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0:25:57

原因范文篇1

菌盖边缘产生蓝色的晕圈,有的菇体表面全部为蓝色盖覆。①发生原因。菇房内采用煤灶加温,或者菇房紧靠厨房,由于煤炭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毒害气体,加上通风换气较差,造成菇体中毒,进而发生变色反应。②防治措施。冬季菇场增温措施宜采用太阳能、暖气、电热等方法,如采用煤火、柴火等方法加温,应设置封闭式传热的烟火管道,防止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进入菇房。

2萎缩菇

幼菇停止生长,出现萎缩、死亡。①发生原因。培养基营养失调,生理缺水,形成大量原基后,有部分迅速生长,其余由于营养供应不足而停滞;空气相对湿度较小,通风过强,风直接吹在菇体上,使平菇失水而死亡;少数萎缩菇是由于菌种退化,症状是菌盖尚未长足够大即反卷、发黄、萎缩。②防治措施。严把菌种关,必须在信誉好的单位引种,选用优良品种;调节好培养料的含水量(62%左右),出菇期保持菇房85%~95%的相对湿度,在出菇前后发现培养料水分过低时应及时喷水、浸袋,但不要向幼小菇体上喷水;菇床或菌袋不要长时间受风吹,每次通风时间一般0.5h为宜。

3水肿菇

现蕾后菌柄变粗变长,菇盖小而软,逐渐发亮或发黄,最后水肿腐烂。①发生原因。湿度过大或有较多的水直接喷在幼小菇体上,使菇组织吸水,影响呼吸及代谢。②防治措施。加强通气,增加菇体温差刺激;菇蕾期尽量避免直接向菇体喷水,采取向地面和墙壁喷水的方式,以保持菇房空气湿度。

4菜花菇

平菇子实体原基不断生长,菌柄丛生并分叉,不形成菌盖,在菌柄端大处又形成丛生小菇蕾,类似花菜的花球。这种畸形菇易生长在长期不揭膜通风或无通风设备的人防地道和坑道中的菇床上。①发生原因。出菇前或出菇期间菇床或菇房喷洒了高浓度的农药,尤其是敌敌畏,幼菇对其极敏感,最易引起这种病害;也可能是菇房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据报道,当平菇菌丝体生理成熟进入扭结形成子实体时,二氧化碳浓度太高(0.18%以上),原基可长成半球形,不能进一步分化形成正常的菌柄和菌盖;空气相对湿度长时间接近或达到饱和。②防治措施。当子实体原基形成时要加强通风换气,保证培养室有足够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0.1%以下,空气相对湿度在95%以下。菇房慎用农药,在菇房门窗上挂防虫网或纱布,并在门窗悬挂浸有敌敌畏乳液的棉球防菇蚊或菇蝇,如果虫害已发生,可用氯氰菊酯1000倍液进行防治。

5珊瑚菇

原基形成后,长出粗而长的菌柄,而菌柄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不进一步分化形成菌盖,而在柄的顶部长出多个较小的菌柄,并可继续分叉,无菌盖或者极小,结果形成珊瑚形状畸形。①发生原因。原基发生时,二氧化碳浓度过高(0.15%以上)和光线太弱所致。②防治措施。加强通风。子实体原基形成后,每天必须通风2次以上,使二氧化碳浓度低于0.1%。改善光照条件。出菇期,光线不足的菇房,要安装电灯,室外出菇的,可适当揭去遮荫物,以防光线不足。

6空心菇

菌柄组织不充实,菌柄中心发白、中空。①发生原因。产菇旺期菇房相对湿度过低,粗土层过干,使菇体得不到充足的水分,菌柄中产生白心,甚至出现空心。②控制措施。加大喷水量,在子实体生长期,要将空气湿度调控在85%~95%;调节好粗土粒的温度,含水量以25%为宜,防止土层偏干而影响子实体的正常生长与发育。7锈斑菇

部分幼菇或成熟菇的菇丛中,菌柄、菌盖上出现锈褐色的斑点、斑块。①发生原因。出菇期水分管理不当,喷水量过多,棚内薄膜上形成的冷凝水反复滴落在菌盖上;加上通风换气不良,菇体表面水分蒸发慢,使有水滴的部位出现锈褐色斑点。②控制措施。选用质量较好的塑料薄膜作为覆盖材料,棚架宜搭建成拱形或人字形,防止塑料薄膜上的冷凝水直接落入菌床;长菇阶段,菇棚内要保持一定的通风换气量,以缩小棚内外温差,减少冷凝水的形成;出现锈斑后,应停止喷水,待恢复正常后,再科学喷水。

8光杆菇

平菇菌柄细长,菌盖极小或无菌盖。①发生原因。由出菇期间低温引起的。而平菇菌盖的形成要求的温度较高,当菌柄在较低温度下伸长到一定高度时,气温仍在0℃左右,并维持较长时间不回升,菌柄表面有冰冻现象,虽不死亡,但菌盖不能分化形成。②防治方法。在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如遇0℃左右气温,要采取增温保暖措施,提高菇房温度。

9高脚菇

菇柄较长,菌盖小且颜色苍白。①发生原因。原基形成并分化期,由于菇房缺氧,二氧化碳浓度过高(0.15%以上),光照不足,同时温度偏高,影响了菌盖的正常分化和发育。②防治措施。改善通风条件。子实体原基形成后,每天通风2次以上,使二氧化碳浓度低于0.1%;改善光照条件。

10瘤盖菇

菌盖边缘有许多颗粒状突起、色浅、菇盖僵硬,生长迟缓。①发生原因。因栽培室内生火增温、二氧化碳积聚浓度过高,栽培袋靠近风口,冷风刺激引起菌盖生长失控而起疙瘩。②防治方法。根据不同品种对温度的需要,适当加温、保温,保持适宜的温度,并有一定温差,促进菇体生长、发育、分化。控制好菇房温度,出菇期最好控制在15~28℃。遇到高温时,要通过洒水和通风降温,出菇阶段,给予200Lx左右的散射光照,保持空气湿度在90%左右,适量通风,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0.1%以下。

11长柄菇

子实体菇柄细长,菇盖较小且颜色苍白,子实体的形状像高脚酒杯。①发生原因。子实体在生长发育中得不到光线照射和通风不良。②防治方法。要适当增加散射光,注意通风换气,加大昼夜温差。

参考文献

[1]于文瑞,张俊峰.平菇生理障碍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04(4):12.

[2]王静岩,江春光.平菇不出菇和畸形菇发生的原因与对策[J].食用菌,2006(6):32-33.

