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件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3:37:48

证件管理

证件管理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规范本市行政执法证件管理。促进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根据《省行政执法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机关。以及依法受委托行使行政执法权的机关或组织。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人员。指行政执法机关中直接承担行政执法任务的正式工作人员。

没有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取得行政执法资格。

第四条行政执法证件是表明行政执法人员具有行政执法权的资格证明。

应当申领由省人民政府统一印制、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分别核发的《省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证》以下简称《行政执法证》凡在本市范围内的行政执法人员。

须向当地人民政府登记备案后方可继续使用该证件。行政执法人员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取得并由省级以上机关核发的行政执法证件。

第五条市、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行政执法证件的核发和管理。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分别具体负责行政执法证件的管理工作。

向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报送行政执法证件监督管理工作年度报告。

第二章申领、换领和补领

第六条申领《行政执法证》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能够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

(二)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行政执法基本知识;

(三)熟悉本部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四)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五)清正廉洁。不谋私利,秉公执法;

(六)行政执法人员应为本单位在编在岗人员。

第七条初次申领《行政执法证》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行政执法证申领表》

(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证明复印件;

(四)证明申领人员为行政执法机关直接承担行政执法任务的正式工作人员的材料;

(五)按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申领《行政执法证》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参加政府法制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的行政执法基础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考核。方可核发《行政执法证》

急需立即办理《行政执法证》经领证机关证明,对于因情况紧急或者特殊原因。政府法制部门审核后,可以在证件办理完毕后,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培训考核。考核不合格的收回《行政执法证》

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换领《行政执法证》

(一)行政执法岗位调整;

(二)执法内容、范围发生变更;

(三)行政执法证》污损、残缺。

换领《行政执法证》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原《行政执法证》

(二)行政执法证申领表》

第十条行政执法人员应妥善保管《行政执法证》《行政执法证》遗失的应当及时登报声明作废。申请补领《行政执法证》

补领《行政执法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遗失声明证明材料;

(二)行政执法证申领表》

第三章使用和管理

第十一条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在《行政执法证》标明的执法种类和执法区域范围内行使行政执法权。

已取得行政执法证件但因工作需要暂不从事执法工作的可以申请保留执法资格。

第十二条行政执法人员行使行政执法权时。表明身份。对不出示行政执法证件的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拒绝。

第十三条《行政执法证》有效期为5年。证件期限届满时。交同级政府法制部门,由同级政府法制部门统一销毁,换发新证。

第十四条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行政执法人员年度执法档案》实行执法人员、执法证件一一对应管理制度。

行政执法人员年度执法档案》应包括:

(一)依法接受行政执法培训情况表;

(二)文明执法情况表;

(三)行政执法人员违法违纪情况记录;

(四)承办案件被复议和诉讼结果。

第十五条实行行政执法证件年度注册制度。领证机关应当于每年年底前。报当地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办理注册备案手续。

未参加培训或者考核不合格的证件暂缓注册;补考合格的予以注册;补考仍不合格的不予注册。持有《行政执法证》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参加政府法制部门单独或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的年度行政执法培训和考核。

未经注册或未通过注册的应当收回《行政执法证》

第十六条实行行政执法人员离岗报告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领证机关应当在10日内向政府法制部门报告。并将收回的行政执法证件上交政府法制部门注销并统一销毁:

(一)行政执法人员因岗位调整不再直接承担行政执法任务的

(二)行政执法人员因调动、辞职、辞退、离退休或者其他原因离开行政执法岗位的

第十七条实行行政执法证件公告注销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证件由政府法制部门统一予以公告注销:

(一)行政执法人员离岗。

(二)行政执法证件遗失的

(三)行政执法证件未经注册或未通过注册的

第四章监督和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市、县两级政府法制部门代表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对所辖区内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机关的负责人和法制机构的工作人员有权对本系统、本单位的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行使监督检查权的人员。

由市、县两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统一负责办理《行政执法监督证》聘请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的人数不超过30人。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可以聘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学者为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

比照《行政执法证》有关规定执行。行政执法监督证》核发和管理。

第十九条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政府法制工作部门暂扣直至吊销《行政执法证》

(一)不依法履行职责。

(二)滥用职权。

(三)越权执法。

(四)违反程序。

(五)将行政执法证件交给其他人使用的

(六)仪容不整。

(七)持未经注册的证件进行行政执法活动的

当年有两起以上暂扣行政执法证件情形的应吊销《行政执法证》情节轻微的可以暂扣《行政执法证》并参加不少于5日的离岗培训。

第二十条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员。发现所监督范围内的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有本制度第十九条所述行为的可以在3日内要求同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依据本制度第十九条予以处理。

