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兴趣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1:57:46

语文兴趣

语文兴趣范文篇1

一、坚持在课外下功夫,带领学生种好牵牛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了给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平台,今年春天我带着学生在校园一角种下了牵牛花的花苗。挖坑、植苗、培土、浇水,看似简单,做好不易。坑挖浅了,花苗站不稳;坑挖深了,花苗出不了头;土培紧了,花苗压死了;土培松了,花苗又倒了……先让学生看着自己的花苗有多长,挖的坑的深度和它一样高。然后再给他们做示范:把花苗立在坑中间,左手扶苗,右手把土轻轻拨到坑里,让土填满了坑,再放开左手,然后松松地压一压土。学生仔细观察了我的示范,学着扶苗、拔土、压土。有些学生观察不到位,我就再示范.给他看,他再动手植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苗种好。

牵牛花长叶、抽蔓了,该给花搭架了。我给学生示范,每棵花苗边插一根竹竿,把花蔓轻轻绕到竹竿上.,这样花蔓就能顺着竹竿往上爬。大部分学生是按照我的方法搭架,有几个学生在观察了牵牛花花蔓的长势后,自己琢磨了一种搭法;因为花蔓弯弯曲曲,怎样绕也绕不到一根竹竿上,所以他们用三根竹竿措成三角形,这样不仅架子站得稳,而且牵牛花蔓无论倒向哪一边,都有竹竿可爬。还有几个学生的竹竿较短,他们就把竹竿稍稍歪向旁边的栏杆,这样花蔓能顺着竹竿爬向栏杆。看来,观察确实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这几个学生正是在仔细观察了牵牛花及周围的环境后,想出了这些好办法解决了实际问题。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还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牵牛花,学生培育出了美丽的牵牛花,对牵牛花的钟爱让他们流连忘返。他们观察蔓、叶、花的形态,就连叶子上细细的绒毛都观察到了,还能通过这些绒毛分辨出哪些是刚刚长出的嫩叶,哪些是长出几天的老叶。对自己喜爱的事物,学生的观察兴趣特浓,观察能力也尤为突出,这就为他们说写牵牛花奠定了基础。

二、坚持在搜集资料上下功夫,指导学生搜集牵牛花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深人理解、融汇贯通的过程,是开阔眼界、不断提高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资料,就等于建立了一座知识的宝库。学生没有种花的经验,对牵牛花的生活环境及怎样种植都一无所知。有的学生还好奇地问我:“老师,这种花为什么叫牵牛花呢?”面对这些问题,我启发他们去搜集资料,学生不知道什么叫资料,如何去搜集资料。我指导他们:家里有电脑的让父母帮助上网找找有关牵牛花的资料;还可以到书店去找一找有关花卉栽培之类的书籍,寻找有关牵牛花的资料;也可以问问爱种花的亲友或邻居,向他们请教关于牵牛花种植方面的知识。学生的兴致很高,把家长都发动起来了,上网、跑书店、请教别人……过了一个星期,同学们找到了关于牵牛花的各种资料,有介绍牵牛花生长习性的、种植方法的、名称来历的、药用价值的,还有介绍牵牛花藤为什么能缠绕而生、牵牛花为什么朝开暮合等特征的,可以说,学生几乎把关于牵牛花的所有资料都找齐了。于是我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小组成员把资料集中起来,分门别类地整理好。这个任务难度较大,我就分组指导他们按外形特征、种植方法、药用价值分类,把资料整理一番。

这一整理,学生从中学到了不少关于牵牛花的知识。他们能对照牵牛花找到什么是三裂叶片,什么是全缘叶片,什么尊片,知道牵牛花一天浇几次水,该给它施什么肥,什么时候给它搭架,它什么时候开花等等。于是我又给各小组布置了新任务:各组分工合作制作牵牛花叶子标本。同学们又兴奋又春急,不知该怎么办。我把制作标本的方法告诉他们,并且示范了一个标本的制作过程。各小组忙开了,同学们有的去选择又大又漂亮的叶子,有的负责带回家压平、吸干,有的准备标本签,还有的准备粘贴标本的标本纸,经过三、四天的分工合作,每个小组拿出了一幅幅牵牛花叶子标本,虽说并不那么标准,但挺像那回事,学生着急自己的作品,喜不自禁。牵牛花开花了,同学们欣喜地观看,都舍不得伸手去摸一摸。在他们看来,那是天底下最美的花了。

