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5:14:53

诱因范文篇1

引言:

2007年1月16日,我国台湾地区“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对台湾力霸股份有限公司和嘉新食品公司执行审计业务的台湾广信益群会计师事务所的两位会计师的处罚。台湾金管会认为“其有重大未尽专业注意之情事”。最终撤销了“其办理公开发行公司签证之核准”。近年来,仿佛从潘多拉的盒子一打开,国内外就连续发生了一系列财务欺诈案件,国外有“安然事件”、“世界通讯”案、“帕玛拉特”案,国内有“琼民源”案、“原野公司”案、“银广夏”案、“东方锅炉”案、“黎民股份”案、“麦科特”案等等。不仅令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成为怀疑的对象,失去了公信力,同时也暴露出我国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在独立审计方面的孱弱之处。螺旋型模式上升的社会告诉我们:突发的事件反映出的“穷”,恰恰是社会改良的“变”的先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审计失败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亦不乏真知卓见。

本文中,笔者大胆从另外一个角度:以狼群的古老生存法则来思索这个现代人类社会的问题。自然孕育着深刻的智慧,向自然探求解决之道可能就比仅仅囹于对人类本身、就人性而论人性的思考更具启发。所以,从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种群生存规则的比较中,笔者希冀能探求到对于审计失败治理的启发。

一、审计失败的几种诱因

所谓审计失败,审计界一般认为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而发表与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审计意见。通常表现为在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发表了无保留审计意见。

MarkS.Beasley等人在2000年依据1987-1997年间美国证监会对会计舞弊相关个案所作的行政处分报告,分析得出了十种审计失败的原因。详见表1:

表1:审计失败十种原因排名MarkS.Beasley2000

排名审计失败因素个案数

1未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36

2未善尽职业专注32

3未表现适当程度的职业怀疑27

4未适当解释或应用会计原则22

5未适当设计及规划审计程序20

6未适度依赖询问方式作为证据18

7对评估管理层的重大估计未取得充分证据16

8函证应收帐款过程不当13

9对关联方交易的审核及揭露不当12

10过度信赖委托人的内部控制11

上述审计失败原因的探讨较为具体,更多的是审计执业过程中失败的环节。

国内有学者(范文红,2005)提出了审计失败的多种原因,如: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舞弊行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过失和欺诈等。有学者关注审计失败中独立性问题,认为忽略形式上的独立性就可能导致实质的偏差(黄世忠,2003)。有学者批判了事务所追求短期利益,而舍本逐末,舍弃独立性和诚信的做法,批判了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的混业经营问题(杜兴强,2003)。有学者从审计市场的环境角度寻找答案,认为:由于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导致审计市场对审计报告的需求为“适当”的报告,而非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恪守诚信原则提供产品反而不受欢迎,甚至面临解雇的危险(陈洁,2005)。也有作者从社会环境、制度安排、审计业务服务的性质角度来分析审计失败的根源(邹德军,2005)。

下文中,笔者通过对于“山登”、“安然”等事件的反思,仅就审计失败的三种原因展开讨论,这三种诱因既来自于注册会计师个人,也来自于会计师事务所,甚至整个CPA行业的监管。三种诱因表述如下:

一是注册会计师本身职业操守和道德方面的问题,他们丧失对公众的诚信,面对利益与诚信的选择时,犹豫不决。

二是未能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未能善尽职业专注,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怀疑态度。

三是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客户同时提供的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影响了应有的独立性,至少有失“形式上的独立性”。

二、对三种审计失败原因的探讨

仿照托尔斯泰的名言,有这样一句话:成功的审计原因恐怕都是一样的,失败的审计原因却各有各的不同。

(一)注册会计师本身职业操守和道德方面的问题

1、问题的由来

我们首先审视在安然事件中,安达信的行为。从1997年到2000年,安然公司隐瞒负债达25.85亿美元,而股东权益则多列12亿美元。巨额的负债不列入财务报表、关联方交易及利益输送不充分披露、巨额盈利及股东权益的高估和虚增,给安然公司带来了“粉饰的繁荣”。对此触目惊心的会计造假,安达信竟未能客观、公允地给予揭露,出具了不具公信力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严重失真的审计报告也就罢了;更为严重的是安达信违背职业道德规范,销毁审计档案,令社会各界为之瞠目结舌。安达信休斯顿分部的DavidDuncan会计师下令手下至少有80人加班销毁有关文件,并向销毁文件的员工发放加班补贴。整个社会投进对注册会计师的怀疑目光时,似乎人们联想到了审计人员初期的“玩弄美元的下贱人”的称谓。

安达信的例子似乎有些极端。我们知道在人性中有很多的弱点,当这些弱点遇到适当的土壤中时,就会发芽,甚至冲破道德的顽石,在阳光下暴露。而且,注册会计师也是具备理性的经济人,一方面要最大化自己的利益,面对的审计市场的生存压力和可以“购买会计原则”的被审计单位,不得不适度让步;另一方面,对委托人甚至公众的期待、行业监管部门的压力下,注册会计师又不能让步的很过分。好像审计报告就是职业操守与利益的均衡的结果。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仅仅能管住自己,而对他人无能为力,如果我坚持了职业操守,而别人没有坚守,不仅我的坚持是无谓的,而且会被“劣币”驱逐,牺牲自我。

2、狼群规则带来的启示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在没有外在的强制力约束时,博弈的参与人是没有办法达成“纳什均衡”的,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在给定其他人也会遵守协议的情况下,是没有人有积极性偏离协议规定的自己的行为规则的。外在强制力的作用就在于能很大程度上保证:其他人一定会遵守协约的。外力给出这样一种承诺:如果谁违反,重罚必然会施加!而且这种必然是毫不犹豫、毫不妥协的。

这一点我们似乎可以从狼群的规则中,找到这种外在强制力的影子。如果我们把注册会计师比作“狼”,而注册会计师的“诚信”的操守比作“狼牙”的话,我们会发现残忍有时候是达成集体理性的有效途径。

对同伴的残忍是保持狼群战斗力的必须。在草原围猎中,狼群每次都成功地猎杀马群、羊群或袭击人类的营地,但自身的损失也是很大的,有的狼失去一条腿,但他仍然可以生存;失去了眼睛的狼,它的战斗力依然存在,但是狼群对重伤的狼,比如失去了狼牙的同伴却残忍之极,狼牙是狼最锐利的武器,没有四根用于撕咬猎物的喉管的狼牙的狼实际上已经宣判了死亡。它必须忍受漫长的冬季,慢慢地饿瘦,逐步丧失战斗力,最终饿死。所以,它的同伴只有遵从古老的法则,坚决地将其咬死,果决地成全它的死亡,加速它的死亡!因为,这就是生存!试想:一支充满了病号的狼群如何能够快速出击、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猎物,然后迅速离开战场呢?

狼的规则是:一旦丧失狼牙,其他的狼会毫不妥协地将其咬死!那么我们一样可以在注册会计师中树立铁定的规则:一旦丧失诚信,强制力的惩罚会将其带入万劫不复境地。

这样,因为有外在强制力的约束,等于有了参与人的事先协议,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博弈结果就是:既然别人一定会遵守协议,那么没有人将再有积极性违背协议规定的行为准则,“纳什均衡”就达成了。即:“别人不动,则没有人有兴趣动”(张维迎2004)。

3、“乱世用重典”——Sarbanes-Oxley法案的重罚与强制力

杜兴强(《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认为:“之所以会有安达信事务所的破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严厉的惩罚措施。国际“五大”每一次的审计失败都如履薄冰的延续下来,然后再有下一次••••••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注册会计师不严格恪守诚信的恶劣习惯!”他指出“乱世用重典”的思路也许能起威慑作用。2002年7月,Sarbanes-Oxley法案的签署,将让财务欺诈行为付出更高的代价:“20年的监禁和500万美元的罚款”!对一个人来讲,20年铁窗是一个心理天平中沉重的砝码。

严厉的处罚,不仅是为了惩罚本身,更是为了警戒其他注册会计师勿越雷池半步。现实的人群中对丧失诚信的处罚是怎样的呢?

