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储蓄机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4:37:59

邮政储蓄机构

邮政储蓄机构范文篇1

论文摘要:2006年5月,检查组对天津市部分邮政储蓄机构的内控状况、现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对天津市邮政储蓄机构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就邮储在机构、人员、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天津市邮政储蓄机构的基本情况

(一)业务开展情况

1.储蓄基本情况。2006年9月末,全市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267.06亿元,较年初新增储蓄有款31.92亿元,年增长率为13.57%;较去年同期新增储蓄余额57.77亿元,增长率为27.6%。其中,定期储蓄存款224亿元,占储蓄余额的84.07%;活期储蓄存款42.2亿元,占储蓄余额的15.83%;定活两便储蓄存款0.09亿元,通知存款0.1亿元。2006年9月末,邮储存款余额市场占有率为9.76%,存款余额居全市第5位。

2.中间业务情况。目前,天津市邮政储蓄机构开办的中间业务有代收代付(工资、代收电信资费、养老金、失业保险金、代收水费电费等)、保险、国债和基金等业务。截至2006年9月末,中间业务收入0.57亿元,占邮储业务收入16.17%。其中保险业务量9.31亿元,保险业务收入0.375亿元,占中间业务收入的66.31%,市场占有率达到38.63%。目前,已与全市9家寿险公司、3家财险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的险种主要有寿险、家财险和意外险、机动车辆险等。

(二)机构设置情况

天津邮政储汇局成立于1989年12月份,隶属天津市邮政局,目前设置综合办公室、市场部、信贷业务部、储汇业务部、会计核算部、稽查安保部、保险业务部、清算中心、储蓄卡部等部门。

目前,天津市邮政储蓄网点361个,其中市内六区邮政储蓄网点155处。共拥有自动柜员机(ATM)176台,其中市内六区106台,塘沽区15台,大港区14台。

(三)人员情况

2006年9月末,天津市邮政储蓄从业人员2076人,其中正式职工696人,占33.53%;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32人,占11.18%。

二、当前邮政储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构设置和人员素质制约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

其一,天津市邮政储汇局为天津市邮政局所辖二级单位,各区县储汇分局为各区县邮政局的业务部门,因此各区县储汇分局与市储汇局并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其二,邮政储蓄独立于邮政局,天津市邮政储汇局作为专业局负责对各区县邮政局的储汇业务经营进行发展筹划、业务指导、业务管理和监督检查;其三,邮政储蓄机构的人事管辖权集中于邮政局,市储汇局对各区县储汇分局并不具备人员管理的权利。这种业务与机构、人员相分离的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邮政储蓄的发展。

目前,邮政储蓄从业人员中只有1/3为正式职工,从业队伍缺乏稳定性;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1.18%,学历层次较低,素质不强,业务水平不高,缺乏金融业务经验及专业化管理能力,难以提供令用户满意的多元化金融服务。

邮政储蓄这种特殊的管理模式,使监管部门无法对邮储的业务和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管,大大削弱了执法力度,监管措施难以落实到位。

(二)财务管理模式使现场检查难以延伸

邮政储蓄机构作为邮政局的下属机构,其邮储业务收入按季统一上划天津市邮政局。天津市邮政储汇局作为报账单位,其财务核算完全由天津市邮政局帐务中心负责。邮政储蓄没有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和行政管理机构,无法全面掌握财务收支情况,无从进行成本核算,制约了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

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银行业监管机构无权对邮政部门的账务进行检查,也就使邮政储蓄机构的财务收支完全游离于监管范畴之外,使现场检查难以延伸,为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操作风险是邮政储蓄面临的最大风险

银行业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原因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通过对天津市邮政储蓄机构的日常监管、现金业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状况现场检查发现,邮储机构在现金业务、大额交易、网点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操作风险隐患。如单人进出库房、不严格执行存款实名制、柜员交接时不对现金进行请点等严重违规现象。这些问题的发生源于邮储业务操作流程不完善、内控制度缺失和业务人员有章不循,若不及时进行整改,将极易造成操作风险,不利于防范案件和保证储蓄资金安全。三、政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进程

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开始筹建,邮政储蓄改革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邮政储蓄机构应尽快做好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准备工作,重点要在法人治理结构、银行组织体系、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分账核算、人员专业化管理等基础建设方面做好准备,力争早日达到银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

(二)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的操作规程,科学制定财务管理、业务监督、业绩考核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和办法,对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应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监督管理办法,加强事后监督,有效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已不适应当前发展和基层实际管理情况的内控制度进行修订,为无章可循的业务环节制定操作规程;二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设置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制定风险管理的制度和办法,不断提高对各项业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水平,为业务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进和培养精通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

改革与发展,人才是关键。首先,应大力引进金融和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充实从业人员队伍,为改革和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借鉴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在岗职工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再次,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职工以提高专业水准的动力和压力。通过上述措施营造聚才、育才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满足邮政储蓄业务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邮政储蓄机构范文篇2

(一)业务开展情况

1.储蓄基本情况。2006年9月末,全市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267.06亿元,较年初新增储蓄有款31.92亿元,年增长率为13.57%;较去年同期新增储蓄余额57.77亿元,增长率为27.6%。其中,定期储蓄存款224亿元,占储蓄余额的84.07%;活期储蓄存款42.2亿元,占储蓄余额的15.83%;定活两便储蓄存款0.09亿元,通知存款0.1亿元。2006年9月末,邮储存款余额市场占有率为9.76%,存款余额居全市第5位。

2.中间业务情况。目前,天津市邮政储蓄机构开办的中间业务有代收代付(工资、代收电信资费、养老金、失业保险金、代收水费电费等)、保险、国债和基金等业务。截至2006年9月末,中间业务收入0.57亿元,占邮储业务收入16.17%。其中保险业务量9.31亿元,保险业务收入0.375亿元,占中间业务收入的66.31%,市场占有率达到38.63%。目前,已与全市9家寿险公司、3家财险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的险种主要有寿险、家财险和意外险、机动车辆险等。

(二)机构设置情况

天津邮政储汇局成立于1989年12月份,隶属天津市邮政局,目前设置综合办公室、市场部、信贷业务部、储汇业务部、会计核算部、稽查安保部、保险业务部、清算中心、储蓄卡部等部门。

目前,天津市邮政储蓄网点361个,其中市内六区邮政储蓄网点155处。共拥有自动柜员机(ATM)176台,其中市内六区106台,塘沽区15台,大港区14台。

(三)人员情况

2006年9月末,天津市邮政储蓄从业人员2076人,其中正式职工696人,占33.53%;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32人,占11.18%。

二、当前邮政储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构设置和人员素质制约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

其一,天津市邮政储汇局为天津市邮政局所辖二级单位,各区县储汇分局为各区县邮政局的业务部门,因此各区县储汇分局与市储汇局并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其二,邮政储蓄独立于邮政局,天津市邮政储汇局作为专业局负责对各区县邮政局的储汇业务经营进行发展筹划、业务指导、业务管理和监督检查;其三,邮政储蓄机构的人事管辖权集中于邮政局,市储汇局对各区县储汇分局并不具备人员管理的权利。这种业务与机构、人员相分离的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邮政储蓄的发展。

目前,邮政储蓄从业人员中只有1/3为正式职工,从业队伍缺乏稳定性;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1.18%,学历层次较低,素质不强,业务水平不高,缺乏金融业务经验及专业化管理能力,难以提供令用户满意的多元化金融服务。

邮政储蓄这种特殊的管理模式,使监管部门无法对邮储的业务和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管,大大削弱了执法力度,监管措施难以落实到位。

(二)财务管理模式使现场检查难以延伸

邮政储蓄机构作为邮政局的下属机构,其邮储业务收入按季统一上划天津市邮政局。天津市邮政储汇局作为报账单位,其财务核算完全由天津市邮政局帐务中心负责。邮政储蓄没有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和行政管理机构,无法全面掌握财务收支情况,无从进行成本核算,制约了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

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银行业监管机构无权对邮政部门的账务进行检查,也就使邮政储蓄机构的财务收支完全游离于监管范畴之外,使现场检查难以延伸,为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操作风险是邮政储蓄面临的最大风险

银行业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原因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通过对天津市邮政储蓄机构的日常监管、现金业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状况现场检查发现,邮储机构在现金业务、大额交易、网点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操作风险隐患。如单人进出库房、不严格执行存款实名制、柜员交接时不对现金进行请点等严重违规现象。这些问题的发生源于邮储业务操作流程不完善、内控制度缺失和业务人员有章不循,若不及时进行整改,将极易造成操作风险,不利于防范案件和保证储蓄资金安全。