过了几天,花凋谢了,同学们还有些心疼,我对他们说;“你们把盛开的牵牛花画下来,不就把它们永远留下来了吗?”这下提醒了他们,他们又忙开了。因为是实物临摹,又没有美术老师的指导,有些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一些有画画基础的学生充当了小老师,帮他们选定几种花的形态,告诉他们花的基本形状是喇叭形,叶子是桃形或三裂形,还告诉他们叶子是什么绿色,藤是什么绿色,有的颜色由外及内逐渐变淡等。看着学生你帮我,我教他,我觉得我只是一个旁观者了。画画好了,就是一朵朵牵牛花盛开在雪白的画纸上。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标本制作、描绘牵牛花这些学习过程。更为难得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稍作指导,真正的实施者是他们自己。他们互相商量、互相帮助、分工协调合作,解决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虽然结果不是那么完美,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很让人欣慰了。

三、坚持在课堂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说写牵牛花,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学习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种了牵牛花、观察了牵牛花之后,为说写牵牛花作好了充分准备。我先让他们回想写植物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学生都知道一般是抓住茎、叶、花这几方面,而写茎、叶、花又是从形状和颜色这两方面来写的。这时我就让他们想想自己观察到的牵牛花的茎(蔓)、叶、花是什么样的。让他们说自己的牵牛花,那是学生再高兴不过的事了。有的学生说牵牛花的苗苗“两片嫩绿的子叶就像两只小蝴蝶对抵着它们的触角”;有的学生说牵牛花绿绿的叶子“像一个个鸭掌在风中轻轻摆动”;有的学生说牵牛花的藤“像细铁丝一扭一扭的,弯弯曲曲顺着竹竿往上爬”;还有的学生说“我的牵牛花开了六朵,就像一朵朵紫红色的小喇叭在欢快地唱着歌”。这么一棵普普通通的植物,就因为学生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而竟然变得如此可爱。

语文兴趣范文篇2

【关键词】学生;人物;环境;生活Transfersthestudentemotiontostimulatethestudenttostudythelanguageinterest

【Abstract】Intheteachingpractice,utilizesbythesentimentfervor,theemotioncommunicationmethod,letsthestudentbringownlifefeelingtoinquireinto,

tocomprehendthetextonowninitiative,causesthetexttheemotionfactorandstudent'slifefeelinglinksup,hitsthethoughtthespark.

【Keywords】Student;Character;Environment;Life中学现代文课堂教学如何从新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扩展性思维,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中学语文课多是文学篇章,而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中学生也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当作品中的某种生活和学生的某种生活相似或相通时,教师恰当一点拨,就会产生情感对流,形成畅所欲言的态势。我是从下面几点着手进行的。

1抓住人物形象引发学生内外联想,激发情感文学是再现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艺术表现,散文中的人物更带有原型的明显痕迹。教学中教师利用艺术真实引发学生联想生活真实,再回头品味艺术真实,从而增强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学生的兴趣也随之调动起来。例如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文章主要通过描写父亲的行动来刻画形象。我教这一课,就让学生带着对自己父亲真切感、亲昵感去体会父爱。我引导学生说,你们觉得文中哪些事情最能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文中的父爱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了一会儿说,父爱往往用行动而不用语言,作为子女的一般不易感受的到。我接着引导,你们感受到过深沉的父爱吗?比如送你们上学,半夜送你们上医院等等?这一问,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了,纷纷谈论起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爱自己,不怕累不怕苦等。我再问,那么你对自己的父亲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又踊跃发言。然后我顺势转入课文,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在文中对父亲的感情是什么。

语文兴趣范文篇3

所谓的修正教材,即对现有的这套高教版语文教材大胆取舍,注重实用性、趣味性。改版后的这套语文教材,虽比以前有所进步,如强化了“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但明显弱化了“阅读与欣赏”,所选篇目在思想性、艺术性、影响性以及赏心悦目方面都差强人意,教学这样的文章,老师没有激情,学生没有兴趣,枯燥至极。即便是“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两块也略显得教条化、程式化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实用性也不强。由于职教生普遍学习缺乏动力,更需要外力鼓劲,因此语文教材所选诗文就既不能太平淡乏味,也不能艰深晦涩,而要多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名人名作,或可读性强,趣味性强,艺术感染力强的美文,在这方面现行教材明显不足,甚至选编的一些美文也被人莫名其妙的删减的面目全非,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绘六朝少女采莲盛况的诗文不知何故被删去,这是删除精华呀!它破坏了该文深沉的意境,破坏了该文优美的音律破坏了作者情绪的表达,不知朱先生在天之灵有何感慨。当然现行教材也有一些好文章,如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清汤面》,就是一篇励志的感人泣下的美文,可惜,这样的文章太少了。所以,语文教师要对现有教材大胆取舍增补删除,再者,职教语文教学注重实用性学生也会兴趣盎然。由于与普高培养目标不同,职校生毕业去向是走向社会,成为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劳动者,因此,职教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实用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掌握走向社会后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与技能,授课内容应尽量渗透与所学专业有关联的内容,以语文课堂教学来配合专业课课堂教学,对某些实用性不强的知识可少教或略去不教,反之,某些教材中未编录的而实用价值高的知识则可以不受教科书的限制,大胆引进。如文言文,现行教材所选篇目面对所有专业,难免照顾不周。如果在旅游班选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沈括的《雁荡山》,学生肯定欢迎,如上工艺美术专业的语文课,则可以补充讲授一些美学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像讲授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一词,教师在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进而欣赏词中的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同时,可让学生提笔作画,勾勒出“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的田园风光。只要取舍得当,切中实际,就能提高学生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遵循素质教育的宗旨。

