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7:59:24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范文篇1

1急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选择

AHF的现代内科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有:利尿药、扩张血管药、正性肌力药物、呼吸机和血滤等。治疗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反映AHF病情的重要方面,依据血压可将AHF分为下列3种类型[4]:①高血压性AHF,动脉收缩压>140mmHg,占AHF的43%~50%,常是射血分数(EF)保留的心衰,老年女性多见,住院死亡率<2%;②血压正常的AHF,动脉收缩压在90~140mmHg,占AHF的48%~52%,常是慢性收缩性心衰的急性失代偿,住院死亡率8%~10%;③低血压性AHF:动脉收缩压<90mmHg,占AHF的2%~5%,包括心源性休克,住院死亡率>15%(若为心源性休克,住院死亡率>30%)。不同类型患者的预后有明显差别,在治疗的选择上也有明显不同。针对高血压性AHF,积极应用扩张血管药物;对血压正常的AHF,可以慎重应用扩张血管药物;而对于血压低的AHF患者,则需应用有升压作用的正性肌力药。利尿药的应用依据肺淤血水肿和(或)体循环淤血的程度决定。在肺淤血水肿和(或)体循环淤血程度重而利尿药效果欠佳的患者,可积极使用血滤等非药物治疗。在合并呼吸衰竭的AHF患者,可积极考虑无创呼吸支持治疗。

2AHF现代治疗措施的循证医学证据

2.1无创呼吸支持

无创呼吸支持(noninvasiverespiratorysupport,NIRS)包括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CPAP)和双水平间歇气道正压(bi-levelintermittentpositiveairwaypressure,biPAP)通气。可以增加心排血量,降低心脏后负荷,减少呼吸做功,减少气管插管,降低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死亡率。适应证是:严重的急性呼吸衰竭,PaO2/FiO2<250mmHg,突发的气短伴呼吸频率>30min-1,有肺水肿的典型体征。在一项有1069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参加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直接比较了CPAP、biPAP与标准氧疗的临床效果,结果发现,无创机械通气可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和酸中毒等代谢紊乱,但对短期死亡率无明显影响[5]。一项荟萃分析中,与标准氧疗相比,CPAP和biPAP均能降低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的使用率,并降低7d死亡率[6]。因此,对有适应证的AHF患者,国内外指南均建议积极应用NIRS。

2.2吗啡

吗啡是多个指南一致推荐的AHF治疗的一线药物。在急性肺水肿伴有烦躁、紧张和焦虑症状的患者,静脉应用吗啡可改善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同时也注意到吗啡有引起低血压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吗啡在AHF时能否改善近期预后还没有前瞻性对照研究的评价,但ADHERE大型注册研究结果提示应当慎用吗啡[7]。这项包括了147362例AHF患者的注册研究中,有20782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了静脉注射吗啡治疗(约占14.1%),应用吗啡组患者的总死亡率显著高于未用吗啡组,分别为13.0%和2.4%(P﹤0.01)。因为这是一项回顾性观察研究,应用吗啡组的患者病情可能较重,因此还不能由此得出静脉应用吗啡增加死亡率的结论,但这项研究结果致少提示,吗啡不一定能改善AHF患者的预后,需要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明确这一问题。

2.3扩张血管药物

高血压性的AHF是扩张血管药物的最佳适应证。对于血压正常的心衰患者也可谨慎应用。指南推荐的首选药物是硝酸甘油,其次是硝普钠和奈西立肽。硝酸甘油和硝普钠作为血压高的AHF的常规用药,疗效是肯定的,但安慰剂对照的循证医学证据不多。曾有研究[8]以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的患者中评价了硝普钠的疗效,结果发现,短期(48h)静脉滴注硝普钠并没有降低21d和13周时患者的总死亡率(硝普钠和安慰剂分别为11.5%和10.4%,17.0%和19.0%)。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出现胸痛<9h应用硝普钠者,13周时的死亡率高于安慰剂(分别为24.2%和12.7%,P=0.025),若在胸痛>9h开始应用硝普钠,则降低13周时的死亡率约35%(分别为14.4%和22.3%;P=0.04)。人重组B型脑钠肽(rhBNP,奈西立肽,nesiritide)作为治疗AHF的新药,其药理学作用有:均衡扩张动静脉血管、间接增加心排血量,利钠利尿,并能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的不良作用。在随机对照的VMAC研究中,比较了奈西立肽、硝酸甘油和安慰剂在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和缓解气短症状方面的疗效,结果显示奈西立肽的效果明显[9]。因此2001年美国FDA批准奈西立肽可用于在休息时或轻微活动时有气短症状的AHF患者的治疗。但随后有荟萃分析对奈西立肽的安全性提出质疑,该荟萃分析纳入3个对照研究[10],奈西立肽组485例,对照组(安慰剂或硝酸甘油)377例,结果西立肽组的30d死亡率有升高的趋势(奈西立肽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2%和4.0%,P=0.059)。在2011年发表的ACCEND研究结果对奈西立肽的安全性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在这个共入选7141例AHF的大规模、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研究中,奈西立肽不增加30d的死亡和再住院率(奈西立肽组和安慰剂组分别为9.4%和10.1%,P=0.31),肾功能恶化率也没有明显增加(两组分别为31.4%和29.5%,P=0.11),对呼吸困难症状有改善作用,但增加了低血压的发生率,因此不推荐奈西立肽为AHF的常规治疗药物[11]。

2.4袢利尿药

AHF的主要症状呼吸困难和肢体水肿等均由钠水潴留和液体的再分布引起,利尿药是目前唯一的可有效消除钠水潴留及相关症状的药物,可以在数小时内产生明显效果,已经成为心衰治疗的基础药物。同时临床实践和有关研究已注意到,利尿药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甚至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有关,因此需要循证医学的研究来明确利尿药对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这有待设计合理的研究来明确,但在AHF,特别是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时,由于病情紧急,利尿药又是不可缺少的药物,因此难以设计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来评价利尿药对预后的影响,目前还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的研究来评价其对AHF预后的影响。而有关利尿药的用法已有对照研究证实[12],间断静脉推注与持续静脉滴注的临床效果相同。

2.5超滤

用超滤(ultrafiltration)的机械办法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以替代利尿药治疗,不但是有效的,而效果好于利尿药,这在随机对照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在这项200例急性失代偿心衰的随机对照研究中,超滤组和标准治疗组各100例,入选对象均是有明显钠水潴留表现的AHF患者,一级终点是48h的体重减少量和呼吸困难评价。结果表明,超滤组48h体重减少5.0±3.1kg,明显优于标准治疗组的3.1±3.5kg(P<0.001),48h净清除液体量也是超滤组多于标准治疗组(分别是4.6±2.6L和3.3±2.6L,P=0.001),90d的再住院率是超滤组低于标准治疗组(分别为18%和32%,P<0.037)[13]。而不良事件两组相似。超滤技术的开展为有严重钠水潴留症状的AHF的治疗提供了一项有效方法,特别是当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及其他造成利尿药抵抗的情况时。

2.6正性肌力药物

心力衰竭范文篇2

1.1一般资料我科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62例,其中男45例,年龄40~78岁,女17例,年龄42~86岁。根据其临床表现、心脏彩色多普勒、心电图、X线等检查均证明有心衰存在,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其余均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1.2治疗缓解症状;提高病人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防止心肌损害加重;降低死亡率。注意休息、饮食控制、严重心力衰竭时控制液体摄入及限制钠盐的摄入量、避免过量饮酒、戒烟,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控制诱因、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室重构等。

