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控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4:20:37

疫病控制

疫病控制范文篇1

1.1目的

为确保在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确保我县畜牧业健康发展,促进出口贸易和社会经济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社会安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辽宁省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应急预案》及《铁岭市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2.1本预案所称重大动物疫病是指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A类疫病,以及其他对人畜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措施的动物疫病。

1.2.2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本预案规定,做好控制重大动物疫情所需经费、物资、设备、技术等储备,按年度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各级人民政府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遵循“早、快、严、小”的原则,按照本预案规定,做到统一指挥,有关部门通力协作,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尽快控制和扑灭疫情。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指挥系统

设立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指挥长由县政府主管领导担任,畜牧、计划、财政、公安、商业、卫生、工商、交通、质量技术监督、铁路、商业、外经、司法、林业、电信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全县重大动物疫病疫情的控制工作,决策有关重大事项。

2.2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动监局,按照指挥部决策,负责统一指挥紧急疫情的控制工作;分析疫情及发展态势,及时提出有关本预案的建议;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地区落实本预案,并监督实施。

各乡、镇人民政府,农林场办事处要设立相应的指挥部和办公室,负责指挥和实施辖区内重大动物疫病疫情的控制和扑灭工作。

2.3部门职责

2.3.1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调集动物防疫和防疫监督有关人员开展疫情控制工作;建立疫情监测网站,做好疫情监测、预报工作;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迅速对疫情做出全面评估;诊断疫病,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提出封锁建议,并参与组织实施;参与组织对疫点内染疫畜禽的扑杀及无害化处理工作,监督指导对疫点、疫区内污染物和场所等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组织对疫区、受威胁区易感动物实施紧急免疫接种;对疫区、受威胁区内的易感动物及产品生产、贮存、运输、销售等活动进行检疫和监督管理;建立紧急防疫物资储备库,储备疫苗、药品、诊断试剂、器械、防护用品、交通及通讯工具等;评估疫情处理及补贴所需资金,安排资金使用计划;培训防疫人员,组织成立疫情处理预备队;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对经过省境运输动物及其产品的车辆监督检查、查证(检疫证明、消毒证明和各种审批手续)、验物、补检、重检、处理疫病动物,依法处罚违法行为,车辆免费实施消毒;组织对疫点、疫区及周围群众的宣传工作。

2.3.2计划部门:负责紧急动物防疫物资储备、调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安排。

2.3.3财政部门:负责安排紧急动物防疫储备金和紧急动物防疫物资储备所需资金。

2.3.4民政部门:负责疫区受灾群众的安抚和救济工作。

2.3.5交通、铁路部门:负责优先运送控制扑灭疫情人员、物资、药品和器械,配合畜牧兽医部门做好动物防疫监督检查工作和疫区封锁工作。

2.3.6公安、武警部门:协助做好疫区封锁、疫点内畜禽的扑杀,加强疫区社会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

2.3.7工商部门:根据对疫区封锁情况,关闭疫区内畜禽及其产品加工、交易场所。

2.3.8监察部门:协助畜牧兽医部门做好动物防疫监督检查工作。

2.3.9卫生部门:负责疫区内人员的疫情监测和预防工作。

2.3.10科技部门:负责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控制技术储备,安排研究项目。

2.3.11气象部门:提供疫区及周边地区气象资料。

2.3.12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加强对禽鸟屠宰及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严防禽流感疫区的禽鸟及其产品进入我县加工销售环节;立即对集贸市场、冷库和禽类产品加工点进行全面检查,防止疫区的禽鸟及其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发现非法入境及疫区的禽鸟类及其产品立即报告。做好畜禽产品进出口检疫检验工作。

2.3.13商业、外经、司法、林业、电信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协助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作好紧急疫情处理工作。

3.1预测、报告、值班

3.1监测与报告

根据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数量、传播速度、流行范围和趋势,将划分为三个等级。

3.1.1一级疫病控制应急预案(省级),当疫情涉及两个(市级)以上行政区域时,启动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即辽宁省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

3.1.2二级疫病控制应急预案(市级),当疫情涉及两个县区(县级)以上行政区域时,启动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即铁岭市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

3.1.3三级疫病控制应急预案(县级),当疫情发生在县、(市)、区内各乡镇时,启动三级即县(市)、区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

3.2值班系统

*县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指挥部总值班室试行24小时值班。总值班室负责人:周绍浩

总值班室电话:5825377(白天)5822511(晚上)

4.应急响应

4.1县级以下疫情的应急措施

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加强对辖区内从事畜禽饲养、经营及畜禽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的单位和个人的监督管理。

4.1.1乡(镇)场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或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发现可疑重大动物疫情或接到可疑重大动物疫情报告时,要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发病畜禽实行临时隔离措施,限制同场(户)畜禽及其产品的流动,并监督消毒等措施的实施。

4.1.2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可疑重大动物疫情报告后,必须立即派人到场,对疫情进行确认,必要时请指定专家进行现场诊断,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集病料,送指定中心实验室检验。

4.1.3确认为重大动物疫情后,疫区乡镇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办公室要立即向同级人民政府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报告,提出三级疫情控制措施建议。疫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要立即启动本地区的疫病控制应急预案,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组建并立即调集动物疫情处理预备队,同时要按照有关规定迅速上报疫情。

4.1.4疫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要立即召集会议,针对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分别做出封锁、销毁、消毒、免疫接种、限制畜禽产品流动等控制和扑灭疫情的有关决策,疫区人民政府封锁令,组织有关单位,对疫点、疫区、受威胁区采取封锁、扑杀、消毒、无害处理、紧急免疫等应急处理措施,迅速扑灭疫情。有关部门要做好疫区内生产、生活安排,保证疫情控制工作顺利进行。

4.2县级疫情的应急措施。

4.2.1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应急措施

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办公室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当迅速派人赴现场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病情况,确定疫情严重程度,分析疫情发展趋势,提出三级疫情控制工作方案,报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启动本地区的控制应急预案。同时将疫情报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

4.2.2县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应当立即召集会议,通报情况,对工作进行周密部署。及时调集人员、物资、资金、督促各地和各部门落实各项措施,并将控制、扑灭方案及其执行进度情况及时上报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办公室要立即按照指挥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组织有关部门落实。

4.3当疫情涉及本市其他县行政区域时,请求市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采取应急措施。

保障系统

5.1物资保障:建立县和乡(镇)区紧急防疫物资储备库,储备物资(包括紧急用疫苗库、药品库、器械库等。)。储备库应设在交通方便、具备储运条件、安全保险的区域。

5.2资金保障:县、乡各级财政每年储备紧急防疫物资、扑杀病畜补贴、疫情处理、疫情监控所需资金。

5.3技术保障:建立县诊断实验室,负责重大动物疫病实验室诊断。

5.4人员保障:各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培训动物防疫人员,设立现场诊断专家组,负责提供控制和扑杀疫情的技术决策建议和现场诊断。组建疫情处理预备队。

6.后期处理

6.1各乡、(镇)、场政府参照本预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重大动物疫情控制应急预案。

6.2从事畜禽饲养、经营和畜禽产品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预案的规定,在疫情发生后执行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办公室提出的疫病控制方案和措施。

6.3对违反本预案规定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7.重大动物疫病处理事项

7.1重大动物疫病疫情报告、通报

7.1.1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疫情时,必须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立即赴现场进行诊断,并提出处理意见,采取防疫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立即执行,不得拒绝或推托。

