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2:17:17

种群范文篇1

关键词:萧氏松茎象松脂混合物清除

萧氏松茎象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松科林木的钻蛀性害虫。宋玉双等(2001)采用国际上有害生物危害性分析(PRA,PestRiskAnalysis)方法对萧氏松茎象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萧氏松茎象在我国属于接近高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1]。萧氏松茎象主要为害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elm.、火炬松P.taedaL.、华山松P.armandiFranch.和马尾松P.massonianaLamb.。其幼虫侵入湿地松基部或根颈部蛀害韧皮组织时,往往在其蛀孔处有大量松脂流出,连同幼虫蛀食的木屑和粪便一起排出树外,排泄物呈紫红色稀酱状,幼虫老熟时排泄物为花白色粘稠状,与木屑、地表土壤混合在一起,形成数厘米大小的红棕色树脂块—“松脂混合物”。萧氏松茎象在江西赣南地区两年发生一代,以大龄幼虫(5、6龄为主)在蛀道、成虫在蛹室或土中越冬。2月下旬越冬成虫出孔或出土活动,5月上旬开始产卵。卵期12~15天。5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11月下旬停止取食进入越冬,翌年3月重新取食,8月中旬幼虫陆续化蛹。9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11月份部分成虫出孔活动,然后在土中越冬,其余成虫在蛹室中越冬[2]。同时,松林植被盖度与萧氏松茎象种群虫口密度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在对该害虫进行预测和防治中应当作为一个考虑因子。目前,人工或用除草剂在树木根基周围除草已被作为控制萧氏松茎象的一个重要营林措施正在赣州地区进一步试验、推广[3]。由于近年来松香等化工原材料价格爆涨,使得遭受萧氏松茎象为害后产生的“松脂混合物”有了回收提炼的价值。一般而言,每株湿地松受害木废脂量在0.25—2.0公斤。以有虫株率达60%的湿地松林分计算,其受害木平均废脂量为1公斤左右。本研究结合生产实际需要,利用人工清除湿地松“松脂混合物”措施,观察其对萧氏松茎象发生为害的影响,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设在信丰大桥镇、余村林场、万隆林场顷的湿地松林分,林龄16a,平均胸径14—16CM,湿地松林平均有虫株率达60%左右,总面积100公顷。在有代表性的林分随机设人工清除湿地松“松脂混合物”样地6个,同时设立对照样地5个。于2005年12月—2006年3月在萧氏松茎象出孔入土越冬期间,开展人工清除湿地松“松脂混合物”试验。在试验前(2005年9月)和试验后(2006年8月),分别在每个样地按对角线方式随机抽取60株,计算有虫株率。有虫株判断标准以有当年新鲜排泄物或粉红色排泄物为有虫株,已干涸排泄物视为当代无虫株。

1.2人工清除湿地松“松脂混合物”的方法。采用铲刀清除受害木基部萧氏松茎象多年来危害堆积的“松脂混合物”。清除“松脂混合物”前,一般要清除树干周围的杂灌,以便于作业。

2结果与分析

2.1人工清除湿地松“松脂混合物”对萧氏松茎象发生的影响结果见表1。并对表1数据作直观柱形图。

表1人工清除湿地松“松脂混合物”对萧氏松茎象发生的影响结果表

样地号

处理方法

试验前虫株率(%)

试验后虫株率(%)

1

清除“松脂混合物”

96.7

58.3

2

清除“松脂混合物”

90

50

3

清除“松脂混合物”

66.7

38.3

4

清除“松脂混合物”

86.7

41.7

5

清除“松脂混合物”

73.3

40

6

清除“松脂混合物”

82.7

45.7

7

对照不清除“松脂混合物”

48.3

55

8

对照不清除“松脂混合物”

11.7

46.2

9

对照不清除“松脂混合物”

15

45.3

10

对照不清除“松脂混合物”

26.7

36.7

11

对照不清除“松脂混合物”

18

63.9

从表1和柱形图可以看出,采取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措施的1—6号样地,萧氏松茎象有虫株率大幅度降低,有虫株率与试验前相比下降达28.4—45%。未进行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措施的7—11号样地,有虫株率平均则同比增加了6.7—45.9%,说明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能够显著降低萧氏松茎象下代有虫株率。

2.2为了进一步分析人工清除湿地松“松脂混合物”措施对萧氏松茎象种群数量的影响。利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方法及应用程序[4],对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和未采取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措施的萧氏松茎象有虫株率变化值(见表2),进行成组比较检验统计分析。

表2清除“松脂混合物”与不清除“松脂混合物”萧氏松茎象虫株率增减变化表单位:%

清除“松脂混合物”虫株率增减变化

不清除“松脂混合物”虫株率增减变化

-38.4

-40

-28.4

-45

-33.3

-37

6.7

34.5

30.3

10

45.9

结果分析表明,第一组样本方差:32.5217;第二组样本方差:278.4720

F检验值Fa:Fa0.05(4,5)=5.1922;Fa0.01(4,5)=11.3919

方差齐性检验结果F=8.5627,由于Fa(0.05)=5.1922F>Fa(0.05),结果表明两样本差异显著。

T0.05=2.7746;T0.01=4.5991

差异显著性测验值:T=-7.9944,︱T︱>T0.05=2.7746,差异显著性测验结果表明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措施对萧氏松茎象种群数量有显著影响。

3结论与讨论

3.1本试验表明,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萧氏松茎象下代种群数量。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萧氏松茎象越冬成虫在当年11月份成虫出孔活动,在土中越冬,且多数在树干基部的“松脂混合物”土壤中越冬。因此,在铲除“松脂混合物”的同时,相当于人工清理在土中越冬的多数成虫,从而降低萧氏松茎象越冬成虫翌年虫口基数。另一方面,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措施的防治效果,也可以从萧氏松茎象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帮助解释。萧氏松茎象成虫产卵部位一般在寄主如湿地松基干0—20cm处,卵的孵化率与湿度成正相关。据测定,林间湿度大时,可达到93.2%,林间湿度小时,可降到68.1%[5]。同时,萧氏松茎象种群变动与生境因子如植被盖度、灌木层多样性指数等因素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利用人工穴状抚育和化学除草剂草甘膦穴状清理树基周围的杂草和杂灌,可以显著改变其林间局部的温湿和光照条件,从而达到萧氏松茎象可持续控制的显著效果[5]。为此,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措施作用正好改变了林间局部的温湿和光照条件,从而影响了萧氏松茎象发生为害程度。

3.2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措施调节萧氏松茎象种群密度,在江西南部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一般地,只要在萧氏松茎象成虫越冬后翌年成虫出孔前,组织林农开展人工清除松树基部的“松脂混合物”,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测算,林农每人每天可铲废脂100公斤左右,目前收购价为0.4元/公斤,一天可收入40元左右。在有虫株率达到60%以上的林分进行清除废脂防治基本上可做到零费用防治,而在有虫株率(30%以下)较低的地方,每亩防治成本可控制在10元以内。但有些深层次问题如不同地理分布的萧氏松茎象生物学是否均有入土越冬成虫的习性;萧氏松茎象入土越冬成虫的比例与部位等是否与江西南部一致等等,这些均会对其防治措施的效果造成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宋玉双.等.森林有害生物萧氏松茎象的危险性分析[J].中国森林病虫.2001,(3):3-5.

[2]温小遂.等.萧氏松茎象的生物史、产卵和取食习性[J].昆虫学报,2004.47(5):624~629.

[3]罗永松.等.萧氏松茎象种群发生与植被的关系[J].昆虫知识.2004,41(4)367.

种群范文篇2

【关键词】内生真菌;小连翘;拮抗活性

StudiesoncommunitiesofendophyticfungifromHyperioumssampsoniiHanceandtheirantipathogenicactivitiesinvitro

Abstract:Theendophyticfungiwereisolatedandidentifiedmorphologicallyfromtheroots,stemsandleavesofHyperioumsSampsoniiHance.Eightyonestrainsofendophyticfungiwereisolatedandbelongedto26genera,5familiesand4orders.Cephalosporiumsp.andRhizoctoniasp.werethedominantgenera.Among81strains,31strainsof12generawereisolatedinroots,12strainsof10generainstems,and38strainsof13generainleaves.Theresultsshowedthatthequantity,population,anddistributionoftheendophyticfungivariedindifferentpositionsofHyperioumsSampsoniiHance.Inthedualculturetests,53.48%ofalltheisolatedEndophyticfungishowedantagonistictosomeplantpathogens.Theseendophyticfungiinsidetheplantshaveintimatecorrelationwiththeirhosts.Theseendophyticfungiandtheirmetabolitesmightplayanimportantroleintheplantsagainstthepathogens.

Keywords:endophyticfungi;HyperioumsSampsoniiHance;antipathogenicactivities

小连翘(HyperioumssampsoniiHance),别名小翘、七层兰、瑞香草、元宝草等,为多年生双子叶植物药藤黄科植物,味苦、性辛、平[1]。全草含鞣质,有光致敏作用,动物食后可产生皮炎;含小连翘碱(hypecorine)和小连翘次碱(hypecorinine);花含金丝桃素(hepericin)[2],有活血、止痛、调经、止血、消肿之效;小连翘或其提取物作为有效药物成分用于制备治疗睡眠障碍、老年痴呆、记忆力减退等病症的药物[3];同属植物贯叶连翘,在西方国家称圣约翰草,用于治疗忧郁症等疾病已有几百年的历史[4]。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小连翘也具有抗忧郁作用[5]。文献报道,小连翘中含有聚(异)戊二烯二苯甲酮类衍生物、萘骈双蒽酮类和黄酮类等多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是小连翘药理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但是要提取和分离这些药物成分还有很多困难[6]。近来研究表明,某些药用植物中个别内生真菌能够产生与宿主相同或者相似药理活性的成分[7],由此对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果在小连翘内生真菌中能够发现类似的活性物质,无疑找到了一种可替代小连翘植物的新型生物资源。但是至今未见从小连翘中分离及其内生真菌的种群多样性的研究报道。本文对小连翘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和分类鉴定,并对其种群多样性及内生真菌拮抗病原菌的活性的研究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分离所用材料为小连翘的根、茎、叶,采自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采集其健康的组织,无其它病虫害,根、茎与叶分开采集,放于密封袋中,于4℃存放,尽快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碘伏:威的牌消毒液,主要成份是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即碘伏),液体剂型,有效碘含量为0.5%,是一种新型的PVP-I消毒剂,深圳市新华鹏消毒剂有限公司生产。NS液:0.9%NaCl;ST液:0.9%NaCl,0.5%吐温80;中和剂:0.9%NaCl,0.5%吐温80,0.5%硫代硫酸钠。

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pH7.0。在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时,向培养基中分别加入青霉素、链霉素至50μg/mL。

1.2供试菌株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恶苗病菌(Fusariummoniliforme)、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iumf.sp.vasinfectum)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和生化教研室提供。

