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7:15:03

忧患范文篇1

从根本上说,增强忧患意识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所决定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十六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深刻分析了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必须长时期艰苦奋斗的要求。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国内繁重艰巨的改革、建设任务和我们党肩负的庄严使命,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而止步不前,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为此,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再次强调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增强忧患意识有着丰富的内涵。概括地说,忧患意识既是执政兴国的重要价值理念,又是执政兴国的行政态度和行为方式。忧患意识作为执政兴国的价值理念,就是居于安全、成功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危难、创业时的艰难,从而才能发展,才能兴国。古人对于祸福安危之间相反相成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忧患意识的价值核心即在于从安中把握危,从福中看到祸;此乃是执政兴国之正道。忧患意识作为执政兴国的行政态度,首先是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成功有时就是危险即将到来的信号。因为繁荣稳定,容易使人感到志得意满,进而骄傲放纵。因此,于成功之时,居福安之境,务必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吕氏春秋·慎大》说得好:“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凡大者,小邻国也;强者,胜其故也。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多患多怨,国虽强大,恶得不惧?恶得不恐?故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其次,忧患意识还包含着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孝经》道:“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高而不危,满而不溢,把两极转化的态势辩证地结合起来,这是忧患意识的真缔。忧患意识作为执政兴国的行为方式,表现为事成于预,防患未然,慎始慎终。如《周易》所说:“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见险而能止,知矣哉。”增强忧患意识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忧患意识不是消极悲观,不是灰心丧气。相反,它的价值导向是要居安思危,艰苦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在这样好的形势下,只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既看到成绩的一面,也看到困难的一面;既看到促进发展的有利条件,也看到面临的严峻挑战;既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鼓舞人心,也看到实现这一目标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只有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去增强忧患意识,才能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研究和解决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能够有效地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就能够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而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各项工作。

第二,增强忧患意识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锻炼。忧患意识是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增强忧患意识,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有些党员经不起成功的考验,在胜利面前冲昏头脑,因而放肆、骄傲、官僚化,以至动摇、腐化和堕落,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革命性。这在我们共产党员中虽是个别的现象,但应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为了保持党的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本色,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这是增强忧患意识的基本途径。

第三,增强忧患意识必须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这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地区和部门,认为形势好得不得了,于是便忘乎所以,于是便花钱如流水,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大搞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对这些现象,必须下大决心坚决制止。我们一定要看到,我国经济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和作风。办一切事情都要遵循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原则,量力而行,精打细算,讲求实效。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中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工作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和克服困难的措施想得周全一些。

忧患范文篇2

【论文摘要】所谓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社会发展时期,一些文人志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强烈忧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下的大量诗篇中就充满了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究其根源,是因为他骨子里根深蒂固、终身奉行不愈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他内心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爱和责任所致。

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状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创新,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对人类社会的忧患表现得更突出,这成为他们创作活动的动力。所谓“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一、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

这种意识贯穿他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强烈、真挚。年轻的杜甫“归醉每无愁”,是没有多少忧虑的,所关注的就是个人的抱负和功名的追求。自从他为求仕途人长安再次应试落第后,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开始“十年困守”的艰难生活,使他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国家的现状。自此,他的忧患意识也由个人前途的忧虑逐渐转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歌中也由“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转为“君不见汉家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他对唐玄宗盲目发动开边拓土的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深为担忧;他对清浊不分、贤愚不辨的黑暗政治忧心如焚:“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他看到大雨成灾,就忧虑劳动人民的苦难:“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他“一饭四五起,凭轩心力穷”。面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成长为一位自觉的忧国忧民的诗人。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使人民坠人了沉重的苦海。诗人杜甫也被卷入战争的乱离漂泊之中,他亲眼看到了安史叛军的屠杀焚掠,亲身经历了与民同难的艰险流离,亲自感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他的心更贴近了劳动人民,忧患意识更加广泛深刻了。诗人最忧虑的是安史叛军还未平定,四方盗贼仍是很多:“所忧盗贼多,重见衣冠走”,又担忧官吏不顾百姓死活而横征暴敛,引起人民的反抗:“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他希望有贤德的官吏实行仁德之治:“诛求多门户,贤者贵为德”。直到临死之前,诗人仍在忧虑:“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公务员之家:

二、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无论是忧时忧国,还是忧虑民生,都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和社会根源。

