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8:30:23

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范文篇1

关键词:杂交水稻;新型制种技术;创新;发展

杂交水稻是我国发明的原创性粮食增产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野败不育株的发现和利用,杂交水稻技术开始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近几年,我国杂交稻年种植面积保持在约1600万hm2,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3%左右,每年需商品杂交稻种子约2.7亿kg,种子生产面积达15万hm2左右。除中国外,其他国家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每年约有636万hm2,每年需商品杂交稻种子约1.1亿kg,国外市值15亿美元以上,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我国一直引领全球杂交水稻发展,这与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通过4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国已建立起系统配套的种子生产技术体系,但是这些技术是建立在我国劳力密集型农业生产基础上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短缺,杂交水稻育种和种子生产技术需要不断地创新提高[2]。美国于1999年开始利用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此后才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今后,我国必须从劳力密集型种子生产技术转型,向高效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发展,以更好地促进杂交水稻种业发展,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形成大型种业集团,扩大“一带一路”国家的种植面积[3~5]。

1在劳力密集型基础上,建立了成熟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体系

杂交水稻制种是根据父母本抽穗迟早进行异步栽培,达到同步抽穗开花,实现异交结实生产杂交种子的过程。同一块稻田里,需要通过父母本分期播种、分厢插秧、母本割叶、父本赶花粉,以及分期收割、施肥和喷农药等一系列的种子生产环节,需要比常规稻生产增加更多的人工和成本。虽然杂交水稻繁殖、制种技术研究的历史很短,仅有45年的时间,但是基于劳力密集型基础上的制繁种技术体系已非常完善。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通过异交生产杂交种子,即制种技术很难。然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人工化种子生产技术体系。该体系的形成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摸索阶段(1973—1980年),制种产量450kg/hm2以内;二是完善阶段(1981—1985年),产量达到了750~1500kg/hm2;三是高产阶段(1986年至今),产量则为2250~3000kg/hm2。在三系法高产制种技术研究稳步发展的同时,随着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及利用,两系法制种技术研究也日新月异,并有后来居上趋势。从三系到二系,只是减少了不育系繁种技术一道工序,但杂交种子生产的制种技术还是与三系生产工序一样,制种工序仍然复杂,需人工多和成本高,同样需要制种技术创新。

2农业现代化需要创新高效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

中国现行的劳力密集型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工序繁杂,靠人工操作,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管理精细,追求优质高产,但是机械化程度很低,与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日益紧缺的现代农业不相适应。美国是最早开始采用全程机械化“厢式”制种的,但过于粗放,往往制种产量较低。该项技术也不适合中国国情,难以直接应用。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也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一些机械化制种的方法、途径和技术,在种子生产过程中的部分工序应用机械作业[6]。自2012年以来,在湖南成功推广了基于农用无人机辅助授粉的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采用父母本大行比相间种植、机械插秧、机械分收、农用无人机航空植保施药与辅助授粉等配套技术,制种产量达到了3000kg/hm2以上的高产水平,比传统制种方法节省用工50%以上,可节省成本5550元/hm2,已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大面积机械化生产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稳定制种基地、壮大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现行的制种技术虽然取得了成功,但还需要父母本分期机械插秧、机械分收,与常规种子生产相比仍然比较复杂,所以农业专家在不断探索更高效的方法。最近,我国又在育种和制种技术上取得了新的突破性的进展。2.1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和混播混收的机械化制种技术。我国现有杂交稻主要使用“厢式”制种技术,无法实现混播混收,导致对人工的严重依赖,也阻碍了种业的快速发展。近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单位将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与雌性不育恢复系制种模式相结合,找到机械化制种的新技术路径。将水稻雌性可育基因、花粉失活基因、荧光筛选标记基因等3类基因表达盒导入雌性不育水稻,杂合转基因水稻进行自交结实。自交结实完成后,通过光电分选,可获得纯合雌性不育水稻,以其为恢复系,用于杂交稻机械化制种。而“选落”的、携带转基因的杂合种子,可继续用于雌性不育水稻繁殖,有效解决了雌性不育水稻繁殖技术难题,并可实现杂交稻种子生产混播混收。这意味着,未来我国有望进入杂交水稻大规模机械化“混播混收”制种新时代。2.2优化组培技术,建立一系法杂交种。理想的制种技术就是固定杂种优势技术,实现从“三系”“二系”到“一系”法杂交水稻的选育目标。这样,“一系”杂交水稻既保持了基因型的杂合性,又保持了其杂种优势。而一系杂交种子生产就与常规稻一样,不需要年年制种。早期科学家们一直用无融合生殖方法在探索优势固定科学问题,进展甚微。最近,中国水稻研究所科学家根据植物干细胞能定向诱导成克隆植株的原理,已经从水稻植株胚、根、幼穗组织的体细胞诱导出愈伤组织,在实验室获得愈伤分化的克隆水稻植株,即优势固定的F1植株。另外,还诱导了玉米单倍体基因Mar-trilineal的水稻直系同源基因,利用基因编辑方法选育了杂种优势固定的子一代植株[7]。这将有望突破性地解决杂交水稻的优势固定和制种劳力密集的两大难题,实现杂交水稻种子的常规化生产。

3新型制种技术提高了制种效益,促进了种业发展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面积呈现缓慢减少趋势,常规稻面积有所增加,这与农业劳动力短缺、杂交种子制种成本过高有关。所以,新型、轻简、高效的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8]。全程机械化制种可降低种植成本和劳动强度,增加种业公司的经济效益;同时,种业公司也可以适当降低种子价格,让农民感到实惠,乐于用杂交种子直播种植。据隆平高科机械化制种效益分析:100hm2规模制种可减少长期用工45个以上、临时性用工4.5万个工日,用工降低的费用与机械化作业增加的成本可基本持平。该制种过程可实现标准化、精准化和规模化作业,能稳定制种产量,提高种子质量,并且可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量和包装成本,每公顷节支750元左右,可增收父本稻谷3000多元。又如,湖南绥宁县推广大规模机械化制种,示范方1000余hm2,产量达到4032kg/hm2,比人工传统方法增产645kg/hm2,增收节支1.29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我国杂交种子生产面积按每年15万hm2推算,能节支增收5.6亿~19亿元;如在全球推广,则经济效益更可观。如果实现一系法杂交水稻的常规化种子生产,则节支增效更显著,更有利于农民种植直播第三代杂交水稻和一系杂交稻,向轻简化农业生产发展。当然,经济效益是按制种规模100hm2推算的,规模大小影响机械化制种效益,而我国的大部分制种基地,田块高低不一致,不适宜大型机械化制种推广,影响整体经济效益,仍需要增加集约化和信息化的生产规模。杂交种子是100%的市场化或商品化率,因而极大地推动了杂交水稻种业的发展。实施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除了节支增收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以外,还有利于稳定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保证种子安全有效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前,我国杂交水稻年制种面积15万hm2左右,产种约2.7亿kg。杂交种子市值已从2001年15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150亿元,增幅迅速。相关的种业公司达到了3000多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同时,全球的杂交水稻因为极高的商品率,杂交水稻种业也成为国际种业巨头与中国种业合作的主要领域之一。由于国际上杂交水稻种子来源不稳定和种子质量难以保证,更需要推广新型、轻简、高效的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提升中国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种子质量,促进种子产业技术全面升级,引领种业向国外拓展,让国内好品种和技术能在国外真正落地,推动全球现代种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放鸣,彭少兵.杂交水稻在国外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科学通报,2016,61(35):3858-3868.