第二十一条暂扣、吊销行政执法证。

暂扣行政执法证的时间不超过2个月。行政执法人员申请发还《行政执法证》必须经政府法制部门考核合格。

其所在行政机关还应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对受到暂扣或者吊销行政执法证的行政执法人员。

证件管理范文篇2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证件,是指证明行政执法人员身份的《行政执法证》和证明行政执法监督人员身份的《行政执法监督证》。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的行政执法证件的管理。

领取和使用国务院所属部门制发的行政执法证件的,由使用单位报本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备案。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门负责全省行政执法证件的统一管理。

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行政执法证件的管理。

第五条下列人员领取《行政执法证》:

(一)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

(二)法律、法规授权行政执法的组织中的执法人员;

(三)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委托行政执法的组织中的执法人员。

第六条下列人员领取《行政执法监督证》:

(一)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门中从事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人员;

(二)行政机关中从事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人员;

(三)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中从事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人员。

第七条申领行政执法证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直接从事行政执法或者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本单位正式在职职工;

(二)经过行政执法资格或者行政执法监督资格培训并考试合格;

(三)熟悉和掌握与履行执法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及专业知识;

(四)年度考核称职以上。

第八条省以上有关部门对本系统申领《行政执法证》人员的专业资格认定有统一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市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要求,将领取证件情况报送省有关部门备案。

第九条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资格培训由省、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行政执法监督人员的行政执法监督资格培训由省、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门组织实施。

已经接受省、市行政执法资格或者行政执法监督资格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不再参加当地组织的相同内容的法律培训。

第十条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和行政执法监督人员的行政执法监督资格考试,由省、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申请办理行政执法证件的部门,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资格条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并如实填写《行政执法证件审批表》,提交相关机构编制文件和行政执法人员名册。

第十二条行政执法证件由省人民政府统一印制,按照下列规定颁发:

(一)省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证》,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门核发;

(二)市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证》,由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门核发;

(三)县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证》,经县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初审,报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门核准办理;

(四)实行省垂直领导的部门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证》,由省主管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办理,并由市、县主管部门报当地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备案;

(五)《行政执法监督证》由省、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分别办理。

依法授权和委托的组织的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证》,比照上款第(一)、(三)、(四)项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必须主动出示《行政执法证》或者国务院所属部门颁发的行政执法证件。行政执法监督人员在执行调查或者检查任务时,必须向当事人出示《行政执法监督证》。

行政执法人员和行政执法监督人员应当在规定的职责权限和范围内行使行政执法权和监督权。

第十四条行政执法证件实行年度审验制度。每年12月份,由持证人员所在单位向发证机关报验。

未经审验或者审验不合格的行政执法证件无效。

第十五条行政执法人员或者行政执法监督人员调离执法岗位或者调出原执法部门的,由所在单位收回其行政执法证件并送交发证机关注销。

行政执法证件遗失,应当声明作废,由持证人所在单位向发证机关申请补发。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履行职责。对违反本规定造成行政执法证件管理混乱或者贻误工作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主管部门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证件管理范文篇3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是指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管理社会事务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机关,是指行使行政执法权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以及依法授予行政执法权或依法受委托行使行政执法权的其他组织。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人员,是指前款所指的行政执法机关中履行行政执法职务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本省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申领《浙江省行政执法证》。

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所属工作部门制定的规章规定,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和加盖印章的行政执法证件可以继续使用,并由使用机关统一造册向本级人民政府备案;有关使用机关根据需要也可以申领《浙江省行政执法证》。

第四条《浙江省行政执法证》由省人民政府统一制发,具体工作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局负责办理。

第五条申领《浙江省行政执法证》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在行政执法岗位执行职务;

(二)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

(三)熟悉本部门、本岗位业务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四)按本办法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取得行政执法资格;

(五)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秉公执法。

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培训工作由各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法制部门共同负责。考试工作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局会同省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分类实施。

第六条申领《浙江省行政执法证》,应当填写统一制作的《浙江省行政执法证件申领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部门资格审查后,统一向省人民政府法制局领证。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审查申领机关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办理。

第八条《浙江省行政执法证》有效期为五年。有效期满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应当负责收回证件,交省人民政府法制局销毁,并按规定换领新证。

