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6:07:14

愉悦

愉悦范文篇1

一、审美愉悦和娱乐性愉悦的联系

美学研究、艺术研究以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审美愉悦和娱乐性愉悦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其一,审美愉悦和娱乐性愉悦,都是主体实践活动的结果,而且,从活动的最终效应看,两者都以主体的快乐作为主要追求目的,而且在快乐目的实现时,主体的心身都表现为一种兴奋、自由甚至陶醉、忘我的状态。其二,两种愉悦的获得都从感官对对象的接触开始,因此,外界事物的刺激,感官对刺激形成反应,最终引发主体心身的愉悦是它们共有的过程。可以说,这两种愉悦都是以感官感受为前提的,没有感官的直接参与,审美愉悦或娱乐性愉悦都不可能实现。其三,二者都离不开由主客体双方共同组织而成的某一特定条件,即能够让主体和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殊环境或氛围。在这个环境或氛围中,主客体既是环境或氛围的构成要素,同时还共同参与了存在于这个环境中的某种特殊性的活动,而主体所获得的愉悦,正是这种特殊性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结果。

正是上述几个共性的存在,使人们在对审美愉悦和娱乐性愉悦进行分辨时,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导致彼此不分的错误。事实上,审美愉悦与娱乐性愉悦是表层相似,实质迥异的两种完全不同愉悦形式,它们之间的区别十分明显。

二、审美愉悦与娱乐性愉悦的区别

首先,审美愉悦是美感的基本表现形式。而美感,从认识论讲,属于人的感性认识范畴。人类的审美活动不能离开感官的参与,而且,人类审美所借助的感官主要是视听,所以,美感有时又被人称为视听美感。视听美感的突出特点是,主体欣赏、观照对象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也不会占有对象或对对象造成伤害;美感产生时主体的愉悦是由观照对象的形式及形式引发的联想引起的,主体对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涉及利害和功利,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当人们进行审美实践时,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视听对象的虚象或实象身上,而对自身则无暇兼顾,是一种“忘我”状态。

而娱乐性活动则不同,它虽重视视听感官的参与,但同时更重视调动其他感官的参与,它不受制于审美活动时,主客体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规定,而可以让主体直接融入于客体之中;在注意力的分配方面,它也是对象和自身兼顾,而且对自身具体感官的是否快适非常在意,所以,娱乐性的愉悦带有很明显的功利性,即便有时候也有“忘我”现象的产生,却是有目的的投入的结果,所以它始终不能摆脱功利目的的成份,最多也只是非功利的美感愉悦和功利的生理快感愉悦相结合的产物。

其次,从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动机讲,审美实践追求的是非功利的审美享受,而娱乐活动追求的则是功利性的快乐,而审美享受的内涵远比娱乐快乐丰富得多。仅就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门类对美感和快感效果的追求而言,古典艺术因倾向于追求审美效果,所以,特别重视表现与视听有关的艺术元素,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得“距离产生美”的艺术效果。因此,当人们欣赏古典艺术时,它给人带来的主要是视听美感享受。而现代、后现代艺术在表现艺术上则除了追求审美效果之外,更强调其娱乐性效果,这就不可避免地使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要表现视听感官所能觉察到的元素,而且还要表现对其他感官生理快感刺激的元素,所以,现代、后现代艺术作品即便包涵非功利的成份,也决不会象古典艺术那样纯粹,它是非功利的美感与功利性的快感杂糅的混合体。这恰好正是娱乐性愉悦所特有的特征。

例如,现代派艺术就非常重视艺术对欣赏者视听之外其他感官的刺激和吸引效果,尤以强调对性感官的刺激最为突出。表现性欲和情欲是现代派艺术创作的主要倾向之一。怪异的声音,扭动的躯体,暧昧的色彩,隐喻的文字……被大量填充到艺术作品中来,以性的挑逗和诱惑作为艺术的卖点,把“跟着感觉走”演绎成现代艺术的时尚口号就是这种心态的生动写照。这一切都表明了现代艺术虽不排除视听,但视听在其中的作用已不再占据主席而被引至末席甚至被完全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对人的视听之外的某些或某个感官的刺激,以激发人的最原始和最本能的反应。而在人的最原始、最本能的反应中,潜藏最深,对人的各种行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性本能。所以,表现性的欲望和冲动,成为许多现代艺术追逐的时尚和目标。

由于美感与快感具有令人愉悦的同质性,所以,在艺术创作中,适时适当地让较微弱的性感参与其中,通过联觉的作用,以增强其视觉、听觉的美感效果是必要的。如在绘画中将人体画得性感一些,对增强其视觉效果有好处,但前提是必须把握好量与度,即性感的参与必须是较微弱的,并完全融化在艺术之中,使之与作品浑然一体,而不是特别突出或夸张。只有这样,对欣赏者而言,艺术品中的性感成份对其只引起微弱的内模仿,不会导致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将注意力的重心由指向作品而向指向自身方向逆转。这样一来,它给欣赏者带来的感受仍是以美感为主。如果作品中强调的是强烈的性感刺激,则不但会引发观者强烈的内模仿,而且还会因为观者内模仿过于强烈,使原本应由视听感官唱主角的审美实践,演变成由其他感官唱主角的娱乐方式,使欣赏者的注意力由对视听感官对象的注意转移到对自身的性感器官的注意上,由对对象的有距离的注意转移到对自身或自身感官无距离的注意上。这种情况出现的结果,必然是导致审美者所获得的不再是形式感而是感官快感。

当前,相当多的现代艺术因以追求娱乐效果为目的,所以,将美感与快感结合,或者以快感替代美感的艺术行为普遍存在。比如现在的影视行业,靠性感、紧身衣裤支撑票房价值;选美活动的最高得分是性感;广告和时装表演以暴露为卖点;就连卡通人物造型也把性成熟作为一种招牌……各种表现性渴望和性诱惑的创作手法充斥于现代艺术之中,并成为现代艺术的标签到处招摇,等等。这种把审美愉悦演化成娱乐性愉悦、用快感取代美感的做法,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被进一步强化,有些人甚至把它当成现代艺术的唯一特色来提倡,从而不可避免地将艺术引上了“娱乐等于艺术”、“性是艺术的唯一源泉”的岐途。

