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3:51:40

养鱼范文篇1

应选水质好、水源充足、进排方便、保水好、连片面积较大的低洼、浅滩。稻田的水源和土质要好,保证在养鱼后不怕缺水;稻田的地形地势保证在雨季中不会被大水淹没。施足基肥,视水稻生长情况,少量追肥,一般不用除草剂和农药。水稻应选生育期短、耐肥抗倒状、抗病害的高产品种,采用大苗移栽,栽足基本苗,宽行密植。

2因地制宜选择鱼种

稻田水浅,受气温影响大,盛夏时水温有时可达40℃;在饵料方面,稻田中杂草、昆虫和底栖动物较多,浮游生物较少。因此,稻田中适宜养殖耐浅水、耐高温、性情温和、不易外逃的杂食或草食性鱼类。稻田养食用鱼以鲤鱼为主,培育鱼种可以草鱼为主,适当搭配鲤、鲢、鳙及鳊鱼、团头鲂等。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养杂交鲤、罗非鱼、鲫鱼等。

3养鱼设施建设

3.1加高增宽田埂

农田整修时,须将田埂加高增宽,必要时采用条石或三合土护坡。田埂高度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稻田而定:丘陵地区应高出稻田40~50cm,平原地区应高出稻田50~70cm,冬闲水田和湖区低洼田的田埂应高出稻田80cm以上,田埂顶宽50cm以上。

3.2开挖鱼凼和鱼沟

开挖鱼凼和鱼沟是稻田养鱼的一项重要措施,鱼凼最好用条石修,也可用三合土护坡。鱼凼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左右,每田1个,由田面向下挖深1.5~2.5m,由田面向上筑埂30cm,鱼凼面积50~100m2。田块小者,可几块田共建一凼,平均1hm2稻田拥有鱼凼面积750m2。鱼凼位置以田中为宜,不要过于靠近田埂,每凼四周有缺口与鱼沟相通,并设闸门可随时切断通道,宽沟式稻田养鱼以沟代凼,同样以放凼的要求设计和设工,其面积可按本田面积80%~100%设计,沟宽1.5~2.5m、深1.5~2.5m,长度则按田块而定,其位置可横贯田中部,或田边,但离田埂应保持80cm以上距离,以免影响田埂的牢固性。

3.3开好进、排水口

进、排水口的地点应选择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如此,进、排水时,可使整个稻田的水顺利流转。进、排水口要设置拦鱼栅,避免跑鱼。拦鱼栅可用竹、木、砂网、尼龙网、铁丝网等制作,安装时使其呈弧形,凸面向田内,并插入田埂157cm以上,左右两侧嵌入田埂口子的两边,拦栅务必扎实牢固,若在进水口内侧附近加上一道竹帘或树枝篱笆,可有效地防止鱼顶流跃逃与拦截渣杂塞拦而引起阻水或倒栏。

4科学管理

4.1适时放养

4.1.1放养种类及规格。放养鲤鱼,一般放养当年鱼种3.3cm以上,鲫鱼在3cm左右即可放养。

4.1.2放养密度。放养草鱼为主的稻田一般是培育鱼种,可放养草鱼夏花1.95万尾/hm2左右,再搭配混养鲢、鳙、鲤、鳊鱼等6000~7500尾/hm2,气温高、生长期长、养鱼条件好的则可多放;反之,应酌情少放。

4.1.3放养时间。如当年鱼种应力争早放,一般在秧苗返青后即可放入,早放可延长鱼在稻田中的生长期。放养隔年鱼种不宜过早,约在栽秧后20d左右放养为宜,放养过早鱼会吃秧,过迟对鱼、稻生长不利。晚稻田养鱼,只要耙田结束就可投放鱼种。鱼放养后要绝对禁止鸭子下田,以免养鱼失败。

4.2专人管理

养鱼稻田要有专人管理,每天检查巡视,做好防洪、排涝和防逃工作,特别是下大雨要防止田水漫埂、冲垮拦鱼设备,造成逃鱼。平时注意维修及清理进、排水口的拦鱼设备,晒田前要疏通鱼沟和鱼溜,田埂漏水要及时堵塞。

4.3适时调节水深

养鱼稻田水深最好保持7~16cm,养鱼苗或当年鱼种水深保持10cm左右,到禾苗发蔸拨节以后水深应加到13~17cm,养2龄鱼的水则应保持15~20cm。

4.4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稻田中水温在盛夏期常达38~40℃,已超过鲤鱼致死温度(当年鲤鱼38~39℃,二年鲤鱼30~37℃),如不采取措施,轻则影响鱼的生长,重则引起大批死亡。因此当水温达到35℃以上时,应及时换水降温或适当加深田水。

养鱼范文篇2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做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落实“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的具体举措。县政府高度重视,决定成立取缔集中式饮用水源水库内投饵施肥养鱼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水务局、农业局和环保局等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各责任部门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加强相互协作和管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积极稳妥地开展取缔集中式饮用水源水库内投饵施肥养鱼工作。

二、齐抓共管,落实责任

为全面做好取缔工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提高工作效率。一旦发现养殖户在饮用水源水库内进行投饵施肥养鱼的,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各水库产权持有者和水库所在街镇乡共同负责解除养殖合同,取缔投饵施肥养鱼,并落实好善后工作。

(一)县环保部门负责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工作,负责对违反饮用水源保护的有关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二)县渔业部门负责对其颁发养殖许可证的投饵、施肥养鱼进行取缔,积极做好水库生态渔业养殖技术的指导工作。

(三)县水利部门负责解除其对外发包的投饵、施肥养鱼养殖合同,加强对水库生态养殖的管理工作。

(四)街镇乡对外发包的投饵、施肥养鱼养殖合同,由发包方负责解除,并做好养殖户的宣传教育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五)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环保局将对各地开展取缔集中式饮用水源水库内投饵、施肥养鱼的有关工作进行不定期的督促检查。

三、取缔工作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年7月底前)

