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0:38:49

细则范文篇1

第一条为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促进林业发展,根据《森林防火条例》和《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森林防火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立足当地,依靠群众,实行综合治理。

第三条森林防火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即县长、乡镇长负责制,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指挥长为第一责任人。

第四条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章森林防火组织

第五条县级建立县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并设置森林防火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负责日常工作。县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上级森林防火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检查、监督本细则的实施;

(二)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教育干部群众自觉预防森林火灾;

(三)制定森林防火措施,开展森林防火安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建立和落实森林防火各项岗位责任制;

(四)组织森林防火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培训森林防火专业人员;

(五)规划、建设森林防火设施,组织有关单位维护、管理防火设施及设备;

(六)制定森林火灾扑救预案,指挥扑救应由县统一组织指挥扑救的森林火灾;

(七)协调解决乡镇之间、部门之间和浙闽边界有关森林防火事宜,协助司法机关查处森林火灾案件;

(八)开展森林火灾统计,建立森林火灾档案,健全森林火灾资料管理。

第六条乡镇和国有林场、茶场建立森林防火指挥所,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上级森林防火工作的政策和行政措施;

(二)开展森林火灾宣传教育,组织干部群众预防森林火灾;

(三)落实森林防火措施,消除森林火灾隐患;

(四)推广森林防火先进技术,培训森林防火人员;

(五)规划、建设森林防火设施,维护、管理防火设施设备;

(六)制定森林火灾扑救预案,指挥扑救辖区内森林火灾,协助毗邻乡镇联防、扑救边界发生的火灾;

(七)协调解决辖区内有关森林防火问题,协助县森林防火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查处森林火灾案件;

(八)开展森林火灾调查统计,建立森林火灾档案。

第七条各风景区和行政村、乡村林场建立森林防火指挥小组,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上级森林防火工作的政策和行政措施;

(二)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制订森林防火公约,落实防火措施;

(三)组织护林员巡山检查,消除森林火灾隐患;

(四)维护、管理防火设施及设备;

(五)及时发现和报告森林火灾,迅速组织森林火灾扑救,力争就地扑灭;

(六)协助司法机关查处森林火灾案件,开展森林火灾统计。

第八条县建立森林消防大队,下设县直属森林消防中队和7个片区森林消防中队(即灵溪片区、金乡片区、桥墩片区、矾山片区、赤溪片区、马站片区、望里片区),每支森林消防中队要确保20人以上的规模;各乡镇、村建立半专业或义务森林消防队伍。县森林消防大队负责各级森林消防队伍业务指导。各森林消防队每年要组织森林消防队员进行一定课时的森林消防知识和技术培训。森林消防队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上级政府关于森林防火工作的政策和行政措施;

(二)努力学习森林防火、扑火知识,不断提高森林防火和扑火技术;

(三)在森林防火期内,坚守岗位,严阵以待,时刻准备扑救森林火灾;

(四)接到扑救森林火灾命令,立即奔赴指定地点奋力扑救;

(五)维护、管理森林灭火设施及设备,使之保持完好可用状态。

第三章森林防火措施

第九条本县的森林防火期为每年的月日至次年的月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冬至、劳动节、国庆节、元旦前后是森林防火的重点时期。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前或推迟防火期。非森林防火期,如遇久晴无雨,也应视为森林防火重点时期。

第十条本县森林防火的重点区域是桥墩水库、吴家园水库、铁场水库周围的生态公益林区;有军事设施的鹤顶山、合掌岩林区和昌禅、岱岭、赤溪森林飞播区以及县林场大石、白云林区;闽浙一、二、三分会的边界联防区;玉苍山森林公园、渔寮、海口、燕窝洞等风景林区;百亩以上的用材林、特色经济林区以及灵金公路沿线的各坟墓集中地的火险地域等。

第十一条本县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县、乡镇政府领导负责制。确定各乡镇行政村、国有林场、风景区、坟墓集中地的所辖范围为森林防火责任区,分别由乡镇长、村长、场长以及景区管理机构包干负责。县政府与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行政村、乡镇集体林场,行政村与护林员,县林业局与国有林场、景区管理机构,国有林场与护林员都应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在森林防火重点时期,各乡镇、村、国有林场、景区管理机构要加强管理,组织力量对责任区范围内的重点地段进行巡逻,防止森林火警火灾发生。

第十二条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做到突击性宣传教育与经常性宣传教育相结合。平时要经常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冬至前后以及连续3天以上高火险天气要进行突击性宣传教育。每年10月份要重点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月活动。

第十三条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值班工作,确保森林防火通讯畅通:

(一)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要严格执行森林防火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森林防火信息畅通;

(二)森林防火期内及重大节假日期间森林防火值班必须执行领导带班制度,每组值班人数必须在2人以上,并确定一名值班负责人;

(三)森林防火值班必须有固定值班电话,并备有防火值班车辆;

(四)值班人员必须准时到岗到位,不得擅自离岗;

(五)一旦发生火情,值班人员必须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森林防火值班情况,及时传达领导对森林防火工作的指示;

(六)值班人员接到森林火灾报告后,必须按照《扑救森林火灾工作预案》的程序处理;

(七)值班人员必须做好值班记录,办好值班交接手续;

(八)值班人员因失职贻误扑火战机,将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九)森林防火值班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特殊性,值班人员所在单位要酌情予以补贴;

(十)县森林防火指挥部要经常对各乡镇的森林防火值班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四条森林防火期内,乡镇行政村、国有林场、茶场和景区管理机构,必须组织护林员在重要的森林防火地段开展巡逻检查,严格控制野外火源。三级森林火险以上(含三级)高火险天气,乡镇行政村、国有林场、茶场、景区要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宣传,设置森林防火警示标志或发出森林防火警示信号,严禁林区的一切野外用火。

县气象台应做好森林火险天气的监测预报工作。时报社、县广播电视台在防火期内应当每天森林火险天气等级预报。

第十五条森林防火期内,禁止在林区野外吸烟、烤火取暖、露天野炊、玩火取乐、烧山驱兽和上坟烧纸、焚香、点烛、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禁止痴呆人员携带火具进山。在林区进行具有火灾隐患的实弹演习活动,必须报经县森林防火指挥部批准,落实防火措施后方可进行。对通过林区的高压电线,供电部门要采取防火措施,加强防范。

