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办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9:22:06

自办范文篇1

食物中毒防治的重要环节,但由于目前法律的局限性,该项工作一直未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使得目前农村自办宴席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何对其进行规范的管理,避免发生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已迫在眉睫。

为强化对农村家庭宴席的食品安全管理,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笔者针对当前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的隐患问题和防治策略谈谈一些体会和建议。

一、农村自办家宴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农村自办家宴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条件简陋,一般都是在空场上临时搭个棚子,条件简陋,卫生设施不全,餐饮具不消毒,且无安全场所保存成品。二是掌勺厨师大多为当地的民间厨师,没有经过健康体检,有无传染病不得而知;三是大多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缺乏食品卫生安全常识和法律意识,食品加工操作不规范,菜肴卫生质量不符合要求。四是用餐群体庞大复杂,其携带病源传播的可能性极大。五是自办宴席属非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为卫生监督盲区,食品卫生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监督。看似普通的农村宴席,存在着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已成为食源性疾病的“罪魁祸首”。

二、农村自办家宴常见的食源性疾病感染形式和种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农村自办家宴最常见的感染形式,大多由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肉毒杆菌、蜡状芽胞杆菌等致病菌引起。其中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比较常见,其原因主要是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病死猪、牛、羊、鸡、鸭等畜禽肉、奶、蛋类,加热不彻底;生、熟肉食在加工及储存过程中,如刀具、菜板、储存容器被污染;加工好的食物在室温下放置时间长引起中毒。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来源于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其次为咸菜、熟肉、禽肉、禽蛋、腌制品。在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蜡状芽胞杆菌存在谷物和含淀粉高的主食和乳制品等食品中。剩饭在夏秋季的室温下,放置8小时以上,残留在米饭和飘浮在空气中的蜡状芽胞杆菌,会在米饭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隔夜的剩米饭即使经过高温加热,再吃也是不安全的。为避免剩饭引发的食物中毒,必须将剩饭在冰箱里低温保存。

2、化学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也是农村自办家宴最常见的感染形式之一,由于食用了受到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所引起。主要有3种:一是食品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污染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如经常发生的食用绿叶蔬菜造成的有机磷农药中毒,鼠药中毒,使用有毒化学品的包装盛装猪油引起的有机锡中毒;二是误将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作为食品、食品添加剂。这类化学性食物中毒颇为常见,如用工业酒精兑制白酒引起甲醇中毒,把砷化物误认为是发酵粉造成砷中毒,把桐油误认为是食用油等。三是食品超量使用或误用食品添加剂。常见的是超量使用亚硝酸盐发生的化学性食物中毒或误将亚硝酸盐当做食盐引起的化学性食物中毒。

3、有毒动植物中毒

食入有毒的动物性和植物性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称为有毒动植物中毒。此种情况在农村自办家宴引起的食物中毒中也不少见,多由以下3种情况引起:一是某些动植物在外形上与可食的食品相似,但含有天然毒素。如河豚鱼含有导致神经中枢及末梢麻痹的河豚鱼素,毒蕈等。二是某些动植物食品由于加工处理不当,没有去除不可食的有毒部分或去除其毒素引起中毒。常见的有猪甲状腺、青鱼胆、四季豆、黄花菜、未煮熟的豆浆等引起的食物中毒。三是少数保存不当产生毒素。如发芽土豆的龙葵素引起的食物中毒。这类食物中毒一般发病快、无发热等感染症状,按中毒食品的性质有较明显的特征性的症状,通过进食史的调查和食物形态学的鉴定较易查明中毒原因。

三、防治对策

农村家庭自办宴席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在宴请次数和参与人数上均高于其它宴席形式。据江苏省历年食物中毒统计分析,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餐饮场所、集体食堂和家庭。现在,家庭食物中毒已由过去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且较多发生在农村家庭自办宴席上。近年来,各地政府和监管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多管其下,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江苏省常熟市出台的《农村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村委会对本村范围内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负责,确定村食品安全工作负责人,建立家庭自办宴席管理台帐;操办宴席的厨师对宴席活动的食品安全负直接责任。同时,要求民间厨师须取得有效健康证明及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方可从业;自办5桌及以上的农村宴席主办者应提前告知村食品安全工作负责人;村必须提前一天派人到宴席主办地进行实地察看和现场义务指导。对宴席操办过程中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规定》不但要求宴席主办者、村委会、镇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和当地医疗单位采取应急救治措施,而且还明确要与卫生镇(村)的创建、复查相挂钩,严格实行考核考评。

