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3:40:08

作者

作者范文篇1

并列第一作者:这个方位的作者,其作业强度,参加程度,应该和上述第一作者简直相同。但要着重的是,该作者必定要有对此文章要害的奉献。其供给的数据同第一作者所为相同重要。如果拿掉该作者供给的图标证明,此文章就不能在投到方针期刊。由此可见,该方位作者不是随便写上去的。

第一与最终作者之间的作者:即便这些作者,只要姓名在上面,就意味着他们参加了数据的发生。或许他们的数据呈现在文章里,或许他们供给本文极为要害的技能或资料(这一点可能有争议,许多团队把试验员的体力劳动,以及别的试验室供给的制剂,剖析手法等不算在值得列在作者名单里的奉献。自己不同意此做法,要根据其时的参议成果作决议)。

通讯作者:往往排在最终。该方位作者应该是拟定蓝图的“导师”,担任此项目财务的“财神爷”,和亲手修正草稿,并定稿的“作家”。三者往往缺一不可。通讯作者的身份不只光荣,也有其实践的效果,文章宣布后,一旦有“问题”,或许要“获奖”,该作者就是联系人。要获奖还好办,要是同行有问题,该作者首战之地,要有才能答复,defend团队的作业。

作者范文篇2

作者是著作权的第一主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版权基本知识》一书中提出,在版权法中,文字、艺术或科学作品的创作者被称为作者。因此,构成作者的条件应当是具有创作能力;进行了一定的创作劳动,即具有了创作行为;完成了符合法律规定意义上的创作成果[1]。论文列出作者单位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进行联系。因此,如何确定和书写作者及作者单位,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

一、作者

1.作者的确定:论文作者必须是直接参与论文选题、设计、研究、资料分析与解释的全部或部分主要工作,或撰写论文关键内容,能对论文内容负责并能进行答辩者。只参加过局部工作或某项实验,或为论文提供部分指导及协助者,不能列为作者,可在文末致谢。作者姓名不分单位、职务,一律按对本文贡献大小,依次排列在文题之下。第一作者是论文的主要责任者。

2.综合类文章的作者:综合类文章的作者系整理、执笔、综合者,除文献综述的作者写法与论文相同外,其余论文的作者姓名一般放在文末,并加括号,如(李××整理)。

3.论文指导者:论文指导者系指自始至终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指导者,如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导师等,可列为第二作者或最后作者。

4.集体作者:集体作者只应在该项工作由某一单位主持,集体创作,且人员较多,难以区分主次的情况下使用,如×××协作组,但须在文末标明论文执笔者或资料整理者。

5.外籍作者:外籍人员可以是第一作者,也可以是第二或其次的作者。归国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期间,与外籍同事共同进行的,或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根据科研项目所写成的论文,以及在国外收集资料和数据,归国以后独立撰写完成的论文,可按实际情况由归国人员作为第一作者,而外籍人员作为第二或其次的作者。外籍作者的责任和权力与国内作者相同,但投稿时应附外籍作者的授权书,即同意对论文负责。外籍作者作者单位:100710北京,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姓名的书写方法,应按照其本国的惯例。

6.作者排序的确定与数量:作者的排列顺序由论文的第一作者负责,并应征得所有作者的认可,力求准确、公正。一经发稿,一般不允许再作改动。但如作者姓名有误,则必须改正。对作者数量不作硬性规定,但一般不宜过多,以6位以内为合适。

7.作者姓名的书写:作者姓名的书写应准确,切忌字迹潦草,不可将姓名写错或用不正规的写法,如将姓萧、傅、侯”任意写为“肖、付、候”等,应以本人正式档案为准。

二、作者单位

作者范文篇3

对于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工作的研究人员、学者及年轻的硕士、博士生来说,写文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大多数学者而言,发表文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应聘科研、学术机构——这对于寻求在高校或者研究机构中工作的年轻研究者来说,尤其重要。

取得在学术机构中的晋升机会——在英国,由于高等教育科研评估的存在,高校不仅追求文章的发表数量,而且鼓励教职工在顶尖期刊上发表文章。

树立学术形象——对于希望通过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广泛发表文章来树立自己的国际学者形象的人士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提升组织地位——学者发表文章有助于提升所在组织在国内、国际上的地位和科研水平。

自我学习及对知识体系做出贡献——虽然提升个人的学术形象很重要,自我学习及对知识体系做出的贡献也同样是在顶尖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两个重要成果。

了解文章发表(出版)过程

发表过程包括两个主要的部分:写文章(提交前)及修改文章(提交后)。

写文章的过程包括:收集思想;决定研究主题;阐述研究目标;写出摘要;生成初稿。

修改文章的过程包括:分析评审人的评语及主要意见;修改相关的章节或内容;附信说明已经修改的和没有修改的地方。

写文章和修改文章的过程(评审过程)将在第三、第四部分详细介绍。在这里,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作者需要了解文章发表过程的复杂性及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即为文章发表过程的一个简图:

从上面的流程图来看,或许你会觉得这很简单,然而实际上文章最终被知名期刊接受以及最后被出版成纸本,通常会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因为这些知名期刊的主编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球各地的大量投稿文章。在你提交文章之后的三个月内,或许并不会收到主编的评审意见。因此,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制定一个出版计划:

写文章将会用多长时间?——为文章的完成制定一个期限。

什么时候向目标期刊投稿?——为投稿制定一个日期。

如果没有收到主编的回复,在何时提醒主编?——期刊主编通常会忙于其它学术任务,有时候你的文章在邮箱里可能被忽略,在提交文章后的三个星期之内,如果还没有收到主编的首次回复,就应该为自己设定一个提醒主编的日期,这通常是非常有用的。