[2]QianQian.Smartsuperrice[J].SciChinaLifeSci,2017,60(12):1460-1462.

[3]梅凯华.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发展与创新[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0):2250-2253.

[4]李黎红.种业航母何时腾空而出[J].中国种业,2016(09):1-3.

[5]吕小明.借力“一带一路”推进我国杂交稻种业国际化发展[J].中国种业,2018(06):1-3.

[6]龙章腾,刘付仁.全程机械化是制种产业提质升级的必由之路[J].中国种业,2017(11):38-39.

[7]俞慧友.杂交水稻借力转基因技术,有望实现机械化制种[N].科技日报,2018-04-24(001).

杂交水稻范文篇2

1杂交水稻倒伏的原因

1.1品种因素

杂交水稻穗大粒多、粒重、产量高,后期易出现倒伏,再加上有些杂交稻品种株高大不抗倒。同时,在栽培管理上应根据杂交水稻生长规律做好抗倒伏栽培工作,不同的杂交水稻品种,其抗倒伏能力不同,如粤杂122,该品种植株较高、株型分散、茎秆粗、穗大粒多、粒重、根系发达[4-5],但后期如遇台风雨也较易出现倒伏,如天优122、五优308等,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株型集中,不易倒伏。

1.2栽培方式

据调查分析,栽培方式不同其倒伏程度也有差异,如插秧比抛秧,插秧较抗倒;抛秧比直播,抛秧较抗倒;直播比免耕抛秧,直播较抗倒;稀植比密植,稀植较抗倒。为提高杂交水稻单产、片面重施氮肥及磷、钾肥投入不足,氮、磷、钾比例不协调,分蘖期植株生长过旺,封行过早,穗期叶面积过大,易造成倒伏。施用化肥时期不当,过早或过迟施肥,也会使得杂交水稻发生倒伏。栽插苗数过多或每株秧苗分蘖个数过多,严重影响杂交水稻的通风透光性,造成根系生长不良,植株生长细弱,基部节间增长而诱导倒伏[6]。轻简栽培方式易出现出苗不齐、根系入土浅导致倒伏等问题。如果杂交水稻以移栽插植,其根系入土深、吸收养分活力强,可有效减少倒伏的发生。

1.3气候环境

过于干旱造成禾苗枯死倒伏。杂交水稻在后期齐穗后至成熟期随着谷粒的灌浆,籽粒充实,其顶层比重较大,稍遇上台风雨或露重天气就易出现大面积倒伏。强热带风暴、台风、暴雨和持续阴雨等严劣的环境因素对倒伏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兴宁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6—7月是杂交早稻生长的灌浆成熟期,同时受热带风暴和暴雨的侵袭,造成部分早稻倒伏和减产。

1.4病虫害

病虫害易使茎秆组织遭到破坏,稻飞虱、纹枯病以及菌核病等病虫害都会造成杂交水稻倒伏。纹枯病发生使杂交水稻基部茎秆组织坏死,抗倒能力减弱。

2防救措施

2.1预防措施

2.1.1选用抗倒伏杂交水稻良种。抗倒杂交良种是预防水稻倒伏的首要措施。选择植株较矮、穗粒性状较协调、茎秆粗壮、株型紧凑、穗大粒多、根系深扎的适合兴宁地区的种植品种。如近年来推广超级杂交稻五优308、天优122等,其抗倒性强,适应兴宁地区大面积种植,具有产量高、米质好、熟期适中、有利机收等特点,适合兴宁地区种粮大户大面积种植。

2.1.2加强栽培管理。一是合理施肥。不要偏施氮肥,在稻秆还田的基础上,适当多施有机肥,重点施用农家肥、饼肥等底肥。氮、磷、钾应合理配合施用,并补充微量元素,特别是硅肥。施用硅肥能使杂交水稻植株挺拔、茎秆坚硬、茎基部粗壮,控制基部节间伸长,有明显的抗病虫和抗倒伏作用。同时,水稻各生育期还要增施速效钾肥,其中孕穗期重施,效果最好。钾能促进杂交水稻茎秆细肥壁内纤维素累积,有利于提高杂交水稻茎秆抗折强度,从而增强抗倒伏的能力。二是科学灌水。要根据杂交早稻各生长发育期对水分需求的不同,实行浅水插秧,寸水分蘖,分蘖末期晒田,做到“浅浅露晒湿”的灌水方法。在保证水分需求的前提下,也要使土壤内有足够的氧气含量,促使根系生长强大。三是控制栽植密度。合理的栽植密度可使水稻通风透光良好,个体发育健壮,保证地下有足够的营养面积,地上有一定的空间,利于通风透光,抗倒伏能力增强。根据兴宁地区大面积调查,移植栽培的密度,早稻以抛栽足24万~27万穴/hm2、晚稻抛栽足27万~30万穴/hm2为宜。

2.1.3综合防治病虫害。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情报,及时进行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稻飞虱、纹枯病等。纹枯病可在水稻分蘖末期发病率达5%~10%时,用5%井冈霉素1.5L/hm2对水450~675kg/hm2茎叶喷雾。防治稻飞虱,可用稻虱净农药防治。

2.1.4合理化学调控。化学调控是防止杂交水稻倒伏的措施之一,效果显著。生产实践表明,在秧苗一叶一心期和移栽水稻拔节前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8kg/hm2,对水900kg/hm2喷施,可控制水稻节间伸长,有效降低植株高度,促进茎秆和根系健壮生长,从而显著提高杂交水稻抗倒伏能力。直播杂交水稻可以在一叶一针期施用1次多效唑进行调控。

2.1.5密切注意天气预报。在早造台风雨季节到来时,应抢在台风雨来临前加快机,收做到人停机不停,加快机收进度,确保早稻不受台风雨吹倒影响产量和稻米品质。

杂交水稻范文篇3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农业、财政、公安、工商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及等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为成员的公安县杂交水稻制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水稻制种管理工作的协调和督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局办公,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共同做好杂交水稻制种管理工作。县农业部门负责制定全县杂交水稻制种规划,依法对杂交水稻制种企业进行资质审查、生产过程监督和种子产地检疫,并对杂交水稻制种进行技术指导;县农业局所属的种子管理局承担全县杂交水稻制种管理的具体工作。县财政、公安、工商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做好杂交水稻制种管理的相关工作。孟家溪等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做好本辖区杂交水稻制种规划,并协助县农业部门加强对制种基地的管理。

二、科学规划布局。根据全县地理特点及水稻制种产业发展和管理的实际需要,目前,仅限于在孟家溪镇和甘家厂、章田寺乡进行杂交水稻制种。孟家溪等3个乡镇要按照“田块相对集中,土壤相对肥沃,以坳岗等自然隔离带为界限”的原则,对本辖区内适宜进行杂交水稻制种的农田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报县农业部门备案。县农业部门要根据乡镇调查和企业申报情况,统一规划杂交水稻制种区域、面积和品种,经县杂交水稻制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将杂交水稻制种任务分配到有关乡镇。

三、严把准入关口。凡在本县申请杂交水稻制种的企业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有工商部门核发的企业营业执照;申报制种的品种、地点、期限与农业部门核发的种子生产许可证相关内容一致;有农业部门核发的亲本种子产地检疫证明;具有与种子生产相适应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具有繁殖种子的隔离和培育条件;市场诚信度高,无不良制种记录;申报的制种基地面积不少于500亩。县农业部门对申请制种企业资质进行审核后,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制种通知书,企业凭通知书到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备案,并由乡镇人民政府统一安排制种区域。对未经资质审查或资质审查不合格的企业,各乡镇及村级基层组织不得与其签订种子生产合同。