1.2方法

1.2.1植物材料的处理样品采于2005年10月。样品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后,取不同部位的茎或叶若干,剪成小块,分别放于三角瓶中;加入碘伏消毒液(使用时有效碘浓度为2500mg·L-1),不断摇动,消毒5min。吸去消毒液,加入无菌ST液,荡洗1min,吸去液体。重复一次。经表面消毒后的样品可用于接种。

1.2.2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茎内内生真菌的接种:用无菌刀片削去茎的皮及已裸露的切面,然后切取约2~5mm的切片若干,先置于无菌平皿中。再将样品置于无菌研钵中,加入石英砂和1mLST液,将样品研成浆。取适量的浆液涂布于PDA平板。为了保证样品有足够的代表性,每个样品要用若干段茎,一段茎仅涂一个平板,共需涂5~10个平板。根叶样品的处理基本同茎。将涂布好的平板置于28℃培养,每隔12h观察真菌菌落形成情况。培养基中一出现菌落,立即将此处的小块琼脂挖出,将平板再放回28℃培养10d,计数各平板上的菌落总数。挖出的含真菌的小块PDA立即置于含PDA的小试管中培养,待真菌长出后,再在PDA平板上采用菌丝顶端纯化法逐步纯化。待菌落出现后,根据菌落形态、颜色的差异以及长出时间的不同,分别挑取各平板上的菌落边缘的菌丝接于新的平板上进行分离培养。在培养数日后,观察菌落的形态及其菌落边缘的整齐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包括影象记录,对菌株编号后,转至PDA斜面培养基上,于28℃培养箱中培养5~7d,然后放入4℃冰箱保存。

1.2.3表面消毒效果检测表面消毒后的样品于5mL无菌水中振荡1min,取0.3mL悬液涂布于PDA平板上,在28℃培养,记录是否有真菌生长。另外,采用存活试验观察表面消毒效果,即将分离的内生真菌菌苔经过各自表面消毒程序处理后,再接种到PDA平板28℃培养后,观察是否生长。

1.2.4菌种鉴定从纯化培养数日的菌落上挑取菌丝并连同分生孢子制成玻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孢子梗形态、孢子形态以及孢子与营养体之间的着生关系,对照有关资料确定真菌的分类学地位[8]。

1.2.5对峙试验将4种植物病原菌(纹枯病菌、稻瘟病菌、白叶枯病菌、恶苗病菌)接种于平板中央,内生真菌接种于平板边缘,28℃培养,观察病原菌菌落周围的变化。

2结果

2.1表面消毒效果表面消毒后的样品振荡液0.3mL分别涂布于PDA平板培养基上,28℃培养2周后无菌落长出,同时10株分离的代表性真菌菌苔分别经过消毒过程处理后接种到PDA平板上,28℃培养2周后,没有观察到菌落生长。表明经过样品消毒处理过程,样品表面附生菌的影响已消除,分离的菌株来自于样品内部,与植物组织结合紧密。

2.2小连翘内生真菌种群组成从植物小连翘分离获得内生真菌共81株。经显微形态观察鉴定为4个目,5个科,26个属(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植物小连翘内生真菌中,从目的分类水平上以丛梗孢目(Moniliales)和无孢菌群(Myceliasterilia)为优势菌群,分别为50株和23株占总菌株数的61.7%和28.4%;在属的分类水平上以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sp.)和丝核菌属(Rhizoctoniasp.)为优势菌群,分别为20株和16株,占总菌数的24.7%和19.7%。

2.3植物小连翘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分布对小连翘根茎叶内生真菌的种类,数目和分布部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1小连翘植物内生真菌种群组成(略)

Tab.1ThecomposingofendophyticfungiinHyperioumssampsoniiHance

从表2中看出,从小连翘植株内分离的81株内生真菌的分布各有特点,根部分布有31株内生真菌(占总数的38.2%),隶属于12个属(占26个属的46.2%);茎部分布有12株内生真菌(占总数的14.9%),分属于10个属(占26个属的38.5%);从叶部分离出的38株内生真菌(占总数的469%),分属于13个属(占26个属的50%)。由此可知,小连翘的内生真菌主要存在于植株的叶和根中,茎部组织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相对较少。从根茎叶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的种属分布来看,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sp.)在叶部、根部和茎部都有分布,说明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sp.)不仅是叶部的优势种群,而且也是整株小连翘植物内生真菌的优势种群。丝核菌属(Rhizoctoniasp.)仅在根部分布,是根部的优势种群,占根部所有分离到的内生真菌的51%。另外,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sp.)、鞘孢霉属(Chalarasp.)、束丝菌属(Ozoniumsp.)也只在根部分布;而串珠孢霉属(Moniliasp.)、曲霉属(Aspergillussp.)、粘帚霉属(Gliocladiumsp.)、痕格霉属(Sirosporiumsp.)、弯孢霉属(Curvulariasp.)、毛壳菌属(Chaetoniumsp.)和直毛壳菌属(Ascotrichasp.)的内生真菌只在叶部分布,而叶组织内生真菌的优势种也和根部不同,头孢霉属和痕格霉属内生真菌是叶部的优势菌群;从茎部分离的内生真菌的优势菌群不明显,其中分离到的木霉属(Trichodermasp.)、黑孢霉属(Nigrosporasp.)、芽枝霉属(Cladosporiumsp.)内生真菌只在茎部分布。结果表明,小连翘根茎叶组织的不同部位所分离到的内生真菌的数量不同,所分离到内生真菌的分布和优势种群也存有差异。

表2小连翘植物内生真菌数量与分布(略)

Tab.2ThenumberanddistributionofendophyticfungispeciesinHyperioumssampsoniiHance

2.4内生真菌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通过平板对峙试验分别对从小连翘中所分离的81株菌对植物病原菌纹枯病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恶苗病菌(Fusariummoniliforme)、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iumf.sp.vasinfectum)的抑菌活性进行测定(图1)。结果发现,从小连翘中分离的81株内生真菌中共有53株对一种或多种病原菌有拮抗作用(占总分离株数的52.48%)。其中对恶苗病菌有抑菌作用的有23株,对白叶枯病菌有抑菌作用的18株,对纹枯病菌有抑菌作用的有12株,对棉花枯萎病菌有抑菌作用的有4株。这表明多数小连翘内生真菌具有抗植物病原菌的功能,在小连翘中存在着广泛的抗菌生物活性资源。

A.内生真菌J-53拮抗纹枯病菌;B.内生真菌f-55和f-166拮抗恶苗病

Dualculturebetweenendophytesandpathogens

3讨论

从近年来的研究看,植物体中存在内生真菌是普遍的。内生菌系统地分布于植物体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组织的细胞或细胞间隙。有报道说,内生真菌菌丝在宿主植物的叶鞘和种子中含量最多,而叶片和根中含量极少[9]。但是也有报道,根和叶内生真菌含量较多[10]。不同的植物可能具有的内生真菌的种类和数目相差很大。我们从中药植物小连翘的根、茎、叶共分离出81株内生真菌,分属于4个目,5个科,26个属。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sp.)在小连翘根、茎、叶内生真菌的分离过程中都得到,它既是叶内的优势菌群也是整个植物的优势菌群;丝核菌属(Rhizoctoniasp.)分离获得的数量比较多,但是它仅仅是根内的优势菌群。植物内生真菌生活在活体植物组织中,其生长代谢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不仅受到宿主植物的影响,外界环境因子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外界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植物生长代谢,间接影响到植物内生菌生物多样性与生长代谢。从小连翘的根、茎、叶不同部位分离的内生真菌在数量、种类有很大的差异。小连翘的大部分内生真菌主要存在于叶和根部,而茎中相对很少,这表明不同的内生菌在植物不同器官和组织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部位的微环境如通气状况、生物酶和其他化学成分的不同,从而适合不同种属的内生真菌类群的侵入和生长。迄今的研究表明,植物内生菌与宿主发生联系时,对宿主有以下影响:可增强宿主的抗病性、提高植物的生产力[11]、抗逆抗虫[12]、具有除草剂活性[13]等。内生真菌对宿主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内生菌在植物体内繁殖和生长,并产生丰富多样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植物的生长和代谢。通过对峙试验研究小连翘内生真菌对纹枯病菌、白叶枯病菌、恶苗病菌和棉花枯萎病菌等植物病原菌的拮抗性,结果发现,小连翘内生真菌中多数种类(约52.48%)能够抑制一种或者多种病原菌的生长,这表明小连翘内生真菌中存在着广泛的抗菌生物活性资源,这些内生真菌及其代谢产物在植物对抗病原菌的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由此可见,药用植物内存在着广泛的内生真菌,这些内生真菌可能成为生物防治中有潜力的生物因子,在生态农业和生物农药研制方面具有重要的用途。研究内生真菌的各种次生代谢产物及其作用机制,在农业和(或)医药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研究和开发植物内生真菌,从而为寻找植物病害的抗菌药用资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谢宗万.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4-35;72;263;388-389;479-480.

[2]段静雨,阮金兰.小连翘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5,26(10):1461-1463.

[3]潘映红,郭宝林,彭勇.国产金丝桃属植物资源现状及利用前景[J].中药材,1993,16(3):14-18.

[4]BILIAAR,GALLORIS,VINCIERIFFST.John’swortanddepressionefficacy,safetyandtolerabilityanupdate[J].LifeSciences,2002,70:3077–3096.

[5]万德光,裴瑾,周明眉,等.三种贯叶连翘组植物醇提物对小鼠抗抑郁作用[J].中药材,2003,26(3):187-189.

[6]王泽剑,梁翠玲,毛志铭.圣约翰草提取物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3):212-214.

[7]吴芳婷,陈代杰,钱秀萍.植物内生菌抗菌物质研究新进展(英文)[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4,29(3):184-192.

[8]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29-649.

[9]李能章,彭远义.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2004,14(2):69-71.

[10]李治滢,李绍兰,周斌,等.三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4,24(6):35-46.

[11]SHINIZUM,FURUMAIT,IGARASHIY,etal.AssociationofinduceddiseaseresistanceofrhododendronseedingswithinoculationofStreptomycesssp.,R-5andtreatmentwithactionmyceteDandamphotericinBtothetissueculturemedium[J].TheJournalofAntibiotics,2001,54(6):501-505.