第九条行政执法证件限于行政执法人员本人在执法区域内执行职务时使用,不得涂改或者转借他人。

第十条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不出示行政执法证件或者超越规定的执法业务、执法区域的,当事人有权拒绝。

未取得行政执法证件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活动。

第十一条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妥善保管行政执法证件。证件遗失的,应当立即向所在行政执法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报告,并登报声明作废。

行政执法人员调离工作岗位或行政执法机关被合并、撤销时,使用机关应当将行政执法证件按规定的程序交发证机关注销。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和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加强对行政执法证件使用的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浙江省行政执法证》实行年审注册制度,年审注册的具体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办理。未经年审注册的证件无效。

第十四条持有省人民政府统一制发的《浙江省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证》的人员,对行政执法人员持证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有权查验行政执法人员身份,要求提供行政执法依据,了解行政执法经过,督促依法行使职权等。发现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建议行政执法人员所在行政执法机关或者当地人民政府法制部门暂扣其行政执法证件:

(一)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等治安处罚的;

(二)徇私舞弊,袒护违法者的;

(三)故意刁难或者利用职权吃、拿、卡、要的;

(四)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的;

(五)将行政执法证件交给他人使用或者借用其他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证件的;

(六)仪容不整,酒后执法,造成不良影响的;

(七)持未经注册的证件进行行政执法活动的;

(八)其他应予暂扣行政执法证件的。

第十五条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发证机关缴销其行政执法证件:

(一)被刑事处罚或者被劳动教养的;

(二)被暂扣行政执法证件三次以上的;

(三)其他不宜再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

第十六条对被暂扣或者缴销行政执法证件的人员,其所在行政执法机关或者有关部门应当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

对被暂扣或者缴销行政执法证件不服的,可以向发证机关提出申诉。

被缴销行政执法证件的人员不得再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第十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执法人员违法执法的行为可以向其所在行政执法机关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部门控告和投诉,受理部门应当调查核实,并及时作出答复。

第十八条除本办法第三条规定以外,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自行制发的行政执法证件,自1998年1月1日起停止使用,并由制发单位负责收回统一销毁。

证件管理范文篇4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粮食监督检查证(以下简称监督检查证),是指粮食行政管理监督检查人员依照本规定取得的表明粮食行政管理监督检查资格的身份证明。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必须持有监督检查证。

第三条监督检查证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监制,规格、式样和内文全国统一,加盖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证件专用章,并按照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编码办法编写证号。监督检查证的规格、式样和内文不得擅自变动或者涂改,凡擅自变动或者涂改的证件一律作废,不得使用。

监督检查证实行全国统一编号。证件编号由9位数字组成,包括“机构代码”和“人员代码”。“机构代码”由7位数字组成,具体编码方法按《粮食行政、事业机构及社会团体分类与代码》(LS/T1700-2004)执行,不足7位的以“0”补齐;“人员代码”由2位数字组成,是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持证人在本部门内部的顺序编码。

第四条监督检查证限于持证人在本行政区域内依照法定职权使用,不得转借他人,不得超越法定职权使用。在其他行政区域持证从事监督检查活动,需由持有本证的当地粮食行政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协同。

第五条申领监督检查证应当具备的条件是,从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经过粮食行政管理法规知识培训并考试合格,原则上要求具备国家公务员身份。暂属事业编制的地方粮食局,可以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接受上一级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委托行使行政执法职能,并按程序申领监督检查证。

粮食行政管理法规知识培训、考试的内容为行政执法基础理论、行政执法相关制度,以及与粮食行政管理、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第六条监督检查证的管理实行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主管、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分级管理的原则。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当地各地市、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的培训、考试、发证和管理工作;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机关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的培训、考试、发证和管理工作。监督检查证核发和管理的有关具体工作由本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机构负责。

各地市、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申领监督检查证,由其所在机关填写《粮食监督检查证申领表》(附表一),签署意见并盖章后,报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申领监督检查证,经由地市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向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核发监督检查证,并按照“机构代码”和“人员代码”顺序逐一填写《粮食监督检查证核发备案表》(附表二)报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案。

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申领监督检查证,由其所在机关填写《粮食监督检查证申领表》,签署意见并盖章后,报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省级(含)以下可以申领监督检查证的范围:一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监督检查工作的负责人;二是具有执法主体地位的监督检查处(科、股)的组成人员;三是与监督检查工作关系密切的处(室、科)负责人或指定的专人。

