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8:29:34

源头范文篇1

一、抓源头治腐工作的实践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服从服务于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本县实际,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使反腐败抓源头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一是财经纪律得到有效执行。在全县各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现了行政事业收费和罚没收入“票款分离”和“罚缴分离”制度,切实加强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对村级财务普遍实行了“村财乡管”制度,实行报帐制,有效预防了村干部违反财经纪律。现在又正在进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全县铺开。

二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了政府采购制度。加强了政府采购工作监督检查及采购环节的监督,特别是去年,县监察局与县财政局联合对全县的政府采购情况开展了专项执法监察,今年1-6月,全县实现政府集中采购资金488.7万元,节约资金61.4万元,节约率11.2%,规范了单位物品采购行为。

三是有形建筑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实行建设工程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加强了对市场内部运作过程的监督,杜绝了“暗箱操作”,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今年以来,共有6宗建筑工程项目进行了公开招标,共节约资金11余万元;共有12宗12322.57平方米的土地进行了挂牌出让,总评估价为597.6万元,成交价1016.1万元,比评估价高出418.5万元。

四是“三公开”工作不断规范和深化。全县国有企业全部实行了厂务公开;全县256个村委会全部实行了村务公开制度;19个乡镇和30个县直单位均实行了政务公开制度。通过“公开”,真正确立了“阳光工程”,提高了办事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五是机关效能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年以来,我县在全县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了“两评一创”(评干部作风、评机关效能、创满意单位)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实效。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素质,端正了工作作风,牢固了服务意识,树立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观念。特别是执纪执法部门,由过去注重实体执纪执法,转变为实体、程序并重,不仅做到了执纪执法实体内容适应准确,还做到了执纪执法程序到位合法。前不久,我县投诉中心严肃查处了一起程序违规执法案件,执法人员未出示执法证件对客商进行违规检查,造成了不良影响,当事人受到全县通报批评。

二、抓源头治腐工作的思考

认识源于实践,反腐败抓源头工作的实践,为我们进一步抓好这项工作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也为我们探索源头治腐工作的规律性创造了条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要把反腐抓源头工作引向深入,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继续推进财政制度改革,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要进一步把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逐步推行部门综合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将部门所有收支均纳入预算管理,条件成熟后要推行和完善会计委派制度,把会计委派向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乡镇延伸。此外,要强化审计监督,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要予以曝光和严肃处理。

二是推进政府采购规范化。在围绕“管好钱、用好钱”的问题上,要在扩大政府采购总量和范围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其中包括合理确定集中采购目录,限额标准和公开招投标的“门槛”等,特别要加快推进招投标采购的执行与管理的职能分离,条件成熟要成立专门的政府采购中心。要切实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防止采购中滋生腐败现象。

三是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三公开”工作。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完善“三公开”工作的内容、方式、时限等。要把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事项、群众最需最想知道的事项纳入公开内容,而且公开要及时,形式要多样化。同时,还要强化对“三公开”的监督检查,做到真公开、常公开、全公开,不断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达到从源头治腐的目的。

源头范文篇2

一、当前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注重治理主源头的制度建设,忽视治理支源头的制度建设

引发腐败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但最终体现为公共权力的滥用,因而,人们往往把权力称为腐败的主源头。例如,就源头治腐的制度建设而言,我们耳熟能详的有三大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容易产生腐败问题的审批权、财权、人事权等主源头而进行的。但在这些主源头中,又包含许多滋生腐败的支源头。如企业基本建设的投融资审批,按照“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办法,控制了主源头,但在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各个环节中,还有可能产生很多权力干预市场的现象。在实践中,治理这些源头的制度建设往往被忽视。支源头管不好,主源头就堵不死;即使堵死了,支源头也会滋生腐败。

2.注重实体性的制度建设,忽视程序性的制度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不少有关廉洁自律和反腐败的政策规定,仅纪检监察法规制度就有近400个。这些涉及各行各类方方面面的实体性制度,大都是实事性、应急性、阶段性的措施,具有单一性、原则性、口号性的特点。这三个特点集中反映了制度设置上的缺陷,即原则性的要求多,保证制度落实的程序性的规定少。因而在实际操作中既有较大的难度,又有较大的随意性及弹性,容易导致既有的制度流于形式。

3.注重单体性的制度建设,忽视系统性的制度网络建设

就现有的防治腐败的制度来看,很多都是在某一问题发展成为带普遍性的问题或趋势性的腐败现象时,有关部门于是就这一问题进行调研,形成一个治理的办法或制度。从每个具体制度看,似乎很周全,没有什么漏洞可钻。但从整体源头治腐的制度建设来看,这些制度实际上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单方”,各成一体,互不关联。这样,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而且还会出现互相矛盾,制度“打架”,甚至“自身相悖”等现象。

4.注重扼制腐败的制度建设,忽视落实制度的制度建设

一些党员干部犯错误,走上违法违纪道路,除了主观上的一些因素外,现阶段制度落实不到位是个重要的因素。首先是落实制度的制度建设滞后。目前,大部分腐败源头都有相关的制度进行治理,但就是缺少与之配套的落实这些制度的制度,即没有执行制度的配套制度和不执行制度的惩戒制度。其次是只注重制度的制订而忽视制度的落实。制订制度而不抓落实,在客观上削弱了这些制度的威力,使之成为可有可无的“软约束”。

二、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制度建设的建议

1.遵循全面性、长效性原则,从总体上建立和完善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制度的工作机制,使之良性运作。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工作机制。第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制度决策、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全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建设的构架规划,组织制订、论证评审、最终决策、颁布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地方各级也要相应建立这一机构。第二,要建立制度的决策、执行与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机制。过去不少制度是由执行部门或单位自己制订、自己执行,由于受利益驱动、视野较窄、政策理论水平不高等因素局限,这些制度在执行中往往存在不公、不力、不全、不科学等弊端。制度的监督机构,既要监督制度制订决策的全过程是否公开、公正、科学、合理,又要监督制度的执行部门和单位执行制度是否认真落实到位。第三,要建立科学的制度效果考核评价和反馈机制。一方面,要根据制度不同的内容特点和程序,明确不同的控制目标。另一方面,要找准某些容易发生腐败的环节,设置若干控制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实行综合评价。同时,要在执行制度的实践中,注意掌握情况,及时反馈信息。