苏州市制定的《农村家庭自办宴席卫生管理要点》特别提出以下卫生管理要点:

1.食品原料:保证货源新鲜,注意肉禽检疫和蔬菜农药污染。

2.烹调加工:所有食品必须烧熟煮透,不得提供生吃、刺身菜肴。

3.冷菜制作:所有冷菜必须当天制作,禁止使用隔夜冷菜,并做好48小时留样。

4.消毒措施:做好餐具容器、冷菜制作间和操作人员的清洗消毒。

5.人员健康:厨师应持健康证上岗,不得患有腹泻、化脓性、渗出性皮肤病、严重感冒等疾患。

以上是一些地区在农村自办家宴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已经进行的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我省各地市县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出台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自办家宴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去探索解决这个难题。

四、讨论和建议

1、建章立制、制定管理办法和制度

针对农村聚餐活动的特殊性,呼吁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农村自办家宴食品安全问题,各级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可以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出台《农村聚餐活动食品安全暂行管理办法》、《农村群体性聚餐申报备案制度》、《农村群体性聚餐食品卫生要求》等有关地方性规章和制度,对农村群体性聚餐在申报、日常监督和业务指导等管理工作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通过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从而使农村聚餐活动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推行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各方面职责

推行乡镇人民政府对辖区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负总责;村委会对本村范围内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负责,确定乡、村食品安全工作负责人,建立家庭自办宴席管理台帐;操办宴席的厨师和举办人对宴席活动的食品安全负直接责任。每次家庭自办宴席申报时,厨师和举办人应签订本次宴席食品安全承诺书,进一步加强厨师和举办人的责任意识。

3、严格厨师准入制度

食品加工是群体性聚餐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厨师是否有责任心和具备食品安全知识,直接关系着群体性聚餐的安全性。为此,加强对厨师的管理显得尤为必要。厨师必须经过健康体检并取得上岗资格后方可上岗。同时,要加强对厨师的食品安全意识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厨师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以增强其责任心,提高其业务素质。

自办范文篇2

农民自办文化,是指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的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农民自办文化是反映当地的经济基础、文化氛围及农民自身的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近年来,区文化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配合“四区”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扶持和关心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农村三项活动,全区各乡镇农民自办文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全面了解我区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情况,近期,区文化局组成农民自办文化活动调研组,深入各乡镇和农村,采取听汇报、看材料,现场考察等形式,开展农民自办文化调研活动。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自办范文篇3

一、近况

在农村,逢上乔迁祝寿、娶亲生子、凶事等红白喜事,都有在自家举行宴席的风俗,普通都有50-300人参与,多者可以到达500人以上;宴席菜多以鸡、鱼、猪肉、蔬菜为主,辅以生果、甜点等构成,原料多在本地农贸市场自行收购或村民自种自食;帮厨的厨师都是宴席举行者请来的,大多为本地烹调“妙手”,无人员安康证实,缺乏相关的食物平安常识;加工厂所都是以自家厨房为主,规划大一点的暂时砌筑灶台,前提有限,卫生设备粗陋,这些都给农村宴席带来平安隐患。

(一)农村厨师。农村厨师即“民间厨师”。这些厨师们经常是挑着萝筐(盛装碗筷等)走店主窜西家,为有红、白喜事的村民办“十大碗”,从中收取工钱,他们中一局部已由“肩挑萝筐”式改为“车装厨具”式,不只为拟办宴席的农家供应碗筷还包罗菜刀、菜板、桌椅板凳、后勤效劳等等。这些农村厨师没有正轨培训进修,缺乏卫生知识,卫生认识淡漠,操作简略粗拙,不注重小我卫生及安康情况。

(二)农户情况。跟着变革开放与经济文明的开展,农村劳动力大局部涌向城镇,留守在家“务农”的村民根本上是些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这些留守人员卫生认识淡漠,大局部忙于农活而无暇顾及卫生,房屋区情况卫生差,阴阳沟得不到实时清算,蚊蝇繁殖、鼠害不时、前提粗陋、不具有举行宴席的情况卫生前提及物质根底(如冰箱、洗消池等)。遇有红白喜事,普通都是在空场地上暂时搭个棚子作厨房、暂时挖个坑作灶窑,随意找个板板(有的甚至是门板)做菜板,在上面作凉菜、卤菜等等。

