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8:00:05

增设范文篇1

一、添附理论的目的

添附,是附合、混合和加工的总称。其中附合、混合为物与物相结合,加工为劳力与他人之物的结合。附合可分为动产附合和不动产附合两种,不动产附合是指动产与他人不动产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不动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动产与不动产附合需要具备以下的条件:一是必须动产附着于不动产之上,即附着者为动产,被附着者为不动产;二是动产成为不动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二物结合以后,不经毁损或变更其性质而不能分离;三是动产与不动产属于不同的人所有,即同属一人时则不发生不动产所有人取得他人动产所有权的问题。房屋租赁纠纷中,承租人对不动产的改善或者增设物,其中那些能够拆除,又不影响其自身价值的设施,与附合构成要件不相符合,故不属于动产与不动产的附合。只有那些不经毁损或变更其性质而不能分离的改善或增设物,才属于动产与不动产的附合。动产与不动产的附合,产生不动产所有人取得动产所有权、动产所有权因附合而消灭的物权效果。添附属于物权法的范畴,物权法以规范财产归属关系和保障财产归属秩序为内容,其注意保护的是经济生活静的安全,以实现其财产归属之功能。添附理论的目的,一是为了解决一物分属不同所有人不利于所有权稳定的情况,其次是为了充分地实现物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因而在现代法制之下,法律通常规定由一人取得添附物的所有权,而不必恢复原状,使添附物能成为社会经济财富而继续存在,当事人之间纵有恢复原状的特约,也应理解为违背公共秩序而无效。①

二、国内外立法及不当得利请求权对于动产与不动产附合处理的有关法律法规,主要散见于民法通则及其贯彻意见、合同法和建设部的《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之中。上述规定,在房屋租赁添附物纠纷适用法律时具体存在以下问题:1、未明确体现动产与不动产附合后所有权归属的民法原理。2、未明确对善意附合行为,承租人有权获得折价补偿,即有权请求出租人返还可利用费用。3、未明确规定对改善或增设物折价补偿应当考虑的因素。②故而审判实践中出现相同情况,有的判予补偿,有的判不予补偿,或者补偿价额悬殊较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近几年我国立法动态看,《合同法》建议草案第227条原先内容为:“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对租赁物进行改善或在租赁物上增设他物的,租赁合同终止后,承租人可请求出租人在现存的增加价值额的限度内偿还所支出的费用。”正式实施的《合同法》第223、235条都未出现上述类似内容。而我国的《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173条:“依第168条、172条,丧失权利而受有损害者,(一)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请求偿还其价额或赔偿其损失,但其若系恶意,另一方有权依诚实信用原则,主张恶意抗辩;(二)不得请求恢复原状。”由此看来,立法的本意并无否定对善意改善或增设物价值的补偿,而主要可能是从立法技术上考虑较多的原因,即补偿内容不由合同法规定,而由物权法规定。再看其他国家及地区关于添附的立法例:日本民法典第248条[添附的效果]规定:“因适用前6条而受损失的人,得依703条及704条的规定请求赔偿金”。德国民法典第951条[权利丧失的赔偿]规定:“1、因946条至950条的规定而丧失权利的人,有权向因权利改变而受益的人,依关于返还不当得利的规定,请求金钱赔偿;2、不得请求恢复原状”。台湾民法典第816条[添附之效果-补偿请求]规定:“因前5条之规定,丧失权利而受损害后,得依不当得利之规定请求偿金。”③所谓不当得利是指无法律或合同上的根据,使他人财产受到损失而获得利益。从上述内容来看,为了平衡当事人之间的损益关系,财产所有人获得善意添附物的所有权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从添附理论来看,添附物为一人所有,通常是纯粹出于立法政策和法律技术的考虑,而非实质赋予取得人不付任何代价的纯粹利益,受损害的当事人更无无端丧失权利、遭受损害的理由。为了平衡这种物权的变动,动产所有人有权采取债的救济方法,即依不当得利请求取得其动产所有权的人给予其补偿。④这与添附理论设立的目的是相吻合的。故而,在房屋租赁纠纷案件中,动产所有人就其善意添附物权利的丧失并受到损害的,有权依不当得利的规定,请求取得人支付赔偿金。那种不予补偿的观点显然与民法添附理论及有关法律的规定不相符合。

三、改善或增设物价值的认定

在房屋租赁纠纷中,对改善或增设物价值的判断是时常困扰法官的难点问题。对其价值的认定,常用的方法有:1、费用支出法。即改善或增设时,承租人实际支付的费用;2、支出费用年度分摊法。即根据合同约定的租期,将支出费用平均分摊,计算纠纷发生时至租期届满间的剩余价值;3、现存价值审计鉴定法。即对纠纷发生时现存添附物进行工程造价审计鉴定。

第一种方法,承租人虽支出了费用,对租赁物改善或增设他物使其价值增加,但在承租人使用租赁物期间,该利益不为出租人所享有,只有在合同终止后,尚存价值才为出租人享有、取得,故而以起始支出的费用确定合同终止时添附物的价值,对出租人有失公允。

第二种方法因在租赁期满时,添附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绝大多数情况下其价值并不荡然无存。上述两种方法因其不合理,已逐渐被舍弃。

第三种方法在审判实践中因相对公平合理且便于操作而被广泛使用。但笔者以为此方法最大的弊端在于,它过于偏重考虑了因物权变动造成的动产所有人固定利益的失衡,而忽略了因债权债务关系所引起的动产价值的变化因素,某种意义上加重了出租人的负担,甚至会造成助长承租人恶意毁约、转嫁经营风险、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恶果。因此,在租赁合同终止时,要区分现存鉴定价值与现存可利用价值的不同。现存鉴定价值是通过审计对现存改善或增设物根据市场价格及折旧因素得出的实物固定价值。现存可利用价值是指在审计鉴定价值基础上考虑以下因素后得出的价值。

第一、改善或增设的目的。对不动产租赁物进行改善或增设他物,是承租人为便于其行使租赁权,方便经营和生活,或者为了提高租赁物的使用价值,或服务于自己的特定目的。承租人为此行为时,是不会为出租人多加考虑的。

第二、租赁物的类别。房屋因其地理位置、结构及面积等情况的不同,为极大地实现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一般分为住宅用房和商业经营性用房。住宅房租赁合同是指以居住、生活为目的的合同,是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属于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后者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经营为目的合同,具有营利性质,属于市场行为。

第三、合同终止时,租赁物有无重新使用。双方发生纠纷时,一般情况下租赁物尚未重新投入使用,等待处理。但确有终止时房屋腾空重新投入使用的情况发生。

第四、租赁物具体用途未来不确定性。双方租赁合同终止时,出租人对租赁物未来承租人、承租具体用途均无法确定,处在一种不定状态。相对而言,住宅用房,由于用途相对确定,添附物有一定的共性,不确定因素尚少。然而商业经营性用房,未来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物的价值因人而异,对原承租人有益的不一定对出租人有益,相当多的专营设施对出租人、未来的承租人是无用的。

第五、承租人投资规模与租期是否基本相当。承租人在对租赁物添附时,其要对经营目的、期限、投资额作可行性研究,这是承租人的经营决策,有一定的商业风险,而出租人对此是无法控制的。

第六、合同终止原因。合同终止有合同期届满、不可抗力、违约及合同无效等原因。从终止的原因,尤其是违约致合同解除的,可以判断当事人是否有恶意毁约或转嫁经营风险的可能。

改善或增设物现存审计鉴定价值和可利用价值之间存有差额,这是房屋租赁经营随房屋用途、承租人和市场的变化而客观存在的事实。如不考虑以上诸因素,仅根据现存审计鉴定价值由出租人全部承顶显失公平。如考虑以上因素,这些因素在现存审计鉴定价值中应降低多少,如何量化,显然不是审计人员的职责范围,这实际是法官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行使自由裁量权问题。

四、改善或增设物几种情况的处理

笔者认为,当事人约定原则,是解决改善或增设物归属及补偿的最好救济方法。合同终止的情形与合同约定相符时,按约定处理。在无约定情况下,应由不动产所有人取得其所有权,而不必恢复原状。同时,为平衡这种物权的变动,动产所有人有权请求取得其动产所有权的人给予其补偿。在上述前提之下,以改善或增设物现存审计鉴定价值为基础,结合上述诸因素,对以下情况,分别适用公平原则、违约责任原则以及两者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处理。