杜诗的忧时忧国,是从他“忠君”的儒家正统思想出发,与国家前途命运的盛衰起伏密切相关的一种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非常强烈。例如:“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岂无成都酒,忧国只细倾”、“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襟”,等等。他的诗歌充满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与忧心,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针对玄宗的黩武战争,他指出:“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他讽刺杨氏兄妹的荒淫生活,并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朝廷欢娱后,乾坤震荡中”。面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国难,他唱出:“国破I河在”的悲歌,鼓励朋友们“济时肯杀身”、“临危莫爱身”,他坚信“胡命岂能久,皇纲未宜绝”,希望唐肃宗“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对那些搞分裂割据的叛将“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缨”的行为他切齿痛恨,真切地表达了盼望国家安定统一的强烈愿望;杜诗的忧虑民生,是杜甫对社会动乱中生灵涂炭的忧虑,是他内心儒家“仁爱”、“民贵君轻”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他长期接近劳动人民的结果。在他的笔下,描写了众多的人民形象:农民、士兵、织妇、船夫、渔父、负薪的女子、无告的寡妇、被迫应征的老汉、提前服役的儿童,诗人不仅从多方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生活,而且还表达了他们的愿望要求:“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杜诗中广泛地反映了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在长安时就指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正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养活了这些剥削者。面对扩边战争给人们到来的灾难,他呼喊:“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在“三吏”、“三别”中,诗人一方面对劳动人民遭受“安史之乱”被迫服役的惨状哀痛不已,另一方面为了国家的安危又鼓励人们奔赴前线杀敌卫国:“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他在自己“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仍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在自己的茅屋被风雨摧毁时,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即使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是超越了个人生死利益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忧虑。这已经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准则,在他极少“达”过的一生中,无论穷达,他始终都要兼济天下,真可谓“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黄彻说他:“其穷也未尝无志于国与民,其达也未尝不抗其易退之节”(《碧溪诗话》)卷十),朱弁也说他:“穷能不忘兼善,不得志而不能忘泽民”(《风月堂诗话》卷下),都指出了他强烈的忧民责任感已超过了一般儒家思想要求。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始终自称“儒生”、“老儒”、“腐儒”。儒家“人世”、“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影响他一生,“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是他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

忧患范文篇3

增强忧患意识以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

忧患意识是历史主体对社会发展前途命运的自觉关注和情感表现,是一种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充满生存智慧的进取精神,既是对现实清醒、理性的判断和分析,也是对未来科学、合理的洞察和预见。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当今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精神自觉。

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正视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忧患意识是一种认知方式、思维方法,也就是居安思危,由安见危,在顺境中把握、预测各种隐含的问题、风险和危机。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态势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契机与危机同在。增强忧患意识,有助于领导干部正视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认清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以寻求化解矛盾、迎接挑战、突破困境的办法和路径。

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忧患促人警醒、催人奋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缺少忧患意识,就会安于现状,失去进取精神、发展生机和创新活力。应该说,目前多数领导干部的脑子里是有忧患意识的,但也有不少领导干部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对客观存在的矛盾采取回避的态度,对潜在的危机缺乏清醒的认识。领导干部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会形成一种自我加压、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

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提升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忧患意识本质上是一种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保持忧患之心,就会立解忧之志、践去患之行。领导干部有了忧患意识,就能认清历史与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并自觉地把为国排忧、为民解难作为自己肩负的神圣责任;就能产生一种促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动力,主动捕捉发展机遇、规避发展风险,完成自己担当的使命和职责。

因此,忧患意识是一种认识方法,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责任意识。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陶冶领导干部的情操,净化领导干部的灵魂。那么,增强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应从何入手呢?

增强忧患意识要具有长远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忧患意识来源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来源于对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深层思考。领导干部不仅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规律中获得忧患的自觉;而且要立足于现实,在解决现实矛盾的实践中获得忧患的体验;更要着眼于将来,从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中升华忧患意识,以解忧于端倪,防患于未然。缺乏长远的历史眼光与深邃的战略眼光,将导致既无近虑,亦无远忧。

增强忧患意识要树立自觉的矛盾意识、问题意识。忧患意识作为一种认识方法,主要体现为对事物矛盾、问题的敏感。领导干部要在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审视和对未来的探究中养成揭示矛盾、发现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不掩盖矛盾,不粉饰问题,敢于正视各种风险和危机,如此才有忧患可言。

增强忧患意识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忧患之心,更要有解忧之行。就当前来说,面对忧患,领导干部应该锐意改革,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冲破导致忧患的观念、制度和体制,革除妨碍解忧的规定和做法。

增强忧患意识要求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当代中国面临的诸多忧患与世界紧密相联,领导干部要善于从世界大势中增进对中国现实情况的了解,从世界发展趋势中把握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增强判断国际形势的战略性、前瞻性、准确性,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如此,才能尽可能减少国际局势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危机。

增强公仆意识以牢记党的宗旨

公仆意识是与现代民主政治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权力意识和政治伦理意识,是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一种自省和自觉。增强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诉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也是党的作风建设、先进性建设的需要。

增强公仆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各级领导干部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外,没有任何特殊的权力。增强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

增强公仆意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人民的事业,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领导干部只有增强公仆意识,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才能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谋科学发展、促社会和谐。如果领导干部公仆意识淡薄,官僚主义蔓延,在群众中就会失去号召力、影响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将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领导干部公仆意识的强弱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增强公仆意识是改进领导干部作风的需要。从目前情况来看,领导干部的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依然存在漠视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独断专行、我行我素,以权谋私、贪图享受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公仆意识淡薄甚至缺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增强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有助于改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

增强公仆意识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需要。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只有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执政地位才能不断巩固。而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其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公仆意识是检验和衡量的重要尺度。同时,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能否保持和发展先进性,与领导干部公仆意识的强弱密切相关。增强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既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基础,也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要求。