三、政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进程

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开始筹建,邮政储蓄改革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邮政储蓄机构应尽快做好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准备工作,重点要在法人治理结构、银行组织体系、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分账核算、人员专业化管理等基础建设方面做好准备,力争早日达到银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

(二)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的操作规程,科学制定财务管理、业务监督、业绩考核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和办法,对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应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监督管理办法,加强事后监督,有效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已不适应当前发展和基层实际管理情况的内控制度进行修订,为无章可循的业务环节制定操作规程;二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设置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制定风险管理的制度和办法,不断提高对各项业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水平,为业务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进和培养精通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

改革与发展,人才是关键。首先,应大力引进金融和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充实从业人员队伍,为改革和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借鉴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在岗职工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再次,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职工以提高专业水准的动力和压力。通过上述措施营造聚才、育才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满足邮政储蓄业务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积极推进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服务社区,服务“三农”

目前,银监会在试点单位取得明显成效基础上,已批准国家邮政储汇局适当扩大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试点省份和放宽质押品的品种,对邮政储蓄拓展业务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机构在贷前信息收集和贷款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但在社区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具备明显的网络优势。因此,邮政储蓄机构应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内控制度和管理办法,为今后资产业务的全面开展积累经验,锻炼队伍,开拓为社区、为“三农”服务的新的业务领域。

邮政储蓄机构范文篇3

目前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层邮政储蓄银行没有设置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长期以来,邮政储汇局只是邮政局的一个内设部门,不是一个法人机构,邮政储汇局的会计和统计数据都要并入邮政局的大账当中,因此邮政储汇局没有专门的统计部门,也不设统计岗位,统计数据都是由会计人员兼职报送,但兼职人员无全科目上报金融统计数据的工作经验,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素质。

2.基层邮政储蓄银行仍然处于手工报表状态,没有自己的金融统计程序和数据传输网络。从1986年开始,邮政储蓄机构一直处于手工填报、手工汇总和手工上报的状态,即使是2004年起建立了邮政储蓄“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改观。再者,从数据报送方式上看,基层邮政储蓄机构由于没有建立与上级机构和与人民银行的纵向和横向统计数据传输网络,统计数据只能通过电话和传真等原始的报送方式报送。

3.邮政储蓄银行会计、信贷等部门信息系统滞后,无法满足“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要求。金融统计是以会计科目和信贷等各类账户信息为基础的全面统计,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类统计报表。在邮政储蓄机构一直没有根据“全科目”统计报送制度建立相应的会计科目和信贷等相关的各类账户信息,使得邮政储蓄统计无法获得全面完整的各类相关信息,这也是邮政储蓄“全科目”统计报送无法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信贷“全科目”上报统计指标体系不完整,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邮储机构的信贷业务开展情况。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初,优先开展稳健经营低风险资产业务,并逐步开展各项资产负债业务。但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信贷“全科目”统计指标中只对储蓄、同业存款和应收款项等少数几个指标有所反映,其他业务都通过“其他流动资产项目”轧平,不能全面反映邮政储蓄银行的各项业务。现以各基层邮政储蓄银行已经开展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为例,据调查,基层邮政储蓄机构报送统计数据时将其归入“其他流动资产”科目,而没有按照贷款用途归入农户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贷款科目,从而造成地区贷款统计数据缺失。

另外,由于邮储银行已经开展了贷款业务,因此邮储银行应及时报送累放累收统计报表。因为累放累收统计数据更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银行贷款的发放、收回和周转等流量变动情况。但是邮储机构从2006年试点开展贷款业务以来,累放累收统计制度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导致此项数据漏报。

5.现金收支统计一直没有纳入人民银行金融统计体系当中,影响地区现金收支统计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据调查,邮政储蓄机构从1999年开始采集现金收支统计数据,但是采集来的现金收支统计数据只报送给其上级邮政储蓄机构,从来没有报送给人民银行。但是,由于邮政储蓄机构与人民银行及其他银行有现金调缴款往来业务,为保证辖区的投放回笼数据准确,各地区人民银行不得不将邮储机构调缴款的发生数据虚拟填报到人民银行现金收支统计报表中,并且用储蓄存款收入、储蓄存款支出等项目进行调平。这样虽然保证了辖区的投放回笼数据是准确的,但是储蓄存款收入、支出,汇兑收入、支出等现金外部统计项目不是完整和准确的。

6.中间业务统计制度没有建立,不能全面反映邮储机构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在邮储银行成立之后,邮储银行除了开展传统的代收代付业务以外,还将开展承销发行、兑付政府债券、代销开放式基金、保管箱服务等业务。但是邮储机构始终没有建立中间业务统计制度,不能全面反映邮储机构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

7.银行监管统计没有建立,影响对经营风险的评估和判断。邮储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竞争力强的现代银行。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将与其他银行一样,在机构、业务和高管人员等方面依法纳入银行监管体系,并实行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审慎监管。银行监管统计是监管部门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内部控制制度正在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没有成型,因此相应的银行监管统计自然也没有建立。

完善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体系的建议

1.建立完备的金融统计管理制度和办法。完备的制度是做好金融统计工作的基础和保障。邮储银行应依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金融统计制度及有关管理办法,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本系统金融统计制度和办法,领导和管理本系统金融统计工作。金融统计制度和办法应包括金融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金融统计部门的职责、统计人员的配备与职责、统计考核评比、统计监督和统计检查等方面内容。

2.配备符合要求的专职统计人员。为高质高效地完成统计业务,必须改变目前邮储机构统计人员由会计人员兼任的状况。同时,配备的统计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必要的会计和统计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统计人员必须实行岗位培训,未经岗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3.建立一套完整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满足各方面的业务需要。邮储银行要在满足上报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的统计数据和报表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需求,建立一套涵盖信贷业务统计、贷款累放累收业务统计、现金收支业务统计、中间业务统计和监管业务统计等方面的业务齐全、指标完备和编码规范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证上报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完整,另一方面有利于为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提供更加详实的统计数据和信息。

邮政储蓄机构范文篇4

目前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层邮政储蓄银行没有设置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长期以来,邮政储汇局只是邮政局的一个内设部门,不是一个法人机构,邮政储汇局的会计和统计数据都要并入邮政局的大账当中,因此邮政储汇局没有专门的统计部门,也不设统计岗位,统计数据都是由会计人员兼职报送,但兼职人员无全科目上报金融统计数据的工作经验,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素质。

2.基层邮政储蓄银行仍然处于手工报表状态,没有自己的金融统计程序和数据传输网络。从1986年开始,邮政储蓄机构一直处于手工填报、手工汇总和手工上报的状态,即使是2004年起建立了邮政储蓄“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改观。再者,从数据报送方式上看,基层邮政储蓄机构由于没有建立与上级机构和与人民银行的纵向和横向统计数据传输网络,统计数据只能通过电话和传真等原始的报送方式报送。

3.邮政储蓄银行会计、信贷等部门信息系统滞后,无法满足“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要求。金融统计是以会计科目和信贷等各类账户信息为基础的全面统计,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类统计报表。在邮政储蓄机构一直没有根据“全科目”统计报送制度建立相应的会计科目和信贷等相关的各类账户信息,使得邮政储蓄统计无法获得全面完整的各类相关信息,这也是邮政储蓄“全科目”统计报送无法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信贷“全科目”上报统计指标体系不完整,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邮储机构的信贷业务开展情况。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初,优先开展稳健经营低风险资产业务,并逐步开展各项资产负债业务。但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信贷“全科目”统计指标中只对储蓄、同业存款和应收款项等少数几个指标有所反映,其他业务都通过“其他流动资产项目”轧平,不能全面反映邮政储蓄银行的各项业务。现以各基层邮政储蓄银行已经开展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为例,据调查,基层邮政储蓄机构报送统计数据时将其归入“其他流动资产”科目,而没有按照贷款用途归入农户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贷款科目,从而造成地区贷款统计数据缺失。

另外,由于邮储银行已经开展了贷款业务,因此邮储银行应及时报送累放累收统计报表。因为累放累收统计数据更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银行贷款的发放、收回和周转等流量变动情况。但是邮储机构从2006年试点开展贷款业务以来,累放累收统计制度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导致此项数据漏报。

5.现金收支统计一直没有纳入人民银行金融统计体系当中,影响地区现金收支统计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据调查,邮政储蓄机构从1999年开始采集现金收支统计数据,但是采集来的现金收支统计数据只报送给其上级邮政储蓄机构,从来没有报送给人民银行。但是,由于邮政储蓄机构与人民银行及其他银行有现金调缴款往来业务,为保证辖区的投放回笼数据准确,各地区人民银行不得不将邮储机构调缴款的发生数据虚拟填报到人民银行现金收支统计报表中,并且用储蓄存款收入、储蓄存款支出等项目进行调平。这样虽然保证了辖区的投放回笼数据是准确的,但是储蓄存款收入、支出,汇兑收入、支出等现金外部统计项目不是完整和准确的。