原因范文篇2

1.1一般资料

本文误诊35例,其中男27例,女8例;年龄45~65岁11例,66~78岁24例,中位年龄69.9岁;周围型肺癌24例,中央型肺癌11例。

1.2伴随疾病

35例肺癌既往患慢性支气管5例,高血压病4例,冠心病3例,肺结核2例,糖尿病4例,脑血栓3例,支气管扩张2例。

1.3病理分型

腺癌17例,鳞癌10例,小细胞癌3例,未分化癌1例,腺鳞癌1例,肺泡细胞癌1例,未定型癌2例。

1.4误诊病例

本组35例误诊病例,误诊为肺炎16例,占首位。其他有肺结核9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支气管扩张3例,脑血管疾病3例,骨性关节炎1例,皮肌炎1例。误诊时间为1~6个月。

2讨论

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肺癌起病隐匿,许多早期即发生转移,致其临床表现复杂。由于临床医生缺乏足够的认识,临床思维片面,工作态度和责任心不足,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本组35例肺癌患者均为住院患者,误诊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原发病的诊断。老年人常伴随呼吸系统疾病,在原有疾病基础上发生肺癌时患者常因咳嗽、咳痰、咯血加重而就诊,医生容易受原有疾病诊断的影响,满足于已知的诊断,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从而造成误诊。误诊为肺炎的居首位,占58.82%,其次为肺结核。

(2)对肺癌肺外症状认识不足。少数肺癌病例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1例骨关节疼痛、杵状指,误诊为骨性关节炎长达6个月,行肺CT检查后诊断肺癌。1例误诊为皮肌炎,反复住院治疗不缓解,最后确诊为肺癌。3例以头晕、肢体活动障碍就诊于神经内科,行肺部检查后明确诊断。在无肺部症状而以脑转移为首发表现的肺癌患者极易造成误诊。

(3)缺乏胸片或CT的动态观察。满足一次胸部X线平片及一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未能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

(4)忽视糖尿病是肿瘤易患因素。T2DM患者发生各种恶性肿瘤的危险性较正常人群大大增加[2],有人认为架接糖尿病和肿瘤的桥梁是高胰岛素血症,血清高胰岛素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的发生[3]。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通透性下降,参与细胞有氧代谢的酶系统受损,有氧代谢过程发生障碍,无氧酵解增强。正常细胞的糖酵解能力弱于肿瘤细胞,因此高血糖状态更有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4]。本组4例糖尿病出现发热、咳嗽、气短,误诊为肺炎,抗炎治疗无效,多次复查CT,最后确诊为肺癌。

因此,笔者认为要减少肺癌的误诊率,首先要提高对肺癌的警觉性。有以下症状之一时应高度警惕肺癌的发生:①患者不明原因的咳嗽和/或痰血或原有咳嗽性质改变,抗炎治疗无效者。②无诱因出现胸部、肩背部痛和/或有其他骨、关节痛,短期内出现杵状指(趾)者。③胸腔积液反复抽取仍生长较快,尤其为血性胸水者。④不明原因的声嘶或头面部水肿。⑤X线胸片显示的斑片影、云絮状阴影、肺底有积液,特别是抗炎治疗后,其阴影吸收缓慢或病灶阴影反而增大者,或在一定部位出现反复发作的炎性变。⑥颈部、锁骨下或者腋窝出现肿大淋巴结。⑦糖尿病患者发热,咳嗽,抗炎治疗无效者。

其次,要熟练掌握肺癌的诊断技术。仔细询问病史,反复进行检查,注意胸片或CT动态变化,反复查痰找瘤细胞,行纤支镜检查,在允许的情况下多点钳取活检,同时刷片,分泌物灌洗液等送检,必要时复查。胸腔积液患者早期抽胸水、行胸膜活检及胸水脱落细胞检查。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是肺癌诊断的重要的一部分,常用的指标有CEA、NSE、CYFRA21、CA125等。

[参考文献]

[1]吴一龙.肺癌延误诊断的原因及对策[J].临床误诊误治,2000,13(2):80.

[2]CoughlinSS,CalleEE,TerasLR,etal.DiabetesmellitusasapredictorofcancermortalityinalargecohortofUSadults[J].AmJEpidemiol,2004,159(12):l160-1167.

原因范文篇3

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3867.5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12.8%。其中美对华出口652.4亿美元,增长18.2%;进口3215.1亿美元,增长11.7%。与此同时,2007年美对华贸易逆差达2562.7亿美元,增长10.2%,占同期美货物逆差总额的31.4%,逆差金额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两国间经常项目收支的逆差,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1.5%,会发生激烈摩擦;超过2%,就会引发报复行动;如国对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那就是政治问题。美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给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提供了借口,美国贸易保护势力不断借题发挥。

(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与市场拓展之间的矛盾

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拥有市场份额的多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代,各国经济发展对市场,特别是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市场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可以预见,在今后的一段较长时期内,寻求和占领新的市场仍将是各种经济力量争夺的焦点。就中美贸易关系来讲,美国要求在资本、能源、通信、航空等领域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中国为保护某些国内的幼稚产业,还不能完全开放本国市场。所以在市场问题上中美之间的矛盾同样不可避免。

(三)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泛滥

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即在出口贸易上推行自由化原则,在进口贸易上则坚持保护主义,要求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在美国,钢铁、纺织业、汽车等制造业都属于“夕阳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高,这些行业在世界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按照古典贸易理论,美国应从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比如中国进口,以节约资源,提高福利水平。但美国纺织品、钢铁和汽车生产商认为中国廉价产品的大量涌入对美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就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纷纷转向政府寻求保护,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从而导致中美贸易摩擦频繁。

(四)中国的崛起和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战略

正如克里斯托弗·莱恩指出,强国争夺是国际政治中的正常现象,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强国地位的上升,中美冲突不可避免,不加管制的自由贸易只会加速中国成为强国的速度。因此,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应从战略而不是从市场考虑来推动,华盛顿不能阻止中国上升到强国地位,但多少总能控制中国成为强国的速度。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虽然有利于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但对试图维持单极世界的美国却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美国向来有运用军事手段和经济手段实行复合遏制的历史。

(五)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

1.出口商品结构过于集中。多年来我国出口属于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贸易利益远小于贸易增长,而且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容易授人以柄,成为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理由。2.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中国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存度较高,而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较低。中国部分产业与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很大,这更加大了贸易风险。3.企业低价竞销现象严重。企业为了抢占出口市场而不择手段竞相降价,造成出口几乎无利可图,同时遭受外国反倾销。4.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中国在音像、出版、软件等领域存在较严重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盗版产品问题,在药品、化学品、信息技术、专利产品等领域的商标和技术侵权的现象严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利益,成为导致贸易摩擦的原因之一。

中美两国经济在相互依存关系中的不对等性,决定了中美贸易摩擦必然会成为一种常态,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引发中美贸易摩擦因素,维护两国贸易的健康发展,努力把中美贸易摩擦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性降到最低。

(一)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中国加入WTO的意义之一,在于有利于通过多边贸易体制中的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贸易争端。我们应熟悉和适应WTO及其他国际贸易规则,在实战中积极利用世贸组织多边机制维护自身权益,避免和应对各种可能的指控,并在贸易摩擦中处于有利位置。在处理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的经济权益。

(二)加强两国政府间的协商。

加强中美两国政府定期和不定期会谈,及时交流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和看法,积极主动的解决贸易争端。例如,中美两国于2006年9月启动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迄今为止共举行了四次就事关中美经济关系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达成了许多共识,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有力的推动了中美经贸合作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

(三)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中国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美国,造成美国企业抵制。出口市场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单一的产品集中到某一个国家,即使产品没有低价倾销,也会对该国市场形成压力。市场的过分集中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因此,要进一步实施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调整出口的地区结构,在巩固传统的亚洲和北美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欧洲市场,并逐步向拉美、中东和非洲市场进军,达到分散贸易摩擦风险的目的。

(四)鼓励国内企业到国外投资。

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而且可以很好地缓解贸易摩擦。为了减少我国近年来由于出口量持续增长而引发的贸易摩擦,我们可通过海外投资扩大出口,这是出口企业必须重视的发展战略。这是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减少中美间贸易摩擦的有效举措。

