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6:02:34

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范文篇1

关键词:老年病抑郁精神护理

2010年7月1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向社会了《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该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有关方面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信息来源:新华网)。

根据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标志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显然,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国在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机制是当务之急。

1老年性疾病诱发抑郁倾向的现状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成为老年人口的高发病症。与此同时,气候变更、环境恶化导致的恶性肿瘤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也日趋增高。上述老年性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病程长,一旦染病将伴随终身,目前的医疗技术尚无法彻底战胜上述顽疾;此外,老年人的身体免疫力、抵抗力都远低于年轻人,因此,上述疾病的并发症也经常困扰这些病人。

常年承受老年病侵袭的人,临床当中表现出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的比例很高。严重的因此而多愁善感,并最终形成抑郁症。针对这类状况所发生的比例,国内许多同行均进行了系统研究。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邱忠霞和王涤非等对入院的1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抑郁状态评价,抑郁严重指数>0.5的诊断为抑郁,结果表明抑郁患者56名,占入选病例的43.1%,其中男性22例,女性34例[1]。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的李娟和刘伟等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200例恶性肿瘤和150例良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分别进行了调查评定,结果显示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为62.5%,SDS平均(52.0±10.4)分;老年良性疾病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为26.7%,SDS平均(44.9±7.7)分;两组患者抑郁发生率均高于我国正常人群15.1%-22.5%的比例[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袁瑾选择54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进行评定,患者年龄范围65-82岁,结果表明,焦虑性障碍21例,占38.8%;抑郁性障碍17例,占31.4%;焦虑合并抑郁性障碍14例,占18.9%[3]。

除了上述临床样本分析以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陈翠玲和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的唐丹等对北京3个社区170位60-85岁的老年人进行了间隔为20个月的追踪研究,进行了觉知日常环境控制感、领悟社会支持、自评健康状况、抑郁状态的测查。通过抑郁与各变量的交叉滞后分析表明,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对抑郁的发生和抑郁程度的增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

由上述研究结果不难看出,自身疾病已成为诱发老年性抑郁的一个主要因素。从我院的诊断实践来看,作为高校附属医院,我们主要面向上万名师生员工提供医疗服务。在每天接诊的病人中,退休教职工占绝对多数,其中,因自身健康原因导致心理恐慌、精神忧郁的老年患者比例超过50%。

因此,针对老年病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除了提供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心理疏导和精神层面的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后者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前者。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精神护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例如,Taiwan的Shu-LingChen和Hui-ChuanLin等在老年休养所研究了音乐疗法对于老年人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这种整体音乐疗法可以使老人们从集体活动中获得力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他们建议应该把这种音乐疗法与日常护理融合在一起。

2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护理策略

2.1探求根源、因势利导

焦虑、抑郁情绪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疾病类型、病人病史、性格类型等。一般而言,患有严重疾病、发病多年、性格内向的人产生抑郁倾向的几率很高。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首先找到“病源”。多年患病、病情较重的病人,因需要长期协助、常年用药,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心理,从而欠缺对自身状态的客观评价。这类病人一旦感觉不适,很容易与自身疾病建立主观联系,陷入恐惧、焦虑的精神状态,进而加剧身体不适感,影响到疾病治疗。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在加强日常护理的同时,应当循循善诱,讲解基本的医疗常识,助其建立客观的病情识别方法。还有一类病人,病情不重,但病程较长,性格较为敏感、抑郁倾向明显。入院后对陌生环境,如医护人员的基本操作,甚至气味都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有的患者性格内向,期望通过医护人员的反应判断自己病情,从而处于疑虑、烦躁、焦虑的状态之中。对于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应当注意观察,与病患加强沟通,除了正常的病情交流,还可以谈天说地,制造一种融洽、平和的气氛,消除其心理阴影。

2.2提高日常护理质量,多管齐下

精神护理的效果如何是建立在良好的生理护理基础上的。人在得病之后,整体期望是:尽快获得治疗,并且获得最好的治疗。因此,敏感、脆弱是病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某些情况下会产生过激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一定要心态平和,并要尽快、准确地掌握病人病情的变化,并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

