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4:56:49

原发性范文篇1

1.1资料来源(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2004年8月的文献题录。(2)《医学论文累积索引・肿瘤分册(19491979)》和《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手工检索1949年1月~1980年12月的文献题录。(3)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4)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5)第二军医大学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馆藏过刊合订本。

1.2检索式肝肿瘤[展开全部树]/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疗法,中药疗法,中医疗法。

1.3检索结果共检出题录1110条,除去个案报道、单方验方等文章,共检出文献978篇。

1.4分类汇总记录978篇文献中所记录的原发性肝癌中医分型、治法、方剂和中药;将各项目输入MicrosoftExcel2000电子表格;按照我们以往的研究结果[1],将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气滞证、湿证、热证、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等8个类型,将中医治法、方剂和中药按照活血、理气、祛湿、清热、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8个类别进行分类汇总。

2结果

2.1原发性肝癌的中医治法978篇文献中明确记录治法的有201篇,治法共计1130项,由于部分治法无法归类于8个证候,故另外单列扶正、祛邪、止痛、泻下通便、止血这5种治法。分类汇总结果见表1。

表1原发性肝癌中医治法汇总表(略)

Tab1TherapeuticmethodsofTCMforprimarylivercancer

2.2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方剂978篇文献中提及明确方名的有321篇,共列出方名277种,计616项。其中经方、名方384项,占总数的62.33%;自拟方232项,占总数的37.67%。384项经方、名方的分类汇总结果见表2。

这些经方、名方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前20种依次排列如下:一贯煎(23)、逍遥散(23)、茵陈蒿汤(20)、四君子汤(19)、龙胆泻肝汤(16)、膈下逐瘀汤(16)、柴胡疏肝散(15)、补中益气汤(15)、小柴胡汤(11)、香砂六君子汤(11)、参苓白术散(9)、茵陈五苓散(8)、六君子汤(8)、血府逐瘀汤(8)、知柏地黄汤(7)、滋水清肝饮(6)、六味地黄丸(6)、黄连解毒汤(6)、四逆散(6)、大黄虫丸(6)。

2.3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中药978篇文献中提及明确中药名的有248篇,共列中药459种,计7075项。分类汇总结果见表3。

表2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经方、名方分类汇总表(略)

Tab2FormulasofTCMforprimarylivercancer

表3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药分类汇总表(略)

Tab3HerbsofTCMforprimarylivercancer

我们将文献中出现频次较多的50种药物依次排列如下:茯苓(236)、黄芪(194)、白术(186)、白花蛇舌草(185)、当归(174)、柴胡(173)、党参(170)、丹参(159)、半枝莲(153)、甘草(143)、白芍(142)、莪术(141)、鳖甲(139)、郁金(129)、陈皮(115)、赤芍(105)、茵陈(99)、八月札(85)、三棱(84)、生地黄(82)、薏苡仁(82)、栀子(74)、大黄(73)、枳壳(73)、香附(70)、桃仁(66)、半夏(64)、泽泻(63)、延胡索(61)、猪苓(61)、丹皮(60)、川楝子(58)、山药(57)、厚朴(55)、麦芽(54)、黄芩(53)、蜈蚣(52)、人参(51)、木香(48)、女贞子(48)、枸杞子(47)、红花(47)、山甲片(47)、太子参(47)、蚤休(47)、山楂(47)、鸡内金(46)、麦冬(44)、三七(43)、牡蛎(42)。

3讨论

几十年来,通过辨证论治,中医药在改善肝癌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控制癌肿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有关肝癌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报道很多,但至目前为止,肝癌的辨证分型仍然不统一。我们从1999年开始对原发性肝癌的证候规范化进行研究,通过归纳中医证候学原理,借鉴国内证候研究的经验和方法,并根据原发性肝癌中医临床实践,确立了从构成证候的核心(基本证候)到复合证候、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思路,应用文献整理、临床调查、专家研讨及临床验证等方法,首先制订了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的定性诊断规范,将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候归纳为血瘀证、气滞证、湿证、热证、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等8个类型,临床验证结果显示,这8个证候类型及其定性诊断规范基本符合中医临床的实际[1]。

肝癌的病机,不外乎本虚标实。本虚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者血瘀、气滞、痰湿、热毒。发病之初,多为肝郁脾虚,气血瘀滞;日久则气郁化火,湿热内生,致火毒内蕴,血瘀气壅;病至晚期,邪毒耗气伤血,则见肝肾阴虚、生风动血,或见阴阳两虚之证。不同的临床阶段证候表现各不相同,治法方药也有很大的差异。肝癌初起,以疏肝理脾为主,兼顾活血化瘀;癌毒日久,湿热内生,则以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为主,兼以理气健脾;病至晚期,变证丛生,则以滋阴补肾、养血柔肝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理气健脾。正如《医宗必读》所言:“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邪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从研究结果来看,在文献中明确提出的治法,以活血(化瘀)、补气(健脾)、清热(解毒)、理气(舒肝解郁)、滋阴(补肾)、祛湿(利水、化痰)为主,以上六种治法占治法项目总数的89.65%(1013/1130);对应这六种治法的方剂和中药分别占总数的95.57%(367/384)和93.51%(6616/7075)。肝癌病位在肝,其本在脾[2]。肝癌所表现出的湿热、水液、瘀血等病理变化皆可由脾虚气滞发展而来。所以健脾补气、疏肝理气是肝癌治疗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治法。本研究结果显示常用方剂为以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为主的健脾补气方剂,及以逍遥散、一贯煎、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为主的疏肝理气方剂。用药方面,茯苓、黄芪、白术、党参是常用的健脾补气药,而柴胡、陈皮、八月札、枳壳、香附、川楝子为常用的疏肝理气药物。在配伍方面健脾补气多兼渗湿,疏肝解郁常伍滋阴,理气散结多配活血。原发性肝癌患者多有肝区刺痛不移、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或红血管痣、舌质紫黯或见瘀斑瘀点、舌下静脉青紫怒张等瘀血的表现,活血化瘀方剂和药物利于疏通经络、消瘀散结,诸如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大黄虫丸等方剂,而莪术、三棱、郁金、赤芍、桃仁等药物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亦十分广泛。中医认为热毒是肿瘤形成的原因之一,临床观察及药理学研究也表明[3],清热解毒药物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和黄连解毒汤为肝癌治疗中常用的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的方剂,而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则为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常用抗癌药物。肝癌晚期,气血耗伤,肝阴亏虚,损及肾阴,出现胁肋隐隐作痛、低热、消瘦、盗汗等症,当滋补肝肾之阴,常用方剂一贯煎、知柏地黄汤、滋水清肝饮、六味地黄丸,常用药物为当归、白芍、鳖甲、生地黄、丹皮。

综合本研究的统计结果,肝癌的治法,以补气健脾、疏肝解郁和活血化瘀为主,兼顾清热解毒、渗湿利水、滋阴补肾,临床选方用药当以此为法。

[参考文献]

1凌昌全,刘庆,李东涛,等.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2):9598.

