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态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5:31:31

业态范文篇1

在几种新兴旅游方式中休闲旅游、农家乐,主题公园,乡村度假都被40%以上的消费者接受,但商务会展,休闲房产游,医疗旅游的认知率都比较低,还需要大力推广和深度开发。在国外特别是医疗旅游,比如泰国、印度、印尼等地,已经是大力发展的新产品。走向“十二五”,发展旅游与休闲产业正在成为各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战略重点。休闲消费必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4)挖掘休闲健身消费的潜力需提起高重视度。笔者对湖北市民的调查发现,从不健身和每周一次健身活动的人数占受调查总人数的56%,这说明休闲健身活动在广大市民中并不普及。其中能主动进行健身的人数还不到一半,工作繁忙、照顾家人已让人没有精力和心情从事体育锻炼。(5)老年化趋势明显,需拓宽养老方式单一的局面。湖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797万,占总人口的13.93%;65岁以上老年人口520.19万,占总人口的9.09%。预计到2015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994.2万,占总人口的16%左右。到2033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1896万,占总人口30%以上,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位老人。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即是上一代完成对下一代的抚养与教育,等下一代长大成人,再对上一代进行反哺照料。现阶段居民的主要养老方式以居家养老为主,包括老人单独居住以及与子女共同居住。但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逐渐与这种代际关系形成尴尬局面,“四二一”家庭格局使赡养关系面临考验。年轻的一代既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又要肩负照顾哺育下一代的责任,对于老人的照料难免有所疏忽。并且受现在夫妻异地分居等社会环境的影响,“空巢老人”逐渐增多,养儿防老的赡养关系就显得十分脆弱。

湖北省新型消费业态发展的条件分析

(1)消费观念。受中国传统的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思想影响,消费者对休闲消费的看法普遍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湖北市民每年外出旅游1次至2次的人占大多数,频繁出游的人数极少。由于长期的劳动至上的观念,市民出游频率并不高,还是有计划和节制性的,普遍在节日长假进行。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和机械的“两点一线”生活模式(单位、家),让消费者在休闲消费上趋于被动状态。这一消费观念在老年人身上体现尤其明显,老年人的消费观存在三个层面,即“一般消费观”、“习惯性消费观”、“居家养老消费观”。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他们认可的消费重点在医疗保健和饮食穿着,但又因为他们的日常开支不愿意总依靠儿女提供,所以想节省更多的钱“以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亲情伦理的存在,他们也想为子女留下一笔钱。(2)消费环境。数据显示,55.7%的市民在旅游接待能力的认可方面觉得一般,甚至有9.5%的市民不认可,认为服务质量亟待提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休闲消费的需求会逐渐增加。由于休闲行业具有较优的经济回报率与广阔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一些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这就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消费的质量。服务行业质量是关键,尤其节假日期间,供给不足,需求旺盛,一些企业的服务质量就大打折扣。(3)年龄结构和收入差距。笔者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做调查,分析出消费者每月在网上花费小于500元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8.3%,501-1000元的占总人数的21%,1001-1500元的占总人数的8.2%,1500元以上的消费者相对较小,占总人数的比重均不足2%。再进一步分析得出每月网上消费额为500元以下的消费者主要由学生、事业单位和公司职员(69.3%),年龄为30岁以内的年轻人(50%以上),月收入小于3000元(65.4%),这说明年轻人是网上购物的主要消费人群,但可能会受到收入的限制。随着他们的成长和职业生涯的提升,所带来的消费潜力也是巨大的。(4)政策法规政府政策及行为在新型消费业态的发展规模、态势及规范等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我省目前在支持新型消费产业方面的政策还不完善。现阶段我省新型消费产业主要是自筹资金,但是,大部分新型消费产业一次投入都比较大,收益短期也不明显,这就需要政府引导金融机构的扶持。另外,我国法律对新型消费的标准还缺乏统一标准,如何创造绿色消费、文明消费的环境,排除低层次、低文化的消费行为,同样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

业态范文篇2

一、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大道沿街网点业态整治工作的统一领导,经区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区大道沿街商业网点业态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区工商局、区供销社担任,成员由区城建局程议、区交通局、区环保局、区供销社、区公安分局、区工商局、区行政执法分局、区交警大队、镇、站前街办、幸福街办陈会团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区工商局内),办公室工作人员从区工商局、区供销社内部抽调,主要负责业态整治日常工作。

二、整治内容

1.对各类修理店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规范经营秩序。

2.对五金建材等业态网点店面采取必要的美化、绿化和规范店招等整改错施。

3.对诸如花圈店、寿衣店等有碍观瞻经营业态进行规范和调整。

4.对洗车、金属切割等商业业态要求其在′首届中国()国际都市森林休闲节期间(9月20日—9月30日)歇业。

三、职责分工

本次整治工作实行综合执法、部门联动,具体由区工商、供销、公安等部门联合牵头,区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具体分工如下:

区工商局负责大道临街网点业态整治中的日常工作;

区供销社负责协助区工商局做好相关整治工作;

区城建局负责大道商业网点的美化设计、店面门牌规范工作;

区环保局负责做好金属切割、汽车冲洗等业态整治;

区交通局负责做好汽车、摩托车修理店整治工作,规范经营行为,坚决取缔不合要求的网点;

区公安分局负责协调做好业态调整中的各类纠纷事件;

区行政执法分局加强巡查检查力度,负责及时清理整顿占道、出店经营行为;

区交警大队强化大道交通管理,负责对各网点违章停车、违章装卸货实施严格管控;

镇、站前街办、幸福街办按照工作方案要求,负责做好本辖区内商业网点的美化绿化工作。

四、时间要求

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大道业态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职责分工,全部于9月20日前完成各项整治工作,具体工作进度为:

1.8月25日前,由区工商局牵头,再次召开业主大会,明确告知大道业态调整的具体工作步骤及工作要求。

2.8月30日前,对诸如花圈店、寿衣店等有碍观瞻业态引导其进行调整。

3.9月15日前完成对大道五金建材等经营户店面的美化、绿化和店招规范等整改任务。

业态范文篇3

关键词:零售业态业态演化双驱因素趋势特征

零售业态演化是近十多年来理论界关注的问题,它涉及到零售商业的经营方式与消费者购物方式的变革与发展,对于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对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现象作了一般性的描述,对演化的趋势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本文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原理与趋势特征,较之于其他学者的发现,更能精准地揭示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动力机制、规律与趋势。

一、多种业态渐次出现与发展

我国零售业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何佳讯、卢泰宏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国营百货商店与供销合作社为主要零售业态。1979-1992年,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个体、私营零售商店得以发展,超市、连锁店出现。1993-2001年,百货商店由盛而衰,连锁店高速发展,超市、大卖场进一步发展。2002年以后为第四阶段,购物中心、连锁店进一步扩张,便利店与网上商城得到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发展以1992年为界,此前发展缓慢,以后则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货商店、连锁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制会员店、便利店、购物中心和折扣店等多种多样的零售业态。零售业的发展与零售业态的变革与演化成为许多学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与本世纪初讨论的热门话题。

林勋亮(1998)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零售业态的发展情况,认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百货商店大型化;超级市场再度兴起;专业店、便利店连锁经营发展;仓储式商店超前发展;购物中心崭露头角。张素丽(1998)仔细比较分析了百货商店、折扣店、专业店、类型专业店、仓储俱乐部、超级购物中心六种主要零售业态在市场中的表现,提示了零售业态依次发展的趋势。何云、王芳(1999)考察了广州市大型零售业竞争与发展情况,发现大型百货商店独占鳌头的局面被打破,新的业态得以发展,形成多态并举格局。大型国营商店效益下滑,而外资零售业增长较快。方虹(2001)讨论了零售业态的生成机理与我国零售业态结构调整问题,认为零售业态生成演变有其内在规律性,每一业态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与人口、购买之间保持合理比例。各业态之间也要有合理的比例结构。近年来我国零售业打破业态单一化,形成了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并呈现四种趋势:突出规模经营效益主题;实行专业化经营;大型仓储商店发展潜力大;无店铺销售方式特别是网上销售将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导。

杨森林(2002)对“无店铺销售将成为零售业的主导”表示怀疑。他认为零售业态结构遵循着一条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道路,并基本上与社会多元化、多样化、差异化和个体性发展进程同步。每一种新的业态出现后,原先的业态没有被取代,而是与新的业态共同发展,形成了一种业态互补的关系。史锦梅(2003)基本上坚持了消费需求是零售业态发展的先导的主张,她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提出零售业态发展理论的“需求满足论”的新假说,按照这一理论,零售业态发展的内驱力是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每一个都有其生命周期,但在其衰落后不会完全消失,新的业态产生的起点比旧业态高,能向消费者提供更大的让渡价值,表现为提高的消费层次与质量。我国零售业态依次由乡村杂货店、百货店向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以及未来提供更多顾客让渡价值的业态发展。可见,众多学者的看法基本一致,我国零售商业发展突破了单一业态格局,多种业态渐次出现,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形成了多种业态并举的态势。

二、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

一般来讲,各个国家的商业零售业态的演化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因而有许多学者提出若干理论假说,以揭示这些规律。在众多的理论假说中,主要有六种假说最为引人注目。美国学者McNair(1958)提出了“零售之轮”假说,认为“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始终驱动新的商业零售业态取代旧的商业业态。丹麦学者Nielen(1966)则提出了“真空地带”假说,他认为零售业主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必然将自己的经营范围选择在较少或无人经营的真空地带,从而导致新的零售业态的出现。美国学者Davidson(1976)等人认为零售业态都将历经改革,加速发展、成熟、衰落的生命周期,因而不同业态次第发展。此外,“进化论”引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解释业态发展中的竞争选择机制;“辩证过程论”则借用哲学之辩证规律,认为零售业态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新的业态是对旧业态的扬弃。商品结构综合化与专业循环假说认为商品的丰富发展导致了新的零售业态综合化与专业化交替循环发展。

这些理论假说,无疑对欧美经济发达、较早进入商品经济的国家中零售业态的发展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当然也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我国零售业在改革开放多年的演进规律。但是,仅仅依据这些假说去认识我国零售业态的演进是不够的。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商业经济发展与零售业态的变化相对欧美国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一些外商逐步进入我国零售业,对我国零售业态的演进起到了示范与带动作用,促进我国零售业态的迅猛发展,在短短不到30年时间,就完全打破了单一的业态,形成了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而不象西方国家那样,通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才依次经历了百货商店、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与无店铺销售四个大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建立了关于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的概念模型(见图1),以解释零售业态在我国能够快速发展的社会原因与动力机制。同时,还可以通过该概念模型进一步探索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促进零售业态发展与演化的最根本的环境因素。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商业流通在“一、二、三、零”的格局中,由国营一、二级批发单位几乎掌握了全部日用品的购销调运,并实行统一渠道、统一价格、统一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开始进行重大改革,打破了原来的统购统销制度,原来由国有批发商业依靠计划指令集中的货源,部分地由工业企业自销,各地区和部门新办的批发企业,大型零售企业兼营批发和个体(私营)经营批发分流。

流通体制的改革,催生了非公有制商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集体、个体经营的食杂店、便利店与专业店等。有研究表明,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短短几年,就取得明显变化。到1992、1993年,国营商业零售额分别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1.3%与39.7%;集体零售业占27.9%和26.3%;个体(私营)零售业占20.7%与22.6%。零售业已基本形成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的格局。1992年,国有商业零售机构、人员分别占3.2%与17.9%;集体占12.2%与30.19%;个体(私营)占84.6%和51.8%。

外商进入我国零售商业是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1991年,第一家外资零售商日本八佰半进驻深圳;1992年,第一家外资便利店7-11投资上海;同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等6个城市与深圳、珠海等5个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零售企业。家乐福是最早进入我国的商业零售巨头,1993年进入,1994年在我国的销售额达到60亿元人民币,到2004年2月,在我国内地开设42家分店;沃尔玛1996年在深圳开了头两家店,然后东莞、昆明、大连开设了8家店,投资9.05亿元人民币,2003年在我国销售额达到150亿美元。由于外商投资零售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手段,在与国内零售企业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这必然在经营观念、经营业务范围、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等方面带来极大冲击,从而产生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领引业态的演化。