(一)合同期满、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终止因合同期满、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终止的,出租人给予承租人的补偿应当体现公平原则。即由出租人予以承租人改善或增设物可利用价值经济补偿。现存审计鉴定价值与可利用价值之间的差额为承租人的损失,该损失依公平合理原则由双方分担。值得一提的是,如遇拆迁致合同终止的,在无约定情况下,对承租人的补偿,以拆迁人给予的补偿额为准,而不存在损失分担问题。

(二)合同期未满提前终止这种情况,又具体分以下情形:

(1)出租人违约。无论对合同期满改善或增设物是否补偿有无约定,因出租人违约致合同提前解除,承租人不能按原合同约定享有其添附物的利益,该利益是出租人违约而给承租人造成的实际损失。即使承租人原先同意合同期满放弃添附物,也是基于合同正常履行的前提,因出租方违约,致使承租人投入的利益无法实现,再放弃其添附的利益,违背其当初的真实意思表示。故应根据违约责任原则,由出租人按添附物的现存审计鉴定价值予以全额赔偿。(2)承租人违约。无论对合同期满改善或增设物是否补偿有无约定,由于承租人的违约致使合同提前解除,其不能按合同约定的租期享有其添附物的利益,是其自己违约行为造成。故应在现存审计鉴定价值基础上,结合上述诸因素来确定出租人对添附的可利用价值,由出租人予以补偿。审计鉴定价值与可利用价值间差额,是承租人的损失,根据违约责任原则,同时为防止承租人恶意毁约、转嫁经营风险,应当全部由承租人承担。(三)合同无效根据《民法通则》无效处理原则,应当是:“无效的,应当返还各自所得的财产、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根据过错责任的大小,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房屋租赁合同虽然无效,但作为善意添附,是不适用恢复原状的,仍应在添附物现存审计鉴定价值基础上确定出租人的可利用价值,由出租人予以承租人折价补偿。两者之间的差额为双方在履行无效合同中所造成的承租人的损失,该损失应根据合同无效过错责任的大小,由双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注:

①《中国物权法研究》(上),532-533页,梁慧星主编,法律出版社。

②《租赁合同》,192页,乔燕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

增设范文篇2

线路倍增设备是针对无线传输信道容量有限,带宽不足而设置的。它可大大提高无线传输信道的传输容量,使宝贵的无线信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可有效解决无线传输瓶颈问题。本文对线路倍增设备的技术体制进行了详细阐述、对语音编码的标准进行了简单介绍;对线路倍增设备的组成、功能进行了介绍。对信元总线交换、中继接口单元、承载接口单元的工作过程及实现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完成了能实现倍增增益为6的线路倍增设备。

2设备基本组成及工作流程

2.1设备的组成

系统要求线路倍增设备(以下简称DCME)支持中继134路,承载134路,l9英寸标准机箱,高度不大于Iu。小型化必须解决结构问题、供电问题,合理划分硬件模块,采用高度集成的芯片。经过多方调研、论证,设备功能模块划分如下:

1)中继接口单元(以下简称TcU)

每个中继接口单元支持1路El接口,在网络应用中和STM交换机连接,完成如下功能:完成El成帧器;G729话音压缩;密话席暗脯内数据检测;微信元打拆包;信元打斥包;.信元去抖动;TCU侧信元总线接口。

2)承载接口单元下简称Bcu)

每个承载接口单元支持4路Eh接口,在网络应用中和户JM交换机连接,完成如下功能:BCU侧信元总线接口;信元缓存;信元到无线信元或标准信元的变换;RS编解码;无线信元接口或标准信元接口;MPC860处理器。

3)背板单元

完成中继接口单元和莉战接口单元信元总线、HDLC通信、时钟传输等功能。

4)电源单元

每台设备配置有4块TCU、1块BCU、两块背板、1块电源模块及1个直流电源滤波器和1个交流电源滤波器。

2.2设备的基本工作过程

定义从中继接口单~fcu)到承载接口单元(Bcu)的方向为发送方向;从承载接口单元(BC到中继接口单~frcu)的方向为接收方向。在发送方向,从STM交换机过来的El信号经过TCU板的E1接口电路,完成El成帧功能,成帧后的数据送入FPGA,经FPGA进行时序调整后送给语音编解码芯片AC48105,MPC860从AC48105读取数据,并进行AALZ适配,产生微信元,再将微信元合成信元后,写入FPGA,再通过信元总线接口传送给BCU模块;通过信元总线接口送给BCU模块的信号,首先进^BCU模块的FP’GA及其缓存RAM中,再由FPGA定时扫描监视其状态,有数据时读取、缓存,根据信头信息写入不同的缓存区,每一个承载接口对应一个缓存区,故共有4个缓存区。MPC860通过FPGA和信元总线连接,且被设定为主方式,主处理器可以发起到各个信元接口的测试。

3信元总线交换技术研究

3.1发送方向接口时序分析

UTOPIALEVELZ发送接口包括如下信号:TxDatat7二01:字节宽度的数据信号,由ATM层传送到物理层。Txsoc:信元起始信号,当TxData上出现信元的第一个有效字节时,由ATM层把Txsoc置为高电平。TxEnb*:传输使能信号,T火Data上包含有效信元数据时,由ATM层把TxEnb*置为低电平。TxFul厂I''''xclav满,信元可用信号,对于字节级流控制,Tx—Ful*是物理层发向ATM层的低电平信号,表明物理层最多还能接纳4个字节。对于信元级流控制,TxClav由物理层发向ATM层,置高表示物理层可以接收一个完整的信元。TxC玫:时钟信号,ATM层发向物理层的数据传输/同步时钟。TxAddI{4=o]:地址信号,是ATM层发向MpHY层的5位信号,用以选择MPHY端口。

3.2接收方向接口时序分析

uT0PIALEVELZ接收接口包括如下信号:RxData[7=0]:字节宽度的数据信号,由物理层传到ATM层。RxS0c:信元起始信号,高电平有效,表示信元的第—个数据已经出现。RxEnb*:传输使能信号,RxData上包含有效数据时,由ATM层把TxEnb*置为低电平。RxEmptyr术/七Clav:空信元可用信号,对于字节级流控制,Rx—Empty*是物理层发向ATM层的低电平信号,表明物理层已经没有有效数据发送。对于信元级流控制,RxClav由物理层发向ATM层,置高表示物理层有—个完整的信元传输给ATM层。RxClc时钟信号,ATM层发向物理层的数据传输,同步时钟。RxAddr[4二0]地址信号,是ATM层发向MPHY层的5位信号,用以选择MPHY端口。另外还有两个可选信号:Rxprty用于奇偶校验,R火Re介为同步设置。

4硬件设计与实现

4.1中继接口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4.1.1TCU基本工作过程在发送方向,MPC860从AC48105或PM4351读取数据,先组装成微信元,再把微信元组装成信元,存入双口RAM,最后将信元通过信元总线接口发送到BCU板和其它TCU板;在接收方向,通过信元总线接口接收从BCU板或其它TCU板来的信元,解析信元头取出端口号和VCI值,比较和本TCU的收端口号和收VCI值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则丢弃该信元,如果相同则存入双口RA初,MPC860从双口RAM读取信元,再拆装为微信元,最后恢复成所需的数据包格式,并传给AC48105或PM4351。

4.1.2TCU详细工作过程在发送方向,TCU的E1帧接收器收到某一信道的信号后,对信号进行静音检测f活动性检测)、单音检测(检测到ZIOOHz单音,以判断是否为带内数据),FPGA进行密话检测,有以下几种结果:l1未占用,不做处理fAC48105工作在静音模式下);2馓活态+预指配信道:无论何种业务,直接AALZ适配,透传64kb污,将AC48设置为透传模式,与MPC860交换数据;3)激活态+明话(非预指配):进行G729CS—CELP压缩编码,AAIJZ适配此状态为信道激活后的默认状态;4撇活态+密话#预指配):8取1,AAIJz适配密话检测由TCU板PFGA检测,MPC860定时(5ms1读取FPAG内的密话检测结果,密话经AC48105透传,与MPC860交换数据。密话检测部分下边有详细介绍;5)激活态+带内数据}预指配解调出数据(数据落地),再AALZ适配,内数据由AC48105检测,自动完成带内数据的解调过程。