2002年11月,美国新泽西州检察官宣布卷入“山登”公司审计失败案中的两名主审合伙人MarcRabinowitz和KenWilchfort以及一位审计经理提出舞弊起诉,指控他们的渎职行为。最终,2003年4月SEC对安永的这两名主审合伙人作出禁入裁决,剥夺了他们4年审计业的从业资格,仅仅4年而已。

同样,在我国虽然对于违规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处罚有加重迹象,从“警告和通报批评”到1998年的“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1999年提出了“对涉案注册会计师的罚款、暂停执业若干年或市场禁入”;2001年起上升至对涉案注册会计师的“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罚。但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后的处罚多半是吊销执业资格,涉及到刑事责任的很少,对受害者的民事赔偿更是前所未有。“银广厦事件”中,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事务所受到的处罚为:吊销签字注册会计师的资格;吊销事务所的许可证。

但是,同狼群的这种对待同伴的法则比较起来,人类的处罚总体感觉是轻松的。也许,对于涉案的事务所或会计师而言,多大的罪责承担多大的代价,是对其个人的公平。但是,惩罚措施本应具备的另一项功能则打了折扣。那就是削弱了对尚未涉案但处在灰色地带的人们的威慑与警告的功能。重罚承诺的作用还在于:给社会公众能取信注册会计师的理由。

(二)未能善尽职业专注,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怀疑态度。

我们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世界通讯的审计失败案件中,注册会计师没有对高达4亿美元的凭单进行检查,没有发现该笔本该计入费用,而被记录为长期资产的错误会计记录。显然,这告诉我们注册会计师的职业专注出了问题。

注册会计师可能应有的职业谨慎和他对待风险的态度,将影响其审计质量。在实务过程中,应有的审计程序未必会严格执行,如:分析性程序作为对相关数据、比率、趋势进行分析和比较的程序,是搜寻异常变动信息、获取有效审计证据的重要方法,可以用来把握报表的总体合理性。但存在对异常数据不作解释,或者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可能。“审计人员进入现场后,既缺少调查问卷,又没有履行测试,直奔帐簿、凭证而去,先是总帐、明细帐加总核对,然后抽查几笔业务,复印几分合同,最后轻易得出结论。至于严格的统计抽样技术,几乎不被采用。”(杨洪波,《审计监督》)

我们可以将注册会计师的同狼的捕猎行为进行对比,狼群的捕猎有其固定的程序:狼群一旦发现猎物时,狼并不着急立刻追击,而是在下风口远远地埋伏着,先作战斗风险评估,摸清猎物的数目和构成,如果猎物群规模大,则狼王会派狼寻求增援部队。并且狼王综合观察地形、天气等情况后,会安排设伏,一般为三面设伏,留出一面作为追击方向。当设伏完毕后,狼群仍然在等待时机,等待夜幕降临,尤其是下半夜猎物熟睡中时,捕杀才开始。猎物在留出的方向上狂奔,最终会发现前方是一片沼泽或湖泊或悬崖。在整个过程中,狼严密的组织纪律、侦察、伏击、奇袭、布阵、运用天气、地形等等,将捕猎变成军事行动。其实,审计的过程也有严格的程序,如果注册会计师有狼的这种严格按照程序行动的态度,保持应有的职业专注,审计就不会成为过场。

狼是强者,但并不意味着它们莽撞,相反,它们组织严密,不打无准备之仗。它们谨慎地对猎物群的防护能力进行估计,有时不得不放弃袭击。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委托进行审计时,对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也应有个估计,对客户的行业状态、产业流程,财务以及其他营运状况有个总体的把握,慎重地接受委托,考虑专家的协助与技术支持。在接受以后,也应保持应有的怀疑态度。狼总是小心翼翼地和猎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安静地潜伏,时刻怀疑是否被猎物所发现。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不像相关政府监管部门那样有权力,不如银行那样能对被审计单位有施加压力。对于客户,注册会计师并没有足够的权威,有时面对不予配合的客户也很无奈,因为被审计单位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是“上帝”——顾客就是上帝。同样,单个的狼没有虎的力量、狮的凶猛、象的庞大,但它却成功地生存,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在注册会计师缺乏权威时,保持执业的质量,严谨执行审计程序似乎是注册会计师生存的必须。

(三)对同一客户同时提供的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的混业经营

1、左手审计右手

2000年,安达信从安然收取的审计和服务费就分别达2500万美元和2700万美元。同时,甚至从1995年开始,安然还将其内部审计也交给了安达信,连安然的财务长也是从安达信聘用的。于是,安达信对安然的审计,就形同用自己的左手(外部审计)去审计监督自己的右手(管理和会计咨询),自然不可能再具有独立、客观和公正性。

从毕马威向摩托罗拉收取390万美元,而收取的咨询费高达6230万美元,或普华永道向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收取的分别为790万、4840万的例子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非审计业务已经在喧宾夺主,难怪人们抨击注册会计师为“不务正业”。美国《萨班斯法案》(下文简称SOX法案)作出了9项禁止性规定,包括记帐、评估或计价服务、内部审计外包服务等,明确禁止审计师为同一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但是,事务所向其非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方面则未做出限制。

安永、毕马威、普华永道先后分拆其咨询业务的事实,反映了会计师事务所重塑品牌的急迫,甚至患上了“急性品牌再造综合症”。2002年,德勤本欲分拆,但是多种原因下,最终放弃。

非审计业务是把双刃剑(two-edge-weapon),虽然受益不菲,但是整个会计师行业总体却蒙受损失,公众怀疑事务所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是获取投资者信任的基石和根本,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必须作出理性抉择:是继续同时提供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却使其声誉受到影响,还是严格恪守独立性的基本要求,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追求长期利润(杜兴强,2003)。”

2、面对抉择,狼会怎么做?当断则断还是犹犹豫豫!