2护理

2.1心理护理

心功能不全病人的病程长且多次反复发作,病人易多虑、烦躁、紧张,普遍有焦虑和抑郁发作,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和分管医生、护士,对患者态度和蔼、诚恳热情、耐心解释,体贴关心患者,对病人心理护理尤为重要,使其主动配合治疗。鼓励患者说出焦虑的心理感受,分析其原因,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取得信任,要做好家属工作,让病人树立信心,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给患者吸氧时,解释用氧目的,注意事项,解除呼吸困难,减轻心理压力。

2.2休息与饮食护理

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给予小剂量镇静剂。心功能I级者不宜限制活动,但应增加休息时间;心功能Ⅱ级者宜限制活动,并增加卧床休息时间;心功能Ⅲ级以上者宜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由他人协助。为避免长期卧床至静脉血栓,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病情缓解后应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原则上不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疲乏等症状为宜。可在床上做肢体伸展运动,肌肉节律性舒缩或由家属协助。并注意皮肤护理。

严格掌握饮食宜忌,限制钠盐的摄入,以预防和减轻水肿,应根据病情选用低盐、无盐、低钠饮食,液体入量控制在75ml/(kg·d)以下,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水的潴留主要继发于钠的潴留。对于严重心力衰竭,尤其是伴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由于排水能力减低,故在采取低钠饮食的同时,必须适当控制水分的摄入,否则可能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这为顽固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诱因之一。钾平衡失调是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最常出现的电解质紊乱,缺钾可引起肠麻痹,严重心律失常,呼吸麻痹等,并易诱发洋地黄中毒,造成严重后果。故对长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的患者应鼓励其多摄食含钾量较高的食物和水果。

食物以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易消化为宜。注意总量控制,种类不限,少食多餐,因进食过饱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和肥胖者宜用低脂及低胆固醇饮食。严禁烟酒和刺激性食物。嘱病人少饮水及少进含水量较多的食品和水果,并让病人了解常用食物的含水量,协助病人制作一些出入量登记表,以便出院后自己可以做好记录,每天保持出入量的平衡。

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胃纳较差,加上低钠饮食缺乏味道,故膳食应注意富含多种维生素,如鲜嫩蔬菜、绿叶菜汁、山楂、鲜枣、草莓、香蕉、橘子等,必要时应口服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C等。维生素B1缺乏可招致维生素B1缺乏性心脏病,并诱发高排血量型的充血性心衰竭。叶酸缺乏可引起心脏增大伴充血性心力衰竭。

2.4病情观察与吸氧护理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定时测量呼吸、血压、脉搏、注意心律、心率的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准备好抢救药品,防止并及时处理并发症。记录24小时出入量,测体重变化,有腹水时测腹围变化,密切观察患儿水肿消长、尿量、血压情况,注意电解质变化。呼吸困难、发绀、低氧血症者给予吸氧。急性肺水肿的患儿吸氧时,湿化瓶内放入20%~30%乙醇,间歇吸入,每次10~20分钟。

2.5用药护理

利尿剂注意其副作用,静脉用呋塞米时要先稀释后再缓慢注入,一般不采取肌肉注射。注意利尿剂的副作用如低钠、低钾、低镁、低钙等,低钾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肌无力及心律失常;低钠时可出现肌无力、下肢痉挛、口干;低钾低氯性碱中毒可出现神志淡漠、呼吸浅慢等。利尿剂应尽量在白天给药,以防频繁排尿而影响病人夜间休息;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体重与水肿变化,每天测量体重变化;有腹腔积液的病人测量腹围。

洋地黄制剂注意其副作用,注意询问和倾听病人的不适主诉,告知病人洋地黄制剂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接近,易发生中毒,当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心悸、头痛、黄绿视、视物模糊时可能是中毒反应,应及时告诉医师。注意观察心电图情况,当病人心电图出现各种心律失常时,应及时通知医师。指导病人在服用洋地黄制剂前应先测心率,若<60次/分,或心律从规则变为不齐或从不齐变为规则,应暂停用药。

血管扩张剂,硝普钠为最常用的静脉制剂,遇光易破坏,应用时用避光纸包裹,其扩血管作用非常强而快,静脉静注2~3min即可发挥作用,可有恶心、头痛及低血压等副作用。严格控制滴速,嘱患者不能自行调节;一般从小剂量开始,慢速度开始应用;嘱患者输液过程中不要突然坐起或站立,以防低血压而晕倒。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心力衰竭的转归及治愈程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还应注意避免心衰的诱发因素,如气候变换时要预防感冒,及时添加衣服;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情绪平稳,不要大起大落过于激动;安排适当的活动与休息,控制活动强度,可做日常家务及轻体力劳动如文书、打字、缝衣、扫地等,避免耗氧量大的活动如抬举重物、擦地、快速行走或登楼梯,活动要以不出现心悸、气急为原则;夜间睡眠需充足,白天养成午睡的习惯;指导患者注意体重的变化,观察足踝部有无水肿,有无气急加重、夜尿增多、厌食、上腹饱胀感,如有心衰复发,及时纠正;若夜间平卧时有咳嗽,气急加重,则可能存在左心功能不全;服洋地黄类药物时,应学会测脉搏,若脉率增快,节律改变并出现厌食、色视,应警惕洋地黄毒性反应,及时就医;定期门诊随访,尤其注意检查ECG及地高辛浓度。

参考文献

[1]陈淑英.现代护理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

心力衰竭范文篇3

【关键词】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生物学标记;诊断;基因;超滤治疗;干细胞移植治疗

心力衰竭多会发生心肌损伤,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疾病会导致心肌的损伤,临床中多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喘息不止,甚至部分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舒适度[1-2]。因此,研究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心力衰竭的诊断方式有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生物学标志物等方式,其中生物学标志物对急、慢性心力衰竭有较强预测价值。当前的临床基因治疗只在动物上进行了研究,靶向不强、表达不稳定等问题需进一步解决。本文就心力衰竭的诊断情况、治疗方式进行综述,现综述如下:

1心力衰竭的诊断

1.1发病机制心力衰竭发生病因主要包括[3-5]:1)基本病因: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都会导致心力衰竭,心肌发生损伤会使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最后使心室泵血功能失常,充盈功能低下;2)引发因素:还有一些其他非心脏病因素也可诱发心力衰竭。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因如下:发生感染、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情绪因素、过度运动等,其他疾病如肺栓塞、贫血、乳头肌功能不全等。1.2诊断方法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阶段,尽早发现及诊断对促进患者舒适程度具有重要作用。1)影像学检查:长期以来,临床多数依靠X线显示心胸比例[6]。然而,这种诊断方式并不能明确判断心室大小,仅仅能够为随访诊断提供参考。也有临床对心力衰竭的诊断是依靠心室大小变化及左心室射血分数[7]。左室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40%则可明确诊断为左室心力衰竭。近年来,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临床中得到应用。通过超声心动图可清晰的观察到患者的心脏状况、心脏的舒张压及收缩压[8-9]。尹涛源等学者通过选取149例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PEF)患者为研究对象[8],同时选取100例非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对照,均给予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发现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的M型超声心动图指标LVD、LAD、IVST、LVPWT、A、EDV、E/A、E/E′与非心力衰竭患者均有显著差异,充分证实了M型超声心动图指标对HFPEF患者的诊断作用。2)生物标志物:临床也提出了通过检测血浆脑钠肽、N端前体脑钠肽也可诊断心力衰竭者。我国张江利学者选取150例心力衰竭患者与150例正常人群进行对比研究[9],均检测两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并分析NT-proBNP水平与LVEF分级的关系,结果发现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水平低于正常人群,且随着患者LVEF分级越高,NT-proBNP水平越低,两者呈负相关。由此表明:检测NT-proBNP水平可作为心力衰竭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当然,心力衰竭的诊断并不一定依靠某一种诊断方法,为了提高早期诊断率,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联合以上诊断方法,提高早期诊断率。