7.1.2疫情报告形式。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按照农业部《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的规定,以最快的形式报告疫情。

7.1.3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疫情报告内容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病畜禽的种类和品种、日龄、死亡数量、临床病变,实验室诊断初步结果,养殖场(户)的生产和免疫接种情况,已采取的控制措施,疫情报告单位和个人,联系方式。

7.1.4县级乡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初步确定,同时,分别向乡镇场和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7.2动物疫情处理预备队

7.2.1动物疫情处理预备队组成。

7.2.2.1兽医专业人员。包括:兽医行政官员、临床诊断技术人员、动物免疫人员、动物检疫人员、动物防疫监督人员和动物疫病检验化验人员。

7.2.1.2消毒、扑灭处理辅助人员。

7.2.1.3公安人员。

7.2.1.4卫生防疫人员。

7.2.1.5其他方面人员。

7.2.1.6县、乡镇场区预备队人员。

预备队人员情况:县级一般情况下由50人组成,乡级一般情况下100人左右组成。

*县动物防疫处理预备队组成单位如下:

县委宣传部1人

县动监局:15人,其中局机关5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5人,县动物防疫监督检验所5人。

县计划经济委员会:1人

县公安局:2人

县卫生局:2人

县商业局:1人

县工商局:1人

县财政局:1人

县交通局:1人

县监察局:1人

*火车站:1人

县民政局:1人

县广播电视局:1人

县司法局:1人

县气象局:1人

县质量技术监察局:1人

县林业局:1人

县外经局:1人

县电信局:1人

县科委:1人

县农发委:1人

县武警中队:1人

7.2.2任务。负责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具体实施有关疫情处理工作。

7.2.3培训。预备队组成后,应当对预备队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7.2.3.1动物疫病知识。包括: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检疫检验要点等。

7.2.3.2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病料采集及送检、免疫注射、消毒、疫情检测等;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划分和管理;隔离、封锁、扑杀及无害化处理;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监督检查站的设立与工作开展;其他相关知识。

7.2.3.3个人防护知识。

7.2.3.4治安与环境保护。

7.2.3.5工作协调、配合要求。

7.2.3.6其他有关知识。

7.3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7.3.1疫点:指患病动物所在的地点,一般是指患病畜禽所在的畜禽场(户)或者有关屠宰、经营单位和所在村屯。

7.3.2疫区:指以疫点为中心的所在乡镇内(禽流感的疫区为半径3至5公里)区域。疫区划分时应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

7.3.3受威胁区:指疫区为顺延5至3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7.4封锁

7.4.1封锁地区的划定。由所在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7.4.2封锁令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请当地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同级人民政府在接到封锁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封锁令。

7.4.3封锁的实施。对疫区进行封锁,并对疫点、疫区、受威胁区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7.4.3.1疫点

7.4.3.1.1严禁人、畜禽与车辆的进出和畜禽产品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运出,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出入时,须经所在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批准,经严格检疫、消毒并符合防疫要求的方可出入。

7.4.3.1.2对所有的畜禽及畜禽产品,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进行扑杀及无害化处理。

7.4.3.1.3疫点出入口必须有消息措施,疫点内所有的运载工具、用具,畜禽舍、屠宰和贮存场所及环境等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对动物粪便、垫料、饲料等可能受污染的物品,必须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进行无害化处理。

7.4.3.2疫区

7.4.3.2.1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立临时性检疫消毒站,设置专人和消毒设备,禁止动物、动物产品出入疫区,对进出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消毒。特殊情况下,出入疫区的动物和动物产品事先必须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批准,经严格检疫、消毒后方可出入。

7.4.3.2.2停止易感动物及其产品的交易、移动。

7.4.3.2.3对易感动物进行监测和紧急免疫接种。

7.4.3.3受威胁区

7.4.3.3.1对所有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7.4.3.3.2对易感动物实施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

7.4.4封锁令的解除。疫点内所有畜禽及其产品按规定处理后,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彻底消毒,15日后,(禽流感21日),经动物防疫监督人员审验,认为可以解除封锁时,由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向原封锁令的政府申请解除封锁令。疫区解除封锁后,要继续对该疫区进行疫情监督,6个月后如未发现新的疫情,即可宣布该疫情扑灭。

7.5消毒

7.5.1消毒前的准备

7.5.1.1消毒前必须清除畜禽粪便、污物、饲料、垫料等。

7.5.1.2消毒必须选择对畜禽病毒有效的药品。

7.5.1.3备有喷雾器、火焰喷射枪、消毒车辆、消毒防护器械(口罩、手套、防护靴等)、消毒容器等。

7.5.2消毒

7.5.2.1饲养场(户)金属设施设备的消毒,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

7.5.2.2饲养场(户)的畜禽圈舍、场地、车辆等,可采取用消毒液清洗、喷洒等消毒方式。

7.5.2.3饲养场(户)的畜禽饲料、垫料等,可采取深埋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等消毒方式。

7.5.2.4畜禽粪便等,可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或焚烧等消毒方式。

7.5.2.5饲养、管理等人员,可采取淋浴消毒,饲养、管理人员的衣帽鞋被污染的物品,可采取浸泡、高压灭菌等方式处理。

7.5.2.6疫点内办公室、饲养人员的宿舍、公共食堂等场所,可采用喷洒的方式。

7.5.2.7对屠宰加工、贮存等场所的消毒,可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并避免造成有害物质的污染。

7.6应急防疫物资储备及管理

7.6.1物资储备

7.6.1.1疫苗:口蹄疫浓缩苗及禽流感H5、H7、灭活菌,其他亚型疫苗视实际情况贮备。

7.6.1.2诊断试剂:禽流感琼扩抗原及标准血清,H5、H7、H9分型抗原及标准血清,其他13个亚型分型抗原及标准血清,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诊断所需试剂视实际情况做适当储备。

7.6.1.3消毒药品:氯制剂消毒药品、复合酚制剂、火碱、甲醛、高锰酸钾等。

7.6.1.4常用消毒设备:高压消毒机、轻便消毒器;消毒容器规格:20升、50升。

7.6.1.5防护用品:透气连体衣裤重胶手套、普通白大褂、帽子、口罩、防水鞋、安全风镜。

7.6.1.6其他用品:毛巾、手电筒、一次性2毫升注射器。

7.6.1.7运输工具:密封防护卡车、大卡车、防疫车。

7.6.1.8密封工具:高强度密封塑料袋。

7.6.1.9通讯工具:移动电话、大功率车载电话、对讲机。

7.6.2管理办法

7.6.2.1应急物资储备于县、乡(镇)、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物资储备库。

7.6.2.2应急物资储备由县、乡(镇)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管理,由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统一调配。