四、强化风险管理。经审查合格的制种企业应向县农业部门提交书面承诺书,就种子收购时间、制种最低产量、最低收购价格、质量事故赔偿、遵守收购秩序等事项作出承诺,并按其申报制种面积向县财政部门缴纳制种风险保证金;其中:申报面积500至1000亩的,缴纳30万元制种风险保证金;申报面积1000亩以上的,缴纳50万元制种风险保证金。县财政设立制种风险保证金专户,实行专账管理;制种企业严格履行与有关村级基层组织、农户签订的种子生产合同,并按其承诺收购种子后,县财政将制种风险保证金全额退还给企业。

五、加强生产管理。杂交水稻制种企业必须与制种基地所在村级组织及参与制种的农户签订种子生产合同,并将合同报制种基地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农业部门备案。制种过程中,制种企业要加强对参与制种农户的技术指导,帮助其进行标准化制种,确保种子生产质量。

杂交水稻范文篇4

关键词:籼型杂交水稻;存在问题;对策;云南怒江

怒江州位于北纬25°33′~28°33′,东经98°39′~99°39′,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南延部分的横断山地带。境内有闻名于世的高山峡谷——怒江峡谷,立体气候特别明显,南北气温、降雨量、积温等差异非常大。因此,根据杂交水稻多年生产实践,结合怒江州自然生态条件来探讨怒江州种植籼型杂交水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怒江州的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怒江州籼型杂交水稻种植概况

怒江州总面积14703km2,耕地面积约4.8万公顷,水稻面积约6666.67hm2,适合籼型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约2666.67hm2,约占水稻总面积的40%。

籼型杂交水稻在怒江州已种植了20年,种植面积和单产都是南部大于或高于北部,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泸水六库,即位于北纬25°52′~26°54′之间、海拔1500m以下的地区,其中,海拔1400m以下地区的光照充足、积温高、雨量较少,是籼型杂交水稻的适宜种植区域。

由于州内适合籼型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小,故历年来均是从外地引进品种和购种。目前主要种植的籼型杂交水稻品种有Ⅱ优多57、Ⅱ优7号、Ⅱ优838、冈优12和汕优63等5个品种。其中,Ⅱ优多57、Ⅱ优7号、冈优12是我州目前主要当家品种,汕优63引入最早(1984年),现州内种植面积较少,约133.33hm2;Ⅱ优7号引进最迟(1997年),因其具有广适性,州内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

2怒江州籼型杂交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

2.1品种(组合)布局不合理

多年的实践表明,由于怒江州山高坡陡,海拔差异悬殊,如南部的冷水沟海拔只有738m,北部的贡山却达1583.3m,因受贡山的嘎娃嘎普雪山的影响,贡山1500m左右的怒江河谷已成了籼型杂交水稻种植的最高临界线。但在贡山担当(县城)以上区域仍有一些农户种植籼型杂交水稻品种。因该区域已超过海拔1500m,且纬度偏北,所种植的籼型杂交水稻产量优势极不稳定,不时出现歉收情形。经调查了解,多数农户通过耳闻或目睹籼型杂交水稻的产量高才选择种植的,少数农户通过媒体宣传选择种植的。

一些农户对所购品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以及适宜区域等了解不够,存在盲目引种现象,造成优良品种的丰产潜力发挥不出来,甚至出现绝收状况。调查中发现,在怒江州种植籼型杂交水稻应特别注意品种对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等主要病害的抗性,以及品种的耐肥性、耐涝性、耐低温性(特别是穗期耐低温能力)。品种的抗病性在种子包装袋上一般只是简要说明,且一般未包括怒江州的主要水稻病害的抗性,至于品种的耐肥性、耐涝性、耐低温性则很少涉及,加上一些种子经营商忽视对这方面的宣传,造成不少农户盲目种植某一品种。

2.2引进新品种力度不够,种子生产、销售、推广脱节

怒江州水稻种植区立体气候明显,南北自然条件差异悬殊,按理说,不同类型,特别是不同熟期的籼型杂交水稻品种在本州应较多;但事实与此相反,本州目前主要使用的是过去引入的外地已弃之不用或少用的老品种。究其原因,虽然近年本省和相邻省、市审定了大量的籼型杂交水稻新品种,但适合本州种植的籼型杂交水稻面积较少,且本州又实行了严格的准入制度,故州外的种子生产、销售商在本州推广新品种的兴趣不大,造成大量新品种一时难以进入。

2.3推广多年的良种未配套良法的情况依然存在

Ⅱ优多57、Ⅱ优7号先后于1993年、1997年从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引入,是我州目前种植的主要品种。跟踪调查表明,虽然种植了多年,也了解它们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但部分种植户在栽插密度、病虫草害管理、肥水管理措施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从而抑制了良种的丰产潜力。

在栽插密度上常表现密度过大或严重不够,在随后的施肥管理中又不适时、适量施肥。密度过大的情形下,苗够不及时晒田,造成贪青徒长、病虫害严重发生,贪青秃长后又不及时割叶;在密度严重不够情形下,苗不够、田干也不及时灌溉,不注意或不及时除草,造成有效穗不足。这些不当管理措施均不利于构建合理的水稻产量三要素,导致减产或严重减产。

在病虫草害管理方面,常表现为不“对症下药”和施药方法、时期不当。调查中发现,种植户常易将稻瘟病与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混淆,甚至个别种植户在防治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或白叶枯病时使用杀虫剂。在喷施农药时为省时、省力,用水量不足,造成防效不佳;为弥补用水量不足和增加防效,加大用药量,从而严重污染环境的情形屡见不鲜。对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不防微杜渐,造成病害流行,导致减产甚至绝收时有发生。在见到2代螟虫大发生时,或穗颈瘟发生时,才“急时抱佛脚”的种植户也不少见。

3现阶段怒江州种植籼型杂交水稻的对策

3.1用好现有主栽品种是当前籼型杂交水稻生产获得高产、稳产的权宜之计

Ⅱ优多57、Ⅱ优7号、Ⅱ优838、冈优12和汕优63等5个品种是我州目前的主栽品种,在我州种植多年,已为广大种植户所了解和认同,其高产栽培技术也为大多数群众所掌握。因此,在当前引进的新良种数量较少的情况下,我州各地应结合自身条件,根据历年的种植经验,避免盲目引种,在新引进品种特征特性和合理栽培技术尚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应选用适合本地良种,从而使水稻生产获得高产、稳产。

3.2加大引进新品种力度,改善品种布局

针对我州目前主要种植过去引入的少数几个老品种和种植户迫切需要适合本地种植新良种这一现状,本州宜放宽外地新品种的进入,加大引种、示范力度,增加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等经费投入,快速筛选出适合不同区域种植的新良种;之后,应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宣传这些良种,使之较快、较好地用于生产。这样一来,本州的籼型杂交水稻良种数量将得到大的增加,良种布局在不久的将来将得到合理改善。

3.3根据品种特性,结合海拔、纬度等自然条件来确定种植区域

怒江州的地势南低北高,雨水南少北多,贡山1500m左右的怒江河谷易受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特别是贡山嘎娃嘎普雪山的影响。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海拔超过1500m、北纬26°54′以北的区域,如贡山担当(县城)区域,当前已引进的籼型杂交水稻品种一般不宜种植。海拔1400~1500m、北纬26

