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6:11:06

艺校范文篇1

一、比赛时间

预赛:年5月15日、16日

决赛:年5月29日、30日

二、比赛地点

区文化中心剧场

三、参赛对象

凡居住在辖区内5—15周岁的少年儿童及各类艺术学校,均可报名。

四、比赛形式

1、声乐方面:独唱、重唱、齐唱均可

2、器乐方面:各类乐器,独奏、齐奏均可

3、舞蹈方面: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均可

五、比赛方法

比赛分预赛、决赛,各参赛形式将根据实际报名的人数,按比例分别评选出一、二、三奖和表演奖,并颁发奖金和荣誉证书。获奖选手将代表区参加第八届少年儿童器乐比赛。

六、报名时间

艺校范文篇2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而实践学分,则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专业从事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智力成果或参加科技竞赛取得优秀成绩,经学校实践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在具体的实践学分管理中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对实践学分的理解以及管理方式的不同对“实践学分”的命名也有所不同。例如,黑龙江大学将这种学分管理模式称为“三创学分”,大连理工大学则是“奖励学分”这一提法,中山大学等三所院校使用了“科研学分”这一提法,沈阳师范大学等大学则根据自己师范院校的特殊情况将这一管理模式称为“创新学分”,除了以上四种提法之外还有“项目学分”“研究学分”等不同的提法。笔者根据艺术院校的特殊性以及学生学分制管理中的特点认为“实践学分”这一提法更合适高等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

二、时代背景

高等院校实行艺术实践学分管理是有其自身的时代背景的。众所周知,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在高等艺术院校中设立实践学分,正是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管理者们在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多元化人才进程中的探索结果的不断深化与完善,是高校艺术院校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如何使自己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的一种有益探索。

三、理论依据

1.“教学做合一”思想

早在上个世纪初,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已经提出了“教学和一”思想。他认为教育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要在“做”上来进行的,“死读书”和“填鸭式”教学都是不可取的,教育工作者要把“教”“学”“做”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在在“做”这个实践过程中。这应是实践学分这一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管理理论中的最初萌芽。

2.艺术类人才的特殊性

高等艺术院校与其他工科院校与理科院校不同,艺术类院校的专业教学科研与创作是紧密相连的,教学的过程与实践的过程是相互贯穿的。除基础课之外,本科生在本科教学阶段所学都要表现的东西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因素,这种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知识习得模式区别于一般文理科统一的教学模式,这同样也是艺术创作的规律。

四、艺术实践的市场价值

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文化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相应的各项文化产业也进入新一轮的蓬勃发展阶段,各种艺术形式的文化市场业日益繁荣。因此,对艺术创作者的需求也就不断扩大,市场的发展、消费者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应的对各种文化产品的要求也就不断地提高,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刚刚毕业就要投入到这种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中,而刚刚毕业的学生显然对这一竞争还是一脸茫然。面对这种情况,艺术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来帮助学生们完成课堂学习与进入消费市场的直接对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可以让毕业生更早地了解到自己将要面临的竞争与挑战,为整个文化艺术市场培养更高质量、更有适应能力和更符合21世纪需求的人才。

五、艺术实践的教学价值

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实行实践学分管理还具有一定的管理价值。实践学分管理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延伸,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社会检验。艺术是一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当前在课堂所学的知识等到四年毕业之后就已经落伍,而实践学分这一管理模式不但可以随时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见所闻联系起来,寻找自己的不足以及课堂教学的缺陷,通过学生的积极反馈,教师们也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课程计划以及授课内容。学生在实践学分的获得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来探索并发现或自己去创造艺术规律。

六、艺术实践学分的类型

艺术实践学分主要由“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实践学分”三部分构成。

1.科研学分

科研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研究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著作或论文、研究成果获奖所获得的相应学分。

2.技能学分

技能学分是指参加相应学科的各种级别的专业竞赛获所获得的相应学分以及跟专业相关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所获得的学分。

3.实践学分

实践学分是指参加各类社会文化科技实践活动(包括公益艺术创作、公益艺术表演、文艺下乡),取得优秀成绩、受到表彰而获得的相应学分。

七、艺术实践学分的功能

1.艺术实践学分的实施有利于在校生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生参与到实践学分的获得过程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使学生们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的社会实践当中,并且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能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以此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2.艺术实践学分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而创新的最大源头就是不断地参与到具体的实践竞争当中。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的,开展艺术实践学分活动,同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目的就是要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创新实践的育人功能。

八、艺术实践学分在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艺校范文篇3

高等艺术院校在教学手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工作性质等方面具有特殊性。高等艺术院校教师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还要进行艺术创作展演。艺术展演的市场化取向、艺术创作的多元化风格,影响着师德建设的成效。

1、社会不良因素影响

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思想渗透到各行各业,学校教育领域也无一例外。不同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人生观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师,在时代大背景下个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市场经济追求价值的特点、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使高校教师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使高校教师产生重竞争轻合作的思想,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以及团队合作。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外的各种社会思潮通过文化交流进入我国,文艺领域成为社会思潮多元化的领域。当代社会思潮中道德自由意志论、消费主义价值观、后现代主义等思想冲击着高等艺术院校的师德建设。弄虚作假、形式主义、贪污腐败、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着高等艺术院校师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师德体系尚未完善。艺术圈子得名得利相对容易,对教师诱惑很大,一些教师追求个人奋斗,只关心个人名利和眼前利益,缺乏责任心,师德受到冲击。

2、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在加强师德建设方面缺少深刻的认识,没有配备专门的职能部门或人员全面系统的组织、协调师德建设。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在兼顾教学、科研和艺术创作的同时,能否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学校的重视程度和政策导向是关键。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完善,虽然不少高等艺术院校中设有教师督查委员会,但督查委员会抽查的主要还是教学,教师的师德水平不能仅仅依靠随即抽查的课堂情况来评定。高等艺术院校在教师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等测评考核过程中,存在着“重业务、轻政治”、“重业务、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过分重视教师科研以及艺术创作的成果,忽视了对教师思想态度和价值观的考察,忽略了一部分兢兢业业埋头于教学的教师的辛苦付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学校这种顾此失彼的政策导向,对教师的行为选择和师德修养产生不利的影响。