二、研究对象,突出主体

大家都知道,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对象和主体,语文教学的最终效果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状态又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事实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动状态能否发挥出来又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看法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手段有关,试想一下,一个语文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一点不了解,不知学生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教学方法古板陈旧,学生有兴趣上语文课吗?教学效果会理想吗?众所周知,职校生是初中应试教育的失败者、牺牲品,他们普遍上有自卑感,在学习目的上很茫然,在学习态度上自暴自弃。新时代的职校生,90后们,他们个性强,自尊心强,他们从网络上快速接受信息,见多识广,接受能力强;他们不盲从有主见,不愿随便接受别人的教导;他们讨厌成绩,鄙视分数,喜欢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因此,职校的语文老师要上好语文课,如果不动脑筋,教法得当,真的很难。笔者认为要上好语文课,让学生学有所成,一定要研究教育对象,研究教学主体的兴趣爱好,研究他们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彰显他们,突出他们,让他们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一句话,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校职的语文老师应去除功利思想,实打实地做好教学工作,也就是说职校的语文教学不要过多地关注外在的东西,关注成绩、关注分数,而应该多关注内在的东西。特别是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关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学生而言,它体现在学习中对成功的需要。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了成功体验,语文学习兴趣就很高,那么他就对自己的努力给予肯定的态度,他的自我效能感就高,老师要充分赏识和鼓励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无论如何不能去打击它,哪怕是一个字眼,一个轻微的眼神,对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的打击都是致命的。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情绪必定是积极的、愉悦的,具有满足感,会增强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他们乐意在语文学习方面去探索,而且不畏困难,有毅力坚持和克服,所有这些由于成功而继续得到强化,从而形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要知道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他们犹如一块乌黑的煤炭,蕴藏巨大的能量,他们需要的是火花,语文老师就是火花,起的作用就是点燃,一经火花点燃,他们将释放巨大的能量,燃烧成熊熊大火。这种火花就是一种赏识的眼光,当学生获得成功感觉良好时,要及时给以鼓励、强化,教师及家长不要吝啬表扬,学生只有在表扬和鼓励中才能树立自信和自尊,这其中尤其要鼓励那些取得同样成功但付出更多努力的学生,给予他们良好的评价。我们关注语文学习过程,不是不问耕耘结果,而是不问眼前的结果,优化了学习过程。最终优化了语文学习的结果。我们的语文老师教学要讲究务本求实,不能追求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装点门面,要确实强调突出教学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语文素质。

三、教法先进,激发兴趣

语文兴趣范文篇4

1.精心设计导课,引导学生动心

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虽有教法,但无定式,而且在不断地变化。由于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所以导入新课、创设质疑情境则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创设一个美好和谐的情境则能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地动心学习语文,学习语言技能。所以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应在导入这一环节上有效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促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进入探究新课。

2.尽量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巧设悬念,往往能够接触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最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在教学《,J、桥流水人豸一文时,教师巧设悬念:“同学们,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你有什么感觉?”同学们肯定会畅所欲言的。有的说是一个“如诗如画、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有的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等学生说完,教师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然后问:看到课题,你们能想到了什么?同学们一下子就想到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尼中的句子。他们开始质疑:为什么课文要以它做题目?以此诗句做题目到底写什么呢?让学生读读课文,体验一下自己的感觉对不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了他们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从而在愉快热烈的情绪中投入学习生活。

3.鼓励质疑问难。引发学生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往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然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积极思维;安排质疑的环节,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引导学生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全方位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放开手让学生各抒己见,问题越多,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也就越活跃,使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牢固地建立了学生的心理自由,同时也提高了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4.借助多媒体。创设好情境

语文兴趣范文篇5

关键词:语文;兴趣教育;研究

在现代化教育理论中,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小学语文作为来源于生活而又反作用于生活的学基础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奠定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又能够充分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技巧。

