改革阶段,二是试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三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三阶段。应该看到,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改革,国有企业已从原来完全依赖政府的行政附属物逐步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企业的预算约束开始刚性化,自主决策能力有所提高。尽管国有企业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但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经济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尤其是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令人忧虑。面对来自于各个方面的挑战,如果不能尽快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就将被淘汰,而增强国有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通过深化改革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为此,一是实施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国有资本的进退并不只是从企业规模的大小来确定,而是主要从企业所处行业的性质来区分。对于有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国家应实施有效控制;对于竞争性中小型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应逐步退出;二是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国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受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目前这种探索(国资委)仍在进行之中;三是对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应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在出资人、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形成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机制,促使企业长期发展。

2、完善市场体系和构建信用体系

优化市场环境的核心是完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完善除了市场主体必须产权明晰、具有刚性的预算约束等特征之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自由竞争、充分竞争和无歧视竞争是平等竞争的基本含义,垄断通过限制平等竞争而损害市场效率。为此,既要减少甚至废除通过行政干预设置进入壁垒的行政性垄断,还应通过制度改革尽可能避免自然垄断对市场效率的损害,坚决反对不正当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2)进一步对内对外开放市场,构建一个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和逐步成熟,并积极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市场。在充分竞争和放开价格的条件下,形成一个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价格体系,这里不仅包括一般商品价格,而且包括工资率、利率、汇率等要素价格;(3)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为了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尤其需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的自由流动。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就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构建现代信用体系。道德建设对于引导和激励人们自动地诚实守信是有显著作用的。尽管产权界定与市场参与者的诚实守信是正相关的,但人们的交易行为不可能全部由产权来界定,原因是产权界定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在有些场合产权界定的成本甚至高于由此获得的收益。解决因制度规则缺失所引起的行为失信问题,除了尽快完善规则外,还需要依靠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在它的规范下,市场的参与者就会权衡利弊,选择与其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自利本性相反的利他主义行为,从而使诚实守信成为大家的自觉追求。在同样的制度规则下,人们道德素养的差异,将直接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个在法制基础上的讲道德的经济,而不是一个为了追逐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的经济。市场经济鼓励人们合法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惩罚损人利己的行为,并努力形成一个通过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机制。为此,就需要构建以下约束机制:(1)建立在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基础上的自我约束;(2)对交易双方及裁判都具有的某种威慑机制使任何一方不敢“坑人”;(3)依靠法律、舆论、政府裁判等力量的监督。

3、政府定位:责任政府和有限调控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机制可以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很难全部实现,可能会发生市场失灵现象,于是,需要政府来弥补市场失灵。但是,政府来弥补市场失灵与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运用指令性计划完全控制微观决策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它主要以一个裁判员的角色,运用经济和法律等手段来调控经济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机构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逐渐放弃了物资分配权,物价控制权,企业经营管理权等。政府的运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律的力量在各个领域开始发挥作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经成为政府运作的基本要求。政府的职能也因此开始而走向法制化的轨道,领导人的指示、条子、批示,上级部门的红头文件依然发挥作用,但是其效用已经有所降低,政府的执法职能得到强化[6]。

2005年,是我国“完全入世”年。在WTO的框架内,政府职能必须尽快彻底转变。WTO协议是关于政府管理贸易和贸易相关事项的法律规则,政府是法律义务的承担者。政府有义务在按照国际惯例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开放国内市场,为公平的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的各级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理顺政府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凡是市场能发挥作用的就由市场去做,政府只在市场做不好或做不了的领域发挥作用;同时尽快改革机构,建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限制权力的政府服务体系;努力使政府的政策及政策的制定过程透明、公开,从而引入社会公众、舆论、立法机关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政府应成为遵守法律的楷模,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并努力创造公正的法律环境。

[参考文献]

[1]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斯·弗里德曼.自由选择:个人声明.[M].网络版.素心学苑.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网络版.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二版,1994.

经济学市场范文篇4

一、市场是一种制度

“市场并不像它表面上所显示的那样,是一目了然的”。①西方不同流派的经济学者对“市场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看法并不一致。根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市场是买卖双方自由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地方,是价格存在并受供求关系影响的地方。如马歇尔认为,“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并不是指任何一个特定的货物交易场所,而是指地区的全部,在这个地区中,买主和卖主彼此之间的往来是如此自由,以至相同的商品的价格有迅速相等的趋势”。②斯蒂格勒也认为,“市场是一个区域,在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是趋于一致”。③普瑞尔指出,市场是“(1)买者和卖者碰面议定商品和劳务交换的过程,(2)价格存在的地方,(3)价格受到供求力影响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地区”、“区域”或“地方”,既包括有形确定的空间,也包括无形不确定的空间。④在逻辑上,价格的存在是由供求关系决定,是买卖双方在自由进行商品或劳务交易时必然伴生的现象。所以,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来说,买卖双方对商品或劳务进行自由交易的行为是“市场”的根本。只要存在着关于某种物品的自由交易,就意味着关于该物品的市场的存在。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对市场的看法与主流经济学有明显的不同。他们认为,主流经济学所说的自由交易只是在一个社会选择了市场这种制度时才会普遍存在和有效地进行的现象。科斯指出,“大多数经济学家似乎没有意识到经济体系与法律体系之间的这种关系”,“实际上存在着私人法律,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则和规定,交易就不可能迅速达成”。⑤布伦南和布坎南认为市场意味着一系列运作规则,“个人行为恰好是在这些规则之下在市场中产生的”。⑥所以,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看来,自由交易行为并不是市场的最为本质的东西,市场的最为本质的东西是使此种行为能够有效进行的具有特定的“法则和规定”的“法律体系”。正是从这种角度出发,他们把“市场”看作是一种“社会安排”或一种“制度”。如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指出,可以“把一个社会体系视为依靠技术、法规或习惯对稀缺资源使用导致的冲突的解决方案”,市场只是人类所曾采取的许多“解决方案”或“安排”中的一种⑦。张五常说,“市场本身是一种制度”,“像任何其他制度一样,市场被创造出来在其他约束条件下降低成本”。⑧富鲁博顿和瑞切特说,“市场最好理解成便于多方进行反复交易(与个体之间的零星交易相对应)的社会安排,‘市场’这个组织由一系列的制度规则(一种制度)和人构成,人们创造了这些规则并将它运用到特定的商品交易中去”。⑨这些制度“决定了每个潜在交易者的产权分配并对这些产权如何使用或转让作出了规定”,其目标是使“绝大多数潜在交易方有机会参与竞争”,⑩并“有效地组织交易”。[11]

总之,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市场是一种制度,是价格机制的存在和作用或人们所看到的买卖双方自由地确定交换物品的价格和数量的过程或行为,只是在社会选择了“市场”这种“制度”、“社会安排”或“法则和规定”的条件下才能成为普遍性存在的现象,不是“市场”本身,而是“市场”所力图促进的东西。

二、市场是一个社会所采取的用于解决稀缺资源使用冲突的一种方式

由于主流经济学把市场归结为人们自由自愿的交换行为,所以,对他们来说,自由交换行为的发生,即意味着市场的产生。在主流经济学看来,导致交换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作为人类的“本然的性能的”“要求互相交换这个倾向”;[12]二是分工[13];三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所遵循的“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14]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观念中,无论是斯密说的交换倾向,还是门格尔所说的人类经济行为所遵循的“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还是“分工”,都不是由人们可识辨的外在于个人的人为的有形强制行为的结果,而是自然或基于个人理性而自发生成的。把交易行为的发生或市场的产生归因于这些自发性或自然生成的有关人性或经济的事实表明,在主流经济学里,市场被看作是基于个人理性自发生成的。