种群范文篇3

关键词:萧氏松茎象;虫口密度;有虫株率;预测模型;优化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xiaoizhang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钻蛀性森林害虫,主要危害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elm)、火炬松(P.teadaL.)和马尾松P.massonianaLamb.)。萧氏松茎象因其以幼虫钻入树皮取食韧皮部,给调查该害虫种群数量等测报工作带来很大的因难。在生产实践中,萧氏松茎象的有虫株率是比较容易得到的,而虫口密度却需通过刮树皮才能调查。本研究采用了多种数学模型对萧氏松茎象被害株率与平均虫口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从中筛选出最佳的数学模型,用于萧氏松茎象发生的预测预报。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取样方法

2000年6月和2001年6月分别在江西省上犹县平富林场、永修县云山垦殖场开展了萧氏松茎象幼虫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的调查。试验林地为10—12年湿地松纯林,坡度15—25。,树高5—8m,胸径12—14cm,郁闭度0.8—0.9。上犹县调查面积2.5hm2,永修县调查面积1.5hm2,划分为84个样地,每个样地通过刮树皮调查90-150株不等。调查时,逐株记录幼虫数和样地内的有虫株率。

1.2建立与优化数学模型

采用数理统计原理,应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Delphi分析程序[1],建立被害株率与平均虫口密度之间的数学模型,包括线性回归、对数回归、幂指数回归、指数回归等模型,然后通过比较相关系数,筛选出最优的关系模型,并绘制最优模型曲线图。

2结果分析

2.1有虫株率和平均虫口密度的统计分析

根据调查取样方法,分别调查了84个标准地中萧氏松茎象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统计每个标准地的有虫株率和平均虫口密度,结果如表1。

表1萧氏松茎象有虫株率与平均虫口密度调查

标准地号

1

2

3

4

5

6

7

……

83

84

有虫株率(%)

45.5

40

34.5

46.2

18.2

20

24.4

……

87.1

89.1

虫口密度

(头/百株)

75

54

34.5

64.1

26

26.2

36.9

……

211

208

以有虫株率作为自变量x(横轴),平均虫口密度作为因变量y(纵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画出散点图(见图1)。

图1萧氏松茎象平均虫口密度(Y)与有虫株率(X)的关系

2.3最优回归方程的选择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看,因相关指数R=0.9835最大的双曲线回归函数选取作为比较理想的数学模型,见图1。

3、讨论

3.1通过最优回归方程的筛选,萧氏松茎象的平均虫口密度与有虫株率之间的关系可用双曲线回归函数来描述。即萧氏松茎象的平均虫口密度随有虫株率的增大而增加。

3.2搞清楚了萧氏松茎象有虫株率与平均虫口密度之间的关系,为调查林分的害虫发生量提供了一个很简便的方法,也为通过调查萧氏松茎象的有虫株率来估计平均虫口密度并预测其发生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3.3建议在南方萧氏松茎象为害区应用本数字模型时,可对其进行校正后使用。

种群范文篇4

关键词:萧氏松茎象;空间分布型

为揭示萧氏松茎象种群空间结构及种群下的结构状况,指导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实施,我们开展了萧氏松茎象种群空间图式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样株的选择在我市萧氏松茎象分布区域较大的崇义、大余、宁都、信丰等地,按有虫株率40%以下,41—69%,70—79%,80—89%,90%以上的区间,分别在有虫面积100公顷以上区域随机选取调查样地。在样地内划定300—600株作为一个调查小区,小区沿等高线设置。共设置10个小区3500株,其中有虫株率40%以下、41—69%的小区各3块计1800株;70—79%的小区2块计600株;80—89%的小区1块计600栋;90%以上的小区1块计500株。

1.2调查方法对上述设定的小区一一调查每株虫口数,调查时应详细挖掘树体地上、地下部分的虫口,按小区分别统计每株的虫口分布情况。

1.3统计方法按数理统计方法,分别统计有虫株率40%以下、41—69%、70—79%、80—89%、90%以上的小区的调查株数(N)、平均虫口密度(M)、总体方差(V)和总的小区调查株数(N)、平均虫口密度(M)、总体方差(V),结果如下表:

有虫株率

N

M

V

41%以下

900

0.7189

1.0732

41—69%

900

0.7300

0.9371

70—79%

600

1.0667

0.8589

80—89%

600

1.9283

5.8199

90%

500

1.274

0.7729

总的

3500

1.068

1.9660

2结果与分析

2.1有虫株率40%以下的种群空间分布图式

2.1.1用Lloya.M.(1967)的平均拥挤度与平均密度的比值为聚集度(I)指标。其中I=M*/M,M*=M+(V/M-1)(1-V/NM)。I=1,随机分布;I<1,均匀分布;I>l,聚集分布。按此法I=1.834>1,为聚集分布。

2.1.2聚集原因分析用聚集指数(I)=M*a/2k分析。其中a为X2分布表中自由度等于2K,P=0.5概率值的对应的X2值,当I<2时,聚集原因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当I>2,聚集原因是由于昆虫行为或环境条件引起的。按此法,I=0.7135<2,其聚集原因是环境条件引起的。

2.2有虫株率41—69%的种群空间分布图式。按2.1.1、2.1.2方法,分析判断为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也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

2.3有虫株率70—79%的种群空间分布图式。按2.1.1方法,分析判断为均匀分布,空间分布型为正二项分布。

2.4有虫株率80—89%的种群空间分布图式。按2.1.1、2.1.2方法,分析判断为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同样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

2.5有虫株率90%的种群空间分布图式。按2.1.1方法,分析判断为均匀分布,空间分布型为正二项分布。

2.6不划定有虫株率区间的种群分布图式

2.6.1按2.1.1方法,分析判断为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2.6.2按IWO,S(1968,1972)的M*一回归法:M*=a+bM,a为分布的基本成分,即在密度趋于无穷小时,—个个体可以期望和a个其它个体生活在同—样方内。a=0,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单个的个体;a<0说明个体间相互排斥;a>0个体间相互吸引,存在若个体群。b指出基本成分的分布图式。b=1、<1、>1分别代表基本成分的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聚集分布,按此法求出M*后,作简单的线性回归得:M*=-0.358+1.7745M(相关系数R=0.84),由于a=-0.358<0说明个体间相互排斥;b=1.7745>l,则代表种群总体呈聚集分布。

3结论与讨论

3.1中低密度(有虫株率69%以下)的萧氏松茎象种群和不划定有虫株率区间的种群空间分布图式为聚集分布,聚集原因是由于环境引起的,空间分布型为奈曼分布或负二项分布。

3.2有虫株率70—79%和有虫株率90%以上的萧氏松茎象种群空间分布图式出现均匀分布,说明萧氏松茎象幼虫个体间排斥强烈,同时种群密度增大,M*随M的上升的速度减少、样树的虫口数量之差相对减少,因而必定影响对种群空间图式的评定。此外,环境的不均匀性或者环境的异质性,也是导致种群空间分布图式不同的主要因子。

3.3尽管萧氏松茎象幼虫个体间相互排斥,但影响萧氏松茎象种群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是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综合因子。因此,与之相关的植被盖度、林分郁闭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等均影响萧氏松茎象种群空间分布。

种群范文篇5

关键词:萧氏松茎象孵化历期温度湿度孵化率

为了探索萧氏松茎象发生期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01年至2003年,通过室内饲养和林间试验,系统分析了发生期与湿度和孵化率等相关因子的关系,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方法

1.1.1饲养方法

在林间采集一定数量的成虫进行室内饲养,将10对成虫放入大的玻璃缸或1对成虫放入2000ml的烧杯中,缸底(杯底)铺一层约2cm的细沙,放入新鲜的湿地松一至二年生的嫩枝,同时将产卵木(将健康生长的湿地松基部锯成10cm长的木段,两端用石蜡封住)放入缸内(杯内),每天喷入适量的蒸馏水保湿。

1.1.2孵化率的调查

每天观察成虫在产卵木上的产卵情况,并在产卵部位上做好标记,五天后取出,统计产卵量,同时放入新的产卵木。将已产卵的产卵木放入湿地松林间,20天后将其树皮剖开,调查其孵化率。

1.1.3温湿度的记载

在林间每天分四个时段(早上6:00、上午10:00、下午2:00、6:00)记载温度和相对湿度。

1.2分析方法

采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方法及应用程序》(国家林业局,2002),进行建模和预测。

2结果与分析

统计2001至2003年,上犹县平富林场调查的萧氏松茎象有关因子调查结果如表1

表1萧氏松茎象孵化历期与湿度、温度、孵化率的关系(上犹县平富林场)

孵化期内的平均温度(X1)

孵化期内的平均湿度(x2)

孵化率(X3)

孵化历期(y)

22

0.913

0.915

20

24.76

0.8149

0.681

22

25.3

0.839

0.912

26

25.74

0.898

0.932

26

23.9

0.9106

0.33

16

23.83

0.9134

0.5

16

23.78

0.9078

0.56

15

24.25

0.9122

0.65

15

25.1

0.9452

0.8

15

26.02

0.9497

0.73

15

对表中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回归公式:

Y=69.5096-66.3424×X(2)+12.5874×X(3)(R=0.8809)

从建立的回归公式可以看出:孵化期内的平均温度(X1)系不显著变量,已被剔除。显著变量只有如孵化期内的平均湿度(x2)和孵化率(X3),与野外观察结果一致。同时说明孵化历期(y)与孵化期内的平均湿度(x2)成负相关,与孵化率(X3)成正相关。

种群范文篇6

关键词: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系统构建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异军突起,湖南省也充分利用其中部腹地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跨境电商发展模式,并不断实践,整个行业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整个外贸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之下,跨境电商对经济的提振作用越发明显。跨境电商成为新常态下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产业转型的新业态。然而,在湖南省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之余,依然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产品同质、跨境物流滞后、电子支付风险、退换货困难等问题成为跨境电商发展征途中的痛点,阻碍和制约着湖南跨境电商的发展。因此,将湖南跨境电商行业发展与生态系统理论相结合,构建跨境电商生态系统,从系统的高度去分析跨境电商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能为研究湖南跨境电商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并为湖南跨境电商更稳更优发展及外贸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一、湖南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内涵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1935年由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首先提出的。在生态学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它们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相互连接构成一个能自我调节的复合有机体,这种特殊的有机体就是生态系统。随后,国内外一些学者将生态系统理论引入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其中生态系统理论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尤其广泛。美国经济学家JamesF.Moore将生态系统理论引入企业竞争战略当中,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为基础形成的一个资源共享与互利共生的经济联合体。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又逐步运用到电子商务行业。尤其是近几年,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在我国对外经贸中的引擎作用越发凸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着将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于跨境电商领域,提出跨境电商生态系统、跨境电商生态圈等概念。比如学者张夏恒(2016)认为,跨境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以与跨境电子商务活动相关的个体、企业、组织或机构为物种,各物种间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优势互补,共享商品、资金、物流、能力及信息等资源,从而实现物种与环境间的资源动态流动与循环。综合国内外学者所述,本文将跨境电商生态系统定义为与跨境电商交易活动相关的参与主体,通过跨境电商交易平台联结,相互之间协同作用进行物质交换和资源共享,并与环境交流互动的复杂生态网络系统。