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多元化零售业态的产生与发展,而外商进入我国零售商业又提供了现成的学习模板。双因素共同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改变了我国商业零售竞争结构。首先是商品超市对国营商店的渗透。超市在我国的原始形态是大中型百货商场里设立的自选商场或自选柜台,以及城市小商品批发市场里的自选摊位,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后期得到迅猛发展。1998年,以“超市”命名的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超市公司全国就有22家,拥有门店1530个。然后是连锁经营的大发展。1992年,北京诞生了幸福连锁店,它是全国国有零售商业领域的第一家连锁企业;到1995年底,全国实行连锁经营的企业达到400多家,有各种类型的门店6000个。再后是购物中心的攻城掠地。1994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连锁经营会上,购物中心作为一种新的业态被正式引入我国。上海港汇商城、北京国茂商城、广州天河城广场、中华广场是国内购物中心的排头兵。进入本世纪,随着上海正大广场、厦门“SM城市广场”、大连和平广场、宁波天一广场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摩尔相继开业,带动全国各地的摩尔热。

双因素共同作用的另一结果是为我国消费者购物提供了自由比较、自由选择的多样化购物场所。1990-1996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市场转型逐步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到1997年,完全进入买方市场。商品消费交易方式从“供给决定型”转变到“消费决定型”。多种业态竞争态势中,零售企业新业态只要能向顾客提供比对手更多的顾客让渡价值,就能在竞争中取胜。消费者在层出不穷的新业态中,尤其是外商进入提供的新型业态或经营方式,迅速学会了改变其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新的消费观念与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与接受,新的业态逐渐取代旧业态成为零售商业主要的经营方式。

三、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

双驱因素的概念模型揭示了我国零售业态的演化在两个外在环境因素的驱动下,通过两个中间变量因素的转化,共同作用,形成了特定的演化轨迹。由此不难发现,在零售业态演化过程中,商业企业经济实力、经营的商品品种与消费者购买需求的变化是零售业态的演化最基本的因素。即商业零售业态实际上是一种商品或服务达成交易的经营方式,而业态的演化说到底是零售经营方式从企业、商品与顾客三个基本角度出发进行改变的。在企业方面,日益扩大的零售商业投资导致其规模化演化;商品的极大丰富促进了零售商业的进一步专业分工;顾客消费需求与购买准则的改变决定了细分营销成为零售企业的战略选择。规模化、专业化与细分化正是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

(一)规模化

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决定交易达成的企业因素,不可能像制造企业那样拥有某种独特资源或科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而只能将其资源实力与形象等因素综合地通过业态表现出来,进而提升对顾客的吸引力与信任感,这种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就是规模化。越来越多的投资引导零售企业规模扩张。规模化可以区分为集中规模化(即大型化)与分散规模化(即连锁经营)两种。

(二)大型化

大型化是指各种业态的单体面积在扩大。一方面由于现代商品经济的商品种类和品种的极大丰富,需要较大的店铺面积予以展示;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也需要较大面积来陈列商品,以建立足够的挑选性和一次购足的能力。大型化的演进趋势主要表现为传统百货店向大型综合百货店演化,购物中心与商业摩尔的出现与发展。以上海为例,到2005年底,上海开设大型综合超市115家,营业面积合计达100万平方米;已建成购物中心36家,实现营业总收入250亿元。

(三)连锁经营或分店扩张

连锁经营或分店扩张是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另一表现。零售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活动将复杂的商业活动中的商店面积、业态、商品、服务、店名店貌等要素标准化;将采购、送货、销售、经营决策等职能分离,形成专业化;将经营活动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中化;将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商业活动程序化、简单化,最终体现出连锁经营的规模经营经济效益。我国零售企业的连锁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却在几年内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我国零售商业发展一种重要趋势与方向。1990年,我国开始引进连锁店,到1994年上半年,全国连锁企业达到150多家,2500多个店铺。

(四)专业化

差异化营销是大规模营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略思路。这在零售业态的演化中主要体现为专业化趋势特征。通过专业化,零售商业企业不仅可以集中某类商品采购到品种齐全的商品,而且可以向消费者提供价格低廉与可充分比较选择购买的同类型商品,因而比综合商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明确的购买需要。

专业化的趋势特征首先表现为专业市场的形成。专业市场是指以现货批发交易为主,集中交易某类商品或若干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场所。其次表现为专营店的发展,形成了以专门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专业店,以专门经营或被授权经营某一主要品牌商品为主的专卖店,和以专门销售建材、装饰、家居用品为主的家居建材商店。专业化的趋势特征还表示在由传统百货店演变成的大型百货商场、大卖场通常在业态上要与超市区别开来,往往以经营服装、家居用品为主;而以苏宁、国美等大型电器商场的出现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大型卖场的专业化发展。

(五)细分化

消费者决定型的成交类型是买方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从消费者需求入手建立与发展新型业态是零售业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细分化的趋势特征不同于专业化那样,基于商品的门类来设计与调整零售经营方式,而是以细分顾客购买来设计与发展零售业态,所谓细分化,是指按照购买者所需要的个别产品和/或营销组合,将一个市场分为若干不同的购买者群体,并描述他们的轮廓(Kotler,1999)。细分化首先反映在城市中心商业与社区商业在业态上的差异,中心商业街,无论是大厦的品牌厅房,还是品牌专买店,突出的是品牌系列;而在社区商业的大卖场、超市、百货店,多为大众产品与服务,缺乏品牌色彩。即使是中心商业街,也表现出细分化的特点,例如在上海,南京东路讲繁荣,淮海中路定位时尚,四川北路讲热闹,南京西路讲三高。

又如上海红星眼镜公司年销售1.6亿元,占上海眼镜市场份额的20%,它在淮海路中路红星眼镜公司旗舰店经营的是卡地亚、范思哲、登喜路、古姿等30多种国际一线品牌。在南京东路、四川北路、徐家汇等中心城区新辟出的2020眼镜馆连锁店经营的伊保罗、阿玛尼、毕堡士、蒂安加等世界二线时尚眼镜,锁定阳光青年消费群。在市区郊县及长三角的闹市地段的校园密集的学区及新楼众多的社区,开出以实用镜更多些的专业眼镜店,为学生及中老年提供独到的服务。细分化的趋势特征还表现为新型百货商场、服装商城也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年龄、性别等因素区分为高档、中档与大众,以及儿童、青年、中老年等不同商场类型。

规模化、专业化与细分化作为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在理论上也可以作为衡量零售业态演化的三个基本维度。一些业态如家乐福、人人乐等连锁超市,苏宁、国美等连锁家用电器,表现出业态演化混合了规模化、专业化两个因素;而如西武商场、太平洋百货这一类,则表现出业态演化混合了三个因素。因此,本文与其他学者提出多种趋势的观点不同,认为只要抓住了该三个趋势特征,就可以从理论上较好地认识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规律与基本趋势。当然,本文的观点也只是一种归纳与命题假设,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骏阳.零售商业业态发展前景分析[J].上海商业,2007(1)

2.朱连庆.摩尔的演进轨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研究[J].上海商业,2006(5)

3.俞稚玉.中国的购物中心,融合中创新,变异中发展[J].上海商业,2006(5)

4.汪建成等.中国零售业的环境指数,业态生命周期与业态变迁[J].当代经济管理,2006(3)

5.韩沌,陈功.零售业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商业,2005(9)

6.黄芸飞.外资零售业市场准入与我国零售业的对策[J].上海商业,2004(7)

7.夏春玉,张闯.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理论解读[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1)

业态范文篇4

关键词:多业态;咖啡馆;复合经营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咖啡馆的经营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复合经营作为一种新的模式被广泛采用。多业态咖啡馆的复合经营模式是在传统只售卖咖啡的基础上新添了其他元素。多业态咖啡馆的复合经营模式由于其自身的经营多样性和针对性,对不同年龄段的和不同阶层的客户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虽然这种经营模式有着巨大的创新性和优势,但这种经营模式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巨大的,值得广大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思考和总结。

2多业态咖啡馆复合经营模式的现状

2.1国外现状

多业态咖啡馆复合经营模式首先兴起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由于国家发达,人民生活水平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较高,所以这种经营模式在这些发达国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复合性多业态咖啡馆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国外典型的复合经营咖啡馆一般都是在环境优雅、空间封闭性较好的店面中,店中至少有两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业态,例如咖啡与图书和音乐三种业态的组合、咖啡与艺术品和花艺的组合、咖啡与表演和陪聊服务的组合,这些都是最为常见,也是最受欢迎的几种组合。

2.2国内现状

到目前为止,复合经营模式的咖啡馆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已经逐渐兴起。复合经营模式的咖啡馆主要集中于城市的繁华地段和大学校园附近。主要人群是中产阶级的白领和广大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忙中偷闲去复合式咖啡馆中喝杯咖啡,同时还可以享受到优美的音乐和好吃的甜点,而且很多咖啡馆还有种类齐全的书籍供客人阅读。这种经营模式的咖啡馆相比于传统咖啡馆有这巨大优势,复合式咖啡馆多以主题命名,每个咖啡馆都特色鲜明,基本上都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虽然很多复合式咖啡馆存在着很多发展的问题,但是总体趋势是很好的。

3多业态咖啡馆复合经营模式的特点

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复合式咖啡馆都在销售甜点,这使得复合式咖啡馆由传统的“喝咖啡,谈事情”发展到“喝咖啡,吃美食,休闲聊天”。随着多业态复合经营的发展,咖啡馆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而且现在的咖啡馆,大多数都带有高档的封闭包间和3D影院,复合式咖啡馆的作用和功能发生了颠覆式的改变。除此以外,复合式咖啡馆的地理位置一般都是商业中心或者是繁华地段,并且这些复合式咖啡馆的客人主要是商业白领和大学生,他们的也是现在社会中的主要消费群体。在一二线城市中,由于工作节奏较快,加班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很多复合式咖啡馆都营业到凌晨,它们不仅为客人提供咖啡,还有快餐和甜点。很多复合式咖啡馆的服务都有很大提升,这些咖啡馆的老板们多为有情调的青年人,所以他们注重服务模式,在服务和管理上投入的力度也有所加大,而且这些咖啡馆都定期为服务员们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技能。

4多业态咖啡馆复合经营模式存在的风险与解决办法

4.1风险

虽然,复合式咖啡馆相对于传统的咖啡馆有很多优势,同样也存在很多风险和问题。首先,由于复合式咖啡馆的地理位置多位于繁华地段,所以店面的租金大多都非常昂贵。其次,而且咖啡馆中的大部分客人都会停留时间较长,所以咖啡馆的客流量也不是很大,这就造成了咖啡馆的收入相对不高。再次,现在大部分复合式咖啡馆虽然在服务上都有所提升,但是绝大部分还都没有形成服务标准,很多复合式咖啡馆还都是夫妻经营,服务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最后,大部分复合式咖啡馆虽然都已经将多种业态结合,但是很多都是跟风和追逐潮流,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将多种业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导致多种业态之间相互促进的效应不好,达不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4.2解决办法

对于复合式咖啡馆的地理位置导致的租金过高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成本费用按照多种业态作用分配,例如,咖啡馆可以和书店或者出版社合作,在咖啡馆中出租展位,由书店提供书籍并支付相应的展位租金,并且定期举办读书会和新书签发仪式,这不仅可以解决咖啡馆的租金成本过高的问题,还可以吸引大量客源,提高咖啡馆的营业额。针对客人停留时间过长导致咖啡馆客流量不大的问题,咖啡馆可以对每位顾客发放定时卡,这种卡在有效时间内享受一定的折扣率,超过指定时间便不再享有这种折扣优惠。针对大部分复合式咖啡馆的服务不到位影响咖啡馆效益的问题,我们可以针对每个复合式咖啡馆的实际情况,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最后,针对咖啡馆没有有效地将多业态有机结合的问题,复合式咖啡馆可以统计一段时期的客人喜好,真对客人的社会阶层和职业,来找到适合的元素进行有机融合。

5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人们更加追求多元素融合的生活氛围。在复合式咖啡馆中,人们不仅可以享受咖啡的香甜,还可以进行读书、欣赏音乐、自制甜点等活动,享受多种业态复合经营的便捷和乐趣。但是多业态咖啡馆复合经营的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我们想要发展这种复合经营模式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然后找到问题,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使得多业态咖啡馆复合经营模式能够顺利发展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业态范文篇5