2心力衰竭的治疗

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的方式也发生较大变化。其治疗坚持以下原则:改善患者血流状况,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防止心肌损伤进一步加重,延缓患者心力衰竭进程;最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1药物治疗当前,临床治疗心力衰竭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干扰心力衰竭系统,抑制缓激肽及血管紧张素利尿剂的降解,从而提高前列腺素的分泌量,达到扩充血管的作用[10]。陈啸等学者选取60例心力衰竭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50例,给予传统疗法)与治疗组(50例,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MoCA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1]。2)β受体阻滞剂:临床常常在利尿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基础之上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可有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阻碍患者交感神经,促进儿茶酚胺对心肌的作用,提高心脏功能[12]。毛文娟等学者选取80例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13],随机分为传统组(传统治疗)与β受体阻滞剂组(加用β受体阻滞剂),结果显示β受体阻滞剂组患者的心率更缓慢、LVEDV、LVESV、BNP、Pmax与Pd的水平更低,表明β受体阻滞剂对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缓解的作用。3)醛固酮受体拮抗:醛固酮受体对醛固酮有拮抗作用,能减轻其危害,对心衰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4-15]。4)左西孟旦:左西孟旦属于新型的钙离子增敏剂,可有效增加心肌收收力,细胞的钙浓度没有发生变化。郑云松等学者选择80例心力衰竭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信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及观察组(加用左西孟旦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72.50%,左西孟旦治疗具有较高的用药有效性。2.2非药物治疗2.2.1心脏再同步治疗。心脏再同步治疗是通过植入起搏系统刺激心室,对心室激动的次序进行调整,保持两心室的舒张压及收缩压,并降低QRS波时限,有效改善氧气供应状况。余世成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采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治疗后QRS波宽度(124.34±11.17)ms、LVEDD(60.41±8.13)mm、LVEF(0.41%±0.06%)等指标与治疗前[(167.41±17.26)ms、(68.95±7.31)mm、(0.31%±0.07%)]相比,均有所改善[17]。2.2.2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心力衰竭患者经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后,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但在心脏没有发生心衰的时候,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只对心律失常的缓解更有效果[18]。当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可缓解心脏病的症状,能够明显降低心脏性猝死的一二级发生概率。2.2.3干细胞治疗。干细胞能够自我进行分化并进行更新,具有分化潜能,可以形成各种组织器官等。已有临床研究表明:干细胞能注入心力衰竭受损处,促进血管生成,挽救即将坏死的心肌。且干细胞可降低心肌细胞的凋亡概率,刺激干细胞,从而产生心肌组织,增加心肌细胞的再生,有效改善患者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19]。2.2.4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将正常的基因导入到靶细胞处,纠正缺陷及异常的基因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心力衰竭患者心衰时,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信号转导系统、Ca2+调节及细胞的生长、凋亡调控机制均发生变化,进而出现心肌收缩、舒张功能不全等临床症状。基因治疗是通过各种载体导入外部基因到靶细胞内,进行基因的补充和完善,增强或者抑制病变、异常基因,从根本上治疗心力衰竭者[20]。然而,此项研究还局限于动物实验,并未用于临床患者治疗中。若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还需面对靶向不强、表达不稳定等问题。

3小结

心力衰竭范文篇4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92例,男55例,女37例;年龄60~89岁,平均(70.1±7.2)岁。均符合Framingham的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心力衰竭分型:全心衰26例,右心衰28例,左心衰38例。心力衰竭病程3个月~12年,平均(5.2±4.3)年。住院次数:1次16例,2次21例,3次以上55例。

1.2病因本组以原发病为主要病因,其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是主要原因。单一疾病致心力衰竭者12例;合并2种疾病36例,3种以上疾病44例。随着年龄增长,各器官功能衰退亦是造成心力衰竭加重的原因之一。基础疾病:患者多有一种以上的基础疾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18例:冠心病36例;糖尿病28例;高血压42例。心力衰竭的诱因:上呼吸道感染26例,房颤18例,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9例,其他39例。

1.3临床表现胸闷、心悸、憋喘、端坐呼吸、需高枕卧位36例;咳嗽、吐白色泡沫痰或白色黏稠痰、痰中带血丝28例;上腹部饱胀不适、食欲缺乏18例,恶心、呕吐9例;少尿、水肿8例;发热12例,头痛、头晕、烦躁、失语9例,胸痛8例,消瘦6例。

2临床特点

2.1老年人因恼血管硬化及脑供血不足,记忆力差,病史常陈述不清,同时常伴有全身多种疾病存在,致使临床症状错综复杂,而心力衰竭症状往往不典型[3]。

2.2老年人在脑血管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心力衰竭加重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神经细胞缺氧及机能减退,可出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而疲乏、无力或头晕常是老年人心力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亦可出现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嗜睡等症状。

2.3由于心力衰竭所致胃肠道出血与低氧血症,可表现胃纳差,上腹胀痛不适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甚至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极易误诊消化道疾病。

2.4大多数患者出现轻咳、气促及肺底移动性啰音,是急性左心衰及肺淤血早期表现。临床注意与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相混淆[4]。

2.5老年人免疫机能低下,症状多样,反复发作,且病情变化快,应结合临床征象全面分析,心律失常、输液、劳累、情绪激动、电解质紊乱常为诱发因素。

3观察与护理

3.1减轻心脏负荷;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年龄、能力、心脏功能等作一些自己能承受的工作,所以一般不会导致心功能不全。当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时护士应注意限制患者的活动,轻度心力衰竭可室内活动,心力衰竭较重时,应严格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液体点滴速度不宜过快,15~20滴/min,每天输液总量不宜超过1000~1500ml。要教育患者不要作超能力的体力活动,当心力衰竭表现改善后,方可逐渐根据自身情况恢复体力活动。

3.2饮食指导;由于心力衰竭,患者闷气,活动量减少,消化功能差,同时消化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淤血,故而导致食欲减退。此外,钠盐摄入过多,可加重心衰。因此护士应向患者讲解饮食与疾病转归的关系,劝其进食应清淡、低热量、不产气、营养价值高、易消化的半流饮食,少量多餐。根据病情适当控制含钠食物,以防钠盐摄入过多致体液潴留而增加心脏负担。当食欲好转后,进食不宜太快,避免过饱、腹胀而加重心脏负担,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3.3控制感染;老年心力衰竭反复发作多为感染诱发加重。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病房管理,做好室内空气消毒。使用抗生素观察用药后反应、疗效、不良反应等。对咳嗽咯痰多的患者要经常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对重病体弱痰液粘稠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或吸引器吸痰,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对氧气湿化瓶及管道应严格消毒后晾干备用,干燥保存,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湿化液每天更换灭菌水。

