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性污染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2:21:46

阳性污染

阳性污染范文篇1

1.1标本来源

均为无偿献血者的血清标本。

1.2试剂

梅毒试剂为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1.3仪器TECANRSP加样器。

1.4方法

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要求编辑加样程序,RSP加样仪自动形成各项实验的前后加样顺序,不可人工改动,每板检测88份标本。初检加样顺序为HBsAg、抗-HCV、ALT、抗-HIV、TP(上海科华ELISA),复检加样顺序为抗-HIV、抗-HCV、HBsAg、TP(北京吉比爱ELISA)、ALT,八根加样针先吸入第一排足量标本血清,依次加入五项实验酶标板中,加样针内外冲洗两遍后,再加第二排标本,依次类推。加完样品后,酶标板放入FAME全自动分析系统进行检测。出现阳性后,对阳性标本再用手工复查小辫和试管。

收集出院污染23份标本,共10组,把这些标本按组混入正常标本中组成一板88份,每组内各标本在酶标板中的前后顺序不变,用TECANRSP加样器每次只加一项梅毒实验,分别做科华TP和吉比爱TP实验。

2结果

2.110组出现阳性污染现象标本的位置号及OD值

见表1。从表1中可看出,每组标本都是两个或三个阳性前后相邻,而且大部分是前排阳性标本OD值要强于后面的,手工复查试管和小辫,位置在前的阳性标本均为阳性,位置在后的标本试管和小辫均为阴性。表110组出现阳性污染现象标本的位置号及OD值(略)

2.210组污染标本的试管结果

把10组出现污染的标本按每组原来各标本的先后顺序排列,放在一块酶标板中做梅毒实验,用RSP加样仪单独只加一项梅毒实验酶标板,其位置号及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看出,每组中第一个标本仍为阳性,第二个标本为阴性。表210组污染标本的试管结果(略)

3讨论

在四项常规实验中仅有梅毒实验出现前排孔阳性污染后排孔现象,而敏感度较高的HBsAg实验很少出现这种情况,而且新仪器出现污染现象的次数少,当仪器使用时间长后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多。由于加样仪设有系统气隙[1],可排除通过蒸馏水污染的情况。我们分析原因发现这与加样针保护膜被腐蚀有关。RSP全自动加样仪采用的是永久性金属加样器,仪器自动冲洗,针可长期使用,但仪器保养要求定期酸洗,使用时间久了会对加样针表面的保护膜造成腐蚀,导致加样针内壁不光滑。当遇到标本抗凝不好时,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就会黏附在加样针内壁,不易冲洗干净,当加样针吸完阳性标本后再吸第二个标本,由于梅毒实验在加样顺序中被排在最后一个或倒数第二个,血清在加样针中停留的时间和在下降过程中经过的加样针长度相对其他三项ELISA实验都要长,因此被污染的机会就要大。当单独只加一块梅毒实验板时,没有出现污染情况,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污染现象与实验在加样程序中的先后顺序有关。在刚发现污染现象时,我们加大了酸洗的次数和浸泡时间,发现污染的次数反而有所增加,分析原因,可能为酸对已被破坏的保护膜腐蚀加重,从而导致污染现象的加重。通过长期的工作,我们认为各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工作量定期更换RSP加样仪的加样针,酸洗时酸的浓度不能太大,每周酸洗一次即可。

阳性污染范文篇2

全自动样品处理仪已经在各大血站广泛应用,笔者在应用中发现梅毒实验出现强阳性标本污染后排孔现象,而手工复查后排孔标本的试管和小辫均为阴性,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均为无偿献血者的血清标本。

1.2试剂

梅毒试剂为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1.3仪器TECANRSP加样器。

1.4方法

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要求编辑加样程序,RSP加样仪自动形成各项实验的前后加样顺序,不可人工改动,每板检测88份标本。初检加样顺序为HBsAg、抗-HCV、ALT、抗-HIV、TP(上海科华ELISA),复检加样顺序为抗-HIV、抗-HCV、HBsAg、TP(北京吉比爱ELISA)、ALT,八根加样针先吸入第一排足量标本血清,依次加入五项实验酶标板中,加样针内外冲洗两遍后,再加第二排标本,依次类推。加完样品后,酶标板放入FAME全自动分析系统进行检测。出现阳性后,对阳性标本再用手工复查小辫和试管。

收集出院污染23份标本,共10组,把这些标本按组混入正常标本中组成一板88份,每组内各标本在酶标板中的前后顺序不变,用TECANRSP加样器每次只加一项梅毒实验,分别做科华TP和吉比爱TP实验。

2结果

2.110组出现阳性污染现象标本的位置号及OD值

见表1。从表1中可看出,每组标本都是两个或三个阳性前后相邻,而且大部分是前排阳性标本OD值要强于后面的,手工复查试管和小辫,位置在前的阳性标本均为阳性,位置在后的标本试管和小辫均为阴性。表110组出现阳性污染现象标本的位置号及OD值(略)

2.210组污染标本的试管结果

把10组出现污染的标本按每组原来各标本的先后顺序排列,放在一块酶标板中做梅毒实验,用RSP加样仪单独只加一项梅毒实验酶标板,其位置号及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看出,每组中第一个标本仍为阳性,第二个标本为阴性。表210组污染标本的试管结果(略)