从对社会和艺术发展的历史的考察中,我们得知,商品社会时代的文明,是人类以往经历过的社会中功利性最明显的文明,商品经济时代的艺术,也因受这个时代功利性的影响而成为功利性最明显的艺术。以古典和现代艺术对爱情的表现为例,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古典艺术崇尚爱情,羞于谈性,或只在必要的时候含蓄地谈性;现代派艺术则反其道而行之,崇尚谈性更甚于谈爱情。而爱情和性的根本区别在于,爱情多少带有点非功利的因素,而性则基本只剩下功利因素了。

三、审美愉悦和娱乐性愉悦的区分对人生和艺术创作的启示

由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人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呼声高过一切的市场经济年代,谈论衣食住行和行乐的方式一定比谈论“真美”更容易博得众多人的附和。因为,商品时代的现实向人们灌输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已经让人们养成了用功利的眼光看世界的习惯。但当我们住豪宅,开好车,吃山珍海味仍觉心情郁郁、孤独难奈的时候,说明还有另一种更弥足珍贵的东西在击打我们的灵魂。这种弥足珍贵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人类对美的事物的不倦追求。如果我们能顺着审美愉悦和娱乐愉悦的不同本质,去回应一下那来自心灵的最深层的呼唤,也许会让我们的人生在充满商业气息的现代社会中能找到另一种寄托,从而改变我们原本业已认定的生活态度和信念。我们普遍地知道,审美地生存应该是人类生存的最高目标,但对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并不清楚有多少困难要克服,有多漫长的道路要走。它需要唤起人类最彻底的觉悟和自觉,包括对美的事物的认识的觉悟和自觉。如果将人生的追求具体化,那么,自由并愉快地生活着,应该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而自由、愉悦和美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所谓的自由,就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内在联系而言,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人对客观必然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它与人的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并且是感性具体地表现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之中,当人对客观必然性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在人们的眼前具体地表现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时,人往往就是自由的,而自由本身也构成了美。二是指人对他的活动和与他生活有关的种种事物,不再仅仅看作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而且看作是他创造性自由活动的表现,即完全超出肉体生存需要的满足,脱离了动物的本能需要。三是指人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自由必须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每个人都可以有他的个性、爱好,各种欲望、要求、理想等,也都需要求满足。但人又是社会的人,他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他的自由往往又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个人的要求如果与制约这种要求的社会不能统一,自由也是无法实现的。由此可见,真正的自由是远离功利的,因而也就是美的,这与兼具功利特质的娱乐并不完全相同。

同时,由于人的生存的价值取决于生存的态度,生态之美就成了美的最高范式。而在生态美学的视域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自由的。也只有在生态美的王国里,事物之间才能既彼此依存,又相互独立,既尽显个性之美,同时又受周围的外界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制约,个体的各种欲求也因系统的正常运转而得到充分满足属性才能得到最终确立,自由所特有的一切属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在生态美的环境中,人因自由而美,美因自由而显,这个时候,审美愉悦就完全是自发的和非功利的。也只有在这时候,人类才能悟到生和死都是生态系统中自然而然的现象,无论是贫穷、富有,长命、短寿,名声显赫,还是默默无闻,其实都是假象,至真至纯的,是我们在自然中生长,我们终归要回到自然中去,来时一无所有,去时,我们也不可能带走什么。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只是自然生态运动中的一朵小花,我们不能阻止花开,也不可能阻止花落,为什么我们不在花开的时候尽情享受花开带来的乐趣,在花落的时候感谢自然将生命收回?而非要去阻挡本不应阻挡,其实也无法阻挡的生态进化潮流呢?

同样的,由于审美愉悦和娱乐性愉悦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又最多地表现在美感与快感的界限上,因此,根据以上我们所论述的审美愉悦与娱乐性愉悦的本质的这些不同,我们可以确定,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我们应该树立并遵循一些更富价值和启迪意义的创作观念,这些观念主要包括:①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在努力追求审美愉悦的同时,适当地表现生理快感的内容,让一定的生理快感参与到艺术创作和鉴赏之中是可取的,但,由于艺术是美的事物的杰出代表,它必须保证美的属性和本质得到最大化的彰显。如果在艺术作品中过多的表现性感和生理快感的内容,使欣赏者在欣赏艺术时,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自身或自身的感官上,就会削弱艺术的审美效果,最终使艺术变得庸俗而无法登大雅之堂。②为了使艺术作品成为真正的美的范式,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一定要处理好对欣赏者注意力的引导这个问题,努力使作品有吸引受众注意力的魅力,从而将欣赏者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客体上面而不是引至主体自身。在具体做法上,可采取诸如在艺术创作时应尽量以表现视听形象为主,对引起视听之外的其他感官快慰的因素的表现应尽量减少或避免;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应把如何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艺术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中来当作艺术的重点工作,而不能对此视而不见,而让观众在欣赏艺术品时,很自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而无法对艺术作品倾注自己的热情和信心。③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自觉遵守艺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非功利原则,不能为了某种明确的功利,如为财、为名等才去进行艺术创作,以保证艺术创作动机的纯结性。在艺术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上,要努力做到使艺术的非功利因素在作品中占据压倒功利性因素的优势等。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既是理想的追求者,也是现实的实践者,要使一个人完全摆脱生存的功利性而只保留精神的非功利性是不可想象的。应该承认,在人的身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均不可或缺。这两种需求往往既互为补充又互为矛盾,是一个统一体。如果两方面的要求都得到满足,人就会有舒适感。如果人只获得了某一方面的满足,而另一方面的需求却严重缺失,就有可能导致人心身发展的不平衡,最终使人变成要么充满兽性,要么是空想主义者。学会娱乐和游戏,是人类向兽性告别,进化成人的一种标志。娱乐性活动所带来的愉悦,严格意义上说,它展示的是一种人兽合体的意象。人既有对美追求的本能,也有对快乐追求的本能,判断一种愉悦是审美的还是娱乐性的,正确的方法是:当我们对这种愉悦进行审视时,如果我们发现愉悦的源泉来自视听虚象或实象,而我们在观照时,我们的注意力较集中地倾注在对象身上而忘掉主体自我,那么它就属于审美的;如果我们快乐的源泉不是来自视听形象,而是形象所带来的诱惑,而且,这时候我们注意力的焦点也不在对象身上,而在自己身上或自身的某个感官器官上,我们此时只知有我,不知有他,那我们获得的,就不会是美感,而是娱乐性愉悦。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艺术创作不能也不应完全排斥娱乐性内容和目的,在艺术创作中适当地追求娱乐性价值是有积极意义的,例如,闻花的香可以强化对花的视觉美感。但,前提是这种花的香味必须是适度的,如果花的香味太浓,人注意的只是花的味道,以及自己是否受得了这种味道,而对花的形态、色彩一点也不注意,那他就不是在审美而是在获取感性认识。同样,如果在审美过程中,过分地重视人的感官的满足,尤其是视听之外的生理快感的满足,让那些对性、对其他感官的刺激的因素的参与压倒了视听参与,就会喧宾夺主,导致人在审美时注意力定位不当。如果人的注意力不在对象,而在自身或自身的感官上,人对对象的捕捉不用视听感官,而用其他感官,那么美感产生的前提也就丧失了,取而代之的,将是娱乐性愉悦或者生理快感。