3、教师自我修养忽视

高等艺术院校教师的思想活跃、前卫,接受新事物快,在接受新思想时所形成的错误价值观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德行不规范。重创作、轻理论是艺术工作者的普遍观念,有的教师借口发挥艺术天性,言行张扬,在课堂上制造过度自由的氛围,造成散漫的课堂效果。一些教授理论课程的教师自知学生兴趣不高便自我放低要求,造成课堂质量不高,有的教师过分看重经济利益,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不足,缺乏工作热情有的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是看中高校工作的稳定,把更多的精力转向寻找捷径评职称;有的教师把工作重点转向卖字、卖画、拍戏、接工程等第二职业,兼职为主、本职为辅;有的教师忽视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在岗不敬业,不能正确处理教学、科研与创作的关系。高校中这种与师德要求相悖的现象形成了灰色氛围压抑真正有能力、潜心研究与教学的教师的才能体现,也扼制了学校师资技能的提高。高等艺术院校外聘教师比较多,他们中有部分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忽视了和学生在思想、生活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教书不育人。他们虽有自己的才能,但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师资格培训考核,个别教师没有足够的能力因材施教,在思想上会将一些对社会现象不负责任的牢骚带进课堂,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4、师德考评培训机制不完善

高等艺术院校师德考评缺乏科学性。近年来,高等艺术院校在工作中虽逐步强调师德,但缺乏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对相关的考核项目没有科学、严谨、系统的评价,使得对师德的考核变成一个虚指标,教师只要没有重大教学事故和违纪违规,师德考核基本上都能定为良好以上,反映不出师德实际状况和评价价值。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培训制度不健全。高等艺术院校教师有很大的自由性,讲完自己规定的课时后能够自由安排时间。虽然很多院系规定每周半天的政治学习,但是教师大多忙于个人事务,出勤率非常低,要统一进行针对性的师德培训非常困难,对于这一状况,学校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约束。而对于一些外聘教师,学校也没有针对性的师德培训计划以及相关制度约束。

二、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建设的科学途径

高等艺术院校教师是社会思想的传播者,是人类文明的建设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加强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认真针对现状探索相应的对策,着力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1、优化师德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师德环境,包含正确的师德舆论导向、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良的传统和校风等。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艺术院校的师德师风必然受大环境的影响,学校教师逐渐失去了从业的优越感,这种被挫伤的情感也会影响了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肯定教师的地位,理解、支持教师的工作,才会激发教师敬业、乐业和精业的精神。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各种社会思潮中消极和腐朽的观点,通过抓典型、树新风、理论研讨、评优选先等措施大力营造师德修养氛围,充分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学校环境对教师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有直接影响,因此,要净化校园环境。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对师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能够同化教师的精神风貌和态度情趣。因此,要从建立和谐校园入手,通过组织开展学术交流、经验交流等活动来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加强校园秩序建设,制定严格的校风班纪,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教师之间要团结,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友爱、互助的集体,在教学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科研上互助合作、共享成果。要加强对教师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和学术腐败行为的监督力度,营造“潜心钻研、严谨笃学”的学术氛围,保护教师的学术自由和学术成果。同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2、加强领导机制,完善制度管理

高等艺术院校的师德建设应该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党院办、组织部、人事处、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处、各二级学院等单位齐抓共管、联合协作、责任明确,共同承担起师德建设工作的责任。二级学院也要相应成立师德建设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的师德建设,建立师德建设两级管理体制。要强化相关领导师德建设责任意识,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高等艺术院校要本着师德建设的特殊性,建立一套规范、科学、切实有效的教师思想道德规范体系,用明确的制度严格约束和保障教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确立高等艺术院校教师的具体职责要求,最终将师德建设工作推向体制化、规范化、健康化和成熟化。首先,在录用新教师时,学校要严格核实三个考核标准:专业知识、思想道德状况、历史表现记录。将应聘人员的现实表现和原单位的意见结合起来,综合测评。其次,学校还要加强师德的日常考核,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定期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考核评分,与指标量化挂钩。按院系、教师类别不同,组织评分,并将综合评价数据资料存档记载,作为教师聘任、晋升、晋级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同时,学校还要做好相关的文化引导工作,大力宣传优秀教师事迹,对师德高尚、教学成果卓著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优秀典型人物的积极影响和正面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师德学习、竞争氛围。

3、提高思想修养,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加强教师政治思想教育。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大多出身于文科或艺术类专业,缺少理性辩证思维,容易凭主观感受判断事物,思想理论根基不扎实,容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对于强化教师的爱岗敬业、薪火相传的奉献精神和历史责任感都有着重要意义。高等艺术院校要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号召教师关心并献身政治,完善辩证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丰富思维方法。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高等艺术院校要严厉打击和采取措施防范教师队伍中出现“学术造假”风潮,坚决杜绝学术剽窃、创意剽窃等弄虚作假行为,以营造诚信的学术氛围。积极为教师队伍灌输大胆开拓、创新的教学思想,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创作工作中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切实做到诚信科研,乐于钻研。引导和督促教师切实履行好为人师表的职责,把科学的理论传授给学生,以优良的专业素养感染学生,在学生中树立起正面积极、品德高尚、勤奋严谨的导师形象。

4、完善考评体系,健全师德激励机制

努力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师德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自我评价系统,量化师德评价体系,促进师德建设内容具体化。规定考核的时间、方式和内容,通过不同的人群对教师的师德状况公开公正进行打分评价。考核内容根据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结合高等艺术院校的特点以及不同学科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各项指标的量化标准及各自所占权重,以满足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和创作为主型等不同类型教师的特殊情况,使考核结果尽可能准确的反映师德的真实状况。健全师德激励机制。对师德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建立师德档案,推行师德优先制,奖优罚劣。对违反师德的教师进行必要的批评处罚,在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事项中,给予一票否决。同时,要弘扬先进典型,使教师学有典范,赶有目标。通过评选师德标兵等,对师德表现突出者给予一定奖励,优先考虑他们在职务提拔、访问进修、出国留学等方面的利益需求。成立师德督导小组,开通师德建设举报渠道,对教师的师德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在教师教育中注重对教师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使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师德培训制度,将师德专题培训常态化、经常化。