7.6.2.3储备的应急物资要妥善保管,定期检查,特殊物品要根据其有效期进行更换,保持所有应急物资随时处于有效状态。

7.6.2.4应急物资仅用于控制和扑灭重大动物疫病疫情,不得挪用。

疫病控制范文篇2

1.环境对肉鸡疫病防治的影响

1.1饲料污染。肉鸡饲养过程中,养殖户需要储存一定量的饲料供应肉鸡食用需求,若养殖场环境存在高温、高湿、通风不畅等问题,极容易引起饲料的发霉变质,肉鸡食用后容易导致黄曲霉中毒或营养不良,进而影响肉鸡的身体健康和肉质,导致肉鸡患病,提高养殖户养殖成本,影响肉鸡养殖户的经济收入。1.2病原体迅速繁殖、传播。肉鸡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都是通过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进行繁殖和传播,这些病原体大多喜欢温度和湿度较高的环境,若养殖场中保持高温、高湿度、通风不畅,病原体会大量滋生,对肉鸡进行传播,导致肉鸡患病;且肉鸡养殖场内的肉鸡数量多以万计数,每天排泄出的粪便重量上吨,若不能及时清理和消毒,粪便中存在的病菌也容易在温湿度适宜的环境中大面积繁殖,对周围肉鸡进行传染,或污染饲料,导致肉鸡患病。1.3寄生虫及其宿主迅速繁衍。肉鸡养殖场内因为聚集大量的肉鸡和饲料,非常容易引起老鼠、苍蝇、蚊子的聚集,这些生物的存在不仅会污染肉鸡饲料,影响肉鸡饮用水清洁,还为寄生虫提供了大量的中间宿主,在温湿度适宜的肉鸡养殖场中,蚊蝇滋生继而传播病虫害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肉鸡的住白细胞虫病、姜虫病等病害就是通过苍蝇传播的。

2.通过环境控制对肉鸡疫病防治进行正向影响的措施

2.1定时进行鸡舍及其周边地区消毒。消毒是一种控制病菌、寄生虫繁殖和传播的有效手段,也是当前养殖户保证养殖场内卫生环境的最有效、最简洁手段。鸡舍可以用生石灰来进行吸湿和杀菌,进出鸡舍的工作人员需要用紫外灯将衣物和随身物品进行消毒,方可进入鸡舍,避免携带病菌、寄生虫进入肉鸡活动范围,除此之外,肉鸡养殖场应当控制外来人员的进出,如有必要也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后方可。肉鸡养殖场门口和鸡舍门口应当设置消毒池,对往返运送肉鸡或饲料的车辆进行彻底消毒,最大程度上避免病菌在肉鸡养殖场范围内的传播。2.2及时处理鸡粪。我国目前的肉鸡养殖场规模多在万只以上,小型个人养殖场不计其数,每天产出的鸡粪数量可想而知,鸡粪若不能够及时清理出鸡舍,不仅会污染肉鸡的饲料和饮用水,还有可能传播病菌、为寄生虫卵提供生存空间,因此养殖户要做到及时将鸡粪清理出鸡舍,避免肉鸡患病;清理出的鸡粪不可随意外运丢弃,也不可长时间堆积在养殖场范围内,避免鸡粪腐化为蚊蝇、病菌、寄生虫的繁殖提供场所,鸡粪是农家肥的来源之一,养殖户可与周边种植业、林果业农户进行合作,将鸡粪销售给农户,一方面消化了鸡粪带来的后续不良结果,另一方面提高了养殖场的收入。2.3控制鸡舍温度有效通风。为了保证肉鸡的身体健康,保证鸡雏的健康成长,鸡舍需要保证温度的均衡,不可出现大幅度的温度浮动,避免因温度的变化导致鸡群感冒,但养殖户要注意冬季的鸡舍通风问题。夏季环境温度高,鸡舍正常通风可以有效排除废气;冬季温度低,养殖户为了鸡舍保温多采用封闭鸡舍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鸡舍通风,容易导致细菌、病毒无法及时被排出,进而导致肉鸡患病,因此养殖户在冬季也要进行有效通风,例如在一天温度最高时进行通风,风扇排风等,都可以在维持温度的同时更换鸡舍内空气。2.4及时处理病死鸡尸体。肉鸡养殖过程中,出现病害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即使采用了疫苗等防治手段,仍然不可避免有病弱的鸡雏出生或成年鸡患病,养殖户要将病鸡及时清理出鸡群,避免病害大面积传播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清理出的病鸡不可食用、不可贩卖也不可掩埋了事,养殖户要及时将病鸡和死鸡做无害化处理,焚烧是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方式,焚烧过程中需要保持在养殖场的下风处,尽量远离养殖场和周边居民生活区,确保所有尸体都焚烧完全后方可离开。除此之外,养殖户还要对患病鸡所在的鸡舍进行及时的消毒和清理,避免病菌传染其他肉鸡。

疫病控制范文篇3

论文摘要介绍了保护地甜椒抗疫病的为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并提出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以有效控制疫病发生。

疫病是甜椒保护地栽培中重要的真菌病害。该病一旦发生,发展很快,几天内可使成片或整个温室大棚植株枯死,损失惨重。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发现,利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可有效控制疫病发生,并且辣椒产量高、效益好。但在已发病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冶。

1为害症状

甜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疫病,尤以现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发病,茎、叶、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茎部受害,近地表茎基部和分枝交界处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扩展环绕茎1圈,病部表皮腐烂,容易剥除,仅病部维管束变褐,病健分界明显,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极易落叶,直至光杆。叶上病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绿色水渍状,气候干燥时,病叶似茶叶。果实多从蒂部或果缝开始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迅速变褐软腐,有时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稀疏白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果干缩不易脱落。

2发病规律

辣椒疫病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气温高于10℃就能形成发病中心,早春保护地栽培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发病。当田间温度28~30℃、相对湿度90%以上时,病害发展很快,植株从发病到枯死只需3~5d,果实从感染到整个果实腐烂一般只需2~3d。一般棚膜破漏处、低洼积水处以及排水不畅的田块都会加重发病,保护地浇水后,若不及时通风,病害会迅速扩展蔓延。

3栽培控制措施

3.1选用抗、耐病品种

可选用苏椒4号、中椒5号、甜杂6号等。这些品种生长势强,株型紧凑,不仅适宜保护地栽培,而且对疫病具有一定抗性。

3.2轮作换茬

选择前茬为非茄果类、非瓜类作物的田块,发病重的地块应尽量与豆科或十字花科蔬菜轮作,非专业蔬菜区可与水稻轮作,效果最好。

3.3穴盘基质苗

选用4~5cm大孔径的50~70孔穴盘以缓和苗期的争光矛盾,培育壮苗;选用“美士杰”牌或“田粮”牌蔬菜专用育苗基质;播前晒种1~2d,然后进行温汤浸种以降低病原基数,实现无病育苗。

3.4棚膜选择

选择高保温、高透光性、防流滴、防雾的新型多功能棚膜,以保证温室、大棚内透光率高、膜面无水滴、防雾性好,利于辣椒生长;同时,也可降低温室、大棚内空气湿度,有效减少或避免病害发生。

3.5合理密植

商丘地区根据品种和栽培方式不同,一般种植4.50~5.25万株/hm2为宜。

3.6改畦作为垄作

采用抬高畦面式垄作,挖好田间排水沟系,降低土壤含水量。根据温室、大棚跨度的不同,垄面净宽1.8~2.0m为宜,以方便田间管理操作。

3.7地膜覆盖

垄面覆盖地膜,膜下铺设微滴灌管道,通过膜下灌水解决浇水与保护地内降湿的矛盾。

3.8加强田间管理

3.8.1合理施肥。结合深耕(深20cm)施用优质腐熟有机肥30t/hm2、45%硫酸钾复合肥375kg/hm2,耕后细耙1~2遍,使肥土混匀;定植前和花期分别喷施0.1%~0.2%硫酸锌,以补充微量元素;门椒膨大前应控制肥水防徒长;门椒收获后根据长势,采收1~2次果实后追1次肥,追施有机肥1500kg/hm2(不提倡用化肥),全面补充养分,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抗逆能力。

