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5:25:21

新研范文篇1

一.网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平台

网校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网络化管理。我校全体教师把自己整合的最佳教案、优秀学案、实效的备课资料等资源到网校上共享,积累成学校自己的校本资源库,逐步形成自主教学资源储备体系。同时我们的学生也纷纷注册,加入了网校。一篇篇的童言童话,更增进了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网校建立起学校的网上名片,塑造了基于互联网的学校教育品牌形象,展示了学校、教师、学生各级各类成果,是对学校的扩大宣传。我们还将本校名师课堂、重要会议、校庆活动、各类竞赛活动等视频、图片到网校平台,学校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加入全国网校联盟。名家讲座,名师讲堂、名校经验近在眼前,地域问、校际间资源共享,辐射的开放式教育,真正为广大教师搭建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二、网校——教师网络教研的平台

网校,不但成为学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平台,同时也搭建了教师网络教研的平台,我们广大教师利用这个平台,积极参加网络教研,引发个人反思、思想在碰撞中产生共鸣,智慧在交流中生成。

(一)建立教师博客一一促进自主学习,引导个体反思

教师开展教研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自己的见解,要能提出自己工作中的问题,而这一切都是必须建立在教师认真思考和自我反思之上的。实践证明,鼓励教师建立教师博客,是引导教师自主学习、独立反思的有效形式。如苗晨老师的博文孩子,老师错怪你了》中反思了自己一次过错。她是这么写的:孩子们惹恼了我们,我们可以发脾气,而我们伤害了孩子的时候,孩子们却只能选择承受……再想想孩子们那亲切的问候声,看看孩子们那质朴的眼神,讲台上那一杯热水、一块糖、一个苹果……虽然我们不是神,做不到完美无缺,但我们却可以尽力打造最完美的形象给孩子,因为在孩子们的心中,老师,是至高无上的!老师,是他们最信任的人!刘学强老师的博文《沟通,一座通往友谊的桥梁》通过亲自经历的一个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阐述了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应该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这样的博文很多很多,可以说现在,博客已经成为我校青年教师的好朋友,它承担了教师成长路上的喜、怒、哀、乐,记录着教师们的探索、疑惑、所思、所得。为每一个教师的发展掀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二)开展集体备课一促进交互更新,实现思想碰撞

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从内容、形式、对象等方面都赋予了新的内涵。例如我校在开展“小学数学泛研究化”教学模式学习之后,进行了一次网络教研集体备课,前后延续了半个多月的时间。针对宋明霞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大家首先在网上进行了研课,针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策略等问题,大家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大家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宋明霞老师在汇集大家的建议之后,进行了第一次备课,当她把第一次教学预案拿出来之后,大家再次针对她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讨,大家认为宋明霞的预案中教师的提问太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机会还是太少,不能体现泛研究化教学精髓等等。随后,宋明霞再次对自己的教学预案进行了认真地修正,重新拟定出第二份教学预案,在得到教师的又次帮助和基本首肯后,她进行了教学实践。大家共同观课后,针对宋明霞的实际教学情况展开了网络评课,既有对宋老师大胆创新教学模式等优点的肯定,也有对她教学细节不足的指正。

(三)进行专题研讨~促进行动研究,实现同伴互助

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园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教学研讨。在这里,我们利用网校论坛版块,开设了每月一专题研讨。月初由教导处发表本月论坛主题,然后其他教师以回帖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之间也可以针对某一观点的不同看法进行回帖。月末一总结。这样的网络专题研讨形式极大的激发了教师研讨兴趣。交流拓展了,思维延伸了,真正实现了同伴互助。比如三月份主题论坛:如何设计《泛研究化教学导学提纲》?

新研范文篇2

一、正确理解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产学研中的“产”指生产单位,“学”指高等院校,“研”指研究机构。产学研结合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使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之下,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而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它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整合各类资源。产学研结合创新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源头和人才基地优势,有机整合人才、技术、先进管理模式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缩短科研时间。产学研结合把知识资源作为科技创新第一要素,大大缩短了由“研究-技术-中试-产品”的知识商品化周期。三是降低研发成本。由于产学研结合创新先天就具有市场导向性,它可以使研发活动在与市场的对接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经验和市场信息,直接研究前沿理论及学术成果转化的可行性,淘汰落后理论和技术,少走弯路,从而研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四是加速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创新能使科研人员的智慧直接进入生产领域,通过企业集成、引进、消化、吸收,创造出新的生产工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而接受市场检验,实现技术与市场的直接结合。

二、充分认识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困难和问题

我国自年在全国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有力地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在产学研结合创新中,目前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产学研结合创新的认识还不高。具体表现为:在企业层面,一是有的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能否实现市场化、产业化持怀疑态度,缺乏产学研合作的动机;二是有的企业在选择合作项目时,缺乏长远眼光,仅着眼于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或技术成熟的项目,对处于前期开发的项目害怕承担风险;三是有的中小企业远见不足,研发需求和创新需求小,没有高新技术领域的产品开发欲望。在高校层面,大学的宗旨是教书育人,学术文化的特点是注重自由探索和学术价值,所以部分高校还没有将产学研结合创新和科技成果市场化提到应有的高度。在政府层面,有的市县一级政府和部门还未意识到产学研结合创新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因此未将产学研结合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来抓。

产学研结合创新的运行机制还不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对接机制不全。有相当一部分产学研结合创新项目是政府及部门争资争项的结果,市场仍未在产学研结合创新项目对接中起基础性的配置作用。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全。产学研合作协议往往对责、权、利界定不清,对风险共担没有强制性约束,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合作成果的分享缺乏明确可操作的规定,对协议的履行也缺乏有效监管。有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与企业合作时,企业科研经费往往到位不及时,并经常“缩水”,由于监管乏力,高校和科研机构亦无能为力。三是风险投资机制不全。中试阶段是产学研结合创新中极为关键的一环,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必经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不成熟,产品市场前景不明朗,所以投资风险很大。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在赢利前景不清晰的情况下,不愿对中试进行投资,而且风险基金也只愿意投向业已成熟的项目。

政府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尽管中央、省、市都分别出台了加强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各种优惠政策,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难以落实,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对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投入不足。按照《科技进步法》的规定,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总量不大,并未形成稳定增长机制,政府投入带动作用不够。二是政府对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工作统筹协调不够。各部门、各地方各自为战,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对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支持的合力,造成科技资源新的分散、重复和浪费。三是政府对中小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激励不够。主要是对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引进与留住等支持还不到位。

三、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创新的途径和方式

从宏观层面上讲,产学研结合创新就是要在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推动下,以科技项目为核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使高校和科研机构充分利用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合作,成为产学研结合创新的主力。从微观层面来说,就是要拓宽途径、完善机制、加大投入、落实保障。

首先,要拓宽途径。一是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创新。鼓励企业建立内部研发机构,自主开展技术创新;鼓励由重点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牵头,围绕重大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组建产学研结合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共同承接重大研发课题;鼓励共建创新平台,由企业出资到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研发平台,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到重点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共同出资或技术入股联合建设创新基地;鼓励科研机构融入企业、直接转化为企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依托技术优势与企业联合创办公司;鼓励以项目为纽带,以委托研发、技术转让、产学研联合攻关等形式开展技术合作等。二是积极搭建产学研结合创新服务平台。围绕满足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公共服务需求,重点建设创新科技园、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吸引国内外一流的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来园区设立研发机构,吸纳国内外顶尖人才来园区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活动;重点建设公共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使项目要求、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有效对接;重点建设技术交流平台,积极扶持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和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促进技术交流合作;重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系列的政策咨询、项目立项、动态跟踪和督查管理等服务。三是引导企业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直接引进专家、教授、学者,鼓励他们带技术、项目、产品、专利参与合作或直接创业;由政府给予资助,在优势行业、重点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流动)站,吸引优秀硕士、博士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开展硕士、博士联合培养;支持企业为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采取兼职、“假日博士”、“星期日工程师”或博士创新联盟等多种形式,借用智慧和技术推进技术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拔本地人才送往高校、科研机构继续教育,并在科技项目立项上给予支持,培养本地“植根性”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其次,要完善机制。机制是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根本保障。要完善协调机制。政府要制定既具指导性、前瞻性,又具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产学研结合创新规划,积极调动产学研三方结合创新的积极性,并把各级各部门的职责统一到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大局上来。要完善风险机制,明确产学研结合各方责任和义务,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要完善利益机制,着力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做到风险与利益对称,风险与责任协调,完善产学研结合资金退出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要完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承担企业委托项目与承担政府计划项目享受同等待遇,把科技研发与创新成果产业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等看待。要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引导和支持科技人员通过成果转化、专利转让、技术参股等形式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推动研发与创业的紧密结合;政府和创新主体要对产学研结合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或团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其持续研发给予项目和资金倾斜;对高新技术研发活动,要适用优先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缩短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期和成长期;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优先采购产学研结合创新产品,形成市场对科技创新成果需求的有效引导。