在人和狼的较量种中,人们发明了捕狼的钢夹,将它放在草地上,当狼爪一旦踩到,则钢簧会以几百斤的力,猛地合拢钢夹的虎口,打裂狼的骨头,咬住狼的筋。狼会疼的没命地转圈,忍受疼痛,用剩余的一点理智,狠狠地对待自己——咬断自己的腿,然后逃脱。

现在,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考虑咬断自己的非审计业务而重塑形象,证实自己的时候了。犹犹豫豫的德勤最终失去了通用汽车公司(2003年4月)、AutoNation公司、Clorox公司(2003年年初)的信任。从2002年到2003年,德勤的审计服务收入已经从占其总收入的25%左右锐减到10%左右。

一匹狼都舍得把自己的骨头咬掉,人为什么不能当断则断,放弃一点眼前的利益,而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不同的是人是在痛苦地舍弃自己的经济利益,而狼舍弃的是自己的肢体。

既然,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没有这种自断骨肉的魄力,相关监管部门就该替他们作出决策,用外力砍其前肢。因为,对目前而言,我们缺乏的不是咨询业务高超的大师,而是坚持操守的讲真话的审计师。在中国社会这样一个人与人之间讲交情、人们愿意尽大限度尽对熟人的责任的社会氛围下,笔者认为非审计业还是离审计业务远些的好。

[参考文献]

1、罗伯特•K•莫茨、侯赛因•A•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

2、黄世忠李树华,《山登公司审计失败案例剖析》,《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年10月;

3、陈洁,《审计失败的环境成因及其防范》,《山东商业会计》,2005年2月;

4、杜兴强,《注册会计师审计:诚信与利益的艰难抉择》,《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年2月

5、姜戌,《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

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诱因范文篇2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综述。早在20世纪70年代时,系统性金融风险一词便已经登上历史舞台,其基本特点包括:传播性广与破坏性大。所谓传播性广,即该种风险一旦发生,将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至各类机构,甚至波及到与之看起来毫不相关的第三方经济。而破坏性大,即指该类风险一旦发生,将造成一家甚至多加大型机构发生破产,倒闭风险。由于传播范围广,一旦发生将造成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发生。除此以外,系统性风险涵盖众多领域,且引发该危机的实体机构可能恰恰就是金融机构本身。由于传播的特殊方式,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均受到牵连,最终引发大规模的整体环境危机现状。(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金融风险在客观角度而言,具有较高的可控性。但仍旧需要分析其较为突出的风险点,针对诱因,进而提出综合防范路径。其一,在宏观角度来看,经济呈现上升趋势,但在增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反复的现状。我国经济在总体条件来看,仍旧处于转型阶段,且经济调整的阵痛仍旧在持续中。众多改革成本对经济总体增长造成一定影响,需要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但在全球金融化程度来看,世界主要经济政策外溢现象越加突出,进一步增强了金融市场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1]。其二,由于监管力度的不断增强,混业经营矛盾进一步增加。当前,众多金融机构实现了集团经营模式,造成较为复杂的金融体。在微观角度来看,风险传递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强。若微观风险无法及时处理,将瞬时传导至其他环节,造成联动效应,甚至引发大型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其三,股市等风险仍在积累,虽然经过一定的努力,我国资本市场的实体经济服务具有较大改善,但众多弊病仍旧无法彻底摆脱,克服。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导致股市风险也呈现上升趋势,在高风险运行的轨道上,资本市场爆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无法被排除。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路径

(一)以预警系统技术防范金融风险。该技术主要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有关数据,股票、债券市场数据,以及多市场数据来建立的有关模型。在资产负债表的模型中,利用综合指标法,通过银行研究资产负债表,进而分析风险。银行的双边资产负债敞口,以及银行网络结构中,可对破产量、预期损失等有关信息进行衡量。而利用股市与债市数据对系统金融风险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多采用时间序列进行。对传统VaR度量等有关模型的修正,进而实现对风险的测量。在多市场数据模型中,常利用函数的灵活性捕捉变量之前的线性与非线性关系,实现对金融风险的防控目的。(二)坚定实现供给侧改革。当前金融结构体系较为复杂,产品体系变幻莫测,交易方式呈现信息化,开放化。因此,必须时刻坚持对金融界的监管,完善各监管机制,强化监管综合体系。改变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状态。与此同时,有必要加强综合性金融监管力度,并加快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实现金融信息系统全面监管之目的。深化金融体制的变革,强化供给侧金融体制的改革[2]。(三)优化经济渠道。鉴于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现状,应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时刻坚持法制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实体经济渠道,努力实现资源配置,以资本要素有序流动,强化供给侧改革为基本目标,促使大众共同创新出新的贡献。确保所有金融与证券回归实体经济,并对市场进行监管,严格管制操控股票的行为。积极引导外部资金进入市场,但需要加强管理与监督,保证资本市场的顺利实施与改革。(四)加强财政的正确引导。主要利用税收与财政投资、补贴、信用等方式对经济发展与运行进行调节。财政的主要目的便是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无法承担经济增长中出现的各种风险。由于金融危机中的最后承担者基本为政府,因此政府应对金融运行状况、经济增长态势时刻观察与监测,并努力发挥其监督管理职能。在宏观防范金融危机角度来看,最主要的财政手段主要表现为扩大财政投资,增强投资者信心,并稳定市场。在以往金融危机中,主要的财政手段便是对特性对象给予一定补助,进而促使经济正常运行。以该种方式防范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强调财政支出、补贴的方式对经济、消费结构、分配结构等方面进行直接调整。财政支出的主要优势表现为提升资金的流动性,对流动性风险加以防范。且迫于财政主要的目的,即实现经济增长,必然要增加财政支出,刺激经济正常运行。若处在财政赤字状态下,将导致投资无回本,财政风险金融化现状出现,引发新一轮的财政风险。(五)以金融方式对风险进行防控。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调节货币的供给量对经济进行控制,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等。但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对象,需要以货币政策方式,中介目标等各种方式间接的作用于对象。中央银行需要对金融风险有着宏观的了解与分析,再进行防范与处置。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更加重要。宏观审慎管理方式被众多国家使用,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即在宏观角度、逆周期角度等方面,对金融危机可能引发的传染性风险加以防范,维护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宏观审慎管理手段中,主要表现在增加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方面。对金融信息进行动态监测,评估与预警,继而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全方位防范。

综上所述,在新经济不断出现的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需要克服重重困难,避免走老路。对新型产业特别关注,根据地方是情况对经济加以监管。在金融机构中,坚持风险管理与评价标准双向实现,避免出现“坏账”,确保及时防范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沈悦,李博阳,张嘉望.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与时空格局演化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32(12):42-51.

诱因范文篇3

关键词:住房改革;经济适用房;制度

我国自1994年全国城镇住房体制改革以来,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个百分点以上,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虽然各界对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一直没有定论,但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都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持续高涨的房价逐渐超出了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终究会引起社会矛盾的暴露。

1926年,美国以佛罗里达州为龙头的房地产泡沫幻灭,间接引发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九十年代初,日本房产泡沫破灭使日本房价因此持续15年下跌,并直接导致日本经济十年的萧条。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使香港平均每位业主损失267万港元。我国虽然没有经历过全国性的房地产泡沫危机,但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海南和北海房地产泡沫破灭,留下了大量的“烂尾”工程和闲置土地,造成银行损失惨重。

一般来看,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房地产产品的特殊性、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过度支持等原因是引起房地产泡沫的一般性因素,适用于各种经济体制,我国也不例外。但我国一些特殊的制度和文化也赋予了我国房地产行业一些新的特征,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有可能引起房地产行业泡沫的特殊诱因。

一、保障性住房缺失

我国自全国城镇住房体制改革以来,福利分房政策改为货币化、商品化的住房政策,是符合我国从计划体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的。但由于没有有效区分住房改革政策和房地产政策,另外地方政府对无偿划拨土地建设经济适用房缺乏积极性,使得商业房过度发展,而住房保障严重缺位。我国94%的住房开发定性为商品房,经济适用房不到6%。我国经济适用房建设从1994年“国家安居工程”开始起步,经历了高峰之后迅速下滑,特别是2003到2005年,经济适用房占商品住宅投资额比例下降到不足5%。截止到2005年度,全国累计用于最低收入家庭收入住房保障资金为47.4亿元,仅有32.9万户最低收入家庭被列入廉租房保障范围。