2.遵循整体性、系统性原则,从宏观上设计构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框架,使之形成体系。

首先,要组织权威的专门班子从整体、宏观上对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建设进行系统思考、规划,拿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建设的整体构架,并拟制出整个制度体系的纲目,报请制度决策机构审定,使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体系具有宏观性、整体性、系统性。其次,要统一下达已审定的制度纲目,统一组织相关部门拟制制度初稿,明确拟制制度时相关衔接部门,提出拟制的具体要求,以防止各职能部门各行其事、制度缺位、错位和越位及不科学、不配套等情况的发生。再次,要统一审定,逐步颁布制度。制度的决策机构应对相关职能部门呈报的制度送审稿,组织专门的权威机构从整体性、系统性原则出发,统一进行论证评审,慎重审定决策。成熟一个,审定一个;审定一个,颁布一个。切忌操之过急和一刀切。

3.遵循层次性、关联性原则,从中观上配套完善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各种制度,使之形成网络。

实践证明:抓好从源头上治腐的制度网络建设尤为重要。在组织制度制订时,一定要按照制度建设整体规划和统一下达的制度纲目,把编织“制度网络”摆在突出位置。其一,严格按决策机构下达的制度纲目拟制制度及相关“子制度”,编织“制度网络”。在制订制度的时候,制度的决策部门和拟制制度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广泛征求对制定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相关制度,严格按照统一的制度纲目拟制“母制度”,防止缺项或漏项而损害制度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同时,要按照层次性、关联性原则,抓好相关制度的“子制度”、配套制度的拟制,使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形成“网络”。其二,在编织“制度网络”时,应把握好几个原则:一是要考虑制度的整体性,不能损害整个制度体系的构架。二是要着眼制度的实用性,切实加强针对性,防止制度中看不中用。三是要保持制度的连续性,尽量做到前后一致。四是要把握制度的适度性,尽量做到宽严相济。五是要注意制度的关联性,尽量做到互相衔接。使方方面面的制度互相衔接,相辅相成。其三,应切实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防止制度的漏洞和缝隙。禁令性内容可适度交叉和重叠,使之真正成网。二是防止制度相互“打架”,相互矛盾。权力性内容一定要明确主体及职能,防止顾此失彼。

源头范文篇3

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大量违法违纪事实表明,抓住“权”、“钱”、“人”三个重点环节,创新体制机制制度,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是当前反腐败斗争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的根本措施。

1、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仅仅是取消和精简一批审批项目,它涉及到权力结构与利益格局的调整,改革的过程就是体制创新的过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面临的任务是长期而艰巨的。当前要着力解决:一是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取消和精简行政审批项目中存在的避重求轻、减“贱”留“贵”等现象,要继续彻底清理行政审批项目,能取消的坚决取消,真正使属于企业的权力回归企业、属于市场的功能回归市场、属于社会的职责回归社会。同时,对行政审批的原则、范围和设定权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从政策上对行政审批内容予以规范。二是对保留下来的行政审批项目,要规范其审批行为,做到凡审批事项都向社

会公开,包括审批内容、依据、条件、时限、结果及内部工作程序和责任人。对涉及较多部门审批的事项,应实行由主要审批部门受理,并由其征询其他审批部门的意见。建立和完善行政服务大厅,原则上所有审批事项都纳入服务大厅办理,严格实行“一站式”管理,“一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从形式上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三是行政收费与行政审批的不正常关联,是造成行政许可被滥用的重要原因之一,要通过费改税等措施,原则上取消行政收费,需要保留的要纳入预算管理,从源头上解决“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不正当利益合法化”的顽症。四是要建立内部制约机制,对权利进行分解,互相制约,减少个人权力过大的现

象,实行重大事项由集体研究决定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玩忽职守、越权或违规者,追究相应的责任。

2、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是滋生腐败的一个重要源头。要从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入手,按照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强化政府对财政的宏观调控。一是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全面实行政事业收费和罚没收入“票款分离”和“罚缴分离”,切实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杜绝“小金库”。二是改革财会管理。现行的财会管理制度,不利于《会计法》的严格执行。单位、部门的会计受制于其领导,难以坚持原则,是造成报假发票、做假账、公款消费过大甚至贪污、侵占公款的主要原因。对其改革,就是在不同的层次,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在设区市一级应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取消部门、单位的账户,建立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在指定的商业银行开设的单一账户(财政专户),所有支出均由财政国库支付机构从单一账户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的供应者,相应建立支付执行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县(市、区)实行会计核算中心,取消单位的会计和账户,所有资金都集中于核算中心开设的单一账户,单位的收支行为受到财政部门的直接监督。在乡(镇)实行“零户统管”,规范“七站八所”的收支行为。对有下属单位的部门,设立会计核算室,集中办理下属单位的财务业务。如此,层层规范,便于监管,增强了各单位、部门收支的透明度。三是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建立从审核预算、拔付资金到安排使用全过程的资金运行监督机制,整顿和规范财政秩序;强化审计监督,促进依法理财。

3、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其腐败现象有多种表现形式,突出反映出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因此,要认真贯彻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创新干部任用机制,从机制上解决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吏治腐败问题。一是选拔任用干部要实行全程公示。即民主推荐结果、考核结果、选任结果向社会公示,扩大群众在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二是加大公开选拔干部的力度,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改变从上到下的“任命制”和“一长制”。三是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建立一种“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用人机制,真正实现公开、公正、竞争、择优。四是健全权力制衡机制。尽快实现工作程序法定化,尤其是要对“票决制”作出刚性规定。加快全面落实市(地)、县(市)党委和政府正职领导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由上级党委常委提名,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度。五是建立健全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坚持选用人的权力和责任相统一,对那些选错人、用错人而出了问题的领导干部和有关责任人要追究责任,不允许以“经过集体讨论决定”等理由来推卸责任。实行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和交流轮岗制、引咎辞职制,从制度上预防腐败。