新研范文篇3

一、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作为新兴的产学研合作理念,主要是指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以资源共享前提,共同分担风险和分享成果与效益,通过产学研的相互融合,建立分工合作的协同机制,继而进一步促进技术的创新。同时,在产学研的研究中,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实现自我作用,在协同机制互动中形成高效率的质的变化,并创造新的价值。

二、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中存在问题探究

(一)合作层次不高。产学研合作现阶段更多的是只是在合作开发、技术转让以及委托开发等较低层级上的合作,在建研发机构与技术联盟等经济实体的高层级合作还是相对较少。这窘境的成因主要是相当部分企业自身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与科研方技术水平差距甚远,加大了技术转化合作成本,致使各方增大了合作风险,更甚者过多地把合作风险转移到科研方,导致各方在高层次上的合作空间收窄,合作意愿降低。(二)合作动力不足。在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合作发展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都有着不尽相同的需求,高校、科研院所较重视个人的荣誉,追求学术成就和实现自我价值,加之相关单位分配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公等现象,使高校、科研院所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活力不强;对于企业来说,因体制等问题出现短期行为,缺乏科技需求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导致合作动力不足,削弱了技术创新的发展。(三)主体间协调性不高。在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中,针对各个合作主体之间的协调性要求相对较高,而协同机制建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相互协调融合,突破体制与机构的束缚,最终实现创新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及共享互动等。目前,因缺少政府相关部门的合理引导和协调,导致在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中,依然存在“各自为政”等问题,严重阻碍产学研各主体间的协调性,难以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四)协同机制不完备。在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上没有完备的与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等配套机制提供有力保障与支持。基于利益分配不均衡、各自为政的发展现状来说,俨然严重影响创新主体对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另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配套政策时,仍存在诸多不完善,致使相当政策难以落地,导致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难以满足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建立健全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

(一)高校、科研院所方面。第一,建立创新机制。首先,高校之间应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目前,我国科研院所之间、院校之间、以致高校院系之间,存在较多的壁垒,导致资源无法实现共享。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的建立,便是对资源实现共享,进而使社会利益实现最大公约数。其次,建立评价机制。高校之间应坚持评价多元化,完善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评价机制,满足社会需求。第二,搭建合作平台。优化跨学科研究,打破传统型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突破高校、科技院所与企业之间、高校之间、院系之间的束缚,积极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强化科学技术成果的研究。建立技术创新协同机制,遵循利于技术创新、风险共担、共享开放互利等原则。协同创新机制平台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形式:人才培养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研发平台、产业化平台等。总体而言,应强化产业集权与高校之间的深入融合发展,积极建立起形式多样化的创新平台。(二)企业方面。企业作为产学研研发经费的主要提供者,是产生研发成果的首要诞生地。科研成果的转化,仍然要以企业为支撑,故此,企业在技术创新协同机制中应占据主导地位,优化市场机制对科学技术资源的指导作用。纵观国际上拥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通常设有自己的研发技术团队或者研究所,而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创新,仍然止步于盲目模仿以及等待喂食上,过于关注重复建设以及技术引进,忽略对技术的创新与消化,严重阻碍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企业应建立起自己的研究所,转变以资金和劳动力为依靠的经济增长方式。(三)政府角色定位。第一,政府明确角色定位。在进行产学研创新技术发展过程中,首先,我国地方性政府,应主动承担起公共服务的本职智能,积极为创新主体提供应有的服务,为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有: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以及政策服务等。在这几种服务中,信息服务居于首要位置。政府各个部门应按照现阶段已经掌握的资源,为相关的创新主体及时提供相应的技术信息,并且政府各部门应携手努力完善信息反馈机制,为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支持。其次,政府各个部门应按照产学研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现状,该放给创新主体的权要放足,放到位,为创新主体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第二,政府实施政策协调机制。在对产学研技术创新协同机制的建立中,企业的发展与高校智力支持及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之间不可分割;同时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正常运行也与企业的资金支持紧密相连;而我国科研机构、企业以及高校之间的有利合作则是以政府的合理指导为前提的。因此,在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的建立中,政府要实施与之相关的税收政策与财政政策,营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利外部环境,为各方提供支持。同时,进一步出台教育政策,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完善科研政策,为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在政府的科学指导下,有利强化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四、结束语

为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创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和强化产学研创新机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以科学且积极的态度,引导产学研技术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建立保障机制,明确角色责任定位,引导创新主体单位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为技术创新单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强化产学研创新机制的有利发展,促进产学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梁帅,李海波,李钊.科研院所主导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以海洋监测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8):1-6.

[2]蒋伏心,季柳.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门槛回归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07):132-138.

[3]王海军,成佳.多主体介入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研究——技术绩效和协调机制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06):174-179.

[4]樊霞,陈丽明,刘炜.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倾向得分估计研究——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实证[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02):63-69.

[5]朱桂龙,黄妍.产学研合作对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影响的实证检验——以生物技术领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1):47-54.