由县水务局负责清理全县小(一)型、小(二)型水库的承包管理状况,全面完成现有集中式饮用水源水库养殖基本情况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汇总后报县取缔集中式饮用水源水库内投饵施肥养鱼工作领导小组。

(二)宣传动员(**年8月)

开展全县范围内的水资源保护宣传活动。大力宣传饮用水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讲解在饮用水源水库内进行投饵施肥养鱼的危害,采取召开村民大会、养殖户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市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办法》、《**市水源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取缔投饵施肥养鱼对改善水质、造福库区人民的好处,争取库区群众特别是养殖户的支持,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全社会都参与和关心水体环境的治理行动,确保取缔集中式饮用水源水库内投饵施肥养鱼工作全面完成。

(三)分类处置(**年9月至10月底)

**年9月至10月底,按照前期调查结果和水库承包不同情况,针对集中式供水水源水库存在的投饵施肥养鱼现象,全面开展取缔处理和善后工作:

1、在**年10月31日前养殖承包合同到期的水库,到期终止养殖承包合同,收回水库不再发包。水库按照管理权限由管理单位履行工作职责,可由水库管理单位实行生态养殖。

2、在**年10月31日前养殖承包合同未到期的水库,本着“谁发包,谁负责”的原则提前终止养殖承包合同。一次性交清了承包费的水库,由原收款单位按合同承包年限退还提前收取的承包费;分年度交纳承包费的水库,合同周期与不再承包时间一致的,不作任何补偿;合同周期与不再承包时间不一致的,按剩余月份在全年中的比例退还承包费。

(四)工作汇总

**年11月15日前,各责任部门将工作开展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县取缔集中式饮用水源水库内投饵施肥养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汇总。

养鱼范文篇3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山区坑塘流水无公害养鱼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养殖设施、、鱼种放养、饲养管理、鱼病防治、捕捞和运输。本标准适用于山区坑塘流水无公害养鱼。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16076渔业水质标准GB/T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山区流水坑塘面积在10m2~50m2,池内无滞水区的人工砌筑的鱼塘。3.2坑塘流水无公害养鱼利用山区天然源头水或山谷型水库坝下流水,在人工砌筑的坑塘(鱼池)采用流水养殖的方法,以投喂青饲料等天然饲料为主、人工配合饲料为辅,进行无公害养鱼的方法。

养鱼范文篇4

1铜仁市思南县稻田养鱼的现状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稻田养鱼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稻田养鱼在经济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稻田养鱼的科学施药和防病技术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响稻田养鱼的科学施药因素有很多,如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和地理位置因素等。因此,要在稻田养鱼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科学施药和防病技术,使其具有一定的规范性。铜仁市思南县的养殖鱼种包括鲤鱼、草鱼、鲢鱼、鳙鱼及革胡子鲇等,近些年相继出现了田凼结合、垄稻沟鱼、厢沟养鱼等养殖新方式,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与鱼的产量。除此之外,铜仁市思南县相关政府部门加强了责任意识,先后制定了《稻田养鱼技术规范》和《垄(厢)沟式稻田养鱼技术规范》[1]。但是,仍然有部分养殖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出现违规使用药物的现象,使得部分水产品出现药物残留过高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稻田养鱼的进一步发展,对水稻和鱼的安全生长造成威胁,继而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养殖者也要加强规范操作,以提高稻田养鱼的安全性。

2稻田养鱼的科学施药及防病技术探讨

2.1稻田农药选择。为了保障水稻和鱼的食用安全,必须谨慎选择农药。对稻田而言,一旦发生病虫害,养殖户需要合理地选择农药,避免使用毒性较强、有残留的农药。现阶段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宜选择多菌灵、叶蝉散以及稻瘟净等高效低毒农药,这样不仅可降低农药的残留,还可以减少农药对鱼类的伤害[2]。2.2做好施药准备工作。为了能够合理施药,在施药前,养殖户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药物对水稻和鱼的影响。在施药前需要对水稻进行灌水处理,水深应该控制在7~10cm之间,也可保持整个稻田的水处于流动状态,从而保证在施药过程中农药的浓度。如果需要使用较高浓度的农药,则需要提前将鱼赶到渔沟处,保证其生存的氧气浓度,等到病虫害得以控制以后,再重新注入新水,然后将鱼放回稻田进行养殖。2.3选择科学的施药方法。在施药过程中,养殖户必须采取科学的施药方法,需注意以下几点:2.3.1施药时机。药效与施药的时间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一般施药在阴天或者晴天的傍晚进行。如果是粉剂农药,则可以选择有露水的清晨施药[3]。2.3.2施药方式。在施药的过程中,不要直接将药物喷洒在水稻上或者水田里,应用水稀释后,采取喷雾施药的方式,并且在喷药的过程中,应该均匀地喷洒农药。2.3.3施药量。对施药量应进行合理控制,例如,敌百虫用量应控制在6~10g/667m2,抗菌药多菌灵的用量应控制在150~200g/667m2[4]。施药之后,养殖户需要随时观察水稻和鱼类的生长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如果稻田中出现杂草,应该人工进行拔除,避免喷洒除草剂。2.4依靠科技进步,加强鱼病综合防治。对鱼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养殖户需要提前做好稻田清整工作,做好日常的防病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做好鱼种消毒工作,如果需要引入新鱼苗,必须提前进行消毒,避免带入病菌[5]。因此,鱼病要以预防为主,无病也要预防,一旦发病应及时进行防治。

3结语

近年来,铜仁市思南县稻田养鱼正在不断地发展,而稻田养鱼科学施药及防病技术为现代食品安全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可为人们提供安全的稻米和鱼类,也为养殖户提高了经济效益。

4参考文献

[1]田晓琴,杨兴.贵州省稻田生态渔业发展现状与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18,33(4):86-87.

[2]李进荣,封志强.稻田养鱼的科学施药及防病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9:22-23.

[3]方世贞,李正友.贵州省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畜牧兽医,2015,11(4):57-61.