第十六条在森林防火期内,一般严禁野外用火,确因生产需要必须用火的,必须严格履行《县野外用火管理办法》,办理相关手续,经批准后方可用火,非本县人员在本县长期或临时承包耕田、林地作业需要在林区野外用火的,须由发包单位担保。

第十七条经批准的用火单位或个人,在用火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加强防范,严防失火。

第十八条制订规划,明确目标,逐步建设和改善森林防火的基础设施:

(一)景区、坟墓集中地和林区的住宅、厂房、仓库、工棚、军事设施等周围,必须开辟宽10米左右的防火隔离带。农田与林地的连接处,景区的人行道、沿山公路应开辟防火隔离带或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新造林地,必须同时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同步实施,未营造防火林带的一律不得予以验收。

(二)在森林防火期内,各级防火组织必须固定防火值班电话,有条件的可给森林消防队队长配备通讯工具。

(三)各森林消防队都必须配备火拍、水枪、锯、刀、绳等必要的灭火工具;

(四)每个森林消防队员都要配置安全帽、防火服、胶鞋、手套等必要的防护用品;

(五)在森林防火期内,各级防火组织必须确保扑火人员、物资的运输用车。

第十九条县专业森林消防中队、片区专业森林消防中队的防火经费和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员参加人身意外伤害险的费用,由县财政提供。各乡镇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的防火经费,应列入各乡镇财政预算,县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同时要积极争取全社会支持,建立“森林防火基金”,保障森林防火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四章森林火灾的扑救

第二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森林火灾都应及时报告当地的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命令村森林消防突击队、乡镇义务森林消防队进行全力扑救。接到扑火命令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命令迅速赶赴指定地点投入扑救。

第二十一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森林火灾,乡镇人民政府在组织扑救的同时,必须立即向县政府办公室和县森林防火办公室报告,由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协助或统一指挥扑救:

(一)起火2小时后尚未扑灭的危险性森林火灾;

(二)需要毗邻乡镇支援扑救的森林火灾;

(三)成片用材林基地和飞播区的森林火灾;

(四)县林场,玉苍森林公园,渔寮、海口、燕窝洞等风景区的森林火灾;

(五)威胁村庄和重要设施(有军事设施的鹤顶山、合掌岩林区)的森林火灾;

(六)浙闽一、二、三联防分会和县、乡镇行政交界地段的森林火灾;

(七)桥墩、吴家园、铁场水库周围林区的森林火灾;

(八)造成人员伤亡的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的报告内容:

(一)火灾地点(乡镇、村、小地名);

(二)起火时间;

(三)林地植被情况;

(四)火灾情况;

(五)现场扑救力量、指挥人员及联络方法等。

第二十二条扑救森林火灾,由各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统一指挥,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切实注意扑火人员安全,不得动员老、弱、病、残、孕妇、儿童和在校中小学生参加森林火灾扑救。

第二十三条扑救森林火灾时,各有关部门应主动配合,支援灭火救灾。人武部应根据扑救森林火灾需要,及时调动所属部队、民兵积极参加当地森林火灾的扑救;县宣传、广电部门应做好森林防火知识和扑救森林火灾典型事例的宣传;监察部门应监督检查有关单位、人员在组织扑救森林火灾中的渎职行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森林防火人员疾病医疗保障工作;教育部门要做好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中小学生防范森林火灾意识;农业部门要做好农事用火管理;交通部门应当保证扑救人员和物资的运输;电信部门应当保证通讯畅通;卫生部门应当做好医疗救护工作;气象部门应当做好与森林火灾有关的气象预报;物资部门应当确保物资供应;民政部门应当做好灾民的安置和伤亡的抚恤工作;财政部门应当保障森林防火救灾所需经费;公安部门应当及时查处森林火灾案件,加强火灾发生区域治安管理;交警部门应当加强火灾发生区域交通管理;新闻单位应当及时做好新闻报道工作。

第二十四条森林火灾扑灭后,现场指挥员必须组织人员全面清理火场,彻底消灭余火,并留足人员看守火场,防止死灰复燃。

第二十五条因扑救森林火灾受伤、致残、牺牲的,国家干部、国有集体企事业职工(含合同制工人和临时工)由其所在单位给予医疗、抚恤;非国家职工由起火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医疗、抚恤,起火单位对起火没有责任或确实无力负担的,由当地乡镇政府给予医疗、抚恤。

第二十六条参加扑火人员补贴和各项费用按照下列规定支付:

(一)国家干部,国有、集体企事业干部职工(含合同制工人和临时工)的扑火补贴、费用由所在单位支付;其他人员由火灾肇事单位或个人支付,火灾肇事单位或个人不明或确实无力支付的,由乡镇政府酌情予以补助。

(二)森林防火期内,县、乡二级森林防火指挥组织工作人员,因森林防火扑火工作需要,长期频繁使用移动通讯,通讯话费所在单位应酌情予以补助。

第五章森林火灾的调查和统计

第二十七条每起森林火灾必须查明起火时间、地点、原因、肇事者、责任人,过火面积和受害面积,林木损失、人员伤亡和扑救等情况,并依法作出处理。

森林火警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组织调查,一般森林火灾由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组织调查,特大、重大森林火灾由省、市(地)森林防火指挥部组织调查,行政交界地发生森林火灾由上一级政府或森林防火主管部门负责查处,有关乡镇应当给予协助。

第二十八条森林火灾扑灭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擅自采伐火烧木,必须待火灾案件调查处理后,由所在村提出申请,经乡镇政府签署意见,报县森林防火办公室批准,凭县林业局核发的《采伐许可证》采伐。

第二十九条乡镇森林防火指挥所和县森林防火办公室都应建立森林火灾档案,并按照森林火灾统计报表要求把森林火灾情况上报到县森林防火指挥所办公室。各乡镇应在每月25日前上报森林火灾月报表,每年12月25日前上报森林火灾年报表。

第六章奖励和处罚

第三十条有下列事迹的单位和个人,由乡镇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保持20年以上无森林火灾发生的行政村、乡镇办林场;

