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3:28:59

预习范文篇1

一、表格式

表格作为预习的一种工具,能化难为易,化繁就简,为学法迁移作准备。

1、化解难点的表格

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具有强烈对比和内涵深刻的句、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运用表格预习把要突破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成几个小问题,可以分散难点,取得良好预习效果。如:在《三袋麦子》一文预习中设计这样的表格:

人物怎样看待这袋麦子如何处理土地公公的评价

这个表格的设计,减缓了学习坡度,使小猪、小牛和小猴处理一袋麦子的方法一目了然,使学生思之有序,教学效果得以保证。

2、迁移学法的表格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构段方式大致相同。通过表格自学可以使学生掌握这类课文的学习方法,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井》这篇文章大多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构段,预习时,表格可设计为:

特点事例

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利用学习第一部分内容时掌握的方法来指导以后的学习,使学法得到迁移、运用。

二、问题式

在一般课文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为使学生能独立地、创造地进行学习活动,我们将问题设计为:

1、我理解了课文中生字新词了吗?用上了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

2、我使用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来预习了吗?我试着给文章分段了吗?了解主要内容了吗?

3、我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段落了吗?

4、我发现了哪些问题?通过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

三、延展式

对于常识性、自然科学性或人物传记等课文,我们常在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如:在《海底世界》一文预习中,我要求学生使用多种方法查阅相关音像资料和文字资料,找出海底还有哪些珍奇动物,它们是如何活动的?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语言文字积累,使知识由课外向课内延伸。

四、填空式

对于难以理解的段落,我将它设计为填空形式让学生预习。如:在《公仪休》一文中公仪休谈吃鱼的那段话在理解上颇有深度。我将预习设计为:

正因为,所以

。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就要,就要。如果,就

,就吃不上鱼。

正因为,所以。如果我不收人家的鱼。就

就就能每天有鱼吃。

预习范文篇2

要循序渐进。首先,把新课轻声地朗读几遍,了解一下课文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接着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然后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思考一下文中的重点字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预习揭示和思考练习。在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前都有。提示预习的具体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这些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带着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对预习也很有帮助。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看看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口头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

懂得使用工具书。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现在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预习范文篇3

关键词:课前预习;引导;兴趣

预习是学好语文第一步,是求知的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并为上课扫除知识障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如何安排预习,怎么检查预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学生课前预习的因素

预习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尽管教师想尽办法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总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没有真正去预习,没有真正理解预习的意义。其原因主要是:

(一)教师重视不够

有些教师对预习不重视,觉得预习是一种形式,对学生的预习也只是说说而已,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在课上把该讲的讲得详细些,让学生记住就行了,而且在布置预习时,目标不明确,要求笼统不具体,对预习方法的指导不到位,对预习作业的质量不重视,缺乏检查和指导。

(二)学生失去兴趣

由于教师原因,小学生对预习没有兴趣,认为预习就是把课文中不认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找出来,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课后的问题会不会做,能否在课文中找到,这就是完成预习了,因而他们不会深入地读课文、思考,再加上教师检查没有力度,使预习只是一种形式,失去了真正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兴趣是预习的根本动力来源,要想改变预习环节的现状,就必须激发起学生对预习的兴趣,使学生自愿去完成课前预习,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呢?

(一)尊重个体差异,调动全体学生的预习兴趣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感受、基础和理解理解程度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科学合理地设计预习作业。对程度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只要他们能借助字典会读生字并能读熟课文,标出不理解的语句,教师就给予肯定或表扬。对程度好的学生,应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这种依据学生基础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预习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也能获得一定的成功感。

(二)通过检查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学生进行预习后,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夸奖、表扬,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情感的喜悦,这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作业,每天都要进行检查和评价。在检查中,对认真预习学生给予表扬与鼓励,进一步提高他们预习的积极性;对于敷衍预习的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活泼好动调皮的学生,可采用谈话的方式进行评价。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预习中的收获,使他们从谈话中就能体会到预习的成功,并获得成就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预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途径,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预习兴趣,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变得更轻松!

三、精心设计预习训练

(一)依据学生,分层设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素质、阅读能力存在差异,对同一课文,程度好的学生能自主运用所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要降低预习标准,使他们经过努力后能达到预习目标。教师要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使好学生能“吃得饱”,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吃得好”。进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预习能力都有提高。

(二)根据课文设计预习内容由于各课之间存在的微妙差别,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根据本课重点所在,合理设计预习要求、内容,否则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陷入迷茫和惰性之中。

(三)预习的设计要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看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预习问题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想办法去认识它,得到它,并产生愉快情绪。所以,在学生接触课文前,教师应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看书的欲望。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玩,布置有趣的作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起到了预习课文的效果。