养鱼范文篇5

《中国古代动物学史》(郭郛,[英]李约瑟,成庆泰著,1999)是一部很重要的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整理研究古代中国动物学史巨著,全书500余页,95万字。用现代的学科分类,将全书分为14章,综述了古代中国有关动物分类、动物生理生态、动物变态和发育、动物生殖、动物行为、动物遗传学、生物进化论、动物物候学和动物地理学、动物家化等,其中第十三章是专讲鱼类的《中国鱼类学史纲要》,最后第十四章介绍中国有关中国古代的动物学古籍文献。

笔者因需要先查阅了第十三章“中国魚类学史纲要”(成庆泰执笔),在第三节“世界上最早的养魚文献《范蠡养魚经》”这节中,著者根据古籍文献记载,得出两条重要论断,一是“我国是世界上池塘养魚最早的国家,远在殷商时代即开始了养鱼。”;二是范蠡《养鱼经》“是2400年前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门文献,也是养鱼的始祖,对世界养殖学史来说是有重要价值的文献。”[1]

笔者看了书中引用的文献依据,觉得这两点推断都有商榷的余地。

先说殷商时代即开始了养鱼的问题。

“中国魚类学史纲要”所依据的是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引用罗振玉所辑的殷墟卜辞中两条含“圃”的卜辞为证:“贞其雨。在圃渔。”及:“在圃渔,十一月。”[2]作者说:“这两条卜辞特别注明“在圃渔”,即在园圃之內(捕)渔,而不是在一般的地方(捕)渔,也不是在野(捕)渔,证明殷商时代已开始了池塘养鱼。”

“中国魚类学史纲要”是把“圃”理解为园圃之圃,园圃中有池塘,所以“在圃渔”表明已有池塘养鱼了。

笔者按,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圃”,只有“甫”,其字形象一个生长水草的地方,甫的水草义在《诗经》中还有保存,如《诗·小雅·车攻》:《东有甫草》”笺:“甫田之草”。故“甫”本身是人们经常可以捕鱼的沼泽地,捕捉沼泽的鱼和池塘人工养鱼当然是两回事。

在甫的外面加一个大口成“圃”是后起的,初见于铜器铭文中。[3]圃虽然和甫一脉相承,但在引用甲骨文时,仍以用甫为是。郭沫若的书里把甲骨文转译为楷书时,将卜辞“在甫渔”译作“在圃渔”,《中国鱼类学史纲要》因之,故把“在圃渔”理解为在池塘中养鱼,也属顺理成章。但郭沫若没有释“在圃渔”为池塘养鱼,池塘养鱼是《中国鱼类学史纲要》对卜辞的读解。

后世“甫”和“圃”通用,“园圃”连称,指种植蔬菜果树的场所,但“圃”仍保留甫的古义,指繁茂的泽薮,即沼泽浅水之地。如《国语·周语中》:“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韦昭注:“圃,大也。必有茂大之草,以备材用也。”圃因有沼泽义,故又引申为泽薮的地名,称“圃田”。《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泽薮曰圃田。”圃田在今河南中牟县西南一带的陂湖之地,是个极古老的地名,表明商殷时还是个沼泽丰草之地。沼泽地多积水,鱼虾类繁多,是捕鱼的好场所。

在天然沼泽(甫或圃)所捕的鱼是野生的鱼,在池塘所捕的鱼是人工养殖的鱼,这是两回事,所以仅仅根据这两条卜辞说“远在殷商时代即开始了养鱼”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不过,否定“在甫渔”是池塘养鱼,不等于说殷代还没有池塘养鱼。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很难证明罢了。

其次,关于范蠡《养鱼经》的问题。

“中国魚类学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范蠡《养鱼经》看作是2400年前的作品,是没有注意到学术界早已公认这是部后人托名范蠡的伪书,不好算作2400年前的作品,如果不算作范蠡的作品,它的养鱼技术内容,还是很有科学价值的。但《纲要》把它当作2400年前“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门文献,也是养鱼的始祖”来介绍,反而显得站不住脚了,这是很遗憾的事。

《养鱼经》的全称是《陶朱公养鱼经》,全书已佚,现今只靠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的摘录,得知它的内容。说它不是范蠡所著的理由很多,主要有:1,书的开头说:“威王聘朱公,问之曰:‘闻公在湖为渔父,在齐为鸱夷子皮,…在越为范蠡,有之乎?’曰:‘有之’。”这里的威王即齐威王,范蠡是在齐国的“陶”(今山东定陶)经商,改名朱公,出名以后,别人称他为陶朱公。按,越灭吴是在公元前473年,范蠡是在越灭吴以后“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史记·货殖列传》)而齐威王在位是公元前356~320年,相差百年以上,此时的范蠡早已逝世。作伪者这里露出了马脚。2,书中提到鱼塘里要放养“神守”即鳖,秦以前的古籍里只有大量单音词“鳖”,没有双音词“神守”,双音词的神守是起源于汉代(详后)。由此可证《养鱼经》很可能成书于汉代,假托范蠡之名。3,《养鱼经》的全称是《陶朱公养鱼经》,陶朱公是后人对范蠡的尊称,如果此书是范蠡自己所作,决不可能自己称自己《陶朱公养鱼经》。4,《养鱼经》的书名从汉至北魏间称呼不一,有《范蠡养鱼法》、《范蠡养魚方》、《陶朱公养鱼经》等,同书异名,前两种未见文字留传,只有《齐民要术》有大量“陶朱公养鱼经曰…”的经文摘录,故分析此书当以《齐民要术》为准。

《纲要》是全文照录《齐民要术》的《陶朱公养鱼经》引文,再以现代科学养殖知识给予分析评价。因为是立足于2400年前的文献,就不免存在以下问题:

1,度量衡问题。古今度量衡不同,用现代公制市制分析表示时,要经过换算。但《纲要》“鱼池工程问题”一节中却直接以《养鱼经》的古六亩作今六市亩来阐释:“养鱼经讲到鱼池工程‘以六亩为池’,即是鱼池以六亩为一池。根据今天养鱼实践的经验……一般以六七亩为好,所以养鱼经把鱼池规定‘以六亩为池’是合乎科学的。”按周制一亩相当于今市亩0.3726亩,或汉制一亩相當于今制0.6912市亩。不经折算,即以今六市亩等同于养鱼经时期的古亩来分析,怎么可以呢?同样,把《养鱼经》中所说的“谷深六尺”,按三市尺折算为一米,说“谷中立水六尺”是“八个深洼,深度两米。”但在接下来的鱼儿大小标准“求怀子鲤鱼长三尺者二十头,牡鲤长三尺者四头”,却进行折算:“在周代一尺即合现在尺的六寸稍弱,当时三尺合现尺一尺八寸弱。”说明作者对上面的立水六尺和古亩六亩忘记了折算。(按1尺等于0.333米,1亩等于667平方米)

2,对《养鱼经》成书年代,《中国古代动物学史》其他章节里也有提到,说法与《纲要》不同,互相矛盾。《纲要》说《范蠡养鱼经》“是2400年前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门文献,也是养鱼的始祖。”但在同书第十四章第三节介绍古代鱼类的专著中,却说“关于鱼类和渔业的专书,首推《陶朱公养鱼经》一卷。陶朱公是越国大夫范蠡的雅称,活动在越(公元前495--458)浙江、江苏一带,不一定是他的原著,本书可能是东、西汉时期学者加工而成。”这个介绍是正确的,但在《纲要》部分却不采纳,不知道是观点不同,各自表述,或是全书编写中通气不够?又。在同书第十二章“动物的家化”第四节“鳖的饲养”一小段文字中又是另一种说法:“《范蠡养鱼经》提到养鳖,称之为神守。主要利用鳖能吃腐败的鱼类尸体,有利于鱼池环境清洁,如利用鳖游到水面呼吸,驱使鱼群游动和水的流动,有利于鱼群生长发育,养鳖同养鱼在战国和汉代几乎是同时进行。”(原书459页)。这段文字提到《范蠡养鱼经》,对成书年份不作介绍,却忽然在结尾时点出“养鳖同养鱼在战国和汉代几乎是同时进行。”似乎有《养鱼经》是战国和汉代作品的趨向,却又不明朗。这“养鱼是在战国时进行和汉代几乎是同时进行”,显然与“远在殷商时代即开始了养鱼。”的说法相差很大,前后不一致。

3,虽然否定《养鱼经》是范蠡所作的理由已很充分,但神守对于鉴别《养鱼经》的时代无疑也是关键之一。如所众知,先秦文字称动植物名称多用单音词,鳖在《诗经》、《礼记》、《周礼》、《尔雅》《山海经》、《列子》、《庄子》、《国语》等古籍中都称鳖,[4]特别是《吴越春秋》中越王听了子贡的一番话以后,很是感动,说:“孤少失前人,內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遁逃,上棲会稽,下守海滨,唯鱼鳖见矣。”[5],以上都使用鳖,不见神守。此外,神怪故事、笔记类如《搜神记》、《太平广记》、《酉阳杂俎》、《神境记》、《朝野僉记》《清异录》[6]等都有提到鳖,却绝无提到神守。

养鱼范文篇6

1.缺氧原因

(1)水体变化影响由于光照强度的影响,一般白天池塘上层水体的光照强度较大,浮游生物光合作用较强,溶氧水平较高;下层水体则因光照强度减弱,且因热阻力等原因,上下层水体不易对流,溶氧水平较低。尤其是高温季节上下层水温温差较大,底层水体溶氧水平较低。且水体中的溶氧水平昼夜变化较大,夜间水体上层水温随着气温的下降而逐渐下降,密度增大,从而产生密度流,中下层水体溶氧慢慢补充,上层溶氧则逐渐下降,凌晨时溶氧水平将会降到最低水平。另外,同一池塘在不同风力风向的影响下,水体溶氧水平也处于不平衡状态。白天下风处由浮游生物产生的溶氧及从空气中溶入的溶氧总比上风处高,且风力越大,上下处水体溶氧水平差异越大。夜间则相反,因夜间下风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比上风处多,导致夜间耗氧量较大,所以上风处水体溶氧水平比下风处高。(2)气候变化影响水体溶氧水平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特别是夏秋季,水温较高,投饵量增大,由于鱼群排泄物与残饵的积累,导致池塘下层水体溶氧很低,水和底泥中的好气微生物、浮游生物等因缺氧之故,新陈代谢受到抑制,导致底层水体溶氧水平很低。另外,梅雨季节,光照强度较弱,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较差,容易引起水体缺氧。同时,就气候来说,夏季傍晚如遇雷阵雨,天气转阴,或遇连绵阴雨,气压低、风力弱、大雾等,或久晴未雨,水体溶氧水平较低,鱼群采食旺盛,一旦天气变化,均可引起缺氧浮头等情况。(3)投入品影响水体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有放养的各种养殖品种影响,还有投喂的饵料、肥料、鱼药等投入品影响,加上大量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好气性细菌等呼吸以及排泄的粪便和其他有机物分解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池水中的溶氧又会因生物和理化等各种因子影响而有所不同,所以鱼池溶氧水平的变化显得非常复杂。此外,鱼塘如流入有毒污水或施肥不当,一次施用过多未经充分发酵的有机肥料,可在鱼塘中分解消耗大量氧气,排出有毒气体,污染池水,也会引起鱼池缺氧,严重的甚至造成“泛池”死鱼。

2.判断方法

(1)看天气根据天气预报和具体情况预测,如天气骤变或连绵阴雨时,就要注意缺氧问题的发生。(2)看季节夏秋季饲料投喂强度较大,水温较高,发生缺氧的机率较大。梅雨季节或季节交替温差变化较大时应密切关注水体溶氧变化。(3)看水色水色浓,透明度小,如遇天气变化,易造成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水体耗氧增加,可引发缺氧。(4)看采食检查鱼塘食场时,一旦发现饲料在规定时间内尚未吃完,又无明显病症,说明鱼池溶氧水平较低。(5)看浮头鱼群时常因水质过肥、天气闷热而缺氧浮头,极易造成死鱼现象。鱼群浮头有轻重之分,一般早晨开始浮头是轻浮头,半夜开始浮头为重浮头;在池中浮头则较轻,周边浮头则为重;稍受惊动鱼就下沉者轻,受惊后鱼无反应者则较重。

