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2:54:57

中泰范文篇1

关键词蔬菜贸易竞争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6月18日,中国商务部长吕福源和泰国商务部长阿蒂赛分别代表中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泰王国政府关于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方案下加速取消关税的协议》。根据该《协议》,中泰两国将自2003年10月1日起,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提前实现中泰之间蔬菜和水果产品的零关税。其中,蔬菜产品包括实用蔬菜、木薯、甜菜根等植物块茎,共计108项。同时,此项安排向所有东盟成员开放,欢迎并鼓励其他东盟成员参加。

该协议的实施势必对中泰蔬菜贸易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中泰两国在蔬菜方面的竞争情况究竟如何?他们在相同的市场领域,以及相同的产品领域,竞争程度有多大呢?我国的蔬菜能与泰国在产品及共同的市场上抗衡吗?

二中泰蔬菜贸易的竞争关系分析

中国和泰国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在本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高,故两国在农产品,特别是蔬菜出口方面的竞争在所难免。

1.产品层面的出口相似程度

(1)表一为中泰两国自1990年到2001年蔬菜出口到世界市场的产品相似性指数。一方面,从总体上看,产品相似性指数普遍较高。这说明,在蔬菜贸易方面,我国与泰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比较激烈;另一方面,从时间序列上看,除了1993年以外,我国与泰国的蔬菜产品在1998年以前的出口相似性较弱,低于50%,但从1998年开始,出口的相似程度不断增强,均高出50%的水平,而且这种趋势很稳定。

表一1990至2000年中泰两国蔬菜出口到世界市场的产品相似性指数

时间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指数31.6241.0333.5973.3544.7448.1448.5549.5755.4952.6161.3957.74

(2)为了进一步说明中泰两国在蔬菜方面的出口产品相似程度,我们选取了中泰两国蔬菜出口最大的共同市场——日本和美国。

(A)表二为1990年到2001年中泰两国蔬菜出都到日本市场的产品相似性指数。在日本市场,两国的产品相似性指数均高于50%,平均达到70.34%,而且这种出口相似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趋于稳定。这说明中泰两国的蔬菜出口在日本市场上是处于相互竞争的地位,而且竞争的程度越来越激烈。[1]

表二1990至2000年中泰两国蔬菜出口到日本市场的产品相似性指数

时间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指数55.2157.369.3174.0872.7374.9172.9472.1173.9872.6271.8976.98

(B)表三为1990年到2001年中泰两国蔬菜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产品相似性指数。在美国市场,两国的蔬菜出口相似性指数也普遍较高,但与前两市场不同的是相似程度不稳定,时起时伏。这体现出两国蔬菜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虽然激烈,但两国各自都难以把握市场对本国蔬菜的需求,不确定性较大。

表三1990至2000年中泰两国蔬菜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产品相似性指数

2.市场层面的出口相似程度

(1)表四为1990年到2001年中泰两国蔬菜出口金额排名前八位的市场。可见,中国蔬菜出口市场比较固定,而且出口量大的市场一直以来变化不大,基本上是日本、香港、德国、美国、韩国等占据统治地位。而泰国的情况与中国极为类似,蔬菜出口市场也比较稳定,其中,荷兰、日本、美国、西班牙等占据了主导地位。(从1990年到2001年,中泰两国蔬菜出口均排在前五位的市场只有日本和美国,我们选取这两个市场作为分析产品相似性指标的参照市场也依据于此。)

表四1990至2001中泰两国蔬菜出口金额排明前八位的市场

19901995199719992001

排名中国泰国中国泰国中国泰国中国泰国中国泰国

1香港荷兰日本荷兰日本荷兰日本荷兰日本荷兰

2日本日本香港日本香港日本香港日本香港日本

3德国西班牙美国西班牙美国美国德国西班牙德国美国

4意大利前苏联德国美国韩国韩国韩国美国美国西班牙

5墨西哥美国韩国亚洲其他德国西班牙美国英国韩国英国

6美国韩国新加坡英国荷兰葡萄牙荷兰澳大利亚意大利葡萄牙

7新加坡葡萄牙意大利葡萄牙意大利英国意大利德国荷兰韩国

8韩国亚洲其他印度尼西亚香港新加坡比利时\卢森堡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德国

[2]

(2)表五为1990年至2001年中泰两国蔬菜出口的市场相似性指数。可见,豆类蔬菜的市场相似性指数成稳步上升的趋势;新鲜蔬菜的出口市场相似性指数回升很高,这表明两国新鲜蔬菜出口的竞争逐渐激烈;马铃薯和番茄的市场相似性指数则呈现正太分布,这说明两国在这两种蔬菜产品方面的出口已经比较成熟,双方都看到了竞争的激烈将导致两败俱伤,性指数最好的选择是进行专业化生产,逐步降低市场的不明智争夺;腌制蔬菜和冷藏蔬菜的相似性指数极高(冷冻蔬菜平均达到83.44),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双方仍未摆脱这种局面;块茎类蔬菜的竞争相对于腌制和冷藏蔬菜来说,则要平缓得多,平均为10.6的水平。

综上分析,中泰两国的蔬菜出口明显呈现出激烈竞争态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强,这也体现出中泰两国蔬菜贸易的发展水平逐渐提高。

三.竞争原因分析

从产品层面看,由于两国都很重视蔬菜出口。泰国的农产品出口在其出口创汇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其主要出口农产品之一的蔬菜而言,其重视程度无庸置疑。我国农产品出口虽不占统治地位,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有余,发展蔬菜这一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完全符合我国的需要。因此,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考虑,我国重视蔬菜国际贸易也在情理之中。基于对蔬菜出口贸易的重视,两国都从产品的角度出发,希望通过发展特色蔬菜来占领海外市场,这就导致了出口产品相似性指数居高不下的局面。

从市场层面看,蔬菜进口的大国都集中于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或地区,例如日本、美国等。双方竞争虽然趋于增长,但幅度较小,有的蔬菜品种(马铃薯和番茄)还出现了正态分布的态势,这是中泰两国对海外蔬菜市场所作的明智选择。

四.扩大我国蔬菜出口的对策建议

中泰两国的蔬菜出口竞争十分激烈,面对这种形势,要扩大我国蔬菜的出口,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与竞争相对应的互补,加强蔬菜的专业化分工变竞争为互补,使我国的蔬菜出口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增强也取决于两个方面:

(1)产品层面的建议

第一,提高蔬菜质量。

l选育品质优良,附加值高的蔬菜品种。

l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的农药,控制使用化学肥料,在加工过程中严禁滥用食品添加剂。

l要强化蔬菜质量检验,推广产品的绿色包装。

l规范蔬菜质量标准体系,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第二,重视蔬菜行业的科技开发与创新。

l调整科技投入、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为科技转化和渗透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l逐步建立科技产业化运行机制,改变我国目前蔬菜生产、科研推广及农业教育相互割裂的状况,提高蔬菜也科技成果转化率。

l推广蔬菜规范化的生产栽培技术、贮运技术以及加工包装技术体系,提高蔬菜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

第三,争创蔬菜品牌。

l提高蔬菜产品差异性,加快树立蔬菜品牌。

l充分发挥和利用媒体、广告、营业推广等多种促销手段,提高蔬菜品牌形象,促进蔬菜产品的销售,提高市场份额。

(2)市场层面的建议

目前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蔬菜国际贸易关系,全球化、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而面对当前的局势,我国应该进一步扩展全球化、多元化蔬菜市场。

首先,我们应该面向进口大国和地区,积极跟踪并开发进口量在20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市场,逐步扩大我国在这些国家的市场份额,但在某个国家市场投放的总量和品种不宜过多。其次,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巩固发展对日本、韩国的蔬菜出口,最大限度地抢占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以俄罗斯为重点的独联体国家的市场。第三,应该创办跨国公司,营造国际性运销网络,实现蔬菜国际化经营,打破区域性和集团性国际贸易的壁垒。此外,还应该开拓新的销售渠道,逐步提高市场的专业化分工程度。

五.结论:

从分析的结果看,无论是产品领域还是市场领域,中泰两国在蔬菜出口方面的竞争都是激烈的。面对这样的局势,我国用该从产品和市场两个方面同时着手,不断加强蔬菜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扩大蔬菜出口。

参考资料:

《世界蔬菜贸易特征的动态分析》,《世界农业》2002年3期

《农产品贸易争端及发展趋势分析——关于中日蔬菜贸易争端的个案分析》,《中国农恳经济》2002年12期

《浅析中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3期

中泰范文篇2

关键词:中泰;澜湄合作;经贸合作;命运共同体

泰国作为湄公河流域最大经济体,一贯支持和推进地区经济合作。2012年,泰国较早提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可持续发展倡议”,中国政府给予积极回应。2014年11月14日,总理在第1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澜湄对话合作机制”,得到了湄公河流域国家热烈响应。2016年3月23日,“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正式宣告“澜湄组织”成立,成为新型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叠加的新尝试及南南合作的新实践,即共筑“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2018年1月10日,“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推动“澜湄合作”由培育期迈入成长期,战略升级“3+5+X合作框架”。2018年8月24日,“中泰贸易畅通工作组机制”成立并召开首次会议。中泰经贸合作作为“澜湄合作”有机构成,三年来,两国政治互信增强,经贸合作卓有成效,惠及双方民众,成为地区合作新典范。