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预习呢

(一)通读课文,初步掌握全文教师可要求学生边读边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采用查字典、问家长等方式解决,然后将生字、新词带到课文中通读课文,并找出本课的好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好在哪里,最后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让其他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加以总结并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向他学习,从而调动了学生质疑、提问的积极性。

(二)在布置预习作业的过程中,难易结合,充分利用工具书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在使用工具书的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讲,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学生,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提高,教师在上课时便能更得心应手。

五、结语

要想培养好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首先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要让学生对课前预习产生兴趣,要让他们有“叫我预习”到“我自愿预习”的转变;其次教师要认真备课,挖掘教材的新意与深度,提出有创意、有思想价值、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预习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再次,教师要制订出相应的检查、落实思考预习题的方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作者:李会霞 单位:河北省隆尧县莲子镇校区

参考文献:

[1]吴勤芳.就这样预习[J].小学语文教学,2004(7).

[2]刘吉才.我对预习环节的一点认识[J].小学语文教学,2005(4).

预习范文篇4

关键词预习自学能力自读方法

***

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我从1974年起,几乎每年都带学生到中学去见习和实习,有机会了解初中语文“教”与“学”的情况。就学生的“学”而言,我发现他们的自学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预习不重视、不自觉、不积极、不认真。致使课堂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回答提问不积极,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好似离开老师的讲就难以读写。尽管教改后有的老师已注意加强预习指导,但学生仍未养成习惯,方法掌握不好,效果仍不见佳。因此,我感到,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有必要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讲究教法,学生讲究学法。所以,曾有人总结出这样的基本公式:教学水平=专业知识×教学法;学习效果=基础知识×学习法。以学生而言,事实证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来说都是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方法对头、善于自学的学生。因为,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善于自学能使学生独立思考运用已知获得新知。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凡为教,目的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说要变“教”为“学”,教学生“会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随着当代知识的迅猛增长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界从中小学起应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提高全民素质打好基础,就是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教改措施。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发展智力就更为重要。语文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那么,怎样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呢?根据教学体验,我认为,抓好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途径。

“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学习是有规律的,而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预习则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预习,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在课外或课内)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是“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懂新课的内容和概念,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为老师上课做好听说准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感,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预习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也就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国语文教育界十分重视预习,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然更应重视预习。

语文课的预习有全册性预习、单元性预习和单篇性预习三种,一般是单篇性预习。预习做哪些事?叶圣陶先生说:“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具体地说就是阅读课文,翻查字典资料,初步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艺术特色、思考练习、困惑疑问等,以便为进一步理解、鉴赏课文打下基础。用什么方法预习为好呢?根据预习要有目的性、程序性、系统性、科学性、灵活性、多样性、功效性的要求,采用读、划、注、查、思、疑、议、联、比、记“十字预习法”,可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预习实际是自读课文,所以“十字预习法”实际也是“十字自读法”。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大体是:

读。这是预习的第一步。古人说:“读书贵神解。”读,就是要求快速通读(朗读或默读)课文,即从提示、标题、正文、注释、练习等总体浏览课文,以辨识文体,了解课文内容大意。文体不同,了解课文内容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记叙性课文(包括记叙性散文、记叙性诗歌、小说),应侧重了解课文所记叙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主要人物的特点等,即把握记叙的要素。如预习初中第二册第二单元《一面》这篇课文,就应明白其内容大意是:1932年秋一天中午,公共汽车售票员阿累在上海内山书店躲雨买书时,有幸见了鲁迅先生一面,结果鲁迅先生优惠卖一本书并送一本书给阿累,使阿累非常感动,深受鼓舞。说明性课文,应侧重了解课文所介绍或说明的事物、知识的特征(包括构造、形状、功能、意义等)。如预习初中第三册第一单元《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可弄清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桥洞成弧形、建筑优美、形式多样、结构坚固、制造奇特、历史悠久、可促进桥梁事业的发展。议论性课文,应侧重了解课文所论述的问题(论题)、论据。如预习初中第二册第七单元《谈骨气》这篇课文,应把握到本文所论述的问题是“骨气”;中心论点是“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据是:文天祥拒降(“富贵不能淫”)、不食嗟来之食(“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痛斥特务(“威武不能屈”)等事例。抒情性课文(包括散文、诗歌),应侧重了解课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线索(事、物、景、情、理)。如预习初中第一册第五单元《春》这篇课文,便应了解到文章的线索是春天的景物;感情是通过描述春天的景物。抒发作者向往美好生活、赞颂奋发向上精神的思想感情。通过预习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意,实际上也就基本掌握了本文学习重点。

划。这是预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求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号标划出来,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标记的符号很多,应根据需要而用,只要突出重点,划得明显,便于鉴别就行,不必划得过多过杂,以免影响课文的洁净美观。常用的符号有:框“□”(表示生字新词需注音、释义)“@①”(表示语句特别重要);圈“○○○”、点“···”、角“△”(表示重要词语);线“—一”、“~~~”(表示重要句子);号“?”“!”(表示疑问、惊叹);勾“ˇ”(表示段落终止)。如预习初中第一册第一单元《背影》这篇课文,开头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划上了符号,在理解时着重研读思考。有的学生预习时,往往懒于动笔标划符号,这是不对的,应改正。