(二)发生森林火灾后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组织扑救的,或者在扑救森林火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成绩显著的人员;

(三)发现纵火行为,及时制止或检举报告的人员;

(四)长期重视森林防火工作的村(场)干部。

第三十一条有下列事迹的单位和个人,由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保持15年以上无森林火灾的乡镇和国有林场;

(二)在扑救森林火灾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三)在查处森林火灾案件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

(四)在森林防火科学研究中有较重大发明创造的人员;

(五)连续从事森林防火工作15年以上,且成绩显著的。

第三十二条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干部、职工,在森林防火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县政府或主管部门将给予相应的处罚:

(一)贯彻上级森林防火工作不力敷衍塞责,造成重大损失的;

(二)不重视林区野外火源管理,对违章用火放任自流,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的;

(三)对森林火灾扑救行动迟缓,甚至见火不救或不服从命令的;

(四)对森林火灾案件查处不力,对事故责任者迁就姑息的;

(五)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有意瞒报或虚报火情的;

(六)发生重大的森林火灾,造成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的。

第三十三条有下列行为的将给予相应的处罚:

(一)森林防火期内,在林区吸烟、随意用火,但未造成损失的;违反林区野外用火管理规定擅自用火,但未造成损失的;发现森林火灾隐患,经森林防火部门或林业主管部门告知,加以消除的;对痴呆人员和儿童监护不严,形成火灾隐患,但未造成损失的;以上情况处10元至50元的罚款或警告;

(二)不服从扑火指挥机构的指挥或者延误扑火时机,影响扑火救灾的,处50元至100元的罚款或警告;

(三)过失引起森林火灾,尚未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令其限期更新造林,赔偿损失,可并处500元以下的罚款;

(四)破坏森林防火设施、设备造成损失的,责令其赔偿损失外,并可处500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三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决定。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天内向县人民政府或市林业局申请复议,也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到期既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五条其他违反森林火灾管理有关规定,情节严重的,相关部门要依法予以查处;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细则范文篇2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科技计划,指由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设立并组织实施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及相关的其他科学技术活动。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重要技术标准,指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和保障作用的各类技术标准。

第四条科技计划支持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应当遵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与前瞻性发展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标准化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引导与统筹政府、行业、地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全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科技计划主管部门要将技术标准战略贯穿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带动相关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和试验验证,以及与重要技术标准研制相关的重要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数据、计量、检验、检疫、检测设备与方法等的研究和改进。

第六条各类科技计划应根据本计划的目标与功能定位,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有重点地支持能带动形成重要技术标准的相关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

第七条科技计划主管部门在研究制定科技计划和项目申报指南时,应征求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关于技术标准发展的意见,征求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技术联盟及标准联盟等行业组织和有关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相关技术标准意见。

第八条对具有以下作用的科技计划项目,可根据相应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在立项时给予优先考虑:

1.有助于形成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要公益性技术标准;

2.有助于重要技术标准形成国际标准;

3.有助于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形成技术标准;

4.有助于形成显著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标准;

5.有助于形成促进军民一体化的技术标准;

6.有助于形成我国重要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技术标准。

第九条涉及重要技术标准关键技术研究的项目,在立项时要对相关技术标准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说明,并将形成的技术标准作为项目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项目验收时,要对重要技术标准的相关指标进行考核,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今后继续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依据之一。

第十条鼓励企业结合项目实施,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相关重要技术标准关键技术研究。

第十一条项目研究成果有望形成重要技术标准的,项目承担者在项目验收报告中提出后续技术标准相关研制的建议,在科技计划滚动立项时应予以优先支持。

第十二条鼓励企业等社会各方面投入重要技术标准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实现多元化投入方式。

第十三条科技计划通过涉及重要技术标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相关项目的实施,带动技术标准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国际标准、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人才及重要技术标准推广应用人才。鼓励承担重要技术标准关键技术的研究人员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活动。

第十四条结合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支持有能力的研究开发机构成为重要技术标准关键技术研发基地。

第十五条将重要技术标准相关专家纳入科技计划专家库,为涉及重要技术标准相关项目的立项评审与组织实施提出咨询意见。

第十六条建立科技计划形成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快速工作机制,对科研成果可形成国家、行业或地方重要技术标准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及时纳入标准制定工作程序,并优先列入标准制定计划。

细则范文篇3

一、禁止无关人员擅自进入档案库房,非本馆工作人员因特殊情况需要进入库房,必须经馆长批准后,方可进入,并有库房管理人员陪同。

二、凡本馆工作人员不得超越职责范围,私自为他人查阅、摘抄、复印、拍摄档案文件;不得在任何场合与任何无关人员谈论馆藏未开放档案的内容。

三、凡本馆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向无关人员透露馆藏档案资料的存放情况。

四、本馆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摘抄、复制、拍摄的档案材料,凡使用完毕需要作废的,必须亲自及时的予以销毁,不得乱放、带出馆外或做废纸变卖,禁止将档案内容抄于个人笔记本上。

五、利用涉密档案,要严格审批手续,控制使用,不得擅自开放或扩大利用范围。

六、经过鉴定,需要销毁的档案材料经领导批准,方可销毁,不得做废纸出卖或做其它用途。

七、档案工作人员变动时,要认真办理交接手续,离职后不得泄露党和国家机密。

细则范文篇4

1、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的;

2、孤寡老人、孤儿和农村“五保户”;

3、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患有严重疾病的人;

4、国家规定的优抚、安置对象;

5、追索社会保险金、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金的;

6、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产品质量事故或者其他人身伤害事故的受害人,请求赔偿的;

7、因见义勇为或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致使自己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本人或者近亲属请求赔偿或经济补偿的;

8、进城务工人员追索劳动报酬或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请求赔偿的;

9、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户救济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无其他收入的;

10、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生活困难,正在接受社会救济,或者家庭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的;

11、起诉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农民履行义务的;

12、正在接受有关部门法律援助的;

13、当事人为社会福利机构、敬老院、优抚医院、精神病院、SOS儿童村、社会救助站、特殊教育机构等社会公共福利单位的;

细则范文篇5

第一条为了迅速控制、扑灭重大动物疫情,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重大动物疫情,是指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发病率或者死亡率高的动物疫病突然发生,迅速传播,给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以及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情形,包括特别重大动物疫情。

