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钢板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0:22:51

重建钢板范文篇1

【摘要】目的分析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9月至2006年9月,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52例。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4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固定牢固,操作简单,能减少并发症并获得较好疗效。【关键词】锁骨骨折;重建钢板;内固定自2001年9月至2006年9月,我院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5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41例,女11例;年龄20~52岁,平均38.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8例,坠落伤10例,他人打伤4例。其中粉碎性骨折47例,横形及斜形骨折5例。无开放性及神经血管损伤。1.2治疗方法全部病例选用臂丛加颈丛麻醉,患者仰卧位,患肩垫高。沿锁骨方向作长约6~8cm切口,逐层切开至锁骨断端。清除断端瘀血及凝血块。尽量保留骨块上的骨膜和软组织,先以螺钉将大的骨块固定于骨折远近端。小的骨块以钢丝或10可吸收缝线临时固定。复位后,将重建钢板仔细塑形与锁骨服帖,放于锁骨上方或前方固定,骨折远近段至少3枚螺钉固定。去除临时固定的钢丝或可吸收缝线。手术时间40~80min,平均55min。1.3术后处理术后前臂吊带固定1~2周,术后次日行手腕功能锻炼,2~3周后行肩关节功能锻炼。2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4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无骨不愈合、畸形愈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无肩关节功能障碍、疼痛等并发症。3讨论3.1传统方法治疗锁骨骨折的不足因锁骨的特殊解剖特点,以手法复位“8”字锁骨绷带或石膏外固定,复位困难,易导致畸形愈合,局部隆起,患肩外展上举受限。且部分患者难以忍受较长时间的外固定。以往锁骨骨折多采用克氏针、钢丝固定。因克氏针不能控制旋转,易松动、滑脱,骨折块分离,导致畸形愈合或骨不连。且克氏针针尾常常刺激皮肤产生疼痛,影响睡眠。部分退钉刺破皮肤造成钉道感染。对于粉碎性骨折,固定不牢靠,钢丝捆扎影响骨折端血运,不能早期功能锻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近年来有较多报道应用钛合金环抱器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价格昂贵是其缺点之一,另外还需广泛剥离,至少骨折端的一侧须两齿固定,这就限制了在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多数情况环抱器无法与骨面完全服帖,其实达不到牢固固定的效果。且有些病例骨痂过度生长包绕环抱器致使取出困难[1]。3.2重建钢板内固定的优点a)重建钢板除具备一般钢板能在其长的XY轴上扭转和RS轴上的弯曲外,还可以在短的PQ轴上弯曲[2]。这样,术中可以将其任意折弯、塑形,使其与锁骨服帖;b)固定牢固,使骨折更易达到解剖复位,防止骨折旋转、分离,利于骨折愈合。避免了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等的发生;c)可以早期功能锻炼,提高生活质量,防止了肩关节制动导致的废用性肌肉萎缩、肩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d)相对锁骨解剖钢板、钛合金记忆环抱器,价格便宜,易于推广应用。3.3注意事项a)术中要仔细塑形,使重建钢板与锁骨服帖,防止钢板与锁骨出现偏差致内固定失效;b)术中尽量保留碎骨块上的骨膜及软组织,防止骨块缺血坏死、吸收致骨不连;c)钻孔时,钻头加用限位器,并以骨膜剥离器于钻孔对侧保护,防止损伤锁骨下血管、神经;d)对于粉碎性骨折,较大骨块以螺钉固定于骨折远近端。小的骨块可先以钢丝或可吸收缝线捆扎固定,钢板螺钉固定后再抽出钢丝;e)锁骨远端骨折,特别是合并喙锁韧带及肩锁韧带损伤者,应选用钩钢板固定;f)与其他部位钢板固定一样,重建钢板也会因应力遮挡效应而导致骨皮质的薄弱,故内固定取出后,患肩仍应避免立即负重。总之,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以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并获得较好疗效。【参考文献】[1]刘晓初,蔡拉加,林秋喜.斯氏针内固定治疗成人锁骨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6,12(2):149150.[2]陈贞庚,林荣标,钟捷.重建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比较[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4):277.

重建钢板范文篇2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锁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临床治疗80例,均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其中辅以粗丝线或细钢丝内捆扎固定16例,取自体髂骨植骨15例。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2.6个月,术后X线片检查显示骨折均为解剖复位,合并肩锁关节脱位者均已复位,内固定物无松动、变形、断裂,无术后再发骨折移位,无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术后12~27天,肩关节活动基本正常。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锁骨骨折,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可以早期活动肩关节,肩关节功能恢复快,治疗效果满意。

锁骨骨折是常见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治疗方法有多种[1]。我院骨科2000年1月~2006年8月共收治锁骨骨折128例,其中有80例行骨折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经临床观察,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80例,男54例,女26例;年龄7~62岁,平均34.7岁。新鲜骨折69例,陈旧性骨折10例,骨折不愈合1例。闭合性骨折79例,开放性骨折1例。横行骨折25例,斜行骨折16例,粉碎性骨折39例。中内1/3处骨折2例,中1/3处骨折12例,中外1/3处骨折58例,远端骨折8例。不合并肩锁关节脱位77例,合并肩锁关节脱位3例。

手术方法:术前1~2小时内使用抗生素,采用颈丛麻醉或全身麻醉,仰卧位,垫高患肩,头偏向健侧,术区消毒、铺巾,于锁骨上缘做横弧形切口,长4~9cm,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显示骨折断端,尽量少剥离骨膜组织。为横行或斜行骨折直接行骨折复位;若为粉碎性骨折,应先将骨折碎片整复,并用粗丝线或细钢丝捆扎固定于骨折近端或远端,再行骨折复位。锁骨远端骨折使用小“T”型钢板,予以塑型后横臂贴附于锁骨远端,纵臂贴附于锁骨近端上方,再拧入螺丝钉做内固定;合并肩锁关节脱位或喙锁韧带断裂者,应使用点式复位钳辅以临时固定,并配合使用拉力螺钉从锁骨上方拧入喙突中行拉力固定,有肩锁、喙锁韧带断裂的应同时予以修复。其余部位骨折均用直形或“S”形钢板,塑型后贴附于锁骨上方。陈旧性骨折和骨折不愈合病例均植入自体髂骨,粉碎性骨折中4例植入自体髂骨。骨折碎片较多且较长者辅以粗丝线或细钢丝捆扎固定16例。开放性骨折1例,术中使用3%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冲洗术区,术后使用抗生素7天,其余病例术后使用抗生素3~4天。合并肩锁关节脱位和肩锁、喙锁韧带断裂病例,术后颈腕吊带保护患肢,7天后行肩关节功能训练,6周行旋转动作;其余病例术后1天开始行肩关节功能训练。