注。这是批注预习法,也是较好的自读方法,要求在预习中若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就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提出质疑,以便在讨论和听课时研讨答问。这是较高的预习要求,没有阅读批注的习惯和能力,一般是做不好的。所以要培养,积极训练。注,往往可与“划”同步进行。如预习初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这篇课文,67页第一段末句:“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经过阅读体会后,可在这句话下面划一条线“—一”(表示这句话很重要),并在空白处写上看法:这句心理写得好,表示小弗郎士对侵略者的讽刺和憎恨,嘲笑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查。这是最基本的自读方法。也是预习的必要环节,要求预习时借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资料书),翻查弄明生字新词的音、形、义,难句,疑惑问题以及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问题。如预习初中第一册第二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就会发现“菜畦”、“缠络”、“蟋蟀”、“豁”、“书塾”、“倜傥”、“叵罗”、“锡箔”等很多字词在课文注释中并没有注音解义,必须翻查字典词典才能弄清其音义。若等待老师讲,那就被动了。

思。这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它重在思考理解。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预习时,要求细读课文,思考预习题,了解课文思路(包括题目、段落层次)、中心思想(主题思想),弄清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文章的优点,初步掌握课后思考练习的内容。这样,就为上课时全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如预习初中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不是一颗流星》这篇课文,通过思考“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以及课文内容,便可明确文章的思路为:以阿婆的手烫冻疮为线索,分“我”回忆前—一回忆中—一回忆后三大部分。中心思想是:通过回忆阿婆手烫冻疮,叙写孩子要熊皮手套的原因,表现儿童对保姆的真诚纯洁的感情。文章的艺术特点是:感情深厚真挚,首尾呼应,篇末点题,先叙后议。若思考清楚了这些问题,学习要求基本掌握了,上课时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疑。这是预习的深化。古人说:“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疑,就是要求在精读课文,思考揣摩课文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钻研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学得深刻,便于讨论研究。这也是一种较高标准的预习要求。一般来说,学生很少能做到这点。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发疑的习惯和兴趣。如预习初中第二册第一单元《挺进报》这篇课文,只要老师稍加提示,学生认真研读,按照“是什么—一怎么样—一为什么”的思维程序,便会发现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当时地下党的报纸叫‘挺进报’?”为什么要收听和记录新华社的广播?收听和记录人是谁?”“什么是‘民主人士’?”“陈然他们后来的斗争如何?怎样牺牲?”提出这些问题,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品质很有帮助,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议。这是预习过程中的讨论。预习虽主要是独立进行的,但有些问题与看法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才较明确,所以有人说:“讨论是一剂健脑明目的良药。”这是有道理的。这里的议,就是要求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看法,提出来与左右前后的同学讨论,以求解决、纠正。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应。如上面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定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联。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要求预习新课文时要与学过的旧课文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综合力。如预习初中第二册第二单元《一面》这篇课文便可联系第一单元《我的老师》等五篇课文,因为这六篇课文都是记叙文,其共同点都有记叙六要素,记叙的线索、记叙的方法、记叙的顺序等。把学过的几篇有关知识复习一下并用于理解新课文,这样,《一面》所记叙的要素、线索、方法、顺序等,便很快弄清楚了。

比。这是预习(自读)的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突出特点,分清优劣。比较法的运用,在单元学习中更为有效。要求在预习中把所阅读的这篇课文同本单元几篇课文或不同单元的其他课文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内容(题材、人称、主题)、形式(文体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异同点,从而正确掌握预习课文的特点,整个理解单元课文。这样,便可培养学生鉴别欣赏不同文章的能力。如预习初中第一册第四单元《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时,把它与《老山界》、《生命的意义》进行比较,便可了解这三篇课文的共同点是题材方面都是反映革命生活的。不同点则是文体、人称、表现手法,中心思想等方面有异。这样通过比较,便可正确地掌握了《纪念白求恩》一文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而整个单元的特点也就清楚了。

记。这是预习时的摘录和笔记,也是较好的自读法。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是说,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精彩语句、哲理性强的成语典故、警句,所理解的重要内容,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都可摘录、笔记下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作好准备。如预习《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可把回忆老师的七件事概括地记下来。另外还可以把对第三段“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句中“狡猾”一词的理解记下来,以便上课讨论或老师提问时回答订正。这样,才学得扎实、变被动为主动。