°54′以南地区,适宜种植Ⅱ优7号、Ⅱ优838、汕优63等耐低温能力较强的品种,以减轻或避免8月的低温冷害对水稻抽穗扬花的影响。海拔1400m以下、北纬26°54′以南地区种植籼型杂交水稻易获高产、稳产,是籼型杂交水稻的适宜种植区域,但也应根据各地的小气候或特殊生态环境来选择适宜品种,尤其应考虑在水稻抽穗扬花期的8月是否易遭受低温冷害,是否易发生某种严重病害,以及雨水、光照、积温等气候指标的多寡。

不同籼型杂交水稻品种对温光条件的要求不同,适应的区域也不一致,应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来选择适宜种植区域。如在怒江南部高温少雨种植区,既是高产区,也是白叶枯病高发区,这个区域应种植如Ⅱ优多57、冈优12之类的高产、抗病品种。在怒江北部如福贡和贡山的北部地区,雨水多,日照少,积温低,应选择Ⅱ优7号、Ⅱ优838、汕优63等耐低温能力较强的品种。在泸水1400m以上地区为减轻8月的低温冷害对水稻抽穗扬花的影响,也应选用Ⅱ优7号、Ⅱ优838、汕优63等耐低温的品种,尽量不用如冈优12这类抗低温能力弱的品种。

3.4加强技术宣传和培训,严守良种配套良法

针对部分种植户虽然种植老品种多年,但在栽培管理措施上存在的不足,各级政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应采用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或赠科普读物,或采用“帮、教、学”等形式向这些种植户进行“技术扶贫”,让他们掌握好籼型杂交水稻栽培管理技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州外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良种在产量、品质、抗性,特别是品质、抗性方面有较大的提高趋势,这些好景象将给我州引进新良种乃至籼型杂交水稻生产带来发展和机遇。可以预期,今后我州引进新良种的步伐将加快,适合我州种植的良种数量将有较大的增加。因此,我州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各级种子生产经销商应密切配合,及时采用多种形式向种植户宣传和培训新引进良种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使他们快速地接受新良种,尽快地掌握新良种的高产栽培技术,从而尽早尽量地发挥新良种的生产潜力,促进水稻生产和广大种植户生活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杂交水稻范文篇5

论文摘要把增施钾肥作为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的重要措施进行试验示范,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总结了单季杂交水稻施钾增产效果以及钾肥的施用技术。

云和县地处浙江西南部,云坛乡是该县的一个山区农业乡,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单季杂交水稻常年播种面积在333.3hm2左右。近年来,我们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把增施钾肥作为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的重要措施进行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

1水稻施钾试验推广概况

根据土壤普查结果,全乡水田缺钾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80%,已成为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主要障碍。为了研究钾肥的施用效果和推广施用钾肥,提高施钾的经济效益,我们从2004年就开始进行钾肥的试验探索,先后在云坛、李山前、梅湾、靛青山、陈村等村设置钾肥试验点,累计3年共28大区对比处理,试验示范面积达67hm2,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2施钾增产效果

经过试验、示范和推广实践证明,增施钾肥能使水稻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据5个村的28个对比试验和测产验收统计,单晚稻平均增产688.5kg/hm2,增产11.3%,如2004年调查云坛村单季稻施氯化钾150kg/hm2,单产7929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555kg/hm2,增产7.0%;李山前村单季杂交水稻施氯化钾150kg/hm2,单产8454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852kg/hm2,增产10.1%。从总的验收情况看,单季杂交稻施用钾肥,平均单产8055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648kg/hm2,增产8.1%。由此可见,施用钾肥不仅补充土壤钾素不足,而且调节了氮、磷、钾的合理比例,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是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3钾肥施用技术

3.1根据土壤特性施用

对缺钾严重的土壤,施用钾肥效果显著。据调查,速效钾含量在50mg/kg以下的砂质田,单季杂交稻施氯化钾150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10.2%;而含钾比较丰富的灰泥田(85~100mg/kg),施用效果不如砂质田。如梅湾村的灰泥田,水稻施氯化钾150kg/hm2,单产7822.5kg/hm2,比不施钾肥的只增产5.6%。

3.2钾肥要与氮、磷配合使用

实践证明,只有在三要素合理搭配的前提下,增施钾肥才能充分发挥其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缺钾田施纯氮180kg/hm2,五氧化二磷90kg/hm2,氯化钾112.5~150kg/hm2,配比较为理想,增产显著。

3.3钾肥施用量和施用技术

3.3.1秧苗期适施钾肥。培育无病带蘖壮秧,是获取水稻高产的基础。含钾丰富的秧苗较粗壮,表现为叶厚、蘖多、根系发达、移栽后恢复生长早。因此,秧苗期必须适量施好钾肥。①旱育秧:用氯化钾45~60kg/hm2加适量氮磷肥混合湿润营养土4.5~6.0t/hm2沤制5~7d后作为秧苗基肥施用。②水育秧:早晚稻在4.0~4.5叶时用氯化钾60kg/hm2加尿素60kg/hm2于睛天下午灌薄水层后均施。

3.3.2分蘖期挑施钾肥。在插秧后到晒田前,一般施氯化钾45~105kg/hm2。在施肥过程中,必须因土、看苗进行挑施,重点掌握好3种类型田:①对瘦质田、冷水田、污泥田等含全钾1.5%以下的属于缺钾类型田,其缺钾症状一般在插秧后10~15d开始出现,缺钾植株比正常植株矮小、颜色暗绿、生长不整齐,老叶片的尖端出现黄萎,之后根系变黑,植株衰退,严重的易发生赤枯病或致死苗。因此,对此类田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在分蘖期应挑施好钾肥,可用氯化钾75~105kg/hm2,配合磷肥施用,同时做好降低地下水位工作。②对泥肉田、粘土田等含钾量中等的土壤,应根据土壤肥力及目标产量要求而定,以生产6000kg/hm2稻谷的田片,应施氯化钾45kg/hm2左右。③对含钾丰富的土壤和较肥沃的田块,分蘖期应看苗管理,苗势好的一般少施或不施钾肥。3.3.3幼穗分化期巧施钾肥。幼穗分化期应根据水稻前期生长情况施用钾肥。如前作种植蔬菜等短期作物或施有农家肥的,因残留一定钾养分,但苗势一般的,可施氯化钾45~75kg/hm2;如前作种植春大豆、春玉米或排场代料黑木耳、香菇等田块,且稻苗过氮导致叶片浓绿披斜的田片,一般施氯化钾105~135kg/hm2,以提高植株抗性。

杂交水稻范文篇6

关键词:杂交水稻;制种;保险;调查;建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建立政府支持,种子企业参与的商业化运作的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开展保险试点。根据绵财建[2014]107号和江财建[2014]120号文件精神,确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绵阳分公司为2015年杂交水稻制种特色农业保险经办机构。截止2015年10月底,整个保险工作告一段落。为了今后不断完善和顺利开展杂交水稻制种保险工作,笔者就整个工作进程进行了调研,并就相关实践进行思考分析,提出了相应建议。

1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保险的必要性

种业位于农业产业最上游,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决定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种子是具有再生产的“活”商品,其种子投入与收获量或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一般来讲,种子与粮食作物为1∶500,种子与经济作物为1∶1000。但种业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种子生产受水、肥、气、热等自然因素的制约,由于育种方法的局限性,选育的品种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有适应各种生态环境的“全能”品种,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不论是种子企业还是农户,其损失都极其巨大,甚至会导致绝收。

