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情境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23:35:29

新情境问题

新情境问题范文篇1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把物理问题生活化,让物理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物理现象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思考,发现归纳出蕴含于情境中的物理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构建物理现场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新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动量和冲量”一课教学中,我先精心设计一个小实验:取几颗橡胶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击发,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其实并不击发),手枪所指的区域的同学已作出或抵挡或防御的反应。

问题与讨论:

(1)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要躲避?——子弹,会被弹丸中伤。

(2)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子弹没有速度,不会被弹丸中伤。

(3)空气中的气体的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105m/s),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可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

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而且,对动量的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2、设置探索验证情境,激活科学思维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接受性学习是要学生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接受下来,然后内化成自身的素质,然而在内化过程由于缺少自身的经验体系,故在形成自身的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能会造成联系障碍,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得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因此探索验证是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核心环节。

此外,探索验证过程创设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假设为基本方法,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聚合式思维,又有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

在“超重和失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查阅资料,或收集信息,或实验验证,如在磅秤上测量体重时以直立姿势下蹲和以下蹲姿势直立磅秤示数的变化;用易拉罐自由落下来演示液体压强消失现象;提出了在太空轨道上研制“长距离的光导纤维”,“绝对球形”的滚珠和科学设想;进而还提出了宇航员在宇航飞行中应采取何种姿态……这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严谨科学态度。

3、创设设问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而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局限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与社会相联系实际问题和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在创设新情境问题过程中,要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把最新科技问题转化为自然问题,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一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二是不要贪大求全。三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

如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取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兴趣。

在学完“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以后,创设设问情景,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大家都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因此高山顶上气温似乎比地面气温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何解释?

(2)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气温往往在-50℃以下,舱内由于空调的作用仍温暖如春,但此时空调的作用不是使空气降温,而是使空气升温,如何解释?

(3)有人说,煤和石油的能量也是来自于太阳,那么太阳能通过什么途径变成了煤和石油中的化学能?

在讲电磁感应现象结束时,可提出这样问题,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实验中,磁铁相对线圈运动得快些与慢些,感应电流的大小如何?感应电流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对上述问题通过发散思维想象会做出种种设想和推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期达到“课虽终,而趣不尽,思未止”,来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物理模型新情境,提高建模能力

物理情境来源于实际问题;以生产、生活及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科学研究课题作为素材背景,在物理教学中就要注重模型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创造物理模型。抓住本质建立起合理的物理模型,很多新情景、新问题就会成为熟悉的物理问题迎刃而解。

由于新情境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题中涉及的因素较多且相互交织在一起,问题的本质往往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给解题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从学生在解决新情境问题时的表现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容易受表象因素干扰,不善于抽象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导致建立模型困难。这反映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确实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呢?这就需要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保持畅通无阻,就可以使新问题顺利地实现模型化,构建起符合新情境的物理模型。如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为素材背景,把目前世界上正在研制一种新型发电方式,即磁流体发电机的最新原理构建现代科技新情景,使学生从现代科技新情景中及时有效进行信息获取和迁移,提高建构物理模型、学以致用的能力。磁流体发电机涉及知识点较多:二力平衡、电场力、洛仑磁力、匀强电场的场强公式、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路端电压等。要求学生较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将通电气体在横向磁场中的流动等效为导体切割磁感线,从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同时对磁流体发电所涉及的物理问题进行准确的分析,把导体切割磁感线,回路中的电流、电离气体受力平衡、能量转化与守恒等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构建物理现象的场景,建立模型,应用理论规律,拓宽视野。

三、几点启示与思考

(1)让新教育理念支配教学行为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筛选,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新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猜测和探索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2)问题情景的设置应有层次,应有渐进性、灵活性、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情景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但同时也应注意,所提供的问题情景应当不是给学生以明显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希望的活动。

(3)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开发非智力因素

“问题情境”教学要求每一位学生主动去感知、去接受、去探求知识,这就需要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自信心。教师如何让每一位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呢?首先,教师应注重个体差异,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学困生被尊重的欲望要比其它学生强烈得多,若教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他们会迸发极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哪怕他们只有小小的进步,教师都要充分肯定和鼓励他们,同时应不失时机地指出努力方向。其次,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各种做法,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做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做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物理知识。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新颖的新情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新情境中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强化物理学习技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新情境问题范文篇2

关键词:新情境问题物理教学方法和途径主动探索

新情境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进行设置,使物理学科新情景的创设比较新颖,能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情景。加强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使新情景与问题提出等有机结合,学生在新情景下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和思考,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文对中学物理学科的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新情境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把物理问题生活化,让物理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物理现象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思考,发现归纳出蕴含于情境中的物理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构建物理现场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新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动量和冲量”一课教学中,我先精心设计一个小实验:取几颗橡胶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击发,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其实并不击发),手枪所指的区域的同学已作出或抵挡或防御的反应。

问题与讨论:

(1)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要躲避?——子弹,会被弹丸中伤。

(2)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子弹没有速度,不会被弹丸中伤。

(3)空气中的气体的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105m/s),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可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

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而且,对动量的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2、设置探索验证情境,激活科学思维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接受性学习是要学生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接受下来,然后内化成自身的素质,然而在内化过程由于缺少自身的经验体系,故在形成自身的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能会造成联系障碍,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得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因此探索验证是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核心环节。