6.中间业务统计制度没有建立,不能全面反映邮储机构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在邮储银行成立之后,邮储银行除了开展传统的代收代付业务以外,还将开展承销发行、兑付政府债券、代销开放式基金、保管箱服务等业务。但是邮储机构始终没有建立中间业务统计制度,不能全面反映邮储机构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

7.银行监管统计没有建立,影响对经营风险的评估和判断。邮储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竞争力强的现代银行。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将与其他银行一样,在机构、业务和高管人员等方面依法纳入银行监管体系,并实行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审慎监管。银行监管统计是监管部门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内部控制制度正在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没有成型,因此相应的银行监管统计自然也没有建立。

完善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体系的建议

1.建立完备的金融统计管理制度和办法。完备的制度是做好金融统计工作的基础和保障。邮储银行应依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金融统计制度及有关管理办法,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本系统金融统计制度和办法,领导和管理本系统金融统计工作。金融统计制度和办法应包括金融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金融统计部门的职责、统计人员的配备与职责、统计考核评比、统计监督和统计检查等方面内容。

2.配备符合要求的专职统计人员。为高质高效地完成统计业务,必须改变目前邮储机构统计人员由会计人员兼任的状况。同时,配备的统计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必要的会计和统计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统计人员必须实行岗位培训,未经岗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3.建立一套完整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满足各方面的业务需要。邮储银行要在满足上报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的统计数据和报表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需求,建立一套涵盖信贷业务统计、贷款累放累收业务统计、现金收支业务统计、中间业务统计和监管业务统计等方面的业务齐全、指标完备和编码规范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证上报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完整,另一方面有利于为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提供更加详实的统计数据和信息。

邮政储蓄机构范文篇5

目前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层邮政储蓄银行没有设置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长期以来,邮政储汇局只是邮政局的一个内设部门,不是一个法人机构,邮政储汇局的会计和统计数据都要并入邮政局的大账当中,因此邮政储汇局没有专门的统计部门,也不设统计岗位,统计数据都是由会计人员兼职报送,但兼职人员无全科目上报金融统计数据的工作经验,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素质。

2.基层邮政储蓄银行仍然处于手工报表状态,没有自己的金融统计程序和数据传输网络。从1986年开始,邮政储蓄机构一直处于手工填报、手工汇总和手工上报的状态,即使是2004年起建立了邮政储蓄“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改观。再者,从数据报送方式上看,基层邮政储蓄机构由于没有建立与上级机构和与人民银行的纵向和横向统计数据传输网络,统计数据只能通过电话和传真等原始的报送方式报送。

3.邮政储蓄银行会计、信贷等部门信息系统滞后,无法满足“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要求。金融统计是以会计科目和信贷等各类账户信息为基础的全面统计,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类统计报表。在邮政储蓄机构一直没有根据“全科目”统计报送制度建立相应的会计科目和信贷等相关的各类账户信息,使得邮政储蓄统计无法获得全面完整的各类相关信息,这也是邮政储蓄“全科目”统计报送无法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信贷“全科目”上报统计指标体系不完整,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邮储机构的信贷业务开展情况。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初,优先开展稳健经营低风险资产业务,并逐步开展各项资产负债业务。但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信贷“全科目”统计指标中只对储蓄、同业存款和应收款项等少数几个指标有所反映,其他业务都通过“其他流动资产项目”轧平,不能全面反映邮政储蓄银行的各项业务。现以各基层邮政储蓄银行已经开展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为例,据调查,基层邮政储蓄机构报送统计数据时将其归入“其他流动资产”科目,而没有按照贷款用途归入农户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贷款科目,从而造成地区贷款统计数据缺失。

另外,由于邮储银行已经开展了贷款业务,因此邮储银行应及时报送累放累收统计报表。因为累放累收统计数据更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银行贷款的发放、收回和周转等流量变动情况。但是邮储机构从2006年试点开展贷款业务以来,累放累收统计制度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导致此项数据漏报。

5.现金收支统计一直没有纳入人民银行金融统计体系当中,影响地区现金收支统计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据调查,邮政储蓄机构从1999年开始采集现金收支统计数据,但是采集来的现金收支统计数据只报送给其上级邮政储蓄机构,从来没有报送给人民银行。但是,由于邮政储蓄机构与人民银行及其他银行有现金调缴款往来业务,为保证辖区的投放回笼数据准确,各地区人民银行不得不将邮储机构调缴款的发生数据虚拟填报到人民银行现金收支统计报表中,并且用储蓄存款收入、储蓄存款支出等项目进行调平。这样虽然保证了辖区的投放回笼数据是准确的,但是储蓄存款收入、支出,汇兑收入、支出等现金外部统计项目不是完整和准确的。

6.中间业务统计制度没有建立,不能全面反映邮储机构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在邮储银行成立之后,邮储银行除了开展传统的代收代付业务以外,还将开展承销发行、兑付政府债券、代销开放式基金、保管箱服务等业务。但是邮储机构始终没有建立中间业务统计制度,不能全面反映邮储机构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

7.银行监管统计没有建立,影响对经营风险的评估和判断。邮储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竞争力强的现代银行。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将与其他银行一样,在机构、业务和高管人员等方面依法纳入银行监管体系,并实行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审慎监管。银行监管统计是监管部门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内部控制制度正在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没有成型,因此相应的银行监管统计自然也没有建立。

完善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体系的建议

1.建立完备的金融统计管理制度和办法。完备的制度是做好金融统计工作的基础和保障。邮储银行应依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金融统计制度及有关管理办法,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本系统金融统计制度和办法,领导和管理本系统金融统计工作。金融统计制度和办法应包括金融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金融统计部门的职责、统计人员的配备与职责、统计考核评比、统计监督和统计检查等方面内容。

2.配备符合要求的专职统计人员。为高质高效地完成统计业务,必须改变目前邮储机构统计人员由会计人员兼任的状况。同时,配备的统计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必要的会计和统计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统计人员必须实行岗位培训,未经岗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3.建立一套完整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满足各方面的业务需要。邮储银行要在满足上报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的统计数据和报表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需求,建立一套涵盖信贷业务统计、贷款累放累收业务统计、现金收支业务统计、中间业务统计和监管业务统计等方面的业务齐全、指标完备和编码规范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证上报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完整,另一方面有利于为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提供更加详实的统计数据和信息。

邮政储蓄机构范文篇6

邮政储蓄银行只有植根农村市场,才能绽放出真正的光彩。从政策面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自06年3月以来,福建、湖北、陕西3个试点省邮储部门开展了小额质押贷款试点工作,截至06年8月27日,一共审批放款9214笔,金额达2.82亿元;贷款结余3866笔,金额突破了1亿元,由于手续简单、利率低在农村区深受老百姓欢迎,这只是邮政储蓄经营资产类业务的开始,随着政府支持三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在政策上会进一步引导邮政银行向农村倾斜。

从监管面看,银监会4月正式成立银行监管四部,在加强对邮政储蓄机构等金融机构监管的同时,积极引导邮政储蓄机构在业务拓展上向农村地区倾斜,支持邮政储蓄资金扩大自主平稳运用。

从市场方面看,农村金融市场多年来处于萎缩、凋敝状态,农村信用社呆坏账问题严重,农民贷款难,手续繁杂,并且由于缺乏竞争农信社将贷款利息一浮到顶,又增加了农民的贷款成本,造成非法集资盛行、私人借贷严重,市场也需求全国性银行机构来提供现代化金融服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纷纷撤并农村网点,将业务重心转向城市。邮政储蓄是国内网点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已超过35000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2/3以上,邮政储蓄开展农村金融业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地域优势。一方面农村邮政部门网点多面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提高经营效益,纷纷撤离或撤并县、乡镇级营业机构,这为农村邮政储蓄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农村邮政储蓄业务快速发展提供地域条件。

二是政策优势。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必将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同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收缩基层营业网点,这都给农村邮政储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是业务优势。目前打工收入是农村主要经济收入之一,邮政储蓄在全国开办通存通兑业务、绿卡业务给外出打工人员汇款以及农民种植户、养殖户、经商户小额交易的汇划提供越来越便利的服务,受到农民的欢迎。同时邮政储蓄保险业务、工资、代收电费等业务也为农村邮政储蓄开拓了市场。