3.4病情观察

3.4.1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不少患者对此已习惯,能耐受短时间的缺氧,所以在轻度发作坐起后呼吸困难渐缓解,就不愿麻烦他人,此时护士应重视预见性护理,要耐心、细心的询问,给予高枕卧位,吸氧或按医嘱给利尿剂、解痉剂或镇静剂。

3.4.2咳嗽多在活动时或夜间平卧时为重,休息或坐起后减轻,可能为肺循环淤血,肺毛细血管血量和压力增高引起。咳血痰可能为肺动脉高压引起支气管内膜微血管破裂所致。因此,咳嗽是心力衰竭早期症状之一,常出现于心力衰竭其他征象之前。

3.4.3心率增快可能是心功能不全的先兆,如心率加快超过平时20次/min以上并伴有呼吸困难者,应作早期心力衰竭的处理。如有房室传导阻滞或用洋地黄制剂的患者不能以以上标准,应作全面观察。

3.4.4头晕、疲乏或无力,常是老年人心力衰竭首发症状,甚至出现神志恍惚,反应迟钝等,应引起重视。

3.4.5上腹胀痛、肝区隐痛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出现时,常是右心衰早期表现。有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使心血管症状不明显。

3.4.6心脏病患者如有颈静脉搏动增强或下肢轻度浮肿,或夜尿增多及体重增加,常是右心衰的早期表现。3.5用药指导

3.5.1洋地黄类药物;洋地黄用量的个体差异大,且治疗量与中毒剂量较接近,故用药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洋地黄的毒性反应。老年患者用洋地黄制剂时要慎重,剂量要小,如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眩晕、视觉改变等临床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药物剂量。

3.5.2利尿剂;应用利尿剂后要密切观察尿量,每日测体重,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大量利尿者应测血压、脉搏和抽血查电解质,观察有无利尿过度引起的脱水、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尤其是应用排钾利尿剂后有无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等低钾表现。

3.5.3血管扩张剂;使用血管扩张剂时,要密切观察血压、呼吸、脉搏、心率、尿量等,慎防血管扩张过度,心脏充盈不足,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

3.6体位护理

由于心力衰竭、呼吸困难,患者常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同时也可使膈肌下降,肺活量增加,从而改善呼吸困难。患者床上取坐位或半坐卧位时,由于斜坡的关系,容易下滑。因此要尽量为患者创造舒适卧位,减轻因久坐产生的疲劳,防止褥疮发生。

3.7心理护理

心理因素包括压抑、焦虑和孤独等,在心力衰竭恶化的临床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重要预后因子[5]。情绪激动可能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全身小动脉痉挛,加重心脏前负荷,导致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6]。心力衰竭发作时,患者常因严重缺氧而有濒死感,护士应给予患者精神安慰及心理支持,增加安全感,保持患者情绪稳定,以减少组织对氧的消耗。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3.8健康教育

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心力衰竭的转归及治愈程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更需要做耐心细致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必要时教育陪护人员。目的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建立正确的遵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如如何避免诱发因素,气候转换时要预防感冒,及时添加衣服;指导注意调整自我心态,学会放松技巧和用情绪转移达到心境平和,情绪平稳不要大起大落过于激动;详细说明活动量和每日应保持的睡眠时间及如何遵医嘱应用安眠药,体力劳动不要过重;详细交待各种药物名称、作用、剂量、不良反应及随意停药或乱用药的危害;定期复查,说明在出现何种情况时需要随时复查。

4讨论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全身各系统器官在形态与功能上发生一系列变化,即生理性老化,在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心脏贮备功能下降,这些退行性变使老年人易患心力衰竭。掌握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做好观察与护理,以获得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顾东风,黄广勇,何江,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6.

[2]EugeneBraunwald,陈灏珠.心脏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07-426.

[3]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34-741.

[4]成荣涛.老年左心衰竭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误诊误治,2003,16(1):70-71.

心力衰竭范文篇5

RHF的病理生理[1]归纳为:(1)严重的基础疾患;如冠心病心肌缺血严重、高心病高血压未能控制、心律失常未得到控制等;(2)内分泌机能失调;(3)心脏受体异常变化;(4)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5)氧自由基增加;(6)微循环障碍。

1.1洋地黄RADIANCE和PROVED研究表明严重心力衰竭、胸部X线心脏增大以及NYHA心功能Ⅱ~Ⅲ级心力衰竭病人对洋地黄的长期应用具有很好的效果[2].在严重心肌病变特别是一些心力衰竭的基础心脏疾患发展到不可逆的程度时,洋地黄的中毒量和治疗量非常接近,此时选用小量快速的洋地黄制剂可能会减少中毒的可能性。

1.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对羟苯心安等[3].间断滴注多巴酚丁胺(每周滴72小时)可使RHF患者的心功能持续改善,同时还能促进心肌超微结构的修复。此外发现两种口服多巴胺类似药物--左旋多巴(Levodopa)和多巴胺异丁酯(ibopamlne)对RHF亦有疗效。

1.3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代表药有氨联吡啶酮(amrinone)和氢甲苯咪酮(fenoximone)。有人提出酌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短期使用甲状腺激素[4].

1.4利尿剂病情稳定的心力衰竭病人症状复发或恶化,大多数是由于没有维持适当的体液平衡,因而利尿剂是心力衰竭病人最有效的药物[5].正确的利尿剂剂量应当是以防止过量的体液储留为原则。襻利尿剂最重要,以速尿最为常用。一些病人对布美他尼反应更好,但价格较贵并有引起肌痛的副作用。Tosemide更容易被胃肠道吸收、药物峰水平更高、作用时间更长,但是临床应用的资料较少。

1.5ACEI对于RHF,ACEI的治疗均需要重新调整。常见的变化是在因为低血压或咳嗽而停用的病人中重新应用或增加ACEI的剂量[6、7].可以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或者严密观察病人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

1.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ELITE试验发现,在应用氯沙坦的心力衰竭病人的治疗作用,其持续肌酐升高、死亡率、副作用发生以及住院率均低于开搏通组[8].但是氯沙坦对于RHF的治疗效果有待肯定。

1.7β阻滞剂β阻滞剂治疗RHF的研究很少,主要是由于有些病人在应用β阻滞剂可能出现症状的恶化,但β阻滞剂对于严重的心力衰竭病人(NYHA心功能Ⅲ~Ⅳ级)并不是绝对禁忌。心力衰竭在其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可考虑从极小剂量(如卡维地洛3.125mg)开始应用。

1.8安装人工起搏器是目前治疗RHF的研究热点。适于左室功能严重受损(EF<20%)且伴有弥漫性收缩不协调者。主要有双心室右心房起搏,双心室双心房起搏等。

1.9其他疗法:(1)人工呼吸机呼气末正压呼吸(PEEP),适于经各类药物治疗后,肺毛细血管压仍>18mmHg者或有肺水肿者;(2)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适于严重水肿、少尿、大剂量利尿剂仍无效者;(3)体外超滤(ECUM),适于肾功能不全,尤其是伴肺水肿、稀释性低钠血症者;此外还有机械辅助循环及心脏移植等方法。

2中西医结合进展

2.1中药注射液制剂:

2.1.1黄芪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黄芪皂甙,其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而达到作用的,还可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其作用强度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9].翟世民[10]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RHF总有效率达83%.钱海凌等[11]认为黄芪在慢性心功能不全及RHF,必须用大剂量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2.1.2参附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人参总皂甙及附子总碱对大鼠心肌细胞膜输出量方面优于西地兰,且其治疗宽度远远高于西地兰。参附注射液对乌头碱所致室性或室上性多种快速心律失常有显着治疗作用。南重泰等[12]用参附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不宜用洋地黄类药物治疗的RHF81例疗效可靠,显效率65.4%.黎裕朝[13]在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基础上应用参附针合镁剂治疗RHF30例,有效率90%.