(三)效劳人员。村民遇有红白喜事时,普通都是亲属伴侣跑效劳,左邻右舍来帮助。参加制造的主厨人员和帮厨人员是在前来帮助的人员中暂时确定,人员混同,活动性大,统一件事能够轮换几小我来做,小我卫生习气差,着装不划一,未经安康反省和卫生常识培训,制造的菜肴质量很难包管,极易形成疾病传染。

(四)食物收购。农村宴席所运用的食物原料,大多从邻近集镇上购置,在“三无”产物和冒充伪劣产物很多流入农村市场的状况下,很难包管所购食物的卫生质量。因为购置量大、就餐人数多、预备任务提早,普通蔬菜生果、调(配)料提早3-5天购置,肉类食物提早1-2天购置,即便购置的品种食物生果是好的,但因为现场前提的限制,如:无冷冻冷藏设备,离家畜圈舍或茅厕太近,原料寄存、加工、制造不契合卫生规则,在加工制造进程极易被污染。宴席经常是处理当天吃了,往后一两天帮助的亲属伴侣还留下来吃残剩的饭菜。

二、存在的问题

(一)原料收购、贮存中存在的问题。原料多在本地的村民和农贸市场自行收购,且把关不严,轻易购置过时蜕变食物景象,收购人员无索票索证认识,收购食物未实时贮存或贮存前提有限,防蝇、防鼠、防尘等办法缺乏。

(二)加工制造前提粗陋,设备设备缺乏。农村举行宴席,相当一局部是在自家厨房或院子里搭一暂时灶炉,前提粗陋;制造宴席缺乏需要的设备设备和平安、卫生办法,缺乏需要的冷藏、消毒和防尘、防蝇等卫生防护设备设备。

(三)厨师及操作人员存在的问题。厨师都是宴席举行者请来的,大多为本地烹调“妙手”,帮厨人员都是亲友老友,他们既没有安康证,又没有相关部分培训,存在平安隐患。

(四)家庭不自动申报,监管乏力。农村宴席属于非运营运动,还村民认识淡漠,嫌费事,因此举行者申报的自动性不高。自办宴席在农村量大、面广,监管人员缺乏,作为协管员或信息员没有法律权,只能指点挽劝,举行者不亲密共同,甚至回绝指点。

(五)会餐人员复杂,轻易传达疾病。农村宴席,约请的人员较多,除亲属伴侣外,还有同事、指导和本村居民,不免有单个人患有肝炎、伤寒、痢疾等流行症,或携带病源菌,添加了发作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的机率,传达疾病的能够性极大。

三、对策建议

为消弭隐患,避免农村会餐惹起的食物中毒事情的发作,应本着“顺水推舟,落实办法,增强监视,标准治理”的准则,从当局、部分、家庭三方面,通力合作,做好平安防备任务。

(一)当局落实责任,健全机制。一是制订农村宴席食物平安治理方法。依据《食物平安法》确定的“食物药品平安当地当局负总责”的规则,明白乡镇当局、村社及食物平安监管部分对农村宴席治理的职责,还对农村宴席申报、日常监管、指点等方面作出明白规则和要求。乡镇当局对农村宴席治理负总责,树立健全相关准则,做好宴席注销立案任务,布置公卫人员到现场指点反省;村社组织催促事主在宴席前5天向村委会申报,指点和协助事主做好情况卫生。食物平安监管部分增强对农村食物平安监视治理和食物中毒等突发事情的预防和节制任务。二是树立农村宴席申报立案准则。但凡需求举行宴席的家庭,应在规则的工夫内迁就餐工夫、人数、场地、厨师等状况向本地村委会申报,由村委会向乡镇当局申报,乡镇当局做好宴席注销、立案和布置公卫人员同村社干部对举行宴席的现场、加工情况进行反省指点,并将反省指点后果上报县卫生局、食物药品监视治理局立案。三是严厉厨师立案准则。厨师必需在乡镇当局立案,厨师及帮厨人员必需持有用安康证实和食物平安常识培训的及格证实。