第三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应当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及时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理,减少损失。

第四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逐级建立责任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重大动物疫情的监测、调查、控制、扑灭等应急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工作。

第五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应当及时收集境外重大动物疫情信息,加强进出境动物及其产品的检验检疫工作,防止动物疫病传入和传出。兽医主管部门要及时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通报国内重大动物疫情。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开展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防、应急处理等有关技术的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参加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的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对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对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职责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控告。

第二章应急准备

第九条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全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并按照不同动物疫病病种及其流行特点和危害程度,分别制定实施方案,报国务院备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备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不同动物疫病病种及其流行特点和危害程度,分别制定实施方案。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其实施方案应当根据疫情的发展变化和实施情况,及时修改、完善。

第十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应急指挥部的职责、组成以及成员单位的分工;

(二)重大动物疫情的监测、信息收集、报告和通报;

(三)动物疫病的确认、重大动物疫情的分级和相应的应急处理工作方案;

(四)重大动物疫情疫源的追踪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五)预防、控制、扑灭重大动物疫情所需资金的来源、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

(六)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设施和专业队伍建设。

第十一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要求,确保应急处理所需的疫苗、药品、设施设备和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和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和乡镇动物防疫组织建设,并保证其正常运行,提高对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需要,可以成立应急预备队,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的指挥下,具体承担疫情的控制和扑灭任务。

应急预备队由当地兽医行政管理人员、动物防疫工作人员、有关专家、执业兽医等组成;必要时,可以组织动员社会上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公安机关、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应当依法协助其执行任务。

应急预备队应当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知识和重大动物疫病科普知识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重大动物疫情防范意识。

第三章监测、报告和公布

第十五条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负责重大动物疫情的监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

第十六条从事动物隔离、疫情监测、疫病研究与诊疗、检验检疫以及动物饲养、屠宰加工、运输、经营等活动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出现群体发病或者死亡的,应当立即向所在地的县(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第十七条县(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调查核实。初步认为属于重大动物疫情的,应当在2小时内将情况逐级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并同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

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所属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报本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

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在4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第十八条重大动物疫情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一)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二)染疫、疑似染疫动物种类和数量、同群动物数量、免疫情况、死亡数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

(三)流行病学和疫源追踪情况;

(四)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五)疫情报告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

第十九条重大动物疫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认定;必要时,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认定。

第二十条重大动物疫情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及时准确公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布重大动物疫情。

第二十一条重大动物疫病应当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采集病料,未经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采集病料。

从事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分离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生物安全管理规定,防止病原扩散。

第二十二条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通报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

第二十三条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可能感染人群时,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对疫区内易受感染的人群进行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情况。

第二十四条有关单位和个人对重大动物疫情不得瞒报、谎报、迟报,不得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第二十五条在重大动物疫情报告期间,有关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立即采取临时隔离控制措施;必要时,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作出封锁决定并采取扑杀、销毁等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执行。

第四章应急处理

第二十六条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国务院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

第二十七条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调查疫源,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启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预案和对疫区实行封锁的建议,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作出决定。

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范围应当按照不同动物疫病病种及其流行特点和危害程度划定,具体划定标准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八条国家对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实行分级管理,按照应急预案确定的疫情等级,由有关人民政府采取相应的应急控制措施。

第二十九条对疫点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一)扑杀并销毁染疫动物和易感染的动物及其产品;

(二)对病死的动物、动物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对被污染的物品、用具、动物圈舍、场地进行严格消毒。

第三十条对疫区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一)在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临时动物检疫消毒站,对出入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

(二)扑杀并销毁染疫和疑似染疫动物及其同群动物,销毁染疫和疑似染疫的动物产品,对其他易感染的动物实行圈养或者在指定地点放养,役用动物限制在疫区内使役;

(三)对易感染的动物进行监测,并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实施紧急免疫接种,必要时对易感染的动物进行扑杀;

(四)关闭动物及动物产品交易市场,禁止动物进出疫区和动物产品运出疫区;

(五)对动物圈舍、动物排泄物、垫料、污水和其他可能受污染的物品、场地,进行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理。

第三十一条对受威胁区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易感染的动物进行监测;

(二)对易感染的动物根据需要实施紧急免疫接种。

第三十二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中设置临时动物检疫消毒站以及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等控制、扑灭措施的,由有关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决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拒不服从的,由公安机关协助执行。

第三十三条国家对疫区、受威胁区内易感染的动物免费实施紧急免疫接种;对因采取扑杀、销毁等措施给当事人造成的已经证实的损失,给予合理补偿。紧急免疫接种和补偿所需费用,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

第三十四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根据应急处理需要,有权紧急调集人员、物资、运输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单位和个人的物资、运输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被征集使用的,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归还并给予合理补偿。

第三十五条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提出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处理方案,加强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源追踪工作,对染疫和疑似染疫动物及其同群动物和其他易感染动物的扑杀、销毁进行技术指导,并组织实施检验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和紧急免疫接种。

第三十六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所需的物资紧急调度和运输、应急经费安排、疫区群众救济、人的疫病防治、肉食品供应、动物及其产品市场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和社会治安维护等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应当支持配合驻地人民政府做好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工作。

第三十七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中,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力量,向村民、居民宣传动物疫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协助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和各项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工作。

第三十八条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地的人民政府和毗邻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做好重大动物疫情的控制、扑灭工作。

第三十九条有关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参加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卫生防护和技术指导等措施。

第四十条自疫区内最后一头(只)发病动物及其同群动物处理完毕起,经过一个潜伏期以上的监测,未出现新的病例的,彻底消毒后,经上一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验收合格,由原封锁令的人民政府宣布解除封锁,撤销疫区;由原批准机关撤销在该疫区设立的临时动物检疫消毒站。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重大动物疫情确认、疫区封锁、扑杀及其补偿、消毒、无害化处理、疫源追踪、疫情监测以及应急物资储备等应急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兽医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立即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疫情报告职责,瞒报、谎报、迟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阻碍他人报告重大动物疫情的;

(二)在重大动物疫情报告期间,不采取临时隔离控制措施,导致动物疫情扩散的;