结果

本组80例均随访6~36个月,平均12.6个月,无1例锁骨下神经、血管和胸膜损伤,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术后X线片检查显示骨折均为解剖复位,合并肩锁关节脱位者均已复位,内固定物无松动、变形、断裂,无术后再发骨折移位,无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所有病例肩胸部无畸形、疼痛和肩关节功能障碍。有7例病人自觉有术区轻度异物不适感,但不影响日常生活。骨折愈合后已有47例行内固定取出,二次手术操作简单,无1例内固定取出困难和发生术中损伤锁骨下血管、神经、胸膜,内固定取出后无1例再发骨折。

讨论

锁骨骨折治疗方法选择:锁骨骨折治疗包括,闭合手法复位后“8”字绷带固定法,“8”字石膏绷带固定法、双布带圈固定法、肩背吊带固定法等多种外固定法;以及骨折切开复位后克氏针固定法、张力带固定法、记忆合金固定法等[1,2]。但因外固定不牢固,易松动,骨折端由于肌肉、韧带和上肢重力作用以及病人不能较长期配合外固定,骨折往往是复位容易而固定困难,需反复予以闭合复位,病人对于治疗容易失去信心,骨折断端由于外固定失败导致移动度较大而不利于骨折愈合,延长愈合时间,甚至骨折不愈合。外固定也不利于病人早期自理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护理和观察不当可能出现局部皮肤皮疹、压疮,甚至压迫腋下血管、神经致严重后果。克氏针内固定缺点为:无骨折端加压作用,不易控制骨折端旋转活动,可能向体内或体外滑动。张力带固定锁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时易出现固定不够牢固,记忆合金由于价格相对较贵,病人经济负担加重。我们认为锁骨骨折适宜内固定为动力加压钢板、重建钢板、1/3管型钢板[3]、锁骨钩钢板(主要用于锁骨远端骨折伴有肩锁关节脱位、喙锁韧带断裂)[4]等。重建钢板可塑性较好,能够满意贴附于锁骨上方,术后操作简单,术后内固定可靠,无内固定松动、变形、断裂,也无骨折不愈合,可以早期行肩关节功能训练,利于病人参与社会活动,易被病人接受,并且适用于绝大多数骨折,易于操作,疗效确切。我们认为重建钢板适应证为[2,3]:①病人不能配合较长时间外固定;②骨折移位明显且较为锐利,骨折片可能损伤锁骨下血管、神经、胸膜;③骨折复位不佳,畸形愈合后可能影响人体外观,或已为畸形愈合,影响人体外观;④陈旧性骨折;⑤骨折不愈合;⑥骨折伴有锁骨下血管、神经、胸膜损伤;⑦开放性骨折;⑧锁骨骨髓炎需清除死骨、植骨。体会:①术中应尽量少剥离骨膜,以利于骨折愈合;②术中小心操作,以避免损伤锁骨下血管、神经、胸膜;③钢板应塑型满意和锁骨上方贴附紧密,以期能达到坚强内固定,减少对皮肤推挤,有利于病人舒适和外观无畸形;④螺丝钉穿过对侧皮质长度不长于螺钉钝圆锥形尖部,过长则有损伤锁骨下血管、神经、胸膜的风险;⑤合并肩锁关节脱位或喙锁韧带断裂者,应辅以拉力螺钉从锁骨向下穿入喙突固定,并修补断裂的韧带;⑥对于陈旧性骨折、骨折不愈合、各种原因所致骨缺损,应一期植骨。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05-409.

2陈孝平,石应康,段德生.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48-949.