4.2承载接口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4.2.1BCU基本工作过程

在发送方向,通过信元总线接口接收TCU板来的信元,送给双口RAM缓存,无线信元接口再从双口RAM中读取信元,并且完成RS编码、信元到G704帧的映射等功能。在接收方向,如果是无线信元接口则完成:从承载帧中提取数据,经Rs解码,恢复信元,如果是标准信元接口则完成信元定界及恢复信元,无线信元接ts1或标准信元接13恢复的信元写入双口RAM。信元总线接口从双口RAM读取信元,传送给TCU板。承载接口单元完成信元总线仲裁、承载接El级联等功能。

4.2.2BCU单元组成

承载接口单元包括信元总线接口、信元总线仲裁、信元缓存、信元到无线信元或标准信元的变换、Rs编解码、无线信元接13、MPC860处理器等。承载接口单元包括信元总线接口、信元总线仲裁、信元缓存、信元到无线信元或标准信元的变换、Rs编解码、无线信元接口都用FPGA实现,FPGA选用ALTERA公司的EP2530F484C5;承载侧接口电路选用PM4354;CPU选用MPC860,完成HDLC控制器、设备维护等功能。

增设范文篇3

输水管道,主要指水源至净水厂或净水厂至配水管网的管道。由于输水管道负担全系统供水,且压力较高,所以它的安全运行问题始终被从水部门和设计部门所重视。输水管道常见的事故是爆管,引起爆管的原因主要有:温度应力、管材质量、施工质量、地质构造和水锤等。管道中的气囊虽然不能直接造成水锤,但可借助水锤造成危害。本文就如何在输水管道上设置排气阀,避免气体聚集成气囊进行探讨。

二、实例及分析

在地形起估地段,要求输水管道的最高点设排气阀,但实际运行中,许多爆管并未发生在高点或低点,而是发生在高点后的下弯管段,甚至低压管道也发生此类爆管。黑龙江鹤岗的一段管道爆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鹤岗市属低山丘陵区,净水厂与送水泵站分建,二者相距5公里,净化水靠重力流送至送水泵站,净水厂清水池高程210m,送水泵站清水池高程185m,输水管为DN800连续铸铁管,平均流速1.0m/s,泵站前500m有一高岗,高程185,高岗的最高点有一排气阀,但排气阀后50m处,多次发生爆管事故,后来在爆管处加装了一双口排气阀,几年来,两排气阀间没再爆管,只在新装排气阀后10m处发生过一次爆管。从这个例子看,爆管与管中的气体有关(安排气阀后无爆管)。下面对管道中气囊的形成过程和它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1.气体的聚集及平衡在正常情况下,管道中的水流可近似地看成是恒定流(压力、流速、温度不变)。在这种状态下,水中的气体要逐渐地析出,形成大小不等的气泡上升到管壁,气泡按水流流速向前运动。在上坡段,由于浮力的作用,气泡流速可能大于水流速。因管壁有一定粗糙度,各气泡运动方向相同,很难聚集成大气泡。小气泡沿管壁一定宽度向前流动,经过最高点排气阀时,排气管直径内的气泡有条件排出,而其他气泡靠水流的推力向下游流去。由于管壁处的紊流和流速和切线特性,使一些经过排气管的小气泡越过排气孔也向下游流去。

越过排气阀的气泡顺坡而行,运动方向与气泡所受浮力的分力P1方向相反,这个浮力合力产生的阻力,必然使气泡运动的速度减慢,后序气泡容易撞击前面气泡而全成大气泡,大气泡产生大的浮力。浮力分力P1=PSinα(1)式中:p--气泡受水的浮力(P=1/6πd3?P)P--水的容重d--气泡直径α--管道的俯角气泡受水流的推力为P`V2p'=-----.S(2)2g10V2式中:--------流速压强(Kg/cm2)2g10S--气泡最大截面积(S=1/4πd2)V--水流速(m/s)当P1=P`时,气泡受力达到平衡而静止在管道中。联立(1)、(2)式得3d.Sinα=-----------10.4p.gC--平衡常数式(3)说明,在恒定流条件下,气泡直径与管道俯角的正弦成反比。当d?Sinα>C时,气泡向上移动。2.管道中气囊的形态前述气泡平衡问题时,假定了气泡为直径等于d的球形,这只能近似地形容微小气泡,实际上当气泡达到一定体积,且上升到管壁成为气囊,由于表面张力的的作用,它将以半椭圆形状存在。

随着气泡逐渐长大,气泡的形状将受水流推力、重力和管道形状控制,在长度方向伸长较大,在横向成弓形。根据模拟测量,气囊的长L与高h的关系为:1≈15h3.气囊受力分析及临界位置根据水利学原理,气囊在管道内平衡时所受水流的推力,等于垂直于水流的截面所受的压力(见图五(1)),这个截面为以h为高的弓形(见图5(2))nV2p'=∑pi=-----.S(5)12g10S--弓形在积气囊能引起爆管,是由于快速开关阀门或水泵起停,使管道出一了大的压力增值,气体的可压缩特性,使应力集中到气囊产生高压而爆管。根据一些爆管的经验,气囊高度达到管径四分之一是爆管的危险点,也就是气囊的临界点。这时气囊的体积和断面积简单计算为:V≈0.5πr3,S≈0.2πr2。对前例中DN800管道,当V=1.0m/s时,所受推力按(5)式计算:1.02p'=------0.2π.402=5.124(Kg)2g所受浮力按(1)式计算P1=PSinα=0.5π0.43×1000Sinα=100.5Sinα当P`=P1时5.214α=arcSin=-----------=2.92°100.5该俯角α与实测爆管点俯角基本吻合。

三、结论

1.输水管道下坡段必须增设排气阀,具体位置由式P`=PSinα确定,计算流速取平均值为宜;

2.管道实际俯角小于计算角度时,排气阀应设在下弯曲线与直线的交点处;

增设范文篇4

关键词:高速公路;桥墩防护;防撞体

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里程持续增加。高速公路建设中,上跨桥或跨线桥的桥梁墩柱设置在中央分隔带时,外侧会设置钢护栏进行防护。但随着沿线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量日益增长,且大型车比例逐年增高,桥墩距离车行道的间距过近,车辆在桥墩附近发生事故,极易对桥梁墩柱造成威胁,影响桥梁的安全。桥梁墩柱是桥梁的基础,是将桥上荷载传递至地面的重要构件。为了保障上跨桥梁的安全,降低车辆发生事故时对桥墩产生刮蹭和撞坏的几率,有效保护桥墩,降低大型车辆经过桥梁时的安全隐患,研究对上跨桥桥墩进行防护的措施意义深远。

1上跨桥桥墩增设防护工程设计要求

根据《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关于印发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施工图设计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冀交公路〔2015〕308号〕的要求:主线上跨地方道路桥梁,应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桥墩设置防护,防护体防护能力应满足《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且不小于A/Am级;存在安全隐患的天桥或主线下穿式分离式桥墩应设置不低于SB/SBm级防护设施。根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表6.2.3及6.2.3-2的相关规定:防护设施设置防护等级应不低于SB/SBm级。

2上跨桥桥墩现状

一般情况下,上跨桥桥墩的形式有双柱式圆柱墩、三柱式圆柱墩、独柱式矩形墩等。根据上跨桥的跨径、宽度的不同,桥墩的截面尺寸通常也不相同。最大的直径为φ180cm,距离建筑限界很近。现状的桥墩防护措施主要是桥墩刷涂立面标记和采用钢护栏防护的措施。立面标记一般沿行车方向涂刷黑黄相间的反光油漆,线宽15cm,倾斜角度为45°;两侧钢护栏一般为满足2006版《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等级要求的A级钢护栏。钢护栏防护高度为60cm,立柱间距为4m或2m,防护能力较弱。现状中央分隔带桥墩防护通常采用双侧钢护栏起到分隔、防撞作用,防止车辆越到对向车道。而桥墩只有单侧护栏起到防撞作用,且钢护栏防撞能力较弱,外倾当量值大,对桥墩保护作用较小,易发生撞击事故。桥墩现状见图1。