总之,增强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关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也是党的作风建设、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增强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强化领导干部公仆意识的思想基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领导干部应该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应该经常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要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正确的权力观是强化领导干部公仆意识的认识基础。领导干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本身具有二重性,既可以用来为民造福,也可以用来为己谋私;既可以造就人,也可以腐蚀人。领导干部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绝不可把权力变成谋取个人或少数人利益的工具。

三要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监督体制,是强化领导干部公仆意识的制度基础。如果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权力就容易异化。强化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关键在于从制度上防止权力的滥用。为此,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公仆与主人的错位,防止权力异化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

增强节俭意识以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节俭意识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政治道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中华民族历来倡导节俭,将“俭”列为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领导干部增强节俭意识,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发扬艰苦奋斗传统和反腐倡廉的需要。

增强节俭意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不足、生态比较脆弱的国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投入、高消耗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受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中国的GDP总量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5%,却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和31%的煤炭。在这种情况下,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就势在必然,增强领导干部的节俭意识也就成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增强节俭意识是发扬艰苦奋斗传统的需要。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前进、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少数领导干部丢弃了艰苦奋斗的传统,一些部门和地方的奢侈浪费现象严重。总书记多次重申“两个务必”,要求领导干部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因此,增强领导干部的节俭意识,是发扬艰苦奋斗传统的需要。

增强节俭意识是反腐倡廉的需要。俭可助廉,节俭意识是抑制腐败的精神基础。从现实生活中来看,不少腐败现象就是由于节俭意识缺乏造成的,浪费本身就是一种腐败。增强领导干部的节俭意识,有利于把反腐倡廉工作引向深入。

节俭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增强领导干部的节俭意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节俭意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又有利于节俭意识的强化。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规划经济发展时,既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在评价经济发展时,既要看经济增长的速度,又要看资源消耗的程度;既要看当前的发展态势,又要看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既要看是否实现了经济发展,又要看是否促进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就能增强领导干部的节俭意识。

二要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养成节俭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是增强领导干部节俭意识的重要环节。领导干部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国家的每一分钱、每一寸地、每一份资源,克服不计成本、浪费资源的消费陋习,做到精打细算、俭朴行政。如果领导干部能把节俭意识融入日常行为之中,变节俭意识为日常行为习惯,并通过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去影响广大群众,就会在全社会形成节俭之风。

忧患范文篇4

党的十七大以来,同志反复告诫全党,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最近,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同志再次强调指出: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发生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我们对这些事件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必须充分估计,对其中的惨痛教训必须牢牢记取。”这一指示切中时弊,振聋发聩。在发生问题的单位,领导失职失察的诸多责任中,突出的原因就是缺乏忧患意识,不能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无数经验教训一再告诫我们:领导干部缺乏忧患意识是部队建设的重大隐患。

缺乏忧患意识,在工作标准上就会放宽降低,得过且过。忧患意识缺乏的人,看不到本单位存在的不足和潜在的问题,往往错误地认为本单位工作可以放心,全面建设挺好,不用担心部队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只需维持现状就很不错,因此自觉不自觉地降低工作标准,做工作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如此低标准,单位怎能不发生问题呢?

缺乏忧患意识,在生活方式上就会追求享乐,崇奢弃俭。忧患意识缺乏的人,在世界观改造上就会放松要求,总认为自己受党教育多年,理想信念坚定,不用担心被权力、金钱、美色所俘虏;认为自己入伍时间长,付出多索取少,劳苦功高,生活上特殊一点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是领导干部,天天教育部队,自己天天受教育,用不着自警自省。生活上讲排场、摆阔气、比享受,沉湎于优哉游哉,热衷于迎来送往,长此以往,世界观上的“警钟”就会锈蚀,甚至滑入腐败的泥潭。

缺乏忧患意识,在工作作风上就会淡化责任,在乎虚名,搞形式主义。忧患意识缺乏的人,工作漫不经心,对本单位发生问题的“漏洞”、“管涌”没有充分估计和弥补,对上级的检查督促,对各种规章制度的落实,都会程度不同地敷衍了事;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对本单位全面建设“滑坡”、“疲乏”的趋势不能引起足够的警觉和重视,淡化了事业心、责任感。于是,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就会在工作中大量表现出来,习惯于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用讲话落实讲话,甚至报喜藏忧,掩盖问题和矛盾。形式主义势必助长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又进一步加剧形式主义,如此恶性循环,势必阻碍部队建设发展,贻误党的事业,最终害人害己。缺乏忧患意识,在事业追求上就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忧患意识缺乏的人,大多表现为缺乏进取心,或者是自认为功成名就,意得志满,可以坐享其成;或者是自以为“知识不多有文凭,水平不高能应付”,忽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和把握。于是,就不肯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去为事业继续奋斗,就不能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寝食不安、忧国奉公,当然就更难于做到关心官兵疾苦、代表官兵利益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忧患意识的可贵就在于,能够从承平中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按照同志的要求,增强忧患意识,辩证地看待形势,辩证地看待成绩,勇于直面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更加勤勉工作,更加严格自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克服安心不尽心、在职不尽责的问题,始终保持清醒,保持应有的进取心,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工夫要用在扎实细致地抓工作上,担负起领导部队科学发展的历史责任。