2.3为患者自护与家庭护理提供指导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医疗水平与医疗需求之间尚存在巨大缺口。高等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高效、可靠的社会保障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老年病患者多数时间均在家中活动。因此,患者自身的心理调节和家庭的精神护理尤为重要。

3结论

在我国日趋紧迫的老龄化进程中,因慢性病导致的心理健康受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针对老年抑郁症产生的不同症结,广大医护人员应当因势利导,在完成基本的医疗救助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素质,实现老年病人的心理疏导,加强及时沟通,为建立医院+家庭的综合护理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邱忠霞,王涤非,马贺军.抗抑郁及心理干预对老年&型糖尿病抑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6):456-457.

[2]李娟,刘伟,徐琳.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抑郁状况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7(4):270-271.

[3]袁瑾.老年高血压病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识别和治疗[J].中国使用医药,2007,2(12):19-20.

心理疏导范文篇2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l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心理疏导范文篇3

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1998年天津师大教育学院对1782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平均为35.31%,有明显问题的比例为16.72%。而笔者在从事班主任期间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表现中成表现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经过长期观察,笔者认为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二、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其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九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其三、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笔者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笔者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要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她谈到自己竞选班长落选后颇多微辞的看法,我随即也在交心本中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一个人衡量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衡量得失实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女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爱计较的毛病也收剑了不少。

再有一个男生曾经为自己迷恋某个女生而陷入矛盾和痛苦中,我也给他回了一段话:“欣赏别人人的同时,不是要你忘了自我。与其匆匆涉入爱河,不如静静等待成长,干任何事都要有一个高的起点,爱情也一样。我始终相信,当你事业成功的时侯,幸福就会来临。”事后我又反复与该生进行了交流,最后该生终于平稳地渡过那个悸动的阶段。

此外,这里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无论是个别面谈,还是笔谈都必须注意几个原则:

1、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

2、共情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

心理疏导范文篇4

关键词:高职生特殊学生群体心理疏导

高职生的心理发展是一种职业教育的产物,又是接受职业教育的条件。而职业教育作为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制约着高职生心理发展的趋向和速度。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培养的大批高职学生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各类生产线上的高知识水平劳动主力,如果心理发展不正常,肯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何有针对性有区别地进行教育疏导,实现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重点热点问题。

1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及成因

青少年期是个体从不幼稚走向幼稚的过渡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个体,生理幼稚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其心理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智力发展、情感和意志表现、个性及言语表示上,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实质的心理特征。既不同于前一个发展阶段,又不同于后一个发展阶段。特殊学生群体中很多人会发生各种心理问题,呈现不同的心理特征:思想偏激、性格过分内向、狭隘失望、脆弱自卑、困惑茫然、逆反、嫉妒、闭锁等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困扰并影响着学生的健康生长,成为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一大障碍。

1.1特殊家庭及环境形成偏激、逆反的心理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社会家庭意识与激进家庭观念发生了极大的碰撞,离婚率升高,出国人员剧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这种社会家庭状况的改变的直接结果之一,带来了相当数量的校园特殊学生。或者是单亲家庭孩子,或者是留守孩子。家庭和睦、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心灵上存在某些缺陷。这些学生的家长时常在孩子面前争吵,表露了家长自身的缺点或不良习气,使得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而且不愿接受家长的教育。其现实表示多集中为经常违犯纪律,顶撞老师,对学习、工作抱有抵触情绪。这些同学并不是有心理问题,而是因为他行为习惯上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特点。往往通过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满意情绪,言行偏激,凡事无所谓,往往效果较差,进入职业院校的机率极高。