(五)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

无论是为了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还是提高经济效益,企业都应从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产品的个性化竞争优势入手,打造产品国际品牌。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趋势看,塑造品牌形象,提升中国产品在世界消费市场的信誉,走品牌竞争的策略才是出路。为此,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企业创新,并尽可能给企业更多途径降低维权的成本;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创造条件到国外申请专利,这样不仅可以在国外市场获得创新所带来的利润,降低出口中知识产权问题带来的风险,还可以应对来自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改变出口结构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更要求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要融入到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框架内,这样才能做到有效地缓解贸易摩擦。

结语: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中美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很可能是一个长期问题。与此同时两国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只要双方抱着积极务实的态度处理问题,加强沟通与协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中美贸易一定有更大地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原因范文篇4

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导尿管插入不到位行气囊固定引起尿道黏膜出血2例;因患者躁动带气囊拔出尿管引起尿道出血2例;气囊回缩不好,拔管时损伤尿道黏膜出血1例;放尿过快引起撤退性膀胱出血2例;因尿道狭窄,前列腺肥大,强行置入尿管致尿道出血2例;应用呋喃西林冲洗膀胱速度快,压力大引起血尿1例。

2原因分析

2.1插管长度传统留置导尿管的长度是女:4-6厘米,男:20-22厘米,一般为导尿管插入尿道后再置入1-2厘米。但在临床工作中,往往由于个体差异、疾病影响等因素,导致置管长度不当引起尿道损伤,出现血尿。

2.2拔管困难这是留置气囊导尿管患者的突出并发症,由于气囊回缩不好,拔管时损伤尿道黏膜而出现血尿。

2.3放尿过快留置尿管后,第一次放尿超过1000毫升,由于放尿过快,放尿量过多,使腹内压急剧下降,导致一起撤退性膀胱出血而出现血尿。

2.4插管困难患者本身因素,如尿道狭窄、前列腺肥大、患者不配合或操作方法不正确等致插管受阻时仍盲目插入,造成尿道黏膜破裂,引起血尿。

2.5膀胱冲洗方法不正确长期留置尿管者,用呋喃西林冲洗膀胱时,滴入速度过快,压力过高,以及气囊对膀胱黏膜的局部刺激,可导致大量血尿。

3护理对策

3.1改进的气囊导尿管留置术将改进的气囊导尿管留置术应用于78例男性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具体方法:常规置导尿管进入膀胱后,将全长导尿管插入尿道,并用手指按压耻骨联合上方膀胱区,见尿后再充盈气囊,然后将尿管缓缓往外牵拉至遇到阻力为止。该方法在膀胱不充盈的情况下也可以引流出残余尿液,避免因不见尿液流出,无法断定导尿管是否在膀胱内,而盲目充盈气囊导致尿道损伤,引起血尿。女性导尿也同此方法,插入导尿管后见尿流出后再插入4-6厘米。

3.2加强宣教插入导尿管前就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将正常生殖器与泌尿系的关系、导尿的目的与配合要领、留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感以及留置导尿后的注意事项等简明扼要地进行讲解,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对于神志不清、躁动不安的患者,应在给予留置导尿前,将患者的手用毛巾轻轻地缠上,以防患者将尿管带囊拔出,引起血尿。

3.3拔气囊导尿管的新方法[2]常规用注射器在抽吸气囊内气体或液体时感到负压后,再向气囊内注气体或液体0.4-0.5毫升,然后将导尿管拔出。原理:向气囊内推注少量气体或液体后,气囊外部的皱襞消失,气囊平整,拔管时与尿道黏膜不会产生强烈的摩擦,从而达到减少尿道损伤及减轻患者疼痛的效果。注意推注的液体或气体不宜太多,否则适得其反。3.4放尿的间隔时间及量留置气囊导尿管后,第1次放尿量不可超过1000毫升,正常可2小时放尿1次,如果使用利尿剂,可缩短到30分钟放尿1次,但每次放尿量都不可超过1000毫升,以免腹内压急剧下降,引起撤退性膀胱出血。

3.5插管困难的解决方法插管过程中,如遇到阻力不能前进时,不应盲目插入,特别是有前列腺肥大的老年患者,由于尿道黏膜弹性差,比较薄脆,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尿道黏膜破裂,此时应选择型号较小、较坚韧的尿管为佳。自尿道口向尿道内注入石蜡油起润滑作用,利多卡因黏膜麻醉可以减少疼痛以及疼痛反射所致的尿道括约肌痉挛,以利插管成功。

3.6膀胱冲洗的注意事项长期留置尿管者,用呋喃西林冲洗膀胱时,滴入速度要慢,压力要低,这样可以防止因膀胱冲洗引起的血尿。对于不能耐受呋喃西林对膀胱黏膜的局部刺激引起大量血尿的患者,可改用生理盐水慢速低压冲洗,并于膀胱排空后注入生理盐水100毫升加去甲肾上腺素8毫克,保留于膀胱,有尿意时再放出,连用3天,即可达到止血的目的。目前多提倡生理性膀胱冲洗,即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达到稀释尿液、冲洗膀胱、利于引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原因范文篇5

一、个性中的突出特征

出身农家,但他从小便显示出与一般农家孩子不同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特别之处,使走出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笔者认为,个性中的突出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甘束缚,勇于反抗。从小便显示出强烈的反抗意识。他不喜欢束缚,讨厌各种陈规陋习。当他8岁进入私塾读书时,学堂里学习的全是四书五经之类经典,而教师只叫学生死记硬背,不予讲解。对此十分厌倦。于是他把自己喜爱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小说压在经书下面偷偷阅读。毫无疑问,这些小说中反抗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种种例子,深深地影响了。

当年纪稍长时,开始反抗父亲的权威。对于父亲不合理的责骂、惩罚,要么“引用经书里的话来作自己有力的论据”(注:《西行漫记》,123页,香港,南粤出版社。),予以反驳,要么联合母亲和弟弟,在家里组织“反对党”反对他父亲这个“执政党”。有时,甚至当众反抗父亲的压制。以至于在他十三岁那年,当他父亲当着许多客人的面指责他懒而无用时,毫不客气地回敬了他的父亲并离家而去。最后,他的父亲不得不与他妥协。这件事又给了一个启发,“从此我知道了,当我用公开的反抗来保卫自己的权利时,我父亲就变的宽和,但是如果我保持着温顺服从的态度,他只是骂我打我更甚”(注:《西行漫记》,124页,香港,南粤出版社。)。生活使明白:对于不合理的规矩教条,就是应当勇敢反抗,哪怕是像父亲这样的权威只要他的言行是不合理的,就可以公开抵制。只有勇敢地反抗才可能为自己赢得权利。

当渐渐成长成熟时,他意识到,教师的权威也罢,父亲的权威也罢,其实都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文化与制度的具体体现。要改变不合理的现实,就必须改变整个旧的社会制度。自然,成了一个公开反抗旧制度的勇士。

第二,勤学多思,博古通今。从小爱好读书。从识字开始,他便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正是由于博览群书,成为学贯中西,思想深邃的渊博学者。读古典小说,使发现书中“所有的人物,无非是勇士或文人学者,就是没有一个农民主人公”(注:《西行漫记》,126页,香港,南粤出版社。),其原因是“这些人是不必耕作田地的,因为他们占有和控制着土地”(注:《西行漫记》,126页,香港,南粤出版社。)。这一惊人发现,无疑对后来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有着直接的影响。读《盛世危言》,则使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发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读《物种起源》、《原富》、《逻辑》,使开阔了视野,捉摸到近代西洋文明的脉搏。读《共产党宣言》、《社会文明史》使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而确立了一生的奋斗目标与道路。可以说,阅读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成为最大的精神享受。