新调入和新上岗人员申领监督检查证,按上述要求办理。

第七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妥善保管监督检查证,丢失或者损毁的,应当立即向发证机关报告,办理作废手续。经向所在机关申请,按规定的程序补发新证。

第八条监督检查人员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所在部门应当将其监督检查证收回,交发证机关注销:

(一)调离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者调离监督检查工作岗位的;

(二)辞职、辞退的;

(三)长期休假超过三个月,以及退(离)休的;

(四)其他不能实际履行执法职责的情形。

第九条监督检查人员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部门暂扣监督检查证:

(一)被行政拘留的;

(二)受到开除以外行政处分的;

(三)越权监督检查或者拒绝、拖延履行监督检查职责,造成不良后果的;

(四)利用监督检查证谋取私利、违法乱纪的;

(五)其他应予暂扣监督检查证的情形。

暂扣监督检查证的期限由持证人所在部门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最短3个月,最长1年。在暂扣监督检查证期间,原持证人不得从事监督检查活动。

第十条监督检查人员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由所在部门缴销其监督检查证,交发证机关注销:

(一)被开除的;

(二)被劳动教养的;

(三)被刑事拘留或判刑的;

(四)被暂扣监督检查证2次以上的;

(五)其它严重违法违规需要缴销监督检查证的。

被缴销监督检查证的人员不得再从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

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监督检查证的暂扣和缴销情况及时向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就监督检查证的核发和管理事项每季度向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伪造、涂改、买卖、出租、出借粮食监督检查证件。伪造、涂改、买卖、出租、出借粮食监督检查证件的,依法移交有关部门予以治安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粮食行政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执行公务时,应当出示监督检查证件。不出示监督检查证件或者超越法定职权范围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予以拒绝。

第十三条发证机关应当建立监督检查证件档案,如实记录粮食行政管理监督检查人员的岗位培训情况和监督检查证件的颁发、审验、补发、换领、注销等情况。

第十四条粮食行政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对暂扣、缴销监督检查证件有异议的,可以向暂扣、缴销机关提出书面申诉。暂扣、缴销机关接到申诉后,应当进行复查,发现确有错误的,应当及时纠正。

第十五条发证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

(一)不按规定的条件、范围和程序颁发监督检查证的;

(二)不按规定对监督检查证件进行审验或者建立档案的。

证件管理范文篇5

二、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证件,是指国家或省、市人民政府统一印制核发的,表明行政执法人员具有行政执法权的资格证明。

三、行政执法证由局统一办理。申领行政执法证的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

2、具有相应的文化水平和行政执法基础知识;

3、熟悉本岗位业务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4、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5、清正廉洁,不谋私利,秉公执法。

四、行政执法人员在申领证件之前,应当进行行政执法基础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发给行政执法证。

五、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持证上岗。在执行公务时,应当主动出示行政执法证件,表明身份。

六、行政执法人员要妥善保管证件,如有遗失,应当声明作废,并向发证机关报告,经审查核实后,可给予补发。

持证人调离本局或不再直接承担行政执法任务时,应当收回其行政执法证件。

七、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本局可以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

1、不依法履行职责,玩忽职守的;

2、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3、越权执法,造成严重后果的;

4、违反法定程序,给被管理人造成损失的;

5、将行政执法证件交给其他人使用的;

证件管理范文篇6

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的要求,根据《重庆市行政执法监督条例》、《重庆市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和《重庆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开展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及证件管理专项监督检查的通知》(渝府法发〔**〕4号)的规定,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县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及证件管理工作,决定开展一次专项监督检查。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检查目的

直辖十年来,全县认真贯彻执行《重庆市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在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及证件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全县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基本做到了资格合法、持证上岗、管理有序。但是,在工作中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有的执法机关工作人员不符合法定资格条件而从事执法活动;有的执法机关对执法人员资格管理不严格,执法培训流于形式,执法证件管理制度不落实;有的执法机关擅自乱发、滥发执法证件,造成基层执法人员一人多证;有的企业、中介机构人员取得执法证件从事执法活动,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损害了执法机关和执法队伍的形象。为此,有必要对全县行政执法机关贯彻执行《重庆市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的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通过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分析原因,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强化管理责任、规范和完善全县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及证件管理工作。

二、检查范围

全县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行政执法机关、法律法规授权执法的组织(机构)和受委托执法的单位及其执法工作人员均属专项监督检查的范围。

三、检查内容

(一)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工作

1、行政执法人员是否符合法定的资格条件;

2、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培训的内容、时间及考试是否符合要求;