3.8.2植株调整。始花期及时去除门椒以下部位的侧枝和腋芽,结果盛期去除基部老叶,并适当疏去一些内膛枝,以增加透光率,减少养分消耗,稳定植株长势。

3.8.3清洁田园。田间开始发病时,要及时清除病株、病枝和病叶,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控制侵染源,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3.8.4温、湿度管理。温、湿度管理应以适温、排湿,兼顾甜椒正常生长和防病控病为原则。根据天气情况及发病情况灵活掌握揭膜、通风时间及通风量大小,生长中后期当田间发现病株后,上午温室、大棚内温度达到18℃即要开始放风,下午降到20℃时闭棚,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间15~17℃,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应防止昼夜温差过大,叶面结露而引发病害流行。

3.8.5适当推迟撤棚。5月中旬后,昼夜通风,如遇高温在棚膜上加盖遮阳网,适当推迟撤棚时间,以防雨水飞溅,控制土壤湿度,抑制病害蔓延,延长采收期,提高产量和品质。

疫病控制范文篇4

关键词:保护地;甜椒疫病;发病规律;栽培控制

疫病是甜椒保护地栽培中重要的真菌病害。该病一旦发生,发展很快,几天内可使成片或整个温室大棚植株枯死,损失惨重。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发现,利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可有效控制疫病发生,并且辣椒产量高、效益好。但在已发病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冶。

1为害症状

甜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疫病,尤以现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发病,茎、叶、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茎部受害,近地表茎基部和分枝交界处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扩展环绕茎1圈,病部表皮腐烂,容易剥除,仅病部维管束变褐,病健分界明显,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极易落叶,直至光杆。叶上病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绿色水渍状,气候干燥时,病叶似茶叶。果实多从蒂部或果缝开始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迅速变褐软腐,有时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稀疏白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果干缩不易脱落。

2发病规律

辣椒疫病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气温高于10℃就能形成发病中心,早春保护地栽培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发病。当田间温度28~30℃、相对湿度90%以上时,病害发展很快,植株从发病到枯死只需3~5d,果实从感染到整个果实腐烂一般只需2~3d。一般棚膜破漏处、低洼积水处以及排水不畅的田块都会加重发病,保护地浇水后,若不及时通风,病害会迅速扩展蔓延。

3栽培控制措施

3.1选用抗、耐病品种

可选用苏椒4号、中椒5号、甜杂6号等。这些品种生长势强,株型紧凑,不仅适宜保护地栽培,而且对疫病具有一定抗性。

3.2轮作换茬

选择前茬为非茄果类、非瓜类作物的田块,发病重的地块应尽量与豆科或十字花科蔬菜轮作,非专业蔬菜区可与水稻轮作,效果最好。

3.3穴盘基质苗

选用4~5cm大孔径的50~70孔穴盘以缓和苗期的争光矛盾,培育壮苗;选用“美士杰”牌或“田粮”牌蔬菜专用育苗基质;播前晒种1~2d,然后进行温汤浸种以降低病原基数,实现无病育苗。

3.4棚膜选择

选择高保温、高透光性、防流滴、防雾的新型多功能棚膜,以保证温室、大棚内透光率高、膜面无水滴、防雾性好,利于辣椒生长;同时,也可降低温室、大棚内空气湿度,有效减少或避免病害发生。

3.5合理密植

商丘地区根据品种和栽培方式不同,一般种植4.50~5.25万株/hm2为宜。

3.6改畦作为垄作

采用抬高畦面式垄作,挖好田间排水沟系,降低土壤含水量。根据温室、大棚跨度的不同,垄面净宽1.8~2.0m为宜,以方便田间管理操作。

3.7地膜覆盖

垄面覆盖地膜,膜下铺设微滴灌管道,通过膜下灌水解决浇水与保护地内降湿的矛盾。

3.8加强田间管理

3.8.1合理施肥。结合深耕(深20cm)施用优质腐熟有机肥30t/hm2、45%硫酸钾复合肥375kg/hm2,耕后细耙1~2遍,使肥土混匀;定植前和花期分别喷施0.1%~0.2%硫酸锌,以补充微量元素;门椒膨大前应控制肥水防徒长;门椒收获后根据长势,采收1~2次果实后追1次肥,追施有机肥1500kg/hm2(不提倡用化肥),全面补充养分,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抗逆能力。

3.8.2植株调整。始花期及时去除门椒以下部位的侧枝和腋芽,结果盛期去除基部老叶,并适当疏去一些内膛枝,以增加透光率,减少养分消耗,稳定植株长势。

3.8.3清洁田园。田间开始发病时,要及时清除病株、病枝和病叶,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控制侵染源,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3.8.4温、湿度管理。温、湿度管理应以适温、排湿,兼顾甜椒正常生长和防病控病为原则。根据天气情况及发病情况灵活掌握揭膜、通风时间及通风量大小,生长中后期当田间发现病株后,上午温室、大棚内温度达到18℃即要开始放风,下午降到20℃时闭棚,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间15~17℃,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应防止昼夜温差过大,叶面结露而引发病害流行。3.8.5适当推迟撤棚。5月中旬后,昼夜通风,如遇高温在棚膜上加盖遮阳网,适当推迟撤棚时间,以防雨水飞溅,控制土壤湿度,抑制病害蔓延,延长采收期,提高产量和品质。

疫病控制范文篇5

论文摘要介绍了保护地甜椒抗疫病的为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并提出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以有效控制疫病发生。

疫病是甜椒保护地栽培中重要的真菌病害。该病一旦发生,发展很快,几天内可使成片或整个温室大棚植株枯死,损失惨重。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发现,利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可有效控制疫病发生,并且辣椒产量高、效益好。但在已发病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冶。

1为害症状

甜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疫病,尤以现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发病,茎、叶、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茎部受害,近地表茎基部和分枝交界处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扩展环绕茎1圈,病部表皮腐烂,容易剥除,仅病部维管束变褐,病健分界明显,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极易落叶,直至光杆。叶上病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绿色水渍状,气候干燥时,病叶似茶叶。果实多从蒂部或果缝开始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迅速变褐软腐,有时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稀疏白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果干缩不易脱落。

2发病规律

辣椒疫病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气温高于10℃就能形成发病中心,早春保护地栽培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发病。当田间温度28~30℃、相对湿度90%以上时,病害发展很快,植株从发病到枯死只需3~5d,果实从感染到整个果实腐烂一般只需2~3d。一般棚膜破漏处、低洼积水处以及排水不畅的田块都会加重发病,保护地浇水后,若不及时通风,病害会迅速扩展蔓延。

3栽培控制措施

3.1选用抗、耐病品种

可选用苏椒4号、中椒5号、甜杂6号等。这些品种生长势强,株型紧凑,不仅适宜保护地栽培,而且对疫病具有一定抗性。

3.2轮作换茬

选择前茬为非茄果类、非瓜类作物的田块,发病重的地块应尽量与豆科或十字花科蔬菜轮作,非专业蔬菜区可与水稻轮作,效果最好。

3.3穴盘基质苗

选用4~5cm大孔径的50~70孔穴盘以缓和苗期的争光矛盾,培育壮苗;选用“美士杰”牌或“田粮”牌蔬菜专用育苗基质;播前晒种1~2d,然后进行温汤浸种以降低病原基数,实现无病育苗。