三、小结

艺校范文篇4

二胡演奏专业技能课如何培养学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笔者认为首先要从二胡演奏的基本功训练和舞台演奏的心理素质训练着手。二胡演奏随着大批量新作品的问世与演奏技艺的不断提高,使得其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严格地考验了演奏者的基本功。然而,基本功的训练往往是艰苦的、枯燥的、单调的。但是缺乏扎实深厚的基本功艺术表现就会成为空话。之所以强调基本功在二胡演奏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表现音乐的情趣。那么基本功指的是什么呢?很多人认为:基本功不就是指掌握技术上音准、节奏的准确性吗?其实不然,音准、节奏仅仅是音乐最表层需要掌握的“对”的基础,而真正的音乐是要给予人们“美”的享受。只是“对”的音乐,还是不“美”的。但是,我们首先要使音乐是“对”的,然后才能表达出她的“美”。二胡演奏的基本功也是如此,既包括了技术上“对”的基本功,还包括了艺术上“美”的基本功。二胡演奏技术上的基本功包括了:

1.音准的基本功。要求善于辨别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纯律在乐曲演奏中的不同特点,毫厘不差地掌握各种调的音阶、琶音、音程模进;音的大小跳进,各种变化音,半音阶以及乐曲中旋律进行跌宕的按音准确。

2.节奏的基本功。演奏中能准确的表现各种节拍、节奏、板式、速度的变化能力。正板、散板泾渭分明,和谐统一;重音、强拍随其节奏变化而运用自如。不管板式变化何等复杂,节奏、节拍如何错综多样,始终持之均衡,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快慢相间而速度稳健;徐缓得速,有条不紊。

3.指法的基本功。包括了各种按音、滑音(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垫指滑音)、揉弦(滚揉、压揉、抠压揉、滑揉)、颤音、波音、装饰音、泛音(自然泛音、人工泛音)、保留指及各种换把的娴熟和准确,手指触弦富有弹性,力度变化相间,抬落指干净利索。

4.弓法的基本功。包括了有长弓、短弓、分弓、连弓、快弓、换弦、顿弓、断弓、抛弓、跳弓、颤弓、波弓、敲击弓等及各种弓法的混合使用。并有在音乐中进行改变、调整弓向以及在不同作品中设计不同弓法的能力。

二胡演奏艺术表现的基本功则包括了:

1.音色的基本功。强调发音纯正、圆润、浑厚、清亮。具有较强的空间穿透力。运用弓法、指法的技能使琴音产生不同的变化,以表现乐曲思想感情的不同需要。吟揉多变,刚劲中蕴纤细,柔美中露奔放,给人以声音悦耳、动听,音色和谐、秀美之感。

2.演奏力度的基本功。驾驭音乐作品各种力度表现的能力。根据乐曲的要求,能做到强弱对比鲜明,渐强、渐弱变化自然,突强、突弱得心应手。演奏中“爆发力”的控制恰到好处。做到强而不噪,弱而不虚;抑扬有制,各显其妙。

3.音乐表现的基本功。即对音乐的各种形态的反应敏锐,能利用各种手段、技巧表现作品思想内容,进行再创作,达到主客观的统一,以掀动欣赏者的心灵,更好地发挥音乐审美的能力。还包括了对作品曲式的详尽分析,风格特点的了解掌握,才能对乐曲进行艺术处理等。二胡基本功训练是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途径、方法。练琴也是,我们应该如何去练习基本功呢?首先,学习者应该是发自内心要自愿地去练习,并在练习中有意识地去寻找乐趣;其次,练琴要讲究方法:先练习基本功,再练练习曲,最后才练乐曲,其中注意避免一遍又一遍盲目地“过”曲子,要有针对性,对其难点要单独抽出采重点练习;再次,练琴一定要精神集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宁慢勿错,可对着节拍器由慢到快地练习;接着,合理分配练琴时间,练习时要开动脑筋、寻找突破口、更新观念等等。另外,要想掌握好二胡演奏的基本功,在学习过程中还需具备恒心、耐心、信心、决心。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多问、多记、多思、多听、多看、多练,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逐渐丰富,演奏技术才会不断提高,练习效果才会显著。

以上都是一般的学习方法,其实无论是运用什么方法,归根到底主要是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去练习,效果肯定能有提高,存在的问题也能得以解决。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方法。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努力花心思去解决。其实,真正的练琴,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练手”阶段,还要“练心”。“练手”或许我们只要通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要勤奋多练就能达到。然而,“练心”,却需要我们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学习,更需要我们平时的积累,去多听、多看、多思考。艺术的领域是无穷尽的,都是相通的,不仅仅只是音乐方面,也包括美术、诗歌、文学、影视等。如果说学二胡的人只会关注二胡,而对其他艺术一概拒之门外,那么他的音乐是肤浅的。例如,就音乐方面讲,平时的多听,不要仅仅只局限在与本专业上,其他只要是好的音乐,都必须听。优秀的作品,能够培养我们内心的音乐感觉,提高我们的音乐修养,修炼我们的心灵。像听到一部优秀的交响乐,里面激情的乐章气势磅礴,令人振奋;抒情的乐章细腻婉转,让人回味。当我们心中积累有这些美妙的感觉,在演奏时,也能下意识地去美化音乐,我们的艺术表现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完整的技术、技巧与完美的音乐表现是相辅相成的。