二、依靠市场取向,不断拓宽源头防腐新内容

1、充分利用市场配置社会资源,不断完善各项招投标制度。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减少腐败的“寻租”行为,是拓宽源头防腐的一个重要方向。当前要加快推进建设工程项目、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药品集中采购、产权交易等多个领域的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完善其招标投标制度,努力与国际惯例接轨;实行监督与执行职能分离,解决在招投标活动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按照**的要求,逐步将可以推向市场的公共服务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整顿和规范招标投标行为,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招标投标市场,将建设工程招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挂牌、政府

采购、药品采购、产权交易等纳入统一的有形市场进行,这样既解决了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管办不分、重复建设等问题,又整合了资源、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更便于监督和管理。

吉安市按照“政府规范市场,集中加强监管,廉洁高效运行,公开公平竞争”的要求,建立集中统一的招投标中心,把有关部门分头操作的建设工程、土地、产权交易及政府采购、药品采购等招投标活动纳入统一的中心进行“阳光操作”。实践证明,这有利于规范行为,堵塞漏洞;加强监督,保护干部;整合资源,节约成本;转变作风,提高效率。

2、强化利益引导机制。合理的利益要求是人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基本动因,反腐败问题也不例外。要将经济利益机制作为推动廉政建设进一步深入的重要基点,用利益的观点探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相关的举措。也就是运用经济利益杠杆调整党员干部的行为取向,实行“大开正门、严堵后门”。一是推进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如公务用车,公务接待,通讯话费等消费以货币形式定额包给个人。二是规范党政机关工资、福利待遇。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实力仍然较弱的情况下,逐步调整公务员工资待遇,首先从解决不同部门公务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着手,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实行同一地区同级别公务员福利待遇一致,取消各部门自发的各类

补贴,缩小收入差别,消除部门差别,弱化公务员因收入差距过大而引发的不平衡心态及贪占行为。探索建立廉政公积金制度,在公务员年收入有增长的前提下,拿出部分收入作为养廉基金,单位按1:1的比例配套资金作为奖励。只要在任期内奉公守法,退休时一并返还。这有利于公务员在经济收入上预防腐败。

三、建设社会民主政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治理和预防腐败,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能仅仅靠党的组织、国家权力机关的自我约束,说到底还要靠人民大众行使他们当家作主的权利,对权力进行全方位的制约和监督。也就是说,要靠民主的政治制度。建设民主政治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首先要重视发扬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促进社会民主。

1、发扬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机制,实行以权制权。党的**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发扬党内民主,就要根据**精神,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强化党内监督机制。一是实行党代表大会责任制,充分发挥党代会作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的双重职能。邀请党代会代表参加党的全委会,监督大会决策的实施和参与决策的修改完善;监督和评议党委、纪委班子及其成员在任期内的工作状况;联名提议党的有关领导和部门作专项报告,以及个人的有关情况作说明;对有关问题进行质询、提出批评,并提出罢免和撤换不称职领导干部的建议,等等。实行党代会责任制,可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二是稳步推行“票决制”,科学配置党内权力。要扩大“票决制”的范围,在全面落实中纪委提出的在市(地)县党政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分别由省、市党委常委会提名,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的基础上,逐步将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交由全委会票决;对另外一些重大问题,也需要进行票决。要随着“票决制”的稳步推进,使党内重要问题都拿到全委会上来票决,全委会就会真正成为党内的决策机关,而常委会就会成为党内的执行机关。从而使党内权力朝着科学配置的目标迈进。这样,一个由党内的权力机关(全委会)、执行机关(常委会)、监督机关(纪委)组成的党的领导体制就会形成,党内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就能够科学分解,合理配置。三是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在党内,健全侯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选举比例,引入竞争机制,让被选举人在选举大会上发表施政演说,以提高党内选举透明度,让党员对侯选人的情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和选择的余地,使选举充分体现党员的意愿,真正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公开、平等、竞争、择扰的原则”。扩大党内直选范围,是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要通过试点逐步在村、乡镇甚至县实行党的村支委

源头范文篇4

【论文摘要】在苏鲁豫皖交接处,柳琴戏一直活跃至今,对于柳琴戏的起源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今天的山东省枣庄市应该是比较早的柳琴戏的发源地。今天的枣庄包括台儿庄、峄城、滕州、薛城等五区一市。而这些地区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很早就有柳琴戏的记载。

在苏鲁豫皖交接处,柳琴戏一直活跃至今,但是对于柳琴戏的起源众说纷纭。

“拉魂腔”是柳琴戏的别称,起源于清代中叶。其最初的源头也是无文字可考证的。在《滕县县志•民俗篇》中有记载:“明初,城西地沮茹。多膏腴,宜其麦。其人竟相尚以靡侈,婚丧家用妓乐,东门外街巷清夜管弦之声如沸。”光绪十二年撰修的《峄县县志•民俗篇》记载:“上元灯火,唐代尤盛,至今沿而为之。乡村亦多竹马,秧歌诸戏金鼓喧闹。”这两个例子说明在拉魂腔形成地,明末清初唱戏用乐极为兴盛而所提到的竹马,秧歌,诸戏并不一定就是“拉魂腔”。若要觅求拉魂腔的源头,还需要其他的佐证。

柳琴戏的源头是什么?笔者认为,今天的山东省枣庄市应该是比较早的柳琴戏的发源地。今天的枣庄包括台儿庄、峄城、滕州、薛城等五区一市。而这些地区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很早就有柳琴戏的记载。