3上跨桥桥墩防护处理方案

桥墩防护方案有增设混凝土防撞体或设置加强型钢护栏,不满足建筑限界要求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组合型护栏。3.1混凝土防撞体。混凝土防撞体采用C30现浇混凝土,高100cm,高出路面90cm,防撞等级为SBm级,墩柱与防撞体空隙间采用碎石砂砾填充,基础采用C30现浇混凝土,高50cm,宽50cm。同时防撞体外侧粘贴黄黑相间的反光膜,涂刷方法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的有关规定。混凝土防撞体平面图见图2,立面标记设计示意图见图3。混凝土防撞体的优点是强度较高,防撞能力强,可以有效降低车辆撞坏桥墩的几率,保证桥梁的安全性,满足防护等级要求;缺点是造价高,施工较为复杂。3.2加强型钢护栏。采用加高加密钢护栏进行防护,在保持原钢护栏不变的基础上,在原4m立柱之间打入一根立柱,使柱距变为2m,新增SB级钢护栏,立柱规格为130mm×130mm×6mm,立柱埋置深度为路面以下1650mm,防阻块规格为300mm×200mm×290mm×4.5mm,并增加一道三波波形板,采用4mm厚波形板。加强型钢护栏立面图见图4。根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6.2.21对护栏最小结构设置长度的规定,护栏长度应不小于70m,因此,桥墩每侧钢护栏设置长度应不小于70m。加强型钢护栏的优点是施工较为方便,造价较低;缺点是外倾当量值大,且维护频率高。3.3组合型。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一般为120km/h,建筑限界要求边值不小于50cm。当桥墩两侧空间满足建筑限界要求,应优先考虑采用混凝土防撞体防护方案;当不满足要求时可考虑采用加强型钢护栏防护方案。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防护方案:混凝土防撞体+钢护栏板。当桥墩直径过大时,在桥墩两侧设置混凝土防撞体,不能满足建筑限界要求,因此,满足空间要求的段落,设置混凝土防撞体;不满足空间要求的段落,采用4mm厚三波钢护栏板+4mm厚二波防护栏板防护。防撞体两侧的钢护栏应设置8m过渡段。为了使钢护栏板与混凝土防撞体较好的衔接,防撞体采用C30现浇混凝土,高110cm,高出路面100cm,防撞等级为SAm级,墩柱与防撞体空隙间采用碎石砂砾填充,基础采用C30现浇混凝土,高50cm,宽50cm。混凝土防撞体+钢护栏板平面图见图5。

4结语

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长,重载车的比例逐渐增大,上跨桥桥墩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能更好地保护桥墩及桥梁安全,应对桥墩进行防护。方案设计时需要结合现场实际,在满足建筑限界要求的情况下,提出合理的防护方案。完善桥墩防护一方面保护了高速公路的桥梁墩柱,保证了高速公路桥梁结构受力的安全性,保证车辆行驶安全,提高公路运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向高速公路使用者提供安全、快捷、舒适、优美的行车环境,降低高速公路的养护运营管理费用,有利于树立高速公路管养单位的对外形象,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公路局,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

[2]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7.

[3]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7.

[4]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F71-2006[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5]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H10-2009[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增设范文篇5

一、招聘岗位种类及数量

根据街道办事处工作实际,招聘社区公益性岗位主要分七类:社区网格管理(按照100-150户<2-4楼座>划分)、社区托老、社区托幼、社区文化服务、社区公共设施维护、社区公共环境绿化和社区安全保卫,共计656个岗位。

二、岗位职责及管理办法

(一)岗位职责

社区网格服务:主要负责网格内的卫生保洁、看楼护院、社情民意收集以及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交办的临时性社区公益事务。

社区托老服务:主要负责为社区内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提供送奶、送时等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文化服务:主要负责社区设置的居民图书阅览室的管理以及组织居民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工作。

社区公共设施维护:主要负责社区文体设施管理、维护、保洁、清理等工作。

社区公共环境绿化:主要负责管区内公共绿化带养护工作。

社区托幼服务:主要负责在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开办的托管班内从事托管小学生、学龄前儿童工作。

社区安全保卫:主要负责管区内治安巡逻、看楼护院、流动人口巡查等工作。

(二)管理办法

公益性岗位人员,由街道办事处参照《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管理网格化通知》的要求进行综合管理。

三、社区公益性岗位经费渠道

社区网格管理岗位每人每月工资不低于610元,其中,区劳动保障局负责落实市财政150元工资补贴和社会保险投缴,区财政给予每人工资补贴410元;各街道办事处为每人补贴工资不低于50元。

其他岗位每人每月工资不低于350元,其中,区劳动保障局负责落实市、区两级财政给予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工资补贴每人300元,并投缴社会保险;各街道办事处为每人补贴工资不低于50元。

四、社区公益性岗位招聘程序

(一)岗位信息。社区公益性岗位录用前,各街道办事处在管区范围内岗位信息。内容包括:岗位名称、岗位待遇、工作时间、拟招用人员条件等。

(二)报名。各街道办事处组织管区内有求职需求的失业人员进行报名。各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与街道办事处有关科室,按照社区公益性岗位录用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通知本人到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办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手续。

(三)录用。各街道办事处通过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招用社区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

(四)公示。对拟录用的人员,各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将《从事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花名册》在所属社区进行公示,时间不少于3天。

(五)审核。各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将管区新增的社区公益性岗位工作量说明书和《市公益性岗位认定表》于每个月底前上报至区就业服务中心。区就业服务中心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市公益性岗位认定表》的核实,并填写核实意见报市就业服务中心。

(六)上岗。市就业服务中心批准的新增社区公益性岗位,由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通知用人单位组织人员上岗,并按照规定申报各项补贴。

五、注意事项

(一)加强领导,确保落实。增设社区公益性岗位是市、区两级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困难群体的切身利益。各用人单位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增设公益性岗位安置的重要性、必要性,要有专人负责招聘工作,并选派政治觉悟高、业务水平强的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切实抓好方案的实施。

增设范文篇6

一、医疗保险事务服务点的设置及管理

医疗保险事务服务点设在街道(镇)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内,由街道(镇)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负责制订相关的服务规范,组织服务人员的录用、培训及工作考核;区县医疗保险事务中心负责具体的业务指导,并与街道(镇)管理机构以及社区保障服务机构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二、医疗保险事务服务点的服务项目

根据街道(镇)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现有的基础条件,医疗保险事务服务点暂先提供下列服务项目:

(一)医保政策与经办事宜的宣传、咨询和指导。

(二)通过政府网站查询个人帐户资金,办理医保卡的报失。

(三)为行动不便的参保人员代办部分医保事务。具体包括:通过电话代办医保卡的报失;代办《就医记录册》的补、换;代办门诊大病医疗的登记。

(四)为参保人员医疗费减负提供相应的证明。

(五)完成市、区(县)医疗保险部门交办的相关事项。

除以上服务项目外,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扩展医疗保险服务项目,增强服务功能。

三、医疗保险事务服务点的人员及设备

(一)人员配置

根据其服务人群的数量,每个街道(镇)医疗保险事务服务点原则上配备2名医保专管员,并由街道(镇)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统一管理。

医保专管员应当具有一定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知识,具体由街道(镇)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从40岁以上的再就业人员中推荐,经市医保局组织考试合格后录用。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统一组织医保专管员的上岗培训,颁发上岗证书。未获得上岗证书的人员,不得担任医保专管员。

(二)设备配置

每个街道(镇)医疗保险事务服务点主要配置这样一些设备:一台电脑,用于登陆医疗保险政府网站;一台打印机,用于下载打印医保专用表格及帐户查询记录;一门电话,用于与区县医保中心联系医保事务;一个宣传资料架,用于存放医保宣传资料。

随着医疗保险服务项目的增加,以后可增加相应的设备。

四、医疗保险事务服务点的经费

(一)开办经费

每个街道(镇)医疗保险事务服务点的一次性开办经费2万元,由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从预算经费中下达,主要用于补贴增设医疗保险事务服务点的建设。