二、湖南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功能

在生态系统理论中,任何生态系统都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以维持系统的稳定和繁荣。因此,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成为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跨境电商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和跨境电子商务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生态系统都应具备的三个基本功能,且系统中各参与主体之间主要以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纽带产生联结,由此实现这三个基本功能。相较于自然生态系统,跨境电商生态系统中涉及的产业和产品丰富多样,某一企业提供的产品可能成为另一企业的生产原料,而该原料使用企业生产的产品又可能成为原料提供企业生产所需的物质材料,这充分体现了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能量流动方面,我们可以将资金看做能量的表现形式,资金从资金供给方通过跨境电商交易环节以成本、税收、佣金、运费等形式流动至资金需求方。而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就是信息传递的核心,入驻企业信息、产品信息、买卖信息、调研数据、行业资讯、客户反馈等各类信息通过平台展示和传递给信息需求者。由此可见,“三流”贯穿整个跨境电商生态系统,使系统中各主体得以相互作用和联系,并促使三大功能不停地发挥作用,让跨境电商生态系统得以高效运转。

三、湖南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构建

1.构建的理论基础(1)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个是有机复合体,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另一个是无机环境,这些组成成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构成整个系统的支架,支撑着系统的平稳运行。生产者接受太阳光能,从环境中吸收无机营养,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地;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并经过一系列不同级别消费者转化,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解者将有机物还原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环境,供生产者重新利用;无机环境为生物群体提供生存必需的空气、水、无机盐与有机质等,这几个部分相互依赖和协同作用,有条不紊地维持系统的运转,推动生态系统的演进。(2)生态位理论生态位是指个体在种群或种群在群落中所占据的时空位置以及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理论主要涵盖了生态位维度、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的重叠与分离这三个内容。生态位维度简单来说指的就是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因素个数。生态位宽度主要是指在某一生态维度上生物所占据的或能利用的资源总和。利用的资源多,则其生态位较宽,反之则较窄。生态位重叠可以理解为是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位上的重合程度,重合程度越大,那么物种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因此生态位重叠与竞争理论紧密相关。而生态位分离则是与生态位重叠相对的一个概念,物种间所占据或利用的资源不相同就可称为生态位分离。若环境等因素使物种的生态位空间变大,物种间生态位分离程度增加,可以有效地分散竞争。(3)生态关系理论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种群聚集在同一空间,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联系。根据种间关系的性质及影响来分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正向相互作用关系,表现为一方得利或双方得利,包括互利共生、原始合作及偏利共生;第二类是负向相互作用关系,表现为至少一方受害,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偏害等;第三类是中性关系,即物种间无明显影响作用。随着种群间的协同进化和生态系统的不断演进,往往物种间的负相互作用会减小,正相互作用会相对增加。类似于生态学中物种间的生态关系,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参与主体间也存在着包括竞争、捕食、合作、竞争合作、互惠共生、中性等多种生态关系。2.系统结构及构成要素跨境电商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由参与主体和环境两部分组成,按照参与主体在系统中的地位和在跨境交易活动中所处的环节不同,我们可将参与主体分为核心种群、关键种群、支撑种群和寄生种群四大类。具体而言,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核心种群就是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负责整合和协调系统资源;关键种群是参与跨境交易的卖方和买方,这是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动力和能量来源;支撑种群是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必要支撑的服务企业和国家监管部门,主要是跨境支付企业、跨境物流企业、综合服务企业、海关等国家监管部门;寄生种群是为核心种群和关键种群提供咨询、培训、翻译、营销、数据分析等服务的非必要种群,这类种群依赖于其他种群,能够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促进跨境电商生态系统更好的运行。各类种群内部和种群间通过“信息流”、“能量流”及“物流”来进行联结,互相作用。跨境电商生态系统中的环境主要涉及国内外经济环境、政策法律环境、技术环境、行业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这五个方面。系统中各种群身处环境当中,它们之间密不可分,互相依赖和影响。跨境电商生态3.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跨境电商生态系统中各种群以跨境电商平台为中心,自发组织和协同运作,但因各种群之间以及种群内部各组成成员所处生态位不同,由此也就产生了错综复杂的生态关系。(1)核心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核心种群是整个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它通过搭建跨境电商平台将各类种群聚集起来,帮助其他种群获得相对可靠的商机。反过来,其他种群使得系统业务顺利运作,丰富了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物种,为核心种群发挥规模优势提供了保障。所以,核心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的生态位几乎是分离的,它与其他种群之间所构建的关系应当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互惠或者合作关系。但如果跨境电商平台开展某些自营业务,那么它与其他种群之间就可能存在生态位重叠,这样就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2)关键种群与支撑种群和寄生种群之间关键种群与支撑种群和寄生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它们的生态位是大体分离的。支撑种群为关键种群提供必要的服务,寄生种群依赖于关键种群存在和发展,它可以为关键种群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以提高关键种群的业务运作效率,反过来关键种群又能给支撑种群和寄生种群带来收益和更多商机,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描述为互惠或合作关系。(3)支撑种群与寄生种群之间寄生种群主要是一些为跨境电商交易提供增值服务的企业或机构,它的服务对象是核心种群和关键种群,而与支撑种群没有业务交集,所以支撑种群与寄生种群所占据的生态位几乎是完全分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中性关系来形容,即相互间无影响。(4)各种群内部如果种群内部成员分属不同的产业,从事业务不同,这些成员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也就不存在关联,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中性关系来形容,支付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就属于这种情况。如果种群内部成员从事同样的业务,那么它们的生态位很可能存在着某些维度上的重叠,竞争在所难免,重叠程度大的还有可能从竞争发展为捕食,弱势的一方就会被淘汰。(5)各种群与环境之间跨境电商生态系统中各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和影响。一方面,环境作为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各种群提供土壤和养分,给予物质和能量支持,促进系统业务高效运作。另一方面,各种群的协同发展及系统的演进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产生影响,使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所以各种群与环境的关系类似于生态关系中的共生关系。在跨境电商生态系统里,各参与主体要么追求利润最大化,要么追求效用最大化,如若无法获利,甚至遭受到损失,则该主体会退出系统。因此,长远来看只有让参与主体都能通过自我博弈,互利共生,整个跨境电商生态系统才能得到良性、可持续发展。4.构建中需注意的问题(1)突出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的领导核心作用跨境电商生态系统中,跨境电商平台是核心所在,平台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搭建跨境电商平台将跨境交易活动相关的企业、机构、组织或个人聚集起来,使它们围绕平台进行资源互补和物质交换,充分发挥各自价值。所以跨境电商平台企业作为领导核心,首先要找准自己的生态位,明确自己在跨境电商生态系统中的构建者和组织者角色;其次,明确其他参与主体所对应的生态位,分析主体间存在的生态位重叠或分离现象,选择合适的参与者;此外,平台企业还需要根据跨境电商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情况,掌握系统的最新动态,统筹规划并监督整个系统的运行,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运作。(2)减少参与主体的生态位重叠跨境电商生态系统较自然生态系统而言,涉及产业众多,参与主体多样,涉及跨境电商平台、生产商、供货商、零售商、消费者、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咨询企业、政府监管部门等多种种群,各主体间的生态位重叠情况也会相对复杂。经营业务相同的参与主体的生态位一定是重合的,而生态位重叠又是主体之间产生竞争的前提条件,这势必会加剧跨境电商生态系统中的竞争局面。因此在构建过程中,要注意参与主体生态位的拓展,加强跨境电商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和利益分享。(3)提高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环境适应性环境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为各参与主体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和能量支持。环境虽不是参与主体能主动选择的,但参与主体可尝试着去适应它或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产生有利于自己的影响,以促进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良好融合。尤其是环境出现一些不利变化时,系统要能及时作出反应,以消减这种不利影响。

四、结语

目前,跨境电商已成为湖南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是湖南省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湖南应着力于构建良好的跨境电商生态系统,充分发挥跨境电商平台及其核心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借助生态位的合理布局,整合区域优势产业、国际物流、海关通关、金融等资源,带动区域内跨境电商企业、物流企业、金融企业等的联动发展,特别是为区域内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以更好地顺应“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南跨境电商新时展的需要,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MOOREJF.Predatorsandprey:anewecology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3,71(3):75-86.

[2]张夏恒.京东:构建跨境电商生态系统[J].企业管理,2016(11):102-104.[3]科普中国——生态位的释义[EB/OL].

[4]王子越.全产业链跨境电商生态系统构建研究——基于浙江聚贸的案例分析[D].浙江大学,2017.

[5]李隽波,张珏,曲霏.跨境电商生态圈构建及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3):207-212.

种群范文篇7

在技术创新驱动下,工业化空前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富有生态属性的新型工业化是我国生态经济的基本内核。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将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生态经济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而新型工业化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支撑,“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欧美等国家的再工业化浪潮使国际产业竞争聚焦于生态技术创新。从而,研究工业产业的生态技术创新就显得非常必要。技术创新理论由JesephSchumpeter于1912年提出后,成为国外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主要是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技术创新,虽可大幅度提升生产力,亦加剧了环境污染及资源消耗,致使技术创新的增长效应递减,面临增长极限。解决的根本途径是将生态元素融入技术创新,依靠生态技术创新取得技术进步,1950~2003年间中亚国家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经验就是籍此壮大产业。在不同层次、规模上,生态技术创新的目标、影响不同,从而内在机理也不同。应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特性,从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结合企业组织、制度的变革来实施生态技术创新。生态技术创新的特征包括:创造性,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生产,实施组织、制度、管理上的创新;生态性,将生态因素融入生产的全部环节。生态技术创新受到技术创新、人类、环境等多种因素及相互关系的影响。企业拥有的创新信息资源形成特定的信息生态位———包括信息识别能力、获取能力、整合能力等生态因子,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同。企业与合作伙伴形成技术创新网络,这是类似生命体的“活性组织”。生态技术创新的进化机理可归结为生态共生、生态平衡、生态重组三类。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系统作为社会生态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将生态价值嵌入技术创新,使技术创新在生态领域实现价值回归。综合现有研究的观点,生态技术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为了获取生态经济综合效益,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经济活动链上的各环节,消除污染,促进物质、能量等的循环而实施的技术创新。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将生态学原理移植运用于经济领域探索生态技术创新是一种趋势,但由于涉及生态、经济、技术等复杂因素,目前尚缺乏成熟的研究,且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单个主体的创新行为,而事实上这是集体性的种群行为。本文依据以前的研究成果,运用生态技术创新种群行为模型,以江西省工业产业为样本,通过计量实证方法,研究工业产业生态技术创新的种群效应,从中得到实施生态技术创新的启示。

2模型构建

生态学中,种群是指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内部以及种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既相互依存于共同的环境,又对环境容量决定的资源展开争夺。将经济系统视为生态子系统,产业即为种群,企业即为种群个体。黄鲁成根据生态学从Logistic模型推导Votka-Volterra模型的思路,建立了技术创新种群行为模型。本文在此基础上,放宽相关假设,构建种群个体数量的临界值指标,拓展生态技术创新种群间关系模型。