如果文章被接受了,同时需要进行(细微/大规模)的修改,我要用多长时间进行修改?人们在提交文章之后,往往会将精力和思想从这一个项目“转移”到其它新任务上。

有时候人们会需要几个月的时间重新将思想“转回”到这一项目上开始进行文章修改。因此,为了尽快完成这一修改过程,为自己设定一个期限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文章被退稿了,重新修改后,是继续投稿给同一本期刊还是投向其它期刊?——花费了几个月的辛勤汗水而写成的文章被退稿是令人非常失望的。但是,还是要尽快做出如何继续下去的决定,而不是将这篇文章弃之一边。

了解文章的出版过程对于制定一个全面的出版计划、管理文章出版过程是非常有用的。通常来说,学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仅是如何写文章,还有向哪里投稿的问题。因此,确定、选择最适合的目标期刊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确定最相关期刊及内容

选择正确的目标期刊需要一些市场调查。首先可以对期刊名进行广泛的浏览,你通常可以从中看出这本期刊的主题、专业、选题范围等。

在敲定了与你研究领域相关的若干期刊后,你需要仔细阅读各期刊的内容、文章格式及主编设定的主题范围。这样,你就可以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开写的文章格式及研究主题上。

每位作者都不想将宝贵时间浪费在投向与自己的研究领域不相关的期刊上,同样,主编也不愿意浪费评审人的时间去评审那些质量很差的文章。因此,仔细阅读期刊的主页是非常重要的,期刊主页会详细说明期刊的目标、广泛选题领域等。图2是期刊主页的一个示例。

光了解了期刊的选题范围是不够的,你还需要花费一些时间阅读这本期刊的一期或几期,以确定研究发展的趋势和这本期刊特有的写作格式。通过阅读该刊的文章和研究争论,你还可以从中确定其未来的出版意向和研究趋势。在寻找、阅读最合适的目标期刊时,你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作者都是哪些人?

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定性的还是定量的还是案例分析?

主要的争论/辩论领域是什么?

文章是基于实证数据还是理论看法?

这些文章的主要结论是什么?

从主编那里有哪些有关专刊(SpecialIssue)的信息?(通常在编辑版块)

规划和组织

在研究项目成功完成后,将结果出版、向外界公布出来是非常有意义的。然而,在动笔写文章之前,还需要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主题选择和支持材料

正确选择适合的主题以及从研究领域内的众多原始数据中选取支持材料是所有研究能够“上榜”的基础。对于那些由相关研究机构或组织资助的大型研究项目来说,我们并不建议你将其主要研究结果及概要局限到一本期刊上,你可以将这个研究项目分成多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都聚焦于不同的主题,持有不同的实证证据以支持文章的观点。

自己主笔还是合作写作

究竟是自己主笔还是与其它同仁合写文章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果是自己主笔,你则需要对研究项目的所有过程——从着手研究到文章的最终写成负全面责任。当然,同时你也是此知识产权和此研究带来的知识的唯一所有人。然而,单独写作越来越少的趋势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你如何保证文章的质量,如何分配资源以及如何组织写作过程等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另外,研究是一个通过谨慎、系统的思考对现有理论和实践重新架构的过程,而创新思想则更可能通过同行评议、学者之间的反馈与持续互动来达成。从这一方面讲,可以考虑与别人合作写文章。

合作写文章

对许多希望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中国学者来说,与来自于英语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有经验的作者合作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你不仅会在提高英语文章的质量方面受益,同时你还会获得在另一个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从事研究项目的宝贵经历。同西方作者合作还能帮助你:

进入国际学者网络

提高你的国际学者形象

深化你从事不同研究项目的知识

学习其它的学术文化

学术合作并没有固定的形式或规则。学者个人通过合作研究进行资助申请者、从事比较研究、交流或开发研究思想往往都会有不同的形式。虽然与西方作者合作听起来非常吸引人,但在这方面,中国作者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共同责任、不同文化意识、交流障碍、研究问题上的意见不合等。

合作研究的挑战

合作研究面临的挑战多种多样,但最基础的主要还是围绕着信任和责任这两大问题。

信任意味着你相信从这一合作中得到的知识要比个人研究丰富的多。因此,你需要积极的与他人分享你的知识,同时也要积极的接受别人的思想。发展信任关系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合作者之间的相互理解。

共同责任要求每位作者都要为出版过程及文章的最终版本付出努力。通常来说,第一作者负责文章的撰写、修改、提交文章的最后版本接受评审,其它合作者负责收集数据、讨论研究内容以保证作品的质量。在涵盖了众多主题的大型研究项目合作中,撰写基于研究项目的文章时,在其它同仁的支持与合作下不同参与者将担负第一作者的责任。

由于不同的学术文化,有时会产生交流障碍。理解不同的工作方式并没有捷径可寻,但这里有一些小提示,欲与西方同仁合作的中国作者可以借鉴一下:

要搞清楚各自需要做什么,并及早达成一致

对工作时间表,包括任务和期限,进行协商以取得一致意见。

好倾听和接受不同意见的准备

你持有合理、正当的想法时,要直接坦率的交流

严格遵守设定的期限

不要过分敏感

时间安排

要保证研究活动在出版期限内完成,制定一个研究进程时间表是非常有用的。提及项目的进度,对于研究者来说,甘特图(GanttChart)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遵循Emerald格式之作者指南Emerald为投稿文章设定了专有格式,对文稿的要求包括:

文章长度:通常在4,000到6,000单词之间

字体:12号字体,双倍行距,25mm边距

简短的自我介绍:包括全名、单位、职称、Email地址、详细的国际联系方式等。

文章题目

作者名字及联系方式

不超过250个单词的结构式摘要

文章主体的格式

参考文献格式

附录

表格/图形

中西学术风格之不同

由于受各自社会、政治、文化及各国机构发展状况的影响,中西方进行学术研究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中国文化更倾向于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则倾向于个人主义。中国人重视团体工作,非常注重与同事的个人关系,通常会尽量避免出现不同的意见以防止引起潜在的冲突;相比之下,西方人更注重“事实”与“真相”,这通常会被人理解为不关心个人关系。与西方人相比,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交流方式比较含蓄而较少直接。在西方,Email已经被普遍看做日常工作中最主要的交流工具,而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则注重面对面的交流或电话交流。公务员之家: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老师怀有极度的尊敬之情,学生通常不会在课堂上与“尊敬的”老师进行辩论。因此,在撰写学术论文时,通常不会对知名学者的著作有太多异议及批判分析。这样,由于这种在中国语言环境下的特殊的含蓄交流方式,导致了学者“以中国思维进行英文学术文章的写作”。西方学术鼓励在文章的开始就清晰的列出观点,之后紧跟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数据/分析/讨论等。然而,有些中国学者却以中国的思维结构来撰写英文文章。

作者范文篇4

作者是论文环节不可缺少的方面,而作者的排序是有要求的,一般的来说优先按照论文写作过程中贡献大小排序,发表作者排序也可以发表作者之间商议。当然发表作者的排序对论文之后的评审也是有影响的,大家一定对此信息多加注意!发表作者署名先后顺序应按照对该论文的贡献大小排名,在大多数情况下,按字母排序是不合理的。

而第一发表作者一般是第一线操作的实施者和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人,又是初稿的执笔人,第一发表作者当然要对研究结果和数据的真实性负首要责任。

共同第一发表作者的合理情况有3种:

一种是贡献同样大小,无法区分谁的贡献更多,缺一不可;

一种是一个人研究取得进展,但没有继续下去,另一个人继承完成了这项研究,两个人的工作对论文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最后一种是研究项目非常大,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完成,会有几个人分几部分共同完成,那这几个人共同第一发表作者的可能性非常大。可以采取“共同第一发表作者”(jointfirstauthor)的署名方式,并说明Theseauthorscontributedequallytothework。

通讯发表作者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通讯发表作者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通讯发表作者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通讯发表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发表作者的。一般通讯发表作者都放在最后。

作者范文篇5

署名位置的书写:作者署名的具体位置,一般在文题下方论文摘要之前。集体或单位作者的执笔撰写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或者论文的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

署名人数要求:凡是直接参加论文的全部和主要工作职能对论文负责整都应该署名,署名可以是个人集体或单位。

多个署名人要求: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以便建立作者与其工作单位之间的关系。各工作单位之间用分号隔开。当然了一定要注意的是署名时的顺序,一般来说在论文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人员排在第一位。关于这个问题可以阅读:最多几个作者,来进行相关的了解。

署名的信息要求:署名要求真实和准确,在论文中,署名有三方面作用,一是表明文责自负;二记录作者的劳动成果;三,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

作者范文篇6

计生工作者赞歌

你站在计生的舞台上

每天把爱的奉献唱响

为社会和谐繁荣兴旺

把基本国策传遍四方

三百六十五个日夜呀

奔走辖区的大街小巷

将节育避孕措施宣传

解除计划外生育现象

生男生女皆龙的传人

健康向上是祖国栋梁

你潜移默化谆谆劝导

使婚育观念彻底转航

因你对工作无限热忱

使文明新风沈城飘扬

你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看社会和谐群英会萃

计生战士的辛勤歌唱

幸福之花在街区绽放

作者范文篇7

1如何规避责任编辑职业倦怠感带来的沟通障碍

1.1科技期刊编辑是职业倦怠心理综合征的高发群体之一:职业倦怠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于1974年提出,是指个人无法应对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通常是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过大所导致[9]。198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等将职业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人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状态[10]。李晓[11]对广东省300名科技期刊编辑调查研究显示,34.1%的科技期刊编辑表现为中度倦怠,7.1%处于高度倦怠状态。科技期刊编辑职业倦怠心理与功能性躯体不适的困扰程度有关,科技期刊编辑亚健康状态明显。如何保持良好的职业氛围,让期刊编辑以积极、愉快的心态接受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是环节职业倦怠感的有效途径。1.2职业倦怠对作者自校环节责任编辑沟通效率的影响:责任编辑顾名思义“责任”重大,既要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还要确保期刊按时出版。在作者自校环节,往往是一名责任编辑要面对几十名甚至百余名作者。笔者所在的杂志社实行编校合一,责任编辑除了要负责七八十名作者的校对工作外,还要负责作者自校前(三校)整期的校对,及作者自校(四校)后全部稿件的校对。目前,由于编辑部编辑短缺、排版人员紧张等问题,以致留给责任编辑完成作者自校工作的时间往往只有三五天,责任编辑的工作任务繁重,常常需要利用休息日,心理压力激增,职业倦怠感尤为明显。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责任编辑十分期待作者可以认真配合作者自校环节的工作,做到一次性修改到位,以节约责任编辑在自校环节的时间,使得自校后的工作时间较为充裕,从而按时保质地完成整期责任编辑任务。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作者的素质参差不齐、作者难以取得联系、学术不端的影响等等,实际的作者自校工作常常令人唏嘘。责任编辑的心理负担加重,服务意识淡化,负面情绪增加,相较于编校工作枯燥、繁重,与作者的沟通障碍更为困扰责任编辑。