重建钢板范文篇3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比例髋臼后壁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以确定最理想的内固定方法。方法将18具骨盆标本制成左右配对的髋关节,随机分成三组,然后人为造成髋臼后壁关节面1/3骨折、2/3骨折、3/3骨折。用两枚皮质骨螺钉、重建钢板以及重建钢板加两枚皮质骨螺钉三种内固定方式固定每一组骨折,屈髋90°对模型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测量各组骨折块的分离位移及分离3mm时的载荷,以比较不同比例后壁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结果统计显示1/3比例骨折螺钉组与钢板、钢板加螺钉组间差别无意义(P>0.05),2/3、3/3比例骨折螺钉组与钢板、钢板加螺钉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而钢板组与钢板加螺钉组之间差别无意义(P>0.05)。结论髋臼后壁1/3比例骨折,单用两枚皮质骨螺钉固定已经足够;2/3和3/3比例骨折以重建钢板内固定较为理想,在钢板之外再加两枚螺钉并不能增加内固定强度,反而增加了手术创伤及难度。【关键词】髋臼后壁;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BiomechanicalEvaluationontheThreeFixationsoftheSimulatedDifferentScaleFracturesontheposteriorWallofAcetabulumLIKelun,XUGang,CHENZhihao,etal(DepartmentofOrthopaedics,YueqingFirstHospital,Zhejiang3256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definetheoptimalinternalfixationmethodbymeansofstudyingthestrengthofvariousinternalfixationsofsimulateddifferentscalefracturesOnposterioracetabularwall.MethodsEighteencadavericpelvisweremadeintohipjioints,dividedintothreegroupsrandomly.Thencausethefractureof1/3,2/3and3/3articularsurfaceoftheposteriorwallofacetabulum.Themodelswerefixedwithoneofthethreedifferentmethods:twocorticalscrews(CS),reconstructionplate(RP),andreconstructionplateplustwocorticalscrews(CS+RP).Thentestswereperformedoneachmodelwith90flexionofthehip.Measurethedisplacementsofthefragmentsandtheloadingswhenthedisplacementswere3mm.ResultsTherei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CSandRPorRP+CS(P>0.05)inthegroupof1/3fracture,butwithsignificance(P<0.01)inthegroupsof2/3and3/3fractures,andnosignificancebetweentheRPandRP+CS(P>0.05).ConclusionItisenoughstabilitywhenfixthe1/3fracturewithCSonly;theidealmethodofintemalfixationof2/3and3/3fractureoftheposteriorwallofacetabulumisRP,whileRP+CSisnotstrongerthanRPonlyanditmayaddmoreoperativetraumaanddifficultytooperate.Keywords:posterioracetabularwall;fracture;internalfixation;biomechanics髋臼骨折常由高能量创伤引起,随着交通与工伤事故的增加,其发病率日趋增多。后壁骨折是最常见的一种髋臼骨折(屈膝位损伤),大约占所有髋臼骨折的1/4~1/3,Letournel[1]将其归为基本的髋臼骨折之一。对于移位的髋臼后壁骨折,近年来众多学者均主张手术治疗,目的是通过恢复关节面的正常解剖位置来保持关节的稳定以及恢复关节面的正常压力分布,从而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但对不同面积的髋臼后壁骨折,究竟选择何种内固定方法,目前仍无定论[2]。为此,本实验用截骨法建立不同比例面积的后壁骨折模型,分别用三种常用的内固定方式加以固定,然后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测试,并予比较研究,以确定理想的内固定方法,为临床选择及早期功能锻炼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髋臼后壁骨折模型的建立选18具经防腐保湿处理的成人骨盆,包括髋关节和近侧1/3股骨干,排除骨骼疾病或髋臼发育不良,去除附骊的肌肉、关节囊、韧带等组织。从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处将骨盆分成左右两个髋关节,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2髋。上缘从髋臼顶点30°开始,沿髋臼缘向后基金项目:浙江省温州市医药卫生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07013)到90°为骨折下缘,将这60°范围的后壁关节面纵向分为三等份。第一组髋关节用摆动锯做外侧1/3截骨,建立后壁1/3骨折模型;第二组髋关节截去外侧2/3,制成后壁2/3骨折;第三组去除外侧3/3,形成后壁3/3骨折。见图1。图1髋臼后壁不同面积骨折示意图1.2内固定方法每一组12具髋臼骨折模型中随机取出4具,将后壁骨折块单纯用两枚皮质骨螺钉(corticalscrew,CS)固定,或直接用直径3.5mm的8孔髋臼重建钢板(reconstructionplate,RP)固定,或除了髋臼重建钢板之外另加两枚皮质骨螺钉(RP+CS)固定。这样在各组中,每4具髋臼骨折模型均由同一种内固定方法固定,并且都采用两枚直径3.5mm和长度40mm皮质骨螺钉固定后壁骨折块。在直接用重建钢板固定中,板孔内共需拧入6枚皮质骨螺钉,其中远端两枚位于坐骨结节处,两枚固定骨折块,两枚位于骨折上方;而在钢板加螺钉的方式中也需要六枚皮质骨螺钉,首先单独用两枚皮质骨螺钉固定骨折块,再将8孔重建钢板置于螺钉的内侧,远近端板孔内同样各拧入两枚螺钉。内固定由同一人操作,髋臼重建钢板在使用前应塑形,以获得与骨表面的良好匹配;固定骨折块的两枚皮质骨螺钉需背离髋臼盂唇平面30°~40°,从而避免进入关节腔内(见图2~3)。图2髋臼后壁2/3比例骨折螺钉固定示意图图3髋臼后壁3/3比例骨折螺钉固定示意图1.3力学测试将髂骨嵌夹于可作不同方向调节的万能旋转夹具中,再将股骨干用夹具固定于加载平台上。力学测试采用WE100万能材料试验机。将髋关节模型屈曲90°、内收外展及旋转中立位加载,使载荷直接作用于髋臼后壁上。载荷按200N分级加载至800N,加载速率控制在1.5mm/min,采用高精度数字显示光栅位移传感器和千分表同时测量骨折块的分离移位(精度达0.01%),根据骨块分离位移的程度确定各种内固定的强度。分级加载测试结束后改为连续加载,记录使骨块分离3mm时所用的载荷(见图4)。图4WE100万能材料试验机加载实验1.4统计学处理用配伍组设计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Bartlett法进行方差齐性检验。NewmanKeuls法(q检验)进行均数间两两比较。P<0.05为差别有显著性意义。2结果2.1不同比例的骨折与内固定的稳定性对不同比例面积的后壁骨折模型采用三种方式内固定后进行分级载荷实验(见表1)。在不同的载荷作用下,相同比例相同内固定方式的髋臼骨折位移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同一载荷条件下,相同比例不同内固定方式的骨折位移程度为CS>RP>RP+CS经q检验,1/3比例骨折的CS、RP以及RP+C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3比例和3/3比例骨折的CS组分别与RP、RP+CS组比较,骨块分离程度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RP与RP+CS间差别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髋臼后壁不同比例骨折不同内固定后载荷与位移关系2.2轴向刚度与内固定的稳定性内固定的轴向刚度是指载荷下内固定抵抗形变保持关节稳定的能力,轴向刚度越大,则抗形变能力越强,髋关节也越稳定。其力学公式是:轴向刚度EF=P/△L,其中P为载荷,△L为形变位移。对后壁骨折模型进行不同的内固定,其轴向刚度必然不同,稳定性也随之发生改变。AO学组把骨折移位超过3mm作为内固定失败的标准,因此本文把骨折移位3mm所能承受的载荷作为最大载荷(见表2),由此可得出相同比例面积后壁骨折三种内固定方式的轴向刚度。在1/3比例骨折时,CS的轴向刚度为(266.59±3.93)N/mm,RP为(269.62±2.38)N/mm,RP+CS为(269.68±2.27)N/mm,经检验发现CS、RP和RP+CS三种内固定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2/3比例骨折与3/3比例骨折模型中,CS的轴向刚度和RP、RP+CS组间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1][2][3]0.01);而RP与RP+CS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表示内固定稳定性的轴向刚度来看,上述结论和分级加载所获得结论是一致的。表2不同比例骨折不同内固定后分离3mm承受的最大载荷(±s)3讨论在所有的髋臼骨折中,后壁骨折所占比例最高。Letournel[1]报导在940例髋臼骨折中,孤立的后壁骨折占24%,另有26%合并有其他类型的后壁骨折。Chiu[3]报道在其研究的111例髋臼骨折中36例(32.4%)为孤立性后壁骨折。后壁骨折作为一种常见髋臼骨折,主要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股骨头与髋臼后壁撞击引起,如处理不当,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和关节功能障碍,从而降低了临床疗效。