(三)不及时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不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应急处理建议,或者不按照规定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采取预防、控制、扑灭措施的;

(四)不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启动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预案和对疫区的封锁建议的;

(五)对动物扑杀、销毁不进行技术指导或者指导不力,或者不组织实施检验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和紧急免疫接种的;

(六)其他不履行本条例规定的职责,导致动物疫病传播、流行,或者对养殖业生产安全和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不履行应急处理职责,不执行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采取的措施,或者对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疫情调查不予配合或者阻碍、拒绝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立即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阻碍报告重大动物疫情,不履行应急处理职责,不按照规定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采取预防、控制、扑灭措施,或者对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疫情调查不予配合或者阻碍、拒绝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立即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政府主要领导人依法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截留、挪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经费,或者侵占、挪用应急储备物资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拒绝、阻碍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重大动物疫情监测,或者发现动物出现群体发病或者死亡,不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并处**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采集重大动物疫病病料,或者在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分离时不遵守国家有关生物安全管理规定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在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期间,哄抬物价、欺骗消费者,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和市场秩序的,由价格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细则范文篇6

各院级党委、直属党总支、分党委,各院级工会:

为全面落实校党委的工作部署,广泛深入开展以"知校、爱校、荣校"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营造弘扬求是精神,建设一流大学的文化氛围,校党委宣传部和校工会决定在105周年校庆和"五四"青年节期间联合举办"求是精神与浙大人"青年教职工演讲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办法

1、参赛对象: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职工(青年教授联谊会成员可不受此限)。

2、参赛名额:各院级单位至少选派一名选手代表本单位参赛;各附属医院选派一名选手参赛。

3、请各单位于2002年4月15日前将参赛选手名单报校工会办公室(详见附件一)。联系人钱正君,联系电话87951470,电子信箱gongh@。

二、日程安排

1、预赛时间:2002年5月10日(周五)下午2:00---晚上;地点:校工会二楼活动室。

2、决赛时间:2002年5月17日下午(周五)2:00---4:30;地点:永谦学生活动中心小剧场(玉泉校区)。

决赛时,将组织现场观众。同时要求有选手进入决赛的单位负责组织至少40名师生员工观看(座位自选),届时各校区工会办将安排校车接送(具体上车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三、评选、奖励办法

1、聘请校内外有关领导和专家组成评委会(7人)。

2、预赛由评委按评分(评分标准详见附件二),按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的平均值即为选手得分;依据选手得分高低选出16名优胜者参加决赛。

3、决赛时,将根据评委评分(规则与预赛相同)加上选手所获现场观众支持分得出选手最后得分(详见附件二)。

4、本次比赛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9名。获奖选手由学校颁发证书和奖品,参赛选手均赠送纪念品一份。

四、其它

1、优秀演讲稿将在《浙江大学报》和《浙大教工》上刊登,并将向省级以上公开发行报刊推荐发表。

2、对决赛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并在校广播电视台播出。

附件一:青年教职工演讲比赛报名表

附件二:青年教职工演讲比赛评分细则

青年教职工演讲比赛评分细则

一、评委评分标准

分演讲内容、语言表达、形象风度、综合印象四部分对演讲选手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

1、演讲内容:35分。要求演讲内容紧扣"弘扬求是精神,树浙大人形象"这一主题,格调积极向上,富有真情实感。

2、语言表达:25分。要求脱稿演讲,语言规范,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表达流畅,激情昂扬。

3、形象风度:25分。要求衣着整洁,仪表大方,举止得体。

4、综合印象:15分。由评委根据演讲选手的临场表现作出综合演讲素质的评价。

二、观众支持分值计算办法

主持人在现场手持分贝仪。

细则范文篇7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经营接待旅客住宿的旅馆、饭店、宾馆、酒店、公寓、食宿站、客货栈、车马店、浴室以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对外营业的招待所等(以下统称旅馆),都必须遵守《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和本实施细则。

第三条开办旅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社会需求和城市规划;

(二)旅馆的房屋建筑符合安全要求,客房门窗具备必要的防盗安全设施;

(三)旅馆的房屋建筑、消防设备、出入口和通道等,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利用地下人防工事开设施馆的,其内部的电器、消防、通讯、通风设备和出入口通道等,必须符合安全要求。

第四条开办旅馆应当按下列程序和要求申报:

(一)单位或者个人申请开办旅馆的,应当持主管部门或者城市街道办事处、村公所(办事处)的证明文件,向当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办理由有关部门签署鉴定意见的《旅馆业安全设施鉴定表》,提交市、县房屋安全鉴定部门对房屋建筑的安全鉴定通知书,提供标明旅馆座落地点和客房房号、床号的平面图,经公安派出所审查,报经县、市(区)公安(分)局审核,符合条件的,发给《许可证》,并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经核准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准开业。

(二)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经营的旅馆,除依照本条第(一)项规定向当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办理有关手续外,还得经县、市(区)公安(分)局审查,报经地、州、市公安处(局)审核,符合条件的,发给《许可证》,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经核准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准开业。

第五条经批准开业的旅馆,若需停业、歇业、转业、合并、扩充、迁移或者改变名称时,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后三日内,向原审批公安机关备案。

租赁或者转让旅馆给他人经营的,双方应当共同向原审批公安机关登记备案,并向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六条旅馆的经营活动,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旅馆业有关管理规定。

旅馆应当建立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设置治安保卫组织或者指定安全保卫人员,负责做好旅馆内部的治安保卫工作,协助公安机关查处旅馆内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七条旅馆必须严格执行旅客住宿、会客登记和证件审查制度:

(一)对住宿旅客应当认真查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合法的身份证件,填写旅客住宿登记表册,并妥善保管备查。对未携带身份证件需要住宿的旅客,应当要求旅客到就近的公安派出所说明情况,申领住宿证明,到指定的旅馆登记住宿。

(二)对住宿一个月以上的旅客,旅馆工作人员应当告知其在三日内到当地公安派出所申报登记,办理《暂住证》,对逾期不办者,应当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

(三)住宿旅客应当持有效住宿票证出入旅馆。旅馆应当建立来该登记制度,对来访人员认真查验身份证件,发现可疑迹象应当认真询问盘查,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公安机关。