一、“澜湄合作”背景下中泰双边经贸合作发展的新成效与新特征

(一)贸易总量增扩与比重提升。泰国是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贸易合作的最重要伙伴之一。据中国海关总署(GACC)数据:2015—2017年,中泰双边贸易合作驶入“快车道”,2015年,双边贸易额为754.60亿美元,其中,中国自泰国进口额为371.69亿美元,对泰国出口额为382.91亿美元,泰国逆差额为11.22亿美元。2016年,双边贸易增速放缓,仅为0.34%。2017年,双边贸易额增至805.87亿美元,增长6.07%,其中,中国自泰国进口额为418.06亿美元,增长8.30%,对泰国出口额为387.81亿美元,增长4.30%,泰国顺差金额为30.25亿美元,增长124.15%;但据泰国海关总署(CDT)统计,泰国对华贸易逆差高达153.43亿美元。2018年1-6月,双边贸易额达430.36亿美元,增长14.10%,发展态势稳中向好,后劲十足。随着双边贸易总量持续攀升,中泰两国在彼此外贸中的地位及关联度增强。2015年,泰国在中国外贸中占比3.05%;2017年,升至3.23%,排名第12位,泰国在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中位居第三,占比15.59%,仅次于越南(23.71%)和马来西亚(18.60%),泰国约占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贸易总额35.75%,位居第二,仅次于越南(54.34%)。2015年,中国在泰国外贸中占比15.56%,2017年,升至16.06%,蝉联首位;2015年,中国在泰国出口中占比11.05%,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2017年,中国首次跃居榜首,占比12.44%;2015—2017年,中国连续三年稳居泰国进口榜首,占比基本维持在20%左右(参见表1)。(二)贸易结构优化与合作层次升级。中泰双边贸易合作商品种类丰富、结构优化、层次提升、互补性增强。以HS(2017)六位制为基准:2015年中国对泰国出口商品共2622种,金额超1亿美元为43种,2017年增至2659种、52种;2015年中国自泰国进口商品共2178种,金额超1亿美元为63种,2017年增至4259种、68种。泰国海关总署(CDT):中国自泰国进口贸易主要包括: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塑料橡胶等,初级产品占比由2015年的63.05%降至2017年的60.90%,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由2015年的9.88%升至2017年的10.81%;中国对泰国出口贸易主要包括:机电产品、矿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等,各类产品占比平稳,初级产品占比微升。中国对泰国贸易结合度指数(TCD)由2015年的1.38升至2017年的1.47;泰国对中国贸易结合度指数(TCD)由2015年的1.09升至2017年的1.16。(三)投资提质升级与工程项目务实推进。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I):2015年,泰国吸引国际直接投资(FDI)总额为960.77亿泰铢,其中,中国投资123.82亿泰铢,占比12.89%,位居第四位,仅次于日本(29.74%)、新加坡(17.85%)、印尼(16.38%)。2016年,中国投资飙涨92.84%。2017年,泰国吸引FDI总额为2826.96亿泰铢,其中,中国投资275.14亿泰铢,增长15.43%,略高于泰国全国外资增速(12.30%),中国在泰国吸引外资中占比9.37%,仅次于日本(47.05%)、新加坡(14.28%)。2018年4月18日,中泰签署首批澜湄合作专项基金,包括跨境经济特区联合发展、贸易和物流边境设施升级改造、澜湄商务论坛、次区域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等。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一期工程于2017年12月21日正式开工,造价约1794亿泰铢,预期2021年底通车,作为泰方首条标准高速铁路,对改善国内交通运输条件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将提升两国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加速泛亚铁路进程,深化地区融合发展。(四)旅游持续升温与人文交流互动频繁。中泰人文交往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澜湄合作”背景下,“中泰一家亲”再上新台阶,双方在旅游、教育、文化、宗教等交流频繁、成果丰硕,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润滑剂”。泰国已成为中国居民海外出游首选,中国为泰国接待国际游客数量和收入第一来源。泰国旅游局(TAT):2015年,泰国接待国际游客2990万人次,中国游客793.48万人次;2017年,接待国际游客3500万人次,增长8.77%,旅游收入1.82万亿泰铢(约3660亿人民币),中国游客980万人次,增长11.97%,来自中国游客收入5200亿泰铢(约1046亿人民币);2018年1—6月,接待国际游客1948万人次,中国游客引领榜首,为593万人次,来自中国游客收入3190亿泰铢。截至2018年6月30日,在华的泰籍留学生达2.7万名,泰国已成为中国第三大留学生来源国;在泰的中国留学生达3.7万名;在泰设有孔子学院15所、孔子课堂20个,约有1700名中国汉语教育志愿者服务。2017年12月17日,澜湄国际职业学院在瑞丽破土动工,将增进“澜湄组织”六国在教育、文化、产业等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五)国家战略良性对接与国际产能合作纵深发展。《澜湄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为中泰国际产能合作发展注入新动能。泰国政府的“东部经济走廊计划”(EEC)及“泰国4.0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澜湄合作”高度契合、紧密相连、相得益彰。利用“澜湄组织”合作机制,立足彼此优势禀赋,务实推进产能合作,强化清洁能源、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交流。国际产业园项目作为深化产能合作的新载体、新模式。泰中(罗勇)工业园是中国商务部首批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洼地”效应凸显,园区建设与招商引资增速提质,入驻企业达100多家,实现工业总值超100亿美元,提供就业岗位超3万人次,2015—2017年,新增入园企业40多家,实现工业总值60亿美元。中泰(崇左)产业园已与泰方国内六个园区结成“两国多园”联袂发展格局,入驻企业达90多家,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

二、中泰双边经贸合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治互信不足,合作共识有待提升。中泰两国建交40余年来,总体平稳友好,政治战略互信,高层互访频繁,民间往来密切。但近年来双边经贸合作磕磕绊绊、并非一帆风顺,泰方国内政治因素干扰而屡遭波折,互信不足、不深、不稳。中泰合作旗舰项目———中泰铁路项目历经波折,反复变更,暂缓搁置,以致挫伤信心、延缓进程、损害利益。泰国政界与民众对中泰关系及“澜湄合作”杂音不断,中资项目常沦为泰朝野争执的“替罪羊”、“牺牲品”,国内民粹主义抬头,对中资项目偏执、猜忌、担忧,域外国家更是施以利益引诱,生事搅局,使泰政府对华政策朝令夕改,左右摇摆,跌宕起伏。“澜湄合作”框架下,中泰两国政府亟需秉持合作理念,高瞻远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携手做大合作“蛋糕”,实现“1+1>2”的双赢与多赢格局。(二)贸易壁垒增加,自由与便利化受阻。三年来,尽管双边贸易合作突飞猛进,但尚未达到两国高层预定的1000亿美元目标,2017年,中泰双边贸易增速为中国与澜湄国家合作中最低。在双边贸易中仍存在着商品种类单一、大宗产品比重偏高,附加值低,竞争性突出、产业内贸易合作不足等问题。随着CAFTA“升级版”深化,中泰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虽有改观,但仍尚存诸多贸易藩篱,如对少数敏感性商品保留较高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检验标准不一,通关不顺畅,制约贸易合作潜力挖掘。2018年,泰国海关署出台提高自中国进口商品通关审查要求,人为性抬升合作门槛;另外,中国对泰国部分农产品也保留较高关税及进口许可证制度等,如中国对新鲜水果进口种类限制。贸易保护主义藩篱阻碍贸易合作深化与升级。(三)投资规模低迷徘徊,合作进程坎坷。自2015年以来中国对泰国投资合作增量提质,但总量与比重颇为有限,2017年,中国投资尚不足10亿美元(约8.82亿美元),与雄居首位的日本(约42.66亿美元)相差甚远,逊于同期中国对缅甸(13.95亿美元)、越南(14.10亿美元)、柬埔寨(14.31亿美元)等投资。2018年,中国政府拟提供100亿美元信贷额度资金以支持澜湄地区基建设施项目建设,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热忱参与专项基金项目申报,较早签署双边协议,但泰方政府热情不高,主动性弱,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举棋不定。中泰铁路历经波折,变卦加码,频繁推延,削弱信心,延缓进程,耗蚀成效。湄公河流域五国中,泰国综合实力、工业经济基础中等偏上,中泰两国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互补性强,交集多,产能合作空间广,潜力大。(四)基础设施不完善,互补优势弱化。泰国国内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匮乏,维护升级有限。中泰两国海陆不相接,互联互通软硬件基础薄弱,缺乏高速铁路贯通,在“高铁时代”的今天,泰方国内铁路仍为传统窄轨,运力小、行速慢;公路运输运量小、费用高,泰国陆路运输货物出口中国须经越南、老挝国内公路转关入境(R3A、R3B、R3E、R3W等),距离遥远,路况不佳,运输不便,运费偏高;海洋运输距离远、耗时长,削弱双边经贸合作优势潜能。与邻国越南对比其劣势难掩凸显,中越两国海陆相连,2017年首开“中越国际班列”,经贸合作“高歌猛进”(2017年中越贸易增速高达24.65%),给泰方拟增扩对华出口构成替代与竞争。