1.2特殊经历形成的自卑、孤僻的心理

青少年中有部分学生在生长的过程中曾受到教师不公正待遇、或沉溺于网络游戏荒废学业、或家境贫寒被人瞧不起、或情感受到严重挫折留下心理创伤,容易发生失望的心理,进而怀疑自己在各方面的水平、能力,发生自卑感,社会性情感表示冷漠。就其实质而言,高职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不少情感冷漠的高职生对他人怀有介意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有时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给人一种“看破红尘”感觉。有人说高职生情感世界中的冻土层”很厚,因为在中学阶段老师关爱的阳光”照耀到时间不只短而且热量少。国外心理研究者指出:现代社会中,不少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这在高职生中表示更为突出。由于自卑心理作怪,可能从此心灰意懒,一蹶不振。一些过去曾遭受打击留下心理创伤的学生,一旦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触及到这个"伤疤"也会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尤其是强烈的自卑感。这往往使他自主性受到伤害,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越不与人接触,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锻炼,结果就越孤僻。较容易发生两个极端:一是学习刻苦,不关心集体,以为只要自身努力就会改变家庭的现状,往往不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容易发生“疑心”一是消极对待学习和生活,经常迟到旷课,自暴自弃。由于中学阶段学业成果的不理想,不少高职生的人格尊严被异化。社会上不论什么人都是低眼看高职生,成了世人眼中“不上进”顽劣,老师眼中“不可教”孺子,家长眼中“没希望”一代,亲友眼中“不学好”典型,现实社会中“多余人”代表。可以说,与高校生相比,高职生的人格尊严问题比较突健康生长,成为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一大障碍。

1.3特殊体质形成的怪异行为心理

这个群体中还有极少数生理残缺的学生、患有心理疾患和精神病的学生生理完整的学生,容易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已经残废了对社会无用了不思进取,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和自尊心,最害怕周围的人提起自己的缺陷,性格孤僻,容易走极端。患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因为以前受过一些抚慰导致行为异常,往往有一些奇怪的语言和行为,让人觉得像是精神有问题,甚至成为同学们开心果,视为取笑的对象,自我维护意识格外强烈,像一只刺猬,不容许任何人接近,对周遭充溢敌视,心理不平衡等。有精神病的学生发病多源于有家族精神病史,加之某件事的安慰,容易做出有异于常人的举动,发生一些令人奇怪的行为,比如神态怪异、喜怒无常、间歇性举止狂躁,对寝室同学突然大发脾气,甚至有侵犯他人的暴力行为。这是需要我时刻坚持警惕的特殊群体。

1.4特定年龄形成多重矛盾抵触的特殊心理

当代高职生正处在青年初中期,一个“狂风恶浪”疾风怒涛”人生过渡时期,也是高职生人生“第二次诞生”和真正实现“心理性断乳”人格再构时期,一个充满矛盾的青年群体。由于当代高职生人生经历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实践锻炼,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两面性,而且其各方面的心理发展很不平衡,往往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与冲突。现在生活的时代,又是一个梦想与磨砺并存、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与绝望并存、快乐与痛苦并存、幸福与艰难并存的多元化选择的时代。加上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别,激进价值权威衰落与现代多元价值的影响,当今高职生生活在一个多重矛盾抵触相互交织的复杂时期。当代高职生可以说,这是人生烦恼最多、矛盾和抵触最激烈的时期。局部高职生不能理智地自主应对和妥善解决这些矛盾抵触,使得一般性的心理问题“日积月累”呈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经常表示为厌学、逃学、迷恋网络游戏、破坏公物等,如此时教师采取了过激的言辞、表情和行为,则会使得师生矛盾激化,师生关系恶化,矛盾就会演变成抵触对抗性的师生抵触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伤害师生的身心,从而影响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

2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疏导

如何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掌握和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从而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同时体察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或学生辅导员要与学生在感情上、思想上多交流,从学生生活关心上入手,协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真正做到生活上关心、学习上传授知识、思想上重视心理疏导。

2.1用亲情及积极的教育方式感化家境特别学生

中国幸福学认为,亲情就是亲人之间存在那种感情,需要相互精心呵护,懂得相互宽容与理解。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平时要多与他接触,解他内心世界,对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协助他正确认识、理解家长,同时也要积极地做好家长的工作,使他多关心自己的儿女,以便最大水平上弥补学生心灵的缺陷。辅导员老师在开展工作时,对他还需区别对待,对性情孤僻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心,多与他交流沟通,注意观察他情绪变化,协助他从失落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对于那些思想活跃、容易感情激动的学生,辅导员老师要能及时帮助他稳定情绪,调整心态,使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生活充溢信心。

