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4:31:56

之道范文篇1

近读夏勇教授发表在《读书》2003年第3期上的《宪法之道》一文,深受启发。本文想围绕此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正如夏勇所指出,所谓宪法之道,乃是“某种内在于宪法又立于宪法之上的规律或法则,是宪法之为宪法的根据。”那么,宪法之道究竟有哪些呢?在我看来,它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制宪之道。制宪之道可从价值和技术两个层面来加以考察。就价值层面而言,由于宪法是其他一切法律的母法,因此,宪法之上不再有其他为据的法律,但这并不是说制定宪法就可以为所欲为,它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准则。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讲恶法非法,良法才是法。宪法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必须反映人类社会治理国家的普遍道德和先进经验,必须体现对人权、民主、自由、文明等核心价值的充分尊重。马克思曾经指出:“(立法者)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对于立宪者而言,与其说是让他们去制造或发明政治规则,还不如说是去发现或表述蕴涵于自然法之中的规律或法则。只有符合自然法规律或法则的宪法,才能解决宪法自身的合法性问题,也才能完成对宪政的证成,否则,宪法就起不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固本定元的作用,起不到在国家法律体系建构和法治建设中的统率作用,也无法因其内在理性和魅力而为社会公众所广为认同、忠诚和遵守。就技术层面而言,由于宪法特殊的重要性,要求立宪者在解决了价值认识的前提下,高度重视立法技术问题。比如,宪法要求稳定性,只有保持最大的稳定性才能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但如果过多地将一些政策性的东西塞进宪法,势必不利于宪法的稳定。再比如,宪法对公民权利的确认,有的国家只是笼统地规定公民有这项或那项权利,而有的国家则不仅规定公民有这项或那项权利,还明文禁止国家为某些行为,如美国的权利法案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确立宗教或禁止自由从事宗教活动的法律;不得制定剥夺言论自由或新闻出版自由的法律;不得制定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的法律。不仅如此,这些国家的宪法还相当重视程序规则的设计,正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道格拉斯所言:“权利法案的大多数规定都是程序性条款,这一事实绝不是无意义的。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

其次,修宪之道。由于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宪法自身的缺陷以及人们认识的深化等原因,使得任何国家的宪法都面临一个适时修改的问题。不过,中外的宪政经验也给我们提供了修宪所必须遵循的一些规诫:规诫之一就是不能过于频繁地修宪,否则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便无从谈起。美国1787年颁布的宪法,至今已有200多年,原有宪法条文一字未动,只增加了包括权利法案在内的共26条修正案。反观我国,建国50多年来,却已经颁布了四部宪法(1954,1975,1978,1982),而1982年宪法至今又经历了1988、1993、1999年三次修改,且一次比一次修改的条文多。如此频繁和大规模地修宪,在和平时期的世界宪法史上可谓罕见。这其中固然有一些特定的时代背景,如“”、改革开放等,但即使抛开这些,是不是我们的每次修宪就无可挑剔了呢?是不是每一个被修改的条文都非改不可呢?有的内容难道不可以通过宪法解释来包容进去?规诫之二就是要确立宪法哪些内容可以改,哪些内容是不能改的,惟其如此,宪法才能保持其连续性和一贯性。一般而言,包含自然法内容的宪德是不能改的,而体现宪德的宪律则可以改;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不能改,而反映宪法原则和精神的某些具体法则则可以改。有的国家甚至在宪法中明确规定某些内容不得修改,如意大利现行宪法规定:“共和政体不得成为宪法修改之对象。”而我国1975年宪法之所以对1954年宪法伤筋动骨,出现大倒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没有把握好修宪的为与不为,突破了修宪的底线,将1954年宪法中的宪德和宪法精神统统抛之脑外。

再次,行宪之道。好的宪法还必须有确保其得到有效实行的机制和路径,以免出现“有宪法而无宪政”的尴尬局面。宪法实行的两条基本路径是违宪审查和宪法诉讼,它们是使宪法从书面走向实践的标志,是宪法切实发挥作用的保障。所谓违宪审查,就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和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合宪进行审查,进而决定违宪无效、合宪有效的一种宪法监督行为。至于究竟由何种机构来进行违宪审查,各国有所不同:有的是设立宪法法院,如德国、俄罗斯等;有的是由司法机关特别是最高司法机关来行使,如美国、日本等;还有的是设立宪法委员会,如法国。我国目前还没有违宪审查机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缺憾。所谓宪法诉讼,就是在必要的时候,宪法条文能直接进入诉讼,成为援引对象和判案的根据。在这方面,2001年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齐玉苓诉陈晓琪等侵犯姓名权受教育权”一案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直接援引宪法中公民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判决原告胜诉,成为具有重要符号意义的“宪法司法化”第一案。尽管这还只是开始,但是人们有理由相信,制度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

之道范文篇2

在中国古代的文艺论著中,有许多言论涉及“道”或“道”与文艺的关系。但这些言论所论述的,却并不是一个问题。例如:“文,虚器也;道,实指也。文欲其工,犹弓矢之欲其良也。弓矢可以御寇,亦可以为寇,非关弓矢之良与不良也。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章学诚《言公》中)“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虞世南《笔髓论》)依章学诚所说,则文是工具,道是目的。道不是文艺自身的某种必需,而是外加于文艺的某种要求。故无道仍可以有文。而依虞世南所说,则道就是文艺自身的某种根本规律,故无道即无以为文。不仅不同的人会有这样不同的言论,同一个人也会如此。例如欧阳修,他说:“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发之以传后世。”(《与张秀才第二书》)又说:“乐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于心,应于手,而不可述之言也;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以意,不可得而言。”(《书梅圣俞稿后》)前一段话,言文以明道,与章学诚之论同调;而后一段话,言乐道深微,就与虞世南之论合流了。这里显然有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用今天的话说,章学诚及欧阳修的前一段话,谈的是文艺的外部规律问题,其中之“道”是社会政治之道;虞世南及欧阳修的后一段话,谈的是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其中之“道”是文艺自身之道,主要是文艺创作之道。按照古代文论的习惯,前者称作文道论,后者称作“道艺论”。

从上面的引文中已经约略可见:“文道论”的道基本上是儒家之道,而“道艺论”的道则基本上是道家之道。的确,中国古代的文艺创作之道主要原于道家,庄子就是古代文论中的“道艺论”的奠基者。

《庄子·天地》篇云:“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就是说,天地虽大,却有其共同的演化规律;万物虽多,却有其一致的处理原则。这个规律和原则,就是“道”。故下文提出:“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意即只要用“道”去对待,万事万物皆可应付自如。“万物之应备”,就包括技艺:“故通于天者,道也;顺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自上而下言之,道通于天,施于地,行于万物,贯穿于政事,支配着技艺。以通于天地万事万物而言,谓之“道”;以万事万物得于道、存于己而言,谓之“德”;依道而行,就是“义”;依道治人,就是“事”;依道治艺,就是“技”。“道”、“德”、“义”、“事”、“技”,“道”一以贯之。自下而上言之,技艺合于政事,政事合于义理,义理合于德,德合于道,道合于天。亦一以通之,曰“道”。总之,“道”涵盖万物,统摄万事。庄子所说的“道”,当然是道家的自然之道。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默而百姓定。”(同上)这种持自然之道一以统万、无事不遂的思想,老子已经说过。如谓:“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但他还没有把这种思想同技艺联系起来。