一、明末清初藤县流行的主要有滕县花鼓,滕县花鼓和今天的柳琴戏有相似之处

花鼓秧歌即花鼓,又谓腰里响,表演者身系镲和鼓,边唱边击鼓,亦歌亦舞。在休息时击镲以渲染气氛。在清朝乾嘉时期,花鼓在滕峄地区相当流行。受到其他的剧种的影响后,发生了质变。形成了锣鼓冲子。锣鼓冲子的表演与花鼓秧歌稍微有所不同,即伴奏乐器和表演者之间的分离,操乐之人,面前置一棍架,架的一端悬挂小锣,一端悬拔,不弦乐,击打节奏配合演唱。江苏省柳琴剧团的相瑞先生说:“锣鼓冲子是由花鼓演变而来,不过花鼓系腰间而锣鼓冲子是放在地上,并有小罗伴奏。在发展过程中表演者与伴奏者分离,逐渐具备了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柳琴戏最初的表演形式是干板演唱形式,只用梆子敲击节奏和人声帮腔,每拍击板。这种演唱形式或许就是从花鼓和锣鼓冲子那里继承到的。而且从曲调上去分析,二者之间的继承性就更为明显。拉魂腔唱腔最为重要的特点是女腔上行小七度大跳以及男腔下行大二度的拖腔。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花鼓的曲调有着极其密切的渊源关系,从现存的花鼓调和拉魂腔相对照,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二、周姑子,流行于山东境内,是在花鼓秧歌基础上受到其他剧种的影响而逐渐演变而来的

嘉庆年间,周姑子在鲁南滕县,峄县一带已经比较流行。鲁南一带,过去曾经流行一种敲狗皮鼓,替村民开锁子、念神、驱魔镇邪的的迷信职业。从业者经常按照编好的轴子(悬挂的连环画)照图演唱。所敲的狗皮鼓,是用铁圈扭成,形状类似扇子,上蒙狗皮和牛皮纸,把柄末端弯成圆圈,套坠九个铁环,唱时用手摇晃(当地的土语称为“肘”,即扭的意思),同时用竹签敲击,以成节奏。当地老百姓称他为“周姑子”或者“姑娘腔”这种姑娘腔被乞食的“唱门子”和“跑坡”的艺人吸收,并在传唱中不断的发展,对于啦混腔的形成和产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提到“巫娘腔即姑娘腔,李玉的《麒麟阁反牢》中以及《霓虹关》中都有姑娘腔的唱调。或谓今之柳琴戏,亦名周姑子,即为此一声唱调的遗声。”在《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枣庄市.〈文化志〉资料专辑》中记载:滕县东南门外有武氏兄弟,他们是唱周姑子的,他们将周姑子随心所欲的发展变化并发展成为“怡心调”他们的徒弟又将“怡心调”改称为拉魂腔。从老艺人的口碑向前推算,武氏兄弟生活在距今200年前,而这时是清朝中期。这个例子可以证明我们以上所说的两个论点,柳琴戏是在周姑子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我们所说的拉魂腔的形成年代也是正确的。三、在今天的台儿庄,运河河畔也有与柳琴戏非常相似的音乐形式

丁香腔亦称四句腔,三句半。是一种既无丝竹乐器伴奏,又无大局与其伴奏的纯人声演唱形式。是在运河号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流行在今枣庄市薛城南部运河一带。清朝中期,我国南北交通运输的主要形式是运河。人们为了配合所从事的航运等各种劳动,经常为了解乏或统一步伐等目的哼唱一些简单的曲调。逐渐形成了当地的劳动号子。大约在道光年间这种劳动号子发展成为非劳动时演唱的一种“一人唱众人和的”娱乐形式。在休息时,众人相聚在一起,一人领唱,三五人甚至十几人帮腔演唱。其基本的演唱多为四句一段,所以又叫“四句腔”领着多唱三句半,后半句有众人帮腔。干唱节目中最为代表性的为“休丁香”所以也叫“丁香腔”。柳琴戏唱段多为上下句,也有四句,并且至今仍然有四句调,这种句式结构是和四句腔有着密切联系的,因此,四句腔也是柳琴戏的源头之一。而且四句腔是在清朝道光年间随着拉魂腔的形成和流行而逐渐溶解和消亡的,他的音乐因素已经延伸到了柳琴戏当中。

以上几种曲种形式是在拉魂腔形成之前在鲁南地区流行的主要曲种。并且我们通过分析可以肯定地说是在这三种形式的基础上,柳琴戏才逐渐形成的。但是上述任何一种又都不能被称为后来的拉魂腔,因为拉魂腔借鉴了锣鼓冲子的打击乐,花鼓和四句腔的尾音翻高特点,以及四句腔的句式结构,是三者的精华的综合体。

【参考文献】

源头范文篇5

一、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这是党中央全面总结古今中外执政治国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当今世界一些执政党兴衰的经验教训,全面总结新时期我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巨大成果得出的科学结论。

党的十五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从侧重遏制,转向标本兼治、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轨道,始终保持了平稳健康、持续向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显著成绩,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正在逐步得到遏制,一些诱发腐败的深层次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的满意程度正在逐步提高。

但是,由于现阶段的反腐败斗争是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一些主、客观因素依然存在,重大违纪违法案件还会发生,有的不正之风还会纠而复生,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得力的地方和部门,腐败现象甚至还会发展蔓延。这些都说明,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各级党委和政府,既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

二、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三项工作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这三项工作格局基本涵盖了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使反腐败斗争经常化的重要手段,易于操作,便于检查。三项工作概括起来是两个方面,一是解决腐败风气问题,二是解决腐败案件问题。前者主要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建立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后者主要是依纪依法惩处腐败分子,建立起惩治腐败的党纪国法防线。实践表明,坚持三项工作格局,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反腐倡廉工作就能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需要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要求,加大反腐败三项工作中治本的力度,推动反腐败工作整体协调发展。

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方面,继续坚持和落实行之有效的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注意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个人利益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关键环节,不断完善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解决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研究这些年来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间的内在联系,总结经验,把单项规定逐步系统化,适时制定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法。结合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领导干部职务待遇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步推行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公务活动、通信工具配备等方面的货币化、市场化改革。

在查处大案要案方面,继续加大办案工作的力度,严厉惩处腐败分子。注意查办案件与防治腐败相结合,从查办的典型案件中分析发案原因,发现体制、机制、制度及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建章立制,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加大对腐败分子的经济处罚力度。积极应对犯罪分子高智能化、犯罪手段高技术化的挑战,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时揭露、发现和惩处腐败分子。