技术、技巧的不过关,音乐表现无从谈起;而缺乏生动的艺术表现力,演奏出来的音乐也是索然无味。这就是音乐艺术表现的妙谛。优秀的作品都是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民族性,都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再现,都有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浓郁的情感。所以仅仅练习音准、节奏以及弓指法是远远不够的。平时要积累丰富的生活知识,学会练琴的同时也学会“练心”,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思考、多观察、多学习、多实践,训练艺术想象力,提高审美意识,丰富艺术内涵,培养高尚情操。演奏乐曲时,我们也不再局限在基本的音准节奏中,而是要深一层去了解曲名的含义、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的风格特点、曲式结构、表现的思想感情等等,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设想,大胆合理地对乐曲进行更细致的处理和加工。艺术表现的二度创造,需要拥有独特的见解和判别能力,在正确地理解作品时进行再创造,加入合理丰富的想象,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拉出独特的韵味,而不是千篇一律,缺乏想法和演奏风格。同时,舞台演奏的心理素质训练也很重要。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二胡演奏者除了要具备过硬的基本功、良好的音乐艺术感觉、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为表演者带来宽广的表现空间,正确完整的传达创作者的精神,诠释作品的内涵,而且可以实现在创作者精神基础上的二次创作,使原作品具有升华性的创造意义。

艺校范文篇5

1、个性鲜明,感情细腻,但相应就显得组织纪律性较差艺术院校的学生长期接受专业的艺术教育和熏陶,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主观性就特别强,这一方面说明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且敢于表达,是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表现,但与此同时这样处理事情和与人交往过程中就会出现较多的问题。这是因为艺术教育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感性思考,而理性思考则相对缺乏,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下,既有可能导致学生片面的追求名利、过于现实,也有可能导致学生过于爱好标新立异和激进,以先行者和开拓者自居,不可否认,这些在一定的程度上作为学生应具备的品质和思想,但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则更多的是障碍,因为学生在这样一种思想状态下,组织纪律性较差,既不能很好的融入到一个常规的集体中去,也很难和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2、思维活跃,创造力强,但相应就显得集体观念淡薄活跃的思考能力和较强的创造能力是艺术院校在培养学生时的重要目标,因为这样一种培养才能够真正的建立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能力,但这同时还是一个度的把握和各种利害关系之间平衡的关系。学生在长期的专业培养下,既养成了个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独立创作的能力,但同时也养成了独来独往的习惯,集体观念极为淡薄,有的甚至还会有一定程度的敌对情绪,这样一种情绪的控制下,学生就很难正确的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缺乏大局意识。

3、专业特点强,艺术情结浓厚,但抗逆能力差艺术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在个人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上表现的非常明显,一方面是强调行为的放荡不羁,另一方面则强调性格的特立独行。他们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很大程度上存在浪漫情结,在现实中就显得思考问题过于简单、好恶过于分明以及对于外界的刺激和伤害过于敏感,在现实的生活中就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是伤害。除此之外,艺术院校的学生因为专业的原因,参加演出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多,这样一种风光无限的经历加之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使得很多学生很难从这样一种角色中走出来,一旦在之后的生活中遭受太大的落差,心理上就会很难接受,这样一种情绪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甚至可以认为是危险的。最后一方面就是艺术院校学生的个性较为极端,这是一种整体性的表现,也就是说,有的学生特别的开朗,有的学生特别沉默,很少有中间常规性格的,这样的极端性格不仅仅是对学生将来的处世和生活会造成障碍,甚至是在学校内部时,这样两种极端性格的碰撞也是很容易出现较大的问题。

4、文化基础薄弱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性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这是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既有国家招考政策上的原因,但更大程度上是学生自身意识上的问题。艺术院校的学生因为在专业课上较强的优越感,往往就会忽略理论学习,这样的结果就是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在知识面上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思考问题自然也就缺乏必要的深度,思辨性也不强。

二、艺术院校学生管理的两个原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艺术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上目前强调的是人治,但是这样一种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很难对学生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而艺术院校本身又有散漫、情绪不稳定等特点,以此很有必要针对于这样一些特点提出有效的沟通、交流和管理方式。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考虑到艺术院校学生自身的特殊性,我们提出以下两个基本的原则:

1、管理制度要严格对于艺术院校学生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管理制度的严格,这是因为艺术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某些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的制度和管理都会存有不服气或者是侥幸心理。因此针对于艺术生的管理制度就要在人人平等和对事不对人上做好工作,让制度能够真正的做到服人、公平、公正,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管理制度制定和操作上的简便易行。

2、管理制度强调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这一点实际上强调的是一个“爱”字,艺术生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一定程度上“服软不服硬”,何况管理制度毕竟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在对艺术生进行管理时还不能忽略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思想和感情交流,这一点无论是从思想政治的高度、管理的高度还是艺术教育的高度来讲都是很有必要的。从本质上来说,这样一种管理原则和严格的制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人性化的交流和管理能够消除制度上的冷漠和严格,以此来避免师生之间不良事故的发生。

三、艺术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建立与探析

1、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的实现对于高校管理水平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也是成功管理模式的体现,这是因为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来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艺术院校辅导员应该做的就是衡量和平衡好学生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之间的关系。不能仅仅只是把学生当做一个被管理的受体,这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而要让管理者转变思想,放下自己的架子,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这样学生的角色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对于学生而言,既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机会、更重要的是一种肯定和认可,这对于学生集体意识和责任感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

2、兼顾学校的统一要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上文中我们已经明确的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也就是说,这样一种鲜明而特殊的性格,既有好的一面,从管理的角度上讲也有不好的一面,而这也正是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我们提出,对于艺术院校学生的管理,显然是不能忽视学校的统一管理,除此之外,还要兼顾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实际上,艺术院校教育和管理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素质,但我们需要明确认识到的一点就是这样一种个性化的素质是要能够融入到大众和社会中去的,毕竟社会是学生最终的归属,没有人是脱离了社会以外而生活的,在管理中把握好这一点才能够做到个性和统一之间的有效平衡。