3、行政执法人员是否经过严格的资格培训并经考试合格;

4、行政执法人员是否按规定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

5、行政执法人员是否执行了动态管理制度。

(二)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工作

1、行政执法人员是否按规定申领了行政执法证件并定期审验;

2、行政执法人员是否存在一人多证的情况;

3、行政执法人员是否依法使用行政执法证件;

4、行政执法人员违法行政或变换岗位后是否对执法证件及时进行了吊销、注销;

5、行政执法机关是否存在擅自制发执法证件的情况;

6、使用国务院部门行政执法证件的机关,是否按要求报县政府法制办公室备案。

四、检查方式

(一)自清自查

自清自查工作按照《重庆市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确定的管理原则进行。县政府法制办负责本级政府所属部门、有关单位和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的全面清查工作。我县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行政执法机关(含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法律法规授权执法的组织(机构)和属市垂直管理机关驻县行政执法单位负责本地区、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本机构的清查工作,并对本地区、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本机构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及证件管理工作情况认真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总结成绩,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建议,并形成书面报告,填报统计表,并务必于**年6月24日前将总结报告和统计表书面(附电子版)直接报送县政府法制办,以便我办汇总上报。凡逾期报送或未报送的单位我办将在全县予以通报。

(二)社会调查

**年7月,由县政府法制办会同县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单位的法制机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走访当事人等方式听取意见,向社会公众了解行政执法人员持证执法、文明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建议。

(三)监督检查

**年7月,由县政府法制办按照有关规定不定期地对我县各执法机关执法证件的使用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

**年8月,由县政府法制办会同县监察局等单位对我县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行政执法机关、法律法规授权执法的组织(机构)、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以及有关单位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及证件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接受市政府法制办会同市监察局等单位**年9月对我县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及证件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的检查的各项准备。

证件管理范文篇7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粮食监督检查证(以下简称监督检查证),是指粮食行政管理监督检查人员依照本规定取得的表明粮食行政管理监督检查资格的身份证明。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必须持有监督检查证。

第三条监督检查证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监制,规格、式样和内文全国统一,加盖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证件专用章,并按照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编码办法编写证号。监督检查证的规格、式样和内文不得擅自变动或者涂改,凡擅自变动或者涂改的证件一律作废,不得使用。

监督检查证实行全国统一编号。证件编号由9位数字组成,包括“机构代码”和“人员代码”。“机构代码”由7位数字组成,具体编码方法按《粮食行政、事业机构及社会团体分类与代码》执行,不足7位的以“0”补齐;“人员代码”由2位数字组成,是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持证人在本部门内部的顺序编码。

第四条监督检查证限于持证人在本行政区域内依照法定职权使用,不得转借他人,不得超越法定职权使用。在其他行政区域持证从事监督检查活动,需由持有本证的当地粮食行政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协同。

第五条申领监督检查证应当具备的条件是,从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经过粮食行政管理法规知识培训并考试合格,原则上要求具备国家公务员身份。暂属事业编制的地方粮食局,可以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接受上一级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委托行使行政执法职能,并按程序申领监督检查证。

粮食行政管理法规知识培训、考试的内容为行政执法基础理论、行政执法相关制度,以及与粮食行政管理、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第六条监督检查证的管理实行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主管、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分级管理的原则。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当地各地市、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的培训、考试、发证和管理工作;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机关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的培训、考试、发证和管理工作。监督检查证核发和管理的有关具体工作由本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机构负责。

各地市、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申领监督检查证,由其所在机关填写《粮食监督检查证申领表》(附表一),签署意见并盖章后,报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申领监督检查证,经由地市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向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核发监督检查证,并按照“机构代码”和“人员代码”顺序逐一填写《粮食监督检查证核发备案表》(附表二)报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案。

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申领监督检查证,由其所在机关填写《粮食监督检查证申领表》,签署意见并盖章后,报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省级(含)以下可以申领监督检查证的范围:一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监督检查工作的负责人;二是具有执法主体地位的监督检查处(科、股)的组成人员;三是与监督检查工作关系密切的处(室、科)负责人或指定的专人。

新调入和新上岗人员申领监督检查证,按上述要求办理。

第七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妥善保管监督检查证,丢失或者损毁的,应当立即向发证机关报告,办理作废手续。经向所在机关申请,按规定的程序补发新证。

第八条监督检查人员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所在部门应当将其监督检查证收回,交发证机关注销:

(一)调离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者调离监督检查工作岗位的;