预习方法和阅读方法一样,是灵活多种,互相结合的,往往是几种方法同步运用,不应绝对分开。并且预习一篇课文也不可能很具体、很细致样样都弄通的,只要按学习重点要求,解决主要问题就行了。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动天君。”所以,这“十字预习法”并不要求分十步走,能力强的学生,读两三遍课文便基本把十字用上了。重点内容也能掌握了。若花的时间太多,课文理解得很清楚,不用听课了,这就会以“预”代“讲”,失去了“预”意义。预习抓好了,自读方法也就掌握了。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上课时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大胆发言,敢于争论,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活跃有趣、主动扎实、效果良好。

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但不完全等于自学能力。契诃夫说:“方法是才能的一半。”如果学生善于运用预习(自读)方法,养成预习(自读)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认真预习,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语文能力也就会提高了。

预习范文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预习能力;提升策略

预习,是由小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与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自发展开的学习活动。有效的预习活动融合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知识迁移经验,有利于促使学生及时了解英语新知的表面含义,使其做好准备去学习英语道理,由此则可直接优化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切实优化学生的英语认知能力。对此,小学英语教师便要科学选择导学工具去引导学生在课前实现自主预习,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落实核心素养改革任务做好充足准备。

一、因人而异,尊重预习的差异性

小学英语教材是教育部门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及发展需求进行科学编制的,其能够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撑作用。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当遵从学生的发展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工作培养其预习能力,以此来确保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因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及性格特点具有一定的差异,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也有着较大区别,教师需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制定难度系数不同的预习目标,该方式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发挥出最大优势,从而可为后期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Howdoyoufeel?”这一知识点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几种不同的预习方案,对于学困生而言,教师可要求其在家中听一下该课时的录音,并利用单词表对这些单词的意思有简单的理解即可;对于理解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要求将该课时中每个单词的音标进行抄写,然后尝试将单词进行拼读;对于成绩相对较为优异,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适当的拓展一些额外的作业,如让其围绕该知识点展开一段完整的英语对话,并将对话内容写在笔记本上,在讲解该知识点时,可与其他学生展开交流。

二、培育学生预习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在提升小学生英语预习能力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教师应当以兴趣为基础,制定合理的预习计划,并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进步之处,适当给予相应的鼓励,肯定每一位学生的预习成果,同时在开展教学工作前,教师应当做好预习情况的检查工作,该方式不仅能够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其次,小学生具有着较强的好胜心,教师需紧紧抓住该心理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其争强好胜心,在此,利用比赛的方式,例如教师可根据该课程内容布置相应的预习内容,并适当拓展一些基础的英语单词,看哪位学生在保证完成预习内容前提下,记住的单词数量最多且最准确,获胜的学生当天的家庭作业不用写,该方式可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提升学生的英语预习兴趣感。

三、合理布置课前任务,培养小学生自主预习意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在世界语言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教育部门从小学阶段就开始紧抓英语。但是英语并不是我国的母语,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其难度系数相对较大,这也导致了小学生逐渐降低了的兴趣,并缺乏课前预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转变教学理念,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预习任务,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预习意识。学生在完成预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课程中的重点之处,更能够在后期学习过程找到更好的学习办法以及学习技巧,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英语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及质量。

四、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新知

导学案是相对于教案所形成的一种导学工具,虽然由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与学情分析设计而成,但是却可直接对学生产生引导、启发作用,让学生根据导学案逐步实现探究学习。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积极利用导学案去引导学生预习英语知识,利用这一学习方案去阐述预习流程与预习任务,帮助学生明确预习方向,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预习效果。就如在“Myclassroom”单元教学中,笔者就围绕本单元主要内容设计了导学案,以预习目标明确了具体任务,即掌握“Wehaveanewclassroom”、“What’sintheclassroom”这两个句型,学会使用物品名称会阐述教室内的各类物品;能够使用near去表示物品方位;学习my与our这两个单词的正确发音与使用方法,能够利用使用这两个单词完成英语交际任务。在导学案的第二个栏目中,笔者还设计了一个复习板块,即引导学生使用“Thisis”、“Ihave”、“Whereisit”、“It’son/under……”等句型造句、编写对话。如此,则可切实启发学生,让学生及时实现有效预习。另外,在导学案中,笔者还围绕预习目标设计了一些选择题、填空题与翻译题,引导学生积极反思预习成效,切实深化学生的预习记忆。

五、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实现自主预习

微课是一种数字化的微视频资源,具有微型、集中等特点,一般是围绕一到两个知识点制作而成,可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去观看微课内容,实现自主预习。如此,则可直接引导学生在预习时有效内化新知内涵,同样是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重要工具。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根据教学现实问题去制作微课,引导学生积极预习英语新知,使其积累有效预习经验,切实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不断优化学生的素养结构。就如在“Myschoolbag”单元教学中,为了切实启发学生,笔者就主动制作了一个微课,出镜介绍书包中的各类物品,并由此使用本单元的新句型、新单词展现了单元新知,只要学生认真观看,善于总结,则可有效掌握介绍物品名称的主要句型。之后,笔者就将微课上传到班级群中,让学生自主观看。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微课可以重复观看,所以只要小学生在预习时存有认知疑问,则可反复观看微课内容,而这就有利于促使学生实现有效预习,逐步消除学生的认知疑虑。