2.2用宽容的心公平、公正对待有着特殊经历的学生

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政治思想作风、人生态度、行为规范对学生有极大影响,因此辅导员应公平、公正地对待这类学生,并号召同学热情地给予他关心和帮助,不只从生活上帮助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扶心、扶成才”专门扶助活动。比如多进行社会交往能力锻炼,参与心理情景剧演出、各种文娱及体育活动等,活动中学会用集体交往的规则调节自己的言行,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乐于助人,学会调节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他既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又增强了集体观念,努力激发他奋发向上的热情。

2.3用爱心关注特殊体质的学生

由于这类学生临时缺乏理解和关爱,对于他要很有技巧地使他感受到关怀,却又不能让他感觉这是同情和施舍,掌握度数是非常重要的稍有不慎,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同时引导他达观”地看待人生,对不顺心的事要想得开,就象人们常说的那样,要“拿得起,放得下”而且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尤其在逆境中,困难较多的情况下,更要有乐观主义的精神。

2.4用真心对待具有矛盾抵触心理的学生

心理疏导范文篇5

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心理疏导;

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

4.把心理压力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二、疏导方法

(一)心理疏导的方法

1、语言是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工具。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阶段以准确、鲜明、生动、灵活、亲切、适当、合理的语言分析疾病产生的根源和形成过程、本质和特点;

2、授以患者战胜心理疾病的方法,激励疾患者自我领悟、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促进患者自身心理病理的转化、减轻、缓解、消除症状、并帮助认清心理疾病的产生规律;

3、改造个性缺陷提高患者主动应付心理应激反映的能力并巩固疗效途径。

(二)心理疏导的实施

1.由经治医师详细地告诉患者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方式。估计预后状况、于患者共同讨论、选择患者最希望得到的治疗方式、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和应做到的事情;

心理疏导范文篇6

一、工作目标

加强对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的人文关怀和关爱帮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等服务,普及疫情相关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及应对知识,提高肺炎患者、隔离人员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努力减少疫情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促进治愈患者身心全面康复。

二、工作内容

(一)加强关爱帮扶。街道各社区(村)要组建由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基层服务团队,定期对辖区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进行走访慰问,加强人文关怀,了解服务对象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等,协调落实救助康复等政策,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同时,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诉求和心理服务需求,对合理诉求尽量协调解决,对发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干预。

(二)加大宣教力度。各社区(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肺炎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介绍团结和睦的邻里关系对促进患者身心全面康复的意义,引导城乡社区居民正确了解肺炎特点,减少对治愈患者的歧视和排挤,共同营造理解、关爱、帮助治愈患者的良好氛围。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居民经常活动场所设立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栏或展板,介绍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及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信息、服务方式、求助渠道等内容,帮助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掌握心理自助和识别早期心理异常的方法,促进其主动求助。

(三)完善健康信息。各社区(村)要整合患者在院治疗数据、出院后健康管理、隔离情况等信息。各相关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应当严格做好患者信息隐私保护。

(四)开展心理测评。在肺炎患者治愈出院返回社区(村)后,社区(村)要按照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采用心理评估量表或心理软件对治愈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评估。同时对有服务需求的治愈患者,提出团体干预、家庭干预、个体干预等心理疏导的建议。

(五)加强心理疏导和随访管理。社区(村)要根据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意愿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发放包括心理健康手册、服务资源宣传页的心理健康工具包。心理疏导服务团队结合心理疏导工作,同步开展服务对象的随访管理,原则上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随访,随访时记录心理测评、心理疏导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

(六)做好重点人群危机干预。心理疏导服务团队针对测评结果提示有心理健康问题或基层工作人员反映有心理行为异常的患者作为重点干预对象,及时进行一对一的有针对性干预。若发现存在严重心理行为问题或有明显自杀自伤风险的个体,应当及时与定点医院联系收治入院,由专科医生进行诊疗和提供服务,同时将信息反馈给患者所在社区(村),纳入重点人群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