(二)辞职、辞退的;

(三)长期休假超过三个月,以及退(离)休的;

(四)其他不能实际履行执法职责的情形。

第九条监督检查人员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部门暂扣监督检查证:

(一)被行政拘留的;

(二)受到开除以外行政处分的;

(三)越权监督检查或者拒绝、拖延履行监督检查职责,造成不良后果的;

(四)利用监督检查证谋取私利、违法乱纪的;

(五)其他应予暂扣监督检查证的情形。

暂扣监督检查证的期限由持证人所在部门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最短3个月,最长1年。在暂扣监督检查证期间,原持证人不得从事监督检查活动。

第十条监督检查人员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由所在部门缴销其监督检查证,交发证机关注销:

(一)被开除的;

(二)被劳动教养的;

(三)被刑事拘留或判刑的;

(四)被暂扣监督检查证2次以上的;

(五)其它严重违法违规需要缴销监督检查证的。

被缴销监督检查证的人员不得再从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

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监督检查证的暂扣和缴销情况及时向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就监督检查证的核发和管理事项每季度向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伪造、涂改、买卖、出租、出借粮食监督检查证件。伪造、涂改、买卖、出租、出借粮食监督检查证件的,依法移交有关部门予以治安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粮食行政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执行公务时,应当出示监督检查证件。不出示监督检查证件或者超越法定职权范围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予以拒绝。

第十三条发证机关应当建立监督检查证件档案,如实记录粮食行政管理监督检查人员的岗位培训情况和监督检查证件的颁发、审验、补发、换领、注销等情况。

第十四条粮食行政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对暂扣、缴销监督检查证件有异议的,可以向暂扣、缴销机关提出书面申诉。暂扣、缴销机关接到申诉后,应当进行复查,发现确有错误的,应当及时纠正。

第十五条发证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

(一)不按规定的条件、范围和程序颁发监督检查证的;

(二)不按规定对监督检查证件进行审验或者建立档案的。

证件管理范文篇8

第二条交通行政执法证件实行全国统一制式、统一管理的制度。交通行政执法证件的制式由交通部制定。

第三条交通行政执法证件是交通行政执法人员依法从事公路路政、道路运政、交通规费征稽、水路运政、航道行政、船舶检验、港口行政、水上安全监督、交通卫生监督、交通通信等行政执法工作的资质和身份证明。

交通行政执法证件包括《交通行政执法证》和《水上安全监督行政执法证》。

第四条省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地区交通行政执法证件的发证机关。

交通部直属及双重领导行政管理机构是本部门交通行政执法证件的发证机关。

第五条发证机关对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颁发交通行政执法证件:

(一)在县级以上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依法委托的交通管理机构、法律法规授权的交通管理机构直接从事具体的交通行政执法工作;

(二)经交通行政执法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三)符合《交通行政执法岗位规范》的资质条件。

第六条县级或地市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本地区符合条件的人员登记造册,经逐级审核后,报省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颁发《交通行政执法证》;省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业务管理机构的,由业务管理机构对上述有关人员提出初步审核意见。

省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业务管理机构应当对其直属的符合条件的人员登记造册并审核后,报省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颁发《交通行政执法证》。

第七条省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本地区符合条件从事水上安全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登记造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审核后,由省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水上安全监督行政执法证》。

第八条交通部直属海(水)上安全监督局、直属港航监督局应当将本部门符合条件的人员登记造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审核后,由交通部直属海(水)上安全监督局、直属港航监督局颁发《水上安全监督行政执法证》。

第九条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黑龙江航运管理局所属的管理机构应当将本单位符合条件的人员(水上安全监督人员除外)登记造册,分别报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黑龙江航运管理局审批、颁发《交通行政执法证》。

第十条交通部直属及双重领导的港务局对符合条件的人员登记造册,负责审核,颁发本单位的《交通行政执法证》。

第十一条发证机关的法制工作部门具体负责证件的颁发和管理工作。

对经批准取得交通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发证机关应当将其有关信息输入“交通行政执法证件管理数据库”,及时打印、颁发交通行政执法证件和《交通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卡片》。

《交通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卡片》由执法人员所在单位保管,随时做好有关记录。

第十二条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当随身携(佩)戴交通行政执法证件。

第十三条持证人应当按照其所持交通行政执法证中注明的执法门类在法定职责和辖区范围内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第十四条持证人应当妥善保管证件,不得损毁、涂改或者转借他人。