一、兴趣教育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中西方对于兴趣教育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已经提出了选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更能够深入探究逼近论点的本质,后来赫尔巴特正式提出了性兴趣教育理论,兴趣教育理论正式形成理论体系是由著名教育学者杜威完成,他将兴趣教育理论在西方广泛推广,同时借助来华讲学的机会将兴趣教育理论带入了中国。但其实我们国家兴趣教育理论其实很早,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西方的兴趣教育理论体系进入中国之后,我们国家的学者也纷纷进行实验和研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兴趣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

语文是母语教育,通过小学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会识字、阅读理解和写作,为其后续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语文又是一门来源于生活而又反作用于生活的学科,因此通过语文的学习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其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还能锻炼小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我们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倡导建立终身自主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情绪审美和学习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学习,同时探索和学习的成果,又将帮助其更好的去探索社会和适应社会发展,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在相关部门提出的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兴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根据当前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迫切需要为小学生减负的实际情况所提出,事实上通过兴趣教育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主动性,能够从心理上弱化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和负担,还能够通过培养和激发其兴趣爱好,来调动其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效率,引导其接受更大的挑战,进而实现为小学生减负的目标。

三、兴趣教育作用于小学语文教育的机制分析

(一)兴趣的内在驱动力

兴趣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对于其定义的阐述和表述不胜枚举,通常将其界定为个体,自发性的,主动性的,对于某种事物或者活动具有选择性的态度或者较为积极的情绪反应倾向,兴趣通常和动机、需求和努力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兴趣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机制。一是动机,动机是由兴趣激发的内在驱动力,包括对于认知、自我提高等方面的内在驱动,一旦通过外在的刺激养成了某种兴趣形成内在的驱动力,就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的去进行探索和学习。二是需求,需求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兴趣的延伸,同时产生了兴趣之后,也会导致需求的产生,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有了需求会激发和加强兴趣的程度,而一旦产生了兴趣,为了探究和实现感兴趣的事物和目标,就会进一步的衍生需求,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三是努力,在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认为努力更为重要而忽视了兴趣的作用和意义,但事实上二者并不矛盾,我们需要辩证统一的来看待,努力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刻苦”,而兴趣能够很好的激发努力的动力,使得努力的过程更为持久,而努力能够实现兴趣的目标,使得兴趣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内在驱动力的可持续,因此有学者提出了“要有兴趣的去做须努力做的事”的论点。

(二)兴趣教育对语文教育的作用机制

兴趣教育对于语文教育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学习的主管能动性、学习方法和技巧的选择、教学内容接受的效率、对学习持之以恒的意志力以及学习质量方面,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能力和潜力来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和效果。1、通过兴趣教育调动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上述论点说明了兴趣对于教育的影响和意义,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设置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激发其兴趣,可以充分的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自觉、自发的对课程内容进行探究。当学生对语文教学有主动探索和学习的欲望时,即使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学生也会自觉的寻找周围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和条件,主动去探寻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以十足的干劲和饱满的热情来进行语文学习。2、通过兴趣教育优化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诸多实验证明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有着更高的记忆效率和学习效率,对于小学语文这样有着大量背诵内容、教学知识点繁杂、阅读理解内容量大的学科来说,通过兴趣教育来引起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以及深度思考理解,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寻求恰当的方式和策略,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的加工,通过理解和消化更有效率的掌握学习内容,同时在消化理解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对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当然当学生对于你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和课程安排有了很好的融会贯通之后,能够使其心理上获得自我的肯定和认可,计算题对于小学语文这门课程更大的兴趣,从而反作用于课程的学习。3、通过兴趣教育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是“填鸭”式的教育,学生们机械地听课、学习,老师在不考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和兴趣关注点的情况下,自顾自地进行填充式授课,学生在接受教学内容时多是被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内容的加工和吸收效率慢且效果差,没有真正融会贯通。通过兴趣教育,学生及时敏锐地捕捉教师教学过程中传达的知识点和信息,并自主地进行分析和消化,从而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探究,整个学习的过程效率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耗相同的时间成本,能够获得更大的学习成果。与传统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育相比,兴趣教能够引导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能动性的同时,自觉降低周围环境和其他因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主动自发地提高信息处理和消化的效率,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4、通过兴趣教育锻炼学习的意志力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尤为漫长,必须要通过日常的积累,“三分钟热度”显然是不能把这一门学科学习好的,而且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年龄较小,心智相对不成熟,难以长时间第保持学习的热情和专注,通过情趣教育能够帮助其长时间地专注学习,同时在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时更有勇气和毅力去突破,像爱迪生一样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事务当中不断钻研,最终才能够取得斐然的成绩。