3讨论

在四项常规实验中仅有梅毒实验出现前排孔阳性污染后排孔现象,而敏感度较高的HBsAg实验很少出现这种情况,而且新仪器出现污染现象的次数少,当仪器使用时间长后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多。由于加样仪设有系统气隙[1],可排除通过蒸馏水污染的情况。我们分析原因发现这与加样针保护膜被腐蚀有关。RSP全自动加样仪采用的是永久性金属加样器,仪器自动冲洗,针可长期使用,但仪器保养要求定期酸洗,使用时间久了会对加样针表面的保护膜造成腐蚀,导致加样针内壁不光滑。当遇到标本抗凝不好时,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就会黏附在加样针内壁,不易冲洗干净,当加样针吸完阳性标本后再吸第二个标本,由于梅毒实验在加样顺序中被排在最后一个或倒数第二个,血清在加样针中停留的时间和在下降过程中经过的加样针长度相对其他三项ELISA实验都要长,因此被污染的机会就要大。当单独只加一块梅毒实验板时,没有出现污染情况,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污染现象与实验在加样程序中的先后顺序有关。在刚发现污染现象时,我们加大了酸洗的次数和浸泡时间,发现污染的次数反而有所增加,分析原因,可能为酸对已被破坏的保护膜腐蚀加重,从而导致污染现象的加重。通过长期的工作,我们认为各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工作量定期更换RSP加样仪的加样针,酸洗时酸的浓度不能太大,每周酸洗一次即可。

阳性污染范文篇3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选取本院2018-05—08间临床诊断的活动性胃炎胃黏膜活检标本65例。1.2方法。将65例石蜡标本连续切片,制成4μm厚的切片,每例取3张,分别进行硼酸亚甲蓝染色、改良Giemsa染色和硝酸银染色。1.2.1试剂配制①硼酸亚甲蓝染液配制:把1g亚甲蓝和1g硼酸加入100ml蒸馏水中充分混合溶解。②改良Giemsa染液配制:Giemsa染液:Giemsa染液0.75g加甲醇50ml于50度水浴箱中使其充分溶解,其间不断搅拌,冷却后加入50ml甘油;石炭酸复红液:碱性品红50mg溶于95%乙醇100ml,再加入4%苯酚250ml及蒸馏水650m,充分混合即可。③硝酸银液配制:醋酸贮备液:双蒸馏水加1%柠檬酸液,调节PH值为3.6~4.0之间;5%明胶液:明胶5g加醋酸贮备液100ml溶解;③显影液:3%对苯二酚1ml与5%明胶15ml充分混合,显影前5min加入2%硝酸银3ml混合。1.2.2染色步骤①硼酸亚甲蓝染色:切片脱蜡至水,硼酸亚甲蓝染液染色5min,水洗,烘干切片,中性树胶封固。②改良Giemsa染色:组织切片脱腊至水,改良Giemsa染液染色20min后水洗,石炭酸复红液染1min,不洗直接用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③硝酸银染色:切片脱蜡至水,醋酸贮备液洗切片,把切片置入1%硝酸银于56℃水浴箱45min,切片取出不经水洗,滴入显影液56℃水浴反应2min,切片立即取出,自来水稍洗,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1.3结果判定。切片高倍镜下,阳性的幽门螺杆菌形态弯曲,短杆状,分布在胃黏膜凹陷内。硼酸亚甲蓝染色法幽螺杆菌呈蓝色;改良Giemsa染色法幽门螺杆菌呈红色;硝酸银染色法幽门螺杆菌呈棕黑色。

2结果

65例胃黏膜标本中,经硼酸亚甲蓝检出55例HP阳性,阳性率85%(图1);经Giemsa染色49例阳性,阳性率75%(图2);经硝酸银染色检出52例阳性,阳性率80%(图3)。三项染色阳性的数据比较差别显著(P<0.05)。

3讨论

阳性污染范文篇4

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实例讲解;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引物污染

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以聚合酶链反应(PCR)为主的核酸试验应用越来越广泛[1],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是PCR技术初学者应掌握的重要内容[2]。不论是中学、大学实验课的学生还是实验技术方面的初学者对避免核酸污染等质量控制的意识均不强。由于PCR耗时较长,注意力不易集中[3],容易受核酸污染,必须设计空白对照才能及时发现假阳性结果[4],但枯燥的理论讲解学生不易接受,教学效果不好。以问题为基础(PBL)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法。案例选择和问题设计是PBL教学法的主要切入点,对初学者理解抽象问题非常有帮助。本文围绕在一次PCR教学试验中发现空白对照管中有核酸污染的实例,遂把PBL教学法应用于枯燥的对照重复试验,理清了发现和判定核酸污染来源的过程,学生们反映教学效果很好,理解较为深刻。

1资料与方法

1.1学生情况及试验事件

小班教学,学生5人,教学过程发现空白对照管有核酸扩增,于是采用PBL教学法[5],以实例为引导,设计教学试验,结合实际图表,启发学生分层思维,最终引导学生们找到污染源。

1.2一般资料

组织来源为6份液氮冻存的SD大鼠肝脏组织。大鼠来源的Yes相关蛋白(YAP)引物两种,分别由美国Invitrogen和中国上海生工公司设计合成,均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1.3仪器与试剂

荧光定量PCR仪为RocheLightCycle(2.0)系统,软件版本3.5。采用Trizol总RNA试剂提取总RNA,取材器械、冻存管及双蒸水(ddH2O)均经1%二乙基焦碳酸酯水处理。反转录试剂盒(DRR03S)及荧光定量PCR试剂盒(DRR041S)均购自TaKaRa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

1.4方法

PBL教学法采用案例选择、问题设计、思维导图、情景教学等,以实例为线索,以学生为主导。

1.5试验技术方法

RNA提取应用Trizol、氯仿、异丙醇提取,75%乙醇洗涤RNA沉淀。应用凝胶电泳法(琼脂糖)鉴定RNA未被降解,以紫外分光光度计对RNA样品进行纯度分析和定量。反转录合成cD-NA按试剂盒配制反应体系。1.6统计学处理采用LightCycler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直观比较Ct值[6],Ct值越大,起始模板数越低。

2结果

2.1以实例为引导,使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核酸污染

PCR扩增试验结束后发现“空白对照管”的反应曲线清晰可见,说明该反应体系内有核酸扩增,可推断空白对照管反应体系内存在核酸污染。通过反应曲线图学生们对“假阳性”有了直观认识。

2.2问题出在哪里?