原发性范文篇2

关键词:男性乳腺癌;超声检查;原发性

男性乳腺癌(malebreastcancer,MBC)相对罕见,占比不到乳腺癌患者的1%[1]。虽然其发病率较低,但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2]。MBC通常诊断在比女性乳腺癌更晚期的阶段,表现出更晚期的疾病特征[3]。了解MBC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对于准确诊断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32例原发性MBC患者的超声图像,以提高超声医师的诊断水平。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0月至2021年2月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的男性患者共32例,年龄35~86岁,平均年龄为(63.9±13.8)岁。纳入标准:(1)男性患者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2)术前或穿刺活检前均实施双侧乳腺及双侧腋窝超声检查;(3)临床病历、病理及超声影像学资料完整;(4)超声检查前未接受放疗、化疗、内分泌、中药等相关抗癌治疗。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2)超声检查图像质量较差,无法准确判断其检查结果。1.2仪器与方法1.2.1超声诊断仪:法国声科SupersonicAixPlorer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4~15MHz;日本日立HITACHIPreirus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5~12MHz。1.2.2图像评估方法:乳房超声检查由专业乳腺超声检查医师完成,导出本研究32例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由2名超声诊断主治医师进行双盲阅片,意见不一致时,通过协商解决。结合2013年版乳腺影像学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fromultrosonography,BI-RADS-US)[4]提出的乳腺超声影像词典来记录超声结果。包括数目,位置,大小,形态(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方位(平行、非平行),边缘(光整、不光整),回声模式(无回声、高回声、囊实混合回声、低回声,等回声),后方回声特征(无改变、增强、衰减),微钙化(有、无)。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观察肿块血流情况,血流评定采用Adler半定量法[5](0~3级)。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waveelastography,SWE)直接记录杨氏模量值,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eal-timetissueelastography,RTE)使用ITOH等[6]推荐的评分法进行评估。

2结果

2.1一般情况32例患者因为发现胸部包块来诊,病程2d~20年,中位时间为3个月,31例为自行发现,1例为体检发现;1例患者乳头血性溢液伴疼痛1个月,余31例患者均无乳房胀痛等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证实32例均为原发性乳腺癌,其中,浸润性导管癌26例,导管原位癌3例,囊内乳头状癌1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筛状癌1例。2.2超声声像图表现32例患者均为单发的乳腺肿块,27例(84.38%)位于乳晕后方,3例(9.37%)位于外上象限,2例(6.25%)位于乳房其他部位;肿块最大径为0.71~8.09cm,平均为(3.09±1.67)cm;CDFI显示26例(81.25%)肿块内有丰富血流信号(Adler半定量法2~3级),其中23例测得动脉频谱(图1),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为0.52~1.32,平均为0.85±0.18。17例患者进行了超声弹性检查,其中10例为SWE,杨氏模量值范围(54.7~223.6)kPa,平均值Emean为(136.9±46.7)kPa;7例为RTE,其中2例评分为5分,3例评分为4分,2例评分为3分。Adler半定量法及BI-RADS分类结果见表1。

3讨论

原发性范文篇3

中晚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前瞻性研究

治疗后生存率生存期从患者在住院治疗之日起至死亡或末次随诊时间(观察至1998年8月20日止),统计治疗后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用LongRank检测法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有显著差别,博生癌宁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2,3)。

表1博生癌宁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生存率(%)

分组0.5年1年2年2.5年中位生存期

博生癌宁组0.8670.6670.2670.033465天

对照组0.600.3330.1330204天

X2=4.38;p<0.05

表2中晚期肺癌两组治疗后的生存率

分组总例数观察>1年生存>1年治疗后1年生存率中位生存率

博生癌宁组3022例13例53.84%323.5天

对照组3221例5例23.8%192天

表3博生癌宁治疗后各种癌症分布及生存情况

生存期

癌种例数1年1-3年3-5年10-16年

例数例数例数例数

食管癌308679

胃癌35210149

肺癌3049116

肝癌208084

肠癌81511

鼻咽癌159231

宫颈癌102422

膀胱癌102602

其他癌症2851094

治疗后病灶变化,按照WHO抗肿瘤药物疗效通用标准评定。以患者入院治疗前后胸片进行对照比较,以"部分缓解","稳定","恶化"进行疗效评定,见表4。提示博生癌宁组治疗后稳定瘤灶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4博生癌宁与对照组治疗后病灶变化

组别例数部分缓解稳定恶化稳定率P值中位稳定期

博生癌宁组30126390%<0.056月

对照组300191163.33%<0.053月

主要症状变化观察肺癌的咳嗽,痰血,胸痛,发热,纳差等症状治疗前后的变化,博生癌宁组治疗后好转均较对照组显著。

治疗前后生活状态评定于治疗前后按Karnofsky生活质量分级标准进行评定,肺鳞癌化疗组治疗后生活状态较治前明显降低(P<0.01),博生癌宁组治疗后基本稳定,见表5。

表5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价(Karnofsky评分法)

例治疗前治疗后

组别t值p值

数X±SEX±SE

博生癌宁组3076.33±1.122774.17±3.85130.552>0.05

对照组3073.67±1.931656.5±5.45713.656<0.001

治疗前后免疫,生化指标的变化为探讨中晚期肺癌患者的免疫状态,博生癌宁对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以及博生癌宁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作用机理,我们以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测定,NK细胞活力测定等作为检测指标,对随机分为两组的病例,进行治疗前后检测,实验结果如下:

1、巨噬细胞吞噬活性试验:用皮肤发泡取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法测定肺癌患者的吞噬功能。博生癌宁组患者治疗后吞噬功能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后略低于治疗前,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6。

2、NK(Naturalkillercell)细胞活力测定:从表7可见,博生癌宁组患者治疗后NK细胞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显示了博生癌宁治疗后可明显提高中晚期肺癌患者的NK细胞的杀伤作用,并随服药时间适当延长而活性相应提高。

表6治疗前后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变化

组别项目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

X±SEX±SE

吞噬率3041.10±3.358153.33±2.57324.560<0.01

博生癌宁组

吞噬指数300.45±0.03530.61±0.02904.268<0.01

吞噬率2944.17±3.338948.38±3.00831.350>0.1

对照组

吞噬指数280.0589±0.03810.5554±0.03770.9957>0.3

表7治疗前后NK细胞活性的影响

用药前平均用药后平均攻击百分比%±SD

组别攻击百分比P值

%±SD三周六周

博生癌宁组33.95±15.79(35例)46.97±18.80(24例)53.82±17.37(18例)<0.01

对照组36.91±17.40(24例)38.92±16.8(16例)40.40±21.86(12例)<0.01

小结

从本文随机分组对照治疗的临床资料中,可见博生癌宁治疗晚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有以下作用:

一、延长患者生存期:晚期肺癌博生癌宁组治疗后1年,1.5年,2年,2.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26.7%,13.3%及时性3.3%,中拉生存期为465天;化疗组治疗后1年,1.5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33.3%,13.3%和3.3%,中位生存期204天,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显著(P<0.05),博生癌宁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显示了博生癌宁治疗有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作用。

二、具有缓解和稳定癌灶作用:博生癌宁治疗晚期肺癌,部分缓解和无变化27/30例,稳定率为90%,中数稳定期为6个月,对照组治疗后则为19/30例,稳定率为63.3%,中数稳定期3个月。晚期肺腺癌中药治疗后部分缓角及稳定期为6个月;化疗组则为19/32例,稳定率为59.38%,中数稳定期为3个月,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博生癌宁稳定癌灶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三、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以生活状态评分,肺癌常见症状的治疗前后变化来反映生存质量。博生癌宁治疗后症状改善者多,生活状态基本稳定。而对照组治疗后生活状态明显下降。说明博生癌宁有提高晚期肺癌的生存质量的效果。

四、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博生癌宁组治疗后巨噬细胞吞噬活性NK细胞活性显著升高。表明了博生癌宁具有提高晚期肺癌的免疫功能,尤其是提高免疫活性细胞功能的作用,也有助于体液免疫的调节。因此,博生癌宁治疗晚期肺癌的作用机理之一,可能与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体内的抗癌能力有关。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昌文等主编:《肺癌》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第20,117,142,162-168页