第十五条持证人遗失证件的,应当立即向所在单位报告,由该单位按证件颁发渠道逐级报请发证机关注销。发证机关审核属实,予以注销,同时登报声明作废,并按程序办理补发证件手续。

第十六条持证人调离交通行政执法岗位的,其所在单位应当收回证件并报发证机关注销。

第十七条对不按规定使用证件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对利用证件牟取私利、从事违法活动的,由发证机关吊销其证件。

第十八条交通行政执法证件实行年度审验制度。发证机关应当于每年第一季度对持证人上年度以下情况进行审验:

(一)持证人执法工作考核或人事考核结果;

(二)持证人参加岗位培训的情况;

(三)持证人执法违纪或重大执法过失的情况;

(四)持证人受奖励和处分的情况;

(五)发证机关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十九条发证机关根据年度审验情况分别作出以下处理决定:

(一)对符合年度审验要求的,由发证机关在证件的年度审验栏和《交通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卡片》上贴示当年的年度审验专用标志,允许持证人继续从事交通行政执法工作;

(二)对没有达到年度审验要求的,不予通过年度审验。没有通过年度审验的,不得从事交通行政执法工作;

(三)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的,取消交通行政执法资格,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

发证机关应当将年度审验的有关信息输入“交通行政执法证件管理数据库”备查。

第二十条未经发证机关年度审验的交通行政执法证件自行失效。

第二十一条发证机关负责本地区或本部门“交通行政执法证件管理数据库”的使用和维护,定期向交通部传输或报送交通行政执法证件管理的有关数据、信息。

第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可根据本规定统一制定全国《水上安全监督行政执法证》的样式、编号和具体管理办法。

第二十三条本规定由交通部负责解释。

证件管理范文篇9

第二条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按规定申领行政执法证件。经市政府法制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以后每年应进行年审、注册。

第三条在执行公务时,须出示江阴市人民政府核发的《行政执法证》方为合法有效。

第四条局长由市人民政府颁发《行政执法监督证》,行使行政执法督查职责。

第五条在局长领导下,对本机关行政执法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年审。局经济法规科负责建立经贸行政执法人员证件管理档案。

第六条行政执法人员离岗(转岗、退休或其它原因不适合担任执法工作)时,必须办理离岗手续,上缴执法证件。其上一级主管领导对此应及时上报、上缴,逾期一个月的,应追究主管领导责任。

证件管理范文篇10

第二条交通行政执法证件(以下简称执法证)是交通行政执法人员从事交通行政执法工作的资格和身份证明。

本省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履行执法职务时,应当持有执法证。

第三条交通行政执法人员(以下简称执法人员)是指交通主管部门或者接受委托、法规授权的组织(以下简称交通部门)中在编在岗、持有执法证,从事交通行政管理活动,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事项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职责的工作人员。

前款所称执法人员包括港口行政执法人员。

第四条*省交通厅是本省交通行政执法证的管理机关,县以上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法制机构具体负责执法证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执法证申领、换领与补领

第五条申领执法证的人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思想和政治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二)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35周岁以下的人员必须具备国民序列教育的大专以上学历;

(三)在交通部门中已落实编制和执法岗位;

(四)经交通行政执法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五)符合《交通行政执法岗位规范》资质条件;

(六)新录用人员年龄不超过35周岁,转岗人员年龄不超过45周岁。

第六条申领执法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二)学历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三)编制、岗位证明;

(四)岗位培训合格证;

(五)《交通行政执法证申领审批表》。

第七条执法人员转换执法岗位,应当换领执法证。涉及跨执法门类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执法岗位变动证明;

(二)原执法证

(三)《交通行政执法证换领审批表》

(四)经换岗培训的证明材料。

职务变动或者不涉及跨执法门类的,提交以上(一)至(三)项材料。

第八条执法人员因执法证污损、残缺不能辨认,应当换领执法证,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原执法证;

(二)《交通行政执法证换领审批表》。

第九条执法人员执法证灭失的,应当申请补领执法证。

执法人员发现执法证灭失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单位报告,并在发现证件灭失或者应当发现证件灭失后十五日内,在原执法证确定的执法区域的县以上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声明。

第十条执法人员补领执法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灭失声明证明材料;

(二)《交通行政执法证补领审批表》。

第十一条申领、换领、补领执法证,相应的审批表填制后,应当由所属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经同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法制机构初审,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后逐级上报省交通厅。

省交通厅直属执法单位申领、换领、补领执法证,相应的审批表填制后,应当由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直接上报省交通厅。