引导学生自问自答空白对照管中含有3种成分:ddH2O、引物及PCR试剂,其中ddH2O的配制、分装、加样过程操作较多,比较容易污染,而且ddH2O较引物和PCR试剂更容易获取,应作为首先排除对象。

2.3与学生一道设计验证试验

选用新的ddH2O作为对照,重复试验,同时原ddH2O同步参与重复试验,试验反应条件不变,引物不变,挑选扩增曲线较好的7号样品作为cDNA模板,观察在含新ddH2O的反应体系中是否有核酸扩增,结果见表1。通过比较PCR结束后的Ct值可比较反应体系的起始模板核酸量,Ct值越大,核酸量越小。

2.4ddH2O污染的可能性很小

学生们一致认为,B管和D管均无模板,但均有核酸扩增,Ct值差别不大(即起始模板数差别不大),所以2个反应体系均有核酸污染,且污染程度相近。因B、D这2管分别为不同的ddH2O,2次配制的ddH2O均有污染的可能性较小。特别是B、D这2管的Ct值相近,污染程度相同,故暂不考虑污染源是ddH2O。另外,学生们认为,A管和C管有相等数量模板,ddH2O不同,因Ct值差别不大,说明起始模板数差别不大,同样说明2次配制的ddH2O无明显差别。因此,前、后2次ddH2O均被污染的可能性均很小,综合分析后考虑为ddH2O以外的试剂有污染。

2.5教员思维引导,学生制订方案

教员提示:试验所用引物一般来自2家公司,每次所用引物是经过分装的。学生们思考后认为,分装引物过程存在污染的可能,如需验证引物污染,可以选取未开封、未分装的原引物。另外,可选用另一家公司的引物同时做对照,发现原引物出厂时已被污染。进一步重复试验,试验条件不变,目的是验证原分装引物中是否有核酸污染。见表2。Ct值很大说明起始模板的核酸量很小,Ct值为0.00,说明反应体系内不含核酸模板。

2.6引物

1(首次试验分装后的引物)为污染源学生们逐条分析:H管含标准模板,扩增同前,提示引物2可用。F管、G管无扩增,说明ddH2O、PCR试剂、引物1'(新开封的引物1原装液)及引物2(另一家引物公司设计及制备的引物)均无核酸污染。E管反应体系未加入cDNA模板但仍有核酸扩增,考虑引物1有污染,结合E管扩增曲线Ct值远远大于有标准模板扩增的H管,说明起始模板数很小,这符合试验中引物加样量较小的实际情况。全体学生一致认为,分装引物1内的核酸污染是污染源,推测是引物分装或加样过程中污染。

3讨论

阳性污染范文篇5

关键词:牛结核病;临床诊断;防制措施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牛群中最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以病牛贫血、消瘦、体虚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和生产力下降等为特征。在牛的多种组织器官上形成结核结节和干潞样钙化病灶。

1病原

结核病病原菌为结核分枝杆菌,分为3型,即人型、牛型和禽型。其中以牛型对奶牛群致病力最强。牛型分枝杆菌长1~4微米,宽0.3~0.6微米,单个或呈链状排列,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具有抗酸染色特性。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抗干燥,在干涸的分泌物中可存活6~8个月,在粪便中可存活数个月,在污水中也能存活11~15个月。不耐热,60℃20~30分钟即被杀死。10%漂白粉溶液和70%~90%酒精溶液消毒效果较好。本病菌对链霉素、异烟肼吨对氨水杨酸钠、环丝氨酸和利福平等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对青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其他广谱抗生素都不敏感。

2流行病学

结核病菌除感染人外,还感染50多种哺乳动物和20多种禽类。牛是最敏感动物,人结核有10%以上由牛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本病无季节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检疫不严格,盲目引种;对检出阳性牛不能及时处理;未能从根本上消灭传染源以及人畜间相互感染,引起牛结核病不断发生与流行。牛结核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传播,吸入了被污染的飞沫或媒介是传播本病的最主要方式,只需很微量的牛结核菌即可引起感染。接触密切的动物群体呼吸传播是主要方式,但是采食了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另一种主要传播途径。近年,由于艾滋病的流行以及耐药菌株出现,使得艾滋病阳性患者易患结核杆菌病例也有报导。据估计,我国HIV感染者达60万,而感染结核菌者有4亿多人口。由此可见,控制和消灭结核病是我国公共卫生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

3病理变化

牛结核病病灶,见于肺、肺门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其次为肠系膜淋巴结和头颈部淋巴结等,形成突起的结节,呈干酪样坏死或钙化,切开时有砂砾感。有的软化、溶解,形成空洞。当肺结核时,肺上具有多量粟粒大小的微透明的结节,逐步增大并由纤维蛋白包围,呈现粟粒性结核病病变。胸腔与腹腔浆膜表面出现粟粒至豌豆大小、半透明的灰白色坚硬结节,形如珍珠。肠结核发生于小肠或盲肠,于肠粘膜表面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或溃疡。溃疡周围呈堤状,底部坚硬并覆有干酪样物。

4临床表现

本病多取慢性过程。其潜伏期一般为10~45天,有的长达数月乃至数年。

4.1肺结核

病初食欲、反刍无大异常。只是清晨吸入冷空气或含尘埃的空气时易发咳嗽,先为短干咳,后为带痛顽固性干咳。鼻液呈黏性、脓性,灰黄色,呼出气有腐臭味。呼吸出现困难,呈伸颈仰头状,呼吸声似“拉风箱”。听诊肺区有干性或湿性哕音,叩诊肺区有半浊音或轻浊音。病牛明显消瘦,贫血,易疲劳。当发展成弥漫性肺结核病时,体温升高达40℃,呈弛张热或间歇热。体表淋巴结肿大。当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食道时,可见慢性瘤胃臌气。