以自然之道统摄技艺之事,这是庄子“道艺论”的基本宗旨。关于这个基本宗旨的实际贯彻,庄子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来阐发的。归纳起来,这些寓言故事主要阐发了以下几个要点。

一曰“道进乎技”。人们通常都会认为,技艺之事就是技艺之事,只要掌握技艺就行了。而庄子恰恰是要强调:技艺之事非只技艺而已,只有从“技”的层次越入“道”的层次,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绝妙境地。“庖丁解牛”“合于”《桑林》(殷汤乐名)之舞,乃中《经首》(尧乐《咸池》章名)之会”,犹如美妙的艺术表演。梁惠王赞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回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养生主》)“进乎技”就是超于技。“梓庆削木为锯,见者惊犹鬼神”。人问之:“子何术以为焉?”梓庆回答:“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达生》)“一”就是“其治一也”的“道”。“佝偻者承蜩(以竿醮胶黏蝉)”,像伸手拾取一般轻而易举。或问:“子巧乎?有道邪?”答曰:“我有道也。”(同上)只有“一丈夫蹈水”的故事云“吾无道”,但意思是说不应逞一己之私志而应遵循自然之道,即所谓“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同上),还是强调“道进乎技”的。

二曰“以天合天”。超越技术的“道”虽然就是自然之道,但体现于技艺之事也不能不有更为具体的内容。“梓庆削木为锯”的故事说:梓庆削木为锯,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锯,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忘记朝廷。郭象注:“无公朝,则企慕之心绝矣。”),其巧专而外滑(外扰而滑乱不定)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锯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庄子·达生》)这里的中心思想是“以天合天”,即以自己之“天”会合外物之“天”。“入山林”之前的“斋以静心”云云,说的是排除一切意识,返回自己之“天”。这是一系列“忘”的过程:从“庆赏爵禄”的功利意识,到“非誉巧拙”的名誉意识,直至“吾有四肢形体”的自我意识。排除了一切有意识的意识,人便进入了无意识的意识状态,亦即无思无虑的自然心态,这就是返回了自己之“天”。“然后入山林,观天性”云云,说的是以自己的自然之心,体会外物的自然本性,达到会合外物之“天”。“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锯然后加手焉”,就是强调心与物的自然契合:当发现林木之自然形躯即酷似一锯,如已恍然见锯于眼前之时,始加手以成之。故最后归结为“以天合天”。

需要再作一点说明的是:排除自我意识,这是“斋以静心”的最终目的和要义所在。庄子之所谓“心斋”、“坐忘”,要义均在于此;只不过“心斋”是个渐进的过程,“坐忘”则顿时而至罢了。《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即忘记自我,“同于大通”即通于万物。《齐物论》又云:“南郭子綦隐几而卧,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偶。……子綦曰:‘……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丧其偶”即丧失对象。忘记了自我,我就不再是主体;我不是主体,物也就不再是对象了。故“吾丧我”与“丧其偶”乃是一件事的两面。也就是说,只有排除了自我意识,才能改变物我对峙的格局,才能实现心与物的自由交往、自然契合。其它的寓言故事又进一步丰富了“以天合天”的思想。

有的着重强调排除一切意识,回归自己之天。如“佝偻者承蜩”里说:“吾处身也,若橛株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就是排除了一切意念的干扰,直至“忘吾有四肢形体”的无意识状态。此即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达生》)。《庄子·田子方》所述老聃“游心于物之初”的状态,就是“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又如“津人操舟若神”中提出:“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矣。凡外重者内拙。”(《达生》)“外”者,胜负、得失等等皆“外”也。“外”系于心,便会顾虑重重、精神拘桎,无以发挥内在的天巧。只有全然无骛于外、无扰于心,才能“巧专而外滑消”。还有一个故事直接谈到文艺,即“宋元君将画图”: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①@①然不屈,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赢。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田子方》)“众史”者,皆存心求成、有意作画者也。故而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这种“外”系于心的紧张状态,怎能作画?只有那位“后至者”,不矜不挫,无思无虑,自在从容,毫无做意,一派安闲悦适的自然神态。如此方是“真画者也”。

有的着重强调与物自由交往,会合外物之天。“疱丁解牛”之所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工@②旋而盖规矩”之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达生》),都是指那种心与物契合无间的境界。“一丈夫蹈水”的故事更云:孔子于“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之处,“见一丈夫游之”,“数百步而出,披发行歌而游行塘下”。因问:“蹈水有道乎?”丈夫回答:“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通“脐”,指水之漩涡)俱入,与汩(水滚出处)俱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又问:“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回答:“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达生》)这位蹈水者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了自然,化进了外物。“生于陵而安于陵”,“长于水而安于水”,毫无一己之私志。故能“与齐俱入,与汩俱出”,已无物我之界限。“不知吾所以然而然”,那正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无思无虑而从容中道的心理境界。他说“吾无道”,是指“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而这就是他的“道”。

三曰“形全精复”。庄子许多有关技艺的故事,本不是为了谈技艺,而是为了谈养生。这一点是常被以往的论家所忽略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出自《养生主》。文惠君听了庖丁的高论,说的是:“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梓庆削木为锯”以及“佝偻者承蜩”、“津人操舟若神”、“工@②旋而盖规矩”、“一丈夫蹈水”等皆出自《达生》篇。所谓“达生”,就是通达生命之情。该篇之所论,皆在于阐明:返回自己的自然生命,便可融入天地的大生命,从而获得最旺盛的生命。即所谓“形全精复,与天为一”。文中还有个“纪@③子为王养斗鸡”的故事,说的就是使斗鸡逐渐内敛,以恢复其天德之全。此时外表呆若木鸡,实际上却是生命最旺盛的状态。细看前述庄子那些有关技艺的言论,不难发现,其实也是启人进入“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生命状态。

这样,庄子的技艺之道就同生命联系起来了。所以,“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生命意识,也应视为庄子“道艺论”的内容。虽然它不是与“道进乎技”、“以天合天”并列的一个单独的要点,但却是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庄子的“道艺论”还只是技艺理论,而不能算是文艺理论。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道艺论”,就是在庄子“道艺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道艺论”,首先也是辨明“道”与“艺”、或“道”与“技”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有的着眼于创作道路,强调以道事艺。如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知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若忖短长于隘度,算妍媸于陋目,凝觚舐墨,依违良久,乃绘物之赘疣也,宁置于齿牙间哉!”“遗去机巧”,就是超越技术。“意冥玄化”云云,就是排除思虑,返回自然,“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所谓“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正是在“以天合天”之时,鲜活奇妙的艺术形象从笔下蓬勃诞生的情景。而“忖短长于隘度,算妍媸于陋目”之类,则是卖弄技巧、有意造做的丑态。“凝觚舐墨,依违良久”显系由庄子所称“众史”“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化来。这段话把以道事艺和以技事艺视为两条不同的创作道路,鲜明地对立起来,有力地颂扬了前者而贬斥了后者。