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呼吁“为艺术而艺术”,“为美而美”并不合时宜,但真正的艺术家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执着的美的信念,能够坚持原则,不怕困难,在利诱面前不为所动,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真正美的艺术作品。

愉悦范文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精神;学习兴趣;成功喜悦

我校以“享受教育”为宗旨,提出“焕发享受型课堂神采”的“享受教育”观,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初见端倪。

一、表演——在愉悦的活动中享受

表演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前不久,一年轻老师为前来观摩的同志上的一堂《口语交际:改编课本剧》的研究课,让与会人员赞不绝口,叹为观止。授课老师将一切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读文本,自己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自己来表演,然后由同学们自己来评议,老师在旁边只是起到“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学生可以“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可以对传统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编排,不同的表演。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熔化”课文,去进行“再创造”,去用自己的语言和形体把情节再现出来。这里的一片天地是广阔而自由的,学生可以任意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模仿的天性,游戏的本能,借助一个个经典故事都能充分发挥,而综合能力也随之得到锤炼。智慧的火光在这样的课堂中迸发出来,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这样愉悦的活动中形成,同时,学生们也享受着才情释放带来的欢乐。这样的课,既有场面上的“活”,又有内在的“实”,听者纷纷拍案叫好,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对话——在平等的交流中享受

传统的教学将学生束缚于教师设定的条条框框中,学生在这种接受性学习中思维比较单一、呆滞。享受型的课堂是多维互动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从而也是课堂活力的源泉。学生应有足够的勇气在课堂上发表见解,表露真情,表现自我。学生应敢于走上讲台,与教师对话。对话的关键是冲破师道尊严的笼子,砸碎神坛权威的桎梏。有些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只是威严。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

如教学《松鼠》一文,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或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一生提出:“老师,我认为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是这篇文章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学生的提问是我始料不及的。我笑了笑,把问题抛给他:“为什么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生答:“读到此处,我感到很别扭。如果我们真心喜欢一个小动物,比如说小猫,在夸奖它一番后,会告诉别人,它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袄吗?”面对学生的质疑,我发动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松鼠》的结尾是不和谐的音符吗?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当然是有分歧的。在课堂上常常会遇到这种对同一问题“甲说甲有理,乙说乙有理”的情形,大多数时候,到底谁说的更好,老师的表态便是一个“权威”的答案。但有时候不必一定给学生给出谁是谁非,因为事物的答案本是丰富多彩的,完全可以两种观点兼顾。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我都尽可能给予肯定。我欣喜地看到,学生“关心松鼠的命运,喜欢松鼠的感情”溢于言表,而这一点正是本课的情感目标。

在无拘无束的对话中,课堂的空气洋溢着智慧和灵性,自然流露的讨论使学生的思想飞扬。

三、辩论——在激烈的争讨中享受

辩论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它可以引发人们运用大脑中已有的一切知识去联系、去思考。辩论使学生从中获益,使知识得以接受,智能得以开发。这种课堂的形式相对于传统的语文课有较大的改变,更多展示的是学生而非教师。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思维品质和生命质量得到相应提高。

愉悦范文篇3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影视歌”明星的追崇,可以达到如痴如呆的地步;而很多中老年朋友对京剧和地方戏剧的喜爱,也可以达到如醉如迷的境地。他们追崇之后便是学习和模仿,喜爱之余便是情不自禁地哼唱。尽管追崇和喜爱的“对象”不尽相同,但原因都是“对象”引起他们的心理愉悦,从而使这些人对追崇与喜爱的“对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此类似,学生在某一学科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断定其在心理上对该学科存有喜欢与偏爱,因而在行动上显示出执着,在思维上就表现出快捷和感悟。学生心理上的这种愉悦感,直接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发现自我与认识自我,进而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对某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则心理愉悦应是产生兴趣的土壤。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原因是多方面的。前苏联的苏霍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心理学中,兴趣可分为个性化兴趣与情绪性兴趣,属个性心理倾向范畴的兴趣为个性化兴趣,例如,对某学科的兴趣,即属于此;情绪性兴趣是属心理过程范畴的兴趣,例如,上课时很有兴趣地听课,就属于此。“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部分,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1]。因此,兴趣不仅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内趋力,而且能够催发其智能的发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其学习动机,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都会起到促进作用。有鉴于此,要把学生的经济数学学习水平提高,首先应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经济数学的动机。有鉴于此,引起学生心理愉悦这个因素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经济数学是高等财经院校中很重要的基础课,少数学生对经济数学望而生厌,望而却步,有的甚至发展到消极厌学,“离教现象”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认知能力的基础不同,对学科的兴趣程度不同,以及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知识合理运用能力上的差异,一个班里不免会存在对经济数学怀有恐惧心理的学生。他们其实并不是生来就害怕数学,其中较多的可能是在某一阶段,当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时候,不但没有得到家长、教师必要的鼓励,相反却受到较多的批评指责,这使得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损伤,因而对自己在数学方面的能力不抱任何希望;另一方面也存在学生自身对不同学科见效快慢的急功近利思想因素。“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后天形成的,它是努力的结果,只要你尽力,你就能得到一定的收获,就会产生自我有效感,增强自信心,就会产生一定的兴趣。”[2]