[2]孙燕:肺癌的化学治疗和综合治疗,《肿瘤防治研究》

(2)1984:108

[3]国际抗癌联盟主编:《临床肿瘤手册》,北京,科学出版

社,1984年,第116-118、178、185-186页

[4]上海中医学院龙华医院: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肺癌200

例疗效观察,《新医药学杂志》(10):197720

[5]刘嘉湘:辨证治疗原发性肺癌310例疗效分析,《上海

中医药杂志》(10)1985:3

[6]国际抗癌联盟:肺癌TNM分级定义及分期标准,《中华

肿瘤杂志》(1)1981:30

[7]DritishJournalofCancer[1977]35:1

[8]张志义、孙燕:《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学》,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380页“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9]夏炎兴等:中医扶正治疗对肺癌患者天然杀伤细胞活性

的影响,《肿瘤》(2)1980:81

[10]陈诗书等:肿瘤病人的免疫调整和重建(一),《上海医

学》(9)1978:81

[11]王正昌等:肺癌患者三种虚证类型的治疗生存期与血浆

环核苷酸水平的关系,《中西医结合杂志》(1)1984:23

[12]陈煜清等:癌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变化与癌的消灭.复

原发性范文篇4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rimarycutaneousamyloidosis,PCA)是一种常见的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代谢紊乱和免疫反应均有一定关系[1]。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科近期用奥深软膏治疗PCA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自2007年1月-2008年2月到我科门诊就诊的PCA患者67例,男39例,女28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5岁,平均52±7.1岁;病程最长28年,最短半年,平均10±3.3年。均具典型皮疹,斑疹型29例,主要表现为肩胛间区的棕色波纹状斑点,苔藓型38例,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下肢胫前部的苔藓样丘疹,部分泛发于腰背部、大腿,混合型11例,包括以上两种表现;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1例,两组年龄、病程、皮疹类型差异均无显著性,具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1个月未用外用药治疗,治疗前3个月未进行系统性治疗。

1.2治疗方法治疗组每日早晚外用奥深软膏(复方氟米松软膏,香港澳美制药厂生产15g/支)2次,轻轻揉搓3min,疗程4周;对照组每日早晚外用恩肤霜(0.05%丙酸氯倍他索霜,广东顺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g/支)2次,轻轻揉搓3min,对四肢皮损肥厚者晚上涂药后用保鲜膜封包,晨起取掉,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进行临床评分,计算疗效指数,并记录发生的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不合用其他药物。

1.3疗效判断标准根据患者皮损部位的角化程度、皮疹形态、颜色及瘙痒程度评分,每项按无、轻、中、重评为0、1、2、3分,将4项得分相加,即患者的临床评分。根据患者临床评分的下降指数判定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疗效指数≥95%;显效:疗效指数为61%~94%;有效:疗效指数为21%~60%;无效:疗效指数≤2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2治疗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患者疗效统计结果见表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表1两组患者治疗4周的疗效比较注:χ2=3.964,P=0.046<0.05

3讨论

PCA临床较常见,患者一般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症状,关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上常以对症治疗为主,往往疗效不佳,易复发。近年有报道口服异维A酸、雷公藤多甙治疗PCA[2,3],疗效较好,但因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且疗程长而影响推广使用,还有报道用皮肤磨削术治疗本病者[4],也因技术条件所限不利于推广。多年的经验证明强效糖皮质激素制剂外用或局部注射确炎松A治疗PCA是有效的,但是一般认为外用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越强,其副作用也越大,长期外用易产生激素依赖和副作用,如何减轻副作用、提高疗效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对此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报道,如林沃沂用肤轻松霜加苯海拉明、水杨酸制成复方肤轻松霜治疗PCA[5],崔成军等[6]用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治疗皮肤丘疹型淀粉样变取得满意疗效。0.05%丙酸氯倍他索霜是传统的超强效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之一,治疗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淀粉样变的疗效肯定,但因长期使用易引起局部及全身副作用而限制其广泛使用。奥深软膏是国内新近上市的由0.02%的中效糖皮质激素氟米松和3%的水杨酸组成的糖皮质激素复方制剂,研究证明该药治疗湿疹皮炎类疾病有肯定的疗效[7]。我们用其治疗PCA,并与传统药物超强效糖皮质激素制剂0.05%丙酸氯倍他索霜进行比较,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考虑原因有以下几点:(1)氟米松是在地塞米松结构的基础上经过C6位的卤化和C21位的酯化改造而成,其结构特点使得药效增强,能快速渗透进皮肤却不易经皮吸收产生全身副作用,并且在极低浓度即可产生疗效。(2)水杨酸在皮肤科的应用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有角质促成、角质松解作用,而且有抗真菌、抗细菌、保湿止痒作用,有研究表明:皮质类固醇激素与水杨酸合用,水杨酸可大大增加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穿透率,与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相比,水杨酸能提高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穿透率近3倍[8]。(3)奥深的基质促使氟米松的快速释放、溶解和渗透,增加疗效,此外软膏剂型的封包作用,也促进药物局部吸收。由于观察时间短,观察病例数有限,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观察总结。总之,奥深的药理特点符合理想外用激素的标准,奥深软膏高效安全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02.

2李雁,彭德荣.异维A酸治疗32例原发性皮肤淀粉性变临床观察.中国厂矿医学,2005,18(3):239-240.

3陈懿德,程少为,兰东.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与雷公藤多甙联合治疗44例原发性皮肤淀粉性变临床观察.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4):270.

4李凡,朱小燕,霍亚兰,等.皮肤磨削术治疗皮肤淀粉性变30例.中国美容医学,2006,15(6):698.

5林沃沂.复方肤轻松霜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性变36例.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1995,(3):23.

6崔成军,朱葆华,党诚一.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治疗皮肤丘疹型淀粉性变疗效观察.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10):871.

原发性范文篇5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西医;治疗进展;中药汤剂;中成药;艾灸法;针灸;耳穴

痛经(dysmenorrhea)好发于青春期女性,于行经或经期前后呈痉挛性疼痛,疼痛部位于下腹部,或痛引腰骶,甚伴有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等症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为“经行腹痛”[1]。临床上将痛经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性痛经(primarydysmenorrhea,PD),指盆腔和生殖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痛经,且初潮或其后不久开始,也叫功能性痛经;另一类是继发性痛经(secondarydysmenor-rhea),由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2]。1978年即有调查分析,我国13万妇女,33.19%月经来潮伴有痛经,其中75%为原发性痛经[3],我国女大学生痛经比例更为显著,55.2%伴有不同程度痛经,15.9%为症状严重者[4]。可见原发性痛经为我国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原发性痛经的治疗,目前以口服避孕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居多,因其止痛迅速。但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存在药物抵抗及不良反应。因此,非药物干预疗法,受到研究者关注,以缓解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1传统医学对PD的认识

传统医学对痛经认识更加丰富,认为主要由寒和瘀导致冲任失调,胞宫经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发为疼痛[5]。王道全[6]认为痛经主要由于妇女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且本身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时,寒湿凝滞,血液瘀阻,气血失畅,胞宫经络血液循环滞涩,致使月经排出困难,不通则痛,发为痛经。杨家林[7]重视脏腑理论,认为肝与痛经的发病最为密切,女性本身易受情志所扰,肝主疏泄,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提出痛经可见虚实夹杂之证,实证居多,虚证少见。