需要说明的是,不仅爱读书,而且善于读书。他一贯反对死读书,而喜欢批判地阅读。这一特点,使在阅读时不仅能从书本中吸取有益的理论养分,而且时常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敏锐的判断力。这是的见解往往高出其他人原因之一。

第三,胸怀壮志,抱负宏大。由于广泛阅读,熟悉中外历史,对中外英烈格外敬佩,立志以他们为榜样,成就一番大业。1910年,离家去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行前录诗一首示父,表达一心向学、志在四方的决心:“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注:《年谱》,上卷,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在长沙一师学习时,又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言壮语,显示出他不同凡响的宏伟气概。同时,他还经常与同窗好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注:《诗词选》,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正是这种宏大的抱负,凌云的壮志,激励着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终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因此,得以在他中年之时点评他青年时期曾经十分仰慕的历史人物,“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注:《诗词选》,6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此时的相信他所追求的事业必将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勃勃生机,而他也将因此建立超乎古人之上的丰功伟业。因此,他不无自豪地宣称“俱往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是一个极具诗人浪漫情怀的革命家,他的雄心壮志,常常以诗文的形式抒发出来。当我们阅读他的诗作时,不难发现他非凡的气魄与宏大的抱负。正是这一特殊的个性因素,使成为旧中国改天换地的领路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个性往往对一个人所从事的活动发生很大影响。而那些个性特征特别鲜明的人,往往会成为同辈人中的佼佼者。正是这样的佼佼者。

二、个性特征对人生事业的影响

第一,勇于反抗使成为旧制度的掘墓人。生活的时代,是旧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代。他从小耳闻目睹社会的不公平与黑暗,立志改造这个黑暗的社会、埋葬旧中国一切不合理的制度。为此,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孜孜不倦地探索改造中国的道路。君主立宪、教育救国、哲学救国、地方自治……。这一切,都反复比较,热心尝试,但最终发现无济于事。直到后,阅读了大量有关马列主义的书籍并受到、陈独秀的影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摆脱了困惑,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曾说,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注:斯诺《西行漫记》,131页,北京,三联书店,1979。)。马克思主义为指明了一条改造旧中国的光明大道,使他的反抗意识可以化为改天换地的具体行动。从此,回湖南发起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组织湖南农民协会,领导亿万农民走上革命征途,最后打败、建立了新中国。因此,可以说强烈的反抗意识使成为旧制度的掘墓人。

第二,勤学多思使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与理论家。成功地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革命道路,并创立了东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思想这一科学体系。

当他以马列主义原理为武器指导中国革命时,他发现,必须把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联系,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事实证明,陈独秀、王明等人都犯了这样的错误。要使中国革命取得成功,不了解中国国情是行不通的。因为“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注:《选集》,2版,第2卷,6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谓人民大众最主要部分就是农民,因此,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民主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书读的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正因为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在革命过程中,他一贯重视组织农民,武装农民、教育农民、解放农民,最终成功地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领导创建了新中国。

勤学好思的特性还使在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时能够不断思考如何把马列主义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使之具体化、生动化。因为马列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解放的科学,只是为各国无产阶级提供了一般的指导原则,并不可能包医百病,正如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450页。)。因此,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懂得如何把马列主义原理运用到自己国家的革命实践之中,对此,有很清醒认识。他说我们“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注:《选集》,2版,第3卷,799页。)正是为了把马列理论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在党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同时刻苦研究马列主义。由于他进行了各种社会调查和多方面的实践活动,同时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使他能够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制定出正确的路线和政策,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思想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直到今天,思想仍是我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三,宏大的抱负使成为新时代的开创者。从小胸怀壮志,要以他的理想来改造中国。1920年,在与好友蔡和森讨论新民学会的方针时,表示赞成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方针。他说“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方针,正与我平日的主张相合”(注:《书信选集》,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至于用什么方法改造中国,赞成先组织共产党,然后以俄国式的方法去改造中国。既然目标已定,方法也有,剩下的就是具体行动了。认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大山有三座,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因此,这三者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具体对象。实践中,发动起亿万农民,经过艰苦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历史,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

研究的个性特征,不难看出抱负宏大、勇敢反抗、勤学好思是促成伟大的人生业绩的内在动力。伟人已逝,伟业长存。

三、研究个性特征的启示

独特的个性造就独特的人生,优秀的品格塑造优秀的人物。的成功向我们证明:

原因范文篇6

关键词:审计失败思考原因对策

一、审计失败的本质剖析

审计失败的本质具体讲涵概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审计失败的结果是错误的审计意见,而这一结果是因为审计人员未能正确遵循审计准则的具体要求而造成的。这就与审计风险划清了界限:如果审计人员正确地遵守了审计准则,但仍然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这种情况就属于审计风险的范畴。可见,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重要界限在于审计人员是否在审计过程中正确遵守了审计准则。

其次,审计失败的产生并不取决于企事业单位是否发生了经营失败。企事业管理当局是经营失败的第一责任人,当企事业经营出现失败时,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是否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规范是判断审计失败的唯一标准。因此,企事业发生经营失败时,审计失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最后,从理论上讲,审计失败还包括: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实际是合法公允的,但由于审计人员执业行为的瑕疵导致其发表了否认会计报表公允性的审计意见。当然,在实践中由于被审计单位对于不利事件的敏感性,这种情况较容易被觉察并得以及时纠正。

二、审计失败产生的原因

是否造成审计失败的决定性因素是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不论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及财务错弊的严重程度如何,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没有相应的执业能力、没有进行必要的实质性测试,最终出具了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就属于审计失败。但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及财务错弊的严重程度对审计人员执业判断、方法手段、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它直接影响到审计人员正确执行审计准则的难度,从而间接地与审计失败相关联。下面将从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两个角度出发阐述审计失败的原因。

(一)审计主体方面的原因

1、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和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缺乏充分了解。财务活动是经济活动的货币表现,财务活动中的舞弊行为无疑是为了掩饰经营活动的虚假性和违法性,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一般讲本身不存在问题,除非技术上的低级错误,但是其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又是通过怎样的程序出笼?因此,审计人员如果不熟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会计信息处理程序,仅限于有关的会计资料,是很难查清问题的。据有关部门调查,当被审计单位存在以下情况时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的可能性极大。(1)被审单位存在严重舞弊行为或违法现象;(2)被审单位存在决策失误并由此带来一定损失;(3)被审单位业务量大,经济业务复杂;(4)被审单位会计核算程序复杂,有大量关联方交易;(5)被审单位存在财务危机等。由此可见,不充分了解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和会计程序,就首先意味着审计不到位,审计证据搜集不充分,对虚假的财务报告也就无从查起。

2、审计人员的过失行为。过失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没有完全遵循或完全没有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而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行为。它往往是审计人员未能保持审计工作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未能严格遵循审计准则的要求,未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审计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未能恰当地运用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未能严格执行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等诸多方面因素造成。这些应该做而未做的后果是审计报告严重失真。如: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在对银广夏的应收帐款进行审计时,不仅询证函的寄发与回收让被审单位经手,而且对于取得的回函也未作必要的分析;对于无法执行函证程序的应收帐款,注册会计师在运用替代程序时,未能取得海关报关单、运单、提单等外部证据,仅根据公司内部证据便确认公司的应收帐款;此外未能有效执行分析性测试程序,在银广夏2000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大副增长的情况下生产用电的电费却降低的情况没有发现或报告。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问题都出在疏于对审计准则的执行,在专业胜任能力方面存在重大过失。