2保险方案的设计

2.1基本原则

2.1.1工作原则政府引导、自主自愿、市场运作、稳步推进。2.1.2保险经营原则低保障、广覆盖。

2.2保险金额及分摊比例

2.2.1保险金额及保险费率杂交水稻制种保险金额为2000元/667m2,保险费率为5%。2.2.2保费杂交水稻制种保险费为100元/667m2。2.2.3保费分摊比例保费分摊比例为市级财政40%(补贴40元/667m2),县级财政20%(补贴20元/667m2),制种企业代农户缴20%(缴20元/667m2),农户自缴20%(缴20元/667m2)。

2.3保险责任

在保险期内,由下列原因造成的杂交水稻制种的损失,损失率达到20%(含)以上时,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①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暴风(大风)、冰雹、内涝、旱灾等。②泥石流、山体滑坡、空中运行物体坠落。③亲本种子播种后由于低温(籼稻低于14℃、粳稻低于12℃)导致成苗率低,造成损失。④父、母本均处于盛花期期间,遭遇连续3d(含)以上阴雨天气,影响授粉结实。⑤在盛花期间,遭受连续3d(含)以上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影响受精结实。⑥在盛花期间,遭受连续3d(含)以上日最低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天气,影响受精结实。⑦在灌浆至成熟期,遭遇连续3d(含)以上日最高气温在34℃以上的高温天气,影响灌浆结实。⑧由于大风、大雨天气造成植株倒伏的。⑨流行性病害或爆发性虫害,经科学防治仍然造成损失的。⑩收获前遭遇连续3d(含)以上的阴雨天气,造成穗萌及穗发芽达到10%(含)以上,经精选加工后种子发芽率仍然低于国家标准的。

2.4免赔率及赔款处理

2.4.1免赔率每次事故绝对免赔率为5%。2.4.2赔偿金额赔偿金额=出险当期最高赔偿标准×损失面积×损失率(或穗萌率)×(1-绝对免赔率)。2.4.3不同生长期的最高赔偿标准(见表1)

3我市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概况及2015年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情况

3.1我市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概况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江油市政府就依托市种子公司率先发展以玉米、水稻为主的制种产业,1998年后逐步形成以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为主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2000年《种子法》实施后,江油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出台了加快制种产业发展步伐的若干政策措施。随着基地水稻制种产业的快速发展,制种面积从2001年的800hm2增加到2006年的3400hm2,建成以龙凤、大堰、义新、战旗、小溪坝等乡镇为核心基地的种子产业带,已成为四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如下较大的自然灾害:2001年,我市8月5日后连续40d阴雨,导致小溪坝镇等制种基地种子大面积穗萌,种子合格率下降40%。2006年夏天,四川遭受60年一遇的高温伏旱,新兴乡、义新乡、东兴乡制种基地在花期相遇良好的情况下,结实率下降60%。2011年夏天,我市大堰镇、龙凤镇制种基地在盛花期连续3d遭受大雨而无法授粉,致使产量下降50%。

3.22015年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情况

由于市场因素,种子企业大幅缩小制种生产面积,2015年我市实施水稻制种保险试点的生产面积为353.33hm2,主要分布于大堰、彰明、新安、义新等乡镇。亲本苗期长势良好,实现了满栽满插,由于气温异常,部分组合花期预测母本偏早,通过调控,实现了花期相遇。除因灾影响的个别组合及局部制种田块外,保险试点生产种子130.6万kg,企业入库126.11万kg,平均单产达245.8kg/667m2,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2015年水稻制种受灾及赔付

4.1受灾情况

2015年入夏以来(5月1日至7月30日),一是气温大部时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特别是孕穗期至扬花期(7月10日至8月5日),气温更是异常偏高。例如彰明镇从7月10日至8月5日的25d期间,仅6d低于35℃,盛花期的7月18~27日全部高于35℃,最高达到38.1℃。二是入夏以来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1%,7月15日以后平均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83%,例如战旗镇常年同期降雨量1200mm,2015年仅460mm,7月15日以来仅20mm。三是入夏以来平均日照数较常年同期偏多17%,空气湿度较常年同期减少23%。由于高温、少雨、低湿的影响,致使部分组合和制种田块受到严重影响。经调查,彰明镇8.47hm2汕优组合减产70%;河口、战旗、义新等地4hm2绝收;义新6.67hm2因旱缺水致使无法进行花期调节而致花期不遇减产;八一、龙凤、新安、大堰等地因高温和干旱,制种产量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4.2赔付情况

经江油市农业和畜牧局种子管理站与保险公司从5月开始反复宣传此项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截止6月底,试点参保面积290.61hm2,企业及农户共缴保费174366.4元。针对受灾情况,8月中旬保险公司邀请市农业部门种子、植保、农技推广等相关专家对制种基地受灾情况进行了现场勘察定损工作。10月底保险公司完成赔付工作,全市共赔偿765844.37元。

5保险效果

2015年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遭遇较大的夏旱连伏旱和10年一遇的高温,个别组合和田块绝收或大幅度减产,这正得益于有杂交水稻制种农业保险护航,受灾农户均不同程度得到赔偿,避免了自然灾害风险,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种子企业在此基础上也减轻了一定的负担。通过对基地的走访,广大农户和企业对此项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认为这是真正的为民办实事的体现,对水稻制种保险工作予以肯定和感谢,这为下一年开展杂交水稻制种农业保险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存在的问题

6.1认识不足

虽经保险公司和种子管理部门多次开会并到各乡镇宣传,但企业和农户对种子生产保险仍存有疑问:一是对种子生产保险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存在交了保费自己不一定得到赔偿的小农意识,所以2015年参保面积只占试点种植面积的82%。例如义新乡实际制种面积26.67hm2,实际参保面积仅13.47hm2。

6.2赔偿款均摊兑付问题

由于部分基地是以村为单位签单,赔偿金额确定后,个别签单单位分配时没有真正体现出险就赔的原则,各地对受损农户的赔偿定位不准确,存在均摊现象等问题。

6.3树立保险公司的信心问题

2015年是保险公司开展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保险工作的第一年,即遇10年一遇的高温伏旱,赔偿金额是整个所交保费的1.7倍。所以,怎样树立保险公司对此项工作的信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7思考与建议

7.1制种保险纳入中央补贴

目前,我国种子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制种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环节多的产业,劳动力需求大,成本投入高。不仅会受到水、旱等灾害的危害,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易受异常气温、湿度等灾害天气的危害,迫切需要制种保险。所以“将主要粮食作物制种保险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目录”和“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促进农业保险健康发展”,是解决地方财政对种子保险补贴的重要一环。

7.2建立完善的种业风险分散机制

一是在已有的制种保险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制种风险分散机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制种保险,让企业安心生产,让农民放心种植。二是完善保险实施方案。特别是要对保险责任细化,明确保险责任和免责范围,降低保险风险。

7.3理顺赔偿程序

杂交水稻范文篇7

论文摘要阐述怒江州籼型杂交水稻种植概况,指出其存在品种(组合)布局不合理、引进新品种力度不够、良种未配套良法等问题,据此提出现阶段怒江州种植籼型杂交水稻的对策。

怒江州位于北纬25°33′~28°33′,东经98°39′~99°39′,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南延部分的横断山地带。境内有闻名于世的高山峡谷——怒江峡谷,立体气候特别明显,南北气温、降雨量、积温等差异非常大。因此,根据杂交水稻多年生产实践,结合怒江州自然生态条件来探讨怒江州种植籼型杂交水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怒江州的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怒江州籼型杂交水稻种植概况

怒江州总面积14703km2,耕地面积约4.8万公顷,水稻面积约6666.67hm2,适合籼型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约2666.67hm2,约占水稻总面积的40%。