而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看来,市场制度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资源稀缺性所必然导致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它是作为一个社会所采取的用于解决这种利益冲突问题的一种方式而产生存在的。阿尔钦指出,经济资源的稀缺性“阻碍了每个个人达到完全心满意足的程度”,这也就不可避免地使得“一些人实现的一定程度的心满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下的生活状况为代价的”,因此社会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每个社会都必须解决它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解决(而不是消除)这一冲突的方式通称为竞争。因为,按照定义,既然没有办法消除竞争,那么剩下的问题就在于:为了解决利益冲突,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竞争形式。”[15]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人类为解决这种“利益冲突”而“作的安排包揽了人类经验的全部范围,包括战争、罢工、选举、宗教权威、法律仲裁、交换和投机。每一个社会都采用过这些方法。社会组织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它们所强调的解决与资源稀缺相联系的问题而采用的特定方法上”。[16]这里的“交换”是作为一种社会的“安排”,因此显然不是主要指行为,而是指人们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取得各自所需的但为他人拥有的财物的制度,即其所说的市场制度。

由于在历史上或在现实中,人类还常用许多非市场手段如战争、行政安排或法律仲裁等来解决经济利益冲突问题,所以他们强调,人们选择市场作为解决因资源稀缺问题所导致的利益冲突的一种社会制度或手段,并不是如主流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理所当然”的。在他们看来,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主要依靠市场来解决稀缺资源使用上的冲突。[17]自由交换要成为一种现实的普遍的行为,“需要法庭或政府的权力来加以补充”,[18]需要得到“以国家暴力或惩罚为后盾的行使法律的支持”,[19]因此,“没有政府的协助是不行的”。[20]

把市场看作是一个社会所采取用于解决其所面临的公共经济问题即由于稀缺资源使用而发生的利益冲突的“安排”、“方式”或“方案”,并强调它需要公共权力的“补充”表明,在新制度经济学派看来,市场不是基于个人理性自发生成的,而是一个社会的公共选择或集体选择的结果,因此是基于集体理性人为建构的,具有强制的性质。这一点在新制度主义所提出的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释中有着更为明显的体现。

三、市场是确保稀缺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实用的方法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对于主流经济学家来说,要对为什么市场会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就需要对他们赖于解释的市场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进行普遍存在性的证明。对于人类是否具有“要求相互交换这个倾向”,斯密本人和后来的经济学家都没有予以解释或证明,也是难以证明的[21]。分工的程度与市场范围是相互依赖的[22],所以人们根本就不可能独立于市场对其进行普遍存在性的证明。人类经济行为遵循“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只是经济人假设的另一种说法而已。西方经济学家至今都没能对该假设的普遍存在性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所以,总的来说,在西方传统主流经济学里,还没有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给予合理的理论解释。

由于把市场看作是一个社会所选择的用于解决经济问题的制度安排的一种,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就从制度成本或交易成本比较的角度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提出了经济学的解释。他们认为,之所以是市场而不是“战争”等其他手段成了人类社会的用于“解决稀缺资源使用上的冲突”的“主要依靠”,主要是因为总的来说,市场制度的运行成本较低,能确保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率。

德姆塞茨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产权制度其实就是一组界定行为的原则,它规定了哪些竞争方式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哪些则不受鼓励、不被允许”。而具体规定“哪些竞争方式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哪些则不受鼓励、不被允许”与其各自的“效率”“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他说,“依靠暴力进行竞争一般不受称道,部分原因在于,如果容许使用暴力,就看不清这种竞争的前提,即无法估计其净收益了”。而在市场上“通过‘自愿’谈判进行的竞争”之所以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就是因为它“提供了权衡收益和成本的更合理的技术手段,同样还提供了排除造成净损失的手段”,[23]即“把人们愿意支付的货币作为计量手段,并且把造成可用货币计量的净损失的那种环境筛除出去”,这就使得它“要比通过暴力的‘非自愿’方式的竞争,更能为社会增加实际财富”。[24]德姆塞茨还认为,如果不经过市场协调就使用民主政治体制的集体决策或法庭裁定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就无法得到通过自由市场交易所揭示的为确保经济的高效运行所需要的信息,这样“不管它们采用哪一种效率标准,都可能只是‘隔靴搔痒’,还很容易错判”,导致比市场更低的效率。总之,在他看来,“恰恰是由于要掌握这些关于效率的先决性条件过于困难,才使得通过自由市场交易以形成最佳定位的所有权及资源使用方式成为一种很实用的方法”。[25]

张五常指出,市场上的竞争“汇集了所有潜在所有者的知识——即可供选择的合约安排知识和资源使用的知识”,而“合约当事人之间的竞争”又“降低了执行合约的成本”,这样就“降低了寻找和追求最有价值的选择来签定合约把一种资源用于生产的成本”。[26]他还认为,市场价格是“唯一已知的几乎不导致或完全不导致租金消散的标准”,[27]所以在他看来,“一般来说,管理决策是不可能优于通过价格机制作出的决策。当价格信息引导从事的每一种活动时,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必然减少”。[28]因此张五常认为,正是由于实施自由市场制度社会的交易成本一般低于取消自由市场制度的社会的交易成本,具有更高的经济生产力,才使得市场能广泛地拓展到原来排斥市场的国家。[29]

很明显,德姆塞茨和张五常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释角度有所不同。前者直接从市场更能促进经济效率或生产力的角度来解释,而后者则是从市场更能节省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解释。但对于新制度经济学来说,所有的经济制度安排“都需要一定的成本”,[30]“经济制度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31]。这表明,他们二者的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市场能比其他制度或手段更能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为根据来解释市场的普遍存在性。这种解释也进一步地表明了,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市场的集体理性和集体选择的基础。

四、界定明晰而稳定的个人产权是使市场有效运行的一个前提条件

市场运行是买卖双方的自由交易过程,也是物品价格的形成和决定的过程。价格形成和决定的理论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运行的理论。从该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主流经济学家把任何经济物品或劳务的价格描绘成了只是由那些与其产权制度安排无关的诸如偏好、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资源结构等客观因素决定的函数,因此,完全忽略了产权安排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另外,在该理论里,“交易成本被假定为不存在”。[32]科斯定理表明,在交易成本为零时,产权界定不会影响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不会影响市场运行的效率。这表明,主流经济学蕴涵着产权与市场运行效率是不相关的市场观。

对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来说,交易成本大于零是最基本的假设之一,科斯第二定理是该经济理论的最为核心的命题。它认为,在该假设条件下,产权界定会通过影响市场交易成本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所以,产权制度与市场运行效率的关系是该学派经济学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根据经济人假设,他们认为,“一切私人所有者都有强烈的动力以最有价值的方式使用其产权”,[33]而个人产权即个人对自己所有的物品的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权、收益权和自由的转让权等的任何弱化,如产权界定不明晰、受限制或无法获得有效的保护,都会导致交易成本的提高[34]和市场价格信息质量的下降,[35]从而使得以市场出清价格的交换不能实现,影响资源配置效率。[36]所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37]。要确保市场的有效运行,“产权界定必须首先高度稳定”,[38]“要求不存在对合约条件的法律管制,而且要求不存在对合约选择的限制”,以确保每一个人即“可以自己将物品或资源用于他认为是最有价值的用途,也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合约安排达到这种用途”。[39]由于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产权的界定和保护要靠国家,对它的侵犯或弱化也主要是来自国家。所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对尊重私有产权给以可信的承诺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40]严格限制政府剥夺财富的能力的可靠政治基础是繁荣的市场所必备的。[41]