此外,探索验证过程创设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假设为基本方法,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聚合式思维,又有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

在“超重和失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查阅资料,或收集信息,或实验验证,如在磅秤上测量体重时以直立姿势下蹲和以下蹲姿势直立磅秤示数的变化;用易拉罐自由落下来演示液体压强消失现象;提出了在太空轨道上研制“长距离的光导纤维”,“绝对球形”的滚珠和科学设想;进而还提出了宇航员在宇航飞行中应采取何种姿态……这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严谨科学态度。

3、创设设问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而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局限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与社会相联系实际问题和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在创设新情境问题过程中,要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把最新科技问题转化为自然问题,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一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二是不要贪大求全。三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

如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取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兴趣。

在学完“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以后,创设设问情景,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大家都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因此高山顶上气温似乎比地面气温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何解释?

(2)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气温往往在-50℃以下,舱内由于空调的作用仍温暖如春,但此时空调的作用不是使空气降温,而是使空气升温,如何解释?

(3)有人说,煤和石油的能量也是来自于太阳,那么太阳能通过什么途径变成了煤和石油中的化学能?

在讲电磁感应现象结束时,可提出这样问题,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实验中,磁铁相对线圈运动得快些与慢些,感应电流的大小如何?感应电流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对上述问题通过发散思维想象会做出种种设想和推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期达到“课虽终,而趣不尽,思未止”,来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物理模型新情境,提高建模能力

物理情境来源于实际问题;以生产、生活及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科学研究课题作为素材背景,在物理教学中就要注重模型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创造物理模型。抓住本质建立起合理的物理模型,很多新情景、新问题就会成为熟悉的物理问题迎刃而解。

由于新情境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题中涉及的因素较多且相互交织在一起,问题的本质往往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给解题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从学生在解决新情境问题时的表现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容易受表象因素干扰,不善于抽象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导致建立模型困难。这反映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确实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呢?这就需要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保持畅通无阻,就可以使新问题顺利地实现模型化,构建起符合新情境的物理模型。如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为素材背景,把目前世界上正在研制一种新型发电方式,即磁流体发电机的最新原理构建现代科技新情景,使学生从现代科技新情景中及时有效进行信息获取和迁移,提高建构物理模型、学以致用的能力。磁流体发电机涉及知识点较多:二力平衡、电场力、洛仑磁力、匀强电场的场强公式、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路端电压等。要求学生较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将通电气体在横向磁场中的流动等效为导体切割磁感线,从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同时对磁流体发电所涉及的物理问题进行准确的分析,把导体切割磁感线,回路中的电流、电离气体受力平衡、能量转化与守恒等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构建物理现象的场景,建立模型,应用理论规律,拓宽视野。

三、几点启示与思考

(1)让新教育理念支配教学行为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筛选,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新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猜测和探索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2)问题情景的设置应有层次,应有渐进性、灵活性、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情景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但同时也应注意,所提供的问题情景应当不是给学生以明显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希望的活动。

(3)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开发非智力因素

新情境问题范文篇3

关键词:新情境问题物理教学方法和途径主动探索

新情境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进行设置,使物理学科新情景的创设比较新颖,能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情景。加强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使新情景与问题提出等有机结合,学生在新情景下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和思考,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文对中学物理学科的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新情境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把物理问题生活化,让物理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物理现象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思考,发现归纳出蕴含于情境中的物理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构建物理现场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新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动量和冲量”一课教学中,我先精心设计一个小实验:取几颗橡胶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击发,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其实并不击发),手枪所指的区域的同学已作出或抵挡或防御的反应。

问题与讨论:

(1)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要躲避?——子弹,会被弹丸中伤。

(2)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子弹没有速度,不会被弹丸中伤。

(3)空气中的气体的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105m/s),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可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

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而且,对动量的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2、设置探索验证情境,激活科学思维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接受性学习是要学生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接受下来,然后内化成自身的素质,然而在内化过程由于缺少自身的经验体系,故在形成自身的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能会造成联系障碍,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得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因此探索验证是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核心环节。

此外,探索验证过程创设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假设为基本方法,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聚合式思维,又有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

在“超重和失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查阅资料,或收集信息,或实验验证,如在磅秤上测量体重时以直立姿势下蹲和以下蹲姿势直立磅秤示数的变化;用易拉罐自由落下来演示液体压强消失现象;提出了在太空轨道上研制“长距离的光导纤维”,“绝对球形”的滚珠和科学设想;进而还提出了宇航员在宇航飞行中应采取何种姿态……这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严谨科学态度。

3、创设设问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而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局限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与社会相联系实际问题和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在创设新情境问题过程中,要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把最新科技问题转化为自然问题,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一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二是不要贪大求全。三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

如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取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兴趣。

在学完“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以后,创设设问情景,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大家都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因此高山顶上气温似乎比地面气温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何解释?

(2)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气温往往在-50℃以下,舱内由于空调的作用仍温暖如春,但此时空调的作用不是使空气降温,而是使空气升温,如何解释?

(3)有人说,煤和石油的能量也是来自于太阳,那么太阳能通过什么途径变成了煤和石油中的化学能?