髋关节是人体的负重关节,其稳定性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髋臼的骨性阻挡作用,尤其是后壁阻挡作用更为重要。正常髋臼为一半圆形深窝,前倾20°,外倾53°,在后上方最强最深,股骨头被容纳其中并处于稳定的位置。髋臼后壁骨折后,分离移位造成后壁对股骨头的阻挡作用下降,必定会发生髋关节不稳;如果仅仅通过牵引等保守治疗既不能使关节内骨折解剖复位,也不能恢复后壁的阻挡作用和关节的稳定性,更无法进行早期功能锻炼[4]。而髋关节不稳使头臼关节接触面积减小,出现应力分布不均,从而加速关节磨损和退变,最终将引起创伤性关节炎和关节功能障碍。Moed[5]发现,髋关节不稳患者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Letournel[6]的临床研究也证实,髋关节不稳是导致关节软骨发生退变的重要原因。只有通过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使移位的髋臼后壁骨块获得解剖复位,促使关节早期活动和磨造,进而有利于关节内软骨的愈合并提高疗效。Epstein[7]对150例髋臼后壁骨折进行长期随访发现,保守治疗者88%疗效不满意,而手术治疗者仅为37%。在Pantazopoulos等[8]治疗观察的病例中,经手术解剖复位后90%的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后2~15年,平均7年),而留有1~3mm错位者仅有50%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所以,Letournel[6]认为后壁骨折中如果骨折块足够大,即使股骨头复位,但由于缺少后部骨块的阻挡,仍有向后滑脱不稳的倾向;只有手术复位内固定,才能维持其完整性和稳定性,否则创伤性关节炎将不可避免。然而后壁骨折块究竟多大才能达到足够大,以往的文献中无统一标准。1988年Keith[9]首次用CT对尸体髋臼后壁骨折与关节的稳定性作相关研究,提出后壁骨折块在20%以下时关节稳定,超过40%则稳定性受累,应手术治疗;Vailas[10]模拟髋臼后壁骨折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骨折小于25%关节稳定,大于50%则关节不稳,并发现在稳定与不稳定骨折之间有一过渡区。他认为当骨折处于此区时,髋关节的稳定性将取决于后侧关节囊的完整性,若关节囊撕裂,则关节失去稳定性;而Olson[11]发现,髋臼后壁骨折达1/3比例时已明显地改变了髋关节的载荷和接触特征,关节接触面积下降,髋臼顶部的接触压明显上升,表明髋臼后壁骨折使应力集中到了臼顶部,临床上这种情况如不加纠正,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宋朝晖等[12]通过研究人体在单足站立骨盆中立位时髋关节的受力情况,认为后壁骨折对髋关节生物力学影响从1/3骨折就已经开始,1/3骨折时骨折片的大小约为2.1cm×0.7cm,占后壁实际面积的16.45%。由于1/3骨折主要涉及后壁内外表面的皮质部分,骨折后破坏了皮质的完整性,导致负荷应力不能正常分散,局部应力集中,造成对髋关节生物力学行为影响率最大,因此主张将后壁骨折块占整个后壁的1/3以上作为手术标准。上述研究结果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对其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在Keith[9]的实验中,关节不稳的评定是靠实验者徒手进行,比较粗糙,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性;Vailas[10]在实验中将髋关节在Keith的基础上增加内旋20°,在此位置髋关节更具不稳倾向,故而其实验中不稳定关节比例偏大;而Olson和宋朝晖的实验设计主观成分较少,其结果较为客观可信。因此,我们也赞同将髋臼后壁1/3比例骨折作为手术与非手术的界限。然而,对于1/3比例面积以上的髋臼后壁骨折,究竟选择何种内固定方式才能最大程度地恢复髋关节的稳定性,临床上判断较为困难。倪善军[4]建立髋臼后壁大块骨折模型,分别用CS、RP和RP+CS固定,屈髋90°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以确定其固定强度。实验表明:RP和RP+CS明显强于CS,与临床观察相吻合;RP和RP+CS间的差别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孙玉强[13]用RP+CS固定髋臼后壁骨折50例后,认为钢板至少覆盖50%的骨折块,结合拉力螺钉的作用,能对抗轴向的压力,具有更强的生物力学强度。Olson[14]也提出,髋臼后壁骨折除用重建钢板外,需另外再加用两枚螺钉固定,才能真正达到坚强而有效的内固定,但尚无相关临床报道。本实验吸取了以往教训,用截骨法建立了三种不同比例面积的后壁骨折模型,同样采用了临床上常见的三种内固定方法(CS、RP、RP+CS)固定,屈髋90°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测定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结果发现:在1/3比例髋臼后壁骨折中,CS、RP以及RP+C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2/3比例以上的后壁骨折内,RP和RP+CS的固定强度明显大于CS,RP和RP+CS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1988年Davy[15]测得直腿抬高及扶单拐行走时髋臼后壁承受的载荷为体重的1.5倍,也就是说,一个50kg体重的人其髋臼后壁受到的载荷大约是735N。在本实验中,固定2/3比例和3/3比例后壁骨折的皮质骨螺钉仅能承受600N以下的最大载荷,显然不能满足内固定的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后壁骨折块在1/3比例面积时,单纯用两枚皮质骨螺钉固定已经足够;而在2/3比例以上的骨折中,单用螺钉固定骨折块不够坚强,无法维持髋关节的稳定性,也无法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理想的内固定是用重建钢板,在钢板之外再加两枚螺钉并不能显著增加内固定的强度,反而将会增加手术创伤和手术时间,影响疗效并对患者无益。此外,临床上还有一类后壁骨折为粉碎性或压缩性骨折,内固定除用重建钢板外,还需加用弹性钢板[2]。总之,为了减少医源性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以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对于不同比例面积的髋臼后壁骨折应当选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固定。本实验为临床上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生物力学依据。【参考文献】[1]LetournelE.Acetabulumfractures:classificationandmanagement[J].ClinOrthopRelatRes,1980,(151):81106.[2]GouletJA,RouleauJP,MasonDJ,minutedfractureoftheposteriorwalloftheacetabulum[J].JBoneJointSurg(Am),1994,76(10):14571463.[3]ChiuFY,LoWH,ChenTH,etal.Fracturesofposteriorwallofacetabulum[J].ArchOrthopTraumaSurg,1996,115(5):273275.[4]倪善军,孙俊英,王以进.髋臼后壁骨折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04,19(1):3134.[5]MoedBR,CarrSE,WatsonJT.Open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ofposteriorwallfracturesoftheacetabulum[J].ClinOrthopRelatRes,2000,(377):5767.[6]LetournelE,JudetR.Francturesofacetabulum[M].2ed.NewYork:SpringerVerlag,1993:138140.[7]EpsteinHC.Posteriorfracturedislocationsofthehip:Longtermfollowup[J].JBoneJointSurg(Am),1974,56(6):11031127.[8]PantazopoulosT,NicolopoulosCS,BabisGC,etal.Surgicaltreatmentofacetabularposteriorwallfractures[J].Injury,1993,24(5):319323.[9]KeithJE,BrashearHR,GuilfordWB.Stabilityofposterior[1][2][3]fracturedislocationsofthehip:Quantitativeassessmentusingcomputedtomography[J].JBoneJointSurg(Am),1988,70(5):711714.[10]VailasJC,HurwitzS,WieselSW.Posterioracetabularfracturedislocations:fragmentsize,jointcapsule,andstability[J]JTrauma,1989,29(11):14941496.[11]OlsonSA,BayBK,PollakAN,etal.Theeffectofvariablesizeposteriorwallacetabularfracturesoncontactcharacteristicsofthehipjoint[J].JOrthopTrauma,1996,10(6):395402.[12]宋朝晖,张英泽,潘进社,等.髋臼后壁骨折对髋臼与股骨头之间应力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02,18(2):9193.[13]孙玉强,鲍琨,金东旭,等.髋臼后壁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9(3):205209.[14]OlsonSA,FinkemeierCG.PosteriorWallacetabularfractures[J].OperativeTechniquesinOrthopeadics,1999,9(2):148160.[15]DavyDT,KotzarGM,BrownRH,etal.Telemetricforcemeasurementsacrossthehipaftertotalarthroplasty[J].JBoneJointSurg(Am),1988,70(1):4550.