3、加强心理辅导工作在对艺术学院的学生进行管理时,另外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和完善好心理辅导体系,这在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中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同时也是艺术院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近些年来,高校的扩招使得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数不断的增加,自然而然的导致了艺术类学生就业上的困难,而艺术类学生本身所承担的学费和培养费较高,投入的成本较大,这样一种高的成本和低的回报之间的现实落差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也是很难接受的,这种情况就很容易造成艺术院校学生抑郁、焦虑等偏激心理状态的产生。而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处心理辅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这一状况。

艺校范文篇6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8号、16号文件和全市青年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促进同学成长成才为重点,以爱心教育和创建和谐校园为主体,深入“开放、包容、创新、务实”的办学理念,团结凝聚我校青年学生燃烧青春激情,共谱和谐乐章。

二、重点工作

1、大力加强团员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团委、学生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助手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青年学生与社会的和谐

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是首要任务。按照中央8号、16号文件的要求,以“我与祖国共奋进”为题,扎实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构筑青年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不断推动青年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坚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定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要广泛组织社会主义荣辱观,十八岁成人仪式等学习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一代“四有”新人。重点开展“文明礼仪、遵规守纪、净化校园”为主题的养成教育;开展“树立高尚理想,不怕困难顽强奋斗的励志教育”。广泛开展主题团日、论坛等活动。要积极开展“把微笑带给别人”等关爱活动,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发扬义工精神,提高道德素养,积极参与和谐社会构建。

2、促进青年学生与自然的和谐

普及环保及循环经济知识,组织形式多样的环保科学行动,如绿色行动,环保春游、秋游等主题活动,号召同学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绿色生活做起,自觉投身循环经济建设实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艺校范文篇7

一、艺术生产活动的历史性转变与艺术管理专业的设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艺术同其他经济、文化领域一样,在与市场相结合的过程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其中,艺术的商品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经济的高度发展,刺激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绝大部分艺术生产被转化为艺术商品生产,创造了可与物质生产相抗衡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导致当今艺术生产活动发生历史性转变。

(一)艺术生产目的发生变化传统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艺术家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艺术强调对人的熏陶、感染、教育等社会意义,艺术家皆“耻于言利”。而当代艺术商品生产的目的则是为了谋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强调投入产出比,通常会以票房、售价以及是否赢利作为成败的依据。

(二)艺术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传统艺术创作往往较为自由和率性,艺术家作为创作个体强调其艺术个性的表述,在创作过程中则须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封闭在清静的地方,经历较为漫长的创作周期,是一种相对孤立的自足式生产方式。而当今的艺术商品生产则由“创作”转变为“制作”。艺术“制作”是一种受制于市场规律的产业化运营方式,文化运营主体依据特定的社会或市场目标,对艺术生产活动进行整体策划、组织、经营和管理,依照工业化标准对艺术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专业化分工,利用机器设备、艺术基地等生产线、流水线对艺术品进行批量加工、生产,同时实现生产、传播、营销一体化。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副院长杨建港在谈及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的楚剧《大别山人》时说:“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地方戏的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别山人》既是艺术作品也是艺术产品,拍戏之前我们即对剧本进行了项目论证,策划它的卖点、受众群甚至预估了票房后,才开始做这个项目,可以说今天展演的火爆是严格按流程制作出来的结果。”同样参加文华奖角逐的歌仔戏《邵江海》的编剧曾学文也说:“我们的创作就好像工业产品的研发中心,首先得有好点子、好创意,然后再进入生产流水线进行精心排演与制作。”这些剧目背后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项目运转机制。可以说,由“创作”到“制作”是当今艺术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三)艺术生产主体发生转移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作品的所有权、支配权归艺术家或艺术团体。而艺术商品生产——“制作”的主体则为文化经营机构或个人,艺术家及其作品成为被经营和管理的对象,公司或制片人才是艺术作品的所有者。

(四)艺术生产活动的终端,即艺术接受发生了变化艺术创作时代,虽也有“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大众文化理念,但由于艺术品数量有限,传播方式、范围有限,仍属难得一见的奢侈品。而在艺术商品生产时代,艺术品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数量极为丰富,加之电视、网络等新的传播形式的高度发达,艺术已经成为普及性大众消费品。当今艺术产业化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化,使得艺术家不再把献身艺术与凭借艺术获取经济效益的观念、行为对立起来了。但是,作为创作主体,艺术家难以独立完成将作品变成商品的使命,更难以应对上述艺术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种种市场需求。由此便导致艺术活动中另一类群体——艺术经纪管理者的出现。由此可见,当前艺术管理学科的使命之一,就是为了在“制作”时代解决艺术进入市场的问题(保证艺术的良性发展也是艺术管理学科的重要使命)。传统的艺术学科培养艺术创作人才,而新兴的艺术管理学科则承担着对艺术活动进行策划、组织、经营、管理、传播、营销等功能。目前,国内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大都针对“制作”时代的市场需求进行设置。各专门艺术院校分别就所属学科专业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并且迅速地自觉地形成了对艺术管理人才市场的细分,音乐、美术、戏剧、影视、媒介等领域皆已各得其所。在这样的专业市场格局中,地域、单科都不占优势的综合艺术院校该何去何从?是像专门艺术院校那样分门别类地培养专项艺术管理人才,在业已形成的人才市场格局中分得一杯羹;还是另辟蹊径,打造自身特色和优势,谋求并做大属于自己的“蛋糕”呢?