三、“澜湄合作”背景下深化中泰双边经贸合作发展的建议

(一)增进高层政治对话,巩固战略互信。新时期,“澜湄合作”成为中泰双边经贸合作发展新平台,顺应潮流、把握机遇、利用新机制务实推进双边经贸合作全面发展与战略升级。坚持“领导人引领、全方位覆盖、各部门参与”的构架,弘扬政治互信与民间友好传统,增进高层互访,加深战略互信,相向而行,促进地方及相关部门对话交流,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推动两国地方优势产业对接融合,如中泰(崇左)产业园立足双方糖业优势而建立。中方亟需密切关注泰方“东部经济走廊”、“泰国4.0”、“南部经济走廊”等国家战略动态与趋势,做好政策对接,重视项目的环保性、可持续性、互利共赢性及企业社会责任,做实宣传与解释工作,主动与地方媒介沟通,提高透明度与信息披露,增扩民众知晓度,重视社会舆情,多对话,少猜忌,扎根基层,惠及当地,分享红利,营造和谐氛围,保障经贸合作全面、有序、顺畅推进。(二)优化经贸环境,推进合作升级战略。对泰方而言,提振贸易规模尤其扩大对华出口意义深远,囿于双方统计口径差异,泰方一直偏执自身逆差增扩、利益弱化。鉴于此,亟需加强两国经贸部门对话与协调,落实高层协议,促进政策对接与产业融合,削减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提高通关效率,减低行政费用,推进两国产品互认体系和“单一窗口”口岸通关模式,适时启动新一轮自贸谈判,提升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打造中泰经贸合作“升级版”。发挥政府引导与服务功能,适度增扩自泰方优势产品进口,扭转贸易失衡,立足资源禀赋,利用互补优势,深化全产业链合作,鼓励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打造区域制造与配送中心,携手开发第三方市场及世界市场。(三)深化产能合作,打造区域产业价值链。英国TheEconomist《中国海外投资指数2017》:泰国在中国海外投资由2015年的38位跃升至2017年的18位,居东盟第3位,仅次于新加坡、马来西亚。世界银行DoingBusiness2018:泰经商环境在世界190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26位,居湄公河流域五国之首,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列居第68位、135位、141位、171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2018)》:泰国家风险总体评价指标在57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26位,在湄公河流域五国中位居首位,老挝、柬埔寨、越南、缅甸列居第31位、36位、39位、40位。中泰投资合作根基实、领域广、交集多、潜力大、辐射广、前景好。参照《澜湄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创设产能合作基金,建立项目库,明晰阶段性拟建项目清单,组建咨询与评审机构,完善项目甄别与筛选机制,推进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拓宽领域,提升层次,打造国际产业集聚示范区,利用中方综合实力与产能优势助推其在地区及全球价值链中地位升级,“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四)完善基础设施,构筑区域互联互通网络。中泰两国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滞后与不完善成为了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发展的“瓶颈”。在“澜湄合作”新框架下,依据《澜湄国家互联互通规划》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充分利用“丝路基金”、“亚投行”和“澜湄合作专项基金”等促进泰方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有序推进中泰铁路项目,完善“硬联通”;加速中老铁路进程,树立地区示范效应及标杆作用,统筹泰老铁路、高速公路的零对接与升级规划,构筑区域互联互通网络体系,打通“澜湄合作经济走廊”。促进中泰及中南半岛地区信息技术对接合作,推进“互联网+”战略,助力发展跨境电商,构筑地区信息共享平台,加速完善“网上丝路”合作。(五)增进民间交流,夯实社会民意根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澜湄合作”之源泉与生命力在于人民。发挥政府引导与服务功能,鼓励民间力量协同参与,丰富“澜湄周”内涵,提升“澜湄意识”及身份认同。互办国家友好年、文化节,创新地方及特色产业博览会,推广友好城市,密切民众交往,增强青年人交往。设立“澜湄奖学金”,增扩与合理分配泰方来华留学、访学、培训、参观规模,加深泰国人民对华认知、认同与信任;出台配套优惠政策,鼓励国内教育、科研、商会、文艺、医疗、宗教、非政府组织及个人“走出去”,汇集力量,博采众长,相辅相成,构筑多领域、多层次、多主体的交融体系,夯实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社会民意根基。“澜湄合作”作为中国周边外交的重点区域和新试点,翻开了次区域经济合作新篇章,中泰双边经贸合作发展再次迎来了战略机遇期和区域新平台。中泰两国政府将继续秉持传统友好政策,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理念,统筹顶层设计,夯实合作根基,完善“五通”建设,拓展领域,提升层次,丰富内涵,实现互利共赢,共筑“中泰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颇钦•蓬拉军、李冰.“一带一路”与中泰关系[J].南开学报,2018(1):151-158.

[2]邓洲.泰国产业竞争力现状及中国与泰国贸易拓展潜力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7(4):49-56.

[3]邢莘.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下的中泰经贸合作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15(5):31-33.

[4]余海秋.中泰战略合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当代世界,2017(9):62-65.

[5]周方冶.“一带一路”建设与中泰战略合作:机遇、挑战与建议[J].南洋问题研究,2018(1):67-78.

中泰范文篇3

中泰两国在经济、文化、历史、民族交往上更有着长远的交流和融合,在法律制度上也有着各自的特色。本文试就中泰两国的经济刑法作一个比较。

一、经济刑法概念的界定

经济犯罪,从世界范围看,无论犯罪学还是刑法学,对之研究程度不同;对其定义,也众说纷纭。赵长青教授认为所谓经济犯罪,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领域中或者在实施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的职务活动中,为牟取不法经济利益出发,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破坏经济秩序和廉政制度,依照刑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他认为经济犯罪包括: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罪、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和贪污贿赂罪。[1](P72)陈兴良教授提出经济犯罪,是指在商品经济或者市场经济领域,即市场经济整个运行环节¹,一切违反国家经济法规规,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危害社会经济关系,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2](P5)由此可见,哪些属于针对经济犯罪的刑法规范,迄今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要在理论上对经济刑法的定义达成共识,还有待于各国刑法理论界的共同努力。国外刑法学界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刑法学界对经济刑法的见解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11广义说。乃指一切与经济活动与经济利益有关的刑法规范。[3](P87)此说认为所有和经济生活有关的刑法规范,都是经济刑法,它即包括传统的财产犯罪,又包括一切散见于民商法、经济法,以及经济行政法规中具有刑法性质的法律规范,还包括污染环境等公害刑法、从事经济管理的附属刑法等。这种观点,在早期刑法文献中称之为经济的刑法。21狭义说。乃指以整个经济及整体经济中具有重要功能的部门或制度为保护客体的刑法规范。[3](P87)此说把经济刑法的面限定得很窄,即指以整个经济及整体经济中具有重要功能的部门或制度为保护客体的刑法规范,因而有人称之为经济管理的刑法。31折衷说。系指规定违反经济法规的经济违法行为的处罚条件及其法律后果的刑事法规范。[3](P88)此说认为经济刑法指规定违反经济法规的经济违法行为的处罚条件及其法律后果的刑事法规范。即经济刑法的内涵包括经济犯罪行为和经济秩序违法行为,二者合称为经济违法行为。此说重点在于说明经济刑法不同于普通刑法,不仅包括犯罪行为,而且同时包括违反经济法规的行政不法行为。中国大陆学者目前对何谓经济刑法也有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刑法是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什么行为是经济犯罪以及对经济犯罪应当如何处罚的法律。[4](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刑法是指经济法规中所包含的有关刑罚条款的规定。即经济法规中所规定的对经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5](P21)第三种观点认为:所谓经济刑法,是指违反我国经济管理法规,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经济制度及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关系、财产制度的经济违法犯罪及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5](P23)第四种观点是:所谓经济刑法,是指我国刑事法律根据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公私财产所有权、加强廉政建设的需要,规定的什么行为是经济犯罪和如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刑罚规范的总和。[1](P8)第五种观点为:经济刑法,是指规定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和国家经济行政管理秩序的有关犯罪及其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2](P2~3)由于资料所限,本文在作中泰两国经济刑法比较研究时,首先明确经济犯罪的内涵,即以牟取非法经济利益为目的,在经济活动中实施的侵害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由此,我们认为,经济刑法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发生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影响职务廉洁,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刑法规范的总和。因此本文将经济刑法的范围限定为两国现行刑法典中涉及到经济秩序、职务廉洁和财产关系内容的有关条款,即经济刑法是指在刑法典中涉及到经济犯罪的有关罪名的总称。