3、审计方法方面的缺陷。从审计方法来看,审计人员过度依赖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及内部审计结果。内审和内控制度测试固然是审计的重要环节,但是内控制度的运行受到单位管理的局限,特别是当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较差,会计信息失真时,内部审计本身就意味着错误与失败。另一方面,审计在采用传统的统计抽样方法下,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风险性,当取证采样存在不同或不均衡,特别是当样本情况复杂或遇到新的问题时,容易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导致审计失败。

(二)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

1、审计对象、范围的拓展,致使审计风险增大,审计失败的概率增加。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随市场经济的不断拓展,会计客体方法会日趋复杂,特别是受知识经济及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影响,大量的智力密集型企业,如“网上公司”、“模拟公司”等虚拟实体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被审实体的范围,也增加了相应的审计内容,如人力资源审计、非财务报表信息审计、企业购并审计、跨国业务审计等新内容,都以不同程度拓展了审计内容,增加了审计难度。增加了审计失败的可能性。

2、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表述不实,增大了审计风险,审计失败的概率增加。会计报表表述不实主要有两种:错误和舞弊。从我国证监会的处罚公告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审计失败都存在上市公司蓄意财务舞弊。我国上市公司质量大多不高,为了达到上市的要求,以及上市后为了能够配股、增发新股,财务舞弊成了达到目的的捷径。另外,政府过多的干预行为,如证券市场准入审批制、调动政府资源进行“救市”等,使得虚假会计信息得以长期存在。国家会计学院诚信教育课题组作了一次问卷调查,从回答的问卷统计中,形成假帐的主要因素排位是:“政府领导要政绩”为第一因素,占48%;“企业领导要政绩”为第二因素,占36%;“会计人员要饭碗”为第三因素,占9.33%;“注册会计师要钞票”排在第四因素,占6.67%。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形成假帐的主要因素并不在于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方面,而是在于政府和企业的领导官员。

三、审计失败的防范措施

基于对上述审计失败的本质与原因的分析,防范审计失败的发生应从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两个方面综合考虑,既要加强审计主体自身的“抗失败”能力,又必须针对不同审计客体的不恰当行为保持高度警惕。根据这样的原则,笔者认为,审计人员防范和减少审计失败的有效措施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审计人员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具备现代化的审计业务能力是规避审计失败的基本前提。审计的执业环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掌握和运用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法规,才能满足执业的要求,保证执业质量。更不用说现有的审计人员执业能力参差不齐,有的本身就存在能力不足的情况。很难想像,一个业务水平低的审计人员能够在其领导与组织的所有重大、复杂的审计事项中完全避免审计失败。

二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创造良好的审计人员执业环境是规避审计失败的基本条件。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决定公司内部审计人员聘任的是公司股东大会。审计人员的作用是向投资者公开披露审计报告,作为沟通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栋梁,同时是约束公司管理当局行为的一种有效监督机制。由于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国有股东缺位问题,导致上市公司存在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审计师事物所聘任与解聘实际上也是由公司内部管理层来决定。这种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致使审计师事务所不能代表所有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出具审计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审计人员说“不”,就可能被解聘,事物所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就只好降低质量。因此,审计质量的提高决不是单靠审计行业自身就能解决的,一个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为审计人员审计提供良好的执业环境,从而减少审计失败的发生。

三是要加强行业监督与指导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审计人员败德行为的惩罚力度是规避审计失败的重要措施。改革和创新行业监管,通过严厉的处罚,让审计人员对其败坏执业道德行为承担巨大压力和风险成本,可以减少欺诈的可能性,也是控制审计失败发生的重要制度措施。必须让审计人员意识到,一旦违规造成重大损失就要追究其民事赔偿责任,直到其倾家荡产,以遏制其造假的动机,增强风险意识。

原因范文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迅猛发展,外国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迅速增加。我们应该从自身方面找原因:多年来我国部分出口产品供大于求,企业为了生存竞相低价倾销。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内企业在对外出口中的确存在倾销行为。从实质损害来看我国出口产品的数量不仅增长迅猛,而且也对进口国市场价格产生明显影响。

有多种原因造成了我国企业在出口时存在倾销现象:

1.改革开放使国内产业出口额大幅度增长。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相比之下,我国产品大多拥有劳动力价格低、生产原料廉价、经营成本低等比较优势,这使一些进口商大为恐慌,绞尽脑汁加以阻挡,提起反倾销调查便是其主要手段之一。

2.一些企业的竞争观念落后。现代贸易中,非价格竞争已取代价格竞争,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一些企业只看重价格竞争,而对产品的功能、质量、服务上的竞争却缺乏必要的认识。这种以低价取胜为核心的竞争观念,不仅表现为国内市场各企业相互倾轧的不正当竞争,也突出表现在产品出口上,这是引发各国进行反倾销调查的一个原因。

3.出口秩序混乱。我们有些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没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多头对外,价格混乱。由于我国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使得我国产品在某一国际市场的数量急剧增加,很容易引起反倾销投诉。

4.政策引导上的失误。一些部门侧重于鼓励和奖励企业出口创汇而忽视其实际效果,政策缺乏一致性、连贯性。从而导致了一些企业重眼前利益而轻长远发展,出口秩序受到影响,而管理却相对滞后。

二、贸易保护主义和对中国的歧视性作法不容忽视

随着WTO的成立,各国关税进一步降低,用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工业已经不太可能。加上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和一些国家的经济的衰退,造成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非市场经济”已不再是中国经济体制的现状。按照东京回合达成的反倾销协议的解释:只有全部或几乎全部价格由政府制定的国家,才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另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90%以上的产品是由市场定价。两者对照便知,中国已不再是非市场经济国家了。

1998年4月27日,欧盟委员会尽管通过了条例,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但并非完全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倾销案件处理中对申请“市场经济”对中国企业设定了“市场经济的5条标准”,即是:

1.企业按照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成本和投入,其决策没有明显地受到国家干预,主要生产要素的成本基本反映市场价值。

2.企业有一套明晰的基础会计账簿,该账簿需按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进行过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

3.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没有受过去的非市场经济体系的显著影响。

4.涉诉企业应该受破产法和财产法的管辖,以保证其在经营中法律资格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5.货币兑换汇率的变化有市场决定。根据欧委会的规定,上述5条标准只要有一条得不到满足,就要否定涉诉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

在替代国制度方面,美国反倾销法允许市场经济国家以其产品在本国市场的销售价格作为“公平价值”。但是,对中国的出口商来说,他们却无法预知出口价格定在何等水平上才不会被起诉。按照美国反倾销法的规定,若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国价格,可以采用推算价格或结构价格。由于很难找到一个与中国具体情况完全相同的国家,美国商务部有时就采取从不同国家分别使用生产要素的费用来联合计算成本,有时甚至使用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要素来计算

中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三、应诉不力助长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调查

据统计,到2001年底,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中,以我方最终胜诉的仅有13起。一些渉诉企业不应诉,带来的负面影响有:

1.“缺席判决”,彻底退出市场。例如,1994年初,美国蒜农协会控告中国企业倾销大蒜,被控企业近百家,可最后没有一家企业应诉。半年后,美国商务部做出缺席判决,向进口商征收376.67%的反倾销税,中国大蒜被赶出了美国市场。