3.4棚膜选择

选择高保温、高透光性、防流滴、防雾的新型多功能棚膜,以保证温室、大棚内透光率高、膜面无水滴、防雾性好,利于辣椒生长;同时,也可降低温室、大棚内空气湿度,有效减少或避免病害发生。

3.5合理密植

商丘地区根据品种和栽培方式不同,一般种植4.50~5.25万株/hm2为宜。

3.6改畦作为垄作

采用抬高畦面式垄作,挖好田间排水沟系,降低土壤含水量。根据温室、大棚跨度的不同,垄面净宽1.8~2.0m为宜,以方便田间管理操作。

3.7地膜覆盖

垄面覆盖地膜,膜下铺设微滴灌管道,通过膜下灌水解决浇水与保护地内降湿的矛盾。

3.8加强田间管理

3.8.1合理施肥。结合深耕(深20cm)施用优质腐熟有机肥30t/hm2、45%硫酸钾复合肥375kg/hm2,耕后细耙1~2遍,使肥土混匀;定植前和花期分别喷施0.1%~0.2%硫酸锌,以补充微量元素;门椒膨大前应控制肥水防徒长;门椒收获后根据长势,采收1~2次果实后追1次肥,追施有机肥1500kg/hm2(不提倡用化肥),全面补充养分,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抗逆能力。

3.8.2植株调整。始花期及时去除门椒以下部位的侧枝和腋芽,结果盛期去除基部老叶,并适当疏去一些内膛枝,以增加透光率,减少养分消耗,稳定植株长势。

3.8.3清洁田园。田间开始发病时,要及时清除病株、病枝和病叶,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控制侵染源,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3.8.4温、湿度管理。温、湿度管理应以适温、排湿,兼顾甜椒正常生长和防病控病为原则。根据天气情况及发病情况灵活掌握揭膜、通风时间及通风量大小,生长中后期当田间发现病株后,上午温室、大棚内温度达到18℃即要开始放风,下午降到20℃时闭棚,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间15~17℃,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应防止昼夜温差过大,叶面结露而引发病害流行。

3.8.5适当推迟撤棚。5月中旬后,昼夜通风,如遇高温在棚膜上加盖遮阳网,适当推迟撤棚时间,以防雨水飞溅,控制土壤湿度,抑制病害蔓延,延长采收期,提高产量和品质。

疫病控制范文篇6

关键词: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这次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防控,要求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不断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以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1]。人类、动物共享同一生态系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在成功防范和应对H7N9流感等突发疫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是稳定动物及动物产品供应、维护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保障。但是,2018年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后,暴露出我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防控能力依然不足的短板,突出表现在核心职责履行不够到位、支持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加快构建适应新时代、新需求的现代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充分发挥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在人畜共患病源头防控、动物源食品安全源头防控、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是顺利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维护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的应有之义。

1我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

我国现行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源于2005年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中央、省、市、县四级设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承担动物疫情分析和处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事务;省、市、县三级设立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和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工作;乡镇、村两级分别由畜牧兽医站、村级防疫员提供技术支撑。此外,全国建立了14家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10家专业实验室、3家区域实验室,承担特定动物疫病最终诊断、标准品制备、疫苗毒株推荐、防治技术研究、防控政策咨询、防控效果评估、防控技术指导、对外交流合作等工作。这些机构与部门之间分工负责,相互协作,共同构成了我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当前,我国动物疫病形势复杂多变,防控工作难度不断加大。活畜禽跨区域、长距离流通频繁,病原扩散迅速;人畜共患病增多,公共卫生压力激增;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非洲猪瘟等新发传染病和传统病变异株导致的重大动物疫情不断冲击畜牧业生产。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更高要求。(1)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机构队伍有所弱化。近年来,各级兽医机构相关人员普遍偏少,人员力量和承担职能严重失衡。与2008年相比,2018年全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总数减少了14%,人员总数减少了29%;全国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人员总数减少了11%,其中检疫人员减少了21%。专职履行兽医工作职责的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年龄结构老化。截至2018年,全国通过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取得执业兽医资格的有11万余人,但注册成为执业兽医的仅占39%;在注册的执业兽医中,仅有6%的人员备案在动物饲养场工作。由此可见,大量取得执业资格的专业兽医并没有从事传统畜禽的疫病防控工作。(2)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核心职责履行不充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中诊断检测、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防疫检疫结合、科技支撑等主要任务履职成效,与建设现代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要求相比仍有差距。国家动物疫病报告系统到兽医临床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专业性不足,常设机构和专业团队缺乏;官方兽医制度尚不健全,检疫工作技术支持不足,信息互联互通不够,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在监督促进养殖主体落实疫病防控责任、切断疫病传播方面的效力未充分发挥。(3)动物防疫支持保障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动物防疫财政投入总体不足,国家在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下降,工作经费保障不足。部分国家投资建设的动物疫情测报站、诊断实验室、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因运转经费缺乏,仪器设备有的闲置,有的已经老化,无法有效开展工作。

2树立现代化动物疫病防控核心理念

动物疫病防控肩负着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等多项使命。在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等目标的指引下,应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要素入手,牢固树立起基于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全链条动物疫病防控核心理念,提高动物群体“防病”的能力,逐步实现动物疫病从“有效控制”向“净化消灭”转变。(1)控制传染源。有效开展临床巡查、诊断检测、监测预警、流调溯源、应急处置,将传染源控制、消灭在最小的范围之内。(2)切断传播途径。严格动物及其产品的流通监管,建设现代化的活动物物流系统和管理制度,降低因不规范的动物流动带来的疫病传播风险,构建产销对接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实现“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3)保护易感动物。通过营养和环境的改善提高动物群体健康水平;通过免疫提高群体特异性抵抗力;通过生物安全、消灭根除等措施降低病原接触易感动物的几率。在养殖场户、生产单元层面,要注重识别关键风险点,将各项生物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在养殖集团公司层面,要建立内部生物安全体系,规范运行、强化监督;在区域管理层面,要运用多种行政管理和技术手段,统筹布局;在产业层面,要将畜禽养殖环节、运输环节、屠宰环节的生物安全措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树立全产业链的防控意识,制定规则、形成习惯、落实到位。