在讲电磁感应现象结束时,可提出这样问题,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实验中,磁铁相对线圈运动得快些与慢些,感应电流的大小如何?感应电流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对上述问题通过发散思维想象会做出种种设想和推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期达到“课虽终,而趣不尽,思未止”,来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物理模型新情境,提高建模能力

物理情境来源于实际问题;以生产、生活及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科学研究课题作为素材背景,在物理教学中就要注重模型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创造物理模型。抓住本质建立起合理的物理模型,很多新情景、新问题就会成为熟悉的物理问题迎刃而解。

由于新情境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题中涉及的因素较多且相互交织在一起,问题的本质往往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给解题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从学生在解决新情境问题时的表现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容易受表象因素干扰,不善于抽象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导致建立模型困难。这反映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确实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呢?这就需要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保持畅通无阻,就可以使新问题顺利地实现模型化,构建起符合新情境的物理模型。如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为素材背景,把目前世界上正在研制一种新型发电方式,即磁流体发电机的最新原理构建现代科技新情景,使学生从现代科技新情景中及时有效进行信息获取和迁移,提高建构物理模型、学以致用的能力。磁流体发电机涉及知识点较多:二力平衡、电场力、洛仑磁力、匀强电场的场强公式、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路端电压等。要求学生较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将通电气体在横向磁场中的流动等效为导体切割磁感线,从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同时对磁流体发电所涉及的物理问题进行准确的分析,把导体切割磁感线,回路中的电流、电离气体受力平衡、能量转化与守恒等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构建物理现象的场景,建立模型,应用理论规律,拓宽视野。

三、几点启示与思考

(1)让新教育理念支配教学行为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筛选,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新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猜测和探索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2)问题情景的设置应有层次,应有渐进性、灵活性、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情景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但同时也应注意,所提供的问题情景应当不是给学生以明显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希望的活动。公务员之家

(3)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开发非智力因素

新情境问题范文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情境创设

一、教学情境的分类及其特点

根据情境创设依托点的不同,教学情境可以简单分为以下五类。1.图像类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图像包括照片、地图、遥感影像、漫画、绘画、统计图、示意图、等高线图等。景观照片几乎是教学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新湘教版教材也有大量的景观照片(见表1)。以照片为主的图像类情境,比较直观,贴近生活,有些照片有比较强的视觉冲击,易激发学生兴趣。2.视频(音频)类视频(音频)类主要包括电影、电视剧、记录片、宣传片、电视新闻、录像、歌曲等。上公开课时教师经常会选取视频作为导入,视频有声音、图像,有时候还有文字,能够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极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实物类实物类主要是样本、模型等。比如在讲解岩石、土壤时,教师可以选取真实的样本。实物类情境,给学生真切的感受,使学生印象非常深刻。4.文本材料类文本材料类情境出自故事、新闻报道、改编的试题、诗歌、名著、谚语、名人名言等。文本材料能给学生一定的代入感,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5.活动类活动类情境包括实验、游戏、角色扮演、信息技术模拟考察等。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1]这也是地理实践力成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原因。在实际教学中,实地考察、调查实施难度较大,模拟实验、用信息技术模拟考察等活动方式更容易实现。新湘教版教材非常重视活动,教材中设置了大量活动,每一节引言部分都有一个探究(见表2)。活动类情境非常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利于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落实。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观察力、动手能力、探究精神以及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在与他人合作中,知道合作的意义、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以上是对情境简单的分类,但在教学中很多时候并不是孤立地使用一种情境,而是将它们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二、核心素养指向下情境创设的要求

1.真实性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是知识的、抽象的、理论的甚至是符号化的世界,而走出课堂面对的是生活的、具体的、复杂的而又处在变化中的世界。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使这两个世界关联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知道他学的东西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才能使学生具有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而真实的情境是联系这两个世界的桥梁。“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一种把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格。”[2]“真实性是核心素养的精髓。”[3]“学校课程如果脱离真实情境,就会导致‘用不言语的方法学外语、用不科学的方法学科学、用不道德的方法学品德、用不艺术的方法学艺术’。”[4]因此,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情境,避开虚假的、与科学相悖的情境。2.分水平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四级水平划分的其中一个维度就是情境,因此,情境也有对应的水平划分(见表3)。上述情境水平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情境的复杂程度和结构化程度上。结构化指的是“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5]也就是对知识或内容进行恰当的删减,剔除无关紧要甚至干扰认知的细枝末节,使之清晰、明确的过程。水平1中的情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见到的,是最熟悉的,是复杂程度最低的情境;水平2中的情境是“给定的”“简单的”,是经过加工处理过的结构化程度较高的情境;水平3中的情境是复杂的,结构化程度低的情境;水平4中的情境是现实生活中的复杂的、开放的、结构不良的情境。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水平的素养目标和学业质量要求,我们应尽量创设相应水平的情境,从而达到教学评用的一致性。3.蕴含问题正如前文所述,情境是连接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但情境与知识联系的纽带是什么呢?那就是问题,情境与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情境的问题是与生活脱节的,很难使学生产生基于现实的思考。没有问题的情境更多的是表面的愉悦,难以进入深度学习。教师备课的过程一般要经过如图1所示的几个环节,根据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再把问题置于情境之中。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相反的,在情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建构、掌握知识。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出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基于探究性的情境设计合理的问题是极为关键的一环,一堂好课必然有几个或一串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多个原则,要注意很多方面,限于篇幅暂不讨论,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确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这样才能避免问题设计的随意性、盲目性,避免低效问题的出现。另外,课堂教学设计应“围绕问题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注重地理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性,并将所学内容有逻辑地整合成可操作的学习链。同时也要注意学习链只是预设,实际学习过程的展开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线索,避免教师用问题链过度‘牵引’学生的现象”。[6]4.有关联性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考虑以下几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设置这个情境?非设置不可吗?这个情境有什么价值?可以被替代吗?怎样才能优化?怎样使情境自然有效地延伸?当教师想清楚这些问题后,就不会出现为了情境而设计情境,把情境仅仅当作课堂的引子、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课堂氛围的手段等情况。情境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这是情境的唯一要旨。所以情境的创设必须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关联性。同时,情境也要关联问题,要能从情境中提炼出问题。5.有情感好的课堂必然会有情感的渗透,情境创设也要注意情感性。应避免情境仅仅服务于知识,而应该选择正面的、向上的等具有积极导向的情境,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致美。情境的创设除了要注意以上五点以外,还应注意其他方面,如地理性要强,要有悬疑性、科学性,要注意开放性等。