二、中泰两国现行刑法简介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6于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同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由原刑法的192条增至452条,修订的内容主要有:取消了原刑法规定的类推制度,明确了罪行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三个基本原则;将反革命罪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取消了投机倒把和流氓罪名,分解成若干具体行为,并规定了具体罪状和处刑;将走私罪中走私物品价额改为走私货物偷逃的关税数额,并对具体数额标准作了修改;对贪污、受贿罪的起刑数额和判处死刑的数额标准,根据实际情况也作了适当调整;增加了侵犯商业秘密罪、虚假广告罪、合同诈骗罪、证券犯罪、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罪;对经济犯罪、贪利性犯罪,扩大了罚金刑和没收财产刑的适用范围;对刑法分则的结构体系进行了调整。现行刑法典分总则、分则、附则三部分。其中,总则分五章,分别为: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犯罪;刑罚;刑罚的具体运用;其他规定。分则分为十章,涉及到十类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附则则强调了刑法的生效及适用。其后,又陆续颁布了四个刑法修正案。5泰王国刑法6于1956年11月15日公布,自1957年1月1日起施行。分总则、具体犯罪、轻罪三编,共14章398条。此后,随着泰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泰国立法机关以刑法修正案或法令的形式,对刑法典进行了多次修改,涉及条款达77处。概括地讲,修改与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在刑法的适用范围上,1997年刑法修正案第3条增加了在泰国领域外犯第282条和第283条关于风化的犯罪应当受国内处罚的规定。21在刑罚与保安处分上,1987年刑法修正案第3条对罚金易服拘役的,提高了罚金折算数额,由原来的5铢改为7铢折算一日;对易服拘役1年以上2年以下的罚金由1万铢以上改为4万铢以上。1971年国家行政委员会法令第1条和1983年刑法修正案第3条,对刑罚的加重、死刑和无期徒刑的减轻进行了修改,特别对死刑减轻12并减至有期徒刑的,由2年至5年改为25年至5年。1989年刑法修正案第3条充实了保安处分的内容,对被告行为的管束事项,增加了安排被告做社会服务或者公共利益的工作;在法院指定的期间和场所,接受对毒瘾药物有害习惯、身心缺陷或者其他疾病的矫正和治疗以及法院决定的其他事项。31在数罪并罚上,1983年刑法修正案第4条明确规定了在数罪合并的前提下,对犯罪的总和刑,依最重犯罪最高法定刑的轻重进行了1年、2年、5年等期限程度不同的限定141适应惩治犯罪的需要,提高了法定刑。除1959年刑法修正案调整了渎职罪、司法渎职罪法定刑的使用顺序,把死刑、无期徒刑放在有期徒刑之后外,其他修改多提高了法定刑。如1971年国家行政委员会第11号法令对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爆炸行为加强了处罚;1992年刑法修正案第3条提高了伪造经济性文书的罚金数额;1979年刑法修正案第3条提高了以诈欺手段出售货物行为的法定刑,并取消了告诉才处理的规定;1982年、1987年刑法修正案提高了强奸妇女幼女、猥亵他人、绑架他人、拐骗未成年人、盗窃、抢劫犯罪的法定刑,加大了对、淫秽物品等妨害风化犯罪的打击力度;1992年刑法修正案提高了妨害名誉罪的法定刑;1969年刑法修正案增加了对收受加重情节的盗窃、抢劫、结伙抢劫的赃物和毁损属于国家财产的宗教器物的处罚。泰国刑法典第一编总则分为两章,内容分别为:适用于一般犯罪的规定(包括定义、刑法适用、刑罚与保安处分)、适用于轻罪的规定。第二编具体犯罪分为十二章,分别规定了关于国家安全的犯罪、关于公共管理的犯罪、关于司法的犯罪、关于宗教的犯罪、关于公共秩序的犯罪、关于公共安全的犯罪、关于伪造变造的犯罪、关于贸易的犯罪、关于风化的犯罪、侵犯生命和身体的犯罪、妨害自由和名誉的犯罪、侵犯财产的犯罪。第三编轻罪从第367条至398条。

三、泰国刑法典之特色

泰国全称泰王国,泰语为国语,佛教为国教,实行君主立宪制和自由经济政策。而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中国刑法比较,泰国刑法典具有以下特色[6](P3~4):11在第一条开宗明义对有关术语如欺骗、公共场所、凶器、暴力、文书等的含义进行了明确界定,避免了司法实践中的歧义,有利于准确理解立法原义和统一司法。21第二条规定了刑法的时间效力,强调加予行为人的刑罚,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并对刑法的属人原则和保护原则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特别对何为泰国领域内犯罪规定完善具体,体现了罪行法定原则的要求,有利于解决管辖问题。31明确规定了适用保安处分,应当以裁判时生效法律有明文规定为限的处分法定原则,并对保安处分的种类、适用条件和要求进行了规定,有利于预防犯罪和保障人权。41规定了罚金易服拘役、刑法加减与停止制度,特别规定了轻罪,有利于罚金的执行和准确量刑。51根据责任主义的要求,专节规定了刑事责任,尤其对故意、过失、责任能力、认识错误、可以减轻处罚的具体情况等作出具体规定,为认定是否承担刑事责任,正确适用刑罚提供了立法保障。61对司法实践中常见多发的杀人、伤害、盗窃、抢劫、伪造变造的犯罪等,根据犯罪情节和结果,分别作出了具体详细的规定,有利于罚当其罪。71在第四章规定了关于宗教的犯罪,用刑罚手段保障宗教的合法活动,维护宗教的国教地位。

中泰范文篇4

2003年6月18日,中国商务部长吕福源和泰国商务部长阿蒂赛分别代表中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泰王国政府关于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方案下加速取消关税的协议》。根据该《协议》,中泰两国将自2003年10月1日起,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提前实现中泰之间蔬菜和水果产品的零关税。其中,蔬菜产品包括实用蔬菜、木薯、甜菜根等植物块茎,共计108项。同时,此项安排向所有东盟成员开放,欢迎并鼓励其他东盟成员参加。

该协议的实施势必对中泰蔬菜贸易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中泰两国在蔬菜方面的竞争情况究竟如何?他们在相同的市场领域,以及相同的产品领域,竞争程度有多大呢?我国的蔬菜能与泰国在产品及共同的市场上抗衡吗?

二中泰蔬菜贸易的竞争关系分析

中国和泰国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在本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高,故两国在农产品,特别是蔬菜出口方面的竞争在所难免。

1.产品层面的出口相似程度

(1)表一为中泰两国自1990年到2001年蔬菜出口到世界市场的产品相似性指数。一方面,从总体上看,产品相似性指数普遍较高。这说明,在蔬菜贸易方面,我国与泰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比较激烈;另一方面,从时间序列上看,除了1993年以外,我国与泰国的蔬菜产品在1998年以前的出口相似性较弱,低于50%,但从1998年开始,出口的相似程度不断增强,均高出50%的水平,而且这种趋势很稳定。

明中泰两国在蔬菜方面的出口产品相似程度,我们选取了中泰两国蔬菜出口最大的共同市场——日本和美国。

(A)表二为1990年到2001年中泰两国蔬菜出都到日本市场的产品相似性指数。在日本市场,两国的产品相似性指数均高于50%,平均达到70.34%,而且这种出口相似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趋于稳定。这说明中泰两国的蔬菜出口在日本市场上是处于相互竞争的地位,而且竞争的程度越来越激烈。[1]

(B)表三为1990年到2001年中泰两国蔬菜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产品相似性指数。在美国市场,两国的蔬菜出口相似性指数也普遍较高,但与前两市场不同的是相似程度不稳定,时起时伏。这体现出两国蔬菜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虽然激烈,但两国各自都难以把握市场对本国蔬菜的需求,不确定性较大。

2.市场层面的出口相似程度

(1)表四为1990年到2001年中泰两国蔬菜出口金额排名前八位的市场。可见,中国蔬菜出口市场比较固定,而且出口量大的市场一直以来变化不大,基本上是日本、香港、德国、美国、韩国等占据统治地位。而泰国的情况与中国极为类似,蔬菜出口市场也比较稳定,其中,荷兰、日本、美国、西班牙等占据了主导地位。(从1990年到2001年,中泰两国蔬菜出口均排在前五位的市场只有日本和美国,我们选取这两个市场作为分析产品相似性指标的参照市场也依据于此。)

(2)表五为1990年至2001年中泰两国蔬菜出口的市场相似性指数。可见,豆类蔬菜的市场相似性指数成稳步上升的趋势;新鲜蔬菜的出口市场相似性指数回升很高,这表明两国新鲜蔬菜出口的竞争逐渐激烈;马铃薯和番茄的市场相似性指数则呈现正太分布,这说明两国在这两种蔬菜产品方面的出口已经比较成熟,双方都看到了竞争的激烈将导致两败俱伤,性指数最好的选择是进行专业化生产,逐步降低市场的不明智争夺;腌制蔬菜和冷藏蔬菜的相似性指数极高(冷冻蔬菜平均达到83.44),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双方仍未摆脱这种局面;块茎类蔬菜的竞争相对于腌制和冷藏蔬菜来说,则要平缓得多,平均为10.6的水平。

综上分析,中泰两国的蔬菜出口明显呈现出激烈竞争态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强,这也体现出中泰两国蔬菜贸易的发展水平逐渐提高。

三.竞争原因分析

从产品层面看,由于两国都很重视蔬菜出口。泰国的农产品出口在其出口创汇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其主要出口农产品之一的蔬菜而言,其重视程度无庸置疑。我国农产品出口虽不占统治地位,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有余,发展蔬菜这一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完全符合我国的需要。因此,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考虑,我国重视蔬菜国际贸易也在情理之中。基于对蔬菜出口贸易的重视,两国都从产品的角度出发,希望通过发展特色蔬菜来占领海外市场,这就导致了出口产品相似性指数居高不下的局面。

从市场层面看,蔬菜进口的大国都集中于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或地区,例如日本、美国等。双方竞争虽然趋于增长,但幅度较小,有的蔬菜品种(马铃薯和番茄)还出现了正态分布的态势,这是中泰两国对海外蔬菜市场所作的明智选择。

四.扩大我国蔬菜出口的对策建议

中泰两国的蔬菜出口竞争十分激烈,面对这种形势,要扩大我国蔬菜的出口,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与竞争相对应的互补,加强蔬菜的专业化分工变竞争为互补,使我国的蔬菜出口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增强也取决于两个方面:

(1)产品层面的建议

第一,提高蔬菜质量。

l选育品质优良,附加值高的蔬菜品种。

l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的农药,控制使用化学肥料,在加工过程中严禁滥用食品添加剂。

l要强化蔬菜质量检验,推广产品的绿色包装。

l规范蔬菜质量标准体系,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第二,重视蔬菜行业的科技开发与创新。

l调整科技投入、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为科技转化和渗透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l逐步建立科技产业化运行机制,改变我国目前蔬菜生产、科研推广及农业教育相互割裂的状况,提高蔬菜也科技成果转化率。

l推广蔬菜规范化的生产栽培技术、贮运技术以及加工包装技术体系,提高蔬菜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