(二)日常经费

日常经费包含人头经费与办公经费。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对每个街道(镇)医疗保险事务服务点每年按2万元标准补贴。

五、建设医疗保险事务服务点的时间进度

增设范文篇7

刑事案件错综复杂,案件性质、难易各不相同,如何选择适用不同的程序审理不同类型的案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肖扬院长曾要求,要“积极探索被告人认罪案件审判方式改革”,2003年3月,两高及司法部联合制定了《关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若干意见(试行)》,以期维护刑事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刑事办案质量和效率。本文以此类案件的审理程序为切入点,构想在我国刑事诉讼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之外,增设一个特别程序,同时从尽快结案、减少被告人羁押时间等角度,考虑实行一审终审。从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现状和国外有关刑事案件非正式审理模式的立法例来看,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设置特别程序具有可行性,对于增强司法机关依法惩罚刑事犯罪的能力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试从设立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价值目标、立法模式、适用条件及运作规则等方面作一简要阐述,如有谬误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多元价值目标及目标间的冲突与协调

㈠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价值目标

1、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首要价值目标是提高刑事诉讼效率。人民法院通过适用简便、高效的特别程序,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且被告人认罪的刑事案件及时作出有罪裁判,终结审理程序,从而迅速实现打击犯罪的刑事诉讼目的。同时,通过特别程序的适用,节省了司法资源,减少了诉讼成本,缓解了刑事审判力量不足与案件数量不断增加的矛盾,也便于人民法院集中主要力量、主要精力审理重大、疑难、复杂的刑事案件,以全面提高刑事审判工作的效率。

2、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另一价值目标是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被告人如果通过作有罪答辩,自愿接受快捷、一审终审的特别程序审理,可以迅速摆脱被羁押以及长时间正式审判的巨大身心压力,并可能得到比作无罪答辩较轻的处刑,这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权保障的客观要求。

3、刑事诉讼特别程序还应以追求司法公正为价值目标。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追求实体公正目标,体现为人民法院在适用特别程序时,同样应以查明犯罪事实并准确适用法律,不偏不倚地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为目标。而程序公正目标则要求通过公开、有序及高效的诉讼方式和过程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法官在依照特别程序审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应当以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为基础,对公诉机关的指控、被告人的辩解、陈述及辩护人的辩护意见等给予同等的对待,对控辩双方的刑事诉讼权利予以同等的尊重和关注。同时也应要求双方承担对等的刑事诉讼义务。

㈡价值目标间的冲突与协调

事实上,如果人民法院依刑事诉讼特别程序处理具体案件,上述价值目标间肯定会或多或少存在冲突与对抗。因此,在适用特别程序时应当注意,不应将某一价值目标绝对化、片面化。同时,当价值目标间出现冲突时应当尽量予以协调,力求各价值目标能均衡、充分地实现。比如,为追求提高刑事诉讼效率的价值目标,特别程序中的被告人放弃通过正式的庭审程序受审,其诉讼权利的行使并不充分,但是该被告人部分诉讼权利的丧失,并非司法机关强行剥夺,而是被告人自愿选择的结果,因为被告人对特别程序的适用有权同意或者不同意。因此,我们不能片面认为适用特别程序就是程序的不正义,相反,这反倒可理解为是诉讼效率、程序公正等价值目标的一种协调与统一。又如,被告人作有罪答辩是适用特别程序的基础,这与追求发现案件真实、准确适用刑罚实现刑事诉讼实体公正的价值目标也有冲突。因为被告人作有罪答辩时,公诉机关的举证责任相对减轻,这可能导致有的被告人通过作有罪答辩而掩盖某些罪行或犯罪情节,影响法官对案件事实的准确认定。或者,无罪的被告人出于某种压力或原因,作出了有罪答辩,法官如果仅看重被告人的认罪答辩而对案件的事实及证据未予充分的关注,则有可能作出错误的有罪判决,从而冤枉无辜,放纵真正的罪犯,造成司法不公正。另外还应考虑处刑不均衡的问题,即同样危害程度的犯罪在适用特别程序所作的处刑可能与适用普通程序时的处刑区别较大,这也影响实体公正目标的实现。因此,为协调上述冲突,本文认为,在修改刑事诉讼法增设特别程序时,应规定适用特别程序的刑事案件必须具备犯罪事实清楚且证据充分的条件,即适用特别程序应当有事实基础,不能仅凭被告人的认罪便径行判决。同时,人民法院在对特别程序案件被告人定罪量刑时应当注意严格依法律规定的幅度处刑,不能因适用特别程序就处刑偏轻。

㈠国外有关不经过正式审判而终结案件的刑事诉讼模式介绍

1、美国刑事诉讼中的辩诉交易。辩诉交易是指检察官为使被告人认罪,以减少指控罪行、减轻指控罪名或刑罚为条件,与被告方(一般通过律师)在法庭外进行谈判,如达成协议,法院就依据双方商定的罪名和刑罚判决,遂不经过正当程序而终结案件的诉讼模式。辩诉交易在美国普遍推行,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案件众多,正规程序的诉讼期限过长,致使检察官、法官的负担过重,案件长期得不到解决,因而需要寻求一种简易、快速处理案件的途径。但是,由于作认罪答辩,被告人必然放弃若干重要的权利,如陪审团审裁权、不得强迫其自证有罪权,因而对被告人认罪答辩的有效性提出某些要求,比如被告人应懂得认罪答辩的意义及后果并是自愿作出,否则法官允许被告人在判决前撤回答辩。

2、英国刑事诉讼中对作有罪答辩的被告人直接判决的审理模式。在正式审理程序中,如果被告人作有罪答辩,法庭又确信这种答辩是被告人在自愿的情况下作出的,就可予以接受,不再召集陪审团,不经听证和辩论,直接进行裁决。在简易审判程序中,法庭传唤被告人到庭,讯问姓名等无误后,向被告人说明控告的内容,并问被告人作何种答辩。如果被告人作有罪答辩,即对所控之罪表示认罪,法庭则不再听证,可径行判决。

3、日本刑事诉讼中的特别程序。包括简易程序和交通案件即决裁判程序。简易法院适用简易程序简易命令时,应当告知犯罪的事实,所适用的法令、应判处的刑罚和附加的处分以及自告知简易命令之日起14日以内可以请求正式审判。简易法院对交通刑事案件适用即决裁判程序时,应即日开庭审理。法院即决裁判宣判时,对于构成犯罪的事实,适用的法令、科处的刑罚及附加刑一并在公开法庭上宣告,并告知被告人和检察官自宣判之日起14日内有权请求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普通程序进行审判,即请求正式审判。请求正式审判,必须以书面材料提交进行即决裁判的法院。法院必须从速将此意见通知对方当事人。当事人提出正式审判的请求,即决裁判即失去效力。

㈡我国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立法模式选择

设立刑事诉讼特别程序无疑需要通过修改现行刑事诉讼法而实现,本文认为,在有关增设特别程序的立法中应当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1、特别程序应是刑事诉讼法中增设的独立程序。现行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第一审程序包括公诉案件或者自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及简易程序,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4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于简易程序是“可以”适用,可见简易程序虽有其适用范围,但却与第一审普通程序并无绝对的界限,当人民法院认为一审刑事案件不应或不宜适用简易程序时,该案件即应适用普通程序。本文认为,拟增设的刑事诉讼特别程序在立法中的体现应当与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一样,应作为一种有着特定适用条件的独立的刑事诉讼程序予以规定。即一审刑事案件可选择适用的程序有三种: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和特别程序。三者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但并无绝对界限,一般来说,特别程序案件应是可适用简易程序或普通程序的案件中犯罪事实清楚,被告人认罪的,人民法院认为“可以”适用特别程序的案件。当案件未选择适用特别程序时,则根据案件性质、类型等依法确定按照简易程序或普通程序进行审理。简易程序及普通程序的适用依照现有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但是,如果是在适用特别程序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宜适用特别程序的情形需转换程序时,则只能向普通程序转换。这与简易程序向普通程序转换类似。此外,关于审理程序的选择适用,主要由公诉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根据被告人是否作有罪答辩、可能判处刑期的长短及案件繁简等情况作出选择何种程序的建议,一般是就适用特别程序或简易程序提出建议,由人民法院决定。反之就按普通程序起诉。应当注意,特别程序虽与简易程序相似,也是以追求迅速审判为目的,但二者适用条件、审理程序、审理期限等均不尽相同,是各自独立的刑事案件审理程序。