3.调控措施

养鱼范文篇7

1网箱养鱼对水域生态系统影响的两面性

网箱养鱼对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是直接排入养殖水域中的鱼类粪便和饲料残渣(以下统称“网箱排出物”)。其成份除有鱼饲料含有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各种营养物质外,还有鱼体排出的尿素等代谢产物,而对水环境起重要影响作用的控制性因素则是其中的氮、磷营养元素。

网箱排出物对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即可以是有利的正面影响,也可以是有害的负面影响。其正面或负面影响的“分水岭”,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进入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氮、磷量与该生态系统最大允许容纳量的关系。如进入的氮、磷量小于系统的最大允许容纳量,即产生正面影响。相反,若大于系统的最大允许容纳量,即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净力,则产生负面影响。

1.1正面影响

含适量氮、磷的网箱排出物以碎屑形态进入网箱养殖水域后,一部分被鱼类等水生动物直接食用,另一部分则成为细菌的营养源,促进了细菌的繁殖。细菌在分解利用有机碎屑时富集于碎屑表面而形成“菌凝体”,又成为鱼类等水生动物的高级营养物而被食用。可见含有氮、磷的网箱排出物进入养殖水域后,有相当量的氮、磷转化成了鱼类等水生动物的身体物质而进入食物链轨道,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内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产力。

那些未被水生动物食用的剩余的网箱排出物,最终会被氧化分解为氮、磷以及CO2等无机营养元素而被水生植物,主要是浮游藻类植物吸收利用,促进着水生植物的繁殖生长,丰富了植食性鱼类等水生动物的饵料基础,提高了水体的产鱼潜力。特别重要的是,浮游植物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不但把日光能转化为有机能而贮集于植物体,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原初生产,而且还放出O2,提高了水体DO浓度,改善了水环境。

上述情况表明:网箱养鱼对养殖水域生态系统产生正面影响的结果,是系统内物质能量的增加,生物生产力的提高,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促进了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生物和环境的协同进步。

1.2负面影响

负面影响的症结所在,是网箱养鱼输入到养殖水域生态系统中的氮、磷超过了该生态系统的最大允许容纳量而产生的水体富营养化。其主要表现:(1)水质恶化——TN、TP、BOD严重超标;上层水的DO量昼夜差值大,底层水的DO量极低,甚至为负值。(2)蓝藻类浮游植物过量繁殖而形成巨大的生物量。一旦气候变化常引起蓝藻大量死亡腐败,急剧消耗水中DO,可造成鱼类等水生动物批量窒息死亡。(3)在缺氧条件下厌氧细菌分解网箱排出物产生的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对水生生物和水环境的危害很大。

2生态环保型网箱养鱼的技术路线和技术要点

生态环保型网箱养鱼的技术路线,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调控网箱排出物的数量及其氮、磷含量水平,确保网箱排出物带入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氮、磷总量在该生态系统允许容纳量范围之内的合理水平上,以充分发挥网箱养鱼对水域生态系统的正面影响。其要点如下:

2.1以跟踪监测环境变动的“试错法”实现合理的网箱养鱼规模

合理的网箱养鱼规模,是保证网箱养鱼对养殖水域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正面影响的前提条件。合理网箱养鱼的规模应根据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具体条件而定,没有现存的统一模式。在缺乏养殖水域氮、磷允许输入量参数的情况下,可用跟踪监测网箱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变动的“试错法”,在网箱养鱼实践中,逐步实现网箱养鱼规模的相对合理水平。

为避免水环境污染风险,在实施“试错法”的初始阶段,应以一个明显偏低的养鱼规模进行试生产,用跟踪监测养殖水域水质和水生生物(主要是浮游藻类)的实测数据,根据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和《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等文件进行综合评价,逐步调高,直至达到并保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上。

2.2改革传统养鱼网箱结构,创立生态网箱养鱼模式

改传统网箱的单养模式为同箱分区的混养模式。即将网箱分隔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主养区,只养一种主养鱼,下层为次养区,配养3-4种不同食性的鱼类,促使各种养殖鱼类在同一网箱中各自完成生产功能的同时,也充分发挥相互之间生态互补互利作用。

整个网箱系统是网目为4cm左右的敞口生态型成鱼网箱。该箱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箱是主养区,呈长方体,主养一种名优高档鱼,可选用投喂低磷高效的优质颗粒饲料。主养鱼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网箱养鱼的经济目标,并为下层箱的鱼类提供“特殊饲料”。下层箱呈“╝”形,为配养区,底网网目可选为0.2cm左右,下层网箱的墙网有三面与上层网箱共用,放养滤食性的鲢、鳙、杂食性的鲫和刮食性的细鳞斜颌鲴,不投喂饲料,其食物主要靠上层主养箱漏下来的鱼类粪便和饲料残渣,同时也食由箱外水体中进入箱内的饵料生物和有机碎屑。其中鲴鱼可刮食网片上着生的“青苔泥”(主要是丝状藻类),鲢、鳙滤食悬浮于水层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而鲫则主食沉降到箱底的有机物。它们各自摄食功能的发挥,就较充分地回收再利用了上层箱排出的有机废物,这不但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起到了变废为宝的作用,而且还清洁了网箱内的水环境,对主养鱼的健康生长也十分有利。

主养区高档鱼种的放养量应根据网箱内外水体交换情况、养殖品种的生物学特点以及鱼品出箱时间和产量与规格等具体计划而定。进箱鱼种的体高应大于网箱网目单脚的2倍(H>2a),使鱼不致逃出箱外。为平衡各养殖鱼类之间的生态互补关系,主养鱼与配养鱼的放养比例可暂定为8:2。配养鱼鲢、鳙、鲤、鲴之间则暂定为5:2:2:1,并在生产实践中,根据各种鱼的群体生长情况及时予以调整。