第八条旅馆需接待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境外边民住宿的,必须报经公安机关审查。公安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规定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由公安机关发给《境外旅客接待许可证》。

经批准可以接待境外旅客住宿的旅馆,应当遵守有关入境出境管理法规,设置专门的登记表册,登记查验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境外边民的入境证件,发现已过期或者有伪造、涂改等情形的,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公安机关。

第九条对租用旅馆客房三个月以上设立常驻办事机构的,必须持主管部门的证明文件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到当地公安派出所申报登记,办理《寄住证》。

长期包房或者租用旅馆客房的单位或者个人,需要留宿其他人员居住的,应当办理旅客住宿登记手续。

第十条旅馆应当确定安全保卫工人负责人,明确专职或者兼职保卫人员以及门卫员、登记员、保管员、服务员、保安人员等旅馆工作人员各自的岗位职责,落实下列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一)设置由公安机关统一制定的《旅客须知》,设立贵重物品寄存和现金保管室,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工作。对旅客寄存财物建立查验登记和内部交接班制度。

(二)对旅客遗留的财物应当妥为保管,设法归还失主或者揭示招领;三个月后无人认领的,应当登记造册,送交当地公安派出所按拾遗物品上交处理。

(三)门卫值班和服务人员应严格执行上下班交接、客房清查制度。发现违法犯罪分子、通辑案犯、可疑人员,以及旅客携带违禁品、危险品和可疑物品的,应当及时向安全保卫人员或者公安派出所报告。

(四)对旅馆内发生的案件、事故,应当保护现场,协助公安机关做好查处工作。

(五)对住宿旅客携带的枪支弹药,旅馆保卫部门应当负责保管;旅馆不具备保管条件的,应当动员旅客交当地公安派出所保管。

第十一条旅客住宿应当自学遵守《旅客须知》、旅馆管理制度和下列规定:

(一)主动交验身份证件,寄存贵重物品或者数额较大的现金;携带枪支弹药的,应当交由旅馆保卫部门或者当地公安派出所保管;

(二)严禁将易燃、易爆、腐蚀性的放射性等危险物品带入旅馆;

(三)严禁在旅馆内进行、、、贩毒、吸毒、传播淫秽物品、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活动;

(四)不得在旅馆内酗酒滋事,大声渲哗,影响他人休息;

(五)旅客留宿客人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不得自行转让床位;

(六)不得在旅馆内从事个体行医、贩药活动;

(七)协助公安机关或者旅馆工作人员维护旅馆内的治安秩序。

第十二条在旅馆内开办舞厅、音乐茶座等娱乐服务项目的,除遵守本实施细则外,还应当遵守有关管理规定,并不得影响旅馆周围居民和单位的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秩序。

第十三条公安机关对旅馆治安管理的职责是:

(一)指导、监督旅馆建立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二)协助旅馆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业务知识的培训;

(三)依法查处旅馆内发生的、、贩毒、吸毒、、传播淫秽物品、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活动;

(四)依法查处侵犯旅馆和旅客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分子;

(五)对违反旅馆业治安管理法规的责任人员及旅馆负责人进行查处,对已成为犯罪活动场所的旅馆,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四条旅馆治安管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公安机关和旅馆主管部门应当对该单位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一)安全防范工作成绩突出的;

(二)提供线索协助公安机关侦破重大案件或者抓获案犯的;

(三)见义勇为与违示犯罪分子作斗争的。

第十五条旅馆安全防范措施不落实的,公安机关应当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或者多次发生案件、事故的,公安机关可以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停业整顿。经多次警告教育仍不改的,公安机关可以对其负责人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十六条违反本实施细则第四、七、八、九、十、十一、十二条规定的,分别依照《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禁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予以处罚。

旅馆工作人员或者旅客在旅馆内有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规处理。

第十七条当事人对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的程序办理。

细则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加快村镇建设,强化村镇管理,构筑科学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县建设。

二、村镇规划

(一)主要目标。构建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体化的城乡规划体系。

(二)管理模式。

1.县建设局、县国土资源局和县城管局负责全县范围内村镇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的指导、督查、管理工作,县规划管理委员会统一审查并协调其他部门编制的各项专项规划。

2.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村镇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3.各行政村在乡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做好本村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规划经费。

1.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全县村镇规划编制及管理和农民住宅建设标准图集设计的“以奖代补”。

2.各乡镇是本辖区村镇规划编制的实施主体,负责本乡镇村镇规划编制及管理工作,村镇规划编制管理经费由乡镇人民政府在本级财政支出中解决,对规划编制和管理卓有成效,但经费确有困难的乡镇,县财政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

三、村镇建设

(一)主要目标。

1.通过加快小城镇(除武康、乾元、新市三镇政府所在地以外的新老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提升小城镇品位。县政府每年确定1—2个小城镇予以重点整治提升。

2.按照省、市的总体要求,围绕“一核、两翼、一带”总体布局,到2010年再创建20—24个“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原则上每年创建5—6个。在已创建示范村中重点提升2—3个,打造品牌村。

3.按照省、市村庄整治标准,到年,全县的村庄整治率达到95%,力争100%;按照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的总体要求,到年底,全县80%以上的行政村基本达到“五整治一提高”标准;建立“户集、村收、乡镇运、县集中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运行体系,完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到7年底,每个乡镇要建有规范化垃圾中转站,有专门运输车辆,行政村要有收集房(点),有专门收集车辆,全县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覆盖率达90%以上,到2008年达到100%。

(二)建设模式。

1.县建设局负责全县范围内村镇建设工作的指导、督查、管理工作。

2.乡镇人民政府是村镇建设的主体,负责本辖区内村镇建设工作。

3.各行政村在乡镇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本村的村庄建设工作。

(三)建设资金。

1.县政府确定重点整治提升的小城镇,根据整治提升范围,结合项目实际,通过县级验收后,由县财政根据项目建设资金的20%—30%予以奖励补助,配套资金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原则上实行市场化运作。

2.通过省、市考核验收,命名为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的,县政府奖励80万元;命名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的,县政府奖励100万元。在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基础上,由县委、县政府确定为综合示范村提升的行政村,通过县级验收的,给予30—40万元奖励。