关键词:跨境电商;贸易新业态;金融科技

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依存度的提升,跨境电子商务在政策的扶持下得以快速发展,近年来跨境电商延续良好发展态势,市场规模连续多年保持15%以上增幅,多地进出口数额创新高。国务院、外管局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为相关跨境金融业务的办理扫清了政策障碍,各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也积极介入跨境电商领域的平台建设,提供综合性的跨境金融服务。跨境电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加快促进贸易新业态发展已成为我国培育外贸发展新增长点、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从跨境电商贸易新业态业务发展现状和挑战、金融服务思路和技术方案等方面进行展望。

一、跨境电商贸易新业态业务发展现状

(一)跨境电商市场发展较快,形成了大量头部电商平台和支付公司

1.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电商出口收汇占比最高相关资料显示,2019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达10.5万亿元,较2018年的9万亿元同比增长16.66%(网经社,2020)。2020全年市场规模达12.5万亿元,同比增长19.04%,其中出口占比77.6%,进口比例22.4%(网经社,2021)。2021年跨境电商延续良好发展态势,多地进出口数额创新高。一季度进出口4195亿元,同比增长46.5%,其中出口2808亿元,增长69.3%;进口1387亿元,增长15.1%,均呈现大幅增长态势(中国信保资信评估中心,2021)。2.跨境电商平台众多,头部平台是银行对接的首选跨境电商业务模式较为复杂,分为跨境进口和跨境出口,另一个维度又分为零售B2C和批发B2B两类。出口跨境电商主流运营模式为:中国卖家通过在亚马逊、eBay、天猫国际等跨境平台上开设店铺直抵国外终端消费者。出口电商卖家主要集中在外贸发达地区。2019年,中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总额排名前五的省市为:广东省、浙江省、河南省、上海市、天津市。2019年亚马逊美国站中有36%的活跃卖家来自中国,其中以广东浙江为代表的沿海地区是我国电子类产品和服饰类产业集群地所在,合计占中国卖家的一半以上,广东省有45.5%的中国卖家,浙江省占比10.1%(艾瑞咨询,2021)。跨境电商平台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亚马逊、WISH、阿里速卖通、eBay、天猫国际、新蛋等大的电商平台,这类平台规模相对较大,入驻电商卖家较多,相对IT实力较强,监管规范性等方面更好。其中亚马逊作为出口电商最大的境外合作平台,交易量稳居第一,2019年亚马逊在全球的商品交易总额为4408亿美元。平台上有38%以上的销售份额来源于中国卖家,交易量约167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1320亿元。亚马逊反洗钱审核以及规范性相对较完备,是各家银行对接跨境电商首选的目标。二是垂直电商自建站点类型,例如环球易购、SHEIN、Geekbuying等。自建站点对于卖家的好处是可以积累自己的用户,用来做后续持续的重复营销和交叉销售,也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品牌,采取很灵活的方式做营销活动的设计和宣传,不会因为第三方的政策或规则的变化而受到掣肘。但是此类平台IT实力、监管合规等方面参差不齐,银行一般在跨境电商金融业务相对成熟后对接一些较大自建站点。3.跨境支付公司是目前电商出口跨境资金汇入的主要途径在外管局2020年新规出台之前,跨境电商的跨境资金结算以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主;例如北美的跨境支付体系较为成熟,主要第三方支付机构均提供多种在线支付通道,本地化程度较高。平台一般认定两种收款方式,银行卡和第三方,因为跨境电商卖家多以直邮方式发货,无法按照一般贸易申报出口,收款多使用第三方支付或离岸账户。其中第三方支付机构凭借便捷的手续与高效的到账速度超越了银行与付款公司成为最普遍的收款渠道(艾瑞咨询,2021)。历年来支付宝、PingPong、连连支付等跨境支付公司在跨境支付领域业务量高速增长,PingPong已快速成为第三方跨境支付独角兽。银行基本还是承担传统的跨境汇出和汇入汇款功能,一是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银行,为支付机构办理跨境电子商务项下结算服务;二是直接对接跨境电商平台,凭交易电子信息为依据提供跨境金融服务,例如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宁波银行等商业银行通过对接亚马逊等电商平台,提供跨境电商金融服务。

(二)政策和地方规划不断完善,支持跨境电商合规健康发展

1.国务院政策支持跨境电商业务快速发展201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部署完善跨境电商等新业务促进政策,适应产业革命新趋势,推动外贸模式创新”。2020年4月7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加速传播,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投资带来巨大冲击。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做好“六稳”工作部署,坚持扩大开放,采取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举措,努力减轻我国经济特别是就业受到的严重影响。会议决定,在已设立59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基础上,再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2020年7月29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扩大开放稳外贸稳外资,决定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支持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业态。2.海关支持为跨境电商企业报关提供更多便利2020年6月12日,海关总署《关于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出口监管试点的公告》。公告称,跨境电商B2B出口货物适用全国通关一体化,也可采用“跨境电商”模式进行转关,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该政策将先在北京、天津、南京、杭州、宁波、厦门、郑州、广州、深圳、黄埔海关开展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根据试点情况及时在全国海关复制推广。增列“9710”(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和“9810”(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两个海关监管方式代码。针对“9710”、“9810”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报关全程信息化、便捷申报通道、物流和查验便利的通关便利措施。3.外管局政策新规为银行办理跨境结算提供政策依据2020年4月14日,外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优化外汇管理支持涉外业务发展的通知》,5月20日,〔2020〕11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支持贸易新业态发展的通知》。政策前:在传统跨境贸易收支业务中,银行主要依据企业提供的报关单、合同、发票等传统纸质单证,为企业办理贸易项下外汇业务,无法满足跨境电商通过电子交易信息办理结算的诉求,所以跨境电商跨境收款基本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公司处理(存在灰色地带),银行直接介入的场景不多。政策后:在现有支付机构通过电子交易信息为跨境电商办理跨境结算的同时,新增了银行结算渠道,支持银行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凭线上电子订单、物流等交易电子信息为市场交易主体提供结售汇及相关资金收付服务。4.部分地方政府出台相关跨境电商鼓励政策和规划各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成立以来,各个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制定配套的实施方案和规划:2021年上海市出台《“十四五”时期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提高质量和发展能级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进一步探索和扩大新型贸易发展,包括离岸贸易、转口贸易、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依托虹桥商务区发展数字会展、跨境电商,建设数字贸易跨境服务集聚区,打造长三角全球数字贸易高地。2020年河北省政府出台《中国(雄安新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经过3至5年改革探索,建成以“跨境贸易+数字经济+产城融合”为基本特征的国内一流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现跨境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三流合一”和“关、税、汇、商、物、融”一体化发展。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跨境电子商务领先区域,线上线下充分互动、贸易产业深度融合、资源配置合理有效、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建设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线下产业园区平台,探索“数字化贸易平台+营销总部+研发总部”模式,打造跨境电子商务新品牌(中国发展网,2020)。

(三)部分地方政府搭建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支持跨境电商业务发展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积极建设当地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服务跨境电商新业态,例如:重庆电子口岸中心建设的重庆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网是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打造的统一服务窗口。企业通过该网站可以登录重庆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系统对接、查询业务,并能够对个人消费额度和税单进行查询。佛山市电子口岸有限公司打造佛山市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是佛山市唯一的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务门户平台,旨在通过专业化的电商进出口业务服务、消费者海淘服务,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及国内消费者提供便捷的通关、退税、结汇、身份认证、查询等服务,通过政企银三方合作,为出口企业打通从货物通关至收汇的便利化服务通道。

二、开展跨境电商金融业务面临的挑战

基于前文所述,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监管规则的松绑为银行进行跨境电商资金结算指明了方向,为银行带来了较多机遇和挑战。通过对跨境电商交易的特点分析,银行开展相关跨境电商业务有以下挑战:

(一)海量电商交易给系统处理能力带来挑战

经初步统计,跨境电商订单平均单价约为30美元,但是交易量巨大,对接一个中大型支付公司每天订单数在几百万-几千万数量级。在外管局新规下,凭线上电子订单、物流等交易电子信息,需要对订单信息进行校验、勾兑,反洗钱、还原申报等处理,给银行系统带来较大挑战。

(二)信息不充分等原因给系统风控能力带来挑战金融机构

在处理跨境资金结算时,特别关注合规检查,防范虚假洗钱交易,然而跨境电商业务存在一些现实的原因,导致信息不足:(1)小金额的订单只有物流,不进行报关,没有海关报关数据,所以部分订单的货物真实性无法直接确认。(2)因海外个人信息合规隐私保护要求,海外电商平台不提供买家个人信息,例如个人姓名、具体地址、电话等详细信息不能向第三方提供。(3)为了市场占有率,存在同一实际控制人,利用多人身份注册多个店铺的情况,如果这些店铺资金都汇入到同一个控制人账户,只能通过一些辅助证明材料人工审核。

(三)电商卖家个性化需求给系统建设带来挑战

初步统计,现有跨境电商卖家中90%是个人卖家,而大的电商又采用类似公司模式团队运营,所以如果银行为这些商户提供类似支付公司一样的金融服务,传统的个人网银和企业网银的登录授权模式均不能满足其要求,如何提升客户体验是产品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银行提供跨境电商金融服务思路

针对跨境电商贸易新业态,目前已有较多金融机构深耕多年,涌现出若干跨境支付公司独角兽企业,银行相比第三方支付公司对于跨境结算、汇率、融资成本,以及政策把握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市场空间仍然比较广阔。但由于贸易新业态属于新鲜事物,也存在较多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和瓶颈(崔雁冰和姜晶,2015),特别是合规等方面还需要改变传统模式进行创新突破,在确保合规的前提下构建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打造贸易新业态金融生态圈(钊阳和戴明锋,2019)。如前所述,目前跨境电商主要还是以出口为主,进口的资金跨境汇出各大金融机构已经有成熟的模式,比如客户通过单一窗口或者网银直接发起的汇款产品,或者与企业或者支付公司系统实现直连,受理客户的跨境汇款申请。所以本文主要以电商出口的资金跨境汇入产品进行分析。跨境汇款作为跨境出口电商卖家最基本的功能,不同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优势成为卖家选择的主要驱动力,艾瑞调研数据表明,跨境出口电商卖家选择和使用第三方收款工具时最关注的因素包括收款费率成本、汇率损失大小、资金安全保障、提现到账速度、支持币种数量和公司品牌信誉。对于卖家而言,收款工具的费率是卖家开展业务过程中成本的一部分,费率过高会削减不少利润,而实时波动的汇率也为卖家带来汇损风险、增加其业务成本。跨境出口电商提前备货的模式决定了其资金流普遍比较紧张的特点,因此卖家申请提现后资金到账的速度也非常重要,银行也可以基于相关电子数据为客户提供融资产品。