3加快建设现代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能力建设,应着眼于健康中国和国家生物安全战略需求,统筹现有资源力量,强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核心任务,建立机构完善、人员到位、基础设施完备、能力匹配的保障体系,打造一套与当前我国动物疫病发生的强度及其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相适应的现代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3.1强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核心任务。(1)强化疫病监测。疫病监测是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也是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最需要强化的核心任务,应通过有效途径广泛收集信息,及时发现传染源,防范疫病风险。①建立健全兽医诊断实验室网络。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协调,以各病种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为龙头、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兽医实验室为主干,统筹科研院所、社会化服务机构、养殖集团中的兽医诊断实验室资源,建立完整的国家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实现科学研究、疫病防控、生产服务的有机结合。②扩大疫病信息收集范围。应推动防疫战线前置、关口前移,将国家动物疫病报告系统数据采集单元延伸至兽医临床一线,增加病死动物信息收集渠道,增加症候群监测模块,以提高报告系统对不明原因动物疫病监测的敏感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主动监测和疫病状况调查,全面掌握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③理顺信息报告流程。优化重大动物疫病和常规疫病分类报告流程,探索直联直报模式;落实奖惩制度,提高养殖主体和临床兽医疫病报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责任追究范围,区分“天灾”与“人祸”,消解地方行政机关的压力和顾虑。④提高信息应用效率。调整现有工作模式,将流调溯源与疫病监测有效衔接,形成“发现—报告—调查—分析—防治”的闭环,将“数据”变为“行动”,切实用于防控工作指导。(2)强化应急管理。“早、快、严、小”的应急处置是快速消灭传染源的有力保障。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要求预防性与应急性相结合:设立常态化的职能机构负责突发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的日常研究和运作;当突发疫情发生后能迅速转入战时状态,承担起突发动物疫情的紧急应对和处置工作[2]。应将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成为重大动物疫情的专门性、常态化应急管理机构并赋予其相应的职能,确保动物疫病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运转。①完善应急响应体系。系统性开展突发疫情传播规律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形成层层拉警报、层层预警的报告制度和应急处置的措施落实。制定预案,分级响应,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对事态发展进行全局判断,对人、财、物等各类力量进行统筹规划和配置,以使应急协作体系实现快速响应、协同运作。②指导重大动物疫情处置。做好监测、溯源、消毒、扑杀、无害化处理、风险评估等技术指导工作,实现疫情监测、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措施调整之间的良性互动。③加强应急队伍管理。组建应急协调小组,平战结合。平常加强应急能力演练,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预警、评估、报告;按照法定程序,迅速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指导应急处置措施落实。(3)强化检疫监管。检疫监管是切断疫病传播途径,确保动物疫病防控措施落实的有力保障。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职责,加强对动物饲养、流通、屠宰各环节的全过程检疫监管。①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当前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撤并、执法职能并入农业综合执法、动物检疫职能归口不一的情况下,要依托现有机构编制资源,抓紧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确保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和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工作顺利开展。②加强官方兽医培训考核。官方兽医必须经过国家制定的官方兽医培训考核计划,接受法律法规、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检测、紧急疫病扑灭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考核通过后,才有资格担任官方兽医。③促进防疫检疫融合。以动物检疫出证为抓手,将防疫的关键要素——强制免疫、日常监测情况、风险分级、疫病状况认证等作为检疫出证的前置条件,形成在动物饲养、市场流通、屠宰加工等各个环节中防疫、检疫、监督工作之间的良性互动;将疫病诊断检测体系作为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技术保障,提高官方兽医履职的准确性和权威性。(4)强化技术指导。以保护易感动物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各类防疫主体在强制免疫、疫病净化、消灭根除、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等防疫工作中的技术指导和示范推广能力。①推动强制免疫规划及组织实施,加强免疫技术指导,监督强制免疫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保证免疫密度和质量,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有效落实。②推动动物疫病净化根除、人畜共患病防治、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等综合防控示范重点项目实施。通过筛选、试点、示范,形成完整的综合配套技术并组织示范推广,有效落实国家动物疫病防治规划。③建立针对官方兽医队伍、执业兽医队伍、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乡村兽医队伍的培训规划制度,整合现有培训资源,系统开展培训,提升兽医服务专业化水平。(5)强化信息技术运用。“互联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传统行业的改造和升级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动物防疫工作身处这个技术变革的时代,也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实现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应大力推进动物卫生信息系统整合,统一标准、集成开发,利用“互联网+”构建结构合理、协调一致、纵向到底的动物卫生信息系统。①以动物检疫电子出证、屠宰检疫出证信息管理为基础,建设从农场到餐桌现代化追溯系统。对动物从出生到屠宰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快速追踪患病和有暴露风险的动物,阻止疾病传播。同时,结合监测、风险评估结果,为实施移动监管、分区防控提供技术手段。②推进动物卫生信息化建设和相关信息资源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实现动物免疫、疫病监测、检疫监管、调运监管、屠宰监管、无害化处理等各环节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促进信息共享,提升疫病防控业务管理和服务水平。③实现全国动物卫生信息一张图。将全国屠宰企业、运输车辆、公路检查站、畜禽标识、养殖场户、动物疫病诊疗机构、兽医实验室等基础信息、畜禽养殖量、动物及动物产品调运、疫病监测、无害化处理等业务信息汇聚后,结合野生动物分布、地形、路网等信息进行地图展示,用于指导疫情应急处置、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分析模型、开展监测预警。(6)强化科技支撑。此次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用不到1周时间就确定了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及时向全球共享信息;分阶段推出多种检测试剂产品,满足了国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对该病毒导致的疾病临床表现和病例定义,以及该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力等有了清晰、快速、准确的认识。要以公共卫生系统科技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科技支撑方面的作用。①加大对疫病诊断技术的研究。在疫病流行的初期,及时分离病原,确诊病因,筛选、评价疫苗和诊断试剂。②加大对疫病流行规律的研究。开展模型预测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③加大对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与集成,为一线防疫提供因地制宜的技术手段。3.2加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支持保障力度。参考卫健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方向及试点工作[3,4],加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支持保障力度。(1)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出台“全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明确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各类机构设置、职能定位、人员配置标准,合理配备人员,以保障动物疫病临床排查、应急处置、公益性动物卫生服务等基础性工作需求;提高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并在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时对论文、科研等不作硬性要求。(2)足额保障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经费应不低于同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平均保障水平,适当探索“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试点等措施;落实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人员和官方兽医有毒有害等相关津贴。(3)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全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规划(2017—2025年)》,制定出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省、市、县)”,逐步实现“县级以血清学检测为主、市级兼顾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省级以病原学检测为主”的兽医实验室建设架构;加强省际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和指定通道建设,强化畜禽移动监管;加快建设统一、共享的畜牧兽医信息体系,实现动物防疫信息从养殖、运输到屠宰各环节全程可追溯。(4)夯实基层动物防疫基础。实行动物防疫网格化管理,建立分片、包村、包场工作机制。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实行“三权归县、服务在乡”;确实无法单独设立的,应配备专业人员专职从事动物防疫工作,保障必要的办公用房、冷链设施、试剂耗材、运转经费等条件。加强村级防疫员管理,参照当地村干部收入水平,合理确定村级动物防疫员报酬水平。推行动物防疫专员特聘计划,综合畜禽养殖量、服务范围、区域环境等因素,在乡镇或村级特聘动物防疫专员。(5)扶持和发展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使其成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兽医服务的有效补充。充分利用好政府与市场两种资源,合理界定动物防疫公共服务和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的范围;继续培育壮大执业兽医队伍,鼓励动物防疫合作社(服务公司)、大型企业、动物诊疗机构、动物疫病检测机构等多种服务主体开展免疫、检测、消毒、无害化、技术咨询等综合服务。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人民日报,2020-02-15(01).

2吴胜.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

3龙华,胡蔓.坚持改革突出制度建设我省全面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湖北日报,2020-07-07(01).