忧患范文篇5

树立党建忧患,是时代的要求

党的进步前辈性是党建任务永久的主题。党的进步前辈性在分歧的前史期间和分歧的情况下反映出的内容和要求不尽一样。关于在朝党而言,灵敏地掌握时代开展转变,准确判别我们党所在的前史方位,一直站在时代前列,勇于承当前史任务,对峙推进进步前辈出产力和进步前辈文明的开展,实在代表最广阔人民的基本好处,连合和率领各族人民把中国特征社会主义事业不时面向进步,是进步前辈性的基本表现。关于共产党员而言,盲目进修、坚决信心、襟怀全局、心系群众、发奋进步、开辟立异、容身岗亭、无私贡献,就是坚持了进步前辈性。为确保党的进步前辈性,使党一直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成为中国特征社会主义的刚强指导中心,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经过的《决议》明白指出:全党必需高枕无忧,加强忧患认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革新、勇于立异、永不僵化、永一直滞,持续推进党的建立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活着界情势深入转变的前史历程中一直走在时代前列。

当时党建忧患认识集中反映了党的进步前辈性的能动效应。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我们党在推进变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中肩负义务的艰难性、复杂性、深重性世所稀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入转变对党的建立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对的在朝考验、变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情况考验是长时间的、复杂的、严肃的,落实党管党、从严治党的义务比曩昔任何时分都更为深重和紧迫。还,抉择在具体总结经历一定成果的根底上查找存在的问题与缺乏,提出了很多不顺应新情势新义务新要求、不契合党的性质和主旨的问题,以为这些问题严峻减弱党的发明力、凝集力、战役力,严峻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络,严峻影响党的在朝位置稳固和在朝任务完成,必需惹起全党警惕,抓紧加以处理。作为在朝党,强调党建忧患,这毫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被动考虑,而是一种面临前史经验的自我反思,是一种面临实际问题的自动应对,这种反思和应对,表现了党面临新情势的一种警惕和睿智。

强化党建忧患,永葆进步前辈性

忧患范文篇6

什么是忧患意识?概言之,这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的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这种主体对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它因此成为重要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由此产生的忧患意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华文明传统中的忧患意识,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从安身立命的高度重视忧患意识,将“忧道不忧贫”当作做人和为官的准则,强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其二是把忧患联系于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要求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其三是倡导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任劳任怨;其四是将忧患与勤俭和勤政相联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的宝贵经验教训。

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忧患中诞生、奋斗、壮大的政党,我们的事业正是在不断克服忧患、战胜困难中推进发展的。现在党中央提出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同样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对民族、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体现出执政党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和事业心。

在不同历史时期,忧患意识的内容和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今天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党中央提出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中心任务是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此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化锐意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首先,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清醒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含义就是不发达阶段。这是最重要的“国情”。我们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光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还包括社会主义制度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改变这种状况有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二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不发达”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根本超越。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盛世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又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这是空前的社会深刻转型,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既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各种矛盾和问题。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取得的成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不能沾沾自喜,不能骄傲自满,更伟大的事业、更艰巨的征程还在后面,需要继续卧薪尝胆。强化忧患意识能够使我们头脑保持清醒,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努力,决不掉以轻心。

其次,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积极地迎接挑战。如今的世界并不太平,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全球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演越烈。为此,前法国总统密特朗不无忧患地向国民大声疾呼:这场竞赛“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任何松懈皆不可宽恕”,“只有奋斗才能成功”,“否则便将被淘汰出竞赛”。我国的现代化是后发性、赶超型的,任务极其艰巨。目前我国的现状大致是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并存。仅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任务就十分艰巨,涉及到更新发展理念、优化经济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等方面。实施“跨越式”的战略发展,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世界范围面临着一些重大的挑战,风险日渐增多。

忧患范文篇7

(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支柱。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就是民族忧患意识的产物。党的几代领导人,包括、邓小平、,都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场合,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党的十六大刚刚结束不久,总书记就带领中常委们到西柏坡学习考察,表明了中央领导集体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年1月,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面向未来,我们党任重道远,担子更重,责任更大,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又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在党的十七大上,总书记强调了“四个一定要”,其中一条就是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最近,在中央党校举办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总书记又指出:“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有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于我们来讲,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次全市性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把解决忧患意识不强的问题作为一个专题展开讨论,是完全必要的。

(二)我市为什么提出忧患意识不强的问题,恐怕主要原因是,目前在我市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着小进即满的思想

认为自然环境条件不错,有了一个好的基础,而且这几年发展得也很快,无论是经济总量、人均gdp,还是财政收入,都是全省第一,特别是的开发建设和南堡大油田的发现,以及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建设,的知名度在全国乃至世界越来越高,眼下又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所以,有了一种满足感。小进即满的思想流露在我们的言谈话语中,也表现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这种小进即满的思想是我们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实现新跨越的大敌。忧患意识不强,表现在具体问题上,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看不到资源型城市转型迫在眉睫。是一座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无可厚非,但总有一天资源要枯竭。我们的煤,已经开采了129年,还能够开采多少年呢?我们的铁矿,算起来保存完整的也只有滦县司家营了,再开采下去还能开采多少年呢?专家预测,无论是煤矿还是铁矿,再有几十年也就开采完了。正处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赵勇书记讲,现在转型,还尚存动力。如果等到资源全部枯竭之后再转型,就悔之晚矣。云南省曾经有个东川市,开发铜矿起家,1958年国务院下文把它明确为地级市,铜矿开发支撑了这座城市。而到1998年,经过40年的铜矿开发,矿产枯竭了,国务院不得不又下文把东川市变成了云南省昆明市的一个县级区。这样的教训应该汲取。我们不能没有这样的危机感,不能没有这种忧患意识。