六、利用思维导图梳理预习思路

思维导图是一种通过图像工具去展现思维结构、思维流程的思维工具,模拟了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可以切实启发学生,让学生全面梳理知识线索,更易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课前预习环节,思维导图也会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有利于促使学生迁移已有认知经验,使其更好地分析英语新知。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去梳理知识线索、展现预习流程,也要鼓励学生根据个人预习成效自主制作思维导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预习能力,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如在“Whattimeisit”单元教学开始之前,笔者就利用思维导图展现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先是以“Whattimeisit”为一级主题词确定思维导图的内容,然后再在二级主题词中分别展现了本单元关于时间问题的词汇、句型,还补充了例句,以便让学生积极迁移所学知识去描述时间问题。如此,则可切实启发学生,不仅可让学生明确预习任务,还可促使学生全面掌握英语新知的内在关联,确保学生可以真正实现有效预习。

七、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

若想激发学生对英语课的预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预习所带来的学习优势,在此教师需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易到难,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断的解决难题,在该过程中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并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样的形势下学生会将预习养成一种习惯,并对自己提出了更高且更严格的要求。从而不仅能够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及效率,更可以为后期的学习及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必须要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促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成长。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的指导与监督,利用思维导图、微课与导学案去引导学生实现自主预习,同时需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布置合理的预习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素养改革积累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王东芳.小学英语核心素养之学习能力的思考[J].农家参谋,2018(21):164.

预习范文篇6

关键词:预习;自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农村初中数学教学预习的重要性

(一)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关键

初中数学预习学习是初中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最初阶段。通过预习是想让所有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被动局面,为数学教与学打下基础。所以,走好预习这一步,以后的学习之旅就将很快乐,就将使学习成为自己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学习伴随自己的一生,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忠实守护者,预习做不好,就不能达到前面的这些目标,由此可见,数学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关键。

(二)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

预习是学好初中数学的精髓所在。预习首先是对教材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上课听讲就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问题解决了,新知识听懂了,问题解决了,作业也完成了,这样学生能够空出更多时间进行自习与复习,一旦这种行为进入良性循环,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就会与日俱增。

(三)预习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社会,应用于社会,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做社会的好公民,需要学习社会中应有的知识和生存的能力,这些知识也许学校是没有办法教给学生的,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提高自学知识的能力,通过自学,学到好多学校里老师没有教的知识,以便自己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至于成为社会的落伍者。

(四)预习是拓展学生学习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是,学生就会想到配方法在什么地方还会用到,学生解决的话固然可喜,如果解决不了的话,老师可以适时的告诉学生在二次函数时还会用到,这样学生就明白配方法的重要性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学预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学生不会预习,缺少预习方法

预习需要方法,学生对于预习方法的掌握很欠缺,这时候老师不教给学生教预习方法,学生就不会预习,就达不到预习的效果。

(二)预习内容不明确,设计问题过难

预习提纲的设计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要想设计好一节课的预习提纲,必须对学情了如指掌,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研究透彻,并渗透高频考点,学生的学习程度要有分类准备,不能全班一个标准,那样就会是好学生吃不饱,学习后进的学生吃不了,影响预习效果。

(三)预习时间无法保证,教师挤占预习时间

农村大多数是寄宿生,所以有晚自习,教师就可以利用晚自习解决预习问题,农村学生的预习时间优于城市的预习时间,可是农村好多学校的晚自习为了升学压力,老师们都在上新课,所以学生的预习时间被挤占,无法达到预习的效果和目的。

(四)预习分工不明确,学生不能齐头并进

每个班里都有好中差学生的存在,预习没有明确的分工,预习对于学习吃力的学生来说,也许就是熬时间,凑数,课堂上无所事事,成为别人的看客。

三、问题解决的措施或办法

(一)教给学生预习的步骤和方法

我觉得预习新课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通读课本,了解课本的主要内容;2.勾画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并把主要知识点进行罗列;3.定位本节课的重难点和高频考点,并进行记忆或者理解;4.确定本节课学习的方法或者思路,比如对旧知识的回忆和新知识的展望。依据以上步骤,慢慢让学生进行预习,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就会达到预习的效果,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教师和学生都会感觉很轻松,学习数学是很有兴趣的事情,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

(二)预习提纲具有针对性和引领性

我在教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设计了如下的预习提纲:理解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审题: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2.找出等量关系:找出能够表示本题含义的相等关系。3.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设出未知数后,表示出有关的含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5.检验,写答案:检验所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检验后写出答案。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数学配套练习《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第一题和第二题。这样的预习提纲的设计,让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目标很明确,知识点的学习循序渐进,照顾到了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达到课前预习的目的,这样教学就越来越轻松了。