新研范文篇4

论技术创新中的产学研结合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其本质特征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各个主体在实现该体系的各功能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存在着合理的相互联系机制。其中,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该系统的核心部分,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研、成果、育人、信息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所以,三者之间的相互结合的创新模式正日益促进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应给予高度重视。1强化技术创新中的产学研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化、国际化和高度专业化趋势,使企业从事科技开发活动需要与外界进行大量的技术、人才、信息、资金和物质交换。与智力、知识、信息资源丰富的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其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律,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机制,是优化企业科技行为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因此,在技术创新的新形势下,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应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理顺关系,取长补短,完成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全过程。1.1着力解决产学研界面的准确接口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因素小,创新速度慢,其原因之一是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没能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如我国的技术市场发展虽快,但按目前的趋势看已出现三多三少:各地各种名目为“科”“企”搭桥唱戏的科技交流会、科研成果会多,而最终成交的项目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提供的科研成果、专利项目多,能满足企业需要的项目少;在科技交流会上签订意向合同的多,会后达成协议实施成功的少。又如一些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走遍大江南北,也很难找到一项满意的项目。而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成果虽多,但有相当一部分是试验室的成果,仅通过鉴定或小试,尚未工业化,有些尚待完善和配套。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大量学科及综合高级人才,适合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结合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其中,基础研究是高校的优势所在,对技术创新有重要的支持和先导作用。当前有些人以为高校科技的产业化就是“全面出击”,从上游的基础研究到下游的市场开发、销售服务一竿子插到底,全过程包揽在高校身上。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大学的内部结构及内在机制并不适合于经商,高校在产业升级中发挥作用应当集中在培养人才和关键技术攻关上。不少事实说明,从基础研究成果到关键技术开发需经过大量技术转化工作,才能变为生产力。产业升级要靠产业界、政府、学术界及研究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高校一竿子插到底的想法,使大学负重过大,违反现代社会分工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实践。美国的硅谷,正是由于斯坦福大学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向高科技企业输送科技人才和研究成果才发展起来的,但决不是由这两所大学直接经营,否则,这两所大学就不会成为一流大学,硅谷也未必能成为著名的高技术产业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即投入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利益分配主体和风险责任承担的主体。但应当看到,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企业普遍技术支撑不足,对科技成果的吸收能力低,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承受力弱。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寻求合作,仅着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发一些技术难度大的科技成果,成功率极低。例如许多高校面对现实,把科技成果在校内进行前期转化,力求自我开发,发挥“孵化器”和“辐射源”作用,然而,高校的技术成果一般对市场缺乏准确定位,成果多数属于上游实验性研究而工艺技术集成度小,加上注资能力极为有限,常常难以打开产业化局面。所以,面对目前这种状况,较好的作法是应鼓励有眼光的企业家搜寻一些科研幼苗或实验室的胚胎,利用自己的资金、基础设施、工程技术、人力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同孵化,使其逐步完善成为有竞争力的产业。例如无锡轻工业大学与无锡中亚公司联办的产学研联合体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联合体根据协议,设置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由双方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管委会负责联合体的运行,明确双方的义务和权利。其中学校负责科研开发和中试、研究方向的确定、技术管理、人才培训及向科研主管部门争取立项等工作;中亚公司负责提供中试场地、仪器设备、工程化基地建设等,并每年向学校提供前期科研经费和人才培养经费等,联合开发的科技成果双方共享。由于合作双方真心诚意,关系密切,优势互补,联合体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柠檬酸钠生产基地。1.2解决技术创新中的资本“瓶颈”针对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资金问题,应该创建产学研联结的资本纽带,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提供新的驱动机制。借鉴国内外实践,主要应开拓两种途径。途径一:组建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由政府、金融部门、企业、公众机构和高校发起认购,建立有效的管理机构和投资操作制度,并给予优惠政策,尽快扶持上市融资。日本从60年代开始,建立一种叫“新技术开发事业团”的投资模式,“事业团”是由政府出资作为基本金、吸收民间资本参加、集技术中介和投资于一身的财团法人,每年定期向大学及科研机构征集愿意产业化的成果,介绍给愿意开发的企业,由“事业团”提供大部分开发资金(一般为70%),让企业与成果发明者协作开发,成功后获得的利益,三方按一定比例分享;若开发失败,事业团的投资不收回。因为对成果作严格筛选,成功率高,不仅促成大批科技成果产业化,本身收益也迅速壮大,开始的资本金仅有3亿日元,二十几年后的1989年达到125亿日元。这种新技术风险投资的模式,比起前几年我国国内投资公司纷纷搞房地产投资明智得多。例如广州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就是用股份制构建的比较好的案例之一。该中心成立于1996年3月,由广州原能发展公司、广州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广州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广州市科技实业发展公司、中山大学、广州创业化工联合有限公司、裕达创业基金等7个单位以股份制形式出资构建,依托单位是具有科技综合优势和潜力的中山大学。其目的是建成一个集研究开发、中试生产、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新型科技开发实体。中心根据《公司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了规范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主任(经理)层,规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运行机制体现承包制、聘任制。目前该中心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正朝着研究所搞基础研究、中心担负开发中试、企业进行规模生产经营的合理分工布局的方向发展。途径二:在高校之间直接创办新技术产业化上市公司,对高校的科技产业进行结构优化和重组,在明晰产权后实行股份制改造,由高校、科研机构和合作的企业控制法人股,并对有开发前景的若干新技术成果公开向社会募集公众股,政府在政策上扶持其尽快上市,这样,既能盘活目前高校科技有形资产的存量,又为高校大量的科技无形资产社会化创造一个有活力的机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这是政府行为中最能收效的措施。例如,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系统部同我国三大仪表集团公司中的西安仪表集团公司合作建立西仪浙大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转让了该部开发成功的SUPCONJX—100集散控制系统和SUPCONJX—20A无纸无笔记录仪的总装技术和生产技术;与浙江华达实业公司合资成立了索普康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生产SUPCONJL—22A无纸无笔记录仪;同浙江省经济技术发展公司合资,成立了迪康自动化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大力推销SUPCON系列产品系统。通过这些措施使SUPCON集散系统和仪表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工厂创造的经济效益更是难以统计。全国许多省市及高校也都已迈出这一步,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天大天才、东大阿尔派等等。以北大方正为例,几年间由原来的几亿元产值增长到去年的60亿元,近年自投研究开发经费6000万元,不断保持技术创新的好势头。1.3创建产学研联结的人才互补模式当前无论企业还是高校和科研单位都存在人才既多又缺的局面。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中,懂政策、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奇缺;对企业来说,关键是缺乏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开发型人才。“科”“企”双方如能在科技人才交流上打破界限将有利于双方的发展。如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双向定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人员,也可联合组成攻关组,就某一项目或课题合作研制。这种有计划、有目的的人才交流,要比科研人员自己下海,或被企业挖走更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人才的长期培养使用。这种人才交流方式也应在科研单位之间、科研与设计部门之间、科研单位与高校之间进行。如能推出技术计时工,或将项目分解外包,将不失为最大限度发挥技术人员能力的举措。为鼓励科技人才双向交流,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如流动期间,有关人员在原单位的福利待遇不变的情况下设立奖励基金等。目前,即使具有很强研究开发实力的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公司,仍十分注重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保持密切合作,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研究中心有1.5万名科技人员,其士2100人。在科技实力十分强大的条件下,他们仍与美国5所最著名的大学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这种强强联合,使得该中心平均每个工作日就创新1项专利。此外,这家公司还随时准备录用这些大学中成绩优异的学生。1.4强化“官、产、学、研”结合机制目前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管理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由于行政职能的划分和管理方式的不同,造成了科技经济联系协调和合作的渠道不畅。科研机构往往是“自己什么强就要求政府重视什么,推广什么”,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往往期望“政府给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而两者并不以市场为纽带,相互协调、合作,寻找商机开发产品。由于各自为政,往往是每家颁布自己的一套政策,只对本单位有用,并不互相通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逐步形成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积极参与和引导的“管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这种合作机制中,政府的职能应该是:制定合作发展的战略规划、重大政策,协调重大合作项目等;科研机构的职能应该是:着眼高技术的基础研发工作,提供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企业的职能应该是:着重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工艺创新,并将科研成果商品化。实践证明,对成熟、有效的科技成果,发挥行政干预作用,必要时给予倾斜政策和行政支持,对成果转化工作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2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共同推进产学研结合目前,信息缺乏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双方之间的信息与知识结构的优势互补,以外延方式扩大、丰富企业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从而有效提高企业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经济学家认为“信息的价值就在于形成关于未来知识,并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于未来的控制”。一些专家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可能由本世纪初的5%~20%上升到90%。目前,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联系松散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迅速便捷的信息渠道。为此,应大力建设与企业双向沟通的信息系统,不仅要及时地了解国内外市场动态,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而且要让企业及时地了解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如中国教育科研网(CHINACERNET)的建设与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所以,国家、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重视科技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科技信息资料库,建立起面向市场、面向全国和面向全球的科技信息网络,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目前应通过各种的中介组织和机构,着力建设这一信息系统,不断完善该系统信息沟通与反馈的功能。如美国德州大学科技园区有一个与企业网、商业网、金融网联通的信息网络,提供大量准确快捷的信息资源及配套服务,使其孵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成功率高达90%以上。又如在德国的下萨克州专门有一家技术转让和创新公司,该公司1989年成立,现有员工60名,1998年收入600万马克,其中一半来源于官方拨款,一半为企业服务所获得。该公司为了推进技术创新,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界建立起联接平台。如为推进生物工程的创新,把有关170个企业、机构甚至出版社都联接成网络。现在已建立了汽车、运输、生物技术等9个创新的平台,实行网络性思维、一条龙服务,有效地推进了技术创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新研范文篇5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其本质特征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各个主体在实现该体系的各功能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存在着合理的相互联系机制。其中,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该系统的核心部分,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研、成果、育人、信息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所以,三者之间的相互结合的创新模式正日益促进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应给予高度重视。1强化技术创新中的产学研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化、国际化和高度专业化趋势,使企业从事科技开发活动需要与外界进行大量的技术、人才、信息、资金和物质交换。与智力、知识、信息资源丰富的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其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律,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机制,是优化企业科技行为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因此,在技术创新的新形势下,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应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理顺关系,取长补短,完成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全过程。1.1着力解决产学研界面的准确接口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因素小,创新速度慢,其原因之一是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没能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如我国的技术市场发展虽快,但按目前的趋势看已出现三多三少:各地各种名目为“科”“企”搭桥唱戏的科技交流会、科研成果会多,而最终成交的项目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提供的科研成果、专利项目多,能满足企业需要的项目少;在科技交流会上签订意向合同的多,会后达成协议实施成功的少。又如一些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走遍大江南北,也很难找到一项满意的项目。而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成果虽多,但有相当一部分是试验室的成果,仅通过鉴定或小试,尚未工业化,有些尚待完善和配套。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大量学科及综合高级人才,适合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结合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其中,基础研究是高校的优势所在,对技术创新有重要的支持和先导作用。当前有些人以为高校科技的产业化就是“全面出击”,从上游的基础研究到下游的市场开发、销售服务一竿子插到底,全过程包揽在高校身上。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大学的内部结构及内在机制并不适合于经商,高校在产业升级中发挥作用应当集中在培养人才和关键技术攻关上。不少事实说明,从基础研究成果到关键技术开发需经过大量技术转化工作,才能变为生产力。产业升级要靠产业界、政府、学术界及研究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高校一竿子插到底的想法,使大学负重过大,违反现代社会分工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实践。美国的硅谷,正是由于斯坦福大学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向高科技企业输送科技人才和研究成果才发展起来的,但决不是由这两所大学直接经营,否则,这两所大学就不会成为一流大学,硅谷也未必能成为著名的高技术产业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即投入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利益分配主体和风险责任承担的主体。但应当看到,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企业普遍技术支撑不足,对科技成果的吸收能力低,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承受力弱。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寻求合作,仅着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发一些技术难度大的科技成果,成功率极低。例如许多高校面对现实,把科技成果在校内进行前期转化,力求自我开发,发挥“孵化器”和“辐射源”作用,然而,高校的技术成果一般对市场缺乏准确定位,成果多数属于上游实验性研究而工艺技术集成度小,加上注资能力极为有限,常常难以打开产业化局面。所以,面对目前这种状况,较好的作法是应鼓励有眼光的企业家搜寻一些科研幼苗或实验室的胚胎,利用自己的资金、基础设施、工程技术、人力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同孵化,使其逐步完善成为有竞争力的产业。例如无锡轻工业大学与无锡中亚公司联办的产学研联合体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联合体根据协议,设置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由双方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管委会负责联合体的运行,明确双方的义务和权利。其中学校负责科研开发和中试、研究方向的确定、技术管理、人才培训及向科研主管部门争取立项等工作;中亚公司负责提供中试场地、仪器设备、工程化基地建设等,并每年向学校提供前期科研经费和人才培养经费等,联合开发的科技成果双方共享。由于合作双方真心诚意,关系密切,优势互补,联合体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柠檬酸钠生产基地。1.2解决技术创新中的资本“瓶颈”针对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资金问题,应该创建产学研联结的资本纽带,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提供新的驱动机制。借鉴国内外实践,主要应开拓两种途径。途径一:组建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由政府、金融部门、企业、公众机构和高校发起认购,建立有效的管理机构和投资操作制度,并给予优惠政策,尽快扶持上市融资。日本从60年代开始,建立一种叫“新技术开发事业团”的投资模式,“事业团”是由政府出资作为基本金、吸收民间资本参加、集技术中介和投资于一身的财团法人,每年定期向大学及科研机构征集愿意产业化的成果,介绍给愿意开发的企业,由“事业团”提供大部分开发资金(一般为70%),让企业与成果发明者协作开发,成功后获得的利益,三方按一定比例分享;若开发失败,事业团的投资不收回。因为对成果作严格筛选,成功率高,不仅促成大批科技成果产业化,本身收益也迅速壮大,开始的资本金仅有3亿日元,二十几年后的1989年达到125亿日元。这种新技术风险投资的模式,比起前几年我国国内投资公司纷纷搞房地产投资明智得多。例如广州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就是用股份制构建的比较好的案例之一。该中心成立于1996年3月,由广州原能发展公司、广州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广州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广州市科技实业发展公司、中山大学、广州创业化工联合有限公司、裕达创业基金等7个单位以股份制形式出资构建,依托单位是具有科技综合优势和潜力的中山大学。其目的是建成一个集研究开发、中试生产、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新型科技开发实体。中心根据《公司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了规范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主任(经理)层,规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运行机制体现承包制、聘任制。目前该中心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正朝着研究所搞基础研究、中心担负开发中试、企业进行规模生产经营的合理分工布局的方向发展。途径二:在高校之间直接创办新技术产业化上市公司,对高校的科技产业进行结构优化和重组,在明晰产权后实行股份制改造,由高校、科研机构和合作的企业控制法人股,并对有开发前景的若干新技术成果公开向社会募集公众股,政府在政策上扶持其尽快上市,这样,既能盘活目前高校科技有形资产的存量,又为高校大量的科技无形资产社会化创造一个有活力的机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这是政府行为中最能收效的措施。例如,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系统部同我国三大仪表集团公司中的西安仪表集团公司合作建立西仪浙大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转让了该部开发成功的SUPCONJX—100集散控制系统和SUPCONJX—20A无纸无笔记录仪的总装技术和生产技术;与浙江华达实业公司合资成立了索普康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生产SUPCONJL—22A无纸无笔记录仪;同浙江省经济技术发展公司合资,成立了迪康自动化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大力推销SUPCON系列产品系统。通过这些措施使SUPCON集散系统和仪表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工厂创造的经济效益更是难以统计。全国许多省市及高校也都已迈出这一步,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天大天才、东大阿尔派等等。以北大方正为例,几年间由原来的几亿元产值增长到去年的60亿元,近年自投研究开发经费6000万元,不断保持技术创新的好势头。1.3创建产学研联结的人才互补模式当前无论企业还是高校和科研单位都存在人才既多又缺的局面。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中,懂政策、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奇缺;对企业来说,关键是缺乏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开发型人才。“科”“企”双方如能在科技人才交流上打破界限将有利于双方的发展。如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双向定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人员,也可联合组成攻关组,就某一项目或课题合作研制。这种有计划、有目的的人才交流,要比科研人员自己下海,或被企业挖走更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人才的长期培养使用。这种人才交流方式也应在科研单位之间、科研与设计部门之间、科研单位与高校之间进行。如能推出技术计时工,或将项目分解外包,将不失为最大限度发挥技术人员能力的举措。为鼓励科技人才双向交流,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如流动期间,有关人员在原单位的福利待遇不变的情况下设立奖励基金等。目前,即使具有很强研究开发实力的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公司,仍十分注重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保持密切合作,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研究中心有1.5万名科技人员,其士2100人。在科技实力十分强大的条件下,他们仍与美国5所最著名的大学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这种强强联合,使得该中心平均每个工作日就创新1项专利。此外,这家公司还随时准备录用这些大学中成绩优异的学生。1.4强化“官、产、学、研”结合机制目前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管理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由于行政职能的划分和管理方式的不同,造成了科技经济联系协调和合作的渠道不畅。科研机构往往是“自己什么强就要求政府重视什么,推广什么”,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往往期望“政府给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而两者并不以市场为纽带,相互协调、合作,寻找商机开发产品。由于各自为政,往往是每家颁布自己的一套政策,只对本单位有用,并不互相通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逐步形成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积极参与和引导的“管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这种合作机制中,政府的职能应该是:制定合作发展的战略规划、重大政策,协调重大合作项目等;科研机构的职能应该是:着眼高技术的基础研发工作,提供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企业的职能应该是:着重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工艺创新,并将科研成果商品化。实践证明,对成熟、有效的科技成果,发挥行政干预作用,必要时给予倾斜政策和行政支持,对成果转化工作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2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共同推进产学研结合目前,信息缺乏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双方之间的信息与知识结构的优势互补,以外延方式扩大、丰富企业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从而有效提高企业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经济学家认为“信息的价值就在于形成关于未来知识,并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于未来的控制”。一些专家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可能由本世纪初的5%~20%上升到90%。目前,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联系松散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迅速便捷的信息渠道。为此,应大力建设与企业双向沟通的信息系统,不仅要及时地了解国内外市场动态,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而且要让企业及时地了解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如中国教育科研网(CHINACERNET)的建设与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所以,国家、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重视科技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科技信息资料库,建立起面向市场、面向全国和面向全球的科技信息网络,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目前应通过各种的中介组织和机构,着力建设这一信息系统,不断完善该系统信息沟通与反馈的功能。如美国德州大学科技园区有一个与企业网、商业网、金融网联通的信息网络,提供大量准确快捷的信息资源及配套服务,使其孵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成功率高达90%以上。又如在德国的下萨克州专门有一家技术转让和创新公司,该公司1989年成立,现有员工60名,1998年收入600万马克,其中一半来源于官方拨款,一半为企业服务所获得。该公司为了推进技术创新,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界建立起联接平台。如为推进生物工程的创新,把有关170个企业、机构甚至出版社都联接成网络。现在已建立了汽车、运输、生物技术等9个创新的平台,实行网络性思维、一条龙服务,有效地推进了技术创新。