五、市场不是一种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制度

为给市场经济提供意识形态上的支持,从亚当•斯密开始,西方主流经济学家除了宣扬社会利益会因为个人的自由的自私自利行为得到有效促进的“无形之手”原理之外,他们还不断地提出各种不同的学说或定理来证明,在市场经济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普遍和谐。如萨伊定律宣扬人与人之间的利害是休戚与共的;[42]巴师夏的经济和谐论则更是把市场经济描绘成一个能让每一个人“凭自愿对它作出贡献,而获得的则超过他的贡献,并且总是增加着他的满足”的“高尚”、“平等”、“自由”、“公平”和“同个人独立完全协调”的“美丽组织”;[43]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把自由市场经济描述成为没有剥削的正义的世界。[44]在目前,许多主流经济学家都把介绍阿罗和德布鲁等所证明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作为微观经济学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此来宣扬任何一个人的福利都不可能因竞争性市场的存在而变得更差的观点。[45]

新制度经济学家明确反对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这种和谐论。在他们看来,市场并不是一种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制度。这不仅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利益冲突是市场产生和存在的根源,而且还在于他们认为:

1.市场并不能消除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可消除的利益冲突,任何交换都必然包含着冲突或竞争的方面。阿尔钦说,由于资源“稀缺”这一“约束的存在”,“每个人”都不可能“达到完全心满意足的程度”,[46]而且,由于“同一资源不能同时用来满足竞争性的需求”,[47]“一些人实现的一定程度的心满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的生活状况为代价的”,因此,在每个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都“必然地”是“没有办法消除”的。“市场”是“解决而不是消除这一冲突的方式”。在市场制度下,“交换行为是一种手段,借助于这种手段,买者就能够为了从卖者那里获得商品而同别的买者展开竞争”。[48]因此,市场交换固然可能因为它是每个买者和卖者借以达到更理想境况的手段而具有协作行为的性质,但它具有竞争行为的性质也是显然的。所以,阿尔钦认为,经济学家不应该只把交换当作协作行为来考察,忽视它的“竞争方面”。[49]

2.市场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市场行为中受惠。德姆塞茨指出,“既然我们讲使用资源就会发生冲突,有关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说‘自由市场总会使每个参加者受惠,也能使社会效用实现最大化’就不正确了”。因为“市场在权衡比较得益和受损时,是把人们愿意支付的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并且把造成可用货币计量的净损失的那种环境筛除出去。自由市场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他举例说,“当新产品进入市场时,自由市场在运作中承载的那些有害效果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不管一种新产品能给其消费者带来多大的益处,人们购买了这种产品,则被它取代的、原有产品的生产者就受到损害。”所以,他强调指出,认为“自由市场制度总会使每个参加者受惠”或认为“每个人都能从市场行为中受惠的观念”,是出于“对市场功能和运营”的“完全错误”的“解释”,是“不正确”的,“必须摒弃”[50]。

3.不能防止有害的效果,是市场具有强大力量的原因之一。德姆塞茨认为,“既然我们讲使用资源就常会发生冲突,有关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哪种制度真能防止有害后果,就像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那样,那么也会因其无法容忍的非实用性(即没有效率),而很快就让位于其他制度安排。”自由市场“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正是该制度具有强大力量的原因之一”。[51]阿尔钦认为,“一切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没有哪个完美无缺的标准是有效的”。“市场”的这种“不完美”或“缺陷”是人们要获得它的“更大优点”所必须承受的“代价”。[52]

从其反对市场和谐论的最后一个理由中可以看出,新制度经济学反对市场和谐论,揭示市场的不和谐性,特别是揭示它不能制止有害效果的特点,其目的不是为了反对自由市场制度,而是为了反对那些一看到市场有缺陷就认为应该用政府来取代市场的干预主义。从这一角度讲,它的目的其实和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和谐论一样,都是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辩护的。

经济学市场范文篇5

关键词:市场营销;经济学;企业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我国企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营销,因为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都是在不断地扩充市场。企业通过对当下市场现状的分析,对国家政策的研究,进而制定出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营销策略,因此市场营销的模式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新兴企业,在优质市场营销模式下经营,外加一些成熟的营销技巧,这样的企业就会迅速壮大。反之,如果一个老牌企业,不注重自身的市场营销,只是盲目的蛮干、瞎干,固首传统的营销模式,那么这个企业就要走下坡路,在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尤为激烈的今天很难生存下去。由于市场营销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体制建立之初,企业就开始关注营销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服务现代化经济,我们必须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当下的经济发展状况,从而对传统市场影响做出适当的变革。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市场的参与者可以发现,在市场交易中消费者关注的是经济实用性,商家关注的是利润最大化,而政府则关注市场经济的全局发展、长远发展、健康发展。以上三者的关系在市场营销的模式中必须得到全面考虑,因为只有这样,企业在能在竞争激烈的资本市场中站稳脚跟。由此可见,将经济学知识引入市场营销技巧,并结合市场现状制定相应的营销模式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市场营销技巧

(一)严格控制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各个行业的经营者犹如雨后春笋,市场上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经营者,商品更是琳琅满目。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个企业想要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首要考虑的就是自己商品的质量,商品的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经过调查得知,顾客在选择一种商品时,大部分顾客宁可支付高额的资金,也要选择质量可靠的商品,对于价格低廉的商品则不关注。从经济学分析这种状况,也就是顾客更加关注自己的经济实用性,质量可靠的商品相比质量一般的更具有经济实用性。另外,优质的商品质量会打造一个企业的品牌,优质的服务则会成就一个企业品牌。目前,我国的经济消费水平快速增长,在消费市场扩大的过程中,消费者在关注商品质量的同时,也会关注企业的服务态度、服务理念,也就是消费者在企业眼中的地位。因为消费者就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所以企业应该端正服务态度,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前提下,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这样就会使自己更有发展。另外,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前期服务或者后期服务都会作为一种消费的附加值,会让消费者更加有兴趣。例如海底捞火锅店,该品牌自创建伊始保持了“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并以贴心,周到,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纷至沓来的顾客和社会的广泛赞誉。目前,大众点评海底捞连续多年保持了全国十佳火锅店的良好评价,海底捞就是结合其独特的服务理念和优质的商品质量来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并且也证明了优质服务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运用好“口碑宣传”技巧