2传统医学对PD的治疗

2.1中医内治。2.1.1中药汤剂。古人传承下来的经典即为中药汤剂,可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就诊时间及舌苔脉象的不同,灵活调整药味及药量。例如温经汤[8]、气滞痛经汤[9]、少腹逐瘀汤[10]、活血化瘀行气汤[11]等方药临证加减治疗各证型的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效果显著。唐同秀[12]提出重视脾胃以治疗痛经,重在肝、脾、肾三脏相互协调,以中医经典八珍汤为基础,根据个人证型及伴随症状加减,同时自制活血胶囊以配伍,连续几个月经周期多可治愈。夏桂成[13]独创“调周法”治疗痛经,提出分期治疗,行经期以内异位止痛汤活血祛瘀、调经生新;经后期阴长阳消,应用加味二甲地黄汤滋阴养血;经间期以补肾促卵汤疏肝通络;经前期维持阳气。邱莉等[14]采用少腹逐瘀汤为基础方,配以白芍、白术、红花、桃仁、煎汁口服,85例患者做为试验组口服,75例口服布洛芬作为对照组。服用3个月经周期后检测发现,试验组治疗后明显改善痛经症状,血流变学、PGE2和PGF2α治疗前后对比优于对照组,提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发挥治疗作用的原因可能是通过增加血流量和调节PGE2和PGF2α来影响血管舒缩功能。2.1.2中成药。李萍等[15]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90例,总有效率88%(79/90)。唐英[16]丹莪妇康煎膏治疗气滞血瘀证痛经,总有效率86.67%(52/60)。董秀华等[17]对照观察散结镇痛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83例,对照组以消炎痛口服,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2.2中医外治。2.2.1艾灸。黄少妮[18]运用三伏“天灸”治疗阳虚质原发性痛经,在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在足太阳膀胱经进行贴敷,借助自然之阳气,激发人体内在阳气,疗效更为显著。王昕[19]运用“隔药灸”治疗147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选取神阙、关元穴,治疗具体时间:每个月经周期连续7d,月经来潮前5d开始,治疗及随访均为3个月经周期。结果治愈11例,好转55例,未治愈81例,总有效率为44.89%(66/147),为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提供了可靠依据,效果显著。明荷等[20]采用药泥灸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总有效率93.75%(64/68)。金珠等[21]选取隔药温和灸治疗虚寒型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以补骨脂、肉桂、黄芩、菟丝子、艾叶、白芍等研成粉末作为药饼,黄酒调和而成,取子宫、神阙、中级穴进行温和灸,随访3个月,总有效率达93.3%(56/60)。2.2.2针灸。临床上利用针灸治疗痛经,多遵循“取穴少而精,操作简便”的原则。有文献统计[22]治疗PD的35个经穴中,特定穴占24个(68.6%),其中包含三阴交、足三里、合谷。亦有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具有快速止痛效果,PD患者的VAS评分显著降低。王国建[23]采用独取手、足厥阴经腧穴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并对比传统辨证取穴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操作时间为:治疗3个疗程,1个疗程为10d。结果治疗组痛经改善明显,总有效率90.0%(54/60)。林丽莉[24]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30例,选取30例口服去痛片为对照组。结果针刺组治疗有效,经血中前列腺素F2α水平减少(P<0.05)。2.2.3耳穴。郭焱等[25]选择3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以少腹逐瘀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选交感、内分泌、子宫、神门等耳穴处贴压,具体临证加减,按压3~5次/d,总有效率97.05%(33/34)。陈辰等[26]治疗女大学生寒凝血瘀证痛经应用贴脐法配合耳穴疗法,药用牛膝3g,黄芪3g,甘草3g,肉桂2g,牡丹皮2g,当归2g,莪术(醋炒)2g,川芎2g。耳穴主穴:内分泌穴、盆腔穴、卵巢穴、子宫穴,次穴:脾穴、胃穴、肝穴、肾穴等,总有效率87.5%。赵晶等[27]选取耳穴子宫、内生殖器、内分泌、神门、皮质下、肝、脾、肾等贴压耳穴,后用梅花针叩刺三阴交(双)、关元、气海穴,治疗原发性痛经32例,总有效率90.6%(29/32)。2.2.4其他疗法。王筱锋等[28]探讨火攻疗法在原发性痛经疗效,药用红花、没药、木瓜、羌活、乳香、川芍、延胡索等,白酒(50°)中浸泡2周,充分暴露八骼穴神阙穴,将纱布浸入药酒,点燃纱布,然后迅速扣于穴位上,保持2~3s,治疗有效率93.55%(30/32),效果较佳。综上,中医在原发性痛经治疗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无论内治法、外治法均起到良好治疗效果,中医对原发性痛经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3现代医学对PD的认识

现代医学通过大量实验表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与经期子宫内膜合成和分泌前列腺素过度增加、厌氧物堆积等的产生、子宫颈狭窄、子宫发育不良等因素相关[29]。主要分为10个方面: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s)、血管加压素(AVP)、催产素(OT)、β-内啡肽(β-EP)、神经及神经递质、免疫、精神、遗传因素、个体痛阈、其他因素。

4现代医学对PD的治疗

4.1一般治疗。对于轻症患者,尤重视心理疏导,对患者的焦虑及恐惧心理应给予安抚,鼓励患者平时多注重锻炼,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充足的休息,在医生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减轻痛经。4.2药物治疗。目前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避孕药、钙通道阻滞剂、维生素等。但约20%~25%的PD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抵抗,并易发生胃肠道、内分泌代谢异常和水钠潴留等不良反应[30-31]。4.2.1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该类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减少PGs合成,从而减轻或消除痛经。该类药物常用的有布洛芬、酮洛芬、甲氯芬那酸、双氯芬酸、甲芬那酸、蔡普生等。该类药物的总有效率能达到60%~90%[32]。月经来潮即开始服用效果较好,一般布洛芬200~400mg/次,3~4次/d,或酮洛芬50mg/次,3次/d。但由于该类药物作用靶点无特异性,偶尔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相应反应,产生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隐痛、恶心、呕吐、饱胀、嗳气、食欲减退、转氨酶异常及头痛、头晕、耳鸣、弱视、嗜睡、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杨光等[33]调查60例非甾体类抗炎药致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不良及腹胀占41.67%(25/60)。4.2.2口服避孕药。无排卵的增生期子宫内膜因无孕酮刺激,所含PGs含量低,不足以引起痛经。对于要求避孕的PD妇女,口服避孕药可抑制排卵,从而预防痛经的发生。服用方法及剂量可根据所用药物而定,如用屈螺酮炔雌醇,含屈螺酮3mg、炔雌醇0.03mg,在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服用1片,1次/d,连用21d,停药7d后开始下一周期。王雪黎[34]观察了96例PD患者,发现服用口服避孕药对PD止痛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经期疼痛和不适。4.2.3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以阻止钙离子从细胞内释放,松弛平滑肌,扩张血管,缓解子宫肌层收缩痉挛,减轻疼痛。目前,临床上常应用硝苯啶、心痛定等治疗原发性痛经,起效快,效果良好。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压下降,心动过速,血管扩张性头痛及面部潮红等血管平滑肌松弛带来的一系列症状。李妍[35]观察了30例心痛定治疗PD的患者,显效率76.6%(23/30)。4.2.4维生素类。在临床上,作为痛经的辅助治疗也可选用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6通过促进镁离子的流入细胞内,激活ATP酶,消耗大量ATP,子宫肌收缩乏力,缓解痛经。也有应用维生素K治疗痛经的研究,为维生素K3可拮抗去甲肾上腺素和15-甲基PGFa的作用,子宫收缩减缓,缓解痛经。另外,维生素E进入人体调节雌激素的浓度,缓解痛经,维生素E也常用于痛经的治疗。4.2.5镇痛镇静解痉药。直接作用于子宫肌层的β1及β1受体,抑制宫缩,直接解除子宫平滑肌痉挛,增加子宫血流,使疼痛消失。多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会引起肌肉收缩,甚至痉挛,加重疼痛,镇静药物具有缓解精神紧张的作用,临床上联合止痛药物使用,效果更佳。常选用阿司匹林类、阿托品、氯丙嗦等。如阿托品0.5mg,PD发作时,或0.3~0.5mg/次,3次/d。4.3手术治疗。对待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有一定的并发症。目前最常见两种手术方法,一是腹腔镜子宫神经切除术(LUNA);二是骶前神经切除术(PSN),两者均通过切除盆腔神经通路而达到止痛的目的[36]。4.4其他治疗。各种物理疗法常常也用于帮助PPD患者止痛。微波可以增强患者盆腔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强人体新陈代谢。经皮电刺激也可以减轻部分PD患者的痛感,机制可能是干扰了神经冲动的传递。