新研范文篇6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稳定性中的知识产权冲突发生内在机理

知识产权是一种不同于动产和不动产所有权的知识财产所有权,其区别于其他财产权利的属性在于其客体的非物质性,同时,知识财产也作为精神内在或客观化的知识体系,具有可认知性和可复制性,能通过一定形式的“表达”来取得外部的“定在”,由此具备了权利的一般性特征,即客观性,因此也成为了权利标的的一种,受到国家法律的尊重和保护。但也由于知识产权内容——“知识”的易传播性、无消耗性及无排他性,以及知识产权载体的虚置性,决定了知识资源无法以实体控制方式进行保护,从而在上述特性的关联特征上,产生了知识的公共品公用性和私人品求利性的矛盾,知识资产的传播性和独占性之间的矛盾,搭便车带来的知识投入不足和知识权利人激励带来的知识生产过度和闲置之间的矛盾,使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实施有着内生冲突发生的根本来源。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以产学研合作研发契约为纽带和基础,知识产权在其中连接各种资金、人才、信息等基础要素,然而也正是因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多主体异质性和共同利益导向性的潜在矛盾,又由于合作中知识产权保护的仍然是知识和知识资产的流动和汇集,因此,前述内在矛盾性表现为了产学研联盟中知识生产者和知识使用者之间的知识产权冲突,知识生产的抽象性环节和知识转化的实践性环节的冲突,各主体异质性知识产权利益及联盟共同知识产权利益的冲突,并因此触发其他关联资源即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合作链条的断裂,导致合作的破裂,联盟协同性和稳定性受到破坏,最终走向失败。本文基于知识产权冲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中的特殊性分析,在实践中寻找其引发联盟稳定性被破坏的真实具体原因,并从不同角度研究探索解决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知识产权冲突的机制及路径。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稳定性破坏的知识产权冲突引发原因分析