(一)跨境电商资金结算主要模式

针对出口电商资金汇入这一电商卖家主要需求,经过初步分析,银行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参与跨境资金结算:一是银行对接支付公司模式:银行作为跨境支付公司的境内对接银行,完成跨境资金划转。二是银行直连电商平台模式:银行直接承担支付公司角色,直接服务跨境电商客户,完成电商平台商户跨境资金划转。三是银行直连各地政府建设的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模式:借助政府平台获取商户和订单等信息,完成电商平台商户跨境资金划转,并提供综合跨境金融服务。具体情况如下:1.银行对接支付公司模式此种模式银行与支付公司直接系统对接,银行作为跨境支付公司的境内对接银行,接收支付公司提供的电商订单信息作为资金入账材料,同时根据支付公司指令完成换汇和资金划转操作。此模式需要向当地人行外管报备,经批复同意后可以开展业务。在外管局2020年新规出台之前,跨境电商的跨境资金结算以此模式为主,主体是由第三方支付公司承担,银行还是承担传统的跨境汇出和汇入汇款功能。鉴于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形成了长期的市场优势,所以目前此种模式仍然会长期存在。以亚马逊平台为例,典型业务流程如图1:(1)境外消费者消费后,资金通过收单机构划入亚马逊平台资金存管银行;(2)商家发货,卖家确认收货交易完成;(3)到达结算周期(一般两周),亚马逊将资金由资金存管银行汇入商家指定的银行账户(也是支付机构在境外合作银行开立的专用账户);(4)商户在支付公司平台上选择订单并申请提现(商户需要能够提前在电商平台授权指定的支付公司访问订单信息);(5)支付公司在境外的合作银行将资金跨境汇款至支付机构境内合作银行;(6)支付机构提交给银行电商订单信息,以及最终的商户入账信息等指令;(7)境内银行完成贸易背景信息审核,反洗钱筛查后完成资金入账,并根据指令把资金转给商户最终账户。2.银行直连电商平台模式此种模式银行直接与跨境电商平台系统对接,经客户授权后,可以直接从跨境电商平台获取订单信息,以此为依据完成资金入账处理。同时需要银行直接为商家提供资金处理的门户网站,实现商户的资金提现、订单授权、资金划转、对账、融资等操作。此项服务开展的前提是银行要报经外汇总局批准并通过系统验收(包含系统支持、结算服务、内控管理等方面)。外汇总局批准之后将会给予银行凭交易电子信息为跨境电商办理跨境结算的资质(俗称“支付牌照”)。获得此项资质后,银行方可试点开展外贸综合服务和市场采购贸易等贸易新业态市场主体的结售汇及资金收付。此种模式客户直面终端电商客户,客户体验、资金入账速度和风险防控能力对银行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已有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宁波银行等银行机构的产品落地,其他主要银行也在积极跟进。以亚马逊平台为例,典型业务流程如图2:此种模式相比通过支付公司对接模式的业务流程,主要区别在于:银行承担了支付公司角色,客户直接在银行提供的交易页面中申请提现,授权银行直接通过系统对接亚马逊平台查询订单信息,银行完成资金入账,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多转账、融资等衍生功能。3.银行对接支付公司模式此种模式是银行与部分地方搭建的跨境电商平台对接,商户在跨境电商平台提交跨境资金入账材料,银行以此为依据完成资金入账处理。此种模式也需要银行向监管部门报批后才能开展。相关流程与银行和支付公司对接类似,不再赘述,主要的优势在于政府主导建设的平台可以实现海关进出口报关数据联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处理此类业务的风险防控合规筛查能力。

(二)跨境电商其他增值金融服务

为了进一步提升对跨境电商卖家的金融服务水平和客户体验,实现获客粘客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除了提供传统的资金结算服务外,还需要针对电商供应链和电商卖家的其他金融需求提供一揽子服务,例如通过客户订单大数据分析勾勒客户画像,提供资金理财、订单融资、信用贷款、即期和远期结售汇、供应链上下游信息撮合等综合金融服务,打造跨境电商生态圈。

(三)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创新思路

在目前美联储量化宽松大量“放水”的情况下,更大力度促进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结合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以及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方向,金融机构除了支持电商客户的基本金融服务要求外还需要从国家大局出发(陆岷峰和徐阳洋,2021),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1.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跨境电商平台创新反洗钱、风险防控手段,在风险合规基础上为一带一路经贸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例如东南亚、中亚、欧洲跨境电商平台近年来蓬勃发展,都是重点考虑对接对象。2.积极拓展数字人民币跨境电商应用场景数字人民币在跨境结算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跨境电商也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场景,可以通过与一些跨境电商平台合作开展数字人民币应用,进一步提升电商客户资金到账效率,促进数字人民币发展。3.积极利用CIPS系统作为资金结算通道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InterbankPaymentSystem,简称CIPS系统)是经人民银行批准专司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业务的批发类支付系统,致力于提供安全、高效、便捷和低成本的资金清算结算服务,是我国重要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在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金融业双向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服务“一带一路”资金融通、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2020)。境内银行可以与电商平台对接的境外银行合作,将CIPS系统作为跨境电商人民币资金的结算通道,推广CIPS报文收发器,减少跨境结算中对SWIFT渠道的依赖,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四、平台建设方案设想

基于上述业务特点和业务模式分析,以往传统单一的贸易结算、贸易融资产品已不能满足跨境电商新业态客户丰富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需要针对性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等手段,构建参数化、高性能、智慧化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以支撑业务高速发展。平台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如下:

(一)建设目标

银行建设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可以考虑关注以下目标:1.系统具备高吞吐量、高性能、高效率处理能力电商交易订单信息量大,系统要具备处理日均千万级数据明细的能力;入账时效性要求高,一般都要在几个小时内完成入账,产品自动化率要高。2.系统高度灵活,配置化、组件化支持快速对接大量的境内外综合电商平台以及独立自建平台,也有大量的支付公司,商业模式类似,但是对接方式和业务流程也各不相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监管要求,而且商户的个性化需求也不一样。为了快速推广和提高产品迭代效率,系统设计需要高度灵活,才能有效地支持业务发展,支持不同第三方平台和不同业务的快速对接。3.系统特别注重客户体验,关注个性化服务能力相比PingPong等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公司,客户体验是银行的薄弱环节,而能不能留住客户,除了结算手续费和换汇费率等方面吸引客户之外,客户体验至关重要。4.智能的事前、事中、事后风险监测、预警、监控能力跨境资金交易最重要的就是监管合规,而跨境电商涉及的参与方众多,全链路信息掌握存在盲区,所以是洗钱和虚假交易易发的业务领域。一方面可以先考虑与头部电商平台以及有支付牌照的支付机构合作,逐步推广至其他的平台;另一方面行内需要利用好相关订单、物流、资金大数据,制定灵活动态的规则,做好各个阶段的风险监测,才能为相关业务的开展保驾护航。5.利用大数据打造跨境电商生态圈,提供综合金融服务通过介入跨境电商业务,银行拿到了除资金流外的更多信息流,基于这些数据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基础功能拓展到供应链金融、普惠小微贷等,为跨境商户提供全方位、跨币种、跨市场的收汇结算、现金管理、投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打造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

(二)建设思路

为实现上述建设目标,建设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可以考虑以下思路:以“产品工厂”思维为导向,以基础业务服务和数据服务为支撑,打造原子化服务元件,根据各业务场景组装业务产品,通过参数化、组件化理念快速对接第三方的目标,提供多场景、全流程、境内外一体化的,包括本外币境内外支付结算、贸易金融、供应链、普惠融资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特别是利用区块链+跨境电商重塑跨境电商生态(丁宝根等,2020),赋能业务流程再造,支撑业务的自动化、专业化与智慧化处理,加速产品线上化,提升定制产品能力。

五、结论

业态范文篇6

我国自2014年起开始实施《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要求提高物流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创新运作管理,并将电子商务物流工程、物流信息平台工程、物流新技术开发应用工程等列为主要工程,将积极推动国际物流发展列为主要任务。随着《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的深入实施,我国物流业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新企业、新模式、新业态[1]。而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2018年前三季度物流运行情况分析》,我国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态势明显,物流发展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加快[2]。在这样的背景下,鉴于物流业对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在国内外相关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研究物流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文献进行了收集、梳理和归纳,并选取适当的样本文献进行综合评述,对物流业新业态发展的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物流业新业态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基础。

二、概念界定

物流业态指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物流业态决定了物流服务的结构、物流服务的功能、物流服务的范围与规模、物流服务的交付方式,通俗来讲就是物流服务商如何组织、提供何种物流服务、以何种方式销售并完成物流服务。[3]新业态、新常态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实现信息处理创新、用户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从而催生出来的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经济成分。[4-5]因此,在界定物流业新业态时,主要考虑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实现的新的物流业商业模式、新的物流业经营业态、新的物流资源配置方式等相关物流服务经营新形态。

三、研究方法

进行系统性文献综述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界定相应知识领域的核心概念;二是为该领域的理论发展与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引导。本研究以物流业新业态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性的文献回顾。由于物流业新业态并非一个成熟的概念,很难直接进行文献检索,因此本研究采用特兰菲尔德(TranfieldD)等[6]的方法,通过计划、检索、筛选、综合分析及评价等四个步骤来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挖掘、整理和回顾。这是因为,物流业新业态尚不存在准确的定义与界定方式,而该方法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文献回顾过程的聚焦程度和系统性。(一)计划。在研究的起始阶段,以物流业新业态、物流业态创新、物流业服务创新等为关键词,在学术文献、相关行业新闻报道、物流行业相关报告等范围内进行试探性的信息收集。对所收集到的共计255篇相关学术文献、行业新闻报道和行业报告进行整理和内容分析,进一步得到物流业创新、云物流、云仓储、智能快递柜、末端物流、众包物流、智慧物流、跨境物流、前置仓库等九个方向性的检索类目。(二)检索。在确定了上述九个关键性的检索方向之后,进一步细化相关类目的检索关键词,并将所要检索内容的时间范围设定为2000年1月到2019年3月。中文文献主要通过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刊物级别限制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英文文献主要通过科学引文检索(WOS)、全文数据库在线检索(EBSCO)两个数据库进行检索,刊物级别限定为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SCI-E)、工程索引(EI)等收录的刊物或会议论文。具体检索的关键词以及相关结果参见表1。(三)筛选。在对检索结果进行交叉比对、去重等初步筛选之后,对每个类目的检索结果做进一步的分类汇总,并选取与新的商业模式、经营业态、资源配置等范畴相关的文献,以之作为样本文献进行后续研究。(四)综合分析及评价。重新审视上述九个关键类目,通过对选定的样本文献进行阅读和研究,对关键类目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和梳理(具体参见图1),并据此对关键类目进行调整和修订,将物流业新业态系统性文献回顾的框架确定为云物流、智慧物流、跨境物流、末端物流等四个主要方向和若干子方向。