二是看不到扩大开放的步伐还比较缓慢。改革开放是我党的一个伟大觉醒。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但是同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比如同山东烟台比,1988年,在全国24个国内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城市中,烟台是第18位,是第19位。年,在全国综合经济实力排队中,烟台是19位,是20位。两市的气候、人口、面积相差不多,经济总量也相差不多,可是在进出口总额方面他们却比我们高了很多。年,是36.64亿,烟台却是150.77亿,居然是我们的4倍多。在利用外资方面,年,我市是5亿美元,而烟台是22亿美元。年,世界500强大企业进驻的屈指可数,而烟台则达到40多家。在开放问题上,最让我们有忧患意识的,该是思想观念:那种封闭的、保守的、正统的京畿之地的传统观念是十分可怕的。同南方比较起来,人家的脑筋就比较灵活,而我们就比较僵硬。同是一样事情,在南方能办,在我们这里就不能办。在南方,人家把大把大把的钱都挣到手了,而我们还在研究行不行,批不批,怎么办,一耽搁就是一两年两三年。思想僵化、观念老化理直气壮地障碍了我市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三是看不到的发展环境还不尽人意。尤其是我们的软环境,项目审批难,办事效率低,服务态度差,给人家的印象很坏。在深圳,经政府审批的项目只有200项,而却有400多。我们经常讲要上大项目,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可是有的项目本来就应该留在,却因为我们办事拖拉,故意刁难,不得不跑到了廊坊,跑到了秦皇岛。一位民营企业家在座谈会上诉苦说,他给国外发一封邀请函,到相关部门去盖章,一连跑了三次也没有盖来,真是急死人,气死人。外地在办企业的一位副老总说,在办事很难,现在的环境,和20年前的温州差不多呀!今年以来,我们接待了不少国内外贵宾,也同他们谈了不少合作意向,但真正落到的大项目也并不很多。这与我们的环境较差有直接关系。这种状况不改变,不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对这些问题,我们不是听不到,不是看不见,而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甚至有的个别同志反倒还觉得,资源型城市转型要顺其自然,扩大开放不要走过了头,你那么大的项目到我这里审批,想几天就办好,没那么便宜……这是让人感到最可怕的情绪,所以,我们人应该增强忧患意识。

(三)如何破解忧患意识不强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忧患意识教育。就党员干部教育而言,从思维性质上看,可有两种教育:一是肯定性思维教育,诸如光辉历史的弘扬,现实成就的传播,美好未来的昭示等;二是否定性思维教育,或称“批判性”思维教育,也就是忧患意识教育。从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上看,肯定性思维教育比较多,而否定性即忧患意识教育则相对滞后。所以建议各级各单位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研究树立科学忧患观,使其增强忧党忧国忧民意识,特别是增强发展的忧患意识,做到自觉地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群众反映问题最多的地方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带头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要用科学的教育制度和完善的教育机制来保障忧患意识教育取得成效。

忧患范文篇8

一、现代社会对社会忧患意识的诉求

社会忧患意识是指社会主体(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反思历史和关照现实所形成的以建立未来理想社会为己任的责任承担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它可以分为社会群体的社会忧患意识与个人的社会忧患意识。而社会群体的社会忧患意识最终只有转化为个人的社会忧患意识才能现实地发挥其作用。个人的社会忧患意识是个人对来自社会要求的自我意识,体现的是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它也是一种自律意识,是个人自觉地将社会忧患看作自己行为的内在动机,内化为自己行为的意志,进而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与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这意味着个人的社会忧患意识是其人格素质的内容,反映个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完善化的程度。我们由此可以发现作为一个衡量个人人格完善化的尺度,社会忧患意识从完成某种社会要求或道德要求的角度说明人格。社会忧患意识是以社会整体利益和人类的未来命运为价值旨归,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是其核心问题,它在以往社会里是被人们一定程度地予以强调的,而在现代社会其地位更为重要、其作用更显突出。

(一)社会忧患意识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诉求。从经济来看,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社会是崇尚效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为了追逐最大化的物质利益,道德成了人们的理性选择。如果人们认定以一种非道德的方式可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那么理性的人就不会选择道德。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当个人无法以充分的理由和知识形成对未来社会状况的大致判断时,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很容易变成利益现实化的渴望。有些群体或个人就会不惜采取践踏道德、藐视法律等不正当竞争手段从事经济活动,导致经济社会的无序。为此,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就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忧患意识,在为自己谋利的同时考虑他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追求眼前利益的同时考虑人类的长远利益。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才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优性价值,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有序发展。