为直观分析产学研联盟合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冲突本身,本文区别于传统基于文献和问卷调查为代表的产学研知识产权冲突原因分析,选择根据契约结成的产学研简单联盟体的知识产权纠纷的法律案件文书,对纠纷本身进行原因的直接提炼。由于已成为法律案件,必然是产学研合作破裂的结果,因此,能直接观察到导致产学研稳定性受到破坏的知识产权影响因素,有助于对产学研知识产权冲突的引发原因和引发机制产生直观的判断,以更好地深入研究我国产学研创新联盟在合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冲突管理问题。

(一)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Groundtheory)作为分析技术,扎根理论是强调以经验事实为依据,提升来自原始资料的理论,使理论有着实际的用途,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实践的方法。本文在产学研知识产权纠纷司法案例搜集中,从我国权威、全面的法律信息检索数据库“北大法宝”中,以“知识产权”、“专利”、“公司”、“企业”、“大学”、“研究院”、“研究所”等为关键字,考虑主体“产学”、“产研”、“产学研”合作为主的简单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形式,以2000年到2018年作为时间范围,进行知识产权法律纠纷文本检索,共获得了143份司法案例文本,在剔除了少数与本文相关性低的司法案件纠纷(如建筑工程合同纠纷、网络传播权纠纷等)以及若干语焉不详的庭外调解和已撤诉案件,从中挑选出2/3作为主要文本进行分析,剩余1/3留作理论饱和度检验。

(二)知识产权冲突原因范畴理论模型

通过对所收集的司法案例文本进行开放式编码(Openingcoding)、主轴编码(Axialcoding)和选择性编码(Selectivecoding)三个步骤,逐层提炼初始概念、副范畴、主范畴,挖掘其中的典型关系结构及内涵,归纳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稳定性受到破坏的知识产权冲突原因类型。在进行文本比较时,本文沿袭传统的持续比较(Constantcomparison)的分析思路,不断提炼,不断修正,直到达到理论饱和,使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的资料不再会对理论构建有新的贡献,得到以下主范畴关系结构模型。从表1的主轴编码中可以看到,产学研简单协同创新联盟合作破裂的知识产权冲突原因可以分为知识产权认知冲突(技术标准认知冲突、价值认知冲突)、知识产权信任冲突(执行行为偏差)、知识产权资源投入配置冲突(综合保障缺位)、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利益冲突(失败后责任归属、联盟最终履约义务认识冲突、成功后利益分配冲突)。这四个冲突的共同驱动因素,都是来自产学研知识产权合作的主体异质性,异质性合作面临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及其他合作信息不对称的联盟条件,以及合作各方存在的可能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从而使得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合作有着比企业间创新合作更大的破裂风险,基于共同理解和共同意图的合作对企业间合作产生重要影响,而对产学研合作不能产生显著影响,使产学研联盟合作更容易走向失败。围绕上述的核心范畴,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知识产权合作破裂的原因及结果则可以被归纳为上述四方面知识产权冲突的典型关系结构,以此为框架,本文衍生出一个新的理论构架,称之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稳定性的知识产权冲突影响机理模型”,该模型具体定义为“主体异质性——参照对比——执行分歧——冲突爆发——联盟非稳定”的理论模型。

(三)理论饱和度检验

如前文所言,本部分在收集的法律纠纷文本中预留了总数量的1/3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范畴已然足够丰富,在不断地比较中,本文从新的法律文本中无法发现可以对模型有新的贡献的范畴。换言之,所有的法律文本都已经归属于上述的核心类属之中,而这四个主范畴也没有发现全新的因子。由此可以得出,上述“主体异质性——参照对比——执行分歧——冲突爆发——联盟非稳定”模型是理论饱和的。如上述所示,通过四个维度的现实情况与参照标准的持续对比,联盟各方会不断地评估联盟合作关系中各方的行为偏差是否超出可接受范围以判断合作的可持续性,进而在现实层面上选择是否维持合作关系,满足“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稳定性的知识产权冲突影响机理模型”的完整链条。为此,有必要从契约源头、合作过程到最终成果转化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微观契约机制、微观信任机制、中观网络化资源配置机制和宏观成果转化政策法规机制的构建,来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知识产权冲突进行管理和调节,保证联盟的稳定性。

三、面向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稳定性的知识产权冲突解决对策建议

新研范文篇7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产学研结合创新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产学研结合创新大会精神,全面部署我县产学研结合创新工作,同时对获得我县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技人才和年度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等会,市委常委、县委周书记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先讲二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1、要正确认识当前产学研结合呈现的新态势。当前,产学研结合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新态势。一是市场机制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三方从自身发展要求出发,会自主选择伙伴开展合作,并分配合作成果。二是产学研结合日益成为各创新主体的内在需求。企业由于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迫切需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解决发展中的难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产学研结合也有强烈的内在需求,他们在科研中形成的大量成果期待转化,迫切需要加强与企业的结合。同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也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建设所需人才。三是产学研结合开始着眼于完整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采取从项目合作到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不再局限于解决单元技术问题既在产业领域内为构造完整的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产学研合作,也跨行业、跨领域开展集成创新的产学研合作,还围绕产业新技术新标准的研发与应用开展产学研结合。四是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各地也积极制定了许多促进产学结合的政策措施,科技资源配置已经逐步向支持产学研结合倾斜。

2、要认真总结我县科技创新取得的新成效。近年来,我县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行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县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一是创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年,我县完成专利申请量229件,增长2.6倍,完成市定任务192%。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9项,评定县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56项,分别增长1.5倍、1.6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9%,提高了20个百分点。全县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达到18亿元,增长28%,在市新型工业化考核中科技这一块获得满分,排第一位。我县由全省知识产权创建县顺利升格为全省知识产权示范县。二是创新环境得到新的提升。县委、县政府将产学研工作纳入工作议程和文明目标考核,全社会科技意识得到提高,科研项目和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每年都按一定的比例列支科技三项经费,用于支持产学研的经费达到300万元,年又增加18万元用于产学研合作活动的工作经费。年规模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达2000余万元。三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我县近几年来和大学、科大、大学、师大、农大、省农科院、机械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等十余所院校有合作关系,先后有精华公司、茶业、颜料公司等20多个企业和大专院校联姻,促进企业应用新技术60余项,形成高新技术产品20个。星月颜料公司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合作,双方共同开展研制包膜铬黄和纳米铬黄新产品,产品寿命延长,科技含量更高,价值成倍增长,年获得省科技厅和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72万元支持;我县新仁铝业研发“1070、3003”铝合金生产电子、电容器铝箔的技术荣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要高度重视我县产学研结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综合创新能力还不强。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占比重偏低、后劲偏弱,赶上全省平均水平的任务非常艰巨。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的各项指标,也都处全省中下游水平。二是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年全县研发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7%,应用技术研发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93%,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0.37个百分点。三是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科研院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活力不足、水平不高,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四是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建设任重道远。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把握重点,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

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产学研结合创新对于建设创新型的重要作用,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把这项工作不断推向新的水平。

(一)发挥产学研结合创新中企业的主体作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在企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阵地也在企业,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一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进一步落实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引导企业技术研发经费逐年递增、滚动发展。二要加快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重点扶持一批行业技术突出、实验设施齐全、主攻方向明确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办出特色、提高水平。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或承担各类科技计划,探索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三要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独特作用。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其机动灵活的优势,加大培育扶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与大集团、大企业开展配套协作,全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二)搭建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服务平台。一要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技术市场、行业协会、科技成果推广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的扶持,鼓励各企业的技术研究中心和科研机构面向社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积极推动重大科研设备的共享共用,提高科技创新服务的社会化水平。二要加强对外合作平台建设。要进一步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针对主导产业、企业的重大技术难题和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展合作和联合攻关;引导企业积极参加省市科博会、省高交会等高层次展会,寻求科技合作的机会。三要加强园区和基地载体建设。要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工业园区的科技含量,引导新上合作项目向生态产业园集聚,构建科技创新创业新高地。要以推进重点产学研项目实施为抓手,积极引导和鼓励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办产学研产业化基地,力争在3年内在全县培育建立1-2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技术和产品主要来源于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化基地。

新研范文篇8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三创载体;博弈;模式选择;产权制度

一、“三创载体”简介

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工大)作为吸引海内外领军人才来宁创新创业的载体,在人才机制、资源建设和区位环境方面拥有优势;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部级高新开发区,在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政策扶持、资金融通、孵化服务和管理咨询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了形成“创新在工大、创业在高新、创优促发展”的“三创”格局,推动南工大自身发展和南京高新区“二次创业”,双方同意全面整合资源,共同实施“海内外领军人才计划”。该计划预计“十一五”期间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30名,每年5~10名,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环保及信息技术等为重点技术领域。