在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工作方面,继续坚持刹风整纪,坚决克服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良风气。注意从改革入手,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严格规范部门和行业的审批权、管理权等,消除不正之风产生的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条件。把纠风工作与深入开展职业道德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促进党风、政风、行业风气和社会风气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党的十四大以来的十年,随着反腐败力度的加大,我国的反腐败斗争经历了从标本兼治、侧重遏制到标本兼治、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转变,这是反腐败斗争深入发展的结果。十六大审时度势,在以往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要求,并且提出要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这是非常正确的。

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充分发挥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是解决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觉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根本途径。在全党要继续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进一步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提高对反腐倡廉紧迫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在全党要开展党章的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大力加强从政道德的教育,增强道德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这项工作纳入全党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党校、行政院校教育阵地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的教育;积极宣传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模范事迹,进行示范教育;深刻剖析典型腐败案件,进行警示教育。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保证。要从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从改革体制机制制度着手,逐步建立起一套能够充分反映广大党员意志和利益的民主制度体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严格按规定程序运作。从改革具体制度入手,增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透明度,大力提高党政职能部门重要事务的民主和公开程度,逐步做到现职主要领导干部个人经济状况的公开化。要加强民主建设的战略性研究,进行合理的规划,增强民主建设的预见性、科学性。要进一步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

加强党风廉政法制建设。这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依法有序进行的保证。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建设,必须从廉政立法、守法教育和执法检查几个方面着力。既要适应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制定、调整和充实反腐倡廉方面的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为反腐倡廉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制保证,又要建立和健全正确执行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具体程序和有效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还要切实加强对执纪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坚持依纪依法查处违纪违法问题,保证各项法律法规真正落到实处。

大力加强反腐败监督机制建设。新的形势下,加强反腐败监督机制建设,要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协调,与反腐败斗争的整体部署和发展进程相一致,与大力落实已有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规章制度紧密结合,以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监督为重点,按照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要求,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建立起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有效约束权力、预防腐败的真正管用的反腐败监督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在闭会期间发挥监督作用,以及党的委员会发挥监督作用的途径和形式,继续落实省(区、市)和地(市)党的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表决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的制度。要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纪律检查机关对派出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党内专门监督机关的职能。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同组织部门要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上级党委、纪委要进一步加强对下级党委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要把党内监督与法律监督、行政监督、派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保证权力正确行使。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制度的改革。同志指出:“好的体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制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反之,不好的体制,则会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我国现阶段的腐败现象是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体制性特征。因此,加大体制、机制、制度改革的力度,减少滋生腐败的土壤,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职能错位问题,消除转轨时期行政权力寻租的条件。要大力推行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管理体制,解决资金管理特别是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以及部门之间存在的分配不公、互相攀比、党政干部心理失衡等一系列滋生腐败的问题。要大力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执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制度,坚决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要积极拓宽从体制、机制、制度上遏制腐败的领域。结合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推进党政机关福利待遇和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工资化,解决不同部门公务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和领导干部职务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步做到党政机关与所办经营性事业单位彻底脱钩。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积极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解决因垄断而引发的腐败问题。

四、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我们党在领导反腐败斗争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对反腐败斗争的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形成反腐倡廉整体合力的有效机制。十六大报告再次确定这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说明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生命力的机制,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反腐败斗争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这是由我们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反腐败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政府工作的职责所在。党政齐抓共管,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就是抓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力度到位;就是管热点、难点和突出问题的解决,管重点任务的落实,管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要把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重要议程;对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负全责,重要工作和重点任务直接部署,直接组织实施、直接抓落实。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政府的监察部门要切实履行其反腐败的职能。按照党章的规定,纪委要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更高层次上谋划和开展工作。一是要着眼全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要着眼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贴紧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大胆开展工作,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要突出重点抓协调,以推动反腐败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二是要立足本职,发挥优势,主动联系。纪委必须主动承担起组织协调各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形成反腐败整体合力。三是要讲究方法,注重实效。纪委要着眼于高层次的联系和协调,而不能越俎代庖干预部门的业务,不能包办案件;要着眼于大局,着眼于政策,不能事必躬亲去代行职能部门的职责。

各部门在反腐败斗争中都负有重要责任。部门各负其责,就是要负起四种责任:一要负起全面抓好本部门、本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与经济和业务工作融为一体抓好落实;二要负起管好队伍的责任,管好带出一支廉洁奉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干部职工队伍;三要负起解决突出问题的责任,抓住不放,集中整饬、务求实效;四是负起源头治腐的责任,从自身抓起,从现在抓起,从深层次上抓起,从要害问题抓起,改制革弊,堵住本部门容易滋生腐败的源头。

在反腐败斗争中,特别是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必须进一步加强纪检、司法、审计、监察等重要反腐败职能机关之间的协作,形成有效的反腐败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形式,既相互协作,又各自行使职权,更好地形成查办和突破大案要案的整体合力。

反腐败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生命力所在。反腐败斗争实践充分证明,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我们反腐败的力量源泉。群众是腐败的直接受害者,他们对腐败危害的感受最真切,反腐败愿望最强烈;他们又是反腐败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也最高。我们只要坚决惩治腐败,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反腐败信心和斗志,就能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能维护社会稳定局面,就能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要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作为反腐败的重点,把群众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反腐败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大力宣传反腐败对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保证作用,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反腐败的方针、政策,宣传反腐败各项工作的动态和成效。特别是对一些重大典型案件要公开处理,将查处结果公布于众,扩大反腐败声势,激发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斗争的政治热情。要深入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发现和解决问题。要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鼓励群众揭发举报,依靠群众揭露腐败问题、查办和突破大要案、严惩腐败分子。要在完善信访举报等监督制度的基础上,采取六项举措:即建立公众反腐倡廉建言献策网站或开通电子政务通道;建立公众监督网络;建立定期向社会通报反腐倡廉情况制度;建立公众评议党风廉政状况制度;建立反腐败民意测验评价体系;建立走访和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制度。

五、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保证反腐败各项工作的落实

十六大报告要求各级党委“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各级党政领导必须首先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切实抓好本地区本部门反腐倡廉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具体办法,尤其是经济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立足全局,结合业务制定和落实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有效措施。