有的着眼于创作过程,提出“有道有艺”。苏轼即是如此:“或曰龙眠居士作山庄图,使后来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道路,如见所梦,如悟前世。见山中泉石草木,不问而知其名;遇山中渔樵隐逸,不名而识其人。此岂强记不忘者乎?非也。……天机之所合,不强而自记也。居土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故其神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虽然,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书李伯时山庄图后》)“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文与可画yún@④dāng@⑤谷偃竹记》)它们所言李伯时画山庄图、文与可画竹,皆符合庄子道艺之论。“天机之所合”即己心与外物的自然契合。“得成竹于胸中”云云即“见锯然后加手焉”。但最后落脚于“有道有艺”,却似与之不同。苏轼作为一位饱有经验的文艺家,深知文艺创作首先必须有道,同时也要有艺。有道,才能使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形之于心;有艺,才能将心中的艺术形象形之于手。这是同一个创作过程的两个阶段。用今天的话来说,前一个阶段是艺术形象的创生,后一个阶段是艺术形象的传达。创生,非道不可;传达,则需要技术。苏轼之所谓“艺”就是“技”。

有的着眼于文艺事业,认为“技即道耳”。李贽即作如是观:镌石,技也,亦道也。文惠君曰:“嘻!技盖至此乎?”疱丁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是以道与技为二,非也。造圣则圣,入神则神,技即道耳。……神圣在我,技不得轻矣。否则,读书作文亦贱也,宁独镌石之工乎?(《樊敏碑后》)李贽思想的一个特征,就是坚决反对以“立德”“立功”为高、而以从事技艺为下的传统儒家偏见,旗帜鲜明地为技艺辩护。人谓:王羲之“识虑精深,有经济才,而为书名所盖,后世但以翰墨称之。艺之为累大矣哉!”他反驳道:“艺又安能累人?凡艺之极精者,皆神人也,况翰墨之为艺哉!”(《逸少经济》)人谓:孔融“大志直节,东汉名流,而与建安七子并称。骆宾王劲辞忠愤,唐之义士,而与垂拱四杰为例。以文章之末技,而掩其立身之大闲,可惜也!”他反驳道:“文章非末技,大闲岂容掩!”(《孔北海》)上面这段话所表达的,就是这种思想。如果说“道”是通乎天地的神圣境界,那么技艺之高亦可通乎天地,达于神圣。以此而言,岂非“技即道耳”?这段话表面上非议庄子,实际上更加强调道艺相通、精艺合道,可谓比庄子更庄子。

表面看来,这三种观点截然不同:第一种是把道与技对立起来,褒道贬技;第二种是把道与技并列起来,道技兼重;第三种是把道与技等同起来,视技如道。但实际上,三家之别主要是立论角度不同,而非基本宗旨之异。在道与技的关系上,三家之所重显然都是道而不是技,三家都强调道对于文艺创作的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更值得注意的倒是:当苏轼、符载等文艺家从真正的文艺、而非一般的技艺出发谈论“道”“技”问题的时候,明确地将“道”指向了艺术形象的创生,将“技”落实为艺术形象的传达。经过这样的调理,“道”与“技”才成了真正的文艺理论概念,本为一般技艺理论的“道艺论”也才成了文艺理论的“道艺论”。

至于文艺创作之“道”的具体内容,上面阐述“道”“技”关系的言论已经多有涉及。如符载的“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苏轼的“天机之所合,不强而自记”、“神与万物交”、“得成竹于胸中”等等。不难看出,这些说法综合起来,其实就是庄子的“以天合天”,即以己之“天”合物之“天”。联系古代文艺理论家在这方面的诸多言论,亦可大致分解为以下两点:

第一、无骛于外,无意于文,进入无思无虑的自然心态。早在东汉时期,蔡邕论书法创作,即提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笔论》)就是要求先把“怀抱”从一切意念、思虑中解放出来,返回性情之自然。唐代李世民亦云:“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书法钧玄》卷一)“收视反听”原出陆机《文赋》,显系由庄子“徇耳目内通”(《人间世》)之说化来;“绝虑凝神”则是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缩语;意思都是排除外骛,聚守本心。后来欧阳修又说:“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疾,叙睽离,通询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烂然在目,使人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益无穷尽。”(《集古录》)这是事实,也是高论。后人视前人书法精品为“法帖”。而前人绝非有意为后人立法而书此帖。若有意为“法帖”,则绝然不足为法。正因其“初非用意”、“淋漓挥洒”,始得“百态横生”、“意态无穷”。可谓无意为书而书自工也。

在诗文创作方面,自南梁萧子显倡言“每有制作,特寡思功,须其自来,不以力构”(《自序》)起,提倡无意为文而文自工者更是代不乏人。如唐李德裕称:“文之为物,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文章论》)宋苏洵认为:只有像风与水那样,“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才是“天下之至文”(《仲兄字文甫说》)。明方孝孺曰:“庄周之著书,李白之歌诗,放荡纵恣,唯其所欲,而无不如意。彼其学而为之哉?其心默会乎神,故无所用其智巧,而天下之智巧莫能加焉。使二子者有意而为之,则不能皆如其意,而于智巧也狭矣。”(《苏太史文集序》)唯“无所用其智巧”,故有不可逾越的智巧;唯无意而为之,故能“无不如意”。庄周、李白如此,该文所序之苏轼亦复如此。至清之袁枚犹谓:“《三百篇》不着姓名,盖其人直写怀抱,无意于传名,所以真切可爱。今作诗,有意要人知有学问,有章法,有师承,于是真意少而繁文多。”(《随园诗话》卷七)有意于“传名”,“有意要人知有学问,有章法,有师承”,乃既是有骛于外,亦是有意为文;有骛于外,故有意为文。如此骛外而有意,则必然“真意少而繁文多”。而有意与无意,正是文人之文与民间之文的一大差别,也正是文人之文往往不如民间之文“真切可爱”的一大原因。