3结论与启示

本文运用生态技术创新种群行为模型,基于江西省工业种群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论:2001~2011年间,作为个体的工业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使种群内部、种群之间的关系呈现协同效应下降而竞争效应上升的趋势,反映了生态环境对粗放增长方式所产生的资源浪费、环境承载力透支等问题的警示。由于创新资源有限,种群内部关系直接取决于个体数量,很多种群的个体数量超过或逼近临界值,但竞争效应通过市场淘汰机制,使过多的个体趋向均衡,效果却于2011年才开始显现。种群之间的关系不仅取决于个体数量,还与种群之间的产业链衔接紧密度有关。一方面,江西省的工业种群个体数量普遍增加,种群间对区域创新资源的争夺使竞争效应上升;另一方面,生态技术创新相对滞后,产业契合度不高,协同效应不足。本文揭示了生态技术创新种群的竞争、协同效应,其实际贡献在于,提供了实施生态技术创新的有益启示:

①将仅注重单一创新主体创新行为的传统视野,拓展到区域资源决定的种群的更为宽广的范围;

②提升生态技术创新水平,增进种群的协同效应。改进工艺,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增强种群内的产业契合度,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循环链路,拓展互补共生渠道,强化耦合机制,提升种群间的产业紧密度;

种群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组织生态分销渠道模式渠道权力

依据传统的渠道管理理论对分销渠道模式进行选择,使得企业的渠道模式选择缺乏系统性、动态性和前瞻性。本文将应用组织生态理论,从渠道环境、渠道种群、渠道资源、渠道系统运行机理等方面,全面解析企业分销渠道的生态系统,并根据渠道种群间的权力结构差异,划分渠道权力时代,根据不同渠道权力时代的特点进行企业分销渠道模式的决策,为企业的分销渠道模式选择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组织生态理论

组织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从社会学发展起来的一种组织理论,其起源包括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由于组织生态研究领域学者的专业学术背景不同,研究的具体对象存在差异,这就使得人们对于组织生态的内涵、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法一直没有达成共识。

(一)组织生态学的内涵

组织生态学是一种运用生态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概念、模型、理论和方法对组织结构及其所受环境影响进行研究的理论。组织生态学试图解释是什么力量形成了多样化的组织结构。它认为,组织变化的主要根源不是决策者的战略选择和适应,而是环境的选择,如果能够适应环境,新的组织形式将得到发展。

(二)组织生态理论的研究内容

从1977年Hannan和Freeman发表第一篇关于组织生态理论的文章《组织种群生态学》至今,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从理论到应用,极大的丰富了组织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层次结构。其研究对象分为组织内单元、组织、组织种群、组织群落和组织生态系统。根据以上五个层次,其研究内容分为组织个体生态学、组织种群生态学、组织群落生态学和组织生态系统。

二、企业分销渠道生态系统的构建

(一)分销渠道生态系统内涵的界定

在企业生态系统中,企业被视为生命体,企业成长过程中,要吸收外界资源,也回馈给外界资源,会对生存环境做出反应,以增加成长及生存的机会,也会繁殖、老化及死亡。人及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被看成是“种子”。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看作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水分,是生态系统的活水源泉。资金和技术视为企业成长所必需的肥料。

企业的分销渠道系统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厂商、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等构成的组织种群在特定的渠道资源(人、资金、技术)配置下存在于特定环境中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在渠道生态系统中,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环境变化、资源配置、信息传递以及价值流动而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二)分销渠道生态系统的构成

1.渠道环境。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前提。企业分销渠道系统的运行受到经济、政策法规、社会文化、流通、消费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经济环境。宏观经济走势、经济增长率、经济运行周期等对企业分销渠道模式的选择产生深远影响。当宏观经济走势良好、发展平稳,市场需求上升,生产商可以增加销售点,扩大销售网,选择宽渠道或长渠道进行产品销售,反之则相反。

政策法规环境。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规、政策选择合法的分销渠道。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是一定区域内人们的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的总和。

流通环境。当一国的社会物流体系完善且共享程度较高时,分销渠道模式较为单一;而当一国社会物流体系的成熟度存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时,多种分销渠道模式并存。

消费环境。具体包括消费者选择便利性、消费者议价能力、消费者需求特征差异等几类要素。当消费环境成熟时,消费者选择便利性强、议价能力高,消费者需求呈现个性化特征。

2.渠道种群。种群是由在一个特定边界内、具有共同形式的所有组织构成的集合。渠道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以下几类种群:

生产商种群。在特定行业内,所有从事提取、种植以及制造产品的企业组织构成了渠道内的生产商种群。生产商要大量投资产品的研发设计并控制产品质量,努力提高顾客满意度,生产适销的优质产品,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它们提供产品或服务,构成分销渠道的源头和起点,是分销渠道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分销商种群。在分销渠道系统中,所有介于生产者和终端商之间的经营者组织构成了分销商种群。分销商履行组织商品运行的职能,具有实现产品价值、提高交易效率、简化产销双方搜寻过程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功能。分销商的专门化经营使得这种纽带效率大大提高。

零售商种群。零售商种群是由于渠道环境变化而从中间商种群中分化出来的群体。零售商种群与消费者种群实现零距离接触,负责产品的终端分销,为消费者提供购买便利和售后服务,并努力搜集消费者需求信息。

消费者种群。消费者种群是由所有消费者组成的群体,每一个个体都可以视作种群内的组织,消费者是渠道生态系统运行的动力源泉,为其他渠道种群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3.渠道资源。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渠道资源是一定的,具体包括人、资金和技术三种。

人。在组织生态系统里,人是渠道系统内各企业种群赖以成长和发展的稀缺资源,是渠道系统成长的动力源。渠道内的人力资源分为两部分:一是渠道内组织愿景和价值观的载体—领导者资源。伴随着企业的成长,领导人的自我成长与实现是组织个体进化的关键;二是销售团队。在渠道系统内,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都需要拥有一支成熟的销售团队,它是独立的或者种群间共享的。

资金。渠道内的资金是一定的,其流转方式决定了渠道种群间的比较优势。厂商、分销商、零售商哪一个种群能够占据资金的支配地位,就将在渠道生态系统中得到充足的养分,促进该种群与组织个体进化,这一支配地位随着渠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技术。技术因素对任何生态系统都是重要的。其来源方式为:企业内部研发、联合后共同研发、购买技术、并购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等。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一样,在渠道各个种群内具有排他性,而在渠道种群间具有一定的共享性。技术创新是组织个体、组织系统进化与优化的动力源。

三、渠道生态系统与企业分销渠道模式选择

(一)渠道环境对渠道种群间权力结构的影响

渠道权力结构就是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在渠道生态系统内相互之间权力的对比状况。

如同自然界不断发展变化,渠道生态系统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社会文化、政策法规环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经济、流通、消费环境则日新月异。渠道种群对这两种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决定了该种群在渠道生态系统中的权力。

T1时代,生产商主导时代,即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前,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缓慢(A1),社会流通体系尚不健全(B1),消费环境单一(C1),这时的渠道生态系统环境简单,资源匮乏,此时生产商掌握着渠道系统内的绝对权力,分销商和零售商必须想尽办法获得产品,才能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此时为生产商主导时代。

T2时代,分销商主导时代,即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此时渠道环境的特点为:经济环境得到改善(至A2点),流通环境变化不大(近似为停留在B1点),消费环境略有改善(近似为停留在C1点)。受社会流通的弱环境影响,生产商只有及时有效的将自身生产的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才能够在竞争中保持持续的优势。由于分销商控制渠道流通体系的关键环节—分销网络,零售商必须依赖分销商获得产品,故这一阶段为分销商主导时代。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市场结构的存在,农村在消费基础环境、产品流通环境等方面的相对落后,农村消费者更加重视产品的可得性和低价格,加上购买渠道单一、产品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在渠道权力结构中仍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使得产品的分销渠道仍然掌握在本地的渠道分销商手中。因此,在T3时代,农村市场仍然处于分销商主导时代。

T4时代,消费者主导时代,2020年以后。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预测到2020年,渠道环境特点为:经济高速发展(至A4点),社会流通体系成熟且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消失(至B3点),消费环境成熟(至C3点)。此时,消费者需求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消费者种群将变为渠道生态系统的起点,逆向营销模式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组织竞争法则。

(二)基于渠道种群间权力结构差异的企业分销渠道模式选择

1.企业分销渠道模式的种类:

传统层级渠道模式,是指由一些独立经营的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共同组成的具有层级结构分销渠道,包括直销、一阶渠道、二阶渠道、三阶以及多阶渠道等类型。

自建分销渠道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实力,构建自己的产品分销网络,包括直销、自建层级分销渠道等渠道模式。

外包分销渠道模式,是指企业将企业的产品分销职能完全借助外部力量进行分销,企业自身只负责产品生产和品牌策划。

网络分销渠道模式,即企业根据自身所占据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与消费者的零距离接触。现阶段,电子商务分销渠道也呈现出以直销为主体(B2C),层级(B2B2C,B2B2B2C)快速发展的渠道模式。

多元化渠道模式,即企业依据自己的综合实力,可能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式进行组合,实现多元化分销渠道。

2.基于渠道种群权力结构差异的渠道模式选择。企业分销渠道模式所经历的四个时代,每个时代的渠道种群权力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其不同的分销渠道模式决策结果(见表1)。T1时代。此时受经济弱环境影响,市场基本为卖方市场,渠道稀缺资源表现为产品。生产商处于主导地位,该种群将产品逐级推向分销商,分销商再将其推向最终的消费者。信息流以“生产商到分销商,再到消费者”为主。此时,企业渠道的运作方式由生产商制定规则,中间商的议价能力较差,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较小,因此渠道的运作模式体现的是生产商种群侵蚀渠道生态链下游的种群利益。此时生产商种群可以选择自建渠道模式和传统层级渠道模式。

T2时代。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但受流通弱环境和消费弱环境的影响,分销商占据渠道权力的主导地位。企业渠道的运作方式由分销商来制定,分销商议价能力空前提高,生产商话语权降低,消费者选择余地较小,渠道的运作模式体现分销商种群侵蚀渠道生态链两端的生产商种群和消费者种群的利益。此时生产商可以选择传统层级模式和外包渠道模式。

而在乡村市场,这一时期生产商的渠道模式仍然与T2时代相同。

参考文献:

1.梁磊,邢欣.论组织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层次结构[J].科学学研究,2003(12)

2.刘春雄.产品、渠道与品牌[J].销售与市场(渠道版),2007(12)

种群范文篇9

Keywords:Bemisiatabaci,divergence,biotype

摘要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是一种全球性的灾害性害虫,其不同地理(或寄主植物)种群在形态上难以区分,在传毒能力、诱导植物生理紊乱能力、寄主植物适应性、生殖亲和性以及酶和分子标记上却有很大差异,已有24个烟粉虱种群确定了生物型,是一个正处于快速进化过程的复合种。我国烟粉虱种下变异复杂,至少有5种不同的单倍型,其中B型烟粉虱在我国分布广泛,并在多个地区暴发为害。