二、艺术活动的发展趋于“跨界”和“综合”

与专门艺术院校相比,综合艺术院校的优势显然在于“综合”,在艺术管理视域内,也应该围绕“综合”这一资源优势来进行市场定位和特色打造,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艺校范文篇8

一、体验式教学概述

(一)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涵义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习必须以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为基础,提供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联的情境,促动学生“进入”情境,获得个性化的体验,使外在的知识内化到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而具有真正的意义。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成长过程,不只是把自主性作为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而是主张自主性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二)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体验式英语教学与人本主义理论有密切关系。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全人”的发展和学习者个人的内心世界,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即体验式学习之时。学习者最有效的学习是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体验的过程。[2]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另一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新的理解过程。该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体验哲学是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哲学根源。作为第二代语言学基础的体验哲学认为,语言是人的感官和心智对外部世界体验认知的结果,遵循的是现实—认知—语言这样的过程。[3]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认知、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4]体验式外语教学是近年来由我国学者提出的与体验哲学倡导的体验认知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体验式英语教学最直接来源于体验式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从体验到经验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并将所获知识付诸事件中验证从而获得的经验。[5]Kolb提出的“体验学习模式”将学习定义为“经验转换以及经验的获得和转换结合中产生知识的过程”。[6]其包含四个阶段:具体经历、思维观察、抽象概念和主动实践。具体经历是学习者体验新的情境阶段;思维观察是学习者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的阶段;抽象概念阶段是学习者理解所观察的内容,并转换成合乎逻辑的概念的阶段;主动实践学习是验证形成的概念并运用到解决问题之中的阶段。

(三)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特点

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在语言教学里的运用是外语教学理论的最新发展。[7]以此为基础的体验式外语教学模式必然有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习者学习阶段的转变而扮演着多种角色,为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引导、组织、监督和评估等。学生是交际者和任务的完成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自主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2.学习者的情感参与和知识系统的构建。体验式外语教学通过语言情景唤起学习者的内在发展需要和渴求,使学习者积极参与体验活动,并通过反思和自我评估,使内心世界不断进步。其将教学的注意力从外在知识的传授方式转移到学习者内在经验的转换效果,真正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3.活动的真切和实用性。体验式外语教学要求创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学生能力水平的活动情境,真实地、创造性地体验任务完成的过程,并转化为知识和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学习过程自主性与合作性。体验式外语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以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同时,还强调体验中的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互动中,体验语言交流的实际。

5.采用开放的、形成性的、多维度的评估体系。体验式外语教学通过多种途径,跟踪考察学生体验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多种因素,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全面真实反映学生发展的实际,并引导学生自我评估,让学生体验自己的进步与成功,形成对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

二、艺术院校中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实施途径

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对英语学习的投入不足,大多达不到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要求;他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兴趣不高,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专业练习上,轻视文化课学习;他们的专业个性化和实践性强,善于模仿和创造,实践活动繁多,活动较自由;他们的英语水平差异显著,不同专业、背景、水平的学生云集一堂。如何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求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在教学上,教学手段大多还较为传统单一,教材建设还难以适应艺术院校英语教学的特点,评估机制还比较机械。针对以上艺术学院英语教学现状,基于体验式外语教学模式的特点,笔者认为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艺术院校中开展体验式英语教学。

(一)设计贴近艺术学生生活的语言体验情境

贴切的语言体验情境是有效体验的前提条件,有利于学生建立原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感知、体会、理解和想象。教师首先要经常留意艺术学生的生活,善于将生活中的话题和语言交际形式引入课堂中,使学生产生共鸣。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语言素材,如教辅读物、网络资源、报纸杂志、广告标语、自拍创作等。也可以发动学生积极观察自己周围的语言情境并介绍到课堂。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语言描述、音乐渲染、图画再现、实物展示、角色表演等声像并茂地呈现情境。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

丰富适当的课堂交际活动是有效体验的基础。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交际活动,如模拟讨论、课件制作、素材查阅、面访调查、角色表演、游戏等,使学习者体验语言使用的过程。体验式英语教学中的活动应具有:

1.互动性和真实性。互动是交际的核心,学会互动的最好方法是通过互动本身。[8]互动交际可以在学生间、师生间,也可以在学生与机器间进行。另外,语言作为实现社会交际功能的工具,必须体现真实的交际目的。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学生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

2.自主性和合作性。教师应在活动中注意艺术学生水平的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小组活动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常用形式,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安排下,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与评估,有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自主体验,创造互动合作的氛围。

3.策略性和反思性。在体验式艺术英语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策略上的引导和反思,使学生不仅能体验学习的结果,更能体验学习的过程,更快地提高自主实践能力。

4.多样性与连续性。对教学活动进行多样地安排,将读写活动与听说活动、基础活动与拓展活动、交际活动与专业活动、探索活动与反思活动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综合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多样性的活动应根据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系统安排,保持连续性,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只求形式热闹,忽视教学目标的承接。

(三)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是有效体验的保障。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英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观念。艺术英语教师要深刻领会《课程要求》的精神,充分认识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体验为中心内容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如小组讨论、心得报告、师生座谈等,引导艺术学生从过度依赖教师的传统学习方式向积极主动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转变。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方法,如调查、访谈、案例分析、观察等了解艺术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特点。还要了解相关艺术专业的知识和特点,懂得多媒体及网络的使用,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贴切的体验情境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情感和信息支持。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优势,并注意角色的转换。教师应为学生的体验过程服务,不仅发挥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还应有效地担当起教学内容和场景的设计者、教学兴趣态度的调节者、语言使用的示范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策略的传授者、语言实践的组织监控者、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经验总结的启发者、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评估者的角色。

(四)加快符合艺术英语体验式教学的立体化教材建设

与时俱进的体验式英语教材是有效体验的关键。教材应遵循《课程要求》,结合外语教学理论和艺术院校的教学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具体来说应:

1.以有关艺术学生生活的主题为主线,安排课文和教学材料,创设贴切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保证信息输入的反复性和高频度,促使学生根据主题将新旧知识融合。

2.注重实用性,加强与艺术学生相关的实用听说和读写训练,如面试招聘、会展演出介绍、写生参观、新闻播音、名片、海报等。

3.注重体验过程和策略指导,要从任务的提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结果和评估等方面给予提示和样例,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在确定目标和重点的情况下,保证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语言技能的均衡发展和任务的连续性。

4.实现立体化设计,拓展语言体验情景。教材应配以网络多媒体支持,及时提供有关课程和学习等相关资源。

5.突出文化体验和德育培养。通过单元主题和活动的设计,使语言材料与文化、德育内容相融合,在提高艺术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