(三)明确预习时间,把预习时间真正还给学生

农村学校要彻底改变晚自习上新课的情况,把晚自习真正变成学习预习自学的时间,学校要制定切实保证学生晚自习学习时间的制度,让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但不能占用全体学生的晚自习,加上老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做好预习这一关,可以保证预习时间的落实,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提高学习的质量,提升学习的成绩,让预习发挥作用,让学生轻松学习,愉快学习,形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新课改理念新局面。

(四)布置预习任务时,明确任务,分工细化,关注学困生

预习范文篇7

一、高中语文预习指导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和教师对高中语文预习缺乏重视

很多学生在教师布置完预习作业后,都会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缺乏对语文预习重要性的认识,认为其可有可无,即使不预习也不会对自己学习语文有太大的影响。在语文课程的学习方面,学生不仅要具备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要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课以及课下做好巩固复习,还要拥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每次上课之前都要预习,从而在预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以便在上课听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对该部分进行针对性地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很多教师认为高中是学生进入大学的关键时期,升学率或者学生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觉得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不大,学生完全可以到大学以后再对其好好培养,显然,教师对语文的预习环节缺乏正确的认识。在高中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这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可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形成事前做好充分准备的习惯,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例如:很多高中教师在早读时间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做好预习,学生对这种预习不以为然,教师走后就利用早读时间做一些其他科目的作业,他们认为做完作业才是最重要的,预习只是一个学习中可有可无的步骤,有时间就预习,没有时间不预习也没有关系。

(二)对高中语文预习没有系统的教学指导

教师在把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之后,并没有对学生的语文预习给予系统的教学指导,使得学生对将要预习的内容毫无头绪。由于预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在指导高中学生学习语文时,应该着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然后制定适合学生预习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预习困难进行细致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将其培养成国家需要的新型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预习指导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

(一)课堂留下一定的预习时间

一部分学生对于教师留下的课下预习作业不予重视,高中生课下的时间也非常紧张,各科的作业把课下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稍微多出一点时间学生就想好好放松一下,于是就把预习的作业抛在了脑后。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就应该稍微在课上安排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预习,而在课堂上学生更能够集中注意力在语文的预习上,从而提高了预习的质量,与此同时,学生可将自己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及时地问教师,这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讲课时着重讲解该方面的内容,从而解决学生的困惑。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并了解其学习的方向和态度与自己有什么不同,进一步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促使学生对语文预习产生兴趣,并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预习方式

学生在课下自主预习时往往找不到头绪,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预习,进而就会造成学生对预习失去兴趣。针对这个现状,教师应该在课上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预习方式,帮助学生课下进行相应语文学习的预习活动。比如,首先应该了解文章的题目,大致了解文章内容是什么;然后,了解每个自然段要说明什么内容,进而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并知晓每一部分讲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旨,并学习文中作者使用的独特技巧,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写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预习。例如: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预习方式,使学生学会怎样在课下完成文章的预习。即:先要了解文章大致内容,然后分析具体自然段落,最后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以此制定一个大致的框架,帮助学生进行课下具体学习的预习活动。这会让学生在语文的预习中脑袋里面有一个大致的预习思路,从而对语文的学习有一个大致的规划。

三、结语

预习范文篇8

预习是学习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提倡学生预习,因为预习是学习新课的第一步,相信学生对此兴趣也定会很浓。因为我们的学生很有求知欲望,急于想揭开新事物的真面目,甚至很有超越感,有竞争意识。通过预习,他们想超越他们的同学,甚至是老师。所以我认为预习在学习当中也是很为重要的一关,不可疏忽。

预习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经过预习,学生会对新的知识内容有所了解,这将在课堂上容易把握重点,攻破难点。

从平时对学生的观察、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的预习方法过于单调,把预习单纯地理解为对课文的通读和浏览。我想,这样的预习有些粗陋,所以,预习还将明确预习的方法。由于预习是一项自主的活动,就应以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极利用周边的有利条件,去感知新的学习内容,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当然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要积极地去尝试,去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预习初中教材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一文,在预习中学生不仅要整体感知,读通课文,了解大致的内容,掌握字词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涉及到关于鲁迅先生的有关常识,鲁迅先生发表的文集,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包括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意识,以及关于藤野先生与鲁迅先生的关系,甚至还可以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等等;那么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借阅关于鲁迅先生的一些书籍;看一些关于鲁迅先生在日本的影片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充实了内容,而且指给了学生预习的方向。所以,预习中学生不单要了解课文章大意:关于这方面,我们教师可以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要学生通读、浏览课文;根据不同的文章还可以采用速读、精读和默读的方法。不单要学会生字新词:关于这方面,要求学生动手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对于文中涉及到的典故、成语、谚语之类的又要去找相关的书籍资料;而且在预习中发现的关键性语句、疑难点,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用不同标记标出,待上新课时向老师请教,或是课后学生讨论交流。有时有的文章在预习中可能会有关于写作的方法、特色,顺序等方面的预习作业,这些学生虽然不需很深领会、掌握,但至少也要他们去试着动脑。