为了有效地支持该人才计划的实施,南工大与高新区联合建立了“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南工大科技创新大楼纳入高新区高新技术孵化器序列,其中3000m2作为海内外领军人才创新的重要载体。南工大浦口自主创新基地纳入南京高新区管理范围,作为海内外领军人才创业的重要载体。南工大提供专职编制、教授(研究员)岗位,根据需要配备研究团队,建立相关研究所;聘期内南工大对每一位领军人才提供人才公寓1套、不少于100m2的实验室、1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用于人员经费、科研启动和住宅房屋租赁等。高新区的南京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中国南京(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及其通过对外合作、合资共建的物理空间作为海内外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孵化载体。领军人才在高新区注册公司的,高新区提供不少于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实验仪器、设备等),同时为领军人才注册的公司提供政策扶持、资金融通、孵化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

这样的制度安排初看起来似乎与孵化器相类似,但事实上在产权安排上与孵化器有着本质区别:根据《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协议书》和《海内外领军人才聘任协议书》,领军人才在受聘期间的科研成果属于职务成果,领军人才运用自己的创新成果在高新区内创办的企业所获得的收入,除须按国家规定缴纳税收外,其余归领军人才所有。由此看出,合作各方的产权归属还是相当明确的。就是说,在南工大和高新区作为资源支持的背景下,聘任期内领军人才的科研成果归南工大所有,其在高新区创办的企业收入归领军人才所有。这与孵化器内的个人拥有完全产权有着很大区别。因为“领军人才”被聘为南工大教授,所以在聘任期内完全是一种高校教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一体化产学研合作模式。

二、“三创载体”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三创载体”这一产学研合作模式是由南工大与高新区经过协商后所设计的,南工大与高新区本着“筑巢引凤”的目的,希望通过双方的优势合作、资源互补为高水平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资源环境与服务环境,促使高水平人才创新、创业、创优。

从国内外学者的实证调查研究来看,高校科研单位和产业单位之间对合作模式的偏好是不一致的,各方都想通过合作发展自我,所以各方之间合作模式的选择过程是互相较量,彼此制衡即互相博弈的,而最终选择的模式就是博弈的均衡解。

南工大与高新区通过合作协议的形式确定了合作模式,领军人才只是这种模式下的参与者,而不是设计者。领军人才所开发的技术都是在相关领域处于先导性的拥有高经济价值的技术,有些技术企业没有能力开发出来,因此不具有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发的可能性,只能采取技术转让或一体化模式。其中的技术转让就是领军人才在南工大的支持下将开发出的技术成果通过出售的形式卖给企业,企业再进行产品生产;一体化就是领军人才开发的技术成果由本人建立企业来进行转化,把产品推向市场。在此情景下的产学研合作各参与方之间进行博弈,从而导致“三创载体”合作模式的选择。

博弈方:A(南工大)、B(高新区)、C(企业)。假设学术价值V(或所有权价值)、经济价值K、转让价格H、高新区的支持资金M。南工大有两种策略选择:采用技术协作模式中的技术转让或是采用一体化模式中的校办企业,高新区可以选择扶持南工大或者不扶持。得到扶持的南工大成功的概率高于没有扶持的,并且校办企业要向高新区交纳一定比例的税收;而一旦南工大得不到高新区的扶持时,即完全由自己创办企业时,校办企业将不进驻高新区,因此高新区也得不到相应税收。由于高校作为科研单位,其主要优势在于技术创新,企业的优势在于市场化运作,所以企业转化高校科技成果成功的概率要大于高校自己转化的概率。而对于高新区来说,其在政策扶持、资金融通、孵化服务和管理咨询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所以在它的支持下进行技术成果产业化又比由某个企业单独转化更有优势。

图中,ρ1、ρ2、ρ3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产业化成功的概率,ρ2>ρ1>ρ3,α为税收比例。

①南工大选择一体化形式时的期望得益为:

高新区扶持时:ρ2(K+V)+(1-ρ2)V=ρ2K+V;

高新区不扶持时:ρ3(K+V)+(1-ρ3)V=ρ3K+V;

高新区参与到产业化过程中时的期望得益为:ρ2(αK-M)+(1-ρ2)(-M)=ρ2αK-M。

其中,ρ2K+V>ρ3K+V,所以当南工大运用一体化模式转化科技成果时总是希望得到高新区的扶持,也即希望与高新区在“三创载体”框架内进行成果的产业化。当ρ2αK-M>0,也就是M<ρ2αK时,高新区有参与“三创载体”的动力,由于税收比例国家法定,根据协议扶持资金M也固定(200万),所以当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K越高,高新区越愿意参加合作。而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主要与领军人才的学术水平、创业能力有关,这就要求在人才选择时慎加考虑。

②南工大选择技术转让形式时的期望得益为:ρ1(H-V)+(1-ρ1)(H-V)=H-V

此时企业的期望得益为:ρ1(K-H)+(1-ρ1)(-H)=ρ1K-H

企业为了确保自己赢利,购买价格H必然小于其期望得益,即H<ρ1K-H,得H<(ρ1K)/2,这就是技术转让时的最高价格。由此可知,南工大在技术交易形式下的最大期望得益为(ρ1K)/2-V。与在得到高新区扶持的一体化模式中的得益ρ2K+V相比,后者大于前者,也正因此才促使南工大放弃技术转让的方式而改为在南新区扶持下进行一体化产学研合作,也就是共建“三创载体”。而如果南工大得不到高新区的扶持,那么在一体化模式下的得益ρ3K+V,与技术交易形式下的最大期望得益ρ1K/2-V相比,ρ3小于ρ1甚至可能远小于ρ1,这就存在南工大自办企业的得益小于转让给外部企业的得益的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保险起见,南工大可能偏好于技术转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在领军人才所开发的技术成果的经济价值较高的情况下高新区才有参与“三创载体”的动力,且只有在高新区参与“三创载体”的情况下,南工大才有进行一体化产学研合作即参与“三创载体”的动力。因此,高新区与南工大的密切合作是促成“三创载体”的必要条件,而领军人才的选择则成为载体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三创载体”的产权分析

商品交换实质上是一种权利的交换。产权制度是对于人们之间的产权关系做出的安排,有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经济效率。不同的产权安排对于社会资源的配置会产生不同的效率,所以有必要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通过建立适当的产权关系,保障各方的合理权益,以提高整体的产出效益。产学研各方本身拥有各自的产权,而在合作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以知识产权形式出现的成果,此成果的归属又涉及产权的安排。产学研合作中涉及的大量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明确清晰的界定与实施,直接关系到合作各方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合作的成败。

1.产权安排的激励效果

“三创载体”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其中的领军人才,南工大和高新区把创新和创业的重任委托给领军人才,并给予必要的人员、设备、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支持,领军人才的工作成效关系到整个载体的成败。南工大、高新区与领军人才之间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委托—的博弈关系。

当南工大和高新区以“三创载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出邀请时,领军人才首先做出响应与否的选择,对于没有加入载体的人员,南工大、高新区自然不会与其发生任何利益联系;当领军人才选择加入合作后,创新创业的工作过程中其工作努力的程度决定了整个合作成效的高低,从而决定了自己的收益,也决定了南工大和高新区的收益。

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南工大与高新区是委托方,是利益的共同体,所以在此把两方合为一个博弈方(A)来看待,领军人才作为人也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作为另一个博弈方(B)来看待。下图为委托的博弈关系图:

e为人的工作努力程度,R为人的工作成果,R(e)表示工作成果是工作努力程度的函数。W是委托方付给人的报酬函数,由于人的努力程度是私有信息,具有隐蔽性,外人无法直接衡量,所以他们的报酬只能根据其工作成果来支付。人的工作成果是其努力程度的函数,所以他们的报酬也就成了其努力程度的函数,即W=W[R(e)]。U是委托人为支持人所付出的成本,如果不支持给人则还是其原来的收入;K是人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因为参加“三创载体”而失去的其他机会可能带来的利益。由此可见,只有满足R(e)-W[R(e)]≥U,W[R(e)]≥K时,委托人和人才会进行合作。