二、土地制出让制度缺陷

从房价的长期规律来看,土地价格可以说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土地一直属于稀缺资源,特别是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乡人口迁移,城镇住房需求大,但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出让市场是否健康,决定了是否能形成有效的土地供给机制,从而最终决定了房地产市场的供求价格。在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土地出让金的分配中除了中央政府分割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政外收入,这成为地方政府热衷经营土地的驱动力。我国对城市经营土地实行招标、拍卖和挂牌方式出让使用权,这对于显化土地价值和消除土地协议出让中的寻租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时在房地产行业的上升周期,竟拍中的地价往往被炒得很高,拍卖价格远远高出了土地价值。统计表明,在整个房地产建设交易过程中,政府税费收入占到房地产价格的50%;而在欧美,地价税费相加大约占到住房价格的28%。

三、房屋供给结构不合理

我国房地产市场上房屋供给结构不合理推动了房价的不合理增长,主要表现在:一是房地产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结构不平衡。房屋二级市场发展严重滞后,新增房产需求主要集中在增量市场。这样不但导致存量房屋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使增量房屋变得相对稀缺,抬高了房价。二是房地产销售市场和租赁市场发展不平衡。房产租赁市场并没有提供更多更好的租赁服务来分流消费者的住房需求,从而将压力都集中在销售市场,导致房价上涨。三是住房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大户型住房多,中小户型住房少;高档住房多,中低档住房少;一般商品住房多,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以及政府廉租房少。低费用支出房屋供给不足,一方面导致其价格上升,另一方面也迫使部分消费者转而购买高费用支出房屋,对高费用房屋维持其高价起到了支持作用,从而拉动住房平均价格上升。

四、特殊文化背景下的投资偏好

高涨的房价逐渐超出了我国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但其购房冲动和热情依然没有明显得衰减,中国也是世界上自有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截止2005年底,我国个人购买商品住房达1.42万亿,居民自有住房比例达72.8%。

中国百姓偏好住房投资,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建构了中国人热衷住房投资的特定惯习,住房过度投资是人们在这种惯习制约下的选择。第二,在中国,住房已经成为阶层区分和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信号”,是个人社会身份和生存能力的体现,这使得人们呈现过度投资的非理性倾向。

以上列举的我国的一些特殊制度和文化,如果不加以限制和引导,必然会导致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我国应尽早改善现有的土地出让制度、加强住房保障体系、优化住房供给结构以及引导消费者的合理住房观念,使房地产市场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余宏: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诱因范文篇4

[论文摘要]目的总结了如何降低血液透析中常见的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血液透析护理质量和安全。主要防范措施为:严格规章制度管理,提高工作人员风险和“法规”意识,加强血液透析专科培训,熟练掌握相关理论及操作技能,做好护患沟通和健康宣教。护理操作人员应在工作中认真分析存在的风险诱因,加强防范意识,将透析风险降低到最小,保证透析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血液透析技术是一种专业性强,风险性较大的特殊治疗。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方法。目前,全世界有80万人以上尿毒症患者依靠透析疗法维持生命[1]。随着透析人群不断地增加,相关护理操作风险因素也不断增多。加强风险预防的管理是透析患者安全透析的保证,同时也使工作人员身心健康得到保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6年12月对62例各种急慢性肾衰竭、尿毒症、酒精中毒等患者进行了588例次血液透析治疗,回顾分析62例中588例次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中常见的风险诱因及防范对策。

1.2透析资料采用德国贝朗Dialog5.01型血透机。天创净水TCH纯水机水处理系统,透析器为德国生产的Polyflux6LR透析器。穿刺针为日本生产的动静脉穿刺针。血管通路以动静脉直穿或双腔管置管。

2风险诱因及防范对策

2.1从事血液透析医护人员的潜在风险

2.1.1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透析前未重视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欠全面,对透析风险未明确告知.

2.1.2有被某些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护士每天都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物,暴露于多种危险中[2]。在操作中有被血源感染的潜在风险。血透时间长,血透室通风效果不良将造成与患者呼吸道传染病的交叉感染。

2.1.3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其中血源性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而又最危险的职业性暴露[3]。主要因素是处置针头及处理临床医疗废物时容易被刺伤;个人防范意识不强,工作条理性差也有关。

2.1.4防范对策①开展经常性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认真履行告知义务,融洽医患关系、防范医患纠纷。②提高工作人员风险意识,制定血液透析护理风险预案。③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加强防护意识,自觉执行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吸取教训,有效预防相同原因的针刺伤。

2.2血液透析中患者潜在的风险因素

2.2.1血管通路感染由于动静脉穿刺是侵入性操作,部分患者防御功能差,都是造成血管通路感染的相关危险性因素。

2.2.2防范对策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及无菌技术操作,严防穿刺部位感染。做好临时性血管通路的护理及宣教。

2.3深静脉及动脉穿刺失败

2.3.1由于穿刺者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患者血管条件差。

2.3.2防范对策操作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讲清此项操作的风险并签订协议。严格执行静脉穿刺的操作规程;对血管条件较差者应由技术熟练的护士进行穿刺,最好固定护士操作,透析前用热水袋保暖(尤其冬天),使血管扩张,有利于穿刺。

2.4透析器运转不良

2.4.1不熟练机器的使用及故障排除方法,机器异常运转时没有及时发现。

2.4.2防范对策护理工作人员必须经过血液透析专科培训,熟练掌握血液透析相关理论及操作技能,并通过考核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每次透析结束后应做好透析机的消毒处理,定期对透析机进行检修和保养。

2.5透析过程中出现凝血现象

2.5.1由于抗凝剂剂量不足,血液流量因素,出血和术后应用无肝素透析的患者可发生凝血。

2.5.2防范对策密切观察和护理,在透析过程中要维持血管通路通畅,监测动静脉压力,注意观察透析器的颜色。血压过低者,透析过程同时输入液体,以免影响血流量,同时可维持血压正常。对高凝、毒素高、酸中毒严重的患者、根据个体情况可适当增加基础肝素量。

3讨论

血液透析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责任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只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风险意识,不断总结血液透析管理的经验,降低血液透析中常见的护理风险,探索出更好的防范对策,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叶任高,沈清瑞主编.肾脏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02

诱因范文篇5

这一信息首先显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反腐败工作将获得新的法律支持。遏制贪污、贿赂及形形色色腐败犯罪高发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严峻任务,腐败犯罪与洗钱存在直接联系。近年来,国内有多少赃款赃物被“漂白”难以计数。舆论一再聚焦贪官外逃所裹挟的巨额资金,事实上,在国内就地改头换面的犯罪所得比例更高。一些人采用“洗钱”一词的“词源”方式(上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黑社会分子开设洗衣店,把贩毒所得现金转化为合法经营收入),通过办企业“漂白”赃款;更方便的则是与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内部人员勾结,以“伪造交易”的办法,达到洗钱目的。由于反洗钱法制建设严重滞后,至今刑法仅规定贩毒、走私、恐怖活动、黑社会组织4种犯罪为洗钱罪的上游犯罪,造成腐败犯罪于反洗钱这一关键环节逃脱打击。上游犯罪的列举范围囊括贪污、贿赂的反洗钱法如得以尽快出台,有望填补法律空子,为依法惩治腐败提供有效工具。