2责任编辑在作者自校环节如何提高沟通效率

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既要指出问题的所在,还要作者欣然接受,积极配合,主动支持[12]。责任编辑要想提高作者自校环节的沟通效率,需要提前对稿件修改要求做足功课,利用好沟通渠道,针对每一位作者不同的个性有的放矢地组织交流语言,调整好自身的情绪,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等等。2.1责任编辑在与作者沟通之前需做足功课,明确稿件的修改要求:哈贝马斯认为,有效沟通必须同时满足可领会性要求,真实性要求、真诚性要求、正确性要求这4个条件,否则就被称为无效沟通。有效沟通可以“求大同存小异”[13]。在作者自校环节中,责任编辑应发回主观能动性,积极与作者进行有效沟通,避免无效沟通。尽管时间紧任务重,责任编辑应在自校准备环节做足功课,将整期稿件作者自校环节的共性问题,如作者自校的目的、基本要求、校对的具体方法、修回的时限等整理成《作者自校须知》文书,以便明确告知作者。医学期刊作者多为临床工作者,他们一般工作时间长、负荷大,对于责任编辑提供的《作者自校须知》多会粗略阅读,难免漏掉关键性信息,因此,责任编辑需要将关键性信息用大字号、加粗、标红等方式突出,让作者可以准确地抓住关键信息,知晓何时修回、重点校对什么、如何校对等。对于作者的个性问题,需每篇拟定修改提纲,以适当的方式发送给作者。表1为笔者总结的《作者校对须知》关键信息。2.2责任编辑需要开动脑筋,利用好沟通渠道:沟通渠道表现为社会成员进行信息交换的机制与途径,包括以社会化联系为基础的人际沟通机制和以电子邮件、微信、QQ为基础的电子沟通机制[14]。面对面的人及交流有助于创造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共享的语言网络,从而消除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由于语言文化等差异导致的交流障碍[4]。笔者所在期刊社在作者自校环节提倡本地作者到编辑部面对面进行自校,作者在知晓自校的目的和基本要求后,可以直接在校样上进行修改和校对,对于有疑虑的问题可以直接与编辑进行沟通,自校后的校样责任编辑可以当时予以审核,面对面纠错并达成一致,自校效率高,结果令人满意。面对面自校的弊端是,对于个别需要查证的问题,作者很难在编辑部进行,责任编辑须在校样上进行特别标记,等待作者后续来修改,避免漏改。大多数作者来自四面八方,需要通过电子沟通渠道进行沟通校对,责任编辑首先需要在前期建立作者信息库,可通过电子邮件、微信、QQ等方式为作者发送清样,并同时发送《作者校对须知》以及针对稿件个别问题的具体修改意见。笔者近年来尝试以微信渠道进行作者自校工作,明显提高了作者自校环节的效率[15]。但近年来在沟通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表2为利用微信渠道进行作者自校的常见沟通障碍及应对策略。2.3责任编辑要控制好自身情绪,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语言是带有色彩的,在发送语音前务必使用敬语,控制好自身情绪,可以想象一些美好的事物,做一些放松运动之后再与作者沟通。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在作者自校环节中,责任编辑即使再着急,不可乱了方寸,掌握“非暴力沟通”技巧,换位思考,理解包容作者至关重要。抱怨作者、职责作者解决不了问题,只有接纳和化解才是提高沟通效率的法宝。

作者范文篇8

您好!我想了很多才写下了下面的辞职内容。

“诚信或者忠诚,并不机械地等于终身服务于一家公司。人和企业都在时刻的改变着,对于企业而言,随着公司的发展变迁,过去适合的员工未来可能不再适合他的职位;对于个人来说,一个公司过去可能是他最佳的选项择,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可能已经无法激发他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激情和才干。”

当我在凌晨三点读到这段话时,心里面感慨万千,久不能眠。。。。于是我打开电脑,给您写了这封辞呈。

去年底开始,去与留这二字,在我心里一直反复。直到我想到了这句话“当您在很难作出选择的时候,您必须尊重发自你内心的声音”。当初进入公司时您对我的满怀期许。而我自持在外企呆过,做事条理清晰,对自已充满信心,看不到自已的短处。想起这些至今令我汗颜。

记得当时我在工作上遇到困难与挫折,我与我夫人商量准备离开公司时。我夫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让我留了下来。她说:“您先呆着看看,有的时候坏事它也末必是坏事”。我现在得感激她,因为现在看来,她的话是对的。是她的这句话,使我在工作之余每天都在反省自已的不足之处,并想办法加以弥补。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反省中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是多么的重要。

it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行业,个人曾经历过一个又一个开发工具从受到大家的追捧到被冷落。最后我发现,我应抓住其中的一些基础的,和永恒的不变因素,即便人人都有权力去选择他感兴趣的部分。因此我努力的找到了自已的兴趣与擅长。并不断努力的学习。

在这三年的工作时间里曾经有过的激情,迷惘,彷徨,和温暖,感悟,奋进。父亲交给我的坚毅,诚实的心态使我在这些过程中坚难的走了过来,并在工作中,生活中不断的修正自已,努力的提高自已的认识。我也并因此而重拾生活的信心。

回首过去,当我想到“要有足够的胸怀来接受你不能改变的事情,要有足够的勇气来改变你能改变的事情,要有足够的智慧来区分二者的不同.”时,我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自已的胸怀不够.人生无法重来,但是可以随时重新来,我有选择的权力……

曾记起研究开发部的朝气,热情。技术工程部的和谐,沉稳,责任。这些都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它已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也必将让我时常想起一起共事过的各位同仁。

最后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和一起工作过的同仁,我曾经和他们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令我难忘的时光。

感谢您这几年来对我的厚爱,对我自身存在缺点的包容,以及对我在工作中所犯错误的指正。您那颗正直的心,满怀激情的人生态度、宽广的胸怀、机敏的处事方式、必将令我受用终身。

也正因此,我祝愿您,您也必将用您的智慧引领公司走向一个更加高远的,全新的末来……

此致!