2、刑事诉讼特别程序仅适用于基层人民法院的处刑较轻(可能判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单处罚金)的无附带民事诉讼的刑事公诉案件。之所以作此规定,是因为对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可能判处被告人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基层法院可能判处7年以上较长有期徒刑的案件,需要以完整的、正式的审理方式来保证案件的程序公正,从而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权利主张及责任承担一般比较复杂,加上刑事部分与民事部分一同处理,不易迅速结案。自诉案件情况类似,当事人间的权利冲突较大。加上自诉案件被告人一般未被羁押,人民法院没有必须快速结案的压力。因此,上述案件应当排除对特别程序的适用。至于以7年有期徒刑为分界点,本文是根据实践中基层法院多数案件的处刑情况、刑法关于刑期分档的规定等提出,是否科学有待研究。

3、适用特别程序的案件审理程序相当简化,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因为适用特别程序的案件一般均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且被告人认罪,较其他案件简单,同时特别程序不是正式的审理程序,案件审理过程中,诉讼参与人不必按照繁琐的程序进行诉讼,案件审理法官的主要工作是审查认定有无影响量刑的法定及酌定情节并对被告人准确处刑。因此,为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办案资源,对特别程序案件可以实行简便、迅捷的审理程序并由审判员独任审理。

4、依照特别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实行相对的一审终审。即被告人或公诉机关对人民法院依特别程序作出的判决,不能上诉或抗诉,但有在法定期限内(可确定为5日)提出异议的权利。若被告人或公诉机关提出异议,则该判决不生效,案件即转入普通程序进行审理,被告人、公诉机关对依普通程序作出的判决不服,可上诉或抗诉。反之,若被告人或公诉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提出异议,则依特别程序作出的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

5、刑事诉讼法中增设的特别程序应规定被告人有对程序的同意适用权或请求适用权,即特别程序的适用应当以被告人同意为前提。这是因为适用特别程序作出的是有罪判决,且被告人在特别程序中行使的诉讼权利并不完整。因此,对特别程序的适用应是被告人就该种审判程序及相应的诉讼风险权衡后自愿作出的选择,而不是由司法机关单方作出适用的决定,这体现了刑事诉讼程序的民主和正义,也是对被告人刑事诉讼主体地位的保障。

三、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适用条件及运作规则

㈠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适用条件

适用特别程序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其一,属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被告人可能被判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单处罚金的无附带民事诉讼的公诉案件;其二,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清楚,并有充分证据证实;其三,被告人作有罪答辩,即对指控的犯罪事实及罪名无异议,仅提出要求从轻、减轻处罚的辩解意见;其四,人民法院、公诉机关及被告人三方有适用特别程序的一致意见。但是,人民法院及公诉机关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应排除适用特别程序:1、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案件;2、辨别能力或表达能力受到一定限制的盲、聋、哑人犯罪案件;3、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犯罪的案件;4、比较复杂的共同犯罪案件。

㈡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运作规则

1、程序的提起。

⑴特别程序的适用一般由公诉机关提出。公诉机关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若其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并认罪,且案件符合可适用特别程序的其他条件,公诉机关可在告知该犯罪嫌疑人适用特别程序的利弊后,征求其是否同意适用特别程序。若犯罪嫌疑人同意,公诉机关可在起诉时建议人民法院适用特别程序,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案件符合特别程序的适用条件且并无应当排除适用的情形时,决定适用特别程序。

⑵人民法院对于公诉机关起诉时未建议适用特别程序的案件,经审查认为符合特别程序的适用条件的,可在取得被告人同意后,向公诉机关提出适用特别程序的书面建议,取得公诉机关同意后即决定适用特别程序。

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动请求适用特别程序的,公诉机关或人民法院必须告知其作有罪答辩并适用特别程序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以及可能因此丧失部分诉讼权利。公诉机关或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特别程序的适用条件的,参照上述方法操作,由人民法院决定适用。

公诉机关对建议或者同意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向人民法院移送全部案卷材料和证据。开庭审理时,公诉机关应当派员出庭。

2、特别程序的运作规则

⑴人民法院决定适用特别程序的,应当在决定之日起7日内开庭审理。在开庭前3日,人民法院应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公诉机关、被告人及辩护人。

⑵适用特别程序审理案件,应告知被告人各项诉讼权利及诉讼义务,并再次告知被告人如适用特别程序其会丧失部分诉讼权利,若被告人作出拒绝适用的表示,人民法院应即作出终止适用特别程序的决定。

⑶开庭时,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后,在宣读、出示证据时,可仅就提取证据的时间、地点、机关、证据的名称和证明的事项作简要说明,不必宣读、出示证据的详细内容。

⑷被告人作出认同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及罪名后,即转入法庭辩论,一般就罪轻及量刑进行辩论,控辩双方在发表公诉意见或辩护意见时,可省略对事实的综述以及对犯罪构成和法律适用的论证,直接提出对被告人应认定的罪名及量刑意见,控辩双方的辩论焦点可限于量刑意见。

⑸法庭必须听取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意见。

⑹对适用特别程序的被告人量刑时,可根据其具有坦白、认罪态度好的情节,判决时酌定从轻处罚。

⑺适用特别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庭作出判决。被告人、公诉机关在当庭宣判后5日内有权对判决结果提出异议,逾期未提异议该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人民法院即向被告人送达判决书。

⑻适用特别程序的案件应在决定适用特别程序之日起15日内审结。

3、可能出现的程序转换

⑴对依特别程序当庭作出的判决,若公诉机关或被告人在5日期限内提出异议,案件即转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

⑵如果在特别程序的审理过程中,出现不应按照特别程序审理案件的情形,也应即转换为普通程序进行审理。

增设范文篇8

关键字:刑法修正案危险驾驶罪醉驾追逐竞驾

一、刑法增设危险驾驶罪的必要性

(一)治理各种危险驾驶行为的现实需要

近来,全国各地的交通肇事案件都呈递增、频发态势。特别是“成都孙伟铭醉酒驾车案”和“杭州飙车撞死人案”,引发了社会对如何打击和防范交通肇事行为的强烈关注。一起起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迅速上升为全国性的公共舆论事件。来自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数据显示,自2009年8月至12月,全国共查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30.4万起,其中醉酒驾驶4.1万起。2010年,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共处罚酒后驾驶63.1万起,其中醉酒后驾驶8.7万起。一件件血淋淋的事故和一串串庞大的数字让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各种危险驾驶行为的治理。自然,人们开始关注法律、关注司法、关注刑罚。

(二)弥补刑事法网不足的立法需要

诚然,如果法律规范对某一危害行为的约束力及威慑力不够,就会导致某种不良事件的增多。笔者认为,对交通肇事立法上的不足和司法上的轻刑化也是各种危险驾驶行为久治不减甚至呈增加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一,从立法方面来说,我国现行刑法对交通肇事行为的规制存在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刑法规范对相关罪名的规定存在标准不明和界限不清的问题。具体说就是对危险驾驶行为引发的交通事故如何定性,究竟按交通肇事罪还是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刑事责任,法律缺乏明确规定,形成了盲点。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两个罪名的刑罚有着天壤之别,适用不同罪名意味着对城市道路危险驾驶行为完全不同的法律威慑力,直接影响对其打击的力度。

其二,从司法方面来说,一方面,交通肇事罪的轻刑化不足以让司机引起足够重视,醉酒驾驶也无法成为机动车驾驶员思想意识中的“高压线”。另一方面,交通肇事的轻刑化使得公、检、法机关及其办案人员思想上形成了思维定式和习惯做法,容易忽视对重罪证据的收集。这种习惯做法,使现实生活中大量发生的酒后驾车导致恶性事故,甚至肇事后高速逃离现场过程中又导致多人死伤等情况,基本上都以交通肇事罪定罪量刑,而且一般情况下多以缓刑结案,肇事者不过是赔钱而已,造成了严重的罪责刑不相适应的现象。