一般意义上,企业的商品宣传主要有两种渠道,其一,广告宣传,其二,顾客口口相传。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消费者对商品的宣传效果远胜于广告的作用,所以企业应该对消费者的宣传予以高度的重视。通过对中华老字号企业的观察发现,这些企业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消费者评价很高,甚至做到了有口相传的程度,例如,乐仁堂、老干妈、狗不理包子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消费者都有一种分享心理,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时就会主动宣传,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其效果可能远胜于广告效应。通过提升企业口碑,不仅可以做到良好的企业宣传工作,还可以降低广告费用,节省企业的成本,直接提高了经营利润。口口相传的营销效果要高于广告宣传,消费者之间的宣传更加具有说服力,因为这是消费者之间推荐的结果。但是,“口碑”也是一把双刃剑,这对企业自身的要求更高,企业必须真正的做到了优秀,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如果企业做的不好,那所谓口碑就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三)运用“薄利多销”营销技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的“价格战”已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企业营销模式。前文说过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关注的是交易的经济实用性,在同等商品质量的前提下,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单个商品的价格来实现在价格竞争中的优势。在“薄利多销”的营销模式下,企业虽然单个商品的利润被降低,但是消费者在购买中节省了消费支出,持续购买的可能性和对企业宣传的力度就会加大,进而企业实现“多销”,这样下来,企业不仅总利润不会低于竞争者,而且还会在消费者宣传过程中收益。所谓的“薄利多销”并不是指在交易过程中所有的商品都较低出售价格,在当下的经营模式下,“薄利多销”又被赋予了新的使用方法。目前,商店在经营过程中总会退出优惠商品,或者固定每月的几天为优惠日,这样就会通过某一部分“薄利”商品来吸引一大部分顾客到店里消费,于此同时,也会对其它商品带动消费。另外,还有在商品购买时的赠送模式,某些消费者购买较多的商品会和其他商品绑定在一起,通过较低的价格将其他商品推销出去。以上都是“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现在商家给这一概念赋予更多的意义,运用方式也更加灵活多变,获得的经营回报也是非常可观的。

(四)扩展经营渠道

在企业商品交易过程中,通常是通过商家依次、逐层进行买卖,这样就出现了最终商品的使用者是经过好多个批发商才买到商品,中间商越多,商品的差价越大。在新形势下,随着交通的越来越发达,针对大型用户企业可以采用直销模式,这样就可以省去很多的中间商,也会降低商品的市场价格。直销的模式在当下已经逐渐开展,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这种经营思路很新颖、很有创造力,很符合当下的经济模式。直销模式的推出也就扩展了企业的经营渠道,不止依靠传统的单一批发式的销售模式。企业在销售过程中,针对大型客户可以直接进行上门服务,这样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还可以为企业维护了一批固定客户,同时企业的商品利润并没有收到影响。但是,针对零散的消费者,企业还是要采取传统的批发模式,因为对零散客户进行直销的成本太高。经营模式的灵活运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国外的很多知名品牌都采用了直销和传统销售模式的结合使用,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

三、总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营销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也变得更为重要。通过从经济学角度对市场营销技巧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加强口碑宣传、采用“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扩展经营渠道这四种市场营销技巧提高自身在经济市场的竞争力。本文对市场营销方式的分析研究会对企业的营销模式技巧的运用和经营思路的启发有着积极意义。

作者:韩宝军 单位: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参考文献:

[1]雷蕾.从经济角度谈市场营销技巧[J].百花园地,2013.

经济学市场范文篇6

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运用经济学分析的原理即可分析这种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及其均衡问题,分析市场准入的效益和成本,提高政府的规制的效率,并为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法律提供基础。

一、市场准入的需求与供给

需求和供给是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一对基本范畴。如果需求和供给可以保持均衡则是政府对市场进入进行干预的理想目标,但由于市场进入对政府管制的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这种需求和供给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如何减少这种政府的管制和市场的需求的不平衡则是经济学家要探讨的问题。

市场准入的需求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自然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信息、国际贸易保护等。而市场准入的需求不同,政府对市场准入规制的供给也不同。

1、自然垄断

即某些公共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一家企业满足全部市场需求的某种合理性,形成自然垄断。由于自然垄断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成本弱增性,由一家或极少数企业提供特定的产品或服务能使成本极小化。但由于企业实行垄断经营,其经济人的特性使其本能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垄断经营者的一种交换条件,需要政府垄断企业设立价格(费率),并限制竞争者的进入,即提高市场准入的条件。自然垄断而产生的政府对市场进入干预的需求和供给表现为:一、是抑制企业过度进入,保证社会生产效率。如果不存在市场准入,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就会盲目地进入自然垄断产业,重复投资,过度竞争。为了防止破坏性竞争,需要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实施市场准入,通过控制进入壁垒,抑制企业过度进入,以保证生产效率[2][2]。二、保证自然垄断行业的安全和稳定性。由于自然垄断行业如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等行业,多为社会的生活必需品,大多关系到公共利益,同时也需要必需的投入和沉淀资本。政府要对企业进入自然垄断行业进行管制,可设立一些严格的准入条件,并限制一定行业中的主体的资格和数目,对申请进入某个自然垄断行业的厂商进行资格审查,规定采取特许投标竞争,拍卖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独家经营权,选择并赋予少数几家或一家企业垄断特权,发放许可证。有的国家规定由政府自己直接经营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企业。

2、外部性

概括地讲,外部性即一个行动可能在市场之外有助于或有损于他人的利益。外部性对市场准入的需求和供给表现:一、为具有外部性的企业制定较高的市场准入标准;淘汰落后。通过市场准入管制,预先淘汰掉那些不具备相应的高技术能力、治污降污能力的申请人,甚至不允许某些行业的“自由进入”(如烟草行业、某些有可能产生麻醉物质的化工和制药行业),以实现全社会总的经济配置最优化。二、通过准入保证现有企业正外部性,鼓励公共物品的生产。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政府也可以通过市场准入,保证市场上主体的垄断地位或相对垄断地位,保障其对社会有利的行为获得回报,确保其利润,从而促使其进行对社会产生正效应的行为。如中国保证中国电信一定程度的垄断地位,以发展边远地区的通信事业。

3、信息不对称理论(asymmetricinformationtheory)

通过政府规制可以通过降低得到信息的成本,克服信息偏在。一是诉讼成本高于规制成本。二是消费者不可能轻易对收集到信息作出评介,如潜在的药物效力方面或某一个特定航线上的安全方面的信息;三是市场供给方面不能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或信息偏在的存在也对市场准入提出了需求。

政府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规制:一是政府、其他机构或经营者直接对信息劣势者提供信息。如要求经营者提供信息,如要求经营者对产品作出确切的标识,禁止误导性的陈述或宣传广告。二是建立或实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一方面,由于企业(尤其是有限责任的企业)设立时的资产与人员的准备都直接影响着成立后的企业与相关市场主体交易的效率与安全,企业市场准入规制的重要信息公开制度正是为相关市场主体获取信息创造条件,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市场失灵。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很难理解产品所涉及的技术数据时,对政府部门或经营者来说不能直接指望消费者都能具有评介不同产品成分所需要专业知识或资料。政府可以对产品的质量或向产品的厂商发放生产经营许可证。即在在这些产品出售之前,政府即要求企业或产品应当建立实施有关的标准,符合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才能进入市场销售,实行严格的企业或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

4、国际贸易保护

贸易自由原则是WTO的精髓,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制定国际贸易规则,就是为了推进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活动。但贸易自由是有条件的,包括WTO在确定市场准入、贸易自由原则的前提下,也规定了例外条款(principleofexeption),即允许各成员基于健康、道德、环保、安全、历史及本国经济的发展等原因,而背离其义务,准许其不遵守和执行贸易自由原则下的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互惠、透明度、关税减让、取消数量限制、促进公平贸易与例外条款、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等原则,正体现了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在WTO规则下的共存。逐步自由化原则也体现了对贸易保护的认可。这些都是对WTO市场准入的限制。