2.1.3参麦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主要成份是人参,麦冬。研究证明人参中人参皂甙有抗心肌缺血作用,麦冬能使心肌梗塞时CAMP和CGMP降低。参麦注射液有明显加强心肌收缩,增加心搏量,增加尿量的作用;有保护心、脑、肾重要器官免受缺血、缺氧、过氧化、再灌注中毒的损伤,对细胞损伤有较强的修复作用。是临床上用于RHF的有效药物。参麦、硝普钠联用[14]对于RHF有良好的疗效,尤其当SBP>140mmHg或DBP>80mmHg时效果更佳。

2.1.4生脉注射液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生脉注射液有增强心脏泵血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其次,生脉注射液还有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的作用。毛继康等[15]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RHF28例,总有效率85.71%.雷丰丰等[16]认为生脉注射液治疗后心肌收缩力明显加强,心搏出量、尿量增加,血压升高,血浆NO浓度降低。

2.1.5刺五加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能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降低全血及血浆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心肌能量利用,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因此,刺五加对治疗RHF,尤其是年老体弱心力衰竭的患者疗效好。李福[17]治疗36例总有效率86%.

2.2中药成药口服制剂:

通心络胶囊可益气活血,通络逐瘀,促进心脏侧枝循环,改善心肌供血、使心脏泵血功能得以改善。卓巧凤[18]用通心络胶囊治疗RHF42例,总有效率83%,无明显副作用。叶平胜[19]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克衰散(黄芪、制附子、生麻黄、蝼枯、水蛭,共研细末,装胶囊备用)治疗RHF30例,左右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得到改善。王清海等[20]用强心颗粒(红参、附子、葶苈子、田七等组成)治疗RHF50例,总有效率84%,明显改善喘促,气急,心悸及水肿等症状,超声心动图检查CO、EF、CI也显着改善。

2.3中医辨证治疗:

2.3.1补气温阳法益气温阳药均能改善心肌细胞中糖原与核酸含量,减少心肌对氧和能量的消耗。张晓星[21]认为心力衰竭的形成,以脏腑阳气受损为主,故在心衰的治疗中,温阳补气为主要的治疗方法,运用自拟抗心衰方(黄芪、党参、附子、葶苈子、丹参、枳实、麦冬等),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2.3.2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使痉挛血管扩张,长期运用可改善胶原纤维硬化,故能改善脏器瘀血,减轻心脏负荷。杨兆友等[22]运用补阳还五汤合巯甲丙脯酸(12.5-100mg/d,tid)治疗RHF37例,总有效率94.59%.

2.3.3温阳利水法温阳利水药物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利尿、消肿的作用。姜希才等[23]运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法治疗RHF100例,显效46例,有效42例。邢月朋[24]强调其治疗大法应主要围绕纠正心肾阳衰、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而制定,注重清除水饮、瘀血病理因素。方选济生肾气丸合二仙汤加减。

2.3.4补益心脾法补益心脾药多有提高机体抵抗力,增进食欲,改善心悸症状。李世旭[25]认为。本病以心、脾两脏亏虚尤为首要。方选归脾汤为基本方加减。刘玉兰等[26]运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结合归脾汤加味治疗RHF48例,总有效率88.5%.

3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心力衰竭范文篇6

【关键词】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沙库巴曲缬沙坦;心功能生活质量;心脏不良事件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症,发生机制主要为心脏舒张或收缩功能障碍致使心脏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属于心血管病症的终末端,对患者心脏功能有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1-2]。临床上主要将左室射血分数将心力衰竭分为3种类型,即射血分数降低、射血分数中间值、射血分数保留,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生机制均存在差异,而现阶段临床上关于射血分数降低、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治疗已经相对成熟,而关于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的研究较少,临床治疗及预后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合理治疗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已经成为心力衰竭研究的热点之一[3-4]。就以往来看,临床治疗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多选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方案,虽具有一定疗效,但对患者心功能及预后质量的改善欠佳。而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心力衰竭治疗的一种新药,可对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产生抑制,提升左室射血分数与减轻心肌障碍[5-6]。本研究以105例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其心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收治的105例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2例)与研究组(53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62.63±6.85)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13±1.45)年;心功能分级:Ⅱ级26例,Ⅲ级19例,Ⅳ级7例,左室射血分数41%~47%。研究组: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2.49±6.97)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18±1.54)年;心功能分级:27例Ⅱ级,18例Ⅲ级,Ⅳ级8例,左室射血分数41%~48%。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研究同意书,且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标号20200623。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与《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7]中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相符;②左室射血分数40%~49%;③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脏功能或结构异常;④纽约心功能分级Ⅱ~Ⅳ级;⑤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②脏器功能不全;③认知障碍;④先天性心脏病;⑤拒绝参与研究;⑥对本研究药物过敏;⑦血流动力学异常。1.3方法1.3.1对照组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即: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生产厂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32022378,规格:10mg),每次5mg,2次/d;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生产厂家: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32025391,规格:25mg),初始剂量每次6.25mg,2次/d,7d后每周用药剂量增加6.25~12.50mg,每次最大剂量50~100mg,2次/d;口服托拉塞米片(生产厂家:南京正科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52493,规格:10mg),每次10mg,1次/d;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片(生产厂家: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H32024005,规格:5mg),每次5mg,2次/d;1个疗程为3个月,共1个疗程。1.3.2研究组将常规抗心力衰竭方案内依那普利替换为沙库巴曲缬沙坦,即: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托拉塞米片及硝酸异山梨酯片,用药方法、剂量与对照组一致;同时,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生产厂家:NovartisPharmaSteinAG,注册证号:H20170344,规格:50mg),初始计量每次50mg,2次/d,2~4d后增量1次,直至靶剂量为每次200mg,2次/d,1个疗程为3个月,共1个疗程。1.4观察指标(1)观察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心功能指标水平。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及左心房前后径,选取西门子ACUSONX150彩超系统测定。(2)观察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选取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评定生活质量,评估内容有身体、情绪及其他领域,满分105分,得分越高即生活质量越低。(3)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疗效评价:①显效。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显著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上升,心功能分级下降>2级。②有效。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有所缓解,左室射血分数有所上升,心功能分级下降>1级。③无效。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左室射血分数无改善,甚至加重。显效加有效计为总有效。(4)比较2组治疗后3个月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心力衰竭恶化(心力衰竭正常加重、心功能持续下降)、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1.5统计学处理数据经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行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房前后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t=19.304、12.576、13.524、14.731;对照组,t=11.955、7.401、7.338、10.197,P<0.05);且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房前后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09,P<0.01)。见表3。2.42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02,P=0.011)。