(七)推动心理热线平台服务。各社区要按照实际情况设置心理热线,延长在线服务时间,使电话打得通、有人接。定时分析汇总来电咨询的信息,发现突出问题或可能发生应激事件时,及时将相关信息报告街道。

三、有关要求

(一)各社区(村)要将治愈患者心理疏导纳入疫情防控工作整体部署,将心理疏导工作与其他防控措施同步实施,为治愈患者提供生活保障、健康管理、心理疏导等服务。建立肺炎患者、隔离人员档案数据库,组织开展心理测评,并对重点患者进行危机干预。对符合条件的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实施救助;同时做好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宣传,介绍心理服务求助渠道。

心理疏导范文篇7

第一,建设良好的文化育人阵地,即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是学生精神活动的体现,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沃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人文修养,要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开展一些晚会和志愿者活动等,在学校环境的建设中唤醒人文意识。其次要在学校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师生关系等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体。最后,要美化校园环境,加大校园绿化面积,保持人、自然、环境、生态的和谐。[1]第二,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育人阵地。当前,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网络环境是否健康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对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网络具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要积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学习、生活指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寓教育于网络之中。最后,要通过网络的反馈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为进一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化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疏导的专业化是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式,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师参与提高自身专业化的活动。第一,通过学习与培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学知识,造就一支心理学知识丰富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是脱产学习,提高学历层次,提高教师有关心理疏导的专业知识。二是在岗培训,让在岗教师定期参加心理学课程的培训,通过不断的培训让教师掌握最新的心理疏导方面的资讯,提高自己运用心理疏导方法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性。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自我修养。[2]第二,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疏导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疏导能力,必须回到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会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有些可能是其在书本中也无法找到答案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地把心理疏导运用到其中,不能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只会纸上谈兵。通过心理疏导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高他们思想水平的同时,也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使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应用水平,可以更好的将心理疏导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当中。

三、完善学生心理疏导机制

心理疏导范文篇8

“心理疏导”的科学认知

首先,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学生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为学生创建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小学教育的关键内容。其次,心理疏导的原理是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情绪的波动、抵触心理等症状进行排解。心理疏导的方式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德育工作者要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通过交流和沟通将小学生心理的负面情绪清理掉。第三,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又碍于一些原因,觉得找不到人倾诉,因此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甚至害怕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在接受了良好的心理疏导之后可以使自己心中的心结打开,将负面情绪倾倒出来,从而找回一个健康快乐的自己。

小学德育工作中“心理疏导”的具体方法

1.将爱投入到德育工作中。“爱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能够打开很多的心结。”老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爱带入到工作中来,只有老师的心里充满爱,才能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结,也能让学生在接受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放下心理的防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可以为学生讲一些真实的故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关爱,通过爱拉近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自愿接受老师的心理教育,从而提高疏导的质量和效率。2.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尽管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师生关系,但是也可以发展成为朋友关系,特别是在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这一点非常重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友谊能使学生更加愿意将心里的真实想法告诉老师,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这是心理疏导的关键。老师根据学生的想法找出其中存在的思想方面的问题,再进行心理疏导,这样能使德育工作的实施更加有效果。3.设计生动的教育活动。小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这个世界基本的认知,对于一些复杂难懂的学术语言还无法透彻的理解,对心理健康以及心理疏导更没有形成具体的概念。老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讲解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解决的作用,甚至可能使学生的负面情绪继续扩大。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的小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了心理疏导教育,例如,老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心理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让学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感受与自己进行对比,从而找到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老师设计的活动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将重点放在有心结的学生身上,通过活动使学生能敞开心扉,将焦虑、抑郁、不安等负面情绪排解出去。4.为学生消除心理压力。消除学生心理压力的前提是老师应该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理解学生的心境,找到心理问题所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知道了当老师承受很大的压力时是如何排解的。此外,老师应该给学生一些建议,比如心情不好时应该学会向别人倾诉,接受来自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多看一些励志的书籍和视频等。使学生将心里的压力释放出来,恢复心理的平静状态。5.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一个和谐、有趣的班级氛围能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更加愿意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上面。因此,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的关键因素。老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做一个表率,比如见到老师和同学时应该露出微笑,看到同学有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面对困难时不要选择逃避或退缩。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使学生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心理疏导方法。