2.3实施网箱养鱼与大水面放流鲢,鳙鱼相配套的生态渔业措施

在养殖水域大水面放养滤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的鲢、鳙鱼既可抑制浮游生物的过量增长,又可清除有机碎屑,对保护水环境提高大水面产鱼力都具有重要意义。鲢、鳙的食物链短,放养鲢鳙鱼可有效提高水域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利用率。

2.4高附着密度生物堆技术在生态网箱中应用

网箱养鱼过程中产生氨、氮,对养殖水域生态系统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排入养殖水域中的鱼类粪便,其成份除有饲料含有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各种营养物质外,还有鱼体排出的尿粪等代谢产物,而对水环境起重要影响作用的控制性因素则是其中的氨、氮(NH4+)。生物堆是硝化干菌的载体,而硝化干菌专用于处理转化鱼粪尿中的氨氮(NH4+)、可溶蛋白,使其转化为无毒的硝酸盐。在养鱼网箱中应用具有高附着密度、高生物活性的硝化干菌,制成的生物堆,安放于下层网箱的中下部。用生物堆吸收氨氮降低进入养殖水域的氨氮浓度,提高养鱼容纳量,使其养殖水域生态系统最终建立具自净能力,达到水域生态相对稳定的,可人工控制的动态平衡。

2.5实行网箱养殖点的轮休制

在广阔的网箱养殖水域中,优选3—4个水文、水质条件良好,适于开展网箱养殖的养鱼点,按年轮流养鱼,轮流休闲。实行轮休制的优点,是可有效防避因沉降有机物连年积存水底而导致养殖水域的局部污染,给网箱养鱼造成危害。这对水交换较差的湖泊、水库网箱养鱼尤为重要。

2.6使用主养鱼专用的低磷高效配合饲料

网箱养鱼对水环境影响的源头是饲料。提高饲料营养物的利用率,降低溶失率和残留率,不论在经济或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均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鱼饲料专家研究推出的低磷高效环保型鱼用颗粒饲料,有效降低对水体的磷排放,可择优予以使用。

不同鱼类对饲料营养的需求不同,所选用的环保型饲料必须是主养鱼类的专用饲料,不能随意选择其它鱼饲料作为主养鱼饲料的替代品。投喂饲料必须坚持定时定量的原则,日投饲量应根据水温、鱼体大小、天气、以及鱼群的抢食情况而定,切实避免饲料散失浪费。

2.7认真实行以防为主的鱼病防治方针

优选或培育具有健康体质的入箱鱼种,强化网箱养殖鱼类自身的抗病力;搞好养殖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截断病源入侵途径;及早发现病鱼及时进行治疗。如疑似传染性鱼病应立即隔离治疗。防治鱼病的药物应是经国家批准的,高效无残留毒的药物,严防鱼体和养殖水域被药物污染。

2.8强化科学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主要的是,网箱养殖水域的跟踪监测及综合评价制度;饲料质量监测和投饲技术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周继伦:生态学与环境污染。生态学讲座教材。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

养鱼范文篇8

论文摘要从稻田条件、鱼种选择、养鱼设施建设和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稻田养鱼技术,以期指导稻田生态养殖的推广。

稻田养殖可充分利用水体,改良水质,实现互利共生。在稻田里养鱼有许多好处:首先,可以充分利用稻田里的水面;其次,稻田里养的鱼可以吞食大量的害虫,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既降低了成本又减轻了污染;第三,鱼粪是良好的有机肥料,可减少化肥的投入,促进稻苗生长。

1稻田条件

应选水质好、水源充足、进排方便、保水好、连片面积较大的低洼、浅滩。稻田的水源和土质要好,保证在养鱼后不怕缺水;稻田的地形地势保证在雨季中不会被大水淹没。施足基肥,视水稻生长情况,少量追肥,一般不用除草剂和农药。水稻应选生育期短、耐肥抗倒状、抗病害的高产品种,采用大苗移栽,栽足基本苗,宽行密植。

2因地制宜选择鱼种

稻田水浅,受气温影响大,盛夏时水温有时可达40℃;在饵料方面,稻田中杂草、昆虫和底栖动物较多,浮游生物较少。因此,稻田中适宜养殖耐浅水、耐高温、性情温和、不易外逃的杂食或草食性鱼类。稻田养食用鱼以鲤鱼为主,培育鱼种可以草鱼为主,适当搭配鲤、鲢、鳙及鳊鱼、团头鲂等。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养杂交鲤、罗非鱼、鲫鱼等。

3养鱼设施建设

3.1加高增宽田埂

农田整修时,须将田埂加高增宽,必要时采用条石或三合土护坡。田埂高度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稻田而定:丘陵地区应高出稻田40~50cm,平原地区应高出稻田50~70cm,冬闲水田和湖区低洼田的田埂应高出稻田80cm以上,田埂顶宽50cm以上。

3.2开挖鱼凼和鱼沟

开挖鱼凼和鱼沟是稻田养鱼的一项重要措施,鱼凼最好用条石修,也可用三合土护坡。鱼凼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左右,每田1个,由田面向下挖深1.5~2.5m,由田面向上筑埂30cm,鱼凼面积50~100m2。田块小者,可几块田共建一凼,平均1hm2稻田拥有鱼凼面积750m2。鱼凼位置以田中为宜,不要过于靠近田埂,每凼四周有缺口与鱼沟相通,并设闸门可随时切断通道,宽沟式稻田养鱼以沟代凼,同样以放凼的要求设计和设工,其面积可按本田面积80%~100%设计,沟宽1.5~2.5m、深1.5~2.5m,长度则按田块而定,其位置可横贯田中部,或田边,但离田埂应保持80cm以上距离,以免影响田埂的牢固性。