重建钢板范文篇4

髋臼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是一种复杂、严重的关节内骨折。髋臼骨折是否能解剖复位、坚强固定,直接影响着髋关节的功能。手术治疗是目前较为可靠、有效的方法。我科自2001年3月至2004年10月收治髋臼骨折52例,其中39例采取手术治疗,术后随访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龄17~71岁,平均35.2岁。致伤原因都为高能量损伤,其中车祸31例,高空坠落伤8例,15例有合并伤:8例股骨头、或四肢骨折,1例尿道损伤,2例坐骨神经损伤,4例脑外伤。

1.2骨折分类39例按Letourne分类法进行分类:12例后壁骨折,7例移位横行骨折,8例横行加后壁骨,5例T型骨折,7例双柱骨折。骨折移位8~32mm,平均15mm。

1.3手术方法后柱加后壁粉碎性骨折选用Langenbeck—kocher入路,横行、T型及双柱骨折采用延长的髂股切口或联合切口,显露髋臼骨折处,将碎骨块尽量复位,用克氏针或复位钳临时固定,再行内固定。前柱骨折复位后用拉力螺钉固定;前柱较为粉碎且合并臼底粉碎骨折需用4~10孔重建钢板固定;后柱及后壁骨折常规采用钢板加螺钉固定。对髋臼后壁粉碎严重的骨折,后壁的缺损可取髂骨修补,以加强其稳定性。复位、固定完成后,检查关节活动度及关节是否有摩擦、弹响,内固定是否牢固。并且术中复查X线,了解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情况。15例合并伤分别给予相应处理,如:2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探查证实为神经挫伤,周围给予松解;3例股骨头骨折,给予可吸收固定;2例股骨粗隆下骨折,给予DHS固定。

1.4术后处理术后患肢置于布朗氏架上皮牵引2~4周,2周后床上做髋关节及股四头肌功能锻炼。避免患肢过度内、外旋、内收及盘腿等动作。6~8周后可逐渐扶拐下地负重行走。

1.5结果3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6个月,平均13个月。按Matta疗效标准[1]评定,临床标准:优21例,良11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2.1%。X线标准:优22例,良14例,可3例,优良率92.4%。本组2例原发性坐骨神经损伤,1例1年后恢复,1例1年后部分恢复。

2讨论

2.1手术的必要性髋臼骨折的临床特点是高能量的复合损伤,它不仅有骨骼损伤,同时还合并有出血性休克、腹腔脏器损伤、尿道损伤、神经损伤等等[2]。因此,髋臼骨折的治疗一直是国内外医生关注的焦点,治疗上也存在着一些争议。随着对髋臼的解剖认识和内固定器材的发展,对复杂的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优于非手术治疗已成为骨科医生的共识。Judet主张所有的髋臼骨折应手术复位[3],Matta认为所有移位明显的髋臼骨折通过闭合复位牵引难以达到满意的复位,主张大多数髋臼骨折应手术治疗[4]。AO重建钢板可塑性强,组织相容性好,可按照骨盆髋臼的解剖形态进行塑性,使骨折得到坚强的固定。髋臼骨折后其功能的恢复取决于是否能解剖复位及坚强的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使绝大部分骨折获得满意的复位,保持髋臼关节面的平整,减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同时坚强的内固定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骨及软骨的修复,减少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2.2术前准备术前常规给予骨牵引。虽然牵引不能使髋臼骨折块复位,但可松解髋周围的组织,使脱位的股骨头复位,加大关节间隙,缓解股骨头压力,同时髋臼骨折往往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或休克,牵引期间可积极治疗,为手术做好准备工作。

2.3影响学检查术前常规给予X线骨盆平片、患侧闭孔斜位、髂骨位检查,有条件者应对复杂的髋臼骨折给予CT三维图像检查。髋臼的结构较为复杂,累及关节面的骨折治疗强调解剖复位,三维CT重建能清楚的显示传统X线不能显示的关节面骨折。它能直接显示关节骨折的性质、程度、方向和复杂骨折的形态,有助于骨折做出正确分型,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从而手术中骨折范围的剥离程度,缩短手术时间,大大提高手术的安全和质量。