配套资金原则上由乡镇承担40%—50%,村集体承担40%,村民和企事业单位按照“一事一议”办法出资20%,具体由乡镇(村)根据各自实际确定。

3.通过县级验收的村庄整治村,县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优秀的奖励220元/人,达标的奖励200元/人。

配套资金原则上由乡镇承担40%—50%,村集体承担40%,村民和企事业单位按照“一事一议”办法出资20%,具体由乡镇(村)根据各自实际确定。

四、村镇管理

(一)主要目标。村镇管理采用等级考核和星级评比相结合的制度,由县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力争到年二星级以上行政村达到30%以上,二星级以上乡镇达到50%以上(考核标准另行制定)。

(二)管理模式。

1.县建设局和县城管局负责全县村镇管理的指导、督查、管理工作,并负责组织实施星级村镇的评比工作。建制镇和城镇星级评比由县城管局负责,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等级考核和村庄管理星级评比由县建设局负责。

2.乡镇人民政府是本乡镇村镇管理的实施主体,负责本辖区内村镇管理和星级村镇评比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3.行政村是本村村庄管理的实施主体,负责组织实施本村的村庄环境建设管理和星级村争创工作。

(三)管理资金。

1.小城镇长效管理所需资金按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集镇和其他老集镇进行分类。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集镇(建制镇)管理资金原则上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解决。县政府对星级城镇实行“以奖代补”,二星级奖励1万元,三星级奖励1.5万元,四星级奖励2万元,五星级奖励3万元。其他老集镇按照“四个一点”的资金筹措方法解决,县补助资金按照“以奖代补”形式拨付,配套资金原则上乡镇承担60%,村集体承担20%,村民和企事业单位按照“一事一议”办法出资20%,具体由乡镇(村)根据各自实际确定。

2.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所需资金采取“县财政补助一点、乡镇配套一点、村集体承担一点、村民和企事业出资一点”的筹措方法解决。县政府对乡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工作实行等级考核,按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受益人口进行奖励,优秀乡镇奖励15元/人,良好乡镇奖励10元/人,及格乡镇奖励5元/人,不及格不得奖。县政府对示范村实行星级考核奖励,一星级奖励10元/人,二星级奖励15元/人,三星级奖励20元/人,四星级奖励25元/人,五星级奖励30元/人(等级考核与星级考核不重复奖励)。

配套资金原则上由乡镇承担40%—50%,村集体承担30%,村民和企事业按照“一事一议”办法承担30%,具体由乡镇(村)根据各自实际确定。

五、附则

(一)县发改、财政、国土、农业、交通、环保、水利、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各司其职,配合村镇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细则范文篇9

2、落款力求简明、夺目、反映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越20个汉字,尽量不用简称、缩写、药物商品名等不规范名词,英文落款不宜超越10个实词,中、英文题含义应一致。一切投稿论文均需附英文落款。

3、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摆放,作者单位称号及邮政编码角注在同页左下方;请附一切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及榜首作者简介(性别、出生年月、最高学历、职务、工作单位、具体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以及E-mail)。

4、摘要论著、总述、临床研讨、医工园地和新技术发展请附400字左右中英文摘要,报道性摘要(论著、临床研讨、新技术发展等)要求含意图、方法、结果和定论四要素,选用第三人称编撰。经验交流只需中文摘要,病例陈述无需中英文摘要。

5、关键词摘要下标引关键词3~5个。请尽量运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修正的最新版《lndex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假如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必要时,可选用惯用的自由词并摆放于最终。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表还原为全称,如“HBsAg”应相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6、正文层次编号正文中规范层次的编号按GB/1.1-1993和GB7713-87的规则,选用阿拉伯数字别离编号,一般不超越4级。榜首级标题1;第二级标题1.1;第三级标题1.1.1。编号一概左顶格写,不要空格。无编号阶段最初可空2格。正文内序号用①、②等。

7、医学名词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97年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者仍以公民卫生出书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

8、药物称号以最新版本《中华公民共和国药典》和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称号》中的称号为准,英文药物称号则选用世界非专利药品,不用商品名。

9、缩用语中外文医学名词,皆运用全称;如运用简称,初次呈现处注出中文或英文全称及缩略语并加括号,后两者间用","分开。

10、图表假如能用文字简练阐明的内容就不必列表。图、表按其在正文中呈现的先后次序接连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序号及标题。相片、图片有必要清晰,巨细为5cm×7cm。表格选用三线表。

11、计量单位以国务院1984年2月公布的《中华公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具体可参照1991年中华医学会修正出书部修正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计量单位的书写有必要规范,不该运用已废止的单位。在一个组和单位中,斜线不得多于一条,如mg/kg/min,应选用mg/(kg•min)。

12、统计学符号按国家规范《统计学名词及符号》(GB3358-82)的有关规则书写。

13、参考文献按文中初次呈现的先后次序摆放编号,并用方括号标示在文中引用途的右上角。参考文献应为正式出书物发表的作品,所引文献必须与原著核实,内容、版本、卷期、页码、年份应准确无误。

细则范文篇10

第一条为加强农药管理,保护农业、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畜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农药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的经营是指经营者的采购、储存、销售农药等行为。

第三条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本规定。各区、县级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没有设立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区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负责其农药监督管理工作。

市、区、县级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必要时可以委托植物保护机构或者其他符合法定条件的机构具体负责农药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工商、安全生产监督、环境保护、林业、市政园林、质量技术监督、卫生、公安、规划、经济贸易等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开展农药监督管理工作。

市供销合作总社协助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本系统内的农药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药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将农药监督管理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举报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和违法使用农药以及瞒报农药人畜中毒、环境污染或者农作物药害事故的行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举报应当及时受理,调查处理,并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举报单位和个人保守秘密。

第二章农药经营

第六条农药经营者必须具备《农药管理条例》规定的经营条件,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就申请者是否具备法定的农药经营者的条件,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农药经营者不得以承包等形式将农药经营权交给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行使。

农药经营者经营的农药属于危险化学品的,应当在申请营业执照前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申请办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农药经营者购买和通过公路运输的农药属于剧毒化学品的,应当按照公安部《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的规定申请办理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剧毒化学品准购证和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