四、国内外物流业新业态发展动态

(一)云物流。2010年,霍尔特坎普(HoltkampB)等[7]提及“云物流”这一概念,构建物流云服务模型并进一步应用该模型设计了一个被称为“物流商城”的物流云平台。同年,斯凯尔特了通过物流云平台将云计算应用到针对物流的自动控制系统的几种途径。此后,有关云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云物流模式、物流云平台、物流云服务、云仓储等方面。1.云物流模式在对云物流进行研究的早期阶段,针对云物流模式的研究较多。德夫曼(DelfmannWJF)[9]提出,云物流模式应当将云计算的合作、分布式、自主性等基本原则应用到物流领域,以实现物流资源的高效和分布式管理。李(LiW)等[10]研究了基于云物流模式的采用云平台解决物流资源问题的虚拟化与服务选择问题。王琦峰等[11]提出了云物流的体系结构、所涉及关键技术,并研究了云物流的应用模式。梁红波[12]分析了云物流提升物流效率的机理,以及云物流环境对物流模式创新的推动作用。何(HeX)等[13]在对云物流业务流程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中主要业务流程的相互作用。徐(XuG)等[14]分析了云物流模式在快递行业的影响与应用。毕娅等[15]研究了云物流模式下整体物流需求覆盖最大化的问题,并进而构建了考虑最大化覆盖的配送中心选址模型。葛伟民[16]进行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云物流模式的探索。丁丽芳[17]对农产品的云物流模式进行了研究。2.物流云平台张向阳等[18]构建物流云平台体系,并对基于该平台的多方协同运营模式进行了分析。在物流云平台的架构与设计方面,相关研究较多。比如,高(GaoJ)等[19]设计了动态整合与协同的物流云平台;王(WangX)等[20]设计了一站式物流云平台;曹立明[21]构架了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王春鸣等[22]设计了针对医院耗材管理的物流云平台;湛玉婕等[23]设计了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云平台。3.物流云服务有关物流云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云服务的模式、流程设计、协作机制等方面。格洛克纳(GlöcknerM)等[24]为物流云服务的行动方案设计了一个标准化模式。林云等[25]以汽车产业供应链为例,研究物流云服务的业务与技术构架方法,并对所构建的模式进行了验证。党磊等[26]对体育物流云服务模式的体系构架进行了研究。张水旺等[27]构建物流云服务发现模型,并开发和验证了一种物流云服务的发现算法。张浩等[28]提出了采用物流云服务模式对物流园区物流资源进行动态组合与分配的机制。胡小建等[29]对云物流服务主体以及各主体间协作机制进行了研究。4.云仓储有关云仓储的研究是近年来物流行业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其本质是云物流概念的行业应用研究,是云物流研究的进一步延伸。2011年,郝玉强等[30]指出,所谓云仓储,就是在全国各区域形成公共仓储平台,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从而使商家能够就近安排仓储,使物流公司能够就近配送。此后,云仓储主要被理解为互联网+仓储,而有关云仓储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云仓储模式在电子商务行业应用情况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被较多文献提及的比较典型的云仓有京东云仓、菜鸟云仓、苏宁云仓、宅急送云仓、中国邮政云仓、百世云仓等。陈良勇[31]对基于云仓+供应链整合的快消品新赢利模式进行了研究。杨从平等[32]对云仓储的快递配送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云仓储的两阶段配送模式。俞成功等[33]对云仓储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研究。余溪等[34]对云仓储的信息系统进行了设计。(二)智慧物流。2002年,布鲁索内(BruzzoneAG)[35]对一种基于网络集成物流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物流网络进行了探讨。此后的十年间,智慧物流(SmartLo⁃gistics)的概念界定、发展趋势、应用技术等问题逐渐进入人们讨论与研究的视野。2014年,王之泰[36]提出,应将管理的内涵融入智慧物流概念,并将智慧物流表述为将互联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应用于物流业,实现物流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创新形态。2014年以后,有关智慧物流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并趋向于实际应用层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慧物流的发展、智慧物流模式、智慧物流技术与设备、智慧物流解决方案等。此外,智慧物流服务、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智慧物流风险管理等方面,也均有学者进行研究。1.智慧物流的发展在智慧物流的发展方面,何黎明[37]认为,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将在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分散市场、替代紧缺人工、满足个性需求、创造绿色生态等方面发挥作用。王帅等[38]对智慧物流发展的动因进行研究,并将之分为物流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变、物流需求的升级、科技企业的引入、智能技术的成熟、劳动力的短缺等五个方面。部分学者对智慧物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比如,彭宏勤等[39]在“交通7+1”论坛第四十九次会议上,对智慧物流公铁水联运的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张枢盛[40]围绕智慧物流发展对物流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张立国[41]提出,智慧物流是我国物流业产业升级的技术驱动因素;伍宁杰[42]提出,智慧物流将助推新的物流商业模式的发展;荣长玲[43]对智慧物流与共享物流的耦合发展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对智慧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进行了研究。比如,余娟[44]认为,智慧物流的发展存在行业标准制定缓慢、企业规模不够、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平台不完善、末端物流智能化水平较低、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徐兰[45]提出了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加快物流体系建设、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推进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等智慧物流发展策略;黄晓野等[46]提出,要构建智慧物流的商业生态系统。国外学者更多从智慧城市的角度出发研究智慧物流。埃科勒(ErkollarA)等[47]提出了一种以智慧城市为背景、旨在解决当前城市运输问题、能够快速反应的智能物流系统,并在欧盟及亚洲部分城市进行了实践。鲁索(RussoF)等[48]以城市智慧物流解决方案为研究案例,验证了欧洲智慧城市实施的途径。2.智慧物流模式关于智慧物流的模式,荣格(JungJU)等[49]设计了一个适用于公有或民营物流的新的智慧物流商业模式,用以管理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责任,并解决传统物流所面临的安全、走私、赔偿纠纷等方面的问题;李佳[50]对智慧物流模式重构的思路和要素进行分析,并给出了采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智慧物流模式进行重构的实施路径。3.智慧物流技术与设备智慧物流关键技术与设备是实现智慧物流的基础。赵(ChoS)等[51]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物流模式,主要通过嵌入式传感器技术监控物品移动状态,以实现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交付物品的同时降低成本的目标。李(LeeC)等[52]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仓储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来提高仓库生产率、拣选准确性、拣选效率以及对订单可变性的应对能力,使用计算智能技术为工业4.0提供智慧物流。萨迪克(SaddiqS)等[53]提出了利用无线传感器、无线射频识别(RFID)、实时定位系统(RTLS)等技术实现客户需求识别、产品和库存管理等智慧物流服务的智慧物流监控系统。丁锋[54]对智慧物流装备制造产业链中的输送分拣、自动化仓库、系统集成、仓储机器人、叉车、货架等六个主要环节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促进智慧物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姜大立等[55]对智慧物流的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三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我国智慧物流建设的相关对策。4.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在围绕智慧物流的概念、模式、技术、设备等进行多方面研究之后,应由智慧物流解决方案来实现智慧物流理念的落地。雅比尔(JabeurN)等[56]开发了一种基于多的智慧物流解决方案,旨在能够有效规划、实施、控制起点与目的地之间的服务和物流,同时确保随时随地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化、高效的配送服务。卡拉基克斯(KarakikesI)等[57]利用仿真技术对智慧物流解决方案进行评估,并提供了利用仿真技术提供城市货运解决方案的技术路线图。西瓦曼尼(SivamaniS)等[58]开发了一种以用户为中心,基于移动设备、计算机系统和卫星定位技术等手段,能够利用配送车辆和用户位置信息规划配送路线的智慧物流解决方案。(三)跨境物流。较早的关于跨境物流的研究,源自2002年的中国香港地区。当时,中国香港地区的很多制造商把生产线迁到了中国大陆地区,它们在享受较低生产成本、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的同时,也面临着必须将成品转运回中国香港地区的一系列跨境物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梁(LeungSCH)等[59]对跨境物流优化模型、跨境物流运输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研究。2013年,王(WongDWC)等[60]对一种被称为“间接跨境供应链模式”的新型物流业务进行了阐述,并以包括我国广州、深圳、香港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从成本、时间、质量和灵活性四个方面入手,对该新型业务的物流绩效进行了评估。同年,戴维斯(DavisDF)等[61]基于美国与加拿大之间边境的案例数据,对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PPPs)在跨境物流背景下的性质和作用进行研究,得出了私营企业协作能力与公共机构间合作决定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绩效并反过来影响跨境物流质量的结论。自2014年开始,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涌现,有关跨境物流的研究出现了一个重要方向,即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此外,海外仓、“一带一路”跨境物流等也是跨境物流相关研究关注的主要方向。1.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在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方面,2014—2016年间相关研究高度集中于对模式的分析与选择;2017年之后,研究方向趋于多样化,风险评估、信息系统、服务整合、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跨境物流联盟等研究方向逐渐出现。在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分类方面,以李向阳[62]为代表,将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分为中国邮政模式、国际快递模式、海外仓模式三类。在此基础上,庞燕[63]进一步将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分为出口模式(包括中国邮政、国际快递、海外仓(边境仓)、跨境专线物流、国内快递的国际化服务等)和进口模式(包括直邮模式和转运模式)两大类。郭宁宁等[64]又将保税备货模式加入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进口模式。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选择,学者们提出,可采用层次分析法[65]、物流网络规划法[66]等方法来对不同的模式予以评价并进行合理选择,也有学者认为可根据不同目的地的环境与政策进行选择。在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方面,吉弗里达(GiuffridaM)等[67]研究了跨境物流在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张夏恒等[68-69]研究了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的机理和发展路径,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水平进行评价,认为目前跨境物流效率较低,制约了跨境电商的进一步发展。吴守学[70]对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发展中的四大协同缺失进行了分析。邬佳伟等[71]构建了跨境电商的物流服务体系。跨境物流联盟是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一个发展方向,杜志平等[72-73]对跨境物流联盟的运作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博弈分析识别跨境物流联盟运营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机制。2.海外仓。有关海外仓的研究是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研究的延伸,目前主要包括电商平台自建海外仓、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建海外仓以及大企业自建海外仓等模式。张晓燕[74]对我国跨境物流海外仓发展中存在的跨境支付难、建设成本高、监管不到位、管理水平低等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提高配置效率等相关对策。鲁旭[75]对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海外仓建设策略进行了探讨。3.“一带一路”跨境物流。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就“一带一路”倡议对跨境物流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比如,董千里[76]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物流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王文娟[77]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海外物流业布局的推进作用等。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物流协作问题,刘小军等[78]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物流协作中存在的主要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郑楠等[79]对中蒙俄跨境物流的便利化合作机制进行了探讨。此外,还有一些关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四)末端物流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通常被称为“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末端物流的地位日益凸显。因此,近年来有关末端物流的研究,特别是为应对“最后一公里”问题而出现的各种末端配送模式创新、末端配送新业态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末端配送、众包物流、智能快递柜、前置仓库等。1.末端配送。关于末端配送,戴尔(Dell'amicoM)等[80]于2012年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以解决城市配送中日益严重的交通、噪音及污染问题。该模式的核心,一是使用重型货车进行干线运输,但在市外配送站以环保轻型货车替代重型货车进入城市并进行末端配送;二是建立智能快递柜系统,以解决因用户不在收货地点而产生的无效配送问题。自此,“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无论是理论界还是行业界都提出或实践了各种各样的末端配送创新模式。2013年,张昕[81]对末端配送的一种新模式——代收点进行研究,分析已经开始在实践中运行的包括京东商城校园营业厅、阿里小邮局、天猫社区服务站等在内的各种不同形式的代收点模式,并提出了相关整合优化策略。2014年,杨聚平等[82]提出了一种自动化自助提货、人工辅助提货与送货上门相结合的综合末端配送模式。2015年,张会云等[83]以菜鸟驿站和丰巢为例,对末端配送代收点与智能快递柜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和对比,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2016年,钟耀广等[84]提出,应以第三方共同配送服务商或各快递公司联盟作为共同配送服务主体,探索城市共同配送模式的体系构建问题。2017年,刘晓宁[85]对末端物流中的送货上门、代收点、智能快递柜等三种主要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归纳。2018年以来,有关末端配送创新模式的研究更加深入。王进[86]从运营方和配送服务方式两个维度入手对末端配送模式进行分类,并分析了影响不同模式选择的因素。拉涅利(RanieriL)等[87]从降低外部成本的角度出发,对末端配送革新的五个方面,即车辆创新、配送站点选择的新方法、共同协作配送模式、交通管理及路径优化、公共政策及基础设施创新等进行了回顾。林(LimSFW)等[88]对末端配送供应网络的配置维度(网络结构、网络流量、关系治理和服务架构)与影响全渠道性能的基本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另一方面,末端配送网络的各类算法也是学者们特别关注的问题。艾德(AizedT)等[89]通过Petri网方法对“最后一公里”路径的规划进行建模。周林等[90]开发了同时考虑送货上门和客户自提两种模式且终端共享的末端配送策略的集成优化模型及算法。袁光辉等[91]提出了一种对末端配送一二级节点进行识别的聚类分析算法,为末端配送节点体系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杨东林等[92]通过建模仿真方法证明,在三种线上线下(O2O)末端配送模式中,中央配单模式的系统效率要高于配送员抢单模式和驻店送单模式。还有学者对农村末端配送、高校末端配送、社区末端配送、基于生鲜电商的末端配送、应急物流末端配送、末端配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2.众包物流。众包物流是一种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新的商业模式,即物流服务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均来自消费者,而众包物流公司本身只需要通过信息平台对供需双方进行协调和管理,不再提供实质性物流服务。众包物流作为末端配送的解决方案之一,已经获得普遍认可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和检验。较早的有关众包物流的研究出现于2015年,主要是对众包物流概念的探讨。卡博(CarboneV)等[93]通过对32个案例的研究,将众包物流定义为四种协同物流类型中的一种。梅赫曼(MehmannJ)等[94]对众包物流进行案例收集和分析,并开发了众包物流的成熟度模型。姆拉德诺(MladenowA)等[95]对众包物流的概念、优势和挑战进行探讨,并对相应的实例进行了分析。此后,有关众包物流概念、实际应用、参与各方的研究越来越多,还有一些有关众包物流定价策略、绩效、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在众包物流概念阐释方面,莱(RaiHB)等[96]将众包物流定义为一个支持信息连接、能够将物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与未定义的外部人群相匹配的市场,而这个人群愿意投入时间及(或)空间,并因此获得相应的补偿。卡博(CarboneV)等[93]通过对全球57个新兴众包物流网站的分析来确定其主要特征,将众包物流定义为基于Web平台、使用移动应用程序、利用个人闲置物流资源和能力提供物流服务的新的物流方式。关于众包物流的实际应用,弗雷赫(FreheV)等[97]对众包物流业务模型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析,并创建了一个众包物流的商业模型,可为有意实施众包物流业务的公司提供理论指引。王(WangY)等[98]对众包物流在城市末端配送中的应用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基于新加坡和北京两地的数据集进行了实证检验。阿克布(AkebH)等[99]同样构建了众包物流的城市配送模型,并以巴黎为对象进行了研究。以陈耀庭等[100]为代表,对目前我国生鲜电商的末端配送模式进行调研,并提出了基于平台的生鲜电商众包物流配送模式。关于众包物流各利益相关方参与度的问题,莱(RaiHB)等[101]定义了众包物流的五种实施类型,即商业市场、社区市场、弹性工作平台、专业从业者平台和物流市场,并对这些类型的利益相关方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各利益相关方对商业市场、物流市场两种类型比较认可。以梁晓蓓等[为代表,有学者通过构建模型对影响众包物流接包方参与意愿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3.智能快递柜。智能快递柜是一种智能化的客户自助提货系统,是目前末端配送创新模式的一种,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在智能快递柜方面,2012年戴尔(Dell'amicoM)等[80]提出,将智能快递柜系统作为“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2014年夸克(QuakH)等[103]对智能快递柜的商业模式特别是财务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张秋燕[104]对亚马逊智能快递柜的系统设计和运作流程进行了分析。随着智能快递柜在我国的日益推广和普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喜崇彬[105]提出,智能快递柜发展中存在自提柜建设项目投入大、赢利模式模糊、受到其他自提模式冲击等问题。王幸福等[106]认为,智能快递柜存在功能单一、品牌多缺乏规划、赢利模式模糊、损坏丢件追责难、不适合大体积物品等劣势。智能快递柜的赢利模式是行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圆通研究院[107]对目前我国智能快递柜的赢利现状进行了调研,具体包括直接业务收入、消费者超期及寄件费用、快递员投递费用、箱体广告收入等直接收入,以及快递效率提升产生的人力成本降低、精准营销体系带来的流量变现等隐形收益,并进而提出了智能快递柜服务规范化、箱体地址化、运营去中心化、赢利多样化、制造模块化等发展策略。智能快递柜的服务质量是学者们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尚玉冰等[108]调研发现,快递柜尺寸、快递柜维修保养能力、快递柜收费问题等是影响智能快递柜客户满意程度的主要因素。陈碎雷[109]调研发现,验货环节缺失、快递号人工录入差错所导致的取件失败、收寄件人信息泄漏等是目前智能快递柜在服务质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智能快递柜外型与功能设计、高校智能快递柜布局选址及运营等方面的研究。4.前置仓库。2015年前后,前置仓库模式作为又一种末端配送特别是生鲜商品末端配送的解决方案开始试行。所谓前置仓库(也称为“微仓”),一般布局于社区周围的前置配送站,其理念是利用大数据进行预测,将消费者最有可能购买的商品提前放置到前置仓库,待消费者下单后,直接从前置仓库把商品派送给消费者或者由消费者到配送点自提,以进一步缩短配送时间,改善客户体验。前置仓库作为一种新兴的末端配送解决方案,目前有关其模式的研究较多。白丽媛等[110]对一种新出现的依托社区便利店的微仓模式进行了探讨。刘文纲等[111]将前置仓库(门店仓)作为一种零售业新业态进行了分析研究。伦墨华等[112]对一种生鲜商品的前置仓库模式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研究了一些更为深入的问题。比如,谢芳等[113]开发了一种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前置仓库应配置的货品类型进行分类的方法。杜静[114]分析了因前置仓库存在面积限制而带来的品类限制、布局密度、补货成本、赢利模式等方面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些是关于各类前置仓库模式,如每日优鲜、一号店、丰巢微仓、京东到家、沃尔玛、多点、易果生鲜、苏宁小店、菜鸟网络等运行现状特别是存在问题的报道。