对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的惩治主要依靠法律,法律如果失之于宽泛,缺乏针对性,不能相对明确,就不能起到应有的惩治效果。在我国机动车高速发展的现阶段,立法部门当然有必要针对酒后驾驶等危险驾驶行为在立法上进行规制。

二、危险驾驶罪罪与非罪的界限问题

从法条我们可以看出,危险驾驶罪包括两个行为,一是“醉酒驾驶”,一是在道路上“追逐竞驶”。前一行为属行为犯,不用达到“情节恶劣”,只要酒后驾驶达到一定标准,就以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而后一行为属危险犯,即在道路上追逐竞驾,要使存在一定危险即情节恶劣才以本罪入罪处罚。所以,对于危险驾驶罪罪与非罪的界限就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醉酒驾车和酒后驾车的界定

如何界定“醉酒驾车”和“酒后驾车”是认定本罪罪与非罪的一个重要标准。基于我国目前对醉酒的相关规定,因为有了明确的考量标准醉酒驾驶可以通过测试设备、抽血化验来界定。刑(八)正式实施后,醉驾将由交通违法上升为犯罪,明显是加大了对这一行为的处罚力度。基于此,一些学者提出质疑:“既然力度增加,对应的标准门槛是否也应适当放宽?”他们认为如果还拿原有标准来考量,对当事者有失公平。笔者不同意以上观点。我们先来看几组对比数据。据了解,在瑞典,酒驾的标准为0.02%,德国为0.03%,日本为0.05%,美国为0.08%,而我国现行的酒驾起点标准0.2%(即在驾驶员的血液中每100毫升的酒精含量为20毫克),和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标准已经“宽松很多”。另一方面,我国现在对危险驾驶的惩罚力度与其造成的社会危害性并不均衡,与发达国家相比显得过轻。如果醉驾的标准过高,而惩罚力度又仅仅是拘役并处罚金,这将使得醉驾虽然犯罪化,但是对社会的威慑力却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二)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的定性

“飙车”一词在生活中不时被提起,早为人们所熟悉,但“追逐竞驶”作为一个新的名词首次出现在刑八修正案中,在对这一行为定性之前,首先应该明确这一概念内涵。一般认为刑八新增罪名危险驾驶罪中的“追逐竞驶”其实就是飙车的同义替换。在刑八修正案出台之前,对“追逐竞驶”只属于行政处罚的范围,对这一行为的定性,多是参照时速的标准来执行。但至于规定时速是多少,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路段,界定各不相同。现把“追逐竞驶”的行为纳入刑法规制的范围,如果仍然按照不同的城市不同路段来规定不同的标准,无疑会造成使用刑法的不平等性,不利于司法公正。

另一方面,从“追逐竞驶”的本身性质来看,与醉酒驾驶相比,“追逐竞驶”定性及其入罪的标准存在更大的难度。醉酒驾驶可以通过测试设备、抽血化验来界定,而且有明确的考量标准,可以说醉酒驾驶的考量是一个静态的过程。相反,飙车是一个动态的发生过程,但是追逐竞驾如何考量?飙车发生的过程由那一主体监控,监控后又该如何进行界定?虽然修正案草案将其列入犯罪来约束,但还应该明确具体的时速标准、界定方式,法律不能让它因缺乏操作性而流于形式。

综上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如果司法解释能对“追逐竞驶”的概念和标准更加明确,无疑可以增加执法过程中的可操作性,避免刑法适用的不平等,树立司法权威。

三、新增危险驾驶罪之刑法规范的不足与完善问题

(一)成立危险驾驶罪之危险驾驶行为的范围和种类需要进一步厘清

刑(八)修正案(以下简称刑(八))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危险驾驶罪采用列举式规定,根据这一法条,刑(八)目前规定的危险驾驶行为仅限于醉酒驾驶和马路飙车两种行为,而没有概括性的兜底式规定。危险驾驶的行为并没有涵盖与之危险性相当的其他行为,如吸毒后驾驶、无证驾驶以及严重超速和疲劳驾驶等,因此,这一条款大大降低了对当前和未来复杂形势的适应性。另外,由于法律解释必须以刑法条文为基础,因此,修正案的明文规定甚至也完全排除了以法律解释方式扩大其适用范围的可能性,这显然是值得商榷的。诸如吸毒后驾驶、无证驾驶等危险驾驶行为已经严重威胁到公共安全,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的后果,笔者认为,刑法同样需要把它们纳入自身的规制范围。

(二)危险驾驶罪入罪标准的细化与完善

从刑(八)增加的条款的表述看,“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才构成犯罪。此处的“情节恶劣”显然不同于结果犯中的“严重后果”。但是“何为‘情节恶劣’?恶劣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把“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的行为纳入刑法加以规制?关于这些问题上,有学者指出:这样的问题并不需要回答,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对“犯罪情节”与“犯罪后果”两个概念还存在混淆。笔者认为“犯罪情节”与“犯罪后果”虽有区别,但是两个概念之间本身就无泾渭分明的界限,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司法实践中要将两者完全区分,存在一定难度。情节轻微——情节恶劣——严重后果三个不同概念之间的两个“度”需要有关司法解释作出明确解释。例如:“飙车严重超速、飙车屡教不改、在道路繁忙的路段飙车”等行为视为“情节恶劣”并无争议;“出现事故或人员伤亡”就是有了“严重后果”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因为飙车造成“交通堵塞”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在一切都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时间能够带来的社会生产力是无法估量,“交通堵塞”也会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试问,“交通堵塞”应归为“犯罪情节”还是“犯罪后果”?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这一行为以本罪或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的问题。一个行为属于犯罪“情节”或“后果”将会以不同罪名进行定罪处罚。“情节恶劣”作为危险驾驶罪的一个入罪标准,虽然其不是结果犯,但是始终应当也必须要有一个“度”来作为衡量标准,否者势必造成司法适用的混乱及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膨胀。

(三)危险驾驶罪的处罚力度需适当增加

笔者认为,危险驾驶罪的法定刑过轻,应适当增加。原因如下:

其一,刑(八)规定的法定刑是“拘役并处罚金”,罚金往往受到犯罪人经济条件的制约,因而,执行能否到位、能否完全起到惩罚震慑作用存在疑问。如此一来,刑罚的威慑力就只能寄希望于主刑了。但是,一至六个月的拘役能否与醉酒驾驶和马路飙车的巨大危险性相适应?恐怕很值得怀疑。特别是大部分危险驾驶行为属于故意犯罪,最高法定刑为拘役明显处罚过轻,同时幅度这么小的刑罚在适用上也很难与不同程度、不同情节的醉酒相适应,从而在司法实践当中造成法官适用刑法的困难。

其二,我国刑法规定,拘役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一方面是执行起来的行政成本过大;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受躲猫猫一系列事件的影响,全国各个基层看守所在收押犯人时,都要对其进行全面的体检,只要身体稍有异常,收押程序就变得异常复杂,甚至直接拒绝收押。基于这样的现状,被拘役人员能否真正执行就打上了大大个问号。所以,危险驾驶罪的处罚力度应当适当增加,才能与我国的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相一致。

其三,刑(八)之所以增设危险驾驶罪,原因之一是现有的交通肇事罪名无法更准确、更严厉有效地惩戒、打击这类行为。现在,醉驾飙车终于酝酿入刑了,其处罚力度当然应当低于交通肇事罪,但是刑(八)的规定让这种差距过大,仍然没做到罪责性相适应。

(四)危险驾驶造成严重后果的罪名衔接问题

前文已经论述过,危险驾驶罪的两行为,前者是行为犯,后者是危险犯,其构罪条件并不要求有严重后果出现。所以,当危险驾驶由行为犯转变成结果犯,由危险性变成现实危害后,如何与刑法中其他罪名相衔接,也是必须预先考虑的问题。在刑八修正案增设危险驾驶罪之前,对醉驾及竟驾两种危险驾驶行为司法中普遍以交通肇事罪和以其他方法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刑八增设危险驾驶罪的原因之一也是考虑到在危险驾驶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不管是危险驾驶罪还是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都对其处罚过重。因此,笔者认为当危险驾驶造成严重后果后,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其他方法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相衔接,符合立法者的意图,也在行为人的遇见范围内,是刑法罪责刑相统一的表现。