3.3开好进、排水口

进、排水口的地点应选择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如此,进、排水时,可使整个稻田的水顺利流转。进、排水口要设置拦鱼栅,避免跑鱼。拦鱼栅可用竹、木、砂网、尼龙网、铁丝网等制作,安装时使其呈弧形,凸面向田内,并插入田埂157cm以上,左右两侧嵌入田埂口子的两边,拦栅务必扎实牢固,若在进水口内侧附近加上一道竹帘或树枝篱笆,可有效地防止鱼顶流跃逃与拦截渣杂塞拦而引起阻水或倒栏。

4科学管理

4.1适时放养

4.1.1放养种类及规格。放养鲤鱼,一般放养当年鱼种3.3cm以上,鲫鱼在3cm左右即可放养。

4.1.2放养密度。放养草鱼为主的稻田一般是培育鱼种,可放养草鱼夏花1.95万尾/hm2左右,再搭配混养鲢、鳙、鲤、鳊鱼等6000~7500尾/hm2,气温高、生长期长、养鱼条件好的则可多放;反之,应酌情少放。

4.1.3放养时间。如当年鱼种应力争早放,一般在秧苗返青后即可放入,早放可延长鱼在稻田中的生长期。放养隔年鱼种不宜过早,约在栽秧后20d左右放养为宜,放养过早鱼会吃秧,过迟对鱼、稻生长不利。晚稻田养鱼,只要耙田结束就可投放鱼种。鱼放养后要绝对禁止鸭子下田,以免养鱼失败。

4.2专人管理

养鱼稻田要有专人管理,每天检查巡视,做好防洪、排涝和防逃工作,特别是下大雨要防止田水漫埂、冲垮拦鱼设备,造成逃鱼。平时注意维修及清理进、排水口的拦鱼设备,晒田前要疏通鱼沟和鱼溜,田埂漏水要及时堵塞。

4.3适时调节水深

养鱼稻田水深最好保持7~16cm,养鱼苗或当年鱼种水深保持10cm左右,到禾苗发蔸拨节以后水深应加到13~17cm,养2龄鱼的水则应保持15~20cm。

4.4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稻田中水温在盛夏期常达38~40℃,已超过鲤鱼致死温度(当年鲤鱼38~39℃,二年鲤鱼30~37℃),如不采取措施,轻则影响鱼的生长,重则引起大批死亡。因此当水温达到35℃以上时,应及时换水降温或适当加深田水。

养鱼范文篇9

1云南省盐津县落雁乡概述

落雁乡位于云南省盐津县北部,地处县域腹心地带,距县城17km。辖5村1社区,171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5783户26578人,其中农业人口4783户22388人,国土面积130km2,耕地面积0.28万hm2,稻田面积0.10万hm2,最高海拔1384m,最低海拔360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盐津县适宜发展稻田养鱼的最佳乡之一,适宜养鱼田块600.00hm2以上。落雁乡在稻田养鱼过程中,首先使用稻田养鱼不占耕地,并且可以一田多用,通过人为控制建立起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其次,鱼在这个系统中具有耘田除草、吃虫、防病、增肥和加速肥分解的功能;第三,养鱼稻田由于化肥、农药用量相应减少,特别是高产田块,少施或几乎不施化肥、农药,有效地促进了生态平衡和生态良性循环;第四,鱼在稻田中还可以吃掉钉螺等,减少了疟疾病、丝虫病和血吸虫病对人类的危害。稻田养鱼技术真可谓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晶,在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2稻田养鱼生态经济效益

2.1生态效益

稻田养鱼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在稻田这个共生系统中水稻与鱼类共同生活其中,水稻是主体,而鱼类则是依附于稻田生活。鱼类在活动过程中翻动土壤、吃掉虫子,改善田间透风通光,减少病害发生,而且鱼类残余饲料、粪便可以为与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提高水稻的产量。水稻与鱼类之间逐渐形成一个互相依存、互生互惠的生态系统。通过实践证明,稻田养鱼杀虫的效果非常明显,泥苞虫、稻飞虱、叶婵虫等水田害虫都可以被鱼类吃掉。同时,稻田养鱼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虫害的发生,在稻田养鱼系统中,鱼类可以捕食水田中的纹枯病菌核、菌丝等减少病菌侵染的来源。其中,以纹枯病为例,纹枯病多从水稻的基部叶鞘开始,鱼类会争食病斑的易腐烂叶鞘从根本上截断病源。同时,稻田养鱼可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土壤结构及土壤通气条件。鱼类通过打破土壤胶泥层的覆盖封固,增大土壤孔间隙,利于肥料和氧气渗入土壤层,提高肥效,对改善土壤水、肥和气等状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经济效益

稻田养鱼作为一种传统典稻田农作技术,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虫害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其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可以节约耕地扩大再生产,可以通过综合利用稻田空间进行立体开发,通过将种稻与养鱼有机结合来减少占田挖鱼塘面积,在稳定粮食种植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因单一种粮效益不高而导致撂荒耕地等现象发生。在种植稻田的过程中稻田里会不可避免地长出许多杂草,而这些杂草可以为一些草食性的鱼类提供天然的饵料,并且鱼类在稻田自由活动中产生的残余杂食及一些粪便可以起到保田造肥的作用;同时,有利于稻禾有效分蘖增多和谷粒饱满。并且在稻田养殖鱼类两三年后完全不需要施化肥就可以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粮食产量。稻田养鱼工程建设可以使稻田的进排水渠、田埂等得到永久性修固,农户可以不用每年都维护田埂;鱼在稻田中觅食活动可疏松稻田泥土,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可以避免浪费人力去耕地,且由于草食性鱼类是以稻田杂草为食,可以避免浪费人工薅秧除草,可以为农户减少一定的人力、物力等成本投入。落雁乡在发展稻田养鱼产业后,提高了落雁乡的知名度,加快了落雁乡的产业发展步伐,同时解决了3000人的就业问题。此外,落雁乡通过利用稻鱼共生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开发休闲山庄、农家乐等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所以,发展稻田养鱼在节约成本、提高粮食产量、促进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以及缓解就业压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结语