三、教学内容统摄下情境选择的方法

1.从课程内容来看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都要学习的基础性课程,学业质量只要达到水平2即可,而选择性必修课程是选考学生要学习的,学业质量要求达到水平4。因此,对于必修课程,情境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都可以简单一些;而对于选择性必修课程,情境的复杂程度应达到水平3和水平4。2.从章节内容来看由于具体教学内容的差异,不可能每节课都能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更不可能每节课都能找到贯穿整堂课的情境,这才是最真实的情况。但地理学有综合性、复杂性特征,节与节内容之间往往是有内在联系的,教师可以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引入真实情境。这也是单元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的优点之一。在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尝试把知识点融于一连串的情境中,基于“情境链”设计“问题链”,在解决问题中达成素养目标。3.从不同课型来看对于新课,学生是较为陌生的,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好奇心,情境的选择更容易些。但对于练习讲评课等复习课,创设吸引学生的真实情境难度较大。教学设计时,应多思考如何根据复习目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情境创设过程

下面笔者选取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流水地貌”和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两部分内容为例,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的过程。1.明确课标的内容要求教学设计应基本遵循如图1所示的过程,首先要做的不是去寻找材料并根据情境来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而是首先要明确课标所要求的内容。对上述两节内容,课标的要求如表4所示。2.明确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将于2022年前全面取消考试大纲,高考命题将以课标要求为主要依据。具体来说,学业质量水平要求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明确学业质量水平要求(见表5、表6)。3.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标内容和学业质量水平要求,确定了如下表所示的教学目标(见表7)。4.创设具体情境如表8所示为“流水地貌”一节的情境设计情况,总的思路是整节课以GoogleEarth软件模拟考察为主线,设置相关问题。如表9所示为“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一节的情境设计情况,课堂活动仍是以GoogleEarth软件模拟考察为主,与前一节课相比,不同的是情境材料数量更多,结构程度更低,设置的问题也难度更大。经过以上分析我们能看出,情境的创设过程实际上是在课标内容和素养目标指引下,合理选择真实的、复杂程度不等的、利于设置问题的材料的过程。基于情境设计结构化程度不同的问题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陈友芳.情境设计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9):4-6.

[3]钟启泉.真实性核心素养的精髓[N].中国教育报,2019-06-20(7).

[4]崔允漷.新课标新高考如何建构“新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9-8-29(6).

新情境问题范文篇5

清境教学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话题之一,它主要指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更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所以情境教学的兴起正是符合国际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数学的教学中,关于情境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在国内外也大量开展,并形成许多模式.但我们认为,数学情境教学的关键步骤还是在于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本文主要对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问题进行了探索.我们认为,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结合数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把握好情感性、生活性、问题性、全体性、适度性和参与性等原则.具体而言,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立足学生经验,提炼现实生活;培养问题意识,巧设悬念和疑点;揭示知识生成背景,体验数学化过程;开展数学活动,提供操作平台;注重合作交流,展开师生互动;介绍数学史料,讲述数学故事;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由于一节课并不是只用一种教学方法或创设一种情境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情境教学的原则、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多种教学方法和情境有机结合,达到优化数学教学课堂,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数学情境教学、情境创设、原则、方法、反思