(五)改革艺术英语教学评估体制,加强形成性评估的地位

科学的教学评估是有效体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在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要努力通过多种方式,如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作业和单元测试、网上自主学习记录、学生自评和互评记录、学习档案记录、座谈等加强形成性评估的地位。当然,形成性评估不能排斥终结性评估,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估的内容和功能才更具体、更完备,对学生的评估才能更公正、全面。

(六)有效发挥网络多媒体在艺术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有效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是有效体验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网络系统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一身,能实现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种交流,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网页、聊天工具、语音室、数据库、超文本等媒介,可以更好地创设真实的体验情境和进行跨学科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师生收集素材和学习资源、展示成果提供平台。计算机网络技术对认知和交际过程的模拟,可以使学生的体验过程更加直观。此外,多媒体网络技术拓展了课堂体验的时空,方便了师生的及时沟通和教师对学生的监督评估。但网络多媒体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以及教师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传统教学在情感交流和灵活性方面的特点,也要防止出现教师过度依赖课件、忽略对学生体验过程的指导、片面追求形式、迷失教学目标和重点等情形。

(七)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艺校范文篇9

一、体验式教学概述

(一)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涵义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习必须以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为基础,提供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联的情境,促动学生“进入”情境,获得个性化的体验,使外在的知识内化到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而具有真正的意义。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成长过程,不只是把自主性作为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而是主张自主性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二)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体验式英语教学与人本主义理论有密切关系。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全人”的发展和学习者个人的内心世界,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即体验式学习之时。学习者最有效的学习是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体验的过程。[2]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另一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新的理解过程。该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体验哲学是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哲学根源。作为第二代语言学基础的体验哲学认为,语言是人的感官和心智对外部世界体验认知的结果,遵循的是现实—认知—语言这样的过程。[3]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认知、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4]体验式外语教学是近年来由我国学者提出的与体验哲学倡导的体验认知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体验式英语教学最直接来源于体验式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从体验到经验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并将所获知识付诸事件中验证从而获得的经验。[5]Kolb提出的“体验学习模式”将学习定义为“经验转换以及经验的获得和转换结合中产生知识的过程”。[6]其包含四个阶段:具体经历、思维观察、抽象概念和主动实践。具体经历是学习者体验新的情境阶段;思维观察是学习者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的阶段;抽象概念阶段是学习者理解所观察的内容,并转换成合乎逻辑的概念的阶段;主动实践学习是验证形成的概念并运用到解决问题之中的阶段。

(三)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特点

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在语言教学里的运用是外语教学理论的最新发展。[7]以此为基础的体验式外语教学模式必然有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习者学习阶段的转变而扮演着多种角色,为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引导、组织、监督和评估等。学生是交际者和任务的完成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自主的创造性学习活动。2.学习者的情感参与和知识系统的构建。体验式外语教学通过语言情景唤起学习者的内在发展需要和渴求,使学习者积极参与体验活动,并通过反思和自我评估,使内心世界不断进步。其将教学的注意力从外在知识的传授方式转移到学习者内在经验的转换效果,真正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3.活动的真切和实用性。体验式外语教学要求创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学生能力水平的活动情境,真实地、创造性地体验任务完成的过程,并转化为知识和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4.学习过程自主性与合作性。体验式外语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以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同时,还强调体验中的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互动中,体验语言交流的实际。5.采用开放的、形成性的、多维度的评估体系。体验式外语教学通过多种途径,跟踪考察学生体验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多种因素,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全面真实反映学生发展的实际,并引导学生自我评估,让学生体验自己的进步与成功,形成对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

二、艺术院校中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实施途径

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对英语学习的投入不足,大多达不到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要求;他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兴趣不高,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专业练习上,轻视文化课学习;他们的专业个性化和实践性强,善于模仿和创造,实践活动繁多,活动较自由;他们的英语水平差异显著,不同专业、背景、水平的学生云集一堂。如何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求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在教学上,教学手段大多还较为传统单一,教材建设还难以适应艺术院校英语教学的特点,评估机制还比较机械。针对以上艺术学院英语教学现状,基于体验式外语教学模式的特点,笔者认为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艺术院校中开展体验式英语教学。

(一)设计贴近艺术学生生活的语言体验情境

贴切的语言体验情境是有效体验的前提条件,有利于学生建立原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感知、体会、理解和想象。教师首先要经常留意艺术学生的生活,善于将生活中的话题和语言交际形式引入课堂中,使学生产生共鸣。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语言素材,如教辅读物、网络资源、报纸杂志、广告标语、自拍创作等。也可以发动学生积极观察自己周围的语言情境并介绍到课堂。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语言描述、音乐渲染、图画再现、实物展示、角色表演等声像并茂地呈现情境。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

丰富适当的课堂交际活动是有效体验的基础。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交际活动,如模拟讨论、课件制作、素材查阅、面访调查、角色表演、游戏等,使学习者体验语言使用的过程。体验式英语教学中的活动应具有:1.互动性和真实性。互动是交际的核心,学会互动的最好方法是通过互动本身。[8]互动交际可以在学生间、师生间,也可以在学生与机器间进行。另外,语言作为实现社会交际功能的工具,必须体现真实的交际目的。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学生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2.自主性和合作性。教师应在活动中注意艺术学生水平的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小组活动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常用形式,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安排下,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与评估,有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自主体验,创造互动合作的氛围。3.策略性和反思性。在体验式艺术英语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策略上的引导和反思,使学生不仅能体验学习的结果,更能体验学习的过程,更快地提高自主实践能力。4.多样性与连续性。对教学活动进行多样地安排,将读写活动与听说活动、基础活动与拓展活动、交际活动与专业活动、探索活动与反思活动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综合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多样性的活动应根据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系统安排,保持连续性,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只求形式热闹,忽视教学目标的承接。