4.2肠结核

见于犊头。呈现前胃弛缓症状,迅速消瘦,顽固性腹泻,粪便呈稀粥状,混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全身乏力,肋骨显露。直肠检查:腹膜粗糙不光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4.3淋巴结结核

以其部位不同而症状各异。咽后淋巴结肿大时,压迫咽喉,呼吸音多粗厉、响亮;纵隔淋巴结肿大时,可产生瘤胃臌气症状;肩前和股后淋巴结肿大时,可引发前后肢跛行。

4.4乳房结核

乳房淋巴结肿大,可使病乳区发生局限性或弥散性硬结,无热痛,乳房表面凹凸不平。病乳区泌乳量显著减少,乳汁稀薄如水样,或停止泌乳。乳汁呈灰白色。

4.5脑及脑膜结核

病牛多呈现神经症状,如惊恐不安,肌肉震颤,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头颈僵硬,眼肌麻痹,后期陷于昏迷状态,呼吸和心律失常。

5诊断技术

奶牛结核病可根据牛群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诊断,病牛以临床和实验室诊断为主,可疑牛群和健康牛群以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检疫为主,配合实验室诊断。目前,国内外用于诊断牛结核的检验方法大体可分为3类:第1类是细菌学检验方法,但由于结核菌培养一般需要3~8个星期,由于细菌培养检出率低,敏感性差,已经不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第2类是分子生物学检验方法,如核酸探针、PCR和DNA图谱法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这些方法目前仅适用于实验室研究,不能推广使用。第3类是免疫学方法检测结核菌的特异性抗体,如皮内变态反应、ELISA等,这些方法已广泛运用于临床诊断中。

到目前为止,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牛结核病诊断方法只有结核菌素(PPD)变态反应。但该诊断方法存在诸多弊端,在诊断过程中,既有物理性的干扰,也有化学性的干扰,但更多的是非典型分枝杆菌的干扰,常造成非特异性反应的发生。由于PPD为皮肤试验试剂,最大缺点是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如果机体混合感染结核杆菌(TB)和艾滋病病毒(HIV)时以PPD进行的皮肤试验可能呈现假阴性,而当感染副结核分枝杆菌等环境分枝杆菌时则可能呈现阳性反应。

根据目前情况,一些地方的牛结核病变态反应假阳性牛是阳性牛的15倍,必须进行二次检疫,这对非结核疫区来说,能检出所有的病畜,但对于结核污染牛场,由于部分病畜的病程往往处于中后期,其免疫反应也往往由于体液免疫很强烈而细胞免疫较弱,所以仅用单纯的变态反应试验并不能检出所有的结核病牛,所以还应辅助以ELISA结合使用。

6防制措施

6.1预防为主,防检结合

对非结核疫区定期检疫,运用PPD检疫,坚决淘汰阳性牛;结核疫区运用PPD和ELISA相结合的检疫手段,做到ELISA阳性,不管其变态反应是阳性还是阴性,坚决予以捕杀;变态反应阳性而ELISA阴性,认为是结核病初期,有可能因病情加重或者转化为开放型结核,也应坚决淘汰(或对其隔离,加强ELISA检测,检出阳性时及时淘汰)。这样,能最大限度的淘汰结核病牛,从而加速牛场的净化。

6.2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消毒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增强牛体抵抗力,起到预防作用。对圈舍等环境定期消毒,消灭传染源与传播媒介。同时注意,牛舍内不能同时饲养其它牲畜及禽类,防止交叉感染。及时做好牛场管理人员的健康监测,避免人畜互相传染。

阳性污染范文篇6

关键词:牛结核病;临床诊断;防制措施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牛群中最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以病牛贫血、消瘦、体虚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和生产力下降等为特征。在牛的多种组织器官上形成结核结节和干潞样钙化病灶。

1病原

结核病病原菌为结核分枝杆菌,分为3型,即人型、牛型和禽型。其中以牛型对奶牛群致病力最强。牛型分枝杆菌长1~4微米,宽0.3~0.6微米,单个或呈链状排列,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具有抗酸染色特性。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抗干燥,在干涸的分泌物中可存活6~8个月,在粪便中可存活数个月,在污水中也能存活11~15个月。不耐热,60℃20~30分钟即被杀死。10%漂白粉溶液和70%~90%酒精溶液消毒效果较好。本病菌对链霉素、异烟肼吨对氨水杨酸钠、环丝氨酸和利福平等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对青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其他广谱抗生素都不敏感。

2流行病学论文

结核病菌除感染人外,还感染50多种哺乳动物和20多种禽类。牛是最敏感动物,人结核有10%以上由牛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本病无季节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检疫不严格,盲目引种;对检出阳性牛不能及时处理;未能从根本上消灭传染源以及人畜间相互感染,引起牛结核病不断发生与流行。牛结核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传播,吸入了被污染的飞沫或媒介是传播本病的最主要方式,只需很微量的牛结核菌即可引起感染。接触密切的动物群体呼吸传播是主要方式,但是采食了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另一种主要传播途径。近年,由于艾滋病的流行以及耐药菌株出现,使得艾滋病阳性患者易患结核杆菌病例也有报导。据估计,我国HIV感染者达60万,而感染结核菌者有4亿多人口。由此可见,控制和消灭结核病是我国公共卫生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