目录

中文摘要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背景

1.2研究的问题

1.3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数学情境教学的基本理论

2.1情境的内涵

2.2情境教学的内涵

2.3数学情境及数学情境教学的内涵

2.4数学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2.4.1人本主义心理学

2.4.2认知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

2.4.3现代数学观与数学学习观

3.国内外关于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及启发

3.1国内外关于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

3.1.1抛锚式教学

3.1.2’‘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实验

3.1.3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3.1.4新五环节教学模式

3.2国内外关于数学情境教学的研究给我们的启发

4.情境创设的原则

4.1情感性原则

4.2生活性原则

4.3问题性原则

4.4适度性原则

4.5参与性原则

4.6全体性原则

5.情境创设的方法

5.1立足学生经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

5.2关注知识迁移,创设实际应用情境

5.3巧设悬念和疑点,创设深层问题情境

5.4展示数学化历程,创设知识生成情境

5.5提供操作平台,创设数学活动情境

5.6注重互动合作,创设平等交流情境

5.7指导自主评价,创设自主反思情境

5.8介绍数学史料,创设趣味故事情境

5.9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过程演绎情境

6.情境创设教学实践综合案例及评析

6.1综合实践案例:关于“折纸中的图形性质”的教学过程的简单记录

6.2综合实践案例评析

7.情境创设教学反思

7.1走出情境创设误区,避免两个极端

7.2投身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7.3情境的创设与情境的展现都不能脱离教学实际

7.4教材应为教师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

参考文献

后记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背景

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思想经历了以传授和掌握知识为主的“知识本位”阶段,到不仅重视知识,也重视智慧与能力的“能力本位”阶段.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教育思想又发展为关注“人的发展”,充满人性关爱人文关怀的“人本位”阶段.这种教育思想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对人的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随着教育思想的进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我国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包括:第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强调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强调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第三,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由此可知,我国新课程的理念正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1.2研究的问题

贯彻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达到人本主义教育的目的,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肯定是无法适应的.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思想下,开展了大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情境教学等等应运而生.其中,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情境教学重在一个“情”字,主要是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性”.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还可以促进学生将所构建的知识于真实情境中运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情境教学还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新课程与老教材的最大区别在于“新课程是情境带知识”.新课程的教学几乎都是围绕“情境”展开的,情境教学成为新课程提倡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所以说,情境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有效方法.厂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一直以来,我非常关注数学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乐于参与其中.我认为,创设一个有效的、适宜的数学情境,是情境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本文在浅谈情境教学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问题.

新情境问题范文篇6

一、深刻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指导思想

《辞海》将“情境”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特定背景”。具体地说,情境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直接接触或感受到的景物、事件、人与人关系等诸要素构成的某种有机结合的“境地”。

情境教学的基本涵义,就是要求教师在人为创设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感情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情境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多种分类,例如根据教学情境与现实存在的关系,可以分为真实型、仿真型;根据创设情境的目的可以分为问题情境、合作情境和练习情境等。

“问题情境”是诸多教学情境中的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在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不协调—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简言之,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想进入某种能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要求的情境,而这种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为特征的教学情境即“问题情境”。

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杨伯峻先生解释说:“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不能。”这句话的含义是:当学生在就某一问题进行思考时,不到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教师不应该去启发他;不到学生内心有了体会想说又不知如何表达的时候,教师不去开导他。这一思想要求教师不能坐等学生的“愤”和“悱”,而是要通过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过程。当代结构主义教育哲学认为,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的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学习者站在已有的知识平台上,通过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在“平衡—不平衡”的认知活动中开展新的思维活动。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主体的活动而产生的,人的思维常常因解决问题而被激活,问题推动人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支持性的学习情境,即创设“问题情境”。

在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求在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带入“问题与已有知识相矛盾”的境地,造成问题悬念、展示矛盾冲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中,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改变思想政治课乏“趣”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毋庸讳言,由于政治课本身说教性较强,加之不少教师采用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普遍缺乏兴趣。这种严重的“缺趣”现象,使多数政治课教学停留在“知识传播”或“机械记忆”的层面上,严重地制约了政治课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提高。因此,要改善政治课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有必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激“趣”。

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推动思维深入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源于对问题或难题的认识并围绕着解决问题而展开。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冲突情境,设置疑念,在情境冲突中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促使学生发现问题,积极地去解决问题,造成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上的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激发学生勇于求异探新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为创设“问题情境”奠定基础

创设“问题情境”是通过恰当的案例来实现的,因此,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是选取丰富、恰当的课堂教学素材。所选取的案例和素材的优与劣直接影响到“问题情境”创设的成功与失败。在选择教学素材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案例和素材的选择既不能拘泥于教材又不能脱离教材。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精心筛选素材时,一方面要紧扣教材,围绕着教学目标、学习目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选取;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即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的发挥空间。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达到深化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能力的教学目的。

第二,所选取的教学案例和素材要有明确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向性。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与所有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的。它是一种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和素材时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来进行。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往往是学生感到“愤”与“悱”的症结,是学生收获知识、思维发展、飞跃的所在。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和素材应当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

第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和素材应该能够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政性特点。思想政治课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典型特征,在于它的时政性。时政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还是加快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创设“问题情境”而选择的案例和素材,应以近期发生的国内外重大的时政热点及社会焦点为主,紧扣时代的脉搏,高扬时代的主旋律。例如通过近期发生的重庆抢购食用油踩踏致死人命事件,透视十七大强调的民生问题,进而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联系起来。由这些材料创设的“问题情境”,会促使学生不断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四,所选择的案例和素材在具有典型性、深刻性的同时,还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政治学科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方面要注意案例和素材的典型性和深刻性,不能将政治课堂教学庸俗化;另一方面也要拒绝那种空洞的、说教式的、貌似高大全的案例和素材。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和内部认知需求,选择富有情趣和吸引力的案例和素材,使学生在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生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依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在遵循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闻报道、影视作品、谚语典故等都是创设的“问题情境”的好素材,它们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积极交流、思考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实现长进知识、活跃思维的双重功效。