整个利益分配问题的实质就演变为委托人设计报酬函数,人根据报酬函数来确定自己的努力程度,而该函数必须使的努力程度能够最大化委托人的得益。

W[R(e)]≥K时,人会加入到载体上来,而委托方为了最大化其得益会尽可能地压低支付给人的报酬,因此,W[R(e)]=K是委托方付给人的最理性报酬。此时,委托人的得益为R(e)-W[R(e)]=R(e)-K。对e求导,并根据最大值条件令其为0,可求得均衡值e*。这就是委托人希望人工作的努力程度。那么此时人是否愿意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工作呢?人的得益为W[R(e)],对e求导并令方程为0,可得人的均衡值e**。只有e*=e**时才是委托人、人同时希望的结果,也就是整个博弈的均衡解。把e*=e**代入d{W[R(e)]}/de=0,并与W[R(e)]=K联立方程,可求得报酬函数中的相应参数,由此可以最终确定函数的形式,也就是利益分配的方式。利益分配机制的博弈过程如上所述,但实际运行过程中各种参数、函数的确定和量化是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如工作成果R既包括学术上的价值又包括经济上的价值还包括名誉上的价值,这些价值如何来衡量并量化是一个难题。e作为人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其工作成果R,但R(e)的函数形式是怎样的,是线性还非线性,是非线性中的2次幂还是3次幂,亦或是X次幂形式?所有这些不确定性促使各方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根据经验创造出一次性支付、按比例提成、作价入股的利益分配方式。对于“三创载体”而言,由于它是一个一体化的合作模式,所以一次性支付不适合采用。

各方达成的合作合同具有产权理论框架中“不完全契约”的特点,“不完全契约”的基本涵义是交易中的投入产出不能衡量、不能证实,从而难以订约或即使签订也难以实施。Barzel认为,在不完全契约中应该由对产出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一方掌握相关资产的剩余索取权,赋予贡献最大者剩余索取权[1],即让其获得总产出中扣除了其他要素报酬之后的剩余利益,这样会使贡献最大者的偷懒行为变得对自己不利,从而产生最充分的激励作用,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况且南工大和高新区建立“三创载体”并不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所以在分配上也未采用按比例提成的方式,而直接以贡献最大的领军人才作为企业的所有者,经营利润全部归领军人才所有,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最大化的作价入股(占有100%股份)分配方式。领军人才在其他单位或载体中的技术创新成果也属于职务成果,因此“三创载体”的分配机制是最大化了领军人才的经济收益、学术价值、名誉价值。并且南工大和高新区为领军人才提供了100万科研经费、200万注册资金作为保障,为其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也尽最大努力协助领军人才成功创新、成功创业,从而增加了领军人才成功的几率,提高领军人才的期望收益。因此,这一利益分配机制充分体现了南工大和高新区的良苦用心,是“三创载体”以“人才为主角”的宗旨的完全体现。

2.产权安排的隐患

由于“三创载体”这一模式的构建时间尚短,各参与方的磨合有限或是出于先合作后解决细节问题的考虑,其产权安排上尚有不足之处。根据协议书的规定,聘任期内领军人才的科研成果归南工大所有,而其运用这些成果在高新区创办的企业收入全部归领军人才所有,这也就意味着南工大拥有所有权,而领军人才拥有使用权。当聘任期结束后,对于已有创新成果的所有权仍然归南工大所有。但此时由于领军人才已经使用这些成果创建了企业,那么是否还能够无偿使用科研成果呢?这一疑问未能在协议书中得到体现,可能成为以后合作的一个潜在问题。

新研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教研工作;创新改革;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选拔知识型人才的手段,学生专注于书本知识,缺少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但是仅凭一张试卷就说明了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够科学全面的。应当看到,很多学生虽然不擅长应付考试,但是实际上知识面极广,且富有创造力,情商很高;有的学生存在偏科的现象,但是某一科的学习能力惊人。素质教育侧重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不以一张试卷定输赢,更加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仅有刻板的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的表达能力,才能成为适应社会现代化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美术教育中,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能够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美术事业的创新和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素质教育在美术中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激发学习兴趣。美术带给人的是一种美的追求和体验。高校美术教育的核心,不仅仅在于传授给学生高超的美术技巧,使其将作品画得惟妙惟肖,更为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对美的观念,养成独特的审美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术教育不应该拘泥于书本的专业知识,将专有名词和技巧画法一股脑灌输给学生。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给学生讲述画作背后的故事、作者的生平,来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增强彼此的互动,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老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才能摩擦出艺术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启蒙和指导的作用,只有学生真正投入到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才能够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二)激发创造思维。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灵感和启发,其价值要远远超过学习的结果,也会让人受用一生。美术教育相对来说有更多的自由发展和创作的空间,而美术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素质教育导向下的美术教育,要充分发挥其拥有的自由发展和创作空间的优势,注重对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技巧和美学观念。比如在评定美术作品时,对于同一个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评价,并没有谁的评价是绝对标准的,老师要综合考虑,对作品和评价具有包容性。此外不一定画法高超就能够得到较高的评价,还要将作品的独创性和隐含的寓意情感等方面考虑进去,鼓励学生开展原创画作。(三)增强自信心。应试教育导向下,对于学生的评定难免过于功利性。在美术教育中,仍然存在这种问题,有的学生尽管很努力,但是天资不够聪颖,画作的创意度不高,技艺也不够成熟,老师应当看到学生一直以来的努力和进步,从别的角度给予学生肯定,比如责任心、耐心等方面,多多给予鼓励和指导。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都是艺术的爱好者和追求者。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自在地释放出自己的美术天性,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利于美术的创作。

二、美术教育教研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个性和特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有些学生天资聪颖,仅需要老师适当的指导和启发即可;有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的督促;有的学生资质平平但努力上进,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鼓励并帮助其改进。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如果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既浪费精力,也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当前高校美术教学就存在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长久以来遗留下来的问题,学生数目太多,老师没有过多精力对每一位学生都制定教学计划。相当一部分老师仍然觉得只要教授好绘画技巧就已经尽到了做教师的职责,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二)美术教材内容落后。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根本,老师也是根据教材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然而,就我国高校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美术教学的教材内容较为单一,缺乏专业性。市面上很难找到绝对权威和标准的美术教材。有的高校采用的是由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纂而成的教材,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且一些常用性的教材由于年代已经比较久远,题材不够新颖,基础知识没有及时进行更新换代,涉及面仍然很狭窄,一些新兴的流派和画法都没有编纂进来。这种教材虽然能够满足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需求,但是由于内容过于局限,不能满足各种类型学生对于国内外相关知识的需求,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三、美术教育教研工作改革方法

(一)完善教材内容,满足发展新需求。改革和创新美术教育,首先要完善美术教材。由于市面上并没有绝对权威的美术教材,因此高校可以针对特定的美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编纂适应本专业发展和学习的教材,比如国画专业,在满足学生对于美术的基本需求之外,可以更侧重于国画流派及其发展,用较大篇幅来描述讲解;西方油画专业则可以更侧重于西方流派及其作品。其次,对于已有的教材去粗取精,删去一些老旧的定义和思想,并添加一些当代热门的以及新兴发展起来的美术流派和美学理念,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如当代油画、数字化美术作品等。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和专业性,推进美术教育改革发展进步。(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是一门具有很强主观性的科目,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此,在教学方面,应该将专业课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可以通过举办多种类型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开展美术画展、参观美术馆、美术生对外交流等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专业见识,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艺术和文化。在实践的过程中解放学生思想,突破思维定式,对学生的新想法和新思考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和正确引导,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靠自身力量,发现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榜样,正确引导学生培养真诚善良的情感和对美的正确认识,陪伴学生成长,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陶冶情操,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三)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很多高校随着教育改革的变化,也在逐渐向素质教育靠拢,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学校沿袭传统教育模式,在专业课程的教授中对学生进行单一的教学模式。应试教育的模式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对于美术专业来说尤其如此。如果美术教育只剩下空洞的线条和浓烈的色彩,学生只会机械地临摹,就达不到学习美术的真正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讲台滔滔不绝地讲课,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对学生放任自由,与学生零互动零交流,就如同唱独角戏一般,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应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课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新能力,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拥抱每一个怀有艺术梦想的学生。课堂教育的形式也不应该局限于室内教学,可以带领学生走出画室,可以选择野外写生、美术馆参观学习等形式。(四)采用创新的成绩考评方式。在成绩考评方面,对以往传统考核进行改良,不再沿用课堂总结、课堂作业、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的考评模式。可以采取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考评方式,将学生的课堂表现、比赛加分参考进考评系统。通过开放的课堂形式,比如小组互评、作品鉴赏会、作品展览,展现出不同学生的个性、风格、创意,也能让学生们彼此交流学习绘画技巧和经验,有助于自我情感和画技的提升。此外,学校应该多举办美术相关的作品竞赛和展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根据学生获奖情况适当给予奖励,计入考评系统。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创新的成绩考评模式,美术专业教师能够了解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根据教学反馈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完善自我。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我国教育产业不断发展,美术专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高校美术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人才,还需要具有良好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才能面对社会的未知变化和突如其来的挑战。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美术教学发展需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推陈出新,探索出教育教学的创新路径,并且总结经验,创建全面高效的美术教育新模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在今后的美术教育改革中,应当从完善美术教材、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独立意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等方面来实现美术教育的转型。当今美术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仍然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去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封永辉.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中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众文艺,2012,(06).