3病理变化

牛结核病病灶,见于肺、肺门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其次为肠系膜淋巴结和头颈部淋巴结等,形成突起的结节,呈干酪样坏死或钙化,切开时有砂砾感。有的软化、溶解,形成空洞。当肺结核时,肺上具有多量粟粒大小的微透明的结节,逐步增大并由纤维蛋白包围,呈现粟粒性结核病病变。胸腔与腹腔浆膜表面出现粟粒至豌豆大小、半透明的灰白色坚硬结节,形如珍珠。肠结核发生于小肠或盲肠,于肠粘膜表面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或溃疡。溃疡周围呈堤状,底部坚硬并覆有干酪样物。

4临床表现

本病多取慢性过程。其潜伏期一般为10~45天,有的长达数月乃至数年。

4.1肺结核论文

病初食欲、反刍无大异常。只是清晨吸入冷空气或含尘埃的空气时易发咳嗽,先为短干咳,后为带痛顽固性干咳。鼻液呈黏性、脓性,灰黄色,呼出气有腐臭味。呼吸出现困难,呈伸颈仰头状,呼吸声似“拉风箱”。听诊肺区有干性或湿性哕音,叩诊肺区有半浊音或轻浊音。病牛明显消瘦,贫血,易疲劳。当发展成弥漫性肺结核病时,体温升高达40℃,呈弛张热或间歇热。体表淋巴结肿大。当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食道时,可见慢性瘤胃臌气。

4.2肠结核

见于犊头。呈现前胃弛缓症状,迅速消瘦,顽固性腹泻,粪便呈稀粥状,混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全身乏力,肋骨显露。直肠检查:腹膜粗糙不光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4.3淋巴结结核

以其部位不同而症状各异。咽后淋巴结肿大时,压迫咽喉,呼吸音多粗厉、响亮;纵隔淋巴结肿大时,可产生瘤胃臌气症状;肩前和股后淋巴结肿大时,可引发前后肢跛行。

4.4乳房结核

乳房淋巴结肿大,可使病乳区发生局限性或弥散性硬结,无热痛,乳房表面凹凸不平。病乳区泌乳量显著减少,乳汁稀薄如水样,或停止泌乳。乳汁呈灰白色。

4.5脑及脑膜结核

病牛多呈现神经症状,如惊恐不安,肌肉震颤,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头颈僵硬,眼肌麻痹,后期陷于昏迷状态,呼吸和心律失常。

5诊断技术

奶牛结核病可根据牛群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诊断,病牛以临床和实验室诊断为主,可疑牛群和健康牛群以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检疫为主,配合实验室诊断。目前,国内外用于诊断牛结核的检验方法大体可分为3类:第1类是细菌学检验方法,但由于结核菌培养一般需要3~8个星期,由于细菌培养检出率低,敏感性差,已经不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第2类是分子生物学检验方法,如核酸探针、PCR和DNA图谱法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这些方法目前仅适用于实验室研究,不能推广使用。第3类是免疫学方法检测结核菌的特异性抗体,如皮内变态反应、ELISA等,这些方法已广泛运用于临床诊断中。

到目前为止,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牛结核病诊断方法只有结核菌素(PPD)变态反应。但该诊断方法存在诸多弊端,在诊断过程中,既有物理性的干扰,也有化学性的干扰,但更多的是非典型分枝杆菌的干扰,常造成非特异性反应的发生。由于PPD为皮肤试验试剂,最大缺点是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如果机体混合感染结核杆菌(TB)和艾滋病病毒(HIV)时以PPD进行的皮肤试验可能呈现假阴性,而当感染副结核分枝杆菌等环境分枝杆菌时则可能呈现阳性反应。

根据目前情况,一些地方的牛结核病变态反应假阳性牛是阳性牛的15倍,必须进行二次检疫,这对非结核疫区来说,能检出所有的病畜,但对于结核污染牛场,由于部分病畜的病程往往处于中后期,其免疫反应也往往由于体液免疫很强烈而细胞免疫较弱,所以仅用单纯的变态反应试验并不能检出所有的结核病牛,所以还应辅助以ELISA结合使用。

6防制措施

6.1预防为主,防检结合

对非结核疫区定期检疫,运用PPD检疫,坚决淘汰阳性牛;结核疫区运用PPD和ELISA相结合的检疫手段,做到ELISA阳性,不管其变态反应是阳性还是阴性,坚决予以捕杀;变态反应阳性而ELISA阴性,认为是结核病初期,有可能因病情加重或者转化为开放型结核,也应坚决淘汰(或对其隔离,加强ELISA检测,检出阳性时及时淘汰)。这样,能最大限度的淘汰结核病牛,从而加速牛场的净化。

6.2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消毒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增强牛体抵抗力,起到预防作用。对圈舍等环境定期消毒,消灭传染源与传播媒介。同时注意,牛舍内不能同时饲养其它牲畜及禽类,防止交叉感染。及时做好牛场管理人员的健康监测,避免人畜互相传染。

阳性污染范文篇7

【关键词】依赖者;HCV、HBV;肝脏损伤;人群分布;吸食方式

吸毒已成为世界性公害,的依赖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本地区吸毒者呈上升趋势。分析本地区吸毒对人体损伤,特别是静脉注射引起嗜肝病毒(HCV、HBV)感染或双相重叠感染现象尤为突出。探讨的吸入方式、吸食时间长短等因素与肝脏损伤、嗜肝病毒感染的关系,无论从流行病学调查,还是预防宣传、教育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182例血清肝功能(12项)和HCV、HBV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镇收容所。所有病例均符合DSM-Ⅲ-R阿片依赖诊断标准。排除其他疾病。其中男101例,女81例,年龄在16~40岁之间,平均28岁。无业者占76%,高中文化或以下者占81.5%。

1.2滥用情况吸毒年限:2个月~15年不等,平均6.5年。方式:烫吸72人,占39.5%;静脉注射110人,占60.5%,约30%以上人员承认有性乱史或多个性伴侣。