在教改中,我还注意到了这一点,就是学生在预习中须先通读课文,然后对其中的有些诗文、片断等要求通过联想、想象,将文字化为脑中的美景,再通过口头来表达。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运用心理过程与口语表达有机结合,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体现了预习在培养自学能力的作用。

关于预习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其中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进行分组学习;也可以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组学习,如有的为预习理论知识的,有的为预习实践知识的。

预习范文篇9

“三节十步单元预习法”用三节课分十步完成。

第一节:略读——扫拦路虎

略读,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其特征是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读下去,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课文的大致思路和中心意思,明确单元目标和各课的侧重点,扫除文字障碍。包括四步。

①标。用“1、2、3……”标出自然段序(限时竞赛)。

②画。用“__”画出本单元知识点:A、“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自读提示”“参读提示”中的学习目标,读写知识、主旨写法等;B、“练习”中的学法指导、读写知识;C、知识短文、作文训练、听说训练、语文活动中的读写听说知识;D、课下注释中的文学常识、课文主旨和重要字词的音形义。(教师先示范画一二单元,学生再轮流示范画)

③读。要求边大声读,边用“□”圈出生字难词。读完后,用“__”标出关键语句(如文眼、线索、观点、态度、中心等,要因文体而定),在结构段尾用“一、二、三……”标出。

④查。用字典词典查出生字难词的音义:A、“提示”中的为必查字词;B、查非“提示”中的字词,如成语、俗语、动词、形容词。(以读议组为单位,每课承包到人,互交成果)

第二节:精读——析精彩处

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这就是精读,解决“怎样写”“为什么写”的问题,找出精彩段,逐字逐句精研细读。包括四步:

⑤释。带着“理解、分析”中的疑问大声读课文,尝试解释疑问,似懂非懂的地方用“?”标出。

⑥质。对课文的难点、重点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或看法。每单元教读课必须提一问,写在各组的质疑本上。(解放学生思想,鼓励大胆质疑)

⑦找。按照各课“提示”中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感受,用“〔〕”标出1—3个重点段。

⑧诵。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重点段,乃至背诵。用“波浪线”标出精辟语句和佳词警句,用“丨”划分诗行或结构段的大层次,用“‖”划分自然段的小层次。

第三节:达标——摸上课“底”

达标,是督促认真预习,检查预习效果,保证上课顺利的得力措施,侧重考查基础知识,解决“知多少”问题。单元基础知识往往要经历“达标—矫正—再达标”反复过程,才能被学生掌握。

⑨记。用30分钟识记前六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一、注音标点(2分);二、写字释词(2分);三、选词择句(2分);四、文学常识(1分);五、读写知识(2分);六、语法修辞(1分);七、质疑问难(奖1分)。前五项属“答见书”,后二项属“问自书”。

⑩测。用10分钟测试(十分制、听写式),5分钟轮改。学生按能力分为四类,分类达标。不达标者自选作业500字,准备下次达标。

这是单元预习的一般方法,可因阅读量大小和单元特点增减节次和步骤。如阅读量超过40页的小说单元可延长半节或一节预习,文言文单元可增加断句和翻译等步骤。

“三节十步单元预习法”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收到明显的成效。

1.有利于单元知识的梳理和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经过每单元几次的螺旋式训练、反馈、达标,容易被学生掌握。

2.提高了学生快速阅读、快速标记、快速思维的能力。阅读速度由原来每分钟300字左右普遍提高到每分钟600字左右,调动和优化了眼、脑、口、手、耳等感觉器官,集中了注意力,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阅读质量,逐步地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预习范文篇10

[关键词]大类招生;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化学分析实验课程;微课

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近年来许多高校要求考生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并开始按专业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1-2]。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从2019级本科生开始实行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大类招生,大一不分专业,大二开始前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并结合大一学年课程成绩等选择进入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或制药工程专业。此举有利于学生在选择志愿时减少盲目性,同时也能打破专业界限。在低年级打基础的阶段,学校便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组合班级,有针对性地根据目标组织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是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本科生的基础实验课,是将分析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应用相联系的桥梁[3]。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而且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4]。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于实验细节的掌握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而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实验内容,掌握相关操作细节。为了解决该课程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设计、制作了微课视频用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以期提高课前预习效果,进而强化课程教学效果。