第七条农药经营者应当建立农药经营台账,记载所销售农药的生产单位、进货渠道、产品名称、销售情况等信息。台账的保存应当不少于2年,以备核查。

第八条农药经营者购进农药,应当向供货商索取其销售凭证,并将其保存备查,供货商应当提供。

农药经营者出售农药,应当向购买者提供销售凭证。

第九条农药经营者储存、运输、销售农药应当符合国家、地方的有关安全规定。

禁止在住宅内储存、销售有毒农药,属于危险化学品的农药应当储存在符合国家标准的专用仓库内。

禁止将有毒农药与食品、生活日用品混载混存。

禁止地摊式或者以车载、船载等形式流动销售属于危险化学品的农药。

第十条禁止经营下列农药:

(一)假农药、劣质农药;

(二)无农药登记证、农药临时登记证的农药或者国家已撤销登记的农药;

(三)产品包装未附标签或者标签残缺不清或者标签内容不符合法规规定的农药;

(四)农药登记证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有效期限届满未办理续展登记的农药;

(五)无农药生产许可证或者生产批准文件的国产农药;

(六)无产品质量标准的国产农药;

(七)检验不合格、无产品质量合格证书的农药;

(八)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

(九)依照国家规定不得销售的过期农药;

(十)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其他农药。

第三章农药使用

第十一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推广安全、高效农药。

第十二条农药使用者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或者违反规定使用国家、本省限制使用的农药;

(二)按规定的使用对象和浓度施用农药,不得随意扩大使用对象的范围或者超过规定浓度施用农药;

(三)施用剧毒、高毒农药或者在城市公共绿地施用农药,应当设置警示标志;

(四)妥善保管农药并做好标记,不得与食品、生活日用品混载混存;

(五)盛装有毒农药的箱、瓶、袋等包装物品应当进行安全处理,禁止用于盛装食品、饮料和饲料或者随意丢弃;

(六)不得在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灌溉水体和养殖水体,饮用水源保护区,海洋养殖区,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内倾倒农药或者清洗施药器械;

(七)施用过农药的农作物在安全间隔期满前不得采收、出售,不得销售农药残留量超过标准的农产品;

(八)施用过剧毒、高毒农药的田块在农药残效期内不得用于种植蔬菜、水果等食用农产品;

(九)除国家允许使用的杀鼠剂外,其他农药不得用于灭鼠;

(十)法律、法规、规章的其他规定。

第十三条从事农药施用服务的专业单位或者个人以及自行施用农药面积达100亩以上的生产经营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设立农药专用仓库;

(二)建立农药的购进、领用登记档案,对使用农药的种类、使用时间、用量等情况进行记录;

(三)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对安全、合理使用农药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

第十四条发生农作物药害事故造成损失的,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

农作物药害事故涉及的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应当配合调查工作。

第十五条因农药中毒死亡的动物,应当销毁,不得出售。

第四章农药监督

第十六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监督管理对象进行检查,并向社会公布查处情况。

第十七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安全生产监督、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应当建立农药监督管理信息通报制度。

农药监督管理信息通报的内容包括: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受理农药生产、经营单位申请以及工商登记的相关信息;

(二)各相关部门对农药生产、经营、使用违法行为的查处信息;

(三)农药事故和查处信息;

(四)农药监督管理的其他信息。

第十八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免费对农药使用者和农药经营人员进行农药科学使用技术和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经培训的农药经营者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发给合格证书。

第十九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农药经营者档案制度。农药经营者档案中应当包括农药经营者的工商登记情况、人员培训情况、违法经营情况等内容。

第二十条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国家禁止、限制使用和本省限制使用的农药品种目录、国家撤销登记的农药品种目录以及属于危险化学品、剧毒化学品的农药品种目录。

第二十一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进行农药田间试验的,应当取得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农药田间试验批准证书,并报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没收的假农药、劣质农药和禁用农药,应当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二十三条行政执法部门、受委托实施农药监督管理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从事或者参与农药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对农药产品进行商业推介。

第二十四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副产品上市前的农药残留监督管理,定期组织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并依法农药残留检测公告。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农药残留抽样检验,对施用过剧毒、高毒农药的蔬菜、瓜果、茶叶、中草药材和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的农副产品,应当予以没收并销毁。

农药残留抽样检验不得收取费用。

第二十五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环境保护和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因农药引起的人畜中毒、环境污染或者农作物药害等事故的应急预案。

第二十六条经营、使用农药过程中发生人畜中毒、环境污染或者农作物药害等事故的,造成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并立即向当地农业、卫生、公安或者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接到农药事故报告的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立即移送或者告知相关的主管部门。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农药经营的,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农药经营者以承包等形式将农药经营权交给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经营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三款规定,未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擅自经营属于危险化学品的农药的,依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四款规定,未取得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剧毒化学品准购证和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擅自购买、通过公路运输属于剧毒化学品的农药的,依照《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规定第七条规定,农药经营者未建立农药经营台账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规定第八条规定,农药经营者购进农药,未向供货商索取其销售凭证或者未向农药购买者提供销售凭证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供货商拒绝提供凭证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一、二、三款规定,农药经营者储存、运输、销售农药不符合有关安全规定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四款规定,流动销售农药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规定第十条规定,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处罚:

(一)经营该条第(一)项所列农药的,依照《农药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二)经营该条第(二)、(三)项所列农药的,依照《农药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三)经营该条第(四)、(九)项所列农药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四)经营该条第(五)、(六)、(七)、(八)项所列农药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广东省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从事农药施用服务的专业单位或者个人以及自行施用农药面积达100亩以上的生产经营单位或者个人未设立专用仓库、未建立农药档案或者未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造成相关事故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出售因农药中毒死亡动物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行政执法部门、受委托实施农药监督管理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从事或者参与农药生产、经营活动,对农药产品进行商业推介的,由工作人员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造成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能够采取而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损害扩大,或者未立即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故意隐瞒不报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农药监督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规定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或者未依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实施监督管理的;

(二)违反规定越权监督管理或者互相推诿的;

(三)发现人畜中毒、环境污染或者农作物药害等事故或者接到事故报告后,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的;

(四)违反本规定未为举报单位和个人保守秘密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