邮政储蓄机构范文篇7

关键词:存单质押贷款,邮政储蓄,山东省

随着电子信息、通信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使用,世界各国邮政储蓄进行了适应性调整,中国也不例外。2005年12月,银监会批准邮政储蓄在福建、湖北、陕西等三省首批开办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试点(即邮政储蓄机构向借款人发放以未到期整存整取定期人民币储蓄存单为质押担保且到期一次性收回本息的贷款。)(简称存单质押贷款),福建省于2006年3月18日开办了存单质押贷款,湖北和陕西于同年3月29日也开办了此项业务,邮政储蓄从此告别了“只存不贷”的历史。2006年8月25日,银监会批准邮政储蓄在北京、天津、山东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办存单质押贷款。2007年2月2日,银监会批准邮政储蓄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办存单质押贷款。邮政储蓄机构进行存单质押贷款试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一年来,邮政储蓄存单质押贷款开展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取得了哪些成效?还有哪些不足?如何改进?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于2007年3月14~16日先后到山东省的济南市、章丘市、临沂市、河东区和沂水县进行了调研。

一、山东省邮政储汇局存单质押贷款业务开展情况

2006年9月13日,经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政储汇局授权,山东省邮政储汇局在淄博、烟台、德州、临沂四个市局共48个网点正式试点开办存单质押贷款。2006年12月29日,山东省邮政储汇局扩大试点范围,在全部17个地市的100个网点开办了存单质押贷款。截至2007年3月20日,山东省邮储累计发放贷款4217笔,累计放款11359.40万元,平均每笔贷款金额为2.69万元;节余2496笔,贷款余额6088.82万元,每个网点平均贷款余额为60.89万元。

(一)组织体系及人员配备

为开展存单质押贷款业务,山东邮政储汇局设立了信贷业务部,设置了质贷主管和质贷管理员、风险管理员三个岗位;地州市邮政储汇局也设立了信贷部,设置质贷主管和质贷管理员两个岗位;在县局由邮政储汇管理部门负责辖内质押贷款业务的经营与管理工作,在部门内设置质贷主管和质贷管理员两个岗位,专职负责权限范围内贷款的审批,审核、保管辖内所有存单质押贷款业务资料和质押物,对贷款业务进行统计、分析,并定期向上级和监管部门报送相关的信息等;在网点设置支局长、综合柜员和普通柜员三种身份。普通柜员主要负责受理客户咨询,并进行前台相关操作;综合柜员主要是对办理过程进行监督,对相关交易进行授权;支局长负责对贷款申请的复核及网点内的授权。

山东邮政储蓄质押贷款业务管理机构图如下:

图1山东邮政储蓄质押贷款业务管理机构图

(二)存单质押贷款业务处理流程

目前存单质押贷款业务的主要流程包括:受理申请、贷款审批、贷款发放及贷款收回四个环节。

1.受理申请。客户有质押贷款业务需求时,可到开办质押贷款业务的邮政储蓄机构营业网点进行申请咨询。对于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根据客户的贷款种类不同,由网点经办人员发给各类填报资料,并指导客户仔细阅读各类资料内容。

申请本人质押贷款应提交资料有:借款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借款人在邮政储蓄机构(与受理网点同市县范围内)开立的设置有密码的定期整存整取存单;借款人在邮政储蓄机构(与受理网点同市县范围内)开立的个人活期结算账户信息;《申请审批表》一份。申请他人质押贷款除提交本人质押时的四种资料外,还应提交出质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和《贷款声明》一份。

网点经办人员在对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初审后,即可进行系统操作,包括借款申请、质押品登记、借款申请上送、质押存单上缴。

2.贷款调查与审批。网点受理客户申请后,将所有贷款的实物资料交县局质贷管理员,质贷管理员再次审核相关贷款资料,并电话了解借款人借款用途、借款金额、期限是否属实,了解出质人提供的担保行为、存单张数、存单本金是否属实以及出质人对借款人不按时还款时使用质押存单偿还贷款义务的认知度等。

调查完毕无误后,质贷管理员即可在系统中进行贷款审批操作,属于县局审批的,要求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手续;属于市局审批的贷款,市县局应在申请审批表相应位置签字盖章后将申请审批表传真到市局或省局,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手续并通知县局,在由网点办理贷款发放手续。

质贷管理员进行的系统操作有贷款信息查询、质押存单查询、质押存单登记簿查询、二次止付和贷款审批。

3.贷款发放。贷款审批通过后,网点经办人员通知借款人及出质人到场签订《借款合同》和《贷款借据》,并与客户商定放款时间,一般审批通过当日即可放款,有特殊情况可以延迟次日发放。进行贷款发放交易操作后,款项将自动转入借款人指定入账账户,合同开始计息。贷款发放完成后,相应的资料应交县局质贷管理员存档。

4.贷款收回。在贷款到期前6天,由县局质贷管理员打印借款到期通知单,然后通过电话、邮寄等方式通知借款人及出质人来原网点办理还款。

目前系统支持的还款方式有现金还款、转账还款、质押品还款、逾期扣划还款。现金还款指借款人以现金方式偿还贷款本息;转账还款指借款人以邮政储蓄个人活期结算账户偿还贷款本息;质押物还款指以质押的定期存单偿还贷款本息,质押物还款必须由借款人、出质人提出申请后办理;逾期扣划还款指贷款逾期超过30天,邮政储蓄机构通过处置质押存单收回贷款本息。

客户完成还款后,县局将质押存单下拨到网点,然后将质押存单交出质人签收,贷款合同终止。

客户申请邮政金融贷款的业务流程图如下:

图2客户申请邮政金融贷款业务流程图

(三)贷款要素

1.贷款条件。贷款对象:邮政储蓄质押贷款对象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质押物的条件。质押物必须是在邮政储蓄机构开立的、尚未到期的定期存单。凡所有权存在争议、已做担保、挂失或被止付、冻结的存单等都不得作为质押物。未预留密码的定期存单也不允许作为质押物。

同一出质人(存款人)名下的定期存单(最多五张)一次只能对应发放一笔质押贷款(签订一份合同),同一出质人名下超过五张存单的或不为同一出质人名下的存单需分别签订借款合同。

贷款转入账户条件。质押贷款发放到借款人在邮政储蓄开立的个人活期结算账户中,不以现金形式直接发放贷款。

2.借款用途。邮政储蓄质押贷款的借款用途应为个人消费、生产经营周转等,不得用于证券、期货等方面的交易,不得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或国家明确规定禁止的经营项目。从山东的贷款用途看,第一大用途为购买农资机具,占比为39.24%,第二大用途为临时性资金周转,占比为30.21%,第三大用途为个人消费,占比为18.09%。农村地区的农民、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事业单位职工是贷款的主要客户群体。

3.贷款额度。质押贷款的质押比例最高为存单本金的90%。从2007年3月1日质押贷款借款总额由10万元调整到50万元,其中:本人质押贷款单笔借款额度为1000元至40万元,单户借款限额为40万元;他人质押贷款单笔借款额度为1000元至10万元,单户借款限额为10万元;单一借款人的本人质押贷款和他人质押贷款合计上限为50万元,单一出质人担保额度上限为21万元。

在省、市、县三级设置了不同的贷款审批权限。目前县局的单一客户本人质押贷款审批权限为5万元以下(含5万元)、单一客户他人质押贷款权限为5万元以下(含5万元);市局的单一客户本人质押贷款审批权限为5万元(不含)~30万元(含);单一客户他人质押贷款权限为5万元(不含)~10万元(含);省局的单一客户本人质押贷款审批权限为30万元(不含)~40万元(含)。

截至2007年2月底,单笔贷款金额在5000元以下(含5000元)的占14.32%;在5000元至1万元(含1万元)之间的占28.23%;在1万元至5万元(含5万元)之间的占47.12%;在5万元至10万元(含10万元)之间的占10.33%。

4.贷款期限。目前办理的质押贷款最短期限可为1天,最长期限不超过365天,客户还款时贷款期限按实际贷款天数计算。同时每笔质押贷款期限不得超过质押存单的到期日,若为多张定期存单质押,以距离到期日最近的存单到期日确定贷款期限。

截至到2007年2月底,山东省邮储存单质押贷款发放情况如下表所示:

5.贷款利率。质押贷款基准利率按人民银行颁布的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确定,实际贷款利率暂时没有进行浮动。2007年3月18日调息后,质押贷款期限为6个月以内(含6个月)的利率为5.67%,期限为6个月至1年(含1年)的利率为6.39%。如遇利率调整,质押贷款仍按合同利率执行。

(四)风险控制与防范

为了控制风险,在贷款业务过程中,除了控制单笔贷款的最大额度以外,主要措施有:

1.实施贷款申请的过程控制,并实行严格的分级审批制度。贷款申请业务发生后,前台业务员不审批业务,只受理业务,处理业务信息,将业务信息录入信息系统,所有业务信息自动传送到上级邮储管理部门。

2.质押贷款的存单,既可以是本人的存单,也可以是别人的存单。只要能够保证存单是真实的,保证存单所有人愿意用存单提供质押,一般不会存在风险。为了便于鉴别存单来源以更好地控制风险,存单所有者要到场。

3.贷款发放后,在后台管理过程中,主要风险表现就是质押品丢失、质押品提前解止付和销记。由于质押品在业务受理过程中需要由网点传递到县局,再由县局传回网点,存在丢失的风险,一旦丢失,会引起纠纷造成损失。为强化对存单的管理,要求质押品在实物保管和计算机系统中都有详细的处理方式。在实物传递过程中,要求严格按照业务制度,使用质押存单交接袋传递存单,每次均要双人复核封袋,在县局要放入金库外库或保险柜内保存,并使用质押存单交接登记簿和质押存单出入库登记簿登记存单接收情况。在计算机系统中也对质押品进行了严密跟踪,可以随时查询质押品在各个环节中的状态,如果发生丢失可立即查找相应操作人员。

二、绩效评价

(一)开辟了邮储资金回流农村的新渠道,增加了农村资金的供给,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邮政储蓄存单质押贷款业务的开展,开辟了邮储资金回流农村的新渠道,增加了农村资金供给,有力的支持了业务开展地区的“三农”工作。山东邮储所有发放的贷款中,农村地区发放贷款金额为8968.71万元,占比为72.89%。农户从邮储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养殖、购买农资、种植和学生上学等,满足了当地部分农户和微型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

(二)改变农村金融供给的格局,有助于建设竞争充分的农村金融环境

良好的市场竞争可以让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邮储存单质押贷款的开展还有助于打破农信社在农村金融的垄断地位,增强农村金融的竞争性,对于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信用社已经充分的感受到了来自邮政储蓄的竞争压力,一些农信社也开始开办存单质押贷款业务。

(三)锻炼人员队伍,积累信贷经验

对于商业银行,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是一项比较成熟的业务,但对于邮政储蓄而言,则是一项全新的探索。试点开办存单质押贷款业务,可以使邮储员工直接面对和处理经营性风险,更深刻地了解资产类业务的操作流程,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在实践中了提升邮储的综合竞争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向邮储从业人员普及了金融知识,达到锻炼队伍、积累信贷经验的目的,是邮储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重要探索。

(四)为邮政储蓄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收入来源

存单质押贷款业务是山东省当前唯一能够直接接触客户并自主运作的资产类业务,开办此项业务,增加了基层网点的盈利能力。从贷款的收益来看,调息前,6个月以内(含)的存单质押贷款利率为5.58%,6个月以上至一年(含)以内的利率为6.12%,根据山东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地市的情况来看,扣除资金成本后存单质押贷款业务的平均收益率在3.5%左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质押贷款业务是邮政储蓄开办的第一项资产类业务,经过半年多的试点实践,山东省在业务推广和风险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开办范围狭窄、质押方式单一、业务品种少等不利因素制约了该省质押贷款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1.业务开办范围狭窄。虽然山东省邮政储蓄存单质押贷款网点总量已达到200个,存单质押贷款业务覆盖所有县(市、区),但目前山东省邮政储蓄存单质押贷款业务开办范围还非常狭窄,仅覆盖了不足7.20%的网点,使该项业务支持“三农”的工作力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在交通不发达的乡镇,客户来县城办理贷款非常不便,为了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一部分县局配备了信贷专用车,对贷款客户进行车接车送,但这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无形中增加了办理业务成本。

2.质押方式单一。当前邮政储蓄开办的质押贷款业务仅能以本行的定期存单做质押,它行存单、保单和国库券均不能做质押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业务的服务人群,无法全方位的满足客户临时性用款需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和国债业务的市场拓展。

3.信贷业务品种单一。近年来,随着各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邮政储蓄仅能对持有存单的客户提供小额贷款,无法向客户提供更多的信贷产品,这就造成一方面没有存单客户的有着强烈的贷款需求,另一方面邮政储蓄有充裕的资金无法开展形式灵活的贷款,市场的需求和邮政储蓄的供给无法正常对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邮政储蓄信贷业务的发展。

(二)改进建议

1.邮政储蓄存单质押贷款业务的迅猛发展表明农村贷款需求巨大,建议邮储应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逐步覆盖到所有储蓄业务基础的网点。

2.适当浮动邮储质押贷款利率。调研中了解到,只要邮储贷款产品利率不超过农信社同类产品的贷款利率,农户就愿意到邮储贷款,这主要是因为农户到邮储贷款不需要请客送礼。

3.在所有的银行资产业务中,存单质押贷款业务是最容易操作、风险最小、也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业务,要尽量做到现场及时处理。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在开办小额质押贷款时,已经做到了随到随办,手续很简便,建议邮储扩大基层网点信贷员的质押贷款审批权。

4.邮储银行在设计农村金融产品时,宜推行“客户为主导”的经营策略,多听取基层网点前台信贷员的意见,发挥基层分支机构的积极性、创造力和想象力,因为基层的信贷员直接和客户打交道,更了解农村客户的金融需求。

邮政储蓄机构范文篇8

邮政储蓄银行只有植根农村市场,才能绽放出真正的光彩。从政策面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自06年3月以来,福建、湖北、陕西3个试点省邮储部门开展了小额质押贷款试点工作,截至06年8月27日,一共审批放款9214笔,金额达2.82亿元;贷款结余3866笔,金额突破了1亿元,由于手续简单、利率低在农村区深受老百姓欢迎,这只是邮政储蓄经营资产类业务的开始,随着政府支持三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在政策上会进一步引导邮政银行向农村倾斜。

从监管面看,银监会4月正式成立银行监管四部,在加强对邮政储蓄机构等金融机构监管的同时,积极引导邮政储蓄机构在业务拓展上向农村地区倾斜,支持邮政储蓄资金扩大自主平稳运用。

从市场方面看,农村金融市场多年来处于萎缩、凋敝状态,农村信用社呆坏账问题严重,农民贷款难,手续繁杂,并且由于缺乏竞争农信社将贷款利息一浮到顶,又增加了农民的贷款成本,造成非法集资盛行、私人借贷严重,市场也需求全国性银行机构来提供现代化金融服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纷纷撤并农村网点,将业务重心转向城市。邮政储蓄是国内网点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已超过35000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2/3以上,邮政储蓄开展农村金融业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地域优势。一方面农村邮政部门网点多面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提高经营效益,纷纷撤离或撤并县、乡镇级营业机构,这为农村邮政储蓄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农村邮政储蓄业务快速发展提供地域条件。

二是政策优势。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必将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同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收缩基层营业网点,这都给农村邮政储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是业务优势。目前打工收入是农村主要经济收入之一,邮政储蓄在全国开办通存通兑业务、绿卡业务给外出打工人员汇款以及农民种植户、养殖户、经商户小额交易的汇划提供越来越便利的服务,受到农民的欢迎。同时邮政储蓄保险业务、工资、代收电费等业务也为农村邮政储蓄开拓了市场。

邮政储蓄机构范文篇9

1.邮政储蓄和邮政体制都需要改革

中国邮政金融业务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2002年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369亿元,市场占有率为8.48%,仅次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居第五位;邮政储蓄机构网点31704个,仅次于农行居第二位;代办保险、发放工资、代收税费等各项业务合计达到1600多亿元。

但是随着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一些过去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逐渐突出。目前邮政储蓄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现行邮政储蓄机构吸收储蓄存款再转存中央银行、获取高额转存款利息(目前邮政储蓄的转存款利率为4.131%,而在中央银行连续降低利率之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已降为1.89%,两者相差近2.24个百分点)的做法,使邮政储蓄享受了“超国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公平竞争,并引发了一些基层机构的违规操作;

第二,因邮政储蓄未纳入金融监管体系,有关监管部门对基层邮储机构的违规行为难以监管;

第三,邮储与邮政搅在一起,为邮政提供隐性巨额补贴,不仅不利于邮政业务的核算,也不利于邮政部门职工专注于主业,延滞了邮政部门自身的结构调整。事实上,由于邮政储蓄已经成为邮政系统最具获利能力的部门,很多基层机构都将之作为“吃饭业务”大力发展,而邮政原有的业务能力相对削弱;

第四,转存款利息与吸储利息之间的巨大利差由中央银行承担,实际上是迫使中央银行承担了本应由中央财政负责的出资职能,造成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职能混淆,同时也加大了货币政策操作的成本。