四、小学语文兴趣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家长和学校老师想要达到更高教学目标导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设定的目标往往高于课程和大纲的标准,小学生不得不学习和掌握更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这严重脱离了小学生所处的认知和学习能力范畴,即使学生最初对于语文这门课程充满兴趣,但因为学习目标超标准、学习过程过于吃力,导致其兴趣降低,并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二是为了实现高标准的学习目标,小学生不得不应对繁重的家庭作业任务,在其有限的课余时间中学习挤占了其游戏玩耍的时间,导致其童年追求快乐时光的天性被压制,逐渐消解其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快乐,一旦外在的压力被打破,就很容易被学习以外的事务所吸引,从而荒废学习。三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固化和缺乏创新,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固化,千篇一律的教学策略和不断重复的教学方式造成小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期待降低,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自然被不断消减。四是评价方式看中标准答案,“唯分数论”“死守标准”导致学生的额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向被固化和约束,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创新和发展,从而降低其对于学习的热情和激情。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语文兴趣教育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在未来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位置,从学生本身出发,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来培养小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优化和创新,从而保持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小学生奠定良好的文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生活筑牢基础意义更为重大。

参考文献:

[1][3]黄翠华.兴趣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教学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4).

语文兴趣范文篇6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学生兴趣;问题;主要策略;方式

1.中职学生语文兴趣低下的原因

1.1中职生语文基础较差。近几年,中职院校的规模越来也大,学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加,而学生的素质普遍较差,尤其一些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对语文学习毫无兴趣甚至对语文课堂产生抵触心理。1.2中职教师没有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中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专业课程上,反而忽视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甚至一些教师认为语文学科的学习没有必要,以至于中职语文在实际教学中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此外,教师没有认识到语文知识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也是学生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1.3国家对中职语文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几年,虽然中职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并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由于中职院校的教学没有受到国家的监督所以学校没有贯彻和落实相关政策。中职院校没有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至于中职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中职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策略

2.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前提就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它也是营造语文课堂氛围的基础。在活跃的语文课堂氛围中,学生更容易融于到课堂中参与课堂活动,以最好的心态去学习,而且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给教师提供了解学生的机会并且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情况。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树立与学生平等的意识。同时教师应该和学生成为朋友,互相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利用情感教学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2.2利用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导入环节是语文教学的开始,课堂导入环节的效果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导入环节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方式。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课堂导入环节的价值,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时融入到课堂当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2.3发挥多媒体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已经被普遍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其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主要工具。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声音、视频、图片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语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中职学生对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有较大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丰富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方式的目的。2.4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课堂产生抵触心理,而且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内容无聊乏味,导致学生不爱听讲。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使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有耐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建议,在课堂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兴趣教学的重要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课堂导入环节、发挥多媒体的价值以及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婧.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兴趣化教学初探[J].职业,2014(8):134-135.

语文兴趣范文篇7

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它是一门人文性、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极强的科目。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当书记员、听众,往往忽略学生主体作用和本身的巨大潜能,往往忽略学生个体经验和感受,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现在的教学理念大相径庭。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呢?

一、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放飞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教学,它不能局限于课堂、课本,而要内外兼修,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进广阔的文学世界,不能让学生成为一只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安排学生课外阅读一些文学作品,要求他们写出作品所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以及自己读后独特感悟,同时,每天要求学生摘录一条名言警句,每一个月组织一、二堂课外阅读的交流课。学生对这样交流课非常感兴趣。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你会惊喜的发现,同学们阅读兴趣和写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作文有了一定的深度,有了个人的感觉,多了一份真情实感,而少了许多空谈阔论。上一届有个叫刘宏的同学,写了一篇叫《雨伞》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独坐窗前,静静的品尝着这‘润如酥’清新与凉爽,蓦然,一朵天蓝色的美丽‘小花’穿过雨丝沿着小路跳入我的眼帘。啊,是小雨伞,雨伞一直令我情有独钟。

“这时,我想起戴望舒写的《雨巷》一诗,诗人幻想着遇见一位结着愁怨的丁香般的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徘徊在漫长而又幽深的雨巷。这一把油纸伞,点缀了诗的浪漫与温馨,成就了雨中的诗意。

“于是,轻轻地,我撑开雨伞,来到雨中,想成为那一位丁香般的姑娘……”

当改到这篇作文时,我拍案叫绝,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多么丰富细腻的情感。结果这位同学在中考考出115分的高分。给学生一片蔚蓝的天空,让学生课外吸收知识的玉露琼浆,放飞学生的心灵,这些小小鸟就能飞得更高,更远。