三、努力创造民主关系,为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氛围

综上所述,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质疑、释疑。但是从产生问题到提出问题,学生还会受到其他制约因素的影响,它们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情境教学的实施效果,显然,突破这些制约因素,是情境教学取得成功的又一重要前提。

许多研究数据显示,课堂上敢于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或敢于提出新问题的学生人数,随年龄的增长而依次递减,其中,高中生所占比例不足小学生的五分之一。高中生自我意识较强,担心自己的提问太幼稚或回答问题不正确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笑。因此,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扬课堂民主,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创设一个安全和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融洽的人际交往环境中畅所欲言。教师要克服“领导心理”和“唯我独尊”的倾向,尽可能地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问的场所。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度,学生都可以自由发问。教师应该欢迎和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的内容提出质疑,并发表不同的见解。

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教师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对思维含量相对较低的学生发问不能轻率地予以否定,而应表扬其开动脑筋的精神,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指导。对有水平、有价值的学生提问应给予表扬,让其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总体来说,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积极的反馈,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及时表扬答对的学生,对答错的学生不要急于否定,而是以鼓励性的语言进行特殊肯定,并给予及时、耐心的引导。要正确评价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使其主动提问,主动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切忌带着偏见、成见审视学生,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独到之处。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时,才认识到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四、巧妙施用教学方法,为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机缘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上面提到的要选择好的案例和素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优化师生关系外,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必须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巧妙施用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和思考、解决相关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据此,教师不适于创设超越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问题情境”。因为,过难、过高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但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反而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从而使课堂气氛紧张、压抑、沉闷,学生主体意识逐渐丧失。与此相反,“问题情境”也不能过易、过低。过于简单的“问题情境”会使思维过程过于平淡,不易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也不能使学生在联想、想象和思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不用说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了。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做到难易适中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而每个学生又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做到“因人施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应该形成一个步骤分明、思路清晰、内在逻辑性强的“问题链”,通过“问题链”使课堂教学既表现出整体性同时也做到重点突出。这要求教师必须钻研教材,认真思考,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准确地找到教学内容的关键点,并以此关键点为中心,精心选择教学案例和素材,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逻辑、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一个好的“问题链”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又有利于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既能使学生把握知识的重点,又能建构起合乎逻辑的整体知识框架。

新情境问题范文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应用现状;问题;构建方法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课程知识抽象化,而小学生知识和生活经验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至关重要。由于情境教学具有多样化优势,不断作用到小学数学各环节教学中,但在各方面因素影响下,情境教学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基点,优化情境教学环节,充分展现其多样化价值,彰显数学课堂人才培养魅力。

一、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科学应用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可以将枯燥、乏味的静态文字变得富有趣味性,帮助学生有效树立学习数学课程的自信心,促进各层次学生学习动力。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并掌握的数学课程重难点知识,有效提升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但从客观角度来说,情境教学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不乐观,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在应用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内涵把握不准确,过分注重数学教学情境的设置,但建立的情境侧重点不明确,情境教学内容不具有鲜明的主题,导致数学章节教学重难点模糊化。同时,部分教师仍然将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手段等应用其中,没有从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科学设置课堂教学问题,加上多媒体、其他教学方法利用不合理,不利于引导学生有效思考,参与课堂问题探讨、分析与解决程度不高。部分教师不注重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不符合数学学科和日常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特征,不利于班级学生在具体化情境中巧妙应用掌握的数学知识,影响学生数学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借助全新的视角,深化理解情境教学应用问题,充分展现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多样化价值。

二、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构建方法

1.科学设置教学问题情境,开启学生兴趣大门。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培养他们抽象思维的核心力量。在应用情境教学中,教学问题情境的科学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兴趣大门的开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以学生能力素养培养为导向,设置合理化的数学教学问题情境,有效点燃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以《组合图形的面积》为例,上课之前,教师要正确解读该课题知识点,结合学生已学过的图形知识,科学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制作组合图形卡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应用到课堂中的组合图形卡片,科学引导班级学生回顾所掌握的图形知识,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活跃课堂氛围,科学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将零散的图形知识结合起来,在脑海中构建起图形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可以在无形中巧妙引出《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新课题,有效展开情境教学。在讲解该课题知识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题重难点内容,科学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合理设置课堂教学问题,有效引导班级学生思考,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分析课堂问题,准确理解《组合图形的面积》课题重难点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知识点,进一步设置教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绘制不同组合图形,利用测量工具,测量图形长、宽、高,并设置组合图形辅助线等,准确解答组合图形面积,在具体化操作情境中,深化理解《组合图形的面积》重难点知识,并在无形中顺利开启他们的兴趣之门。2.科学应用多媒体,提升情境教学价值。在新形势下,多媒体不断作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断借助多媒体优势,优化传统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到数学各章节教学中。在情境教学应用中,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出现在教学各环节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情境教学价值。以《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例,在应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集“图片、动画、音像”等于一体特征,在多媒体多样化功能下,向学生展示长方体展开图,促使学生形象地了解长方体点、线、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长方体的认识,在多媒体下的具体化教学情境中,对《长方体的表面积》课题知识有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功能,利用文字+动画的形式,向学生逐一展示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便于班级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多媒体下具体化情境中,准确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公式,为准确解答相关试题埋下伏笔,进而,有效提升情境教学价值。3.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合理利用其他教学方法。在应用情境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数学学科、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联系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巧妙利用其他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数学综合实践能力。以《分数的意义(一)》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构建生活化分数问题,让复杂化、抽象化的分数知识生活化,再设置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探索生活化分数问题中掌握该课题知识。教师可以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情境教学中,选取生活中分数案例,和学生共同分析案例,并解决案例中的生活化分数问题,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情境教学应用现状,以问题为出发点,优化设置问题情境,巧用多媒体,注重联系实际等,构建高效情境教学课堂,在具体化数学情境中,有效培养并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关英南,赵松梅.基于新课标形势下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5):98-99.