(二)社会忧患意识是现代民主政治社会的价值诉求。从政治来看,现代社会是一个由个体性原则支配的民主社会。在此原则之下,各种不同的利益个体,都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愿,都有权享有自己应享的权利、实现自己的特殊利益。而这些意志和利益往往是相互区别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在此情形下,作为反映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和国家意志的社会整体利益又如何获得它的合法性呢?在利益个体有着充分的独立意识和强烈的权利要求的现代社会,社会整体利益的合法性取决于利益个体对它的自觉认同和服从,而人们对它的认同和服从的程度取决于它协调各个体利益、满足社会普遍利益需要的程度,这取决于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追求、内在的道德性。即民主政治社会在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同时也应承担起实现、补偿个体利益的责任,以平衡个人与社会、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作为国家意志的社会整体利益才能获得满足,这也是统治者得民心的最好体现。如此,利益个体才会自觉地为统治者分担忧患,社会政治生活才会稳定有序。否则,就会出现利益个体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违背社会规范体系的行为,增加社会的政治忧患。

(三)社会忧患意识是人类文明社会的价值诉求。从社会文明来看,现代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就其中的科学技术来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物质文明在不断增长,而精神文明却相对萎缩。

由于近代科学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把近代标示为“理性的时代”或“科学的时代”。然而,科学技术和人类“理性”并没有使人类社会得到健全的、有秩序的发展。工具理性的张扬,价值理性的式微带来的是大规模的战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社会道德普遍下降等全球性问题,使人们开始关注自己所生活的星球的命运,并表现出深深的忧患意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力量空前强大。就生产力而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就生产关系而言,现代科学技术空前地扩大了人类协作的规模和效率。可是人类只知道运用自己的强大力量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创造物质财富。这集中表现在人类只是在运用自己的强大力量疯狂地盘剥和榨取自然,而没有用它去认真地保护自然。因此,恰恰是人类的空前强大导致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当然,今天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已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生存危机,而是生态学意义上的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化的经济贸易只意味着全球几十亿人协作起来共同盘剥和榨取自然,从而会使人类在生态危机中愈陷愈深。人类不能不对自身的生存境况和未来命运心存忧患:人类的破坏性会不会毁灭自身?当然,这并不是人类的宿命,也不是可以仅仅通过限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来避免的,而应是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提升人们的精神文明。

对于人类的精神生活来说,越是内在的、人格化的东西,就越是个性化的、不可交换的。因此它的外在效果是有限度的。这使得受市场经济、工具理性影响的现代人不再像传统社会的人们有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将修身养性和成就个体的德性看作是一个人获取较高社会地位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是外在的利益,一个人的德性只是获得最大化的外在利益的工具。所以,道德在现代人这里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道德被世俗化了。这种世俗化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可是,它所包含的功利化、媚俗化则使人们亵渎理想、躲避崇高,使人类的精神家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我们以高度的社会忧患意识来对待道德的世俗化,对待精神世界的改变。

二、现代人的社会忧患意识淡化的原因

如前所述,现代社会要求人们要有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以肩负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然而,现实是人们的社会忧患意识却明显淡化。表现为对个人利益的患得患失,对社会利益的漠然旁观;顺境时的盲目乐观、无所事事,逆境时的彷徨迷惘、悲观厌世等等。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社会的认同危机。现代社会已经由传统的封闭的同质的单一社会变成了开放的异质的多元社会。传统社会结构的封闭性和高度意识形态化形成的统一价值观念所导致的人们行为的趋同局面已不复存在。现代社会结构的开放性对多元价值的包容,使国家主导的价值观念即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丧失了独尊的地位,不再是人们行为必须的价值取向,其结果必然弱化人们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认同,人们因此也越来越难以对自身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产生认同。“缺乏认同或许反映出一个原子论的观点,人民完全以工具化的方式看待社会。”(P216)人们从社会过多的是索取而不是奉献,是权利的争夺而不是责任的担当,客观上淡化了人们的社会忧患意识。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由于是一种凸显个体利益之间相互区别的经济,从而使人们容易产生个体本位观念,认为个体利益优先于社会整体利益,将个体利益作为行为的出发点和唯一的价值标准。这种个体本位观念认为“社会是一种虚构的团体,由被认作其成员的个人所组成。那么社会利益……就是组成社会之所有单个成员的利益之总和”(P212)。“社会是由各自有其自身利益的个人组成的,然而这些人不得不走到一起,共同制定公共生活准则……在他们的阐述中都是个人第一、社会第二。”(P315)这种个体本位观点正是人们社会忧患意识淡薄的理论依据。

(三)现代人认识的片面性。这是人们淡化乃至缺乏社会忧患意识的内在原因。具体表现在:一是对社会的片面认识。许多人的价值观还不成熟,情感也不稳定,认识问题容易主观片面。他们往往是从对社会现象的感性认识出发来理解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因而,他们的认识往往被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所局限与牵制,极易忽略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的关系,把握不住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的趋势,无法认识深藏于社会现象之后的危机。二是对自身的片面认识。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功利意识和权利意识,这意味着人们已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自己身上。认为自我是完全由自己主宰的孤立存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在求得现实的世俗幸福,从而缺乏形而上的追求,因而也就不具有强烈而深沉的社会忧患意识。三是对社会忧患意识的片面认识。由于对自身和社会的片面认识,使得人们无法辩证地看待个人与社会、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为此,在社会忧患面前的消极躲避,沉溺于自己的狭隘天地,对个人利益的患得患失,对社会整体利益的漠然旁观,缺乏忧患意识,缺乏忧国忧民的民族关怀和使命意识,进而导致恪守信仰和承诺的意志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滑入了信仰危机和言行危机。