二、让讲台成为情感流动的舞台,用丰富情感感染学生

语文教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出人文思想、独特的人生感悟以及细腻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如何去感知世界人生,感知人世间美好的真情、友情、亲情等。我认为语文老师就应该结合课文让讲台成为感情流动的舞台,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样,语文老师就不能板着脸去面对这些活泼天真的孩子,突出其所谓的“师道尊严”。而要增加老师的亲和力。古人云“亲其师必信其道”。教师要用充满感情的语言、神态,要用充满激情的动作,甚至一颦一笑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意境进入角色,去品味文章中人物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情浓厚,充满人间亲情的散文。文章写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一段最为感人,我在讲课时,自己用充满深情的语调朗读这一段,同时,我要学生把里面的一些动词画出来,仔细体会。然后自己在讲台上把胖子父亲艰难为“我”买橘子时如何“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的过程动作模仿一遍,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内心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从而透过父亲的背影感受到深沉而又伟大的父爱。

三、用欣赏、鼓励的眼光去爱学生,增强学生的信心,兴趣。

鼓励、赞美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老师应该懂得欣赏和赞美这一艺术。哪怕学生的点滴进步,我们都要大加赞赏,同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作文教学,我认为老师不应吝啬分数,不要把分数抠得太紧,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衡量学生,这样会使学生的写作失去自信,产生焦虑,从而对作文产生畏惧、反感。我在改作文时,对分数非常大方,只要学生有一点优点,就大胆肯定,经常打出九十分的高分,甚至满分,有时把一些好的作文张贴在教室中,这样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写作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力。

语文兴趣范文篇8

关键词培养兴趣命题辅导评改

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应该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兴趣的培养应该是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密切结合,贯穿于作文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任务。从当代国外作文教学的状况看,有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着力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和能力。[1]在国内,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为文指出,中学作文教学应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不少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自觉贯彻这一原则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兴趣总是带有肯定性的“功利主义”的情感去认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对象。一般学生对未来的需要总是朦胧的,他们对需要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考试的成绩上,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就要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不光是考试获好的成绩的需要,而且也是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其次,兴趣的产生除个体需要外,还需要一个条件,即人的探究心理——好奇心,人人都有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表现的又特别突出,教师要利用这种好奇心,以新异的刺激引起学生定向探究活动,尽力扩大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以新颖、生动的命题,扩散型的诱导等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此诱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其三,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实践的成败对人的兴趣的形成、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从心理学讲,当人们多次地重复做某件事情后,便会在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产生一个相当稳定的兴奋点,以后只要主体再做此类事或仅仅想到这类事,甚至与它有关的事物就会产生强烈的兴奋感。特别是成功的实践会使人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愉悦,对持久深刻的兴趣形成有重要作用。

作文兴趣的培养在实践上是与写作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并贯穿于作文教学全过程的。在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下面就作文教学的几个环节分析有关能力与兴趣的培养。

命题。是作文教学首要一环,题目命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有无兴趣写,能不能写好。它是一次作文成败关键所在。学生写作的欲望直接导源于教师的命题,命题的能力是一位教师作文教学水平的反映,在这点上应该是慎之又慎的。早在50年代,我国语文教学的前辈们就提出了作文命题的原则应该使学生能写,会写。[2]所谓能写,就是适应学生的生活范围,使他们有材料可写,有话可说。所谓会写,就是指适合学生的写作能力,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这种使题目来源于学生生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的原则,至今看来仍不失它的现实意义。要把作文题目命得让学生“爱写”,除了在命题形式,方式,语言上作一些探讨外,根本还在于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感情,他们关心的热点,90年代的学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感染,又受到多种视听媒体的影响,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这一切都远非既往年代的学生所能比拟。作文命题应该有利于学生直抒其对生活的感受,这就会诱发他们的兴趣。

辅导。辅导学生作文,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而又是往往被忽视的一环。辅导从广义上讲,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作观察采集,分析综合,联想想象,语言表达等能力的练习都是一种辅导,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狭义的辅导指作文命题以后的辅导。命题后的辅导首先在于帮助学生审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审题能力实质上是培养学生掌握恰当的思维方法,具体要求学生通过审题理解题目提供的关于作文内部的质的规定性。审题使学生搞清命题对文章传达对象的规定,即取材范围,文体,立意要求,结构及表达方式要求等。总的使学生对命题的意图,要求有清晰的了解。命题后辅导的作用在于:一是帮助学生梳理记忆材料。学生作文不同于一般的成人写文章,更不同于创作。它不是产生在有了感受而发的,不是在预先积累了很多材料后自己命题而作的,而是一种外来的,出于外在要求而写的。他们原来的记忆储存是潜在的,零散的,这就要通过辅导激活记忆,诱发联想、想象,开拓思路,才会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其二,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行立意。现代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其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尚在形成阶段,加之社会的、学校的影响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拘束了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创造性思维。在辅导中如能有效诱导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其三,通过辅导激发他们的作文灵感,学生一般不会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的,需要启发诱导,才会产生作文的欲望,命题后导之以情,创设诱人的情境,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这样才会使学生有兴趣进行作文。其四,通过命题后的辅导,给学生提出一些恰切的要求,如内容上,表达、文面、时限等要求。这样既保证了作文的目的性,也为下一步作文评改作了准备。