而最突出的是绘画。在这个领域,人们不仅一般地强调“无意”,而且围绕“宋元君将画图”的故事,对“无意”之旨作了精辟的阐发。晚唐张彦远云:“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愈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清代戴熙云:“有意于画,笔墨每去寻画;无意于画,画自来寻笔墨:有意盖不如无意之妙耳。”(《习苦斋画絮》)这些都是强调“无意”的鲜明言论。阐发“无意”之旨者,如黄庭坚曰:“夫吴生(吴道子)之超其师,得之于心也,故无不妙。张长史(张旭)之不治它技,用智不分也,故能入于神。夫心能不迁于外物,则其天守全,万物森然,出于一镜,岂待含毫吮笔,盘礴而后为之哉?”(《道臻师画墨竹序》)这里不仅把庄子“得于心”、“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等观点落实到了具体的书画评论,而且还把这些观点同庄子“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养生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心能不迁于外物,则其天守全,万物森然,出于一镜”的见解。“天守全”亦出自《庄子·达生》,与天德全同义,就是返回自己的自然生命,保持得之于天的生命本性、生命活力的完满。人返回了自己的自然生命,心也就返回了单纯的生命意识。而这种单纯的生命意识,由于摆脱了种种意念的局限,自能随触而应、随感而通、无所不照,无所不觉。故云“万物森然,出于一镜”。“一镜”者,一心也。黄庭坚从文艺创作的角度贯通了庄子的技艺之道与生命之道,揭示了文艺创作与庄子的生命之道的内在联系,具有值得珍视的理论价值。虽然他对“盘礴”一词似有误解,当作“宋元君将画图”中的“众史”之所为了。又如同代郭熙曰:“世人知吾落笔作画,却不知画非易事。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于凉,油然之心生,则人之哭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林泉高致·画意》)把“解衣盘礴”理解为“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可谓深得庄子之意。而提出只有“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才能使“人之哭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则更可谓既合庄子之意、又深符文艺之道了。“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就是无思无虑的自然心态,也是最开放、最活跃的心态。只有以这样的心态面对世界,才能接纳千姿百态的自然生命,创作出气韵生动的文艺作品。王夫之的《庄子解》,也在“宋元君将画图”的故事后面发挥道:“夹其成心以求当,而貌似神离多矣。夫画以肖神为真,迎心之新机而不用其故,于物无不肖也。此有道者所以异于循规矩、仿龙虎、喋喋多言以求当者也。”这段话的关键一句是“迎心之新机而不用其故”。非仅肖像画,一切文艺创作都是以自己的生命迎接其他的生命。而生命常新,每一次文艺创作都是一次新的体验、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岂“夹其成心”、卖弄故技、“循规矩、仿龙虎”者所能胜任?只有一切放下,才能一切清新。只有以“心之新机”接受新的生命,才能于物无所不肖。随后的恽格,犹谓:“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意。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南田画跋》)返回了自己舒畅自如的自然心态,也就把握了造化蓬勃昂然的自然生机,从而天地独开,创造出“元气狼藉”的艺术形象。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创造。

第二、潜心于物,身与物化,达到心物双方的自然契合。人所共知,中国古代的文艺创作特别讲究“兴”。有谓:“兴之为义,是诗家大半得力处。”(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未作画之前,全在养兴。”(清王昱《东庄论画》)那么,何谓“兴”?杨万里云:“我初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我何与哉?天也。斯之谓兴。”(《答徐达书》)在以无思无虑的自然心态与物自由交往之时,忽而出现的心与物的自然契合,就是“兴”。无所用意而适然相契,故云“天也”。古以为历来名诗绝唱,都是这样的产物。如宋人叶梦得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曰:“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石林诗话》卷中)又如王夫之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曰:“‘青青河畔草’与‘绵绵思远道’何以相因依、相吞吐?神理凑合时,自然恰得。”(《姜斋诗话》卷上)“猝然与景相遇”、“神理凑合”云云,都是指心物双方的自然契合。

同样的意思更充分地体现在画论中。如苏轼赞文与可画竹:“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请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这几乎可以说是把“梓庆削木为锯”浓缩成了文与可画竹。虽未言“斋以静心”,但也有一系列的“忘”,从忘人到忘己。至“嗒然遗其身”,便进入了“身与竹化”、“以天合天”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也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竹子那变化无穷而又自然清新的生命形象,才能跃然诞生于画家的眼前,呈现在画家的笔下。又如罗大经谈曾无疑画草虫:曾云巢无疑,工画草虫,年迈愈精。余尝问其“有所传乎?”无疑笑曰:“是岂有法可传哉?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空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也?此与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岂有可传之法哉!”(《鹤林玉露·丙编·卷六》)

如果把这段记载当做又一个寓言故事放在《庄子》里,大概也并无不合。只是已经没有了寓言故事的奇异色彩,而成为现实而亲切的文艺趣谈了。从神与物交到身与物化,历历在目,了了分明。“不知我之为草虫”“草虫之为我”的恍惚感,更生动地表现了那种非物非我、亦即物即我的心理状态。更值得注意的是“此与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一句。草虫不是曾无疑“画”出来的,而是他“生”出来的;也不是他独自生出来的,而是他与草虫合而为一的生命从天地之间自然而然地生出来的,就象造化生物一样。把文艺创作比拟为造化生物,可谓轻巧而鲜明地揭示了中国古代文艺创作的精髓:这是自然生命的自然诞生。而这自然生命自然诞生的心理机缘,就是神与物交、身与物化、达到心物双方的自然契合,亦即自我生命与物之生命的自然统一。再如郑板桥论李方膺画梅:“日则凝视,夜则构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领梅之神,达梅之性,挹梅之韵,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范,入其剪裁刻划之中而不能出。所谓剪裁者,绝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谓刻划者,绝不刻划,乃真刻划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题李方膺墨梅图卷》)李方膺与郑板桥同为“扬州八怪”画家,郑板桥称其“画梅为天下先”;而所以能够“为天下先”者,即在于此。依然是潜心于物:“日则凝视,夜则构思”。依然是悠然忘我:“身忘于衣,口忘于味”。依然是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领梅之神,达梅之性,挹梅之韵,吐梅之情”。既已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则梅之性情神韵即从“我”之心中、笔下自然涌出,“我”之性情神韵亦从梅之花间、枝头自然流露,故谓“莫知其然而然”。此时,梅之与“我”,既相得益彰,又各得其所;梅之“俯首就范”而“不能出”者,得其所哉!李方膺画梅与曾云巢画草虫、文与可画竹,事例虽然不同,艺道却并无二致,就是物我合一。

以上两点:无鹜于外,无意为文,进入无思无虑的自然心态,就是回归自己之天;潜心于物,身与物化,达到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就是会合外物之天。两点结合起来,恰成“以天合天”。

至此,庄子“道进乎技”、“以天合天”的思想都在文艺理论中得到了落实。那么,“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生命意识呢?且看:在符载“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的赞语中,在黄庭坚“心能不迁于外物,则其天守全,万物森然,出于一镜”的论说中,在恽格“化机在手,元气狼藉”的倡导中,尤其在曾云巢“此与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的自述中,岂不都洋溢着昂然的生命意识?岂不都是把文艺创作视为生命的创生?若以为这些还不够详明,再看苏轼的一段话:“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ěr@⑥piào@⑦,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文与可画yún@④dāng@⑤谷偃竹记》)竹是怎样生的,就应该怎样画。竹必须先在胸中完整地酝酿出来,就像婴儿必须先在母腹中完整地孕育出来那样;而后又以最快的速度把已经酝酿成熟的形象“一下子”捕捉下来,就像一个已经孕育成熟的婴儿从母腹中一下子降生出来那样。这不是“画竹”,而是“生竹”。如果违背这个生命诞生的规律,一节、一叶地描画,画出的就只能是无生命的死竹了;恰如一只手、一只脚地造人,是绝对造不出有生命的活人的。