1.3材料HBsAg、抗-HCVIgG试剂盒均购自广州中山生物制品有限公司,ELISA法采用芬兰DEMEYMK4酶标仪进行检测,肝功能(12项)检测用美国VITROS950全自动生化仪,试剂采用原装试剂。

1.4方法采集空腹静脉血并分离血清,于当日检测完毕。ALT(参考值10~40U/L)、AST(8~40U/L)、ALP(40~134U/L)、GGT(7~50U/L)、TP(60~80g)、TBiL(5.1~19μmol/L)、DBiL(1.7~6.8μmol/L)。仪器测试前均按操作规程定标,室内质控监测。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2结果

2.1肝功能八项指标仅ALT和AST两项异常,ALP、GGT、TP、Alb、TBiL、DBiL均在正常范围。ALT异常率32.5%,ALT:(94±71)U/L(x±s)。AST异常率27.8%,AST:(81±58)U/L(x±s)。

2.2HCV、HBV单项或双相重叠感染HCV阳性66例,占36%;其中男31例,占阳性47%,女35例,占53%。HBV阳性55例,占43%;其中男29例,占52.7%,女26例,占47.3%。HCV、HBV重叠感染25例,占19.5%;其中男11例,占阳性44%,女14例,占56%,远高于男性感染者。

2.3HCV、HBV重叠感染与ALT、AST改变情况HCV、HBV重叠感染者,ALT异常53例,异常率占82.8%,ALT:(106±102)U/L(x±s)。AST异常48例,异常率占75.0%,AST:(87±79)U/L(x±s)。

2.4海洛因吸食方式与HVC、HBV感染关系烫吸143人中,HCV阳性21例,占14.6%。HBV阳性24例,占16.8%。重叠感染7例,占4.9%。静脉注射110人中,HCV阳性109例,占49.8%,HBV阳性88例,占40.2%。其中双相重叠感染57例,占26.0%。远高于烫吸者4.9%(7/143)。

2.5吸毒年限与HCV、HBV感染关系<1年者HCV感染率7%,HBV感染率9%,1~4年者HCV感染率16%,HBV感染率15%,5~15年者HCV感染率77%,HBV感染率66%。吸滥用时间越长,HCV、HBV感染率越高。

3讨论

本组人口学资料显示本地区海洛因依赖者主要集中在20~40岁之间,男女比例为2.12:1。以无业者为主,占76%,其次为个体者和驾驶员。初中文化者占53%,高中占35.5%,这与以往文献报道一致[1,2]。且约30%有性乱史或多个性伴侣,增加了性传播疾病危险性。提示除加强高危人群危害教育外,还应加强对性传播疾病的安全教育。此外,随着吸毒时间延长,HCV、HBV感染呈明显正相关增长趋势,肝脏损害越严重,提示吸毒者应及早戒毒。

本组资料显示,海洛因依赖者肝功能常用八项指标仅ALT和AST两项异常,并且ALT、AST均值在正常上限的2倍以上,提示肝细胞炎症损害。文献报道[2]吸毒者肝脏有较普遍而显著的损伤,除本身的毒性外,易并发多种嗜肝病毒感染,加重肝脏损害。HCV和HBV均为嗜肝病毒,多经污染血液传播。本组资料HCV感染率高达36%,明显高于我国正常人群3.2%的水平[3]。HBV感染率30.9%,也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感染率。静脉注射组HCV感染率49.8%,HBV感染率40.2%均明显高于烫吸组的14.6%和16.8%。HCV、HBV重叠感染占26.0%,也远较烫吸组的4.9%高。推测静脉注射者多有共用注射器的历史,经污染注射器造成交叉感染所致。另外,HCV、HBV重叠感染者女性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性乱是否是其中一个原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烫吸组HBV感染率(16.8%)较HCV感染率(14.6%)高,而静脉注射组HCV感染率(49.8%)较HBV感染率(40.2%)高,而两者的传播途径一致,且均为嗜肝病毒,可认为是HCV对HBV复制抑制所致的结果(HBV、HCV重叠感染57例)。另外,资料还显示HCV、HBV双相重叠感染者肝功损伤有加重单纯对肝脏的损伤作用,ALT、AST均值较后者高。单项阳性者ALT、AST异常率也较重叠感染者低,增加了治疗难度。

【参考文献】

1龚文林,周雪.1427例药物滥用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1998,7:161-162.

阳性污染范文篇8

【摘要】为了解公共场所服务行业人员HBsAg携带状况,强化健康管理,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168400名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1检测对象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共168400人,包括餐饮人员、客房人员、托幼机构、洗浴美发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进行统计。

1.2检测方法空腹采静脉血,分离血清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HBsAg、HBeAg。仪器为MultiskanMS酶标仪和ThermoLaBsyestems洗板机,用北京科卫临床诊断试剂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检测和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复检。

二、统计结果

2.1HBsAg阳性率受检公共场所受检从业人员168400人,HBsAg阳性人数122名,阳性率7.29%。

2.2不同民族HBsAg阳性率,汉族阳性率为4.29%(120/2797)、少数民族4.00%(2/50),两者间无差异(X2=0.063,P>0.05)。

2.3不同经济性质HBsAg阳性率,集体4.36%(92/2111),个体4.08%(30/736),两者间无差异(X2=0.106P>0.05)。

2.4男女性HBsAg阳性率,男性阳性率为6.17%。(32/519)高于女性3.87(90/2328)(X2=5.472,0.01<P<0.05)。

2.5HBsAg阳性率年龄分布受检从业人员分为≤20岁,21~40岁,≥41岁三个年龄组。阳性率分别为11.58%、9.55%、5.66%。年龄组之间差异显著(X2=94.49P<0.01)。结果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感染多发生在≤20岁年龄组,并随着年龄增大而降低。