心理疏导范文篇9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为什么学困生和待转化学生还是被歧视和嫌弃。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内部的原因。由于个别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育思想和方法上,还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樊离;或是极少数教师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没有真正履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二是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由于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只是单凭这所学校考入上一级学校或重点中学的学生个数,家长也一味地要求子女重智育轻其他各育,促使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愈演愈烈,从而导致了学校老师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忽视了学困生的教育。三是学生个体方面的原因。由于学生自身不努力,学习方法存在问题,一旦成绩落后,便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有的甚至对老师的教育视作与他过不去,从而放弃了老师和学校的教育。

一、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中学生心理障碍在相当数量的学生中表现十分突出,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困生。作为教育工作来说,应密切关注,了解初中生这个阶段的心理变化,运用较好的教育方法,对其进行教育。通过对任教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查和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调查。本人认为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反映在心理压力、心理敏感性、心理矛盾、心理控制力、健康水平诸方面的心理特征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方面。成绩不理想,名次滞后,因对某科或几科不感兴趣,对教学不适应,对该科或几个学科失去学习信心。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成绩不太好而老师关心不够,或在同学中不善于交往而造成孤独感、自卑感,同学之间出现不愉快,闹矛盾,甚至下意识地在班上“恶作剧”。使之在集体中的地位低或表现欲得不到满足,没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或抓不住这种机会。

3、家庭负担。家庭经济困难,又因自己上学而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家庭父母离异,父母离开原有之家,抛弃对子女的教育,使之产生一种没有家庭温暖的孤独感,无人关心的寂寞感。

4、对前途的忧虑。因学习始终不能进入最佳状态,自己对今后前途感到迷茫,情绪不稳定,情感脆弱,心理压力过大,心理矛盾空出。

二、学困生的心理疏导

那些在思想品德和学习上都达不到现阶段教育目标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的学困生,其心理疏导十分重要。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当好心理医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困生和待转化学生的心理疏导应从下面四方面进行:

1、消除戒备心理,进行感情疏导

学困生和待转化学生在班级里由于成绩不好,纪律又差,所以经常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指责和惩罚。大家对他们有不同程度的嫌弃态度,因此在他们和老师之间存在着无形的隔膜,假如我们不和他们建立起真挚的情感联系,就说不上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工作。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对他们要给以真挚的师爱,而不能有半点虚假。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谨言慎行,不能伤害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尽量给他们以平等、民主的人格,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于那些犯过错误的待转化学生,可以通过感情疏导告诉他们“一切可以从头开始,好坏看今后的实际表现,”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自己不是“朽木不可雕”。

2、在学习动机方面疏导

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是教育学困生的关键环节。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而学困生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时常受到个别老师的冷落、否定。他们从没有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于是逐渐对学习推动了兴趣,而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或是灾难的根源,从而导致他们失去了学习动机。这也就是他们经常旷课,遇到困难时不能坚持学习,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等原因。如果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社会意义时,就会逆发出对学习的极大热情,促使他们勤学苦练。我们应对他们不断心理疏导,使他们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远大的理想及共产主义事业联系起来,从而形成长远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热情和学习的自觉性。

也可以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来激发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因为他们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我们应在平时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学习上有一点进步便给予他们肯定的评价。如:“这次成绩不错,进步了许多,要坚持不懈,更上一层楼”。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且使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激发他们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和努力上进的信心,继续前进。总之,我们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都应看在眼里,并经常给予肯定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激励,是适当减轻学习心理压力的心理疏导方法之一。

3、在是非观上心理疏导

大部分待转化学生是非观模糊,不能在出现错误之前及时辨别、制止,行动之后又不能主动悔过与改正,所以错了不知其丑,并且一错再错,最后不能自拔。具体表现如:常顶撞老师,把违反纪律看作勇敢,色庇同学的错误,把抄作业看作友谊等。困此要在是非观上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首先在是非观上严格要求,分清大是大非,正确的要求一旦提出,必须严格执行,并在执行中要有配套措施,及时评价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哪些是正确的行为,应怎样严格要求自己,怎样言行一致。