部分学生对经济数学畏难恐惧,少有兴趣或不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忽视学生心理愉悦这个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仔细观察学生的兴趣情况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也是他们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科。进一步研究发现,“兴趣是导致学习成功的原因,而学习成功也是导致兴趣的原因,它们是一种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3]兴趣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习时如果没有愉悦心理,就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那么,经济数学知识的学习,课堂听课便成了没有办法下的被动接受。无庸讳言,结果一定是对经济数学学习的消极厌弃。“心理愉悦却与兴趣是息息相关的”。[4]

古人云:“学至于乐,则自不能已,故进也。”意思是说,治学到了产生浓厚兴趣的意境,就会乐此不疲,勤学不辍,学业就会长进。为此,作为经济数学课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愉悦因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为值得我们认真去探索。学生学习中的心理愉悦因素,可以来源于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可以来自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良好亲切的印象,也可以是某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还可以是偶尔的机缘使学生自我发现而产生兴奋、冲动总之,从心理愉悦因素的产生和经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经济数学任课教师培养学生学习的愉悦心理是大有空间可作为的。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心理愉悦情绪

1.教师应运用语言调动及自身形象引起学生心理愉悦

学校让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是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对于高等财经本科院校而言,学生在四年培养过程中,多数时间是在课堂进行的。高等财经院校各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基本上要占去全部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二。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摄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双边任务,主要靠课堂上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来完成。由此可见,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的交往活动,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中既存在认知信息的传递和加工,也存在情感信息的交流和体验,是情知相依、共存的过程”。[4]

因此,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直接影响学生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对相应学科产生心理愉悦的过程。不难设想,一堂不负责任、不讲究效果、不求上进、不修言行的课堂教学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学习时的愉悦情绪,而且还可能把原有的一点学习激情消磨得一干二净。所以,教师只要在理念和态度上认识到教学工作的地位与作用,认真地准备好每一节课,做到“胸有全书”,厚积而薄发,客观上就都起到了引起学生心理愉悦以增强听课效果的作用。在经济数学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尽可能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反复推敲重点和难点,精心挑选教学素材,分析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学习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融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及在现实世界运用的广泛性于教学,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轻松自然的情调,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调动愉悦情绪;尽量把书本知识与学生学习需要结合起来,从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入手,让知识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揭示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和科学性。“引导学生在感受中认识,在认识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5]

由于有了被激起的愉悦情绪与求知欲,学生自然会萌生出对经济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有了兴趣,学生不仅喜欢课堂,而且也会喜欢教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调动起来了。学生把学习经济数学看成是愉快的而不是苦涩乏味的事,开始主动地追求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在一个个的教学环节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可见,在经济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经济数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愉悦情绪不但不能视为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应该在备课和授课等环节中有意识地予以重视。

培养学生的心理愉悦情绪,除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语言调动外,任课教师本身的形象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不是其外部形态的表体,而是由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风格、课外风范和外表形象所组成。如果教师在上述诸方面都比较完美,学生就会在完美中产生一种心理愉悦。如果其中出现某些方面的欠缺,学生就会在失望中暗生出缕缕沮丧。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教态严谨,品行高尚,热忱负责,举止得体,功深艺精,把课教到学生心中,精心上好每一堂课,教学风格又轻松自然,富有情趣,而在课外和学生相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学生是满腔热情满腔爱,把心贴在学生身上,即使这个教师的外表形象存有缺陷,也抹不去他在学生心目中的辉煌。教师的这种平易亲切在学生心理上造成的愉悦亲近感,有时甚至会导致学生把这个教师的某些不修边幅的行为视为一种风度。这说明学生从教师那里所接受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教师作为师长与之相处中那颗坦荡真诚的心。在这坦诚的心灵交流中,学生产生了平等亲切的心理愉悦。并由人及“科”,对这位教师所任教的课程产生兴趣,产生偏爱,学习就能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更加信赖老师,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因此,经济数学任科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精心准备每一节课,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情感交流,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经济数学知识和学习过程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习经济数学成为一种乐趣。不过,教师的课外风范更应该注意和学生心灵的交流:如果一个教师和蔼而不可亲,平易却不近人,那么,他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个偶像;如果学生对教师只有敬畏而缺乏平等亲切,则对教师所授的学科充其量为“例行公事”式的知识传授与接受,而很难产生出轻松愉悦的冲动。

2.启迪学生自我价值的发现,激发其心理愉悦

教师的语言调动、自身形象是引起学生心理愉悦的外部原因;能够引起学生心理愉悦,进而产生学习兴趣的内部因素是学生本身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意识。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崇高的人生追求。但在行为上,他们又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自我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时时在寻觅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和位置,崇尚独立,处处想张扬个性,希望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创造性,以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另一方面,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又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针对这些情况,有经验的经济数学任课教师能充分理解和善待,他不会去训斥学生,更不会去讥笑学生。他能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引导同学提高对专业的认识与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好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风。这样的教师善于利用一次课堂提问或是一道作业的讲评,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功或独到之处。这不仅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更为重要的是启迪学生自我价值的发现。而对于那些平时默默无声的学生,这样的教师又会像在夜空中发现星辰那样去努力发掘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对某些学生的一次小小的表扬或勉励,有时产生的心理愉悦,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的不仅仅是一次震撼——震掉的是自卑和畏难,激起的是自信和自强。其作用,有时会影响这个学生的一生。不少成功人士在回忆事业成功的道路时,大都是从一次小小的激励中得到某种心理愉悦,进而产生兴趣而开始的。