敬礼!

作者范文篇9

1作者准备度

1.1情景领导理论与准备度

情景领导理论由行为学家保罗•赫塞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准备度相适应,才能取得有效的领导效果[3]。准备度是指人们在每项工作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意愿的不同组合:能力是指在完成某项工作时,个人所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意愿是指针对完成某项工作时,个人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与信心。根据能力和意愿的高低程度,同一人常常表现出4种不同的准备度水平:1)低能力低意愿;2)低能力高意愿;3)高能力低意愿;4)高能力高意愿。人们对同一类任务的准备度,随着被要求完成任务的环境不同或条件的变化,往往也会处于不同的水平。

1.2作者准备度分型

1.2.1低能力低意愿型作者

此类作者由于撰写论文时自身的条件尚不成熟,对稿件阐述的问题尚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或是准备的资料不够充分;但迫于升职称或毕业的要求不得不仓促完成论文的撰写,稿件从学术质量到出版质量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此类稿件的审稿结果为退稿或是需要几经修改占多数。稿件退回给此类型作者退修时,经常会迟迟修不回来,作者可能会拖延很久才草草回复;对审稿意见的回复会有一种逃避的态度,能回复的就回复,回复不了的就略过不提。此类型作者的能力发挥很大一部分受到“低意愿”限制。作者低意愿的原因很多,包括作者没有发自内心想创作这篇文章,或是对实践的思考总结较少,或者因个人能力不够而导致文章的撰写比较困难,等等。就同一位作者而言,对同一项任务的准备度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如果在沟通时有的放矢,尽量提高作者的准备度,使作者受益,则有利于增强作者对期刊的忠实度。有朝一日,作者的能力和投稿意愿提高,可能会想起期刊对他的帮助,相当于对期刊长远的稿源投资。

1.2.2低能力高意愿型作者

此类作者一般参加工作年限较短,有相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我提升有要求或是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投稿意愿很高;但是,由于工作经验积累得不够,或者选题的角度有待提高,稿件的内容质量不高。此类稿件虽然审稿结果退稿或是需要退修仍占多数;但由于作者本身的高意愿,回应会比较积极。在退修或退稿的沟通中,如果可以给出中肯的建设性意见,此类作者经过自身总结,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稿件修回或重新投稿时,质量会有较大的提升。一方面作者本人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几次正面的反馈和积累,开始向高能力高意愿类型转变;另一方面因得到了正面的指导,会对编辑和期刊的好感度提高,对期刊品牌的忠实度增加。如果沟通不当,作者对“往何处使力”比较迷茫,积极性受到打击,有可能会自我放弃而转变成低能力低意愿的类型。

1.2.3高能力低意愿型作者

此类作者的专业水平较高,对论文选材和科学性等大方向的把握均较好,在投稿时受到升职称或结题的时间限制,或者是为了完成导师所给的任务,或是帮别人完成,撰写论文的时间有限,或是由于本人工作重心分配的原因,准备放在这篇论文的时间比较有限;所以在细节处不完整,如参考文献著录中某些项目缺省,需要的统计学数据缺少,或者是一些对于作者或者作者所在的平台而言是属于专业认知常识,但是写出来比较费时的一些细节,或是整篇文章应该是为向其他期刊投稿“量身定做”的而不符合本刊稿约格式,在整篇论文的细节中,作者的“低意愿”初露端倪。此类稿件的审稿结果一般都是退修或可用,此类作者有着投稿新人不能企及的专业知识沉淀和撰写论文的丰富实践经验,稿件存在的一些问题属于“瑕不掩瑜”。相对于其“高能力”,此类作者的“低意愿”特点在退修或后续稿件处理时也很鲜明,而且作者本身对期刊的忠实度并不高;但如果沟通愉快,吸引作者青睐本刊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对期刊而言属于应尽力争取“品牌忠实度”的优质稿源对象。

1.2.4高能力高意愿型作者

高能力高意愿是每个编辑都梦寐以求的类型,此类作者投稿积极性高,写作能力强,稿件质量高,与编辑的沟通也很愉快守时、彬彬有礼;但此类型作者的流动性很大,而且多已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品牌的忠实度较难维系。如果期刊本身硬件质量不够,作者“移情别恋”的概率很高,毕竟“良禽择木而栖”,应结合自己期刊的具体情况,尽量争取,“尽人事听天命”。

2与作者沟通前做好准备

2.1认真筛查待核实项

在认真通读全篇的基础[4]上,梳理准备与作者沟通的存疑项,并进行分类:哪些是可以编辑自行解决,或是待作者自校环节进行即可;而哪些是确实需要与作者沟通后才能解决的待核实项。

2.2对作者进行准备度预判

作者看完编辑的邮件意见后一般会有2种决定:1)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将注意力转移到稿件所提出问题的核实并尽快回复;2)感觉很困难所以暂时先放在一边。虽然选择哪一种的决定最终是由作者来做出的;但作者是通过阅读审稿意见后才做出决定,所以邮件这边的编辑还是可以通过沟通有所作为的。编辑需要换位考虑,在沟通前分析作者,编辑对作者了解得越多,作者这次沟通的定制程度就更高。从整篇文章的通读,判断对方属于哪种准备度类型,考虑作者需要什么并对自己提出的意见进行预判断,要让作者觉得提出的修改意见或待核实项是专业的“私人定制”而非“例行公事”,通过这次沟通,作者本人是有所收获和成长的。