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责任追究,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一项政治纪律认真执行。对那些本地区、本部门出现重大经济损失的;本地区、本部门发生重大事故和恶性事件的;本地区、本部门的不正之风严重,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治理的;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利用该领导干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获取非法利益、造成恶劣影响的;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反腐败工作敷衍塞责、不抓不管,以至屡屡发生大案要案、造成恶劣影响的;对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违反有关政策和规定,用人失察的,要重点进行责任追究。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自觉遵守和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才能真正形成全党动手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局面,保证反腐败各项任务的落实。

源头范文篇6

[摘要]腐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的归咎于领导干部,任何单位和重点岗位都可能滋生腐败,关键在于滋生腐败的条件、环境、监管和个体素质差异等。基层腐败的危害是:损害群众利益更直接、更具体、区域反响更强烈,地方风气更难扭转。“王、肖”在阜阳工作期间,社会广为流传“阜阳没有共产党”就是例证。治理腐败多年的经验表明,不少腐败案件都是由于腐败者个体素质和小环境风气败坏,少数领导干部经不住拉拢、腐蚀、诱惑而被拖下水的。分析导致基层腐败者的心理特征,正是为有效防治腐败提供参考依据,为从源头上切断腐败的形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腐败基层心理特征

一、收入差距导致的失衡心理

区域、行业、个体间的收入差距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差距过大,必然导致一部人失去心理平衡。相同的消费环境下,因地区、行业、个体等收入差别,同工不同酬,导致少数人放纵自己的欲望,在攀比心态的驱使下,甘冒犯错误风险,捞取不义之财。另有极少数干部在某一岗位上工作多年,提拔无望,只好采取贿赂方式向其上级党政干部行贿,求得升迁机会或导致逆反心理,利用职权索贿受贿、谋取不正当收益。

二、贡献与回报的不平等心理

极少数干部会因过去的工作成绩而居功自傲,认为自己付出的太多,与收入不对等,产生贡献与回报不平等心理: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捞白不捞”心理。还有少数干部在工资改革中因职级、职称不同,分配差距拉大,同龄人、同单位、同管理,待遇迥然有别。领导干部不仅报酬高,还有公车“相送”,运行费用由单位支付,请客吃饭也无需自己掏钱,看看自己干瘪的口袋、破旧的自行车,在地滩上随意吃碗粉面即可打发一餐的情形,这种不平等心态也会促使少数人产生模仿索取心理。

三、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侥幸心理

这种心态是腐败分子较为普遍的本质特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利益大小与行为后果不成正比时,即当腐败的成本很低,而利益远远大于可能承担的风险,并切有先例表明可以逃避处罚时,往往有人会铤而走险,抓到了算自己倒霉,抓不到是自己幸运,冒这样的风险划算。这些人多以为自己智商高,能算计到,只要做到天衣无缝,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就不会出问题,即便出了问题,只要死不承认,挺过去就会安然无恙,类似赌徒的博一把心理,当尝到甜头而未败露时,便越陷越深,最后发展成贪婪无度的腐败分子。

四、“人之常情”,“不灰面子”的人情化心理

这种心理特征通常表现为:只要不是主动索要,为别人帮忙,人家有求于自己,自愿“表示”、“表示”!盛情难却,灰了面子、伤了感情、失了和气对谁都不好。腐败者多数都是从“盛情难却”、“不灰面子”开始收受熟人、朋友、下级等馈赠礼品或财物的,时间久了,便习以为常。起初小打小闹,当胃口逐渐被吊起来之后,便不能自拔,与“青蛙效应”极其类似,很多领导干部都是这样被拉下水的。另一种表现是:只要不是为自己,为了地方或单位,做出点越规的事,也不会有人追究。这种情况通常以“为公”托请人办事,用公款请客送礼,贿赂党政机关领导,谋取地方或单位利益,在他们看来,现实社会就兴这个:“不请不送,原地不动;既请又送,保准管用”。这种心态同样适合那些跑官要官、买官者,他们可以打着各种旗号,用公款请上级部门领导吃喝消费,沟通关系,变通方式行贿,为以后提升埋下伏笔。

五、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

这种心理特征常以集体受贿出现,行为人通过“集体决策”,分散责任,形成窝案、串案等,“天塌压大家”的从众心理突出。表现在商业流通领域,如医院药品器械采购,除正常招投标药械外,如今又派生出药械营销代表“做临床”,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关系网,打入医院内部,买通医院相关领导,承诺按比例分别给院长(分管院长)、药械科长、临床医生等1--10%不等的提成。所谓“做临床”的新特药都不是上市药,而是药械商买断经营的产物,这些药比同类药价高数倍至数十倍,然后再转嫁给患者,从中获得黑心钱。营销代表与医院部分相关人员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你给我钱,我替你卖药,互惠互利,兼顾长远。因此,药械营销代表不会出卖医院及医生,医院也不会家丑外扬。这种群体受贿,即使查出也是法不责众,原因在于医生往往都是本院业务骨干,涉及面大,处理他们就等于让医院关门停业,对医院,对患者,对社会都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和影响,这类案件一般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六、贪婪无度的心理

贪婪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也是腐败分子共有的心理特征,为钱财,可以不择手段,铤而走险,采取各种手段,甘冒生命危险,肆意索贿受贿,挪用侵吞公款,贪婪无度。什么钱都敢要,不管是下属、同学、朋友、亲戚等等都一概招收,给少了冷嘲热讽,“该办”的事拖着不办,直到行贿者“觉悟”大幅度提高才肯“帮忙”。这些人群中,不仅仅是领导干部,一般干部只要手中握有人、财、物等实权,他们都会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从严控制”,严格“按章办事”,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七、权力寻租的心理

源头范文篇7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举办节会及庆典活动时,动不动就举办专场文艺表演,而为了邀得境内外明星前来捧场,不惜支付高额出场费,有的一场节庆办下来,要花去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当然,最终掏腰包的还是地方财政。

针对这种“政府请客,百姓埋单,明星发财”的“公款追星”现象,其实早有专门性的禁令,早在2005年9月1日起施行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就明文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部门不得资助、赞助或者变相资助、赞助营业性演出,不得用公款购买营业性演出门票用于个人消费。但何以到现在还杜绝不了?有政绩冲动使然,也有令行不止的原因。