愉悦范文篇4

关键词:体验成功愉悦

一、问题的提出:

曾听高三学生感叹:我们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我们真的太累了。我陷入沉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该让学生获得些什么?肖川博士谈到:教育可以从认知和情意两个层面来判断。

在认知层面上,教育包括

⑴经验的分享——意味着平等的给予和心灵的晤对,意味着对学生生活的关注。

⑵知识的构建——意味着发现知识的人格意义和将知识组织进意义网络之中。

⑶心智的敞亮——意味着遭遇理智的挑战,并获得认知上的洞见。

在情意目标上,至少应该包括

⑴善的目的——意味着人的发展、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

⑵教育的方式是合乎道德的——他是基于对于具体的独特的个人的尊重和珍视。

⑶教育的过程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

看到这段话,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教师应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尊重不同学生的

禀赋水平,期望所有的学生成长并支持持续性成长,为全体学生提供在不同困难程度上体验成功的机会。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使所有学生都能成功。德国教育

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成功是人人渴望的,成功的愉悦往往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只要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快乐,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被唤起,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因而学习信心倍增。进而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逐渐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二、优化课堂教学体验成功愉悦

1、整合三维目标体验成功愉悦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主要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把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纳入教学目标,其目的是关注学习过程中人的情感的发展,让学生享受成功,体会失败,释放喜怒哀乐,把学习视为生动而丰满的情绪流动过程。课堂的生命力来自对事件、事实的感受和体验,来自对问题的敏感和好奇,来自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和直觉,来自不同观点的碰撞、启迪和认同。

例如,在做氢氧化铝的两性实验时,如果只是按书本那样“照方抓药”做下来的话,是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的。为了整合三维目标,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我在实验室事先准备好氯化铝、硫酸铝、氢氧化钠、氨水这些药品,然后提出:请同学们根据已掌握的化学反应原理和你们桌面上现有的药品,制定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案。由于复分解原理是初三的重点知识,同学们很容易就想到了用铝盐和碱反应来制取。有些同学提出用氯化铝和氢氧化钠或氨水反应,有些则提出用硫酸铝和氢氧化钠或氨水反应,并纷纷产生了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强烈愿望。

原本以为一定成功的学生们在实验后发现,有的成功了,有的却失败了。这种认知冲突一产生,立刻便会激起学生探究其现象本质的欲望。这时,让成功制备出氢氧化铝的同学以及没有成功制备出氢氧化铝的同学把他们的做法一一列出来,同学们马上发现用铝盐与氨水一定能制备出氢氧化铝,而用铝盐与氢氧化钠反应则可能成功可能失败,而且有些失败了的同学还提出原本是看到沉淀的,但一振荡沉淀便消失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老师这时可提示学生采用往铝盐溶液中慢慢滴加氢氧化钠的方法仔细观察变化过程。通过实验学生不难发现原来氢氧化铝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最后,经过讨论、对比、分析总结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法,而氢氧化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结论便水到渠成的得出来了。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体会到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很多,也经历了多种情感洗礼,科学思想,合作精神、受挫心理和意志品质都得到了锻炼,学生在完成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时体验到的快感往往比掌握知识更深切。通过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同时使学生在求知需要的满足中获得愉悦。

2、挖掘人文化学,体验成功愉悦

所谓人文,不仅仅是文化的、文学的,更是以人为本的,而以人为本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不是简单的机械操作,它一定也包括更多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感悟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及对科学的态度,如侯德榜在摸索出制碱法的奥秘后,出乎意料地将这一奥秘无偿公诸于世。当日本侵略者来威逼时,却遭到侯德榜的断然拒绝,这些深深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科学精神。

在学习卤代烃时讲到研究人员首次在台州市路桥区域的农田土壤中检测到二恶英类剧毒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其污染影响范围已达几十平方公里。在污染区采集的稻米、蔬菜、鱼、鸡、鸭等食物样品中,也出现二恶英类物质,并结合台州医院路桥院区癌症发病率升高的事实。以及某些老百姓关于食品安全的担忧:吃荤菜怕激素,吃素菜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里没数等现象。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为报道这一事件,请写一篇简短的新闻,并给读者解释一下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从以上的化学新闻报道可以让学生感到与传统化学作业的巨大区别和别出心裁。通过模仿、体验、想象、评论等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和活动,表达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化学在应用中的两重性,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体验成功愉悦。

3、营造和谐氛围,体验成功愉悦

一直以来,教师基本上是站在讲台上,用俯视的目光给下面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仰视老师也成了习惯,然而,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学习的共同体,为此我时常明知故犯,表现出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切磋的姿态,以学习成员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营造和谐氛围。

例如:在介绍了溴乙烷的水解后,我提出问题:如何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通过前面的学部分学生都想到了用NaOH和AgNO3溶液,于是我向溴乙烷中先加入NaOH,反应之后直接加入AgNO3,让学生观察。结果没有观察到预期的淡黄色沉淀,看到的是黑色沉淀。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学生此时的求知欲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故意表现出惊讶,并问:“怎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我哪里做错了”这就激起了学生挑战老师的欲望,学生都变得很兴奋,都处于积极思考状态。最后通过讨论和学生的主动探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在加AgNO3之前还要加HNO3以中和过量的NaOH,否则会生成黑色的Ag2O沉淀,干扰了正常的实验现象。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使学习成为师生平等对话、学生体验成功愉悦的过程。

4、加强科学探究,体验成功愉悦

科学探究原指科学家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规律时所进行的科研活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将科学探究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置身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不再只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且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解决问题,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成功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氯水的成分时

【引入】2004年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爆炸事故,消防人员救灾后发现原来深绿色的消防服有些地方褪色了,而且金属纽扣也受到了腐蚀。氯气遇水到底发生了什么反应?