2.不应诉引起连锁反应。连锁反应表现在:

(1)同一国家对不同产品的连锁反应。例如大蒜案后,由于起诉方律师看到了中国企业不愿应诉,又鼓动美国蜂蜜行业对中国提起反倾销诉讼,在蜂蜜案进行过程当中,美国自行车企业又对中国自行车提出起诉,接下来是蘑菇罐头等,总共影响了中国3亿美元的出口。

(2)不同国家对我国同一产品的连锁反应。1990年欧盟对我国出口的打火机提起反倾销诉讼后,美国、土耳其、波兰、墨西哥、新西兰、韩国和阿根廷等七国相继对我国出口的打火机提出起诉,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产品的正常出口。

大量实践证明,积极应诉与否,结果大不一样。我们看看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历史:1992年9月,美国厂商指控中国弹簧垫圈倾销。在中国10家国有大企业默不做声的状况下,一家乡镇企业——杭州弹簧垫圈厂独家应诉,最后成功。美国商务部把该厂的反倾销税率裁减一半,其余企业一律征收128%的高额税率,如今出口美国仅有杭州弹簧垫圈厂一家的产品。

原因范文篇8

关键词:债务危机金融危机财政政策顺周期性

20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的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不仅与开放资本项目、汇率制度以及利用外资的许多失误有关,而且其中的财政因素却不容忽视。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课题。在完善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也需要控制财政风险对金融稳定的不利影响。通过分析拉美国家金融动荡的财政原因,可以为我国协调财政与金融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20世纪80年代应对“债务危机”的财政调整

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爆发后,拉美国家经济稳定计划中财政调整缺陷为以后金融危机的爆发制造了制度性障碍。以名义汇率锚为核心的稳定计划,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缺乏协调导致了实际汇率高估和投机资本流入。由于过度依赖工资和价格的指数化,而缺乏紧缩性财政政策的配合,很多稳定计划以失败而告终。基于政治成本的考虑,80年代拉美国家没有实施基础性的财政改革,主要依赖“快速解决”财政收支矛盾的政策措施。

第一、注重短期内的财政收支调整。在财政收入上,扩大应急性税收和收费项目,强制推行储蓄计划或公共债务工具转换;在财政支出上,全面削减非法定性支出项目,通过金融工程运作延期支付公共债务利息。

第二、削减政府投资和社会支出。与东亚国家相比,拉美国家大量缩减政府投资使该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为经济增长潜力带来了负面影响。削减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支出造成90年代社会领域“欠账”过多,尤其社会保障领域积累了大量隐性负债。

第三、政府不能坚守承诺的财政赤字目标和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倒账”行为导致政府在国内外的信誉下降。国有金融机构的“准财政”经营活动累积了隐性债务,同时因放松了银行业监管,金融危机爆发时拯救金融机构的财政成本被放大。

二、20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金融动荡的财政原因

20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财政失衡的状况有所改善。然而,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拉美经济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并没有增强。墨西哥(1994—1995)、厄瓜多尔(1999)、巴西(1999和2002)、阿根廷(2001)和乌拉圭(2002)接连发生金融危机。90年代拉美国家财政领域与金融不稳定有关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政政策具有高度的“顺周期性”。按照凯恩斯主义理论,财政政策应该“逆风向行事”。然而,大多数拉美国家的财政政策往往“顺风向行事”,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即经济高涨时,政府扩大支出并减税,而经济衰退时却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这种“顺周期”财政政策与贸易条件、资本流动和全球利率波动的不利影响互相叠加,结果导致宏观经济更加不稳定,削弱了抵御外部冲击的免疫力。

第二、公共债务的增加与偿还加剧了财政政策的“顺周期性”。在经济增长恢复、贸易条件改善和资本流入增加时,拉美国家的公共债务普遍迅速上升。当经济衰退时,由于政府资金筹措能力受限,偿还债务的压力却放大了调整财政支出的幅度,结果加剧了财政政策的“顺周期”性。经验研究表明:拉美国家产出缺口缩小1%,初级盈余占GDP将提高0.04%,而在工业化国家将提高0.87%[1]。

第三、外债管理存在缺陷。由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条件比较严格,并且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以及政策的可靠性问题,都促使拉美国家经常发行以外币计价的短期外债。当使用“汇率锚”稳定币值时,若实际汇率高估,则会低估外债负担率。例如,2002年阿根廷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增加了65%,其中绝大部分是由于汇率贬值造成的。

第四、公共部门积累了大量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种类繁多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是拉美国家共有的财政问题。这些大量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是财政风险的来源之一,是影响拉美金融稳定的潜在不利因素。据IMF估计,若按照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政府所增加的债务负担,墨西哥(1995—1997)为19%,阿根廷(1999—2002)为14.5%,巴西(1996—2000)为8.5%[2]。

第五、较窄的税基削弱了财政的可持续性,使政府的偿债能力受限。在90年代中期,拉美将近一半的国家政府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都少于14%,仅90年代后期才略有上升。除了政府收入占GDP的比例较低外,部分国家财政收入过度依赖初级产品出口,导致政府收入的稳定性较差,影响了财政的可持续性和政府的偿债能力。

第六、财政支出刚性压缩了政府面临金融危机时调整财政政策的空间。财政支出刚性不仅削弱了分配的效率和支出的灵活性,而且也限制了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根据对拉美国家支出刚性程度的估计,各国差异较大,巴西和哥伦比亚在80%左右。

第七、财政支出质量下降使财政的发展职能弱化。由于税基较窄和财政支出刚性,在面临财政支出压力时,政府主要压缩基础设施投资。忽视公共部门的资本积累损害了长期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削弱了政府的偿债能力。此外,拉美国家大量的社会支出被用来补贴社会保障,使贫困人口受益较大的基础教育和预防性医疗的社会支出所占比例很小。

第八、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没有理顺,处理金融风险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难以协调。拉美部分国家的分权化改革却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在巴西和阿根廷尤为严重。1999年巴西议会讨论财政改革时,因米纳斯吉拉斯州长宣布停止偿还联邦政府的债务,却引发了巴西的金融动荡。

第九、预算外支出使财政风险增大。在一些拉美国家,财政统计数据的不完整和财政账户缺乏透明度掩盖了预算外支出,导致政府不能及时掌握实际债务状况。这些债务主要包括中央银行的经营损失、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财政支持、偿还税收优惠欠款和国有企业私有化之前的债务。另外,90年代初期社会保障改革以后,由于一些国家养老保险包含了政府为个人退休账户或最低退休金支付部分金额,造成财政成本上升。

原因范文篇9

关键词:农村文化存在问题对策

近年来,连云港市文化主管部门在全市城乡广泛开展了“在海一方”广场文化活动及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工作,通过多方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城乡文化的发展。但从整体情况看,市区文化活动较乡村来讲相对丰富多彩,农村文化活动仍然十分匮乏。是什么瓶颈制约了我市农村文化的发展,怎样推进农村基层文化改革?近日来,笔者深入到我市农村基层宣传文化单位进行深入的调研,以期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

一、连云港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层文化阵地投入不足,严重影响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基本文化阵地之所以投入不足,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基层领导对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中心工作忙起来不要。对西部落后地区来讲,主要是乡镇财力不足,无力投资。有的地方,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考核,做一时的表面文章,检查组来了找几间房屋应付一下,检查组一走又物归原主,文化站成了超级“流动站”。当前,在不少农村,文化设施大多数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投资建设,至今已破旧不堪,尤其是乡镇电影院1/3以上是危房,有的已经倒塌。特别是在近年来城镇规划过程中,文化设施大多处在镇区的黄金地段,由于工业开发、道路建设等原因,1/3的文化设施流失,被随意挤占、挪用、变卖。