近年来,通过WTO成员之间的谈判,已大幅度减少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壁垒和形形色色的非关税壁垒,推动商品、技术、资金和服务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但是,当今,在推进国际贸易进程中,新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各种非关税措施来构筑贸易壁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隐藏性强、不易监督约束的技术壁垒,充当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给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造成极大影响。这种贸易保护壁垒,其实质即是市场准入障碍。各国政府就必须研究制定适合自已国情的国际市场准入制度。

国际贸易保护对国际市场准入的需求和供给表现为:一,根据WTO的市场准入和例外原则的承诺,政府决定一国市场准入的范围,哪些是方面可以放开,实行市场进入,哪些实行市场适当进入,哪些不能放开,不能实行市场进入。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不意味着就能够消除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所有障碍,世贸组织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约束力是十分有限的。在WTO的承诺之外,各国要根据本国的情况,对进入本国的贸易、服务、投资进入本国市场实行管制。一国政府既要研究本国的市场对外开放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准入标准的制定;又要研究他国市场准入障碍,应对各种贸易壁垒。

此外,政府在市场准入中还存在特殊的供给。当然,市场失灵并不一定要通过政府才能解决,如有些外部性,通过当事人双方的私人安排也可解决。但是政府在处理市场失灵时具有强制性的权力,这种建立并保障市场上的权力,直接提供某些基本的服务,并间接地创造出信任、理解和有安全保障的环境,这种环境对企业的日常生活是生死攸关的。正是这种权力体现为政府在矫正市场失灵时,具有特殊的优势:如征税权、禁止权和惩罚权等。[3][3]如在某些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政府可以对微观的经济主体进入市场进行规制,禁止某些行为,除非得到国家的特许权,否则就不能禁止其他主体进入某一商业领域或从事某种行为。政府也可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来选择自己从事经济活动的环境,为了使竞争不至于过于激烈,需要政府规则来控制产业进入。

就市场准入的内容而言,主要包括政府的市场准入的立法和执法。立法是执法的基础和依据,而政府执法是立法的落实和保证。

应该明确的是,市场准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垄断、外部性和国际贸易等等;同时又是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时期,对市场准入的需求不同,从而提供相应的政府对市场进入的供给也不同。市场准入的供给主要取决于政府对提供市场准入的理性认识和条件。如应市场准入的认识而言,到底是放松还是管制,在哪些方面放松,哪些方面管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均的不同的看法。市场准入的供给还取决于政府对市场进入管制的条件是否具备、条件是否成熟。

二、市场准入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市场准入的成本如果超出了收益,则存在政府规制的失灵。因此,可以运用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判断政府对市场进入的规制是否失灵。

1、市场准入的成本分析

政府对市场进入的管制主要是通过立法、法律法规的修改与调整、执法、放松或解除管制来实现的。政府对市场进入的管制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微观制度的制定成本和动作成本、效率成本、转移成本、机会成本、“劝说”成本[4][4]等等。就市场准入的立法而言,由于立法是执法的基础和依据。立法活动是一项复杂而严肃的活动,它需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收集相关的信息,征求各届的意见,然后起草某项意见,举行听证会、座谈会或论证会等形式征求公众意见,作为修改草案的依据。有时没有照顾到某些利益集团的意见,法律法规而被推迟或不予通过。因此,政府管制的成本是相当大的。而有些利益集团为了促使政府颁布对其有利的法规,常常会对立法者进行游说,甚至行贿,这些也构成相关利益集团的立法成本。一项法规对利益集团的关系越密切,这种由利益集团承担的立法成本也越大。在管制的总成本中,执法成本所占的比重最大。该成本直观地表现为政府管制机构所发生的日常成本费用和政府管制机构的职员人数。据霍普金斯估计,1996年美国政府为建立和管理有关规则制的规章制度开成了总量达140亿美元的支出。[5][5]

市场准入的成本可以分两大类:一是政府本身承担的成本,主要表现为政府管制机构的各种成本费用,对政府而言,比较容易估量;另一类是被管制企业承担成本。包括如行政符合成本[6][6]和用于向政府管制部门游说,甚至进行寻租活动的成本。这一类较为隐蔽,而且常被忽视。因此,该类成本比较难估量。

2、市场准入的收益分析

政府管制的收益是通过垄断者收益减少而消费者收益增加来衡量的。如如实行价格规制后,遏止了垄断价格,给消费者带来了福利。又如在自然垄断行业,由于实施了市场准入,降低了收费价格。福利经济学,认为如何衡量政府管制的收益的最好办法是计算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增加量。但这种方法由于是人们心理上的一种感觉,并不好操作。有的学者提出一种简单容易的衡量方法[7][7]:通过计量实行政府管制后,消费者支出的减少数量和生产者因效率提高而增加的数量的加总数来衡量政府管制收益。其理论依据是,一种有效的政府管制机制能刺激企业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以英国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英国政府对电信、电力、航空等部门实施垄断的国有经营体制,导致其缺乏活力,效率低下。80年代初,英国对这些基础产业进行重大改革,设立政府管制机构,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强化了政府管制的作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福利改进。从该例可以看出,实施政府管制后,生产者因效率提高而增加的数量是可以计量的。规制的收益水平还可以通过规制实行前后社会福利的实际水平进行比较得出。

3、市场准入的成本与收益对政府对市场准入规制的影响

根据西方经济学中,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最佳产量。市场准入的成本收益分析从理论上说明政府对市场进入的规制是有必要的。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对于判断是否及应该怎样实行市场准入规制也具有意义。但是,由于政府机构的活动的特性以及规制行为的社会性、复杂性,不具有象实物产品那样可分性,要在占有完全信息的基础上,准确了解企业和社会在规制前后的成本、收益状况,进而准确估量政府对市场进入规制的成本与收益,从而决定最佳政府规制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植草益和施蒂格勒从不同角度对政府规制的成本和收益作了分析,并得出何时政府管制是必要的,何时政府管制是无必要的。[8][8]由于该两学者的观点在现实的难操作性。我国学者王俊豪提出一种计量方法。[9][9]

经济学市场范文篇7

因此,仿制产品的出现对创新产品形成了一种挑战:它不仅使创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受到影响,而且使创新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努力所形成的市场竞争力受到削弱。这种挑战要求企业对创新产品的市场策略,尤其是价格应对策略有一个全面的思考。本文试用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对此作一讨论。

一、创新产品和仿制产品的非同质性和替代特征分析

创新产品和仿制产品的不同性质和非对称替代性是思考创新产品价格策略的出发点。

在信息比较完全的情况下,创新产品和仿制产品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价格的不同。仿制产品生产者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向消费者显示:产品是非原创的。

创新产品与仿制产品的非同质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创新产品和仿制产品收入弹性的不同。创新产品是正常品,而仿制产品却可能是低档品。当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时,若创新产品价格大大高于仿制产品价格,大多数消费者有能力购买的只能是仿制产品。

但是,仿制产品对创新产品是不完全替代,创新产品对仿制产品却是可能完全替代的。设创新产品的需求量为己,价格为人;仿制产品的需求量为已,价格为八;消费者关于创新产品和仿制产品的效用曲线用U表示,消费者的预算线用C表示,预算曲线的斜率为创新产品与仿制产品的价格之比,P1/P2。如果P1=P2,情形如预算线C”,消费者的最优选择点在E",仿制产品的产量Q"2=0。如果P2<P1,情形如较为陡直的预算线C’,消费者的最优选择点在E’,Q’2>O。比较于P1越小,预算线越为陡直,消费者的仿制产品购买量越大(见图1)。