【提出问题】请你根据已有的知识,预测氯水中可能含有的成分?根据台面上的药品,设计实验证明你的预测。

(提供的药品:氯水、镁粉、紫色石蕊试液、硝酸银溶液、红纸条)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交流结果】

成分检验方法现象结论

Cl2闻气味,观颜色有刺激性气味、淡黄绿色存在

H2O存在

H+1、紫色石蕊试液

2、镁粉1、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2、有气泡冒出存在

Cl-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存在

通过实验,原来预测的Cl2、H2O、H+、Cl-都能顺利检出,但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氯水中是否含有H+时,出现了先变红后褪色的异常现象。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紫色石蕊试液遇氯水先变红后褪色?是什么物质起了漂白作用?

【学生讨论】有的认为是Cl2,有的认为是Cl2和水反应生成的物质。

【探究实验】

1、在盛有干燥Cl2的集气瓶中放入一个红纸条。

2、取2mL氯水,放入一片红纸条。

3、取2mL蒸馏水,放入一片红纸条。

【结论】氯气与水生成了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HClO。

【总结】

1、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HClO

2、新制氯水中的成分:

分子:HClO、H2O、Cl2

离子:H+、Cl-、ClO-、OH-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的成功的愉悦,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又升华到了一个新高度。

5、改变评价观念,体验成功愉悦

我国传统的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方法仅注重量化,评价手段仅局限于封闭的书面笔试。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个人的处境与需要,体现尊重与关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我们不仅强调知识目标,更应强调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不仅强调评价的甑别和选拔功能,更应强调评价的促进作用。通过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肯定和承认。学生哪怕取得一点点的进步,也应给予科学的评价,这是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也使学生在体验成功愉悦的同时,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奋力夺取成功。例如一次习题课上这样一道题;将质量均为w克的H2和CO分别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并将产物通过足量的Na2O2后,固体增重多少克?通过引导学生不为解题而解题,等学生发现规律后对题目进行改变,若气体换成w克的H2和CO的混合气体,结果固体增重多少克?此时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激发,很快得出答案,然后再设计成更具代表性和能力提高的题目:把H2或CO换成CH3OH、HCHO、CH3COOH、CH3CH(OH)COOH或是它们的混合物,结果固体增重又会如何,联系以上增重,学生总结归纳出分子组成满足(CO)m(H2)n[m,n为正整数]的有机物均符合题中条件。每一步我都给予肯定和欣赏,并表示我由衷的赞扬。通过教师的点评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努力价值的尊重,从中得到了欣慰和鼓舞。

当学生对某些问题无法解决时,我不是批评而是鞭策,耐心引导,增强他们必胜的信心。在学习竞争中,无论学生扮演怎样的角色,都应着眼于进步,着眼于发展,评干劲、评信心,不伤学生自尊心,给予客观的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欲望和为成功努力的信念。如在一次批阅作业中,发现了一位学生的解题方法很新颖,当评讲作业时,我在课堂上给予表扬,鼓励他继续努力。后来这位学生成绩提高很快。可见,在教学中若能充分发挥评价作用,将能使学生不断进取、不断成功。

探究性学习的成果往往难以用具体的分数来评价,这时教师的点评比打分更重要。在科学探究中,一定要把对探究过程的评价与对探究结果的评价分开。对探究结果来说,有成功失败之分,而对于探究过程来说,没有成功失败之分。也许有些学生设计的探究实验方法有缺陷,实验中会走许多弯路,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其探究过程。教师要有耐心,不要在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思考时就指手画脚,更不要急于充当诸葛亮的角色。教师应当让学生去尝试、去思考、去改进,自己找出正确的方法,自己从弯路上拐回来,让学生自己下水学游泳。这时的成功更有意义,这时的喜悦更有价值。因为也许今天的探究经历真是他将来事业成功的基石。

在走进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多给学生表现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创设探究氛围,培养挑战意识,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充分体验那发自肺腑的愉悦,在成功的欢愉中奋进。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再谈内容目标与过程目标的融合统一.化学教育,2003.9

愉悦范文篇5

[关键词]形式追随功能主观精神功能视知觉理解力落差还原

在设计经过形式追随功能的洗礼后,人们发现销售已取代制造成了现实中的最大问题,产品的使用者——人便成了设计界和企业界需要研究的首要对象。

市场的竞争已从产量的竞争让位给了想象力的竞争;产品的说服力不仅在于产品的功能本身,而更在于它已成为消费者社会需求的标识(身份、地位、个人奋斗等)。产品的形态作为产品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它融入了设计者的主观性意念和独创性的新奇。

一、消费者对非物质功能的追求

墨子曾经说过:“食必长饱,然后求美;衣必长暖,然后求丽;居必长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人们在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后,必然会追求更高的品位。

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思想在当时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这种设计缺少对人的情感和承受力的关心,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情感诉求。设计应该摆脱功能唯一的局限性,根据人的爱好而追求更多的品质。它随着人类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它应该摆脱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模式,满足消费者更多的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要求,它要求更多的内容,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而形态语义恰好弥补了这一点。

人们不再满足于产品的物质功能,越来越注重产品的精神功能,即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差异化给人带来的愉悦和美的享受。消费者更愿意自己的产品被赋予一种主观性的内涵,为世人普遍所理解。它要求消费者在视觉感知的时候,能参与其中设计理念的解读。车子从二轮车到三轮车再到四轮车以及空中飞的,你用什么工具,人们就能大致猜到你是从事哪一行的,你的收入和身份大致都能被看穿。开着宝马或者劳斯莱斯的人,周围的人们潜意识里都知道他有钱,知道他是有地位的人,这是一种不需要语言表达而在大家内心产生共鸣的必然。

二、形态语义的主观性

设计往往透过产品的形态(造型、质地、色彩等),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传递着那设计的品质和魅力。形态不仅能让我们辨明事物的本质,引导我们操纵产品的使用,更能传达设计的内涵。