疫病控制范文篇7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管理

为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根据疫病流行规律,始终坚持抓早、抓紧的原则,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做到早部署,早展开。根据我县实际,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转发**市指挥部办公室进一步加强a型口蹄疫防控工作文件的通知》、《关于做好2009年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县畜牧兽医局制定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的通知》等有关系列文件。

二、落实得力措施,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并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主动,全面落实各项有力措施。

(一)落实责任:一是严格执行了政府提出的“政府负总责,部门各负其责、分层管理、分级负责”的机制,明确乡镇行政一把手是所辖区域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乡镇兽医站站长是具体责任人,各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2009年2月8日与各乡镇签定了《××县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书》;二是分类管理,实行重点监控,重点督查。根据防控工作重点,进行分类管理,落实包干负责的防控责任制,对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实行重点监测。对重点监测的养殖场,要求固定人员定期进行普查,建立档案,并安排工作人员坚持长期监测,实行封闭式管理,同时,责任人必须抓好疫苗防疫接种和对场内员工的防疫教育工作,强化防疫知识教育,积极引导饲养户改善饲养方式。三是完善值班制度。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根据疫病流行规律,在重大动物疫病高发季节,实行了24小时值班制度,公布了联系电话,对县内出现的动物群发病及成批死亡病例及时监测、摸排;四、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对措施不力引发疫情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二)落实措施:一是免疫措施。实施强制免疫是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抓好2009年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与各乡镇站签定《2009年县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书》,明确了任务,强化了工作职责。全县春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具体完成情况:春防工作从2月12日开始,3月15日全部结束。常规免疫:春防注射猪瘟疫苗188310头,鸡新城疫疫苗475453羽,免疫密度分别为92%和93%;注射仔猪副伤寒疫苗26300头;注射牛、羊炭疽共68900头只。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全县累计免疫注射口蹄疫疫苗341358头只,其中生猪214919头、牛66006头、羊64058只,免疫密度分别为105%、102%和106%;免疫注射猪蓝耳病疫苗206731头,注射鸡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52657羽,免疫密度分别为101%和103%。注射疫苗发生反应和死亡情况:全县免疫反应猪843头,死亡20头;牛反应199头,无死亡;羊反应436只,死亡2只;注射狂犬疫苗6091只。二是加强动物疫情排查,强化监督检查。5月3日上午,我局召开了紧急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各项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措施。我局从县局下派23名职工进驻各乡镇,协助各乡镇开展甲型h1n1流感疫情排查、猪群临床监测、监督检查等各项工作。我局组织由局长负责龙树片区,陈副局长负责文桃片区,唐副局长负责龙头山片区,会同12个乡镇80名乡站职工、23名县局工作队员和114名村兽医从5月4日开始深入养殖户、规模养殖场、交易市场开展动物疫情排查,并严格做好排查工作记录,到5月24日为止,我县未发生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强化猪群临床监测工作,我局组织人员认真开展甲型h1n1流感监测工作。从5月4日开始至5月24日止,对全县范围内累计监测种猪场24个次,商品代猪饲养场户85个,散养户5629户,交易市场87个次,生猪屠宰场22个次,其它82个次,共监测生猪53136头。各乡镇每天按时上报监测情况到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汇总后每天9:00前上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从5月3日开始,县局和乡镇站安排专人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人员到位、联络畅通,确保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诊断、及时处置。三是健全防控应急预案和应急物资储备。针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形势严峻,我局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程序,制定了《××县畜牧兽医局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各乡镇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同时,储备消毒药品0.1吨,防护服104套和必备防控设施等应急物资。四是认真做好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今年春防发放规模场免疫档案30本,散养户免疫档案100本。对散养户和规模养殖场建立免疫登记档案,确保全县畜禽健康养殖和流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受经济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养殖生产中动物免疫缺乏程序化、科学化。

(二)兽医实验室仪器和药品缺乏,不能正常开展检验、检测工作。

(三)部分防疫员业务能力、相关法律认知度已不能适应当前防疫工作形势的需要,有待提高。

(四)面临防疫收费的取消,如何提高防疫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保障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下步工作计划和措施

(一)扎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疫情稳定。组织开展秋冬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行动,建立补栏畜禽补免及免疫后畜禽适时强化免疫机制。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疫苗及防控物资采购、供应、储备及管理。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疫情报告、预警及应急处置工作。

疫病控制范文篇8

猪场建设地应远离村镇、交通要道及其他畜牧场3km以上,远离屠宰场、化工厂及其他污染源。向阳避风、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水电充足(万头猪场日用水量100~150t)、水质好、排水方便、交通方便。最好配备有鱼塘、果园或耕地。猪场布局应设置4区,即外部管理区、生产配套区(饲料车间、仓库、兽医室、更衣室等)、生产区和种猪运动区;生产区应包括繁殖区、保育区和育肥区,每区应相距50m以上;配种舍、妊娠舍、保育舍、生长舍、育肥(或育成)舍、装猪台建设,应按从上风向下风的方向排列。配种舍应设有运动场。

1.1外部管理区和生产配套区的布局与设置

该区与社会往来密切,有经营管理、物资供应和产品输出三大功能,包括办公室、宿舍、仓库、饲料工厂、车房及生产区外的其他设施,病原及其他不良因素常进入此区。猪场大门需设消毒池并配备消毒剂,对进出车辆要进行消毒;要设立人员消毒通道,对进入人员进行登记消毒;猪场周围禁止放牧,并协助当地周围村镇做好免疫工作;猪场最好设有围墙、防疫沟及防疫林。管理区应定期消毒,垃圾要在指定地点集中焚化;在各办公处应有洗手盆、肥皂、贮存垃圾的容器等完善的卫生设备;对生活区的污水应另设水塘贮积;管理区和生产区之间应设置屏障,实行严密的间隔,严格控制进入生产区的通道,防止无关人员由管理区进入生产区。

1.2内部猪群生产区的布局与设置

凡进入本区的人员、饲料、猪种均应分别经过检疫、消毒;猪舍内各工段和隔离舍,应严格做到人员、用具、猪群三固定,提供工艺中舒适的无应激因素的舍内环境;应在配种、妊娠、分娩、保育、生长、育成等各工段门口设置消毒池,内贮消毒液,供往来人员出入消毒;每一工段在清出旧猪群后,应彻底消毒,空置几天后,方可接受新猪群;猪场生产区内应尽量减少人流和物流,或尽量为单向工作流程,没有交叉或者回流,以保障猪群免受疫病的威胁。

2重视预防人媒传播疫病的风险

人媒传播是疫病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预防人员传播疫病是个难题:一方面,人是传播病原的重要媒介;但另一方面,假如在这方面控制的过于严格,又会带来现实的后勤问题。人的衣物、皮肤、毛发和靴子可机械性的携带病原,也可在体内通过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携带病原。要想控制这种传播,就要限制人员流动。进入生产区的人员最起码要穿着干净的衣物,并更换靴子和外套,最好还能进行淋浴。在猪场内要安置靴子消毒池,里面盛放消毒剂。要求工作人员在串舍前至少要消毒靴子,并用抗菌肥皂洗手,但应尽量少串舍或不串舍。尽量避免人员在不同生产阶段的猪舍间移动,必须时也应先进入低日龄饲养区,后进入高日龄饲养区。依照传统,人员进入健康猪场前至少要隔离2d,期间不能接触任何猪只。特殊情况下可结合淋浴、更换衣物等措施,也可隔离一夜或更短的时间。