五、现有研究评价及展望

业态范文篇7

关键词:服装设计;新业态;产业转型

服装设计在产业升级转型中责任重大。“新常态”经济给我们提出了通过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目标创新,构建设计服务新业态的任务,以设计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扩大内需,引导消费升级,塑造服装产业新的竞争优势,引导服装产业持续发展。

一、适应新商业模式的设计服务

“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将是新一轮市场竞争的焦点,也将是品牌再次腾飞的关键所在。新兴技术和互联网商业模式,需要建立网上设计与交易平台,构建高水平的设计资源数据库,提供设计产品、设计专利、设计订制整合一体的在线服务。通过服务对接交易,C2M模式或C2B模式,让企业直面顾客,把顾客需求与企业生产连接,去除渠道中间环节的各种成本。O2O模式要求线上与线下渠道融合,发挥各自优势,线上交易,线下体验,同时连接移动互联平台,为顾客提供极大的方便与最优的服务,提升了设计、制造环节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服装设计企业引入信息化技术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也是服装企业向工业4.0时代迈进的必经之路,也将帮助企业适应短交期、快时尚的市场需求。服装设计的快速反应能力要求设计环节与服装产业链各环节间加快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将顾客需求管理扁平化、透明化,将品牌管理大数据化,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精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云服务及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依托,可以把与消费者的关系延伸到虚拟的圈子,建立设计与消费的朋友圈,构建友好关系,并作用于服务模块的产生、服务的输送等。通过建立“虚拟组织”圈,帮助设计企业进行资源结盟,根据工作任务或市场变化迅速地“分合、重组”,形成以信任合作为基础、有限开放的、相对稳定的有机结构生态群。设计服务关注个性和潮流的文化消费,例如把传统商场的“纯购物场所”转变为“创意体验中心”。

二、搭建设计服务新平台,优化设计生态

设计队伍的成长和健康运营需要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空间。要通过各种设计产业扶持政策加快设计服务业发展,支持小微设计企业,设立创新设计园区,建设专业设计网站,建立设计标准,搭建服务的各种平台。近年来在产业和文化聚集度高的骨干城市涌现出了一批设计园区和服务平台。如北京的“751”时尚设计广场、DRC国家工业设计产业基地、尚8设计行业服务平台等。这些平台以创意设计工作室及设计类初创型企业为切入点,构造符合设计企业特点及发展需求的服务模块,并通过多元的服务体系,把每一个设计环节和资源进行最佳整合,引导设计服务业的生态系统的形成。服装设计园区的平台功能定位有:科学研究、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自主品牌培育;孵化创新型企业,搭建投融资平台,有关设计、技术、流行趋势、营销策划的公共服务,设计成果展示、和国内外交流,时尚产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等。

三、建设服装设计产业聚集区

依托资源、市场、人才和科技等要素的有效配置,近年来以长三角和东南地区为重点,聚集了规模化的纺织服装产业资源,形成了航母级的服装产业集群。仅佛山地区的纺织服装制造业企业就达2200多个。当前产业聚集区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突围、战略推进的变革形势下,如何通过人力资本提升、自主创新、技术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型”向“价值驱动型”转变。建立服装设计产业聚集区可以加快设计要素聚集与流转速度,打造资源聚集、交易活跃、服务创新、高效便捷的国际化交易服务平台,解决困扰产业发展的资源分散、产业创意氛围不浓、设计交易对接渠道不畅等瓶颈问题,充分发挥中国本土设计的创新能量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商业价值,将设计领域带入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建设服装设计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中心,培育若干创新设计引领发展的国际著名企业,建设在区域和国际有影响的设计园区,能够拓展产业向国际化和自主创新型提升的空间。北京服装学院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及分红激励方案》试点单位,根据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建立特色产业园和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中关村发展规划纲要“建设一批以现代大学(院所)制度为基础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重点推进原始创新和重大集成创新。”依托在全国服装设计领军院校的学科基础,依托中关村时尚产业园、时尚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优势和北服•爱慕、361、白领、百丽、苹果、Adobe、微软等校企合作机构,拟定了以“服装时尚品牌与设计创新产业园”为重心的“环北服时尚创意经济圈”建设方案:以优质创新资源为核心、人才聚集为主体的设计产业聚集区和科技园区建设提供了提升产业聚集区效能的有效模式。

四、建设中国的世界服饰文化中心

2014年美国GlobaiLanguageMonitor公布的“全球时尚之都”排行榜上,在排名全球前40名城市中,上海排名第10,比2012年的排名提升了12位。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北京要建设成为继巴黎、米兰、伦敦、纽约、东京之后的世界第六座“时装之都”,8至10年后的北京,将以“国际服装名城”的城市形象,成为引导世界时尚潮流的信息集散地以及东方服装服饰研发中心。在世界时尚领域,中国的重大设计活动已经成为国内的风向标、世界的关注点。中国主要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与世界开展文化交流、设计交流沟通的重要城市,积极推动重要城市服装产业升级调整与建设改造,建设世界级的设计中心是设计产业提升的重要基础。为建设先行培育的相关成果包括:形成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展、赛、节等活动,培养一批高端时尚创意人才,转移一批重大纺织服装技术成果,培育一批创新型、特别是领军型企业,建成一批部级科研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数个规模化和高端水平的设计产业聚集区,培育一批国际领先的自主品牌。

五、服装设计的双轮驱动

文化和科技创新是服装设计事业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在数字技术时代,科技开发是服装设计提升的核心驱动力。服装科技的创新机制可以通过多渠道投入和驱动。以北京服装学院“服装时尚品牌与设计创新产业园”的建设专项为例,启动的路线是:国家投入——国家重大专项、部级科研平台;北京市投入——基本建设、重大项目配套、重大专项、科技创新平台、运行保障;学校投入——固定资产、科研条件、日常运行;社会投入——联合共建、技术转移、风险投资、发起设立创投基金,建立投融资体系等。推进服装设计的科技攻关主要方向有:新型纤维及面料研发:静电纳米纤维、纤维改性等;智能服装研究:人体扫描、航空、军工、特种、演出;智能制造研究:数字化工厂、PLM系统实施、机器人与自动化等;数字时尚与新媒体:建立虚拟服装展示平台、服装设计数字平台、虚拟服装展演、全息服装影像技术、虚拟试衣等;自主时尚品牌创新:中国概念、运动时尚等;流行趋势:服装服饰、数字时尚、科技产品等;服装安全研究:开展信息预警系统研究、制定高端检测技术及标准、建立纺织品生态监控体系。

六、校企共建培育创新品牌

服装设计教育的学科特点是:艺工融合,艺、工、经、管协调发展。学术取向为科学、艺术、时尚的结合。随着中国服装产业升级调整以及自主服装品牌发展的加快,我国服装品牌要求大量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队伍。院校也要依据国内外行业企业的标准、运营、技术与管理,国际产业科技和文化的走向对教育进行动态调整。产学研协同创新目前已经走出了卓有成效的路径。服装人才的培养策略要在产业动态发展的背景下调整。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成果培育、校企共建的自主品牌培育既是合作办学的新课题也是企业创新的增长点,在服装产业需求和教学之间实现了一种动态衔接。

参考文献:

1、《2013-2014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2、《2014-2015中国时尚产业蓝皮书》,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3、陶醉:《亲历风尚》,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4、张晓明、王家新、章建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业态范文篇8

关键词:零售业态综合百货大卖场生鲜食品超市便利店

2000年国家商务部的专家考察全国商业,尤其是研究了上海商业以后,提出了我国当时流行发展的八种业态。它们分别是综合百货、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方便店(便利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超市。2004年6月,商务部又新颁布了《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作为地方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依据。这一标准从当年6月30日开始实施。新标准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根据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和有无固定场所等因素,把零售业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具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业态。2005年9月,我国又恢复了直销。至此,全国已有18种业态。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了WT0,零售商业飞速发展,走过了许多国家几十年才走过的路。各种零售业态竞相推出,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对业态发展趋势和规律,不少商业工作者的认识还是模糊的,不知道业态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不适当地发展零售业态。因此有必要用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再实践。于是笔者重点研究了零售业态理论并结合中国各地的商业实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不少看法和建议。

下面对几种主要业态进行具体分析。

综合百货

其他业态对综合百货的影响

超市、大卖场掠走了综合百货中服务含量少的快速消费品超市、大卖场贴近百姓生活,销量大、成本低,特别适合挑选性低、服务含量少的快速消费品。为此顾客原来在综合百货购买肥皂、牙膏、洗发水等,转而到超市、大卖场购买。

大型专业卖场挤掉了综合百货众多硬百货商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建立、2l世纪初迅速发展的专业大卖场经营家具、装潢材料、灯具、家用电器,由于经营专业、品种齐全、数量较大、价格便宜,挑选方便,又吸引了一大批顾客。综合百货为此减少了众多硬百货的经营。