第三,争创蔬菜品牌。

l提高蔬菜产品差异性,加快树立蔬菜品牌。

l充分发挥和利用媒体、广告、营业推广等多种促销手段,提高蔬菜品牌形象,促进蔬菜产品的销售,提高市场份额。

(2)市场层面的建议

目前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蔬菜国际贸易关系,全球化、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而面对当前的局势,我国应该进一步扩展全球化、多元化蔬菜市场。

首先,我们应该面向进口大国和地区,积极跟踪并开发进口量在20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市场,逐步扩大我国在这些国家的市场份额,但在某个国家市场投放的总量和品种不宜过多。其次,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巩固发展对日本、韩国的蔬菜出口,最大限度地抢占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以俄罗斯为重点的独联体国家的市场。第三,应该创办跨国公司,营造国际性运销网络,实现蔬菜国际化经营,打破区域性和集团性国际贸易的壁垒。此外,还应该开拓新的销售渠道,逐步提高市场的专业化分工程度。

五.结论:

从分析的结果看,无论是产品领域还是市场领域,中泰两国在蔬菜出口方面的竞争都是激烈的。面对这样的局势,我国用该从产品和市场两个方面同时着手,不断加强蔬菜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扩大蔬菜出口。

参考资料:

《世界蔬菜贸易特征的动态分析》,《世界农业》2002年3期

《农产品贸易争端及发展趋势分析——关于中日蔬菜贸易争端的个案分析》,《中国农恳经济》2002年12期

《浅析中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3期

《后过渡期我国农业履行入世承诺和提高竞争力的对策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7期

《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2期

摘要:农产品贸易在中泰两国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早期收获”方案的实施,我国蔬菜的出口迎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借助联合国统计署的蔬菜贸易数据,对中泰农产品的竞争性做了实证性分析,并从产品和市场两个角度对中泰两国的蔬菜竞争程度进行了预测,结论表明双方竞争十分激烈。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针对竞争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分析,并提出了扩大我国蔬菜出口的对策建议。

中泰范文篇5

[范例参考]

朱镕基电贺他信·西那瓦就任泰王国总理

曼谷泰王国总理他信·西那瓦阁下:

在阁下就任泰王国总理之际,我谨向阁下表示热烈的祝贺。

近年来,在我们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泰友谊不断加强,各领域的合作继续深化。中泰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有助于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我相信,在阁下任期内,在两国二十一世纪合作计划《联合声明》的指引下,中泰睦邻互信的全方位灰好合作关系必将取得更大发展。

中泰范文篇6

(一)突出一个重点,即完成全年经济工作目标。

1、对大项目加强跟踪服务,实行专人负责制,确保招商引资工作到位;对纳税重点企业,建立定期走访制度,做到应收尽收。

2、正确地为工业园的产业特色定位,力争创建青岛市化纤工业园区,形成化纤产业聚群效应。在都市工业园招商引资过程中,根据中泰伟峰工业园的自身基础和交通区位及现有企业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形成自己的优势行业或产品,提高园区的综合竞争力。现在中泰集团正坚持自我发展与引资重组并举,大力推进技术开发与产品结构调整,致力于民族化纤工业发展,将借中泰集团是市直属大型化纤企业集团这一品牌优势,借中泰集团以化纤长丝生产为主链向上游和下游发展,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差别化新型纺织纤维、高档化纤面料、功能性服装的生产加工基地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掘中泰集团在青岛市尤其是化纤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其它无形资源,对都市型工业园区进行相对明确的定位,有的放矢地进行招商引资,创建青岛市化纤工业园,以利在今后的发展中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二)深化三个活动

一是开拓创新,打造党员品牌,深化“三情四百”活动。街道将把“三情四百”活动与贯彻省、市党代会和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紧密结合,确实履行“诚心为人民,满意在阜新”的诺言。一是密切联系群众,真情贯穿始终。按照领导干部和科室分片包干责任制深入基层,与居民群众心贴心,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二是狠抓自身建设,提供品牌支撑。“三情四百”党建品牌以正确的实践诠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街道办事处将结合“作风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健全党员分片包干责任制、党员服务联动机制和民情恳谈会、民事协调会、民意听证会、民主评议会“四会制度”,形成党工委协调、社区党组织联动、党小组包点、党员行动的联动机制,为打造优秀党建品牌提供保障。

二是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政能力。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和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认真查找干部作风建设上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创建高绩效机关活动,落实A、B角岗位责任制,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打造服务品牌,提高领导班子战斗力。找准职能定位,转变机关作风、严明工作纪律、提高办事效率,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三是深化“城区管理建设年”活动,强化“规划城管、法制城管、信息城管、精细城管、人本城管”的管理理念,推进“大城管”工作进程,全面落实城市管理各项工作。集中力量切实抓好特色街区、示范社区的建设与管理。

中泰范文篇7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如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等;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讲授《雨中登泰山》一文,我先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泰山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把雨中泰山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雨中泰山的险、奇、、幽的景致,体味作者在雨中登山时那种愉悦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也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常常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和实效多了。继续以讲授《雨中登泰山》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雨中泰山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地感知到了雨中泰山的景致美,又真正地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在教学《我的四季》一文时,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文中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等一一表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地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

中泰范文篇8

关键词:广西东盟旅游业合作

东盟成立于1967年,是一个国际上比较活跃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10国。旅游业是东盟诸国的重要产业之一。

我国广西与东盟的越南山水相连,与东盟其他国家邻近,是我国与东盟国家联系的通道,与东盟旅游合作优势明显。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在地理、资源、人文方面的优势,并以此转化为促进广西旅游发展的强大动力。但东盟国家之间旅游发展、社会发展等水平相差悬殊。所以广西在与东盟各国开展旅游合作中,合作伙伴的选择尤其重要,其选择的原则有以下三点:相互之间经济互补的原则;相互之间可达性原则,可达性是广义的可达性,一是指合作伙伴之间的旅游者、资金、信息的要素流通的可能性,二是指相互之间是否存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障碍,如果存在经济保护壁垒、文化隔阂、政治社会的矛盾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对可达性产生影响;相互之间的交通联系的原则。

此外,选择伙伴还要注意考虑地理位置、外交政策、旅游法规、国家政治局势、经济目标等因素。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寻找最佳的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

广西与泰国的合作分析

开展广西与泰国旅游合作的有利条件

中泰关系全面健康发展是两国全面旅游合作的有利政治环境。自1975年中泰正式建交后,两国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都有友好合作。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每年定期召开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级磋商会议,中国政府与泰国王室人员来往也密切,所有这些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增强了合作。中泰两国政治关系健康发展,为中泰经贸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也为桂泰的旅游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是广西选择泰国作为旅游合作伙伴的有利的基础条件。

广西与泰国旅游业互补性较强。泰国是东盟十国实力仅次于文莱、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国家,旅游业是泰国的三大支柱产业中的第二大产业,在东盟国家中一直独领风骚,开发能力和营销能力都很强。而广西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通过与泰国旅游业的合作,可以带动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文化的相似性是广西与泰国旅游合作的人文条件。广西的壮语和泰国的泰语同属于壮泰语系,发音相近,生活语言大体相通,而且广西与泰国许多风俗习惯也很相似。这是广西与泰国发展旅游合作有利的文化条件。

比较泰国和广西的旅游发展水平,以及有利的政治环境、文化的相似性等,可以看出它们在旅游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具有开展桂泰旅游合作的先决条件,泰国应该是开展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的理想合作伙伴。开展与泰国的全面旅游合作是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

与泰国开展旅游合作的措施

实现与泰国旅行社的对接目前泰国与广西还没有旅行社的直接对接,广西到泰国要通过异地中转,这个没有直通航班的状况,给旅游者到泰国的旅游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所以应加快旅游通道合作,尽快实现广西与泰国旅行社的直接对接。

吸取泰国的成功经验泰国旅游业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政府的重视和杰出的旅游业市场营销能力。泰国在1982年-1986年实施第五个经济与计划期间,泰国政府就把旅游业正式列入计划项目,对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和各项增长指标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制定各种旅游法规和决定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等重大问题,加强和不断完善对旅游业的管理。泰国的旅游业也有杰出的营销能力,泰国的旅游业成功地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同时,泰国还在国外一些旅游客源丰富、居民生活水平高的国家设立旅游办事处,向海外宣传泰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为泰国招徕了大批的游客。而且还把旅游宣传和各种商贸、投资、国际会议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扩大泰国的旅游市场。

借鉴泰国旅游资源开发经验在新景点的开发上泰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泰国的经验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开发旅游资源,挖掘本土风土人情的深刻内涵,不断推陈出新,是泰国旅游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泰国每开发一个新的旅游区域,都精心策划,科学安排,突出特色,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确定旅游内容、确定旅游线路、开发旅游景点到编印旅游宣传资料都有条不紊地进行。泰国在新产品开发上既新颖又独特,值得广西旅游界借鉴。

营造旅游大环境的合作中泰旅游合作关联性、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它需要完善的环境保证合作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旅游合作的硬件建设不仅要满足需要,而且要适度超前发展,分析广西目前与越南、泰国开展边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结果来看,建设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交通、签证手续、导游、旅游管理等问题上面。这些问题应该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2010年前加以完善和解决。

广西与越南的合作分析

广西与越南开展旅游合作的优、劣分析

越南已成为广西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从1994年起,越南已经成为广西与东南亚国家旅游合作的第一大旅游目的地。从2004年7月份起,越南将允许中国公民持边境居民身份证旅游签证到越南南方旅游。这是广西扩大与越南旅游合作的一个有利条件。