因而,此次国务院纠风办将“公款追星”列入要纠风的范围,既显示了上面对此类现象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一定要清理不正之风的决心。

其实,类似于“公款追星”之类的“公款旅游”、“公款吃喝”等,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种行业不正之风,只不过是老百姓看不惯、政府本身不应该的作为。而且,照常理来说,比这些更严重的行为多的是,像官员贪污受贿、包养情妇等,已经触及了党纪法规。而“公款追星”说得好听点,也算得上是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搭台唱戏。

但实质上这些活动往往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它们的存在,为公权力的寻租提供了空间和机会,稍稍往前一步,就很可能产生腐败。因为不正之风与腐败之间通常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很多不正之风本身就已经是腐败。所以此次纠风会议逐项梳理,主动将这些活动列入要纠正的范围,不但使纠风的含义宽广了很多,而且还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

反腐败,需要我们制定相关的制度、完善有关的游戏规则,像“公款追星”,如果有严格的财政预算监督机制,或许就不会那么容易请来明星。但制度再好、规则再完善,只要土壤还在,腐败就会从缝隙中洐生。而倘若能将这些不正之风提前予以清除,将腐败扼杀在萌芽之中,相信腐败发生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纠风纠得好,腐败就会少。

源头范文篇8

深深伤害了广大的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只有从这个源头抓起,干部工作中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严重违纪现象。才能加强党心、民心的凝聚力,重新树立党的威信和光辉形象。

从我们武钢程潮铁矿在平时的反腐倡廉的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首先原则上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选拔干部的首要标准,要把“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原则作为建立新的用人机制的原则。在选拔干部之前,我们要对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行跟踪检查,确认他们真正能做到“三个代表”的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应当暂时放置下来,不断进行培养直至其成熟后,方可重用,否则会给党和国家留下重大隐患。

第二、要把扩大民主、落实群众“四权”作为提高选人用人质量的基本方向。即要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要落实这四权,重点落实在知情权上,群众对干部选拔的情况不了解,盲目的参与和选择,只会使我们的工作更加难以开展。只有充分发挥了民主的选拔工作才能选拔出好的干部,才能选拔出人民所需要的干部。

第三、要规范和推广民主推荐。对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要进行规范、对个人推荐和组织推荐要重视,对推荐的程序要按照规定的具体程序按照标准进行操作。推荐工作是选拔工作的开头,如果开头这个基础打不好,那后来的工作肯定是要失败的。对推荐出来的干部人选,要采取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或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严格筛选表决,并按规定实行任前公示程序,将工作全部曝露在群众面前。

第四、要强化对干部选拔工作的监督。规范用人权上的强化监督,减少出现用人制度上的“个人权力空间”和“暗箱操作”的机会,在程序上作出了一系列严密的规定。“人民的眼睛是血亮的”,只有将所有选人用人的工作放在群众的面前,接受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才能分辨出是对是错。

以上述原则才能建立完善的用人制度,坚持用好的制度选人时,并遵循用人制度来选拔好的干部才能选拔出作风好的干部。在完善制度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加强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制度的执行力度和方向。二要坚持上一级党组织每年对下一级党组织贯彻执行制度和干部选拔作用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的制度。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上级检查与自查自纠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发现和解决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要增强主动监督意识,实现监督关口前移。监督贯穿于干部选拔作用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干部监督机构和干部任免机构签订监督合同,切实把好干部选拔作用的政治素质关、廉政建设关、任职资格关和群众公认关。要认真受理和处理群众反映干部选拔工作问题的信访举报信件,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选人用人上的违纪违规行为。

源头范文篇9

一、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消除腐败的思想动因。不少事实证明,“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陈希同、成克杰、王宝森、胡长清等,这些高级干部之所以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以此为鉴,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必须要下功夫祛除党员干部思想上的病毒,疗救其道德上的缺失,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堤坝。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作为重点,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思想教育既要突出教育的广泛性,又要讲究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既要讲实效,又要造成一定的声势。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纪委、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党校、以及新闻单位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势,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网络,造成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使领导干部"不愿意腐败"。

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作为抓好德治的根本。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从根本上增强政治免疫力,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袭,经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长期执政的考验。

要把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作为抓好德治的核心内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崇高理想,增强宗旨观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把内在的道德要求付之于长期的从政实践,真正做到廉政、勤政、优政。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和克服以权谋私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真正做到立党为公,用权为民。

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和自律意识作为抓好德治的重点内容。同志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好好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在领导岗位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该留点什么?想清楚这些问题,其实质就是要党员干部在精神上始终有一种高层次的追求,做到“其责己也重以周”,随时随地都能严于律己,慎于小节,管住自己。不这样做,所谓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就根本无从谈起。

二、构筑牢固的党纪国法防线,封堵权力腐败的通道。法纪松弛,对权力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监控,其结果往往导致权力腐败的案件频频发生。因此,在新形势下,要从根本上遏制和防范腐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仅需要全面加强德治,而且需要全面加强法治,真正做到依法制权,依法治官,依法行政,努力构筑牢固的党纪国法防线。

一是要强化法治意识。执政党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如何,对党的作风形象和建设法治国家都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法治,必须从抓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入手,着力使他们深刻理解,建设法治国家是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然趋势,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引导他们确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权与法的关系,防止和克服权大于法的现象;使他们增强民主平等意识,克服等级观念、特权观念,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带头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党纪政纪条规,并要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加深理解,增强法纪观念,切实遵纪守法,管住管好自己,以实际行为维护法纪的权威性、严肃性,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是要强化以法制权的监督制约机制。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认为,监督是国家的一种职能,是维护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手段。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减少以至根本遏制权力腐败,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便利、管用的权力制约机制,依法对权力运作实施有效的监督,使之合乎法制规范。为此,必须适当分解并合理配置权力,把决策、执行、监督等三权分离开来,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切实改变过分集权于个人的状况;规范财权、用人权和重大事项决策权的运作程序,强化对领导干部职权行为的监控机制,对权钱交易之类的腐败行为实施重点防范;完善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的防范预警机制,切实改变监督滞后的状况;加大对打击报复举报人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并通过深化政务公开等制度,加强对权力运作过程的民主监督;进一步理顺监督体制,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等专门监督机构的地位作用,使之真正能依法制权、以权制权。