2.6不同年龄HBsAg阳性率,以15~24岁阳性率最高为5.19%,35~44岁最低为1.18%。

2.7不同职业HBsAg阳性率,舞厅服务员阳性率最高为7.59%。

三、讨论

HBsAg是HBV现症感染的标志,它本身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抗HBs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恢复期、过去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HBsAg是病毒感染后较早出现在血清中的抗原,HBsAg阳性有一定传染性,若半年内不消失,即称慢性HBsAg携带者。HBsAg存在于唾液、汗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中,密切接触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本次调查集中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2847名进行了HBsAg携带状况统计分析,HBsAg阳性者122名,阳性率4.29%,HBsAg阳性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与国内报道资料相符,估计与男性交往广泛,聚餐机会多有关。年龄组以15-24岁最高,可能与青年人卫生习惯欠佳,接触频繁,暴露于HBV的机会较多有关。从经营性质上看,HBsAg阳性率个体显著高于集体,是因为集体人员变动不大,一般受多次健康体检而筛选所致,而个体人员新参加工作较多,人员变动又大,有相当部分是首次体检,存在1人办证全家人经营现象,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不能被及时发现与隔离治疗,潜在危害周围人群,从年龄上看,20岁以下年龄组HBsAg阳性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升高,阳性率逐渐下降。公务员之家

急性患者应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慢性患者和携带者可根据病毒复制指标评估传染性大小。复制活跃者尽可能予抗病毒治疗。凡现症感染者不能从事食品加工,饮食服务,托幼保育等工作。对献血员进行严格筛选,不合格者不得献血。加强托幼保育单位及其他服务行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餐具、食具理发、美容、洗浴等用具消毒制度。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触患者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对带血及体液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加强血制品管理,每一个献血员和每一个单元血液都要经过最敏感方法检测HBsAg和抗-HCV。阳性血液不得使用。采取主动和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

参考文献

阳性污染范文篇9

关键词:白银市;布病;流行趋势;监测;防控

1畜间布病流行状况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动物大量跨区域流动[1],白银市畜间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出现反弹。2013—2015年研究组以人感染布病所在村羊只和与疫区有密切往来的羊只为重点,在白银市相关区域开展畜间布病检测(表1)。检测结果表明:2015年羊布病检出率达3.43%,牛布病检出率达0.17%,阳性检出率呈上升趋势。针对畜间布病检出阳性率较高、分布范围广的情况,从2016年开始,白银市全面开展“免、检、消、杀、管”等综合防控工作。2016—2020年,每年对全市羊只用布氏菌病活疫苗进行一次全覆盖免疫,5年累计免疫羊763万只(次),平均免疫密度85%以上。本研究组每年对免疫时间超过6个月的羊群按比例检测,对从外地引进的种畜、感染布病的养殖户、患病畜的同群畜、奶牛场实行“五个100%”检测,5年时间在所辖县区采集羊血清448851份,检出阳性羊4411只,个体阳性率0.98%;检测牛血清16401份,检出阳性牛4头,个体阳性率0.02%(表2)。检测结果表明:全市羊、牛布病阳性检出率分别从2015年的3.43%、0.17%下降到2020年的0.16%和0,阳性数量明显减少,净化成效显著。从分布区域看,原来布病较重的靖远、景泰、平川病畜阳性率显著降低,其他两个县(区)也呈稳步下降态势(表3、表4)。

2畜间布病防控与人间布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从白银市卫生部门了解到,2015年白银市新增布病感染病例503人,基层防疫人员县、乡两级没有人员感染,村级1人;2016—2020年新增人间患病人数逐年下降,2015年感染布病病例503人,2020年感染布病病例309人,2020年新增人间病例比2015年减少194人(表5)。人间布病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与畜间布病成正相关。通过调查发现,人感染布病的,大多是散养户,防护意识淡薄,饲养过程不佩戴口罩、手套、专用防护服等防护用品[2],未对圈舍进行定期消毒等。乡村两级防疫员感染布病概率有上升趋势,一方面,可能是乡村防疫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和消毒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可能是疫苗免疫逐年增加,在免疫过程中导致防疫人员感染[3]。

3布病主要流行区域

依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人间布病感染情况等进行分析,白银市布病在以下3个区域较为严重:一是屈吴山周边乡(镇),二是与宁夏接壤区域,三是主要公路沿线地区。在国道109线、省道201线和207线沿线,羊只流动周转换代频繁,是输入型布病感染的高风险区域。

4布病传播扩散的原因

布病在群间、区域间传播扩散的主要原因:一是活畜跨区域调种、群间换种,商品畜流通;二是产品流动;三是共牧。布病在群内传播扩散的主要原因:一是配种。检测发现,种公羊一旦感染布病,6个月后,群阳率高达41%以上。二是繁殖。检测结果表明,患病的基础母羊所产羔羊,3个月以后采样检测阳性率高达80%以上。三是消化道感染。阳性动物的排泄物、流产物等会污染饲料、牧草和水源,动物食入经消化道感染。四是呼吸道感染。病畜咳嗽、打喷嚏产生飞沫排出病原,近距离接触经呼吸道黏膜或眼结膜感染[4],或由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尘埃等感染。

5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1技术力量方面

白银市乡镇畜牧兽医站专业人员较少,队伍不稳定,且工作条件差,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当前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5.2经费方面

布病防控工作量大、面广、任务重,特别是免疫工作,个人防护设施消耗量大,免疫成本高,防控经费不足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此外,由于布病扑杀补偿过低,一些养殖场开展自行检测,对检出阳性动物和布病临床疑似动物直接销售处理,造成布病扩散传播。