[2]何景磊.谈素质教育下的普通高校美术教育的多元化[J].大家.2012,(05).

新研范文篇10

关键词: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

一、引言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多次明确指出:要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

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再次强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要措施之一还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2008年开始,随着美国华尔街投行巨头雷曼兄弟的倒闭,美国次贷危机正逐步演化成“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进而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振全球经济的根本解决之道仍在于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通过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社会经济向新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越来越形成这样的共识,技术创新才是渡过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国内各界也充分认识到,当前正是我们大力提升自主创新的绝好机遇。变危机为契机,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自主创新,完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不失为一条从容面对经济危机的正确途径。

二、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分析。

2.1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①股权激励:企业和学研机构以产权为纽带合作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以企业内部技术市场取代缺少的外部技术市场。在这种合作方式中产学研各方将各自拥有的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围绕全部各方有效需求进行整合,并将合作创新活动完全纳入企业组织内部进行。在产权和合作各方的责权利明晰、企业的法规健全、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合作成本主要体现在产学研各方利益在企业内部的分配上,只要处理得当,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贡献会最大。

②高校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高校科研人员对激励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处于不同层次的人员应获得相应层次的激励。激励要面向全体科研人员,不要仅仅注意对科研拔尖人才、优秀学术骨干的激励,也不能仅仅注重对资历较深的科研人才的激励。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成功的关键是通过调查发现每一种类型教师的动力和压力,挖掘其科研潜力,设定合适的目标,该目标必须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③政策激励。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有限,需要借助政府行为来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强政策面的导向和支持,以促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信贷、价格、财政等经济杠杆,形成对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倾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激励与引导作用,使企业随着产学研合作过程获得市场优势并尽快将其转化为竞争力,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效获得创新资金用于科学研究,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政府应通过设立技术创新风险基金、建立产学研合作奖励基金等办法激励产学研的深入合作。

2.2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

高风险、高收益是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创新的程度越高,相应的风险就越大。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影响创新的成功,对黑龙江省部分企业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产学研合作中的主要风险因素排名前三位的为:技术风险(53.85%)、市场风险(46.15%)、战略决策风险(23.08%)。为了有效规避这些风险,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1)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风险预警机制。

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要从日常化层面提升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危机预警机制,使合作始终保持一个不间断的警觉状态,监控合作组织内部和外部所有可能引起危机的因素和征兆,收集、筛选、整理相关信息并对未来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作出合理估计。技术创新危机预警机制的日常化管理工作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全面、系统、连续地搜集正在变化中的技术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信息,发现并预知一切可能的变化,不断修正技术创新的发展进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②经常对组织内外环境的信息进行同步跟踪和监测,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来自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市场、政府、媒体、消费者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搜集、过滤、整理和分析判断,力图将各种潜在的创新危机消灭于萌芽之中。③坚持进行技术创新危机的教育、培训和演练。开展危机知识的教育培训和危机应对的模拟演练对提高应急能力和防范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强化产学研结合主体的风险共担意识。

产学研合作的核心是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科技成果转化高风险和高收益同时并存。在现阶段应当逐步建立起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实现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谁投资多谁受益大,谁决策谁负责,谁掌握项目进展的主动权谁负责,谁影响了项目的进展谁负责,谁承担风险大谁受益多。为了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实现,必须建立风险责任制度,约束联合各方共担风险。研制阶段的技术风险,主要由技术供给方,即学、研方承担;转化过程的技术风险应由双方共同承担;营销阶段的市场风险则主要由技术吸纳方,即企业承担。建立风险责任制度的基本目标应当是有效地约束联合各方共担风险责任,并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技术创新项目的最终成功而合作到底。显然,这一重要制度应当由政府在广泛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加以制定。

2.3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机制是产学研之间利益关系的反映,影响着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产学研合作,是技术的合作,也是利益的合作,说到底就是产学研主体之间的利益合作。在合作初期对利益分配就要做好清晰明确的预先界定。

产学研结合的可分配利益不仅指利润及其合作产品的分配,还包括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专利权、商标权、技术诀窍、信誉和著作权等,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的评估,也成为产学研可分配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利益分配提供依据。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指合作各成员作为利益主体对合作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有形和无形的利益进行分配的制度安排。基于以上内容,建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的框架图。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分配方案要体现技术创新联盟各成员为合作组织的组建和运营所做贡献的大小。在设计利益分配方案时要体会责、权、利对等的原则,不能打击参与成员的积极性。②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要大于结合之前单个成员的收益之和,才能保证各成员在结合之后所获取的利益大于其不加入时的利益,体现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先进性。③不能忽视无形资产也是利益分配的重要来源。可供分配的无形资产是指技术创新过程中在原有无形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及全新创造的无形资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无形资产进行量化的分配。④采用公平分配原则,即采用同一尺度决定各成员参与分配份额。

2.4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成果导入机制。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成果的导入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直接决定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根据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建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成果导入流程图。

技术创新成果导入机制主要是针对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而设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导入切入点分析。成果导入部分可以作为整个合作创新过程的一部分也可以单独进行,由合作初期各方商议确定。首先,学研方要重点了解企业对成果导入的需求、程度和预期效果的信息;其次,搜集企业相关信息,为导入工作做好信息准备工作;再次,分析企业独立导入项目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障碍;最后,通过分析确定导入的具体方法。一般情况下在得到企业的认可后可以对企业相关研发人员和生产人员的培训为切入点开展导入工作。②设计详细的导入方案。成果导入方案主要包括导入项目的起止时间、主要工作内容、项目小组人员构成,项目预期效果等。③成果导入控制。为了更好地完成成果导入工作,配合成果导入方案制定导入控制方案,以监督各方相关人员的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导入控制主要报告成果导入控制节点的设置、导入质量控制标准及项目检查与调整措施。④成果导入效果考核。在完成成果导入工作的同时完成对成果导入效果的考核工作,作为对成果导入成员工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激励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调动其创新的积极性。

2.5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产学研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以上分析的各种机制都应该在协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展,从全面创新管理的角度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进行技术创新[2]。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能力越强,创新绩效越高。合作各方有效协同,增加技术创新知识的供给数量,增强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知识开发的可能性和创新实现的可能性。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合作创新的绩效水平,构建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从技术创新过程协同和要素协同两个方面来分析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协同机制的构建首先应体现合作创新的战略需求和价值创造的支配动力,其次应体现技术创新协同是在各要素的协同作用下通过技术创新过程协同来实现的。要素协同为过程协同提供基础与背景支持,并贯穿与技术创新过程的始终;而过程协同促进了各要素协同的改进与发展,并为其提供技术、结构、流程上的支持,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当合作进行到一定阶段,合作主体就要从合作技术创新绩效方面进行总结和评价,根据总结和评价的结果,合作关系可以形成系统创新有序结构或者在各方同意下进行适应性调整。要素协同和过程协同的有效融合将共同促进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水平的提高。

三、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的保障。

(1)政策保障。

对于具有深远产业(行业)影响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来说,仅有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间的合作还远远不够,必须有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导向下的产学研结合共同攻关。政策对产学研结合的作用是重要的、长期的,也只有政策才能真正调动产学研各方投入合作技术创新。中央及各地方政府要采取各种合作措施提高技术、知识等创新成果的应用、开发与转化进程,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共享程度。

对于产学研结合而言,有效地学习和创新要求将独立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教育政策等整合在一个整体框架内,任何政策都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合作创新政策逐渐从部分科技政策、经济政策演化而来,但并不是各方面政策的简单组合,而是政府以推动产学研结合活动为目的构建配套、协调的政策体系。公务员之家

(2)金融保障。

科研往往需要先进的设备,并且面对很大的失败风险,必要的资金是科研的经济基础。金融保障主要表现在政府的金融政策与各种金融机构结合后,各种金融手段、金融工具及金融市场体系等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发展的作用活动,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进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功能的实现。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需要针对创新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形式的资金支持,拓展多种融资渠道,形成合理的风险投资体系。这些是推动并保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顺利进行的关键。目前,各国政府在这方面均做出了多种尝试和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一些较稳定的资金渠道。如“风险基金”、“匹配资金”、“科学基金”等。当科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看中了科技创新成功时带来的巨大收益,他们将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产学研各方的结合。

(3)制度保障。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制度创新的滞后,如产权关系不明晰、激励机制不到位等。制度的变迁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也就是一种效益更高、交易费用更低的制度对另一种效益较低、交易费用较高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要求对合作系统内相应的制度体系进行调整,营造良好的合作技术创新环境。另一方面,合作技术创新涉及到不同主体间的协调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依赖相应的机制与管理方法,这就要求各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平衡分配资源,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完善联盟的制度体系,以保证其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德成,唐小旭。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构建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7):9-10.

[2]许庆瑞,郑刚。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J].科研管理,200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