另一方面,邮政体制也迫切需要改革。其问题主要是:

第一,邮电分离后,邮政系统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现象较为突出,服务效率相对较低,亏损严重。

第二,东西部居民所享受的邮政公共服务水平相差极大。例如北京、上海邮政业务的发达程度在世界上可以排名23、26位,西宁则列于130位之后。

第三,外资快递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后,邮政体系在强敌面前竞争乏力,市场占有率迅速减少。目前在部分沿海地区,大约90%的市场份额已被外资公司夺去。

此外,在世界一些国家纷纷改革既有邮政体制的大背景下,我国邮政体制改革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2.对现有改革方案的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有关部门曾多次酝酿改革。1998年邮政、电信分离后,从1999年开始推出“8531计划”。即在四年中,分别将国家对邮政的亏损补贴额减少至80亿、50亿、30亿和10亿。1999年,有关部门还设计了将邮政储蓄从邮政分离出来,单独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方案。但是,上述单兵突进式的改革并没有解决邮政系统和邮政储蓄的实质问题。

首先,从单独改革邮政体制方案的实施情况看,尽管国家财政确实逐年减少了对邮政的补贴,但邮政部门的亏损并没有减少乃至消失,而是通过不断扩大邮政储蓄的规模、用邮政储蓄的盈利弥补邮政的经营亏损。而邮政储蓄的盈利又主要来自中央银行为之提供的高额转存款利息。由于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最高只有3.78%,人民银行至少要负担0.4个百分点的利差倒挂损失。随着邮政储蓄存款的迅速增加和中央银行再贷款数量的减少,人民银行的负担也不断加重。以2002年为例,当年邮政储蓄余额为7373亿元,而再贷款余额仅为1374亿元,两者相差近6000亿元。再贷款的利差倒挂加上转存款利率与存款准备金利率之间的利差,人民银行承担的损失接近140亿元。对于国家来说,相当于按住了左边衣袋,却不得不从右边衣袋掏钱,并无实质意义。

随着国家补贴的减少,迫于扭亏的压力,邮政部门为降低成本而收缩了不少网点,造成普遍服务能力(特别是农村)下降和服务质量恶化。例如,某省两个乡8000多人口共用一个邮电所,所里只有一个工作人员,且办公条件十分恶劣。这种状况不仅与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形象不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令的畅通。

其次,由于单独改革邮政储蓄的方案未考虑邮政体制的现实困难,无法弥补邮政在提供服务中出现的窟窿,在现实中也不具备可操作性。目前邮政系统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储蓄,而且越是基层比重越高。据介绍,在一些农村支局,邮政储蓄的收入占比高达90%,一旦将邮储从邮政分离又没有补偿措施的话,这些邮政的营业网点将立刻垮掉。因此,该方案必然会遭到邮政部门的抵制。

上述分析表明,将邮政体制撇在一边,单独进行邮政储蓄的改革不可行;不考虑邮政储蓄改革,单独改邮政体制也不行,邮政储蓄改革必须与邮政体制改革联动进行。惟此,才有可能兼顾邮政、财政和中央银行等多方面的利益关系,使改革能够顺利推进。

二、关于邮政储蓄与邮政体制联动改革的构想

1.改革的基本前提

近年来,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邮政专营的局面已被打破。邮政部门的高收入领域受到挤压,而亏损的普遍服务(尤其是农村的信函投递服务)又不能不做,由此造成邮政部门的经营状况不断恶化。

需要指出的是,邮政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的是政府职能。邮政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支持着国家政权,是传递党和政府声音、保证我国13亿公民通信权利的重要工具。因此,将邮政系统定性于企业,简单地归于企业化管理是有问题的。对于普遍服务的亏损部分,国家有义务给予资金支持。从国外情况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邮政都是给予财政方面支持的。例如美国、英国将邮政定位于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享受免税待遇;日本、印度的邮政职员均被列入公务员系列,享受与政府雇员相同的待遇。相比之下,我国的邮政事业还很不发达,服务能力和水平都相对低下。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国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人口10亿,其拥有15万个邮政网点,25万个投递员。而在我国,相对于960万平方公里和13亿人口,却只有7万个网点,10万个邮递员。除少数大中城市外,公众享有的邮政服务还远远不够。因此,财政过去对邮政提供的资金相对还是不足的。

基于上述理由,财政对邮政必须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这是改革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邮政储蓄与邮政体制联动改革的方案构想

我们说财政必须支持邮政业务的发展,并不等于要让财政将邮政全部包下来。邮政业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一是通政类服务,主要是保证党中央声音的及时传递和政令的畅通,具体包括党报党刊的发送、机要文件的传递、边防官兵信函的邮递等等。显然这类业务的经营亏损是需要财政补贴的;二是通民类业务,主要是保证公民的通信权利,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这类业务也属于政府职责,应由政府承担收入无法弥补支出形成的缺口;第三类是通商类业务,主要是利用现有国内邮政网点,为企业和公众提供商业性服务,包括集邮、快递、收费、汇兑、邮政储蓄等。这类业务通常是营利性的,无须财政补助。

关于邮政普遍服务的实际亏损额,据邮政部门的测算,每年至少需财政补贴100亿元才能自求平衡。其理由是,根据“8531计划”,中央财政从1998——2002年共补助邮政170亿元,加上113亿元的建设资金补贴,平均每年补贴70亿。如果考虑到邮政收入的水分(2002年估计为30-40亿),则合计为100亿元。而根据中介机构的测算,该数值为45亿,两者差异较大。由于过去邮政对各类业务没有单独核算,不同业务混在一起共用邮政设施和网络,所以要得出准确的数据相当困难,这也是财政与邮政部门产生意见分歧的主要原因。考虑到2002年在中央财政补贴10个亿的基础上,邮政储蓄还划拨了盈利100余亿用于弥补邮政亏损,在邮政现有经营水平下,100亿的估[来

计可能比较接近现实。但是现实并不等于合理,通过改革,邮政部门应该能够在改善服务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改革的目的。

根据邮政的业务特点和发展现状,我们提出“两步走”的改革设想:

第一步改革的目标是将通商类业务与其他两类业务剥离出来,准确核算各类业务的收入和成本。在这一阶段,邮政储蓄等通商类业务仍留在邮政体制内,但须独立核算,同时逐步放开其资金运用领域,培养经营能力。这一阶段大约需要3-5年的时间。

第二步改革的目标是实现通商类业务的市场化运行。在这一阶段,通商类业务与邮政体制完全脱离,自主进行市场化运作。同时邮政体系应通过运营机制的改善,进一步提高邮政体系的效率和服务能力。

做出这一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在不对现有利益格局产生巨大冲击的前提下平稳推进邮政体制和邮政储蓄的改革。一方面,要使有关各方都能承受,即财政少拿一点、邮政不致失衡、中央银行负担得到减轻;另一方面,也要促使邮政体系向更有效率、更有竞争力方面转变。

3.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一步改革的要点可以用五句话归纳:“分离业务,独立核算,以盈补亏,调整结构,加强监管”。

分离业务:即将邮政的普遍服务运营与通商类服务运营分离开来,在国家邮政局下分设快递、邮储、等独立运作的业务实体。将目前混用的办公设备一律划给普遍服务部门,通商类业务部门仍需借用的,普遍服务部门可以按合理的价格收费。

独立核算:即对分离后的经营主体采取独立核算、分别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办法进行管理。通过几年的试运行,就可以大体搞清楚各类业务的成本及其他核算数据,为下一步改革提供依据。

以盈补亏:即下面分开经营,上面并账补贴。国家邮政局用下属通商类业务部门的盈利和缴费来弥补普遍服务的亏损,如果仍有缺口,则由财政给予补贴。

调整结构,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邮政部门自身要调整业务结构,将发展业务的重点从邮政储蓄转向邮递的本业,努力提高邮政领域的竞争力。邮政属于规模经济行业,只有扩大信函数量,现有的投递网络和设施才能充分发挥效用。美国每年人均信函达到700封,英国为300封,而我国只有15封,差距之大说明邮政系统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特别在银行账单、广告等方面还大有拓展的余地。

二是邮政储蓄部门要调整资金运用结构,随着其他业务的展开,逐步减少向中央银行的转存款,提高邮储资金的使用效率。

加强监管:应明确邮政储蓄机构的金融机构属性,使其在业务上接受有关监管机构的监管,消除经营活动中的违规行为。

第二步改革的要点是,“分离机构,市场化运作”。

分离机构:可在适宜的时机将邮政储蓄从邮政部门脱离,成立完全独立、自主经营的邮政储蓄银行。其他通商类业务如快递,也可以分拆上市,或吸收外部资本进行重组。

市场化运作:脱离邮政体系机构将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其盈利不再用于亏损部门的补贴,而是依法纳税。获得专营权的,政府还可以考虑收取合理的专营费。