5小结

原发性范文篇6

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女6例,年龄28~75岁,平均51.9岁。临床症状:8例中2例无自觉症状,体检经B型超声发现肿物。其余6例中,首发症状为腹部肿块有4例,有胃肠压迫症状及伴气促者2例。全组患者无1例有明显腹痛,病程15天~16年。

肿块位置、大小及活动度:8例腹部都可以触及肿块,肿块位于右上腹1例,左上腹1例,在中下腹1例,盆腔4例,全腹部1例。肿块长径8~10cm2例,11~20cm4例,21cm以上2例。肿瘤最大的1例大小为58cm×40cm×30cm,重21kg。肿块固定不动5例,活动度差3例。

影像检查:腹部平片6例,有2例在肿块相应部位见不规则密度影。胃肠钡餐、钡灌肠3例,胃肠道均未见器质性病变,2例显示胃肠道受压移位。静脉肾盂造影2例,有1例显示输尿管受压移位。B型超声检查7例,均探及肿块。CT扫描6例,均发现肿块,为低密度影及密度不均的肿块影。

治疗与结果

本组中1例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部感染而采取非手术治疗,1例自动出院未行手术治疗。3例为妇科手术中发现后腹膜肿瘤而转普外科,共6例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5例,手术切除率为83.3%。探查取病理检查1例。

手术后病理检查:良性肿瘤4例,均完整切除;恶性2例,完整切除1例,探查取病检1例。

病理组织学诊断:良性4例:神经纤维瘤1例,畸胎瘤1例,淋巴管瘤1例,纤维瘤1例;恶性肿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恶性纤维细胞瘤1例。

近期结果6例手术,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术中切除肿瘤后创面出血较多,经处理后血止,与次日心衰死亡。

讨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腹膜后肿瘤在腹膜后间隙中生长发展,肿瘤较小时无临床症状,不易被早期发现,而多数病例是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引起不适才被发现,最常见的症状是腹部肿块,还有胃肠道压迫症状及气促,全组无明显腹痛。

B型超声检查:B型超声检查仍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B超具有经济、方便、无损伤,可探及肿瘤的范围、大小、囊性或实性等优点。

CT检查CT检查较B型超声分辨率高,本组有6例作了CT扫描,经手术验证,CT显示的肿瘤位置、大小、性质与手术所见大致相同。优于B型超声。

腹部平片:对于源于胚胎残留组织的肿块意义较大。本组6例腹部平片检查,其中2例在盆腔中可见不规则组织阴影,1例见到钙化影。

胃肠钡餐及钡灌肠检查:可发现由于外界肿瘤压迫而致其受压或移位,并可排除胃肠道本身的病变。本组3例中,2例可见消化道移位及受压,为术前肠道准备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依据。

静脉肾盂造影:可显示肾脏和输尿管受压变形移位、排泄障碍及肾盂积水等。本组2例作静脉肾盂造影,其中1例输尿管受压移位。我地区为泌尿系结石高发区,该项检查为鉴别腹部肿块的来源更具有意义。

此外,我们认为要特别注意盆腔腹膜后肿块与妇科肿瘤的鉴别。本组3例是行妇科手术中发现腹膜后肿瘤而切除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由于腹膜后肿瘤罕见,又无特殊临床表现,早期发现较困难。一旦患者就诊,肿瘤多半体积已较大,并累积临近器官、血管,临床上很难准确判断肿瘤的确切部位、大小和性质。本组病例来看,术中实际探查所见往往大于术前检查。目前公认外科手术切除是本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只要没有手术禁忌证,凡怀疑腹膜后肿瘤,不论是良性、恶性,不论体积大小,均应手术探查。本组均采取腹部切口进路。因腹膜后肿瘤位置较深,且与周围脏器组织关系密切,切口一定要足够长,显露要充分,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腹膜后肿瘤能否全切除,不在于肿瘤的大小,而在于肿瘤的良恶行程度。本组5例均一次性切除,其中1例神经纤维瘤为58cm×40cm×30cm,重达21kg,充满全腹,但因其包膜完整,选择T型大切口,直视下沿包膜分离,完整切除。而1例恶性纤维细胞瘤为15cm×10cm×10cm,由于累及髂总血管及周围组织,仅作活检。对于良性肿瘤,若实施全切手术过大而患者体质虚弱难以耐受,可行部分切除术,必要时可行囊内摘除。而对恶性肿瘤则应力争一次性彻底切除。对于手术中不能确定肿瘤良、恶性时应取瘤体组织冰冻切片检查,以确定手术范围。对于复发性肿瘤,只要患者全身情况允许,就应尽快再手术以缓解其临床症状,延长生命。

原发性范文篇7

【关键词】原发性青光眼;治疗;观察;心理护理

原发性青光眼是具有病理性高眼压或视乳头血流灌注不良合并视功能障碍的一种常见眼科急症[1]。

其主要体征为:高眼压、视乳头萎缩及凹陷、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等,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发病率约占全民的1%,≥40a的发病率约为2.5%。我国目前青光眼的致盲人数占盲人的5.3~21%,个别地方达24.38%[2],故对原发性青光眼的早期治疗极为重要。现对我科收治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治疗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00年1月~2002年4月我院收治的259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男97例,女162例;年龄21~87a,其中≥40a251例,<40a8例;平均疗程16d;痊愈242例,好转17例。

1.2临床表现

(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症状与体征:剧烈眼疼及同侧头疼、虹视、视蒙,重者仅留眼前指数或光感,常合并恶心、呕吐、发热、寒颤及便秘等症状。亦有少数病例发生腹泻、眼压升高50~80mmHg,重者≥100mmHg,指压眼球坚硬如石,瞳孔呈固定状态,对光反射消失,球结膜混合性充血,结膜水肿,重者眼睑水肿,角膜水肿呈雾状或毛玻璃状,前房变浅,房角闭塞,虹膜呈阶段性萎缩及青光斑出现。(2)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症状及体征均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为轻。(3)慢性单纯性青光眼大多无任何症状,在早期眼压不稳定,一天之内仅有数小时眼压升高,视乳头凹陷增大,视野缺损等。