自办范文篇4

农民自办文化,是指农民个别或群体依托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本,而进行的以知足本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好处需求为目标的各类文化理论活动。农民自办文化是反映本地的经济根底、文化气氛及农民本身的本质的一个主要显示。近年来,区文化局在区委、区县政府的准确指导下,以“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点,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共同“四区”建立为出力点,积极搀扶和关怀乡村自办文化活动,鼎力开展乡村三项活动,全区各乡镇农民自办文化工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具体调查我区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状况,近期,区文化局构成农民自办文化活动调研组,深化各乡镇和乡村,采纳听报告请示、看资料,现场调查等方式,开展农民自办文化调研活动。现构成调研申报如下:

1、净化乡村文化市场,树立村庄文化新风。农民自办文化遍及具有文化理论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拟健康、参加者身心知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村庄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加个中的农民群众必定越多,响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迂腐、掉队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然后为构成文化乡风供应健康的养料和优越的导向。进修科学文化常识的多了,参与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钱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乡村精神文化建立。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村庄民风文化,或具有分歧水平的民风特征,是对村庄民风文化的承继。这是因为村庄民风文化在工夫布置、内容和方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均衡,与其生涯相顺应和相交融,轻易培育一起的兴致喜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厚的文化资本,因此,村庄民风文化很轻易被今天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涯之中所因循、所采用,很轻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而,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成效,将为现代的乡村精神文化建立作出严重奉献。

3、进步农民文化本质,加强农民致富才能。在丰厚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首要目标和首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量,如,农民念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片子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进步广阔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本质,有助于乡村的经济发展。

4、添加沟通交流,促进乡村社会不变的聚合功用。因为农民自办文化普通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景象,然后也就大大地添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时机,其后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调和,有助于完成乡村社会的不变。有助于乡村调和社会的构建。

自办范文篇5

【关键词】高等院校;自办事业后勤;后勤管理

高校后勤经过近20年的改革,直至当下,并存着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自办事业后勤、自办与外包结合的混合后勤、全外包后勤。自办事业后勤模式在当前后勤社会化方向明确但深化改革具体政策不明晰的情况下出现进一步增强的趋势,不少的学校将改革初期管办分离的甲乙方合并成立事业编制的后勤保障部,其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高校自办事业后勤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问题。学校后勤服务保障项目大多需要招标,要求承担单位具备独立法人资质。自办事业后勤无独立法人资质,难以承担校内原可承担的项目,使收入减少、市场缩小。(二)人的问题。1.人员补充问题。后勤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急需补充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由于体制、机制等制约,补充困难。2.人员稳定问题。实现社保全员覆盖资金缺口大,导致劳动纠纷不断,外聘核心人员稳定难,制约了人力资源活力的激发。近年来很多学校大幅度提高校内职工收入、发放改革性津贴,而自办事业后勤无资金同步跟进,后勤在编职工与学校同职级人员相比收入差距拉大,影响员工对后勤工作的认可度和归属感,队伍稳定压力大。(三)财务问题。事业后勤立足校内,以社会效益为重,以保障能力、服务质量和挖潜节支为主要考核指标,不从事盈利性业务,收入来源有限,资金紧张,发展受限。(四)资产问题。资产产权属于学校,基础设施的新建、改造、维修应由学校承担。实际运行中,由于缺乏明晰的主体责任方,后勤为保证工作平稳,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而资金难以返还,减少了后勤可用资金。(五)新服务项目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层出不穷,师生对这样的服务使用热情很高,比如移动支付等,但是受制于事业单位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开展缓慢。