3与作者沟通中专注于效果

3.1避免不必要沟通成本的浪费

3.1.1电话沟通时避免时间浪费

要把握好何时使用电话沟通,时间无论是对作者还是编辑都是非常宝贵的,可以用邮件或短信解决的问题可以先尝试以上2种沟通方式。在必须选用电话沟通时,可注意选择正确的时间点,避免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对于作者而言很忙的时间档,而使作者对此次沟通应付了事,浪费了这次沟通的机会。电话沟通前用PADD模型整理一下思路。PADD代表:目的(purpose),你为什么打这个电话,譬如给作者发了邮件和短信很久一直没有收到回复;行动(action),你希望对方做什么,想询问一下是否没有收到邮件、短信或是就某个问题虽然作者在邮件中给了回复但是仍然没有核实清楚,所以才占用对方时间打电话商量一下;细节(detail),是使用编号的列表列出自己想要在电话里核实的存疑项,避免因为就其中一个问题讨论深入时而漏掉其他项,打了一通电话放下话筒的瞬间想起来再次致电的尴尬;截止日期(deadline),说明希望得到作者回复的截止日期和原因。

3.1.2规避情绪干扰

性格通常可分为4类基本类型:和平型、活泼型、完美型和力量型。可了解一下自己的性格中哪种基本类型占主要,有意识避免此性格的下意识反应对沟通造成的不利影响[5]。在稿件处理或撰写沟通意见时,应尽量规避不专业的情绪,从情绪中抽离,避免将有情绪的字眼带入沟通意见中。与低意愿作者电话沟通时,作者有时在电话中会有下意识的抵触情绪,这时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谈话沟通的节奏,不要受到干扰。

3.2因人制宜,结合作者的准备度类型有的放矢

3.2.1低能力低意愿作者

高能力和低能力的区别在于,高能力的作者可以解读编辑提出要求的重点,并自己具象化目标,一步步去执行;但是,低能力的作者由于现阶段的准备度还不够,所以需要编辑帮助作者来完成高能力作者可以独立完成的这一步。所以,对于低能力低意愿的作者,编辑需要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将考虑的重点从“我想说什么”转换到“对方在现有准备度状态下能接收到的是什么”。例如“统计学数据不完善”,对于此类作者而言,可能编辑提出的这条意见不够具体,作者现在的能力无法接受到编辑想要表达的重点,很可能这篇文章的统计学都不是作者本人完成的,或是作者统计学知识不是很熟练,可改为“某项指标的组间比较待补充具体的F值和P值”。像综述类的文章,作者可能以前没有撰写经验,但是为了毕业,不得不拼凑出来。这时给出的修改或稿件处理意见要具体,譬如修改意见说,“此段不够丰满,逻辑不严密”,对于作者来说就比较抽象。可以按照段落逻辑将待补充内容梳理出来,一步步拆分成细小的意见,达到每条意见作者可以直接按照批注去行动。如果单纯是一句“文章需要精炼”,对于作者而言,因为可能自身的写作功底有待于完善,或者对文章脉络的把握不够,虽然编辑已经表达了自己的意图,但是作者接收不到,这条意见很可能是无用的信息。如果具体一点,譬如说“文字方面,还是很啰唆。论文就是论文,请作者改掉拉家常的叙述模式”,或者“文字表述相当啰唆,建议在关键步骤上重点明确,不必面面俱到介绍,一些叙述尽可能简练。文字能说清的就没有必要再附图。删改后正文部分不超过5500字”。那么作者有了行动的目标,就可以马上去执行。所以,对于此类作者,撰写沟通意见时应注意修改意见的具象化,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作者在修改意见逐条落实的过程中,自身的能力随之提高,对修改的实践畏难心理会逐渐降低,其意愿也会随着提高。

3.2.2低能力高意愿作者

对此类作者,编辑在沟通时除了要注意具象化沟通意见,更要保护他们那难得的高意愿。此类作者自身期待得到成长和提高的意愿是比较强烈的,所以一些正面的语气可以推动作者以更大的热情去提高自身的能力。沟通语句可以先鼓励,再提出待修改意向。语气要婉转,如“这样是否更为合理,待斟酌、请教”之类的字眼。特别是退稿时,应注意退稿不退人[6],注意保护作者撰稿的积极性。

3.2.3高能力低意愿作者

此类作者一般比较“挑剔善变”,其意愿通常是与作者本人对期刊的认可度相挂钩的。如果常规情况下作者的此类型文章会投到比本刊层次高的期刊,那么这次由于是“低嫁”,作者一方面对文章的细节和形式会比较省略,另一方面,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会比较有自信,认为自己文章现在的这个版本是比较权威或是不容置疑的。对于前者类型存疑项的提出,编辑沟通时可“人性化”一些,首先要表现出对作者的理解,表示理解待核实项对于作者而言已经是常识;但是,由于文章撰写和发表需要,仍需简略补充。另外,给作者留下的修改期限可以比较从容,如需要作者补充基金、专栏作者简介、图片、参考文献相应项目,可附上模板或截图范例,做得到位一些。对于后者,则是一场小小的博弈,编辑要在完整领会稿件内容以后,再谨慎提出作者之前未知或是未重视方面的补充意见,要展现出编辑的专业素养[8-9];而且,由于此类作者对该刊先入为主的“低意愿”,其实作者内心对与该刊编辑交流的耐心是有限的甚至潜意识里是拒绝交流的:所以,编辑要把握有限的机会———如果自己没有想清楚如何清晰地表达,就不要贸然给作者打电话,因为在电话交流的短短时间内,让自信的作者推翻自己之前的认知,其难度是比较大的。作者可能会在电话里直接拒绝对待核实项或斟酌项的修改,邮件是更为合适的选择,可以从容地把需要修改或斟酌的原因阐述清楚,也给了作者通过浏览文字而斟酌反思的余地,这是文字较声音的优势所在。虽然此类作者的“姿态较高”;但是,如果沟通得当,作者认可了编辑提出的意见,那么对修改或沟通项的核对会非常高效。如果要打电话沟通,要想清楚在几分钟的时间内如何一语中的地把需要修改的原因阐述清楚,至少要保证作者真的全部听进去,而且要错开作者的工作高峰时间。