籼型杂交水稻在怒江州已种植了20年,种植面积和单产都是南部大于或高于北部,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泸水六库,即位于北纬25°52′~26°54′之间、海拔1500m以下的地区,其中,海拔1400m以下地区的光照充足、积温高、雨量较少,是籼型杂交水稻的适宜种植区域。

由于州内适合籼型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小,故历年来均是从外地引进品种和购种。目前主要种植的籼型杂交水稻品种有Ⅱ优多57、Ⅱ优7号、Ⅱ优838、冈优12和汕优63等5个品种。其中,Ⅱ优多57、Ⅱ优7号、冈优12是我州目前主要当家品种,汕优63引入最早(1984年),现州内种植面积较少,约133.33hm2;Ⅱ优7号引进最迟(1997年),因其具有广适性,州内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

2怒江州籼型杂交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

2.1品种(组合)布局不合理

多年的实践表明,由于怒江州山高坡陡,海拔差异悬殊,如南部的冷水沟海拔只有738m,北部的贡山却达1583.3m,因受贡山的嘎娃嘎普雪山的影响,贡山1500m左右的怒江河谷已成了籼型杂交水稻种植的最高临界线。但在贡山担当(县城)以上区域仍有一些农户种植籼型杂交水稻品种。因该区域已超过海拔1500m,且纬度偏北,所种植的籼型杂交水稻产量优势极不稳定,不时出现歉收情形。经调查了解,多数农户通过耳闻或目睹籼型杂交水稻的产量高才选择种植的,少数农户通过媒体宣传选择种植的。

一些农户对所购品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以及适宜区域等了解不够,存在盲目引种现象,造成优良品种的丰产潜力发挥不出来,甚至出现绝收状况。调查中发现,在怒江州种植籼型杂交水稻应特别注意品种对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等主要病害的抗性,以及品种的耐肥性、耐涝性、耐低温性(特别是穗期耐低温能力)。品种的抗病性在种子包装袋上一般只是简要说明,且一般未包括怒江州的主要水稻病害的抗性,至于品种的耐肥性、耐涝性、耐低温性则很少涉及,加上一些种子经营商忽视对这方面的宣传,造成不少农户盲目种植某一品种。

2.2引进新品种力度不够,种子生产、销售、推广脱节

怒江州水稻种植区立体气候明显,南北自然条件差异悬殊,按理说,不同类型,特别是不同熟期的籼型杂交水稻品种在本州应较多;但事实与此相反,本州目前主要使用的是过去引入的外地已弃之不用或少用的老品种。究其原因,虽然近年本省和相邻省、市审定了大量的籼型杂交水稻新品种,但适合本州种植的籼型杂交水稻面积较少,且本州又实行了严格的准入制度,故州外的种子生产、销售商在本州推广新品种的兴趣不大,造成大量新品种一时难以进入。

2.3推广多年的良种未配套良法的情况依然存在

Ⅱ优多57、Ⅱ优7号先后于1993年、1997年从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引入,是我州目前种植的主要品种。跟踪调查表明,虽然种植了多年,也了解它们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但部分种植户在栽插密度、病虫草害管理、肥水管理措施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从而抑制了良种的丰产潜力。

在栽插密度上常表现密度过大或严重不够,在随后的施肥管理中又不适时、适量施肥。密度过大的情形下,苗够不及时晒田,造成贪青徒长、病虫害严重发生,贪青秃长后又不及时割叶;在密度严重不够情形下,苗不够、田干也不及时灌溉,不注意或不及时除草,造成有效穗不足。这些不当管理措施均不利于构建合理的水稻产量三要素,导致减产或严重减产。

在病虫草害管理方面,常表现为不“对症下药”和施药方法、时期不当。调查中发现,种植户常易将稻瘟病与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混淆,甚至个别种植户在防治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或白叶枯病时使用杀虫剂。在喷施农药时为省时、省力,用水量不足,造成防效不佳;为弥补用水量不足和增加防效,加大用药量,从而严重污染环境的情形屡见不鲜。对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不防微杜渐,造成病害流行,导致减产甚至绝收时有发生。在见到2代螟虫大发生时,或穗颈瘟发生时,才“急时抱佛脚”的种植户也不少见。

3现阶段怒江州种植籼型杂交水稻的对策

3.1用好现有主栽品种是当前籼型杂交水稻生产获得高产、稳产的权宜之计

Ⅱ优多57、Ⅱ优7号、Ⅱ优838、冈优12和汕优63等5个品种是我州目前的主栽品种,在我州种植多年,已为广大种植户所了解和认同,其高产栽培技术也为大多数群众所掌握。因此,在当前引进的新良种数量较少的情况下,我州各地应结合自身条件,根据历年的种植经验,避免盲目引种,在新引进品种特征特性和合理栽培技术尚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应选用适合本地良种,从而使水稻生产获得高产、稳产。

3.2加大引进新品种力度,改善品种布局

针对我州目前主要种植过去引入的少数几个老品种和种植户迫切需要适合本地种植新良种这一现状,本州宜放宽外地新品种的进入,加大引种、示范力度,增加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等经费投入,快速筛选出适合不同区域种植的新良种;之后,应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宣传这些良种,使之较快、较好地用于生产。这样一来,本州的籼型杂交水稻良种数量将得到大的增加,良种布局在不久的将来将得到合理改善。

3.3根据品种特性,结合海拔、纬度等自然条件来确定种植区域

怒江州的地势南低北高,雨水南少北多,贡山1500m左右的怒江河谷易受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特别是贡山嘎娃嘎普雪山的影响。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海拔超过1500m、北纬26°54′以北的区域,如贡山担当(县城)区域,当前已引进的籼型杂交水稻品种一般不宜种植。海拔1400~1500m、北纬26°54′以南地区,适宜种植Ⅱ优7号、Ⅱ优838、汕优63等耐低温能力较强的品种,以减轻或避免8月的低温冷害对水稻抽穗扬花的影响。海拔1400m以下、北纬26°54′以南地区种植籼型杂交水稻易获高产、稳产,是籼型杂交水稻的适宜种植区域,但也应根据各地的小气候或特殊生态环境来选择适宜品种,尤其应考虑在水稻抽穗扬花期的8月是否易遭受低温冷害,是否易发生某种严重病害,以及雨水、光照、积温等气候指标的多寡。

不同籼型杂交水稻品种对温光条件的要求不同,适应的区域也不一致,应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来选择适宜种植区域。如在怒江南部高温少雨种植区,既是高产区,也是白叶枯病高发区,这个区域应种植如Ⅱ优多57、冈优12之类的高产、抗病品种。在怒江北部如福贡和贡山的北部地区,雨水多,日照少,积温低,应选择Ⅱ优7号、Ⅱ优838、汕优63等耐低温能力较强的品种。在泸水1400m以上地区为减轻8月的低温冷害对水稻抽穗扬花的影响,也应选用Ⅱ优7号、Ⅱ优838、汕优63等耐低温的品种,尽量不用如冈优12这类抗低温能力弱的品种。

3.4加强技术宣传和培训,严守良种配套良法

针对部分种植户虽然种植老品种多年,但在栽培管理措施上存在的不足,各级政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应采用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或赠科普读物,或采用“帮、教、学”等形式向这些种植户进行“技术扶贫”,让他们掌握好籼型杂交水稻栽培管理技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州外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良种在产量、品质、抗性,特别是品质、抗性方面有较大的提高趋势,这些好景象将给我州引进新良种乃至籼型杂交水稻生产带来发展和机遇。可以预期,今后我州引进新良种的步伐将加快,适合我州种植的良种数量将有较大的增加。因此,我州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各级种子生产经销商应密切配合,及时采用多种形式向种植户宣传和培训新引进良种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使他们快速地接受新良种,尽快地掌握新良种的高产栽培技术,从而尽早尽量地发挥新良种的生产潜力,促进水稻生产和广大种植户生活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杂交水稻范文篇8