2.4手术时机和指征髋臼骨折的手术疗效和治疗时间密切相关。髋臼骨折为松质骨骨折,血液循环丰富,骨折愈合快,手术时间超过2周,其显露和复位难度会大大增加。国内外学者均认为手术时机越早越好,尽量在2周以内进行。2例评分差是因为1例合并脑外伤,1例由外院转入,延误了手术,导致术中骨折复位欠佳。其余37例手术时间2~15天,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髋臼骨折我们主张应积极手术,尽早复位,坚强内固定,从而减少卧床时间和并发症。有下列指征均可考虑手术:①移位骨折累及臼顶②复杂髋臼骨折累及髋臼面积1/3以上③骨折移位>3mm④关节内有游离骨块⑤CT示后壁缺损>40%⑥合并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本组39例均遵循上述指征且无明显手术禁忌症。

2.5手术体会手术的成功必须有良好的显露。目前,没有一种切口能显露全部骨折,这要求临床骨科医师术前根据骨折的影响学资料和具体分型制定出合适的切口。单纯的前柱后柱或后壁骨折,分别采用前后方非延长单个切口,如髂腹股沟切口、L—k或以上两种联合切口;T型横型或前后柱双骨折用延长髂腹股沟切口显露,全部操作均可直视下完成。这种切口需紧贴髂骨外板剥离,避免过度牵拉和广泛的骨膜下剥离,以避免医源性坐骨神经、臀上神经、血管损伤和异位骨化的发生。39例中12例髂腹股沟切口,9例L—K切口,8例联合切口,10例延长髂腹股沟切口,2例坐骨神经医源性损伤,为术中剥离、牵拉所致,术后1年部分恢复。

髋解剖位置较深,肌肉组织丰富,复位有一定困难。我们的体会是术前充分认识每个患者骨折的特点,依据骨盆和髋臼的解剖和物理学原理进行复位。用骨钩钩住移位的骨折远端向近端提起,同时用骨折推挤器推挤近端进行复位。也可在骨折远近端临时拧入皮质骨螺钉,以近端为支点,安放骨折复位钳进行复位。一次复位不理想不要急躁,再次重复。以髋臼的前、内、后3个外表面作为复位依据,如平整、光滑,说明复位成功。选取重建钢板进行固定,钻孔时方向要平行于四方区,避免钻头及螺钉穿入关节内或损伤坐骨神经、臀下血管、神经等组织。本组均用此法,无1例穿入关节内。

【参考文献】

[1]MattaJM,AndersonLM,EpsteinHC.Fractureoftheacetabulum:aretrospectiveanalysis[J].ClinOrthop,1986,2065:230

[2]MayoKA.Openrednctionandinternalfixationoffracturestheacatabulum,ClinOrthop,1994,305:31

重建钢板范文篇5

股骨髁间骨折,临床分类方法较多,作者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运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骨折分型33C1、33C2、33C39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9例,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23~48岁(平均31岁);右侧6例,左侧3例;高处坠落伤2例,重物砸伤2例、车祸致伤5例。8例为闭合骨折(其中4例伴有其它多部位骨折),均行低位胫骨嵴牵引,在5~7d内手术,1例(48岁男性)为开放骨折伴动脉断裂,急诊手术,同时吻合动脉。

1.2治疗方法

腰硬联合麻醉或全麻,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8例闭合骨折,内侧取股骨下段内侧切口,于股内侧肌后缘进入,暴露骨折端和膝关节,外侧取股骨中下段外侧切口,于股外侧肌后缘进入,暴露骨折端和膝关节,双切口进入后暴露内外股骨髁,将骨折直视下解剖复位,克氏针临时固定,并将髁与骨干复位。内侧取1/3管型或重建钢板单侧皮质固定,远端近关节面、近端超骨折端作3个钉孔,外侧用股骨髁钢板固定,近端超骨折端作4个钉孔,拆除克氏针。对无法固定的小骨片,在髓内充植明胶海绵支撑复位,逐层关闭切口,不放引流。各切口分别做标记,确保缝合时软组织解剖复位。1例开放骨折股骨下段前外侧软组织损伤较严重,清创后直接从外侧创口行前内侧重建钢板桥接,外侧髁钢板固定,再后侧(偏内)切口吻合动脉,术毕,外侧放置引流。

1.3术后处理

8例闭合骨折,围术期使用抗生素3d预防切口感染,术后第1天开始膝关节被动锻炼,术后第5天开始膝关节主动活动,根据中医理论,分期给予协定处方中药内服2个月,每2周复查X线片,在8周骨折部分愈合后,下肢开始不移步支撑,在12周骨性愈合后扶拐行走,14周后弃拐;1例开放性骨折术后使用抗生素9d,并按血管吻合后常规治疗,2周后膝关节适当被动活动,4周后改CPM机锻炼,同时给中药内服,3个月后骨缺损部位取髂骨植骨,9个月骨愈合后,开始下地负重行走。

1.4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膝关节损伤的功能评定方法[1]:91~99分为优秀,75~90分为良好,50~74分为尚可,<50分为差。

2结果

本组8例闭合性骨折,骨折解剖复位,随访3~23个月,均于3个月达到骨性愈合,关节功能和健侧相同,无跛行和明显疼痛,评定为优良;1例开放性骨折由于有骨缺损,术后3个月施行髂骨植骨,6个月骨性愈合,膝关节活动功能180°~85°,行走无明显疼痛,综合评价为良好。手术前后X线片见图1~3。

3讨论

股骨髁间及髁上骨折占全身骨折的0.4%,占股骨骨折的4%~7%,本资料显示33C1、33C2、33C3骨折占股骨骨折的2.8%。股骨髁间粉碎骨折固定方法较多,各家报道疗效不一,且存在一定骨不愈合和内固定断裂[2~4]。本组病例均为高爆损伤,作者使用双钢板固定,既使骨折得到稳固的固定,避免术中复位不全和术后的再移位,又可开展早期关节功能锻炼,促使骨折愈合。

手术切口选择在股骨下段的内外侧,此为膝关节伸曲中轴位,是伸屈肌的分界线,可避免股中间肌、股直肌的再损伤,在早期活动中,由于伸屈肌相对平衡,对骨折端剪力较少,可有效防止锻炼过程中再移位,术中内固定材料均在关节外,避免了在关节内环境中残存固定物,对膝关节内环境没有干扰,有利于关节锻炼和功能恢复,极大地降低了创伤性滑膜炎的发病概率。术中封闭关节腔,关节内没有固定物,术后早期活动,有利于损伤关节面的磨合和匹配,可减轻日后关节疼痛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

术中对无法固定的小骨片,在髓内充植明胶海绵既能止血,在血肿肌化后可增加成骨作用,促使骨愈合。

根据中医理论,本院自拟中药协定处方,分早、中、晚期给予,早期能减轻术后疼痛,促使肿胀消退,中期有活络血瘀、生骨之效,晚期有生骨、续骨、壮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亦璁编.膝关节外科的基础和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552.