2、基层队伍建设人才不足,严重影响新农村文化队伍的稳定和

壮大。

业余团队要靠文化站专职干部去抓,因此文化干部个人的文化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业余团队的建设成效。当前农村文化站干部队伍建设却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年龄老化、素质不高;二是专职而不能专用,人才大量流失;三是通过不当手段安排不懂文化的人进文化站,占编制、拿工资、不干事。造成没有文化的人出不去,有专业才能的进不来。

基层文化干部人心浮动,有的改行,有的被随意抽调,也有的尽管还在文化工作岗位,但观念比较旧,很少有更新知识的机会。现在一说起改革,在有些农村基层文化干部的心目中就认为是为了减人、减支、减编制。不错,改革的手段是为了精简机构,建立高效政府,但基层文化体制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有一支高度负责、“一专多能”的文化队伍。

3、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建设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农民

精神生活需求。

这些年连云港各乡镇文化活动确实彼此起伏,一个接一个,但大多数单调枯燥,缺乏新意。有的乡镇活动虽多,却流于形式,应付为主,不肯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上下功夫,看上去很热闹,但真正是农民参与的却很少,难以让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当前,随着农村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到位,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但文化工作却长期处于“弱势”,仍是传统的吹拉弹唱和读报,参与率不高,几乎所有的文化消费都在一台电视机上,或者三五成群地邀约在一起搓麻将。其根本原因就是这里的基层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导致乡镇文化站长期受到冲击,致使乡镇文化站在农村基层的龙头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就当前开展的文化“三送”工作而言,农民就颇有怨词。某县电影公司根据县“三送”活动统一安排,到某村组织了一次电影放映活动,经过提前几天的宣传,当晚来了一百多位农民。可第一部影片上映后不久,就有几位农民离场;放映第二部时,有一半人离场;第三部放完时,只剩下三四个观众。乡文化站对此十分不解,事后专门对此进行了调查。当天坚持看完电影的一位民办教师直言不讳地道出了其中的缘由:不是农民对送电影的形式不接受,而是对有些内容不喜欢。譬如,那天放映的第一部关于养猪的科教片,其内容早已过时;第二部战争片,很多人小时候就看过;第三部武打片,农民更不爱看,因为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尽是些老人。农民对不喜欢的电影说不,至少给广大文化工作者传递了这样几个方面的信息和启示:首先,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增长的。如果我们用一些过时的、陈旧的、不对路的影片来糊弄农民,农民肯定不会买帐。其次,送文化下乡的形式要不断改进和丰富。就送电影而言,片源奇缺,某县电影公司两年才进5部新片,怎么能满足二十多个乡镇放映!再者,乡镇电影机器老化,声、光、色效果极差也是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并非农民看电影难,而是农民难以看上好电影。今后我们送文化下乡,不能仅仅局限于送电影等,还要注重帮助农村培训文艺骨干,建设文化阵地,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再次,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文化”工作,无论是放电影还是文艺演出,一定要适合广大农民的口味。

4、文化站定位不准,乡镇文化站改革与农村综合改革不配套。

当前,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正在进行之中,但对于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尤其是乡镇文化站改革在有些地方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位,有的定性为全民事业单位,有的定性为文化经营单位。定位不准,造成有的文化站与广播站的撤并,与广播站分分合合,用广播站经营性管理模式生搬硬套在文化站上,具体操作起来不伦不类。为此,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对乡镇文化站有一个准确定位,并与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同时进行,协调发展。

二、解决农村文化站发展的主要对策

1、必须尽快出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相应法规,以保证文化经费投入。

要明确规定文化阵地面积与乡镇人口的比例;要建立合理的领导班子考核机制,提高文化的考核分值,健全严格的奖惩制度;要尽快制定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对已建成的达标文化站,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挤占、挪作他用,已经挤占挪用的要立即收回,限期使用。对经济条件差的乡镇可采取政府出资补贴等措施;对那些在经济条件并不很好的情况下却能让文化工作红红火火的乡镇领导则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对文化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应及时总结和推广,鼓励乡镇领导和文化干部上下齐心,为促进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做出新贡献。

2、必须建立严格的文化干部考核任用制度,以保证文化站队伍的稳定。

要通过规范的制度,把具有群文业务专长的人才吸纳到文化站,把热爱群文、有较强文化创新能力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推荐到文化站长岗位上;要彻底杜绝任人唯亲现象,避免让那些不懂文化、毫无责任感的人混进文化队伍,危害我们的农村文化事业。

3、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首先要逐步改变只停留在唱唱跳跳一般层面上的演出活动的老格局,注重文化活动的特色和个性,因地制宜地广泛开展一些适合农民口味的自娱自乐活动,力求有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表现内容,并体现较强的群众性和参与性。其次,我们要抓住各地的文化品牌。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我们要继承和发展本乡镇、村落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包括动态的表演艺术和静态的造型艺术,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第三,大力提倡中小型文化活动,不要为了一时的文化政绩而搞脱离农民群众需要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去年就有一个县花300多万元举办大型明星演唱会,当地老百姓心痛地说:花这么多钞票真是劳民伤财!这笔巨款如果用于当地的文化阵地建设,岂不更贴近农民的实际需要?

原因范文篇10

一、乡镇负债的现状及其危害

近年来,随着深化体制改革的进行,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乡镇债务也渐渐“显山露水”,成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乡镇政府负债总量巨大,覆盖面广,增长速度快

我国乡镇的债务问题,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负债数额大,负债面广,负债差距明显以及增长速度快。《2005年中国农民发展报告》提供的资料表明:乡镇负债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截止到2005年,全国县乡政府的显性负债就已经高达4000多亿元,个别乡镇债务高达亿元,全国乡镇平均债务在400万元左右,而这些数据中还不包含村级债务。据专家估计,全国的乡村债务总额估计不会低于6000亿元,甚至可能已经突破了上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0%左右,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30%-50%,大大超过了长期建设国债的总负担。

(二)乡镇负债的危害

严重的债务问题既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又削弱了乡镇财政履行职能的能力,使部分乡镇财政处在“破产”边缘,财政的发展功能异常脆弱。这导致基层政府无法担负提供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的应有职能,使低下的服务水平和相对较高的服务价格超出了农民可承受的能力,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基层政权不能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不能很好地代表农民利益,其存在价值受到农民质疑,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对整个国家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政治风险。

二、乡镇负债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根源:经济的不发达和财源不足

经济的不发达和财源不足是造成乡镇负债问题的经济根源。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开始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种城乡二元体制的社会资源配置与发展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业发展徘徊不前,农民陷入相对封闭状态。所以,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削弱了乡镇经济发展的后劲,从而减少了乡镇财政收入的来源。另外,我国相当一部分乡镇地区自然条件差,多为地处偏远的农业区,乡镇经济结构属于农业主导型或农业依托型,受市场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突出,财政收入蕴含着极大的不稳定性。从非农业产业的发展看,乡镇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很多乡镇企业因结构不合理,运行机智不灵活以及债务沉重,以致发展后劲不足,对乡镇财政的贡献不大。