二、高校自办事业后勤存在问题分析

对问题深层次分析,主要有自身先天不足、政府导向渐进、社会环境影响、校内需求变化等原因。(一)自身先天不足。1.体制无改革创新。体制没有实质性突破,后勤仍为学校下属事业部门。2.资产产权不清晰。资产产权属于学校,后勤无权处置,但资产在具体保障服务活动中所产生的责任却由后勤承担,资产保值增值存在风险。3.经济关系不顺畅。既要关注公益性,又要关注效益养活自己,二者有冲突。4.学校存在运行风险。法人主体为学校,其一切活动的最终责任也要由学校承担,后勤依然是引发不稳定的方面。(二)政策导向渐进。1.教育主管部门政策导向后勤社会化与自办事业后勤相悖。政策导向为后勤社会化,要求高校从自办事业后勤向选后勤、管后勤转换,基本实现事企分开、管办分离;要求高校开放后勤市场,引入专业化公司,通过市场的调配作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对于后勤社会化的时间节点和相应的内容也提出明确要求,同时提出将后勤社会化改革纳入学校办学评价体系。如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1年《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2012年12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印发的《〈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课题研究报告》(教发司〔2012〕194号)都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以“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规范自律、部门依法监管”为主要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事企分开”、“管办分离”。2.高校工勤职数限定与后勤人员需求相矛盾。高校受工勤岗位编制数量的限制,在抽出绝大部分满足校内其它单位对于工勤岗位的需求后,能够分配给后勤的人数远远少于实际需要,工勤岗位数量无法满足需要。(三)因资质问题无法参加招投标活动,服务项目和范围减少。因无资质,即使是校内项目,绝大部分也不允许事业后勤参加。这部分收入的减少,将大大增加自办事业后勤的经济压力,制约其发展。(四)社会服务蚕食后勤服务市场,收入减少。传统的高校后勤服务是一个具有围墙、相对封闭的区域,最大的优势资源是稳定的市场。改革初期,对于欲进校的外来服务,自办后勤通过行政手段、把好校门就可以将其堵在门外,使师生接受后勤提供的服务。随着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校外服务通过BOT、PPP模式进入校园或沿着互联网的高速公路被师生主动叫进校园,分食市场,获取校内收益,使得自办事业后勤的生存空间变小。(五)面对师生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服务受到限制。学生在互联网经济下养成了自主选择、多样化、去中心、跨地域、去边界化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需求通过信息化、网络化的高速公路跨越了学校的有形围墙,进入校园,针对学生提供校内不具备的或者更优的满足学生个人需求的服务,形成了一个跨越边界观念的虚拟化需求满足世界。服务多样性、消费多元化要求后勤能够提供适合时代需求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但是面对相关政策和规范要求,有些业务无法及时开展,造成学校需求与后勤供应能力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在目前的模式下越来越突出,使后勤难以满足师生不断增长的需求。以上问题有的是在改革初期没有彻底得到解决的遗留问题,有的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对自身的负面影响和对学校发展的制约作用,将会越来越突显,自办事业后勤难以克服,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三、高校自办事业后勤深化改革思路

(一)追索市场与计划合理配置之路。扬弃行政拨款、事业管理的运作模式,运用市场的动力机制,顺应市场法则,同时适度发挥学校统管及自办事业后勤的调节作用,让自办事业后勤尽快融于市场,赢得有序活力。(二)转变后勤工作重点,有破有立。转变一味“办后勤”的方针,按照“选后勤、管后勤、办后勤”顺序安排工作。有破有立,破的是摆脱“事业、独家”后勤模式,立的是发挥“企业、多方”后勤功能。(三)着力进行体制、机制突破。在实体发展上,将从事业单位向法人企业、从计划经费向独立核算转变作为工作的重点。

四、高校自办事业后勤深化改革路径

(一)自办事业后勤公司化。自办事业后勤在做好校内服务保障的同时,积极壮大自己,不断增强其独立核算、企业化运作的自主权,成熟一个注册一个,最终形成优势服务项目的整体企业化,注册成为独立法人公司,向外拓展、承担社会服务项目,反哺学校,实现后勤社会化。企业化要尽早,一旦社会企业进入各个高校的服务保障市场形成规模,再想获得市场空间,难度会大幅增加。(二)自办事业后勤缩小。增强校内市场开放力度,重点增强选后勤、管后勤的专业人员,减少实际从事自办事业后勤工作的人数,当人员减少到一定程度,自办服务将自动消亡,实现由内到外的平滑过渡,最终实现后勤社会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不可逆转的方向,自办事业后勤沿着后勤社会化的方向,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渐进的方式深化改革,是稳妥的,既符合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师生不断增长需求的满足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元春.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6

自办范文篇6

1把自办节目当做政治任务、政治责任来

完成,很少有人把它当做产品、产业来经营,更没有去讲求它的受众市场、经营规律、节目成本、综合效应。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县级台节目质量不高,收视率收听率低。因此,办好县级台的自办节目,首先要解放思想,在观念上进行彻底更新,树立一种正确的节目理念。要把自办节目当做一种产品、一项产业来策划、组织、经营,这样才可能使之适应市场,被受众认可,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提高经济效益。