形态是视觉形象的主体,给人的第一印象最为强烈和深刻,它能突破文字的地域性,文化局限性,传达被人类认知的信息。形态本来就是信息传达的媒介,它寓含了设计者对事物认识的经验,文化的沉淀,情绪的变化,并且带有很多的联想和偶然性。它是建立在设计者对受众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之上。设计师赋予产品的形式因素被受众解读后,受众能明白眼前的产品是一个什么东西,它是打火机还是火柴,从它的形态一看便知。受众能凭借自己的认知经验来辨明眼前的这种产品。看到打火机,受众会激发自己无意识的比较,这个火机与之前用过的火机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形态最大的功效除了让受众辨明一个物体之外,它还能引导受众去联想和探索元素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或明或暗的情感体会。它没有客观的限定什么,它留给受众大量的思维空白去联想,去自我创造,自我装饰。这比突兀的直白来的更有效果。

设计者经过收集,整理,把自己的设计主观理念,产品的特征经过再三的抽象融合在形态的变化中,受众在看到这件产品的时候,能激发自己无意识的反应,调动和激起大量的原始的逻辑感受。每个人的感受都会不一样,这是基于以前受众对该事物认知和理解的经验上来的。设计者的思想在受众的大脑里能部分的被还原,这时设计就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形态符号没有明确用文字告诉受众这到底包含了什么样的内涵,但是它含蓄的、象征性的、模糊的揭示了普遍的意义。例如,红灯是传达危险、禁止的信号;厕所墙上穿着裙子的人形标识表明这是女厕所等等。

由于设计的过程融入了太多的意念,它们是抽象思维的结果,也都是主观感受的范畴。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会穿插设计者本人很多的联想和现实生活经历,以及随时产生的灵感,这些意念都被融入了形态的表情中。它们被受众解读出来可能是另一种不同的结果。设计在创造宜人形态的同时,设计者创造的形态表情应该与消费者的心理产生某种知觉上的吻合,在高出受众理解力的同时,应该接近受众心理的期望值。不能让受众在看到产品的形态时,设计者所表达的和受众所理解的落差太大,这样的设计往往无法得到受众的认可。

三、受众的知觉感受

产品的形态是以人的感受方式将产品内在的性能体现在人们的视知觉体系中的。形态不可能脱离功能的影响而独立于形式的变化。它不仅是功能被动的外在的表现,更是积极引导人们的知觉去主动体验和把握形态之内的内在性能。设计者有意识地强调形态的形式因素和表现力,并与人们的知觉印象相吻合,以达到知觉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让受众产生在产品的使用性能之外的某种偏爱。

设计者所力图表现的情感和特征隐喻在形态的某些元素之中,在保证造型的新颖和形式的独创性之外,它应该在观众解读还原它的过程中能够再现或者部分的还原设计者的理念。不同的受众在自己的思维还原过程中,它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做出主观的判断,所以结果会有所不同。它不是数学中的1+1=2的问题,它是抽象的主观意念再还原的过程,还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见解和想法。

四、小结

设计者把自己要表达的主观情感和理念通过产品的形态表现出来,受众通过形态语义的表现元素还原设计者的理念并且参杂适当的联想和自我塑造,得到功能上满足的同时,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参考文献:

[1]包林: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计论集[C].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6

[2]刘永翔:产品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韩巍:形态[M].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愉悦范文篇6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例如,教学“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是这样创设学习情境的:设疑,出示“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和是270,被减数是多少?”

学生讨论,寻找解题方法。一个小小的设疑,引起了学生的瞑思苦想,学生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老师适时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当你掌握了减法的各部分的关系之后,这道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二、精心设计新知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活学生的思维。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亲自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下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的面积是多少。沿着长边一排可摆5个1平方厘米,沿着宽可摆3排,从摆的过程中学生知道这个长方形的纸板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了求这块长方形纸板面积的表象。通过仔细的观察,积极的思考,得出了长方形面积的公式。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2.挖掘智能因素,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在新知识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设计有向、有序、有路的思维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深入理解、掌握新知识、使学生逐步体验和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并主动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出示了下面一组题。

4÷2=

40÷20=

400÷20O=

4000÷2000=

让学生口算出得数后,首先从下往上观察,然后,再从上向下观察,接着,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呢?

(2)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呢?

(3)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有序思考,调动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思考状态。

3.树立主人意识,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尝试。

数学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新知往往是旧知识的引伸和扩展。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通过自己正确的推理、判断、概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例如,在学习“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我就开门见山地揭示课题,直接出示例题“287×307=”,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相互交流,展示过程。最后进行评价归纳,在评价中对于能够省略“用0乘”’这一步给予充分肯定,并在进一步的评价中使学生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这样设计教学,能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精心设计练习、促使学生主动运用知识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教学中要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性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形式新颖,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轻轻松松地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知识航习惯。

在练习中,教师除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外,还可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愉悦范文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愉悦感;策略

现代体育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表现在不但注重学生的技能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如何在有限的学校体育教育中让学生获得运动愉悦感,爱上运动,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值得每个体育教师思考和探索。

一、采用游戏教学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作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游戏仿佛具有魔力,不仅吸引了活泼热情的学生,另外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对游戏也特别感兴趣,因为在游戏中学生能更好地处于一种流畅状态(即获得运动愉悦感)。另外,心理学家们认为,游戏是儿童与环境之间存在的一种动力学关系,通过游戏,儿童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知,促进自我发展。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将体育活动与游戏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多的体会到运动的愉悦感。总之,通过游戏,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身体素质等得到锻炼和发展,增强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同时游戏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运动愉悦感,让他们常常投入其中,忘记摔倒,忘记时间:感慨怎么就下课了?学生通过游戏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了身心健康。

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师生是整个课堂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地位。所以,学生运动愉悦感的获得当然跟教师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成功的体验,多研究教学方法。避免枯燥单一的授课方式。在多年实践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式:示范法、讲解法、练习法、纠正法,游戏法,课件法、比赛法等方法的交叉并用,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获得成功的体检和运动愉悦感。例如,在学习跨越式跳高时,就必须先采用讲解法和示范法,利用挂图讲解和示范动作,使学生明确动作要领及做法。对跨越式跳高动作来说,讲解与示范应用的好坏,对于很好的完成动作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首先建立动作概念,再进行分解练习,通过学习助跑、过杠动作、落地,使学生逐渐体会动作要领,然后逐步提高要求,最后完整掌握动作。练习中,由易到难,让学生一步步掌握技术动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短跑练习中,我就会采用比赛法。我设定二条起跑线,让跑速较快的男同学在后面,跑速较慢的女同学在前面,同时起跑,一方面可以让跑速较慢的学生获得比别人快的成功体验的心情,另一方面,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追,增加其运动量,男女搭配,新鲜刺激,充分开发潜能,激发“小宇宙”的能量,又调动了比赛气氛,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还树立了成功的信念和获得了运动愉悦感。