3讨论

现阶段,心力衰竭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主要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有关,炎症反应、血流动力学异常及心肌病症等一系列因素均可引起心肌损伤,诱发心功能障碍,危及患者生命[8]。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属于心力衰竭的一个独特表型,此类患者不仅具有心力衰竭症状,且多伴发心室肥厚、左心房扩大,当其合并基础病症时死亡风险会明显增大,以往多选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方案治疗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如β受体阻滞剂、扩血管药物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等,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但对左室射血分数的改善并不明显,且再住院率仍然较高[9-10]。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新型抗心力衰竭药物,相关研究显示其用于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具有显著效果,可替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还可进一步改善左室射血分数[11-12],因此此药物在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及左心房前后径作为常见超声心动图指标,可反映心脏功能及结构,还可用于评价心功能改善程度[13]。生活质量作为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可反映患者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改善程度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情况。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是专门针对心力衰竭患者制定的关于生活质量的评分标准,其可有效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丧失的严重程度及治疗预后。该问卷既包含了对患者体力、身体状态的调查,也包含了情感、精神和社会适应力的评估,其旨在全面判断心力衰竭患者的身心状态,有效反映了当前心力衰竭状态对患者生理、心理的影响,可作为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的有效参考标准[14]。本研究中,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房前后径、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沙库巴曲缬沙坦的疗效显著,主要在于常规抗心力衰竭方案中的美托洛尔可促进冠状动脉血液流动,减少心肌耗氧,托拉塞米片可减轻水肿,使心脏负荷下降,硝酸异山梨酯具有血管扩张作用,可改善心脏供血,而沙库巴曲缬沙坦可对脑啡肽酶产生抑制,提升脑啡肽酶所降解的肽类水平,达到利尿排钠、血管扩张目的,保护心血管,减轻心脏负荷,还可对血管紧张素Ⅱ产生阻断作用,调控醛固酮分泌,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血管收缩,改善心输出量,减少脑啡肽酶抑制剂副作用,促进血管扩张与心肌收缩,抑制交感神经,增加每搏输血量,以此达到抗心力衰竭目的[15]。

4结论

心力衰竭范文篇7

1.1一般资料

所选68例心衰患者均为我院心血管内科、西医内科的门诊及住院病人。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64.5±9.8)岁;对照组3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63.7±9.6)岁;两组在人口学特征、病情、病程,以及治疗前一般体检项目如心率、血压、NYHA心功能分级、心电图、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舌象、脉象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参照陈灏珠主译(美)《临床心脏病学》中有关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制定[1]。心功能分级标准: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修订的心脏病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2]。

1.3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在Ⅱ~Ⅲ级(NYHA),原发病为冠心病,病情相对稳定。

1.4排除病例标准

急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Ⅰ级或Ⅳ级者;非冠心病引起的心衰,伴有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动过缓(<60次/min)、传导阻滞、急性心梗的患者,心衰合并未控制的感染;合并严重的肺、肝、肾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血压≥180/110mmHg或未控制好的高血压,需加用相关药物者;因洋地黄中毒所导致的心衰症状加重者。

1.5治疗方法

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均给予低盐饮食,卧床休息,必要时吸氧,双氢克尿噻20mg,1次/d,对照组口服倍他乐克12.5mg,2次/d,治疗组口服益阴助阳、益气解毒、活血利水之中药益心合剂,(处方组成:赤小豆15g,红参6g,薤白6g,桂枝9g,川芎9g,黄芪15g,炙甘草9g,白芍20g,黄精20g,葶苈子20g,葛根15g,茯苓20g,全当归12g,远志12g,百合20g),水煎取汁400ml,分两次温服,1剂/d,两组3个月为1个疗程。

1.6观察指标

1.6.1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LVEF,CO,FS,E/A等心功能指标的变化。

1.6.2参照200205第1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症状分级量化表,将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严重程度记分。①心悸:休息时无症状,轻微活动即会引起心悸,不能进行日常活动记6分;正常活动时明显心悸,休息后可缓解,可勉强坚持日常活动记4分;正常活动时稍感心悸,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记2分;无心悸记0分。②气短:平素不活动亦感气短喘促记6分;稍活动后气短记4分;一般活动后气短记2分;无气短记0分。③疲倦乏力:精神气力严重疲乏,难以坚持日常活动记6分;精神疲乏、全身无力、勉强坚持日常活动记4分;精神不振、气力较差、仍可坚持日常工作及活动记2分;无疲倦乏力记0分。④四肢浮肿:指陷性浮肿++以上记6分;指陷性浮肿+~++记4分;晨起晚间轻微浮肿记2分;无浮肿记0分。⑤自汗:平素即自汗,动则汗如水渍状记6分;不活动皮肤微潮,稍动则更甚记4分;活动后微汗出,略有湿衣记2分;无自汗记0分。⑥尿少:尿量明显减少,24h尿量100ml以下记6分;尿量减少,24h尿量400ml以下记4分;尿量稍减少,24h尿量1000ml以上记2分;无尿量减少记0分。

1.6.3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1.7疗效标准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2年5月第1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心功能达到Ⅰ级或心功能提高2级为显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足2级为有效;心功能分级无变化为无效;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为恶化。

1.8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wilcoxon秩和检验。

2结果

2.1两组心功能NYHA分级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表1两组心功能NYHA分级疗效比较(略)

2.2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表2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比较(略)

2.3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结果见表3。表3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略)

2.4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见表4。表4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略)

2.5安全性评价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5例,4例表现为心动过缓(<60次/min),1例表现为血压过低(收缩压<90mmHg或/和舒张压<60mmHg)。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均无异常。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急性心梗后及早再灌注干预存活患者的增加,使心衰人数迅速增加。美国65岁以上人群中心衰患者占6%~10%[4]。国内调查显示,心衰患者占同期内科住院患者的3.8%[5],心衰的防治面临严峻挑战。2001年欧美相继公布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指南,制定了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为基石的规范治疗策略,但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限制了药物的使用,患者又不能仅仅根据症状判断治疗效果,使“有效药物”和“有效剂量”难以推广[6]。如何提高心衰治疗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因此,我们探索以中医中药的方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中医目前治疗心衰的方法主要有“温阳、活血、利水”,这与西医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方法可谓异途同归。大量事实证明,旧的治疗原则虽然能够暂时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是对患者的生存率却没有意义,有的治疗反而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7]。心衰治疗不应仅仅局限于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缓解症状,还应兼顾到对神经内分泌激活的干预和对心室重塑的干预[8]。回顾我们的中医文献,由于局限于传统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所以治疗方法除温阳、活血、利水外,还有泻肺、养阴、益气等方法,虽然研究结果也证明有改善心肌收缩力,改善症状等作用,但并没有带来突破性进展。而且,目前关于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报道,大部分是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即对照组为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中药治疗,因此不易观察中药的单独疗效。随着现代医学对心衰病理、生理认识和医疗观念的改变,不能不对中医治疗心衰的一些观念和措施做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我们经过长期临床观察,结合现代医学对心衰病理、生理认识和医疗观念的发展趋势,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常阳损及阴,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病情复杂,发病机理可见气虚、阳虚、阴虚、血淤、毒邪等表现。在此基础上,拟定心衰治疗以益阴助阳、益气解毒、活血利水为大法,组方用于临床,已取得良好疗效。方中红参大补元气;黄芪、茯苓益气利水;桂枝、薤白温经通阳,助一身之阳;黄精、百合、白芍、远志滋阴养心;川芎、葛根、全当归活血通脉;葶苈子、赤小豆利水解毒;甘草调和诸药。益阴助阳、益气解毒、活血利水的治疗方法体现了现代医学治疗心衰的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干预神经内分泌激活和心室重塑的新观念和发展趋势。

观察结果表明,益心合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显著改善心功能指标及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益心合剂治疗心衰明显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更有利于患者的接受。由于本观察例数有限,资料尚不完善,故对益心合剂的疗效需要做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灏珠(美).临床心脏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33.