越南旅游业已具备了良好的合作基础。近年来,越南国家政治社会稳定,加上便利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旅游资源,较为便宜的消费和日趋完善的旅游服务,已成为欧美日等西方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越南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越南提出“把旅游真正发展成为经济部门的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越南通过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努力改善旅游基础实施,开发旅游景点,使越南的旅游业步入新的发展轨道。

越南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旅游合作。近年越南旅游管理部门对外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旅游国际合作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越南已同19个国家签定了旅游合作协定,积极参加国际和区域性旅游组织如东盟旅游论坛、世界旅游组织、亚洲——太平洋旅游协定(PATA)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湄公河次区域、东西走廊框架、湄公河——恒河等的旅游合作。此外,越南的旅游企业还同世界上60多个国家的1000多家旅游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与越南开展全面旅游合作还存在不利的因素。例如: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导游素质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等,这些不利的因素限制了开展与越南的全面旅游合作。

由以上情形可以看出,与越南开展旅游合作存在一些有利的因素,但同时也存在着制约广西与越南开展全面合作的瓶颈,所以广西应把越南作为旅游合作的次重点。

广西与越南开展旅游合作的措施

越南与广西山水相连,水陆交通方便,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有开展旅游合作的基础优势——边境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旅行社的成功对接。所以与越南的旅游合作出发点应是扎实搞好边境旅游,完善对接和资源整合,不断扩大旅游市场。具体措施是:

扎实搞好边境旅游。广西与越南边境旅游是目前合作最成功的一种形式,边境旅游开展得有声有色。所以,广西与越南应通过合作,进一步搞好边境旅游,巩固合作成果,把广西与越南的旅游合作逐步推向越南的中、南部,以扩大旅游市场。

与越南中部、南部旅游资源的对接和整合。越南中南、南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海滨旅游资源比北部更具有特色。广西应在扎实搞好边境旅游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与越南中南部地方旅游合作,可考虑北海(防城港)—海防—岘港—头顿—胡志明市海上旅游线路的对接;南宁—凭祥—河内—顺化—胡志明市陆路(公路和铁路)旅游线路的对接。

经越南进入中南半岛其它国家或进入广西旅游线路的对接。广西与越南的公路条件良好,双方的交通规则差距不大(靠右行驶),自驾车旅游可在进一步巩固越南北部旅游的同时,把线路延伸至越南中部的顺化、岘港和南部的胡志明市。越南与中南半岛的其它国家接壤,可考虑经越南进入老挝、柬埔寨的旅游线路的拓展。

广西与新、马、老、柬四国的合作分析

广西与四国开展旅游合作的不利因素表现为:与这四个国家之间的合作由于地理位置、可进入性和其他原因,开展全面旅游合作难度较大。广西的旅行社与这些东盟国家的旅行社还没有实现对接。广西的游客要到这些东盟国家旅游,同样是通过广州和深圳的旅行社实行间接的对接。由于客源、交通等原因,在短期内,广西要与这些东盟国家的旅行社实行直接对接,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最现实的是与这四个国家在局部范围内进行合作。

广西与四国开展旅游合作的措施有:

广西与新、马两国合作的措施。一是采取措施积极吸引新、马两国的资金和智力投入到广西旅游资源的策划和开发中来;二是吸引两国的游客到广西来旅游。新加坡、马来西亚有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和景区,每年吸引大批的世界游客,因此要争取把更多的到新、马的世界游客延伸到广西来;三是尽快实现交通对接。到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和马六甲等地的广西游客相对来说较多,今后要尽快实现桂林和南宁至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及新加坡的空中航线对接,以及北海--马来西亚--沙巴--新加坡的海上航线对接;四是在旅游规划方面展开合作。新、马两国在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和管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人才,两国的经济也较发达,资金雄厚。广西应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请新马两国的旅游专家参与广西旅游资源开发的设计与策划,特别是在会展商务旅游、海滨森林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特种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

广西与老挝和柬埔寨两国的合作重点是:一是尽快设计相应的旅游线路,积极开拓老挝和柬埔寨的旅游市场;二是组织广西的旅游企业进入老挝和柬埔寨市场,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柬埔寨旅游业刚刚起步,百废待兴,改造潜力大,应该积极培育开展与之合作的条件。

广西与印尼、缅甸、菲律宾和文莱的合作分析

这类国家与广西的地缘和人文关系相对比较疏远,是广西下一步值得开发的旅游市场。目前也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开始合作:一是设计相应的旅游线路,如广西—新加坡—巴厘岛—雅加达,广西—沙巴—文莱,广西—老挝—缅甸,广西—马尼拉—宿务等等,实现初步的对接;二是加强宣传促销。考虑到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将是潜在的旅游客源市场,广西应加大对这些国家的旅游宣传力度,争取更多的客源。缅甸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旅游市场,目前国内主要由云南经营。广西不应放弃这一旅游资源的开发,可设计不同于云南的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如开辟从广西经越南、老挝、泰国进入缅甸的旅游线路,逐步开辟缅甸的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中泰范文篇9

关键词:零关税,经济效应,贸易自由化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一直致力于逐步降低平均关税水平,实现自己的人世承诺。目前中国的平均关税水平虽仍高于发达国家3.8%的平均关税率,但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已处于较低的水平;不仅如此,中国与某些贸易伙伴签署的零关税协议又进一步降低了中国的平均关税水平,帮助中国在双边或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获取更多的优势与利益。

一、中国零关税机制的沿革与现状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曾屡次遇到零关税问题,而不参加零关税协议是当时中国入世谈判的原则之一。但是,对于《信息技术协议》,中国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查以及多方权衡,最终决定在1997年加入该协议。经过谈判,我国的信息产业又争取到几年的过渡期来进行调整,从而在2005年1月1日前实现所有的信息技术产品零关税。此后,中国又陆续与几个国家(地区)签署了双边或多边零关税协议,其中较重要的有:

第一,2001年11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达成了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意向,并于2003年正式开始这项工作。双方决定从2004年起逐步废除6000项产品的关税,在第一批拟废除关税的约600项产品中,涉及了500多种《税则》第一章至第八章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将从2004年1月1日起降低关税.到2006年关税降为零。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最终在2010年或2012年全面落实。在此基础上,中泰两国自2003年10月1日起就决定提前把双方蔬菜、水果贸易的平均关税由目前的30%降为零,这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的第一个“零关税”协议,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2003年6月签署,2004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国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协议(CEPA)》,这是该协议的第一阶段,规定374项原产香港的货物获得零关税优惠,同时内地对香港服务提供者开放18个行业的市场:2004年10月、2005年10月,中国内地又分别与香港签署了CEPA补充协议,即第二、第三阶段的协议。其中,第二阶段协议规定对原产香港的713类进口货物给予零关税优惠,并继续扩大11个服务行业的开放措施,新增加8个开放的服务领域。自2006年1月开始实施的第三阶段协议安排,几乎所有符合原产地规则的香港进口货物都可获得零关税优惠,在服务贸易方面又增加了23项开放措施。

第三,2005年4月中国与巴基斯坦政府签订《中国一巴基斯坦关于自由贸易协定早期收获计划的协议》,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对中巴之间的部分产品实施零关税。该协议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双方将分梯次降低关税,并最迟于2008年1月1日前对约1200多种产品实施零关税政策。

此外,中国还与澳门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规定对原产澳门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中国还允许部分台湾水果零关税进口:对一些非洲国家的进口产品单方面实行零关税;中国与智利将于2006年下半年全面启动货物贸易关税减让进程,与新西兰、澳大利亚关于关税减让的谈判也正在进行之中。

二、中国零关税机制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静态效应分析理论上讲,零关税机制的静态效应分析是指基于零关税协议所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向效应给协议国及非协议国的生产与消费带来的影响。贸易创造效应即指国内生产成本高的商品被贸易国生产成本低的商品替代,亦即比较利益原则所揭示的自由贸易带来的经济利益,这种效应对促进双边或多边贸易的发展,以及提高贸易国家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均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贸易转向效应则不同,它可能会限制零关税协议国与非协议国的贸易往来,损害非协议国的利益,从而降低全球的福利水平。但总体来说,零关税机制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向效应,因此呈现正的消费效应。

实践证明,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的零关税协议对双方都是有利的。首先,对香港和澳门而言,CEPA对两地区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与2003年相比,2005年香港和澳门的GDP总量分别增长了16.5%和36.9%。2006年第一季度,香港的失业率五年来首次跌到5%以下;澳门的失业率也大幅下降,从2003年的6%下降到2006年2至4月的3.9%。以香港为例,CEPA第一阶段的顺利实施,有力地帮助香港经济摆脱了多年的困境,并走上蓬勃发展之路。2004年,香港经济增长率达8.1%,是四年来最高,并明显高于过去20年4.8%的平均增长率。香港多项经济指标出现双位数的增长,其中,出口贸易全年实质增长达15.3%,服务输出增长达14.9%。失业人数及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均降至自2001年年底以来的低位。CEPA中有关货物贸易零关税的协议,使得香港产品出口到内地的成本得以降低,从而提高了香港销往内地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刺激香港产品对内地出口的增长。据统计,2004年中国内地与香港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126.7亿美元,增长了28.9%;2005年前lO个月,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07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9%。与此同时,CEPA也有助于促进中国内地制造业的出口。虽然中国内地已经成为公认的世界制造业基地之一,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于欧美与日本市场,反倾销事件屡屡发生。CEPA的实施有助于一些中国内地企业将部分生产工序设在香港,利用“香港制造”的产地来源地位,规避西方国家对中国大陆产品的歧视性政策和贸易保护措施。其次,中国内地制造业产品可以有机会更好地利用香港服务业走向国际市场,并获取从国际市场采购设备和原材料的便利,从而最终促进中国内地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由此可见,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的零关税协议的确带来了贸易创造效应。该效应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内地的消费者可以更优惠的价格获得更优质的香港原产品。