2治疗与护理

2.1高眼压的处理

高眼压常能加重青光眼的进展,导致视功能下降,若不紧急处理有失明的危险,故降眼压为当务之急。首先给静脉滴注20%的甘露醇250ml,15~30min滴完,常能快速降低眼内压;1%匹罗卡品眼药水点眼,10min・1次,连续点数次,至瞳孔缩小至正常后改为点眼Tid・d-1。注意点眼后按压泪囊部位,以防药液从泪小点入泪道,引起中毒。碳酸杆酶抑制剂及高渗脱水剂应用后应严密观察眼压变化,严禁误用阿托品类药物,若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体征及发病年龄,护理时必须耐心、热情,不可强制、责难和斥责,使其在住院期间感到温暖,满意地接受一切治疗及护理。

本病患者均因生气、脾气暴躁而发病,在护理中,施以良好的语言可提高患者的积极情绪,促使体内各器官系统处于高水平的协调一致,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促进病情的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对青光眼患者要多安慰,多鼓励,体现出一个医务工作者的高尚情操,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言语的表达,满足暂时失去视力或永久失明患者的求知欲,解答他们深切关心的问题,减轻他们的焦虑,及时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青光眼患者易急躁,而加剧眼疾形成恶性循环。护士在心理护理中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进而改为良性循环。

对于病情重、无人服侍,常有悲观轻生念头的患者,除在精神上给予同情和安慰外,在物质上应给予帮助。对于暂时失去视力,经常陷入沉思的患者,护士要给予同情、安慰及耐心的解释和周到的照顾,使患者获得快感和安全感,才能产生巨大的精神治疗作用。

眼睛是人体最敏感的器官之一,人们在感知外界事物所接受的信息量中,视觉占83%[3]。当眼睛患病后,给人心理上以极大的压抑和忧虑,所以,积极主动的护理,稳妥、谨慎的操作,生活上的有计划的安排,可以帮助患者解除焦虑、忧郁情绪。

总之,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以使青光眼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生活的适应能力,并能较好地克服自卑、孤独的消极情绪,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惠延年.眼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9~88

原发性范文篇8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率的第五位[1]。因其症状和体征不具有特异性,所以早期诊断率较低。虽然随着CT、MRI在临床上的应用不断广泛,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较前有所提高,但由于它具有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快、根治机会少的特点,预后仍然很差,越来越被外科临床所重视。现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50例原发性胆囊癌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50例,男11例,女39例,年龄38~79岁(平均61岁),其中50~7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73%)。

1.2临床表现

右上腹部疼痛44例(占88%),黄疸10例(占20%)。表现为急性胆囊炎8例,慢性胆囊炎34例。合并胆囊结石26例,合并胆总管结石2例,合并胆总管囊肿1例。体重减轻14例。3例为体检时发现的无症状胆囊癌。

1.3辅助检查

50例中,B超提示胆囊癌13例;CT提示胆囊癌18例;MRI提示胆囊癌7例;17例手术后经病理切片才确诊;4例术前诊断为肝脏占位,术中探查发现为原发性胆囊癌。B超、CT、MRI等影像学上提示的原发性胆囊癌通过手术后确诊者均为Nevin分期Ⅲ期以上胆囊癌,Ⅰ、Ⅱ期患者无一例在影像学上有提示。

1.4实验室检查

31例在术前曾行肿瘤标记物检查,正常10例,AFP、CEA、CA19-9均升高2例,仅CEA、CA19-9升高2例,仅CEA升高3例,仅CA19-9升高14例(其中有4例CA19-9值超过5000)。

2结果

2.1手术治疗

根据Nevin分期,Ⅰ期5例,Ⅱ期8例,Ⅲ期10例,Ⅳ期15例,Ⅴ期12例。Ⅰ、Ⅱ期全部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或开腹胆囊切除术;Ⅲ期行胆囊切除+胆囊床部分肝脏切除或肝脏第四、五段切除+局部淋巴结清扫;Ⅳ期中4例行胆囊切除+肝段切除,其中2例因侵犯横结肠而行结肠部分切除,由于累及到胆总管下段与十二指肠,1例行保留胰头的胆总管、幽门、十二指肠球部切除,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6例仅行姑息性的胆囊切除术。5例行腹腔内肿块活检证实为原发性胆囊癌已经转移而关腹。Ⅴ期患者中10例未行手术治疗。合并胆总管结石者同时行取石治疗。术后并发症,在40例手术患者中出现术后出血2例、胆漏2例、肝功能衰竭1例、胸腔积液6例、切口感染1例,经积极治疗后,除2例因治疗效果差而自动出院外,其余患者的并发症均治愈,无一例在住院期间死亡。

2.2病理结果

原发性胆囊癌的大体标本大多表现为灰白色,壁厚而僵硬,囊内壁黏膜结构紊乱,部分见菜花样突起。对于大部分Nevin分期为Ⅰ、Ⅱ期胆囊癌其病变的胆囊内壁可见慢性炎症样改变;肝脏表面的转移灶呈灰白色小结节。在组织学上,切除的35例胆囊标本中,腺癌27例、鳞腺癌5例、未分化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印戒细胞癌1例。

3讨论

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症状比较隐匿,病情即便发展也常表现为胆囊结石的症状和体征,这对于该病的早发现带来一定的困难,在临床上有着一定的误诊和漏诊率,所以,仔细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尤为重要。有作者提出,对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有胆囊结石或胆囊炎史而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痛、有胆囊结石病史而最近伴发渐进性黄疸、胆囊区扪及肿块者,都要警惕胆囊癌的可能[2]。在临床上,胆囊小肠瘘、胆囊结肠瘘、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陶瓷样胆囊等均有较高的恶变率。目前公认胆囊腺瘤是最重要的癌前期病变,对于B超发现直径超过1cm、单发病变、合并结石或年龄超过50岁者均主张手术治疗。

由于本病临床表现的不确定性及相对少见的特点,很少能在术前作出正确的诊断,往往胆囊切除后的病理检查才得到证实;部分患者病理报告尚未出来就已经出院,这又是一个原发性胆囊癌漏诊及延误治疗的原因。胆囊癌病情发展迅速,侵犯和转移较快,当患者的症状或体征比较明显、影像学上有提示时,大多数肿瘤已无法切除。本组病例影像学上提示胆囊癌时均已达Ⅲ期以上。因此,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对于胆囊萎缩、囊壁僵硬增厚、局部轮廓不清或合并有肝十二指肠韧带上淋巴结肿大、肝脏表面有散在的小结节、胰、十二指肠局部有侵犯时,均需引起高度重视。本组17例术后病理切片才得到证实,可见与术中切下标本未常规肉眼检视和冷冻切片送检率不高有关。本院对Ⅰ、Ⅱ期患者通常行单纯的胆囊切除术。但有学者认为对于Ⅰ、Ⅱ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其长期生存率明显优于单纯的胆囊切除术,强调胆囊床处作肝组织楔形切除术及淋巴清扫的必要性[3]。对于Ⅲ期患者,本院常行肝脏第四、五段切除和淋巴结清扫,对于Ⅳ期患者根据具体情况行肝段切除、胆总管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等,对于Ⅴ期患者,必要时施行姑息性手术,包括姑息性胆囊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胆总管T管引流术、PTCD、空肠造瘘或胃造瘘术等。

关于原发性胆囊癌的化疗,有作者认为其化疗、放疗或其他非手术治疗效果均不佳[4],以5-Fu为主的化疗方案有效率仅为10%~15%,而且,这些疗效并不持久,且对生存率的影响不大[5]。最近,有报道采用术中及术后的辅助化疗,如对于部分未能切除的患者作术中放疗,术后2周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化疗,可采用5-Fu、CF、MMC、卡铂等,同时以白介素、干扰素等辅助化疗[2]。也有报道术中在肝固有动脉内插管,药泵皮下植入进行化疗[5],这有可能使大剂量的化疗药物聚集在肿瘤局部,有效杀灭局部的残留病灶及肝内的小转移灶。