画竹如此,画山水亦然。清代著名画家汤贻汾说:“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经营极矣,非画之上乘也。造化生物,无所施为,造化发其气,万物乘其机而已。吾欲象物,意所至即气所发,笔所触即机所乘,故能幻于无形,能形于有声。若经营惨淡,则无一非团搦而就,生气生机全无觅处矣。试问造化生物皆团搦而就者耶?”(《画筌析览·总论第十》)“幻于无形”、“形于有声”者,无中生有,即生命活物之创生也。造化生物,缘于自然之气机,非“团搦”而就;“吾欲象物”,亦出于自然之意趣,非“经营”可得。“经营”即“团搦”,“团搦”出来的东西,岂有“生气生机”之可言?一句话,“此与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凡此种种无不表明,文艺理论家们不仅继承了庄子“道艺论”的生命意识,而且创造性地融会在文艺创作论中,实现了生命之道与文艺之道的统一。

由于融会了生命意识,所谓“以天合天”,就是返回自己的自然生命,会合外物的自然生命。由此产生的艺术形象,也是有生命感的,并且蕴涵着艺术家自己的心意;所以准确地说,这是物我一体的生命意象。返回自己的自然生命,会合外物的自然生命,以创造物我一体的生命意象,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艺创作之道,就是中国古代文艺创作的精髓。

从以上的阐述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道艺论”,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道”与“艺”的关系,二是文艺之“道”本身。两方面中,后一方面显然是更为根本的方面。只有在“技”或“艺”之外发现了更深层次的“道”,才有所谓“道”与“艺”的关系问题;何况所谓文艺之“道”,本来就是指文艺或文艺创作的根本规律。而对于这个文艺之“道”,中国古代主要是联系“自然”与“生命”去理解的。因此,“自然”、“生命”与文艺的关系,就成了中国古代“道艺论”中最值得注意、也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道家、尤其是庄子的“自然”之道,其实就是“生命”之道。庄子云:“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至乐》)又云:“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然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骈拇》)“无为”即自然,“不知其所以”即自然而然。这就是说,只有自然才能诞生生命,一切生命无不属于自然。于此可见,他的自然之道就是对生命的自然规律的概括。再如:“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田子方》)“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实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庚桑楚》)阴阳交和,化生万物;春生秋实,生生不已:这就是庄子心目中的道。这是自然之道,也是生命之道。正因为庄子的自然之道就是生命之道,所以他才会提倡以道应物而反对技术至上。如一些当代西方学者所指出的:“技术与科学不能创造任何有机的生命联系。”(注: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

而文艺又具有“生命”的性质。中国古代一直强调文艺的生命特征,一直是把文艺归结于生命的。《乐记》论乐,即云:“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这就是以天地生物为文艺的最终根据,以体现天地生物为文艺的最高目标。后世学者更云:“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性,成万物之生也。”(阮籍《乐论》)“圣人文章自深,与学为文者不同。……譬之化工生物,且如生出一枝花,或有剪裁为之者,或有绘画为之者,看之虽似相类,然终不若化工所生,自有一般生意。”(程颢《二程遗书》卷十八)“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须一块元气团结而成。”(郑燮《题画》)诸家所言,皆以自然生命为最高的美,亦以合于自然生命为文艺之归。文艺当然不能创造实际生命,但却可以创造生命意象。而只有生命才能感召生命,只有生命才能抚慰生命;只有那些跃然欲活的生命意象,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文艺成为真正的文艺。西方学者也说过这样的话:“凡是我们发现具有生的意味的一切,特别是我们看见具有生的现象的一切,总使我们欢欣鼓舞,导我们于欣然充满无私快感的心境,这就是所谓美的享受。”(注:《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4页。)

之道范文篇3

一、秘书之职,要在参谋

秘书部门的参谋工作,是秘书参谋职能的具体化,具有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作用。首先,对领导思想具有充实完善的作用。秘书的新鲜思想、观点、认识,通过参谋工作与领导思想溶为一体,就会对领导者的思想有所帮助。其次,对领导决策具有辅助取舍的作用。秘书提出参谋意见,有利于领导决策的形成;就一个问题提出几个参谋意见,有助于领导决策的优选;提出决策方案的优选意见,有助于领导决策的确定。再次,对领导工作具有提醒警策的作用。在完成领导交办工作的同时,主动考虑并提出那些领导暂时没有想到的问题、以及秘书部门每天报送领导的经过精选的有用信息,这些都能提醒领导者注意某种倾向、解决某一问题,或启发、警策领导者避免某些失误,促使领导者不断校正工作的运行轨迹。参谋工作的这3种作用,有时是独立发挥,更多的时候是同时发挥,其发挥作用的大小,取决于问题的难易程度、解决办法的优劣和提供方式时机是否得当。

二、参谋之道,精在谋略

秘书部门的参谋工作,尽管千头万绪,但归结到一点就是“谋略”二字,谋略指的是计谋与方略,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方法。在秘书的参谋工作中,谋略具体表现为比如报告、讲话文稿中对形势的分析意见,对问题的理解认识,对矛盾的处理办法,对今后工作的安排部署等。谋略有优劣上下之分。一个好谋略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问题的针对性,即谋略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完全对应。问题针对性越强,措施越能有的放矢,谋略的效果就越明显。二是分析的全面性,即是否完全周密地研究了事物内部结构及其他相关事物的联系。问题抓准只是基础,还必须进行全面分析,做到统观全局。不了解各种相关事物的内在联系,就难以对客观事物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就容易由于分析的片面性导致认识和谋略上的片面性。三是观点的正确性,即谋略的基本观点是否科学。谋略的基本观点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准确无误,否则就不是一个好谋略,而是一个歪点子。四是措施的可行性,即谋略中所提出的措施是否能够实施。也就是一项措施不仅要科学、还要合理,既行之有效,又切实可行。五是出台的适宜性,即提出谋略的时机是否适宜,提出的方式是否合适,提出的环境是否有利。这些虽不是谋略本身的特征,但由于陈情献策需要相机而行,如果缺少这一方面,有时会使好的谋略变成“馊”主意。一个谋略如果具备以上几个特点,就是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有用的谋略,就是一个能够受到领导欢迎的好谋略,如果能经常提供这样的良策,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秘书参谋人员。

三、参谋之道,贵在得法

工作得法,事半功倍。有参谋之心,不得参谋之法,就会南辕北辙,劳而无功。因此,当参谋,拟对策,出谋略,务必要掌握得当之法。

(一)重在调查研究。在参谋工作中,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掌握信息,先人所知。信息是谋略的基础,谋略以信息为根据。因此,事关谋略的调查研究应是高层次、高水平的,特别讲究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它要求调研讲究实效出成果;应从宏观、政策、对策上想全局,议大事,求上策,使自己的谋略进入领导的决策圈。

(二)善于分析形势。谋略依大局而定,据大势而发。分析客观形势,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增强预见性,是做好参谋工作的重要一环。对形势不甚了了,对趋势盲无所知,就难以设计定谋,硬闭门造车,只能制造一些空对空的“臭弹”。因此,“要审大小而图之,衡彼己而施之,酌缓急而布之”。在分析形势时,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形势,把握趋势;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形势;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形势;用系统、联系、层次的观点分析趋势。