2荣国威,翟桂华,刘沂,等译.骨科内固定.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81~111.

重建钢板范文篇6

【摘要】探讨成人肱骨远端骨折的手术内固定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患者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17~42岁,平均32岁,其中陈旧性骨折3例,开放性骨折3例。AO/ASIF分型:A型3例,B型4例,C型16例。按照不同的骨折类型采用相应的内固定并进行功能锻炼。定期随访并手术后1、3、6个月拍片,了解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23例均骨折愈合,全部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对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术中充分显露,关节面解剖复位,在髁上部牢靠固定,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成人肱骨远端骨折固定术

肱骨远端骨折在成人中发生率不高,约占总骨折的2%。此类骨折常属于关节内的粉碎性骨折,由于关节面完整性破坏,且常伴有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广泛撕裂,处理比较困难[1]。作者从2002年1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患者23例并进行了随访,拟从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23例中,男16例,女7例,陈旧性骨折3例(1例外院手术治疗9个月骨不连,1例合并脑外伤耽误,1例闭合复位失败);开放性骨折2例,其余为闭合性骨折,年龄17~42岁,平均32岁骨折分型:对骨折后的原始X线片根据AO/ASIF[2]骨折分型标准进行分类,A型3例,B型4例,C型16例(图1)。

1.2手术方

本组均臂丛阻滞麻醉,仰卧位,上气囊止血带。采用外侧切口2例,A型1例,B型1例;内侧切口3例,A型1例,B型2例;后侧(经尺骨鹰嘴截骨)切口18例,B型2例,C型16例。7例于肘管内仔细分离出尺神经,用橡皮条牵开保护。骨折固定照AO内固定术标准,双钢板固定15例,螺丝钉加压钢板固定3例,加压钢板固定2例,螺丝钉加克氏针固定2例,单纯螺丝钉固定1例。尺骨鹰嘴截骨者,鹰嘴截骨块再复位,以张力带固定(图2)。

1.3术后处理

术后上肢石膏托固定4例,外展支具固定5例,胸前悬吊14例,时间为4~6周。根据固定的稳定程度决定肘关节功能锻炼时间,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3~42d,平均14d。未使用石膏者术后第3d开始每天进行肘关节小范围被动屈伸活动,术后6周内每周随访1次,指导功能锻炼,然后每个月随访1次直到骨折愈合(图3)。

1.4疗效标准

按照Jupiter[3]肘关节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优:伸直丢失<15°,屈曲>130°,无疼痛及功能障碍;良:伸直丢失<30°,屈曲>120°,轻度功能障碍;中:伸直丢失<40°,屈曲>90°,活动时疼痛,中度功能障碍;差:伸直丢失<40°,屈曲>90°,经常疼痛,严重功能障碍。

2结果

本组23例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23例最后随访时关节功能恢复满意,肘关节伸直5°~30°,平均15°,曲屈100°~150°,平均130°。1例开放骨折术后2周拆线时,伤口出现少量渗出,经换药后愈合。2例术后出现尺神经损伤症状,环指及小指麻木,但手指的运动功能正常,经对症治疗于术后6~8周症状消失。肘关节功能按Jupiter肘关节评分标准:优15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1%。

3讨论

肱骨远端骨折,尤其是髁间骨折,常常是属于关节内粉碎性骨折。非手术治疗,既不能使骨折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又难以进行早期功能锻练,易导致骨折畸形愈合,肘关节功能丧失。AO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肱骨远端骨折更趋于手术治疗。大多数肱骨远端骨折需要手术治疗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图1患者,女,56岁,肱骨远端骨折术前X线片图2术后2个月X线片图3术后5个月X线片

3.1手术入路的选择

A型、B型骨折采用外侧或内侧入路。肱骨远端骨折大多数是C型骨折,由于经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大,易造成断面渗血、肿胀、纤维化及周围组织黏连,可增加术后疼痛及关节僵硬的发生,对肱骨髁远端显露差,不能早期行肘关节功能锻炼。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显露有限,尤其对肱骨滑车的显露有一定的局限[4],故作者均未使用此入路。作者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截骨前先用克氏针自尺骨鹰嘴近端沿切线于尺骨滑车切迹方向平行钻孔,并用钻头在尺骨截骨处下方钻孔,以利于截骨后复位、固定。该入路的优点为:能充分显露肱骨远端结构[5],易行髁间骨折的复位及关节面重建、固定,保护肘前软组织、肱三头肌肌腱及侧副韧带。采用截骨及张力带固定方式,骨折固定强度高于肌腱缝合张力,且术后能早期行主动活动,有利于骨折愈合,避免了因肱三头肌切开而带来的伸肌滑动装置与肱骨远端的黏连,减轻了术后肘关节的僵硬度。虽造成另一部位骨折,但由此造成的骨不连发生率很低,本组病例均未发生鹰嘴骨不连,作者建议使用此入路。

3.2固定方法

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方法较多,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用恰当的固定方法。

A型骨折多为撕脱性骨折,应用螺丝钉固定,要注意螺丝钉足够长,穿过对侧皮质。B型骨折应用一个接骨板或多枚螺丝钉固定。肱骨远端骨折多为C型骨折,应用双钢板固定,以增加固定的强度,双钢板相应90°。Self等[6]通过生物力学试验,在前后向屈曲、内外向侧屈以及扭转等方面证明双钢板固定的牢固性最佳。在髁上水平钢板加压固定,钢板强度要足够强,以免骨折愈合前钢板弯曲或折断。骨块要螺丝钉固定时螺丝钉尽量通过钢板孔固定远侧骨块或螺丝钉固定在对侧已被钢板固定的骨块,螺丝钉尽量贯穿持住多块骨片,以增加内固定的强度,髁间固定的螺丝钉与后侧钢板成90°。作者建议选用外柱加压钢板固定及内柱重建钢板固定。髁间骨折应尽量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关系,特别注意恢复和保持滑车关节面的正常宽度[7]。滑车及肱骨小头有缺损或压缩,必须充分植骨。慎用拉力螺丝钉横行固定,以免引起滑车及肱骨小头狭窄。无论何型骨折,螺丝钉或钢板不应通过关节面,免得损伤关节面影响关节功能。手术当中应注意辨认及保护尺神经,术前有尺神经损伤表现,要行尺神经前移术。

3.3术后处理

术后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已经被公认为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8]。本组对骨折进行有效坚强内固定之后未用外固定,术后第3d开始肘关节功能锻炼者,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前6周,每周随访1次,指导功能锻炼。以后拍片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直致骨折愈合为止。总之,成人肱骨远端骨折应早期手术,尤其是髁间骨折早期手术切开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及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和防止黏连,能有效地恢复肘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张秋林,赵杰,王家林,等.肱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内固定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8(4):342-344.