(三)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是有效体验的保障。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英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观念。艺术英语教师要深刻领会《课程要求》的精神,充分认识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体验为中心内容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如小组讨论、心得报告、师生座谈等,引导艺术学生从过度依赖教师的传统学习方式向积极主动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转变。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方法,如调查、访谈、案例分析、观察等了解艺术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特点。还要了解相关艺术专业的知识和特点,懂得多媒体及网络的使用,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贴切的体验情境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情感和信息支持。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优势,并注意角色的转换。教师应为学生的体验过程服务,不仅发挥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还应有效地担当起教学内容和场景的设计者、教学兴趣态度的调节者、语言使用的示范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策略的传授者、语言实践的组织监控者、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经验总结的启发者、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评估者的角色。

(四)加快符合艺术英语体验式教学的立体化教材建设

与时俱进的体验式英语教材是有效体验的关键。教材应遵循《课程要求》,结合外语教学理论和艺术院校的教学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具体来说应:1.以有关艺术学生生活的主题为主线,安排课文和教学材料,创设贴切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保证信息输入的反复性和高频度,促使学生根据主题将新旧知识融合。2.注重实用性,加强与艺术学生相关的实用听说和读写训练,如面试招聘、会展演出介绍、写生参观、新闻播音、名片、海报等。3.注重体验过程和策略指导,要从任务的提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结果和评估等方面给予提示和样例,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在确定目标和重点的情况下,保证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语言技能的均衡发展和任务的连续性。4.实现立体化设计,拓展语言体验情景。教材应配以网络多媒体支持,及时提供有关课程和学习等相关资源。5.突出文化体验和德育培养。通过单元主题和活动的设计,使语言材料与文化、德育内容相融合,在提高艺术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

(五)改革艺术英语教学评估体制,加强形成性评估的地位

科学的教学评估是有效体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在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要努力通过多种方式,如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作业和单元测试、网上自主学习记录、学生自评和互评记录、学习档案记录、座谈等加强形成性评估的地位。当然,形成性评估不能排斥终结性评估,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估的内容和功能才更具体、更完备,对学生的评估才能更公正、全面。

(六)有效发挥网络多媒体在艺术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有效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是有效体验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网络系统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一身,能实现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种交流,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网页、聊天工具、语音室、数据库、超文本等媒介,可以更好地创设真实的体验情境和进行跨学科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师生收集素材和学习资源、展示成果提供平台。计算机网络技术对认知和交际过程的模拟,可以使学生的体验过程更加直观。此外,多媒体网络技术拓展了课堂体验的时空,方便了师生的及时沟通和教师对学生的监督评估。但网络多媒体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以及教师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传统教学在情感交流和灵活性方面的特点,也要防止出现教师过度依赖课件、忽略对学生体验过程的指导、片面追求形式、迷失教学目标和重点等情形。

(七)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艺校范文篇10

关键词:中等艺术学校素质教育探索思考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中等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艺术教育更应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但目前,全国大多数中等艺术学校的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招生持续滑坡,生源素质下降,规模开始萎缩等。在这种形势下,中等艺术教育该如何摆脱困境,快速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乃是强有力的措施。

一、加大思想品德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艺术学校的学生年龄大致在10—18岁之间,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是独立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学校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严肃校风校纪,并真正贯彻落实到教学、日常活动中去。第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成立德育委员会,由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学科设专职支部书记主抓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第三,活跃校园文化,努力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气氛,使学生有进取心,教师舒心,家长放心。第四,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遵守纪律的观念、文明的行为习惯、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强化文化课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由于中等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薄弱,给他们的升学和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若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第一,要调整课时比例,细心研究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在遵循文化部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调整文化课程比例。目前,艺术类中专大多采用全日制普通初、高中教材。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时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科学地精选、取舍,尽快建立符合自己实际的文化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第二,注重教研,探讨艺术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方法和途径。组织文化课教师参加“新大纲、新教材”及各种教学改革研讨会,定期到重点中学听课、观摩,积极撰写教改、教研论文,研究艺术类文化课教学如何在课时少等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新方法。

第三,要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之外,开设各种文化辅导、补习班。对文化课基础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对入学后文化成绩较差的部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以小班形式补课,使之尽快达到中等生水平;对参加高考的毕业生开办高考补习班,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升学成绩。

三、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

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人才质量和水平如何,关键在于学习了什么课程,从所学课程中获取怎样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因此,中等艺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第一,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在课程体系中,根据实用、实效的原则,形成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专业技能为核心、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为专业技能服务的课程体系结构。这就需要适当压缩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加强文化课和专业课,以适应学生升学就业的需要。

第二,加大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大部分艺术学校都是以戏曲专业起家的,可以把戏曲专业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而积极推进各学科的专业课程改革。戏曲专业课程改革首先要以京剧表演专业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推进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调整部分专业课的设置,遴选规范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教学研究,强化集体备课,博采其他艺术门类之长为京剧教学所用。在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研组、学科和学术委员会的积极作用,认真论证、抓住重点、举一反三、务求实效。积极倡导教学方式改革,使学生从“要学会”向“要会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方式转变,使学生从纷繁的灌输教学中解脱出来,留给学生更多的消化吸收空间,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他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要以京剧表演专业改革的思路为指导,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加强教研,及时总结,扩大积累,特别是新专业要尽快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

第三,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要建立校、科两级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构,学科评价机构由科主任牵头组成,学校评价机构由校学术委员会组成;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对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各学科的专业主课;并把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学科主任及个人,存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评职、晋级及岗位工资的重要依据;还要逐步建立科学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以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学生全面素质的稳步提高。

四、重视青春期教育指导,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中等艺术学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虽然好于中小学和其他中专学生,但继续提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美术、器乐等专业做到保证体育课时、有专职体育教师、有体育设施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加强疏导教育,使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前途、家庭、社会、荣誉、人际关系等。

综上所述,中等艺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摆在当前需要认真思考并积极落实的重要工作。只要艺术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就一定能使艺术教育走出困境,快速健康地发展,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0-28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