第十二条申领、换领、补领执法证的,应当在每季度第一个月的上旬由设区的市交通局、厅属执法单位书面向省交通厅提出。

第三章执法证使用与管理

第十三条执法人员实施交通行政执法时,应当主动出示执法证。

同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上级交通部门可以查验执法人员的执法证,执法人员应当主动出示执法证。

对违反前款规定不出示执法证的,可以责令改正,并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可以暂扣执法证。

第十四条执法人员应当妥善保管执法证,不得涂改或者转借他人。

对违反前款规定涂改执法证或者将执法证转借他人的,责令改正,暂扣执法证1-2个月,情节严重造成后果的,吊销执法证。

第十五条执法人员违反《*省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十项禁令”》、《*省交通行政执法行为规范》等规定的,依照《*省交通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若干规定》等规定,暂扣或者吊销执法证。

第十六条按照本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需暂扣执法证的,由执法人员所在单位填写《交通行政执法证暂扣审批表》,报同级交通主管部门予以暂扣,或者由所属的县(市)以上交通主管部门直接决定暂扣。

执法人员所属单位的上级交通行业管理机构发现有应当暂扣执法证情况的,可以要求执法人员所在单位的同级交通主管部门暂扣执法证,同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自接到通知之日起十日内不履行该职责的,该行业管理机构可以直接暂扣执法证。

执法人员拒不接受暂扣执法证的,作出暂扣执法证决定的交通主管部门可以逐级报请省交通厅吊销其执法证。

第十七条作出暂扣执法证决定的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出具暂扣执法证通知书,通知执法人员所在单位,并将暂扣情况报上一级交通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按照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需吊销执法证的,由执法人员所在单位填写《交通行政执法证吊销审批表》,报同级交通主管部门审核后逐级上报省交通厅批准。

执法人员所属单位的上级交通主管部门或者交通行业管理机构发现有应当吊销执法证情况的,应当通知执法人员所属单位填写《交通行政执法证吊销审批表》,逐级上报省交通厅批准;执法人员所属单位在接到通知之日起十日内不履行该职责的,上级交通主管部门或者交通行业管理机构可以填写《交通行政执法证吊销审批表》,直接上报省交通厅决定吊销执法证。

省交通厅决定吊销执法人员执法证的,应当出具吊销执法证通知书,通知相关交通主管部门和执法人员所属单位。

第十九条执法人员对暂扣执法证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暂扣执法证决定的上一级交通主管部门申诉。

执法人员对省交通厅的暂扣或者吊销执法证决定不服的,可以向省交通厅申诉。

第二十条各级交通部门应当建立执法证管理制度,明确人员负责执法证的管理工作。

省、市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对执法证持证人员实行档案卡片、计算机管理。

第二十一条省交通厅应当每年组织一次执法证审验。年度审验主要审查执法人员以下情况:

(一)是否继续符合执法证持证条件;

(二)年度执法工作情况以及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的年度考核情况;

(三)参加法制、业务培训的情况;

(四)执法违法违纪或者执法重大过失情况;

(五)受奖励或者处分情况;

(六)其他影响执法人员持有执法证的情况。

第二十二条省交通厅根据年度审验情况可以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对符合年度审验要求的,在执法证副证年度审验栏上验印,以示当年的年度审验合格,允许持证人继续从事交通行政执法工作。

(二)执法人员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对其执法证作年度审验不合格处理。

1、一个审验年度内执法证二次被暂扣的;

2、执法考评为不合格等次的;

3、连续病、事假,或者其他原因离开执法岗位六个月以上的;

4、未按规定参加法制、业务培训,或者培训考核不合格的;

5、执法人员不再符合持证条件的。

(三)省、市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将执法证年度审验信息输入“交通行政执法证件管理数据库”。

第二十三条执法证逾期未审验或者审验不合格的,自行失效。失效的执法证由设区的市交通主管部门予以收回。无法收回的,应当报请省交通厅予以注销并公示。

第二十四条执法证年度审验,由执法人员填写《交通行政执法证年度审验表》,由所在单位初审后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送同级交通主管部门审核并盖章,逐级报省交通厅。

第二十五条下列执法人员的执法证应当注销。

(一)调离交通执法部门的;

(二)退(离)休的;

(三)受到刑事处罚、劳动教养或者开除处分的;

(四)死亡或者伤病不能再从事执法工作的;

(五)执法人员不再符合持证条件的;

(六)因其他原因不能或者不适合从事交通行政执法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