一、引种品比试验概况

本次从穗丰种业有限公司引进8个品质优良、经济性状优异、熟期适当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分别为:中优9801、华优6号、金香优830、B优817、中优63、川香优2号、D优多系一号。其中中优9801展示示范面积22亩,华优6号展示示范面积17亩,金香优830、B优817和中优63展示示范面积各5亩,川香优2号展示示范面积14.5亩,D优多系一号展示示范面积11亩,共103亩。

试验地点选在我市水稻主产区**镇**村群众种植意识强的平寨坝子,海拔800公尺,泥田肥力中等以上,前作油菜,交通便利。

二、试验方案

(一)试验设计

每个品种集中连片展示,不设重复,不设对照,以展示产量的高低依次排名,种植规格按当地种植水平分别在10000穴—11000穴左右,以等距拉纯规范栽插,103亩展示集中在一片,统一按当地大生产种植水平进行管理。

(二)栽培管理

1、秧田期管理:展示主要以旱育秧为主,有少量的温室两段育秧,4月6-7日进行种子处理后于10日-18日播种,按照旱育稀植标准进行苗床的整地、培肥、调酸、播种、除草、盖土、盖膜,搭架覆盖无纺布,出苗后,5月1-10日持续高温天气,部分秧田白天揭膜不及时造成烧苗,5月11-13日突然降温,部分田块盖膜不及时又造成了冷害,抑制了秧苗的生长发育,经及时采取措施,加强苗床的田间管理后,基本上恢复正常。稻飞骚迁入我市较早,5月上旬危害水田秧苗和旱育秧苗较为严重,用扑虱灵与杀虫王防治三次。5月24-30日全部移栽结束。

2、大田期管理:大田每亩用围肥1500公斤、复混肥50公斤作底肥,6月2-12日用尿素5公斤拌除草剂追一次肥。8月10-15日结合防治穗颈瘟喷一次叶面肥(磷酸二氢钾)。7月份以来都匀市水稻遭受第三代和第四代稻纵卷叶螟为害严重,重灾田块叶片全卷曲白叶,展示田块于7月15-25日结合防治稻瘟,集中连片防治了两次,有效的控制了病虫害的大发生。9月11-15日进行实割测产验收。

三、结果与分析

(一)产量:整个展示不设对照,各品种依产量排名(见田间记载统计表),从表上来看,参展的8个品种里面中优9801最高为620公斤,其次是华优6号和川香优2号为590公斤,最低的是中优63为560公斤,因此,该展示在相近的种植管理水平下,产量相差不多。

(二)生育期:生育期最长的是中优63为154天,最短的是华优6号、B优817和川香优2号为147天,其余在148天-152天之间。

(三)抗病性:从田间观察调查的情况分析,发生感叶病与穗颈瘟的品种有金香优830、川香优2号和D优多系一号,经防治后基本上没有影响产量。其余5个品种较抗稻瘟病。后期中优218和川香优2号早衰易倒伏。

(四)综合分析:根据田间记录统计表可知,中优9801株型适中,叶色深绿,抽穗整齐一致,产量最高,抗病性强,可大面积种植;华优6号株型适中,叶色淡绿,整齐度中等,抗病性较强,产量在本次试验中位居第二;金香优830株型松散,叶色淡绿,轻感叶瘟、穗颈瘟,抗倒伏性强;中优218株型紧凑适中,剑叶直立,叶色深绿,生长整齐一致,抗叶瘟、穗颈瘟,后期早衰易倒伏;B优817株型紧凑,剑顺直立,叶色深绿,抽穗整齐,较抗叶瘟、穗颈瘟,抗倒伏性强;中优63株型适中,叶色深绿,生长整齐,抗叶瘟、穗颈瘟,抗倒伏性强;川香优2号株型适中,剑叶宽大,生长整齐,轻感叶瘟、穗颈瘟,后期早衰易倒伏;D优多系一号株型松散,叶片宽大,生长整齐,轻感叶瘟、穗颈瘟,抗倒伏性强。通过对8个优质水稻新品种的栽培管理和观察分析,认为各品种的经济性状有一定差异,经筛选比较后,适合我市生产运用的有中优9801、华优6号、金香优830、B优817以及中优63。它们的株型松散适中、抗病、抗倒伏性强,综合性状较好。

四、结果与分析

作者通过这次品种试验,认为以下几条建议对做好试验是十分关键且重要的:

(一)正确把握区域试验目的:进行水稻区域性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准确鉴定水稻新品种在一定区域的适宜种植性及其丰产性、抗逆性和品质等性状,做到“良种的推广应用有计划、品种布局区域化”,给新品种的审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水稻生产的有序发展。

(二)要有科学的试验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水稻区域试验要有科学的试验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不仅需要懂得理论,更需要深入试验田精心细致的操作,这是搞好水稻区域试验的前提和思想基础。

(三)搞好田间原始数据的观察记载:田间的细心观察准确记载是区域试验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也是非常辛苦的时段。在这个环节中也往往由于人员不同造成的判断差异而对同一个性状同一个时间的记载数据也有所差异,所以观察记载的标准必须统一,使记载数据尽力减少人为差异。田问观察记载的原始数据不得随意更改。

(四)取样考种:取样必须有代表性,采取正确的取样方法。考种过程中的数粒、称重等都应采用仪器设备,避免由于人的疲劳或各人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人为误差。

(五)分收计产:产量是试验的一个重要指标,收割时必须在收完一个田块后把工具清理干净再收割第2个田块,不能混杂;晒干称重时一定要保持各田块所收品种含水量一致,这关系到产量的评比。

(六)数据汇总:由于一组试验的各项性状记载数据繁多,汇总中要特别注意数据不能张冠李戴。统计、分析、计算方法要统一,在计算和结果中保留的小数点位数都要统一,否则同样的原始记载数据得出的结果都会不同。

参考文献

杂交水稻范文篇9

1、够苗即晒田

科学管水。分蘖期浅水1~3厘米,当每亩茎蘖苗达15万(预想的穗数)开始晒田,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阶段,保持1~4厘米浅水层,乳熟和黄熟期采取4~1厘米间歇活水灌溉,收割前7天左右排水落干。

2、因苗情施穗肥

水稻及时适量施用穗肥,可促进灌浆结实,提高稻米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但穗肥施用过迟、过多,易造成贪青迟熟,灌浆速度慢,导致稻米品质下降。

2.1全面施穗肥。无论是早发田还是迟发田,都必须因苗及时适量施用穗肥。

2.2配施磷钾。施穗肥要特别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最好施高浓度多元复合肥。后期结合防病,叶面追肥,加速灌浆,提高穗粒数、千粒重和稻米品质。

2.3查苗施肥。穗肥施用要因苗而异,杂交稻主要施保花肥,在叶龄余数1.5叶期(倒2叶露尖),即早熟组合播种后75-80天、中熟组合80-85天、迟熟组合85-90天。每亩施高浓度复合肥7.5-10公斤或尿素2.5-3公斤、氯化钾5公斤。