关键词烟粉虱,种下变异,生物型

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又名棉粉虱、甘薯粉虱,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害虫之一(Brownetal.,1995),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成为一种全球灾害性害虫以来,许多学者对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学、生物学、系统发育、生化和分子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烟粉虱的不同地理(或寄主植物)种群在形态上难以区分,但在传毒能力(Bedfordetal.,1994;Brownetal.,1994)、诱导植物生理紊乱能力、寄主植物适应性、生殖亲和性以及酶和分子标记上却有很大差异(Perringetal.,1993;Gunningetal.,1997;DeBarroetal.,2000)。烟粉虱是一个正处于快速进化过程的复合种(speciescomplex),甚至出现了已被描述的两个隐蔽种(crypticspecies)(Perring,2001)。

1分类地位

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属同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属,最早报道于1889年,在希腊的烟草上采得的粉虱,命名为Aleyrodestabaci(Gennadius,1889)。由于粉虱科昆虫在伪蛹阶段特征分化十分明显,而成虫之间形态差异却不太显著,蛹壳(pupalcase)就成为虱科昆虫在族、属和种的水平上分类所采用的主要特征。烟粉虱伪蛹的形态特征变异很大,常见的为寄主相关变异(host-correlatedvariation),即其形态随寄主的不同而改变(闫凤鸣,

*国家973计划项目(G2002B1114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00291)

资助1991)。因此,自1889年以来,烟粉虱出现了很多的同物异名。1957年Russell对烟粉虱及其相近种重新分类,将19个种名作为烟粉虱Bemisiatabaci的同物异名(Russell,1957)。到1978年,烟粉虱的同物异名达到22个(Mound,1978)。但是人们同时发现,在烟粉虱这个单一的分类单元中,仍有很多种群间存在着明显的生物学差异。因此,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烟粉虱的生物型(biotype)的概念。

2形态特征变异

>目前用于鉴定烟粉虱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体缘形状、胸气门褶(thoracictrachealfold)的构造、位于管状孔内之舌状突起、管状孔盖瓣的形状、背盘孔、小孔、背刚毛(dorsalsetae)的有无等。不同生物型在形态上尽管基本一致,但也可表现出一定差异。例如Bellows等(1994)报道,B型烟粉虱与A型相比,缺乏体前缘亚缘区刚毛ASMS4,胸气门摺、体前缘蜡缘的宽度不同。Rossell等(1997)亦证实,ASMS4缺乏是B型及与之亲缘关系较近的N型的特征。

3寄主植物和传毒能力的变异

关于烟粉虱的物型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它描述了具有明确的寄主群体和特定的传毒能力的烟粉虱种群。事实上,烟粉虱生物型的研究就是始于寄主型的探讨。

尽管权威人士认为烟粉虱是多食性的,但接近寡食性和单食性的种群已经被发现。当1987~1989年证明B生物型侵入到加勒比海之后,开展了相关的观察。1990年观察到烟粉虱在多米尼加的木薯上大量发生,使人想到这个B生物型是来自古北区的。然而,WFT联体病毒还没有在南美、中美和加勒比海的木薯上发现(Burbanetal.,1992)。

有证据表明在古北区、新北区内采集的不同寄主型和地理隔离种群中出现了烟粉虱种群的变异(Bedfordetal.,1994)。在这些研究中,评价了形态特征、寄主关系、交配的亲和性、传毒能力。许多种群是多食性的,具有传播来自古北区和新北区的WFT联体病毒的能力。Asystasia生物型只寄生Asystasia属的种类,只是Asystasia金色花叶病毒的媒介。尼日利亚甘薯生物型寄主范围窄,传播番茄黄卷叶病毒(也门品系),但不传播其它的WFT联体病毒。这个局限性似乎直接与尼日利亚H生物型不能取食其它植物有关,而与缺少病毒媒介特性无关。类似的状况是波多黎哥的Jatropha生物型,这种生物型在J.Gossypifolia上传播JMV,但不能传播其它的本土联体病毒,因为,它不能在其它植物种类上取食、繁殖。

在以色列对烟粉虱生物型的研究用酯酶形状作为标记来区分这种变异,但酯酶形状和地理区域或寄主植物之间没有关联。在哥伦比亚类似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尽管形状和特定的寄主植物的种类不相关,但酯酶形状的确在特定的地理隔离区之间是不同的。这些资料证明了地理寄主型的概念,这些寄主型具有表现型和基因型区别(Wooletal.,1989)。

烟粉虱生物型与寄主植物的密切关系表明烟粉虱事实上可能代表了一个复合种,尤其当结合交配研究和联体病毒--烟粉虱—寄主三者间互作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资料考虑时,这一事实就更加明显。烟粉虱是许多病毒病的重要传毒介体,尤以传播联体病毒组的病毒最甚,传毒种类多达40余种;其次传播长线形病毒组、香石竹病毒组和马铃薯病毒组的病毒;此外还可传播其他病毒组的病毒。这些病毒病可引致植物叶片卷曲、植株黄化或矮化和果实败育,损失惨重。

烟粉虱大暴发后不久,它所传播的病毒病就会随之大发生。B生物型传到亚热带美洲2~4年间,WFT联体病毒开始在十字花科和大戟科作物上流行,而在这以前这两类作物被认为不是WFT联体病毒的寄主。从1987~1994年WFT联体病毒流行于整个加勒比海、中美洲、东加勒比海、墨西哥和美国(Bedfordetal.,1994)。在一些情况下,某些种群不能传播所有的WFT联体病毒。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烟粉虱生物型不能在病毒寄主植物上取食,而不是病毒与媒介之间不相容。例如,JMV在自然状态下由Jatropha生物型从一个J.Gossypifolia传到另一个J.Gossypifolia上,而在实验室内通过病毒DNAbiolistic接种手段传到豆类植物上,结果A、B生物型都能从豆类传到豆类上。这些结果对烟粉虱与寄主的相互作用在植物联体病毒传播上起主要作用的假设提供了证据。当在烟粉虱生物型或种的问题上做结论时,不仅应该考虑寄主植物的特异性在某些种群中已经发展了,还应考虑烟粉虱是WFT联体病毒的专一昆虫媒介。

4烟粉虱的生物型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烟粉虱大暴发并给农作物造成巨大损失以来,许多证据表明在烟粉虱内部会发生全球性的基因突变(Russell,1957)。许多学者通过对烟粉虱各地种群的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及系统发育和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后发现,这些种群在形态上难以区分,而在传毒能力、发育速度、寄主范围、蛋白质和核酸的多态性等方面有差异。到2001年,烟粉虱就有41个种群被研究报道过,其中24个种群已被赋予特定生物型,其它17个种群尚未被认定。一些种群已被多种技术分析过,而另一些仅被用1-2种技术分析过。一些学者曾应用特定的方法对世界范围内的多个种群进行了比较分析,如普通酯酶(EST)(Burbanetal.1992)、Perring等(1993)的等电聚焦法(IEF)、Bedford(1994)的杂交试验、Rosell等(1997)的形态特征比较、Frohlich等(1999)的线粒体DNA上编码16s和编码COI序列比较、Brown等(2000)的同功异构酶分析、DeBarro等(2000)的核糖体DNA的间隔区rDNA-ITS1序列比较等。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烟粉虱实际上是一个复合种(species-complex)或者是姊妹种(siblingspecies),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和遗传学上变异很大的类群,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和人为干扰活动的影响,该种的不同地理种群正处于活跃的种化过程中。这个进化过程使得各个生物型开始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和分子等许多方面都开始发生分歧。这些研究结果对烟粉虱复合种内的生物型分组提供了最有价值的信息。Perring(2001)利用这些信息,将这一复合种内的生物型归纳出七个组,简述如下。

4.1新大陆组

这一组包括A、C、N、R四个生物型。发现于美国西南部及墨西哥的烟粉虱种群被指定为酯酶生物型A。这个地理区域的A型原本是优势种群,直到20世纪80年代B型入侵定居后,被逐渐取代后衰退。核糖体ITS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美国西南部的A型与采于哥斯达黎加的酯酶生物型C关系接近,采于哥伦比亚的R型与A、C型亲缘关系较近,共同形成一个分支(DeBarroetal.,2000)。而利用线粒体16s和COI分子标记分析表明,采于波多黎哥细裂珊瑚油桐上的种群(酯酶生物型N)属于新大陆组(Frohlichetal,1999)。

4.2全球B型

这一组包括目前已广布于全球的B生物型(又称银叶粉虱B.argentifolii)及B2生物型。区别B型与其它生物型的特征之一是它们引起的植物生理异常,包括西葫芦银叶反应和番茄的不规则成熟,这也常是B型侵入一个新区的判断指标。Perring等(1993)通过生物学、遗传学的比较分析,认为美国加州A型与B型的区别已达到种间水平,在此基础上Bellows等(1994)将B型描述为一新种BemisiaargentifoliiBellowsandPerring,并提出通用名"银叶粉虱”(silverleafwhitefly)。但一些学者尤其是英国的学者多数仍认为B型烟粉虱只是烟粉虱的一个生物型。

采于也门的B型在酯酶图谱上与B型其它种群有明显差异,被定为B2型。Frohlich等(1999)和Kirk等(2000)通过分子标记比较,推测B型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利用银叶反应和DNA分子标记技术鉴定结果表明,近年在我国暴发成灾的是新入侵的B型烟粉虱(罗晨等,2002;Wuetal.,2002,2003)。

4.3贝宁和西班牙组

这一组包括源于贝宁的E型和西班牙的S型。E型来自西非的贝宁的单一寄主植物Asystasiagangetica(L)T.Anders上,并已经多种技术鉴定。与源自苏丹的L型、尼泊尔的P型较相似,都不引起银叶反应。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E型自成一个明显的分支,但与源自西班牙的S型关系密切。(Frohlichetal.,1999;DeBarroetal.,2000)。

4.4印度组

Bedford等(1992,1994)将于1991年采自印度喀拉拉地区西瓜上的烟粉虱也赋名H型,这个种群经生测不能导致银叶反应。Frohlich等(1999)通过线粒体16s和COI分析,将这一种群置于一个单独的组。DeBarro等(2000)的DNA分析也发现H型与其它各型都有距离,应为单独的一支。

4.5苏丹-埃及-西班牙-尼日利亚组

这一组包括采自苏丹的L型、埃及的未定型、西班牙的Q型和尼日利亚的J型。L型不能导致银叶反应(Bedfordetal.,1994)。DeBarro等(2000)利用核糖体ITS1区域分析比较,发现L型与1999年采自埃及马缨丹(LantanacamaraL.)上的种群(未知酯酶型)、1996年采自西班牙番茄上的Q型、1990年采自尼日利亚豇豆上的J型应归为一组。

4.6土耳其-海南岛-韩国组

这一组包括采自土耳其的M型、中国海南岛的未知型、韩国的未知型。M型于1985年采自土耳其的棉花上,具有明显不同的酯酶图谱。该型不能与B、K、D型成功杂交(Bedfordetal.,1994),不能产生银叶反应。利用核糖体ITS1亲缘关系分析表明,M型与采自中国海南岛、韩国的二个种群可归为一支(DeBarroetal.,2000)。