专业店、专卖店影响了综合百货较多软百货商品专业店、专卖店的大量开设,吸引了顾客购买服装、鞋帽、包袋。因此综合百货又失去了不少软百货商品的销量。

批发市场抢占了综合百货的低档商品各地的批发市场均以价廉取胜,抢占了综合百货的低档商品。

综合百货发展方向

正因为综合百货受到各种业态的挤压,就应该进一步细分市场,发挥本身的专长,经营合适的产品,为特定档次、特定人群服务。部分综合百货应向专题百货、主题百货发展。

结论

一个大城市只要有若干家大型综合百货就够了,大多数应向专题百货、主题百货商店发展,侧重经营某些大类的百货用品,专门为特定的目标顾客服务,形成综合百货与专题百货、主题百货的结合。

大卖场

好多人把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销售称为大卖场。大卖场是新型业态,发展迅速,将保持热门状态。

我国大卖场的发展现状

大卖场由于定位于满足顾客一次性买齐生活用品的需要且实行低价政策,首先在京、津、沪、穗继而在各省会大城市登陆。由于大卖场服务半径大,需要有较多人口的支撑,所以其发展空间主要是大中城市。在小城市只适合开设较小型的卖场。

大卖场在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地区发展。并且,在最发达城市大卖场已经受到其他业态的冲击。这里说的大卖场是指综合性大卖场,即满足顾客一次性购齐商品的大卖场。但在发达城市,大卖场也受到了其他业态的挤压。

国外企业对我国大卖场的挑战

目前沃尔玛已经入驻上海、太原等大中城市,“狼”终于来了。一方面,沃尔玛是商业“航空母舰”,实力巨大;但另一方面,它业态单一,很难过多布点。因此,大中城市的商业要与狼共舞,既向它学习,又与它竞争,迅速提高本身的市场能力。

生鲜食品超市

生鲜食品超市的发展大有前途,但难度较大。在发达国家,生鲜食品超市遍地开花,很接近人们的生活。在日本,生鲜食品的经营面积在超市占据较大的比例,花色品种多,加工程度高,基本满足顾客的日常需要。我国大中城市农贸市场改超市,其实质是改成生鲜食品超市。

“农贸市场改超市”步履艰难。农贸市场改超市,其实质是改成生鲜食品超市。可在我国,由于食品生产落后、供应链还末形成,故生鲜食品超市发展较慢。

生鲜食品超市的发展有必然趋势。生鲜食品超市与老百姓密切相关,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它。在国外发达国家,生鲜食品超市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生鲜食品超市首先在大城市充分发展。谁抓住这个机会,谁就会主宰这个巨大的市场。

生鲜食品超市的发展有很大难度,建立供应链将是关键。发展生鲜食品超市的关键是建立生产、加工、包装、组配、运输、销售的供应链。这需要政府、农民、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才会成功。

发挥本土优势,尽快建好连锁生鲜食品超市。大中城市超市商业应该发挥本土优势,探索建立连锁生鲜食品超市的新方法、新路子,尽快在全国率先建好连锁生鲜食品超市的系统和网络。

便利店

便利店的产生、特点及发展趋势

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的实践经验,人均GDP3,000美元是便利店的诞生土壤。因为经济发展到这个时候,有一大群较高收入的白领和所谓的“中产阶级”,人们的夜生活开始丰富,而且一部分人对价格不太敏感而对方便很重视,于是方便店运用而生。

方便店一般面积为100平方米左右主要经营便利性食品,如面包、方便面、报纸、流行杂志等,辐射面300-500米。

方便店的功能定位是满足顾客即时消费的要求,主要经营快速消费品。

便利店起步于人均GDP3,000美元,到人均GDP5,000美元便利店发展达到顶峰。这时便利店遍地开花。如果不注意规划,几家方便店会相邻而设。

因此,发展便利店要注意:一是便利店要向个性化发展,如侧重经营、增加服务,如销售戏票等,二是要有法规,例如有的国家规定300米内不准重复开方便店,防止资源的浪费。

便利店发展的局限

如前所述,连锁超市在人均GTP1,000美元时开始登陆,3,000美元达到顶峰,我国好多大中城市目前人均GDP近2,OOO美元,正是超市大发展期间。好多大中城市经济发展到人均GDP3,000美元时,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白领阶层,人们的生活习惯会发生变化,夜生活将会增加。这时超市的发展余地日益缩小,而便利店的空间在扩大。聪明的企业家先发展超市,到时再利用办超市的人才、经验发展方便店。

单体超市的面积一般数百平方米到上千平方米,经营的品种成千上万,满足家庭每日生活必须。超市的辐射面增加到500米到1000米。单体超市几乎不可能盈利,一定要开展连锁经营,集中配送,做成规模,集约化经营,从而扩大销量、降低成本,变亏为盈。

超市要向食品加强型发展。因为超市定位于满足家庭每日生活必须,故超市一定经营生鲜食品。但是生鲜食品经营难度较高,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做好。

连锁业发展趋势

连锁业从超市向多种连锁业态发展

在我国连锁业最早成功于超市的连锁。现在连锁业正飞速发展:

从超市向其他业态发展现在有连锁方便店、连锁大卖场、连锁百货店、连锁专业店、连锁专卖店、连锁购物中心等。

从零售业向饮食服务业发展现在有连锁宾馆饭店、连锁快餐业、连锁理发业、连锁洗染业、连锁清洁业、连锁洗脚店、连锁修配业、连锁彩扩业等。

从一般连锁向整个行业连锁发展在大城市,连锁向整个行业发展。最典型的是医药、建材装潢、家用电器、家居装饰、通讯器材等行业,几乎都成立了几个连锁公司,在竞争中进一步发展。

连锁企业尤其是连锁大卖场的利润来源方式

大批量采购,降低进货成本连锁企业尤其是连锁大卖场由于门店多、网络大,销售量很多,因此在采购商品时处于有利地位,利用大批量采购,压低进货单价,增加毛利率。有的连锁企业的进货成本可以比单体店低5%-20%,大大扩大了利润空间。有的连锁企业通过扩大销量,提高年末的返利率。特别是一些连锁家电大卖场、连锁手机专卖店,更是把扩大销量、从而获取更多的返利率作为增加盈利的重要手段。

通道费通道费目前是连锁企业尤其是连锁大卖场利润的重要来源,并将在较长时期保持下去。连锁企业应与供方一起研究合理的通道费,走与供方双赢的道路。切忌凭借网络规模优势,敲诈供方,影响双方的长期合作。

自有品牌开发自有品牌的开发,实际上是连锁企业尤其是连锁大卖场利用自己的网络规模优势,与制造商建立一种新型的工商关系,工方主管生产,商方主管品牌营销,满足顾客需要。连锁企业通过自有品牌的开发,进一步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并从中取得更大的利润,当然也要付出更大的责任。

与运行商合作,开拓销售利润的新空间好多连锁企业不但与供应商合作、还有意识地与运营商合作。例如上海永乐家电与无线通讯运营商联通合作,包销联通的入网手机,分享手机入网后的运营利润,把一部分利润贴补给顾客,结果达到了四得利状态:供应商扩大了手机销量,运营商增加了入网客户,顾客减少了支出,永乐提高了盈利水平,并成为上海手机销量的大户。

利用租房差价,取得相应利润好多连锁大卖场租借他人场地开店。在建店时,大卖场会出租一部分场地给他人经营。由于转租价往往高于租价,于是连锁大卖场增加了一部分利润。

以上就是连锁企业尤其是连锁大卖场的利润来源的主要方式。

国内连锁企业之间的兼并频率加快

在多年的竞争中,国内已经产生了一大批连锁巨子,如联华超市、华联超市、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好美家装潢、百安居装潢、吉盛伟邦家具、月星家居等,它们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扩张的能力。因此,在新的一年中,国内连锁企业之间兼并频率将会加快,形成中国的连锁巨头。

外资连锁企业将在我国进一步发展

业态范文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业态模式;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技术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技术水平越来越高,逐渐向金融行业靠拢。金融行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满足信息时代下的经济发展需求,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相结合,是金融行业时展的必然选择。为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金融管理效率,需要金融行业人员积极探索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业态模式,并根据金融产业的实际发展现状,制定优化措施,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1互联网金融模式概述

当前,社会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定义有两层:第一,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指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第二,是互联网时代下一种新的金融模式。具体来说,金融是为了利益主体交易需求而进行的一种资金流动行为,这种资金流动会产生一定的成本。金融交易行为主要包括货币发行、结算、兑换等。根据资金的双方主体,主要有以股票和债券为市场的直接金融投资和以银行借款为市场的间接金融投资。当资金双方主体需要通过第三方机构来商讨资金流动相关事项时,第三方机构就可以根据双方信息不对等情况处理金融业务,获取相关收益。

2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特点

2.1互联网金融客户的高强度黏性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表现出很大的黏性。客户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最大程度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各种金融业务活动。通过合理利用金融资源妥善解决各种金融业务问题,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这种互联网金融处理优势可以奠定群众基础,改变传统信息技术、物流信息、资金流通相互分离的状态,调动客户参与金融活动的主动性。工作人员可以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客户提供服务需求,大大提高客户的依赖性和黏性。

2.2提升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的提升是互联网金融行业最突出的一大优势。金融行业在互联网技术下,可以高效率地处理各种银行业务、证券业务、金融业务,金融行业工作者和客户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操作,弥补传统人工处理模式的不足。这种互联网平台和移动终端处理方式有效提高了处理效率,节省了业务成本。

2.3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金融信息的透明化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影响下,资金流动和资金需求双方主体需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分析、筛选、匹配等工作,以保证整个资金交易行为顺利完成。在互联网技术下,可以及时解决各种信息不对等问题,并且获取交易行为之外的信息,交易双方可以及时获取自己需要的其他信息,以此实现金融信息的透明化。

3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模式

3.1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一种货币资金流通之间的转移服务方式。在该方式中,第三方支付机构替代支付货款者成为中间机构完成资金交易行为。第三方支付在资金流通过程中没有资金所有权,只是一种中间服务行为。其主要为了解决各种因为距离、时间、场地问题无法直接完成金融交易行为而造成的信用缺失情况,通过中间机构促使客户、消费者、银行等顺利完成资金交易、资金结算、货币支付等。当前,第三方支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业务服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应用范围广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方式。中国第三方支付牌照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放。

3.2P2P网络借贷

P2P网络借贷指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一种贷款方式,其可以反映资金提供者、资金需求者在一定的网络平台下直观的借贷关系。每一位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成为P2P网络借贷的参与者,通过互联网平台促使交易双方之间的交易信息传播更加顺畅,以此保证信息对等。该方式也可以促使投资者和需求者在规则限制下进行交易,借贷双方可以获取过程中的风险、金额、期限时间、利率等信息,以此在平等规则下进行对接,最终确保对接后的合同签订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条例,以保证双方利益不受影响。P2P网络借贷金融业态模式被引入我国已经有十余年,其被引入后,中国就建设了P2P网络借贷网站。随着后期该行业的发展,中国的P2P网络借贷交易范围不断扩大,交易数目不断增多。当前,我国P2P网络借贷业务模式主要分为4种:线上无责任模式、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模式、线上有责任模式、线下债权转移模式。

3.3众筹

众筹是互联网平台项目发起者向社会筹集项目资金的一种金融模式,也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一种新融资模式。众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确定融资规则和形式,保证项目投资、筹资活动在社会群体之间交接完成。众筹主要由项目发起人、投资人、网络平台三方负责。众筹的出现可以为初创型企业或项目提供资金筹资方式,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4种模式:债权众筹、股权众筹、捐赠和支持众筹。其中,支持众筹占据比例较大,债权占据比例最小。股权众筹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流行。当前,中国社会主要以支持众筹方式为主。

3.4大数据金融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研究机构重新定义了金融模式,其指出金融模式是一种新的信息资产处理方法。大数据具有海量化数据、多样化数据类型、分散化数据价值、高效率处理方式等特点,由此诞生了大数据金融。当前,中国大数据金融模式主要集中于电商平台,例如,阿里小额信贷信息平台交易模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平台在大数据金融模式带动下获得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其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获取各种交易信息,并根据交易模型选择贷款额度。在当前的电子商务小额贷款金融模式影响下,贷款信息更加透明化,更好地实现交易双方的需求。