2找准自办节目定位

第一,自办节目要做到导向性和贴近性的统一。县级台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的宣传阵地,自办新闻节目成为节目的重中之重,是主体,是龙头。要守好阵地、突出主题,把党的政策及时宣传到群众中去,节目贴近群众是关键。电视新闻要把镜头对准基层和群众,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首先,要改进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努力发掘和群众息息相关的新闻点,把时政新闻做得让观众爱看。其次,要从百姓的眼光去发现、发掘新闻点,用百姓的身边事影响和教育观众。县级台的根基在基层。群众中有很多先进的典型和事迹,同时,也有少数人所作所为与公共道德、法律相悖,这些鲜活的人和事一经发现和总结,就应成为县级台新闻节目的生动素材。节目做出来后,会让观众觉得可亲、可信,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和教育。

第二,立足基层实际,凸显区域特色。县级台无论从资金、技术,还是人才、设施、办台经验等方面都难以与省、市大台相比。然而,县级台也有其独到之处和优势条件,那就是对本地受众的接近和对本乡本土的熟知,这点正是中央、省、市台所不能抢占的优势。县级台就要从栏目设置、节目形式、内容安排等方面打“特色牌”,唱出“拿手戏”。莒县广播电视台2006年新开办的《莒州纵横》栏目就打出了一个漂亮的“特色牌”。栏目记者走遍莒县的大街小巷,了解身边的鲜闻趣事,关心百姓的酸甜苦辣,只要是莒县观众身边的、想看的、关心的、感动的,都被纳入栏目的报道范围。《莒州纵横》栏目的推出,让莒县的百姓了解身边发生的一切,也真正体现了地方电视台所具有的地域优势。

第三,根据受众需求,做好服务文章。县级台自办节目要抓住受众,必须突出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让受众在上级台无法满足的需求得到弥补。特别在节目内容上,既要搞好新闻宣传,又要加大信息、技术服务节目的分量;既要发挥导向作用,又要为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搭好桥、引好路。莒县电视台与莒县人民医院联合开办的《健康365》栏目,重点播出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并对群众咨询的健康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受到群众的好评。2011年,莒县电视台又针对群众消费理念的需求,适时开设了《消费前沿》栏目,及时报道时尚消费信息,为群众消费购物搞好引导,这些栏目集科技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面向老百姓,服务老百姓,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自办范文篇7

一、工作目标

按照“全面排查,彻底整治,巩固成果”的总体要求,突出以预防为主,真正摸清、摸全、摸透自办宴席食品安全重点区域、环节的潜在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二、检查内容

(一)检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是否将农村自办宴席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是否成立领导小组和制定相关机制,是否有工作轨迹。

(二)检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全面建立农村自办宴席的信息收集、报告、备案工作机制。

(三)检查乡镇政(街道办事处)府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和农村自办宴席现场食品安全技术指导。

(四)检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定情况及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情况。

(五)严格检查宴席举办者、承办者原辅材料的购进使用情况;原辅材料、成品菜肴的存储、留样、“三防”管理。

(六)检查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情况,是否落实“五专”管理制度。

(七)检查加工人员的健康证明、食品安全培训合格证明等证明情况。

(八)检查用于自办宴席消毒、冷冻冷藏、食品留样、三防、垃圾存放等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

三、检查方式

(一)听汇报。听取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自办群体性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情况汇报,了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听取有关意见和建议。

(二)查台账。查阅农村自办宴席监管工作开展相关文件、工作记录、档案资料等。检查乡镇(办事处)是否建立农村自办宴席信息收集、报告、备案工作机制,是否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和农村自办宴席现场食品安全技术指导,是否对农村自办宴席专业加工服务者进行备案、登记造册,是否报告和协助处置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三)看现场。现场查看宴席举办者、承办者履行备案、环境卫生、操作过程情况;查看宴席的承办者资质情况,是否按规定取得健康证、农村厨师培训合格证等相关资质合格性证明文件;查看原辅材料、菜肴成品是否按规定严格执行存储、留样等相关制度。

(四)访厨师。积极走访农村自办宴席厨师,全面了解农村厨师对当前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规章制度的了解程度,全面了解农村厨师在承办宴席过程中履行承办者相关责任的情况;全面了解农村厨师对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