[2]周春艳.音形图直观情景意交融———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小学时代,2014,(15):70.

[3]章其法.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浅谈情景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知音励志,2016,(22):174.

新情境问题范文篇8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开启学生思维

【Abstract】Establishesthequestionthesituation,buildsonekindoflooseharmoniousclassroomatmosphere,cancausethestudententirebodyandmindtoinvestintomathematicsknowledgeandinthethinkingmethodformingprocess;Theestablishmentquestionsituation,canchangecarrythroughbringupthelaw,theinstructionresearchmethod,enhancesstudent’sself-confidence,thestimulationstudyinterest,positivelyparticipatesintheteachingactivity,promotesstudent’sfullscaledevelopment.Theestablishmentquestionsituation,canspiritedlycausetheclassroom,theknowledgesimpletobeeasytounderstand,itsintensepracticedirectivityisextremelyobvious.

【Keywords】Questionsituation;Establishment;Opensthestudentthought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努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及想象能力,不断进取,不懈探索,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好的成效。但有一些数学课上起来很沉闷,课堂气氛欠和谐,究其原因,这些课是没有创造好良好的教学情境。由此看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陶冶情操、拓宽思路是至关重要的。

1传统上问题情境的创设近年来,我与同事们一道经过调查、实践,发现传统上课堂教学中传统上创设问题的情境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不新颖、不生动。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只有老师的活动,缺少创新精神,问题太繁琐。

(2)创设情境生搬硬套,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

(3)创设的问题情境层次不高,只限于数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很好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有时张冠李戴,缺乏对学生具有启发性的东西。

(4)创设的情境问题只是表面的、肤浅的,作用甚微,起不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2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2.1联系实际创设情境。生活中场景是广阔的,生产实际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方程的应用、三角函数等章节的教学,教师应尽可能的把学生带到劳动工地去,测量、计算、统计,体验生活,学用结合,培养创新精神。

2.2趣味故事创设情境。有许许多多的趣味故事与数学知识相关,教师应在课堂上注重语言描绘,情节会更加感人。带有感情色彩的故事,能够打动人心,使学生精神更加兴奋、精力更加充沛,灵感更会产生。

2.3身心体验创设情境。创设主要是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的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教师首先要进入情境之中,有必要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更能把学生带到理想的情境之中,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2.4音乐渲染创设。音乐语言是微妙的,是强烈的,给人带来丰富的情感。往往使人陶醉,它以特有的旋律创造出美好的形象,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能获取意想不到的效果。

2.5图画创设。图画直观性强,一幅好的图画把问题展示的更加具体、形象。教师可根据剪贴、简笔画、白描等手法,把课本内容形象化。图案与初中数学密不可分,正方形、菱形的性质也广泛地应用到美术学之中。用图画创设情境,更形象、生动、具体。

2.6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运用网络互动创设多媒体教学中的情境,能够是学生快速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之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1联系实际为基础。数学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实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教师必须从生产实际出发,选出与教材密切相关的问题,采用多种表现手段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问、思考、分析、归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情境问题范文篇9

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问题,探求新知。例如在《正确行使消费者的权利》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出示了这样的一段材料:据某连锁超市反映,该店自开业以来,经常发生有顾客拆开食品包装品尝,或是打开其他日用品包装试用,为此一项,每年要损失15至20万元。问:(1)这是不是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为什么?(2)你还能够列举其他类似现象吗?(3)作为一个消费者,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学生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启发下,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因此,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教学情境应着眼于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

政治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课本的局限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如笔者在《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这一内容的导入部分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生长在这一年龄段的同学们都喜欢交朋友,然而每个人交朋友又会有自己的标准,那么你的标准有哪些呢?这一问题贴近于学生切身实际,因而一下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特点,也就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总有一部分内容是大家所共同认可的,如性格、脾气、素质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接着提问:这个问题与本课内容有什么关系?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探求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寻求正确答案。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因为这一情境贴近学生实际,有较强的亲和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情境应保持价值中立,为学生留出更广的思维空间