其次,它提示,在法律体系的协调与相互促进、具体实施方面,反洗钱法立法工作的推进势必促进刑法等相关法律修改;与此同时,推动行政法规如国务院颁布的《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以及部门规章——如央行颁布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的修订完善与效力提升。逐步认识到反洗钱的重要性之后,近年国家行政部门主要针对银行类金融机构出台了初步监管要求,在银行业建立了反洗钱报告和信息监督基本框架。但由于法律规定滞后,法规与规章“单兵突进”面临障碍。

实际运作中,自去年3月施行报告“大额和可疑交易”制度以来,银行机构“机械”上报的信息占绝大多数,带分析意见上报“可疑交易”的案例罕见。一个浮在表层而全国城乡屡见不鲜的现象是,“存款实名制”要求开户人持有本人身份证,而银行业务人员在做大业务的动机驱动下,对身份证是否与开户人相符视而不见。惟有以反洗钱法的形式明确规定金融机构所承担的反洗钱法律责任,一旦违法依据条文追究,才能促使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逐步养成反洗钱责任意识,落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章要求。

反洗钱法潜在的作为空间十分广大。银行业外,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等类别金融机构则至今未受到反洗钱法规、规章约束。而众所周知,证券公司一度是洗钱者的“天堂”,一些营业部配合“庄家”操纵股价,甚至提供从假身份证、假资金账户到销毁交易记录的“一条龙”服务,哪管资金来源。如何对该类“合谋行为”罪刑法定,无疑应纳入反洗钱法的立法视野。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诱因范文篇6

这一信息首先显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反腐败工作将获得新的法律支持。遏制贪污、贿赂及形形色色腐败犯罪高发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严峻任务,腐败犯罪与洗钱存在直接联系。近年来,国内有多少赃款赃物被“漂白”难以计数。舆论一再聚焦贪官外逃所裹挟的巨额资金,事实上,在国内就地改头换面的犯罪所得比例更高。一些人采用“洗钱”一词的“词源”方式(上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黑社会分子开设洗衣店,把贩毒所得现金转化为合法经营收入),通过办企业“漂白”赃款;更方便的则是与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内部人员勾结,以“伪造交易”的办法,达到洗钱目的。由于反洗钱法制建设严重滞后,至今刑法仅规定贩毒、走私、恐怖活动、黑社会组织4种犯罪为洗钱罪的上游犯罪,造成腐败犯罪于反洗钱这一关键环节逃脱打击。上游犯罪的列举范围囊括贪污、贿赂的反洗钱法如得以尽快出台,有望填补法律空子,为依法惩治腐败提供有效工具。

其次,它提示,在法律体系的协调与相互促进、具体实施方面,反洗钱法立法工作的推进势必促进刑法等相关法律修改;与此同时,推动行政法规如国务院颁布的《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以及部门规章——如央行颁布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的修订完善与效力提升。逐步认识到反洗钱的重要性之后,近年国家行政部门主要针对银行类金融机构出台了初步监管要求,在银行业建立了反洗钱报告和信息监督基本框架。但由于法律规定滞后,法规与规章“单兵突进”面临障碍。

实际运作中,自去年3月施行报告“大额和可疑交易”制度以来,银行机构“机械”上报的信息占绝大多数,带分析意见上报“可疑交易”的案例罕见。一个浮在表层而全国城乡屡见不鲜的现象是,“存款实名制”要求开户人持有本人身份证,而银行业务人员在做大业务的动机驱动下,对身份证是否与开户人相符视而不见。惟有以反洗钱法的形式明确规定金融机构所承担的反洗钱法律责任,一旦违法依据条文追究,才能促使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逐步养成反洗钱责任意识,落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章要求。

反洗钱法潜在的作为空间十分广大。银行业外,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等类别金融机构则至今未受到反洗钱法规、规章约束。而众所周知,证券公司一度是洗钱者的“天堂”,一些营业部配合“庄家”操纵股价,甚至提供从假身份证、假资金账户到销毁交易记录的“一条龙”服务,哪管资金来源。如何对该类“合谋行为”罪刑法定,无疑应纳入反洗钱法的立法视野。“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央行反洗钱局负责人同时透露,年内将规定证券、保险业报告可疑信息的义务,以后还会规定非金融行业如房地产、、珠宝、贵金属经营业,以及会计师、律师事务所反洗钱义务。显而易见,如果这些行业都分别承担起反洗钱功能,洗钱空间将大为缩小。不过,要让相关机构与个人切实履行“义务”,必须做出相应惩罚性规定———这也是反洗钱立法需要把握之处。

诱因范文篇7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诱因;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犯罪率也开始不断上升。这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尤为严重。据统计,我国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及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探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对策可以促进未成年人实际保护工作的进步以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法制化。这对祖国的未来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的实现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

家庭是未成年人的出生地和最初的活动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特别是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和情感影响方面占主导地位。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表明,父母的不良形象如同阴影一样笼罩着孩子的心灵,诱导着子女的思维和价值取向。而且这种阴影往往陪伴孩子一生,给孩子以深刻影响。

家庭教育是以非智力教育为主的,对此,家长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家庭教育的功能主要是向子女传授社会规范、规定行为准则,培养生活技能等,它是以人生观教育为核心的。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未成年违法犯罪者的文化水平虽然普遍较同龄未成年人低,但他们的智力水平与正常未成年人无明显差别。而理想、信念、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异常则与犯罪行为直接相关。这些因素的基本指向是在家庭教育下形成的。这说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教育原因

学校是继家庭之后,未成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与家庭教育不同。学校教育是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学校对未成年人犯罪有着积极的预防作用。然而,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未成年人的学校教育始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教学指导思想的偏差。众所周知,中国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便是教育的应试性。学校只本着“教书”的目的,早就忘了“育人”的宗旨。政治永远是最重要的教育,英语总是必不可少的科目。可是谁教给孩子们基本的法律知识呢?

2,学校管理的不当。学校是一个小社会。社会中的种种不良风气会不同程度地渗入学校教育与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学校安全方面管理不当使不少社会上的流动人员窜进校园。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学校对学生辍学管理的不当致使部分“双差生”流向社会。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文化原因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等在内的复合体。”即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标志文明程度的生活方式的“复合体”。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对犯罪的影响体现在文化作为一种主体的观点支配犯罪人的意识。而我国长期受儒家的影响。“亲亲为本”、“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文化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然而,这种文化观点带来的严重问题便是漠视法律、宗法为大。当人们遇到恩仇时,部分人会选择武力。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由传统社会文化向现代社会文化变迁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文化变迁、改革开放、西学东渐的社会形势下,自私自利、商业欺诈、色情淫秽、走私贩毒等恶性文化也渗入国内。社会主义主体文化由大一统变为多元化,理想、信念、道德不再有唯一的标准,金钱成为部分人衡量一切的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未成年人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文化环境,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冲击,左右为难、无所适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因为在这里是非、善恶、美丑可以任意选择。而未成年人没有成年人所拥有的理性判断能力,未成年人接受文化基本上凭直觉,即处在模仿的方式下。当未成年人遭遇不同文化时,或者因为本身好奇,或者因为迷茫而随大流,很容易滑向罪恶的深渊。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

黑网吧、电子游戏厅的侵蚀引发未成年人犯罪。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互联网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交往和生活方式。但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不健康的电子游戏和电子读物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温床。虽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营业性的电子游戏厅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人。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不少营业者在实际上仍用各种名目吸引未成年人进入。全社会能不能给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干净安全的成长环境,保护未成年人能不能成为一个全社会的共同话题。这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所在。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诱因的分析,我们发现,很多不良因素仍在毒害未成年人。相关部门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并没有尽到,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未成年人的意识也并没有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事关祖国的未来,关系整个世界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国家间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交流与合作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上同样存在不足。而且我国曾经经历了漫长的应试教育体制以及传统的家长制度,这些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学习其他国家,引进他国先进的经验,吸取教训。在学习的过程中弃之糟粕,这对于各国未成年人的保护都是有好处的。