中泰的蔬菜水果零关税协议也产生了一定的贸易创造效应。自2003年10月1日起,中国与泰国取消了两国之间的108种蔬菜和80种水果的贸易关税,中国在当年第四季度对泰国出口果蔬就达8.2万吨,而2003年前三个季度的总出口量才不过4.9万吨,2003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更是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了近127亿美元,同比增长48%:2004年中泰双边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7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泰国出口果蔬16.2万吨,同比增长26%,而泰国对中国出口果蔬也达300.4万吨,同比增长49.4%。由此可见,中泰的蔬菜水果零关税协议所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还是非常显著的。中泰两国的消费者也可以用更优惠的价钱买到更多的进口水果和蔬菜,目前,两国市场上都随处可见从对方进口的品质优良、价格适宜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理论研究表明贸易创造效应的大小要受到零关税协议成员国之间贸易规模、经济结构类型、现有关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规模具有正相关性,即零关税协议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越大。零关税所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就越强:反之,则越弱。零关税协议所涉及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结构类型越相似或接近,零关税协议产生贸易创造效应的机会就较多;反之,贸易转向的机会就较大。零关税协议成员国之间原有关税水平越高,实施零关税协议之后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就越大:反之,贸易创造效应就小,并且倘若协议成员国对非协议国的保护关税较高,零关税协议则会产生较大的贸易转向效应。

据此分析中国内地与香港以及中泰果蔬产品之间的零关税协议,可以发现由此导致的贸易创造效应是有限的。首先,在中国目前的贸易规模下,中国与香港以及泰国的贸易规模均相对偏小,中国从香港的进口占总进口额的比重在5%以下;2003年中泰两国的双边贸易额虽然首次突破了百亿美元大关。但这一数值也仅占泰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8%,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5%。其次,虽然中泰果蔬零关税协议在200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之前,中国从泰国进口果蔬的平均关税为28.7%~63.8%,泰国从中国进口同类产品的平均关税为60%,并且中国内地与香港的零关税协议在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之前.中国仍保持了约11%的平均关税水平,这些关税壁垒的降低势必有利于贸易创造效应的发展,但是中国与泰国果蔬类产品结构的差异性又限制了贸易创造效应的深化。与此同时,零关税协议实施之后,即使到2008年之后,中国内地对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国仍然保持了9%的关税壁垒,由此会带来较大的贸易转向效应,囿于香港制造业现有的生产规模。即仅有制造业员工20余万人,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足5%等现实状况,又大大限制了零关税协议给双方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最后,零关税带来的降价效应有限,由于增值税、消费税等其他税费的存在以及人工成本、检验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估计零关税带来的降价空间不会如消费者期望的那么大。

(二)动态效应分析所谓动态效应分析主要是指零关税机制对协议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生产结构调整效应、竞争促进效应、投资刺激效应、资源优化组合效应等。零关税协议的实施可能扩大协议成员国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贸易规模,使其国内生产资源由非优势产业向优势产业转移,从而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并带来优势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此同时,零关税协议的实施有利于增强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加之“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将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不仅有助于国内外投资的增长,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提高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自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港资投向内地,据统计1979-2002年内地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462.55亿美元,其中来自香港的就达2048.75亿美元,占45.91%~81,这些港资对中国内地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零关税协议实施之后,资源如何在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进行配置就成为关注的焦点。香港投资内地的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中国内地经过了这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产业链条、配套能力和供销市场。而香港的制造业则经历了长期的低迷,目前香港制造业工人占全港总人口的比重已相当小,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更是奇缺,并且香港的人工成本、地价租金等与中国内地相比仍是较高。这些都不利于香港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大规模港资回流的现象并不会发生。但是部分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港资企业以及研发、设计和品牌创意等关键工序则可能回流香港。因为这些企业和环节并不看重土地、人工等因素,而是更重视人力资源素质、综合环境等因素,后者正是香港相对中国内地的优势所在。因此,零关税协议的实施就可能会在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形成更加合理的专业化分工,通过充分利用中国内地与香港各自的优势,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推动双方工业的发展。

中国内地的企业,尤其是广东地区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与香港的零关税协议扩大优势产品出口,降低进口原材料成本,扩大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的经济规模,改善企业素质并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通过与香港的合作,推动中国内地企业发展高附加值、高端高价产业和产品,从而使这种合作向更加有序、有效的层面发展。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中国零关税机制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虽产生了一定的贸易推动作用,但并未充分发挥零关税机制的贸易创造效应。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发展,零关税机制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尤其是在2002年12月,在世贸组织召开的市场准入谈判小组会议上,美国正式提交了“非农产品零关税”方案,建议所有成员在2015年前取消所有工业品和消费品的关税,从而使“零关税”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零关税机制的实践经历也表明.中国不应消极拒绝“零关税”,因为这将使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面临被“孤立”和“边缘化”的危险。中国必须积极做好准备,以更主动、更策略和更有效的方式来发展和应对零关税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零关税机制-[飞诺网]

三、中国零关税机制的发展建议

(一)确立零关税机制的动态发展观世贸组织框架下,零关税机制不仅包括货物贸易“零关税”,也涵盖服务贸易领域“零关税”。世贸组织成立后不断就自然人流动、海运服务、基础电信、金融服务等问题进行谈判,并相继达成了《基础电信协议》和《金融服务协议》,参加方均承诺不同程度的市场开放,这事实上就是服务贸易领域的零关税协议。中国在与香港、澳门签署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不仅包括货物贸易零关税,而且也涵盖了有关服务领域的开放。

即使在货物贸易领域,零关税机制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涉及零关税的产品以及参与零关税协议的国家都在逐步增加,而美国提出的“非农产品零关税”方案是目前涉及产品和国家最多的零关税协议。虽然这个协议一经提出就遭到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反对,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削减关税更是大势所趋。零关税和国际贸易自由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之一。例如,1996年当美国提出信息技术产品零关税的概念时,其他国家都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到了1997年,就有40多个国家相继加入了《信息技术产品协议。

(二)选择性地发展双边或多边零关税协议应该说中国目前并不具备参与大规模、大范围零关税协议的能力与实力。如前所述,只有在零关税协议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接近或相似时,零关税协议的实施才会为协议参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贸易创造效应。从而为零关税协议实施国的消费者带来正的消费效应。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中国的出口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如纺织品、服装、鞋帽等;而发达国家最有竞争力的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如汽车、高端机器、机械产品等。世界范围内贸易自由化的实践也表明,全球零关税进程都是先行业、再区域、最后全球范围推广的。因此,中国必须通过有选择地发展双边或多边零关税协议来为今后零关税机制的进一步拓展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三)尽力规避零关税机制的负效应对于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下层和国际供应链下端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加入零关税协议后所要承受的损失就越大。尤其是当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太弱,还需要适度的贸易保护政策加以扶植的时候,过急地加入零关税协议非但不能享受到零关税协议所带来的正效应,反而会使本国的幼稚产业或弱势产业被国外成熟的产业所扼杀,同时,国内的一些重要经济部门也会逐渐被外资企业所控制,最终不仅丧失了国际贸易发展进程中应获取的经济利益,而且还会威胁到本国的经济安全。

虽然中国在某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一定的出口优势,如纺织品、服装、鞋帽等,零关税计划也可能会给这些行业带来贸易创造效应,从而扩大这些传统优势行业的出口和发展,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有一些行业,如汽车、机械制造、食品等行业并不具备应对零关税机制的能力。此外,我们也应看到发达国家对我国优势产业的出口产品更多地依靠非关税措施加以限制,如美国就经常对我国的纺织品施行反倾销措施,因此对这些产品的零关税计划也并非一定给我国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分析零关税机制的利弊,才能在零关税机制的应对与运用方面争取更多的利益。

(四)合理运用非关税措施作为零关税机制的补充美国之所以敢提出“非农产品零关税”方案,一是美国目前的平均关税水平不到5%,到2010年关税税率降低为零,减让幅度不足5%;二是发达国家的关税水平已经很低,而运用非关税措施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国内产业的做法则使用得更为广泛,且在做法上更为巧妙、手段上更为隐蔽。例如,OECD根据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向WTO非农产品市场准入谈判小组提交的最新的、直接的通报资料显示,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主要的贸易障碍,几乎占通报总数的一半(44.4%)。

事实上,世贸组织规则并没禁止所有非关税措施的使用,今天的国际贸易已经进入一个在拓展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又拥有诸多例外条款和规则,以及如何处理和设置贸易保护,尤其是如何运用非关税措施进行贸易保护的时代。逐步降低关税水平和取消非关税壁垒不仅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而且是大势所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合理地使用非关税措施。相反,在我国零关税机制逐步发展的时候,我们更应学会合理运用非关税措施,将保护国内市场的主要手段从关税措施转向世贸组织许可并在国际社会范围内广泛实践的非关税措施,如反倾销措施、原产地规则、海关估价及装船前检验等,并将采取数量限制、政府行政管理等传统非关税措施转向非直接限制进口数量、但在实际上又能起到保护作用的措施转变。必须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及允许采用的保障措施,通过建设与完善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等方式来建立我国长期的、积极的非关税措施战略规划。