《课程标准》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政治课教学中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只是一种提示的启发,至于问题的答案,应该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和感悟,这样,可以为学生留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果在情境中本身已有老师带有倾向性的提示,这样的情境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这在实践中是不足取的,因此要避免这种情况。例如在《正确行使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教学内容中,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王某到某小商品市场买礼品,拿起吴某摊上的一只玩具小熊看了看,然后放在原处,而吴某却以王某弄脏玩具为名,硬要他买下,王某不允,吴某当即破口大骂,甚至要动手打他,幸被别人劝住。在别人的劝说下,王某只好自认晦气,买下玩具熊。请评价材料中人物的行为。然后让学生回答,由于从情境本身是看不出明确答案来的,因此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再让学生经过学习、讨论以后来回答,则问题的答案已不难得出。

4.应让学生参与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教师的事,而让学生只是被动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是师生情感的交融、相通过程。在这里,教学情境应当是一个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教学中的师生是教学情境的两个极,教学行为是教学情境的中介。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够促进思维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也一样能形成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去看了一些关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材料,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把看了材料后的一些想法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经过汇总,在新授知识前展示了以下一些问题情境:(1)有人说:有钱能有粮,无粮也不慌,而且,我国主要粮油产品的市场价格均高于世界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入世后,我们就能买到便宜的农产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其它各业,而到国外去购买粮食。这种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2)加入WTO后,我国农业会面临哪些挑战?又会带来哪些机遇?(3)面对入世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农业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让学生在主要是由自己参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求、感悟新知,在这样一种情境创设中,获得知识的多少还在其次,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这种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对改变政治课在学生中不太受欢迎的局面,会有一定的帮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受自身创造力的限制,不能在每一堂课都能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这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

【摘要】本文结合政治课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新情境问题范文篇10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解决问题;教学情境;主动性;多维度思维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离不开知识的传播与人才的培养。我们国家为了发展科技与综合国力,提出了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宗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那么原来的那种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构成了束缚,所以高校教育作为国家人才的培育基地,急切需要摸索出一种新的更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模式。

一、问题式学习的特征

教育界的创新教学改革中大家都在积极适用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问题式学习,所谓问题式学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情境,自己去发现问题、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的学习过程。问题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多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只会听领导的安排去完成任务,不去考虑领导的安排是否完善,就好像是一部不会思维的机器,没有领导安排任务,他们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就是缺少问题意识的表现。问题式学习在实践中可以借助于网络,因为引导学生问题式学习,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情境创设中利用新知识来促进学生对认知图式的重新认知。因为现在网络可以提供很多素材让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利用,例如,图片、配音、色彩、模拟过程等。教师利用网络的优势更能促进学生的问题探索兴趣,因为年轻的大学生喜欢新鲜而有变化的事物,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大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教师利用网络创设教学情境同时也扩大了学生们的获取知识的领域。

二、问题式学习的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人类与机器的区别主要的是人可以有情绪并且能够积极思考问题,教育学家认为不能把学生当做一台电脑无止境地输入已知知识,而不让学生去思考这些知识的正确性到底在哪里。所以教学改革中,力求培养具有问题意识与常新精神的人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问题中找到最终的答案,在这种独立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的教学之中,常常会碰到学生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拿着习题来问我答案的情况,他们的一致反映是不会做习题,但是他们根本就没有仔细读习题的内容,这就是现在很多学生的畏难情绪造成的。那么我们的当代大学教育就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遇难而上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课堂教师会利用课堂情境建立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这样学生就会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

应试教育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书呆子”,在他们的眼里一个问题只有一种解决思路,如果缺少了要寻找的解决问题条件,他们就无所适从。但是现实中的问题是有很多种解决的办法,那就需要多角度思考。所以在大学的教学中,情景教学针对个别知识点创设出可能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寻找多个解决思路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

三、优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问题体验意识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利用教学策略设计好教学情境,好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在一连串的问题中找到答案,会加强学生的问题体验意识。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应该具备趣味性、针对性、必要性、实践性等特点。为了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应该首先紧扣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因为问题不宜太难或太简单,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其次设计的情境应该有可延展性,要具备可探索性,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欲望与解决问题的信心。

(一)营造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题式学习

营造问题情境的更高价值是让学生能够不断探索问题从而产生出更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情境的设计需要关注的因素包括客观的教学环境、情感、认知、意志“,情境”是指在具体场合下人的情绪、思维等心理状态及所造成气氛的总和。问题情境的营造需要教师设计适合教学要求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有问题需要解决,由于要解决问题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的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始终保持一种困惑、探究的心态。

(二)利用碎片化知识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碎片化时代是指现在信息多元化,获取知识量大速度快但不系统,而是像碎片一样的信息随时会被人们接触到。例如,通常使用QQ、微信等网络空间会传播很多信息,这些信息紧跟时代,但是又很零碎,对于大学生来说很感兴趣,那么大学教学应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设计教学环节,那样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把所学内容与是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结语

问题式学习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者,同时问题式情景教学也需要结合网络环境,积极开展网络问题式教学模式。总之,问题式教学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需要高校教师继续努力与探索。

作者:邵亚斌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昊林静,雷体南.基于网络环境的问题体验式学习的教学设计[J].教育技术导刊,2006(4).

[2]蒋鲁松.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实施问题体验式学习[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3(3).

[3]单莹.从幕课、微课看碎片化和娱乐化学习[J].前沿论坛,2014(19).

[4]王承博,李小平,等.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