2.4配套措施。追施穗肥后,为加速养分运转,防止早衰,宜在抽穗灌浆期采取根外追肥,养根保叶。

3.及时防治病虫害

3.1稻瘟病防治方法:在破口始穗期、齐穗期各用药1次。一般每亩每次用45%咪鲜胺10克加70%三环唑50克或40%稻瘟灵100克,对水60-70公斤配成药液喷施,将植株喷透。交替使用对口农药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2、纹枯病发病初期,一般在分蘖末,丛发病率达5%,或拔节孕穗期丛发病率达10-15%的田块需进行药剂防治,可选药剂如下:井冈霉素、30%纹枯利可湿性粉、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

3、稻曲病防治方法:在破口始穗期前5-7天、齐穗期各用药1次。用井冈霉素、苯醚甲环唑、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三唑酮等。

4、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在7月上中旬发生。防治方法:稻纵卷叶螟克选用阿维.·三唑磷、丙溴磷·辛硫磷、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阿维菌素、甲维盐、杀虫丹或杀虫双等。稻飞虱可选用啶虫脒、扑虱灵、吡蚜酮、烯啶虫胺、毒死蜱等。

杂交水稻范文篇10

关键词: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识别;防治技术;贵州榕江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据榕江县植保站、种子管理站调查,该病在榕江县最初发生于2002年,近几年危害逐年加重。2009年,榕江县第1代灰飞虱发生量极大,带毒率高,在全县19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发生,是近年来榕江县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较为严重的一次。一般发病田块损失产量1~2成,重者损失3~5成,有的稻田甚至因此绝收,成为杂交水稻的突发性病害,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1-2]。现将其发病症状和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症状识别

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共同特征是:病株明显矮缩,分蘖增多,叶色浓绿,叶片僵直,新叶有的出现扭曲皱缩。

1.1秧苗期症状

病株颜色深绿,心叶抽生缓慢,心叶叶片短小而僵直,叶枕间距缩短,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鞘里。植株矮小,不会抽穗。由除草剂药害引起的是枯黄;由植物生长调节剂药害引起的是扭曲畸形;由杂交稻种性不纯引起的杂株在秧苗期一般看不出来。

1.2分蘖期症状

病株分蘖增多、丛生,上部数张叶片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蘖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处于分蘖期的药害病株,其所在叶片均质地刚直,心叶扭曲畸形,边缘白化;杂交稻种性不纯的杂株则生长都比较正常,一般为株形矮小,叶片宽窄和色条变化等[3]。

1.3抽穗期症状

全株矮缩丛生,有的能抽穗,但相对抽穗迟而小,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僵直;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褶皱;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在感病的稻株茎秆上可见白蜡状突起的脉肿斑。这是当前黑条矮缩病最突出的表现症状。

2防治技术措施

水稻黑条矮缩病最好的防控措施是切断病毒链。农户在水稻收获后,要及时焚烧发病稻草,并清除干净稻田里的杂草,否则染毒稻株可能成为来年的毒源。翌年春耕的秧田应尽量选择远离重病田,提倡秧田集中连片培育秧苗。不要将有病秧苗运到无病区,以防人为扩散毒源。

2.1农业防治

目前在生产上主栽的杂交水稻普遍感病,据调查,优质米及香系列品种较一般品种感病重,在榕江县近年来易感病的杂交水稻品种有:Ⅱ优725、Q优6号、扬两优6号、宜香725、川香优6号、凯香1号、宜香1979、宜香2292、宜香9号、泸香615、内香8156、黔香优2000等。据分析,耕作制度多元化、栽培方式多变化、农田生态多样化,加上冬季气候趋暖,是2009年水稻黑条矮缩病扩散的主要原因,与水稻品种和种子质量无关。

(1)合理田间作物布局。因地制宜做好作物布局,合理安排寄主作物与非寄主作物,尽量做到连片种植,创造一个不利于灰飞虱生存的生态环境,阻断灰飞虱传毒。

(2)在水稻播种前及时做好秧田四周杂草上的灰飞虱防治,阻断媒介昆虫在上下季作物、不同熟期之间和杂草之间的迁移传病。

(3)避免在病源地附近培育秧苗。秧田应尽量选择远离重病田的田块,提倡秧田集中连片培育。若以田头零角做秧田,秧苗受染传毒几率较高。

(4)加强秧苗期管理。秧苗期应合理平衡施肥,切不可施氮肥过头,严控秧苗过嫩过绿,否则易招诱灰飞虱传毒发病。在重病区,应改两段育秧为单段育秧,秧苗不能培育过稀过强,其秧苗密度应相应提高。秧苗相对弱势则抗病力较好。

(5)适当提高杂交水稻栽插株数和栽插密度。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系统性侵染的病毒病,单株插一旦发病则成丛矮缩。在重病区适当提高栽插株数和栽插密度,可减少相对侵染几率,减轻传毒侵染发病。

2.2化学防治

(1)全面开展药剂浸种、拌种。结合水稻种传病害防治,大力推广35%稻拌成、5%锐劲特、25%吡虫啉等药剂浸种、拌种,利用药剂的内吸传导作用控制秧苗早期灰飞虱传毒。

(2)策略性防治。做好田边、沟边杂草灰飞虱全面药剂防治,在水稻播种前做好田间的化学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尽量减少传毒来源[4]。

(3)秧田期和大田初期防治。杂交水稻秧苗二至七叶期是灰飞虱传毒的关键期,做好秧苗期和大田初期治虱防矮是控制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措施。据调查,在水稻秧苗五叶期前后施药防治2次,时间间隔5~7d,效果很好。移栽返青后,一般在栽后7~10d,再施1次药防治,可收到良好的效果,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大发生危害。

(4)药剂防治技术。选准药剂,用足药量,持效性药剂与速效性药剂配合,不同药剂配方交替使用,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性。选择持效性较好的5%锐劲特、25%噻嗪酮、20%啶虫脒、25%吡虫啉(博得、先净)等,与速效性较好的毒死蜱(48%新一佳、40%新农宝)、异丙威、仲丁威、混灭威、敌敌畏等结合使用。确立以秧苗二至六叶期为重点、大田初期为补充的防治适期,并适当提高使用剂量。在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常发区,在治虱防病时,选用菌克毒克等病毒钝化剂预防1~2次,可提高植株抗病毒能力,减轻发病危害程度。要注意交替用药,延缓灰飞虱抗药性产生,并注意毒死蜱、敌敌畏等农药的安全使用。改进防治次数,在发病流行区增加防治次数,凡每次防治后其残存虫量仍达到防治指标的需继续进行防治。为了有效控制发病流行,应改单家独户防治为群防连治,做到统一时间,统一防治,确保全区域有效控制。

2.3补救措施

(1)为防止该病发生造成经济损失,移栽时在正常的行间或宽窄行的宽行间预插一定数量的秧苗,以备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时补秧苗,即在杂交水稻移栽后20d内及时拔除病株,并从行间或宽窄行的宽行间预插的秧苗拔除,移栽在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处。如在杂交水稻移栽后20d内,大田没有发生黑条矮缩病,也要将预插在行间或宽窄行的宽行间的秧苗拔除,以利正常移栽稻株的生长发育。

(2)在移栽时没有预插秧苗的田块,及时去蘖补栽是应急补救的重要措施,即在杂交水稻移栽后20d内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而埋,然后从健丛中取出一半分蘖移栽到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处,并适当加施速效肥,可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其他照常管理。在已见较重发病的情况下,此措施具有良好的除病保产效应。

3参考文献

[1]刘彩霞,马宁,杨国兆.泗阳县水稻黑条矮缩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78,184.

[2]吴涛,冯锦刚,邹游,等.荆州市晚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及防治方法[J].湖北植保,20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