三、高等教育对现代人的社会忧患意识的强化

教育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但它首先是用来实现某一社会目的的一个社会手段,社会需要借助这一手段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教育的这种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具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应起的作用的资格,也就是说,把他的个人个性塑造得极为接近社会个性,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P203)。为此,高等教育理应承担起对现代人的社会忧患意识教育的职责。

(一)高等教育要强化人的社会忧患意识,就应该使人们形成社会忧患意识的理性认知。要明确认识到社会忧患意识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理性认识问题,还是一个道德价值观问题、德性修养问题。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忧患意识是“人的理性思维为追求客体的内在必然性,对现实存在进行否定性思维的外部情感表现”(P74)。社会忧患意识除了有对社会历史和现实局限性的否定意向外,本身还蕴涵着超越局限、积极进取的建设性。它使一个人不因环境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不因个人得失而转移自己的感情,从而使人树立一种始终心怀天下的坚定信念,并提升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境界。它表现为向上的生命之流的冲动,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深沉性、持久性、超越性。它既有着自省心,不盲目乐观;又有着自信心,不妄自菲薄。作为一种辩证理性精神的社会忧患意识提醒我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保持头脑的清醒,居安思危,不骄不躁,使正义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一种道德价值,忧患意识对于个人、群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着肯定性的意义。因而,在道德上,忧患意识的价值指向善的价值。历史也反复证明,若干有成就的人,都是从忧患和痛苦中磨练出来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些事例说明,对于人来说,如果没有社会“忧患”的磨练,没有失败教训的反思,要培养出刚强意志、奋发精神,那是不可能的。孟子将这一道理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加以总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可以说,忧患意识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和人的生存共在的生命秩序,或者说它就是人自身的构成要素,是人的本质的规定。因而,忧患意识是出于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切,对于人类自身价值存在的肯定,理应成为人们的自我价值追求。正如康德所说,人总是有一种追求不朽的欲望。也正是在社会忧患的长期历练中,在人们自我价值的不断实现中,培育了人们一种基于高尚理想精神,并使人逐渐达到了“成人成圣”的高度,进而有利于社会价值的实现。

(二)高等教育要强化现代人的社会忧患意识,就应该使现代人懂得社会忧患意识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推动力。增强社会忧患意识的自觉。社会忧患意识作为一种辩证理性精神,作为一种道德价值,必然会辩证地看待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有些人之所以淡化甚至缺乏社会忧患意识,就是因为他们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对立起来,认为如果追求社会整体利益,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必定会受到影响。其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的。没有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即没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没有生产关系的完善,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就不可能有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唯有在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中才能得到实现。为此,每个人都应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因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P82)。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就会自觉地形成高度的社会忧患意识。

忧患范文篇9

(一)

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强调指出,为了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一要求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意义十分重大。

将忧患意识置于“三种意识”之首,具有很大的现实针对性,令人警醒。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空前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成就举世瞩目。2006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但是,在大好的形势下,在某些干部身上滋生了“盛世心态”,并陶醉于其中,盲目乐观,心绪浮躁,头脑发热,追求享受,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导致骄奢淫逸之风抬头,丢掉了艰苦奋斗的好传统,迷失了执政为民的宗旨。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否则,就不能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种情势下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就是要求全党同志认清中华复兴之路还很长,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面对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一定要居安思危,不骄不躁,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什么是忧患意识?概言之,这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的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这种主体对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它因此成为重要的精神动力。

从哲学上分析,忧患意识是人们意识或认识的一种形式,往往与祝福意识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二者都是人的理性追求真理的表现,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所通过的情感方式不同,祝福意识主要通过满足、肯定性的情感表现,忧患意识则主要通过超越现实的危机性和问题性的情感表现。忧患意识不满足于现状,往往或通过理性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或通过积极批评和自我批评揭露缺点错误,或从对事物的肯定中发现潜伏的矛盾,或从对现状的诊断中找出事物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目的都是期冀做好工作,推动社会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忧患意识是对历史必然性的一种精神内省,内涵着对事物发展的科学预见和积极建构。

(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由此产生的忧患意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中华文明传统中的忧患意识,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从安身立命的高度重视忧患意识,将“忧道不忧贫”当作做人和为官的准则,强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其二是把忧患联系于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要求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其三是倡导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任劳任怨;其四是将忧患与勤俭和勤政相联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的宝贵经验教训。

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忧患中诞生、奋斗、壮大的政党,我们的事业正是在不断克服忧患、战胜困难中推进发展的。现在党中央提出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同样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对民族、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体现出执政党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和事业心。

(三)

在不同历史时期,忧患意识的内容和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今天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党中央提出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中心任务是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此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化锐意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首先,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清醒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含义就是不发达阶段。这是最重要的“国情”。我们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光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还包括社会主义制度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改变这种状况有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不发达”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根本超越。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盛世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又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这是空前的社会深刻转型,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既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各种矛盾和问题。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取得的成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不能沾沾自喜,不能骄傲自满,更伟大的事业、更艰巨的征程还在后面,需要继续卧薪尝胆。强化忧患意识能够使我们头脑保持清醒,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努力,决不掉以轻心。