评改。作文评改问题上如何才能确有实效而又不致教师大量花费精力。这一直是影响作文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大问题。虽然教学大纲中也讲到“评改要采用多种形式,讲求实效”,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却有许多困难。这些困难首先来自习惯认识,习惯上大家认为精批细改是作文批改唯一有效途径;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以批改见红的繁简作为检查教学认真与否的依据;学生家长,特别是城市里的学生家长常以作文见红的多少评价教师的工作。所以在我们对百名语文教师的调查中,全部都是坚持了精批细改的。在同一些教师座谈中,不少教师也反映这样作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改一次作文耗费几十个小时,反到影响了整个教学工作,也影响了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但又苦于无奈也只得这么去做。看来如何改革作文评改已成为作文教学的关键。也绝非语文教师自身可以解决的。

作文批改的重要性除了它是写作前指导的反馈和继续;是写后评讲的依据和基础,更重要的是师生情感的直接交流。往往多有这种情况,一次作文的批语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此后作文的兴趣的建立。恰当的,特别是贯注情感的鼓励性评语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作文批改是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必须十分慎重,虽然这是件耗时费心令人感到厌烦的事。鉴于此,教师首先要克服厌烦情绪,要从责任感出发,投入爱心,适时调节情绪,随时对每篇作文都有一个新鲜感。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教育学家爱默生讲“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千万不可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文批改上,笔者主张应该是重批轻改的,把精力放在批,特别是眉批上面不放在改上。过多的改,所谓满篇见红的做法从实践中看,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是你做得越细他越不重视,结果是劳而少功。这样倒不如作好眉批,把改的工作让给学生。

讲评从作文教学过程讲是一次作文的总结,是面对全班学生总的一次作文批评。方式上多用总结式讲评,总的指出这次作文的成绩和存在问题;重点讲评式,挑选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分析;学生互评,讨论总结等,笔者以为无论形式如何都应该有利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作文教学,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仅靠作文教学自身可以完成,有必要呼吁各科教师,家长,教育行政领导共同重视,共同努力才行。

注释:

[1]参见《外国中小学教育》(沪)94年第三期,刘艳琴《俄罗斯初中作文教学的经验》;《中学语文》93年第8期,夏新《传统与趋势——日本初中作文教学揽略》;《宁德师专学报》93年第二期,姚锡奎《浅谈对域外作文教学的借滥》等。

语文兴趣范文篇9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

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

二、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三、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四、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多加肯定,少点批评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六、多写片段,多记日记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七、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语文兴趣范文篇10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飘渺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这样的情景单靠老师一人的想像+显得苍白无力。于是我让同学们动起手来,把自己头脑里的想像用笔描绘出来,且让一两名同学上黑板,画完之后,给同学讲解这样画的缘由,并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看着这副画结合朱先生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们兴致都很高。尽管好多学生的绘画技巧不是很好,描述不是很流利,但学生们能把自己心中所想以及所感用绘画加以形象化,用语言加以直观化。这不但有助于体会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优美情景,更能使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加以迁移,得到巩固。课后,好多学生把自己的画拿来让我看,并饶有兴趣地给我讲他是如何想的并怎样画的。其实,学生此时已经真正地融入自己的绘画以及朱自清先生的描绘之中了,真正地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难道不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希望的结果吗?最为难得的就是有一位学生竟然画了五副荷花组图。第一幅名曰:君子荷花;第二幅曰:月下荷塘:第三幅是:百态荷花;第四幅是:荷塘嬉游;第五幅为:荷塘清韵。特别是第二幅和第三幅,仿佛真的让我们看到了牛乳中洗过的叶子和花,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以及“刚出浴的美人”那袅娜的身姿;“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的打着朵儿的花苞。难道此时的语文教师不应感谢这位同学吗?“教学相长”诚如斯言。