1、危险驾驶罪不能与交通肇事罪衔接的质疑

对于危险驾驶与交通肇事罪的衔接问题,有一些观点认为:“由于危险驾驶罪是故意犯罪,当出现严重后果时,其主观状态也是明知而放任的间接故意,显然不能与以过失为特征的交通肇事罪相衔接”。基于这种观点,在讨论危险驾驶罪的罪名衔接问题之前,对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的罪过形态作出判断非常必要。现阶段,大多学者甚至法院判决都认为醉酒驾车尤其是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醉驾行为其主观罪过为间接故意。基于这一前提,很多学者就得出危险驾驶罪的主观罪过属于故意且是间接故意。以此为依据,他们推导出危险驾驶罪照成严重后果后,不能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因为其主观罪过形态不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危险驾驶罪包括两个行为,仅仅从其中一个行为——醉酒驾车是间接故意就推断危险驾驶罪的主观罪过只存在故意未免过于片面。笔者认为危险驾驶罪的主观罪过,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至于何种情况下是故意,何种情况下是过失,应该遵循主客观相一致的标准综合分析。

醉酒驾车尤其是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醉驾行为其主观罪过为间接故意,这一观点已经被众多学者所接受,且在司法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但是我们不能以此直接得出危险驾驶罪的主观罪过就是故意的结论。因为在危险驾驶罪的另一个行为“追逐竞驶”中,行为人也存在过失的主观罪过。“过于自信的过失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从条文中我们可得知,“追逐竞驾”的行为要构成本罪有一个条件限制,即“情节恶劣”。虽然其不同于犯罪后果,但是一个行为要达到“恶劣”始终是有一个“度”来衡量,这当中难免存在行为人轻信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情节恶劣”这一个“度”的情况。行为人的这种轻信就是一种过于自信的过失。当然,过于自信的自我认识不能是行为人无中生有的主观臆想,必须反映在客观现实中,不能脱离行为时的客观条件。例如,甲与乙相约在人员密集且限速为20公里的市区,以超过100公里的速度相互飙车竞驾,虽然甲乙自称,他们认为凭借其驾驶技巧可以避免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但是其自信显然是没有依据的,是不成立的。因此,此时甲乙的心理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而是放任受害者的死亡,属间接故意。相反,如甲乙相约在人烟稀少并无最高限速的地方飙车,出了事故,其自称,他们能凭借经验可以避免人员伤亡,这种自信就是有根据的,此时就成立过于自信的过失。综上所述,危险驾驶罪的主观罪过形式,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2、危险驾驶罪与两罪的衔接规则

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与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既不是想象竞合也不是法条竞合的关系,他们是三个独立的犯罪。当危险驾驶由行为犯转变成结果犯,由危险性变成现实危害后,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与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衔接显然都没有问题的。笔者认为,考虑危险驾驶罪造成严重后果的罪名衔接问题,首先应当区分行为人是故意还是过失,如果是过失,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故意则应该与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相衔接。交通肇事是典型的过失犯罪,以其他犯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则属于故意犯罪。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一般低于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法定刑,这也符合我国重点惩罚故意犯罪的一般原则。

参考文献:

1、赵秉志,张磊.“酒驾”危害行为的刑法立法对策.法学杂志.2009(12).

2、漆昌国.醉驾行为的刑法评价.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6).

增设范文篇9

为进一步完善我省既有住宅的使用功能,提高既有住宅区的宜居水平,方便居民的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既有住宅增设电梯问题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全省行政区域内需要增设电梯的既有住宅,当满足城乡规划、建筑结构和消防等方面的安全要求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意见的要求增设电梯。

二、既有住宅需要使用共有部位增设电梯,或者因增设电梯需要改变共有部位的外形或结构时,本着公开透明、充分协商、兼顾各方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有关规定,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

三、对因加装电梯影响住宅采光、通风的业主,可通过协商给予适当补偿,补偿费用在筹措资金中支出。

四、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可以通过下列渠道筹措资金:

(一)房地产所有权人共同出资:根据所在楼层等因素,由房地产所有权人按照一定的分摊比例共同出资;

(二)属于政府直管的公房可由公房管理单位利用租金收入出资增设电梯,并通过提高租金等办法收回投资;

(三)社会投资等其他合法资金来源。

五、既有住宅增设电梯项目的建设单位应为增设电梯的全体业主。业主可以委托既有住宅原建设单位或物业服务企业等其他单位具体负责工程报建、设备采购、组织实施等相关工作。

六、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施工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

七、各级城乡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尽可能简化审批程序,依法做好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的有关审批工作。

八、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的施工安装,应当符合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广东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规定》的要求,由具有相应资格的机构进行检测,并依法办理竣工验收等手续。

增设范文篇10

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逐年增加,在司法实践中,就承租人对租赁房屋进行改善、添附他物的,租赁关系终止时,租赁双方经常对增设、添附物的所有权和补偿问题发生的争议该如何处理,目前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不同的法院以及不同法官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亦不尽一致,甚至有些混乱,极不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对此问题比较合理的处理原则是:如果《房屋租赁合同》中对租赁房屋增设、添附物的所有权和补偿问题有明确约定的,只要该约定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内容不显失公平和违法,应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按照该约定处理。若没有约定的,依据有益费用返还原则处理。

首先,关于有益费用的概念和构成。我国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参照世界各国的法律规定,笔者认为,有益费用是指承租方经出租方同意,为改善、添附租赁物使之价值增加而支出的必要费用。构成有益费用应具备以下条件:1.该费用须为对租赁房屋进行改善或增设他物而支出的费用。如果仅为维持租赁房屋必要的使用状态而支出的费用属于必要费用而非有益费用。2.须因该费用的支出而使租赁房屋价值增加。3.承租人的改善和增设行为须经出租人同意。所谓对租赁房屋的改善,是指承租人在占有使用租赁房屋期间将租赁房屋进行装修改造成为具有更高价值的财产,改善物包含承租人的劳动价值。所谓增设他物是指承租人在租赁房屋上增设自己的财产,使二者结合在一起,使租赁房屋增值。我国《合同法》第223条规定:“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可以对租赁物进行改善或者增设他物。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对租赁物进行改善或者增设他物的,出租人可以要求承租人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依此规定,租赁合同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承租人不能擅自改变租赁物的现状。为了提高租赁物的使用价值或服务与自己的特定目的,对租赁物进行改善和增设他物既构成对租赁物合同的违反又构成对出租人财产所有权或他物权的侵害,承租人应承担违约或侵权责任。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对租赁物进行改善和增设他物的行为属于民法上的添附行为。承租人因为添附而支出的费用属于有益费用。一般而言,出租人对承租人为租赁物支出的有益费用有偿还的义务。

关于有益费用返还的依据,实践中看法不一。笔者认为,应适用不当得利的原则。因为,在租赁关系终止后,租赁的房屋返还给出租人,出租人应享有租赁房屋的增加价值,承租人因该费用的支出而受到损失,且出租人取得租赁房屋增加的价值没有合同和法律的规定,所以,出租人应将取得利益返还给承租人。

在审判实践中须注意,出租人返还的有益费用的数额,仅限于租赁合同终止时租赁房屋增加的价值额,而不是承租人支出的所有有益费用。因为,在租赁关系存续期间,租赁房屋增加的价值并不为出租人所享用,出租人只有在合同终止时才对租赁房屋增加价值余额占有。所以,出租人只负有返还有益费用余额的部分。另外,如果出租人要求拆除增设物的,且增设物能够拆除,可以责令承租人拆除,不必给予承租人有益费用补偿。在审理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时,对房屋装修物如吊顶、铺设地板砖、安装防盗门、窗等及其价值处理,宜遵照以下原则:1.有约定,按约定;2.无约定的,如果装修物能够拆除的,由承租人拆除归其所有;装修物不能拆除的,如果装修物对出租人今后使用无益处的,则不予补偿;如有益处,则按重置价折旧后适当给予补偿。是否对出租人有益处,应当根据出租人收回房屋后的用途是否与承租人的用途相同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