[2]张子彬,TsungO.Cheng,张玉传.充血性心力衰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2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

[4]PackerM,CohnJN,AbrahamWT,etal.Consensusrecommendationsforthemanagementofchronicheartfailure[J].AmJCardiol,1999,83(2A):13.

[5]秦爱琼,鹿庆华,蒋卫东,等.单中心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状况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3):203.

[6]胡大一,吴彦.规范心力衰竭治疗加强患者管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6):495.

[7]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2.

[8]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第2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41.

心力衰竭范文篇8

[关键词]老年;心力衰竭;衰弱;健康状况;综述

衰弱是指由于个体脆弱性增加及保持自我内在平衡的能力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1],导致疾病易感性增加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增高。由于衰弱没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常被人们忽视,但衰弱能逐渐消耗老年人的功能状态,轻微的刺激即可引起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导致自理能力降低、残疾等状况的出现[2],极大损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并会给患者家庭和医疗卫生带来巨大的负荷。充分了解衰弱及其影响因素,尽早对衰弱进行识别,了解其影响因素并及时予以有效的干预,衰弱有逆转的可能。近年来,衰弱的相关研究逐渐深入,心血管领域的学者也开始关注衰弱的相关研究,201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白皮书中对衰弱在心血管领域的新兴地位进行了介绍[3],作为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心力衰竭与衰弱的关系越来越得到关注。本文介绍了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衰弱状况的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1衰弱及其研究现状

1.1概述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逐步衰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年龄已不能全面地评价老年人的综合健康状况,也不能完全反映老年人各个器官、组织功能的真实状况。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老年健康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作为与年龄关联性极大的一种综合征,衰弱成为老年健康状态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4]。衰弱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5],用于评价老年人的综合健康状况及多个生理系统损害的累积,被认为是独立于正常老龄化过程的一个临床综合征,核心是老年人生理储备下降或多种功能异常[6]。作为衰弱的高危群体,老年人的综合健康状况较差,容易患病和卧床[7],持续进展的衰弱状态会造成严重不良健康结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8]。衰弱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早期、及时识别衰弱状态,对于预防不良健康结局发生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十分关键。研究证明,衰弱有逆转的可能[9],充分了解衰弱及其影响因素,对构建和实施系统、全面、有效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对延缓甚至逆转衰弱具有重大意义。

1.2国外研究

目前,国外对衰弱的研究相对成熟,早在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在社区老年人的一项横断面调查研究中描述了衰弱的特征[10];1988年,衰弱被首次量化[11];有学者在一项有关心血管健康的队列研究中提出了衰弱表型,明确了衰弱的5个检测项目,即体重下降、行走时间(4.57m)、握力(kg)、体力活动(MLTA)、疲乏,符合其中3项即为衰弱,符合1~2项为衰弱前期,没有以上表现的为强健老年人[12];ROCKWOOD等[13]在开展的加拿大健康与衰老多中心随机队列研究中,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衰弱描述,将其定义为一系列健康缺陷不断累积的危险状态。

1.3国内研究

国内对衰弱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研究数据相对不足,诊断标准不统一,纳入人群的异质性较大。目前,对衰弱的研究有对国外文献的综述[14-15]及衰弱测评工具的引入或编制[16-17],关注的研究对象主要为社区老年人[18]。依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统计的数据显示,衰弱的患病率为4.9%~83.4%[19]。衰弱与慢性病的研究多集中在衰弱与高血压[20]、冠心病[21]等相关研究。《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中,衰弱第一次被列入其中,涉及诊断和评估等内容,但衰弱对高血压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2]。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提出的《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中提出[23],衰弱是老年人的生理储备下降,引起机体的易损性增加、抗应激能力下降的状态,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的病理、生理变化。

2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导致心排血量降低或中断,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求,从而引起的一组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无力和液体潴留等[24]。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归,是老年人常见、多发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目前,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居高不下,全球的心力衰竭患者超过2600万例[25],中国心力衰竭患者约585万例[26]。老龄化的加剧导致患病率的增长,心力衰竭正在成为世界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3衰弱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心力衰竭常伴随其他共病,包括衰弱。衰弱的发生会加剧心脏的脆弱性,削弱其面对应激事件的调节能力,从而使机体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大大增加,使患者原发的心血管疾病病情加重,增加心力衰竭的概率,是心血管疾病不良结局的重要预测因素。心力衰竭患者由于机体结构的病理性改变及由于疾病导致的机体功能障碍,使衰弱的发生、发展加速,疾病进一步恶化,同时,心力衰竭与衰弱的共同作用,导致老年人的健康状态更加恶化,如此恶性循环,加剧了疾病对老年心力衰竭伴衰弱状态患者身心健康的损害。目前,衰弱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发生率高,且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为15%~74%[27],是心力衰竭患者不良结局的重要预测因子,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再住院和死亡的概率增加。2013年GASTELURRUTIA等[28]的一项对心力衰竭患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衰弱的发生率高达44%,同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受衰弱状态的影响。2014年VIDN等[29]的一项对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研究发现衰弱的发生率极高。2015年UCH-MANOWICZ等[30]的一项对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研究同样发现衰弱的发生率较高。2016年NEWTON等[31]的研究显示,急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衰弱的发生率高。据研究显示,病程越长,心功能越差,衰弱越严重[32-33]。有研究显示,心力衰竭伴衰弱的患者,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衰弱患者[34]。卓裕丰等[34]和彭一星等[35]的研究也显示,并发症、心功能分级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衰弱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强预测指标。研究发现,衰弱是增加其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36]。这些研究均提示心力衰竭和衰弱关系密切,衰弱可增加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及再入院率,合并衰弱综合征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比单独心力衰竭患者更差,亟须加强对心力衰竭患者衰弱问题的重视程度。

4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

心力衰竭患者衰弱的发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年龄

研究显示,年龄的增加和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增加呈正相关,衰弱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衰弱的概率与年龄有相关性,大约80%的心力衰竭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32-34]。UCHMANOWICZ等[30]的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衰弱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衰弱的程度逐步加重,在高龄的心力衰竭患者中,衰弱发生率更高。

4.2身体状况

衰弱的发生和心力衰竭患者的合并症、心功能分级等密切相关。合并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并发症,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衰弱的危险因素[37];在临床工作中,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的方法沿用至今,按照诱发心力衰竭症状的活动程度,将心功能受损状况分为4级。研究表明,NYHA心功能分级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呈正相关,心功能越差,患者发生衰弱的风险越高[32-36]。