中泰范文篇10

关键词:对泰直接投资;中国企业;SWOT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合作等外向型经济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纷纷到国外进行贸易与投资,从而形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格局。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东盟国家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贸易与投资都重要伙伴国。2018年,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超过亚洲对外贸易总额的五成,占世界贸易总额的近两成。而其中泰国凭借其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市场资源、良好的吸引外资政策,成为中国在东盟国家最为重要的投资目标国。由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I)提供的数据可知,近年来,中国在泰国投资被批准的项目数量与投资资金额度均逐年递增。截至2018年,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的金额已经达到54亿元泰铢,中国也已经成为泰国第二大投资来源国。因此,针对中国企业对泰国投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现有文献也针对中国企业对泰国投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黄河和陈美芳(2015)针对中国企业对泰国投资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企业对泰国投资具有经济与技术基础,但也需要注意泰国存在的动荡的政治风险问题;周雪春(2016)分析了中国企业对泰国投资的行业分布问题,指出中国企业应重点在汽车产业、食品机械、食品加工业、太阳能光伏产品等行业进行投资;邹宜芳(2018)分析了中国企业对泰国投资的法律风险问题,指出需要重视企业合同管理、代持股份以及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问题;曾珠和武留梅(2020)针对中国企业对泰国投资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企业应完善海外投资保险机制,应做好投资项目的前期市场调研以及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那么,中国企业为什么愿意到泰国投资,或者说中国企业在做出赴泰投资决策时,会考虑哪些因素,是本文希望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利用SWOT方法,分析中国企业赴泰投资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以此提出中国企业赴泰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优势分析

1.中国企业自身资金规模扩大,以及对外投资不断规范化,使其具备对泰投资的优势。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投资的目标国也遍布全世界。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中国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对外投资经验,也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更好地保护当地环境,雇佣当地员工,从而使得投资国政府及民众更加接受中国企业。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资金实力也较为雄厚,这成为中国企业赴泰投资的最大优势。尤其是在泰国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由于中国企业自身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具备承担项目的实力,加之中国企业自身经营较为灵活,能够以各种形式参与投资项目。2.泰国自身优越的投资条件,成为吸引中国企业对泰投资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相较于其他的东盟国家,泰国自身所拥有的市场潜力相对较大。从地理位置来看,泰国地处东盟地区的中心位置,有利于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后,开拓整个东盟国家市场;从人口数量来看,泰国有接近7000万人口,市场潜力巨大;从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虽然前些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泰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但泰国的经济总量依然在东盟国家排到第二位;从投资基础来看,泰国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良好的物流基础等,从而使得泰国能够成为中国企业对东盟国家投资的良好选择。另一方面,泰国本土劳动力的性价比相对较高,有利于中国赴泰投资企业降低用工成本。虽然泰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东盟国家中属于中上层次,但相对于中国本土劳动力成本还是偏低,加之泰国政府较为重视泰国工人的技能培训,例如以减免税收的方式,鼓励企业对泰国员工进行培训,从而雇佣泰国劳动力的性价比相对较高,有利于降低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的用工成本。3.泰国近年来积极吸引外资投入到高科技行业,而这也正是部分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优势所在。近年来,泰国积极发展高科技行业,推出了“泰国4.0”等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尤其是希望通过科技的发展带动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也鼓励外资投资到高科技行业中,例如电子电器、机械等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的行业。而在这些行业中,很多中国企业具有自身良好的技术水平,甚至这些技术水平在全球范围都处于领先地位,这就使得泰国政府愿意提供政策支持,以吸引这些高科技中国企业投资。

二、劣势分析

1.政治的不稳定性是影响中国企业赴泰投资最大的障碍。泰国自身的政权设置,以及政治局面,使得中国企业对泰投资的政治风险相对较大。尤其是前些年泰国内部政治动荡带来的政权更迭频繁,使得泰国国内很多经济政策存在较大的波动,这就会影响到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因而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需要对于不确定性的收益与可能发生的政策变化进行权衡,也就会影响到中国企业赴泰投资的信心。同时,相对不稳定的政治环境也意味着企业难以获得良好的制度环境,即政商关系之间可能相对复杂,这对于外资企业就存在不利因素。尤其是泰国政府的腐败程度相对较高,就可能会影响到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的顺利开展,也会加大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的成本。2.中国企业赴泰投资中也面临较多的法律风险,同样会影响中国企业赴泰投资的信心及投资的额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泰国政治环境的不稳定,会影响到法律政策的变化,也就加大了企业投资的法律风险。例如,近年来泰国政府多次修订《外商经营企业法》,这就会增加外国企业在泰国投资的难度,从而也会动摇企业投资的信心,或是即使投资,也会影响投资额度。另一方面,泰国政府在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问题上非常重视,同样颁布了严格的法律规范外资企业在知识产品与环境保护方面的行为。近年来虽然中国企业对于这些方面较为重视,但仍有部分中国企业可能会在这些方面遭受损失。尤其是像化工、矿产等污染程度较高的行业,正是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较多的行业,对环境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就有可能造成中国企业的损失。

三、机遇分析

1.中国近年来实施的外向型经济战略,给中国企业赴泰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从2013年开始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到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等,中国政府都在努力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中国企业对外更好地进行国际化经营,更广地拓展国际化市场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于是,这就降低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本,尤其是降低了中国企业拓展新的目标国的进入成本。尤其是,泰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沿线国,自身也在积极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希望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加之东南亚地区本身也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标地域,而泰国与中国的地理距离相对较近,从而也就使得很多中国企业在选择对外投资的目标国时,会将泰国作为重要的选择对象。2.近年来,中泰两国之间良好的政治关系,以及两国之间多层次的合作,同样为中国企业赴泰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除了泰国积极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近年来中泰两国领导人也曾多次会晤,在中泰铁路建设、农产品贸易以及水利、矿业、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这种两国高层领导之间推动的合作,不但本身有利于推动中泰两国之间更多的合作,也为中国企业赴泰投资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并能够降低中国企业赴泰投资的成本,使得更多中国企业愿意到泰国投资。3.泰国近年来经济开始逐渐复苏,使其不断推出吸引外资的政策,并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吸引国外资金的投入。与前些年泰国相对动荡的政治环境相比,近年来泰国政局相对稳定,政府发展经济的决心较强,也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例如,泰国推出了“东部经济走廊(EEC)”计划,以期吸引外部资金,提振泰国经济。而在“东部经济走廊(EEC)”计划中,泰国希望获得的来自中国的投资,就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东部经济走廊(EEC)”一项计划,就将对众多的中国企业产生良好的吸引力,例如阿里巴巴集团就将在泰国投资超过20亿元人民币,打造地区物流中心。而且,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泰国政府还在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金融政策方面放宽了管制,并逐步实施了相对自由化的经济政策,以便于外资在泰国能够更好地进入与退出,这同样能够对中国企业对泰投资产生吸引力。

四、威胁分析

1.近年来全球经济低迷,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企业赴泰投资的成本。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均存在低迷状态,这使得各国纷纷出台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致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带来的就是各国对于本国企业的爱护,以及对于外国企业投资与贸易的排斥。在此次全球经济低迷带来的贸易保护主义战中,泰国是受到损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美国对泰国海鲜贸易实施的总额为13亿美元的关税,严重影响了泰国海鲜产品的出口,也直接影响到泰国的经济发展。虽然泰国现并未直接对中国企业的投资与贸易实施额外的限制,但其自身因贸易保护主义而受到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其对于中国企业投资与贸易的态度,从而减少中国企业的机会。2.虽然中国对泰国的贸易总量非常高,但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依然面临非常强劲的外部竞争。虽然从2013年开始,中国就已经超过日本,成为泰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中泰之间贸易规模也在逐年递增,而且中国企业赴泰投资的历史也相对较久,但是投资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并非泰国吸引外资最大规模的国家,而日本始终是泰国外来投资最大的来源国。根据ASEANstats的数据,2018年泰国外来直接投资总额中,日本排名第一位,超过总投资额的四成,而中国企业仅为4%。可见,中国企业赴泰投资,将面临来自日本企业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在汽车行业中,日资企业在泰国汽车市场中的份额超过两成,这就使得如长城汽车、比亚迪等在泰国投资的中国汽车企业,需要面临激烈的竞争。

五、中国企业对泰国投资的对策建议

1.中国企业应依托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泰国的投资力度。当前,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应增加对于欧美国家以外国家的投资力度。而泰国作为东盟重要的成员国,加之自身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等优势,以及两国之间良好的双边关系,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重要的目标国。2.中国企业应有针对性地对重点行业进行投资。鉴于泰国政府对于高科技行业的重视,具有高科技技术的企业,可以利用当前泰国政府提供的良好投资政策,加大对泰国的投资力度,从而不但能够降低企业自身成本,也能够分享更多在泰国投资中的技术溢出。3.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的过程中,还应进一步融入当地的文化。无论是泰国政府对于知识产品的保护,对于环境的保护,还是对于本国员工的培训,都是泰国文化的一种表现。中国企业应该重视中泰之间的文化差异,重视差异对于企业投资结果的影响,也有利于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的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黄河,陈美芳.中国企业在泰国直接投资现状及政治风险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5,(11):28-35.

[2]周雪春.中国对泰国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6,(5):41-45.

[3]邹宜芳.中国企业赴泰国投资法律风险及对策[J].红河学院学报,2018,(5):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