其次,要培养他们的自制能力,帮助他们走出意志薄弱的低谷,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出现反复,我们决不恼火,与不泄气。因为待转化学生的转化一般都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对他们进行是非观的心理疏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切勿急于求成,也不寄希望于侥幸。

待转化学困生之所以经常违反纪律,一个原因是他们的意志力薄弱,致使一些不良习惯致了仍会得发,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恒心。所以意志力薄弱与是制给学困生前进的重大障碍。因此必须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力,这可以通过新的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加强来实现。在转化过程中可通过考验的方式使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如:让捣乱的同学负责自习课上的纪律。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也是心理疏导的一种手段,它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尊严感。在考验中新的高尚的动机战胜原来的不良的动机,从而增强他们的意志力。但这种考验必须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并有适当的监督。考验中要及时发现“闪光点”,让学生吃下“定心丸”。

4、在育人大环境中心理疏导

人是活的,学困生不是生在真空里,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理想是受社会、家庭与周围的人影响的,要使一个学困生的性格、情感有所改进,除了老师循序渐近的心理疏导、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因素外,必须发动集体、社会优化育人的环境,有的放矢地在育人的大环境中实施心理疏导,实行强化训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更好地配合,齐抓共管,使学困生在多方面上新台阶。

只有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功能,才能形成多方的立体教育网络,才能把我们的学困生教育好,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使部分学困生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三、当好学困生的心理医生

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当好学困生的心理医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学困生的心理活动有外显型和内隐型两种表现方式:1、外显型。如哭、闹、打、骂等。由于学生的内心活动已经表现在外,我们比较容易发现,并及时地加以教育;2、内隐型。受到批评或遇到挫折时,往往将自己的心理活动隐藏起来,当挫折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力时,便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麻烦。因此,我们要细心观察对心理活动不同表现方式的学困生采取相应的办法,培养心理素质,当好心理医生。

首先要做好以下四点的心理疏导工作,时刻关心学困生的心理表现和心理变化,从解决矛盾入手,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谈心、交朋友,使之接近我们,以便加以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第二引导学困生正确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通过讲故事,看电影、电视剧中的某些片断,分析故事情节中所蕴含的道理等,引导学困生认识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性,发展心理平衡感,增强对现实的心理承受力。

第三注意培养学困生的某些个性品质,如勇敢、坚韧、百折不挠等精神,有意识地让他们独立地解决问题,使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有时也尝试失败和挫折的痛苦,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第四,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个性的学困生采取不同的疏导方法。如内隐型的学困生要引导他们多和同学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参加体育锻炼和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使他们的性格开朗活泼,使他们的心理个性得到锻炼,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消除心理障碍。

心理疏导范文篇10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工作方法,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育人的手段,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十分重视和倡导的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育人的方法,常常是通过教育者的理性分析、言传身教,道德灌输等方法,通过“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形式,让被教育者在思想、认识、观点、立场等方面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启迪被教育者心智的目的。

今天,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的这些变化,无形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换言之,也即无形地向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在人们价值取向出现变异的情况下,如何确保被教育者转变观念:在人们善恶标准出现扭曲的情况下,如何让被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认知标准。

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要创新,这毋庸置疑是党建工作者们共同的愿望。但,究竟该如何创新,该如何与时俱进,党建工作者们在探索,在尝试。今天,总书记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新名词,这无疑是为思想政治工作指出了方向。

据一些专家解读说这两个新名词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新变化”。“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这拉近了执政党与人民的距离。”

人民是一个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得以发展的有生力量。关注民生,也即为关注了党的千秋大业,关注了民情,也即为关注了党的执政地位。

由总书记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字眼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民生、民情、民本成为共产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改善与百姓的关系成了共产党的首要工作;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成为共产党的工作目标。

“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充分彰显了党中央的人本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