机构脱离后,邮政系统普遍服务的亏损部分全部由财政补贴,但随着邮政体系的分拆、业务结构的调整以及业务发展,财政承担部分应比改革前的亏损相对要小得多。

4.有关政策配套

实现上述改革需要一些政策配套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对邮政实行减免税政策。如前所述,由于邮政提供的是公共服务,属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共部门,财政理应给予免税,这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通过免税,估计可以使邮政增收20亿左右。

第二,允许邮政部门适度扩大通商类业务的范围。例如开办简易养老保险,代办养老金发放等等。如果这类业务能够开展起来,每年为邮政提供数十亿的盈利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人民银行不要一次性将转存款利率降到存款准备金利率的水平,而应制订一个逐年降息的计划,以使邮政储蓄机构对未来几年能有一个明确的预期,并据此安排资金运用结构的调整。随着邮政储蓄资金运用范围的拓展,人民银行可逐步取消对邮政储蓄转存款的优惠政策。这样既使邮政能有一个平稳的过渡时期,保证正常运转,也使财政不至于面对过重的补贴压力。

第四,适当放松对邮政业务的价格管制,使邮政部门有权根据市场竞争的状况及时调整价格,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五,目前国家邮政局隶属于信息产业部,对邮政行业管理不具备权威性。建议将邮政局设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并赋予其执法权。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对现存信函市场的过度混乱状况进行整顿,整顿的核心是提高经营信函业务的门槛,确保邮递公司的资质,制止不合理竞争。

通过以上措施,力争做到在财政少出钱甚至不出钱的情况下启动和推进邮政和邮政储蓄第一阶段的改革。

三、未来邮政金融改革的理想模式

1.邮政储蓄银行的性质

我们认为,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不应当是一个普通商业银行,而应定性于以批发为主的特殊商业银行。即邮政储蓄银行不做直接面对企业的贷款业务,将资金批发给其他金融机构获取利差。理由如下:

第一,从邮政储蓄的现有人员构成、知识结构以及运作方式来看,邮政储蓄部门根本不具备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一旦开展零售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

第二,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任务十分繁重,面对的困难不少,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建设第五个国有商业银行。

第三,邮政储蓄由于得到民众的普遍信任,与农村信用社相比,在吸收存款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资金流出的原因,近年来已经引致不少批评。如果将邮政储蓄银行建成一个普通商业银行,从商业利益出发,其必定不会愿意向农户和小型企业发放贷款,从而进一步加大农村的资金缺口。这一点已经从我国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发展轨迹得到验证。

如果邮政储蓄银行在资产运用方面采用以批发为主的模式,则不仅可以省去大量贷款审查和风险管理人员,避免不良贷款出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调控经济的需要选择资产运用方向,成为国家调控经济的工具。

2.如何与农村金融改革配套

由于邮政网点的普及性,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农村。为使来自农村的资金能够用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考虑通过某种制度设计让邮政储蓄吸收的部分存款能够在农村留下来。例如,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交给省级地方政府管理,是否可以在省政府协调、提供某种保障的情况下,将一定比例的存款交给农村信用社运用。至于资金运用的期限、利率等条件都可以通过谈判决定。

另一方面,邮政储蓄通过为农村居民开办简易人寿保险,不仅可以为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农村为居民提供一定水平的生存保障,而且还可以探讨用保单到金融机构质押贷款的新业务,从而为农民和乡镇小企业开辟一条新的融资途径。

3.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运用范围

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似应可以在以下方面开展批发业务:

邮政储蓄机构范文篇10

1.邮政储蓄和邮政体制都需要改革

中国邮政金融业务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2002年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369亿元,市场占有率为8.48%,仅次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居第五位;邮政储蓄机构网点31704个,仅次于农行居第二位;代办保险、发放工资、代收税费等各项业务合计达到1600多亿元。

但是随着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一些过去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逐渐突出。目前邮政储蓄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现行邮政储蓄机构吸收储蓄存款再转存中央银行、获取高额转存款利息(目前邮政储蓄的转存款利率为4.131%,而在中央银行连续降低利率之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已降为1.89%,两者相差近2.24个百分点)的做法,使邮政储蓄享受了“超国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公平竞争,并引发了一些基层机构的违规操作;

第二,因邮政储蓄未纳入金融监管体系,有关监管部门对基层邮储机构的违规行为难以监管;

第三,邮储与邮政搅在一起,为邮政提供隐性巨额补贴,不仅不利于邮政业务的核算,也不利于邮政部门职工专注于主业,延滞了邮政部门自身的结构调整。事实上,由于邮政储蓄已经成为邮政系统最具获利能力的部门,很多基层机构都将之作为“吃饭业务”大力发展,而邮政原有的业务能力相对削弱;

第四,转存款利息与吸储利息之间的巨大利差由中央银行承担,实际上是迫使中央银行承担了本应由中央财政负责的出资职能,造成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职能混淆,同时也加大了货币政策操作的成本。

另一方面,邮政体制也迫切需要改革。其问题主要是:

第一,邮电分离后,邮政系统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现象较为突出,服务效率相对较低,亏损严重。

第二,东西部居民所享受的邮政公共服务水平相差极大。例如北京、上海邮政业务的发达程度在世界上可以排名23、26位,西宁则列于130位之后。

第三,外资快递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后,邮政体系在强敌面前竞争乏力,市场占有率迅速减少。目前在部分沿海地区,大约90%的市场份额已被外资公司夺去。

此外,在世界一些国家纷纷改革既有邮政体制的大背景下,我国邮政体制改革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2.对现有改革方案的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有关部门曾多次酝酿改革。1998年邮政、电信分离后,从1999年开始推出“8531计划”。即在四年中,分别将国家对邮政的亏损补贴额减少至80亿、50亿、30亿和10亿。1999年,有关部门还设计了将邮政储蓄从邮政分离出来,单独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方案。但是,上述单兵突进式的改革并没有解决邮政系统和邮政储蓄的实质问题。

首先,从单独改革邮政体制方案的实施情况看,尽管国家财政确实逐年减少了对邮政的补贴,但邮政部门的亏损并没有减少乃至消失,而是通过不断扩大邮政储蓄的规模、用邮政储蓄的盈利弥补邮政的经营亏损。而邮政储蓄的盈利又主要来自中央银行为之提供的高额转存款利息。由于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最高只有3.78%,人民银行至少要负担0.4个百分点的利差倒挂损失。随着邮政储蓄存款的迅速增加和中央银行再贷款数量的减少,人民银行的负担也不断加重。以2002年为例,当年邮政储蓄余额为7373亿元,而再贷款余额仅为1374亿元,两者相差近6000亿元。再贷款的利差倒挂加上转存款利率与存款准备金利率之间的利差,人民银行承担的损失接近140亿元。对于国家来说,相当于按住了左边衣袋,却不得不从右边衣袋掏钱,并无实质意义。

随着国家补贴的减少,迫于扭亏的压力,邮政部门为降低成本而收缩了不少网点,造成普遍服务能力(特别是农村)下降和服务质量恶化。例如,某省两个乡8000多人口共用一个邮电所,所里只有一个工作人员,且办公条件十分恶劣。这种状况不仅与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形象不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令的畅通。

其次,由于单独改革邮政储蓄的方案未考虑邮政体制的现实困难,无法弥补邮政在提供服务中出现的窟窿,在现实中也不具备可操作性。目前邮政系统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储蓄,而且越是基层比重越高。据介绍,在一些农村支局,邮政储蓄的收入占比高达90%,一旦将邮储从邮政分离又没有补偿措施的话,这些邮政的营业网点将立刻垮掉。因此,该方案必然会遭到邮政部门的抵制。

上述分析表明,将邮政体制撇在一边,单独进行邮政储蓄的改革不可行;不考虑邮政储蓄改革,单独改邮政体制也不行,邮政储蓄改革必须与邮政体制改革联动进行。惟此,才有可能兼顾邮政、财政和中央银行等多方面的利益关系,使改革能够顺利推进。

二、关于邮政储蓄与邮政体制联动改革的构想

1.改革的基本前提

近年来,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邮政专营的局面已被打破。邮政部门的高收入领域受到挤压,而亏损的普遍服务(尤其是农村的信函投递服务)又不能不做,由此造成邮政部门的经营状况不断恶化。