3.5信息化金融机构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促使传统的金融机构开始了新的改革。证券、基金和保险等金融机构纷纷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更新业务模式,升级运营流程,改进资金交易方式,加强产品创新,实现了管理和运营的网络化。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进一步发展,网银支付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银行的金融业务模式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为更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商业银行加强了网络化建设力度,纷纷建立了网络银行,通过线上快捷支付满足用户需求。网络营销和网络信息提供逐渐成为互联网基金运用的主要渠道,通过线上业务处理,客户可以自行通过互联网平台完成基金交易行为,并输入自己需要咨询和解决的问题,获取最终答案。保险行业也加入了互联网建设大军,其以电子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作为保险营销的主要方式,实现了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保险行业在后期也纷纷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实现了产品的个性化和服务化,弥补了传统保险产品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客户的信任度。且保险行业利用网络技术掌握客户数据的变化情况,更好地控制了风险的发生。

4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建议

当前,互联网金融业态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外部监管不到位、信用制度不健全、风险管控能力低下、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足等,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改进。

4.1加强外部监管

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完善行业法律法规,建立管理系统,明确各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和监管范围,根据实际金融业务性质进行分层监管,以此提高监管效率。且行业还需要建立互联网金融业态模式运作规范和相关制度,使互联网金融业态有一定的法律依据,以此约束行业组织业态行为,促使外部监督方式更加多样和灵活。

4.2建立信用制度

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建立科学的信用系统,促使行业各部门可以进行信息交流,降低客户信用违约成本,控制资源浪费现状,以此建立健全行业信用体系。

4.3加强风险管控

金融行业想要在互联网时代下脱颖而出,就需要做好风险识别和管控工作。对此,行业需要引进经验丰富的专业风险管控人员,并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体系,以保证大数据信息的安全和可靠,更好地提高数据质量。

4.4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

金融行业需要根据交易需求和金融市场现状,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以此提高企业竞争力,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影响力。

4.5增强互联网意识,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金融行业需要善于利用互联网金融业态模式,不断改进、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同时,建立一站式的网络金融业务处理平台,通过网络终端全方位分析客户信息,获取客户需求,加强和客户的交流,以此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此外,金融行业还需要积极面向金融长尾市场,获取客户差异化需求,加强客户的需求反馈,根据客户特点研发和设计产品,以此巩固客户群体基础。

4.6完善金融行业支付问题解决方案

互联网金融业态模式主要以小微客户市场为主,传统的银行主要以大客户市场为主,各有优势。大客户群体对公业务支付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时效性,其可以规模化拓展。第三方支付的出现也为其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因此金融行业需要加强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积极借鉴其发展经验,既要根据小微客户群体制定支付问题解决个性化方案,又要积极应对大客户群体对公业务支付问题。

5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行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竞争压力,为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金融行业要加强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力度,以此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优化改进传统的金融模式,创新业态模式,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梅.对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业态模式及风险研究[J].新商务周刊,2020(6):14-15.

[2]陈伟.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模式[J].建材与装饰,2019(30):186-187.

[3]徐一平.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探究——以P2P网贷为例[J].现代商业,2019(1):87-88.

业态范文篇10

关键词:电商;电商物流;直播场所;火灾防控风险;对策

电子商务,简称电商,是指在互联网、内部网和增值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活动,使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商业来往。电子商务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电子货币交换、供应链管理、电子交易市场、网络营销、在线事务处理、电子数据交换(EDI)、存货管理和自动数据收集系统。

1、电商分类

电子商务形式多样,有B2B(BusinesstoBusiness),像阿里巴巴在生产商与批发商之间的搭建桥梁;有B2C(Business toConsumer),比如天猫、京东企业面对个人消费者。现在流行的直播带货则属于B2C的另一种衍生形式。有C2B(ConsumertoBusiness),比如社区团购,由消费者提出需求,企业按照消费者的需求配置商品。有C2C(ConsumertoConsumer),比如“咸鱼”“转转”这样的二手市场,消费者面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此外甚至于还有企业对政府的电子商务B2G(BusinesstoGovernment)、消费者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C2G(ConsumertoGovernment)、美团、饿了么这样的外卖平台O2O(onlinetooffline)、B2M等等。

2、分析大型电商物流、直播带货新业态火灾防控风险

2.1直播场所性质有争议

目前国内直播带货场所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知名直播主播大都是成立自己的公司,有自己固定的办公、直播和货物储存场所。如李佳琦和薇娅,分别在上海和杭州成立是商业场所,很难一句话界定。直播带货工作节奏快,卖货多,特别是促销活动时,需要提前大量囤货。有时货物来不及清理,仓库不够用层层堆积,大大增加了场所的火灾危险性。也有很多主播就干脆在仓库里开设直播,这种场所究竟属于办公性质还是仓储性质,也很难判断。不知名的直播主播有些是在自己的家里直播、也有的在租赁的办公楼里直播、直播场所的定性属于办公还是住宿也一直存在争议。以上的三种情况十分复杂,如果场所性质不能明确,将涉及到房屋使用性质是否匹配?是否需要进行行政许可?直播场所商业楼层规划以及仓库功能规划等多种防火规划设计问题、涉及到火灾扑救以及人员疏散逃生规划、消防排烟等诸多消防安全次生问题。

2.2行业监管权力不唯一、监管职责不明确

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行政主管部门和监督管理部门情况十分复杂。电子商务属于经济管理学类,涉及的移动电子商务、商业贸易归属商务部门管理。此外工信部作为电子商务的行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拟定实施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检测行业日常运行,指导行业发展,但是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游戏旅游归属文旅部门管理。网约车归属交通运输部门管理。企业具体经营行为归属市场监管部门或海关管理。在线电子教育归属教育部门管理。在线医疗归属医疗保障部门管理。2019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监督管理等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的实际情况,明确本行政区域内电子商务的部门职责划分。2018年12月2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号令《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对电商违法案件的管辖作了规定,目前由于网络交易行为具有无法区分地域的特点,不仅只有电商平台住所所在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才有监管权,特定情形下异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也有监管权和处罚权。根据食药总局令27号《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第二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因网络食品交易引发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也可以由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发生地或者违法行为结果地的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行业部门监管权力不唯一、监管职责不明确就意味着电商行业的消防安全监管权责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3火灾风险因素多

电商经营情况复杂,既有生产、仓储、销售多功能模式,也有主播仅仅直播、不设仓库储存,货物统一由厂家或经销商发货的模式,因其经营业态的多样性,导致电商行业火灾风险也具有以下几种多样性的特点。(1)租赁仓库存在先天性消防隐患。大型电商平台都会储货备货,租赁仓库经营的居多,自己建造仓库的较少。建设年代较早的物流中心普遍存在消防设施不完善、消防水源不足、火灾荷载较大等“先天性”火灾隐患。如北京某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大型物流中心,占地280亩,内有物流公司300多家,是北京城南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但是该中心大部分建筑为彩钢板临时建筑,火灾负荷大。(2)机器人智慧仓库全机械化操作系统故障存在引发火灾的风险。大型电商物流仓库通过复杂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计算,控制仓库里的数百台机器人全流程操作,可以实现几个员工管理甚至无人管理,它与传统型仓储完全不同。如阿里大型物流仓库的机器人外观虽然长得像“扫地机器人”,但四个方位走动灵活,还可以旋转、能负重自动快速行走、会通话,十分智能。机器人的运行完全依靠电子化管理。电子控制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失误,就会带来消防隐患。如英国食品电商Ocado公司位于伦敦东南部的仓库配置了3000台机器人,它们大概以每秒4米的速度处理订单,2021年因为机器人控制系统发生故障,导致运货机器人发生碰撞从而引发火灾事故。(3)电商智慧仓库机器人数量多,用电负荷大。大型电商物流仓库与一般企业的仓库完全不同,由于电商销售量巨大、品种繁多,与一般企业的仓库相比,电商的仓库要求库存量更大、库存种类更多、进出货速度更快、工作效率更高,智慧无人仓库应运而生。智慧仓库的扫码、收货、上架、存储、分拣、出货等所有工作都是机器人完成的,完全依靠电力系统,因此电气火灾的风险居首位。机器人数量多、用电负荷大;机器24小时全天候工作,用电时间长,电线损耗大,因此智慧仓库更容易出现电线短路、负荷用电、接触不良等火灾隐患。(4)个人直播带货场所“三合一”现象多很多直播播主在家中开展直播销售,同时又大量储存货物,寻求经营最低成本。因为夜间直播流量多、销售好,有些直播场所不仅设置仓库而且设置床铺住宿,渐渐形成“三合一”场所,十分危险。

3、大型电商物流、直播等新业态火灾防控对策

如何破解大型电商物流、直播带货新业态的消防安全管理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灵活定性、合理划分建筑功能区域

综合分析大型电商物流、直播场所的火灾风险,建议按照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及面积占比灵活确定场所性质。大型电商物流仓库定性为仓库性质,按照仓库约束其消防设施和管理。直播带货场所按照是否有摆放展示、是否有储存货物的原则分以下三类情况进行管理:第一类仅直播不摆样展示不储存的,定性为办公场所,按照办公场所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约束管理,不设置行政许可;第二类有直播又同时摆样展示(每种商品仅限1件)、不涉及储存货物的情况,直播间按照办公场所管理,摆样展示区域按照商业性质定性。办公场所人员多、建议设置在中下楼层;展示场所货物多、人员少,建议布置在建筑顶层,有利于人员疏散逃生。商品展示区域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划分防火分区、配置防、灭火系统、防排烟自动设施。第三类有直播有摆样展示且有货物储存的情况,直播按办公性质,展示区域按商业性质、储存区域按仓库性质定性。

3.2研究出台行业消防标准

电商大型物流、直播带货是新兴产业,但至今尚未出台相关的消防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管理规则,直播公司大都游离于法律之外。2021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省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意见》,由省商务局、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等七个部门联合制定,是江苏省统筹推进跨境电商发展的首个专门文件。为了有效应对目前混乱的管理现状,建议各地各部门携手配合,尽快研究出台行业准入规则、消防国标、行标和管理规定,从源头上防范化解消防安全风险。例如为了解决直播带货场所更好的与规划、建筑性质相匹配的问题,行业标准可以设置直播带货场所办公、商业、仓库性质的面积占比红线,如直播办公场所设置的商业展示功能区面积占比不得大于直播场所总面积的2%、仓库的面积占比不能大于1%,有效控制火灾负荷大的功能区。

3.3部门联动、综合管理

做好大型电商物流仓库、直播带货新业态的消防全管理需要多部门参与联动,实施综合管理模式。可以借助安全生产委员会等平台,发挥派出所、基层消防网格员优势,联合市场监管、经信、商务等部门深入开展摸排检查,掌握底数,建立隐患清单。

3.4配足自动化的消防设施

大型电商智慧物流仓库由于货架高、层数多、货物密度大,火灾荷载大,可以依据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大型电商物流仓库的每层货架升级配置自动消防设施,可以在仓库的高、中、低不同高度和货架里、货架外不同维度设置火灾探测装置和无人灭火设施,配置可自动升降的防烟设施。在穿越楼层和跨防火分区的穿梭车轨道和井道采取有效的防火分隔措施。通过顶格配足自动化的防灭火设施降低智慧仓库的火灾风险。

3.5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大型电商物流仓库、直播带货场所应加强单位、场所内部消防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强化消防安全意识,落实岗位责任制、严格防火检查巡查,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保障消防设施功能完好有效,严禁出现安全出口锁闭的违法行为、杜绝占用疏散通道的消防隐患产生。智慧无人仓库机器人、无人叉车充电区域、维修区域应靠外墙单独设置;充电停放区域应与仓库、展示区域采用防火墙体进行分隔,不得开设门窗洞口;电力系统配电房不应设置在仓库内。物流仓库内不得设置与之无关的办公室、休息室等附属用房。此外针对智慧仓库用电负荷大的特点,可以采用高科技手段运用智慧用电监管软件辅助管理电力系统,实现短路、过载、漏电、老化等消防隐患发现早、精准定位、快速解决等良好管理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大型电商物流、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的消防安全风险,我们要站在应急管理的全局出发,准确定位,积极运用部门联动、专业监管、单位负责、员工参与的工作理念,采取灵活定性、合理规划、出台标准、上足设施、加强管理等多种方式方法做好大型电商物流场所、直播带货场所的火灾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中教畅享(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电商名词你都懂了吗?》

[2]中国工商出版社魏均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电商”监管管辖的分工和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