(二)建立家长学校,强化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的监护

家庭是孩子的出生地,是孩子与这个世界交流的最初也是最主要的地方。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素质的高低,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对未成年犯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家长素质低、家庭教育失当是导致孩子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科学、系统化的家庭教育知识宣传以及建立家长学校传授科学的教子方法显得格外重要。此外,必须强化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管。既要从生活上监护,又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给与针对性地引导。通过这种监护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及早纠正,以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从而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宣传,强化学校及教师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责任

未成年人进入人学年龄以后,学校便成为引导、教育未成年人的主要场所。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然而,学校教育不能只以培养精英为目标,而首先应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的。未成年犯的显著特点是法律意识淡薄。因此,有必要在中小学中设立专门的法律讲堂,由浅至深地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四)针对未成年犯的特点,对少年犯进行法制教育

未成年犯与其他罪犯不同,他们大多都有非常敏感的内心,害怕被人歧视,渴望有人关心却又害怕只是被可怜。社会对未成年犯的关爱可以使他们走出曾经犯罪的阴影,在法制教育和社会的关爱下可以振作起来。因此,有必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未成年犯进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犯罪行为给他人、给自己、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使其告别过去走向新生。

(五)分级管理影视作品,净化网络

暴力、淫秽的影视作品对未成年人的毒害是相当大的。而这些影视作品的传播途径又非常宽。很多的网站甚至提供免费下载。因此,仅通过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标有“少儿不宜”字样的影片应严禁放映单位向未成年人售票。电视节目由于其观众的难以确定性,过于暴力、色情的作品和节目应禁止播放。至少不可以在黄金时间段播放。同时,国家应采取措施净化网络,关闭不健康的网站。营业性网吧不得在中小学周围200米以内设置,并严禁未成年人进入。建设适合未成年人的健康网站,提倡学校建设与学生、教学相关的网站,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知识。

(六)建立未成年人专职工作机构,建立长效的预防工作机制

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实际需要来看,各级政府有必要建立综合性的未成年人专职工作机构,协调监督有关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研究借鉴国外未成年人研究工作的理论和成果,加强国际交流。建立预警监测机制,这是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战略性措施。

诱因范文篇8

关键词:岩土工程;检测;质量问题

1引言

岩土工程检测过程中遇到的质量问题比较多,也十分复杂,受工程地质环境、实验操作方法、技术的先进性和精度等因数影响较大,分析难度大。笔者认为将遇到的工程质量问题予以分析、总结、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诱因的明确探析为以后出现的工程问题提供借鉴是十分宝贵的工程资料。本文从工程地质因数、试验方法问题、计算理论理解、先进技术方面等做了详尽的案例探析。

2泥岩地层下混凝土灌注桩问题

某泥岩地层采用干成孔混凝土灌注桩,由于土质均匀,无地下水,成孔质量好。同时经查阅地勘资料及现场泥岩取样试验对比,勘察报告提的试验参数合理,设计计算也未存在问题,但是经单桩静载荷试验发现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比设计的极限值降低了50%~80%经分析排查发现,导致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原因是在地勘阶段未对勘察孔进行封孔,从而导致泥岩长期受到钻孔水的浸泡,导致桩端和桩侧泥岩软化,端阻和侧阻大大降低。这是典型的对泥岩特性认识不足,不重视的。因此,泥岩地层不论在勘察阶段还是在施工阶段都要对水的影响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最后将桩基础改为刚性桩复合地基,大大降低了桩的作用,并对桩间土做了天然地基载荷试验,从而解决了问题。这种将达不到承载力要求的基桩作为增强体按复合地基来设计的方法值得借鉴,可以减少损失。

3扩底灌注桩的常见问题

在工程实践当中时常遇到人工挖孔桩或旋挖成孔扩底灌注桩[1]承载力检测不满足设计要求。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施工单位对扩底灌注桩的受力机理认识不清楚,从而施工时不予重视。扩底灌注桩其承载力的主要贡献来自扩大头,一旦扩底未处理好或施工不正确很大概率导致承载力不满足要求[2]。以桩径800mm的扩底灌注桩为例,从800mm扩大到1000mm,端阻力将会比原来提高1.5倍左右,可见未设置扩底的危害性(如图1a所示)。旋挖成孔扩底灌注桩施工难度大,如图1b所示施工单位采取逐渐扩大桩径的方法,殊不知该方法虽然达到扩底的目的但是侧摩阻力由于在桩基向下位移脱离土体而失效。目前检测成孔质量的方法已经很成熟,对于成孔质量检测应予以重视,这样能有效地避免基桩扩底问题、成孔八字形带来的承载力问题。

4天然地基承载力确定问题

天然地基承载力原位测试方法中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对于检测人员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往往存在概念认识不清,导致的为设计提供的承载力不合理。提供的承载力是否需要修正、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是否做到了深层载荷等[3]。某工程设计单位反馈检测单位提供的地基承载力与地勘提供的结果差距较大。经现场踏勘发现,深层平板不深层,虽然深度达到标高,但是压板四周留有2倍的板宽临空面,不能反映桩周土对承载力的提高作用,根据太沙基地基极限承载力理论这一部分超载作用对承载力的贡献是很大的,但是由于检测人员对岩土知识的不了解而往往被忽略,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试验条件执行,否则将会导致测试基本是浅层平板试验的结果,失去了检测目的从而导致设计不经济合理。

5多桩复合与多桩型复合压板面积确定

在平常的试验检测过程中检测单位一般会采用单桩复合地基的试验方法,利用置换率容易计算压板面,且吨位事宜便于操作。对多桩复合与多桩型复合[4]压板方案采用不多,容易混淆概念。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实际是单桩复合的压板扩大,桩型只有一种,压板面积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面积确定即可,压板面为:

6管桩常见承载力影响因数

随着预应力管桩承载能力的提高、施工工艺的改进、成桩速度快等特点,预应力管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预应力管桩的成桩还是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较大,在检测过程中也经常遇到承载力不满足要求的情况出现。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总结,承载力达不到要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未按休止时间恢复土体扰动就开始载荷试验,对灵敏度较高的土体影响较大,据统计时间效应可使桩的承载力比初始状态提高40%~400%。②施工工艺的影响,目前管桩施工都要求桩头设置管靴,然而有些施工单位为了方便成桩在现场施工时不放,殊不知这将形成土塞效应,使桩端承载力降低。另外由于地质条件的影响,管桩引孔也比较普遍,引孔会导致孔壁应力松弛,桩端土可能相处非原状土,从而导致侧阻力和端阻力有所降低,类似于大直径灌注桩要乘一个尺寸效应系数来修正方妥,工程试验表明引孔有时会导致管桩承载力降低,位移很难达到稳定。③其他如施工顺序的影响导致的浮桩、超静孔隙水压力导致的浮桩、管内进水软化桩端泥岩层等导致的承载力降低。

7强夯置换法地基承载力检测优化

强夯置换法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分为软黏土和饱和粉土地基中强夯置换复合地基承载力fspk,根据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是否考虑桩间土的承载力贡献来判定试验方法,不考虑桩间土的承载力贡献可仅采用“单墩静载荷试验”,这样可以优化检测方案且偏于保守,考虑桩间土的承载力贡献按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即可。