四、时间安排

成立3个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专项督查工作组,分别由三位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实行划片分区、责任到人的制度,于2014年9月1日至9月30日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为期30天的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专项督查工作(名单及责任区域附后)。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要深刻认识做好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责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要以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此次排查整治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全面排查治理,确保排查整治工作顺利开展。

(二)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根据工作目标和排查整治工作任务,用心思谋,精心组织,细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措施、严格工作责任,大力营造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监管人员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把食品安全排查整治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

自办范文篇8

一、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每一个民族之所以作为民族而存在,一个重要的标志,就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的一切形式和表现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成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文化的发展推动民族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促进民族的繁荣,文化的落后制约民族的进步。民族文化的兴盛,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推动民族走向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衰落,则会削弱民族发展的动力。因此,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缔造、捍卫了伟大的祖国,共同创造、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水乳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中华文化形成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鲜明特征。秦汉雄风、盛唐气象,作为各民族共同铸就的文化辉煌,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历久而弥新。少数民族文化对于中原文化有很强的向心性,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也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统一始终是主流。国家统一成为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赖以存在的基础。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瑰宝。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和特色,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少数民族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交流是国家和民族交往的重要形式,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我国种桑养蚕技术和四大发明主要经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到西方,葡萄、黄瓜等农作物和琵琶、杂技等艺术主要通过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张骞的驼队与郑和的云帆,不仅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也将域外优秀文化引入中国,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得到加强,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文化建设和民族工作面临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这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并纳入发展全局,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形成各民族文化各展所长、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文化和谐是民族和谐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体现。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最根本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实现各民族文化的普遍繁荣与和谐共处。各民族文化愈加繁荣,民族之间的关系就会愈加融洽,社会建设的根基就会愈加深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就会愈加完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切实抓紧抓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同国内其他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要求。“两个共同”,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处理民族问题经验的科学结论,是民族工作必须把握的根本原则。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力量,实现“两个共同”,必须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灿烂文明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是维系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纽带。大力发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对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当前,文化的价值日益被社会所认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而且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潜力所在,也是魅力所在。实践证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国文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少数民族文化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大有发展、大有可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不仅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而且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重要贡献。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抵御境外不良文化和腐朽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要求。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各种文化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舞台。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发达国家也在抓紧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其文化的对外扩张和渗透服务。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边疆地区历来是各种文化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交融、碰撞的敏感地区,是境外文化渗透的前沿地带。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文化渗透,企图把我国民族地区作为“西化”、“分化”的突破口,这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和边境稳定构成了威胁。因此,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抵御西方的不良文化和腐朽文化渗透,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维护文化安全和国家利益,成为愈来愈紧迫的重大任务。

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水平与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迫切需求还不相适应,与发展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以对历史、对后人、对中华民族负责的态度,扎实认真地做好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

三、采取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当今时代是一个呼唤先进文化也必将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伟大时代。我们要顺应时展潮流,制定正确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努力开创我国民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正确导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贯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要把握方向,坚持正确导向,为民族地区和全国各地的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要注意吸收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国外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推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先进文化内容与民族特点、民族形式的有机统一。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要不断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和激发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坚持把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中华文化的统一性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结合起来,努力创作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优秀作品,促进中华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良好氛围。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推动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促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形成繁荣文化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文化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要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民族文化专业人才,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国民教育和干部培养的全过程,大力加强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建设,培育一批德艺双馨、群众喜爱、充满活力的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队伍。大力培养民族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递中华文明薪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力量。

自办范文篇9

第一条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农村宴席的食品安全,预防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有关法规,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农村自办宴席系农村家庭、集体自办的婚丧、祝寿、满月、乔迁新居、农忙季节请工等50人以上集体聚餐的宴席。

第三条凡在本镇辖区内举办农村自办宴席的户主和承办农村自办宴席烹饪的厨师及帮厨(工)人员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卫生要求

第四条厨师及帮厨(工)人员承接农村自办宴席烹调加工食品时应严格做到下列要求:

㈠保持个人卫生,现场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严禁在加工场所内吸烟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行为。烹调前、处理食品原料后或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应洗手、消毒;

㈡患有感冒、咳嗽、腹痛、腹泻、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手部有伤口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厨师及帮厨(工)人员,严禁操办农村家庭群宴。