[2]RuediTP,MurphyWM著.王满宜,杨庆铭,曾炳芳,等译.骨折治疗的AO原则[M].第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08.

[3]张爽,李治伟,毕伟,等.双钢板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46-49.

[4]郭汉明,陆炳刚,谢惠缄,等.AO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1):660-662.

[5]张弛,姚振均,陈峥嵘.三头肌劈开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3):173-175.

重建钢板范文篇7

关键词:骨盆骨折;休克;手术;护理

骨盆骨折的死亡率文献报道在10%~30%,主要是大量出血和其他联合损伤所致,近年来因抢救复苏改进及介入放射等手段的使用,使死亡率有所下降[1]。低能量所致的骨盆骨折多稳定,临床处理较容易,高能量所致的骨盆骨折多不稳定,临床处理困难。过去对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的重点是抢救生命,对骨盆骨折本身采取非手术治疗,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随着对骨盆骨折的解剖、生物力学及损伤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先抢救危及生命的内脏损伤及出血性休克等并发损伤,然后手术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2,3],对护理工作亦提出了新的要求。2002年6月至2005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不稳定骨盆骨折24例,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5~57岁,平均32。1岁;合并骶丛损伤2例;24例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根据Tucker的休克分类[4],13例为轻度,4例为中度,7例为重度。

予抗休克、输血、骨盆暂时外固定复位以减少出血。病情稳定后7~10d实施手术,15例前路术后1周行后路手术,9例为一期前后路同时手术内固定;18例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6例采用骶骨棒内固定。

1。2结果术后1例尿路感染,经精心护理及对症治疗,感染控制;1例失血性休克,经抗休克处理后纠正;1例创口局部感染,经换药等处理后愈合;1例坐骨神经损伤,术后7月坐骨神经功能大部分恢复;术前合并骶丛损伤2例患者术后功能大部分恢复;随访3月~3年,骨折愈合良好,无腰腿疼痛、下肢短缩。

2护理

2。1抗休克护理

2。1。1立即安置患者平卧位,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行深静脉置管可加快补液速度及观察中心静脉压,早期快速足量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在休克治疗的开始阶段,输液速度远比输液的种类重要,因此在交叉配血准备输血前,先以最快速度输入等渗盐水、平衡液或葡萄糖盐水,但不用无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以免引起血浆“低渗透压状态”和细胞水肿。因骨盆骨折可形成后腹膜血肿,积血量最多可达4000ml,易致重度休克[4],故输血量要大于估计的失血、失液量。本组1例患者入院时血压70/50mmHg,脉搏121次/min,立即予以抢救,1h内输血达1500ml,循环仍不稳定,后1h内再予输血1500ml,循环才趋稳定,转危为安;另6例重度休克患者经积极抢救,休克亦得到纠正。

2。1。2密切观察意识、皮肤色泽、肢体温度、血压、脉搏、每小时尿量及PCT、PT、PTT、FDD等凝血项目,保持呼吸道通畅,予以氧气吸入,提高循环血液中的氧浓度。

2。1。3紧急复位和固定不稳定骨盆骨折是控制出血的必要措施。Tucker[5]等认为早期应用外固定器可有效恢复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稳定性及有效控制进行性失血。本组24例均用Ganz钳外固定,临时恢复稳定性直至手术,期间注意钉口护理,予乙醇纱条外敷,每日更换,注意钳的松紧,随时调整,以防外固定失效。本组未出现钉口感染。

2。2心理护理不稳定骨盆骨折初期病情复杂,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较重,抢救时担忧能否存活,病情稳定后考虑疗程长短、手术效果,术后恢复期忧虑能否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能力。护士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及和谐的心理氛围,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需求,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以良好心态面对现实。

2。3留置导尿护理本组24例患者均予留置导尿,留置时间1~3周,平均2周。留置导尿期间观察尿的颜色、量与性质;定期夹闭导尿管,训练膀胱功能;每日更换引流袋,用0。5%碘伏擦洗会阴每日2次,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有1例发生尿路感染,经口服抗生素、生理盐水250ml加庆大霉素8万U膀胱冲洗每日2次等处理,5d后尿路感染控制。拔管时机一般选择在膀胱适度充盈且有尿意时[6],本组24例均拔管成功。

2。4术后护理

2。4。1骨盆骨折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多,故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变化及局部有无血肿形成,观察创口情况及肢端血循环、感觉、活动,了解术中是否有神经、血管损伤。本组1例血压降至80/55mmHg左右,立即报告医生,经输血、加快输液速度等处理,循环恢复稳定;1例出现创口红肿伴有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示表皮葡萄球菌生长,予创口切开引流、每日换药、应用敏感抗生素等处理,7d后感染控制;1例出现肢端感觉麻木,足趾及踝关节伸屈功能障碍,考虑术中坐骨神经损伤所致,予弥可保针营养神经,按摩小腿肌肉每日3次、每次15min,被动活动趾踝关节每日4次、每次15min,术后4周出院时患者肢端麻木明显好转,肌肉无明显萎缩。

2。4。2此类手术进行时暴露面大,术后创口渗血较多,创腔置引流管,一般采用负压引流。注意引流量,如10~12h内引流量超过1000ml,则须引起重视,报告医生,必要时予探查止血;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折叠,每小时挤压引流管1次,方向从近端到远端,引流瓶位置要低于创腔30cm;48h后拔引流管。本组24例术后24h内引流量在100~500ml,第2个24h引流液量均<50ml,且未发现创口淤血积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