二、创新产品的收益损失分析

仿制产品的出现是否会给创新产品带来收益损失?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仿制产品与创新产品比,使用价值差别较大。对这种情况下的高价位创新产品,可以假定其收益不会受到太多影响。如图2所示:创新产品的生产企业作为先进人者,面对整个市场的需求线,即d1=D,最优选择点为E(P1*,Q1*;),总收益TR1*=P1*Q1*;仿制产品的生产企业作为追随者,面对的是剩余需求曲线D’,d2=D’,仿制产品生产商的市场总供给;(i代表各仿制产品生产企业,i=l,2,…,n)。在竞争市场的调节下,仿制产品价格为八,供应量为Q2。

第二种情况:仿制产品与创新产品出,使用价值差别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仿制产品成为创新产品的替代品进入市场,使创新产品的需求曲线左移,最优选择点发生变化,创新产品的损失必不可免。倘若创新产品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见图3(a)),曲线在纵轴上的新截距为k(k<=。新的反需求函数是

p''''1=k-βQ1

新的收益函数是

TR’=kQ1-βQ21

收益损失

L’TR=TR1*-TR1*=(α2-k2)/4β>0

倘若创新产品的需求曲线向左偏移(见图3(b)),偏移度为(0<<1=,新的反需求函数

P”1=-(l+γ)Q1

新的收益函数

TR”1=αQ1-(l+γ)βQ2

收益损失

设创新产品的收益函数TR1=P1?Q1,其中P1(Q1,P2),Q1=Q1(P1,P2)。对收益函数中的创新产品价格P;进行求导,有

当价格与收益逆向变化,价格下降会使收益上升;当价格与收益同向变化,价格下降,收益也下降。这一结果与管理经济学中广泛运用的边际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关系式所揭示的规律是相同的。

仿制产品价格变动对创新产品收益变动是否会发生大的影响?对创新产品收益函数中仿制产品价格P2进行求导,可得

这一结果的含义是值得回味的。

第一,由于Q1>0,ε12>0,(P1/P2)>0,创新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决定了创新产品收益变动与仿制产品价格变动关系(即)的性质。只有当,创新产品的需求富有弹性时,才有,儿创新产品收益随仿制产品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仿制产品价格的下降而下降。倘若,创新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则,创新产品收益与仿制产品价格会发生逆向变化:仿制产品价格上升,创新产品收益下降;仿制产品价格下降,创新产品收益上升。第二,仿制产品价格(P2)的变动对创新产品收益(TR1)变动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创新产品的需求量或销量(Q1),心创新产品价格与仿制产品价格的比率(P1/P2),以及仿制产品对创新产品的替代强度即创新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12)。创新产品的销量越大,创新产品价格与仿制产品价格的比率越高或创新产品价格与仿制产品价格的差距越大,仿制产品对创新产品的替代强度越大,仿制产品价格变动对创新产品收益的影响程度就越大。对这一关系的解释是:

(l)一定的需求交叉弹性对应于一定的创新产品需求变动率与仿制产品价格变动率的比率(ε12=(ΔQ1/Q1)/(ΔP2/P2))。

(2)创新产品价格与仿制产品价格的比率(P1/P2)较大,P2相对于P1较小。

(3)倘若(ΔP1/P2)一定,ε12越大,则(ΔQ1/Q1)越大;当Q1一定时。ε12越大,ΔQ1越大,ΔTR1就越大。

四、主要结论和启示

(1)在创新产品市场上出现了对创新产品形成替代的仿制产品后,创新产品生产企业的损失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既然仿制产品和创新产品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需求曲线,创新企业在减少仿制产品所带来的损失方面就不会是无所作为的。倘若创新产品生产企业不能及时把价格降到大众消费者所能支付的水平,创新产品就会失去市场。

(2)创新产品价格降低的可能性取决于它的生产成本。在大多数情况下,创新产品的成本要大于仿造产品的成本。但是如果创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随着产量的增加,创新产品的成本就有可能接近仿制产品的成本,从而创新产品的价格就有可能接近仿制产品的价格。

经济学市场范文篇8

因此,仿制产品的出现对创新产品形成了一种挑战:它不仅使创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受到影响,而且使创新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努力所形成的市场竞争力受到削弱。这种挑战要求企业对创新产品的市场策略,尤其是价格应对策略有一个全面的思考。本文试用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对此作一讨论。

一、创新产品和仿制产品的非同质性和替代特征分析

创新产品和仿制产品的不同性质和非对称替代性是思考创新产品价格策略的出发点。

在信息比较完全的情况下,创新产品和仿制产品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价格的不同。仿制产品生产者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向消费者显示:产品是非原创的。

创新产品与仿制产品的非同质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创新产品和仿制产品收入弹性的不同。创新产品是正常品,而仿制产品却可能是低档品。当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时,若创新产品价格大大高于仿制产品价格,大多数消费者有能力购买的只能是仿制产品。

但是,仿制产品对创新产品是不完全替代,创新产品对仿制产品却是可能完全替代的。设创新产品的需求量为己,价格为人;仿制产品的需求量为已,价格为八;消费者关于创新产品和仿制产品的效用曲线用U表示,消费者的预算线用C表示,预算曲线的斜率为创新产品与仿制产品的价格之比,P1/P2。如果P1=P2,情形如预算线C”,消费者的最优选择点在E",仿制产品的产量Q"2=0。如果P2<P1,情形如较为陡直的预算线C’,消费者的最优选择点在E’,Q’2>O。比较于P1越小,预算线越为陡直,消费者的仿制产品购买量越大(见图1)。

二、创新产品的收益损失分析

仿制产品的出现是否会给创新产品带来收益损失?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仿制产品与创新产品比,使用价值差别较大。对这种情况下的高价位创新产品,可以假定其收益不会受到太多影响。如图2所示:创新产品的生产企业作为先进人者,面对整个市场的需求线,即d1=D,最优选择点为E(P1*,Q1*;),总收益TR1*=P1*Q1*;仿制产品的生产企业作为追随者,面对的是剩余需求曲线D’,d2=D’,仿制产品生产商的市场总供给;(i代表各仿制产品生产企业,i=l,2,…,n)。在竞争市场的调节下,仿制产品价格为八,供应量为Q2。

第二种情况:仿制产品与创新产品出,使用价值差别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仿制产品成为创新产品的替代品进入市场,使创新产品的需求曲线左移,最优选择点发生变化,创新产品的损失必不可免。倘若创新产品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见图3(a)),曲线在纵轴上的新截距为k(k<=。新的反需求函数是

p''''1=k-βQ1

新的收益函数是

TR’=kQ1-βQ21

收益损失

L’TR=TR1*-TR1*=(α2-k2)/4β>0

倘若创新产品的需求曲线向左偏移(见图3(b)),偏移度为(0<<1=,新的反需求函数

P”1=-(l+γ)Q1

新的收益函数

TR”1=αQ1-(l+γ)βQ2

收益损失

设创新产品的收益函数TR1=P1?Q1,其中P1(Q1,P2),Q1=Q1(P1,P2)。对收益函数中的创新产品价格P;进行求导,有

当价格与收益逆向变化,价格下降会使收益上升;当价格与收益同向变化,价格下降,收益也下降。这一结果与管理经济学中广泛运用的边际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关系式所揭示的规律是相同的。