目前,在我国乡镇中,经济普遍发展较慢,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明显偏低。二是产业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种植业仍是这些乡镇的主业。三是二、三产业规模小。由于乡镇经济规模偏小,再加上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含税量”小,这些乡镇财政收入规模明显偏小,增长也比较缓慢。经济落后,财源不旺,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乡镇只能依靠借款、贷款、举债支付经常性开支。

(二)制度性根源:社会结构原因和财政体制原因

1.社会结构原因

我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我国农村贫困,农业落后,农民地位下降及基层政府财政困难,负债不断增加的主要制度性根源。20世纪下半叶,为了确保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为的割裂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内在联系,用政策和体制的力量把城乡置于不平等的劳动分工和贸易条件下,确立并强化了城市相对农村的优势地位,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城乡二元体制的社会配置与发展的特征是: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先市民后农民,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把农村和农民仅仅作为和补给线,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其结果是工业化的成果很大部分来自于农业经济剩余,而工业化的财富积累则主要留在城市,农村、农业、农民只能维持简单的社会再生产,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性停滞不前。

二元经济结构下国民收入分配的严重扭曲,加重了乡镇财政的负担。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匮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生产率提高缓慢,劳动力就业压力大,使农民陷入相对封闭的状态。所以,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对乡镇财政建设的直接影响是削弱了乡镇经济发展的后劲,从而减少了乡镇财政收入的来源。

2.财政体制原因

(1)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滞后。一是公共财政收入不完整。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高度依赖预算外收入,破坏了总预算的约束性和预算的完整性,肢解了本属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在现行的分税制体制下,收入来源稳定,税源集中,增收潜力较大的税种,都列为中央固定收入或中央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而留给地方的几乎都是收入不稳定,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的中小税种,导致地方财政收入下降,乡镇财政收入更是无法保障,乡镇财力无力支撑本级政府职能的履行,从而形成愈来愈多的债务。二是公共财政支出的不规范。首先,财政支出的“越位”与“缺位”同时并存,一方面表现在财政支出上的大包大揽,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却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其次,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过多的向发达地区和城市倾斜,这种支出政策既加大了地区差别,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又固化了现存的二元社会结构。

(2)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不完善。目前我国分税制采取不尽合理的基数法,固定的基数与不稳定的财源之间矛盾较大,使得乡镇财政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分税制改革以来,收入向上逐级集中,职能和责任不断下放,导致乡镇财政责任权利不对称。另外,由于分税制改革只是初步划分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划分不清,并且没有界定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省级以下的财政体制尚未理顺,导致乡镇财政的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更为突出,形成了“财权在上,事权下放”的基本态势,使乡镇财政的支出压力增大。

(3)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在现行的分税制下,县对乡实行规范分税制体制的很少,在制定体制时也很少考虑到乡镇利益,征管体制缺陷也较为突出,乡镇没有健全的财税功能,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财政的发展。另外,税收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使地方政府无法根据本地的特殊情况对税目和税率进行调整,更无权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开征新的税种,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税收随经济增长的弹性。

(三)历史根源:历史遗留性负债

历史遗留问题是乡镇负债的源泉。许多乡镇政府债务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包袱,其中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财政承担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头,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普九”达标要求下,各乡镇中小学大都修建了超过当地财政支付能力的校舍,导致教育负债累累,乡镇财政不堪重负。二是乡镇政府超过财政实力修建基础设施,如修路,修桥,农电改造等。三是撤区并乡以及合并乡镇中形成的负债,由于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造成了部分债权无法明确或回收,成为乡镇负债。四是许多乡镇政府盲目决策投资兴办企业,由于投资失误,项目档次低,重复建设,导致乡镇企业发展陷入困境,最终造成乡镇企业亏损和破产而遗留下负债“包袱。”

(四)自身管理原因:乡镇机构臃肿;财务管理混乱;“政绩工程”和腐败问题

1.乡镇机构臃肿。目前各乡镇机构中,既有行政编制的国家干部,也有事业编制人员,还有乡镇招聘的工作人员,人员编制规模大,超编现象严重,导致乡镇机构庞大,财政供养人员过多,支出负担重。

2.乡镇财务管理混乱,监督机制失效,财政收支缺乏约束。很多乡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多头审批,随意性很大,不合理的支出名目繁多,乱收滥支现象严重。

3.“政绩工程”和腐败问题。有些乡镇政府为了谋求团体自身特别是干部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不顾乡镇债务增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拼命举债“上项目、树形象,换政绩”,结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大,劳民伤财。同时,由于腐败原因,一些乡镇干部挥霍起来有恃无恐,利用公款大吃大喝。这些都人为加重了乡镇债务负担。

三、化解乡镇负债的对策探析

(一)高度认识乡镇负债问题的严重性

日益严重的乡镇负债,越来越成为一个令决策层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县乡村的债务还在高速增长,同时县乡村级财政困难最终还会通过各种收费落到农民头上,加重了农民负担,地方经济越卡越死,财源日益萎缩,形成恶性循环。乡镇财政困难日益加剧,成为企业和农民负担沉重的一个重要内在原因,若不及时有效的化解,乡镇地区的困境只会越来越严重,国家投入再多,乡镇地区也将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因此乡镇政府领导要对乡镇的财政赤字与负债的危害引起高度重视,注重清查摸底工作,积极研究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和相应的对策措施。要根本解决乡镇负债问题,必须在观念上和思想上予以充分重视。

(二)加强乡镇财源建设,促进乡镇经济增长

因地制宜,发展乡镇经济,加强乡镇财源建设,增加乡镇财政收入是化解乡镇负债的根本性措施。因此,乡镇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积极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收抵债。首先,发展地区经济是财政走向良性循环的基础,乡镇财政也不例外。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仍然是许多乡镇、乃至县的重要收入来源。农业搞好了,农民负担就会相应减轻,乡镇经济才能有所发展。其次,只有加强乡镇财源建设,才能增强发展后劲,增加乡镇财政收入。要因地制宜,化资源优势为财源优势,把对财政回报高、能够增加财力的项目作为财源建设的重点,全方位抓好财源建设。

(三)加强监管,建立健全财政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1.加大对财政收入的监督检查。加强对税收收入征收部门征管质量的监督检查,促进征收部门严格执行税法和税收管理权限;加大预算收入缴纳单位的监督检查,切实规范财政分配秩序,保障乡镇财政收入。

2.加大对财政支出的监督检查,规范支出管理。加强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强化预算约束,确保预算的严肃性,保证预算的严格执行,解决乡镇预算约束软化、支出随意问题;强化公共支出监督,促进政府采购的全面推行,坚决遏制腐败现象,大力节约乡镇财政开支。

3.加强预算外收支的监督检查,推行综合预算。把乡镇的各项预算内收入以及自筹资金和统筹资金等预算外收入统一纳入乡镇综合财政预算管理范围,采取统一支出标准、统一核算口径、统一安排资金的方法,管好预算内外资金,提高改革的综合效益。

4.加强财政监督检查机构与队伍建设,为强化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提供组织保证,才能有效的实行财政解困,切实化解乡镇财政负债问题。

(四)体制改革:减少政府的层次,撤消乡级财政

逐步撤消乡级财政,将乡级政府转化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是有效化解乡级政府负债的新思路。这是有效杜绝人员膨胀、消赤减债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根本性办法,从而为根本解决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难题创造条件。

1.取消地(市)级政府编制,在撤乡并镇的基础上,大幅度的精简乡镇机构,在此基础上取消乡镇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