8垫层载荷试验的误区

目前地基基础设计一般尽量采用天然地基,以达到降低成本、加快工期的目的。但是由于天然地基的不均匀性,多存在局部土质较差达不到承载力的要求,为了节省成本业主往往不愿意换填处理或采用其他地基处理方法,有时简单的处理方式可能是错误的。某项目采用设置一定厚度的垫层以达到应力扩散的目的,并且邀请了检测单位进行压板试验,试验结果满足承载力要求,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出现了承载力不足的情况。究其原因,局部垫层承载力检测满足要求不能代表筏板或基础承载力满足要求[2],犯了概念性错误,同一性质的垫层扩散角是一样的,1m2的压板扩散后的承载力如果满足要求,10m2的筏板或基础扩散力度较小,可能就不满足要求了。

9无地下水的地下室同样要抗浮

基坑回填一般图纸都会对回填土的压实度提出较高要求,但是经常有很多单位对这一块不够重视,一是对其目的认识不足,觉得无关紧要;二是一般受空间限制处理难度和费用高;三是认为岩土层不存在地下水或采取了止水措施地下水不会进入到地下室范围。其实没有想到大盆套小盆的原理,当大盆放有水后小盆就会飘起来,如果基坑四周不按要求回填土,就可能在施工过程中降雨的作用下雨水倒灌导致地下室上浮,这种案例时有出现。

10新技术新方法在常见问题中的应用

在工程检测过程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可喜的是近几年地基检测工作者们一直在不停地探索,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能够解决很多疑难问题。磁测井法[5]测试钢筋笼长度,该法可以有效地验证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及管桩钢筋笼的长度。管波法[6]用于测试基桩完整性、全面测试桩端岩层的完整性,可有效地弥补钻芯法检测桩端持力层的以偏概全的不足。超声探头或机械探头成孔质量检测,该法可以做到对灌注桩、地下连续墙成孔或成槽质量事前控制。钻孔轨迹检测,该法可以检测桩基抽芯孔、管桩孔垂直度、终孔位置及路径,形成三维图做到事后检测。上述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还不普及,值得学习和推广。

11结语

(1)工程地质问题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占的权重比较大,尤其对一些特殊地质条件下的质量控制,处理方法是否妥当特别重要。(2)试验方法的准确操作、检测方案的正确制定以及相关理论的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会导致误判和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3)岩土工程检测还有许多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创新检测手段,提高检测精度和扩大检测范围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2]JGJ79—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3]JGJ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4]DBJ/45—100—2020.磁测井法测试既有基桩钢筋笼长度技术规程[S].

诱因范文篇9

【关键词】公共政策;女大学生;就业难;经济

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是指女大学生在毕业后一段时间内因性别差异而存在全方位的职业获取困难与障碍,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上,相对于男大学生弱势地位,以致不能实现就业或就业不理想的现象。1笔者认为经济诱因是产生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基于公共政策视角,对经济原因的分析对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公共政策解析

(一)公共政策与两性平等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呈现加重趋势。首先,从数量看,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普遍低于男生。其次,从职业质量方面,高职岗位以男性居多,单位在要求中出现男性优先等字眼。最后,从收入看,女大学生群体的收入明显低于同水平的男大学生,这种差距也越来越大。公共政策指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陈庆云在公共政策分析书中指出,公共政策就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的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二)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演进与变革

公共政策在我国就业史上对女性就业问题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度集中的就业政策,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完全的保障,到20世纪80年代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的就业政策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开始试点,21世纪,大学生开始完全自主择业,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三)公共政策变迁的利益影响

每一次的政策变革都必然会带来相关各方利益的调整。最初,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单位选人并没有男女差别。在就业统包统分阶段,大学的招生实行计划管理“,统招”政策保证了大学生资源的稀缺性,男女大学生就业机会均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人们有了竞争意识和利益思想,用人单位也开始思考成本和收益间的关系。企业招聘时考虑自身利益,女大学生身上自然附着的成本,导致单位聘用较少。

二、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经济诱因

(一)女大学生聘用成本高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女性已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能带来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抬高了其聘用成本。首先,一般的女性员工都有产假,而且特别是女性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间受法律保护,加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其次,大部分女性婚后的生活重心会转向家庭。过多的家务劳动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作效率。再次,1951年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行男女差别化退休年龄,在调整岗位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能工作时间更长的男性。

(二)市场的供求不平衡

目前就业市场情况下,用人单位主导市场交易掌握主动权,人为的抬高进入门槛。尤其是大学生普遍大众化,而市场需求较小,男性劳动力增加,加重了女大学生的压力。另外,女大学生倾向于选择体面轻松和稳定的工作,常出现多人争抢一个工作岗位的情况,就业难度加大。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我国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女性会亲自照顾小孩,无法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女性在生育儿女、家庭日常事务等方面有颇多压力,单位更倾向于选择市场价值较高的男性。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是加剧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截止2012年,第二产业占GDP的48.7%,第三产业占GDP产值的45.6%,依旧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而且,第二产业虽然在比重上最大,但在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却在减弱。经济学家郎咸平指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源头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真正的制造业是由7个环节组成的“链条”,这7个环节被称为6+1式,制造环节是1,其余环节是6,除了加工制造环节1外,其余的6个中高端环节都急需大学生,但恰恰这些环节是目前我国最缺乏的产业。”

三、基于经济考量的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公共政策选择

市场的失衡需要政府来调控,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困境,需要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善女大学生就业困境。

(一)弥补用人单位的“性别亏损”

家庭的下一代也是国家和民族的下一代,政府应进一步发挥其主导作用,制定既能保护女性就业,又能与市场相协调的生育保险制度,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监督。此外,国家应大力拨发支持女大学生创业、失业保障和就业补贴奖励,建立专门的基金机构管理和使用,对录取女大学生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激励用人单位雇用女大学生。根据现有研究,我们发现女性寿命长于男性,应当倡导弹性的男女退休年龄,对于体力劳动,应尊重女性的选择,可提前退休。充分发挥女性人力资本,注重个人意愿,在公平基础上改革现行退休制度。

(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应实施强有力的干预,保障市场正常运行。首先开发新市场,拓展更多的就业机会,扭转供求关系。其次,政府应为学生提供完全有效的专业信息,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也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人才。从而能保证市场供求的平衡,缓解就业压力。

(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要改善对女性的偏见,必须要对传统的两性分工在政策上提出彻底的挑战。在《劳动法》中为保护妇女的权益而规定了一定的产假,而对于需要照顾产妇的男性并没有相应的规定,看似是保护妇女的条例,但却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拒绝女性就业的理由。家庭是由夫妻二人共同组成的,当女性更多地走向社会进入公共领域时,而男性也需要更多的走向私人领域,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政府还应大力倡导家政服务行业,选择保姆适当的照顾孩子和进行家务劳作,逐步转化为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化服务的过程。

(四)创业优惠政策

女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而且更为市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是政府应当积极鼓励和支持的。政府应给予更加丰厚的优惠政策,以多渠道支持女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例如在资金方面免费为女大学生提供无偿贷款,减免税收等等,力争实现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取得更大的成效。

作者:顾璕佶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敏.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1).

[2]周敏.寻求两性平等视野下中国的公共政策选择-从社会初次分配到社会再分配[J].东北师大学报,2009,(6).

[3]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周晨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选择[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1).