仿制产品价格变动对创新产品收益变动是否会发生大的影响?对创新产品收益函数中仿制产品价格P2进行求导,可得

这一结果的含义是值得回味的。

第一,由于Q1>0,ε12>0,(P1/P2)>0,创新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决定了创新产品收益变动与仿制产品价格变动关系(即)的性质。只有当,创新产品的需求富有弹性时,才有,儿创新产品收益随仿制产品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仿制产品价格的下降而下降。倘若,创新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则,创新产品收益与仿制产品价格会发生逆向变化:仿制产品价格上升,创新产品收益下降;仿制产品价格下降,创新产品收益上升。第二,仿制产品价格(P2)的变动对创新产品收益(TR1)变动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创新产品的需求量或销量(Q1),心创新产品价格与仿制产品价格的比率(P1/P2),以及仿制产品对创新产品的替代强度即创新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12)。创新产品的销量越大,创新产品价格与仿制产品价格的比率越高或创新产品价格与仿制产品价格的差距越大,仿制产品对创新产品的替代强度越大,仿制产品价格变动对创新产品收益的影响程度就越大。对这一关系的解释是:

(l)一定的需求交叉弹性对应于一定的创新产品需求变动率与仿制产品价格变动率的比率(ε12=(ΔQ1/Q1)/(ΔP2/P2))。

(2)创新产品价格与仿制产品价格的比率(P1/P2)较大,P2相对于P1较小。

(3)倘若(ΔP1/P2)一定,ε12越大,则(ΔQ1/Q1)越大;当Q1一定时。ε12越大,ΔQ1越大,ΔTR1就越大。

四、主要结论和启示

(1)在创新产品市场上出现了对创新产品形成替代的仿制产品后,创新产品生产企业的损失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既然仿制产品和创新产品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需求曲线,创新企业在减少仿制产品所带来的损失方面就不会是无所作为的。倘若创新产品生产企业不能及时把价格降到大众消费者所能支付的水平,创新产品就会失去市场。

(2)创新产品价格降低的可能性取决于它的生产成本。在大多数情况下,创新产品的成本要大于仿造产品的成本。但是如果创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随着产量的增加,创新产品的成本就有可能接近仿制产品的成本,从而创新产品的价格就有可能接近仿制产品的价格。

经济学市场范文篇9

关键词:不对称信息信号显示和谐营销战略“金华毒火腿”事件

2003年11月16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报道:在浙江金华,专门有人收死猪、公猪、母猪来做火腿;特别是为了驱赶苍蝇,防止火腿生蛆,金华火腿在泡制过程中,竟大面积地使用敌敌畏(新华网,2003)。此次事件经媒体曝光后,本是火腿销售旺季的11、12月,金华火腿的销售境况却不容乐观。

勿庸置疑,金华火腿业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塑并完善“金华火腿”这块金字招牌的责任,这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产业(企业)责任(德鲁克,2003)。

我们认为,为了更好地肩负起这种责任,有必要首先清醒地认识这次“金华火腿”遭受重创的原因。

不对称信息与信号显示

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市场主体包括:厂商、消费者、政府、进出口等四个部门,其中,厂商和消费者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分工和专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作为消费者,他们需要购买的商品种类很多,对每一种商品只可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他们把知识、时间和精力分散在无数的消费品市场上。而且,他们不可能仅仅通过市场交易就了解那些自己并不从事,也没有特殊兴趣的产品的所有信息。因而,消费者至多是一个广而不精的“通才”。而作为厂商(包括生产者和经销商),相对而言,对于商品的各方面信息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可称得上“专家”。可见,与市场交易的有关信息并不是随机地分布在当事人之间,而是在大多数的场合中偏向某一方,即不对称信息的存在是一种常态。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与知识就是资源与权力;在诸如“火腿”之类的消费品市场上,消费者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地位。

而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厂商通过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乃至品牌优势等策略向消费者进行信号显示,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和购买力。其中,品牌是一种信号显示方式;而“金华火腿”无疑是最好的“金字品牌”:始于唐代,距今已有了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是部级的传统民族产品。特别是2002年9月,“金华火腿”被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003年9月1日,《国家强制性标准金华火腿》正式实施。因此,这次被曝光的“金华火腿”根本不是“金华火腿”,而是伪劣的“反季节腿”。而冒充权威机构的认证,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发送信号的方式。无疑,这种伪劣产品所传递的信号,将会对真正的品牌产生双重冲击:一方面,消费者在购买到伪劣产品后,如果不知道这是冒牌货,会对这种牌号的产品质量产生怀疑,致使优质产品的牌号成为一种“负信号”,他们在今后的购买中,会尽量避开这种牌号;另一方面,即使消费者知道正宗的厂家是无辜的,但在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的市场上,消费者只愿支付这种产品的期望价值,即平均价值。而“金华毒火腿”事件,使消费者对于正宗的“金华火腿”的期望价值几乎降为零。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金华毒火腿”事件源于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特别是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伪劣产品的信号显示,恶化了市场环境,扰乱了市场秩序,进一步强化了信息不对称。

和谐营销战略

营销的实质:降低“信息不对称”

如果说在完全竞争、信息充分的理想状态下,价格机制自动调整并实现着企业利润最大化、顾客效用最大化;那么在现实世界中,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是不充分和稀缺的。因而,需要市场主体能动地沟通信息,尽可能地降低“信息不对称”,达到供求双方(或利益相关群体)的对接、契合和满意,从而变潜在需求为现实需求。这一过程,恰如菲利普·科特勒所言: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或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即营销(吴健安,2001)。营销以信息沟通为手段,实现了供求双方的价值转换,优化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

和谐营销战略

和谐,意味着相互依赖,提供他人所需的;同时,满足自身的需求,实现自身的目标。席酉民教授于1989年出版的专著《和谐理论与战略》中,强调了“和谐”的概念;在此,我们将其强调并应用于营销管理中。如果说营销是供求双方的沟通,那么,和谐营销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和谐态)的过程。称之为战略,则体现其全局性、长期性和统领性的特征。

和谐态模型系统和谐态是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及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这两方面的具体表现是系统构成、组织管理、内部环境、系统成员精神状态等方面内部和其间关系匹配程度以及系统内外部的适应程度。若用标量函数h来度量,其值越大,系统各种关系的匹配程度和内外部的适应程度越高:其数字表达式为:

H=h(h1({pi},c),h2(e),h3(u),h4(a))

其中,pi表示第i个要素(或第i个子系统)的功能;c表示要素或子系统合理匹配增加的功能;e表示对系统活动正确进行组织管理增加的功能;u表示系统文化、内部政策和环境激发而增加的功能;a表示系统内外部相互适应而增加的功能。

和谐营销战略的目标与框架战略的基本特征是它和政策、资源的因果关系并具有具体情境和时间敏感性的特点。(王道文,2003)因而,不同组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战略取向和路径选择。但是,“和谐意在形成企业自身系统‘和’的环境,‘谐’的关系,它强调系统不仅要达到复杂系统活动的一种相互合作、协同的作用和效果,更应注重子系统和人的积极性的发挥,以使系统形成一个和谐整体,形成总体稳定、协调、能动发展的动态机制”。所以,相对而言,和谐营销战略在关注顾客满意的同时,更关注质量与可持续性的发展。具体包括:

再反观“金华毒火腿”事件,具体表现为构成要素h1的不和谐(或负效应),也即,不对称信息的存在,诱发了某些不法厂商的机会主义倾向。正如金华肉类联合加工厂董事长徐杏生指出的,对“金华火腿”,不只是保护问题,而是今后如何发展的问题。只有发展,金华火腿才有生命力。

和谐营销战略制度化的成本——收益分析

营销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的盈利和知名度,但是构建并实施和谐营销战略必然带来产业(企业)成本的上升,那么产业(企业)应当如何有序地实施这一战略,并在成本——收益之间权衡呢?为此,我们结合席酉民教授的和谐主题模型,构建了和谐营销战略经济分析模型(如图1)。

在图中,横轴X表示信息的对称程度,纵轴R、C分别表示和谐营销战略构建的收益与成本,可以看得出,随着信息分布对称的演化,产业(企业)的成本与收益之间划分为成本≥收益,收益≥成本,成本≥收益三个区间;事实上,产业(企业)总是在力图追求收益≥成本这个区间,而平行于曲线R的曲线C的切线与曲线C的交点,即切点A,则是产业(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点。为了实现组织经营的收益≥成本,甚至利润最大化,我们引入了战略性和则嵌入与谐则投入。其中,和则是指人主动性嵌入组织的规则与制度,谐则是指物要素客观性合理投入。如图所示,和则1提供人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诚信”和“责任”;和则2提供了人群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分工互补的认同”和“倾向于合作”;和则3提供了组织对社会、自然的基本角色和意义,主要包括“对可持续的遵从”和“积极地反馈”。而谐则1是指物要素间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性/一致性;谐则2是指物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调适性;谐则3是指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优化性。同时,在一个给定的时空中,和则与谐则规则化递进。

需要指出的是,和谐营销战略并不必然保证利润最大化,而只是和则与谐则在组织、时空中不断互动与创新,从而使产业(企业)不断走向完善,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经营。而这也正是“金华火腿”产业(企业)应矢志以求的。

本文以“金华毒火腿”事件为例,解释了事件发生的缘由及本质,并介绍了席酉民教授的系统和谐态模型及其框架,进而构建了和谐营销战略经济分析模型,旨在倡导一种产业(企业)与市场,人类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等共同演进的和谐营销发展观。并且强调,市场主体只有从战略的高度审识和反思自身的营销行为,并且不断地改善,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资料:

1.Drucker,P.F.,《SelectedEssaysofPeterDrucker》,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PP.193-212

2.Drucker,P.F.,《彼德·杜拉克读本》,徐兵编著,时事出版社,2003年

3.陈凌(1998),“信息的特征、交易成本和家族式组织”,《经济研究》,No.7:27-33

4.黄亚钧,姜纬,《微观经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5.芮明杰,《市场营销管理——定位·联盟·策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6.(美)王道文著,龙炼等译,《战略构建》,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

经济学市场范文篇10

一、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对德育的负面影响

首先表现在外向型经济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外向型的“三资”企业,中西方文化混融,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开始悄悄侵蚀学生的灵魂。涉外企业中的外方管理方法、手段及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择业的热点目标,国营企业即使有正式录用名额也不受他们青睐,祖国意识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其次是市场经济与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由于部分学生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足,界线划不清,不能全面理解其共性、特性和作用,以及积极主流与消极支流的关系,致使认识上出现误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原则,一些学生错误地将其视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导致了做事讲价钱,付出要索取,把自己的行为用“等价交换”来衡量。在为社会付出的价值观上具有浓厚的“务实性”,在利他的同时首先要利己,更有甚者表现出只顾自己的方便和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公德,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无私奉献已不再成为人的价值范畴,造成理想境界的空虚。第三是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制度的变化,提出了新的人才质量要求。

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为企业输送人才的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向质量要效益,应培养出觉悟高、能力强、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为适应商战竞争,还突出表现在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上的变化,强调制度的执行与制裁要奖罚分明。培养人才与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培养的人才类型、规格、特点、素质及管理手段,必须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管理制度相吻合;否则,我们的毕业生将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失去竞争力,甚至失去人才市常第四是市场经济给思想品德教育带来的困难。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接受,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同步的。

就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校门内的教师要广、要快得多。因此,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当学生身上已反映出一定的思想问题时,教师才被动地去进行教育,这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造成对在校生思想品德教育滞后的局面。

二、对在校生进行德育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德育工作的思路应是:

(一)突出爱国主义的教育主线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院校德育要坚定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其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在接触开放的文化环境时,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由爱父母———爱师长———爱他人———爱集体,最后上升到爱祖国。

(二)加强对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引导德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悟”性,使其认识到如何做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然而学校的德育必须坚持一元化的导向,使学生明白社会所容纳的并不都是时代所提倡的。价值的真谛在于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都要通过自身劳动来实现。说到底,人的价值就是更多地为社会创造和奉献。进行人生观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人活着为什么,怎样生活和做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理想教育,从学生生活的最贴切处入手,诱发他们的生活理想,从而激发出强烈的职业理想,把社会理想、为祖国做贡献的理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职业理想上。理想是动力,也是激励,在理想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树立新时期人才质量的德育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根本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才资源,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做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德育上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建立新时期的人才质量标准。新时期人才质量标准,已不再单纯是过去那种踏实加肯干、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类型,而是思想和能力是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在德育上要给学生全方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总之,新时期的院校德育应培养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现代的人和国际型的人。

(四)德育管理制度和手段要与企业管理相衔接学校的德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德育必须把参照系由封闭的院校教育转向人才市场和企业要求上来,这一转变要求学校在德育管理制度和教育方法上都随之进行相应的转变,使之与企业的要求相衔接。如若不然,学生在校接受的是一套管理方法,到企业后是另一套,这将增加学生的不适应性,减低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为此,必须做到:

1、在日常行为规范上要与相应的企业要求衔接,把企业要求职工的行为规范,作为学校培养学生日常行为的部分规范要求,同时要设置专业环境,在环境中训练学生的日常行为。

2、德育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要与企业管理相适应。一位饭店的总经理说:“你们学生不及格还有补考机会,而在企业做错了一件事就难以挽回”。因此,在校的德育管理要与企业要求吻合。首先,应突出制度化管理,将规章制度熟知熟记,严格按制度办事,奖罚分明;其次,是在制度的执行上不能沿用“事不过三”、“下不为例”等旧的教育方法,制度不容违犯,否则就要受到处罚;第三,要适当减少耐心说服的思想教育过程,加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学生自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否则就不能适应企业化管理的环境。

3、使学生进入人才市场参与竞争。创造条件使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供需见面会。在平时的学习、社会工作及各项评比和比赛中为他们设计竞争舞台,创造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达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共同的目标导向下,进行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4、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市场经济活跃,人才竞争激烈,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们能否承受竞争机制冲击的淘汰和排挤?能否经受挫折的考验?实践证明,学习好的学生不一定能在社会中经受住挫折和胜利的考验,这就要求德育应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放到首位。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包括: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保健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才的着眼点,使学生增进心理环境的内稳性和肌体对环境的有效适应性,以积极主动、平衡灵活、正确理智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社会环境,成为竞争中的强者。这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竞争的心理适应力。在校期间应为学生设计竞争的舞台和竞争的环境,训练学生对竞争的适应力。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诱导,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优势,积极参与竞争。其次是培养学生的预见性。做好上岗前的心理准备,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了解人才市场情况,理论联系实际,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塑造出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的人,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