5.3免疫方面

对免疫后不同阶段羊群抗体转阳率进行检测,阳转率普遍较低,疫苗免疫保护率不高,对免疫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估;免疫过程引起专业人员感染布病的情况不容忽视,虽然在免疫前做了全面的个人防护培训,免疫过程中严格进行个人防护,但免疫工作造成人员感染的情况时有发生,防疫对专业人员的危害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5.4监管方面

严格落实5个100%采样检测(对种羊场实行100%检测、对从外地引进的种畜100%检测、对布病感染人所在场所的动物100%检测、对阳性动物的同群畜100%检测、对奶牛场实行100%检测)存在差距。一些乡(镇)为了规避采样过程感染布病的风险,没有严格按照5个100%的要求采样,而是选择采集相对安全的羊群,存在完任务现象;免疫羊只监管困难,“检测一片、净化一片、巩固一片”防控目标落实困难,羊群虽然经过全面监测,但由于监管力度跟不上,如许多羊群中免疫羊只与未免疫羊只无法严格区分,造成检出的阳性动物中存在免疫阳性畜;一些养殖户跨省调种不申报、不进行布病检测,不严格实施落地隔离观察,因引种、补栏等原因再次感染布病。

6防控建议

针对白银市畜间布病流行实际,布病防控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加强检疫监管,加大检测力度,分区率先检测净化,创建布病无疫场户,逐步实现全域净化。

6.1加强检疫,强化监管

一是严格落实跨省引种调种申报、检疫和落地隔离观察制度。凡需要引种、调种的养殖企业和个人,必须由畜牧兽医部门配合专业技术人员到调出地现场监督逐个采样,进行布病检测[5],凭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布病检测报告调入,到达目的地后,严格执行落地报告制度和隔离观察制度,严防病畜输入。二是对检出的布病阳性畜,严格按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有关规定,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防止倒卖病畜扩散疫病。三是强化流通环节监管。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动物贩运人员防疫监督管理办法》,与动物贩运人员签订动物防疫承诺书,备案登记动物贩运人员相关信息,严禁从布病疫区调运动物,严禁私自转移病畜。

6.2扩大检测,巩固成效

一是坚持检测原则,扩大检测覆盖面,增加检测频次,及时强制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病畜,做好病畜所在圈舍、饲养工具等消毒处理。确保“监测一片,净化一片,巩固一片”。二是明确检测责任主体,禁止一些养殖场(户)开展布病检测和私自淘汰病畜。

6.3分区域实行检测净化

根据布病流行现状,实行区域免疫与检测净化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遏制布病扩散传播势头。

6.4创建布病无疫场户

阳性污染范文篇10

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不洁注射及围产期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的。据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10%,约1.2亿人,其中1/4的人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我国现有慢肝患者1200万,每年死于肝病者约30万,其中半数为肝癌。

1医源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是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它主要是通过输血及血液制品,或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物品,或意外地接触污染的血液和体液等途径,在医疗活动中使乙肝病毒经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而感染[4,5]。有报道血液透析工作人员的HBV携带者和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人群[4]。庄辉认为,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改变,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不同乙肝病毒流行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增加;社会经济状况改善,医疗服务项目增加,增加了医源性传播;

1.1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

输入被HBV污染的全血、血清、血浆、血小板、凝血因子,注射或输入人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都会引起乙肝传播。上海市的12所医院中,在透析室经两次透析的病人100%感染了乙肝[4]。

在特殊的情况下医务人员也可以将乙肝病毒传给病人,如美国某一地区,4年中有71例乙肝病人在发病前2-6个月曾经治疗过牙病,其中55例病人可以追踪到同一个牙医。检查显示这位牙医血中带有乙肝病毒,虽然他的唾液、尿、粪便中未找到病毒,器械消毒可靠,但就是由于他经常不戴手套操作导致感染。

后来这位牙医操作时戴上手套,此后经过他治疗的病人再未发生过乙肝。

1.2经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传播

使用被乙肝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也是乙肝医源性传播的主要方式[4]。因此在化验采血、注射、预防接种、针刺、拔牙、各种内镜检查时,如消毒不严,共用器械,直接接触阳性的血液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均可引起乙肝传播。

2性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乙肝或HBsAg携带者的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可检测到HBV,因此将乙肝列入性传播疾病(STD)的考虑已渐趋肯定[6]。

据美国疾控中心调查资料[4]表明,成年人半数以上的乙型肝炎与性接触有关。1974年在伦敦2个医院中也发现男性同性恋者HBsAg阳性率比志愿献血者高50倍[4]。还有报道[7]夫妻一方HBsAg阳性时,经过平均27个月的观察,其HBsAg阴性配偶的HBV感染指标阳转率高达52.63%,显示了性传播的重要性。周仁荣研究发现女性HBV携带者对配偶的影响要大于男性HBV携带者,但HBV携带者对配偶受染的影响并不随婚龄的增加而增多[8]。庄辉认为人们行为、生活方式改变,静脉内注射、性乱行为等增加了病毒传播;

因为乙肝疫苗的大量应用和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孕妇和新生儿的及时接种,乙肝流行病学传播形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2006年12月20召开的第五届公共卫生北京论坛上,专家指出,母婴传播乙肝比例正在下降,而临床输血、性传播等明显上升。

3其他传播途径

以前曾怀疑HBV通过蚊虫传染的可能,但近年的研究[5]一直没有证实昆虫可以传播,却发现蚊虫叮咬吸血与注入实际上是互不相通的两个部分,故已否定了此种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豪.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史.中国计划免疫,2004,10(3):166~167.

[2]胡蓉,曹务春,张习坦.部队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的成本-效果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2):142~145.

[3]于淑丽,龚幼龙,邵瑞太.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化和肝癌的疾病负担.中国公共卫生,2003,19(3):282.

[4]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01.

[5]李梦东,王宇明主编.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1~391.

[6]代芊,戴成杰,周勋念,等.HBV感染家庭内聚集调查.解放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2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