3重视避免物流、车流传播疫病的风险

有许多车辆会接触各类猪只,车辆在猪场间的串舍可能造成病原传播。运猪车辆的传播威胁最大,但同时,其他车辆,包括料车、服务车辆、运输粪便和死猪的车辆,以及员工的自用车,也会构成传播威胁。猪场应实行物品的最小限量入场,入场物品必须经紫外线照射和药物擦拭或喷雾等双重消毒。进入生产区物品必须经再次消毒至最小外包装。个人物品严禁带入生产区内;有条件的猪场,各阶段猪只的饲料可采用散装的全价颗粒料,由猪场专用罐车运送;场外车辆严禁入场,本场生产专用车辆(包括司机座位)经严格消毒后入场,场内专用车辆严禁外出。进入生产区的本场车辆因经再次的严格消毒处理。还可通过有效的场区设计,合理安排装猪、卸猪台,将物品发送安排在围墙之外等,以降低物流、车流传播疫病的风险。

4重视避免饮水传播疫病的风险

饮水也会传播病原。水源污染、水箱不加盖和供水系统内长出生物膜,这些都会造成感染风险。经饮水传播的病原主要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预防饮水传播的方法是采用一种经证实有效的广谱消毒剂,在不同批次间进行彻底消毒,饲养过程中也可在饮水中添加。沙门氏菌常常通过食品在猪间传播,如果给猪为泔水,又未经适当处置,就很容易传播沙门氏菌病和口蹄疫病,应该尽量避免。

5重视无生命物体传播病原

疫病控制范文篇9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及非洲猪瘟防控

紧紧围绕保障恢复生猪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目标,紧扣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主线,统筹抓好血吸虫病、狂犬病、布病等人畜共患病,2021年全年累计免疫猪瘟46.32万头、口蹄疫49.23万头、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疫苗498.15万羽、小反刍兽疫1.34万头、犬只免疫狂犬病1.61万只,免疫率和抗体合格率均符合农业农村部相关要求;血吸虫病累计检测牛头2068次,未发现血吸虫病感染阳性牛;完成扩大化1516头次,顺利通过升级血吸虫病消除达标考核;持续开展大消毒、大宣传、大培训行动,累计发放消毒剂11.5吨、消毒面积2350万平方米,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开展培训18期,培训人员436人次。持续开展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综合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紧急监测流调1次,持续开展非洲猪瘟日常监测和屠宰企业非洲猪瘟检测室复核工作,检测样品达1600余份,为恢复全区生猪生产和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和重点疫病稳定控制提供有力保障。

(二)培训、宣传形式多样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及时召开培训会议。各镇召开秋季动物防疫工作安排会,结合工作安排布署,及时完成村防疫员的培训工作,把技术操作要点和安全防护作为培训重点,有效确保了全区集中免疫的顺利开展。对每个屠宰企业和官方兽医多次进行专业培训。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畜禽养殖户对畜禽免疫抗体水平监测的认识不够,不支持,不配合。

(二)近年来国内外动物疫病越来越复杂多变,实验室人员专业素养需进一步提高,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学习,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2022年的工作中,市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将继续在区农业农村局领导下,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结合实际,围绕现代畜牧经济强区这条主线,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确保我区继续清净无疫。

(一)持续打好非洲猪瘟防控战。严格落实好各项关键防控措施。强化生物安全防控,组织养殖、屠宰、饲料等企业落实清洗消毒措施,严厉打击使用泔水喂猪等违法行为,切断病原传播扩散途径。

(二)进一步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积极开展区级实验室PCR检测能力培训,适应当前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需要。

疫病控制范文篇10

关键词:保护地;甜椒疫病;发病规律;栽培控制

疫病是甜椒保护地栽培中重要的真菌病害。该病一旦发生,发展很快,几天内可使成片或整个温室大棚植株枯死,损失惨重。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发现,利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可有效控制疫病发生,并且辣椒产量高、效益好。但在已发病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冶。

1为害症状

甜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疫病,尤以现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发病,茎、叶、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茎部受害,近地表茎基部和分枝交界处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扩展环绕茎1圈,病部表皮腐烂,容易剥除,仅病部维管束变褐,病健分界明显,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极易落叶,直至光杆。叶上病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绿色水渍状,气候干燥时,病叶似茶叶。果实多从蒂部或果缝开始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迅速变褐软腐,有时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稀疏白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果干缩不易脱落。

2发病规律

辣椒疫病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气温高于10℃就能形成发病中心,早春保护地栽培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发病。当田间温度28~30℃、相对湿度90%以上时,病害发展很快,植株从发病到枯死只需3~5d,果实从感染到整个果实腐烂一般只需2~3d。一般棚膜破漏处、低洼积水处以及排水不畅的田块都会加重发病,保护地浇水后,若不及时通风,病害会迅速扩展蔓延。

3栽培控制措施

3.1选用抗、耐病品种

可选用苏椒4号、中椒5号、甜杂6号等。这些品种生长势强,株型紧凑,不仅适宜保护地栽培,而且对疫病具有一定抗性。

3.2轮作换茬

选择前茬为非茄果类、非瓜类作物的田块,发病重的地块应尽量与豆科或十字花科蔬菜轮作,非专业蔬菜区可与水稻轮作,效果最好。

3.3穴盘基质苗

选用4~5cm大孔径的50~70孔穴盘以缓和苗期的争光矛盾,培育壮苗;选用“美士杰”牌或“田粮”牌蔬菜专用育苗基质;播前晒种1~2d,然后进行温汤浸种以降低病原基数,实现无病育苗。

3.4棚膜选择

选择高保温、高透光性、防流滴、防雾的新型多功能棚膜,以保证温室、大棚内透光率高、膜面无水滴、防雾性好,利于辣椒生长;同时,也可降低温室、大棚内空气湿度,有效减少或避免病害发生。

3.5合理密植

商丘地区根据品种和栽培方式不同,一般种植4.50~5.25万株/hm2为宜。

3.6改畦作为垄作

采用抬高畦面式垄作,挖好田间排水沟系,降低土壤含水量。根据温室、大棚跨度的不同,垄面净宽1.8~2.0m为宜,以方便田间管理操作。

3.7地膜覆盖

垄面覆盖地膜,膜下铺设微滴灌管道,通过膜下灌水解决浇水与保护地内降湿的矛盾。

3.8加强田间管理

3.8.1合理施肥。结合深耕(深20cm)施用优质腐熟有机肥30t/hm2、45%硫酸钾复合肥375kg/hm2,耕后细耙1~2遍,使肥土混匀;定植前和花期分别喷施0.1%~0.2%硫酸锌,以补充微量元素;门椒膨大前应控制肥水防徒长;门椒收获后根据长势,采收1~2次果实后追1次肥,追施有机肥1500kg/hm2(不提倡用化肥),全面补充养分,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抗逆能力。

3.8.2植株调整。始花期及时去除门椒以下部位的侧枝和腋芽,结果盛期去除基部老叶,并适当疏去一些内膛枝,以增加透光率,减少养分消耗,稳定植株长势。

3.8.3清洁田园。田间开始发病时,要及时清除病株、病枝和病叶,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控制侵染源,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3.8.4温、湿度管理。温、湿度管理应以适温、排湿,兼顾甜椒正常生长和防病控病为原则。根据天气情况及发病情况灵活掌握揭膜、通风时间及通风量大小,生长中后期当田间发现病株后,上午温室、大棚内温度达到18℃即要开始放风,下午降到20℃时闭棚,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间15~17℃,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应防止昼夜温差过大,叶面结露而引发病害流行。3.8.5适当推迟撤棚。5月中旬后,昼夜通风,如遇高温在棚膜上加盖遮阳网,适当推迟撤棚时间,以防雨水飞溅,控制土壤湿度,抑制病害蔓延,延长采收期,提高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