4.3生活方式

不良的生活方式有明显的致病作用。研究显示,运动不足、常坐不动、饮食不规律、吸烟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老年人体质下降,极大地增加了疾病和不良结局的发生率[38]。4.4精神心理因素心理健康对身体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老年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与衰弱密切相关,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也会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衰弱状况产生影响,增加其发生率。

4.5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指来自社会各方面给予的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精神支持和主观体验[39]。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而言,老年人需求的满足需要国家、社区、家庭各个层面的帮助与支持,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他们对家庭层面的需求最大,而心力衰竭合并衰弱老年患者,疾病加剧了他们对社会支持的需求。但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家庭中老年人与青壮年比例不协调,他们的需求不易被满足,特别是衰弱常常不被重视,心力衰竭合并衰弱老年患者的需求更加难以满足,需求不能被满足,则会加剧患者的心理压力,甚至会加剧衰弱的严重程度。

5展望

心力衰竭范文篇9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活血补气汤;中西医结合疗法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慢性心脏病变、心室长期负荷过重等综合因素引起心肌功能与解剖结构的异常改变[1]。目前,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以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抑制心肌重构、延长生存时间为主要治疗目的[2]。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但不良反应较多。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采用辨证论治,能够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具有独特优势,与西医具有优势互补性[3]。慢性心力衰竭基本病机为血脉瘀阻、水湿内停、气血虚亏,临床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主要治疗原则[4]。笔者采用自拟活血补气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长垣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观察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50~74(62.47±5.33)岁;病程2~8(4.25±1.35)年。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50~75(62.55±5.75)岁;病程2~8(4.38±1.2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5]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经心功能、血压监测等方法确诊。1.2.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心悸”“胸痹”气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主症为胸胁疼痛、心悸气短;次症为胁下痞块、四肢浮肿、面色晦暗、尿少腹胀,舌脉为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涩迟。1.3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符合用药指征,并能配合随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1.4病例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障碍或血液循环功能异常者;过敏体质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合并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急性、慢性疾病者。1.5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呋塞米片(江苏亚邦爱普森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32021428),每次20mg,每日1次,口服;依那普利钠片(上海新亚药业闵行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83533),每次5mg,每日1次,口服;螺内酯片(苏州弘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32020050),每次20mg,每日1次,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活血补气汤治疗,具体药物组成:黄芪20g,太子参20g,桃仁15g,丹参15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白术10g,红花10g,桂枝10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合理控制饮食,限制钠盐、高脂肪食物摄入,戒烟戒酒,保证睡眠。1.6观察指标1.6.1心功能指标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每搏输出量(strokevolume,SV)、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endsystolicdiameter,LVES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di-ameter,LVEDD)变化情况。1.6.2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troponinI,cTnI)及脑钠肽(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变化情况。1.6.3中医证候评分参照《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7]对胸胁疼痛、心悸气短等主症按照无(0分)、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计分,对胁下痞块、四肢浮肿、面色晦暗、尿少腹胀等次症按照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计分。1.7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制定。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或者提升至正常水平;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心功能改善<1级或恶化。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1.8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有效率为97.22%,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SV、LVEF高于同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SD、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4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BNP、cTnI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心力衰竭范文篇10

1资料、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5月1日—2019年5月1日收治的1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9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与90例观察组(心脏康复方案护理干预)。所有纳入本研究的病患均符合2005年修订版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的标准,主要表现为心悸、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排除器官功能严重病变的患者及精神系统障碍患者。对照组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区间38~72岁,平均年龄为(56.80±6.10)岁;心功能分级: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12例,Ⅱ级(体力活动受轻度限制)64例,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14例;教育水平:18例初中及以下文化,48例高中文化,24例大专及以上;疾病类型:37例冠心病者,35例高血压心脏病者,11例风湿性心脏病者,7例其他者。观察组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区间36~70岁,平均年龄为(56.20±6.30)岁;心功能分级: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14例,Ⅱ级(体力活动受轻度限制)65例,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11例;教育水平:16例初中及以下文化,45例高中文化,29例大专及以上;疾病类型:35例冠心病者,32例高血压心脏病者,14例风湿性心脏病者,9例其他者。该研究是在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及批准下完成,且取的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2组资料结果对比,P>0.05,可进行研究和对比。1.2方法。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简单的入院宣教、药物治疗、饮食护理等。1.2.2观察组实施心脏康复方案护理干预。(1)健康教育:入院后,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慢性心力衰竭的饮食要求、发病原因以及生活护理等方面,使患者意识到自我体质量控制和身体监测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学会心功能变化和发现体液潴留的方法[7]。(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实施交流,同时根据患者理解能力的不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交谈,要求护理人员态度真挚、语气温和,给予患者最大的精神鼓励,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8]。(3)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日常饮食习惯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饮食习惯。指导患者多进食低盐、低脂、高蛋白食物,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少食高糖水果和食物;对于合并水肿患者,需控制钠盐的摄入量;对于平时排便不畅的患者,多进食高纤维食物,帮助排便,同时注意切勿用力排便,以免心脏负担过重[9]。(4)运动护理。按照心功能分级情况,对患者实施针对性运动护理方案。遵守循序渐进原则,对于心功能分级为Ⅲ级的患者,需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监护下进行练习,如做扶持移步、站立等动作,每次10分钟,每天3次;同时,还可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如坐立行走等,每次10分钟,每天2次。对于心功能分级为Ⅱ级的患者,可以先进行室内步行活动,距离以500~1000m为宜,每天3次;之后进行上楼训练,每次爬1~2层,每天2次。运动后需检查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一旦出现异常需立即减少或停止运动[10]。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1个月。1.3观察指标。生活质量评分—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表评估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状况,包括心理、体力、临床症状及社会关系等项目,分数越低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心功能指标—采用超声检测仪检测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eftventricularend-systolicdiameter,LVESD)、左心室收缩期末容量(leftventricularend-systolicvolume,LVESV)、左心室舒张期末容量(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volume,LVED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等。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评价生活质量评分。2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P>0.05;干预后的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低于干预后的对照组,P<0.05,见表1。2.2评价心功能指标。2组患者干预前的各项心功能指标比较,P>0.05;干预后的观察组LVESV、LVEDV及LVEF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由心肌损伤导致的心肌病、炎症等临床综合征,是一种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11]。该病病情复杂,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可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多样,可能与心脏病、高血压等有关。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可能与心血管疾病有关[12],中老年人是该病的主要发生群体,该病可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综合治疗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但预后质量不佳[13]。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护理干预对促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快速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在本次研究中,临床应用心脏康复方案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的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低于干预后的对照组(P<0.05),干预后的观察组LVESV、LVEDV及LVEF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心脏康复方案护理干预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心功能。究其原因,心脏康复方案护理干预主要是通过健康教育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了解护理干预的重要性;通过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通过饮食护理控制钠盐的摄入量,降低水潴留发生率,同时控制高脂的摄入,减少潜在的发病因素;而增强运动训练则可缓解患者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还可增强患者的心肌收缩能力,改善心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4]。其中LVESV、LVEDV及LVEF是检测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评价指标,在运动护理中,通过增加氧含量,提高氧利用率,缓解心脏负荷,从而提高心功能[15-16]。