4.7澳大利亚AN型

AN型为采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和达尔文地区棉花上的种群,被认定为澳洲本地种群(Gunningetal.,1997)。虽然酯酶图谱分析显示该型与B型相似性高(Gunningetal.,1997),但两型间的杂交未能产生有生殖力的子代(DeBarroandHart.2000)。利用核糖体ITS1亲缘关系分析表明,采自澳大利亚的多个烟粉虱种群与世界上其它种群均有明显差别(DeBarroetal.,2000)。

4.8其它生物型

D型和K型虽已利用多种技术分析鉴定过,数据丰富,但尚难以将它们归到特定的组。D型是1991年采自尼加拉瓜棉花上的种群,因采集地点与哥斯达黎加、墨西哥较为接近,因此推论其应与新大陆组(即第一组)关系较为密切。但是,酯酶IV、PGM及PGI异构酶分析比较表明,D型不能归于新大陆组(Brownetal.,2000)。事实上,在特定的异构酶对偶基因上,D型反而与B型关系较为密切。然而,Bedford等(1994)证实,D型不能与B型、K型、M型成功杂交,也不能产生可由B型产生的植物生理异常(银叶反应)。

K型是1991-1992年采自巴基斯坦棉花上的种群。该种群不能导致银叶反应,不能与B型、D型、M型成功杂交(Bedfordetal.,1994)。在形态上,K型不具ASMS4,虽与B、E、K、L及Q型相似,但其体前缘蜡缘的宽度远较其它型的要宽(Rosselletal.,1997)。K型在异构酶上与B型接近(Brownetal.,2000);但是核糖体ITS1亲缘关系分析却显示,K型与B型明显不同(DeBarroetal.,2000)。

另一难以归类的是采自诺鲁等地的NA型。虽对其地理分布已有较多了解,并有RAPD-PCR分析资料,但对其遗传组成变异了解尚不够详细。NA型沿太平洋西北延伸至东南均有分布,包括美属萨摩亚群岛、斐济、密克罗西亚岛、关岛、基里巴斯、马绍尔群岛、诺鲁岛、纽埃岛、北马里安那群岛、帕劳群岛、汤加群岛、图瓦卢、西萨摩亚及中国台湾等地。DeBarro等(2000)推论,NA原产地应为亚洲。

5我国烟粉虱的发生分布情况

我国早在1949年就有烟粉虱的记载(周尧,1949)。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烟粉虱并不是我国重要害虫,仅在台湾省、云南省有过烟粉虱严重为害棉花的记录,在海南有中等为害棉花的记录(张广学,1972)。但近两三年来,我国的烟粉虱有暴发成灾的趋势。在广东省,自1997年烟粉虱在东莞发生危害以来,逐年加重,至2000年在广东部分地区大发生。1998年此虫在新疆地区被发现,随后扩散在周围地区。1999年时,吐鲁番市长绒棉研究所试验地的棉花受到严重危害,棉花棉絮布满蜜露,纤维污染和煤污病都非常严重(赵莉等,2000)。2000年在华北地区,烟粉虱也大面积暴发,包括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随着烟粉虱在我国的暴发为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关烟粉虱的参考文献2000年前为3篇左右,而2000年后将近5年的时间时已有120篇左右。关于我国烟粉虱的种下变异情况的研究如下:

罗晨等(2002)利用mtDNACOI基因片段作标记,研究了在我国暴发为害的5个烟粉虱种群(北京一品红种群,广州甘蓝种群,西安一品红种群,北京西红柿种群和新疆吐鲁番棉花种群)的生物型。结果表明所测序列中只有2个碱基与Texas-B型不同,序列相似性为99.7%,为生物型“B”。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了3个不同的非B单倍型(ZHJ-01、ZHJ-02和FJ-01)。该实验室进一步对来自我国32个不同地理种群或寄主植物的烟粉虱种群进行了测序,发现均为B型烟粉虱,B型烟粉虱几乎遍布全国。褚栋等(2005)利用同样的分子标记报道了我国云南昆明的Q型烟粉虱。利用RAPD-PCR的方法,报道广西南瓜、湖北木槿、云南番茄、湖南茄子、广东番茄、一品红和杂草上等7个种群的非B型烟粉虱(Wuetal.,2002;Qiuetal.,2003)。由于未曾进行相关分子鉴定,因此无法知道是否为同一单倍型。除此之外,应用核糖体ITS1分子标记也表明我国福建甘薯和广西南瓜上的非B型烟粉虱(Wuetal.,2003)。从B型烟粉虱入侵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有些物种可能本地就有,但不同的生物型或者是不同的地理种群的入侵都有可能引发灾害。

6讨论

生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必定在形态、生态、生理生化、组织学等各方面都有共同特性(种性),并能够遗传下去反应后代,这样的生物类群就是分类学上的种。种是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近似类群有质的差别,并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亚种是指具有地理分化特征的种群,是昆虫分类学上唯一被承认的种以下分类单元,是由于长期地理隔绝而在形态生物学上产生了明显差异的种群。虽然“生物型”一词在很多昆虫中出现,但关于生物型的概念,在分类学和其他学科上尚末有明确的定义。生物型虽然具有某些亚种的特征,但与亚种还有一段距离。

昆虫中的生物型(Biotype)通常指以昆虫或植物为食的寄生物或拟寄生物,在特定寄主上的存活和发育状况不同,或在不同寄主上的取食和产卵偏爱性不同。有些生物型会在日常活动节律、大小、形状、颜色、抗药性、迁飞和扩散能力、性外激素或传播疾病能力等方面不同。昆虫的生物型大致可划分为五类:非遗传多型性(nongeneticpolyphenism)、种群内多态或多源变异(polymorphicorpolygeneticvariationwithinpopulations)、地理宗(geographicrace)、寄主宗(hostrace)和种(species)。从进化的观点来看,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而进化改变的个体集合。虽然形态特征对于大多数的物种鉴定是最重要的,然而对于多态种、姊妹种以及种内变异显著的物种而言,单靠形态特征很难识别。

就烟粉虱来说,由于若虫形态的变异和可靠性差,于是就发展和应用了其它的方法来鉴别该复合种下的生物型。但是,对于具有不同分子标记特征的烟粉虱种群称之为生物型也许并不合适,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单倍型(haplotype)。由于烟粉虱分布广泛,种下类群变异复杂,且仍在进化之中,故没有一个研究小组可在一个项目中对所有的生物型予以鉴定。有必要发展大家认同的标准鉴定方法,当新的不同的种群被发现时,可将它们适当地归于该复合种下的类群。抑或研究者们应该寻求更实用的鉴定方法,对烟粉虱所有生物型的分类地位进行修订。

参考文献

BedfordI.D.,BriddonR.W.,BrownJ.K.etal.,1994.GeminivirustransmissionandbiologicalcharacterizationofBemisiatabaci(Gennadius)biotypesfromdifferentgeographicregions.AnnalsofAppliedBiology,125:311-325.

BellowsTS,PerringTM,GillRJ,HeadrickDH,1994.DescriptionofaspeciesofBemisiatabaci(Homoptera:Aleyrodidae).Ann.Entomol.Soc.Am.87(2):195–206.

BurbanC,FishpoolLDC,FauquetC,FargetteD,ThouvenelJ-C.1992.Host-associatedbiotypeswithinWestAfricanpopulationsofthewhiteflyBemisiatabaci(Genn.)(Hom.,Aleyrodidae).J.Appl.Entomol.,113:416-23

BrownJ.K.1994.CurrentstatusofBemisiatabaciasaplantpestandvirusvectorinagroecosystemsworldwide.FAOPlantProtectionBulletin,42:1~32.

BrownJ.K.,CoastS.A.,BedfordI.D.etal.,1995Characterizationanddistributionofesteraseelectromorphsinthewhitefly,Bemisiatabaci(Genn.)(Homoptera:Aleyrodidae).BiochemicalGenetics,33:205-214.

ChouI1949.ListodelakonatajAleurodoj”Homopteroj”encinio.EntomologySinica,3,1-18.[周尧.1949.中国粉虱名录,中国昆虫学,3(4):1-18.]

ChuD,ZhangYJ,CongB,etal.,2005.SequenceAnalysisofmtDNACOIGeneandMolecularPhylogenyofDifferentGeographicalPopulationsofBemisiatabaci(Gennadius).ScientiaagriculturaSinica,2005,38(1):76-85.[褚栋,张友军,丛斌,等.2005.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的mtDNA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中国农业科学,38(1):76-85.]

DeBarroP.J.,DriverF.,TruemanJ.W.H.etal.,2000.PhylogeneticrelationshipsofworldpopulationsofBemisiatabaci(Gennadius)usingribosomalITS1.MolecularPhylogeneticsandEvolution,16:29~36.

FrohlichD.R.,Torres-JerezI.,BedfordI.D.etal.1999.AphylogeographicalanalysisoftheBemisiatabacispeciescomplexbasedonmitochondrialDNAmarkers.MolecularEcology,8:1683-1691.

Gennadius,P.,1889.DiseaseoftabaccoplantationsinTrikonia:thealeurodidoftabacco,EllenikeGeorgia,5:1-3

GunningR.V.,ByrneF.J.andDevondhireA.L.1997.Electrophoreticanalysisofnon-BandB-biotypeBemisiatabaci(Gennadius)(Hemiptera:Aleyrodidae)inAustralia.AustralianJournalofEntomology,36:245-249.

KirkAA,,LaceyLA,BrownJK,CiomperlikMA,GoolsbyJA,VacekDC,WendelLE,NapompethB,2000.VariationintheBemisiatabaci.l.speciescomplex(Hemiptera:Aleyrodidae)anditsnaturalenemiesleadingtosuccessfulbiologicalcontrolofBemisiabiotypeBintheUSA.BulletinofEntomologicalResearch,90:317-327.

LuoC,YaoY,WangRJ,YanFM,HuDX,ZhangZL2002.TheuseofmitochondrialcytochromeoxidaseI(mtCOI)sequencesforidentificationbiotypeofBemisiatabaci(Gennadius)inChina.ActaEntomologicaSinica,45,759-763.[罗晨,姚远,王戎疆,阎凤鸣,张芝利,胡敦孝.2002利用mtDNACOI基因序列鉴定我国烟粉虱的生物型.昆虫学报,45(6):759~763.]

MoundL.A.andHalseyS.H.,1978.Whiteflyoftheworld,BritishMuseumandJohnWiley&Sons,London,pp.340

PerringT.M.2001.TheBemisiatabacispeciescomplex.CropProtection,20:725-737.

PerringT.M.,CooperA.D.,RodriguezR.J.etal.1993.Identificationofawhiteflyspeciesbygenomicandbehavioralstudies.Science,259:74-77.