一、大类招生背景下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现状

学生按大类招生进入学校后,经过1年的学习,将接受大类分流(分专业)培养。针对大类分流,高校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成绩或学分绩点排名,设定一定比例进行分流。这样的分流方式会导致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学分占比较高的理论课程,而轻视学分占比较低的实验课程。当前,高校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强调实验本身的规范性、准确性,缺乏具体实例的介绍,与生产实际脱节,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专业分流时,也倾向于扎堆选择“热门专业”。另外,传统的实验预习方式是阅读讲义,学生难以充分理解较为抽象的实验现象。例如,滴定分析实验中的颜色突变现象是判定滴定终点的重要依据,然而颜色突变过程“转瞬即逝”,学生通过学习实验讲义很难理解颜色突变过程中的“中间态”颜色。

二、微课应用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课前预习的优势分析

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指按照教学要求和课程标准,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的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或疑点等)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的全过程[5-6]。将微课应用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效率,符合大类招生模式下高校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本科生的兴趣特点与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地将实验内容与工业问题相结合。如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能在化工、冶金、能源、材料、轻工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目标,微课中可以适当介绍化学分析实验对于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如“造纸过程中纸浆的pH值对于纸张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2,7]),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再如针对应用化学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应用化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微课制作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双指示剂法中选择指示剂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进行发散性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由于微课时间较短,相比理论知识的讲授,形象生动的实验过程演示与结果对比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如“雨课堂”)设置若干与微课视频内容有关的问题,巩固学生预习的效果。微课既能够清晰阐述相关分析化学实验的方法和原理,又能够演示具体的仪器操作,有助于学生掌握仪器分析研究方法及与仪器相关的实验操作技术与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基于微课预习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设计

分析化学实验包括化学分析实验与仪器分析实验。本文以笔者制作的化学分析实验精品系列微课(见图1)中的“混合碱的组成及各组分含量的测定”章节为例,探讨微课的设计。针对该章节,笔者录制了12分钟的微视频,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一)实验目的的讲解。该实验的目的包括:掌握HCl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掌握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组成及各组分含量的原理及方法;进一步练习滴定分析操作技能和正确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其中,双指示剂法是本节课程的重中之重[8-9]。实验目的讲解部分的时间约为1分钟。(二)实验原理的讲解。该实验的原理分为HCl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和混合碱的分析原理两部分。其中,前者在之前的章节已学习过,可以提问的形式进行介绍。双指示剂法的原理既是教学重点也是学习难点,可以利用图表、动画、化学方程式、语言解释等形式进行分析与介绍(见图2)。实验原理讲解部分的时间约为4分钟。(三)实验步骤的讲解。本实验的步骤包括0.1mol/LHCl标准溶液图2混合碱的分析实验原理微课界面的配制与标定和混合碱组成的测定两部分。HCl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过程中要利用减量法称取基准物质Na2CO3,且终点前需剧烈摇动溶液,以免终点提前到达。标定过程中利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到达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混合碱组成的测定部分主要介绍双指示剂的滴加顺序及每个滴定终点下溶液的变色类型,以引导学生根据V1和V2判断混合碱组成并计算各组分含量及总碱度(见图3)。实验步骤讲解部分的时间约为3分钟。(四)操作视频及滴定终点演示。为了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实验中的重要现象形成形象、具体的认识,笔者将实验操作视频引入微课,重点介绍化学滴定分析过程中的基本操作要点与HCl溶液标定、混合碱组成测定中第一滴定终点、第二滴定终点的指示剂颜色变化情况。为了控制视频的总时长,三步重要操作可以整合到同一个微课界面中展示(见图4),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反复观看。该部分的时间约为4分钟。

四、结语

为达成大类招生的培养目标,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推进合理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对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非常重要。本文在分析该课程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化学分析实验中的“混合碱的组成及各组分含量的测定”章节为例,探讨了基于微课预习的实验课程设计。将微课用于预习后,教师就不再需要在课堂上演示实验步骤,只需就重点内容提醒学生,这样学生就有更多时间进行实验操作。另外,当学生明晰了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如滴定终点)后,出错率会明显下降,对于滴定终点的判断也会更准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理念的确立,微课的独特优势日益显著,其在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王宝军,茆雅凤.“双一流”建设与大类招生改革背景下南京大学地学人才培养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8(4):1-4.

[2]陈立钢,牛娜,孙明礼,等.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9(2):76-79.

[3]冯晓苗.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8):130-131.

[4]钟国清.滴定分析化学实验的小量化和减量化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3(10):186-189.

[5]欧阳金波,熊国宣,周利民,等.基于微课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9(1):64-66.

[6]王雪.高校微课视频设计与应用的实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219-222.

[7]曾健,陈克复,李伟伟,等.纸浆漂白前螯合预处理条件对金属离子去除的影响[J].中国造纸学报,2009,24(2):22-26.

[8]张朋.酸碱滴定分析实验教学总结[J].科技视界,2018(30):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