诱因范文篇10

关键词:网络;网络犯罪;青少年犯罪

网络时代,广大青少年对网络趋之若骛,纷纷“触网”,据CNNIC的调查,目前,网民中14—35岁的青少年占90.6%,按照这个比例,新余市110万总人口中大约有13万青少年有上网经验,青少年是网络社会中的主要群体。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魔盒,在给人类带来种种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阴暗丑恶的一面,涉网犯罪尤其是网络引起的青少年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令人头痛的问题,它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遏制和打击。

一、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

仅2007年,辖区人口只有20万的某工矿检察院就批准逮捕了因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8件36人,件数和人数分别占去年该院办理的批捕案件的13%和28%,涉网犯罪所占比例让人触目惊心,且有逐年递升之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侵财犯罪比例大

涉网犯罪与当前刑事犯罪特征基本一致,以侵财犯罪案件居多。犯罪分子采用盗窃、抢劫等手段,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在过去一年发生的网络犯罪案件中,8起案件全部为抢劫和盗窃案。

2.团伙犯罪案件多

8起案件中,只有1起是1人单独作案,其余7起全部为团伙犯罪,这些青少年因天天在一起上网而认识,进而勾结成伙、集体作案,共同实施抢劫、盗窃等,涉网案件已呈现出犯罪嫌疑人团伙化。

3.犯罪年龄小,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在校学生比例大

由于迷恋网络的主要是青少年,所以网络犯罪的主体呈年轻化。该院在一年多来办理的网络犯罪案件中,36个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全部在26岁以下,其中13—16岁13人,占36%,17—18岁9人,占25%,18—26岁的成年人15人,平均年龄仅为18.3岁,未成年人占了61%。犯罪嫌疑人的文化层次比较低,只有小学文化的6人,在读中学生9人,初中文化11人,技校和中专(民办学校在读)的10人,都没有职业。令人痛惜的是8起案件中,有5起是在校学生实施的,有19名在校学生因为上网而走上犯罪道路,特别是某厂矿中学的9名初一、初二的学生结伙抢劫案件更是让人痛心。

二、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频发的原因

1.犯罪主体的法律意识淡薄是犯罪的主观原因

迷恋网络的网客大多是青少年,他们涉世未深,心理上很不成熟。很多网络犯罪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主要是不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缺少法律意识,在作案时有的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犯罪。有些学生没钱去抢时,还认为是好玩,根本不认为是在犯罪。青少年的自控、自律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有的行为上出现偏差而导致违法犯罪,所有犯罪的青少年在案发之后,无不悔恨难当,但为时已晚。

2.一些网吧经营管理混乱,使部分青少年脱离监管是犯罪的客观原因

有些网吧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社会效益,违反政府关于加强网吧管理的规定,诱使学生“泡吧”。有些娱乐场所设置“店中店”或“房中房”,隐蔽性极强,表面上看不出里面有网吧,躲避执法人员的检查。还有的网吧延长营业时间。由于未成年人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一上网就沉迷其中,甚至通宵达旦,数日不归,难以自拔,而严重影响了学业及身心健康。

3.青少年心理不成熟是引起网络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幻想、冲动、好奇、模仿,这既是他们的长处,又是他们的弱点。在一些网吧,常有学生在聊天室里,且神态专著。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从最初玩游戏到迷恋上网有许多原因。如大多数未成年人心理尚未成熟,人生经历相当浅薄,在家备受宠爱照顾,但面对学业的负担、竞争的压力产生了心理障碍。又如,社会及家庭因素。有些父母忙于工作或做生意,照料不上孩子的学习、生活;有的家庭不健全,父母离异,孩子缺乏应有的家庭温暖而感到孤独;有的家庭教育不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是探究与掠奇心理。青少年的求知、探究欲很强,而网络好像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在这个没有国界且过滤了金钱、容貌、身份、家世、地域的时空里,孩子们感到无限的自由,既没有世俗的偏见,也不会出现面对面交谈时可能有的尴尬与伤害,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还有的是沟通与表达情感的需要。通过上网,双方可以自由平等地互换信息,敞开心扉的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从而消除了各种社会暗示和干扰,进行相对单纯的、非功利性的精神交流,且双方不会产生任何的心理负担,变得自由而充满创新性。

4.长期迷恋网络诱发畸形心态,放纵是造成犯罪的主要思想根源

由于很多青少年思想上并不成熟,在网络中他们的冒险心理和模仿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长期沉湎于网络聊天和游戏,在思想上放纵自己,沉溺于游戏人生,得过且过,混吃混喝的迷失心态。对于网络中存在的暴力、欺诈、、色情等不健康内容和倾向他们又不具有认知能力和自我统一能力,性情因而容易变得焦虑和冲动,特别是出现了囊中羞涩时,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青少年,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去偷、去抢、去骗的念头。三、预防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本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由于上网失足使他们自毁前程,令人痛心。许多犯罪嫌疑人本就是13—16岁的学生,他们沉浸在网络的虚幻世界中,一时冲动违法犯罪,使他们沦为阶下囚,令家长和社会都痛心疾首,即使免于牢狱之苦,但犯罪的阴影却一生也难以抹去。网络犯罪案件频发还严重地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成为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应调动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积极防御,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减少社会危害性。

1.增强家庭内部思想交流渠道的畅通,使涉网青少年远离犯罪的基础

现在的孩子总埋怨与父母有代沟,不情愿与之交流。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良好的对话基础。特别是在网吧上网的未成年人大多由于家庭变故,学业的压力、内心的孤独等原因使然。因此,家长必须学会与孩子沟通。一是家长应不断充实自己,尤其是对于上网等,也顺应时展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要从被管理者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二是切忌简单粗暴。轻易地、简单地阻挡孩子上网,这样容易引起对立情绪。网络有极强的致瘾性,家长对网落成瘾者不能横加指责,要帮助孩子制定上网计划,并且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清益处与危害,鼓励戒除网瘾的积极性,逐渐减弱对网络的依赖性。三是激励孩子多参加各种活动,多与社会交往。四是友情加亲情,善于平等地与他们交朋友。抽出一定时间陪孩子进行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以满足他的情感上的需要。五是采取措施控制时间,学着与孩子一起上网,及时加以引导。

2.强化学校的正面宣传工作是引导“涉网”青少年远离犯罪的治本途径

一是老师应从学科技、爱知识的角度,讲清网络上的是是非非,把学生更多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教育学生要把上网看成是博学知识的一种新途径,而不是去掠奇。二是老师要经常从各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态势,及时掌握各种不良苗头,并有针对性地把它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学校应转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现代教学模式要和网络接轨,开办网络学校,开设网络课堂等,还可以利用典型案例、法庭审判观摩等手段,在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医学、法制课、健美课等讲座,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帮助学生正确、合理、有效、守法上网,以此增强青少年网络的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能力。

3.各部门齐抓共管、积极防御是让青少年远离网络引发犯罪的积极途径

一是要加强管理,通信、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要联合管理,不能从局部利益出发,严格控制网吧的发展,强化监控措施,要全面实行上网实名制,凭真实合法的身份证件上网,禁止未成年人上网。严格对网吧经营者的管理,加强对网络管理员的管理,让他们经常巡查,对出现、色情、迷信内容的网吧和接收未成年人上网的网吧要严厉处罚并予以关停。二是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出台防范举措,对涉“网”犯罪案件应该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对暴力犯罪案件和团伙犯罪案件要从重处罚。三是要开展青少年“网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消除虚拟组织对现实的消极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