三、富有同理心的评价关怀

愉悦范文篇8

一、轻松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也就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可加速知识的接收、贮存、加工、组合及提取的进程,知识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要使学生感到数学认识活动是种轻松的乐事,而不是一种负担,必须做到如下几点:1、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和思维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实践也证明,爱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投资,把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矫正学生对数学恐惧心理的突破口。课内多启迪多提问;课外辅之适当的数学讲座,开辟“数学角”,成立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在数学海洋中遨游,让他们看到数学天地的无限宽广。

2、解释学生所疑,解学生所难,乐学生所乐。

二、愉悦感。

愉悦感是积极情感的心理表现,具有主动积极学习的倾向性,它是数学学习最佳心态的催化剂。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愉悦感,学习起来就会兴趣十足,积极主动,思维机制的运转就会加速。培养学生愉悦感的重要途径有:1、各抒己见,在课内展开争论,从而强化学习气氛,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以达到最佳的学习心态。我让学生相互评议,双方展开热烈的争议,前者谓化小数计算简便,后者说化作分数计算简便,我鼓励学生双方举例验证,并将举出的例题给全班练习。每个人得到鼓舞,智力活动处于最住状态,真正做到乐中学,学中乐。

2、解题活动中,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是思维“体操”的魁力。

3、利用数学的简捷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诱发学生的愉悦感。

三、严谨感。

产谨感是指人们追求科学工作作风的情感,它能促使人们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心理学告诉人们:严谨作风会迁移到教学活动中去,而数学教学活动又能形成严谨的作风,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报导过程。解题过程中,必须思路清晰,因果分明,牪辉市韻有任何遗漏与含糊之处,重视解题后的回顾。

四、成功感。

愉悦范文篇9

兴趣是激发与鼓舞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的动力与源泉。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能从内心产生课外阅读的需要,并主动去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应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去积淀,在积淀过程中去提高审美。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在教学过程需向学生推荐并引导其如何阅读经典名篇。例如,对书中的主要人物及情节进行简介。在名人事迹的激励与鼓舞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活,充满了对阅读的期待,期待从阅读中寻找快乐。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以“巧设悬念”的方式激起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探究欲望,如出示题目书名,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假想;在遇到精彩段落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主动进行阅读。总而言之,教师需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感到书的魅力,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最终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积淀,在积淀中提高审美。

二、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审美情趣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美好事物具有强烈的期待与向往,这种期待与向往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课堂教学上升到情感审美的层次,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审美的情趣。那么,怎样使学生得到“耳濡目染”呢?课文的教学毕竟与一般的文学欣赏不同。除了某些美感直觉力强,能直接领悟到课文的部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学生之外,大多数学生要获得课文的美感愉悦,还必须有教师的进一步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某种美感氛围,以达到美感愉悦的效果。具体来讲,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一)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能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还能使学生产生审美的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有趣教学。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教学语言的幽默与风趣。如此,不仅能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因自我的成功而欢笑,还可以让程度不好的学生因这种愉悦、和谐的氛围而触动。第二,教师应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用语,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都对中学语文丧失了兴趣,原因之一是教师枯燥乏味的语言,学生既不会感到愉悦,更不会产生兴趣。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使学生愉悦地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从而深层次地把握学习内容。

(二)利用音乐感知课文,创设审美情境

部分文章可以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以营造出美妙、和谐的氛围。例如,讲授《春》一文时,教师可先播放《春江花月夜》这首古典乐曲,以营造愉悦的氛围,接着再在音乐地伴随下,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音、语调朗诵课文,让学生沉浸在愉悦之中,最后让学生跟着音乐伴奏朗诵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这样,学生在初学阶段就获得了对课文较为感性的审美愉悦,对教学产生了朦胧的美感,为深层次的理性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创设情境,如角色扮演、表演课本剧等。这样一来,不仅能营造具有审美性、愉悦性的课堂氛围,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其兴趣,使学生轻松地享受文章的美感以及文章带来的愉悦,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激情渗透,使学生乐于感受美、欣赏美

愉悦范文篇10

一、轻松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也就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可加速知识的接收、贮存、加工、组合及提取的进程,知识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要使学生感到数学认识活动是种轻松的乐事,而不是一种负担,必须做到如下几点:1、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和思维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实践也证明,爱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投资,把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矫正学生对数学恐惧心理的突破口。课内多启迪多提问;课外辅之适当的数学讲座,开辟“数学角”,成立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在数学海洋中遨游,让他们看到数学天地的无限宽广。

2、解释学生所疑,解学生所难,乐学生所乐。

二、愉悦感。

愉悦感是积极情感的心理表现,具有主动积极学习的倾向性,它是数学学习最佳心态的催化剂。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愉悦感,学习起来就会兴趣十足,积极主动,思维机制的运转就会加速。培养学生愉悦感的重要途径有:1、各抒己见,在课内展开争论,从而强化学习气氛,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以达到最佳的学习心态。我让学生相互评议,双方展开热烈的争议,前者谓化小数计算简便,后者说化作分数计算简便,我鼓励学生双方举例验证,并将举出的例题给全班练习。每个人得到鼓舞,智力活动处于最住状态,真正做到乐中学,学中乐。

2、解题活动中,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是思维“体操”的魁力。

3、利用数学的简捷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诱发学生的愉悦感。

三、严谨感。

产谨感是指人们追求科学工作作风的情感,它能促使人们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心理学告诉人们:严谨作风会迁移到教学活动中去,而数学教学活动又能形成严谨的作风,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报导过程。解题过程中,必须思路清晰,因果分明,牪辉市韻有任何遗漏与含糊之处,重视解题后的回顾。

四、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