其次,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积极地迎接挑战。如今的世界并不太平,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全球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演越烈。为此,前法国总统密特朗不无忧患地向国民大声疾呼:这场竞赛“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任何松懈皆不可宽恕”,“只有奋斗才能成功”,“否则便将被淘汰出竞赛”。我国的现代化是后发性、赶超型的,任务极其艰巨。目前我国的现状大致是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并存。仅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任务就十分艰巨,涉及到更新发展理念、优化经济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等方面。实施“跨越式”的战略发展,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世界范围面临着一些重大的挑战,风险日渐增多。

忧患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前我国教育的热门话题。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孟子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就是说一个人或一个国家需要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忧患意识,那我们必将被社会淘汰,就完全可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遭到惨败.因此,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形势下学生的忧患意识不容乐观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迅猛加快,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大学生对艰苦生活的磨练和心理挫折的考验尤其缺乏,“忧患意识”、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追求”,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长辈们过于悉心的照料和呵护下,逐渐形成自私、利己、孤傲的性格,禁不起打击和挫折,一旦丧失了家庭生活中的优越,就会带来了不适应;家庭经济的贫富悬殊造成的大学生活差距过大,给许多大学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大学学习方法的变化,带来了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对英语的要求、计算机的要求、对功课学习的要求,让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大学生焦虑程度增加,生活压力沉重。当他们不能发散自我与环境的矛盾,加强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种种心理问题的表现一一暴露出来:自我中心倾向、自卑、自我封闭、自我放任、自我冲突、自我关注过度、过分内向、孤僻、狭隘、偏执、抑郁、焦虑、冷漠等等,多种变异的人格特征也随之展现。

二、加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忧患意识

现代大学教育体系分科更细,专业性更强,反而忽略了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适应能力显得不足,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偏低,心理素质脆弱。所以在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和引导学生如何去锻炼自己的克服困难、经受实践考验的能力,这对学生在立志成才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加强军训教育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军训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军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学习到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勇于牺牲,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优良传统:升国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参与军事技能培训,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军事高科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为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建活跃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增加各种信息的获得。可利用外语角、信息站、专业协会、学术讲座等培养学生,学校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创新火花。

3、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在平时的思想教育中我们要注意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与融合的思想。在做思想工作时应向学生及时介绍专业领域以外的国内外信息动态和进展,以及新的思想和新的技术,让他们始终接触新的东西,了解社会的前沿,培养他们在专业领域的远大抱负以及潜在的忧患意识培养。

4、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创造能力与个性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在平时的学习中应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个性表现,个性如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创造力的潜能也就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压抑或打击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就会受到抑制或封闭,因而我们平时的教育应该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对学生有偏执好的,要注意引导和保护,天赋和爱好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才能发展。对学生建议常说“你能行,去试试”,不要说“现在还不是你做的事,不要想入非非”。引导鼓励学生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锻炼,也是培养忧患意识的一个良好途径。

三、加置学生忧患意识的策略

1、要走出过去教育的误区,树立正确的意识观

过去的德育教育曾出现一种偏向,就是对学生正面说教不多,对存在的问题挑明太少。比如讲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地大物博”,激起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应谈谈现代西方一些先进国家虽然没有“四大发明”值得骄傲和自豪,但他们有些科学技术,却远远超过了我国,从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由此,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在将来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才能为各项建设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2、设置困难和挫折,时刻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现在的学生在校是“花朵”,在家是“小太阳”。绝大多数孩子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传统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完全相信“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怠慢学习。并认为“勤奋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等都是喊着好玩的口号,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在孩子们称心如意的生活中,有意识地制造一些困难和挫折,以磨砺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公务员之家:

3、利用历史典故,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自古以来,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就因为他没有忘记亡国的耻辱,所以才能灭吴重建自己的国家。近代的历史更说明要有忧患意识。为什么中国能从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醒来?就是因为西方列强炮轰东方古国大门,中国人才意识到自己的贫穷与落后,才出现了、、等忧国忧民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特别是现代的中国人,改革开放前,“夜郎自大”地沉睡在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伟业上。当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时,中国人才猛然发现:我们又落后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如果我国再不发展,又将处于“挨打”的地位。在教育学生时,要利用这些历史典故让学生明白:我们如果陶醉于过去的伟业上,不求上进、不求发展,那我们必将落后于时代,必将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

4、要继承发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数不胜数的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利益坚忍不拔、忠心耿耿,维护国家尊严,反对民族压迫,是爱国主义的突出表现。中华民族在伦理道德上一直倡导“国而充家、公而充私”、“精忠报国、“先公后私”的境界,从而形成了“整体一元论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既有中国特色的集体主义观念。孙中山把这一传统道德文化进一步发扬广大,他认为:“凡国家社会之事,即我分内事”、“为国家效死,死重于泰山。”这些传统思想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是这种积极的普遍的价值导向意义,仍是我们现代人应去学习和继承的。

5、要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