之道范文篇4

有不少人认为礼仪很简单,只是见面问个好,离别道声再见而已。这种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礼仪一般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会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会议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其他还有公关礼仪、公务礼仪、家居礼仪和求职礼仪等等。

送礼的礼仪

送礼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节日婚嫁生日感谢帮助送别亲友及回礼。送礼最重要是显示心意,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应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选择和购买礼物,这样收礼者若了解真相,也会收得安心。有一点应该注意,给人送礼时最好加上精美的包装纸,这样既显出你已“落足心思”,又能引起对方的好奇心。

探病礼仪:医院是一个救死扶伤的特殊场所,所以在去医院前,应弄清楚病人在什么病区以及病床号,以免到时,到处打听,扰乱了医院的清静。探病前,最好准备一点礼物。

有些人喜欢给予病人送滋补品或保健美操品,其实,这很不恰当,因为病人正在治疗期,每日要按时服药或进行针注射,并不适合服用补品。送给病人的礼物以鲜花或小小的盆景为宜,想想看,一束五彩缤纷的鲜花,一盆生机盎然的盆景,能给白色的病房带来多少春意和生机呵!但是,送鲜花是十分有讲究的,有些花并不适于送给病人。一般来说,下列花卉是不错的选择:玫瑰康乃馨满天星百合天堂鸟等。

结婚礼仪: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有情人共结连理。结婚,是人生的一大喜事。作为参加喜宴的朋友,应事先选购一份礼物前往,礼物最好有意义,如送99朵玫瑰代表“天长地久”,或送具有纪念价值的金贺咭及结婚蛋糕,向新郎新娘表示感激之情和祝福之心。

祝寿礼仪:祝寿其实是庆贺生日。在给长辈祝寿时,“礼数”稍多一些。给同辈朋友过生日,则不必拘于形式送礼品最容易。给长辈祝寿,除了衣服要讲究之外,还必须带有一份含有健康长寿意义的物品,如设计精美的蛋糕,或有纪念性的金贺卡。

殡葬礼仪:传统丧礼仪式繁复,程序琐碎。现在一般都有以追悼会的形式对死者表示哀悼。参加追悼会有一些礼节应注意。为表示对先人的怀念及对死者家属的关心和慰问,可送上一个花圈或花牌。

社交礼仪技巧

1、不要言而無信2、說話言出必行

3、初相識不要交溠陨?4、惱怒時,不要口出惡言

5、不要亂開玩笑6、說話勿得意忘形

7、不要隨便給人起外號8、勿厚此薄彼

9、不要蜚短流長10、交友勿曲高和寡

11、交友說話莫太重

常用禮儀客套話

初次見面說[久仰]

分別重逢說[久違]

征求意見說[指教]

求人原諒說[包涵]

求人幫忙說[勞駕]

求人方便說[借光]

麻煩別人說[打擾]

向人祝賀說[恭喜]

求人解答用[請問]

請人指點用[賜教]

托人辦事用[拜托]

贊人見解用[高見]

看望別人用[拜訪]

賓客來臨用[光臨]

送客出門說[慢走]

與客道別說[再來]

陪伴朋友說[奉陪]

中途離開說[失陪]

等候客人用[恭候]

請人勿送叫[留步]

之道范文篇5

品牌运营中的重点

品牌是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在建设中不仅要把房子看成一个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的集合,同时要看到房子凝聚的文化和理念,也就是让住户有一种安全感和认同感,同时实现社区之间互助互爱、和谐共生的品牌。也有人这样比喻:品牌是冬天里的一件衣服,能够帮助企业渡过寒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知名品牌,比如谈到汽车,就会想到宝马、奥迪、奔驰,同时我们也知道,宝马、奥迪、奔驰都是相应的宝马公司、奥迪公司和奔驰公司所生产的产品。而我们以前有个凤凰牌自行车,到底是哪个厂家生产的,却很少有人知道,实际上它是第三自行车制造厂生产的。这个凤凰牌自行车就只是一个产品的品牌,而不是一个企业的品牌。

企业的品牌是具有很大力量的。一个有分量的房地产品牌需要有明晰的品牌战略,要有兑现承诺的能力,实物产品的性价比具有人文精神的售前和售后的物业服务以及身份和地位的认同感。现代房地产的市场运营中,核心就是品牌,品牌已经成为一个特定的房地产企业在市场运营中的一面旗帜,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资源投入积累的一个载体,是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一个桥梁,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综合体现。房地产开发的成功决策,不是一时一地的投机和炒作的成功,真正长远的成功是房地产品牌策划的成功,品牌是未来房地产企业的立足之本。

房地产品牌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但最为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诚信,诚信是房地产品牌的灵魂。企业的诚信必须在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的整个过程之中得以体现,不仅是售楼过程中的服务,还包括了售后服务等。企业之所以能够树立品牌,因为其产品和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如果有一天房地产公司能够把开发的整个过程变成服务的整个过程的话,诚信就可以得到体现了。诚信是树立品牌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它是品牌精神的支柱。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第一笔生意就是由于诚信而赢得了认同,赢得合作机会。二是质量,产品质量是房地产品牌的核心,产品质量如果抓不好,品牌即是空谈。创建房地产品牌,关键还是要追求一个实实在在的产品,这大体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规划、配套和质量。房地产业不仅品牌比较难做,而且多数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每年的3.15,消费者投诉,房地产还是稳居榜中。过去五年中,有人统计,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诉增长了62%,每年春节晚会,大概都有相关内容的小品来讽刺房地产的事情,包括物业、产品质量等方面,这对房地产品牌建立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品牌的创新之道

房地产企业的领导者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房地产行业就像在温室里长大一样,多数企业都没有经历过冬天,而现在冬天真的到来了,此时我们就需要一个字:“熬”,我们要把这段时间熬过去,同时还要进行大胆创新。