第五条举办农村自办宴席应具备相应的场所,做到内环境整洁、外环境卫生。20米直径内有禽畜圈舍、暴露垃圾堆(场)、旱厕、粪坑等污染源的,应事先采取相应的卫生措施处理。

第六条加工场所应有相对分开的洗菜、洗肉、配菜、炒菜烹制、餐具清洗消毒等区域,应尽量具备冷藏设施,必备清洗水池、餐具保洁和有效的防蝇、防尘、废弃物存放等设施和条件。

第七条因原料清洗、整理、餐具清洗消毒等需要临时搭建简易棚的,应选择地势平坦、较高、给排水方便的场所。

第八条用于烹调加工的刀、墩、板、桶、盆、筐、抹布以及锅、碗、瓢、盆等其它用具,应按使用性质,做到生熟分开,定位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第九条烹调加工应使用标准安全饮用水,不得直接使用河水和未经消毒处理的井水。

第十条农村自办宴席采购食品及原料的进货渠道要正规,必须符合卫生质量要求,要索取进货单、收据、发票等购物凭证。猪肉要使用定点屠宰场屠宰的且有检疫合格证,白酒、饮料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包装规范,信息标注完整的合格产品。禁止采购和使用下列食品和原料:

㈠腐烂、生虫、霉变、污秽不洁、混有异物和其他感观性状异常的食品,以及可能被农药、化肥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容器或运输车辆装运的食品;

㈡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禽、畜、水产及其制品,以及无检验合格证明的其他禽畜肉类、水产品;

㈢无正规包装的散装白酒或非合格厂家生产、信息标注不全的白酒;信息标注不全或超过保质期的各类饮料。

㈣食品标签标注内容不全,或超过保质期限的其他包装食品。

第十一条肉类及水产品应当天采购当天使用,食品及原料在使用前应洗净。

第十二条如选用四季豆、鲜黄花、皮蛋、甲鱼等易发生食物中毒的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应单独处理,煮熟煮透。严禁食用野生菌和发芽洋芋。

第十三条加工后的成品应当与待加工的食品原料、半成品等用不同的容器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提供当餐食用的食品和加工好的备用成品必须加盖、加罩妥善保管,注意防蝇、防尘,严禁敞放。

第十四条隔餐或隔夜的剩饭菜和熟食制品必须在充分加热煮透的情况下才能食用。

第十五条餐饮用具使用前应洗净、消毒。提倡高温蒸煮(沸)等物理消毒方法,消毒后的餐饮用具应采取保洁防护措施,避免再次污染。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必须符合产品卫生要求和标准。

第三章登记备案

第十六条本镇农村自办宴席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对就餐人数50人以上的农村自办宴席必须实行提前48小时报告登记制度。举办者要将就餐时间、就餐人数、场地卫生条件、进货来源、厨师等情况向所在村(居)委会报告,村(居)委会在接到报告后,应向举办者发放《镇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告知书》,进行登记,并将情况报镇人民政府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办公室备案。村(居)委会要及时派相关人员到现场进行检查,对食品的采购、贮存、加工等工作给予指导,及时排除食品安全隐患,确保宴席食品卫生安全。

第四章安全预警及责任追究

第十七条一旦发生农村自办宴席食物中毒,举办者必须采取措施迅速将中毒者送往医疗单位就诊。同时,要立即向所在村(居)委会和镇医疗卫生单位报告,并负责保护好宴席现场,等待有关部门调查。

第十八条村(居)委会和乡镇医疗卫生单位接到食物中毒报告后,要立即向镇人民政府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办公室报告,并应迅速组织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急处置。

第十九条对农村自办宴席发生食物安全事故的,举办者除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外,还应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各村(居)委会食品药品安全管理信息员为第一责任人,凡未履行报告、检查和有效管理职责而导致辖区内发生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事故的村,将按照有关规定,从严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相应责任。

第二十条各村(居)委会要切实加强对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定期组织开展宣传、督促、检查、指导和服务。

第五章附则

自办范文篇10

农民自办文化,是指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的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农民自办文化是反映当地的经济基础、文化氛围及农民自身的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近年来,区文化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配合“四区”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扶持和关心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农村三项活动,全区各乡镇农民自办文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全面了解我区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情况,近期,区文化局组成农民自办文化活动调研组,深入各乡镇和农村,采取听汇报、看材料,现场考察等形式,开展农民自办文化调研活动。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