养鱼范文篇10

1养殖水体的准备

1.1环境条件

以背风向阳,口小肚大,有1~2个分汊,底部平坦,上游有村庄,并有1定的水量来源的山塘、小水库(库湾)为宜。

1.2防逃工作

淳安县地处山区,汛期来临时,水势较猛,且夹带有泥沙、杂草树杈,容易出现洪水溢坝、拦网冲垮等事件。所以防逃应以不逃鱼、不影响溢洪、拦鱼设备不被水冲垮为原则。拦鱼设备1般为聚乙烯、竹木、金属等制成的网片、栅栏,主要设在水库溢洪口、库湾涵洞口处,必要时也可设在坝顶。

1.3清野工作

养殖多年的山塘、小水库(库湾)都有凶猛鱼类危害鱼种的可能,主要是山塘的乌鳢鱼、小水库(库湾)的鳜鱼。所以在放养鱼种前必须注意做好山塘、小水库(库湾)的清野工作,以保证养殖成活率。

2山塘、小水库(库湾)的养殖

2.1鱼种放养

2.1.1放养品种及放养量

山塘1般以放养鲢鳙鱼等滤食性鱼和鳊鱼、草鱼等草食性鱼为主,如是门前屋后有生活污水等肥水源的,以养殖鲢鳙鱼等滤食性鱼为主,1般放养量为600~700尾/667m2,鱼种搭配为鲢鳙鱼等滤食性鱼占75%,鳊鱼、草鱼等草食性鱼占20%,鲤鲫等底层性鱼占5%;如是以灌溉为主水质较瘦的,以鳊鱼、草鱼等草食性鱼为主,1般放养量为500~600尾/667m2,鱼种搭配为鳊鱼、草鱼等草食性鱼占50%,鲢鳙鱼等滤食性鱼占45%,鲤、鲫等底层性鱼占5%。

小水库(库湾)养殖可以采用滤食性鱼和摄食性鱼各50%的放养比例,放养量以450-500尾/667m2宜。其中滤食性鱼中鲢占30~35%,鳙(或匙吻鲟)占15~20%;摄食性鱼中翘嘴红等肉食性鱼占25%,鳊鱼、草鱼等草食性鱼占20%,鲤、鲫等底层鱼占10%。

2.1.2放养鱼种质量要求

放养的鱼种要求种质纯正、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并经检疫部门检疫合格。放养规格以大规格鱼种为宜,1般为20~30尾/kg,最好为10尾/kg。也可搭养部分小规格鱼种。

2.1.3放养时间

1般以隔冬放养为好,因为冬季气温、水温低,鱼种鳞片结实,不易受伤;同时,可以让鱼较早适应环境,早开食,有利于鱼的生长。

2.2养殖方式

2.2.1种草养鱼

头年10月在枯水期露出的田地、山坡和上游闲置的荒田上种上黑麦草,播种量2kg/667m2,11月份下旬便可开始割草用于养鱼,次年水位上涨后,如水位可控制的,可边割边淹,每667m2可产鲜草7500kg。也可在当年4月份后在上游闲置的荒田上种苏丹草,用种量1.5~2kg/667m2每667m2黑麦草可产鲜草10000kg,1般种667m2草可满足0.67hm2左右面积的草食性鱼日投饵量。

2.2.2投放粪肥

池塘养鱼施粪肥必须经发酵,而山塘、小水库(库湾)的养殖可以不经发酵直接入水,既可培育水质,粪肥中未完全消化部分还可被草、鲤等鱼2次利用。粪肥投放量1为山塘1500~2000kg/年,小水库(库湾)为2000~3000kg/年。粪肥1般投放在山塘、小水库(库湾)上游或边坡平坦处,投放点水深1般为1~2m。

2.2.3施放化肥

如水质较瘦,也可适当施放化肥。1般投放磷、碳肥,施肥应注意“肥、活、嫩、爽”的原则,水体透明度控制在40cm左右,看水施肥。

2.2.4立体生态养殖

立体生态养殖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综合效益。可以是上游的山上、林中、果园等处养鸡、猪和种草,水面网箱养鱼、养鸭、养鹅,水中养鱼,鸡、猪、鸭、鹅粪直接养鱼、肥水养鱼或肥草养鱼等养殖模式。通过立体生态养殖,他们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2.5投饵精养

正规厂家生产的配合饲料,农村自备的菜饼、豆腐渣、蚕蛹等都可用作山塘、小水库(库湾)养鱼饵料。山塘、小水库(库湾)养鱼投饵精养1般要设食场和食台。食场设在水面,由毛竹等浮性材料搭成4~6m2的方框,1般山塘每0.13~0.2hm2水面设4m2食场1个,小水库(库湾)每0.67~1hm2水面设6m2食场1个;食台设在水面下1~2m处,面积为2~4m2,1般山塘每0.13~0.2hm2水面设2m2食台1个,小水库(库湾)每0.67~1hm2左右水面设4m2食台1个。投饵要遵照“4定”原则,日投饵率1般为3~5%。

3鱼病防治

山塘、小水库(库湾)养殖由于养殖水体水质流通,溶氧丰富,鱼病较少。

3.1预防

运输、分养等操作应细心,防止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和分养时都用3~5%的食盐水或0.4~0.5mg/kg的2溴海因药浴后进箱。食场和食台要经常清洁,每隔20d左右用15mg/kg的生石灰水或0.2~0.3mg/kg2溴海因泼洒消毒。病鱼、死鱼及时捞出,部分鱼体发病时做好隔离、预防工作。台风、暴雨后要注意防病。高温季节投喂鲜草时用漂白粉消毒晾干后再投饲。

3.2治疗

发现鱼群有独游、呆滞、打转、少食或明显的体表病症,要立即进行隔离,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及时治疗。

3.3主要鱼病防治

肠炎病:每10kg鱼将大蒜50g捣碎,拌入饵内连喂3d。

指环虫病:用0.06~0.1mg/kg阿苯哒唑溶液和0.2~0.3mg/kg2溴海因全塘泼洒,连用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