首先就是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创新服务,重塑形象。品牌开发商和其他开发商的不同在于价值的取向。当今我们遇到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价值和价值观的问题,我们也看到,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建立和谐社会思想,实际上,如果开发商把价值和价值观统一到一个社会的公共道德层面,我们就基本完成了一个社会责任的任务,同时我们的企业也会得到巨大的发展,品牌的力量和影响力也将大大提升。第二,发挥所长,走品牌差异化道路。在市场中,我们看到耐克、阿迪达斯的产品,他们的精髓都是品牌长期以来积累的价值观。耐克品牌的精髓就是超越,包含了耐克经营的各种内容,一流的运动员以及超越自我的个性,包括个性方面的一些表现。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海尔,其“真诚到永远”的理念,表现了企业的诚恳、诚实和可信赖度,提供的服务更加完善,更加长远。耐克和海尔品牌的核心在于他们都在深化与消费者的联系,并培养核心客户。品牌体现的差异化才是竞争取得胜利的手段,比如奥林匹克花园用了10年的时间,目前在全国的22个省区、4个直辖市共有57个奥林匹克花园项目,我们一直延续了差异化的战略,将奥林匹克花园定义为体育和地产的复合型房地产开发,大型的运动型、健康型的住宅社区。目前来说,这些年也得到了一些认同,经过艰苦的努力,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口碑。目前来看,我们也融入了更多的复合成分,建立了更多的复合型奥林匹克花园的概念,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第三,大力提升资源整合力量,完善房地产产业链。房地产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拉得比较长,关联度很大,直接或间接引导和影响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房地产行业整体是走向市场化的,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房地产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多行业相互依存的产业链,基本是一个相互交错的网状关系。我国房地产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基本情况是这样的:一是房地产产业链已经形成,各个环节依存度逐渐增强;二是产业链已经开始向专业化靠拢;三是资本和土地已经成为产业链最重要的两个资源,凝聚了产业链内部最激烈的竞争;四是产业链需要整合。一个房地产项目从最初获得土地使用权到最后交付使用,在整个产业链中涉及众多参与者,这个产业链运作过程中有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共享,很多参与者进行了重复工作,这使得这个产业链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些方面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第四,提升产品品质,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房地产企业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要赢得市场,关键点就是要在市场中形成一个良好口碑。房地产企业要在自己的产品品质上下工夫,除此之外,人们的口碑能够给产品增加更多价值,同时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口碑的传播,因为口碑的传播性是非常有效的。在产品的性价比方面,要力求附加值更高一些。比如,星巴克提供给我们的决不是一杯简单的咖啡,而是让客人享受舒适的环境和文化。正如星巴克的广告所说:“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这对每个消费者都有很深的感染。

之道范文篇6

住房中哪个部位最重要?也许有人会说,卧室最重要,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都“赖”在床上;有人会说,灶间(厨房)最重要,一日三餐要在这里完成制作,没有厨房人岂能生存?可我却认为,比较起来,还是卫生间最最重要,理由有三:一是卫生间供一家大小“方便”,使用频率颇高,这马桶不收拾干净,臭气直冒可就糟了,偶有亲朋好友大驾光临,走进脏乎乎的卫生间却不“卫生”,既不雅观又失体面,看到客人皱着眉头出来,主人的心里一定不好受;二是卫生间也是浴室,每天擦身洗澡离不开,如果里面空气混浊、沉闷,对身体健康不利,所以一定要保持空气流通、地面干燥清洁,不要把脏乱物品堆积在里面;三是卫生间要兼作化妆间,梳头、刮脸、涂脂抹粉,一应俱全,因此要简洁明亮,使人有一份好心情。

可见,卫生间需要符合多功能的要求,在装修过程中,应精心设计和打造。以我陋见,墙壁的瓷砖色彩要淡雅、明丽、柔和,尽量不要用灰暗的那一种;浴缸、脸盆,马桶要大小合适,色调要统一和谐;地砖要防滑,地漏千万不能抛扔杂物,以防堵塞;灯具是不可或缺的,最好采用冷色的节能灯,镶嵌在扣板内,既华丽又典雅。化妆品不要堆放在浴缸边上,或放在搁板上蒙尘纳垢,要制作一个化妆柜,将镜子安装在上面,增加室内采光度。

有条件的话,在适当位置做几个花架,摆几盆鲜花或盆景,幽香四溢,情趣盎然;也可挂几幅艺术画,让人赏心悦目,文化氛围凸现。总之,卫生间要做到名副其实的卫生,要让它“香”起来,不知热衷于装修的先生们、女士们以为如何?

之道范文篇7

交友至诚

至诚相交,倾之肺腑,这是私交的出发点。在交友过程中,从不以领袖自居,而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与人平等相处。

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为例,这个1936年就冲破重重阻力,冒着生命危险,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在与初识后,便对广博的知识、睿智的头脑、简朴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憋了一肚子的好奇要问,于是分组列出了一大串问题请回答,但很快又为自己“爱追根究底又感到很不好意思”。好像看透了他的心思,爽快地说:“如果我索性撇开你的问题,而是把我的生平的梗概告诉你,你看怎么样?”斯诺求之不得,于是,他们一谈就是十几个晚上。正因为的坦诚相交,才使斯诺对和中国革命有了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才有了轰动世界的真实报道《红星照耀中国》(又译作《西行漫记》),扩大了中国革命在全世界的影响。

处友至信

处友交友,以信为本,这是私交的支撑点。在交友的过程中,特别重信义讲信用,不失信于友。他说:“力不可用于私人之交谊,用于私人之交谊则绝对无效。”

对书法颇有研究,尤其爱看书法书。有一次,听说老朋友黄炎培那里有一本王羲之的真迹,便借来研读,说好期限一个月。大约是真迹太珍贵,黄炎培很不放心,借出一个星期便频频打电话询问值班室:主席看完没有?什么时候还?如此几次下来,有些生气了,将手中的烟嘴往桌上一摔:“怎么也学会逼债了?不是讲好一个月吗?我给他数着呢!”喝了一口茶:“到一个月不还,我失信。不到一个月催讨,他们失信。谁失信都不好。”可是,后来黄炎培憋不住又来电话,电话一直打到那里,先谈一些别的事,末了还是问那真迹。问:“任之先生,一个月的气你也沉不住吗?”为此,笑黄炎培“不够朋友够英雄”。一个月的期限到了,将王羲之的真迹用木板小心翼翼地夹好,交待卫士零点前必须送到。卫士尹荆山说:“黄老那边已经说过,主席只要还在看,尽管多看几天没关系。”摆摆手:“送去吧,讲好一个月就是一个月,朋友交往要重信义。”

待友至义

重情重义,有恩必报,这是私交的又一大难能可贵的特点。在交友的过程中,十分讲义气,并不因时间、地点、身份、环境的变化而冲淡友情。朋友有了困难,总要尽力给予帮助。

之道范文篇8

其实对于《论语》许多人认为其落伍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读过《论语》一书的人也是寥寥可数。自从县交通局组织人员学习于丹读《论语》视频以及书籍讲座后,我通过这次活动第一次认识到了如何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理解与掌握《论语》的精髓。让我收益良多。

首先介绍下本次关于《论语》宽恕之道见解的主讲人。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

于丹教授用最朴素的语言诠释出二千多年前《论语》内涵。她讲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并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感悟的方法来解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们心里。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道理有许多,但曾子说其实只有一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于丹教授认为: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忠恕二字的前提,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现代社会有太多的评判标准,如果我们的心迷失了方向,就根本无法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特别是当自己有一颗忠诚于事业的心,却总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时,该怎么做才为忠?我们自己将心比心善待他人,却被别人恶意伤害时,该如何做才为恕?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忠恕二字,生活会不会变得更美好呢?