RosellRC,BedfordID,FrohlichDR,GillRJ,etal.1997.AnalysesofmorphologicalvariationindistinctpopulationsofBemisiatabaci.Ann.Entomol.Coc.Am.,90:575~589

RussellL.M.,1957.SynonymsofBemisiatabaci(Gennadius)(Homoptera:Aleyrodidae),Bull.BrooklynEntomol.Soc.,52:122-123

WoolD,GerlingD,NoltBL,ConstantinoLM,BellottiAC,MoralesFJ.1989.Theuseofelectrophoresisforidentificationofadultwhiteflies(Homoptera.Aleyrodidae)inIsraelandColumbiaJ.Appl.Entomol.107:344-50

WuX.X.,LiZ.X.,HuD.X.,ShenZR,2002.UsingRAPD-PCRtodistinguishbiotypesofBemisiatabaci(Homoptera:Aleyrodidae)inChina.EntomologicaSinica,9(3):1-8.

WuX.X.,LiZ.X.,HuD.X.,etal.,2003.IdentificationofchinesepopulationofBemisiatabaci(Gennadius)byanalyzingribosomalITS1sequence.ProgressinNaturalScience,13(4):276-281.

YanFM,1991.ThemorphologicalVariationsofBemisiatabaci(Gennadius).JournalofBeijingAgriculturalCollege,6(1):68-71.[闫凤鸣,1991.粉虱的形态变异,北京农学院学报,6(1):68-71]

种群范文篇10

摘要:对银胶菊PartheniumhysterophorusL。在耕地、草地、疏林及公路旁4个入侵生境中的种群密度、花序数量特征、种子产量、种子千粒质量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中银胶菊的密度、头状花序数、结实率、种子产量和种子千粒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密度变化范围为(10±2) ̄(80±24)株/m2;头状花序变异范围为(2618±843) ̄(14539±3296)个/m2;平均结实率为(43·8±5·6)% ̄(82·5±2·2)%;平均种子产量的变异范围为(10308±1036) ̄(60361±14661)粒/m2;种子千粒质量为(0·34±0·06) ̄(0·46±0·01)g。其中,生于公路旁生境的种群,密度最大,但结实率和种子千粒质量最小;生于耕地和疏林下的种群,密度较小,但结实率和种子千粒质量却最大。根据繁殖特征,探讨了银胶菊在不同生境中的入侵能力与适应性。

关键词:银胶菊;入侵生境;开花结实;繁殖特征

植物产生种子数量的多少反映其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以及环境对其有性生殖的影响[1]。光照、温度、土壤等不仅影响植物生长,也能影响植物开花数量、结实率、种子质量等各项繁殖特征。繁殖特征和入侵植物的入侵能力密切相关[2]。通常成功的外来种都有很强繁殖能力,能迅速产生大量的后代,如有很强的营养繁殖能力,能由碎片长成植株[3],能一年多次开花,产生大量的种子与幼苗[4-5]。种子产量的多少对植物是否有足够的种子经散布后形成土壤种子库,度过不良环境,在适宜条件下补充幼苗库,保护种群的稳定或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6]。研究入侵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繁殖,可为认识入侵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为进行控制和防除提供依据和资料[6-7]。

银胶菊PartheniumhysterophorusL。,为菊科外来入侵植物,是国际性大毒草,原产中南美洲[8],生长迅速,繁殖力强,极易扩散成为优势杂草。已入侵南非、印度、中国南部、澳大利亚及南太平洋[9]。在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山东、福建、香港、台湾等省均受到了银胶菊的入侵和危害[10-12],其入侵生境广泛,包括公路旁、耕地、弃耕地、草地、疏林等。本文主要通过野外调查银胶菊在耕地、公路旁、疏林下、草地4个生境中的种群密度、开花结实等特征,比较分析其对不同生境的入侵能力和适应性,对进一步认识银胶菊的入侵机制,进行控制和防治提供基础资料。1研究地自然概况

研究地位于广西临桂县柚子湾(109o45′E,24°18′N,海拔200m)。年平均气温19℃,夏季气温30℃以上,偶有40℃,冬季气温4 ̄8℃,偶有-1℃,年均降水1900mm,全年无霜期309d,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研究样方设在耕地、草地、疏林、公路旁4个生境中。

2研究方法

2008年9月,在银胶菊种子成熟时,对其种群进行种子生产特征的研究:在4个生境中,选择银胶菊较为均匀的地段,各设置6个1m×1m的样方,测定种群密度,并以头状花序为单位(每一头状花序含能产生种子的小花5枚),统计样方内银胶菊的头状花序数目,种子成熟时,在每一样方内随机选取100个头状花序,计数其成熟种子数,计算结实率(结实率=成熟种子数/小花数),以此推算样方内种子产量。并测定各个样方的种子千粒质量(精度为0·0001g的电子天平)。所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中One-WayANOVA分析,统计数据用平均值±标准误表示。

3结果与分析

银胶菊花果期较长,一般4 ̄11月。头状花序白色;中央的管状花假两性,不结实;舌状花为雌花,位于头状花序边缘的5个角处,一般5枚,大多能结实;种子为鳞片所包,舌状花冠宿存。在不同生境中种群密度、头状花序数量、结实率等均有一定差别。

3·1种群密度

在耕地中的种群密度为(10±2)株/m2,在疏林下的种群密度为(19±3)株/m2,此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在草地和公路旁的种群密度最大,分别为(73±25)株/m2和(80±24)株/m2,此二者也无显著差异(P>0·05)。但前二者和后二者之间却有显著的差异(P<0·05)。在有光照时,银胶菊的种子发芽率可达75%,低光照时发芽率显著降低50%[8]。所以,在耕地和疏林中,光照条件受到作物和树木的影响,种子萌发率下降,出土幼苗数量少,所以形成的种群密度小;而在草地和公路旁,属于开阔地段,光照条件好,种子萌发率高,幼苗数量多,形成的种群密度大。光照影响银胶菊种子萌发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3·2分枝数与头状花序

4个生境的植株分枝数依次为草地(192±43)个/m2、耕地(85±12)个/m2、公路旁(56±8)个/m2、疏林(39±4)个/m2(见图1)。

产生的头状花序,也是草地最多,为(14539±3296)朵/m2;其次是耕地,为(10298±1745)朵/m2;公路旁为(5324±1208)朵/m2;疏林下最少,为(2618±343)朵/m2(见图2)。银胶菊虽然在草地上的种群密度与公路旁的种群密度接近,但其植株分枝数和头状花序数却比公路旁的明显多(P<0·05)。而耕地中的种群密度与疏林下的接近,但分枝数和头状花序却明显比疏林中的多(P<0·05)。草地上的头状花序数与耕地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公路旁和疏林下的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

3·3结实率与种子千粒质量

种群结实率(见图3)在草地上、耕地中、疏林下无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80·9±3·2)%、(82·5±2·3)%、(82·5±2·4)%;而公路旁的仅为(43·8±5·6)%,与前三者相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种子千粒质量(见图4)方面,草地上、耕地中、疏林下的种子千粒重量也无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0·43±0·01)g、(0·46±0·01)g、(0·46±0·01)g;而公路旁的种子千粒质量为(0·34±0·02)g,与前三者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草地上、耕地及疏林下光照条件虽然不同,但三者土壤肥沃程度和含水量较一致,而公路旁光照条件与草地上一样属开阔地段,光照充足,但土壤较前三者贫瘠且含水量少,可见土壤条件是影响银胶菊植株结实率与种子质量的重要因子。

3·4种子产量

草地上的种子产量最大,为(60361±14661)粒/m2,其次是耕地上,为(42085±6418)粒/m2,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疏林下和公路旁最少,分别为(10805±1489)粒/m2和(10308±1636)粒/m2,此二者较接近(P>0·05),但与前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虽然结实率接近,但草地上的种群与耕地上的种群的头状花序数较疏林下种群的多,所以种子产量较之高。

而与公路旁相比,结实率和头状花序数均较公路旁种群的高,种子产量也极大地高于公路旁的种群。

可见,种子产量与头状花序数和结实率都密切相关。

4讨论

银胶菊作为一种入侵性极强的外来种,入侵人为干扰比较严重的生境中,在不同生境中的种群密度、开花结实、种子产量等表现出不同特性,具有对各种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温度影响银胶菊的开花和结实,夏季的开花和结实量大于冬季[13]。An-napurna&Sing通过盆栽试验表明,不同性质的土壤影响银胶菊的种子产量与质量,在粗糙的土壤中,银胶菊种子轻且数量多,而在粘土中种子数少且重[14]。在本文研究的4个生境中,草地上光照充足、土壤水分和养分较好,银胶菊种子萌发率高,幼苗多,形成的种群密度大、分枝数多,进而头状花序数量多,再加上结实率高,所以种子产量也高。在草地上,银胶菊具有很强的入侵优势,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胶菊入侵大片的草地,影响草场的生产,给牧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15]。在耕地中,银胶菊受到人为干扰严重,与农作物竞争、经常被除草等,种群密度最小,但土壤水肥良好,加上后期农作物被采收,种间竞争减少,产生的分枝数多,头状花序数量多,结实率高,因而种子产量也高,仅次于草地上的种群。由于具有长久性的土壤种子库[16],在耕地中形成强大的土壤种子库,一旦耕地疏于管理,便会很快暴发,侵占耕地,例如在印度,银胶菊入侵侵占了近30万公顷的土地,其产生的花粉,能够抑制其它作物的授粉,引起作物减产40%,给农业带来极大的危害[17]。在疏林下,银胶菊种子在低光照时萌发率下降[8],产生的幼苗少,形成的种群密度相应下降,植株分枝数减少,产生的头状花序也少,种子产量降低。不过在疏林下的结实率和种子千粒质量与草地上的种群及耕地中的种群的结实率和种子千粒质量却相近,无显著差异,表明结实率和种子质量不受光照的影响。全光照时银胶菊种子萌发率高[8],在公路旁,光照良好,种子萌发率高,产生的幼苗多,形成的种群密度最大,然而,由于土壤干旱贫瘠,使分枝数较少,形成的头状花序数少,再加上结实率低,造成公路旁的种群种子产量最低。此外,除结实率低外,公路旁的种群种子千粒质量和另外三个生境相比,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表明了土壤是影响银胶菊种子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通过不同生境的开花和结实比较研究,光照影响银胶菊种子萌发,影响幼苗生成,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再加上土壤质地和水分等各种因素,植株的生长、分枝数等受影响,其开花数量和结实率,最终影响种子产量和质量。银胶菊在4个生境中产生头状花序变异范围为(2618±843) ̄(14539±3296)个/m2;平均结实率为(43·8±5·6)% ̄(82·5±2·2)%;平均种子产量的变异范围为(10308±1036) ̄(60361±14661)粒/m2;千粒质量为(0·34±0·06) ̄(0·46±0·01)g。如此大的种子产量,保证了其有足够的种子形成土壤种子库,又由于其种子可不经休眠就能萌发长成幼苗,也可经过长期长眠达到较长的寿命,使其既能在条件适宜时萌发,很快形成种群,又能在环境不宜时,度过不良环境,保护种群的稳定或进一步发展。繁殖特征和入侵植物的入侵能力密切相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