3.2.4高能力高意愿作者

此类作者一般对自身都是比较精益求精,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礼貌地给予反馈。和此类作者的每次沟通,编辑从作者的解答和反馈中也可以得到解惑和提升,所以,对于这种难得提升自己的机会应该好好把握住。首先不要做给自家期刊减分的事情,同时,在沟通中可表现出对该篇论文后续研究成果的关注和跟进,表现出希望对后续研究结果进行约稿的意愿,邀请作者在本刊的述评或专家论坛栏目中对稿件所讨论的问题进行讨论。

3.3与作者沟通后编辑的及时总结与反思

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可有意识地练习自己的沟通能力,每次与作者沟通后,可及时做一总结:给自己的这次沟通做出评价(作者和自己是否满意以及作者是否认为这次沟通是必要的),沟通的目的是否达到,沟通之前做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对作者的准备度预判是否准确,是否浪费了一些不必要的沟通成本,比如由于作者的态度语气等原因而使自己的情绪被作者带着跑而引发出负面的情绪,或是说话没有围绕中心点浪费了作者的时间,自己的措辞是否切题、得体,等等;总结的不足之处在下一次的沟通中及时落实改正,编辑的个人沟通能力通过实践也会得到提高。

作者范文篇10

1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期刊评价指标的提出

1.1生态位理论用于期刊评价的依据。生态位概念起源于生态学,由Grinnell最早提出,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空间环境中处于的时空位置及具有的功能关系[16]。目前生态位理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论,尤其是在学者探索群落结构和功能、群落内物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群落动态演替和种群进化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已经广泛应用到相关生态学研究中。除此之外,生态位理念及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的测量应用已经扩展到生态层面以外的社会层面,包括于土地利用[17]、旅游规划[18-19]、景观设计[20]等。受此影响,图书情报学科近年也开始引入该理论来分析相关问题,先后提出了信息生态位[21]、图书馆生态位[22]等概念和观点,从而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从应用生态位理论到期刊中的相关研究中来看,研究数量总体不多,其中部分研究是将期刊放在传媒产业生态系统中进行讨论,如陈瑞群提出期刊生态位是在整个传媒产业资源中所占有并利用的综合资源(包括广告、读者等)[23],探讨期刊与其他媒介的竞争关系。部分研究基于期刊行业市场生态系统进行讨论,对期刊生态位生存和发展现状研究并提出对策,但未进行评估计算。期刊生存现状相关研究有王艳[24]为我们详细解释了期刊生态位的本质,它不仅决定了期刊的资源取向和读者定位,还标志着期刊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田菁等探讨了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生态位现状,主要聚焦在期刊的办刊宗旨、栏目设置、读者对象等的描述性统计[25];具体应对措施的相关研究有刘玉清[26]提出科技期刊的发展必须找到原始生态位,发现个性化的新的生存领域;赵金文[27]认为期刊生态位需找准市场定位、读者定位以及风格定位。在期刊行业市场生态系统中的研究中有少数文章进行了期刊生态位测量指标的构建,如陈先军[28]基于作者、读者、出版等资源维的竞争,使用生态位理论中Hurlbert的生态位宽度公式和Piankar的生态位重叠公式进行了期刊生态位的推导,因为该研究假设的生态系统覆盖范围较广,期刊的资源维纷多繁杂,所以实际操作起来不易。此外期刊评价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而不是经营能力,所以本研究将期刊置于学术交流生态系统进行探索,只关注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程度。在学术交流系统中的研究中,如卢蕊等[29]构建生态位动力模式比较了五类学科的期刊载文量、影响因子等方面进化的能力,只有极少的研究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期刊评价,如赖丽全等[30]利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来计算期刊作者多样性和作者相对竞争性来看期刊排名变化,但是研究仅做了结果呈现,并未深层考虑该方法与其他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也未解释计算结果如何影响到期刊的排名的后续变化。1.2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期刊评价指标的构建。受前人研究启发,本研究引入生态位理论对图情期刊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对新指标的有效性进行讨论。根据生态位理论,可以将一个领域的期刊看作是一个种群,具体的某个期刊可以看作是一个物种,期刊生态位便是一个期刊对期刊种群资源的利用和期刊种群环境的适应性组成。一个生态系统里存在着许多物种,物种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充足的资源。对于生存环境中的资源,物种间存在一种竞争的关系,这种竞争性决定其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和影响。基于此理解,放到学术交流领域,作者即学术交流生态系统中期刊所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养分资源。系统中的某一种期刊所能产生的影响力大小如何,可以从构成期刊生态系统的各个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去考虑,竞争的对象便是期刊赖以生存的作者群体。所以本研究可以通过分析学术交流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期刊对作者资源的竞争情况来评价期刊的影响力。在期刊评价量化指标上,本研究选取是的是生态位理论中的生态位重叠度和生态位宽度,具体说明如下:(1)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于1965年由VanValen[31]首次提出并被表示成“在有限资源的系统环境内某一物种或群落所使用资源的比例冶。一个物种如果只能占有环境中它所能利用资源的较少部分,那么该物种的生态位较窄,否则该物种的生态位较宽。其次,生态位宽度的大小受到可利用资源总量和种类的影响,随着可利用资源总量和种类的变化,生态位宽度也会发生变化。如随着各个机构对科研成果的重视,新的研究技术、研究人才不断涌现,期刊作为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其生态位的宽度将随之变化,也使得与新的研究成果主题相切合的期刊在学术交流生态系统中的影响力发生转变。在本研究中,期刊生态位宽度可理解为期刊对作者资源占有和利用的程度,生态位宽度越高,表示这个期刊拥有的作者数越多、作者论文产出中该期刊收录的论文占比高,同时也表示其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该指标不仅考虑期刊占有的作者资源数从而对期刊的吸引力进行衡量,而且考虑期刊对作者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可以间接地揭示期刊的学术水平。期刊所占有的作者资源就像是作者写文章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冶。如果“参考文献冶种数多,则意味着该期刊吸引和刊载了作者的大部分文献作为学术交流的基础,从而拥有更广泛的栏目主题方向和视野。因此,期刊生态位宽度通常可以反映期刊对作者的吸引力以及学术交流程度的高低,但是作者资源就像“参考文献冶,质量的重要性远高于数量,所以本文将通过和一些基于引用的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判断期刊生态位宽度的值应该偏高还是偏低。在学术交流生态系统中,期刊争夺的资源为赖以生存的作者,资源的占有和利用的程度在因子较少的生态位宽度计算公式中计算更准确,原因在于当计算公式考虑因子较多时,资源的占有和利用的程度的权重很有可能不会很大,计算结果也会被其他因子影响,如Smimth公式中还计算了物种利用资源的转化效率这一因子。选取经典简捷生态位宽度公式Shannon-Wiener并对期刊生态位宽度计算进行推导,如下所示:Bi=-移Rj=1PijlogPijBi表示期刊的生态位宽度;Pij表示第i个物种所利用的资源j占资源总数的比例,在这里指的是期刊i所拥有的作者j的论文数占j作者论文总数的比例;R表示期刊所拥有的作者总数。(2)生态位重叠度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当生态位相似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或共用同一资源时就会产生生态位重叠,如多个物种摄取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一种表现[32]。生态位重叠度可以用来衡量两个不同的物种在资源利用方式上的生态相似性和不同性,且物种存在生态位重叠表示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所以重叠度越高就表示物种间竞争越激烈。在本研究中,生态位重叠度可以理解为期刊和其他期刊共同拥有的作者数占作者总数的比例。期刊生态位重叠度将众多无外部联系的期刊间接联系了起来,表现出期刊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交叉等关系。生态位重叠度越高表示某期刊和其他期刊的作者相似性越高,由此可以判断与其他期刊收录论文的主题偏好很有可能存在许多重叠的部分。利用生态位重叠度可以帮助学术期刊熟悉自身竞争的基本状况以重新审视和规划发展战略,从而逐渐构筑特色竞争力。其次,生态位重叠度高的期刊与其他期刊作者交叉渗透越广泛,它的作者在其他期刊发文时对该期刊的引用深度不同于其他期刊,将会多次引用该期刊。当一种期刊被不同的期刊引用得越多,其影响度就越广[33]。期刊生态位重叠度的计算方法为:期刊与其他期刊重复的作者数/期刊所拥有的作者数。该公式中的作者数指标是动态变化的,使用时需要选中特定时间段进行测量。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期刊评价指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以各个期刊在学术交流生态系统中作者资源的利用情况作为评估指标,目的是探索不仅仅以引用数据为核心进行评价的新指标,并对评估结果和常见的期刊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判断其合理性,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他指标评估过程中遗漏的信息,为期刊稿源选择、定制约稿等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新的参考。