原发性胆囊癌的预后差。有作者曾对98例原发性胆囊癌作过疗效及预后评析,其总体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8.54%、14.24%、6.67%,但行胆囊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的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其1、3、5年生存率可达到77.29%、34.37%、21.48%,因此认为手术治疗胆囊癌是目前最好的方法[6]。影响胆囊癌预后的因素主要为肿瘤的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恶性程度的高低及治疗方法等。影响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生存率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手术大小带来的风险,因为扩大的胆囊癌根治手术可能引起的出血、胆漏、肠漏、胰漏、胸腔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往往是致命性的。

总之,提高原发性胆囊癌的治愈率需要把握好诊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应详细了解病史和认真体检;对于那些暂不手术的胆囊小腺瘤(通常<8mm)患者应定期复查,对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炎、且病史较长的患者更应高度重视;对于术中发现变异的胆囊应剖开检查。及时送冷冻切片检查;有效的根治术是治愈胆囊癌的关键。必要的放疗、化疗要应用,同时做到严格随访,这样才能较好地提高胆囊癌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李连弟,张思维,鲁凤珠,等.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谱及分类构成特征研究.中国肿瘤杂志,1997,19:323~328.

2梅家才,林擎天.原发性胆囊癌65例诊断和治疗.肝胆胰外科杂志,2003,15:36~37.

3BenoistS,PanisY,FagniezPL.Long-termresultsaftercurativeresectionforcarcinomaofthegallbladder.AmJSurg,1998,175:118.

4周克俭,王福贻,苏军,等.胆囊癌与胆囊结石的关系.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7):974~975.

原发性范文篇9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中医药疗法;肝瘀脾虚;辨证论治

原发性肝癌是指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较高,在我国居于第三位。手术切除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失去手术的最佳时机。不能行根治性手术,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平均生存期仅7.5周[1]。中医药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定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报道如下。

1辨证论治

辨证的出发点在于揭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时刻的病理变化,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2],是防治疾病的精髓之所在。

段平等[3]将肝癌辨证分3型:肝郁脾虚、瘀毒不化型:治以疏肝健脾、化瘀解毒抗癌之法,方取四逆散合白蛇六味汤加减;毒瘀互结型:治以健脾补肾、养气血、解毒化瘀抗癌之法,方取四君子汤加减;热毒蕴结型:治以清热解毒、泻肝利胆之法,方取龙胆泻肝汤加减。何秀兰等[4]报道王沛教授一般将肝癌分为4型论治:肝郁脾虚型,常以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宽中为治,方用逍遥散、异功散、参苓白术散等加减;气血瘀滞型,常以活血化瘀、理气散结为治,方用血府逐瘀汤、桂枝茯苓丸等加减;湿热蕴结型,常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为治,方用茵陈蒿汤、五苓散、五皮饮等加减;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养阴补肾,方用一贯煎、大补阴丸、生脉散、六味地黄丸等加减。沈敏鹤[5]总结吴良村教授治疗肝癌经验,根据肝癌患者常见的脉、舌、主症、体征将肝癌辨证分为3型:肝郁脾虚型:治以健脾行气、疏肝解毒;湿热瘀毒型:治以清热利湿、化瘀解毒;肝肾阴虚型:治以养阴清热、消症散结。刘瑞林[6]等总结晚期肝癌48例,分为:气滞血瘀型,治则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佐以健脾,以小柴胡汤合大黄虫丸加减;脾虚湿困型,治则为益气健脾化湿,佐以疏肝活血,以四君子汤合逍遥散加减;肝胆湿热型,治则为清利肝胆湿热,佐以活血化瘀,以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加减;肝肾阴虚型,治则为滋阴柔肝养血,佐以软坚,以滋水清肝饮合兰豆枫楮汤加减。高晓红[7]等总结晚期肝癌28例,分为3型:肝郁脾虚型,方以加味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湿热瘀毒型,治宜清热利湿、散瘀解毒,方以茵陈蒿汤加减;肝肾阴亏型,治宜滋阴益肾、清热解毒,方以一贯煎加减。王晓光[8]总结原发性肝癌46例,依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分为4型:肝郁脾虚挟瘀型,治以疏肝健脾、化瘀散结,予小柴胡汤加减;血瘀气滞挟痰浊型,治以理气化瘀软坚、培补脾气,兼化痰浊,予鳖甲煎丸加减;湿热蕴毒血瘀络阻型,治以清利湿热、解毒化瘀,扶正消积,予黄连解毒汤加茵陈蒿汤加减;气阴两虚血瘀互结型,治以益气养血、补脾益肾,化瘀消积,予一贯煎合六君子汤加减。杨通礼等[9]将肝癌分为5型,肝郁气滞型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加减;肝郁血结型用隔下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肝脾两虚型用四君子汤、黄芪建中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湿热相搏型用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加减;痰瘀胶结、气滞血瘀型用犀黄丸、小金丹、甘草芍药汤加味。李雅玲等用健脾理气法治疗48例晚期肝癌,1年生存率为43.7%,5年生存率为17.6%,中位生存期为12月。

2中药制剂

覃燕明[10]使用艾迪注射液对31例晚期原发性肝癌进行治疗,有效率达54.8%.官纯寿等[11]对38例肝癌患者静脉注射薏苡仁注射液,20d为1疗程,结果: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显著。顾小侠等[12]在肝癌治疗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岩舒注射液清热解毒,抗瘤抑瘤,同时配合中药煎剂,能有效改善症状,部分地抑制或缩小肿块,明显延长了生存期,提高了生存期生活质量。

3单方验方

蔡新[13]用露蜂房20g煎服,1次/d,治疗2例,1例存活16年。孙忠义等[14]用单味田基黄水煎,浓缩成口服液,治疗肝癌30例,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B超复查发现有患者肿块缩小。殷常春等[15]使用蜂胶片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配合中药及支持治疗,具有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稳定及缩小肿瘤病灶等作用,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4结语

晚期肝癌大多已无治愈的可能,且全身情况较差,中医药在改善肝癌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控制癌肿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目前,原发性肝癌临床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价标准缺乏量化指标,治疗结果的可比性和重复性差,不利于临床科研的深入。今后应加强多学科间的合作,加强中医药抗肿瘤机制的研究,开发新的抗癌中药剂型。

【参考文献】

[1]杨世忠,刘钊.固本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实验研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1):3940.

[2]程学莲,王伯庆.浅谈脾虚与肝癌的相关性[J]吉林中医药,200,27(8):57.

[3]段平,张来鹏,汪慧珠,等.中医药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8,15(4):375.

[4]何秀兰,周而复,袁尚华,等.王沛教授治肝癌临床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3):7071.

[5]沈敏鹤,吴良村.运用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J].中国肿瘤,2000,9(5):238239.

[6]刘瑞林.中医中药治疗晚期肝癌48例[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7,15(10):117118.

[7]高晓红.原发性肝癌28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2,18(5):27.

[8]王晓光.原发性肝癌46例证治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药杂志,2003,30(11):887888.

[9]杨通礼.中医药治疗肝癌基本原则和方药初探[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6):4245.

[10]覃燕明,湛永滋.艾迪注射液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03,25(12):3739.

[11]官纯寿,易屏,刘艳娟,等.薏苡仁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6):355356.

[12]顾小侠,刘书林,陶玉华.岩舒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肝癌32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5,25(9):45.