我们大家在今天这个时代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外在的迷惑太多,变化太多,千变万幻里面有什么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自己心里的依据到底在哪儿。有一次,孔子给学生上课,他跟他的学生曾子说,他说我道一以贯之。他说你知道吗?我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一个不变应万变,一以贯之,根本的出发点。曾子就心领神会,说唯,我明白。子出,孔子走了。门人和底下的同学就问他,说老师说的到底是什么呀,那一以贯之的到底是什么啊?曾子就给他们解释了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就是说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发点,这个道理就是忠恕二字。何为忠,何为恕呢?如果我的忠心无人赏识又该怎么办呢?就应该听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忠恕之道》。

孔子有一个学生,觉得做人的道理太多,记不住,请教孔子,希望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的道理,而且可以受用终生。孔子给了他一个字,就是恕。

我们有一句俗语:世界上哪个不议论人,哪个又不被人议论。大家都会在私下里,飞短流长。孔子的学生里也有这样的人,比如子贡,子贡方人,什么叫方?就是指他比方人物,议论短长。老师就说他,“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赐是子贡的名字,子贡你已经很贤达了是吧,已经贤达到可以去指点他人的短长,品评人物,老师我还没有做到,夫我则不暇。暇是闲暇,我现在还没有这个闲暇工夫,可以去品头论足,议论他人短长。我要是有点闲工夫,得先看看自己,做得怎么样。

我听完后内心最深刻的感悟是做人要做一个忠诚而善于宽恕别人,检讨自我的人。真正的忠诚,不是忠诚于一个外在的标准,也不是忠诚于哪一个人,哪一个制度。他忠诚的是内心的道德判断,良知所在。孔子所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保持一种反躬自省的能力,而不是老怪罪别人,薄责于人。自己的心厚道了,对别人的责怪就少了。这样,就会远离对别人的抱怨。

之道范文篇9

中国人自古重“道”,也爱论“道”。所谓“道”,就是事物运动的规律,也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准则。世间万物皆有道,经济发展也不例外,而且其中的“道”还不少,但根本之道,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生产关系的基础内容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践证明,只有最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才是现实的、合理的。

公有、非公有哪个应该占主体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很多,但最基本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公有和非公有。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到底应该实行哪种所有制结构呢?就要看这个国家的现实国情。对于当代中国来讲,最大的国情就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社会主义,二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初级阶段的现实,则要求我们应该根据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具体状况,实行多种所有制。根据这一点,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为什幺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呢?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公有制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离开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公有制在本质上与社会化大生产联系最密切,公有制实行得好,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通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以能很快在一片废墟上初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使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就是得益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和发展。

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在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还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面对参差不齐的生产力水平,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否则既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也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实践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两句话,不能只强调前者而不讲后者,更不能只强调后者而不讲前者。同志指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坚定不移。如果不把这两者坚定不移地统一起来,只讲一面,就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内容、形式究竟应该怎幺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国有企业纷纷“转轨改制”,还有不少行业实行大规模的企业并购与重组。许多人觉得以前一些熟悉的国营工厂、商店和集体企业不见了,相反,在大街两旁的广告或股票市场的名目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新面孔。对此,有些同志不免心中产生疑惑,担心我们的公有制经济萎缩了,主体地位动摇了。

对于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同一内容可以表现出多种形式。比如说国有资产,为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从性质上讲,属于公有资产。但公有资产怎样去运作,有多种方式。可以由国家独资经营,也可以组成股份公司,还可以吸收外资,组成中外合资企业。无论哪种方式,其中的国有部分,仍然归国家所有,不仅性质没有变化,而且随着企业资产的重新整合,规模效益的逐步提高,有利于原有国有资产的不断增值。弄清了这些情况,我们就可以跳出只有传统的“国营”和“集体”才姓“公”的旧框框,加深对公有制经济的全面理解。其实,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因此,在衡量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时,不仅要计算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资产份额,也要计算公有成份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控股、参股份额。

大量事实证明,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多样化以后,资金充足了,规模扩大了,机制灵活了,管理加强了,市场拓宽了,效益也提高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没有丢掉,而且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因此,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进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大鞋、小鞋哪个穿着更舒适

公有制的优越性,已经为实践所证明。但是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所占比重并非越大越好。这正如穿鞋一样,究竟穿多大的鞋,穿什幺样的鞋才感觉舒适,完全要看脚的状况。脚大的穿大鞋舒适,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脚小的穿大鞋就必定磕磕绊绊,影响速度。“脚”就是生产力,“鞋”就是所有制。究竟应该实行什幺样的所有制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力状况。

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这个实际出发,我们在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优化我国现阶段所有制布局和结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增长点。这样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首先是竞争经济,通过竞争,优胜劣汰,把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地方去,推动经济更快地发展。而驱动竞争的,是经济利益。以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资源由政府调配,企业面对的是计划而不是市场,相互之间竞争不起来,结果造成许多企业缺乏活力,劳动者缺乏积极性。现在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整个市场就活了起来。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面对同样的市场,遵循同样的规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力地推动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同生共长,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二是有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000多万,怎样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仅靠公有制经济发展还不够,还要靠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另外,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下岗失业现象不可避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给社会增添不稳定的因素。只有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广开就业门路。

需要强调的是,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注意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特别应注意保持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当然,这里所讲的控制力,不仅要靠量的优势,更要靠质的优势,靠所处地位和作用的优势。这就要求对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实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应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

宽道、窄道哪条是正道

过去,在所有制关系上,我们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结果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实行那种“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并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使经济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加快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宽广的大道。20多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大大高于同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年均增长2.5%、世界年均增长3%和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5%的速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序稳步上升。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排名世界第六。

之道范文篇10

住房中哪个部位最重要?也许有人会说,卧室最重要,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都“赖”在床上;有人会说,灶间(厨房)最重要,一日三餐要在这里完成制作,没有厨房人岂能生存?可我却认为,比较起来,还是卫生间最最重要,理由有三:一是卫生间供一家大小“方便”,使用频率颇高,这马桶不收拾干净,臭气直冒可就糟了,偶有亲朋好友大驾光临,走进脏乎乎的卫生间却不“卫生”,既不雅观又失体面,看到客人皱着眉头出来,主人的心里一定不好受;二是卫生间也是浴室,每天擦身洗澡离不开,如果里面空气混浊、沉闷,对身体健康不利,所以一定要保持空气流通、地面干燥清洁,不要把脏乱物品堆积在里面;三是卫生间要兼作化妆间,梳头、刮脸、涂脂抹粉,一应俱全,因此要简洁明亮,使人有一份好心情。

可见,卫生间需要符合多功能的要求,在装修过程中,应精心设计和打造。以我陋见,墙壁的瓷砖色彩要淡雅、明丽、柔和,尽量不要用灰暗的那一种;浴缸、脸盆,马桶要大小合适,色调要统一和谐;地砖要防滑,地漏千万不能抛扔杂物,以防堵塞;灯具是不可或缺的,最好采用冷色的节能灯,镶嵌在扣板内,既华丽又典雅。化妆品不要堆放在浴缸边上,或放在搁板上蒙尘纳垢,要制作一个化妆柜,将镜子安装在上面,增加室内采光度。

有条件的话,在适当位置做几个花架,摆几盆鲜花或盆景,幽香四溢,情趣盎然;也可挂几幅艺术画,让人赏心悦目,文化氛围凸现。总之,卫生间要做到名副其实的卫生,要让它“香”起来,不知热衷于装修的先生们、女士们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