需要指出的是,邮政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的是政府职能。邮政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支持着国家政权,是传递党和政府声音、保证我国13亿公民通信权利的重要工具。因此,将邮政系统定性于企业,简单地归于企业化管理是有问题的。对于普遍服务的亏损部分,国家有义务给予资金支持。从国外情况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邮政都是给予财政方面支持的。例如美国、英国将邮政定位于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享受免税待遇;日本、印度的邮政职员均被列入公务员系列,享受与政府雇员相同的待遇。相比之下,我国的邮政事业还很不发达,服务能力和水平都相对低下。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国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人口10亿,其拥有15万个邮政网点,25万个投递员。而在我国,相对于960万平方公里和13亿人口,却只有7万个网点,10万个邮递员。除少数大中城市外,公众享有的邮政服务还远远不够。因此,财政过去对邮政提供的资金相对还是不足的。

基于上述理由,财政对邮政必须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这是改革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邮政储蓄与邮政体制联动改革的方案构想

我们说财政必须支持邮政业务的发展,并不等于要让财政将邮政全部包下来。邮政业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一是通政类服务,主要是保证党中央声音的及时传递和政令的畅通,具体包括党报党刊的发送、机要文件的传递、边防官兵信函的邮递等等。显然这类业务的经营亏损是需要财政补贴的;二是通民类业务,主要是保证公民的通信权利,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这类业务也属于政府职责,应由政府承担收入无法弥补支出形成的缺口;第三类是通商类业务,主要是利用现有国内邮政网点,为企业和公众提供商业性服务,包括集邮、快递、收费、汇兑、邮政储蓄等。这类业务通常是营利性的,无须财政补助。

关于邮政普遍服务的实际亏损额,据邮政部门的测算,每年至少需财政补贴100亿元才能自求平衡。其理由是,根据“8531计划”,中央财政从1998——2002年共补助邮政170亿元,加上113亿元的建设资金补贴,平均每年补贴70亿。如果考虑到邮政收入的水分(2002年估计为30-40亿),则合计为100亿元。而根据中介机构的测算,该数值为45亿,两者差异较大。由于过去邮政对各类业务没有单独核算,不同业务混在一起共用邮政设施和网络,所以要得出准确的数据相当困难,这也是财政与邮政部门产生意见分歧的主要原因。考虑到2002年在中央财政补贴10个亿的基础上,邮政储蓄还划拨了盈利100余亿用于弥补邮政亏损,在邮政现有经营水平下,100亿的估计可能比较接近现实。但是现实并不等于合理,通过改革,邮政部门应该能够在改善服务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改革的目的。

根据邮政的业务特点和发展现状,我们提出“两步走”的改革设想:

第一步改革的目标是将通商类业务与其他两类业务剥离出来,准确核算各类业务的收入和成本。在这一阶段,邮政储蓄等通商类业务仍留在邮政体制内,但须独立核算,同时逐步放开其资金运用领域,培养经营能力。这一阶段大约需要3-5年的时间。

第二步改革的目标是实现通商类业务的市场化运行。在这一阶段,通商类业务与邮政体制完全脱离,自主进行市场化运作。同时邮政体系应通过运营机制的改善,进一步提高邮政体系的效率和服务能力。

做出这一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在不对现有利益格局产生巨大冲击的前提下平稳推进邮政体制和邮政储蓄的改革。一方面,要使有关各方都能承受,即财政少拿一点、邮政不致失衡、中央银行负担得到减轻;另一方面,也要促使邮政体系向更有效率、更有竞争力方面转变。

3.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一步改革的要点可以用五句话归纳:“分离业务,独立核算,以盈补亏,调整结构,加强监管”。

分离业务:即将邮政的普遍服务运营与通商类服务运营分离开来,在国家邮政局下分设快递、邮储、等独立运作的业务实体。将目前混用的办公设备一律划给普遍服务部门,通商类业务部门仍需借用的,普遍服务部门可以按合理的价格收费。

独立核算:即对分离后的经营主体采取独立核算、分别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办法进行管理。通过几年的试运行,就可以大体搞清楚各类业务的成本及其他核算数据,为下一步改革提供依据。

以盈补亏:即下面分开经营,上面并账补贴。国家邮政局用下属通商类业务部门的盈利和缴费来弥补普遍服务的亏损,如果仍有缺口,则由财政给予补贴。

调整结构,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邮政部门自身要调整业务结构,将发展业务的重点从邮政储蓄转向邮递的本业,努力提高邮政领域的竞争力。邮政属于规模经济行业,只有扩大信函数量,现有的投递网络和设施才能充分发挥效用。美国每年人均信函达到700封,英国为300封,而我国只有15封,差距之大说明邮政系统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特别在银行账单、广告等方面还大有拓展的余地。

二是邮政储蓄部门要调整资金运用结构,随着其他业务的展开,逐步减少向中央银行的转存款,提高邮储资金的使用效率。

加强监管:应明确邮政储蓄机构的金融机构属性,使其在业务上接受有关监管机构的监管,消除经营活动中的违规行为。

第二步改革的要点是,“分离机构,市场化运作”。

分离机构:可在适宜的时机将邮政储蓄从邮政部门脱离,成立完全独立、自主经营的邮政储蓄银行。其他通商类业务如快递,也可以分拆上市,或吸收外部资本进行重组。

市场化运作:脱离邮政体系机构将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其盈利不再用于亏损部门的补贴,而是依法纳税。获得专营权的,政府还可以考虑收取合理的专营费。

机构脱离后,邮政系统普遍服务的亏损部分全部由财政补贴,但随着邮政体系的分拆、业务结构的调整以及业务发展,财政承担部分应比改革前的亏损相对要小得多。

4.有关政策配套

实现上述改革需要一些政策配套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对邮政实行减免税政策。如前所述,由于邮政提供的是公共服务,属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共部门,财政理应给予免税,这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通过免税,估计可以使邮政增收20亿左右。

第二,允许邮政部门适度扩大通商类业务的范围。例如开办简易养老保险,代办养老金发放等等。如果这类业务能够开展起来,每年为邮政提供数十亿的盈利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人民银行不要一次性将转存款利率降到存款准备金利率的水平,而应制订一个逐年降息的计划,以使邮政储蓄机构对未来几年能有一个明确的预期,并据此安排资金运用结构的调整。随着邮政储蓄资金运用范围的拓展,人民银行可逐步取消对邮政储蓄转存款的优惠政策。这样既使邮政能有一个平稳的过渡时期,保证正常运转,也使财政不至于面对过重的补贴压力。

第四,适当放松对邮政业务的价格管制,使邮政部门有权根据市场竞争的状况及时调整价格,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五,目前国家邮政局隶属于信息产业部,对邮政行业管理不具备权威性。建议将邮政局设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并赋予其执法权。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对现存信函市场的过度混乱状况进行整顿,整顿的核心是提高经营信函业务的门槛,确保邮递公司的资质,制止不合理竞争。

通过以上措施,力争做到在财政少出钱甚至不出钱的情况下启动和推进邮政和邮政储蓄第一阶段的改革。

三、未来邮政金融改革的理想模式

1.邮政储蓄银行的性质

我们认为,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不应当是一个普通商业银行,而应定性于以批发为主的特殊商业银行。即邮政储蓄银行不做直接面对企业的贷款业务,将资金批发给其他金融机构获取利差。理由如下:

第一,从邮政储蓄的现有人员构成、知识结构以及运作方式来看,邮政储蓄部门根本不具备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一旦开展零售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

第二,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任务十分繁重,面对的困难不少,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建设第五个国有商业银行。

第三,邮政储蓄由于得到民众的普遍信任,与农村信用社相比,在吸收存款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资金流出的原因,近年来已经引致不少批评。如果将邮政储蓄银行建成一个普通商业银行,从商业利益出发,其必定不会愿意向农户和小型企业发放贷款,从而进一步加大农村的资金缺口。这一点已经从我国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发展轨迹得到验证。

如果邮政储蓄银行在资产运用方面采用以批发为主的模式,则不仅可以省去大量贷款审查和风险管理人员,避免不良贷款出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调控经济的需要选择资产运用方向,成为国家调控经济的工具。

2.如何与农村金融改革配套

由于邮政网点的普及性,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农村。为使来自农村的资金能够用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考虑通过某种制度设计让邮政储蓄吸收的部分存款能够在农村留下来。例如,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交给省级地方政府管理,是否可以在省政府协调、提供某种保障的情况下,将一定比例的存款交给农村信用社运用。至于资金运用的期限、利率等条件都可以通过谈判决定。

另一方面,邮政储蓄通过为农村居民开办简易人寿保险,不仅可以为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农村为居民提供一定水平的生存保障,而且还可以探讨用保单到金融机构质押贷款的新业务,从而为农民和乡镇小企业开辟一条新的融资途径。

3.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运用范围

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似应可以在以下方面开展批发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