鲁迅,是众所周知的伟大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学生对其事迹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知其有“横眉冷对”的一面。因此,在教《锁忆》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给鲁迅先生画像,好多学生都画的是他“满头是倔强的一蔟蔟直竖起来的头发”且“目光如炬,脸上棱角分明,”给人一种“斗士”的形象。画完后,我先让学生讨论是否鲁迅先生真的只有这一面,并带着这个问题看课文。当课文学完之后,学生自然明白鲁迅先生还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此时,我又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绪,画两幅图,分别表现他的两个方面。学生有了文字的帮助,不但画得快,而且质量较高,这就完成了对鲁迅整体形象的勾勒。

绘画教学,直观性较强,不但让学生动手、动口,更让他们动脑,不但巩固新学的知识,而且对旧知识有迁移作用,对学生的潜能有开发的功效,进而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顺口溜,组织小品等形式引起兴趣,帮助学生学习。

在介绍鲁迅的生平及作品时,涉及到鲁迅的杂文较多且较难记,我就给学生把鲁迅的杂文编成了顺口溜如下:“华盖花边又热风,三闲而已在二心,文里文外是化(花)学,南北自由谈风月,一贴(且)一阶(介)一亭子,鲁迅杂文在里头。”这样利用顺口溜,既记住了鲁迅的主要杂文名,又启发学生语文本身就有许多值得掌握的记忆方法。又如在教《季氏将伐颛臾》时,我想学生对此文章教难理解且对古文天生的不感兴趣。我提前让他们四人一组把课文内容变成小品的形式,课前认真排练。当然在排练时,对文章内容我适当地作了指点,特别是孔子那一段话,让他们可以不拘泥于课文,不管哪种方式只要能把孔子的意思讲出来就行了,然后进行课堂表演,在表演时,好多小组能推陈出新,活用课文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把这一课教完几乎人人都能熟读成诵了。

三、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全文无疑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然而,如何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呢?我让学生以导游身份提前作好准备,中间可以穿插托尔斯泰生平以及作品背景。上课时,把其他学生当做游客,可以自己配图,也可以看课本前的插图。导游介绍时,游客可以问问题。就这样整节课学生的身心全部放松,沉浸在瞻仰托墓的氛围中,游客(其他学生)问了好多问题。不仅问到了课内,而且涉及到了课外。有好多问题,很有深度,说明学生对全文不仅认真阅读了,更重要的是仔细思考了。下课前,教师在总结时,让学生谈此文章震撼人心之处,好多学生谈得很深入,效果较好。

项羽和刘邦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学生中亦然,因而,我在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时,组织了一场辩论赛,以“孰为英雄”为主题,让他们各抒己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不拘泥历史上的定论。并提醒他们参考《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尽量全面了解这两位人物,进而准确地去分析。在上课时,他们自动分成两组,按照一般辩论的形式有辩手阐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论辩时,其他学生均可自由发言,最后各组分别推荐一名学生总结自己的观点并写在黑板上,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适当时候加以点拨,起到“导”的作用。

对于高中生来说,仅仅停留在具体形象的层次上还不够,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因而在总结时,根据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道出了分析人物性格的一般方法,既满足了他们急于表现的愿望,又训练了他们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四、随机应变,改变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为了使整个知识传播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时候适当地改变教学计划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个星期三的第三节课,我刚走上讲台准备开口说出今天要讲的《寡人之于国也》却发现好多学生的眼睛不住地朝窗外看去,并不时地小声议论着什么。随着他们的目光,我也朝外看去,只见大片大片地雪花在飘,今冬第一场雪悄然而至了。于是我合上书本说:“下雪了,令人兴奋啊!……”话还没说完,不少学生就急不可待连声附和,紧接着我宣布:“今天上一节作文课,同学们以‘雪’为话题,一人说一句关于雪的话,并即兴作一首雪诗,当然你们可以站起来观察外面的雪景。”话刚一落地,学生们立即欢呼雀跃,兴奋不已,积极开展联想和想像的翅膀抒写了一首首动人的“雪诗”。如孙超同学的《雪江山》:“风吹雪花天山飞/美景此处谁人陪/江山千里更娇媚/花开花落再相随。”王辉的《雪情》:“雪花满天飘//狂风如虎啸/往事知多少/都如雪花消。”王松同学的《雪》:“冬日晨雪迷茫茫/驾翅飞翔翩翩然/落入掌心始作泪/恨得消融皆无痕。”读着这些诗,我们且不管它的“平仄”只道这些学生给我们创设的一种诗的意境以及学生结合自己经历的一种想像力,足以令教师兴奋。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下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仍以“雪”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散文。课后我又给学生补充了关于雪的诗词以及散文。回想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且不时达到高潮,应该说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然而作为老师不能就此作罢。为了保留学生的创造成果,我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即兴之作润色之后写出来,交给科代表,让其据此办一个“雪刊”成为一本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