源头范文篇10

最近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必须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进一步抓好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坚决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廉政法制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关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决定》为我们的深入防腐指明了方向。

水有源,树有根,腐败分子为什么多发生在掌权的、管钱管物的人身上,是因为有它产生的温床,不给腐败分子产生的温床和环境就能有效地遏制腐败。应该说腐败分子也不是天生的,大量已揭露出来的腐败干部,一开始也是根红苗壮,也为党和人民做过大量的,甚至有较大贡献的工作。但在掌权以后,在缺乏制度的约束和有限的监督环境中,又放弃思想改造,不能正确地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开始由量变到质变,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原河北省国税局长李真1962年5月29日出生在塞外山城张家口市,父亲是一个为新中国建立做出贡献的老干部,可以说他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凭着自身的努力和党组织的培养,1997年5月,35岁的他就担任正厅级领导干部,并且列为省、部的双重后备干部。1992年12月在担任正处级秘书以前,还没有犯罪的劣迹,随着职务的升迁私欲恶性膨胀,大搞权钱交易,最后被判处极刑走上了不归路。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2002年10月25日,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在报告中指出:1992年10月至2002年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出案件1634925件,结案1550408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555481人。通过查办案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43.491亿元,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领导干部中,县处级4146人,地厅级干部331人,省部级(不含部队)21人。透视这些党员干部中的腐败分子历史,虽然犯罪的手段各有千秋,但性质是一样的,犯罪的聚焦点也不外乎金钱、美色、权力三个方面,分析产生腐败的根源也是放松政治学习、放弃思想改造,没有制约机制,钻了制度的空子,位高、权重,缺乏有力的监督体制,因此不管形势怎么样变化,从源头防腐应该牢牢把握教育、制度、监督三大关口不动摇。

一、深化教育,不断构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不动摇。

一个共产党员从其入党的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理想和信念是精神支柱,奋斗的动力,前进的坐标,坚定共产主义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失去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失去灵魂。同志曾教导我们:“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而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成熟,理论上的成熟要靠深入系统地学习。因此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是防腐拒变的根本。领导干部不光教育别人,还要自己受教育。不能把自己放在受教育之外。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在狱中写道“自己走上犯罪道路,是放松了政治学习”,他的结局从反面警示我们,政治学习放松是最危险的放松,理想信念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如果放松理论学习,放松世界观的改造,背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面临生死考验时,则可能贪生怕死当叛徒,在面对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时,则可能以权谋私和腐败变质。据初步统计,2002年市公司纪委在组织收看警示片时,全公司有近五分之一的领导干部没有收看,是工作忙呢?还是厌烦学习呢?长期以往将是很危险的。因此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使其把政治学习放在首位,在受教育中反思自己的工作,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名利关、人情关,并且严格要求配偶和身边工作人员把好家庭、亲情关,牢固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象同志那样做到:心想人民原无论先主后主,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做一名人民拥戴的公仆。

二、制度前移,坚持用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约束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不动摇。

俗话:“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的制度往往滞后,这也容易给腐败分子提供可趁之机,钻政策的空子。透视腐败的滋生,大量的还是制度落实不到位,领导干部无制可依,个人权力大于一切,还有些管干部的领导也执纪不严,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甚至有好人主义的思想,使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例如我们党的干部提拔使用管理制度是群众推荐,组织考核,任前公示,届中测评,届满审计。干部管理方针是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这些好的作法偏偏有时得不到遵守,甚至上级领导打个招呼也是提拔某个干部的理由。犯罪分子李真1989年7月到1994年12月,五年间的时间由普通秘书爬到河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如果没有贵人相助,领导打招呼,是不可能频频升迁的。难道在我们的现实工作中,其例子还少吗?

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保证,单位的规章制度,是规范集体和个人行为的紧箍咒,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奖惩分明的内部制度体系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护航舰。一个领导干部如果缺乏制度的约束就会滥用手中的权力,得意忘形,自以为是,逐步走向腐败。这几年,我们市公司纪检监察制订了一系列有效的规章制度,包括领导干部大事报告制度;财务管理、审批制度;招待费、会议费、电话费管理办法;廉政准则、廉政卡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内民主集中议事制度;党员八小时之外监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的遏制了腐败现象的滋生与发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不动摇。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强化监督,全方位全过程的加强监督机制不动摇。

全方位的监督是我们源头防腐的法宝。邓小平同志指出:“监督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党的监督。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的监督是最直接的。要求党的生活严一些,团的生活也严一些。也就是说,党对党员的监督要严格一些,团对团员的监督要严格一些。第二是群众的监督。要扩大群众对党的监督,对党员的监督。第三是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要扩大他们对共产党的监督,对共产党员的监督。有了这几方面的监督,我们就会谨慎一些,我们的消息就会灵通一些,我们的脑子就不会僵死起来,看问题不会少一些片面性。”事实证明:一些领导干部在开始以身试法,慢慢起步走向腐败的时候,不可能在众目睽睽之下犯罪,不可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腐败,而是偷偷摸摸地进行,常常抱有侥幸心理,自以为聪明,认为组织不会查觉,同事不知道,群众看不见。瞒天过海为所欲为,暗箱操作,屡屡得手,究其原因,是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最近中纪委为了加强同级监督,规定对省,部级单位和国家大型企业的纪委书记人选。一是不在本单位产生,实行委派制,二是纪委书记不受本单位领导,只接受上级领导,这是加强同级监督的有力措施。实践证明党内监督,同级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包括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是督促各级党内领导班干部掌好权,用好权,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重要途径。建立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是我们纪检工作的重要任务。目前各级组织倡导的“厂务公开”、“试用制”、“述职”等都是加强监督的重要措施。孝感供电公司在两网改造过程中涉及到改造资金2亿多元,没有滥花钱的实例就是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