[13]蔡新.露蜂房治疗癌肿的临床应用[J].江苏中医,1993,(6):33.

原发性范文篇10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临床表现

Clinicalanalysisof36patientswithprimarysjgren’ssyndrome

LUJun-yong,CHENJia-zhi,FANGQian-hua.DepartmentofStomatology,FengtaiHospital,Beijing10007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ssesstheclinicalfeaturesofprimarysjgren’ssyndromeinpatients.Ofthosepatients,5weremale,31female.Clinicalpictureandlaboratoryexaminationwereanalyzed.MethodsThirty-sixpatientswithdefinitprimarysjogren’ssyndrome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ResultsInpatients,initialclinicalsymptomswerevarious,drymouthanddryeyes,arthritisandarthralgia,parotidswelling,renaltubularabnormalitiesandrashweremorecommon.Thefrequencyofpulmonaryabnormalitiesandneurologicinjurywereless.Anti-SSA,anti-SSBantibodies,andIgGweremoreinpatients.ConclusionForpSSpatients,theclinicalcharacteristicsarevarious,whichcausesmoremisdiagnosisandshouldbeattachedenoughimportanceto.

[Keywords]sjgren’ssyndrome;clinicalfeatures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sjgren’ssyndrome,pSS),是一种累及全身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及泪腺和唾液腺,表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对靶器官的进行性浸润,造成靶器官功能障碍,除波及唾液腺、泪腺表现为口、眼干燥外,还波及关节、血液、皮肤和肾、肝等,腺体外多系统、多脏器均可受损。口、眼干燥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同时有多种血清学异常,该病为异质性疾病,病情发展快慢不一,预后差别大。本文通过对36例pS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成人发病的临床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两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确诊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36例患者进行分析。36例pSS患者均为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经口腔科、眼科、风湿免疫科、病理科医生协助检查共同诊断,符合1996年董怡等提出的pSS诊断标准[1]。36例发病的pSS中男5例,女31例,男女之比为1∶6.2;年龄范围16~65岁,平均(41±4.32)岁;发病年龄16~51岁,平均(37±3.11)岁;病程6个月~17年。

1.2方法对符合pSS的病例进行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分析。观察项目包括临床表现如:口干、猛性龋、眼干、腮腺肿大、关节肿痛、雷诺现象以及肝肾功能、神经系统病变等。实验室检查如:抗核抗体(ANA)、抗SSA/SSB抗体、ESR、IgG、IgA、IgM等,并进行唇腺活检。

2结果

2.1pSS主要临床表现见表1。表1pSS主要临床表现在本组病例中,pSS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化,以口眼干燥、关节痛、发热、腮腺肿大为多见,另外还有紫癜、肾小管酸中毒、雷诺现象、神经系统病变等。此外还有夜尿增多、血液异常等表现,14例猛性龋中有5例龋齿龋坏发展快,以至最后无法充填修复,部分呈残根状,2例患者的全部牙齿可见龋坏,龋病极为严重。

2.2实验室检查见表2。表2pSS实验室检查pSS实验室检查中,唇腺活检阳性率最高为91.7%,表现为腺体上皮细胞增生,腺体间淋巴细胞浸润成灶,或淋巴细胞浸润散在存在,伴腺体萎缩、纤维化。ANA、抗SSA、抗SSB、ESR分别表现出一定的阳性率。

3讨论

pSS是一种影响外分泌腺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广泛的免疫学异常,涉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导致多系统受累。pSS在临床并不少见,有报道人群的患病率为0.4%~0.7%,在老年人可高达3%~4%[2]。分泌腺受侵表现为口干、眼干、皮肤干燥、阴道干燥等,常侵及多系统、多脏器,因而临床表现复杂,涉及多学科。其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加之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常使一些患者得不到及时诊断,贻误了治疗,影响了预后。

pSS主要发生于女性,发病高峰为40~50岁,主要表现为口干、眼干、关节痛、低热、软瘫、血象改变等。本组病例以中年女性为多见,与文献报道接近,绝大部分症状多样化,且因起病隐匿,症状多不明显或缓慢进展,患者常不引起重视,早期口干不明显(唾液腺破坏不明显),常以其他症状就诊于相关学科

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至今尚未统一,科研分析与治疗结果也不尽相同[3]。本文通过对36例pSS分析发现,pSS口眼干燥发生的百分率较高,高于其他症状,其他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痛、发热、紫癜、腮腺肿大等,pSS神经系统、肝胆受累多见,雷诺现象易见。另外,在辅助检查方面:腮腺造影多数显示末梢导管斑点、小球状扩张,主导管基本正常。唇腺活检阳性率、抗SSA、抗SSB抗体、IgG、阳性率高。

pSS患者的实验室检查ANA、抗SSA、抗SSB、ESR阳性及IgG、IgA升高等在pSS诊断中有重要意义。ESR升高提示患者的病情处于活动进展期,免疫性风湿病中的抗核抗体谱表明,抗SSA、抗SSB抗体除SLE患者有少数阳性(35%以下)外[4],其他相关免疫性风湿病中未有阳性表达,说明抗SSA、抗SSB抗体与pSS密切相关。也有学者报道[5],抗SSA、抗SSB抗体的出现与pSS的系统性损害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对pSS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出以下特点:pSS的临床症状多样化,以口、眼干燥,肾小管酸中毒多见。病程中肝肾、神经系统受累多见;皮疹以紫癜多见,有雷诺现象发生,抗SSA和(或)抗SSB抗体、IgG、IgA、IgM阳性率较高。

当pSS临床症状轻微或不典型时,常常造成漏诊或误诊。分析其原因可能有:某系统症状明显,而未将口干、眼干作为主诉,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未详细询问病史及进一步检查。因眼干、异物感、腮腺肿大、龋齿等到眼科或口腔科就诊。一些医院缺乏风湿病自身抗体的检查。虽然干燥综合征与其他风湿病如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相比,其致病性与致残性要小得多,但它可引起肾、肝、神经系统等严重损害,且淋巴瘤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故当患者因以上症状就诊时,要引起医师的警惕,进一步完善检查,及时诊断,减少漏诊或误诊。

造成pSS外分泌腺和系统器官损害的原因主要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6],故治疗上需及时给予患者口腔卫生指导外,还需给予增加唾液量的药物,或用免疫药物治疗,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根本性改变[7]。

总之,pSS是一种多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能及早诊断和治疗,一般预后较好,晚期患者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则预后不良。由于pSS患者常在口腔科首诊,多以龋病、口干、腮腺肿大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因此,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特别是作为口腔科医生,更应对此病的口腔临床特点有足够的认识,掌握其临床表现及一些特殊检查方法,并加强与其他学科合作,减少误诊漏诊,及早明确诊断。提高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早期诊断率的关键在于加强各科医生对干燥综合征的了解和认识,口腔科和眼科应开展口、眼干燥综合征的相关检查项目,如唇腺活检等,抗核抗体谱的检查结果有助于对此病的确诊、治疗和预后。

【参考文献】

1董怡,赵岩,郭小燕,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初步研究.中华内科杂志,1996,35(2):114.

2牛秀风,孙东红,吴谨.老年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早期诊断.疑难病杂志,2003,2(6):340-342.

3翦新春,蒋灿华.口干综合征(Sjgren’ssyndrome)的治疗.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19(6):377.

4葛长存,王芬,颜雨春.以口腔症状首症的干燥综合征37例临床分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3,38(1):72-74.

5庄俊汉,许香广,叶志中.132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抗SSA、抗SSB抗体的检测与系统性损害.广东医学院学报,2002,20(6):43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