2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和内容。本研究首先获取国内图情领域所有CSSCI期刊题录数据,通过计算得出图情领域各CSSCI期刊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此外,将各个期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和一些常见的期刊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一方面考察期刊的作者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与常见的期刊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期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与常见的期刊评价指标的差异,以对之前的期刊评价指标作有效补充。最终,通过讨论分析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对样本期刊的发展策略和期刊评价的相关研究提出思考建议。2.2数据获取。本文数据来源于CSSCI(2016-2017版)中18种图情领域期刊2008-2018年的数据,18种期刊分别为《大学图书馆学报》《国家图书馆学刊》《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情报杂志》《情报资料工作》《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建设》《图书馆论坛》《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杂志》《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图书与情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现改名为《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中国图书馆学报》。数据中的作者选取第一责任者,去除诸如“湖南省衡阳市公共图书馆回访调研组冶等论文作者为一个团队、期刊或者机构的数据。为了处理作者同名的问题,本研究将作者按篇数由大到小排列,原因在于发表篇数越高的作者中越有可能是由于作者同名造成的,选取数28篇以上的作者调研同名情况。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在选取的50名作者中同名的情况有9个,并且论文数一般高度集中在其中一位作者身上,另外的同名作者往往只是发表一到两篇。对研究结果影响不大,于是在改正取样数据后,剩余数据不再进行查验。最终得到共计38069篇文献,本文将对这些文献的题录信息中的作者和期刊两个字段数据进行分析。2.3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计算。根据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公式,计算出18种cssci期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的值如表1所示:由表可知期刊的生态位宽度平均值约为136.6,有7种期刊的生态位宽度大于平均值。《图书情报工作》的生态位宽度最高,约为320.2,说明该期刊在期刊交流系统中的作者资源维度上利用程度最高。生态位宽度最小的是《中国图书馆学报》,约为42.3。对于期刊的生态位重叠度来说值越大,表示与其他期刊的作者重叠数越高。由表可知,18种期刊的作者重叠度均大于0.6,其中《中国图书馆学报》的生态位重叠度最高,作为图情领域的权威期刊,不仅收录的论文数量少且论文质量要求极高,大部分作者很难做到仅仅在该期刊,都会有向其他CSSCI期刊投稿的经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的论文主题大多集中在对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研究,其中天津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机构的作者在该期刊拥有的作者中占比较大[34],作者很少与其他期刊重复,故生态位重叠度最小。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